南京人素质差为什么素质差 很多外地人都不喜欢

一则网帖引发的口水战:南京人真的很排外?-南京人 外地人 1927年 土著 外码 蛙王 口水仗 大萝卜 老吴 地域论-长三角频道-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一则网帖引发的口水战:南京人真的很排外?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作者:倪宁宁 钟晓敏 仲茜 王颖菲 选稿:张侃理
  在网络论坛上,地域帖属于那种最经久不衰同时也是最臭名昭著的帖子类型。一帮勤奋的地域爱好者,会把一个充满火药味同时也无聊透顶的帖子,一气顶上两三年,拉扯出数百网页的篇幅。虽然南京是很低调,但是也曾被好事者拖入与诸如武汉、西安,甚至苏南一些城市的口水仗中。近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本地人与“外地人”在网络上也经常擦枪走火,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首当其冲,稍具规模的城市也概莫能外。如果稍加留意,每隔一段时间,你就能在西祠或者其他南京网站论坛上,看到一则规模或大或小、有关南京人与“外地人”针锋相对的帖子。
  最近一则帖子出现在春节长假结束不久――《外地人给我们的南京带来了什么》,光看名字,就可以大致揣摩出帖子的内容。这个在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长达13页、600多条回复的帖子,再度引发了部分南京人与“外地人”的一场混战。在回帖的“外地人”眼里,南京人不再憨厚如“大萝卜”,而南京也竟然被贴上了“排外”标签。
  一向以包容、大度著称的南京,真的成了一座排外的城市吗?
  一则帖子把争吵
  从超市带上网络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1月30日上午,南京市民吴女士(化名)去超市购物。正当她在面点柜台前耐心排队时,一个女孩突然风风火火地冲到柜台前,大声嚷嚷“给我两馒头”。吴女士后来对她的形容是,“二十五岁左右,胖胖的,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脸上的壮疙瘩显示着营养过剩和浮躁”。吴女士见状,提醒了一句,大家都在排队。女孩对此并不理会,而是开口冲吴女士:“关你什么事,我哪知道你们排的什么队啊,锇袜碌摹!奔馀课弈我⊥罚⑺坪醺幽栈穑芳恿艘痪洌耙∈裁赐罚弊约菏撬 !蔽馀慷偈庇锶坏帽ㄒ悦锸拥难酃猓挥枥砘帷
  树欲静而风不止,接下来发生的事,则彻底破坏了吴女士原本良好的购物心情。轮到吴女士购买时,售货员提出,是否可以让后面的顾客先购买。吴女士回头一看,身后站着一位老先生,于是便没说什么,让出了位子。没想到,之前与她发生不快的女孩突然叫嚷起来,“自己还不是想先买,还废话那么多讲别人。”吴女士忍无可忍,回敬女孩:“你不是南京人吧,南京人没你这样没教养的,我都不屑理你,我排在老先生前老先生知道,我让他因为他是老人,你这种人太狭隘,不适合在南京生活,哪来的滚哪去吧。”之后,在大家的指责下,女孩便再也不作声了。
  回家后,胸中怒火还没有平息的吴女士,便将在超市的遭遇发在了网上,在把事情始末描述一遍后,吴女士评论道,“面对这样的人,除了说她没家教,我不知还能用什么合适的词形容。南京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我生长在这里,我认知的南京人的生活态度是谦和、礼让、中庸,最让我自豪的是那一种大度,南京人有一句很经典的口头禅――多大事啊!是的,不可否认,外来人员对推动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南京买房安家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说明南京是适合发展和居住的城市。仅仅靠买套房子是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你必须真正了解并认同城市文化,外地人是你曾经的身份,带着你的勤劳和淳朴,摈弃掉狭隘和自私,即使你现在是所谓的年轻精英,也要记住一句话――于细微处见精神,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城市形象!”
  在帖子最后,她又说明,“无意诋毁,也不是标榜作为南京人的优越感。只是希望,我们为南京骄傲,南京也为能拥有你我而骄傲。”
  “南京人”“外地人”
  网络上的一场“恶战”
  在吴女士看来,这是一篇“无意诋毁”外地人的帖子,但是它却即刻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闻讯赶来的网友立场分明地分成了两派――“地域论”和“个人素质论”。
  一部分持“地域论”的网友显然对于吴女士的遭遇“感同身受”:“南京人就是比他们外地人教养好、文化层次高、懂道理多”。这批“唯地域论”者在声援吴女士的同时,表现出对外地人的强烈不满与蔑视:“我就是讨厌外地人”“外地人拉低了南京的平均素质,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网友甚至“愤怒”地指责外地人到南京来,抢走了他们很多就业机会和社会公共资源。可能是情绪激动的缘故,言语间掺杂着些许谩骂的词汇,其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外码”。一网友声称要把外码“赶出南京”。
  这部分网友明显是南京本地人,他们的激烈用语受到了涵盖南京本地人、外地人的网友的一致抨击。这些网友持“个人素质论”,认为即便那个想压队的女孩不对,素质不高,也不应该把矛头指向外地人,因为就是南京人也会犯同样的毛病,素质同样高不到哪里去;帖主扯出外地人,有故意挑起南京人与外地人纷争的嫌疑。这些观点似乎应该属于公允的一方,其中一些人的言辞同样也很激烈,“想想你们这些南京人去了更大的城市,人家也说你是乡巴佬,也遭人歧视,到时候你们的优越感,不知道还能存在多少。”还有人失望地表示,“这一句‘外地人’,打击了太多人,生活在南京的外地人可能都多过本地人了,想想他们对南京做出的贡献,真感觉不值。”更多的人则是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网友“volf123”表示,“人们总因自己处的地理优势,来为自己添一种地域优越感。其实不然,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只能来源于他本身的高尚素养。”网友“蓝色蛙王”的分析则更加深刻,他以自己过去在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人们的许多偏见,都来自于选择性的记忆和偶然性事件所带来的持久性精神创伤。网友“阿伦特”则认为,每个人都是具体,而非抽象的,他们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展示着自己的言行,显示着自己的卓异之处。这是对人的深刻之理解,也应该成为我们对人进行评价的基础。也就是说,应以人格、修养、品行来判断一个人,而非地域。因此他认为,这篇帖子及其所引起的骂战,是非常没有意义的。
  看到帖子引起的恶劣“战况”,另一些网友则努力劝和。“南京是个包容、博爱的城市,不能排斥我们的外地同胞啊,”网友“benzhangchun”写道,“在一些人对外来人员作出评判、甚至谩骂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他们为我们南京做出的贡献――大到建设房屋、道路,小到扫马路、清理下水道、修电视机……因此,无需过多计较,我们都是一家人。”他们劝吴女士,“学会尊重别人、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别人”,因为,“南京,不仅是‘南京人’的家,也是千千万万的所谓的‘外地人’的家。不要再执着于地域,只要是加入这个大城市的人们,都要以它为家,互敬互爱,为它争光。”
  网络上硝烟弥漫
  南京人真的很排外?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种帖子,能出现在南京人与所谓生活在南京的外地人之间。一直以来,南京给人以一种安静、低调的印象,而南京人特有的大萝卜性格,使得这座城市有着包容大度的“美誉”。
  之前,在与别的城市的“地域骂战中”,多数人诟病南京的是南京“过稳”的经济发展速度,南京人不急不慢、“不求上进”的做派。但是很少有人说南京排外,南京人蛮横的。因为到过南京的人,都会感受到南京人的热情,南京人的大大咧咧和不见外。
  但是这些年来,这类南京人与外地人争吵的帖子日渐增多,就在吴女士所发网帖前几天,1月27日,在南京某网络论坛上就出现过名为《过个年南京清净多了,可见在南京的外地人有多少,真希望他们都别回来》。作者在帖子中称:过年期间南京大街小巷难得的清闲,因为外地人都回家过年去了!平时在路上遇到的人不是说的外乡话就是说的普通话,过年了街上明显地感觉到少了不少人,除了在家过年的本地人大部分外地人都走了,南京人是最通融的不排挤外地人,因此,外地人越来越多若干年后本地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了,可以说南京的房子不说一半起码三分之一是外地人买下了。
  帖子后面自然是一团战火。
  如果你用“南京人”“外地人”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你会搜出一大堆南京人对外地人不满,外地人对南京人牢骚满腹的帖子。就像置身微博,好消息不多一样,打开这样的页面,你真的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南京人开始排外了?和北上广一样,南京也逐渐变成了一座排外之城?
  针对这篇报道,快报新浪官方微博在2月2日晚,发起了一项名为“你在南京会不会感到排外情绪?”(单选)的调查。此调查一共有三个选项。一,不排外,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二,排外,南京人优越感很强;三,排不排外,关键看人。截止到2月4日上午11点为止,共有769名博友参加了调查,其中选择第一项的占59%,第二项的占4%,第三项的占37%。这个数据多少扭转了网络论坛上给人的印象,选择“南京排外”的博友占的比例非常小,在多数博友看来南京并不排外。但是有38%的博友选择“排不排外,关键看人”,还是让人感到意外,这个不小的比例似乎说明,昔日南京留给人们的大度、包容的印象正在削弱;而南京人引以自豪的“博爱之都”的美誉似乎也在减色。
  有南京户口
  并不一定是南京人?
  说到一个城市的排外与否,“本地(城市名)人”与“外地人”是一对矛盾。这里说的“外
  地人”不是指到谈论的这个城市旅游、出差,停留时日短暂的人。严格意义上说,这里的“外地人”特指在本地打工、创业、谋生的、没有本地户籍的人。拿南京来说,“外地人”是指,没有南京户籍的、在南京打工、创业、谋生的人。与此相对,“南京人”是指有南京户籍的人。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在实际上,南京人与外地人的界定很复杂,为此快报记者采访了三位南京的知名文化人士――著名作家、南京市作协主席叶兆言,著名新闻人、名嘴吴晓平,著名作家、南京资深文化人薛冰。说起南京与外地人界定他们都很头疼,因为在对外地人耿耿于怀的南京人看来,即便是入了南京户籍,也不一定是南京人。从吴女士所发的那个帖子中,可以看出吴女士针对的并不是没有户籍的人,在那个帖子中,吴女士提到“仅仅靠买套房子是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外地人是你曾经的身份”,这意味着在吴女士眼里,外地人的概念包含了有南京户籍的人,而一句“外地人是你曾经的身份”说明,她所针对这些人已经有了南京人的身份,即入了南京户籍。而能在南京买房的外来人员,也多半是入了南京户籍的,因为南京有购房入籍的优惠政策。
  根据前天快报记者从南京市统计局获悉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南京市公安户籍人口有636.36万人。常住人口(在某个区域居住半年以上的)有810.91万人。也就是说没有南京户籍、常住南京的人有170万左右。而有户籍的630多万人中,在吴女士们看来,有许多仍然是外地人。
  薛冰向记者介绍说,文革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南京的人口是有200万左右,“一代、两代、三代的家庭都有。他们应该算老南京了。”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南京和国内所有城市一样,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区不断扩容,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一次数量巨大的移民潮。薛冰说,“现在人口800多万,扣除掉新出生与死亡的老南京人。那就意味着差不多有近600万人都是近30年逐渐移民到南京的。每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新移民,也就是在个别老南京眼中的外地人。”
  “外码”入侵?
  “正宗南京人”不靠谱
  在南京诸多的有着排外情绪的网帖中,有一个词频频出现――外码。多数在南京生活的人对这个词会感到陌生,但是在网络上,外码的使用率极高,而且随着这个词同时出现的是一种轻蔑和不屑的语调。外码,在网上,特指生活在南京的外地人;在网外,在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发牢骚时也常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
  百度词条是这么解释外码的:外码――南京话,意指外地人。
民国时期的南京作为首都,下关码头的外省苦力被资本家当做砝码般随意调遣任用,故创造此词。后由于南京本土外来人口过多,外码一词被广泛运用于称呼非南京户籍、本地文化影响不深的外来人员。
  很显然,这是一个多少带有歧视成分的称呼,就像部分上海人称呼外地人为“乡下人”、部分广州人称呼外地人为“北佬”、部分北京人称呼外地人为“老百姓”一样。
  对这个词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吴晓平看来,这个词的正确写法不一定是“外码”,有可能是“外马”,“在那些人看来,外地人是融不进南京的外来之马。”
  吴晓平所说的那些人是指对外地人不满的所谓南京人。而这些南京人,多数是薛冰所说的改革开放初期就生活在南京的人,或者说这些老南京人的子女。这些人自以为是正宗的南京人,也被称为南京的土著。
  而在一些专家眼里“正宗”“土著”,这些字眼不仅不科学,而且很荒谬,因为在他们看来南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铁打的南京,流水的南京人”,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南京人之说。“一个三四十岁的南京人,往上数三代,甚至两代,有几个人是南京人?他们大多数是从外地迁徙过来的。”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南京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时期算一次,太平军攻入南京后,南京人死的死逃的逃,南京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这样,一些苏北和淮北的人顺势进入了南京城,而来自河南,特别是光山县的人则来到了南京的郊区,这些人成了新南京人;民国建都算一次,1927年,民国在南京建都,政府机构都迁到了南京,政府工作人员和家属、以及相关的服务人员成了南京人,清末民初,南京只有二三十万人口,迁都以后,人口膨胀到百万。第三次是解放初期,因为设立了南京军区,大量军人和军属南下,大批的干部也来到了南京。因为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江苏各地,苏南苏北,也有不少人因为工作需要,成为了南京人。1958年,国家实施户籍条例,人口迁徙停止。”葛剑雄说,改革开放,实施城市化进程,南京人口快速增长,这又是一次规模很大的移民潮。
  而据多位专家介绍,近代之前,南京就经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东晋时大批北方人涌入南京、明初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大批安徽人也就成了南京人。而且南京历史上曾经过多次屠城,人口的变化非常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南京的方言,现在南京的方言属于北方语系,被成为“江淮官话”,而有正式文献记载的南京人,也就是东吴时期的南京人,最早说的是吴语,那个时候南京是吴语系的中心,经过历史的演变,吴侬软语成了《金陵十三钗》中的南京话,这本身就说明,所谓正宗的南京人的说法是很荒谬的,而以正宗南京人自居,轻视外地人,更是一种毫无依据的、奇怪的优越感。
  “土著”愤怒得没道理
  南京人气量正在变小?
  移民城市的特色就是宽容,因为每个人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将心比心,老移民善待新移民是很自然的事,很多年来,南京人、南京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就是心胸宽广,包容性特别强,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一词,用在南京人和南京身上很是贴切。
  吴晓平虽然不是在南京出生的,但是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老吴”的他可以说是典型的南京人,一口味道浓厚的老南京话是他的标志。但是在吴晓平看来,这些年来,大大咧咧、宽以待人的南京人的气量正在变得小起来。
  他告诉记者,他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网络上部分南京人排外的情绪,他也多次在自己主持的“听我韶韶”节目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
  在网络上,那些对外地人不满的所谓南京人,那些“土著南京人”对外地人愤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外地人素质低;外地人不守法,带来治安问题;外地人的涌入让南京的路越来越堵;外地人抢了南京人的饭碗;外地人推高了南京的物价;外地人让南京人买不起房。
  在吴晓平看来,这些针对外地人的指责都是很荒谬的。和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的看法一样,吴晓平认为个别外地人素质差,并不代表所有外地人素质都差,“外地人素质差,南京人,土著素质就好?”
  《南京人》的作者叶兆言,举了一个例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南京曾经发生过一桩现在想起来都让人觉得丢脸的事情,在南京的市中心,曾经有人以“大片、小片”的花样,叫卖哈密瓜片和菠萝片,“上当的主要是外地人,南京人心里有数。”
  叶兆言说,这件事是南京人很大的耻辱,而叫卖“大片小片”的人绝对是南京人。叶兆言至今还记得,那个小贩被揭露后,用南京话大嚷“南京人就是被外地人搞坏的,不宰他们宰哪个”?而他叫嚷的这一刹那正好被电视镜头捕捉到了。
  “说外地人抢了南京人饭碗?你怎么不说,外地人的到来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以前南京有这么多高科技产业吗?”老吴说南京人口头禅“多大事啊”,原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是说南京人豁达,遇到事,比如与人发生纠纷,一想“多大事啊”会主动大度地选择退让,而这种“退让精神”在现在的一些南京人身上已经没有了,而更多地体现在慵懒、得过且过,不积极进取。老吴表示,那些南京打工的外来劳务人员,把环卫、建筑、纺织等又脏又累的活揽了过去,而这些都是一些南京人不愿意干的,“他们宁愿到棋牌室打打小麻将,也不愿意吃苦挣钱。就这样他们还看不起辛辛苦苦为南京的发展做贡献的外地人,也太不厚道了。”
  而对外地人其他指责,在受访专家看来,都是毫无道理的。在他们看来,外来人员来到南京,不仅不会影响南京的发展,而且是南京之福。“新移民来到一座城市,为它带来的更多的是活力和机遇,没有移民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
  而实际上,大多数受访专家和受访的所谓“南京人”“外地人”都认为,网络上的排外情绪,并不能改变南京包容、大度的城市形象。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南京人依然是一副“大萝卜”般的热心肠,很多外地人都觉得来到南京发展、生活是正确的选择。
  “排外是世界性的问题。”叶兆言表示,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人对现实不满而迁怒外地人,但是在南京,这种情绪不可能成为主流。
  叶兆言、薛冰、吴晓平三个南京“土著”的愤怒与平常心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著名作家叶兆言
著名媒体人吴晓平
著名作家薛冰
  葛剑雄先生是著名学者,但他的本行是地理历史学家,他对南京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南京的移民史了如指掌,同时,他又是一个关注当代进程的人。城市化、现代化一直就是他的关注对象。在他看来,移民不可逆转,善待同时引导好新移民,是一个城市的职责所在。
  叶兆言薛冰、吴晓平是三个地道的老南京,或者说“南京土著”,快报记者采访他们时,听到的都是一口南京话。虽然是“土著”,他们并不愤怒。老吴是有点愤怒的,但是他愤怒的对象不是那些闯进南京的“外地人”,他愤怒的对象恰恰是和他一样的老南京。在他看来,一些南京人在“宽容”上,退步得太厉害了。叶兆言很宽容,他认为城市化就是消灭本地人的运动,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只要不过分,大家不免可以持一颗平常心。而薛冰则在历史中寻找南京宽容的根,他希望一些老南京搬离老城南后,不要愤怒得连宽容之心也不要。
  葛剑雄:
  没有移民的城市
  是没有活力的
  那位网友在帖子中说那个外地女孩插队,就上升到外地人素质低。这个叫先入为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你说外地人插队,南京人就不插队吗?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南京来了许多新移民,其实每个城市都是这样,而南京并不是最多的。这次人口流动规模大,而且是多元多方向流动,有由西部到东部,由农村到城市,由小城市到大城市,当然也有由大城市到小城市的,比如一些小城市的证券工作人员就来自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当然多数人是“人往高处走”。
  流入南京的人口,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外地人,应该是新南京人。是的,是有一些素质不高的人来了,但是不能就抓住个案打倒一大片,就说外地人素质低,应该做社会学的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客观得多。那么多大学生、精英人士,素质就比你低啊。
  一定不要瞧不起外地人,南京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因为你们的父母或者再上一辈,也是外地人。而引领时代潮流的很多是优秀的移民。南京的“熊猫厂”,好多兵工厂,参与管理的好多都是外地人。南京大学的老师一定是南京户籍吗?南京市政府里面,和一些高科技企业应该引进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说到上海,上海的“土著”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二三十,外来人口占百分之七八十。上海的宝钢就是以外来人员为主。
  一个移民城市,移民后要么土强客弱,要么客强土弱,最好是强弱相当。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竞争政策和制度,双方互相学习,形成良性互动,优胜劣汰。
  歧视外地人的本地人其实在本地属于弱势群体,在上海就是市民阶层,他们害怕竞争,所以把自己的境遇归罪于外地人。南京的情形应该也差不多。
  一个城市要善待外来的普通劳动者,要宽容他们的缺点,有的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有些人嫌外地话不好听,南京话就好听吗?本地人参加工作,你至少要养他到18岁,而外地务工人员一来就可以为城市工作,其实是人家把劳动力红利都给了你。对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宽容之外,还要引导,比如做一些培训工作,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
  其实,在当下,大多数城市都已经成为移民城市,大家都是移民。没有移民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一个城市引进优秀人才,才可能超常规发展。而限制移民,就是放弃发展。
  叶兆言:
  谁也别说谁,大家都是移民
  20年前,我写过《南京人》,里面提到南京是外地人的天堂。坦白讲,其实这里面有理想的成分。其实,南京人是中国人,人的毛病中国人有,中国人有,南京人自然也有。
  歧视外地人是世界性现象。通常的情况是,你觉得一个原来不如你,他现在过得比你好,比如早先欧洲人觉得中国人不如他,城里人觉得农村人不如他,可是一旦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苏州人看不起周围郊区的人,是因为城区的市民没有郊区人富裕。南京人也不例外,当南京人看到比他更贫穷的人,会表现得很宽容;当民工、当外地人超过他们的时候,南京人,特别是“原住民”、老居民,就会抱怨外来者。这是很正常的。
  东晋南渡,从中原来南京的人很先进,南京人很羡慕,羡慕比他强的人,南京人连葬礼什么的都学人家。南京的四大民馆,老广东、四川酒家、大三元等,老广东是随着北伐过来的,是老革命;四川酒家是随着抗战胜利从四川过来的。南京人觉得很羡慕,以前到那几个地方吃顿饭,是很摆谱的事。有一段时期,上海人很在意广东话,因为广东人有钱。
  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城市化,中国各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性格正在逐步同质化。每个城市曾经有过的好的东西,比如南京人身上的“大萝卜”等特点,宽容的特点,已经渐渐成了稀缺产品。
  现在贫富差距那么大,房子那么贵,愿望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满足。这个时候,外地人成为不满的靶子,全世界都是这样。
  其实,城市会属于更有活力的外地人。我住的龙江基本都是外地化,省级机关,往上数一代,几乎没有多少南京人。在很多地方,普通话是强势语种。
  谁也别说谁,大家都是移民。城市化是消灭本地人的运动。
  这种问题怎么解决?时间会帮着解决,时间长了,自然会和谐共处。现在,南京户口已经变得不重要,以后会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吴晓平:
  南京人的气量正变得越来越小
  我最近经常看到骂外地人的帖子,南京人喜欢骂外地人为“外码”,跟帖很多,这是带有侮辱性的。我在节目中也说过多少回了,南京人的气量正变得越来越小,跟城市化进程背道而驰。
  早几十年,南京人是宽容的,根本没有排外之说。我家以前就住在老城南,老门东,就在贡院街一个大杂院里面。这个大杂院里面有三十多户人家,其中一半是外地人,苏南、苏北都有。但是我们这个院子,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从来不分南京人、外地人。1957年,我父母因为犯“错误”被打成右派被下放,我留在南京就承蒙邻居们的关心和照顾。
  一部分南京人的排外情绪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怎么形成的?我想可能是开始盖商品房的时候,那个时候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南通,进南京了;紧接着,外地人越来越多,而正好那个时候,南京人开始下岗了,三四十岁没有工作。看到满街的外地人干这干那,心理就开始不平衡了,就抱怨外地人抢了南京人的饭碗。其实你想一想,那些外地人,那些建设大军干的都是什么活,盖房子、清垃圾、开小吃店,都是又脏又累的活,很多人都是夫妻两个带着不会走路的小孩。你想一想,这样的活你会干吗?你宁愿吃劳保,打小麻将度日。
  你不感激人家给你的生活带来方便,衣食住行,人家外地人都帮你“包”了,你还想怎么样?你不感激人家,还讲怪话。与以前南京人的宽容、包容相比,你不是数典忘祖吗?你在网络上骂人家,人家大老远离开家来到南京,本来就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你骂人家,你怎么能阻止人家反过来骂南京人。
  我觉得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是媒体要多宣传南京的移民城市特征,一个是要多强调南京的宽容气度。
  曾经的外地人现在的南京人不要排斥现在的外地人未来的南京人,而现在的外地人未来的南京人也要尽快融入南京文化。
  在南京生活就是南京人,无新老之分
  南京人其实是很宽容的。我并不认为一个帖子,或者很多帖子就能说南京排外了,网络上有排外情绪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南京人被称为“大萝卜”,心眼好,宽容;南京这个城市包容性强,是有它的原因的。一个是南京是移民城市,从东晋开始,南京每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一次移民潮,而且几乎每次移民潮中,随政权迁到南京来的人,与原来的南京人相比都比较有优势,都是主流、上层。比如说,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出了几十个皇帝,但他们都是外来的,没有一个是“土著”南京人。人的骨子里总是趋利避害,人往高处走,这就被迫形成了南京人的宽容的性格。虽然是被迫,但是宽容始终是一种好的性格。
  还有一个原因是南京的城市发展是跨越性的。最早的南京人,也就是东吴时的南京人生活在秦淮河两岸,而都城在今天的总统府这里,中间相差7里。互相不干扰。明代朱元璋时候,明故宫没有一寸地建立在老金陵城里。晚清在城北,民国在城东发展,并不影响城南南京人的生活。因为南京的发展空间很充裕,所以南京人不排斥外地人。
  第三个原因,是南京具有海洋文化元素,在中国的四大古都中,这是南京特有的。另外三个城市与海洋没关系。南京在东吴的时候,在石头城下修建了石头津,东吴的船队不仅沿着长江上下做生意,还航海。船队往北到过渤海,往南到过东南亚。大陆和台湾的第一次联系,就是在东吴的时候,船队就是从石头津开出去,船队到台湾,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六朝的时候,据记载,外国的使节到南京的有100多批20多个国家之多。正史上有记载。和海外交往非常频繁。如果画一个南京(建康)的《清明上河图》,里面一定有许多外国人。
  宽容的城市,即便遇到有人不文明,你不应该排斥,应该包容。如果你排斥,像那个发帖人一样,那你也不像是个南京人。我相信南京的主流文化依然是包容。每一个南京人都曾经是外地人,你被包容了,反过来,也要包容别人。在南京生活就是南京人,没有新老之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人素质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