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三的习进平爱人是谁谁

好书推荐:《我们伟大的母亲》《猿形毕露》《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我们伟大的母亲》冯立三梁晓声主编定价:98.00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伟大的母亲》是有穿透性的檄文,也是一部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立场,呈现中华民族母亲伟大形象的散文经典。该书汇集了海内外130多位华人作家的作品,是他们集体向母亲的感恩,这是最为隆重的文化仪式,成就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母亲哭吐精诚的一次幸福的情感宣泄。《猿形毕露》[美]弗朗斯&德瓦尔著陈信宏译定价:36.00元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进化路途中和人类最为相似的两种动物,从他们的群体关系、家族构成、性格甚至两性关系中,可以窥见我们自己。《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凌小汐著定价:38.00元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是一朵花在枝头绽放,是小婴儿在怀抱里香甜的鼾声,是受伤时爱人一句“我在”,是深夜妈妈精心熬制的一碗热汤,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也是生命中每一个值得感动的小瞬间。凌小汐用柔软而真诚的笔触,和你一起分享青春、成长、爱情、工作、幸福、美好、快乐等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温暖的瞬间。那些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流过的泪,经历过的美好,一一化作笔尖的温情,抚慰你疲惫的内心。《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强大,不是外在的甲胄加身,而是内心的坚韧和从容。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厚实的衣物,温暖的居所,可抵御岁月苦寒的,还有心底的信念和爱。相信美好,珍惜当下,一个人的世界,装不下那么多惊天动地,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幸福。编辑:戴珍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中国作家纪实》:乌蒙高原满眼新
乌蒙高原满眼新
——昭通新农村建设纪实&
刊登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2年第5期&&&
非虚构论坛
“延安讲话”与报告文学文体的发展……………………………………… 丁晓原(4)
长篇报告文学
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 何
短篇纪实文学
只身走埃及………………………………………………………………… 韩作荣(125)
俄罗斯诗歌之旅…………………………………………………………… 张同吾(145)
国家形象…………………………………………………………蓝文君 焦长启(154)
他这样改写老年…………………………………………………………… 周
中篇报告文学
什么卡住了车轮子——北京交通拥堵治理纪实……………………………陈亚军(94)
母亲的人格是伟大的…………………………………………………………冯立三(90)
北乡六章 ……………………………………………………………………李洁冰(189)
“保镖”袁品高轶事……………………………………………………… 肖麦青(201)
酸甜苦辣话“户籍”……………………………………………………… 蓝 茹(205)
新农村专栏
乌蒙高原满眼新…………………………… 夏天敏 吕亚平
刘平勇(209)
《中国作家》杂志社鄂尔多斯人民政府共同举行文化座谈会……………………封二
获奖作家在鄂尔多斯采风…………………………………………………………… 封三
——————————————————————————————————————————————
(报告文学27000字)
乌蒙高原满眼新
——云南昭通新农村建设纪实
夏天敏& 吕亚平&
沈& 洋& 刘平勇
在彩云之南的昭通,有这样一片磅礴神奇的群山。毛泽东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写下了“金沙水拍云崖暖,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诗篇。
这里生机勃发,和谐怡然。
这里弥漫着历史文化浓郁而神秘的气息。
这里浸透着舒畅沁脾的清新。
这是一部卷轶浩繁的历史文化长卷,这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上下五千年,多少风起云涌、撼人心魄的历史事件,多少叱咤风云、威震古今的历史人物,多少秦砖汉瓦、断简残编的历史碎片,多少文采斐然、洞幽烛微的煌煌著作堆积成了灿烂辉煌、绚丽多姿的历史文明。昭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民风民俗、卓尔不凡的历史积淀、兼容并收的文化内涵,创造了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的昭通文化。
在云南历史上,昭通曾有过浓墨重彩的辉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昭通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昭通古称朱提,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是云南沟通中原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传入云南的文化驿站和重要枢纽。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做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决定。
2006年,一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滚滚大潮,在神州大地澎湃展开。昭通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展现了新面貌、新民风、新民俗,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5年来,昭通总投入资金11.4亿元,建设新农村示范点2576个,筹集资金4.35亿元,改造茅草房9.8万户,巩固和解决了4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功打造出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谱写了昭通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一群人,他们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深入村寨,关心民情,问寒问暖,他们给闭塞的村寨吹进了一缕缕清风,让每一个大山里的山寨,都有了春的暖意,他们,常常让那些朴实的百姓莫名地从心中涌起两个字——“感动。”
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可谓上下连动,全力攻坚。市级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钩联系点,身体力行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还专门成立了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由于市级领导带头,各级干部身先士卒,走马一线,与群众心贴心,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情感更加真挚,干劲更大了,信心也更足了,乌蒙大地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建设热潮。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昭阳区小龙洞乡宁边村,是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过的地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和小龙洞乡中心集镇建设进度如何?群众的生产生活怎么样?一直是市委书记夜礼斌心上放不下的石头。日,市第三次党代会闭幕第二天,带着对宁边村群众的关怀和深深牵挂,夜礼斌同志轻车简从,冒雨来到昭阳区小龙洞乡宁边村,督查、指导宁边村新农村建设及小龙洞乡中心集镇建设。
这已是夜礼斌第三次上宁边。淫雨菲菲,道路泞泥,乌蒙山的深秋已浸着阵阵寒意,村民杨长才正和爱人忙着抿墙。在党委、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辛勤努力下,杨长才家“白墙、青瓦、翘檐、坡屋顶”的两层楼新房即将完工。当看到杨长才家中整洁干净,精神面貌大有改变时,夜礼斌十分欣慰,谈笑风生地和杨长才一家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家的家庭和生产生活情况。杨长才深情地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才让他们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要真诚地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
在向杨长才一家送上了慰问金,与随行的市区领导一起同杨长才一家合影留念后,夜礼斌饱含深情地说:“16年前,朱总理来到你们家,看望你们,关心你们一家的生活。如今的新宁边表明,勤劳朴实、拼搏进取的宁边人没有辜负朱总理的殷切关怀和希望。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宁边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红火!”
离开杨长才家,就到了宁边村卫生室。该卫生室由原来的村公所改建。看到改建后的卫生室宽敞明亮、整洁有序,夜礼斌十分高兴,他与正在输液的两位农民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了医疗价格、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新农合门诊统筹等情况。随后,又向村卫生室负责人虎良竺详细询问了宁边村现有人口、每天前来就诊的人数、卫生室医生的工资报酬等情况,勉励村卫生室医生要时刻将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快捷、有效、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新农合特别是门诊统筹工作,实施好这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满意。
夜礼斌一行实地查看了宁边村新农村建设和小龙洞乡中心集镇建设。看到宁边村公路两旁错落有致、即将完工的青瓦白墙的新房呈现在眼前,夜礼斌露出了满脸的笑容。在新农村建设中,小龙洞乡严格按照日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夜礼斌书记“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的要求,全乡上下统一思想,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宁边村新农村和中心集镇建设。看到村民们正在加紧施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夜礼斌对宁边村新农村建设和小龙洞乡中心集镇建设取得的效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市直各相关部门要保证现场办公会上安排的资金、项目及时落实到位。小龙洞乡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宁边村新农村建设任务和新集镇建成并投入使用。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随行的各级干部,我们要牢记朱总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各方支援、共同富裕”的嘱托,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帮助小龙洞乡及宁边村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让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放心,让当地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贫困高寒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片炽热之情。
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华率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对镇雄县木卓乡试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刘建华一行通过查看集镇建设,浏览工作规划、工作剪影等展板,听取木卓乡党委工作汇报后,对木卓乡“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给予了肯定。刘建华要求,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做好下一步工作,巩固试点成果,创造“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典型。面对困难和问题,要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环境的改善,努力改变村镇面貌,改善水利、电力等基础条件;二是注重产业的培育,加大培育支柱产业的力度,使之向市场化和规模化方向运作;三是注重民生的改善,要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实施,增加老百姓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使全乡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四是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努力使老百姓掌握过硬的技能,拥有谋生的手段;五是注重机制的创新,对实现“城乡一元化,城镇一体化”等工作要积极探索,总结好的经验,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抓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市县乡各级领导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建设高潮。在基层一线,感人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在盐津县民房恢复重建中,大家团结互助,邻里相帮,“干部帮群众,群众来相助,运料打板大家上,孤残五保众人帮。”柿子乡水平村水平1组就有一个特殊的“老人之家”,地震发生的2006年,户主严孝顺已经68岁,老伴林全芬57岁,已91岁高龄的父亲严成亮与他俩艰难度日,相依为命,但无情的地震还是将他们住了多年的土木房损坏成危房。震后恢复重建一开始,乡党委、政府就拿出2000元启动资金,由村委会负责组织乡亲们为严家建新房。全组村民几乎家家都出劳动力,帮严家挖基脚、搬石块、运材料、扎钢筋、架模板、拌砂浆、灌柱墩……最多时有120多人。有的村民不仅每天参与建房,还经常从家里拿油拿肉来给3位老人吃。仅20多天时间,造价约25000元、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的两层水泥瓦房就基本建成,严孝顺家成了全村第一家搬进新房的重建户。
豆沙镇长胜村红沙村民小组的骆天军是一名孤儿,长期在外打工,不知自己的两间土墙房已在地震中倒塌。1日,骆天军回家过春节,诧异地发现自己的土墙房变成了崭新的红砖水泥平房。原来,考虑到骆天军的特殊情况,村支书胡清恒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决定由村委会出面组织群众为骆天军建新房。村民们你出一根木头,他出几包水泥,每人10个义务工,不长的时间,房子就盖起来了。在骆天军搬新家的那天,胡清恒和乡亲们又来祝贺道喜,打心里感激的骆天军想给胡清恒和乡亲们下跪行礼,胡清恒赶紧上前把他拉了起来,真真切切享受到乡亲们温暖的小伙子感动得泪如雨下。
领头雁和当家人,其地位和作用自不能轻估。一个有着良好综合素质,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带头人,必将带领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样的事迹,在乌蒙大地上,已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这,也许才是新农村建设之关键。
无论做任何一项事业,领头人的作用都十分巨大。在昭通市的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领头雁”和“当家人”。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的党总支书记黄训奎,就是典型代表。这个曾被选为云南省十届人大代表,一心甘当芝麻官的中年汉子于1980年应征入伍,退伍后分配到昭通卷烟厂车队从事运输工作,之后自筹资金经营汽车销售,每年收入数万元,然而,黄训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乡亲邻里有点困难找到他,只要力所能及,他从来都不会推辞。
在2000年底进行的村级选举中,谁能担当三甲村的当家人,一时间成了村民热议的话题,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最为关心的大事。村支书王绍礼和许多村民都想到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黄训奎。他们找到黄训奎,黄训奎说,既然父老乡亲们信任我,那就试一试吧!在投票选举中,黄训奎以超过90%的得票率当选。当选后,黄训奎说:“既然群众信得过我,那我就不能让群众失望;就应该抓住机遇,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情。”
距昭通城仅8公里的三甲村,地少人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横贯全村的苏凤公路,是周围乡镇、村组群众外出经商、进城打工的必经之道。过去,这里曾经是一个纠纷不断的地方。村委会成立后,黄训奎着手成立了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机构,建立了群众性联防组织,加强邻里纠纷调解,在全村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村委会还加大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把群众的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如今,这里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营造了推进全村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前些年,三甲与元龙、绿荫等周边村组经常发生土地、邻里等各种纠纷的现象,黄训奎积极倡导三个村委会建立“三村联席会”制度,对辖区内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互通情况、统一认识、及时处理。
建设新农村,没钱办事将困难重重,这一点,黄训奎感受颇深,他深知,进入三甲村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几年来,黄训奎带领村干部不辞辛劳跑项目、求支援,不但没有报销一分钱的差旅费,反而自己掏钱垫付各项开支,前后为全村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治理三甲的沟塘路渠、山水林田等。
在处理一些与家族利益有关的问题上,往往最能考验一个干部的公心。在这一点上,黄训奎无疑是一个经得住考验的村官。2001年,三甲村争取到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其中有一个建设项目要经过黄训奎家族的坟地,家族里的老人找到黄训奎要求改动设计。黄训奎耐心细致地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按照原设计完成了施工。黄训奎的行动激发了全村群众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项目实施后,未出现一桩该项目引发的上访事件。如今,三甲村小集镇已初具规模,三面光的沟渠、8米宽的道路把全村分割成“井”字状,灌溉用水淌到家家户户的田间地角。
黄训奎还带领三甲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引进了水稻优良品种,全村粮食大面积增产,蔬菜种植渐成气候,实施土鸡养殖“双百”计划,走公司、农户、基地与产、供、销配套的发展路子,成立了村养猪协会、养鸡协会、养鸽协会等群众性组织;母猪比例和生猪存栏率大幅提高,畜牧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2010年,三甲村迎来了第二届村级换届。三甲村被列为全市党总支书记实行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试点村。到底选谁,成了摆在村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然而,这个在外村看来十分严峻的选题,放在三甲村却变成了一个单选题,选举几乎没有任何悬念。3月25日,47名党员按照基层党组织选举办法直接投票选举村支书,“不当老板当村官”的黄训奎以43票当选,得票率达92%,成为昭通市第一个党员直接选举的村支书。同年4月,黄训奎再次以84%的高票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新一届村官上任伊始,提出了“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打牢基础保增收,依靠群众谋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扬民主,召开村民大会,对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全村发展的大事进行充分讨论、民主决策。全村成立了科技协会、妇女协会、养殖协会、蔬菜协会和妇女学校,请有关专家对科学种植、养殖业进行系统培训,让群众自主种植、统一销售,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管理村务的热情,三甲村农业综合开发、灾后恢复重建和创建信用村、无毒村、无多孩村等得以顺利进行,惠及全体村民。
黄训奎对自己的工作和全村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说,一定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决不辜负各级党委、政府和全村人民的信任。黄训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三甲村,家家户户住上了青瓦白墙的别墅式的小洋楼,村里的道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栽上了行道树,远远看去,背依青山,面朝稻田的三甲村哪里还是落后贫穷的乡村,完全变成了一个规划有序、美观大方的漂亮集镇。据统计,三甲村1223户人家,共有人口4000余人,1500人在外打工,平均每天有15万元打工收入进村。三甲村人一年电话消费额达30万元,全村现有摩托1100辆,小轿车83辆,电话2400部。
今天的三甲,早已变了模样,究其原因,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当家人,十分重要。
说起盐津县中和镇艾田社区总支书记兼主任黄德府,这又是一个传奇人物,有人说,这老头从20多岁参加工作到73岁高龄退而不休,他的年龄越来越大,为何身体却越来越好?从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到社区党总支书记,他的官越做越小,为何在老百姓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在担任盐津县中和镇艾田社区党总支书记四年半以来,他将全部工资捐给了公益事业,为何干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在盐津县,这真是一个让人看不懂的老人。
2006年初,为66岁的黄德府老人有没有必要再做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这个“芝麻官”,一家人争执不休。儿女们认为,父亲在担任艾田乡副乡长、乡党委书记、盐井镇党委书记和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几十年间,为群众也办过不少实事,现在是应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老伴摆出的理由更充分:身体不好,长期头晕,手足半边瘫痪,走路都要拄棍子,何况子女们工作的工作,经商的经商,家里又不缺钱花,又在领导岗位上干了几十年,还去当个社区“芝麻官”干什么?
可是,老黄是个倔性子,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对家人说:“官不官对我来说没什么,我只想趁我身体建康时多为群众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心才踏实”。尽管家庭会议没通过,老黄却乐呵呵地挑起了艾田社区总支书记兼主任的担子。上任当天,他就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表明心志的座右铭:“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为找准社区的发展出路,黄德府刚上任就带领社区两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集镇建设、繁荣集镇贸易、壮大个私经济、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创建文明社区”的社区工作思路。围绕社区发展思路,黄德府不顾年老体弱到县里、市里争取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居民家中帮助群众谋划产业发展,成了一个闲不住的人。
社区成立之初,群众要求安装闭路电视的呼声强烈。为解决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黄德府先后17次到县广电局和广电网络公司反映情况,每次来回差旅费都是自掏腰包。县广电网络公司经理蒋可兴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对他说,“老黄,我从没见过你这样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人,就凭你对群众的这片责任心,你只需先付1万元,我们就予以安装。”为筹措1万元搭线费,黄德府个人贷款6000元,在他的带动下,总支其他两个委员也各自贷款2000元凑够了搭线费。在安装闭路电视20多天的时间里,黄德府从家里抱来被褥,将工人安排在社区里住宿,把生活就安排在自己家里,亲自煮饭给工人吃,花销的钱也自己顶着,确保了社区街子180户居民的闭路电视线路25天全面安装完毕。
铜厂沟离艾田社区集镇只有两公里,由于不通公路,群众赶集、购物常年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还真是不方便。为让铜厂沟群众出行不再难,黄德府多方奔走呼吁,争取到县里整村推进资金13.5万元,修建艾田集镇至铜厂沟的村组公路。工程开工后,由于雨雪交加、塌方严重,施工难度大,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黄德府天天与施工方一道“泡”在工地上。
2008年底,黄德府又争取到资金20万余元,对艾田社区集镇街面840多米进行硬化,工程资金虽然全部到位,黄德府和社区两委班子却犯难了。如果将工程承包出去,预算资金不下30万元,资金缺口10万元。钱不够,怎么办?黄徳府干脆带领社区干部租了两台搅拌机,采取两委干部守工地,轮流值班,专人采购、专人发放材料等方法,组织社区居民与聘请的10多个专业工人一道,自己动手“干起了工程”。饿了吃点饭,累了靠一下,天天如此。经过45天的艰苦努力,一条长960多米、宽6米多、厚度达15公分以上的集镇街面全面完成硬化,总投资才23万元,比预算资金节约近7万元。
如今的艾田社区,建起了一幢幢漂亮的小楼,一条条整齐划一的村组公路,干干净净的社区街道。社区里有了幼儿园,孩子入托不再难,家家户户看上清晰的闭路电视。建起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基础设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艾田社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区,农业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70%,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艾田社区的发展。为帮助群众装满“粮袋子”,鼓起“钱袋子”,黄德府带头和社区两委班子一道深入群众中,通过深入调研和市场分析,结合艾田实际,他与社区两委班子确定了艾田大力发展油菜、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乌骨鸡、佛手瓜、磨芋、中药材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黄德府的带领下,如今的艾田社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社区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800元。艾田社区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表彰,黄德府本人也多次获得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日,盐津县委作出了开展“远学杨善洲,近学黄德府”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黄德府同志学习。黄德府的先进事迹,在乌蒙大地广为流传。
黄训奎、黄德府,这些与老百姓心贴心的村官,只是昭通大地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像他们这样默默奉献,一心为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身体力行、开拓创新、成绩斐然的村官以及省、市、县各单位下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可谓数不胜数。他们就像高高飘扬在乌蒙大地上的一面面色彩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鼓舞斗志。因为这无数面旗帜的张扬,在乌蒙群山中的昭通,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风光无限。
如果仅是为一个村庄换上一件或古典或现代的时尚外衣,只是将一间间民居化妆打扮,乌蒙山中的村子确实会变得很漂亮。可如果仅满足于此,不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发展产业,找到致富的门路,那我们的新农村,说到底只能是一个空壳。好在,在乌蒙大地上,我们所有的实践,都在为着农民增收这个目标而努力。
新农村建设之关键,既在乎于村庄的外部妆扮,更在乎于支柱产业的培育。无论把房屋建得怎样气派,无论把村庄打理得何等漂亮,如果没有经济支柱,没有产业支撑,这样的新农村无疑是表里不符的,一定不是老百姓所欢迎的。昭通的干部群众,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并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已抓出了明显成效。
昭阳区永丰镇的三甲村,是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到过的村庄,受总书记亲临村里指导的鼓舞,近年来,一直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突破口来抓。该村结合实际,大力鼓励发展养殖业。龙国仙,永丰镇三甲村一个其貌不扬的农村妇女,在外出打工富起来后,毅然接受村两委的邀请,回到家乡投下80万资金创办昭阳区万宝生猪有限公司,引领带动全村群众赶着猪儿走上了致富路。在公司的带动下,全村养殖队伍逐步壮大。全村由2002年前饲养母猪300头发展到现在的2000头,逐步走上以生猪养殖为主,向商品生产化发展的道路。如今,昭阳区万宝生猪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扩建,正在引进先进的扩繁技术,已经成为了昭通市规模最大、带动农户最多、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养猪企业。由于业绩突出,龙国仙先后被全国妇联和省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同时还荣获“昭通十佳优秀青年”称号。
在成功扶持了致富能人龙国仙办起了已初具规模的万宝生猪养殖场后,三甲村又立足于离城近,饲料丰富等特点,大力扶持土鸡养殖。笔者走访了养鸡大户蔡凤存家,全家5口人,先于2004年养猪,后于2005年开始养鸡,麻肉鸡一年出栏5-6万只。养鸡大户蔡仁剑,这个才28岁的农村女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因在福建的养鸡场学到了养殖土鸡的经验,加之村里大力扶持养鸡业,2004年筹资20余万元建厂,养鸡10000只,每天卖200只左右。目前,养鸡场总投资已达80余万元。蔡仁剑说,以前办厂之初,条件很差,水电不通,很费劲,可在区、乡、村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方便多了,水电通了不说,村里还建了图书室,查阅养殖方面的资料也很方便。家庭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电视、冰箱、手机、电脑等家电一应俱全,全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扶持养殖、种植业的同时,村里还大力鼓励能干的青年外出创业。建筑老板何朝江,这个44岁的三甲汉子先是做乡村兽医,走村窜户为群众服务,一干就是16年。2000年,受村干部的鼓励,改行做起了小老板,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筹资30万元做垫本,做点小型建筑,后来越做越大,发展成为一个能承担公路建设、街道建设的建筑企业,目前固定资产已达300余万元,全村有400余民工在何朝江及其弟兄的工地上打工。
结合村里养猪、养鸡场产出大量畜禽粪便的实际,村支书黄训奎早有谋划,引进了昭通市永鑫复混肥有限公司,专门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废弃桔杆,通过科技措施,加工生产无害化有机肥。该公司总经理沈忠超,是个33岁的有为青年,14岁外出打工,卖过小菜,做过报废汽车回收,做过钢材生意,做过建筑。2008年5月份开办复混肥厂,办厂时只有员工18人,现有员工36人,主要是村里的青年,技术人员有3个大学生。厂里还吸收了像高升美这样的轻度智障工,解决了村里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该厂固定资产投资670万元,设计年产量3万吨,现生产量达到20%,年销量4000吨,年总营业额430万元。产品主销昭通市各乡镇,同时拓展到文山丘北、曲靖、泸西、蒿明、玉溪等地。产品主要有7个品种,包括苹果、玉米、马铃薯、花椒、核桃、葡萄、蔬菜、水稻、园林专用肥和2个广普型纯有机肥。由于该项目主要原料为工农业废弃物,如烟厂的烟末,畜禽粪便,农作物桔杆,与无机肥相比,有着很多优势,可极大地减少二次污染,变废为宝,使得无污染、无化学制品的有机肥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据了解,没成立该厂以前,万宝生猪公司的粪便还得租地来堆放,下雨淋了淌到别人田地里,庄稼全长烂掉,厂建成后,为农业养殖户解决了很多难题,如华曦养殖场的粪便每年有8000吨卖给该厂,500元/吨,不仅解决了粪便堆放的难题,还使养殖场增加了收入。
正是有了像沈忠超、何朝江、龙国仙、蔡凤存、蔡仁剑这样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提升了昭阳区农业种植水平,扩大了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转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他们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带领村里的其他农民致富,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活水源头。
盐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地震后的恢复生产与调整农业结构,培植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全县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灵山秀水间崛起了充满生机的特色种养产业群,为农民群众找到了新的致富路。柿子乡太平村群众过去以烤烟作为主要经济收入,自国家对烤烟实行“双控”后,全村一直无新的支柱产业。灾后恢复重建中,村党总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根据本村适宜种植柑橘的实际,决定组织群众大力发展柑橘。通过采取耐心宣传讲解,请外地柑橘种植大户前来现身说法,请来自省农科院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及县乡科技人员作技术指导,由村民小组长、党员带头搞样板,一家一户的搞规划、签协议,帮助困难户协调贷款等措施,全村种植发展良种柑橘1200亩,同时发展优质枇杷250亩、优质板栗220亩。目前,全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自己的果园,共有经济林1900亩,人均12亩。可以想像,再过几年,这些经济林必将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太平村也必将成为盐津有名的柑橘村、生态村、富裕村。落雁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为了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培植特色产业,让群众走出灾害损失的阴影,尽快富裕起来,地震发生的当年,乡党委、政府就看准前景较好的仔猪市场,引进重庆市荣昌县高科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本乡,采取公司+协会+党员+农户四位一体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二元”杂交仔猪。然而,万事开头难,尽管公司技术员和乡、村干部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动员,但因养殖母猪要有一年的周期和一定的经济投入,大家怕有风险,都不愿意饲养。乡机关党员干部唐开云、陈衍坤、余儒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不顾经济上的困难、工作上的压力和家人的反对,主动与公司签订协议,带头喂养母猪。在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们建标准畜圈500间,其中产仔圈100余间,喂养母猪132头。到2007年底,已全部收回了投资。听说3位机关党员养殖母猪获得成功,许多农户主动跑来参观学习,咨询饲养技术,3位党员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传授经验、介绍技术,给他们算经济账、动员他们加入协会。同时,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并协调公司一起,对农户购买母猪和修建畜圈给予垫资和补助。目前,全乡已有近400户农户加入母猪养殖协会,共喂养母猪2640多头,仔猪生产已成为该乡产值接近千万元的特色大产业。
在培植特色产业上,盐津县各乡镇还坚持立足本地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注重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精品农业,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如,兴隆乡蒿枝村大力发展黄牛产业,使黄牛存栏从地震前的1197头发展到现在的2250头,并在村公所所在地建起了全县第一个黄牛交易市场;盐井镇桃子村把蚕桑和蔬菜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特色产业来抓,组织群众建成桑园4200亩,种植地膜和大棚蔬菜500亩,去年实现产值150万元;牛寨乡大力发展乌鸡产业,并成立乌鸡养殖协会,去年就发展会员1000余户,实现乌鸡产值近千万元。
鲁甸县则另僻蹊径,走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企共建新农村的新机制。鸭子塘自然村位于鲁甸县桃源乡,距鲁甸县城6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共650户。如今走进村庄,昔日的破旧土坯房不见了,房前屋后乱堆乱扔的垃圾、任意排放的污水、嗡嗡飞的蚊蝇、随意搭建的简易厕所已没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一排排、一座座,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村子里,这里已经变成了集“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恬静雅致的居民区、高效环保的工业园”于一身的现代化新农村,一派诗情画意的和谐美景。
鸭子塘村的巨大变化得益于产业的发展。党委、政府与昭通市最大的民营企业昊龙公司紧密合作,由昊龙公司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新型农村合作社,兴办经济实体,解决新农村产业支撑问题。去年,昊龙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鸭子塘集镇、和谐村庄,把鸭子塘建设成为全市第一个“民营资本反哺帮扶新农村”,集镇基础设施由昊龙集团捐资建设,和谐村庄新民居房屋由昊龙集团垫资建设,以后逐年从群众股金分红中扣除。
村民李艳夫妇以前靠传统种植为业,通过土地作价入股加入合作社后,小两口在合作社提供的岗位上工作,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领工资吃饭的生活。李艳说:“以前我们一家三口就靠那三亩左右的地,一年种烤烟,收入不到5000元。去年加入合作社以后,我丈夫进昊龙公司上班,我进编制袋厂上班,两个人收入一个月3000左右。合作社成立以后,房子建给我们,我们把土地入股,以后还分红,现在又安排我们工作,我们现在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目前,像李艳夫妇一样,鸭子塘村650户入社群众的1000多劳动力已全部按照个人特长,安排在了合作社提供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劳动力就业率实现了100%。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9年的2256元增长到了5800元。
到目前,鸭子塘专业合作社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有:日产10万匹免烧砖厂;日产1200立方米的沙石料场;日产330方的毛石场;年产15万吨的新式石灰窑厂;组建了2个建筑队;参股年产2亿条编织袋厂1个;成立了云南义方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合作社村民还享受养老、上学、看病福利。老年生活补贴60至79岁每月100元,80至99岁每月150元。高中生每学期学费补助300元及生活费补助100元;大专以上根据不同学历和学校类型,每学期学费补助元,以及1000元至2000元奖励,同时每月生活补贴200元;考上全国排名前5名重点大学的,一次性奖励30000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发放老年生活补助60余万元,补助和奖励学生102万元,资助村民参加“新农合”24万元。2010年,合作社实现利润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比上年增加3544元,增长了157%。这一切,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如今的鲁甸,通过“四优”产业结构调整,即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生产技术、优化加工技术,围绕产品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达到结构调优、产业调强、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目的。重点打造核桃、花椒、生猪和特色农业四项产业,以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实现了资源的大整合、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近三年来,实施了百万亩干果和“万千百十”产业工程,在全县建成了19个“万亩高产农田示范基地”、“万亩烤烟连片示范基地”、“万亩优质苹果示范基地”、“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万亩优质樱桃示范基地”、“万亩核桃连片示范基地”、“万亩花椒连片示范基地”、“万亩高产马铃薯连片示范基地”和8个“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千亩冷凉蔬菜示范区”、“千亩优质冬早蔬菜和反季蔬菜示范区”及1个“百亩蔬菜大棚示范园”;发展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示范村10个,扶持发展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示范大户10户。目前,全县核桃、花椒面积达到101.58万亩(核桃80.44万亩、花椒21.14万亩),优质烤烟基地稳定在6万亩,畜禽存出栏均突破100万头,水果面积达6万亩左右,蔬菜面积达16.5万亩,马铃薯面积达18万亩,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昭通的村村寨寨,多数人家都修了漂亮的小洋楼,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太阳能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大力发展种植业的,或是种植西瓜、葡萄、草莓、苹果、柑橘、梨子等市场前景看好的水果,或是种植大棚蔬菜、魔芋、花椒、核桃、板粟等深受人们喜爱的经济作物,房前屋后瓜果飘香,一幅丰收的喜人图景;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或是养殖生猪、黄牛、黑山羊等传统家畜,或是养殖土鸡、鸭子、肉鸽等特色家禽,可谓应有尽有,市场需要什么,就会有人经营什么,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万丈高楼平地起,道路建设、村容整治、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体现一个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乌蒙大地的子民们深深懂得,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昭通大地上的干部群众,正在山野间挥汗如雨,埋头苦干,他们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深信不疑。
要致富,先修路,在老百姓那里,早已耳熟能详。在各级领导心中,更成了一种责任。修路,既是修筑通往一个个林荫深处的封闭山村的路,更是修筑一条通向幽深心灵梦想的幸福之路。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修路,早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其中,凝聚了交通部门和各地干部群众的无数心血。在巧家县小河镇六合村,有十个村民小组分散座落于半山腰上,由于这些村社未通公路,村民的林果及其它农产品无人上门收购,村民们卖肥猪要请几个壮劳力花几个小时才能抬到集市上,运输方式主要靠人背马驮,村民深受交通不便之苦。为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六合村两委引导和组织社员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群众捐资捐款、投工投劳,修通公路十公里。六合村村主任杨德荣在介绍修建村社公路时不无自豪又充满感激地说:“村社公路修建由村民共同决定,在村两委的组织下,由沿线受益村民自己修建,本村部分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帮助修,不能回来而家里又没有劳动力的就寄钱回来请人修。前几年,当时修路时由于遇到巨石阻碍,修路进度难以推进,而此时正值农村电网改造,请人抬一根电杆到一些村民小组要花一千多元,巧家县交通局知道六合村修路遇到的困难后,及时帮助解决了部分资金,小河镇党委政府帮助联系购买了炸药等材料,修路才得以顺利进行。路修通后,就用拖拉机运电杆,运一根电杆才要一百多元。村社公路的修通,不要说其他方面给村民带来的利益,单是农村电网改造这一项就为本村村民节约资金几万元,村民在修建村社公路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村在修路遇到困难的时候党委政府部门及时给予援助,老百姓真是打心眼感谢党、感谢政府”。巧家县小河镇六合村修建村社公路并给村民带来利益的事例只是全市其他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大关县悦乐镇妥河村,为了修通村社公路,有的村民捐资就达两万元。木杆乡的元享、吉利镇的火地等村社,由于修通了村社公路,一些村民有的盖起了平房,有的购置了摩托,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走访的几个县中,笔者认为威信县高田乡钨城村的村社公路修建和管理养护得较好。在钨城村,村民修建村社公路60多公里,在公路修通后,公路塌方的清理、积水的清除和坑塘的补填等管理养护工作就分段包干给了每一户村民,确保了公路的畅通。在我们去钨城村时,就看到有一户村民正在清理自己家包干路段上的塌方,看到他们干工作时的认真劲,感觉他们就像在精心耕作自家的自留地一样。在钨城村的村社公路上行车,感觉道路既平整又宽敞,如果不是实地体会,真难以相信这就是村民自已组织、自己投工投劳修出来的公路。
如今的昭通,在交通方面,不仅有昆渝高速公路和内昆铁路贯穿境内,还开通了昆明和北京的航空专线,更有万里长江第一港——崛起于云南北大门的水富港。今年8条二级公路的建成,更使得市政府所在地昭通到各县的路程缩短在4小时以内,昭通打造“四小时经济圈”的梦想,已初步实现。目前,全市通乡油路已全面完成,通村公路也正在加紧修建,可以说,一个四通八达,立体式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昭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封闭落后的历史已经结束。昭通,正像一轮开上康庄大道的火车,一路向前,畅通无阻,光芒无限。
生活水平提高了,群众也就更看重住宅的环境了。都希望自己的房屋宽敞漂亮,自己居住的村庄绿树掩映,清溪流淌,一派生机。昭通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村容村貌的整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花了极大的心力,尤其是农业部门,在这一方面更是作了巨大的努力。“十一五”期间,昭通市以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发展为重点,从治理农村“脏、乱、差、散”等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改厩”为整治内容,围绕市委确定的畜牧、马铃薯、蔬菜、蚕桑、魔芋、林果、竹子和天麻八大农业优势产业,以交通沿线、中心村、旅游重点、经济条件好和产业发展强劲的村寨为重点,突出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农村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全市共启动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示范点建设374个,平均每年启动62个。示范点覆盖了全市不同自然经济类型,并按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康型、拓展示范效果好的富裕型、夯实发展基础的温饱型示范点进行布局,有江边河谷地区、坝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有经济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也有属于扶贫整村推进的自然村,每个示范点农户多在30户到70户之间,少部分示范点农户达四、五百户。如镇雄县的“整县推进”项目就实施得很好,扎实推进了木卓乡的的连片开发。木卓乡连片开发是以扶贫开发“整县推进”项目为主体,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实施民房改造,开展水、电、路、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连片打造新农村。目前,全乡民房改造已启动1278户,完工421户;饮水工程建设已启动42个村民组,已建水池56个;沼气池建设已挖坑807口,浇灌450口,已点火193口。目前,新集镇、荷花塘广场、乡机关站所、学校及卫生室等房屋改造正如火如荼地紧张施工,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木卓乡集镇,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的昭通农村,再不是村庄破败、房屋残损、一地畜粪、满地污水的落后农村了,放眼望去,在大山大水之间,散落着一个个绿树摇曳、清溪环绕的美丽村庄,房屋错落有致,村路干净整洁,民风纯朴善良,到处鸡犬相闻,生机一片,整个农村像是换了一片天地一样,让人常常恍惚,自己到底是在农村行走,还是置身画中,陶醉得不知所然。
这是一个倡导绿色、环保的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是一个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还是从大自然的泥土深处拔节生长的绿色森林?这个问题,也许本身就不言而喻。乌蒙大地上的“绿色”工作者们,正在为一个个灵山秀水间的村庄营建一个个天然氧吧。在全市的绿化方面,林业部门作出了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营造林39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40万亩,人工模拟飞播5.3万亩,封山育林145万亩,实施森林资源管护1131.8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5100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万亩,到2010年底,全市现有林业用地达到1813.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2.52%,其中,有林地927.9万亩,有林地覆盖率达到27.55%,比1999年的17.46%上升了10.09个百分点;疏林地0.76万亩,灌木林地696.9万亩,森林覆盖率(含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为32.62%,林木绿化率达到51.2%;活立木蓄积达到3593万立方米,是万立方米的2倍。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105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8.18%;商品林面积758.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82%。森林资源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同时顺利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3年多的共同努力和1年多的整改完善,全面完成了11个县区、143个乡镇、1183个村民委员会、23220个村民小组的主体改革任务。完成集体林面积确权1315.45万亩,面积确权率为99.05%,均山到户率91%、林权证发证率97.59%、纠纷调处率99.4%,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自林改之后,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的目的。通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的完成,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抓好配套改革,为实现生态得到保护,产业得到发展,农民增加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在昭通的大地上,到处松涛阵阵,流泉声声,乌语花香,鹤蝶飞舞,俨然就是一个无限庞大的天然氧吧,张开嘴,伸伸腰,狠狠地做一个深呼吸,仿佛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全被清洁透亮的山泉水冲洗了一遍似的,让人心醉,留连忘返。这片绿装素裹、翠竹青青的绿色沃野,怎不让人留恋,怎不令人向往?
作为有着580万人口的大市,最为富余的,也许就是人口了,如何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正是昭通的各级领导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致富良方。
位于中国西部乌蒙山区的昭通市,人多地少,山高坡陡是一个永远不争的事实,如何变劣势为优势,这是一直困扰昭通各级领导的一个大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来抓。县乡两级更是直接组织发动,组织劳务输出,使昭通的“打工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来源。
在昭通的许多新农村建设点,由于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在积累资金、学到技术的同时,积极将务工收入投入新农村建设,新建或改造家园面貌。通过调查新农村建设点发现,50%-65%的资金投入靠务工收入,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如镇雄县场坝镇苏家坝社新农村建设点47户209人,外出务工7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7.8%,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3000元以上;该社新农村建设共投资236万元,其中务工收入投入150多万元,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63.5%。再如彝良县小草坝乡金竹村乌葩社现有农民46户,外出务工263人,年均带回现金30万元以上,有30户新建了水泥平房,13户改建了住房。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无论是新农村示范点,还是其它农业社,劳务经济已占农村经济相当大的比重,多数已占50%左右,个别农业社已经达到了80%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如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阳路沟社,有25户112人,劳动力70人,常年外出务工60人,外出务工后成为带工老板的就有6人,年收入10-40万元,共带出盐津劳动力130余人,该社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3500元以上。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能力。在没有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以前,农民增收仅靠一些传统产业,难度极大,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苦不堪言。经过这些年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就业空间,劳务收入成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广大农村呈现出“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外出一群、富裕一片”的喜人局面。从“十五”末到“十一五”末,全市务工工资收入从51亿元增加到121亿元,增长2.4倍;务工纯收入从21亿元增加到71.46亿元,年均增加10亿元;人均务工纯收入从445元增加到1386元,年均增长42.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从34.2%上升到50.1%,提高近16个百分点。在调查走访农户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凡是无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一般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
务工资本积累不仅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解决了子女的教育费用和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同时还提高了农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如盐津县中和镇核桃村天星社的向天军,人口7人,劳动力4人,外出务工3人,在山西阳泉铁矿厂务工,年务工收入3万余元,纯收入2万余元,通过务工资金的积累,投入资金3.5万元修建了平房,解决女儿在重庆读书年支出1.5万元的费用。修房资金和子女教育费用全部来自于务工所得。盐津县牛寨乡牛寨村烂田坝社的何维安,家庭人口7人,夫妻2人外出务工,岳父母在家务农,三个儿女均在读书。由于何维安具有初中文化,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资金,而且学到了管理经验,并在河北承包煤矿,当上了小老板,资产达60万元以上,现已回乡创业,办起了桔杆汽化炉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节约了家庭生活必需的粮食,农民不必象以往一样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全部土地都种上粮食作物。根据政府规划,市场需求,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多年在外务工,积累了资本,有了垫本资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运而生。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农业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如永善县桧溪镇强胜村车罗1、2社共58户212人,有劳动力108人。10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60多人,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1500元以上。该社正是因为多人多年外出务工,积累了资本,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资金,现在的农业产业有了支撑:种植优质葡萄每亩收入1.5-2.5万元,种植脐橙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种植枇杷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种植蔬菜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使土地自动流转,为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特别是部分农户举家外出或夫妻双方外出后,其土地大多进行自动流转,流转方式有无偿送给亲朋好友、有偿转包给乡邻、有偿转包给企业,甚至出现少部分土地特别是较远、较瘦瘠的土地被摞荒。土地通过自动流转,集中到了种植能人或大户手中,为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如盐津县普洱镇桐梓村石坝社,共有19户72人,劳动力38人,耕地114亩,外出务工25人,其中全社土地流转了50余亩,有6户举家外出,土地全转包给他人耕种。全市12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中,近20万户离开土地,使原本人多地少的农村实际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有效改善,各村各社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地进行流转,带动了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地开拓了资源与市场的空间。如鲁甸县水磨镇铁厂村吴家社,因外出务工已有32户离开土地,他们出租转包了260亩给相邻的小河边社,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减轻了生态和社会压力,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大量农村人口,不仅节约了粮食和燃料,减少了支出,增加了收入,而且部分土地得以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得到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得到逐步提高,有效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既缓解了人地矛盾,又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部分土地自动流转到种植能人或者大户手中,留乡人员的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增加,收入也在逐步增加。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游手好闲、小偷小摸人员也随之外出务工,不仅这部分人员能就业增加收入,而且使得乡村得以安宁,呈现出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局面,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全市
100多万劳务大军每年可节约粮食3亿斤以上,节约煤、材等燃料150万吨以上;还极大缓解了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不足的压力,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创造辉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没有梦想,怎会有超越?何谓成功,大抵是有了一种远大而科学的构想,确定了行动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实现蓝图规划的梦想,这个过程,才更值得大家称道和欣慰,也更有价值和意义。且看,今日之昭通,那是何等之壮美?
在昭通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群视土地为生命,视土地为衣食父母的耕耘者,他们为这片土地歌唱,为这片土地流泪,为这片土地痴狂,他们把自己的血汗洒播在昭通的山山水水,让昭通的大山更加的雄奇险峻,让大江大河更加的清沏妩媚。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这片自秦汉就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书写了千顷池农耕文化不朽的传奇。有一个叫杜宇的蜀王,还把这片土地的农耕文明带到了数百里外的成都平原,成就了另一方水土的神话。有了这样的一段历史,足以让昭通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也足以让昭通人鼓足了信心和勇气。他们永远坚信一条真理,只要努力和付出,就一定会超越历史的灿烂与辉煌,就一定能让这块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把某个村落的房屋刷上白石灰,远远望去好看就行,这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那做起来肯定是不尽人意的,也不会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昭通市的父母官们深知这些朴素但却深刻的道理,他们知道,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抑或是教育、医疗、农业、小城镇建设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所有关系到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各族百姓生存和发展之大计,得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得有一套全面的发展蓝图,得站到一定的高度来俯瞰、审视和谋划,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唯其如此,才能“一揽众山小”。
早在2008年8月召开的中共昭通市委二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夜礼斌就在讲话中把昭通的基本市情概括为“三个并存”,即: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现实的发展滞后、贫困面大、人多地少并存;区位重要、资源丰富、发展势头好与交通不便、项目推进迟缓、效益显现滞后并存;各级领导班子总体上风清气正、心齐气顺、团结协调、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与思想保守、盲目乐观、求稳怕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陈旧观念并存。市委从昭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把昭通的发展思路完善为“坚持一个主题、抓住两个关键、打牢三个基础、实施四大战略、发展六大产业”。即:坚持以科学和谐发展为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旅游六大产业。
在这个总的指导思想的统领下,市委市政府就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有序、村庄优美、治安良好、民族特色浓郁、展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创新机制、连片打造、重点示范”的原则,从“两个加强、五个着力”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着力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新产业、着力创建美好生活新环境、着力打造培育运行良好的新经济组织、着力培养造就新农民、着力构建和谐新村庄”入手,着重规划建设一批革命老区、风景区、昆水沿线和在建八条二级公路沿线及与其他省、市毗邻地区特色新农村,通过“十一五”的打造,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层次、水平明显提升。
有了市委高瞻远瞩的定位,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了目标和方向,昭通市十一县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创新思路,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识,高起点、大手笔地启动了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各地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层出不穷,建设成就也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充分体现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当你走进今日之昭阳,你会被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所震撼。那就是昭阳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昭阳区作为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有昭通坝子和洒渔坝子两个水乡一样的平坦坝子,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这也给昭阳区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排头兵,成了摆在昭阳区各级领导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进行深入调研之后,昭阳区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以“六进农户”(即: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医疗卫生进入农户、文化教育进入农户、致富信息进入农户、民主公开进入农户、平安创建进入农户)为目标、“实现六有”(即: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持续的思想教育、有优美的村容村貌、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和有较全的社会保障)为目标,以“一池三改”(即:建一口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厩)为突破口,以“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为重点,举全区之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批先把永丰镇三甲村、洒渔乡大桥村、乐居乡中河村、苏家院乡苏家院村、守望乡水井湾村、大山包合兴村的6个自然村作为区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紧接着又重点打造了昭通到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公路沿线和昭通到鲁甸县快捷通道新农村示范长廊,扎实推进了16个乡(镇)办事处的33个省级重点村示范建设。全区涌现出三甲村、五星苗寨、彝家小寨子、杨家湾、旧圃镇等面貌一新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培育壮大,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
从昭通城往西南5公里,坦荡无垠的田野上星罗棋布地点缀着美丽如画的村庄,那就是昭阳区新农村示范点三甲,刚到村口,你就会看见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小小的楼房,既精致又漂亮。井字形的街道干净清爽,街道的两旁全是桂花树和女贞树,香味浓郁,绿意盎然。老人们在绿树下安详地歇息,阳光透过树荫洒在他们雪白的头发上。孩子们在自由自在地嬉戏,用童稚的声音快乐地念着幸福的童谣。田间地头的人们,有的在弯腰除草,有的在甩臂挥锄,有的在叉腰查看庄稼的长势。蝴蝶翻飞,阳光明媚,一幅国泰民安、和谐安详的景象落在你的心中,映在你的眼里。站在村民的小洋房上放眼四望,环绕村庄的田野生机蓬勃,碧波万里的是稻田,银光闪闪的是大棚蔬菜,浓绿欲滴的是果园。悠闲自在、笑容满面的是过着幸福生活的三甲村的人民。这一切,构成了一首首清新亮丽的田园诗,抒写着三甲村人民的富足和谐与希望。
依托着粮、烟、果、畜、蔬和劳务输出六大经济支柱产业,三甲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住行都显示着文明和富足。
日早上9点,胡锦涛总书记到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进行实地考察,同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与穿着朴素的村干部和身着布疙瘩纽扣的老党员一起合影。针对三甲村的现状,总书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让三甲广大人民特别是贫困的村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紧紧依靠科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努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通过多年的苦干实干,三甲村富裕了。三甲村成了昭通市和昭阳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三甲村基层组织的阳光管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基础设施的投入、蔬菜业的科技之路、畜牧业的集约化之路、劳务产业的“打工强村”之路,无处不体现天翻地覆的变化。永丰镇制定了三甲小康示范五年发展规划:树立云岭先锋品牌;处理好团结和发展的关系;实施好居住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促进山水化、田园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全村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在三甲,街道干净整洁,房屋漂亮气派,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犹如一幅江南水乡充满生机的小镇油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三甲洁白的墙壁上的一幅标语。透过这幅标语,让我们找到了三甲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各项工作日新月异,农村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的秘诀所在。
洒渔乡大桥村充分利用“柳绿了,花开了,苹果红了”的自然景观,挖掘历史文化潜力,建成富有大桥村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文化长廊,提升了特色文化旅游的品位。
当你从昭通城出发,沿着平坦的牛洒公路驱车前行,半个小时后就到了洒渔大桥村,这时,你就会看见洒渔河顺势而下、迤迤而行,河床宽阔,水流平缓,堤柳依依。这里,背依青山,山根底部,是虽有坡度却平缓展开的山地,特别适宜种植苹果,从洒渔乡白鹤村、乡街子背后延伸过来的土地上,全部种植了苹果树,现连片种植的果树已有万亩,若从高处看,仿佛是一条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绿色大河,绿浪汹涌,发端于山之一部,止于视野之外,山脚下路边,房屋鳞次栉比,烟火旺盛。这个村有极好的基础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被定为示范村。经过多方努力,经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建设,大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初具规模,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成为一处具有滇东北民居特色、青山为屏障、果园为裙裾、田野作底色、河流衬美景的观光旅游村。
这个村的村道,已全部硬化,成为平整、光洁的水泥路,平整光滑的路像叶片上的经脉,把全村连在一起。每家的房屋,都经过认真地规划、改造,房舍或贴上白色瓷砖,或粉刷为白色,不少院落,围以围墙,庭院中打了水泥地坪,置以桌椅,有的院内架了葡萄架,浓荫覆盖,光影斑驳,凉爽宜人,有的栽有月季花、玫瑰花、金银花、指甲花、菊花,花卉依次开放,开得鲜艳,开得热烈,开得野味十足,生机勃勃。有的庭院里就有苹果树或其它果树,树影婆娑、绿色沁凉,杂有鲜花,把个庭院点缀得生机勃勃,果树开花,枝头硕果累累,仰头可视,伸手可摘,一派浓郁的田园风味。这个村不仅房屋外观、村里道路、公共设施改造得极为整洁、舒适,室内的装修、装饰也很舒适、美观、洁净,具有典范作用。作为农家乐来开放,是十分有特色的。
至于苹果,尽管白天你在逛果园时已经吃够了,但在茶余饭后,在消闲的夜晚,当热情的主人抬上洗净的一篮苹果时,你仍然不能抗拒诱惑。苹果在夜晚的灯光下,像水晶宫里的食品,闪烁着斑斓的光,荧荧喜人。洒渔苹果品种数量多达60多个,昭锦——108,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王林、世界一、乔纳金、双帅、红元帅等等,美不胜收。也许,你刚吃过型大而富态,肉质香甜脆嫩的昭锦——108,又被颜色翠绿、皮如蜡汁、光洁细腻的王林诱惑,忍不住又要吃,尽管腮帮已经酸涩。你不可能拒绝王林的诱惑,王林有浓郁的香味,一桌上有几个王林,就仿佛置放了馨香,一室之内放几个王林,就等于入了芝兰之室。王林肉质细腻,汁液饱满,清脆爽口,入口化渣,味甜而绵长。在果园之旁的“农家乐”吃苹果,不啻于瑶池品佳果。这时可能已是月白、风清、虫飞、蛙鸣,树影婆娑,野花入眠的时候,这时你会体会到繁忙工作之余的休闲是何等美好,你会为自己不在灯红酒绿的歌厅、幽暗晦明的酒吧而选择乡村而高兴。
走进昭阳区杨家湾,我们立即被这里精巧的布局所吸引。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沿路安装的路灯排列整齐;长满花草的绿化带把整个村落妆扮得井井有条。
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望着一排排美观大方、新颖别致的小别墅,让你有置身城市小区的感觉,有一种走进中国画的那种冲动,好似进入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那么惬意。
我们被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小区布置所震撼,迅速掏出相机,把这一幅幅美妙的锦绣图定格在永久的记忆中。
村民说:我们杨家湾能有今天,全亏党的政策好,应该好好宣传一下。村委会的领导把我们邀到办公室,热情地接待我们,对我们的采访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排人倒了茶水,支书对我们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们村委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富民强村为出发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市区领导,镇领导多次亲临我们村委会指导工作。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还远不够,我们将会不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早日实现我们杨家湾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内窗明几净。20多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下棋、打牌。书屋里摆满了各种书刊,至少有几千册。十几个年轻男女在翻阅各类报刊杂志。支书说:
“现在是农忙跑地头,农闲进书屋。看书的村民多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也文明了,我们村的书香更浓郁了!过去我们村治安很不安定,打架斗殴、坑蒙拐骗、赌博成风时有发生。我们先是采取监控覆盖,全面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经常性地和治安部门联合进行和谐社会、平安创建的教育。村民们通过学习都深深体会到社会和谐,才能走向富裕。去年一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现象也基本得到控制。”
行走在祥和静谧的乡村道路上,两边是整齐漂亮的景观树,让人心旷神怡。抬眼远看那火红的晚霞,任凭晚风吹来久违的天籁清韵,让人产生畅想无边的希望。
晚风轻拂着泥土的气息,漫过了乡村的天空。那些飘荡在空气中的甜蜜、清香的气息,是那么温润,那么沁人心扉。
我们踩着月光,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又采访了村子里的几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是洁净的地板砖映衬着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配着栗色的包框房门,得体的花布窗帘在艺术吊灯的辉映下,显得温馨和谐,让人仿佛置身于都市的富裕家庭。
所有这些,都令我们万分感慨,感慨杨家湾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它已成为昭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的代表,成为全区广大农民学习的榜样。年轻的杨家湾正满怀豪情地演绎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鲁甸县的新农村建设则另辟蹊径,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滇东北城市群和昭通市委、市政府实施昭鲁一体化的总体定位和要求,突出地域特色,统筹规划,以鸭子塘和谐新村和小寨整乡推进建设模式为载体,高起点、严要求做好村庄整治规划、路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民居房屋改造规划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等规划。把新建村庄作为高起点,把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整治作为切入点,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点,把科技文化、精神文明及民主法治培训作为着力点,把在乡镇集镇周边的房屋改造作为核心区,把整合项目进行新建和改建的房屋作为展示区,把有工业和农业产业支撑的乡村打造成样板区,把企业援建或融资改造的乡村打造成示范区,做实做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规划通过评审论证后,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整体推进,连片打造,示范带动,不留死角,探索出了一个“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如:通过科学规划,周密实施,鲁甸县鸭子塘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恬静雅致的居民区、高效环保的工业园,一幅现代化的新农村图景,呈现在了世人眼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昊龙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社的精心组织下,“云南民族团结和谐第一村”已初具雏形。
青山绿树掩映,袅袅炊烟缭绕。行走在巧家县蒙姑、金塘、白鹤滩沿线的公路上,一栋栋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独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风景优美的江南小镇。这一幕是巧家新农村建设特色民居长廊改造后出现的新景象。巧家县结合自身山地多、平地少、河谷密布的特点,按照“五村三化”的要求,即“小康文明村、科技增收村、特色产业村、平安和谐村、卫生文明村”,“便民服务网络化、农村党建规范化、农村经济产业化”,实施“百村示范”工程,到2009年新农村建设有了具体的项目支撑——省级重点建设村建设。主要实施以县、乡镇主干公路和“两江”(金沙江和牛栏江)沿线为主线,突出特色化,以功能配套为重点,坚持县、乡镇分别建设示范点的做法,在“十一五”期间共建新农村“长廊”1个,百村示范点142个,共投入资金1.416亿元。通过各类示范点建设,实现了各类型区域建设新农村有样可学,扩大了示范点影响效应,初步形成了沿主干公路线,点连线、线连片的新农村示范“长廊”。
走进镇雄县林口乡黄家场,粉墙黛瓦,披檐坐脊,一栋栋装饰一新的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弯弯曲曲的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其间。阡陌交通,水泥路四通八达;农家小楼,幽静雅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墙上的山水人物画展现了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民族特色。村民忙里忙外喜笑颜开,让人感受到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气息。自2004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镇雄县坚持“统筹规划、连片建设、集中打造、整体推进”的思路,不断充实和加强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力量,不断壮大指导员队伍,不断增加项目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建设和管理措施,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成效,一片片崭新的村庄亮丽展现、一批批新型农民闪亮登场、一派派农村新气象渐露生机。
威信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村容村貌的整治,农舍的改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一幢幢小洋楼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分外美丽,分外耀眼。走进今日之威信,绿树掩映白墙青瓦,水泥便道连接百户千家,农家大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收获的季节,村民正掀起秋收秋种和新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高潮,处处展现出和谐向上的新气象。
在乌蒙群山中的昭通,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大建设大变革正在展开,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像群山之上的烈日一样,日益升温。争取资金、寻找项目、寻求外援、自力更生,翻新房屋、建塘筑渠、开通公路、发展产业、兴办教育、改善医疗,一切的一切,都在使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各项事业正日新月异,令人惊喜。这一切,充分彰显了昭通人智慧、勤劳、奋进、包容的天性,在乌蒙大地书写了一篇篇壮丽的华章。
磅礴乌蒙,神奇昭通。
今日之昭通,一幅崭新的新农村风情画卷正徐徐展开,魅力无比,风光无限。
昭通,正迎着东升的旭日,迈出矫健而坚实的步伐。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进平爱人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