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北厂迎宾路北头的小锅市什么时候拆迁啊???

邯郸开发区北屯头邯临路北什么时候拆迁啊_百度知道
邯郸开发区北屯头邯临路北什么时候拆迁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今年不拆明年
这几年没动向
以前开发区不是说拆吗
未列入计划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北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通讯员qq群: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
热心网友“尘曦”做客大众网演播室 谈地域文化
作者:周指奇
来源:大众网
大运河的成功申遗让德州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从7月初开始,本网陆续邀请热心网友做客演播室,探寻德州历史,梳理地域文化。14日上午,热心网友“尘曦”来到大众网,做客访谈栏目,介绍了他所了解的德州历史文化。
& & 大众网德州7月14日讯(见习记者 周指奇)大运河的成功申遗让德州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从7月初开始,本网陆续邀请热心网友做客演播室,探寻德州历史,梳理地域文化。14日上午,热心网友“尘曦”来到大众网,做客访谈栏目,介绍了他所了解的德州历史文化。
  “尘曦”是一名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0岁,他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从小便对德州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以后,为了充实生活,闲暇之际开始整理自己的回忆录。在整理回忆录过程中,他慢慢地接触到德州历史,从此便开始了对德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近几年已经在大众论坛发布文章几百篇,40余万字,涉及德州民间故事、德州文物古迹等内容,许多贴文广受网友喜爱。
  在访谈期间,“尘曦”侃侃而谈,让广大网友对德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的古物和古迹,以继承和弘扬德州大运河文化等地域文化,从而把德州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
  附:访谈实录
&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大众网举办的网友访谈栏目,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网友尘曦。尘曦在我们大众论坛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网友,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尘曦的文章。我们欢迎尘曦的到来,那也请您和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尘曦: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相信我们的许多网友对您非常熟悉,这些年以来您在大众论坛上发表了很多的帖子,其中有很多涉及到咱们德州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请问您为什么会对这些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尘曦:首先感谢贵论坛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交友的平台,感谢论坛的编辑平日对我的关照、支持和帮助!感谢论坛上所有的网友对我的支持、关心和帮助。
  因为我的劣文每次在论坛上发表后,都会得到论坛编辑和广大网友的指正和帮助,使我的劣文能在大家的监督和指导下,及时的纠正缺点,不足或错误的地方能及时的得到更正,使其更加完美。为此我再一次表示感谢。
  我是老德州人,对德州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生在大运河边、长在大运河边,我的故乡就在大运河和古城墙之间,所以,我对大运河和德州古城墙,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德州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有着特有的、浓厚的感情和兴趣。
  主持人:看得出来,尘曦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感情,也让我们非常感动,那您又是从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开始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呢?
  尘曦:我退休后,为了充实生活,就利用闲暇之际,整理了自己的回忆录。我这样做,一是回忆自己艰苦奋斗几十年中的教训,让后代引以为戒。二是将后代不知道的事和物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所以,我的回忆录名为“蹉跎岁月”。
  在整理回忆录时,总想将自己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写的清楚点,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德州的部分地域文化和历史古迹等问题。我之所以这样想,就是因为我故乡的周围古迹特多,比如银瓦寺、文庙、将军庙、董子读书台、回龙坝、振河阁等数不胜数,尤其是大运河与古城墙,是我小时候最爱去玩的地方,自认为对其非常熟悉,就提拙笔开始写了起来。
  主持人:嗯,谢谢尘曦,从您刚才对德州古迹如数家珍般的讲述,能够看出您现在的研究已经颇有成果,但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吧。您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尘曦:嗯,确实是这样的,刚一开始接触,自己就傻了眼,原来,我儿时的记忆不过是轮廓、皮毛而已,内涵及其来龙去脉根本不知。为此,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料匮乏,虽对轮廓有记忆,但某些细节记忆也模糊。我就只好四处查阅、收集资料,向同龄人或老一代人请教、打听,从而,完成了一个个的我的夙愿,在完成某一劣文后,却又联想到了另一个古迹,增加了我对德州的历史、人文和古迹的兴趣。
  尤其是,在大量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资料对历史的记载与事实有出入,有的位置移动、颠倒,有的名称、内容和事实有不符的现象。就试着纠正或写出自己的见解等。使我又走上了对历史的研究和探讨之路。
  说真的,我们德州对历史文物和古迹的保护程度欠佳,好多重要的、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古迹都被毁坏了,就是侥幸留下来的几个,也在隐形的被破坏之中。致使没有亲自见过的其物的人,很难确定位置和当时的状况。
  比如:古代德州的书院很多,较早的应是小西门外的那座,即董子读书的那个书院。古老的“董子读书台”始建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建,现已不可考。
  有记载的是:明?正统六年(1441年)德州的知州韦景元,在德州小西门(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重修文庙时,挖掘出隋代石如玉板、字若琅书的“董子x”石碑。他就在石碑出土处,重修了“董子读书台”。 按说这个“董子读书台”起码是第二个。
  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董子读书台”年久失修而倒塌,那块出土的隋代石碑也丢失了。时任德州知州的马明瑞,又主持着,将小西门外的那座董子读书台,移到了大西门外、竹竿巷以西的运河边上,再次(第三次)重建了“董子读书台”。
  到了清代,德州城里的书院名声大振,培养出了不少的栋梁干才。加之300多年后,由于运河的改道和津浦铁路在老文庙处此路过,到德州解放前夕,老文庙处只剩下一堆瓦砾,连残根都看不见了。所见到的只是竹竿巷以西的,第三个“董子读书台”的残根断壁。所以,出土读书台石碑的书院,就被后人误认为是城里,现监狱处的书院里出土了“读书台”的石碑了等等。
  自己看了后,为了避免类似的误解再产生,就有了多介绍些自己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将德州的文物古迹多介绍给后代人的想法。为此,我有时间就查资料、就四处打听,将自己了解的结果写成文字,从而,产生了不少的劣文拙句。
  主持人:研究家乡历史、德州的地域文化,您也是吃了不少的苦,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同时相信您的收获也一定很多,能不能跟网友们分享一下这些年您的研究成果,比如一共写了多少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其中写的最多的是哪些内容?
  尘曦:我在论坛上发表的劣文大体分四大类:
  一、“德州民间传说故事”类:民间传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也是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弘扬德州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多年来,比较知名的学者们,都注重撰写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有普遍性的、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故事,对那些流散在民间的小故事、格调较低的或低俗的传说故事,没有时间去重视或整理。造成流落在德州民间的传说故事,越来越不为人知了,且处于了丢失、失传的境地。
  自古以来,德州就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古有董仲舒这位大文豪,到明清时期,又出了谢、卢、田、李、马、金、罗等八大家,他们为德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氛围,造就了众多文化巨将。他们创造了优秀的治国思想和优秀文化巨做,在他们的影响下,聪明的德州古人,承启了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弘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文化之精华,创造了无数个民间传说故事。
  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收录了涉及德州的故事40余个,其中的35个故事是由10位德州人讲的,这足以说明在德州的民间,流传着诸多的传说故事。而且,多是优秀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多来自民间艺人,他们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形势走向、百姓需求等编撰的。这些故事的初稿,却有些粗制滥造、牵强附会。但是,经历代在民间的流传,经多个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的演绎人会根据自己的见解、时代的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删节、加工和优化,使其得到了逐步完善、更加优美动听。正是由于它们源于民间、传于民间,生于民间、兴与民间,所以,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和欢迎。
  比如:我收集的“少爷乞丐”的故事,就是说的某大户人家的少爷,在家业兴旺时,奢侈、浪费,家景败落后,流落街头乞讨的故事。故事通过该少爷,当时只吃饺子馅部分,将饺子摺部分丢失的情节,刻划了饭店老板为节约粮食,而对此保存,在该少爷流落街头时,再做给他吃的过程,宣传了中华民族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
  在这些故事中,善和孝为主。在这些民间传说中,为达抑恶扬善、喜闻乐见之目的,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实际就是顺口溜、打油诗,这些顺口溜与故事中的主题、人物、情节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多在故事的最后,出现“有诗为证”的做法。虽然,这些就事论事的打油诗、无谱词、顺口溜,可其中却含有深奥的道理,发挥着意识、教育、审美等诸多正能量。
  所以,我就在民间广泛收集,并通过加工整理后,再在论坛上发表,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民间文学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的历史和民间文学。
  二、文物古迹类:它们包括德州的古建筑、古庙宇等;德州村落名字的起源及名人等;
  我们德州处于一个较特殊的区域,由于大运河在德州通过,通过大运河里南来北往的物资交流,也将各地的民间文化带到了我们德州,从而,使德州成为了遍地是文物古迹、到处有传说故事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区域。
  也是这个原因,即先进的思想和潮流不断地涌入,也使这里的文物遭到了严重得破坏,所以,也是文物古迹遭到最严重破坏的区域。所以,到目前为止德州留下的文物古迹,举目可数了。这样的局面,也给德州后来的人们,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疑点和误传。
  比如:在德州有一个扒了城墙修马路的传闻。在我们德州的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这个事,比如:东方红路基本是拆了南城墙修的,湖滨北路是拆了东城墙修的,青年路是拆了北城墙修的。所以,人们就顺理成章的推理,迎宾路是拆了西城墙修的,而且,在不少的著作和文献中,也都出现了这种说法。我想这种说法,再过几十年,这就成了事实,再过几百年就成了不可辨别的历史。
  实则,西城墙的南头,即德州城的西南角,离“迎宾路”约百米之遥。大西门距迎宾路有80余米。到了天衢路上,西城墙距离迎宾路有30多米了。再向北到原农机厂处,德州西城墙与迎宾路汇合了,但它们的汇合并不是同行,而是古城墙斜向穿越了迎宾路,继续划弧向西北前进,直到现残存的城墙角处。然后以大约30度角的外弧线,划向东北方向,到原造纸厂的南门处,再次穿越迎宾路,直到北门处。
  也就是说,德州的西城墙与迎宾路有关,而不是拆了城墙修的“迎宾路”。现在回忆起上世纪的1958年,拆迁建设迎宾路时。南从自强街北头开始,先后经金城街、剪子股街、大竹竿巷、水管驿、顺城街,一直到原农机厂门口处全部是民房。当时,市委一声令下,十几天的功夫,原来大片的民居就成了宽旷的马路。而且,都是自找出路,也没有民怨,那种群众的觉悟程度,就是过来的人现在想起来都会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这样的历史必须纠正过来,德州的迎宾路不是拆了西城墙修的。
  还有在很早以前,德州德历史理论界就有“德州城西的旧河故道,在城西呈“U”字形流过”的说法,而且此理论成了定论。实际,德州城西的旧河故道,是呈不规则的“W”形在城西流过的。
  70岁以上的老德州人,特别是家住城西的老德州人,都对所有的旧河海子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前的地图上,也对这些旧河海子有所标注,只要粗略的将其连接起来,就可证实它不是“U”字形,而是“W”形。
  改道前的运河故道,从现胜利桥起,弯弯曲曲的直奔大西门,到达大西门后,又调头弯弯曲曲的向西北流去,它经过董子台到达电灯房以东后,又以画小弧线的形状流向桥口街,到桥口街的南边掉头向东流向回龙坝,在回龙坝处拐死弯,向西北流去在小锅市街西与现在的运河接头,完成了这个不规则的W形。
  试问“U”线怎么划哪?我见过一个老示意图,是从竹竿巷处直接画向了回龙坝,然后又流到小锅市街西与现在的运河接头,完成了这个“U”字形线。可竹竿巷以北是水管驿、米市街、顺城街等居民区,河流根本无法流过。再说,德州著名的“九达天衢”牌坊,又如何处理哪?须知“九达天衢”牌坊,在桥口街和米市街中间的“广宁桥”以南。牌坊是横跨南北路、桥
  是东西向,就是说这个区域的水是自西向东流的。
  所以,德州城西的运河故道,它不是“U”字形,而是“W”形。
  这些都是德州的重要历史资料,而且,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有记录的责任,一旦弄错,就会影响到德州历史的真实性。
  为此,我本着将我知道的或看到的某些文物古迹,近我所能如实的介绍出去,以让后人能如实的了解我们德州的历史。将某些被人们遗忘的古迹再重复一下,让被人们误传的某些地方更正过来。
  这就是我这几年来要写这些东西的原因所在。
  其三,是我在论坛上还发表了些杂谈之类的劣文。这些主要反映了我对世事的看法,基本是表达我的思想和人生观。其中也包括写景、写物、写体会等。主要用以表达自己对形式、好人好事、各类奇闻的看法等;
  第四类是诗言:我不会写诗,我的诗实际就是写顺口溜,打油诗等。但我写诗的时间很长,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因当兵时,部队要求写战士生活、赞扬连队生活,从此养成了习惯。后来,看见新鲜事、遇到麻烦事,到见不平事、遇到困难时,我都要写上几笔,它们有的留在了日记上,有的落户在废纸上,在这几十年里,我写了几百首各类的所谓诗言。今日再读几十年前的那些粗制乱造的劣言时,反而倍感亲切。
  近几年,在网坛上也发表了不少,其中十几篇被评为精品,有的诗词还在网络上得过奖。综上这四部分,我大约再贵论坛上发表了几百篇,约20余万字。
  除此以外,我还在闲暇之时,照了不少的照片,这些照片页多数是赞美德州的,有些是记录老建筑物的,有些是记录好人好事或不雅之事的。因没留底至于多少就不好统计了。照相我也是爱好,但不会照,所照的照片根本不合乎任何要求,但我有胆子不怕别人笑话,所以,再论坛上也发表了不少。
  但是其中有不少是配合了,我写古迹和传说故事的。如在:“悠悠古韵数帆亭、城隍庙、回龙坝、可怜的城墙角”等文章中,我拍的照片有力的配合了文章的主体。
  综上,我在贵论坛上发表的最多的文章,应是“德州民间传说”和“德州的文物古迹”,这两方面的文章。
  有关德州民间故事方面的文章42篇约14万字。比如:药王庙匾的传说、小西门的传说 、瘸狐狸的传说、石蛤蟆的传说、财神庙的传说、戴镯子的传说等。
  比如:戴镯子的传说:就是通过一个孝顺媳妇和婆婆争抢去遭雷劈的过程,宣传了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用了“百善孝为先,天地都称赞。不分穷与富,尽心即为全”,四句话概括了全题。
  有关德州文物古迹方面的文章62篇约16万字。比如:说说德州大西门、德州马神庙记、白面口子的来历、武状元昌伊苏、小西门的抗日、米市清真寺、古运河上的“回龙坝”、 寻觅德州运河码头等 。
  其中:都是原来没有记载的事件。比如:昙花一现的无名街道、第一条混凝土马路等。
  其中:还有些是原来模糊不清的事件,比如:九达天衢牌坊的消失问题。过去人们都说由于战争、自然灾害、长年失修等,确实这些也是该牌坊消失的原因,但最后的消失,是由于牌坊下小石桥西半部的塌陷,影响了交通。经桥口街和米市街协商,将摇摇欲坠的古牌坊拆了。拆下的主木料修补了广宁桥。拆下的大块石料,在靠近米市街的地方修了个溜口嘴子,将七只石蛤蟆也移到了溜口嘴子上了。九达天衢牌坊从此就彻底的消失了。
  还有老德州人,家喻户晓的“修在河西,倒在河东”的石碑。“文革”前还在小西门外屹立着,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文革”中,小锅市街改名为“农丰大队”,他们在修大寨田时,将石碑推倒砸碎了。
  像这样的小事哪级的史志也不会记载,甚至周围的群众也不一定全知晓,所以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我的劣文中就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事情。
  主持人:尘曦的精神真的是非常让人佩服,大众网能有您这样的热心网友也让我们感觉非常的荣幸,那尘曦您选择在大众网上把研究成果都发布出来的初衷是什么呢?现在看有没有达到您的预期效果?您下一步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
  尘曦:说到这,各位网友应该能明白,我写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就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宣传德州、宣传一下我的家乡,所以,我在论坛上说的最多的是:“宣传德州、爱我德州”这句话。
  正是处于爱家乡的愿望,才萌生了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的过去和历史的想法,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德州在历史上,还并不是一个贫瘠的区域,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辉煌过,德州也是一个富足、繁华的城市,一个有着礼义廉耻、居民素质很高的城市,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区域。从而,希望更多的人,保护我们仅存的文物,争取为下一代留点古物和古迹。以弘扬和继承我们德州的民族文化和大运河的文化。把我们的德州建设的更好,
  让我们的德州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让我们的德州再现历史的辉煌!
  主持人:好的,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尘曦一起探讨德州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正如像尘曦说的一样,祝愿德州的明天更加美好。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次感谢尘曦先生的光临,谢谢您,各位网友再见!
  尘曦:再见!
(初审编辑:张洁&&&责任编辑:李超然)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转载]趣话德州旧街巷
德州旧街巷的特点,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窄、短、土,一点也没气派,都是土路,两辆牛车并行的街道就谓大街了,小街小巷就很窄了,有人形象的说:‘德州的老街巷,下雨天是‘水泥’的,晴了天就变成‘洋(扬)灰的了’
。可见当时的归街巷是什么样子了。但就是这些旧街巷却奠定了德州城市的格局,现在德州城市的街道都宽了、长了、漂亮了,但这都是在那些旧街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综观现在的街巷,几乎没有一条是生生开出来的新道,都是旧街道的延伸,如果把新旧两张地图重叠在一起,几乎看不出有多少差别,只不过旧名字变了,当然随着城市的变迂,一些旧街道己不复存在了,但那些旧街巷的影像在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
德州历史悠久,号称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也是军机重地,更是一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荣商业城市,细细品味那些旧街巷,就好象一幅‘清明上河图’
跃然纸上。
德州古城的历史可上溯至隋朝,唐朝开始建城,城内街巷相继建成,旧街巷就是建城以后逐渐形成的。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通道形成了市内主干道,再向四周幅射,形成纵横交错、宽窄不一、长短各异的城市街巷、好多街巷就是以这座古城命名的,南门外的街就叫南门外大街,南门里的街当然就叫南门里街,还有南门东街、南门西街、东门里街、西门里街、北门里街、,这些街因建城而兴,城有多古老,这些街巷也就有多么久远的历史。
彰显昔曰鼎盛
&德州号称神京门户、九达天衢、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派繁荣。从一些街巷就可以看出曾经的繁荣景象。城市中心有一十字路口叫喧哗角,由此西行路北有一座城隍庙,不知何时何原因,板倒了城隍,赶走了小鬼,只留下了空空的庙宇,把此辟为市场。当初的城隍庙就是香火鼎盛的热闹所在,现在改成市场那更是热闹非凡,不仅店铺接次鳞比,顾客擦肩摩背,戏剧、杂耍、曲艺等娱乐项目也乘机而入,一时成了德州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文化中心,被誉为‘德州的天桥’
,顺理成章,市场前面的东西一条街当然就成了市场街了。
出市场街东口向比至二郎庙角的一条街叫当铺街。恐怕只有一、二家商铺不可能成为一条街,可见当时当铺生意的兴隆情景了。
称的上‘市’ 的街在德州还有很多。从太平街往东的一条街叫柴市街,顾名思义这是卖‘柴火’
的市场了,早时没有煤,没有电,更没煤气、天然气。烧水、作饭、取暖只能用‘柴火’ 作燃料。所谓‘柴火’
就是庄稼的秸杆,比如高粱秸、棒子秸、谷子秸、棉花柴等等,农民或小贩从乡下运来(那时没车,所谓‘运’
也只是肩挑),到集市上去叫卖,贩卖的多了,逐渐成了市场,所以就有了柴市街。
柴市街西口北行,在南门外大街路西向西行,有一条小街叫线市街(即现在的黎明街也叫步行一条街),这里肯定是针头线脑的集中市场了,小小的针头线恼竟能形成集市,可见其繁荣程度。
太平街西口往南有一条马市街(现仍叫该名),当时是否是贩卖骡马牲口的市场不得而知,但这条街东西两侧集中着数十家贩卖车马堍具的店铺、作坊,这条街是否由此而得名?
东风路西行,过铁路涵洞北行,有一条街叫盐店口街,这里肯定是盐店集中的地方了。
从天衢路桥沿运河东岸北行,不远处有一条街叫小锅市街,这里肯定是卖锅的一条街了。
贩卖家畜的有羊市街。
水市街是不是‘水贩子’ 们的集市?米市街当然是粮食市场了。
至於修了京浦铁路德州开埠以后形成的更为繁华的连接马家溜口街、太平街东西商业一条街(即现在的商业街、太平街),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透着一股杀气&
德州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从有些街巷即可见一斑。,进东门先过大东关,再过小东关,进出南门得过南关(即南关街),可以想见当初城门肯定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还没进城,就透出了一股杀乞。到得城内,就在衙门口(即现在的市政府)左近有大营街(营当然是屯兵的军营),小营街(两条街均在市直小区内,虽都拆建,但痕迹仍可辩),左近更有仓廒街(廒即为兵营屯积粮草的仓库,现在地安街即仓廒旧址)。城外更是军营密布,南门外有南营,北门外有北营,过运河往西的四里屯更有东营、西营,出北门就在号称九达天衢的御路上,一字排开,依次是胡官营、驸马营、哨马营等十八连营,真可谓步步为营了。一座小城,城内城外遍地军营,冒着一股杀气腾腾的气氛。
晨钟暮鼓 香火缭绕
&德州过去曾是宗教十分发达的城市,寺庙多达二百多处,可谓遍布州城,以寺庙命名的街巷随处可见。永庆寺,大家都叫它大寺(旧址在德州一中),大寺座北朝南,大寺前边的街就叫大寺街,后边的街当然就叫大寺后街了,其他还有马神庙街(即现在的光明街),火神庙街(即现在的车站街),财神庙街(即现在的曙光浴池前面的一条街),八仙庙街(即团结街,已拆除),二郎庙东、南、西、北街,德州南门外的玉皇阁更成了德州地标性建筑。
深深的时代烙印&
由於德州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当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改朝换代是经常的事,一个朝代,一段时期,即使是街巷名称也都留下了历史痕迹。旧街巷有个尉署街,还有个衙门口街,它们都应是清朝以前的街巷了,有一个状元府街,这个状元是清朝末期德州唯一考中的武状元,大家都叫他小九,中了状元后,他在大营街北头往东路北修了一处宅院,门前的一条街就叫成状元府街了,这条街当然是清朝的事了。还有一条司令部街(即现在的和平街),和一条税务街(即现在五中门前的一条街),军官称司令,把完钱粮称‘税’
,这都是打倒皇上以后的事了,这两条街肯定都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命名的。火车站街肯定是修了津埔铁路以后有了火车站以后才又有了火车站街,这应该是1840年以后八国联军侵略、列强瓜分中国后的事了。兵工厂街应该是清朝末期李鸿章办洋务,修了兵工厂,才有了兵工厂街。解放以后就有了解放路、市府街(喧哗角往东的一条街)、民主街(即现在的勤奋街)、团结街、劳动街、三合街、进步街、联云街、平等街、建设街、新生街等。五八年大跃产生了跃进街、三八路、共青团路、迎宾路等。文革以后就有了东方红路、东风路、育新街等。改革开放以来,尊古、复古大兴,生生造出了一个广川街道办事处、平空修了一处董子文化街、围着新湖命名湖滨路、新湖南路和新湖北路、还将一条大街命名为天衢路,都是想沾点先人的光、除了沿湖的那些街道,其它根本和古人不搭界。(广川,德州隋朝时曾用名,用在一个居委会显然是缩小了。董子在德州的形象是个读书的寒士,有‘三年不窥园’
的美誉,不可能有高扬着手这样高大的形象,同时历史上的‘董子读书台’
在天衢路、迎宾路交汇处附近,搞文化街是炒作,没什么文化底蕴。九达天衢是九省进京的御路,现在的天衢路是东西向,往西往西再往西,是永远也到不了北京的。)
&&& 傍大款
傍大款现在是时尚,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这种风气,从有些街巷的名字上可见端倪。封家街(即现在的丰华街),一外封家大院座南朝北,朱漆大门两旁分列一对石狮子,高高的门槛,一看这就是一个大户人家,封家住的这条街就叫了封家街,取得冠名权,封家是否交了赞助费不得而知。类似这样以大户人家或同姓人家集中居住的地方,以其姓氏冠名的街巷还有很多,比如吕家街、马家溜口街、卢家井街、于家胡同、苗家胡同等。综观这封家、吕家、马家、卢家以及于家、苗家等,有那一家是寻常百姓?所以这旧街巷难逃这‘傍大款’
象形& 传神
&街道的冠名是很慎重的,人们在这方面发挥出来的智慧,不由不让人拍手叫绝!人都有两只耳朵,并对称的分列左右,耳廓中间都有一个耳朵眼,且两个耳朵眼是不通的,在德州南门外大街路东(德州商场原址)就有这样两个耳朵眼:原来这里有两个以耳朵眼冠名的两个小胡同,它们并排分列左右,都是不通的死胡同。说起竹杆,人们会联想到细长,在迎宾路中段就有这样两个细长的小胡同,仅容一人通过,稍宽些的叫大竹杆巷,那稍窄的当然就叫小竹杆巷了。从东方红路去商业街有一条小巷,因为修房盖屋没规划,你盖一座,我修一处,各顾各的,又不能紧挨着,这头你留三尺,那头我退二尺,里出外进,形成了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胡同,数了数共有九个拐弯,这个胡同就叫成‘九道弯’
了。现在的市政府(曾经的行署,当然又搬到漂亮的地方去了),是旧时衙门,衙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胡同,为取吉利、威严之意,将这两条小胡同称东弓箭和西弓箭。剪子是两个‘股’
合成的,剪子的一半就叫剪子股,西门外就有这祥一条胡同,怎么看它都象这剪子股,这个胡同就被叫成剪子股街,这条街巳经拆除了,但‘剪子股街派出所’
还在,看来这派出所的存在,功能就在於见证剪子股街的曾经存在。勤奋街中段向北有一条宽仅二米的于家胡同,长不过百米,出胡同向北,却分出朝四个方向的四条路来,形象酷似一只鸡爪,人们形象的把这里称为‘五路街口’
。西北方向有一个顺城街,让人自然会想到这是顺城墙而建的街道。
&&& 唯一的硬汉子
&凡是硬汉子,都是拍着胸脯说‘老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旧街巷中就有这么一条街,风风雨雨几百年,历经朝代更迭,竟奇迹般的没伤及其毫毛,它就是太平街!它自开街以来,依然是那么长,依然是那么宽,依然用着太平街的名字!有些变化就是街两边的房子有拆有建,这不能不说太平街是一个硬汉。可能是人们觉着‘太平’
吉利,不管皇上、总统、这党、那派,谁都愿意太平,换个名?不就成了不太平了吗。
& 唯二的硬面孔
&德州旧街巷的路面,即没有南方那样的石砌小路,也没有那砖铺的小街,有的只是土路,但是却有两条街却是水泥的!这不能不算‘鹤立鸡群’
,一条是商业街、太平街相连的这条街,一条是从盐店口向北到原兵工厂街东口的一条街,细观这两条街,白色水泥、鹅卵石混合铺就,宽约五米,结实无比。水泥的发明时间不会太长,据说这两条路都是日本侵略中国时日本人修建的,水泥是从日本运来的,最晚也是1945年以前修的,直到1990年以后才翻建,寿命近半个世纪,比起现在修的那些路‘今天竣工明天翻工后天修补’
的路面质量要好的多。
老树发新枝&
随着城市改造,一些旧街巷拓宽了,有些延长了,有些消逝了,让人高兴的是有些不起眼的又旧、又破、又赃、又乱、又差、又窄、又短的小街小巷,‘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又宽、又长、又漂亮的大马路了,东方红路、新湖路、共青团路、迎宾路本来都是城墙旧址,拆了城墙,修成了宽畅的大马路:天衢路本来是德州解放时在东城墙扒开的一个豁口,走的人多了,成了一条小道,再以后就拓宽成了一条大马路:解放大道是州城的主干道,是贯串南北的中轴线,其实它是连接南关、南门外大街、南门里大街以及喧哗角南北、王家角、北门里、北园等若干街道,南到于官屯,北到长庄,总长廿多里。
&&& 德州的‘角’
何其多& 德州人把十字路口称‘角’
,从南向北依次为柴市角、喧哗角、二郎庙角、王家角,往西有大西门角。‘角’ 本来都是十字路口,却偏偏有这么一个‘角’
却不是十字路口,出大寺街往西,向南、向北皆通,独独向西不通,是个‘丁’
字路口,这时人们糊涂了:这算什么角?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心态,直接把这个‘角’ 叫成‘大寺糊涂口’了。
不是街的街&
街的定义就是两边有房子的路,但有些街不是这样,明明是村,却也叫成街,如石家园街、豆腐巷街、北厂街、小锅市街、桥口街、米市街都是这样的街,是村却叫街,叫街却是村。
&&& 向消逝的街巷致意
&街巷是历史的见证,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苍桑,功不可没,但令人惋惜的是有些街巷己经消逝了,这些消逝的街巷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名亡实存’型,就是一些街巷依然存在,经过改造,宽了、长了、美了,仍是原来的基础,但改了名字,这部分改了名字的街巷占消逝的街巷的大部分,如解放大道、勤奋街、建设街、育新街、商业街等,这些街就好象是入赘的女婿,改了名换了姓,愿它们一路走好。再一种类型就是‘名存实亡’
型,街道都没了,领地都没了,光留空名有什么用!如尉署街、状元府社区,对它们只能表示悼念!第三种就是让人痛惜的‘名亡实也亡’型,这些街巷除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些影象,领地、名字都消逝的无踪无影,一干二净,真可谓‘昔人难寻故地’
,如大寺街,因永庆寺得名,永庆寺改成中学,大寺街就成了德中街,中学改建,占了德中街,德中街也不存在了,现在再到那里去找那大寺街、德中街?被这个中学‘压’
在下面的还有中勤胡同、小营胡同。德州一直被称为水旱码头,又是进京的御路,驿站是不可少的,旱馆驿是接待来自陆上的官员,水馆驿就接待来自水运来的官员,因而就有了旱馆驿街和水馆驿街,这两条街都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现在大大小小的招待所、旅馆、饭店遍地都是,水馆驿街、旱馆驿街都不复存在了。曾经有一条步云街,取‘平步青云’
的吉言,多雅!后来改一成一个俗里俗气的名字叫联云街,但不管步云街也好,还是联云街也罢,都己经不存在了。还有那些傍大款的、傍寺庙的、靠城墙城门的、曾经的这市场那市场的都统统的消逝了,这些街巷就好象一个人,经历了从生,少年、青年、壮年以至老年,也曾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最后寿终正寝,永远的离去了,不能不为他们表示怀念,表示敬意!
(仅凭记忆,无资料考证,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原谅)&&&&&&&&&&&&&&&&&&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州迎宾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