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到康定怎么走到玉树怎么走

从青海玉树到西藏昌都_西宁旅游攻略
线路 景点 旅行社
您的位置: >
> 从青海玉树到西藏昌都
从青海玉树到西藏昌都
从青海玉树到西藏昌都
12月的荒原,我们骑自行车穿冰河而过
税晓洁 走川藏公路北线进入四川康巴藏区,过扎溪卡草原,翻越歇武山,到青海玉树安多藏区盘桓多日,我们决定在青藏高原12月的冰天雪地里,在谈不上路的地方,继续从青海玉树骑自行车到西藏昌都,这,在现在看来是有点疯狂。 这之前从成都开始的一路自行车相伴,使我们自认为已属超人。到成都前,我们已经在青藏高原转悠了两个月,这些,也使我们自视早已刀枪不入……事实上,要不是释迦牟尼佛保佑,那真可能就是一次自杀。――如今,再遇到那种情况,我会谨慎许多,不会那么莽撞了。道理很简单,所谓“探险”,仅有勇气是不够的。那次经历让我知道:在野外,特别是青藏高原那样的野外,很多东西是开不得玩笑的。不过,那次经历,对我以后在神农架找“野人”、徒步长江、雅砻江探源、漂流雅鲁藏布江、寻找雅鲁藏布江大瀑布等等多次野外行动中能安然无恙,在心理基础和应对能力上都非常重要。所以,对当时的选择我还是无怨无悔。我庆幸自己仍然能保持着不变的勇气。这也是我现在可以苟且偷生的理由之一。我们是在玉树转悠了半个月后做出那个冒险决定的,当时我们已经离家3个多月。看看我们的行程就能理解我们的不耐烦:从湖北坐火车到青海,沿青藏公路到达到达长江源头沱沱河后,确认沿江往下的“八百里无人区”真的无路可行,百般无奈绕来绕去绕到拉萨飞成都,在成都弄了两辆自行车走川藏线经康定、甘孜到马尼干戈后又走向青海,才终于到达玉树。――玉树是青藏高原古藏族南部卡若文化和北部卡约文化的交汇处,自然的造化历经悠悠岁月使这里民风奇特,种种奇观美不胜收,比如州府结古镇旁的新寨玛尼堆现在据统计有25亿块玛尼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现在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有26.7平方公里,理论上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都在境内。――我们之所以这样绕来绕去是希望能尽量靠近长江干流,因为此行目的是为后来的“徒步长江”做前期准备收集资料联络政府的。玉树的事情办完后,我们觉得下面的路是打死也再不能这么绕了。但是,现实是,要到计划中的下一站西藏昌都,却又碰上没有路的老难题。不仅各种大大小小地图上没有,就是我们接触的所有玉树人,从政府官员到平头百姓都说没有可以通车的路。仔细想想,玉树州的面积有湖北省的一倍半,但人口却只有20多万,典型的地广人稀,交通不方便倒也一点不奇怪。半个月里,我们在玉树东走西问,毫无结果。在12月的寒风凄雪中,我们心情矛盾转来转去,有一天差点租了吉普打算返回四川从马尼干戈走川藏线进昌都,但车主的要价按公里算很合理但在我们看来是天价,只好作罢。甚至有人还给我们建议说要省时间就干脆返回成都,成都到昌都有飞机的,那更不可能的,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最后,我们阿Q般的甚至有点沾沾自喜自己不远千里从成都弄来的自行车。在成都,我们买自行车的目的就是因为对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能有班车不报希望。事实上,从成都到玉树我们就是有车搭车没车就骑自行车过来的,我们最终决定到昌都照样这么干。不就是没有路么。我当时固执地认为:就是什么路也没有,从草原上我们也能骑过去,骑不成可以推过去嘛,不就几百公里嘛。反正是冬天,有沼泽也冻硬棒了,有何惧哉?我对我的同伴说:肯定过得去!但是我们忘了,当时我们象样的野外装备的就两条睡袋,连帐篷也没有,我们那时也没有什么野外经验,只有一腔热血和勇气。我们终于冲动地做出骑自行车的决定后,即刻上街在买了10 多个大饼做干粮准备出发。玉树新结识的一帮朋友劝阻不住各自默默忙开了。杨长坡一家急急忙忙赶着为我们弄羊肉饺子,饺子下锅,有点神的是,摄影家嘎玛图嘎神通广大竟在这时找到了一辆要去西藏方向买牛粪的卡车。这样,我们多停留一天就可以搭段顺风车,少受一些罪。次日晚上8点多,我们爬上了东风卡车的后厢,挤在一群藏族同胞堆里。我至今也不敢肯定那辆卡车为什么要黑夜出发?白天亮亮堂堂干吗不走?后来终于想出来的可以解释的理由是:还是因为那破路,黑夜天冷,路冻住了好开车,特别是翻雪山。只有这样解释。冬日的青藏高原凄冷清新,玉树结古镇城边的一间土房子前,我们在那辆东风卡车上告别朋友时,眼睛潮潮的,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惆怅和冲动。挥挥手,带走一片情谊,带不走一丝云彩,明朗月夜天空闪动的白云仍依稀可见,我们做出一副潇洒状说:明年见,没事的,放心吧,我们能行,我们很快就会又见面……车厢里这时已经坐了十几个藏胞,一上车,就有几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就凑过来问我有没有枪?没枪。那子弹有没有?……弄的人心里紧张兮兮的。虽然听不懂几句藏话,但一圈烟散下来,比比划划许久,终于明白,这些小伙子并无恶意,谈起枪、说起子弹只是为了显耀他们都是打猎的好手。车子顶着漫天繁星在草坝子上颠来颠去扭动着。路几乎没有,车子在草地和乱石滩上拐来拐去,时不时趟河而过。倒不太冷,偎在藏胞的藏袍里暖烘烘的。夜里11点,车子在一座藏房前停住,司机说不走啦,明晨3点再行。便进了那座孤零零的藏房,一同进去喝酥油茶,吃手抓羊肉。这户藏民是个大家庭,全家人都不懂汉语,无法与我们交谈,但很热情,用微笑和笑容招待我们。照例不用客套,一家人似的喝完酥油茶吃完手抓肉赶快躺下,印象里根本没睡,连打个盹也说不上就被喊起来接着走……在天亮前,我们终于翻过了海拔5000多米的各布拉山。下山后路更糟糕,几乎每走半小时就要过一条河,过小河时,汽车碾过冰层的嘎吱声清晰可闻,遭遇大河时,车子就每每会在河中熄火,这时就得跳下车站在冰河中用长摇把发动车子。看着壮实的藏族司机脱掉裤子站在12月青藏高原的冰河里,冻得直蹦;听他们上岸后讲裸露的双腿遭遇扑面而来的寒风那如同亿万只银针同时扎下疼痛难耐的滋味,我们心里直疼。这种滋味我们第二天就尝到了,并且在往后的数日里饱受其苦。天黑前,好心的司机不忍心把我们弃之天高地远的冬日荒原,绕道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昌都地区江达县生达乡,他们再折返回去到一个叫仁达的地方。生达在多年前就被国务院批准为一个县治,但因种种原因,现在仍是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的一个乡。我们用5分钟就搞清了这个“县城”的整个建筑结构。现在的生达乡政府所在地只有十几户人家,最大的建筑是一座看上去远远大于乡政府大院的喇嘛庙。这种现象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并不少见。当晚,我们借住在这个乡的小学教室里,和全体师生――学校校长、两名教师、20多个各年级的小学生共同做了一顿水煮面疙瘩。从生达到江达县的100多公里不通公路,乡里的教师到学校来上课都是骑马或徒步,见我们带有自行车羡慕的不得了。当晚,我们就决定次日骑自行车早早上路。从地图上以及我们打听的结果看,我判断一天再慢我们也可以骑到40公里以外的白马乡,快的话,可以到70公里外的字嘎乡,到江达也就两天的路程。此前,从湖北到湖南我和我的伙伴有过一天骑行180公里的历史,当然,这里是青藏高原,但,一天40-70公里应该怎么说也没问题。次日离开生达时,我们只买到了几袋方便面。想想,够了,这里什么也没有,到下一站离县城近东西会丰富一些,再大吃一顿吧。再则,根据经验,在牧区,随便走进那个帐篷,都可以喝上香喷喷的酥油茶吃上手抓肉。没有多想就迎着朝霞疾驰上路。骑上车不一会儿便发现我们走的那条看起来平如地毯的草坝子是逆水上行的,看似平坦实际是一水儿的上坡。不一会儿速度就慢下来了,走不了几步就得休息。一路上除了草原鼠贼溜溜的来回在各个洞口穿梭,天空偶尔有苍鹰飞过,见不到别的活物。在平缓空旷的原野上,我们显得那么的渺小 。不断有溪流和冰河挡住去路,走不了多一会儿就得推车过冰河,每次过冰河都让我想起了《黑太阳731》中拿活人做冷冻试验的日本鬼子……过这样的冰河使我知道了寒冷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冷了,而是钻心的疼,进而疼到麻木直至失去知觉。每次踩着冰碴子冲过一条河,我们都要蹦好一阵子才能又找回自己的脚。走了大约20公里,一条宽约百米的冰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看看水有齐腰深,冲是冲不过去的,发了一会呆,我让同伴守车独自沿河上行了两、三公里希望找个窄一些或者浅一些的地方,但一无所获。我们在河边一筹莫展。甚至想退回去。但回去又怎么办呢?就是退回玉树看来也不可能,总不能就在生达住下吧?中午时分,终于看见对岸远远来了两个骑马的藏民。听到我们的呼喊他们很快纵马冲河过来。虽然言语不通,除了几句问候和吃饭喝水之类我们不会说别的藏语,他们干脆一句汉话也听不懂,但比划几下,他们就分几次将我们的人、自行车、行李驮过了河……当时的境况,不禁使我认为那是佛祖派来救我们的。我们很自然地坐下来烧水喝茶,照例不用什么客套,我们吃他们的手抓肉,也邀请他们一同吃我们的方便面和大饼。荒原上阳光灿烂,这个俯瞰人间的高原民族的个性的善良平和使我们温暖。吃饱喝足,虽然一直在连比代划,但到分手时我们还是没弄懂要去的白马乡到底还有多远?只能凭地图想大约不远啦。见两位藏胞不住地发出赞叹,原来是夸方便面的味道,就索性将剩余的几袋都送给他们。心想也许拐个弯就能看见白马乡了,到了乡里谁还想吃方便面呢,牛羊肉的味道多好哇!谁知几个小时又在脚下过去了,过冰河趟雪水,绕过了好几个山头,却总是没能看到白马乡。天渐渐地黑了,举目四望,荒野茫茫,肚子也开始饿了,总共还有三个在玉树买的烧饼,决定每人吃一个,给明天留一个。吃完,觉得被雪水冻的又红又痛的双腿是一步也不想迈了,就顺势在路边找一背风坡,拔开积雪,铺上雨衣,穿上所有衣服,钻进睡袋……为了赶路,天刚亮我们就从雪窝里爬了出来继续骑车前行。谁知这一天里我们竟然连一个人影也没见到。一路上,我们不时地要脱鞋、挽裤腿、扛自行车过冰河,每每上岸,饱受冰水蹂躏的双腿照例都得蹦上好一阵子才能缓过劲来。好在,再没碰上那齐腰身的水。两天了,我们所走的路竟然一直还是逆河而上,就是说一直是上坡。那条河的水越走的确是看起来越小,但总是永无尽头。无止境的逆流而上意味着无止境的上坡。那天,我们不知多少次恶毒咒骂这条该死的北流的澜沧江支流。――这条该死的河的流向是有悖常理的,从地形看,我们前进的方向是长江和澜沧江的下游,应该是越走越低,该是下坡才对,但这条鸟河它和右方几十公里是长江背道而驰,和左方的将要汇入的澜沧江也背道而驰,不知道为什么偏要回头流个许久再倒回来,真是害死我们了。在这海拔4000米多米的地区,饥饿的我们在这段上坡路车子根本骑不了多远就得下来推,推着走也是越走越慢,走不了几十步就得休息。人的肚子饿到一定程度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有什么感觉?在高原最缺氧的那个隆冬季节,我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这种滋味。走到下午,我们把最后那一个烧饼两个人分了。半个饼扔进肚子根本就没有反应。饥饿的感觉阵阵袭来,最初是强烈的食欲,想什么都香,哪怕是在家里最不爱吃的食物,这时想起来都觉得美妙非常。接着是头晕,长久的青藏奔走,本来早已适应缺氧的高原气候,这时,初上高原的那些症状却一个接一个又来了,头昏昏到脑袋仿佛大了一圈,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走路跌跌撞撞,踏不稳脚步。接下来便只有强迫自己不去想任何食物,只想着快走快走,前面一定会有吃的。就这样走着走着,渐渐感觉不到晃来荡去的胃的存在了,只剩下一种虚虚的感觉…… 机械地走到天黑,也还是没见到一个人影、一座帐篷。我们望眼欲穿的40公里外的白马乡总是遥遥无期……眼睁睁地看着黑下来的天空,我们有些呆了,呆呆地站在这空旷的原野上,心里充满着恐慌和畏惧。饥饿难耐,只有这样想了:睡着了也许好点!我们在路边找了个避风的地方,扒拉扒拉地上的雪,套上睡袋,放倒自行车用行囊做成一堵墙,穿上所有的衣服,照例不敢脱鞋子钻进睡袋。饥饿感老是阵阵袭来,这时的滋味不光有强烈的食欲更有强烈的胃部疼痛,疼到钻心,疼得人直想打滚……还有冷,胃这时仿佛是一个充满了冷气的布袋,空空的冷的感觉浸遍全身,一切都模模糊糊,所有的东西都蒙上了一层雾,不再清楚。原来,人饥饿到了极限时,大脑里会呈现出一片灰白色。幸运的是,这天晚上,荒原上没有大风。天阴阴的,看不见星星。我们躺在冰冷的高原冻土上有点绝望……我的同伴对我说:那天晚上一直在想当地人讲过的这一带最凶猛的动物棕熊,那厮要真来一个,一舌头下来,半个脸就没了。大概到了后半夜,突然就发觉身边的雪窝旁有“呼哧呼哧”的声音,心想肯定是棕熊来了,没想到就这么完了……“呼哧―呼哧”的喘息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极度惊恐中壮着胆子睁眼一看,原来是我在打呼噜,笑笑,却已吓出一身冷汗!直到第二天下午,在我们感觉快要虚脱的时候,视线里出现了几位藏民。来到他们的帐篷,吃上东西时,直想掉眼泪……我们一直很奇怪,怎么我们走了两天也总没到白玛乡?这时才弄明白,白玛乡在一片山谷里,不熟悉地形是看不见的。这时白玛乡早就过了,我们已经快走到字嘎乡了。 到江达后,我们继续沿川藏公路北线到了昌都,再沿滇藏公路进入云南中甸、丽江、昆明、昭通,经四川、重庆等地平安返回湖北,一路虽也可谓历尽艰险,但和那一段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痛痛快快就过了。只是,从此以后,我们的行囊里总是会有充足的食品。
(需要照片请联系)地址:湖北宜昌东山大道80号《中国三峡工程报》
税晓洁邮编:443002
电话(办):
传真:电话(宅):
(传真)传呼:198-(全国联网,自动呼台199)电子邮件:个人网址:http://expl.yeah.net
本文如用,样报及稿酬请寄:
湖北十堰市车城路张湾区张湾小学
王珊存老师转税晓洁作者本人近期联系电话:(宅)
住一楼,也就有了一些便利。在阳台上开了门,围了一个小花园。虽然有些简单,但它可是我们楼独一份,年年天气晴热时,成了家中第二客厅,亲朋好友常常坐在梨树下看着满院的绿色伴着不时徐徐吹来的清风说着笑着,大到...
8月21日 星期二 晴 早7:30我们坐车出发,到群加森林公园。途中要翻过海拔3820米的拉脊山,一路上山路弯弯,群山连绵。绿绿的草山上点缀着羊群牛群。路边有许多羊在吃土的有趣场面,也让我们有幸目睹。他们几个人还做...
今早写完毛笔字,小杨师傅说天气好,咱们上大墩岭,儿子他们出去买了西瓜、卤鸡爪等好吃的上路啦。 西宁大墩岭公园,不上不知道,实在是吓一跳,我还不知道西宁附近有这么美的地方。盘山路蜿蜒而上,树少的地方西宁全...
青海湖大,绕湖一圈要300多公里,有若干个景点。时间和体力有限,只能参观其中的一个景点了。就是这个叫做&二郎剑&的景区,旺季门票100元,距离西宁市100多公里,有旅游大巴从西宁发车到湖区,往返一般是...
前两天去了趟西宁近郊的小北海公园,没有什么名气,本地人知道的都少。初到那儿,觉得环境还不错。有点江南水乡的韵味。到附近转转,杂草丛生,觉得挺乱,好地方就是没开发出来,感觉挺可惜的。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西宁旅游指南
????????????
2013最新详细的吃、住、行、景点、线路、实用信息
2013最新详细的吃、住、行、景点、线路、实用信息
&315?&328?&650?&2580?&1780?&680?&300?&698?推荐关注????热门城市旅游攻略????????????& 成都、色达、玉树、西宁的班车信息(2007。9月版)
成都到色达有两条路可进去,一是直接在成都茶店子客运站每天有一班到色达的,两天,在马尔康过夜。还有就是在新南门客运站到康定(早7点到13点,一小时一班),在康定转到色达的车(早6点)。本人推荐走康定进去,一是川藏线八美到炉霍的风景太漂亮。二是同样两天车费差不多,但到茶店子客运站一早只能打的(茶店子客运站离市区太远,6。30发车,坐公交赶不到),打的费可在康定青年旅社住一晚上了。
到玉树只能从康定到甘孜转到玉树的车,从色达走到炉霍转到甘孜的车(一般中午前就能到炉霍,大槪2点坐康定发往甘孜的车),甘孜到玉树每天一早6点发车,也可到石渠转车。
玉树有3个汽车站,一个是发往西宁方向的长途车站,一个是在县医院旁的洲汽车站,主要是发成都、曲玛莱的。玉树有一家青年旅社,在红卫路,T:8827991。如去转嘎多觉悟神山,每天一早在中心路口8点到扎多的车,40元,也有长安面包,价一样。如从西宁方向可坐西宁到曲玛莱的车在扎多下,但会在半夜,可到清水河转面的20元到扎多。回程到清水河转车去西宁,到西宁的班车最早11点过清水河。
你左边的口袋留给谁了
康定到色达的是直达车吗?这个车经过佛学院吗?
----------------------------------------
我情愿生活是一双拖鞋,简单而且罗曼蒂克,可以让人慵懒,不及边际地享受简单的快乐!
& 成都、色达、玉树、西宁的班车信息(2007。9月版)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
& 2000 - 2015 www.doyouhike.net
Version 4.7.8 -
10:59:59 +0800
粤ICP备号-2 &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
上海公交线路繁多,要玉树南路薛玉路,首先要熟悉上海玉树南路薛玉路的公交路线情况。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怎么走?图吧公交为您提供康定路西康路及玉树南路薛玉路的公交驾乘信息,以及康定路西康路及玉树南路薛玉路的相关信息。让您充分了解从康定路西康路及玉树南路薛玉路怎么走最方便,得多久,如何乘车,打车费用多少等信息。具体路线如下:
最佳路线:
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大概路程42.19公里,全程约需101分钟,途径24个站点,共换乘2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地铁7号线→地铁9号线→1849路。
具体怎么走:
从康定路西康路
约步行388米到昌平路站地铁站,
乘坐地铁7号线经过3站,在肇嘉浜路站下车
,站内换乘地铁9号线,
乘坐地铁9号线经过17站,在松江南站下车
约步行226米到松江南站(上客站),
乘坐1849路经过4站,在玉树路塔闵路下车
,约步行533米到玉树南路薛玉路
,便到达终点玉树南路薛玉路。
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其他路线:
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大概路程41.86公里,全程约需106分钟,途径28个站点,共换乘2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地铁7号线→地铁9号线→松江23路。
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大概路程41.47公里,全程约需114分钟,途径30个站点,共换乘2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76路→地铁9号线→1849路。
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大概路程43.07公里,全程约需114分钟,途径29个站点,共换乘2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24路→地铁9号线→1849路。
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大概路程42.49公里,全程约需115分钟,途径28个站点,共换乘2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830路→地铁9号线→1849路。
图吧温馨提示:从康定路西康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坐出租(打的)的费用是:白天155元,晚上203元。
附近相似站点
上海康定路西康路公交站相似的站点:
暂无相似站点
上海玉树南路薛玉路公交站相似的站点:
暂无相似站点
请问一下,康定路西康路附近都有什么公交车?
请问我要去忻康里附近的地铁站,怎么走?
我想问一下,玉树南路途径玉树南路薛玉路站点吗?
从玉树南路到玉树南路薛玉路有多远?
很不错,赞!
我的看法(20-2000个字)请勿发表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
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
玉树南路薛玉路附近酒店
特别行政区康定到新都桥怎么走?_百度知道
康定到新都桥怎么走?
提问者采纳
包车:自助游新都桥建议包车,随时可以停车。因为新都桥本身没有什么景点。漂亮的风景都是在路上,尤其是折多山到新都桥这一段和新都桥到塔公这一路,风景十分美丽。从康定包车到新都桥一般是300 元左右,建议完全可以包车前往丹巴,途径新都桥、塔公草原、八美石林、送进丹巴甲居藏寨650 元左右,路上随走随停,大概要一天左右。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新都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大约在4000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态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就是对这片地球高地慷慨丰盛的馈赠。而玉树,是处在地球屋脊腹地上重要的驿站,它曾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腹地上的驿站,意味着重要、高远、难以到达,必须经过。那时,在一个拉萨人或在一个成都人眼里,玉树所处的康巴地区均是遥远的边远之地。
楼主发言:113次 发图:
  以现代交通为例,解放前的青藏公路就是现在的青康公路宁玉(西宁—玉树)段。东北起于青海省会西宁,西南至玉树地区的结古,全长827公里。该线大部分在海拨3000米至4000米高原上,跨越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带,是民国时期我国西北的第一条高原公路。该路终点为结古,毗连川康,是四川、西藏、青海交界处的一大货物集散地,也是青海乃至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等地僧俗赴藏朝拜的重要路线。同时这段公路还肩负沿线各地农牧土特产品的外运和各族农牧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的繁重运输任务。建国后修建青藏公路,这个重要的驿站选择了格尔木,玉树似乎被搁置起来……  
  玉树,藏语意为“遗址”,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均发源于本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之美誉。玉树市结古镇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  从成都开车到玉树,全程1200多公里,需要3-4天,才能到达。  
  玉树属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冷季长达7~8个月,暖季只有4~5个月。年均温2.9℃,1月均温-7.5℃,7 月均温12.5℃。年降水量487毫米。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区域,以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峰为主的雪峰冰川孕育了以万里长江为首的黄河、澜沧江等我国著名的三大河流。  
  玉树机场为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巴塘草原的一个国内支线机场,机场等级为4C级。机场海拔约3950米,距州府结古镇26公里。  玉树巴塘机场历史上经历过“两建两废”。1920年代,民国政府派出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技师到青海藏区修建机场进行实地调研,他认为玉树县所属“巴塘滩”为比较理想场所。1942年7月玉树巴塘机场开工建设,巴塘机场竣工之后,1943年3月,蒋介石曾派两架侦察机对昌都、青藏边疆藏军驻防进行侦察,飞机中途曾降落在巴塘机场。同年4月,国民党军某司令部少将处长唐井然乘飞机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对玉树地区的驻防部队进行了慰问。  1952年10月,根据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要求军队和地方共建机场的命令,中共西北局、西北军区为修建玉树巴塘飞机场共组织了1.2万多军民、10万头(匹)牛马、100多辆汽车及1000多亿人民币(旧币),经过各族军民200多天的艰苦劳动,终于建成了巴塘机场。新修建的机场跑道长约3000米,宽约80米,长度和宽度皆比原机场大。设备等方面达到了“比较现代化”的水平。日,从西宁起飞的两架伊-12飞机安全飞抵玉树巴塘机场,首航获得成功。5月26日,这两架飞机又从玉树飞回西宁,至此,北京—西宁—玉树—拉萨航线(拉萨当时还没有机场,主要为空投)顺利开通,并为后来军事物资的调运、防灾抗灾以及支援地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1966年,西藏当雄机场和拉萨贡嘎机场相继修建,玉树巴塘机场遂完成其历史使命,于1970年停止飞行,机场再次废弃。  2007年5月,玉树机场开工建设。日正式通航,通航当年开通玉树至西宁、西安往返航班。机场候机楼富有传统藏式建筑风格,支柱下部全部采用藏式雕刻。因地处高原,大厅内配有“氧吧”,供缺氧的旅客使用。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今西安)到拉萨,整整跋涉了两年。当她站在日月山上四顾苍茫时,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实她到达了一条自然人文地理分界线上,这是青海农牧区的分界岭,山的东面是湟水河流域,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区;而西北方的河流则注入内陆湖———青海湖,是藏族蒙古族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场。继续走,呈现在她面前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地形异常复杂的玉树地区,北面是昆仑山,南面是唐古拉山,东面是巴颜喀拉山,西面则是缓坡满岭的可可西里,群山错落,东西呼应,在这里,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有2000多座。  
  自古以来,玉树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它被认为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玉树州府结古镇在西宁和拉萨连线的中间,和川西靠近,南接横断山脉北段,其战略地位很重要,卫藏和安多之间,也是内陆汉族之间交通,都要经过康区,其中玉树和德格、昌都等地,是重要交通枢纽。  
  康区地理范围大致与横断山脉重合,“玉树属于康巴藏区”,“巴”在藏语里是“人”的意思,“康巴”即是居住于康区的人之意。康是一个历史概念,据《西藏志》载,西藏按照风俗习惯和语言等的不同,把藏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康区、安多、卫藏。玉树虽属康巴地区,但因行政上长期属青海省管,而青海省的大部分藏区属安多藏区,因此玉树的社会文化兼有康和安多两者的特点。康区因为半农半牧,经济相对发达,人也高大威猛,在民间传说里被称为“人域”,包括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全部、阿坝州的一部分,云南迪庆和西藏昌都;卫藏是指西藏除昌都和藏北以外的今天西藏自治区,被称为佛法域;安多是指青海除玉树以外其他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州的一部分,因为主要是畜牧业区,被称为马域。解放后,传统的安多和康区地域被分归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5个省区。  
  玉树由此成为青海省唯一一个康巴藏区,青海其他都是安多藏区。从地图上看更容易理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老师在《康巴,拉萨人眼中的荒凉边地》一书中称,康区的地理范围大致与横断山脉重合,我国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是世界上地形变化最为复杂且最为奇特的地方。  
  没有什么比“人”更能代表一地的文化特色,例如说康巴汉子,世代生活、栖息在川、滇、青、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保持了较多他们从北方来的祖先血统的缘故,严酷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康巴人强悍豪爽的性格。康巴汉子往往盘头结辫,脸庞黑亮,目光如炬。  
  横断山脉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所以藏区的巨商大贾中康巴人是最多的。康巴服饰也独具特色,主要有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长布衫等;脚下喜欢穿传统藏靴;帽类以金盏帽、礼帽、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装饰极为丰富,一般由金、银、玛瑙、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做而成。最显示康巴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许多到过康区的人都说,凭借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头饰才可以做出判断。当然,在今天的康巴地区,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大都只存在于节庆表演的现场。  
  康巴地区的歌舞飘逸潇洒、刚劲有力,尤其是玉树的舞蹈,雄健流畅。传说当年迎娶文成公主时,就有玉树的歌舞队。现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康巴艺术交流节,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康巴文化,目睹康巴风采的机会。2007年康巴艺术节的主会场就在玉树离结古镇5公里的扎西沟宽阔的草原上,由于康巴艺术节由青海玉树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和西藏昌都地区等三州一地轮流联合定期举行,所以也称“青、藏、川、滇毗邻地区文化艺术节”,在节日的现场,各种主题表演可以看出玉树地区的文化符号,例如赛马会、冬虫夏草、藏羚羊,还有身穿蓝、黄、白色衣服的舞蹈者分别代表长江、黄河、澜沧江。  
  三江源的精确位置至今争执不休,如同世博会青海馆就以“三江源”为主题一样,是“中国水塔”,但三江源头的精确位置究竟在哪儿,却是专家们都争执不休的话题,只能说它们都发源于青海南部的江河源区。1994年,英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曾到达鲁布萨山口,认为那是澜沧江扎那曲的源头。中科院的专家们并不认同这个结果,他们倾向于更深处的加果空桑贡玛曲。而在当地的老百姓看来,扎那霍霍珠地才是真正的澜沧江源头。这里的18个土包下个个都有一泓泉眼,牧民们在一个泉眼旁摆起了一个玛尼堆,放上了牛头、哈达,郑重地将它标记起来。  
  曾多次考察中国江河水资源状况的汪永晨说: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个地区,因此就有了“中华水塔”的美名。但是全球变暖也来到了这里,冻土水位大为下降,大片的草场面临干枯死亡,红色斑斓的狼毒草已经在这里盘踞下来,最终会将草场完全吞噬。汪永晨想起在黄河源头第一乡曲麻莱住的那晚,早上起来,旅馆里连洗脸水都没有,街上有卖水的叫卖,五毛钱一桶。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气象局的监测数据表明,近年全县常年性积雪已经减少了95%,域内50%的河流断流,没有断流的河流流量减少了50%。  
  在这里,生活垃圾和人们的信仰一样真实存在。汪永晨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玉树的结古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中萨迦教的寺庙。松赞干布在这里留下过痕迹。当问僧人们为什么都光着脚时,他们说6、7月份他们要光一个半月的脚。为的是不要在小生命刚刚出生时踩伤它们,哪怕是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她还看到过一个藏族妇人在河边打水,先舀三瓢,敬天、敬地、敬河,然后再往桶里舀水。在玉树,看着河边扔在地上的这些上千年的石头,汪永晨问当地人,这些石头没有人捡走,拿回家吗?绝对没有。这些石头属于这里,它们是保佑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为什么要拿走,怎么可以拿走。对于当地人来说,那么简单的道理,这是属于这片大山,这条小溪的石头,为什么要拿走?外面来的人,能理解吗?  
  特别的康方言和坚定脸庞。去过康区玉树的人知道,即使自己懂一些藏语,听玉树的藏话方言仍会不知所云。在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中,玉树话虽属于康方言,但特别的地理位置赋予玉树话许多特别之处。不过即使言语不通也问题不大,康巴人直爽的性情、立体感强的面庞依然能引人走近他们。  
  “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区。4月20日晚,在央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赈灾募捐晚会现场,一位来自玉树的村支书用藏语表达对全国人民援助灾区的感激之情。但他浓重的方音让藏语翻译当时未能完整翻译出他的意思。节目重播时导演找到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玉树人桑丁才让,翻译的困难才算解决。  
  鉴于不同地域的方言差异,整个藏区通常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划分为“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区。其中卫藏方言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地区,包含了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方;康方言区介于卫藏和安多之间,包括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地区以及甘肃甘南的部分地方;安多方言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除玉树外)的各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阿坝的部分地方。“卫藏方言”如果看成是藏语的源头,那么“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则是在吐蕃民族扩张过程中,渐次蕃化了的周边诸羌语言。  
  根据每个方言区的内部差异,还可细分为若干种土语。其中卫藏和安多方言各自内部的土语差别并不大,一般来说彼此通话问题不大。而康方言涉及的地广、人多,再加上两旁卫藏和安多方言的“干扰”,内部土语间的差异很大。  
  玉树位于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的过渡地带,玉树不仅位于康方言区,又正好处于两大方言的过渡地带,与之紧邻的果洛地区就属于安多方言的地盘了。当地人对前往玉树的人有条忠告———“即使你懂卫藏和安多话,听玉树话依然可能是一头雾水”。  
  康方言区的人常说,他们藏话的特别之处在于“有声调”。而其他两大方言区的人也认为自己的藏话听起来有声调。不过,语言学家眼中的“有声调”并不停留在听觉层面,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定表意作用。卫藏方言大多有四个调,有代表性的如拉萨地区的藏话,具有与汉语“妈麻马骂”类似的声调,日喀则的声调甚至达到6个。如果听玉树和果洛人说藏话,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属于安多方言的果洛话没有声调,而玉树话有高低声调,与它所属的康方言又是一致的。  
  比如玉树话中sa读31调时意思是“吃”,读53调时意思则是“土地”的“地”。对康方言来说,随着有些语音中清浊辅音的丢失,一些词衍化出能区别意义的两个调;而在安多话中,凭借着声韵母自身的复杂程度就足以传达不同的含义。  
  敬语使用体现方言差别,各大方言区藏话的差异还表现在敬语的使用上。人大教授瞿霭堂先生曾以“干部”身份前往藏区作藏语调查。在拉萨的时候,藏民劝他们吃、喝,一般不用“sa”、“tong”这种普通说法,而用敬语“que”。因为在当地人眼中,“干部”等同于贵族身份。敬语也分好几个等级,比“que”更有敬意的词是“xi”,藏语中“阿爸”、“阿妈”的敬语就有四个不同等级。  
  康方言与卫藏相比,敬语就要少很多。来到安多地区,瞿霭堂发现自己的“干部”身份换不来一个敬语,觉得十分诧异,后来才知道,当地人除活佛外,对谁也一概不再用敬语了。  
  康巴汉子的高大身材与游牧状态和饮食习惯有关。很多人来到康区,都想亲眼目睹“康巴汉子”的骁勇与英武之气。在桑丁才让眼中,他们康巴人的典型特征是身材高大、身板结实。“只要走到街道上,康巴人与卫藏和安多人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说,康巴人的高大与遗传有关,而身板结实则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状态以及餐桌多牛羊肉的饮食习惯有关。桑丁才让的儿子虽然只有14岁,身高已达1.85m,看着儿子已开始朝典型的“康巴汉子”发展,他颇感自豪。  
  康区的女人大多善于持家,家里的财物管理、子女教育、老人赡养都由她们负责,而外面的事务就交给了康巴汉子,因为和南方的贸易交往密切,康巴汉子往往又善于经商。桑丁才让觉得安多人和卫藏人身上也有很多康巴人不具有的优点。比如安多人性情文静,善于做学问,卫藏人则文质彬彬的,也出过不少有名的佛学家。  
  康巴人的性情更为豪放。桑丁才让说他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信守誓言的康巴人”。只要和别人说好了的事情就不容反悔,如果和别人发誓结成兄弟,就要做到生死与共。但另一方面,康巴人也往往是“性情中人”,有时几个人正在一起喝酒,因为言语不和而动刀子的事情也不少。  
  立体感强的面孔传达坚定力量,曾有人把卫藏与康巴地区的藏族分为藏A型和藏B型。卫藏地区的藏A型的特点是短头型、面孔宽、身材较矮,又被称为僧侣型。藏B型的康巴人特点为长头型、面孔窄,身材高大,又称为武士型。康巴人立体感强的面孔,常常让一些外来者十分痴迷。前不久孙东作为志愿者前往玉树援助,“虽然当地的房子倒了很多,不少人还失去了亲人,但当地听不到什么哭声,康巴人那种高鼻梁、线条清晰的面部轮廓,总给人传达着一种无比坚定的力量。”  
  孙东一行在玉树捐赠了一些物资,当地有人虽然不会说汉语,却自发举起写着“谢谢”的牌子向帮助他们的人致谢。康巴人打交道喜欢直来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可能就被当作“敌人”。他觉得这大概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那么高的海拔弄点氧气不容易,他们也懒得费心思绕那么多弯子了”。  
  在藏族文化中,康巴人历来以彪悍、粗犷、华丽著称,横断山脉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不逐水草而居,但逐虫草而行。所以藏区的巨商大贾中康巴人是最多的,而作为商贸中心的结古镇,康巴人又充分发挥其商业头脑,在传统牧业基础上,兴起虫草和藏獒等新兴经济模式。  
  “不是的,跟你想象的不一样。”曾多次前往青海藏区进行中小学教育考察的摄影师郭铁流说,“在结古镇,你很难看到那种真正传统的藏族民居,人们穿着牛仔裤、T恤衫从平房走出来,跟普通县城没什么区别。”根据记载,传统的玉树藏族民居应是碉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据说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然而,地震前结古镇的民居大多已为现代建筑结构,只是门窗外墙上的彩绘和夸张的黑色窗套,依然保存着藏域风格。  
  青海大多地区都为安多藏区,而玉树作为青海省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则为康巴藏区。而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结古镇,自古以来就是进藏的门户,实际上“结古”藏语意为“货物集散地”,它不仅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也是玉树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与结古镇不同,玉树其他地区如称多、囊谦、杂多等,依然以畜牧业为主,在古代玉树是西羌牦牛种地,而玉树马更是青海三大名马之一。来自玉树杂多的索朗扎西说,有一种产自杂多草原的格吉花马,据传说是格萨尔王的坐骑,价格是普通玉树马的两倍,而且极难获得,“在赛马会上,你有幸会看到这种马,马主通常会不惜重金来装饰他的爱马,比如马蹬涂有防锈珐琅,连鞍翼、肚带、稍绳也用香牛皮裁制而成。”  
  玉树马是分布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种小型藏马马种,它与盛产在青海大通河流域、祁连山下的大通马,以及黄河河曲地区的河曲马,并称为青海三大名马。玉树马善走山路、沼泽,适应在海拔4500米高原生态环境中生存。  在玉树马中,有一种更为珍稀的马种,当地牧民谓之“格吉花马”。这种马主要产于澜沧江源流地区的杂多草原,杂多草原旧时是格吉部族的属地,这种马因此而得名。  格吉花马的体型外貌,与常见的玉树藏马相比,除具有体小、头直、颌宽、目聪、唇薄、蹄圆和肌腱明显等共同性外,腰部显得更圆,四肢尤为粗壮结实,四蹄特别坚硬耐磨,而且头、耳较小,尾巴较细,看起来清秀、机灵而敏捷。其毛色无论青、栗、黑、褐、白,大都布满铜钱或银元般大小的花斑,而且具有深色的为浅斑,浅色的则为深斑的特点。自然分布的斑点使这一马种有着与众不同的外形,也有了“花马”这一称誉。  
  有关玉树“格吉花马”的起源,在玉树草原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此马是天神驯养在青海湖海心山上的神驹,格萨尔大王统帅兵将南征北战、斩妖除魔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天神,天神就给格萨尔及其战将每人送了一匹,使他们如虎添翼,越发神勇。
  不难看出,这则神话故事,其实是从有关青海古代名马青海骢的传说中演变而来的,是对历史上有关青海骢的记载进行了民族化地域化演变后,逐渐形成当地的民间传说的。由此可以认为,和大通马、河曲马一样,玉树马也是青海骢的后裔。有关这一马种是蒙古马系并混有西南马的混血类群的认定,可能忽略了当地民间关于这一马种来源的这个传说。
  玉树马,特别是玉树马中的佼佼者格吉花马,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走对侧步,也就是藏族和蒙古族牧民常说的“走马”。“走马”类似于现代体育中的竞走比赛,在要求马匹在有一定速度的同时,四蹄不能同时腾空,而是左前蹄、左后蹄同时抬起,同时向前迈出,同时落蹄,右前蹄、右后蹄亦然,交替行进。经查阅有关资料认定,“走马”一词系古语,是对“舞马”的另一种说法,历史文献中的“斗鸡走马”之说,以及“走马西来欲到天”的诗句中所说的走马,指的就是舞马。
  培育“舞马”,再将“舞马”供奉给中原皇帝,这是包括吐谷浑王国在内的游牧民族国家与中原交好的政治策略之一。盛唐时代,盛唐之“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因为有了舞马,也就是说,在古代,当一个国家对马的需求已经超过了生产和战争之用,还可以用来娱乐,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个国家是强盛的,因此,舞马的数量的寡众,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标准。“舞马盛唐”,这个见于历史记载中的词汇,就是这样简单概括地道出了唐王朝曾经的强盛。所以说,盛唐的浮华和奢侈的主要表现就是“舞马”。  
  在青海藏族和蒙古族地区,每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就会举办赛马会,赛马会的主要比赛内容除了速度赛,便是“走马”,走马就是盛唐时期“舞马”风气的遗留,或者说是吐谷浑王国为了驯养“舞马”而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与普通的玉树马温顺、乖巧的性格不一样,格吉花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争强好胜。进入比赛现场,它就开始兴奋不已,站在起跑线上昂首扬蹄,急于奔驰。比赛开始,它就像离弦之箭,总是冲在最前面。这种性格与玉树康巴人的性格相辅相成。  
  马在藏民族生活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带有浓重审美韵味和独特的历史意义。常见的玉树马,性情大都比较温驯,很少有蹋人、咬人之恶癖。而格吉花马大多性情暴烈、桀骜不驯、不但不易调教,一般人也很难驾驭。杂多牧人说得更玄,谁要想骑格吉花马,上马前必须要先诵经祈祷,上马后还要不断诵经祈祷。若不祈求神灵保佑,非要被它摔下来不可!   
  关于格吉花马,在杂多草原上还有这样的神话传说。相传此马为天神在西海海心山所养之神驹,后因格萨尔大王统帅岭国兵将南征北战、斩妖除魔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天神,天神就给格萨尔及其男女六十员战将每人送了一匹,使他们如虎添翼,遇山如履平地、遇河勿须搭桥,连日征战而不知疲累、愈战愈猛、连战皆捷。  杂多人自称澜沧江源流地区古为国属地,其先人乃国属民,而格吉花马则是先人留下的“神驹”,并以此为骄傲。据说,在当地民间艺人说唱的硌萨尔故事中,格萨尔及其战将乘骑的数种良驹,其中之一便是这种格吉花马。  但神话终归是神话。据专家考证,这种马实际为蒙古马系并混有西南马的混血类群,是在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下长期繁衍出来的古老马种。    普通玉树马素以耐高寒、耐饥渴、采食快、善攀山、善扒雪觅食而著称。而格吉花马的这些特点尤为明显。无论雪山、沼泽、深涧小道,迈起步来如履平地,它依然能行走自如。而且,由于格吉花马属走马型,善走侧步,即使在负重情况下,也走得异常平稳,并连行数日而不知累。  
  据说,解放前横行于江源地区的土匪盗贼,骑的大多是格吉花马。听一位老牧人讲,一伙强盗骑着格吉花马。曾连续数次到一个部落是抢劫,搅得百姓不得安宁。当他们再次来部落行劫时,头人决心将这伙人斩尽杀绝,并立即组织了数名壮丁,严令务必抓到强盗,否则要受到挖眼抽筋之刑。壮丁们带着火枪、大刀、弓箭等武器,骑着部落里普通的玉树藏马,连夜追杀。也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雪山,穿过了多少个石峡,驰过了多少个草滩,一连追了七天七夜。有的马子累死了,有的马子累垮了,有的连人带马滚进了万丈深谷之中。到后来只落了个人死马亡的悲惨结局,还是未能追上骑着格吉花马的强盗。这虽然是一个悲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为格吉花马大扬其威。同时也可以看出,格吉花马攀越险山古道的本领,以及它那惊人的持久力,是普通藏马所难以相比的。  
  历来玉树高原上的牧人,或图繁育良种,或图远行经商和狩猎之便,大都想购买一匹格吉花马,这也使格吉花马身价倍增。通常情况下,买一匹格吉花马的价钱,差不多等于买两匹普通藏马。尽管如此,由于格吉花马数量所限,欲购者往往不能如愿。故牧人每当买到一匹格吉花马,常如获之宝。
  藏家牧人由于终年以马代步,不仅个个识马,而且爱马成癖。但对于格吉花马,又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拥有格吉花马的牧人有的将大红彩绸系于马头,有的用各色丝线辫于马尾,把一匹马子装扮得花枝招展。  
  一牧人家有三匹乘骑,一匹为格吉花马,两匹为普通玉树马。仅从他的三付鞍具中,即可看出对格吉花马的明显偏爱。当地藏家平时所用的马鞍,多为四块木料制成,不仅不太结实,样子也很一般。而这位牧人为了装扮格吉花马,专门花高价从西宁购买了一付用整个树墩精雕而成的马鞍。而且,前鞍桥和后鞍桥两端皆包有鲨鱼皮,并镶嵌着耀眼的银质和铜质泡钉。同时马后鞍上还套着珍贵的野驴腿皮,鞍垫上织着五色花纹,马蹬上涂有防锈珐琅。连鞍翼、肚带、稍绳,也是用香牛皮裁制成的——一付鞍具价值数千元。
  在各地每年一度的赛马会上,拥有格吉花马的牧人,常趁机会炫耀一番。因格吉花马既善跑又善走,跑马赛时,在起跑线上昂首扬蹄、站立不宁,急于前驰的赛马大多是格吉花马。而一旦竞赛开始,它们又往往象离弦之箭,冲在最前面。走马赛时,由于格吉花马善走侧步,小马大走,既快且稳,也往往技压群雄,为主人争得荣誉。  
  在当地藏家中,格吉花马也日益成为吉祥和荣耀的象征。更为有趣的是,在一些地方的婚事中,当男方家与女方家里商议彩礼时,女方的阿爸或兄弟,还会常常提出要一匹格吉花马。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给新娘当坐骑,更不是有意抬商新娘的身价,而是他们想利用这样的机会拥有一匹这样的良驹。
  自牲畜作价归牧户所有后,牧人的钱多了,出门远行做生意者也多了,因而购买格吉花马的人更多了。杂多草原上的格吉花马,大有供不应求之势。牧人喜欢格吉花马,格吉花马也为牧人出了力、流了汗,作出了其它藏马力所不及的贡献,不愧为江源藏区之“神驹”。   
  据郭铁流介绍,不过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政府现在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牧民控制畜牧的数量和面积。而这几年,藏獒和虫草则成为结古镇人新兴的收入来源。玉树是藏獒的故乡,“在结古镇,过去以放牧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如今藏獒养殖则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摄影师任建军说,“但在更为偏远的草原,你方能感受到牧人与藏獒之间的情感,几乎每个牧民家庭都养藏獒,对他们说,藏獒是神兽,也是家庭的一员。”  
  更为人熟知的则是玉树虫草,很多当地人平时放牧或者务农,每年5月则家家户户去挖虫草。现在,政府已经针对生态环境进行虫草采挖的限制性政策,据了解,地震前每斤虫草价格达到5万多元一斤,地震后则涨到了6.3万元一斤。  
  康巴服饰,玉树赛马节上的极致华丽。对自由摄影师任建军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玉树的赛马会。每年的7月25日至8月1日,在结古镇附近的草甸草场上,你能感受到最绚丽的康巴文化———原生态歌舞,神奇的说唱艺人,各个流派的帐篷寺院,僧人与藏民一起拔河,而康巴人的传统服饰更是美得炫目。“当地人把家中收藏的最隆重的服装和配饰都披戴在身上,在雪山、草原、蓝天的映衬下,满目亮彩,宛如天堂一般。”  
  在藏族服饰中,康巴人的服饰本来就以华丽雍容而著称,而玉树因为身处青藏高原腹地,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因此与云南迪庆、四川阿坝的康巴地区相比,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服饰保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精致。“所以,你如果要体验最华丽的康巴服饰,一定要选择玉树的赛马节。” 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生活在西宁的任建军数年来几乎到过所有藏族地区,尤为熟悉玉树,他说,在玉树赛马节上,你会发现康巴人最耀眼的是他们的头饰,大量的金、银、巴珠、松石、珊瑚、珍珠都缀在头上,有的甚至从头披挂到脚,前胸和腰际挂着比碗口还要大的嵌金银饰———嘎乌。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他们把全部财富和智慧都体现在服饰上,这其实是高原牧人传统的消费方式,自古就是这样,康巴人将数代积聚下来的财富,统统穿在身上、戴在头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不同地区的藏族服饰差异很大,比如同是袍服,拉萨的高雅、协调;后藏的质朴、自然,安多的粗犷、厚重;康巴的洒脱、华丽;再比如配饰,在卫藏地区节庆期间能看到造型夸张的巴珠头饰。  
  而嘉绒藏族女子则在头上顶一块折叠成六层的黑色头巾,用辫子扎紧,头巾用五色线锁边绣成各种图案。  
  但凡了解并熟悉藏地文化的人,都会对玉树节日上浓郁的康巴风情赞不绝口。由于身处青藏高原腹地,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玉树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旅游胜地,“与拉萨、日喀则、云南迪庆等藏区旅游胜地相比,这里更为偏远陌生,实际上它对游客是有选择的。”即使在最为热闹的商业重地结古镇,你也绝不会看到拉萨八角街那样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商贩,更不用说那些动辄就海拔4000米以上的其他地区。  
  喜欢高原。喜欢纯粹的康巴名族风。很好的科普文章。让四川人民更能深层次的了解青海的康巴藏族。赞一个!  
  玉树藏刀无论男刀女刀,皆用丰富的材料通体交叉彩饰。男刀外观造型笔直,鞘首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宽出鞘体数毫米,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小的盾牌。其外部镶饰材料主要有金属叶片、金属丝、鲨鱼皮、宝珠等。  
  年俗,用糌粑糊糊写下“扎西德勒”。新年前夕,饱经风霜的老人们用食指蘸上糌粑糊糊,往明净的主房墙壁上,一笔一画地写出藏文“扎西德勒”,还把青稞穗陈列在庭柱的柱头上,期望新的一年获得丰收。  
  康区苯教文化及独具特色的卓木其撒“糌粑”洗礼。手捧洁白的哈达,端起香甜的青稞酒,是称多县卓木其人祭祀春播的日子。在玉树称多县尕多乡卓木其村,一场盛大的祭祀春播仪式在蓝天白云下展开。  
  上午12时左右,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村里小经堂里,来自当地帮夏寺的两位僧人独坐一旁念经,阵阵法音应和着村里祥和平静的生活。随着两位僧人诵经祈福,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原始宗教的祭祀之一 白雄鸡)仪式中有三位长者经过挑选的,跪拜在僧人前聆听福音,身着藏式盛装手持弓箭,要挂藏刀的他们脸上满是虔诚、纯朴、自豪的神情。  
  随后将祭祀的“ 白雄鸡”被未婚青年男子背到祭祀点,点燃松伯,撒上糌粑和圣水,让祈祷和祝福伴随着白色浓烟敬献给山神,再高高抛起“龙达”(一种印有祈祷经文的纸片),山神佛的保佑。  
  一年一度的泼洒“糌粑”活动和仪式不分男女老少,更不分高低贵贱,最为独特的是青年男女可以互相表达爱意,可以对准自己相爱的人-- 泼洒“糌粑”。如果往老者身上泼洒白色的糌粑象征长寿。  
  那一天无论你是外地来的生意客或是本地的可以到任何一家去拿“糌粑”,主人也会提前准备好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或许,从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好客。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我们也被百姓所感染,也融入到他们的节日里,当回到集结点时大家已时白色“糌粑”人。  
  “糌粑”洗礼  
  “糌粑”洗礼  
  “糌粑”洗礼  
  “糌粑”洗礼  
  “糌粑”洗礼        
  “糌粑”洗礼        
  枝叶繁多的莲花秘境。自古以来,玉树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玉树州府结古镇在西宁和拉萨连线的中间,被认为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被众多教派“看好”,希望在此地壮大自身势力,随着历史的沉积,四大藏传佛教在玉树自然融合。  
  刻满经文和佛像的建筑艺术。如果行走在西藏、青海、滇西北、甘南等藏区,路口、湖边、山上或者寺庙旁边,随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堆砌成不同形状的玛尼堆,这是信佛藏民们祈福的代表。“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玛尼堆,堆放形状和雕刻手法也不同,比如昌都、阿里地区多线刻、减底阳刻,拉萨、日喀则地区流行浅浮雕;青海的玉树、班玛、泽库等地的玛尼规模都很大,堆砌得像一堵墙,而甘孜玛尼的形状则非常规律,呈金字塔、坛城、圆锥等形状。”曾在青海、西藏生活多年的郭毅介绍道。  
  然而,令他印象最深的,当属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畔的玛尼法会:“每年的藏历十二月初十,位于通天河畔的噶举派(白教)寺院赛巴寺都要举行玛尼法会———几百人在结冰的通天河面上,书写巨大的“六字真言”,在当地人看来这是一种敬神积德的善行。”    
  每年的藏历十二月初十,坐落在通天河畔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赛巴寺都要举行玛尼法会。法会期间要在通天河上架「经桥」。  严冬季节,通天河便会结上一层厚实而平滑的冰,足以承受上百人的重量。于是人们就用江边的细沙在冰面上书写巨大的「六字真言」横跨两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架经桥」。人们先在冰面上画好线,再背沙子倒在空体的藏文字母上,直到沙子填铺满所有的字母,这座经桥也就算是架好了。  因为字母很大,所以这项工程并不轻松,上百号人干了整整大半天的工夫才完成。背沙、倒字、架经桥,被视为是一种敬神积德的善行,亲自参加劳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所以,不论男女老幼,人们总是怀著无比的虔诚争先恐后地投身其中。  
  据当地人介绍,用沙子架起的这座经桥有三个非常壮观的景致变化。  第一个景致是这刚刚完成的沙画。洁白的冰面上深色细纱倒出的字体凸凹跌宕,就象一枚巨大的阳刻图章。  第二个景致是当这些沙子不断吸收阳光的热量,渐渐融化掉下麵的冰层,沙子沉入河底,冰面形成一幅无与伦比的镂空字画。镂空的字体间不时溅出朵朵浪花,真是美不胜收。  第三个景致是到了春天冰雪溶解后,在湛蓝清澈的河底显现出清晰的六字真言。沉入河底的沙子依然保持著冰面上的字体,静静地横卧在莹莹的河床上。登高俯瞰,其景绝妙无比,使人留连忘返。他们说,人工只能造就这第一个景致,而后两个景致是大自然的神力所为。  
  冰面上的这座沙画「经桥」,它的宗教涵义及其功德高低我们暂且不说,就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言,确实令人赞叹不已。这一众手绘制而又富于奇妙变幻的宏伟艺术杰作,是工艺美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它虽然没有画家笔下的画儿那样五彩缤纷,美豔绝伦,也没有工艺师刻刀下的工艺品那样小巧精细,玲珑别致。但它那自然粗犷,散发著山野冰雪气息的美,渗透著大山大江的灵气,闪耀著藏民族勤劳智慧的光芒。  
  白天,漏写绘制的细沙吸收太阳的热量,融化冰层沉于河底,在冰面形成巨大壮观的镂空字画,其间隙间再置放玛尼石,于冰河溶为一体,美轮美奂。  聪明善良的藏人,用心书写诵经,表达对佛的虔诚膜拜。  沙漏的经文真言和图案,覆盖通天河的河谷,将那些祈福拓印在流动不息的圣水中,一路奔腾。将祈福的资讯传递到更远的地方,直至江河入海,海入百川。  
  GOOGLE地球可以看见这个伟大的「经桥」      
  离开结古镇,东行20公里便到了通天河畔,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确信通天河的源头出自一头母牦牛的鼻孔,因此藏语称她为"牦牛河"。  在江南岸的一个江湾处,一块巨大乌黑的礁石像锋利的宝剑,从江水中直指苍穹。依石的一块缓坡地上,几株苍劲的古柏在迎风飘荡的经幡中昂首挺立,这就是晒经台。  
  晒经台这个名称是因为相传唐玄奘在这里晾晒过经文而得名。当我们来到这里,犹如置身在天河边,水是那么蓝,而云却那么低,感觉这儿离天只有半尺高,伸手就可揽日月。绿宝石般轻柔秀丽的河水轻抚着乌黑的礁石,无声的吟唱着她那圣洁的赞歌,苍翠挺拔的古柏披着褪了色的经幡,默默地讲述着它那古老的祈盼。  
  这里的藏族群众视晒经台为圣地,时常有人前来煨桑、更换经幡。当地人传说,当年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路过此地,在过通天河时不慎落入河水中。附近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来救助,帮着唐僧师徒打捞经书、晾晒经卷。等经书晒干后,发现一行经文被牢牢得粘在石头上,怎么也抠不下来。于是有人就把这行经文凿刻在那块石头上。从此以后。这里便有了玛尼石。  
  传说唐僧临别时把一条缚经用的缎带赠送给当地百姓,以谢救助之恩。这条缚经带上书有六字真言:"嗡、玛、尼、叭、咪、牟"。这就是藏传佛教的经书为什么形似带状横书的原由。  
  这些传说虽然已无从考证,也没有可信的依据,但它至少说明了藏汉民族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揭示了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进程。从晒经台向上望去,后山坡上有个小村庄,人们戏称那是猪八戒招亲的高老庄。其实那只是一个叫作贝日若哇的藏族小山村,猪八戒也不可能知道这深山峡谷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村落。然而,晒经台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和美丽动人的故事。  
  而摄影师翟东风则表示,在众多藏区玛尼艺术中,他对和日石经墙、勒巴沟岩刻印象最为深刻。前者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德敦寺后的山坡上,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由德敦寺的僧人和附近的民间艺人,共同雕刻堆砌的这面石经墙高3米,宽2.5米,长200余米,由10万余块自然石片刻经成文后排列而成。  
  和日石经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境内,距县府所在地75公里。北面有宁果公路通过。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雕刻石群。石经墙的文字及佛像均由寺僧和民间艺人自1923年至1951年历时28年完成。目前,健在的艺术家们依然传授着石经工艺技术。1982年被省考古队发现,1984年被列为省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至2005年由前瑞士驻华大使舒爱文先生捐资维修复原。石经墙宽3米,长200米、由刻着经文、图案的石片磊砌而成,石片约达3000立方米,字数约20多亿,佛像、图案、风情、人物等石雕品达5000余尊。  
  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沟内有十多处岩画,勒巴沟岩画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为主。  
  勒巴沟岩画位于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畔。沿着通天河畔的一条山径来到这里,会使你同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通天河的喧嚣、壮阔和勒巴沟岩画的静谧、神圣。勒巴沟岩画面江而凿,处于勒巴沟沟口。勒巴沟内蓊郁的草木,也难以掩盖住由岩画和不可胜数、遍布沟内的嘛呢石刻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尼石,你可以看到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  
  青海境内发现的岩画多以动物个体形象为主,只有玉树勒巴沟岩画散发出浓郁的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尼石,可以感受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它们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个体形象为主。  佛像、供养人像、香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到处可以看到《无量寿佛经》、《般若经》、《忏悔经》、《行愿经》和《六字真言经》的石刻经文。这些精美的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汉族佛教造型艺术的风格。  
  有一条神奇的河,她穿过群星,绕过月亮,经过一片广袤而圣洁的山川草原,带着太阳的光芒从天上流向人间,那就是通天河。——康巴谚语  
  勒巴沟岩刻则位于通天河畔,“刻有六字真言和经文的玛尼石处处可见。”据说,这是文成公主进藏停驻沟内时,一边向当地藏民传授种粮织布等技艺,一边由随行工匠雕刻而成。  
  25亿块玛尼石堆出 新寨玛尼城  “站在玛尼石城下,你的感受只有惊叹!”背包客杨乐说,“25亿块玛尼石堆砌在一起,有3米高,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门巷和石墙上挂满彩色,这里的玛尼石出自不同年代,上面刻有经文、图像,风格迥异。”这座堪称世界第一大的玛尼石堆位于结古镇东的新寨村。由于玛尼城四面皆是平地,很难找到角度拍摄出其全貌,因此要感受那种宏伟的气场,惟有亲临其境。  
  1998年,摄影师翟东风曾专程赴青海拍摄寺庙,几乎走遍青海藏区,拜访了15家最具代表性的寺庙。时隔这么多年,他对青海藏传佛教寺庙印象最深的是:“十分安静,几乎没有游客,有的寺院甚至不接待外人。而秋天农忙时节,一些寺庙大门紧锁,僧侣们都去秋收,为了让我们拍摄,才专程回来打开经堂。”  
  而去年才去过玉树结古寺的驴友杨乐也说,即使作为青海省最大的萨迦派寺院,那里也非常安静,绝对没有西藏一些寺院游客如织的景象,甚至不收门票。   
  翟东风回忆,当时在青海藏区拍摄寺庙,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除了位于西宁附近的塔尔寺,很多寺庙都藏在深山里,“比如位于青海东部化隆县的夏琼寺,雄踞黄河源头,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山路非常艰险,若从放羊的小路攀登,则需五六个小时。”  
  而西宁的自由摄影师任建军则特别推荐位于玉树州东南部的囊谦县,“那个仅有7万人口的小县,寺庙数量却是整个青海省最多的,但普通游客很少前往。”  
  据玉树州政府网资料记载,玉树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现州境内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192座,除两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萨迦派寺院22座,格鲁派寺院23座,宁玛派寺院31座,噶举派寺院101座。  如果你去玉树,当地藏传佛教的寺院一定不能错过。在玉树州你可以看到四大藏传佛教派系的寺院,而这里也以多元融合的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  
  【特写】 结古寺 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位于玉树结古镇镇郊的结古寺为萨迦派在青海省内的主寺,依山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作为萨迦派(花教)寺院,寺庙建筑具有典型的标志———围墙底部到顶部有用黑、红、白三种颜色涂成的条带,分别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里曾出过许多高僧,最著名的当属一世的嘉那活佛。  
  从结古镇沿着扎西河东行5公里,就到了新寨村。这儿有一座嘛尼石城,人称嘉那嘛尼,它像一座古老的白色城堡屹立在村子的西端。  村口嘛尼石城的转经路旁,一溜摆满了各种色彩斑斓的嘛尼石在等待出售。这些嘛尼石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却只有手掌般大小。在这里卖嘛尼石的都是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他们坐在各自的石头旁,一面晒着太阳,一面观察着转经的人群中有无嘛尼石的买主。  在村口,我们刚下汽车,就被几个老人和孩子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举着各样的嘛尼石向我们兜售。到这儿来转经的人,大凡都要买一块嘛尼石放在这里,以祈求平安和吉祥。于是,我们也按照习俗每人选购了一块。  
  在一座高大的白塔旁,为这些嘛尼石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安身处。嘉那嘛尼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嘛尼石城。据介绍,解放初期这里的嘛尼石城长322米,宽115米,高6米。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存的嘛尼石城长282米,宽75米,高不过3米。  
  嘛尼石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产物。在藏区,各种各样的嘛尼石和大小不一的嘛尼石堆随处可见。然而像新寨嘛尼石城这样规模宏大,且有着悠久历史的却不多。新寨的嘉那嘛尼不仅在我国藏区颇负盛名,而且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名声遐迩。  
  “嘉那”在藏语中是泛指中原汉地的俗语,新寨的嘛尼石被称作“汉地嘛尼”,有它独特的历史根源。据《多热传》(多热宗吉帕雍为玉树结古寺第一世活佛)记载,藏历第十一绕迥金羊年,既公元1687年,观音菩萨授记于结古寺第一世活佛多热宗吉帕雍,要他在这里建一座举世注目的嘛尼石城,长度要一箭之距离。于是,多热宗吉帕雍就从新寨村东头一口清泉旁向西力射一箭,并从泉眼到落箭处之间,以一块曾被八思巴从中原汉地请来的嘛尼石作为基础和镇法宝物而创建新寨的嘛尼石城。由此,这座嘛尼石城就取名为嘉那嘛尼,多热宗吉帕雍本人也被冠于“嘉那活佛”的尊称。  
  多热宗吉帕雍之所以选中新寨这块地方创建嘛尼石城,《多热传》中称,因为这里是佛教四大支柱汇聚的地方,即东面一条大路直通这里,这是白虎豪气的征兆;南面,扎西河像一条青龙向东流去,这是美名的征兆;西面,红色的石山就像大鹏展翅在空中护佑;北面的神山像一只巨大的乌龟,是战无不胜的征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到康定怎么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