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李叔同》有什么思想感情及内涵?适合情侣之间使...

《民国名人轶事》:&李叔同的传奇
&&&&&&&&&&&&&&&&&&&&&&&&&&
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经世间的奢侈富贵百态,仍清澈如水、洁净如冰。这种人生,非李叔同莫属也。
&&说起李叔同,世人或许还较为陌生。特别是对于当代的年青人,犹为如此。然而、对于弘一法师,僧、俗两界,特别是佛教人士则就广为知之、如雷灌耳、膜拜顶礼。
&&李叔同(1880年一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幼年即聪慧无比,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还是中国最早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之一;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他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他凭借其生前超凡脱俗的智慧留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亦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历史上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剃度为僧后,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则评价其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欣交集”。
当李叔同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逆溯其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才能涵盖与包容了!而这四字之后又留下了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诠释,在他传奇的人生中被再度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后世无数景仰、崇拜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 李叔同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15岁到26岁()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
& 在这三千多个寒暑之中,李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和自由自在地挥洒着生命的活力。对祖国、对热爱的艺术以及所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
1898年,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失败。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弘性明志。表示了对变法志士的崇拜与浸透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怀和热忱,这种情怀可在风靡大江南北的《祖国歌》中管中窥豹:“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允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这是何等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度而感到骄傲与豪迈的气慨!
&&公元1905年秋,正值风华年少的他欲将东渡扶桑之际,又一次酒浓诗兴,豪放满怀的写下了告别祖国的《金缕曲》:“恨年来絮萍飘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堪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其中“度群生哪堪心肝剖”一句,也许是他出家为僧前朦胧心迹之剖露的潜底,也是他在浪迹天涯、遍尝人间千般滋味之种种之后,感到在尘欲所累的喧嚣世间,随波逐浪、自救不了。所以才从漆黑的世间解放出来,热肠、冷眼地透视剖析人间,为身忘世,勘破自我。
& 这一时期他积极入世,奋发有为,慷慨激越地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公元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
二.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道路的第二个阶段的追求。
& 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26岁到39岁的13年时间。在日本留学时期,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段时间是他生命之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
  三.公元1918年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的功名利禄,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出家后的李叔同,抽刀断水、隔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过起了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活。24年后,也就是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李叔同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坐化后,遗骸分藏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两处舍利塔中,供僧、俗瞻仰礼拜。
&&一代天骄李叔同对于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体现了一种超常忘我的进取精神。
作为中国第一家话剧团“春柳剧社”的创办人,他所扮演的《茶花女》一剧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以及在日本登台演出的《黑奴吁天录》中的女主角爱美柳夫人,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尤其是他所饰演的茶花女,其优美、婉丽,使台下的观众为之动容,纷纷情不自禁地跑到后台去与之握手。
作为美术家,他既擅长丹青,又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洋油画的艺术家人一。他善长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多绘画方法及图案设计,亦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用男模裸体作为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
作为音乐家,他集作词、谱曲、演奏于一身。他的一曲《送别》至今还传唱大江南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中的情味韵致使多少不堪离别的性情中人唏嘘感怀、痛哭涕流
. . . &. . .&
对情爱,李叔同亦是倾其真情实意。无论是对生身之母,还是欢场女子,亦或是异国女郎,他都以真情实意诚挚地爱着对方。
对母亲更是极尽孝道,因为感念其母不是父亲的正室夫人。所以、格外体谅母亲的一颗孤苦之心与难与外人言表的情感,不惜携母南下上海,为的就是给母亲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以慰其心。甚至在他出家以后,每逢母亲的忌日,他都要设法纪念。
& 此外,他尤喜书法、金石,各体碑刻他都临摹过,写什么象什么。即是他出家之后摒弃了一切艺术之事,也唯独没有放弃过书法,常以手书的经文、佛号赠与他人,继续以书法艺术和他对佛理、佛法的参悟来启迪世人,弘扬佛学。 
&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法师的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拙朴,是修心的结果,亦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 李叔同的书法之路初由临碑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则变为修长、清瘦、硬挺之态。
& 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他的书法,可以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为僧之前,他的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之后,则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佛意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
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脱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斩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而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的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活动的必然之行为;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的表现,而不是作为李叔同时的自觉之表现;是后人经过佛学洗礼之后的审美才得以实现的。
纵观脱尘后弘一法师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乃禅修之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一种宗教式“大我”的永恒之境,是羽化“小我”后“凸”现的“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有着相当的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他们“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行为完全是愤世嫉俗与艺术家的气质和浪漫的表现;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则是皈依自心,超然物外,为弘扬律宗、为探究生命的本质而进山入林,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
&(每每读到先生的此番灵性教诲,每每心潮翻涌、思绪万千,不胜感慨、唏嘘。纵观天下,更看当今,试问众多芸芸如蚁之“文化人”,有几人堪能做到先生之“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如此也?追风逐云、趋炎附势;拉帮结派、你吹我捧;故作矜持、自命不凡、“文人”相轻、欺世盗名。比之先生,灵何也?性何也?又有几人能知晓文字之真谛,乃在完善自我、美化心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教化世人,美好自然。此之矣,人之悲,天、地之悲矣!)
&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的结合在了一起,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哲学、宗教的升华。
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的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却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叶先生的这段话以深刻地道出了弘一法师的书法,在脱尘出俗之后所达到的至臻至美的审美极致,这样的书法、这样的观念,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到了书法的本质____文化、人文观念的价值观之内核。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多情,潇洒豪放,出身豪门世家,遍尝人间锦衣玉食,在流连市俗、风尘柳巷,怜香惜玉,温柔富贵之徜徉徘徊了半生的翩翩佳公子,从日本回国后,竟于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剃除须发,披上袈裟,正式出了家。
&&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史学界、宗教界至今颇有争议、众说纷芸。这亦更体现他一生变化如真如幻,扑朔迷离。人的思想变迁和生活轨迹的变化,皆离不开其生活背景、性格、文化属性等等。究其李叔同的成长经历、社会历史背景、性格、文化属性等,布衣斗胆认为其出家缘由大致如下:
  一.纵观李叔同的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其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板块组成:一.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
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更多的则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人文关怀。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即使是他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也是一个“儒僧”。
他前半生积极入世,追求艺术。心系苍生,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曾写下了《祖国颂》,《我的国》,《大中华》等主题鲜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亲谱一曲慷慨激昂的:“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骨。尽大江东去,余情环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满江红》),以志庆喜。
& 由这些诗作可以看出李叔同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昂扬的、向上的。然、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却是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对于个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局限便是不能选择他所出生的时代,李叔同皆然。他在“理想”碰壁之后,便开始消极避世。这由他的诗句:“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书生倦眼中。”便可以看出。
& 在现实中既然无法“直立”,故而退之到艺术和宗教的殿堂。李叔同的出家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文人。最是文人不自由。不光李叔同,几乎中国的失志文人(刘勰、屈大均、王国维等)大多都是这样。
&&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生命轨迹,一定程度上以看作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亦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二.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每个人则都有着太多的选择。
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凡俗的现实和谐合一,的确是要将人间的心痛悟透之后才可能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 39岁,正当盛年的法师,由昔日的风流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勘破红尘滚滚,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惊世骇俗之行为,也使无数俗家弟子,勘破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超凡脱俗的人生轨迹,做了灵与肉的解脱。
然、亦也有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究其李叔同的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之性、灵之内核并无两样,依然是忠实于其生命,忠实于其自己的“异样”的延续。
&&以李叔同的盖世才华与绝顶的情智,在他刚值三十九岁的盛年就已达到了艺术的颠峰。但他是绝不会囿于其中而满足的,他要向着生命的最根本之深处去探究。
& 说到底,学术、文艺只不过是生命存在所依托的一种精神之形式,连人之身体亦都是生命的一种物化形式,财产、子孙、情爱则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外延。
& 对生命的终究与根本的探究,却正是弘一法师这样悟性与天资极高的人所要最终追寻的极致。
& 本来众生的深重苦难,皆因贪、慎、痴所致。爱则为系缚之根本。也是现在与未来的一切苦难与不自在的主因。
& 爱的内涵极深、外延极广,如胶似漆、魔鬼缠身一样粘连而不易摆脱。
& 虽以爱的对象有种种的不同,而有种种形态的爱之形态又各异。而对于身体、财产、子孙、情爱以及艺术、事业则又都可归于与爱有染的种种形态,是世间无明的境界之爱,即“有我即有我所”。
& 由于爱的本身的特点,于是就有了无限的欲求与无限的烦恼。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这是李叔同在体验了生命之爱之染的种种形态之后注定要思索、弄清楚明白的问题。
& 他先是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又读了一些理学和道学的文章,于是便到虎跑大慈寺去断食。第一周,半断食,渐减食量;第二周,全断食,只饮泉水;第三周逆着第一周的顺序而行之,一直断食十七天。同时他将此间的各种心理、生理的感受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他感觉这段时间他非常清凉,感觉亦特别灵敏,能听到人所不能听到的,悟到人所不能悟到的。有此体验之后,他始觉得此间的喜乐才是生命的真乐,是超越世间为贪爱所系缚的一切的人境之乐,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真我。
& 三.李叔同的父亲是一位笃诚信佛的在家居士,李叔同五岁之时即乘风仙逝。但、其父虔诚信佛的言行举止在幼年时便潜移默化地浸染了他,并在他稚嫩的心灵烙了清晰而又深刻的印痕,以致从客观上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初的起始因缘。
&&李叔同结过两次婚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一闻知李叔同出家后,携子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闭门不见,致使其痛不欲生,挥泪离去;其二虽见,却只喧佛号,不语其它。
世人哪知,此时的弘一法师以绝非昔日风流倜傥,名闻天下的真名士、佳公子李叔同。他为了探索生命之根本、究竟,我是谁?人生之意义何在?弃名利、抛富贵,破出凡尘,不为世间的爱染所系绊,入佛门,伴青灯读经卷,勤研戒律,痴心向佛,终此一生,遵守戒律,将他半生“绝代才华绝代姿”的生涯划上一个了句号;一改昔日贵公子的娇贵面貌,竹杖芒鞋、严持戒律、勤学苦修,把俗人以之苦视为至乐,弘善扬佛,并且严格依照戒律修持,虔诚得近乎苦行僧。
&&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向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弘一每次坐藤椅时,都要把藤椅拍一拍、摇一下,怕一下子坐下去会压死藤椅缝中的小虫),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
为弘扬律宗,曾立下四誓:一.放下万缘,一心系佛,宁堕地狱,不作寺院主持;二.戒除一切虚文缛节,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开大法,不作法师;三.拒绝一切名利的供养与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饭,一衣一袖,鞠躬尽瘁,誓成佛道;四.为僧界现状,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老实念佛,精严戒律,以戒为师。
& 他曾亲侍过当时名扬中外的印光大师,亲眼目睹了大师俭朴律己的自律克己的生活,这对弘一的影响很大。故之、他亦极尽俭朴,常把别人对他的供养移作佛教事业经费,自奉很薄,他行游各地时,锡杖芒鞋,三衣一钵,有时自己还挑行李,完全是一个苦行头陀。他严守“过午不食”的戒条,有时缺医少药,生活清苦,以致于后来其体质都变得非常赢弱清虚。&
然而、其二十多年来精诚庄严的自律苦修,弘一法师使传统断绝数百年之久的律宗得以复兴,故佛门隆称弘一法师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法师既从繁华的世间遁入空门,就已把浮名看淡,因此在他修行期间对于世俗的应酬,则尽量回避,尤其不结交官场中人。1937年,弘一法师应青岛湛山寺之请,前去讲律。行前其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名。去时,为免有人接船,竟弃预订之船,改乘他船。除讲律外,闭门谢客。有一天,青岛市市长慕名前来拜访,法师拒绝会面。市长设斋邀请,他也不去。特写“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的偈句来婉谢市长的盛情。
& 旧日的朋友、学生常去看他,还有仰慕他在俗时盛名之人,想一睹他的神采。但法师清癯消瘦的面容,淡泊笃定的神情,全无往日的风流倜傥与意气风发之态,微笑、默然,毫无山高水远之高谈阔论,使慕名前去的人非常失望。这也是弘一悟道之后的自然心态之表现,明白以后不愿也不能更多的表达,深水自静流。道乃悟,缘自天成矣。
很多向他求字求教的人,弘一法师也只是写一些最为常见普通的如“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持赠,言谈之处总是让人深感其清平静和,潜心修律,严守戒规。而且对人的教诲也是从日常的平凡生活着手,全无故弄玄虚之幻,乃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天地之间万事万物。
&&拜他为师的宽愿法师一直跟随在弘一法师的身边,弘一教他学文化、处世待物、律己做人,如:“放宽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立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所以、出家后的法师对人对事皆淡然处之,不惊不怒,从容应对,真正做到了他教诲于人的“人到无求品自高”。
他对宽愿法师说:“人生在世,有三大难得。一是中国难得,二是佛法难闻,三是良师难遇。”弘一法师对此还逐条加以解释,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能做中国人是何等幸福;佛法难闻,则是做一个和尚并非穿袈裟就算是皈依佛门了,必须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戒律,勤学苦修,才能得道,才能超度众生;学佛得道,必先求得知识学问,深透理解佛经的精义,要达到这一步,又需借助一定的方法,这就需要良师的诱导教诲,指引道路。
这是弘一法师究其平生所悟,言词虽然平实朴素,却是为身处世之中肯中道,是法师的自觉觉人,自度度人之甘果。虽是对出家弟子而言,而对于闻声之人,亦有本限的义理。他不仅这样教诲后生弟子,律己更是在修行的过程中非常认真严肃,首重器识的高尚品德,较之在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无不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
& 抗战爆发,法师不顾倭寇南下、炮火连天,厦门战火迫近,坚决不愿听从众人劝其赴往内地避难、离开厦门。反给自己所住之房室题名为“殉教堂”,以此明志:誓与寺院共存亡,若逢劫数,以身殉义。并以诗“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来言志。
这种高标傲世的节操亦可在他1941年冬的红菊花题偈的诗中出:“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他自称“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对此解释“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他把身、家、国三者的认识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忘却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从而真正地理解了世间,救护世间。从此语中亦可看出,他早年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已融化到虔诚的佛法佛理中去了,生死而度外。
日下午,弘一法师自感将不久于人世,便将自己的归期写信告知了夏丐尊等几位知音,然后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交给他的弟子妙莲法师。
大师病重后,拒绝了一切治疗与探问,苦念佛经。他告诉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念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当年10月13日(阴历9月4日)晚,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陋室板床之上,他的眼角沁出晶莹的泪花。
大师“悲”什么?“欣”什么呢?与婆娑世界离别是悲,魂往西方是欣。山川草木、宫室楼台、尊荣富贵乃至亲朋骨肉,在佛家看来,如昙花一现,皆为幻象、梦境。梦中离别,亦有悲情,虽有悲情,实乃空虚之悲。而欣则是真欣!涅磐入寂,成就正觉,岂非可欣之事?从古自今有哪位高僧大德肉亡魂升之时道出了这四字,这足以证明弘一大师的无上智慧。此时、他眼中盈满了点点泪水。
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圆寂,遵佛教仪式火化,其舍利分别由泉州清源山弥陀岩,杭州虎跑寺建舍利塔供养。
法师垂危时,曾作二偈给夏丐尊等旧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诗境圆融、洒脱、从容,充分表达了大师对生与死的必然,和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的彻悟。只有具备如此渊博深厚学养的哲人,才能有如此博大、恢宏、超脱一切、悲悯一切的胸怀,才能如此冷静、理智、从容地面对生死之界的有知和未知。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以事先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众生还没有完全品出韵味,依然沉浸在陶醉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了,只留下遗憾万千与硕大的追问。
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撰联一幅概括李叔同一生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
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
弘一法师的一生,无论是做人、为僧,都将生命的热情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献身的事业之中,以过人的智慧对生之方式进行自觉的选择,从而使他的生命在生死流转的过程中超越了生死之界,实现了永久的解脱,实现了无级无限的清净洁白。
&&“今宵别梦寒”,弘一法师的一生尘、佛之缘,恰似疏林晚钟、朗月清华,在精神的时空中恒亘地激荡、照耀,帮助众生脱离一切虚妄与苟且,拯救灵魂于不自觉的“陆沉”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李叔同的《送别》有什么思想感情及内涵?适合情侣之间使用吗?如果是情侣之间使用,则表达什么样的感情?_百度知道
李叔同的《送别》有什么思想感情及内涵?适合情侣之间使用吗?如果是情侣之间使用,则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 看破红尘的觉悟,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传达出感悟人生,用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所以
其他类似问题
思想感情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没有类似 送别(李叔同)这样非常有内涵,旋律温柔一点的中文歌_百度知道
有没有类似 送别(李叔同)这样非常有内涵,旋律温柔一点的中文歌
有没有类似 送别(李叔同)这样非常有内涵,旋律温柔一点的中文歌,谢谢
提问者采纳
也是中国人填词,和送别一样,《三套车》,《喀秋莎》都很不错“送别”曲子原出美国歌曲作者John Pond Ordway。其实算是一首外国歌。 还有一首《念故乡》是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的第三乐章,都有中文版的。给你介绍几首俄罗斯的也算是世界名曲,都很好听也很有内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李叔同填词的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李叔同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没内涵的行么旋律很温柔的一首歌校服的裙摆
梦 忆儿时 新加坡 柯佩磊演唱 好像也是大师所作,值得细品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别 长亭外李叔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