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两全,等我把岳父母的事料理完,想回家的女人照顾自...

孝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古有“扇枕温衾”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今有“为父捐肾”“背母上学”等当代中国24孝典范。本网推出《当代中国二十四孝》特刊,讲述当今孝心好儿女的感人故事,设“”、“”、“”“说孝”、“孝星梦”等篇章。
我们也许不需要背起父母上学,不需要捐肝救母舍身救父,不需要一个人撑起一个或几个家,却可以常回家看看,常提醒父母加衣,给父母多一次拥抱,陪他们一起泡脚,给他们拍团圆照,陪他们聊知心话。2014,我们带上孝心一起出发,因为——孝不能迟。
&&& “爸爸,你给了我一条命,我还你一个肾,还不应该吗?给爸爸捐肾,是作女儿的本份、女儿的孝心。” ——曹于亚
&&&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孟佩杰
&&& “你放心,你的爹娘就是我的爹娘,你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我用良心向你承诺,有我吃的就保证有他们一碗饭。” ——谢延信
&&& “出身贫寒,我渴望富有;经历苦难,我追求幸福;人们同情弱者,我选择坚强。在我心中,只有感恩和爱。” ——洪战辉
&&& “娘,您可不能这样想!您不是俺的拖累,您就是俺的亲娘,有您和俺拉呱唠家常,俺才觉得有活头,再苦再累也值。” ——张公兰
&&& “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其实这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我觉得,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孝’,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孝心美德,才是合格的公民。” ——刘霆
&&& &“支撑着我走过最难的日子的,是信念、希望和关爱。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我一直知道,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人爱着我,我是很幸福的。” ——黄来女
&&& “我的腿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我妈妈的。” ——张晓
&&& “孝老爱亲,这本来就是儿女们该做的事情,没想到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没想到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我们;没想到从自治区、市里到旗里、镇里的领导这么关心。” ——乌兰其其格
&&& “我知道要冒很大风险,但男子汉就该拿得起放得下。就算出了意外,为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不后悔。父亲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支柱。这个家已经失去了哥哥,再不能失去父亲了。” —— 赵云亮
&&& “我要用我的真诚和奉献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各级领导,感恩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感恩我们的党和祖国。” ——韩瑜
&&& “生活给了我太多的磨难,但我不能就此沉寂下去。我选择反抗,我要做命运的强者,尽管下一刻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我要走下去。” ——杨怀保
&&& “我是远山深处的一只小鸟,苦难是摆在脖子上的一把钥匙。——谭之平
&&& “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保持自己所得的荣誉,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好一个道德模范应尽的义务。” ——罗桑扎西
&&& “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 ——张建霞
&&& “赡养父母,伺候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没怨言。有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我会克服困难,尽力照料好我的养母和丈夫,教育好孩子。” ——王冬梅
&&& “小的时候,我牵着您的手去流浪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您过上不再流浪的生活,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您一定要和我去城里,您不去,我就不能安心学习啊!” ——张蕾
  “我的体力和精力可以透支,因为我还健康,但是父亲却不能再有半点闪失,那已经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我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 ——曹阳飞宇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杨德碧
  “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李建珍
  “有的邻居跟我说你不是亲生的,不要在这家受罪了。我说,我就是这家的孩子,就要撑起这个家。因为有妈妈的地方就有家。” ——朱清章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给予自己生命,那就丧失了人的良心。爷爷和奶奶养育12个孩子很艰辛,付出的感情和精力很难用语言表达,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马连花
  “妈的年纪大,手脚不便,我不给她梳,她咋梳得好嘛。冬天天冻,脚烫热火了睡起才不冷。每个季节,我都给妈做套新衣裳。我穿得烂点都没关第,我要让我妈穿得干干净净。” ——吉克毛尔
  “妈啊,我爸去世了,虽然我看不见,但我有两只手,我要学干活学做饭,我慢慢学,我会学会的…………。每次外出演出挣到的一点小费,我都给母亲买好吃的和穿的了。” ——李国峰
(张慧磊)
谭之平:帮助更多像妈妈一样的病人
&&&&刚过30岁的谭之平有很多头衔: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职院老师……但她最在意的头衔只有一个——女儿。
&&&&16岁那年,谭之平家遇到了很多难题: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常年在煤矿拉煤的父亲得了严重的风湿病;11岁的妹妹要上初中;家里的房子也坍塌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成绩优异的谭之平流着眼泪选择了辍学回家务农。
&&&&她以为,这样家里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谁知,就在第二年,母亲怕拖累家人,选择了跳潭自杀。
&&&&19岁,同龄人都还在校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谭之平却开起了小超市,自己进货、搬运、销售,一个人扛着大包小包挤公共汽车,早开门、晚收工,她用自己的肩膀拖着这个贫困的家艰难前行。
&&&&在她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大学梦”。为了追寻梦想,22岁的谭之平在好友的介绍下,进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助产专业学习。
&&&&作为班上64名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学生,谭之平总是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从不午休,同时也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自习室。连续两学期期末考试,她的各科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5名。
&&&&2007年秋天,父亲给谭之平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将有一个“新妈妈”。谭之平高兴地对父亲说:“这是好事啊!”一放寒假,她就带着买给继母的营养品和棉袄,兴冲冲地赶回了家。
&&&&好景不长,2008年春节刚过,继母得了一种怪病,全身无力,最后竟然瘫倒在床,下半身失去知觉。刚刚看到希望的一家人,又被阴霾笼罩。第二天,谭之平用架子车推着继母走了15里山路,坐车到孝感看病。
&&&&跑遍孝感各大医院,给继母熬药、擦汗、翻身,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继母的谭之平没有叫一句苦。继母一次次劝她:“姑娘啊,你这样对我,我承受不起啊!”她却总是笑呵呵地说:“妈,您安心治病,别多想。我们今生能做母女,也是缘分啊!”这是谭之平第一次称她“妈”。老人听着,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
&&&&渐渐地,继母的病情有了好转,父亲也来到孝感,一家人在学校附近开了家小餐馆。
&&&&与此同时,谭之平也没落下学业。在校期间,她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她还发起成立了“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就组织大家到福利院、康复医院,帮老人和病人洗头、洗衣,和他们谈心。
&&&&谈到现在的梦想,谭之平说:“我的梦想一直都没变,就是希望将来有机会能考取医师资格证,在学校附近开一个诊所,去帮助更多像妈妈一样的病人。”(记者&夏静&记者&张晶)
曹于亚:跪求医生同意割肾救父
  巍巍铜锣山,山连山,山叠山,大山的淳朴、大山的胸怀、大山的厚重,培育了一位优秀的花季少女。她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巴蜀大地上冉冉升起,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曹于亚。
  年仅19岁的石永中学学生曹于亚为了挽救父亲,卖了全家唯一的房子,毅然割舍自己的右肾,用爱延续了父亲的生命。手术后,曹于亚携父上学,承担起了照顾病父的全部责任。 每天忙得都像打仗,她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煮上早饭,然后去上早自习。早自习下课后,冲回住地炒菜,陪父亲吃早饭。由于她身体原因,学校允许她不做课间操,她利用这个时间,回住地煮中午饭。中午下课后,又冲回住地做菜,照顾父亲吃中午饭。 每逢周末,是曹于亚最忙的日子:洗衣、做饭菜、搀父亲散步。
  好在,生活不总是阴霾,现在,曹于亚和她父亲的身体都恢复了健康,家中房子当地政府也帮她们修好了。这个感天动地的孝女,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在中央文明办和四川省文明办大力帮助下,被保送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读书。
&&& 阳光照进了这个曾经不幸的家庭!我们以为,这全是仰仗孝女感天动地的大爱!&&
&&&“高矮合适吗?”“还行。”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四川省邻水县丰禾镇“感恩堂”理疗中心,曹于亚正在大门上贴“福”字,母亲彭素碧小心翼翼地扶着女儿的腰,父亲曹州德也在旁边打着“帮手”。
&&& 曹于亚捐肾救父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一笔笔捐款汇到他们家中,很多热心人连名字都不肯留下。曹州德身体慢慢恢复后,懂医术的他就在丰禾镇开了一家理疗中心——“感恩堂”,主治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对于有低保证、五保证等证件的理疗者,曹州德都会优惠很多,甚至免费,妻子彭素碧也回来帮着打理,生意很不错。
  曹于亚说:“我们一家人能有今天,都是社会大家庭给予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孟佩杰:8岁起侍奉瘫痪养母12年
  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用照顾养母一辈子来回报。
&&& 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从那时起,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北方的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伤、烧伤已记不得多少次;为娘俩洗衣服、为养母擦洗身子,手冻得又红又肿,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到市场上买菜,不认识葱姜蒜,她就按妈妈编着顺口溜记:“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
  17岁那年,她背着养母上大学…… 亲生儿女能做到的有多少?而孟佩杰,一个90后的养女做到了!
  12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照料,她就是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和一只上紧发条的编钟,日复一日地照料养母,不离不弃,无眠午休。
&&& 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依然笑靥如花。她叫孟佩杰,是第三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 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如今,生活对这个“最美的女孩”终于露出笑脸,2012年7月,孟佩杰从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大学毕业。她放弃了许多不错的机会,选择回老家工作,到隰县文物旅游局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这一切,为的也是方便照顾妈妈。&
&&&&2014年除夕前夕,记者前往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探访全国道德模范、“临汾最美女孩”孟佩杰。虽是隆冬时节,刚洗完衣服的孟佩杰却已满头大汗。多项荣誉在身的孟佩杰始终“本色不变”:齐耳短发、毛衫仔裤,谦虚朴实,依然是邻家女孩的模样;照顾母亲事无巨细,依然是养母刘芳英的孝顺女儿。“出名”之后,孟佩杰母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生活状况改善了许多:刘芳英经过康复治疗,虽仍不能下地行走,但是身板硬朗了许多;刘芳英思乡心切,搬回隰县老家,孟佩杰则仍在临汾山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平时请人照顾母亲,如今放寒假回家,就辞退保姆自己照顾母亲。
谢延信:耗尽一生成为没血缘家庭的守护神
&&& 他用一生支撑起了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舍弃17年青春送走瘫痪的岳父,牺牲大半生侍候重病在身的岳母,还要用一辈子养活一个痴呆的内弟。这一切,只为兑现他对妻子临终前的承诺。纵然沧桑岁月将他的黑发染白,当年的小伙子现已退休,但仍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就是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谢延信。
  长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大便很容易干结,每当遇到岳父大便困难,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岳父吃的中药里有一味药是蝎子。为了省钱,谢延信自带干粮到离家四十多里路的山上抓蝎子,听说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去找、去挖,每天给老人熬水喝。
  为了让岳父母相信他不会放弃这个家,刘延信选择了谢姓,改名为谢延信。“只要认准了路,他就一直走下去,谁说也不行,比如他改姓的事……”三哥刘延胜回忆着当年延信坚持要改姓的情景。延信说:“我不改姓,二老不相信,为了叫他们相信我,只有改姓。虽然家里不愿意,我寻思一定要改,下这个决心。”
  对这个家的一片挚爱,令每一个熟悉谢延信名字的人都感动。“他岳父,在屋里长期躺着很寂寞,延信就背他出来晒太阳,两个人一块听着豫剧打着拍子,外人一看,都以为是父子俩。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谢延信是大孝子呀!”邻居赵国堂感慨地说。
  青丝变白发,孝心不改,爱心不移。
  谢延信以农民的质朴、矿工的坚强,成为这个不幸家庭的“守护神”,并将继续守护下去。
&&& 如今,岳父、内弟和岳母先后离世,谢延信兑现了承诺,已年逾六旬,白发满首。从“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到“全国道德模范”,再到“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的名字和事迹不仅广为人知,也感染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尽管去年开始身体状况已不允许谢延信外出宣讲,但成立多年的“谢延信报告团”则一直坚持在省内外各单位和高校的宣讲台上;在谢延信敬老爱老的感染下,焦煤鑫珠春公司投资100万元将谢延信居住的梅苑社区打造成了“全国敬老文明号”……名气越来越大,谢延信却依然坚守着自己朴实节俭的本色: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捐物都被老谢谢绝了,实在推不掉的,老谢又都捐给了福利机构为他成立的“谢延信基金”;由于身体不好,谢延信退休工资的最大支出是医药费,一日三餐青菜、馒头、面条,谢延信最大的愿望是有家人陪伴的平常日子,“我不是什么名人,我做的都是该做的,没什么特殊,就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
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 苦难是一笔财富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也由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13岁,母亲离家出走。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伺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抚养不足周岁捡来的小妹,照顾年幼的弟弟,这个男孩过早感受了生活的艰辛。
  16岁,洪战辉开始带着小妹妹外出断断续续求学打工,备尝辛酸和屈辱,这使他更为执著,也更为坚韧。
  21岁,洪战辉考取湖南怀化学院,最艰难的日子渐渐远去,希望在前面招手。他说:“我的心中,只有感恩和爱” 。
  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尽管生活很拮据,但他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自己拿钱资助其他困难同学。他怀着一颗朴实而善良的心,呵护家人,感恩社会,快乐生活。
 & 而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更是将爱洒向了社会,资助贫困学生,建立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作励志报告。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于他的书籍出版很多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张公兰:八旬儿媳与百岁婆婆的“世纪情缘”
  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28年来对瘫痪在床的婆婆事亲至孝。江苏省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张公兰老人,以瘦弱的身躯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摇曳着枝桠守候着恬静的小院。小院的主人就是八旬儿媳张公兰和她的百岁婆婆唐伊氏。
  大家都说正是张公兰的乐观和孝心,带领整个家庭走过了命运多舛的65年。
  1979年,张公兰的丈夫唐金成患胃癌不幸去世;1981年6月,婆婆接受高位截肢手术,从此失去右腿……痛苦一次次把她推向死亡的边缘,然而,责任一次次把她拉回到家人的身边。为了养家糊口,张公兰破冰捞鱼、割苇子、织布纺线、摆小摊,能干的活她全都干了,还不忘抽出时间陪着婆婆、教育子女。
  走进张公兰和婆婆的房间,会看到张公兰的床铺紧挨着婆婆床头。“挨在一起,伺候俺娘起夜方便。”张公兰解释说,婆婆年纪大了,有时一夜要起十几次,因此她养成习惯,夜里睡觉从不脱衣。婆婆每次大便都很困难,张公兰就用手去抠。
  在张公兰悉心照料下,百岁的婆婆吃得好、睡得香,精气神也足,看上去像个七八十岁的人。邻居们由衷地夸奖说:这都是张公兰的功劳!附近一位老者更是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如张公兰。”& 
刘霆:站15小时去山东为母求医
  一米六几的身高,90来斤的瘦弱身子,轻声细语地说话,文文静静的模样,这就是刘霆,2007年9月被授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 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位职员,母亲是缝纫师傅,家里经济状况良好,在小镇上拥有一套新房。刘霆从小就学会了多种乐器,他的理想是当一个音乐家。
&&& 然而,13岁那一年,命运斗转直下。母亲患了尿毒症,已失去工作的父亲,一个人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无音讯,13岁少年成了家里顶梁柱。
&&& 当别的同学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美好青春时,刘霆瘦弱的肩上是沉重的担子。
  考上大学后,他决定带着妈妈上大学。他将母亲安顿在学校对面的出租房。出租房在4楼,10来平方米,朝北,不见阳光。母亲没有力气上下楼梯,刘霆就常常背着母亲出去晒太阳。
&&& 刘霆开始了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每天早上6时起来,为母亲准备早饭,然后去早自修。7时到学校食堂吃免费早餐。课间休息赶回出租房照看母亲,有时还要熬制中药。中午一下课,赶到食堂打扫卫生,他把自己的饭菜划拨一半到另一个随身带来的盒子里,带回去加热后给母亲吃,接着还要给母亲打针。下午上完课,匆匆吃过饭,料理完家务洗完衣服后,又去晚自修。睡前,他还要给母亲做电疗、打针。 他还熟练地给母亲打针,蒸药包,量血压,测温度。刘霆还得给母亲以精神慰藉,陪着聊天,帮着宽心。
  母亲担心自己这样会影响儿子的学习,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曾有些想不开。刘霆总是劝母亲:“妈妈,您要坚强地活下去,我还要让您享受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
&&& 如今,经好心人联系,上海中山医院免费提供肾源,免费为刘霆母亲实施换肾手术。2006年春节,刘霆的妈妈成功地完成手术,获得了新生。她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特长,绣制一些美丽的作品,准备送给好心人;刘霆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绘画,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对全社会的感恩之情。并在爱心款中拿出5万元,在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孝心基金”,帮助更需要的人。
  此时的刘霆已经不仅仅是个孝子,更是一个懂得感恩与回馈的有心之人。
&&& 大学毕业后,刘霆曾在临安图书馆任阅览室管理员,后转入杭州一家企业工作。如今,已经历换肾手术的刘霆妈妈身体逐渐恢复,同时在杭州市文明办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还申领到每月约千元的养老金。
黄来女:打工读书侍父照顾家 一个都不能少
&&& 一间租来的约10平方米的陋室,是黄来女和父亲共同的家。除正常完成学业外,她还兼职挣钱。每天,她要定时给父亲打3针胰岛素,父亲的吃喝拉撒睡,全靠她来料理。陋室的墙上有五彩贴画,黄来女的床前还有小塑料花。装饰物的点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主人是热爱生活的!她说,越是艰辛,人的精神越要振奋。
  在相依为命的父亲六次重病住院而又举目无亲的日子里,黄来女一边精心照顾着重病的父亲,一边继续完成着自己的学业,一边勤工俭学,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全部,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
  在黄来女还没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就离父女俩而去;父亲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她从小就随着父亲的生意,四处漂泊。做糕点、卖艺、做豆腐脑,父亲甚至还会缝纫,也懂点中医,还会拉琴……于是,什么有市场,哪里有生意,他们就往哪里跑。她酷爱学习,也善于学习,但因贫困两度辍学;当她进入大二时,苦难的父亲重病接踵而至,不止一次的脑出血和脑梗塞、糖尿病、膀胱癌……
&&& 在黄来女的记忆中,他们从来没在一个地方好好待过。问黄来女哪儿是自己的家,她说,爸爸在的地方就是家。她说,虽然从小就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清苦,但从不凄凉。因为爸爸是个坚强的人,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总能苦中作乐,绝处逢生。更为可贵的是,他竭力地在贫乏的物质世界中,保持一种精神上的优雅和富足,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黄来女。
  有亲情的日子总是充满着阳光与希望。& 
张晓:1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
  一个4岁的男孩还没有锅台高,就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胳膊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上小学时,他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他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就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到洗车行打工、捡垃圾废品去卖,以贴补家用。他用自己多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就是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张晓。
  2007年,17岁的张晓当选全国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0年,从甘肃省平凉医专毕业后,张晓考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镇卫生院,成为一名医士。
  如今,倔强的少年已成长为结实的青年, 现在,已经参加工作的张晓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为母亲洗脸梳头,做好早上和中午的饭,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后,又急匆匆地回来做晚饭。母亲由于常年卧病在家,性格比较内向,他总会想办法逗母亲开心。
  “妈,您最近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不满意很久了。”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我现在没结婚,将来有孙子了,您肯定会特别开心。”
  “嗯,挺有道理。”
  张晓说,以前对‘孝’没有概念,“只知道这些是我应该做的,从没有想过如何做才能体现‘孝’”。现在,已参加工作的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母亲活得舒心:“收入虽不高,但我有能力更好地照顾家人了。我现在能做的不仅仅是让我妈吃饱穿暖,更要让她心情舒畅。”
  2012年底,张晓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建立了“平凉阳光义工”组织,主要为贫困儿童助学、帮助孤寡老人。一年多来,他们通过网络等平台,招募了270多位志愿者,其中有政府公务员,有银行职员,也有个体户。目前,他们已对平凉市的一个区和三个县的贫困儿童进行救助,2013年,在地震后的甘肃岷县也有他们的身影。
  “我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少事情。”张晓说,“我现在的日子或许过得不如别人,但至少能过得去。我受过别人很多帮助,想让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 “我这个病啊,真是苦了娃儿了!我现在最操心的,就是娃儿能找上个媳妇。”母亲曹雪宏说。“大姐!您放心!张晓找对象的事情包在我身上,这么优秀的小伙,一定能找到个好媳妇。”崆峒区卫生局局长张炜说。
乌兰其其格:孝儿媳精心服侍4个婆婆和1个公公
  在蒙语里,“乌兰”是“红色”、“其其格”是花的意思。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这位朴实、善良的蒙古族妇女平凡之中孕育着大爱的力量,她一人承担起悉心照料、服侍5位老人的重任。十几年来,她没有丝毫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家庭营造了无尽的温馨。
  乌兰其其格的事迹传遍了十里八乡,感动了草原,内蒙古各族人民都为她感到骄傲。
  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个孩子。除了公公、婆婆,还有公公的生母、养母,以及婆婆的母亲。丈夫牧仁是巴音温都嘎查的嘎查长,一年到头为嘎查里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有时几天也难见其面。公公、婆婆的腿脚也不方便,10多年来,照顾老人的重担全压在乌兰其其格一个人身上。洗衣、做饭、喂牲畜、田间劳作、给老人擦洗身子、扶老人下地走路……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几年来,她没有唠叨和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
赵云亮:为父捐肝 将谎言进行到底
&&& 都说谎言意味着欺骗,但有时谎言却是如此的温暖美丽、让人感动。
&&& 老父赵贵金罹患晚期肝癌,需要肝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赵云亮乌鸦反哺、义无反顾地舍身捐出自己60%的肝脏救父。
&&& 2007年9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正当壮年的赵云亮为了能让患肝癌而又倔强的父亲顺利接受肝移植手术,和家人以及医护人员一起,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为挽救父亲的生命,他瞒着父亲、母亲和妻子,毅然捐出了自己的大半个肝脏。其大孝之举备受人们广泛赞誉。
韩瑜:苦跪7天求父同意捐肾救父
  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
&&& 一个山区小学的老师,“80后”女孩韩瑜,不仅善待了属于自己的每一个86400秒,还把握了唯一一次延续幸福的机会,成功地将每一个86400秒复制了一份交给自己的父亲。她得以复制时间的力量叫做"孝心"。当年,整整七天,她每天一早就向父亲跪下,直到跪得双膝红肿,以求得父亲的同意,而父亲则以泪掩面,毫不松口。
&&& 韩瑜是个爱笑的姑娘。“什么时候见她,都是个笑脸”,很多人这样说。跟韩瑜在一起,她那爽朗的笑声会让人觉得她还是个孩子。然而,当你真正走近韩瑜,了解她的事迹,感受周围人对她的评价之后,你又会感到她有着与23岁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在父亲面前笑,是因为我不想让他为我担心;在学生面前笑,是因为我不想让孩子们学习情绪受影响。”韩瑜说。她那灿烂的笑容和瘦小的外表背后,是一颗孝顺、感恩、坚强的心。
  “韩瑜从小懂事,很多事情都不用大人费心。”谈到自己女儿时,父亲韩远德颇为自豪。这位曾经因患尿毒症而险些丢了性命的汉子,在经历了换肾手术之后,外表上已基本看不出是个病人。
  “别的父母给子女的都是幸福和依靠,而我,却还要子女为我作出牺牲。”韩远德至今还对子女感到愧疚。所以,当初听说女儿要用一只健康的肾来挽救他的生命时,韩远德坚决不同意,“韩瑜是小女儿,家里人对她都特别疼爱。她身体有些单薄,小时候也有些娇气,有时感冒打针也会害怕。器官移植这样的大手术有一定的风险,而且我觉得少了一只肾会对她将来的生活有影响,所以,我当时真的不愿意拿自己女儿的未来换自己的性命”。
  2004年,17岁少女韩瑜为父捐肾的义举震撼了八桂大地。2007年,韩瑜还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她的故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传诵,为广西的孝道文化添上了闪光的一笔。
  孝无声,爱无休。韩瑜捐出的不仅仅是肾,而是感恩的热诚,更是恪守人伦的孝道。她用无私的孝心舞出人间的善与美,绽放出了生命的奇迹。 []&
杨怀保:一天6个馒头背四口之家上大学
&&& 1985年农历12月的一个寒夜里,杨怀保出生于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的寨子坡村。这是一个最贫苦的农民家庭,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最普通、最贫困的中国家庭,成长起一个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关爱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当代青年楷模。
&&& 这个来自陕西农村的男孩,因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曾经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高中3年,杨怀保每天早上买好一天的馒头,早上吃一个馒头,喝一碗稀饭,中午就在学校餐厅盛一碗免费的汤,吃3个馒头,晚饭再吃两个馒头,喝碗稀饭。“在那段时间里,我总是全校最后一个去食堂的。”他说,他不敢让同学看到自己的清苦。在课余时间,杨怀保还要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2003年夏天,杨怀保考上了湘潭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高考后的暑假,杨怀保在西安一建筑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每天25元报酬。大学里,自己勤工俭学之余还为3000多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他的故事,给困境中的人们更多的正能量!
&&& 研究生阶段,他发起创办了以“敬老助老、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主旨的“中国孝基金”,帮助了众多寒门学子、贫困老人、灾区人民等困难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 如今的杨怀保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在全国开展的“空巢关爱工程”、“孝行奖励计划”、“中华孝心榜”等公益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谭之平:土家族女8年间8条路呵护双亲
  80后的她,有着与同龄女孩完全不同的人生阅历——
  疯娘自杀前的叮嘱,让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她,将大学梦深埋心底;
  从初中生到农民、农家“主妇”、打工妹,再到省城开店,辗转做过超市店主、中专生、餐厅老板,直到带着患严重风湿的父亲与病重的继母上湖北职校……
  8年间,她在人生八种不同崎岖山路跋涉前行,从不气馁。
  苦难是一把钥匙,在人生的变故面前,这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80后大学生却乐观豁达,孝亲感恩,用自己一颗历经苦难的爱心去温暖他人。在她的带动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5000多名学生加入义工社,深入孝感福利院和社区、街道,帮老人和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
&&& 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 ]
罗桑扎西:残疾儿子40余年照料病重双亲
&&& 在宁木特草原上,罗桑扎西的故事是一个神话。
&&& 四十几年来,他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病重的母亲,把8个弟妹抚养成人。更难以想象的是,罗桑扎西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曾落下腿伤,自己也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但他始终勇敢地迎接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用爱心和毅力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1967年夏天,罗桑扎西的父亲外出时不慎坠马,摔成严重骨折,因为没钱医治,造成下肢终身瘫痪。母亲在父亲残疾后,精神打击很大,加之操劳过度,不久患上了心脏病和肝病,使本已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
  17岁的长子罗桑扎西咬着牙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起早贪黑地在生产队干活、放牧、挣工分,有了空闲时间就去帮别人家干重活,要点炒面、酥油来贴补家庭,让父母安心养病,让弟妹吃饱肚子。
  罗桑扎西是好儿子,也是好兄长。他不仅抚养弟妹们长大,还教育弟妹们学文化、学知识,勇于自强自立。在他的培养和鼓励下,两个弟弟都完成中学学业。现在弟妹们个个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如今,已年近花甲的罗桑扎西依然每天劳动,精心伺候着80多岁的老母亲,默默地续写着一个普通牧民不平凡的孝老人生。
  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007年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孝亲敬老模范。&
张建霞:80后好儿媳捐献2/3肝脏救公爹
  她是80后好儿媳,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村民。她捐献2/3肝脏,救助公爹,孝举感动了十里八乡,2009年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大孝儿媳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
  2007年4月的一天,张建霞的公公被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癌。为给公公治病,张建霞和丈夫领着公公去了北京301医院,医生告诉他们,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适的肝源。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问题一筹莫展时,平时连说话都柔声细语的建霞却勇敢地瞒着家人做了化验,在确定能为公公做肝移植时,她平静而坚决地对丈夫和婆婆说:“用我的,我是 O 型血”。 婆婆当时就掉了泪:“建霞,你有这个心我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个闺女,孩子还小,你要有个好歹咱家可怎么过?你父母怎么活?不行!”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行,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宁可不治了,回家等死,也不能让儿媳妇捐肝”。建霞劝说:“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在建霞的坚持下,为公公捐献肝脏的手术方案定了下来,医生严肃地告诉建霞需要移植她2/3的肝脏。在医生的努力下,肝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从事旅馆经营的张建霞不仅讲孝顺,而且重信义。几年间她拾到十几部手机、5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块价值2000余元的手表,全部归还失主。手术后不久一次到北京301医院复查时,她在医院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及1万多元现金。她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在原地站了近40分钟才等到失主,完璧归赵。 &
&&& “尽管公公已不在了,但我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至少让公公在亲人身边多留了几年。”张建霞说。
&&& 不久前,记者在河北省行唐县民政局见到了张建霞。她被特招为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两年了。 公公接受肝移植手术三年后,身体出现慢性排斥反应,肝脏内胆管自动消失,引发全身器官衰竭而亡。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婆婆变得非常憔悴,张建霞每天耐心地侍奉婆婆、安慰婆婆。怕婆婆一个人烦得慌,她就和儿子晚上一起和婆婆睡。每逢换季过节,张建霞先给婆婆买新衣服。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心情变得开朗乐观。“现在婆婆每晚爱和老太太们跳健身舞,像变了一个人,过去五十多岁像六十多岁的,现在看起来像四十多岁的。”张建霞说。
  工作生活之余,张建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县里有一个盲人青年,从小被父母遗弃,养母靠捡破烂把他养大。他想去学门手艺养活养母,可是又没有钱。张建霞听说后,马上给他送去了刚发的工资。附近有一对老人夫妇,中年丧子,唯一的女儿也常年不在身边,倍感孤独,张建霞双休日就带着儿子去他们家玩儿,儿子高兴地说:“我又多了个姥姥、姥爷,真幸福。”
  热心公益、关爱他人,已成为张建霞生活的常态。她说:“我希望用我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用我的爱去温暖更多的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阳光。”
王冬梅:不识字养女悉心照料四代人
  她是养女,可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高龄养祖母;灾难一次次向她袭来,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顽强面对,含辛茹苦地养家糊口、拉扯儿女。
  她用大山般朴实的情怀,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大爱无边的感人故事……&&
  她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王冬梅。
  两岁的时候,王冬梅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王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
  王冬梅每天早早起床,烧火做饭、喂猪拾柴,然后下地劳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冬梅听从父母的安排招了女婿。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2004年,王冬梅的养父也突然发病,在床上一病不起。
  王冬梅每天为养父按摩,帮助卧床的奶奶翻身,清理屎尿,擦身换洗,还经常把他们抱到院子里晒太阳。在王冬梅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卧床3年,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屋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
  2006年,王冬梅的奶奶和养父相继故去。但她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最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王冬梅的肩上。但王冬梅说:“我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
  如今,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养母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张蕾:土家少女带盲父上大学不离不弃
  8岁那年,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身后还有7岁的弟弟张着稚嫩的双臂……这对一个8岁女孩而言意味着怎样的人生?她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就结束了。每天天刚亮,小张蕾就下地犁田、栽秧;中午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几个土豆和红薯就是一天的干粮。吃饭时,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生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知道女儿的心,他决定沿街卖唱乞讨,送自己的儿女读书。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07年,在外界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她的大学梦,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父亲怎么办?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她做出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 她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顾父亲,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每天夜市帮人洗碗,一直工作到深夜两点才结束。多数女孩一样怕走夜路,她常常是唱着歌走在夜深人静的公路上。 她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她叫张蕾,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曾经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一个带着父亲上大学的坚强女孩。 生活再辗转磨难之后终于出现了暖色调。
&&& 如今,张蕾已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弟弟也考上了公务员。没有变的是,张蕾依然把父亲带在身边,精心地照料着。张蕾说:“作为一个女儿,不离不弃,是我对爸爸一辈子的责任。”
曹阳飞宇:20岁孱弱男孩卖房救父 带父上学扛起一片天
  他的肩膀也许还不够宽阔。却发誓为病父撑起一片蓝天。他卖掉祖房,背病父上学孝行动天。 孱弱男孩,创造生命奇迹, 告诉我们什么叫“男子汉”!
  他一步也不敢离开父亲,他说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 他用孝心创造了生命奇迹,用稚嫩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
  日,大年三十。这也许是一个80后男孩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突发重病,医生诊断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父亲随时可能因重病离世。
&&& 在空荡荡的病房里,男孩强忍住眼泪,默默对自己说:这时候,我要比爸爸坚强。&
  男孩8岁那年失去母亲,父亲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没有一点积蓄,怎么办?男孩做出决定:卖掉房子,给父亲治病,他还带着父亲读大学。在学校外一间简陋的出租屋,上完课的男孩赶回来给父亲做饭,与父亲聊天,夜深了给父亲暖好被窝。男孩在用孝心一点点驱散黑暗,他相信希望总是在绝望的不远处。经历了三百多天的艰难,这对父子终于看到曙光:父亲的身体指标渐渐有了好转,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
  他是曹阳飞宇,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
杨德碧:孝儿媳三次留守19年孝顺前夫的岳父母
  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
  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
  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
  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
  扛着锄头、背上背,挖土种菜、挑粪施肥、栽秧挞谷、犁田耙田,别人一家人做的事,她一个人做。
  天不亮就出门,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强忍着,累了就在田埂上坐一会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栽秧挞谷。
  丈夫去世后,好心人不断地给她介绍对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她再婚。但只要有人上门提亲,她提出三个条件让邻里乡亲都唏嘘不已:必须入赘到这个家,必须对前夫的岳父母好,本人要德行好,勤劳。 就偏偏有这么一个比她小三岁、踏实本份的年轻人,走进家中,分担起她18年来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她就是杨德碧,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李建珍:3个“拼盘”家 弱女成为守护神
  长发、微胖、笑容灿烂……眼前这位中年妇女,蹲在地上为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洗脚,有说有笑。她叫李建珍,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将孝心凝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支撑起了几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她,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
  中风瘫痪的公公,患有眩晕症时常发病的婆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的外婆,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白天照顾公公,晚上回厂上班。每天喂水喂饭,擦身按摩,倒屎倒尿从不抱怨。
  外婆发病时,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但只要李建珍出现,老人精神就会好很多。
  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让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看几位多病老人,用爱心维系着3个幸福美满的家?
  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将孝心凝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支撑起了几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她,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建珍。
&&& 去年,李建珍作为南宁铁路局“道德讲堂”的宣讲主力,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与青年员工座谈交流53场、与职工群众互动80场次。“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坐火车赶路,累得很,但再苦再累也值得。”
  生活上的压力,并没有影响李建珍在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当车工时,她加工零配件上百万个,产品质量达到“零缺陷”;当保管工时,她坚持原则,按标准发料,从不浪费一颗螺丝钉、一滴油,被职工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管家婆”。
朱清章:59岁老人唤醒沉睡31年的养母
  奇迹到底是什么,可能只有他最了解——&
&&& 2006年,一个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演绎了一段爱的奇迹。而他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成了“植物人”。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养母。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要给老人家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他为养母每天按摩半小时,准备屎尿布五十多块,坚持照料31年,不离不弃。
  就这样,30年过去了。
  2004年,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念叨这两天街坊里发生的新鲜事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忽然感觉有人拽自己的衣服,母亲竟然用手拽着自己的衣服,并用两个手指捏起一块鸡蛋,示意朱清章吃。这是母亲30年来的第一个动作。
&&& 生命的奇迹还在继续。2006年,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便出去劈柴,十几分钟后,他再回到屋里吃惊地发现母亲竟然一只手拎着壶站在火炉边…… []
马连花:全家7民族 跟着婆婆接力“孝”
  马连花的家是一个由汉、回、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达斡尔、塔塔尔等7个民族组成的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大家庭。马连花说,父母用宽广的胸怀成就了子女们的幸福,子女应为父母献上最深厚的孝心。
  婚后的马连花虽然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她更以孝敬父母为己任,她的耐心和孝顺让年迈的父母亲很是依赖,她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的联络员、主心骨。
  父亲去世前一直卧床,连花每天端屎端尿。母亲先后做了六次大手术,在医院期间,连花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母亲最喜欢吃马连花做的饭,外面的饭不吃,于是她每天给母亲送饭。2011年,马连花带着年迈的母亲去北京,圆了母亲参观天安门的心愿。
  维吾尔族儿媳古丽深受婆婆感染,她和马连花的干女儿一起接过孝顺的接力棒,有什么活都抢着干。古丽说,婆婆当了一辈子的好儿媳,晚辈们也应该让她在晚年当一个幸福的婆婆。
  面对“中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马连花说:“孝顺就是一种习惯。”&
吉克毛尔:深山农妇用一条红花背带负婆就医11年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彝族女子,用朴实、坚毅和勤劳撑起了一个7口之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是一名孝媳妇,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母;许多个日子里,她用那条红背带,背着婆母翻山越岭,走亲访友、进城看病,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的羊肠小道上……&
&&& “要不是我的媳妇孝顺,我那年都死了,坟上的草的长都不晓得长好深了……”说起儿媳妇吉克毛尔,婆婆脸上爬满了笑容,心里乐滋滋。
&&& 1999年的一天,年老体弱的婆婆因疾病卧床不起,吃饭、穿衣、梳头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婆婆只能在家里疗养,但每月要按时送医院复查病情,因为婆婆坐车头晕,每次去医院看病,吉克毛尔只能用一条红花背单背着婆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羊肠小道,来回20余公里,这一走就十一个年头,期间她曾多次在途中中暑而呕吐。
&&& 婆婆年龄大了,思念远方的亲戚。可是路途远,走,王席章体力不行,乘车,晕得厉害。为让婆婆走亲戚,吉克毛尔还是背着她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背到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等她想回家时,又将她背回来。 []
盲人孝子李国峰:“第三只眼”撑起八旬老母的幸福
  这是一个盲人孝子的真实的故事。
  他5岁双目失明,12岁开始自立,15岁学会拉板胡,20岁做起小生意。
  他是个盲人,本身就需要人来照顾,但他还有80岁的老母亲,更需要人照顾。于是他在“黑暗”中通过听觉、触觉来了解世界,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学会做生意、拉板胡。
  他用他的“第三只眼睛”,一根伴随了他50几年的榆木棍,去河沟里挑来水,给母亲梳头洗脸、烧火做饭。
  他开了个小卖部,依靠触摸感知100元、50元、1角、5角等各种面额的钱币。在他的商店里,200多种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从最小的纽扣、针,到暖水壶、鞋子,他都熟记于心。
  母亲已经80岁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给母亲做饭、洗衣、看病喂药,然后到自己的小商店经营。晚上回家后,他给母亲拉板胡、吹笛子。他是盲人李国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这位盲人孝子,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孝”星梦想秀
&&& 王冬梅的:愿妈妈早日康复!
&&& 朱清章的:让每个爱的水滴汇成一片爱的海洋,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 孟佩杰的:让孝爱洒满天下,祝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 曹阳飞宇的:愿家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 杨德碧的:希望老人健康长寿。&
&&& 杨怀保的梦想秀:以“大孝为天下”的慈善梦想。&&&&
(张慧磊)
  网友“小清新情怀”评谭之平——尽管她有如此苦难的人生境遇,但在她脸上看不到悲伤,一种坚强、阳光般的笑容,发出耀眼的光芒,洒入每一个人的心田……真心祝福,你一切都好。
  网友“123456”评曹于亚——曹于亚的爱就像春天的一声鸟啼,一唱百应,激起无数鸟啼如音乐般源源不绝,这是真正的春天。
  网友“狼烟”评孟佩杰——我们很草根,但我们不渺小。真善美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方向,努力,在每一天。
  网友“葡萄”评谢延信——老谢是一个好人,这是邻居和熟悉的人给予他的评价。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明星,他就是一个大孝至爱、一诺千金的平民典型,“好人”两个字的评价,囊括世间多少无言的真情啊!
  网友“意识情缘”评洪战辉——这是一个极为令人钦佩的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因为有他们才会有脊梁,才会有希望,克服这么多的困难,我感觉到的是深深的亲情和博大的爱,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能够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中去,通过这种感情和灵魂的洗礼,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
  网友“幸福的微笑”评刘霆——刘霆的事迹让我流泪,大家对刘霆的关爱同样让我流泪。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格外温暖。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感到幸福!
  网友“宁门房”评黄来女——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对她的敬佩只想跟她分享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网友“郭女士”评张建霞——真是大爱无边!这样一位可敬的女子,其精神值得大力弘扬,她是足以感动世界的人类英雄。
  网友“风飘过”评曹阳飞宇——即使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也希望你能一直坚强下去,你的身后一直有无数双温暖的眼睛在注视着你!好样的小伙子,加油!
  网友“不变的承诺”评杨德碧——贵在长期坚持,难得的好人,好人有好报。
  网友“低调的草”评李建珍——也许,父母需要的只是一句问候,能和他们唠唠家常!老人最怕的是他们失去在子女心中的“价值”!
  网友“最近比较馋”评朱清章——有妈妈就有家,母亲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她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要报答她,感恩她。虽然朱清章的母亲是养母,但是她依然像亲妈妈一样给了朱清章温暖,他至今仍然记得,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 年仅19岁的花季少女,为了挽救父亲,毅然割舍自己的右肾,用爱延续了父亲的生命。手术后,携父上学,承担起了照顾病父的全部责任。——曹于亚&&
&&& 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用照顾养母一辈子来回报。这个“最美女孩”8岁起侍奉瘫痪养母12年,带着病母上大学,不离不弃一辈子。——孟佩杰
&&& 他用一生支撑起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舍弃17年青春送走瘫痪岳父,牺牲半生侍候大病在身的岳母,还要用一辈子养活一个痴呆的内弟。这一切,只为兑现他对妻子临终前的承诺。——谢延信
&&&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于是生活让他也过早地开始收获。——洪战辉
&&& 从五十多岁到80多岁,好儿媳28年对瘫痪的婆婆事亲至孝,创造八旬儿媳与百岁婆婆的“世纪情缘”。——张公兰
&&& 13岁起,文弱少年撑起整个家;考上大学后,瘦弱男孩又带着病母上大学,开始了一段奋斗、辛酸的别样青春。——刘霆
&&& 在相依为命的父亲六次重病住院而又举目无亲的日子里,黄来女一边精心照顾着重病的父亲,一边继续完成着自己的学业,用意志和行动为父亲撑起一片天。——黄来女
&&& 他从四岁起就照顾病重的妈妈,多年来与风奔跑、不敢懈怠,因为他的腿不是他一个人的,也是妈妈的。——张晓
&&& 这位朴实、善良的蒙古族妇女一人承担起悉心照料、服侍5位老人的重任。十几年来,她没有丝毫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家庭营造了无尽的温馨。——乌兰其其格
&& &这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谎言,为父捐肝,瞒着父亲、母亲、妻子,将谎言进行到底。——赵云亮
&& &一个“80后”山区小学老师,为父捐肾,成功地将每一天的86400秒复制了一份交给自己的父亲。她得以复制时间的力量叫做“孝心”。——韩瑜
&&& 这个来自陕西农村的男孩,12岁操持家务,10多年过着艰苦的生活。带着全家上大学,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杨怀保
&&& 80后的土家族女大学生,8年间,在人生八种不同崎岖山路跋涉前行,从不气馁。直到带着患严重风湿的父亲与病重的继母上湖北职校,用自己一颗历经苦难的爱心去温暖他人。——谭之平
&&& 他本就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却四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病重的母亲,把8个弟妹抚养成人,创造了草原上的感人神话。—— 罗桑扎西
&&& 她是一个80后好儿媳,用2/3肝脏,救助公爹,孝举感动了十里八乡。——张建霞
&&& 不识字的养女,20年如一日,重恩情尽孝道,照顾收养他的老人,任劳任怨,用无私大爱撑起残破之家。——王冬梅
&&& 土家族女孩,用坚强照顾盲父和年幼弟弟,与命运抗争,带着父亲上大学,用爱驱走父亲的黑暗。——张蕾
  他的肩膀也许还不够宽阔。却发誓为病父撑起一片蓝天。他卖掉祖房,背病父上学孝行动天。 孱弱男孩,创造生命奇迹。——曹阳飞宇
  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她的三次留守,只为19年如一日孝顺前夫的岳父母。——杨德碧
  她,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中风瘫痪的公公,患有眩晕症时常发病的婆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的外婆,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用孝心撑起"拼盘"之家。——李建珍
  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守候,一个59岁的老人用孝心唤醒沉睡了31年的养母。——朱清章
  一个由汉、回、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达斡尔、塔塔尔等7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她以孝敬父母为己任,成为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的联络员、主心骨。——马连花
  一名普通的彝族女子,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母;许多个日子里,她用那条红背带,背着婆母翻山越岭,走亲访友、进城看病,以坚强的毅力行走在虎头山的羊肠小道。——吉克毛尔
  这是一个盲人孝子的真实的故事。他用“第三只眼”,撑起了八旬老母的幸福。——李国峰。
(张慧磊)
&&& “爸爸,你给了我一条命,我还你一个肾,还不应该吗?给爸爸捐肾,是作女儿的本份、女儿的孝心。” ——曹于亚
&&&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孟佩杰
&&& “你放心,你的爹娘就是我的爹娘,你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我用良心向你承诺,有我吃的就保证有他们一碗饭。” ——谢延信
&&& “出身贫寒,我渴望富有;经历苦难,我追求幸福;人们同情弱者,我选择坚强。在我心中,只有感恩和爱。” ——洪战辉
&&& “娘,您可不能这样想!您不是俺的拖累,您就是俺的亲娘,有您和俺拉呱唠家常,俺才觉得有活头,再苦再累也值。” ——张公兰
&&& “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其实这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我觉得,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孝’,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孝心美德,才是合格的公民。” ——刘霆
&&& &“支撑着我走过最难的日子的,是信念、希望和关爱。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我一直知道,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人爱着我,我是很幸福的。” ——黄来女
&&& “我的腿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我妈妈的。” ——张晓
&&& “孝老爱亲,这本来就是儿女们该做的事情,没想到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没想到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我们;没想到从自治区、市里到旗里、镇里的领导这么关心。” ——乌兰其其格
&&& “我知道要冒很大风险,但男子汉就该拿得起放得下。就算出了意外,为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不后悔。父亲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支柱。这个家已经失去了哥哥,再不能失去父亲了。” —— 赵云亮
&&& “我要用我的真诚和奉献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各级领导,感恩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感恩我们的党和祖国。” ——韩瑜
&&& “生活给了我太多的磨难,但我不能就此沉寂下去。我选择反抗,我要做命运的强者,尽管下一刻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我要走下去。” ——杨怀保
&&& “我是远山深处的一只小鸟,苦难是摆在脖子上的一把钥匙。——谭之平
&&& “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保持自己所得的荣誉,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好一个道德模范应尽的义务。” ——罗桑扎西
&&& “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 ——张建霞
&&& “赡养父母,伺候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没怨言。有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我会克服困难,尽力照料好我的养母和丈夫,教育好孩子。” ——王冬梅
&&& “小的时候,我牵着您的手去流浪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您过上不再流浪的生活,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您一定要和我去城里,您不去,我就不能安心学习啊!” ——张蕾
  “我的体力和精力可以透支,因为我还健康,但是父亲却不能再有半点闪失,那已经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我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 ——曹阳飞宇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杨德碧
  “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李建珍
  “有的邻居跟我说你不是亲生的,不要在这家受罪了。我说,我就是这家的孩子,就要撑起这个家。因为有妈妈的地方就有家。” ——朱清章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给予自己生命,那就丧失了人的良心。爷爷和奶奶养育12个孩子很艰辛,付出的感情和精力很难用语言表达,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马连花
  “妈的年纪大,手脚不便,我不给她梳,她咋梳得好嘛。冬天天冻,脚烫热火了睡起才不冷。每个季节,我都给妈做套新衣裳。我穿得烂点都没关第,我要让我妈穿得干干净净。” ——吉克毛尔
  “妈啊,我爸去世了,虽然我看不见,但我有两只手,我要学干活学做饭,我慢慢学,我会学会的…………。每次外出演出挣到的一点小费,我都给母亲买好吃的和穿的了。” ——李国峰
(张慧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回家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