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港浸会大学怎么样?

香港,我还能怎么来爱你
  文/吴潇潇(资深媒体人)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来港内地游客不断增加已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压力,将在全国两会期间,与中央有关部门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政策。
  这是继奶粉离境限制与停收双非孕妇(夫妻双方都非香港居民而来港产子的孕妇)后,港府再度表露出调整“自由行”相关政策的倾向。每一次对于“自由行”政策的调整,都是以香港市民的抗议活动为背景出台的。而这一次限制自由行表态的导火线,则是在临近内地的屯门、沙田等地区出现的针对水货客与内地自由行旅客的抗议活动。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的访港内地旅客构成出现了耐人寻味的比例变化。在0.26%的微增人次中,主要的增长来自于持护照经香港国际机场出国的过境旅客,而“自由行”人次却首次出现了下跌,香港被更多地成为一个路过的地方而非目的地。
  透过“自由行”,看到的是香港与内地不断加深的隔膜。这个曾经被中央当成“优惠大礼包”送给香港的礼物,为什么遭到了这般“嫌弃”?
  随便问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对于“自由行”的印象可能都不会太美好。大可不必急于苛责他们没有为经济利益付出代价的大局观,因为普通市民没在“自由行”里讨到什么甜头却吃了不少苦头。尖沙咀海港城等百货公司几乎每天都挤满了大包小包甚至拖着箱子的内地游客,旺角街头的店铺也尽数变为内地游客喜爱的金铺与电器铺,周末与节假日更加夸张,地铁内亦更显拥挤。
  这些也许还可称为不便或不适,但以下这些却是直接影响了香港普通市民的正常生活。以奶粉为代表的日用品被抢购一空,商家坐地起价导致奶粉价格数年来上涨50%以上,香港妈妈也只好在承受贵价的同时遭遇着不时的断货;在3年前香港还可预约生产的时候,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风潮,令香港产房大超负荷,不仅香港本地孕妇无法预约到私家医院床位,公立医院产房使用量亦严重超标,眼下这批孩童到了读书年龄又引发了原已紧张的小学资源之争;内地游客在香港买房,无论是纯粹投资置业还是通过合法渠道将灰色收入“洗白”,都间接推高了房价,让本已买不起楼的年轻人更添忧虑。
  “自由行”所带来的收益,绝大部分流入了财富阶层的口袋,而带来的拥挤不便与物价飞涨等负面影响,却几乎全是普通市民、草根阶层在承受。曾经的香港,就是《狮子山下》,只要肯拼总有出头天,而今草根在逆境中再难求强。往日李嘉诚也是靠着塑胶花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如今却是笼罩香港的“李氏力场”与地产霸权的代名词。这些现象当然不能算在“自由行”的头上,只是香港人不再是一个整体,不同阶层的利益与诉求都已分裂,在“自由行”的问题上矛盾则更加明显。
  在后“占中”时期,有人将限制“自由行”与政治诉求捆绑,并呼吁勿将政治诉求与经济现象捆绑。事实上,当每个香港市民的出行、购物、工作、生子、读书甚至买瓶酱油,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内地游客扯上关系,“自由行”关乎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仅以经济现象定义未免单薄。而“占中”与对于“自由行”政策的调整呼吁,实质上是在不同的侧面表达对重建被破坏的生活结构与规则的渴望。中央太遥远,北京很模糊,但每天都在目睹的“自由行”和在身边穿梭的内地游客却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他们无意中成为了破坏香港普通市民生活结构的“帮凶”,难免成为标靶。
  若只是香港角度来讲述,也许可以理解香港市民对“自由行”的皱眉。如果从内地民众的角度来讲述,则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故事。
  内地赴港购物的消费者想的是,买国产奶粉怕三聚氰胺、内地化妆品专柜价格高得吓人,我不过是想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安全高质量的商品,不偷不抢正常消费,至于店铺构成的改变和价格上涨,不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吗?当年通过合法途径预约生产的双非孕妇想的是,在香港可以合法地生二胎,就算不在香港享受港人福利,回到内地还是可以港人身份享受如低分入读名校之类的优惠,我有钱有资源又合法,给孩子一个好环境为什么不可以?再往后延伸的逻辑就是,内地的食品安全有隐忧,消费税过高导致部分商品物价畸高,不是每个人都有生二胎的权利,确实不能怪我啊!
  双方各有自己的逻辑与苦衷,一开始似乎谁都没错。但当不满的情绪集聚,内地人认为香港人“矫情”,香港人斥责内地人“愚昧”。长期缺乏沟通,逐渐酿出激烈的表达,最后只剩对抗甚至对喷,谁也无法再说自己没错。
  2012年1月,内地游客在港铁食面引发两地网民骂战,那是一个历史的节点。其后两地的对抗不断升级再也没停下来。在北大教授孔庆东发表称港人为狗的辱港言论后,2月逾千名港人筹钱在香港报刊发布“香港人,忍够了”的整版广告,狠批内地游客并以蝗虫背景隐喻,高呼杜绝双非孕妇。之后是针对内地水客的抗议活动,次年奶粉断货引发的奶粉离境限制政令,再后来的小童便溺事件,甚至“港漂”高材生车祸身亡,几乎只要涉及内地与香港,都变成了必然引发争议的雷区,直至去年底的“占中”事件,将矛盾与分化推至爆发点。
  在这几年的两地“交流”中,充斥着一股强烈的戾气。站队替代了说理,成为了表达的主要方式,在最新的限制“自由行”表态后,朋友圈甚至掀起了筛出拦腰剪断的港澳通行证以“明智”的行为。诚然,互联网传播中的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激化了矛盾,有墙的世界更易加深误会。但与其说是互联网传播加强了戾气,不如说是戾气的存在令人们更倾向于情绪化的举动。当年“忍够了”的整版广告有“要不是香港你们全完蛋了”的表述,遭到了一堆“打脸”反驳;眼下的“自由行”争议中,有内地人甩出停掉供港水电的“旧闻”,然后又有媒体普及供港水电贵价及政治角力的“打脸”文面世。
  在打脸与被打脸之间,双方似乎都在努力证明着“你没有我就完蛋了”,难道不可或缺的一方就拥有着对另一方的绝对制裁权吗?这样的戾气对双方的关系及发展,都是极度危险的。至于担当公共话语空间建设重责的媒体,原本应该理性应对这历史的敏感时段,但事实也令人失望――2月27日早晨,大陆媒体纷纷报道“李嘉诚:无个人游,港股跌千点”新闻,这无意中也在通过片面信息制造恐慌。事实上,港府代表香港同胞所要争取的并非李嘉诚口中所言“无个人游”――即全面限制或者取消自由行。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呼吁理性沟通的声音常常会瞬时被淹没,在香港问题上,理性沟通更是越来越难以得见。归根结底,香港人与内地人是在两种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从观念到认知都截然不同,就像两个三观完全不一致的人,沟通原本就殊为不易。“三观不同怎么谈恋爱”?而这两个人偏偏在“自由行”下未经磨合地凑在了一起。任何的恋爱都需要磨合,需要充分的前戏,任何快速的进入除了快感,都更有痛感――即便“自由行”的本意是在更自由更深入的沟通交流中增进彼此了解,即便当初曾有潮水般的幸福感,可当潮水褪去,要两个三观不同的人聊理想和人生,殊为不易。自然地,物质成为了重点,尤其当物质上存在价格、质量与资源的鸿沟,“自由行”扭曲成购物行、搜索资源行,是必然中的必然。
  限制“自由行”能不能解决“三观不同怎么谈恋爱”的世纪难题?当然不可以。奶粉离境限制后一样有水客冒险带货,双非孕妇合法途径被封后还是有非法也要直冲产房的人。同理,限制“自由行”后这些问题也不会迎刃而解。但至少,部分的限制“自由行”可以在冲突加剧的当下从数量上控制矛盾爆发的可能性,给双方一点时间各自“疗伤”与反思,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也是无奈之举。事实上,近期亦有新闻报道,澳门政府同样在考虑与中央商议限制澳门自由行的人数。
  对于不再像香港的香港,香港人不知还能拿什么来爱;对于不再展露友好一面的香港,内地人也无从爱起。内地与香港的问题已经打成了一个心理的死结,也许要等制度差异逐渐消弭培养出“三观相似”人群那天,这个死结才能慢慢解开,但至少,目前我们可以做的是理性,是沟通,是对话,是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专题策划:
责编:女亭女亭香港电影还会好吗
事先申明,本文是有感而发的纯吐槽,实在是太心塞不能忍了。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想看闺蜜,结果今天刚好因为反贪风暴上映而下映了,听这个名字我就知道大概不会太好看,但是这不有古天乐么,好吧那就看这个吧。于是就跟小伙伴手拉手走上心塞的道路。看完出来只想说,不好看就算了,没想到这么难看。
  
  
进影院比较早,小伙伴开始讨论为什么现在香港电影老是这几个人,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吴彦祖、林家栋,还有廖启智等各种标配,出现的人好多是TVB的。我个人是很喜欢这几位演员的,TVB也是从小看到大,但是大家确实老了,香港电影青黄不接的事实,就算我这伪粉丝也必须承认。这也没关系,反正有你们我就愿意看,烂片我也能看,但是拜托。。能不能不要难看到这种程度。
  
  
扯远了,总结一下这部电影,剧情拖沓老套、全篇无高潮有尿点、硬伤无数、结局还想搞个第二部!唯一的笑点就是不知道砸了多少钱的微信广告,噢对了还有结尾那句“我们没赢,赢的是香港市民!”你们真的赢了,真的,我给跪了。
  
古仔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帅的,神雕侠侣寻秦记都是我刷了无数遍的好剧,不知道为何现在拍戏脸变得有点奇怪而且总是一副有点奸的表情。
  
  
有人说这部片子像TVB电视剧,我只想说,还不如电视剧好看呢,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都不知道肿么了,后继无人,前人又老是出烂片,我再爱你们也无法拍手叫好了。
  
  
当年的无间道系列、枪火、暗战、神探、大话西游,就是龙凤斗百年好合这些搞笑片都比这好看啊,香港电影你到底肿么了啊,难道为了来内地圈钱就什么都不管了啊,我真的看着着急啊,你还会好么,求你振作起来啊,我不想爱了你这么多年眼睁睁看着你这么颓废好吗!
  
我今天出门的时候,这部片子还是6分,回来就变成5.7分了,此处给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奉劝还没去看的小伙伴,如果你不是古天乐粉,还是去看驯龙高手什么的吧,真的,别浪费这钱了。
  
  
  被猫眼的评分骗了...
  其实闺蜜更难看
  已经算好看的了,哈哈,比什么分手大师啊闺蜜啊好看多了
  你都能看闺蜜了,难道这个就不能看了?
  快少误导别人吧,有你说的那么难看么,,呵呵,估计不是你智商捉急就是你就是个逗逼吧
你都能看闺蜜了,难道这个就不能看了?
你都能看闺蜜了,难道这个就不能看了?
  1 我已经看了,不存能不能看的问题 2 我没看闺蜜,所以不知道到底谁更胜一筹
快少误导别人吧,有你说的那么难看么,,呵呵,估计不是你智商捉急就是你就是个逗逼吧
快少误导别人吧,有你说的那么难看么,,呵呵,估计不是你智商捉急就是你就是个逗逼吧
  呵呵,还真是有人跑来邵皮呢,开头就说了个人意见,我就觉得有那么难看,觉得难看就智商捉急至于你人身攻击了?您真是神逻辑
  我也觉得比闺蜜分手大师好多了,根本就没有你说的那么糟,高潮还是有的
  朋友明天出国,送别看场电影吃顿饭,影院下午没有太合适的,只能选了这部,感受:1、尽量不要去电影院看这样的港剧,浪费钱是其次,更显得没品位2、此片是为大陆市场量身定做的,不光是ASUS、微信这些软广告,连反贪的终极武器也和大陆一样,居然是情妇……3、金融诈骗的背景让我加一星,否则更低!
呵呵,还真是有人跑来邵皮呢,开头就说了个人意见,我就觉得有那么难看,觉得难看就智商捉急至于
呵呵,还真是有人跑来邵皮呢,开头就说了个人意见,我就觉得有那么难看,觉得难看就智商捉急至于你人身攻击了?您真是神逻辑
  刚看完回来... 给我的感觉,还不如回家看三色台的忠奸人。 全程没高潮,微信广告,不堪一击的安全屋,一个录音通关。 毫无剧情可言,白花我这贫民60大银了,
  你都能看闺蜜了,难道这个就不能看了? +1
  装逼犯
  爱看不看
  我不觉得说港片惯用那么几个就代表后继无人了,相反的,没有这么几张脸,你都不一定愿意掏银子进电影院看。。。大多数吐槽电影垃圾的人真正给你一部有内涵的电影你反而不一定能看的懂。。。所以也无需对现在的电影市场有多么高的期望。。商业电影就是商业电影,看个热闹罢了。。。。你以艺术的标准去衡量一部商业电影只能说明你不了解电影市场。。
  虽然我也觉得不过如是,但LZ说难看又没说哪里难看,说了等于没说。
  似乎才发现寻秦记1男N女的后宫剧,原来这么多妹子喜欢啊?现在内地市场,影视审美确实奇葩,为了迎合这种奇葩,拍出什么样的渣片都不奇怪
有古天乐在才勉强看完的.....真心希望古仔不要接这种烂片啊.....
  
  比闺蜜龙凤斗分手大师还是好看些吧
  我只想说,是人,相貌都会变的, 除非他不是个人。试问这世间有谁能永葆青春?没有,所以古仔样貌的变化只能证明他是个正常人……楼主,你也会变的,但保不准你会变成什么样
  我不是谁的粉 为什么我觉得很好看呢 楼主 这是给闺蜜和驯龙高手拉票吗?
  楼主什么心态?
  我心中的古天乐就应该演这样的电影,看了下评论在来看这部电影真是美如画,试问有几部电影是让你感觉没被坑钱的?古仔演这部电影他内心一定不希望看不懂这电影的粉丝全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最后的一句台词,说真正的幕后黑手还是抓不到是电影真正的亮点,人生在世,无奈太多,只有感恩才会是出路
  分手大师、闺蜜那些才是烂片之最
  剧情有硬伤。。。。一个涉及几百亿的金融诈骗竟然把钱省在性贿赂上,30w治好一个女人,要挟她来性贿赂,还把她送给好几个人,这真是醉了。。。。
  虽然剧情老套的要命,但是怎么也没楼主说的这么差吧
  其实是大家品味越来越高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抱着肯定是个主旋律大烂片的心态看的话也还好
剧情有硬伤。。。。一个涉及几百亿的金融诈骗竟然把钱省在性贿赂上,30w治好一个女人,要挟她来
剧情有硬伤。。。。一个涉及几百亿的金融诈骗竟然把钱省在性贿赂上,30w治好一个女人,要挟她来性贿赂,还把她送给好几个人,这真是醉了。。。。
  听说过反腐英雄赵红霞吧?
剧情 / 动作 / 犯罪
古天乐 / 林家栋 / 陈静 / 盛君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在香港如何读大学?
一个放弃北大来港读书的学生感慨道:“内地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差别是香港有很自由的氛围。在这里网络自由、资讯自由。如果不出来,我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香港大学基础摄影课程
内地大学毕业生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记者 邢人俨
这些内地优秀考生为什么选择去香港高校,仅仅是为了奖学金吗?“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香港的大学的开放自由,让内地学生的收获远远不限于学业上,而延及人格与世界观上,而后者,将他们在内地的多数同龄人抛在了后面
一年一度的高考生源争夺战接近尾声,香港高校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今年,申请香港院校的内地考生人数比去年增长12%,有30名省状元填报了港大,17名省、市状元获得港大48万港币奖学金。
2003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6年,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之后的两年时间,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
在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陈婉莹看来,相对于内地高校而言,学术自由是香港高校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与国际接轨之处。“大学归根到底就是这4个字。教授享有学术自由,学生也比较自由。如果学生有办法,有能力,他当然是选择香港。不是为了48万奖学金,也不是为了一年16万——学费已经去了11.9万了,住宿费一年1万多。”
香港高校比较开放,不断网、不断电。在香港读大学确实比较人性化,资讯的获得也比较开放。”陈婉莹说。一个内地学生深深为港大的图书馆所触动,他一次性可借150本书,可以借半年。宿舍,床上,一半空间都是书。“他有一种对知识的饥渴,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大陆有太多优秀学生了,到了香港,就像解放出来一样。”
今年一位放弃内地名校转赴港大的考生说,选择香港是想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优秀考生纷纷涌入香港高校,对这些内地学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许多过来人感受良多。
Connie坐在铜锣湾闹市的一家星巴克里。窗外是挤挤挨挨的店铺,到处在打折,到处是人,喧闹令人窒息。Connie戴一对香奈尔耳钉,妆容精致地坐在手提电脑前喝热巧克力。她是某主流网站的财经编辑。
如果不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Connie看上去跟香港人没有任何区别。来港大读硕士之前,她曾以2004年上海高考文科前三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母亲原本反对她北上,半夜还给班主任打过电话取消志愿。
“上海人不愿意去外地,但是很喜欢香港,我去北京读书,在上海的那些阿姨来我家都要问,为什么要去外地,来香港读书以后,就没人问了。”
Connie曾在北大宿舍黑板上看到港大招生信息,她去听了那次招生宣传。偌大教室里只坐了四五十人,教授全英文演讲,几轮面试都在半天内极有效率地完成,群面是关于“适者生存”的全英文讨论,最终只有10个学生被录取,Connie落选。
大二时,Connie到港大交换过一学期,本科毕业后,她如愿到港大读硕士。在香港,几乎所有高校都是全英文授课,英语是内地学生迈向西方教学模式的第一道门槛。Connie印象最深的就是港大的英文讨论课,10人一组,课上你可以听到各种口音的英语混杂在一起,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很敢说,除了英语,还有各种敏感话题,“光是这一点就证明你可以见识到跟国内不一样的东西。”
“大陆学生刚去肯定会觉得这些人很奇怪,因为你以前接受的教育不是这样,你本能地会排斥他们,讨论到敏感话题,你就会想,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当然心里也有对英语的不自信。”为了保证英语讨论课的分数,Connie每次上课总会第一个上去噼里啪啦说一大通,这样老师就不会叫她起来讨论了。“其他同学说的时候,我就开始走神了,有时听不懂他们在讨论什么。”
Connie将港大的生活形容为“自由、时髦”:半夜会有人来敲门邀请你参加party,跟内地高校12点前断网熄灯不同,香港学生喜欢high到天亮;没有人为你制定学习计划,没有辅导员,甚至没有班级的概念,但又总能联系上导师得到帮助;在这个大学里,很少有人真正只在做学习一件事,连校长都会鼓励学生尽情地玩;刚来的那一年,一到假期打折季,内地女生每天都在买东西,买了整整一个月……
“来香港读书,其实是读一种经历,跟内地完全不同。”Connie说。
但并不是每一个内地学生都适合这种经历。今年,港大只从报考的30名省状元中挑选了11名给予全额奖学金。“我觉得适合港大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独立思考与自理能力,能独立做决定,有自己的想法,能面对挑战,不能太脆弱。”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说。“在这里,竞争是非常非常大的。在港大不能只是做一件事情,除非你这件事情做得特别好。当你发现很多同学同时做很多事情时,你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港大的学生一定要有很强的目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话,就比较难适应。我们需要思想上比较成熟的孩子。”
在香港如何读大学
工作1年后,张倩烨决定辞职申请去香港大学读研究生,在陈婉莹教授门下学新闻。张倩烨是黑龙江人,她参加高考的2005年,黑龙江省还没有列入港大在内地招生的省份。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北大国际政治系,同时还修了经济研究中心的双学位。毕业后,张倩烨没有留在北京,去了云南电视台,做云南的“新闻联播”。
在港大,一个新闻班有六十多个人,上课分成4个小组,既可以单向和老师沟通,也可以多向与同学交流,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非常激烈。在内地五六百人的大学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没有交流互动。
“香港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张倩烨说。学生可以随时给教授发电子邮件,教授也会争取回复每一封邮件。他们认为辅导学生是自己的责任,其他事情可以耽误,但是学生邮件不能不回复。有时老师甚至会亲自帮学生改简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指导。
“香港首先是一个服务型社会,然后才有一个服务型的学校。如果学生欠学费了,OK,你可以先欠一段时间,没关系。但是在大陆某些学校,不交学费是没有办法进大学的。”张倩烨的老师陈婉莹接过话茬。
在港大新闻系,一些老师还会引导内地学生关心社会民生热点问题,除了传授实际新闻操作之外,还会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内地大学的老师很多都在忙出名,忙赚钱,这会分散精力,造成老师对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角色的认知缺位,反而淡化了对学生的教育。”张倩烨说。
“内地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差别是香港有很自由的氛围。在这里网络自由、资讯自由。如果不出来,我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她既可以轻易找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书,可以看《灵山》,这些书在内地大学未必找得到。
“我觉得大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张倩烨觉得现在内地刚毕业的高中生社会阅历还很浅,他们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在起作用。无论是选择内地大学、香港的大学,还是美国的学校,都是家长在用自己三四十年的经历为孩子做选择。选择不同地方的大学,“这其实是对社会环境的投票。”
“突然镀了金”
对于Connie和她的一些内地同学来说,除了优越的教育条件以外,更实际的考虑是,来香港读书背后的高性价比。“去国外读书费用太高,离家又太远,香港就刚好,既可以感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又还在华人世界,去内地其他学校读书会有降级的感觉,来香港就不会,这些学校在亚洲的排名都很靠前。”
有统计数据表明,香港大学每年都会收到约9000份内地学生的申请,其中只有3%会被接受。2008年,香港移民局为赴港攻读学士学位的内地学生延长一年签证,三分之一的内地学生选择留港。
“很多公司的亚洲总部都在香港,这里有很多机会,你很容易能找到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是什么?“与金融、法律相关,钱多。”
“如果你在内地读书,来香港工作的概率很低,但在香港读书,毕业后留在这里找工作就会容易很多,工资又比内地高,像进投行,起薪都在3万以上。”
Connie的男友也是上海人,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他所在的专业,有二十多个内地学生,高考成绩多数在一本线上下,按照内地的分数线,想要进名校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只能转向香港高校。“这样的专业,在香港人眼里,都是成绩比较差的才去读的,成绩好的都去读金融、法律、医科了。”
毕业后,这些内地学生一部分去了国外深造,留下来的人不少进了投行,“即使是北大、复旦毕业的,进投行的都不算多,但在香港读书进投行的就很多,就像突然镀了金一样。”Connie分析原因,一方面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公司多,需要的人多,机会满天飞;另一方面,香港本地人读大学的并没有想象的多,很多人是直接出国留学。
同样是出国深造,从内地申请和从香港申请也会有不同的待遇。“从内地去国外,一般能申请到二流大学,但以香港作为跳板,就能申请到一流大学,因为人家觉得你英语好,接受的又是西方教育模式。”Connie说。
“国外的大学不会在乎你内地学生成绩是不是真的很好,是不是很聪明,他们看重你读书的这个环境,跟他们是一样的,有些规则他们就不需要再教你,你过去直接把知识传授给你就行了。”一位在港读理工科的内地学生说。
现在,Connie的男友已经在香港待满7年,成了香港的永久居民,两人计划下半年在香港注册结婚。Connie说已经不太习惯回到内地,譬如,她很不理解,为什么内地电视里放的都是娱乐节目,这些节目在她看来很无趣。
“目标在那里,只要往上爬”
暴雨来临前的香港理工大学,晚上9点,刘宇所在的电子及资讯工程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即使是周末,仍有3位学生在加班。刘宇说,这里的工作时间从中午12点开始直到深夜12点,他们的导师则从早晨8点半开始就驻扎在实验室的三间私人办公室里,敦促学生工作,自己兼做研究,直到晚上10点半。办公室里撂满了各种书籍、材料,有点凌乱,感觉像随时都要从手边抽一叠来读的架势。“国外的学者教授都是这样。”
这是刘宇待在香港的第7年。8月,他将到美国马里兰大学继续深造。在实验室一间辅导室里,刘宇说起他来香港读书的经历。
2004年,刘宇考入浙大信息工程专业,当时香港理工大学每年都会在浙大招收10名左右的学生,在父亲的鼓励下,刘宇选择了来香港读书。父亲是大学老师,他不停地告诉刘宇,香港的学术环境安静,实验室里的老师做学术专心,没什么行政压力、人事斗争,都是真才实学。“浙大新生QQ群刚混熟,对什么都没有概念的时候,就去了香港。入学登记时,还忘记带录取通知书,工作人员就拿来一张副本叫我重填,这在国内是多麻烦的一件事啊。”
以前看电视觉得香港与内地一样,到香港读书以后,刘宇却发现两地的文化差异比他想象的大。有次,他在大学洗手间里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就找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清洁工人来了以后,很快发现了源头,“一个阿姨,很轻易地说出了氨的英文”,刘宇想了很久,也没能想起氨的英文怎么说。
“在香港,确实更容易找到国际化视野。”过去的几年里,刘宇已经在国际顶级行业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这在国内大学里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不太可能在国际期刊上发文章,因为不是用英文完成的,而我们这里直接是用英语做科研。”根据UGC的数据,2007年到2008年之间,香港5871个研究职位中有一半以上由内地学生获得。
在刘宇看来,香港大学里另一个跟国际接轨的地方就是学术操守。他将这种学术操守理解为,不抄袭、肯定能用、有成效,其中不抄袭是道德底线,肯定能用和有成效是起码要求。“在内地,做事不用做到最好,但在香港不同,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刘宇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车牌检测器,准确率每次都能达到100%,而内地的同类产品只能达到80%。“内地每天工作8小时,香港一天甚至要工作16小时,工程师水平就能超出内地一大截。”
导师也经常灌输给刘宇和他的同学这样一种观念,我给你这么多钱,就是要你做这么多事。在实验室的经费中,项目和科研的资金全都以人力成本计算,导师和教授的薪酬另外支付,“所以,教授没有经济压力,完全可以专心做事。”
现在,刘宇每月拿1万6的工资,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他渐渐不上QQ,也不会在人人网上关注同学的动态,他觉得跟原来的同学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他们关注的新闻他也不知道。他的圈子不大,同事、同学、导师、老板,很多人的身份还是重合的。
“香港城市小,圈子也不大,如果你造假了,抄袭了,所有人都会知道,以后你就很难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没有人敢冒这样的风险。”
刘宇的办公桌上放着好几期《时代》和《亚洲周刊》,这是他在香港最常阅读的刊物。现在,他经常提到的两个词是,“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如果我在内地读书,毕业后可能也跟我同学一样,现在我来到香港就是国际了。”
“城市小,那种感觉就盖过来了。”“什么感觉?”“在人堆里往上爬。”晚上12点,刘宇从实验室里出来,隔壁电脑房里有人在用电子琴练习曲子,经过几处楼梯转角,有人坐在沙发上聊天、讨论,整幢大楼灯火通明,毫无睡意。“在内地,你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你不知道成功会在哪里。在香港,目标是确定的,就在那里,只要努力往上爬就可以了。”
前几年,刘宇在电梯里几乎很少说普通话,他担心一开口就会暴露出“内地过来的”这个事实。他觉得自己和别的内地学生不太一样,从本科到硕士,接受的是一整套香港教育模式。香港人的思维和视角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他的头脑。
可是,他仍在两种身份里徘徊。“看到内地过来生孩子的新闻,想到跟自己无关,我就会从这种身份里逃出来。上通识教育时,看到内地欠缺的地方,我们这些内地过来的又觉得挺难过的。”
对于大多数内地学生来说,不会说广东话几乎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去茶餐厅吃饭,因为不会说广东话,服务员的态度就变得很不耐烦,我就很生气,心想‘我有文化,还是要被茶餐厅的大妈鄙视’。”港大一位女生说。“打电话转人工服务的时候,回答是广东话请按1,英语请按2,普通话请按3,按3之后接起来还是广东话,在这里讲普通话会觉得麻烦人家。”
在港大特有的hall文化里,广东话也是新生融入集体的通行证之一,有学生坦言,“不会讲广东话,住hall可能会被歧视。”
入学后的两个月内,学校里专门开设了广东话课,专门介绍香港,把太平山顶、庙街都逛了个遍。等到学会了广东话,刘宇开始等待7年期限的到来——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这条理由足以使去香港读书多了一层更深的意味。“一些内地学生都在熬这个7年,如果已经读了4年,当然要继续下去,否则不就亏了吗?”一个现成的例子是,刘宇的同学提前回内地找工作,却发现同一家公司,给内地员工开出的薪酬是3000块,给香港员工开出的却是10000块。
而对于刘宇来说,他已经更懂得规划自己的未来。“如果在美国,突然有什么变化,离开超过3个月,至少我手头还有一本香港护照。”刘宇说,他很在意这本可以自由通行的护照。大三时,系里组织去日本游学,全系只有20个名额,靠抽奖决定谁能去,他和另外一个内地生中奖了,最终因为护照问题无法成行。“想要去那里比真的去那里更重要。大学里,每到假期,内地学生即使有钱,也只能跟团,香港学生就能到处旅行。在香港待久了,也就习惯了不受限制,尤其在这种时候。”
在他渐渐了解香港社会之后,这种渴望又带有更加微妙的心理。“香港有各种各样的假期,本地人又没什么可玩,旅行就成了他们度假的方式之一,甚至是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
现在,刘宇已经不在乎是否在电梯里说普通话了。“因为你不会在乎别人会不会歧视你,你根本不想跟他发生心理联系。刚来香港的时候,过马路等红灯都很紧张,总觉得没有信心,自己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但他仍然不会在广东道这种内地游客频繁出没的地方说普通话。“别人穿凉鞋,我也穿凉鞋,但你仍然还会觉得他是暴发户。”“旁边人给你一个judgement,一个眼神,你还是会受伤,不管阶层高低,都会看扁你,只因为你讲普通话。”
这无疑是内地学生融入香港的最后一道心理门槛。
(本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NN041
更多相关搜索: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瞭望东方周刊》
“温州楼市至少要调整三年,短期资金现在套牢,撤出基本无望。”长期在上海的温州炒房客秦国明说,如今温州人都想着套现,因为现在的调控政策都看不到头
《中国新闻周刊》
你站在地沟里蒙混别人,别人在牛奶里搞三聚氰胺。你让别人恶心,别人让你寒心。整个中国食物生态,已经被几乎所有食物制造者,搞得几近崩溃。
《中国新闻周刊》
具有自身利益偏好的地方政府,需要在民生保障和政府腰包之间做出选择。
《新民周刊》
日本开拓团纪念碑被砸背后,除了狭隘民族主义之外,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也不能忘记历史,但终究,还是要往前看的。
《新民周刊》
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股市有风险,楼市有“路障”,高利贷成了当下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全民“放水”的疯狂。
《南方人物周刊》
39死近200伤,一次铁路事故中最低级、最应该防范的追尾碰撞,让打鸡血般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高铁打了个冷颤。大干快上的狂热背后是强大的长官意志,以及基于垄断养成的自大、昏愦和腐败,对安全与生命的极端漠视.
《中国新闻周刊》
几乎每年铁道系统内部都要进行安全大检查,但温州动车追尾悲剧还是发生了。这种内部监督的失控,最终凸显了外部监督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周刊》
世界级的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历经半年,“首都经济圈”终于从一个概念进入到了规划制定阶段。
《瞭望东方周刊》
水资源日益稀少的今天,汉江水到底是随“南水北调”输往北京和天津,还是留给三峡用来航运和发电,这是长江的两难。
《南方人物周刊》
陈氏家族的百年浮沉,烛照出了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中国新闻周刊》
在15个月的等待和努力宣告失败后,姚明他选择了放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习惯没有姚明的NBA。
《新民周刊》
又一个央企含着微笑,对利益永无止境的索求,对苦主哭诉的无动于衷,对生态恶化的置若罔闻,对社会愤怒的视而不见。围观中,渤海慢慢地死去。
《中国周刊》
在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倾斜的中国,生于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的人别无选择。但他们来到大城市后才发现,在大城市生活,要处处当忍者,他们已经成了大城市的“人质”。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浸会大学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