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丰南有一个场子 原来是酱菜场 现在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用它干啥 ...

03-1303-1203-1303-1303-1303-1203-1303-1303-1303-1303-1303-12
&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 吴兆民
签到天数: 243 天[LV.8]以坛为家I
Re: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吴兆民
《八说昌溪》之六
吴茶周漆潘酱园
& & “吴茶周漆潘酱园”,这是广泛流传于徽州的一句俗语,于此可看出吴、周、潘的事业在徽州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里除了“潘酱园”另有所指外, “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人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茶与漆为徽州著名特产,是徽州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 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从广泛流传的俗语中, 就可以看出昌溪人在这两个行业的领先地位。昌溪人凭着吃苦耐劳、精明守信和公平竞争赢得了自己的成功, 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著名徽商的形象缩影。
& & “吴茶周漆潘酱园”中的“潘酱园”,指的是歙县南乡大阜潘氏开设的酱园。酱业是歙籍商人经营的传统行业,遍及浙江,尤以苏州为集中地。在苏州,创设酱园最早的是大阜潘万成,至乾隆年间,设有总店、分店六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歙人在苏州开的酱园达63家。主营豆酱、酱油、酱菜等,一般都兼营腐乳、黄酒、米醋、香干等,有的还兼营粮食。在此行业,以大阜潘氏开设的酱园影响最大,故有此称。它与昌溪的“吴茶”“周漆”一起被人们所广泛称颂。
“吴 茶”:一道令人企羡的徽商风景线
昌溪“吴茶”现象的出现, 首先与徽州经商的风气有关。
自古以来, 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生活困窘,迫使生活其间的徽州人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而徽州人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终于领悟到只有走出山门,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在客观上使走出山门、寄命于商成了徽州人普遍的求生观念,以至经过时间和空间的历练而最终成为一种乡土风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著名民谣, 就是徽州这种经商风气的形象注脚。徽州人把尚未真正成人的子弟提早放飞,虽然有些不合常情,虽然是不得已的,但与其在家苦熬,不如走出山门换个活法、争个前程的做法无疑是积极的,是一种不失开拓性的创举。昌溪人也不例外,他们紧跟着徽商的发展步伐, 积极投身到经商的队伍中,谋求自身的发展道路,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像昌溪二十二世吴永厚就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13岁即不得不弃儒业商于京城, 并以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成功, 可以说他就是昌溪人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个典型代表。
& & 昌溪“吴茶”现象的出现, 与徽州产茶及销茶的历史密切相关。
徽州由于地处山区, 气候温润, 雨水充沛, 适宜种茶, 在唐代时就已经成了著名的产茶区。由于种茶,也就客观上带来了茶业的发展,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其中的浮梁就属于当时徽州祁门。于此可见在1000多年前的徽州就有了茶叶生产和销售了。虽然徽州商人从事的商业活动有盐业、茶业、典业和木业四大领域, 范围极其广泛, 但茶业毕竟是徽商的四大支柱之一。特别在歙县, 茶业更是排在第二位的产业, 即如许承尧《歙事闲谭》中说:“歙之巨业, 商盐而外, 惟茶北达燕京, 南极广粤, 获利颇赊。”于此可见, 歙县业茶者的脚步遍及中国的广大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 昌溪人从事茶叶种植, 生产和销售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 & 昌溪“吴茶”现象的出现, 还与昌溪吴氏的家族历史有关。
& & 一是由于祖上有从政曾遭遇重大挫折的经历,便使昌溪人自觉远离仕途发展而投身商海, 利用本土产茶优势,便首先选择了经营茶叶。
& & 二是祖上经商有取得成功的经验,鼓舞了昌溪人的经商勇气。吴永厚在京师经商, 与人相处讲究忠信,不拿世俗的一套交往劝勉,懂得天时人事之消长的规律。当货物过多,他人相互放弃时,则收购囤积,不久价格翻了几倍时,就又不敢居奇,以廉价销售,获得成倍的利润,可市场价格也得到平抑,使百姓得到好处。在用人上, 只要是所赏识的人,给以重金经营,出入不问。有一个三次都折本而归的人来见他,他加以安抚和宽慰,又加倍给其资金让其经营,后来全部收回所折之资而获得超过本钱的利润,全部拿来归还,没有半点自己留下的。所以不到十年而使财富称雄于一方。
昌溪“吴茶”现象的出现, 最终与昌溪人善于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有关。
昌溪人深深懂得,要在商业上得到成功发展,就不能脱离家乡生产经济作物的实际,只有脚踏实地,才会有成功可言。昌溪人选择的就是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把业茶作为自己的首选, 自然容易取得成功。
那么, 昌溪“吴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呢?
构筑起“吴茶”大厦的强大力量的共有两支队伍, 一支是吴炽甫及其远祖所形成的队伍,一支是吴承仕太祖以后所形成的队伍。
& & 吴炽甫的远祖吴仕昭由于官场不顺,导致后人不再走入仕之途而转向商业发展,最先在北京经营茶叶、南北干货及日用百货,并利用其原来的社会关系,做砖茶销往蒙古,只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遭受巨大损失。& && &
吴炽甫父亲吴亦炜重整吴氏商务,继续从事所熟悉的京茶、边茶生意,后又渐成规模。
& & 吴亦炜幼年家境清寒,为了生计不得不随族人贩茶于燕京,但规模很小,并且年年南来北往,备尝艰辛。但经数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有了一定积蓄,于是在京都创立基业 , 到子侄辈开始得到很大发展。他嫡堂兄弟5人,除老二致力于武馆外, 其余均投身商业,产业遍及北京、武汉、扬州、福建等地。他们先后在张家口设有吴德祥茶庄,在宣化设有吴德裕茶庄,在北京西单北大街设有吴恒瑞茶庄、吴祥瑞茶庄等等。他有五个儿子,在分家析产时, 单是留作祭礼用的基金就有4000银两和一爿店面。可见其经济实力雄厚。
& & 吴炽甫(), 字世昌。在家中排行老大,无论在北京或是在家乡人们中都统称其为“炽甫老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在业内的地位, 可谓声名赫赫。他精明能干, 既能吃苦,又很节约。茶叶经营开始以零售为主, 后开拓批发业务, 进而精制加工, 达到产销一体。他继承父辈的吴恒瑞茶店,增设吴星聚、吴兆祥茶庄,又在宣化府、天津设批发店,还在福建开办吴同德茶厂,专事加工、窨花,收购徽歙、福建等地内销毛茶,改制成花茶北运销售。其中在歙县琳村由“吴有号”“泰昌发”等,收购黄山毛峰、竹铺大方、屯溪绿茶、休宁松萝、街口烘青发往南京及福建“同德”茶厂窨花, 然后运至天津、营口茶庄批发往北京、东北。由于货源相对稳定可靠, 再加上在京有西单北大街“恒瑞”“存瑞”,东西北大街有“星聚”,西四北大街有“源成”,菜市口大街有“德海”,地安门有“肇祥”,宣化有“德裕”,张家口有“德祥”等茶庄作为销售的固定基地,可谓收购、加工、窨制、批发、零售一条龙,网络齐全,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具有很大的势力和规模,经营范围遍及皖、浙、苏、闽、赣、鄂、冀、辽、京、津诸省市, 成为歙县最大的内销茶商, 而吴炽甫也就自然成为歙县南门首富。
& & 吴炽甫在茶叶经营取得重大成功后又审时度势, 转向投资盐业。光绪末年他在扬州石牌楼创设盐号, 先后聘吴子兰、王建奇(清末秀才)为管事,并由第三子吴公度负责。该号主要运销通属吕四、掘港等场食盐,转销江南各地, 直至抗日战争开始才被迫停业。
& & 吴炽甫是徽商中将商业资本投入企业的为数不多的茶商之一。清末,投资10万银两,在汉口开办牙刷厂和百货公司,并在汉口经营房地产,拥有福像里、太和里、松荫里三处房业,用于商业租赁,雇有四人经纪。民国初年,涉足盐业, 投资120万银两,在扬州开办了协和、利通两爿盐行,经营淮盐。20世纪20年代,吴炽甫的总资产达千万元。据传仅在北京美国花旗银行的存款就有600万元。吴炽甫生有五子,次子早夭,据传吴炽甫给儿子分家析产时,四子各分得现金50万银元,店铺分户经营:长子吴金如经营吴肇祥茶庄, 三子吴竹如经营汉口房业,四子吴福如经营吴祥瑞茶庄、吴源成茶庄、吴恒瑞茶庄。抗日战争期间,店铺多数倒闭,唯吴肇祥茶庄维持到建国,公私合营后转为集体企业。
& & 吴炽甫为家乡公益也做出过贡献,曾捐4000银元重修昌溪石桥, 常年资助昌溪复兴小学, 在昌溪购地百亩,以其租息资助族中贫困子弟入学。
& & 吴承仕太祖吴启琳, 乾隆甲辰年生,兄弟七人以农为业,家境清贫。吴启琳在康熙末年曾受雇于郑村一举子为书童,随举子赴京会考时,随身带了一些茶叶,到北京住在位于菜市口的歙县会馆。吴启琳乘空闲时就在菜市口摆地摊卖茶叶,颇有赚头。当年举子会考落榜,举子是郑村富庶人家,留在歙县会馆苦读,等到下科再考,遣吴启琳回郑村取带银钱费用。吴启琳将举子家的银钱买成茶叶带到北京,借鸡生蛋而后成茶商。后经子孙发扬光大,至道光年间已成京城大富,在北京拥有店铺三家,南京、杭州、盛泽均有分店。
& & 吴启琳长子、吴承仕曾祖吴道隆, 字既堂, 国学生, 诰赠朝议大夫, 在北京开设吴裕泰茶店,并设分店于天津,至今吴裕泰招牌仍沿用,被列为“中华老字号”。
& & 吴道隆长子、吴承仕祖父吴景松, 字鹤年, 号卧云, 候选同知, 诰赠奉政大夫,继父业继续在京为商,又将茶叶生意扩展到江苏盛泽,在盛泽设有吴泰隆、吴仁泰、吴口泰三爿茶叶店。现北京前门大街珠市口的永安茶庄、骡马市大街的吴恒泰等均为其原产业。在永光寺、油坊胡同、狗尾巴胡同、头发胡同、甘井胡同、椿树下、石榴庄置有房屋百余间。
& & 他们自身富了不忘扶贫济困,在京开粥厂免费供给穷人;办识字馆、义塾等善事。在家乡捐资劈山铺路,办义学、修池塘,济贫穷、建宗祠、为人分忧排讼。
& & 昌溪茶商除了以上最重要的两支外, 还有众多的茶商遍及各地 , 单在杭州一地昌溪茶商就很有影响。
& & 据介绍,在杭州有茶店、茶行70余家,徽籍占多数,其中属昌溪的茶商就有9家。它们是位于古楼外的独资百年老店吴恒有茶叶店,经理吳连甫,店员30人; 位于望江门的独资吴元大茶叶店,经理方祖寿,店员20人; 位于清泰街的吴永大茶叶店,经理吴叙荣; 位于中山中路的天丰茶叶店,经理吴双桂; 位于湖墅卖渔桥的吳德大茶叶店,经理吳叙法; 位于余信里的同和泰茶行,经理吴振芳; 位于横余信里的同和协茶行,店员12人,经理吳叙荣; 位于西湖边的天一茶叶店,经理周步丹; 位于旧陈列馆的亨大茶叶店,经理周尔昌等。其经营形式或独资, 或合资。
& & 吴叙荣(1909―?), 初做贩茶生意, 往返徽杭沪间。1935年在杭州开设吴永大茶庄。1939年,与同里吴双桂合股开设同和协茶行。1951年为首组建杭州企新茶叶公司,吴叙荣任总经理,吴双桂任财务副总经理。入股者多为徽籍茶店(行),有同和协茶行、福茂茶行、协兴祥茶店、钜丰茶店、惠丰茶店、源丰祥茶行、恒森茶行、吴永大茶庄,以及行商王以源和方仁安等。同期,吳叙荣还和广东行商合股开办了协和茶厂,代中国茶叶公司加工外销茶。1953年,公私合营,企新茶叶公司和协和茶厂合并为杭州茶厂。曾任杭州茶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杭州工商联执行委员。
& & 在昌溪人中,还有从经营茶叶起步, 后转向其他行业, 同样得到了巨大发展的, 像吴叶淇即是。
吴叶淇(), 号干臣。清光绪末年,他14岁离乡背井,跟随族人到江阴县,在叶东泰茶叶店当学徒。由于头脑灵活,做事勤快,深得店东喜爱。恰好老板膝下无子,只有两位女儿,长女巳许配戴家,次女年龄又和吴叶祺相当,因之决定招赘为婿,并易名为吴干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洋布来源不畅,国产布又叫俏,加之江阴乃江南粮棉丰产之地,手工纺织业历来发达,吴干臣认为此时办织布厂是最佳时机,乃说服老板将茶叶店资金转轨投向创办缦云染织厂。草创时期因陋就简,租用新安会馆房屋作为厂房,连同善堂都租下,稍事粉刷修理作为车间,购来二三十台手工织布机,从小厂挖来一些工人,即行开张,后陆续添置配套设备,并招收苏北农村妇女为女工。经过十余年惨淡经营,辛勤积累,到三十年代中期,已拥有动力织布机120台,发电机一台,织布、摇纱、浆染、机修等各种工人240人左右,当时无论在机台和产品产量上,在染织行业己名列前茅。为防假昌混淆产品注册商标为“天官赐福”,该厂生产的府绸、线哔叽、被单布在上海杭州颇有名气,吴干臣也成为江阴工商界的名流。他在经营管理上很有一套办法,特别着重抓购销、抓产品质量、抓产品更新。每月厂里生产计划定好后交职员管理完成,自己则经常奔波京沪杭之间,联系业务。发现市场上新花色品种,就剪块布样,与新老客户洽谈订货,俟谈妥马上通知厂方突击赶织运送。1935年上海条子府绸衬衫刚上市不久,缦云厂的产品就到了沪杭市场。为了扩大订货渠道,有的客户订的品种本厂没有,就绕个弯送别处加工,并在沪杭建立据点以便了解市场信息和联系业务。他还经常对职工说:质量保证生意就不会断。解放前夕他让其后辈抽走工厂大部分流动资金,转移海外从事棉纱经营和渔轮捕捞事业。
& & 在“吴茶”中,还有因经营“屯绿”而名重一时的吴荣寿。
& & 吴荣寿(),字永柏,号俊德。11岁到屯溪学做茶叶生意。传说吴荣寿在去屯溪的路中遇上大雨,又恰好路过一座破庙,于是走进破庙避雨。庙中有尊木菩萨,菩萨头上戴着一顶破斗笠。那时出门没车,全靠两条腿走路。吴荣寿为了赶路,等不得雨停,而只有菩萨头上那一顶破斗笠可以救急。他就只好对菩萨不敬,向菩萨作了一个揖,许了一个愿:“他日发财,为你修庙装金”,便戴起菩萨头上的破斗笠冒雨赶路。于此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和果敢。
清中叶以后,徽州及毗邻地区出产的炒青绿茶,大都集中在屯溪精制、外销,于是被命名为“屯绿”。当时屯溪每到茶季,茶行、茶号林立,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的民谣广为传播。
“屯绿”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构成“四绝”。“屯绿”加工工序非常精细,并且全靠手工操作。毛茶要经过蛤炒、风扇、分筛、簸选、拣剔等工序,才能做成“屯绿”的各花色品种。操作工的经验水平对屯绿的出茶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吴荣寿11岁进茶号,先在屯溪阳湖一户广东人开的茶号帮佣,从为师傅送茶、运茶学起,加上刻苦钻研,很快就精通了毛茶的鉴别和各道操作工艺。后因其老板回粤,将号屋、生财半卖半送给他,他才开始自营茶叶。但规模很小,属“小字辈”茶号。当时有个习俗,茶号招牌由茶行缮送,如茶号大门两边贴上“进昌茶号,大来茶行”,就表示进昌精制的茶由大来联系出售。可吴荣寿的茶号由于太小,无人缮送招牌。后来他在致祥钱庄程贡兰的支持下,才开始真正经营起自己的茶号。这一年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洋庄茶号取名为“吴怡和”,地点在屯溪阳湖外边溪。
& & 吴荣寿独立经营茶号之后,非常重视技术和工艺改进,他重金聘请婺源制茶技术高手汪汉梁为洋庄总管,将婺、歙两地“屯绿”制作工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他还对雇佣的工人亲自传授操作技术,并相对固定地雇佣他们。因此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如父母使用的茶锅、拣板,可以传给其子女使用,称为子孙锅、子孙板,既保证了工人工作稳定无忧,又体现了商家延续有继。有《茶庄竹枝词》这样评说道:“急明论暗肆咆哮,坐了编成莫混淆。还是旧年原板好,学他燕子各归巢。”由于吴荣寿经营茶叶注重质量,又讲求信誉,生意越做越大,洋庄越开越多,先后在屯溪阳湖开设了吴怡春、吴永源、华胜、公胜等18家洋庄茶号;每年雇佣工人多达1000余人;年加工销售“屯绿”二三万箱,占“屯绿”总产量的1/3以上;巨大的规模使他成为徽州外销茶商中的巨擘,吴荣寿被理所当然地推举为休宁县商会首任会长。
& & 当时厂家为了使“屯绿”茶色均匀有光泽,普遍使用兰靛、滑石粉和蜡脂等色料来调配。用这些色料来调配茶叶,不但有害人体健康,而且压抑了茶叶的天然色香味,是极不可取的。可商家还是利令智昏,依然故我。可是吴荣寿却带头减少或不使用色料,为最终革除使用附加色料这一陋习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国九年(1921年),徽州六邑茶商组织成立徽州茶务总会,制定丁《徽州茶务总会章程》,以维持茶务、力图发展为宗旨。对于苛派勒索茶商,损害茶商利益的一切事件,有起诉争拒之权力。对于关乎茶务总会宗旨之事件,有负责维持、整顿、推广、发扬之义务。公推吴荣寿为首任总理,连任达三十年,于此可见他在徽州茶叶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荣寿既做箱茶(屯绿各花色品种外包装皆用木箱,故称)运销,又做箱茶经纪。洋庄加工的箱茶要销售给茶行或经茶行中介,转售给上海茶栈,最后由茶栈与外商达成交易。茶行、茶栈都是中间商或中介商。茶行既代洋庄联系售茶,又代茶栈向洋庄发放茶银。茶行为了招揽生意,要巴结茶商才能做成交易,收取佣金。有《茶庄竹枝词》云:“茶行事事瞎张罗,巴结茶商获利多。闻有几家新客到,一时都想吃天鹅。”
& & 茶叶贸易受世界形势影响巨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商贸受到战争影响,洋庄茶商大都裹足不前,茶叶无人收购,茶农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伐茶种粮。由于吴荣寿在茶界有很高的声望,茶农纷纷把茶叶送到吴荣寿的洋庄赊账。民国7年(1919年)春季,吴荣寿又赊购了一大批茶叶。同年秋天国际海运转畅,国外茶商纷纷来华运销茶叶占领几近告罄的茶叶市场。“屯绿”外销价格大幅攀升,特珍、抽芯珍眉售价达到每担313银两。因此,吴荣寿当年获纯利10余万银两。民国16年(1928年),吴荣寿收购加工“屯绿”2万余担,自春至冬赶制。由于洋行操纵市场,百般压低茶价,吴荣寿不幸遭遇了茶叶市场价格暴跌的局面,造成当年10余万银两的惨重损失。民国18年(1930年),屯溪遭受朱老五火烧之灾,吴荣寿不仅街市上数十幢店屋被付之一炬,且阳湖住宅也遭焚毁,损失惨重。此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茶叶贸易形势急转直下。吴荣寿在遭遇接连打击后,最终已经无力挽回局面,走上了一条一蹶不振的道路。
&&作为一代著名茶商的吴荣寿,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可谓乐善好施。他对助赈、助学、建桥修路等善举,均慷慨争先。宣统二年(1910),为首创办徽州乙种农业学堂,施教茶叶、蚕桑等农艺,是徽州职业教育先行者之一。民国3年(1915年),歙南大旱,施捐5000银元买米到灾区平粜。曾独力造石桥四座,修筑休宁和歙县昌溪石板路二条,并修建吴氏宗祠、支祠多处。曾与洪朗霄、孙烈五等组织屯溪公济局,施医、施药、施棺、育婴等。曾组织屯溪救火会,独资购置水龙用于灭火。创办祟文学堂,亲任校长,劝募常年经费。弥留之际,捐地十亩作为屯溪公园建筑用地。种种善举,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建立起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们心中的功德碑。“吴茶”, 就这样成了一道令人企羡的徽商风景线。
“周 漆”: 徽商的一块金字招牌
全国漆商首推徽帮,次为江西帮和湖北帮。歙县昌溪下村——周帮头的周友仲和周宗良为徽帮漆商之佼佼者。
& & 周友仲(), 字允仪,又名孝侯。 父与祖父均在浙江经营漆店。父亲周青晖,为工商界知名人士。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采购生漆。清光绪年间,友仲年方少壮,以国子监中辍举业,改而从商。经在外亲戚介绍,在浙江绍兴攻习银行成本新法会计,期满后,协助父亲管理店务, 同时还为从事棉纱经营和渔轮捕捞事业外祖父吴鸿泉协理在绍兴所设的“永泰”“永大”“德昌”等茶漆商店店务。由于友仲头脑敏捷,处世稳重,为人和善,两家商店全年销货逐增,颇具与外商竞争力,每年都委派他赴四川、陕西、湖北各生漆产地收货。那时,水陆交通,两多阻滞,常遇风险。友仲历年长途跋涉,不避艰辛,在事业上长于进取精神,久而久之,经验累硕,悉知各地漆类的不同性能及功用,很快成为识别漆货的行家。友仲40岁时,其父及外祖父相继去世,但经营业务兴旺不衰,民国初在湖北老河口设“利生裕”漆庄,资金达20余万银元,除保证自销需求外,还批发供应沪、汉等地, 同时还代其他客户看货收货。当时,老河口是漆的盛产地区,也是集中销售地,由于友仲经营有方,很快成为当地漆商四大庄之一。值此之后, 他又在杭州、绍兴、临海、宁波等地添设门市部,如“恒升诚号”“永泉汇号”“同茂隆号”“新泰泉”“泰丰”“长吉”等商店,一时名声大振。
& & 1930年,友仲曾投资上海万里漆油厂股份有限公司, 兼在宁波经销该厂出品的“帆船牌”各色瓷漆。1933年友仲慷慨解囊,赞助浙江省兴建天长公路,即由临海县经天长县至新昌县的长乐镇。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汉口沦陷, 在鄂漆庄的大宗货物因交通阻滞无法运回,数年间耗失殆尽,生意萧条,遂返故里,久居不旅外。后因资助民间帮会组织,涉嫌被捕,辗转监押于陶广总部党政处“奸伪所”。经家属及亲友再三陈白,并由许承尧等名贤说情,乃获准保释,但终因心情闷郁、年老体衰而病痢不支,1945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卒于潭渡监外病所,终年71岁。& && &
周宗良(),字亮,又名忠良、阿良,祖籍歙县昌溪周邦头,1876 年生于浙江宁波。
青年时代,宗良在上海私人开设的进出口公司任职员,由于聪明活泼,办事利索,从而获得人缘。旋入德国受礼司洋行经销“行美溢”颜料,后任译员。后与人合资开纱厂,独资设“谦益顺”号经营颜料、糖、棉花、鱼酱、鱼胶等土产进出口贸易。1905年赴上海入德国谦信洋行任职,深得大班轧罗门赏识,后任该行买办。1910年之后,宗良推任为上海“谦信洋行”的业务主持人。该洋行是上海最早经营汽油灯批发销售业务的进口公司。宗良总管其业务时,因德商的信托缔约,将从德国进口的“狮马牌”颜料,统归周宗良独家经理,获推销的专利权。缔约实行之后,由于经理推销得当,达到主客两利,顿呈蒸蒸日上之势,名噪中外商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洋行撤回,轧罗门将残存颜料折赊归忠良。由于当时市场颜抖价格狂涨数十倍以至百倍以上,忠良因库存颜料数量多而成沪上富豪。1924年,德商在沪成立德孚洋行,另七家洋行的颜料业务,悉归德孚洋行集中经营,忠良任德孚洋行总买办,成为德国颜料在华的总推销人。随销量增加,分号增至200多个,资金400万元,时名声大噪,有“颜料大王”之称。1920年后,集资140万元与贝润生等改组谦信靛没公司为谦和靛油号,任副经理,实际负责全盘业务,在全国设17个销售处,数十个分号。1930年独资开设周忠良记颜料号。此外还经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汉口开既济水电公司、杭州电气公司、华南轮船公司、康元制罐厂、公和纺织厂、振华毛纺厂,还有独资的宗泰进出口行、镇东机器厂等,曾任浙江实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董事。1948年6月移居香港,大部分资金转移到瑞士、德国。
据在沪同乡长者回忆,周宗良与宋子文交谊颇深,自1927年至抗战前夕,两者均为实力雄厚的财界巨擘,双方交往理当甚密。周宗良在上海北京西路一带拥有大量房产,平素乘车外出,既穿保险马甲,又雇外籍精悍保镖,可谓威风赫赫。& && && && && && && && &
周宗良在宁波府前街建有中西结合式大宅,早年由远房亲戚看管。抗战后,该屋被用作国民党宁波专员公署。1949年解放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专员公署设在此处。
宗良不忘祖籍,临终嘱后人回乡祭祀。1998年其后人周裕隆经香港回周帮头捐资50万元重修了周氏宗祠等。
综观周宗良商业上的成功, 我们发现与他从事买办,并以此拉动发展很有关系。
买办原是鸦片战争前的叫法, 指公行制度下经封建官府批准为外商服务的商人。鸦片战争后,实质上它已不受清政府支配, 而直接成为外商的代理人。买办是由洋行选择的,它的标准是不仅要考察其语言、经营方面的经验和才能,还要衡量他在国内市场上的社交情况。成功的买办不仅要与内地华商建立一张密切的关系网,以便较快捷地采办、营销于内地市场,而且还要与官府势力保持良好的联络,以便在封建性仍然极强的国内经济各重要关节获得非经济的灵活性。由于洋行在近代城市经济中所占的首要地位,买办从一个服务性阶层上升为高于国内企业、上下左右都游刃有余的新贵阶层。他们背靠洋行,水涨船高地跟着外商积蓄财力,也借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关系网,从而得到更大发展。买办本身也成为新经济秩序中的佼佼者。周宗良能先后担任买办和总买办, 这确实与他个人的非凡才能密切相关。从此也可以看出他成为“颜料大王”,也体现了一定的必然性。
经过昌溪周氏的不断奋力打拼,“周漆”终于成了徽商中的一块金字招牌。
& & 昌溪人经过自己的矢志不移和顽强拼搏, 终于在茶业、漆业上脱颖而出,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誉。那么, 这其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记取呢?&&
& & 经验之一, 昌溪人善于因地制宜地策划自己, 发展自己, 在现实的基础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从而使自己不断走向成功。所有成功的昌溪人身上都凝结着这一宝贵经验。
& & 经验之二, 昌溪人在取得成功后, 在面对是一味固守还是适时发展, 是维持现状还是做大做强的问题上,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显示了昌溪人的随机应变、自强不息和勇往直前, 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 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昌溪人在茶业和漆业中的独特地位。
经验之三, 昌溪人在经商取得成功后并不是甘当守财奴, 并不是一味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是不忘乡梓、不忘社会,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从而扩大了社会影响, 赢得了良好赞誉, 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事业的蓬勃发展。
& &“吴茶周漆潘酱园”是徽商历史的一种形象写照, 但不仅仅是历史的形象写照, 它像永不消退的光芒一样依然照耀着新时代昌溪人续写新的灿烂篇章。单从昌溪今天仍拥有茶园4940亩、茶叶年产量121吨和茶叶精制厂10余家、年精制茶叶160余吨的生产能力看, 仍是歙县重点茶区之一。昌溪依然拥有蓬勃发展的前景,依然展露出它的美好的笑靥, 而所有这些能说与它过去所曾拥有的光环无关吗?
签到天数: 243 天[LV.8]以坛为家I
Re: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吴兆民
《八说昌溪》之七
燕窝山庄飞凤凰
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遥望远处燕窝山庄,总觉得有一首古诗的意境与此非常相合,那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只是眼前一时不能见到枫林,不然的话,那真是对眼前景象的活生生写照了。虽然如此, 但还是能够在这里实现对山庄之美和诗境之美的双层捕捉,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的。
这蜿蜒的山路从山脚到山顶虽只有五华里,但全由青石板铺就,当地人称“千级云梯”。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使得有些路段有了缺损, 但大的格局和气势依然存在,让人们能够体味到其中所深藏着的种种意味。虽然一代又一代的沧山源人从这样一条石板路走向了过去, 但它又与现在相连接, 并由此让人看到它充满希望的未来。
走在山道上, 眼前仿佛有一个个身影在晃动, 其中最真切的要算是一代经学大师吴承仕了。他小时候就是从这里走到昌溪上学,又从这里走向了京城,他就是通过对这条弯弯山路的领悟从而走向了人生和事业的辉煌。重走先人路,得到的启迪自然是很多很多的。
& & 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岭头,迎着阳光向昌溪村回望,只见整个昌溪古村像一只巨大的蝴蝶铺展在山水之间。原来这梯级山路正是回望昌溪全景的一个极好所在。
& & 在村口碰到了两位晒太阳的老人,八九十岁了还耳聪目明,依然硬朗。老人告诉说,这个村是长寿村,平均寿命八十岁以上。你一定对此很好奇,会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说:“这个村不但空气好,而且水质好,再加上经常在这千级云梯上上上下下,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体格。”这很有道理。
村口路边蓊蓊郁郁的,真可谓古木参天。走在古树下,阴阴的,好像走进了幽深的古代。
入村约有十米泥路,据说是有意不铺石板的, 取的是燕不离泥之意。按照村落的造型‚这里刚好是整个燕窝山庄的燕子的头颈部位。透过与此相连的一座亭阁,一只燕子形状的村落果真展现在眼前。村里人建房也都仿效燕子垒窝的特点, 三十四幢明清住宅不但无一是开正门的, 而且一律不用石质门檐石柱,全用细腻的砖砌砖雕,不得不惊叹它构想的美妙。而亭墙正中嵌有一块大理石碑,碑上刻着《吴孝子传》一文。碑文由朝议大夫云南曲靖知府、翰林院编修仪征撰, 乡贤大儒许承尧书写。被称作孝子的叫吴遇旦, 生于康熙辛亥年,殁于戊辰年,年仅18岁。他严守孝道, 母亲生病, 在经过医药医治无效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割股的方法来治疗母亲的病并得到痊愈。而他自己则极力包裹其创口不让母亲知道,可是时间一长导致创口病变以至离开人世。族中人对他这种至孝举动无不敬仰,后为其画容祭祀为祠。这一山村有如此真情孝子,岂不令人为之动容?
当你站到亭边高处,向村中了望,可以看到这里三面环山,竹木茂盛,正东为谷口,昌溪河及河东元宝山尽收眼底,真乃难得的风水宝地。
沿着石板小路走了一小段, 向左拐向另一小巷, 吴承仕故居就真的出现在眼前了。大门饰以砖雕门罩, 一扇古旧的木门只用了一把旧锁带上。一走进去, 厅堂的布局一下袒露在眼前。
进了门廊即为一方天井。左廊用隔扇拼装为厢房,天井边柱础为青石雕,房窗及柱头撑木为木雕。中厅后置楼梯间,有后门通厨房。楼上格局与楼下相同,但后楼较高,中厅较为明亮。据介绍, 吴承仕就出生于靠大门南边的小厢房内。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探头向里张望, 但里面除了堆满了杂物外, 就只剩黑黑的一片了, 多少让人有些失落感: 斯人已去, 且去得永远都不能回来了。其实吴承仕生活到24岁后才离家赴京, 在家生活的时间不能算短, 且在后来还先后两次回到过故乡, 应该说是留下了他较多的生活痕迹的。
环顾厅堂四周, 眼前突然一亮: 厅堂上方张贴着一幅吴承仕头像, 像下有他的生平介绍, 旁边还贴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所写的挽词。见了这些, 心想这是哪位有心人出于对先贤的爱戴和尊敬, 做了此番工作? 看着吴承仕的头像, 他正炯炯有神地看着这些专门前来探访的人们, 是感到欣慰, 还是感到辛酸? 置身其中的人忍不住向他轻轻呼唤: 检斋先生, 您知道您的光辉一生对后人的重要影响吗?
您于日诞生在这个徽商家庭。5岁时即在村中私塾读书, 受业于张建勋、汪沛仁这两位饱学秀才, 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您18岁时, 与父同应试, 又同榜中秀才。19岁您又赴南京参加乡试, 中试第39名。如今读着您百年前在考场上写的《汉文帝减租除税而物力充羡, 武帝算舟车、榷盐铁、置均输,而财用不足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和《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兴邦乎》的宏文,怎么能想象得出是出自一个山庄青年的手笔呢? 难怪在江南乡试卷“本房总批”中有以下批语:“议论崇闳,包罗富有。贯穿列朝典籍,如数家珍; 抑扬往代文人,别开扃鐍。策则于环球形势,凿险缒幽;义则于圣学渊微,沉思厚力。非常英器,洵属斯人。揭晓后知家学渊源,务求性理,清芬歌颁,专尚仁施。故年未侪夫弱冠,名以列乎云梯。去岁拾芹,今秋攀桂。从此万里鹏搏,组织登科之计,一头鳌战辉煌及第之花。”您后来又于废除科举考试后的第二年参加了保和殿举贡会考。当时题目为经义、史论各一篇并加诗试, 您以《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欤?》和《百姓昭明, 协和万般》以及《赋得“渡头轻雨洒寒梅”得寒字五言六韵》诗的答卷, 在这次共取367人的考试中,您荣获第一等第一名,时称朝元, 被钦点为大理院主事。您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科试路上一路凯歌高奏, 被世人传为美谈, 即使在今天也仍是如此。您的《赋得“渡头轻雨洒寒梅”得寒字五言六韵》诗格调清新, 意境和美, 不妨录之于后, 以供今天的人们细加品赏, 从而领略您杰出的创造才情:
野渡云低处, 梅花□□残;
飘飘来细雨, 洒洒醞轻寒;
映水斜疏干, 和烟洗竹竿;
唤船嫌袖薄, 索笑怯衣单;
余润枝垂重, 闻香萼未乾;
罗浮清兴足, 抱酒独盘桓。
您于民国元年改任司法部佥事后, 开始了对历代典章制度、三礼名物的系统涉猎和研究。对章太炎大闹总统府,痛斥袁世凯包藏祸心,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这种不畏奸佞、深入虎穴、敢作敢为的精神十分敬佩,您毅然多次前往囚禁之地探视,并从此受业于章太炎,成为他最为得意的三大门生之一, 并集录章氏口述言论凡167则,后来印成了广为流传的《蓟汉微言》。您身为法官,却于幽囚之地与章太炎执弟子之礼,表现出了您的追求和品格。您后来离开了任职达14年之久的司法部,从此绝迹仕途,投身于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国学,取得了很高成就。章太炎先生曾多次称道:“及吾得辨声韵训诂者,其维检斋乎!”您先后撰写了《三礼》、《经籍旧音辨证》、《经学通论》、《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学受授废兴略谱》、《国故概要》、《周易提要》、《易义略钞》和《尚书三考》等著述150余种,奠定了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的崇高地位。
您在走出山门业居京城后, 经常惦挂着家乡。您曾先后两次回到自己深爱的家乡,但都与家乡的教育事业有关。第一次是在自己倡导和扶持创办的昌溪复兴小学举行开学典礼时, 您于1934年2月专程返回故里祝贺。您挥笔书写贺联, 撰写校歌, 捐赠百科文库图书。第二次返乡是1937年冬至1938年春, 您从天津回到家乡,组织复兴小学师生进行抗日宣传, 把《一片爱国心》、《觉悟》和《复活》等进步作品提供给师生演出, 并亲自连夜修改教师创作的意在讽刺汉奸的话剧,此剧演出后在全县产生轰动性影响。您还发动学生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募捐,购买“儿童号”飞机支援抗日,等等。就是在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您在自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还考虑到家乡学校经费困难,便利用早晚时间亲书对联百幅,寄给昌溪小学变卖后充作办学经费。
您一生不断追求进步,从日闻知北洋军阀政府屠杀李大钊的反动暴行后,当即愤然辞去司法部佥事一职。嗣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跳出旧经学象牙塔, 并用唯物史观教育学生, 研究经学。您在“一二•九”运动后,义无返顾地走向革命道路, 于1936年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真正成了革命营垒中的一员。北京沦陷后您被敌人列入黑名单, 后不幸病逝。您逝世后的次年延安各界召开大会悼念, 毛泽东送了“老成凋谢”的挽词, 周恩来送了“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整国学,努力启蒙, 足资后学楷模”的挽联, 吴玉章送了“爱祖国山河,爱民族文化,尤爱马列主义,学贯中西,善识优于昌水;受军阀压迫,受国事排挤,终受敌寇毒刃摧残,气吞倭虏,壮烈比诸文山”的挽幛。至此可以看出您当时在政治上的影响和地位。
面对您慈祥而又富于智慧的笑容, 想到您的种种事迹,作为后来者的心里又哪里能够平静?
在故居里待了很长时间,整理了一番情绪后,才徐徐走出大门。当再回首看这房子的格局, 是一幢建于清代的典型的徽派建筑,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总体上说, 它与山下昌溪古村中的古民居相比, 与徽州其他一些名人故居相比, 谈不上有什么气派和独特。但就是陋室的话也还有它的价值呢, 更何况它还是美仑美奂的徽派建筑呢! 于此让人能够深得刘禹锡《陋室铭》寓意的高妙了。忽然发现左边墙体, 自上而下裂开一道三寸左右的缝隙, 让人马上有了一种岌岌可危之感。名人故居虽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也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危房了, 对此只有深深感叹。单从吴承仕的地位和影响来说, 此一故居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没有问题, 又怎么能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呢? 又怎么能够让它成为危房呢?
带着这样令人困惑的问题走到了村子中央, 眼前一下子展开了一幅壮阔的扇形画屏。
远望群山逶迤, 青翠欲滴; 近处古木参天, 气象万千。整个山庄被包围在一派诗情画意中, 怪不得在这小小的山庄能诞生人中之精英! 眼前有古银杏树, 有古樟树, 看到眼前的山水树木构成的景象, 再加上除了静谧还是静谧, 真让人好像到了世外桃源。你会为山庄先人当初选择此地作为家族生息繁衍之地产生强烈认同。我们不免要心生疑问:这位先人是谁呢?原来是明万历年间作为进士出身、曾为浙江钱塘教谕、闽清流教谕、县正堂的尧臣公之孙的学尹公,就是他率先相中了此一风水宝地, 举家迁往居住、垦植,才有了今日令人惊叹不已之古文明山庄。
沿石阶向下走去, 在名叫“众家坦”的石磅中突然发现一个石砌的花瓶式框架,框架下是一个满蓄着清凌凌的山泉的水塘。面对如此清冽的泉水, 马上有了口渴的感觉, 便向身边正在挑水的人要了水勺, 舀了一勺放口喝了起来, 这山泉竟是这样地甜丝丝, 又是这样地清凉凉。喝了这里的水,马上感到就像增添了智慧似的, 吴承仕就是由于长期饮用了这里的山泉才考上朝元的吧? 据说用这里的水作豆腐不仅数量多而且味道好。这是令人深信不疑的, 不然的话, 全村人均寿命为何这样高呢? 这个水塘里面的是饮水之塘, 外面的是洗菜之塘,塘下又有一塘, 那是洗刷杂物之塘。这种设置体现了族人的卫生意识和节水意识,真是殊为可贵!上、中、下三水塘全部用石头砌筑, 形状非常美观。看到眼前景象, 令人不知不觉地吟出同是徽州人的朱熹所写的《观书有感》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吟着这样的诗句,对眼前的塘水之美有了更其充分而深邃的领略;眼观眼前水塘, 对朱熹诗作的意境之美有了更深切也更亲切的把握。这正是一种虚实相生而带来的神韵之美。
& & 这山庄人口百余人,但众志一心,山林资源保护堪称一流。这里高山环抱,有许多百年乃至千年古树,有茂密竹园和桑园果园,登村头坦可观瞻八方六路, 甚至可远望黄山风景。而入村中则如燕子入窝般安逸自在。到此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之地真如进了人间仙境之中。& && &
& & 用尽视力尽心扫描着这数十幢具有浓郁徽派特色的建筑,不禁感叹: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从山下运来, 即使是今天来完成这些也非易事, 那要多大的经济实力啊! 更何况是在过去时代呢? 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 & 原来这一古村不只是为我们贡献了一代经学大师, 而且也为著名的徽商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吴承仕太祖吴启琳, 康熙末年受雇于郑村一举子为书童, 并随举子赴京会考。他巧借举子银钱, 将举子家的银钱买成茶叶带到北京销售,获利不小,后来便干脆在北京当起了茶商。后吴承仕曾祖父吴道隆, 继承父业, 在北京又开设了吴裕泰茶店,并设分店于天津。吴承仕祖父吴景松继父业在京继续为商,将茶叶生意越做越大, 终成著名茶商。吴承仕父亲吴恩绶,民国元年被公举为歙县第一任县长, 但他厌恶官场恶习, 不久辞官去京城继承店业,并主持徽州会馆工作。
吴承仕有胞弟两人:吴承侃和吴承传。吴承侃(), 名大敬, 字希亮。京师政法学堂毕业,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推事,建国初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他布衣粗袜,俭朴博学, 为官清廉,为后学楷模。吴承传(), 名大润,字雪斋,号羽白。曾任国民政府军医署上校军医。能文善诗。著名书法家吴进贤曾写有《柬羽白宗台》诗, 其中流露了浓郁的乡族之情, 异常感人。不妨录之于后, 以见其情:
同是延陵季子后,异地相逢不相识。
缅怀千灶万丁村,田干庠里承一脉。
山居岁月似桃源,沧山源与河坑隔。
归去来兮年复年,北国吴中同作客。
书香门第盖昌溪,论交已悔头斑白。
羡君枝圆精神健,宜齐彭聃李八百。
& & 从上可知, 吴承仕祖上是富甲一方的的徽州茶商,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在自身富了以后, 不忘扶贫济困, 在家乡捐资劈山铺路, 办义学, 修池塘,济贫穷, 建宗祠, 为人分忧排讼。昌溪至沧山源五华里千级阶梯的青石板路, 沿途所建的两处路亭等, 即是他们花重金修建的, 在今天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你能不为吴承仕家族经商成功以及大力从事公益事业由衷喝彩吗?
当再次回到路口边的亭阁处向全村回望时, 有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想到沧山源吴氏家族现在外任教授、高工及县处级干部的就有五十多人, 在心里也只有啧啧称赞了。此山中村落虽小, 人文历史却如此厚重, 只有懂得这种历史, 才能真正懂得这一古村落, 也才能真正懂得吴承仕。
& & 沧山源的千级云梯又进入了视野, 在脚下蜿蜒着。
签到天数: 243 天[LV.8]以坛为家I
Re: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吴兆民
《八说昌溪》之八
《集遗录》里显光辉
在昌溪吴氏家谱中收录了一部有关吴仕昭《集遗录》的诗文集,这无疑是家谱中的一个亮点。笔者为此颇激动了一番,并不惜费时将它们一一抄录下来,以作为赏析和珍藏。当然也从中进一步深切认识到了吴氏祖先的另一种光辉。
吴仕昭为昌溪一之公九世孙、孟庸公长子。他于明洪武十八年(1386)钦试进士‚ 除授承直郎刑部广东司主事, 后升授承德郎。在任秉公执法, 治狱平允。当时为建国初期, 用法严峻, 士民冤屈而死的很多。洪武二十一年(1389)孟冬月, 吴仕昭上书直谏, 遭贬谪, 被处极刑。由于当时同僚上疏挽救, 才免去一死, 但被充军。他不忍心家族受到充军牵累, 即于当日又一次奏对,于是触怒皇上。卒于官,时年37岁。吴仕昭为国家、为家族如此轻生重义, 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忠烈气概。在当时朝廷上下产生了震动,一些人不顾个人危险,撰写怀念文章。
《集遗录》收录的就是有关仕昭公生前与友人的吟唱之作,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不妨先将其收录经过作一简要勾勒,以见出它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不妨先从祁门的李义在嘉靖二年(1523年)春天所写的《集遗录•序》中来认识一番:“是集也,秋官卿吴公之所遗也。公讳仕昭,生丁元之季世,博文好古,以山水图集自娱。别号清隐‚轩名希濓,意者效茂叔之光风霁月,乐濂溪之乐,以终其志也。……当时贤大夫以诗鸣者,馨其德,题其轩,绘其图,一唱群和,吟咏性情,凡若干篇,脍炙人口,表而彰之,以示传之不朽。奈何世远人湮, 家罹回禄, 皆煨烬之,余十存一二,残编蠧笥,中视之为糊窗蔽隙,不甚顾惜也。正德辛已, 裔孙准,字本直者,亦能绳其祖武,适见潇湘之图于西山之牖,盖启其端也。由是广询博访,搜幽剔隐,复获希濓之卷、清隐之图于伯氏之家,不啻连城尺璧,如锡百朋也。然历年已久,多为风雨虫鼠之所毁伤,不免字迹磨灭,亥豕不辨,又就有道而正其缺略,模录成帙,袖以示予,……噫,吾子之用心亦可谓孝且诚矣。”
& & 又从嗣孙吴准于嘉靖癸未仲秋所写的《希濓卷记》中可知:“……而当时诸名公相与题其轩,咏其事,一唱群和,遂成巨卷。无如历年既久,则颇残缺失次。余生也晚,未尝不为之太息也。噫,石鼓之文尚亦有缺,况兹非金石之质者耶夫?百世之下将欲深探作者之本意,即其子以求其情,即其情以求其道,于其道之所同者会而通之,则庶几也,讵可以文害辞、以辞害意哉?先世遗文必征诸其子孙,而残缺若此,可胜悼哉!于是劳心焦思,广询博访,求什一于千百,疑者阙之,存者订之,用绘厥图,以冠其上,并为之记以传焉。”
于此我们知道了此一《集遗录》能流传至今,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在《集遗录》里,留存有一首都御史汪尚临《题仕昭公像赞》的诗,诗曰:
& & 昌溪溪水碧流长, 闻道当年应宿郎。
云锁青山芳草遍, 恩公开国奉明光。
此一诗作概写了仕昭公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既简括疏荡又具诗情画意,令人喜爱。
通观《集遗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仕昭公题四景画诗及他人的应和之作;二是仕昭公题《潇湘图》诗及他人的应和之作;三是他人通过吟咏希濓轩赞美仕昭公之诗作;四是他人通过吟咏《昌溪清隐图》赞美仕昭公之诗作。总之,所有诗文全与仕昭公相关联。通过对《集遗录》的品读,可以从仕昭公身上看出昌溪人的独有品格和力量,可以从中领悟到昌溪人自古而今的价值观。
& & 一,从仕昭公题《四景画》诗及他人的应和之作看其价值取向
& & 在《集遗录》中,特别珍贵的是保存了仕昭公的八首题《春夏秋冬四景画》诗作和两首咏《潇湘图》诗作,让人十分惊喜!不但让我们能够领略他的诗作意境和情怀,而且可以见出其驾御语言的艺术功力。
我们先来看仕昭公题《四景画》诗吧。
春来无地不繁华, 水色山光满眼佳。
乌帽蹇驴何处去,杏花村里酒旗斜。
酒旗轻颺杏花风,远近山光翠黛浓。
载酒寻春联骑出,游人身在画图中。
依山跨水结幽亭,杨柳风生清若水。
看弄渔舟移白日,不知人世有炎蒸。
溪光映翠浸山光,杨柳风清水阁凉。
坐看轻舟人举网,不闻渔唱起沧浪。
老树青黄向老秋,溪江如练着扁舟。
水波不动风徐至,好问当年赤壁游。
叶脱高林秋意清,游人如在镜中行。
扁舟泛泛闲终日,云影天光浪不惊。
瑞木花开触处飘,山林高下尽琼瑶。
茅草独坐诗多思,不待乘驴踏灞桥。
玉立群山插碧天,推窗吟望兴悠然。
定应懒作干人出,不驾山阴访戴船。
& & 从这四组八首《四景画》题咏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四景画》的无比喜爱之情,流露出对于艺术之美的由衷激赏。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根本上源于对自然界一年四季的热爱,源于对人生和社会的热爱。于此我们看到了仕昭公的一颗爱美之心在激烈跳动。如此,才会对春天有“春来无地不繁华, 水色山光满眼佳”和“载酒寻春联骑出,游人身在画图中”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才会对夏天有“溪光映翠浸山光,杨柳风清水阁凉”和“看弄渔舟移白日,不知人世有炎蒸”的吟叹;才会对秋天有“老树青黄向老秋,溪江如练着扁舟”和“叶脱高林秋意清,游人如在镜中行”的观照;才会对冬天有“瑞木花开触处飘,山林高下尽琼瑶”和“玉立群山插碧天,推窗吟望兴悠然”的体味。通过对这些诗句的体味,一个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形象鲜活地站立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心生敬爱之情。
& & 难怪一个叫潜溪的人在读了仕昭公的《题四景诗》后,也写了《续题四景》的诗以作应和。诗曰:
蹇驴双出觅春丛,潇洒风流两钜公。
踏遍软红何处去,杏花枝上酒旗风。
密柳薰风暑气除,白云流水傍闲居。
江村长夏堪消日,时有小舟来卖鱼。
黄泥坂下碧云浮,赤壁山前好放舟。
江山不尽闲风月,千年鹤梦两悠悠。
江山面面绝风尘,玉树瑶花处处春。
清兴满腔浑不俗,空斋独坐懒干人。
另一个叫鹤谷逋仙的人也写了《续题四景》的诗来作应和,诗曰:
午杏风和称丽春, 翩翩两骑踏红尘。
主人定有金龟兴,一醉宁知宦海深。
柳甸新飔送晚凉,凭虗草阁傍沧浪。
高闲听彻渔家傲,不道烟波弄小航。
古木萧萧挟晚霜,秋江漫漫涌微茫。
游人过却林臯下,美酒鲈鱼载小航。
罗浮梦觉苑堂白,万玉飞装小广寒。
清彻蒲团诗思活,煮茶细啮碧琅玕\。
这两人的应和之作与仕昭公的诗作恰成映照,更让我们加深了对仕昭公的审美世界的理解。仕昭公的审美世界是纯洁、妩媚和灿烂的!
二、从仕昭公对《便面潇湘图》的吟咏及他人的应和之作看其内在品格特点
在《集遗录》里我们看到还收集有两首仕昭公吟诵《便面潇湘图》的诗作,细细吟诵,殊为可爱。
其一& && && &
细竹娟娟摇翠葆,遥山隐隐抹青蛾。
一团月影涵秋思,怪底凉风到面多。
坡仙写竹称绝奇,胸中有竹千万枝。老文气吞筼筜谷,为写此君真似之。
老韲欲继二贤躅,清苦形容瘦如竹。挥毫转腕生凉飔,参差万竿立苍玉。
高低远近烟生昏,仿佛虗籁先秋寒。雨过蛟龙挂形影,月明凤凰翻羽翰。
我家此竹坡边住,一见此图心似醉。拂云直干颇萧踈\,傲雪真姿独憔悴。
题诗掷笔长嗟咨,前人手种非今时。坡前新阴渐满地,岁寒节操宜坚持。
& & 如果说第一首作品只是写出了特有意境的美妙的话,那么第二首作品在对潇湘图作了一定的吟咏之后,笔锋一转到“我家此竹坡边住,一见此图心似醉。拂云直干颇萧踈\,傲雪真姿独憔悴。题诗掷笔长嗟咨,前人手种非今时。坡前新阴渐满地,岁寒节操宜坚持”,显得异常感人,特别是“岁寒节操宜坚持”一句,写出了对保守节操的自我劝勉,显得品格磊落,意志坚强,令人颇受鼓舞。在《集遗录》里,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仕昭公除了爱莲就是爱竹了。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不!正是莲的清洁和竹的坚贞,构成了仕昭公的整个人格世界的骨骼。而这也正是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什么自古以来有那么多士子要咏竹、颂竹?他们是在以此砥砺自己的意志、
节操和品格啊!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仕昭公的友人们是在怎样应和的吧?在应和者中除了渐江渔者、东篱主人、梧冈、木菴、拙斋、张钧和方喜等人的作品外,还有以下这样一些友人不无充满深情地应和道:
湘云低压碧琅玕\,湿翠濛濛拂袖寒。
昨夜月明洞箫歇,一窗秋思梦魂安。
猗猗淇澳碧琅玕\,日暮佳人倚袖寒。
雨过潇湘明月上,枝头昨夜凤栖安。
玉堂官纸白如银,写出潇湘一段真。
胜似捲廉秋水裹,万竿浓翠拂苍旻。
桥门生次韵
故人肄业在宫庠,每忆家山绕翠篁。
何日归来耽隐趣,一竿和月钓沧浪。
几个筼筜倚北崖,清风元自掌中来。
从今自掩柴门看,未许王猷取次开。
罗江次韵& && && && &
万顷碧琅玕\, 萧踈\带雨寒。
家家比君子,处处报平安。
湘水映清波,春山展翠蛾。
万竿添景色,绝胜淇泉多。
山拥青螺水涌波,江天翠色妙于蛾。
浑然一带潇湘景,妃泪篁斑两较多。
谁拈秃笔写琅玕\,雨露风晴墨色寒。
多少古今题绝妙,撚髭欲和句难安。
湘云漠漠凝寒水,水澄夜静孤龙语。
二妃幽怨不可招,苍筠泪湿斑斑雨。
九嶷山高空插天,日斜倒影开金莲。
翠华渺杳不复覩,至今犹忆南薰絃。
虀斋昔作乘槎客,曾泛银河泝天阙。
归来惯识此叚奇,一握生绡写秋色。
生绡写出湘江水,月夜箫韶闻凤语。皇英繁怨未可知,泪痕染竹多如雨。
澄清秋水碧连天,巫山十二拥翠莲。生生妙趣不复见,世乏知音已断弦。
我今久作官游客,几度观光朝帝阙。公余览此潇湘图,满目江山挹秋色。
韲斋笔底超凡俗,不作人间闲草木。霜枝雪叶一万竿,斧斤不到森如束。
初看月夜影当户,似觉风秋声满谷。翠连千亩若云屯,黑入太隐疑雨沐。
昔闻老可墨君堂,满地婵娟皆此属。三百余年寂不存,幸有吾翁近芳躅。
吴生求咏意有余,愧我形容才不足。只恐春雷破蛰时,变化无容在淇澳。
在以上这些唱和之作中,只有少数几篇直接写到仕昭公本人,如桥门生的“故人肄业在宫庠,每忆家山绕翠篁。何日归来耽隐趣,一竿和月钓沧浪”和双溪的“吴生求咏意有余,愧我形容才不足”,其余多从画作意境本身来吟咏,虽不能直接看出他们对仕昭公的评价,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仕昭公审美趣味的认同以及相交甚厚的感情流露。
三、从他人对《昌溪清隐图》的吟咏看时人对仕昭公的影响和评价
对《昌溪清隐图》的所从来,嘉靖壬午年孟月来孙邦永在《清隐图记》中说:“吾祖仕昭公丁元之季世,洁其身而晦于家,傲耽乎昌水之滨,与诸逸士相酬赠,情往而兴来,好事者为绘昌溪清隐之图,其一时林泉,风味高蹈,襟期致足乐矣。逮圣主崛兴,大召名儒,由是幡然而出。寻由郡庠趋登进士,擢授南京刑曹, 其时之可行有如是,夫以时隐而隐,曰:不事王侯高尚其志;时显而显,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是以隐不徒隐,与道俱隐,出不徒出与道俱出。其出处之大概有合于古人之所云视接舆沮溺辈不侔矣,清隐讵足以尽公哉。永之遡公不克负荷之惧, 为感慨系之不能已云,僅六仅而其图已散失不可考,存者有诗数章而已。”于此可知其所从来以及之所去之大概。
对《昌溪清隐图》的经历情况,裔孙吴准知之最详,因为是在他手上失而复得的。他在《续歌识清隐图本末》中作了具体叙说:“清隐图历年既久,未免晦失,吾得之伯氏文翁,因续歌以识其本末。”歌曰:
伯翁来我岁庚辰,手携清隐云避名。东园妙手本好亊,十日始为留其真。
置之草屋乐丘阿, 忽有访戴来相过。壶天山水参差是, 才士睥睨相吟哦。
自从殂落委尘垢, 虫鼠蠹啮成断朽。烟迷雾断尺幅中, 谁复珍惜摩以手。
旧闻此图今见之,珠璧灿烂腾蛟螭。毕方肆雪失纸本, 真迹神物为呵持。
锦屏山水开新榭, 未及此图多光价。沉吟重惜意蹉跎, 漫作狂歌声上下。
其事可讴,其情可感,不愧为仕昭公之后人也!而如今,此《昌溪清隐图》已不得见,早已不知流落何处矣!面对先人,我们只有汗颜!
围绕《昌溪清隐图》,仕昭公的诸多好友多有吟咏,解读这些作品,有利于我们懂得仕昭公的为人和情怀。
天台人溆东渔叟江灝有感于仕昭别号昌溪清隐、东园道人,为写《昌溪清隐图》,特歌以赠之。其《咏昌溪清隐图》曰:
昌溪古水清且涟,昌溪林壑清而妍。吴生筑室据其会,水光山色罗堂前。
读书在泮凡几年,每忆清趣心涓涓。不知登名列俊造,岂容投足栖林泉。
明年春贡当在贤,礼围校艺期争先。文冠伦魁我所望,志同金石生宜坚。
丈夫事业须勉旃,功成名遂行言旋。昌溪之清尚可隐,此时归作人中仙。
徽州岩镇溪北人东篱主人吕旭,字德昭,咏《昌溪清隐图》曰:
昌溪之水秀且清,笃生人杰因地灵。吴郎世居此溪上,号以清逸逃其名。
吾闻大隐在朝市,用之则行舍之止。莘野耕夫受啇聘,渭川钓叟因周起。
二人名垂宇宙间, 高风凛凛谁能攀。吴郎读书郡庠里, 安能晦迹居丘山。
同宗友人好事者, 想像溪山为图写。青山绿水绕幽居, 红树白云围秀野。
吴郎岁贡登春闱, 功名拾芥英妙时。白首归来遂清隐, 溪山出色他年期。
江宁人迢思老人施孟文咏《昌溪清隐图》曰:
吴郎家居昌溪东,昌溪之水流无穷。
春风三月涨红雨,桃花浪煖鱼化龙。
滩声潺潺石磊磊,平皋远浦寻兰茞。
明年折桂步蟾宫,直泛灵槎访瀛海。
槐塘人唐子仪,名文凤,号梧冈咏《昌溪清隐图》曰:
昌溪乔木固森森,莫为林泉负壮心。
系出丰南征世学,名驰泮壁辨鸮音。
辍耕不久藏莘叟,旱岁偏应望雨霖。
明日挂帆天上去,凤池春色映华簪。
从这些吟咏之作来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
首先,都对仕昭公的优美家居环境作了无一例外的赞美。如江灝的“昌溪古水清且涟,昌溪林壑清而妍。吴生筑室据其会,水光山色罗堂前”;吕旭的“青山绿水绕幽居, 红树白云围秀野”;施孟文的“春风三月涨红雨,桃花浪煖鱼化龙。滩声潺潺石磊磊,平皋远浦寻兰茞”等,极尽赞美昌溪山水之美好。
其次,都对侍昭公过早地隐而不出表示了不同意见,并极尽劝勉之事。如江灝的“不知登名列俊造,岂容投足栖林泉”,“文冠伦魁我所望,志同金石生宜坚”,“丈夫事业须勉旃,功成名遂行言旋”;吕旭的“吴郎读书郡庠里, 安能晦迹居丘山”,“吴郎岁贡登春闱, 功名拾芥英妙时”;施孟文的“明年折桂步蟾宫,直泛灵槎访瀛海”;唐子仪的“辍耕不久藏莘叟,旱岁偏应望雨霖。明日
挂帆天上去,凤池春色映华簪”等。&&
最后,这些吟咏之作也体现了对仕昭公的清隐之心的肯定,但认为要实现清隐当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江灝的“昌溪之清尚可隐,此时归作人中仙”,吕旭的
“白首归来遂清隐, 溪山出色他年期”等。
这种包含深情厚谊而又艺术化的劝勉,对仕昭公无疑是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为他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还是步入了仕途之路。当然,从他的不幸结局来说,还是以不出仕为好,因为他骨子里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在这一点上他自己是看得很清楚的。正因如此,他在早年即选择了清隐之路。但这种选择却被
他的友人给否定了。
四、从他人对“希濓轩”的吟咏和赞美看仕昭公的美好心志与追求
仕昭公爱莲,不但爱莲,而且以希濓名轩,表达自己的美好心志。
对于仕昭公的心志,当时的永嘉人陈民初理解得较为深透。他在所写的《希濓轩序》一文中说:“士生天地,赋稟不同,好尚亦异,昔徽之爱竹,和靖爱梅,靖节爱菊,濓溪爱莲,岂徒然哉?亦各有趣也。吴公仕昭爱莲,以希濓名轩,惟其寓之之深,故好之之笃。诚以涟漪之莲为花之君子,目击净植之莲,宜思所以为君事,不然徒以娱其心目,不契其所归,安取其为希濓?希濓之人亦濓之徒也。以希濂自况, 居是轩,读周子书,自堂而室,涵泳优游,光风霁月之蕴,而后则可以称希濓之名轩,而其乐则无涯矣。”
祁门的李义在嘉靖二年春天时节所写的《集遗录•序》中对此也作如是言:仕昭公“别号清隐‚轩名希濓,意者效茂叔之光风霁月,乐濂溪之乐,以终其志也。”
嗣孙吴准于嘉靖癸未仲秋所写的《希濓卷记》一文中,对仕昭公的心志有如下体味:“夫遁世以乐志也,托物以寓情也,公慕乎古人者也。故其心必曰:莲为花之君子,周子尝爱之矣,其爱之也,岂徒尔哉?盖取其净植之德耳。是故居是轩,读周子书,得其性命之蕴。”
以上对仕昭公心志的体味和理解不能不说是深切的。而以下诗作则从艺术的角度,对仕昭公的美好心志作了吟唱和揭示。
天台人江灝咏《希濓轩》诗曰:
花中堪比德,惟有水芙蓉。周子昔曾爱,吴生今亦同。
寓情因托物,学古特追踪。若用资观玩,非知太极翁。
亭亭外直又中通,清画幽香递远风。
吾子爱花花比德,高情定与古人同。
昌水高人逈不群,一轩偏把水云分。
清时自有金莲炬,无暇希濂作隐君。
同里之友人吴扩咏《希濓轩》诗曰:
亭亭君子花,託根在淤泥。淤泥讵能染,净植凌涟漪。
中通外自直,不妖也不枝。香飘清且远,色腻红为姿。
所以舂陵翁,寓意独嗜之。我友家昌溪,芳敷盈前池。
玩之有深契,使以心旷夷。求道固专志,希贤而为期。
于今整征旆,冽冽凉飚吹。成均育才地,多士云集时。
但愿力陶镕,名德俱相宜。
江宁人施孟文咏《希濓轩》诗曰:
大隐昌溪远市尘,每将高志对先贤。
窗前生意宁除草,轩里幽情独爱莲。
& && && && && && && && && && && && & 又
白发林泉甘潦倒,黄尘岁月任推迁。
等闲悟得先天理,太极图经尚可传。
同郡紫阳人曹□咏《希濓轩》诗曰:
水华出涟漪,托根果清绝。淤泥相掘场,曾不污其洁。
由来质素美,是以不能湼。譬之人处世,正己在风节。
虚灵苟不昧,纷拏讵干亵。以莲喻君子,百卉何敢躐。
吳君负长才,有志慕先哲。所爱既殊俗,践履当勇决。
今兹赴京畿,壮志觐天阙。入海观鱼龙,眼界益超越。
守道心不渝,功名比臯契。伊洛渊源长,愿言步前辙。
休宁人程松咏《希濓轩》诗曰:
周子尝爱莲,所爱非徒尔。后人看此花,因之慕周子。
吳生花满池,爱之良有以。圣贤皆人为,造诣诚在己。
为山九仞高,一篑不可止。
东篱人吕旭咏《希濓轩》诗曰:
面面轩窗向水开,芙蕖万柄绕池栽。
光风入座香成阵,霁月穿簾锦作堆。
不染污泥清有德,每沾时雨净无埃。
古今独羡濂溪爱,喜子希濂好自培。
从这些吟诵《希濓轩》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士子对操守是何等看中,特别是对莲花般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的推崇和看中。而仕昭公就是自觉向莲看齐的人,并以之自勉的人,不但如此,而且他在事实上已经成了这样的人。因此,才有人来吟唱他的雅室,才有人来赞叹他的为人。读着这样一些作品,又何尝只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它更是一种品格的砥砺和提升!让我们读《希濓轩》诗,做《希濓轩》人!希濓,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崇高追求!
要问今天的我们读了《集遗录》后的感想如何?笔者倒更愿意用乾隆癸未冬月昌溪吴氏裔孙吴漋的《集遗录》读后记里的话来回答:“读集遗清隐诸篇, 乃知我昭公之德与公之所以发祥也。其一时酬赠往来, 皆良师益友。有道君子之所言, 岂吟风弄月为高哉?百代如闻其声矣。初此录秘于故家, 后人多未及见, 今谱刻之千秋万禩不磨矣。公有灵矣哉!”
& & 今日笔者又有机会将《集遗录》中的诗篇公之于世,以为更多的人来品读和忆念,那更是:公有灵矣哉!公有灵矣哉!
该用户从未签到
Re: 《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八说昌溪》& 吴兆民
大姐辛苦 [s:9]
01-2401-2412-2512-1511-1611-1110-1607-1306-2306-19
09-2502-2802-2802-2802-2102-1502-1102-0201-2901-24
故园徽州网是安徽徽州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社区门户,了解徽州文化,探寻徽州古城。
Copyright &
黄山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故园徽州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知道自己干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