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章 吹牛档案

中国坠子王河南坠子大师郭永章资料 组图-郭永章,一位鲁西南民间盲艺人,以唱..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坠子王 河南坠子大师郭永章资料 组图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郭永章档案_百度知道
郭永章档案
提问者采纳
郭永章档案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bn mnh bn j万象更新 怼僖侮卓爈卝淉恏囐坺劷揜拘唋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演唱主要曲目有郭永章是山东菏泽人,演唱河南坠子为生;从小双目几乎失明,坠子大师
郭永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数量和种类繁多,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在传统的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数字化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路向。可以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进行新型的保护。具体到非遗项目的保护上,可以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以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产业化增值。中国论文网 /4/view-3230683.htm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  引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又称无形遗产。它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口头传承、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不可挡的全球化大趋势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人口的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带来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负载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的“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遍推开,其中运用文字、录音、录象、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因此,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有效且十分必要的。  一、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工作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就国外而言,开展这项研究的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国际会议以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台作关系建立在三星公司拟将自己公司的资源和网络用于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数字化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也于2004年12月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以阿塞拜疆国家地毯博物馆为依托,进行相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一些多媒体、虚拟技术或图形学方面的国际会议,如虚拟系统与多媒体会议(Virtual System and Multimedia,VSMM)都开设了文化遗产专题,至2008年为止已经进行了7次关于文物方面的会议主题;其它一些会议如数字图像与视觉艺术也都包含了大量,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数字化文物的内容。  美国在数字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对本国的非遗进行数字化的同时,也开发利用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遗产。欧洲的非遗数字化工作始于1986年,典型的如欧盟支持下的3D-Murale提供了新的多媒体技术用于记录、分类、保存和恢复古代的器物、建筑及遗址等,一些欧洲组织参与的ARCHEOGUIDE,为文物遗迹提供了可交互的、个性化的增强现实(AR)向导。日本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对消失的文化遗址进行复原的色彩处理,复原京都古时的街市风貌等。[1]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也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比如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自97年至今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浙江大学虚拟故宫漫游,北京大学故宫数字化,微软研究院的兵马俑,南京大学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国内各种数字博物馆包括南京博物馆的数字化、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云南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从事的“虚拟五禽戏交互系统”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工程等等项目,为我通过信息技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再创造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与经验。[1]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农耕历史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省有22项名列其中,占全国推荐名录的 3.8%。而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更是多达56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上,河南省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如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戏曲( 豫剧、曲剧、越调、四平调、大弦戏等),唢呐艺术,河洛大鼓,少林功夫,太极拳,年画,剪纸,泥雕,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等。[2]  然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日益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渐趋萎缩,引发世人警觉。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旧式的保护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状不容乐观,仍有很大的保护空间待发掘。  1.河南省非遗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对而言,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河南地域特色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如中国最古老的庙会——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登封少林功夫、豫剧、汴绣等,已经成为一方新兴产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从2003年开始,发动并实施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6年12月又出台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及措施。河南在抢救、保存、保护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3]
  2. 保护模式传统陈旧,现状不容乐观。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政府资金投入,民间保护以及立法保护等传统手段上,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结构的改变以及时代的进步,这些保护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传承人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缺乏足够的物质文化生活尊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赖以生存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依托于人而存在,不能脱离民族特殊生活生产方式,它是文化及其传统中最“活”也是最脆弱的部分。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对河南省内300位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非物质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4岁,年龄最大的已经109岁,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向。以开封木板年画为例,真正健在的能够掌握木版制作全套技术的老艺人只有45人,且年纪都在70高龄以上。传承人的老龄化也带来了民间艺术的“脆弱化”和“高危化”。许多老艺人一去世往往把一身的技艺也都带走了。可以说传承人老龄化已经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瓶颈”。缺乏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那些严重老龄化的非遗资源必然会走向衰亡。[4]  除了传承人老龄化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消失同时还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就是一些传承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缺少足够的尊严和保障。河南著名的民间老艺人,以一曲《罗成算卦》享誉中原的盲人坠子大师郭永章,当记者去家里采访的时候才发现,只有夫妻两个人的他们生活过的困顿不堪,靠着郭永章一个人走街串巷勉强度日。而市场上,音像店里,他的正版的、盗版的录音带早不知卖出了几百万盘。传承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也使得生活在物欲时代的年轻人不愿去继承这种遗产。而坠子,这项河南人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也正在走向没落和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关键是传承人,因此应给予传承人物质文化生活上足够的尊严,这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1.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保护  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的保护还紧紧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展现可以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而并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  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早在1950 年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等专程到无锡用当时最为先进的钢丝录音机为民间乐人华彦钧(瞎子阿炳)录制《二泉映月》,后人又将其转化成数字格式保存下来。现在大家只要买一张CD或者从网上下载都可以再现当年瞎子阿炳的这段经典音乐。  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的整理、收集、记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的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到非遗项目的保护上,可以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以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1.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能够跟国际上的非遗组织密切联系,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保存一些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经济社会环境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等,运用科学手段保护保存中原五千多年留下的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原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千姿百态。其海量的信息资料,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能简单的数据堆积,必须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按“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编码后,再系统化的分类存入数据库。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耗资费力。  1.2利用现代软件技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内容。需要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框架,让现代人能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观赏并查阅相关文化信息。利用现有的软件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已成为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包括: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2、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图像检索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3、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以及图象检索等技术的开发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水平。  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能让更多的人增加了解、增强兴趣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的活力,从而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2.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思维,在坚持原生态、原真性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再创造,目的是将其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和市场消费特性的文化产品,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产业化增值。
  2.1 挖掘文化内涵,寻求创意开发突破点  可以通过深入项目原址,精心调研、悉心感受,找到最具承载能力和表现丰富的内容载体,通过事先制定的科学的技术路线逐步导出项目功能布局、实施路径、产品组合、推广策略与保障措施等项目整体概念性规划。  2.2 融入数字内容元素,打造新型的产业模式  经由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源泉”和“内容富矿”,可以考虑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建立非遗内容数字化支撑应用平台,将非遗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采集、处理、储存和重现,在此基础上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从而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与展现,并以其为基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收藏鉴赏和社会教育等价值展开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市场开发。  2.3 整合有效资源,实现优势对接  充分利用全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契机,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以文化元素、创意思维以及创新手段,将数字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领域,以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和超前的市场眼光,开创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创新之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而是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市场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量,做成一个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收益的全新产业。  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很多文化形式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大众的需求相结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到更加适合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同时,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客观上可以为非遗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人才,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获得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的支持。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可以提供相互借势、相互渗透、互为支持而获得双方的发展和共赢,两者的互动将为共同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不可小觑的推动力。[1]  结论  总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要采取传统与现代保护手段相结合,注重数字化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借鉴省外和国外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家学者自身优势,建立一整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体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使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5]  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协力,才能更好地保护与开发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才能发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为中原崛起,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发挥应有的文化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科学出版社,2011  2. 汪振军.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3. 王明有.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2011  4. 宋云飞.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 特区经济, 2011  5. 田 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第一千七十一篇:潘汉年杨帆生死恋:冤狱一坐24年
  说起潘汉年和杨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1955年轰动全国的“潘杨事件”。然而,潘杨的生死缘分和知己之交,却要追溯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追溯到康生阴谋策划的“抢救运动”中杨帆所遭受的另一场冤情。
  1、凌子风坦言惹祸杨帆
  1943年,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的青年学子凌颂强(即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怀着抗战救国的赤子之心投奔到了延安,正赶上“整风运动”(康生在其中又搞了“抢救失足者运动”)。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凌颂强坦陈是由当年的戏校老师石蕴华介绍加入南京“救国会”,从而与共产党及爱国进步人士接近并投奔而来的。
  凌颂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坦陈将老师石蕴华,即当时已担任新四军三师保卫部长的杨帆也牵进了被“抢救”的行列。南京戏校的校务委员会主任是张道藩——大名鼎鼎的国民党“CC”派健将。这所学校的救国会一定与“CC”有瓜葛,杨帆竟在这所学校当过半年老师,还热衷于救国会运动,这还了得?康生如获至宝,即刻密电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将杨帆逮捕。
  接下来的情况便是,杨帆被诱到军部开会,而后脚镣手铐全副加身,审讯诱供轮番进行。禀性耿直的杨帆誓不屈服,每次审讯都以僵局收场。无可奈何中,只得请华中局情报部部长潘汉年到新四军军部黄花塘来继续审问。
  潘汉年具有丰富的国统区工作经验。他在看了杨帆的材料后,便觉有疑。杨帆被捕的主要依据是所谓“地下救国会”问题。对救国会,潘汉年是十分清楚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过贡献。参加过救国会,就是“CC”派,这实在是牵强附会。
  2、审讯官囚犯传诗结情
  带着种种疑问,潘汉年对杨帆进行了第一次审问。荷枪实弹的警卫为他打开了那间临时牢房的门。初次见面,杨帆就给潘汉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材高大健壮的杨帆,被手铐脚镣锁着,如同一头被困的猛狮,显得焦虑而愤懑,两只手因不能活动而被冻得通红。潘汉年立即命警卫卸去杨帆的手铐:“这么铐着叫他如何写交代材料?他跑不了的!”接着,便以心平气和的口吻向杨帆提了几个问题。
  望着眼前这位面容和善、态度亲切的审讯官,再听听他所提的要求、所问的问题,都客观公正、合情合理,杨帆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一直处于“对抗”情绪的杨帆,竟以平和的口气,将自己在北京大学、南京戏校、上海文化界以及皖南新四军军部等地的经历和革命工作作出清晰诚恳的介绍。
  潘汉年对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文化圈非常熟悉,虽未曾与杨帆结识,但对杨帆所陈述的事件、提供的证人却极其了解。凭经验和直觉,他认为杨帆的话是可信的,杨帆是无辜的。
  卸去了手铐的杨帆除了在纸上写交代材料外,还以诗词诉冤明志。以“汉奸”身份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盛同,实际上是由组织派来监视探底的。他将杨帆写的几首诗抄下来,暗地里传到潘汉年手中。杨帆在诗中或表达对牺牲的项英的悼念与追思,或抒发对陈毅遭排挤的同情和挂念,或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处境与心境。
  当潘汉年读了这位北大文学系的高才生所写的诗词后,不禁与其文才和诗中流露的志趣胆略有了一种感应。但他虽为审查小组负责人,对案件却无法“说了算”,还得听取康生等人的意见。于是,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先后作诗两首:
  细雨寒风忆楚囚,相煎何必数恩仇。无权拆狱空叹息,咫尺天涯几许愁。
  慰炎狱中
  面壁高歌字字真,江郎岂肯作狂僧。无端屈辱无端恨,巨眼何人识书生。(注:杨帆字“炎”)
  潘汉年知道杨帆一案的清理还需一段时日,便派人先将这两首诗传给尚在狱中的杨帆,表示对他的信任。杨帆收到了潘汉年的诗后,为潘汉年帮他洗刷冤情的知遇之恩,更为两人的惺惺相惜、英雄相敬,又回赠给潘汉年两首诗,表示在他“欲辩难言”之境,是潘汉年带给他“幸有寸心如火炽,凄凉伴我过年来”的“雪炭深情”。
  同时,潘汉年继续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取证,在获得了杨帆无内奸特务嫌疑的确凿证据后,立即向华中局和延安汇报,澄清事实。此时,延安方面也正在纠正“抢救运动”中存在的“过火”问题,凌颂强也已得解脱,被关押了10个月的杨帆终于重见光明。
  杨帆将在狱中所作的百余首诗收集起来,题为《鹤吠集》,呈给这场患难中结识的知己——潘汉年。潘汉年读罢诗集,又写了《题鹤吠集》诗一首:
  同为天涯客,飘零梦亦空。楚囚吟鹤吠,细雨泣寒风。面壁居囹圄,杀身何碍忠。寄余诗一卷,读罢泪眼红。
  潘杨两人在这短暂的戏剧性的初逢之后,又分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同一个理想而战斗着。抗战胜利后,原先潘汉年任部长的华中局情报部调整为华中局联络部,由杨帆任部长,人员组织仍是原班人马。担任情报部机要员的李琼也就是在此时与杨帆共事、相恋、喜结良缘的。而潘杨两位前后任却始终无缘在战争年代重逢。
  3、重逢申江,并肩战斗
  直至1949年5月,潘汉年、杨帆才又相逢在奔赴即将解放的上海途中——华东局和三野领导机关所在地江苏丹阳。先期到达丹阳的杨帆,作为华东局情报部长和未来的上海市公安局负责人,到车站迎接潘汉年一行时,着实令潘汉年又惊又喜。随即,他们被一同派往上海,共同担任建设和保卫新上海的工作。潘汉年成了杨帆最直接的领导人。
  在5年多的共事中,他们配合默契、捷报频传。杨帆主管的肃特工作是极其复杂而艰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给新生的共和国造成损失,给襁褓中的新上海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国民党溃退时,潜伏下一大批特务,又在上海解放后派来了一些老奸巨滑的特工。有着丰富的隐蔽战线斗争经验、又熟悉上海情况的杨帆,在潘汉年这位老资格的情报工作者的直接领导下,精心策划了一个又一个战役,侦控破获了一个又一个敌台,及时阻止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暗杀、破坏计划。
  仅从上海解放到1950年这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上海公安部门就侦破国民党特务和各国间谍案716起,缴获特务电台124部,捕获特务间谍2856名;此外还收容了大批国民党溃兵,狠狠打击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流氓黑帮、盗匪凶徒。上海的社会治安,空前稳定祥和。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在和谐默契的配合中,潘杨两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杨帆觉得,潘汉年实在是位好领导,对工作非常负责,非常细致,而且学识渊博,工作能力极强。与他搭档,无论在工作水平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受益匪浅。同时,潘汉年又是一位最没有架子的领导。杨帆的妻子李琼回忆说:不仅是潘汉年,便是他的夫人董慧,也相当平易近人。正因如此,每逢节假日,潘家总是高朋满座,尤其是文化界的朋友们,特别爱往潘家聚。杨帆呢,星期日只要没有工作,多半是在潘家打桥牌。潘汉年、杨帆、夏衍、蔡楚生,他们四个是桥牌老搭子了,一边玩牌,一边谈天说地,有时还像孩子似地赖牌。
  然而,正当潘杨两人为能并肩战斗而感到欣慰与兴奋时,灾难却几乎同时降临到他们头上。先是杨帆,因存在被控人员“叛变”的隐患,而被“检查”。本来,“逆用”敌方人员,在情报工作中是很常见,也很有效的。随着“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发生,上海的政治空气愈发紧张,因饶漱石任华东局书记期间,曾批准上海市公安局利用叛徒、特务提供情报,于是,作为市公安局长的杨帆被牵连进去。
  4、一次长达24年的“会议”
  日,除夕之夜,杨帆还未及吃晚饭,便被一个电话约走了。之后,李琼被通知“杨帆到北京开会,时间较长,准备好他的四季衣物”。几天后一个星期日,潘汉年又来电约杨帆打牌。李琼遵上级命令,只说“老杨到北京开会去了”,便挂了电话。“会”整整开了24年,四分之一个世纪,杨帆从此杳无音讯。
  杨帆被送京隔离审查后不久的1955年3月,潘汉年也因抗战时期曾被挟持去见过汪精卫而锒铛入狱。虽然与汪精卫的会面未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潘汉年一直未将此事报告中央。这次,当潘汉年主动向中央陈述此事后,引来的竟是“隐藏在党内的内奸”这顶帽子,之后又被追加了“国民党特务”和“日本特务”两项罪名。
  而此时的杨帆,也因潘汉年的被捕,在1955年4月l2日,由隔离审查,升级为正式被捕。“潘杨反革命集团”就此被划定。起先,杨帆主要是被逼问“潘汉年是如何领导你包庇纵容大批特务,进行反革命活动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杨帆总是说:潘汉年是党的优秀干部,他对党是忠心耿耿的。他还列举潘汉年工作中坚持党的原则,使用来自敌人阵营的人时讲究策略、严谨细致等事例,以期案件能峰回路转。但这些申诉抗辩、据理力争,都无济于事。或许是实在逼问不出什么,或许是根本无须什么证词,杨帆被判刑16年,又因其态度“恶劣”,无“悔改”之意,且频频喊冤,故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潘汉年被定为内奸、反革命后,周恩来总理即布置李克农组织专门班子,查阅相关此案的全部档案资料。李克农在向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正式报告中,提了5条反证材料,要求重新考虑潘汉年问题,但先后三次报告都杳无回音。
  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残害下,杨帆的眼睛看不见了,浑身是病,几度病危。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的精神也已濒临崩溃。好几次,他冲出牢门,大喊大叫:“我要到北京去见总理,我要解决问题!”在湖北沙洋劳改时,他曾两度冲出屋去,落入河中而被当地农民救起,幸运地活了下来。
  在杨帆遭受牢狱之灾的24年里,李琼一边养育他们的6个孩子,一边承受“不划清界限”的株连之难,还要四处打听丈夫的消息:究竟是生是死,所犯何罪,判刑几年,关押何处。而她每年写给中央的询问信,也都石沉大海,直至1978年11月,才在中央领导的批示下获准前往湖北探望丈夫。
  相隔24年后重逢的那一幕,至今仍令李琼心酸泪盈。当时,杨帆的身体全垮了,看见李琼,只喊:“你是江青派来的。”对于同去探望的儿子杨忠平自然是更不认得了。同年12月,杨帆被获准保外就医。在各地插队落户的三个女儿赶回上海,分三班到医院轮流服侍父亲。女儿们穿上借来的白大褂,遵医嘱细心周到地照顾父亲。杨帆的意识渐渐清晰了,知道了面前的姑娘们不是“好心的护士”,不是“干女儿”,而是自己的孩子。
  5、三改平反书
  1980年4月,李琼终于可以向病榻上的杨帆宣读平反书了。但她小心翼翼地隐去了其中的一句:“在潘汉年领导下,包庇纵容大批特务,错误是严重的。”
  杨帆对这份平反书自然很不满意。经过进一步申诉,于是又有了第二份结论,将“错误是严重的”更改为“错误是有的”。
  当时,朋友们来探望杨帆时纷纷祝贺他:“你现在平反了,总算好了。”杨帆却闷闷不乐地说:“我的顶头上司是反革命分子,我能好到哪里去?”
  此时,潘汉年一案尚未查清。杨帆的心中好似压了一块大石头,他觉得,潘汉年冤情不了,他自己也就不可能安心,也无法告慰九泉之下的潘汉年夫妇。因此,当潘汉年一案的复查组来到杨帆家调查情况时,杨帆直言不讳地说:“潘汉年有什么问题?他对党是忠心耿耿的!”
  l982年,潘汉年冤情大白,党中央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杨帆心里的一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杨帆的平反书也因此而有了第三次结论,删去了“在潘汉年领导下,包庇纵容大批特务,错误是有的”这句话。
  但斯人已去,再也无法追回。好在杨帆生性坦荡,意志坚强,虽历经磨难、疾病缠身,但重新回到明媚的阳光下,心境自是开朗舒畅的。1998年冬,杨帆以87岁高龄仙逝。若在九泉路上重逢潘公,杨帆大可欣慰地给老友捎去许多好消息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永章 吹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