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找个女朋友真难选择。

马家辉:我们都有权力选择我们爱谁和怎么去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蝴蝶》是一部小说,可是这个小说比较特别,可能比较保守的人就不会喜欢的,这个小说是一本小说集,里面收了七八个短篇小说。作者是一位很特别很独特的台湾女作家,叫做陈雪她的小说绝大部分你看得都非常
核心提示:《蝴蝶》是一部小说,可是这个小说比较特别,可能比较保守的人就不会喜欢的,这个小说是一本小说集,里面收了七八个短篇小说。作者是一位很特别很独特的台湾女作家,叫做陈雪她的小说绝大部分你看得都非常忧郁的,总是讲女人对于情欲里面所受了种种的伤害、背叛,种种的不堪。可是在这种伤害、背叛、不堪之后你又看到比较快乐的部分,就是里面的女性,总是会找到她自己一个出路出口,比方说想谈恋爱了,最后总是找到她的爱人,虽然往往那个爱人不是男人,而是另外一个女人,女人跟女人谈恋爱同志,同性恋。
凤凰卫视8月20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家辉:今天要讲一本书是文学书是小说,可是这个小说比较特别,可能比较保守的人就不会喜欢的,这个小说是一本小说集,里面收了七八个短篇小说。作者是一位很特别很独特的台湾女作家,叫做陈雪,陈雪是从90年代出道,出了小说,先写短篇小说,后来写长篇小说。她的小说绝大部分你看得都非常忧郁的,总是讲女人对于情欲里面所受了种种的伤害、背叛,种种的不堪。可是在这种伤害、背叛、不堪之后你又看到比较快乐的部分,就是里面的女性,总是会找到她自己一个出路出口,比方说想谈恋爱了,最后总是找到她的爱人,虽然往往那个爱人不是男人,而是另外一个女人,女人跟女人谈恋爱同志,同性恋。
那或是说,总是能够站起来,找到情欲解放的出口,不管是找男的还是女的都一样。所以有人说陈雪,代表了台湾其中一个文学的写作形态,还有方向。是那种情欲小数,情欲我们的爱情情欲小数,很小众的。她思考作为一个所谓的女人,她的性别的认同在哪里,还有她受到种种的压迫,还有她的出路她的空间在哪里。当然她除了写小说,她的小说比方说《桥上的孩子》,还有《附魔者》都非常好看的,还写她小时候的故事。还有其他的散文,包括写她结婚之后,她的过程谈恋爱的过程,还有写一本叫《恋爱课》教别人怎么谈恋爱的,都是很有趣很好看的书,那这本书《蝴蝶》,收的都是他比较以前的作品,90年代的。
里面收了我刚刚说了,七八篇短篇,其中最出名的那一篇可能叫做《蝴蝶》,其实不止叫蝴蝶,叫《蝴蝶的记号》后来拍成电影,后来拍成电影,就2004年左右拍成电影,还拿了什么编剧奖在不同的地方,很受到注意,那这个小说说什么呢,主要说一个看起来像贤妻良母的,本身也有个女儿的。已经嫁给一个老公的女人,她后来当然跟她先生相处的没有很好,没有很有感觉。然后有一天她在超级市场,看到另外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偷吃东西,她就过去问一下,结果就跟那个人谈起恋爱来,就爱上另外一个年轻的女人。然后她也想到说,其实这个太太自己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时候也曾经跟女性有过一些暧昧。后来好玩在于说她发现,原来她的妈妈她的上了年纪的妈妈,也要离婚,也跟另外一个女人谈恋爱。
好像原来我们对于情欲的压迫跟解放,都比自己想像中的大,也比想像中的强烈,很多不满足,欲求不满、欲求不满的地方,到了某个关键,某个生命的阶段,当时间来了,你总可以找到一些方法,去找到你要的部分。那这个书里面,除了收了这一篇蝴蝶的记号以外,还收了其他的短篇都是,一般人来看是乱七八糟的。包括讲到兄妹之间的伦乱,不仅谈恋爱还上床,还有包括什么呢,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大叔大伯伯,大叔跟小萝莉之间的爱情跟性的关系。还有谈到一位牙科医生,有个故事谈到一位牙科医生,老牙医对于女性的月经,那种恋物狂,恋物癖。所以我说假如你是觉得,你是保守的人看了一定很不舒服的,想吐。可是在我这种人看来就非常过瘾,不是因为他谈这个东西,而是里面来探讨人的情欲,人的解放的部分。
那后来蝴蝶这一系列的小说出来之后呢,陈雪又写了其他的小说,好多小说都有她,好像回忆录的味道的。因为很好玩,她以前从小长大,据说本来家庭还可以,后来爸爸做生意失败,好像缺钱那跑路,然后在台湾的南部没有钱,还去夜市摆地摊。她从小就去夜市摆地摊的,后来听说,还有她自己说的,我不是讲她八卦,好像母亲还曾经在一些夜店来上班,她曾经描述她抱着她弟弟,去夜店找妈妈,站在那个地方乱七八糟的人走来走去,她找不到妈妈,然后她哭,抱着弟弟在一个夜店,好像在一家宾馆的走廊里面号啕大哭,那种小孩的伤心的感觉。
后来陈雪自己长大了,也做了不同的工作,除了继续摆地摊还却卡拉OK陪唱,陪喝。不晓得三陪还是四陪还是五陪,反正有陪唱陪喝,那然后她的生命经验非常丰富,那后来她这几年继续谈恋爱,她的对象当然就是女性嘛,后来去年吧还是两年前,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结婚,跟她的女朋友结婚了,不晓得谁是老公谁是老婆,反正两个都是女的,在台湾文化圈公开举行Patry,还见报成为一个文化新闻,也是社会的讨论的话题。因为台湾,别以为每个人都开放,不要以为每个人都像我这么看得开的,接受觉得都平等,人权嘛。好多还是保守的还是会讨论,哎呀不应该啊,觉得这样不伦啊。可是她不管,我们都是人都有选择,我的爱人的权利,选择我怎么样去爱,爱谁。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系列那照片,也替陈雪觉得非常的甜蜜,那现在陈雪我前一阵子在香港碰到她,她告诉我说她又在闭门,希望两年后,再拿出另外一个长篇小说,30万字的,把你看到眼睛脱窗的,我们期待陈雪的新品。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主持人:梁文道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7:05-17:1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柄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06 08:39
04/06 08:39
04/06 08:40
04/06 08:41
04/06 08:41
04/06 09:27
04/06 09:28
04/06 09:29
04/06 09:29
04/06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07 00:40
04/07 00:40
04/07 00:40
04/07 00:40
04/07 00:40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58280
播放数:165141
播放数:56165
播放数:249035
48小时点击排行Already have an italki account?
Sign Up with Email
Why join italki?
By creating an account, you agree to our .
Sign In with Email
Pleas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Remember me on this computer
Undecided questions韩语入门书籍怎么选择
如今的书太多,不知道怎么选择,希望有朋友能推荐几本入门级能看的,最基础的书。
For learning: Base language: Chinese (Mandarin)Category: Uncategorized
Sep 25, 2008
7422 views
Please enter between 2 and 2000 characters.
Sort by: Time: oldest to newestTime: newest to oldestVotes: hightest to lowest
1,如果你想系统性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韩语,我想建议你选择 “性价比”较好的【民族出版社】的《韩国语》(共计四册)。这套书的优点是字体不大、内容紧凑、单词量大、语法清晰,学好了这四册就没必要再学其它经典教材了。我朋友说,北大版的【???】(轻松学韩语)这套教材也可以参考着看。2,【中韩交流标准韩国语】此书凭借着《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极高人气,想必销量也不会太少,但我个人不想推荐此书,它不会再超越日本语那套经典教材了。我曾在书店里翻看过,不是特别让我感兴趣。3,【标准韩国语】我用过1997年版的蓝皮《标准韩国语》(北大出版社),那时教材的册数与现在有点差异,它分成: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后来一直未曾买到二年级下册,再后来教材就改版了,不按大学年级分册了,而统称为: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其中第三册就是原来的二年级上册,我至今也没发现有新版的第四册(相当于二年级下册)。4,【新标准韩国语】外研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中国【外语类】权威出版社中最好的一个,所以我始终建议朋友,只要是你想买外语类的书籍或词典,选择外研社就不会让你太失望。这套书唯一的缺憾,也是出版业的通病,就是每页的内容并不多,除去行距和图片的空间之外,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连贯紧凑的内容,当然它的权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纵然确有些不足之处,我觉得你还是可以考虑一下买全六册书的。5,不建议你立刻买【外研社】的《走遍韩国》和《快乐韩国语》,这些教材不适合打好扎实的基础,它属于强迫灌输型的,一开始就让你听日常口语对话,对于书面语法、基本知识、疑难现象,都不太重视或解释得不多。
Sep 25, 2008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亲身体会,未必说得都正确,仅供参考。可惜这里不能粘贴链接,有被删掉的可能,如果你还有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我。我的italki个人档案里有联系方式。谢谢!
Sep 25, 2008
补充说明:1,北大出版社的【???】(轻松学韩语)分成初级(两册)、中级(两册)、高级(两册),共计六册。2,外研社的【新标准韩国语】,共计六册,初、中、高级,各两本。3,外研社引进“新罗大学”的【走遍韩国】、和“韩国语教育文化院”的【快乐韩国语】都有点太简单粗浅了。
Sep 25, 2008
对了,最近“外研社”出版了《同一个世界》外语多媒体教材,其中就有韩语系列(速成韩语精品盒/共三册)。这套书我尚未去书店查看,但我听说它的优点在于“图像、声音、动画”,三者结合起来十分生动,也比较权威。“同一个世界”《速成韩语(精品盒)》包括:三册书、单语CD、双语CD、和CD-ROM。这套教材值得考虑一下。
Sep 25, 2008
Submit your answer
Please enter between 2 and 2000 characters.If you copy this answer from another italki answer page, please state the URL of where you got your answer from.&
More open questions for learning Korean
(1) (1) (1) (1) (1)
More resolved questions for learning Korean
(1) (1) (1) (1) (2)
& 2015 italki HK Limited.如何评价选择停刊的《爱枣报》?
《爱枣报》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停刊。 《爱枣报》的存在有何意义,如何评价《爱枣报》的这三年?
按投票排序
《爱枣报》是创始人的心血。这份报纸的缘起是由于当时创始人单身的寂寞。有一个深夜,他无法排遣,便将无数条新闻,揉成了清晰的十。质量由阅读者去评说,但这份网络报纸所带来的坚持的精神、对理想的执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这是任何人不可抹杀的。《爱枣报》是一个团队的结晶。这个团队拥有大量的人才,他们各抒其长,阴阳互补,协同作战,不知疲倦。他们其中,不乏真正的精英——拥有高学历、拥有高才华、拥有很多资源,却没有在什么所谓的SNS中露面。他们能够集结,完全是因为网络上这份小小的报纸。《爱枣报》是一个有爱的地方。他可能偶尔愤,偶尔错,偶尔清醒,偶尔醉,但他,最稳定的存在因素,就是爱。他爱什么?从大一点说,是爱这个世界,小一点说,是爱身边的人。有些黑暗的东西,骂不完,我们更多的是无力、无奈、无语,但更多的东西,是美好——我们批过、骂过、争取过,就可以了,但如果忘了发现美好,那便沦落到另一个极端,这不是这份报纸的宗旨。《爱枣报》是奉献给网友的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团队成员总是力保这份食粮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胃口,在这个“风调雨顺”的和谐社会里。但是,当激情归于平淡,食粮总有不顺口的地方,总有惹人发怒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团队成员也会悲愤、也会来气,但最后,还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还是不断地认真总结,力求每日枣味的新鲜。我们不该忘记背后那帮默默无闻的团队成员,他们真的很低调,很低调,在这里面,会有很多的委屈,不能讲。你们知道写一篇基本能读的枣报,需要多少小时吗?答案是6-7个小时。这个如果是全职来做,都会觉得辛苦吧,何况这帮写手们,都是兼职,他们个个有自己的事业、家庭,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枣报》是个文化青年聚集地。除了敏锐的新闻视角,他们有文艺,爱文艺,愿意牺牲很长的时间,去制作类似于枣听的内容,去写出枣读这样的深度文章,去搞一搞轻松周末。最后,甚至跟上潮流,做个微博达人,其势不让互联网精英。在此我透露,很多作者、或者曾经的作者,他们的blog、豆瓣都非常好看,值得follow。《爱枣报》是一个FB组织,或者是一个交流组织。他们经常吃酒吃肉,大快朵颐。搞过三周年庆典,搞过各类小聚,其中,好多场景,想来不禁让某些团队成员潸然泪下。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所以,这可以算得上一个交友组织。至于配对成功率,这个数据我不得而知了。但团队成员活像一家人,这是我感性的判断。……哽咽了。因为我经历过。在此就不多说了。搞得跟唱红的八股文似的,辛苦各位看官了。总之,好坏自有人评说。无论如何,《爱枣报》已经成为互联网,哦不,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个不小的奇迹(在此,想请掌握更多数据的人,提供可谓“奇迹”的数字,比如枣报地面活动涵盖的领域、网络订阅数、团队职业的横跨率、作者更换率、等等)。至少这个现象,是可贵的。声音是有限的,精神却可以传到无限远的。就像一个小小的火苗,你懂的。看似灭了,没准哪天,噗的一声,又窜上来。是这样的。PS,据我观察,此番枣报停刊,标志着这个团队正式解散。至于何时复刊,这个前路茫茫,未可知了。在此,我摘两段创始人的微博作为结尾。1)多谢各位朋友关心~我刚刚说的其实是很多事,无论是生活、家庭还是工作神马的,都会有无力感,也许是我太没用了。 很多时候,都希望能有如果,但实际上,没有如果。现在能选择的,就是睡觉,祝大家晚安,做个美梦。2)很不愿意停掉@爱枣报 ,三年多了,一路磕磕碰碰很不顺利,但这个中间我们团队投入了太多的感情、精力和期待,也收获了朋友、开心。我很想继续,但G点已经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了,为了所有爱枣报成员的正常生活,坚持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还是好好珍惜家人、朋友和生活。解脱,再见,谢谢。——我的回答完了。谢谢邀请我回答的悦涵。谢谢爱枣报。谢谢知乎平台。
很抱歉海均邀请我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选择了一天一夜不上网,去打了第一次带钱的麻将,噢,这种宣泄压力的方式真爽,还胡了平生第一个杠上开花碰碰胡。现在开始加班,回答关于爱枣报的问题先:爱枣报停刊并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是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才让最终决定坚持了853期的小报。不能写的越来越多;被墙以后,编辑的写作动力,逐渐降低。而因各种不能写导致情绪上愤慨,继而表现为失去调侃的风格,转为失控的风格,这其实是不希望出现的。正如Zola说的,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也是正确的,不过Zola说错了的是不是没有找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打算去找;一些朋友的特殊经历对我们有所触动;在我听到退出写枣报的作者说:“其实退出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在我退出的这一年,我工作上学到了很多,我生活中少了一份压力,多了一份自在。”之后,我开始思考,继续坚持下去,对热心参与的编辑们,真的是好事吗?各编辑都开始结婚、生子等,都开始面临人生的重大变化,慢慢的,我们开始觉得在此环境下,能给家人、朋友尽量多的时间在一起,开开心心的,为这个家庭多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而爱枣报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是一段特殊的日子,是一群特投缘、靠谱、真诚的朋友,是一帮集体挤兑我的烂人,是已经过去的愤青时代。而未来,爱枣报是一个FB组织,或许,是相亲组织?特别感谢参与枣报的每一位作者,对他们我也特别内疚,对不起了。
其实我是依稀记得黄海均同学以前在网易微博上见过,所以加了。没想到马上就被邀请回答这个本来已经不想再说的问题。既然这样,还是把心里的想法说一说吧。在爱枣报停掉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彭毅在一起吃饭,聊到了很多现状。我相信,这是彭毅决定停掉枣报的原因之一,而正是因为我也赞同停掉爱枣报,于是彭毅问的时候,我只是在qq上回了一句,停吧。是夜,正值和一帮朋友喝酒,酒醉之时,为曾经坚持了三年的爱枣报,痛哭流涕。从坚持新闻理想的长远角度而言,爱枣报的停掉是一种失败。这失败不是来自于压力,而是来自于枣报编辑们,或者说枣报初创人员的抗压能力。自从RYF失踪之后,从各个方面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压力,身边越来越多莫名失踪的消息,越来越多被停掉的网站,越来越多被删除的帖子,重庆红大有蔓延全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本能的感受到了恐惧。那些原本身边的朋友们,转眼之间,被各种山洞的名义XX,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是没办法继续的。而此时,我和彭毅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人父或即将为人父,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微妙起来。没错,很高尚的语言应该这样说:坚持,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再过这样的生活。而我们无法忽略,那些消失的朋友们,他们的妻儿又是在怎样的生活,遇到了怎样的境遇。应该说,以上的是压力的累计,而真正成为最后一根稻草的压力,来自于我个人的工作状况。这个就不细说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这几种压力之下,我,曾经也有过坚持所谓新闻理想,甚至大言不惭的说,希望爱枣报起到一定启蒙作用,选择了逃避。爱枣报是以彭毅的名义创办的,如果爱枣报有任何的问题,他将是最终的承载。所以,按照我们之前的约定,彭毅拥有爱枣报是否继续的一票否决权。我们的聊天结束之后,虽然谈话过程中并没有提到停掉枣报,但彭毅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爱枣报的编辑们,都是兼职。他们在生活中,都有各自赖以为生的职业。他们中,有为了写好枣报,专门去自修新闻学的阿飞,也有为了锻炼自己的观点,不惜一次次被我们在群里言语围殴的lichen,还有那些年轻的、有理想的学生们荣安和短人……那些可爱的,见过的,没见过的枣报编辑们,是我到目前为止收获的最大的一笔财富。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紧密的和爱枣报联系在了一起,而且他们的思维也在逐渐的趋向一致,但这正是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而言,将会导致悲剧的源泉。枣报某一段时间,其实非常缺人,缺人的原因除了大家工作繁忙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还能面对那些罪恶,那些无奈,那种无力感多久?怎么还能一次次的对一些挑战价值观的新闻,说出理性的、还要调侃的话语?而这种情绪,带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又会如何影响到当事人的工作?某编辑是公务员,但现在最大的理想是离开体制;某编辑的专业是新闻,但现在最大的理想是远离新闻;某编辑曾经文思泉涌,但现在却不再多说;某编辑曾经踌躇满志,但现在却期盼世界末日。对于这些编辑而言,停掉枣报,或许伤感,但或许会能稍微对生活有益。再说说激励的问题。zuola很强调这个,但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你,爱枣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纯义务性质的类公益网站。我们不缺钱,因为大家从来不是为钱做这件事情,我们也不缺理念,看看爱枣报多么深刻的影响了编辑们的生活,就知道这理念有多深。不是任何理想都一定要和钱挂钩,不是任何项目有钱就可以继续。是的,我说过了,就坚持理想而言,爱枣报停刊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没有能扛住压力。但爱枣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每天十条新闻能够带给大家一天的谈资,能够让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什么,能够用一些简短的评论来传播一些基本的常识。这是爱枣报存在的意义。而现实的情况是,自从被墙掉以后,枣报的读者群流失非常巨大,而编辑的坚持没有了读者的互动也变得艰难。多次的转移域名,多次的被墙,已经让读者顺利读到枣报成了一种买彩票式的机缘巧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做一个没有人看的网站,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爱枣报的停刊,是一种存在意义终结的选择。我们伤感爱枣报的停刊,从此不会再有“十篇新闻十分钟,美好一天轻松开始”的口号,那是一种记忆,或者说是一种集体的行为艺术。但,既然爱枣报已经无法接触到读者,散掉这个平台,让这个平台里的编辑们散落到微博、知乎、点点或者其他各种网站还能正常运行的网站中去,寻找理念相同的同伴,其实是一种延续。与其故作姿态以挑战者的模样丰富自己的profile,不如认识到原本还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去做同样的事情。爱枣报到目前有十多个qq群,读者们依然在群里聊天,他们会分享新闻,会分享观点,同时也会组织线下的腐败和讨论。枣报编辑们,当然依然会参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枣报的停刊,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程式化的工作的转变了其形式。枣报停刊,不代表我们会在艾未未的事件里噤声,不代表我们会在不公正的事件面前低头,不代表我们会放弃了长久以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做的,依然会做,只是换了平台。借用读者的一句话作为这些罗嗦的结束:爱枣报——枣报停了,爱还在。
爱枣报证明了一件事:在中国,只要忠实记录、文笔通畅,不需要过多修饰,每一篇文章就足够精彩。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但是坚持了3年多,就非常不容易。我自己有在写博客,也做过推特生活,但是上一篇是3月12号写的。想必写字的人,都能体会其中滋味。更何况这是在中国。枣报不是最好的,用阿桑奇的话来说,“我们是最好的?这得说明其他的媒体得有多糟糕啊”;枣报停刊同样不是壮烈的,用罗永浩的话来说,“我们只是正常的男人,但其他的男人都是侏儒,就衬得我们最男人”。正是由于国内所有媒体严重的自我阉割、跪下唱征服,才让枣报脱颖而出,创造一段奇迹。枣报的停刊,是媒体之耻。以上是我想说的,也是大家最想听的。下面我想说一说枣报怎样来规避人性。人天性懒惰,彭毅也一样。他决定写枣报的那一天,肯定没想过能获得如此多的读者,为了不辜负读者,他咬牙切齿的写下去。但毕竟还有工作啊,时间不够怎么办,牺牲睡眠;牺牲睡眠还不够怎么办,妈的老子不写了。读者怎么办?惆怅……问题总得解决啊,这么多说枣报好的,总有提建议的,总有文笔好的,总有有修养的,都过来吧,咱一起写。这一下时间就不是紧了,而是远远富余了。一个枣报都不够这些个编辑的热情释放,咋整啊?开新栏目吧。这下平衡了。可不久,又出现问题了,某栏目编辑因事暂时不能写了,继续找人呗,找到了,你去写吧。如此几次,彭毅怒了,事儿咋这么多啊?得找个HR了。这下又平衡了。这是我能想到的,爱枣报团队所经历过的最简单的难题。神马技术支持、神马服务器、神马带宽、神马GFW认证、神马版式统一,介些就不提了,一把辛酸泪啊。3年多的爱枣报,其实就是品牌创业的过程。我一度忽悠彭毅跟我一起创业,虽然失败,但我坚信不用多少时间,他就会跳出公司,自己干。原因无他,他用爱枣报经历过了,并且有了遗憾,这种遗憾会像一条永远看不到但感觉得到的毒蛇一样对他如影随形,是个人都承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谨以此,献给有资格站着离开的爱枣报团队。
我从早报100期起开始看,到后来逐渐的疏远这份报纸。我总觉得,对于早报的成文风格来讲,停刊是早晚的事。对于我来说,早报早已失去了最初调侃的风格,慢慢地向偏激与情绪化转移,没有一个编辑能保持这样的选题风格长久化的,对于早报最初的受众来说,可能这种逐渐的变化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对于早报逐渐成熟中的编辑和读者来说,再继续写或者读这样的内容,都是没什么兴趣的,所以我觉得,早报确实应该停刊,即使不停刊,我也打算退订了。另外多说一句,比起早报来讲,我更喜欢早读,可能早读的读者更少,但是分享中的内容和文字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在Greader里面订阅了爱枣报,没彻底形成习惯,但是也是小小的依赖。前几天法国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在Q上和别人说起这茬,我竟然浑然不知,然后感叹了一句:我发现我平时了解世界的天窗是爱枣报,而不是腾讯的弹窗,在它停刊之后,我发现,要找到比这更短小精悍却又有营养的阅读方式的可能性为0.需要理解和体谅枣报的苦心,面对密布全身的G点,连一朵花都能让人面泛潮红的这个时代,正义的声音太容易遭到封堵,这是这次停刊核心因素之一吧。而我相信,编辑也并不是因为没有商业支持而放弃的,因为,他已经0收入地运行了三年,并且这种无盈利的模式,也是枣报最大的可贵之处。有时候,在读到枣报末尾,看见两三句“感谢XX在本次编辑中给与的帮助”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两个人在秉烛工作,相互扶持的场景,虚幻,而又真实。向坚持阅读和编写枣报的人致敬。
只能说停刊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儿吧。彭毅压力很大的,小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谁因此受害都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最近风声紧,希望枣报能平安回归。
2年前认识彭毅,因为关注爱枣报如果说停刊是种形式,实质上在又一次被墙开始已经在大众视野中消失了前几天和彭毅聊天,我的两个观点:1.爱枣报和译言某个阶段都是样的,这个环境不允许“负面”新闻的出现,哪怕你的信息全部是来自大局域网内。典型的例子就是《环球时报》和《中国日报》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放在网上很多时候都会被要求撤下。
所以这样的环境,如果说中国还有一些坚持新闻理想的人,多数只能“不体面”的生存在传统媒体。时刻有可能在特定情景下被牺牲。2.微博的兴起,如果说2年前很多信息在iZaobao上先看到,那微博上这一年里面已经做到以秒或者分钟为单位的传播和覆盖。这是信息获取渠道与效率的升级。iZaobao夹杂在中间,本身汇总和评判的文字与现在微博上名人或者媒体的评述有更多的相近性和重叠,但是微薄上大家以个体兴趣与意愿为基础,提高了影响力。iZaobao上却是真真实实的奉献,这种奉献和每天主笔排期的压力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敬重iZaobao的团队,也深感这个结果只是必然
当作一段生活中的经历就好了,最好不要试图赋予太高的意义。创刊是顺其自然,停刊也是顺其自然。没有了它,该前进的一样会前进。最感激的是通过枣报认识了一群很好的朋友。
《爱枣报》停刊,是一种精神的暂时倒塌。我完全能理解@彭毅2 的心情,也完全理解这个选择。 停就停吧,作为读者和旁观者,我们没必要给枣报团队打上必须坚持的标签,他们也是需要生活的人,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我相信停刊比继续下去更需要勇气。该爆发的迟早都会来,只要我们相信有未来。
2007年11月知道爱枣报和白鸦,当时我只是个跑销售的小商务助理,项目部经理为了让我尽快熟悉环境,给了我一堆网站,其中就有这两位,后来换工作,到了一个几乎是封闭式的工作环境,只好很新潮的用手机上网看爱枣报,后来出来这么一个笑话,说穷人都是用手机上QQ的,想了一下,觉得也是那么回事。但是在那么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看爱枣报真的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他们的聪慧与幽默,可以让你觉得看新闻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那个时候没有爱枣报,要少了多少乐趣。后来有几期枣报写的有点偏激,停看了一段时间,这事好像还和黎叔讨论过。但爱枣报在我心中的地位没有改变。2007年12月加入枣报的群,摸爬滚打数年,终于获得2010年度红灯区群花大奖,作为一个不务正业的痞子,其实我更喜欢红灯区精神大奖,群花和精神可不是一个层次啊思密达。之前和枣报的编辑聊过,知道所有的编辑写枣报都是没有收入的,全凭一腔热爱,当时就有过凭借一腔热爱可以持续多久的疑问,但是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这么多的读者,这么多的认可,这一腔热爱已经值回票价。停刊这件事,可惜了,真的可惜了。如果可以像运营一个公司那样运营爱枣报,是不是可以走的更远一点,有一腔热爱,可以劳有所得,可以和读者互动,可以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枣报的小编们,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呢?但是这样一件事,是需要有那么一拨小众去做,去努力,也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如果有人想做这件事的话,我愿意加入。我太喜欢爱枣报的logo了,这么停了确实浪费了。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来讲,怎么说呢,心中空了一块,百转千回。
其实,爱枣报不缺信仰,不缺合作模式,甚至,我觉得爱枣报是不需要商业模式的,爱枣报只是我思考的一个动力,这个动力的结果是带动别人也去思考(也许我还做得不够好),如果是为了钱,我想我要“拉拢”黎叔多一点多赚点稿费,而不是加入爱枣报。同时我也不应当把爱枣报当做主业,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跟业余选手参加奥运会一般,是一种兴趣,这种坚持比金钱的效果更为持久。最后,感谢彭总,感谢爱枣报。与你们一个时代,深表荣幸。
爱枣报,是一份优质的互联网中文杂志。我们可以不赞成编辑的视角,但无法否定编辑们的敏感与敏锐,和他们的用心。
作为枣报的读者,很幸运还能有过小小的参与。感谢枣报的陪伴。对于枣报停刊,虽然有不舍,但是绝对理解,也支持。枣报是小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当然也有许多比写枣报更应该坚持的事情。感谢所有小编,也祝顺利、幸福。
这一天迟早要来的,一点都不诧异,对于某些读者提出的枣报风格从调侃到偏激和愤怒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枣报的小编们出了偏差,而是这个环境越来越走偏,或者是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枣报这3年多,我们周围发生了多少事?频率越来越快,我们的底线越来越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说得狗血点,心痛到麻木了都。到了现在,很多问题可能不是一份小小的枣报能够说清楚讲明白,再继续下去,我觉得无法用调侃的表皮遮住脓血喷溅的黑色幽默的核心了。无法微笑着流泪,那就只剩下狰狞的脸孔。沉默,不是一个结束,而很可能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话说,“爱枣报”的中文名是我帮 @彭毅 取的。
想起当年熬夜写枣报的一些往事,5-6个小时其实并不夸张,没有思路的时候比便秘痛苦得多。有时会想,过5年之后,再看这份记录会是什么感觉。唏嘘感叹好像太矫情,但朋友们聚一起的刀光剑影却甚是开心。2009年枣报获评凤凰网十大评论,评语里写着“他们和央视截然不同,但他们同样充满力量,并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不过CCAV不差钱不差权也不差人,枣报却每时每刻面临这样的现实困难。
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杯具,让创新失去灵魂,让理想面对惨淡的现实。个人觉得不管怎么样,如果你爱它,就一直走下去,哪怕只剩下你一个人,哪也是值得的。
这是我见到回答最认真人数最多的一个问题了!原来大家都在看啊!感谢枣报的编辑,你们辛苦了!开始是直接上网站看,后来是FeedBurner,再后来只能邮件订阅了,你们的确是挺难的,谢谢!
曾经有幸在彭毅、卓石的帮助下合作过两期爱枣报,这种结局我没想到会这么快....为爱枣报干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赚钱真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