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1年南通中考试卷语文诗歌鉴赏是哪首诗

请在这里登录
密   码:
登 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原创专区    热门专区            
2011中考名师语文诗歌鉴赏高分指导:《蒹葭》
人读过   
文章摘要:《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教育部推荐的初中语文必读课文之一,值得反复咀嚼和体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遛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
  《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教育部推荐的初中语文必读课文之一,值得反复咀嚼和体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遛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静静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大地欲睡还醒,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一望无际的青青苍苍的芦荻,苇叶尖上还闪烁着晶莹透亮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洲渚……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了,他面对曲折难辨的水道,耳畔传来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流水声,他在水边徘徊着,踌躇着,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我们似乎清楚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双  眼中那种失意、迷惘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然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  《蒹葭》这种艺术上的成功,完全可以用“情景交融”来形容。《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而这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清人王闽运评价这首诗时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波’之句,千古伤心之祖。’’其评语是很有见地的。“写情入物”说的是这首诗艺术创造的手段和方法,即艺术特色;“苍凉凄动”则是对这首诗所达到的凄婉动人的意境的准确概括。  “写情入物”,首先重在“情”字。在诗歌中,情和景不可分割,互相渗透但不可并列。情是主要方面,景是次要方面。景物描写,归根到底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写情入物”就视“情”为主动因素,抓住了事情的根本。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所抒发的感情是深婉凄怅的,也是正常的和健康的。恋爱常常不能如意,不能达到目的,在今天也是常常遇到的事。因而,《蒹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是真实可信的。而“溯迥从之”,“溯游从之”的上下求索,全诗三章的反复叠唱,又表现了抒怀主人公爱的渴望和执着。  作者正是把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一往情深通过.反复的咏唱,通过读者的心理作用,不知不觉,随风潜入夜般地注入了景物。读《蒹葭》这首诗,首先进入我们脑海是苍苍的芦荻、凝霜的白露、曲折的流水、点点的沙洲。虽然我们很快地感觉到主人公的存在,甚至他追求的对象也现出依稀的身影――“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见到人物行动的直接描写,所见的依然是景物J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虽然对象就在那儿,――“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浊”,却似乎怎样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就在这种可望而不可即中,我们感到一种内心的骚动和压抑,感到诗中一种感情的流动、思绪的徘徊。诗中的景物,芦荻、白露、河道、港汊、洲渚,因此都被注入了。感情和意绪,并且带着这种感情和意绪摇曳和动荡,它们因感情的作用而意象化了。那瑟瑟的芦荻仿佛在诉说哀怨的心曲,那晶莹的白露仿佛凝聚着失落的目光,那蜿曲的河道仿佛在流动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愁思……我们仿佛感到整个世界、天地万物都是那样的苍凉与令人感伤。我们因此进入了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受到感染、陶醉,在这种醇美的境界中把自己也消融了。  《蒹葭》诗“写情入物”,不仅创造了一个“苍凉凄动”的艺术境界,而且它“入物”入得如此之深,以致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并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远的典型物象。  想到情景交融,自然联想到《蒹葭》,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 )第547次分享。作...
单元同步作文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门学网 版权所有本站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媒体转载需经作者同意,纸质媒体转载须向作者支付稿酬。部分作文以欣赏的角度转载自互联网,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请留言或者Email告之,本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2011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3-考试频道-369语文网
当前位置: >>
2011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3
2011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3
<p作者:&&指导教师:&&&&文字大小:【】【】【】
369为你提供以下内容:
2011年甘肃省
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3分)
兰溪棹歌①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答:&&&&&&&&&&&&&&&&&&&&&&&&&&&&&
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答:&&&&&&&&&&&&&&&&&&&&&&&&&&&&&&&
(一)(3分)8.(1分)镜中看9.(2分)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2011年甘肃省天水市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1.【甲】请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重在____,下片重在&&&&&&&&&&&&。(2分)
22.【乙】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2分)
答:&&&&&&&&&&&&&&&&&&&&&&&&&&&&&&&&&&&&&
23.【甲】诗中的“亲射虎”“遣冯唐”的典故分别表选什么意思?(2分
答:&&&&&&&&&&&&&&&&&&&&&&&&&&&
24.【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苏轼一生著述丰富、风格各异,你再写两句他其它作品中的名句。(4分)
答:&&&&&&&&&&&&&&&&&&&&&&&&&&&&&&&&&&&&&&&&&&&
四.古诗词赏析(l0分)21.叙事(描写)(写出其中一项即可)抒情22.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23.“亲射虎”在这里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1分)“遣玛唐”在这里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他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1分)24.【甲】词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1.5分)【乙】诗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叹人生短暂、美景易逝的思想盛情。(1.5分)示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1分)
2011年贵州省
2011年贵州省贵阳市
文段(四)
爽爽的贵阳
我背着装满渴望的行囊
寻觅抛开暑尘的地方
今天与你相遇
眼里释放惊喜的光芒
浑浊的天空
难熬的热浪
环城森林涌来缕缕清新
黔灵山风吹过阵阵荫凉
绿绿的贵阳
爽爽的贵阳
感受着你的气息
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
我背着装满向往的行囊
寻觅抖落风霜的地方
今天与你相拥
心儿奏出轻松的乐章
纷繁的琐事
莫名的惆怅
甲秀楼上数点欢跳的星星
花溪河里捧起快乐的月亮
和和的贵阳
爽爽的贵阳
徜徉在你的怀里
我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24.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5分)
答:&&&&&&&&&&&&&&&&&&&&&&&&&&&&&&&&&&&&&&&&&&&&&&&
24.诗歌赏析
①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诉说着自己满心的陶醉与依恋。一个诗意世界随着作者的笔端缓缓展开,作者反复咏叹,一切“浑浊”和“热浪”都远去了。今天却迎来了清新和凉爽。一个生态的、和爽的城市让人醉倒,让人仿佛回到童年的时光。作者对贵阳这座美丽城市的无限热爱及赞美之情,巧妙地渗透在字里行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让读者也能亲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清新与和爽。
②作者的行踪及思想感情线索非常清晰。第一节:渴望——寻觅——相遇——惊喜——醉倒第二节:向往——寻觅——相拥——轻松——欣喜③诗歌分为两节,每一节各有侧重。第一节构筑了一个“绿绿的贵阳”,让作者感到这是“惬意”的避暑天堂;第二节营造了一个“和和的贵阳”,让人似乎“加致函了童年的时光”。第一节重点表现贵阳的自然之美,第二节侧重于贵阳的人文之美,二者相得益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④诗歌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对比手法运用很有特点。过去:浑浊的天空、难熬的热浪、纷繁的琐事、莫名的惆怅(愁烦)现在:缕缕清新、阵阵荫凉、欢跳的星星、欢乐的月亮、绿绿、爽爽、和和、惬意(欣喜)
⑤诗歌意境优美,结构对称,句式变化丰富,骈散句结合,一韵到底,叠词运用准确,具有很强的韵律美。
⑥……(任意选取其中的一至两点,理解正确,赏析透彻,语言准确流畅;5分)
2011年贵州省六盘水市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6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2.这首诗用&&&比喻&&&&,表达了作者&&&&之情。(4分)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细”字生动地表现了柳叶&&&&&&、&&&&的特点。(2分)
(四)6分22.剪刀(或碧玉)(1分)春风(或树)(1分)&&&惊喜、赞美、热爱(答到两点即可,2分)
23.柔软&&清新 (2分)
2011年贵州省遵义市
(四)诉衷情(7分)
当年,匹马戍。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身老沧洲。
21.“当年”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3分)
&&&答:&&&&&&&&&&&&&&&&&&&&&&&&&&&&&&&&&&&&&&&&&&&&&&&&&&&&&&&&&&&&&&&&&&
22.“此生谁料, 心在,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
(四)诉衷情21.(3分)“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解释意思1分,答出用典故1分,答出表现内容1分)22.(4分)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2分)&&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2分)
2011年贵州省安顺市
9 、在“诵经典”、“唱红歌”系列活动中,有打动你的文采斐然、情韵兼美或富有哲理的诗句、歌词吗?请写出一句并简要赏析。(4 分)
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心中的无限愁苦。
答:&&&&&&&&&&&&&&&&&&&&&&&&&&&&&&&&&&&&
9、示例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示例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运用了对比,对仗修辞方法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题。(分)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分)
.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分)
.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下阙运用了&。(分)
.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分)
(一).与中原不同孤寂荒凉(分).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分).描写&抒情(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年贵州省毕节市
(一)古诗赏析(分)
阅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草色遥看近却无”。(分)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
2011年贵州铜仁市
13、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
13、3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3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2011年江西省
2011年江西省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4分)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作者日落时分遥望家乡所作,请直接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答:&&&&&&&&&&&&&&&&&&&&&&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答:&&&&&&&&&&&&&&&&&&&&&&&&&&&&&&&&&&&
(二)(4分)9.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10.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
2011年江西省南昌市
(二)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4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1分)
答:&&&&&&&&&&&&&&&&&&&&&&
10.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1分)
答:&&&&&&&&&&&&&&&&&&&&&
11.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
答:&&&&&&&&&&&&&&&&&&&&&&&&&&&&&&&&&&&&&&&&
(二)(4分)9.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分)10.“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1分)11.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分);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1分)。
2011年山西省
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
2011年河北省
2011年河北省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门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才匕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多。天上官闭,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鱼生元竟色j勉座上且。转朱阁,低绩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7.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答:                                     
8.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答:                                    
7.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8.“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011年河北省承德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5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中他最迷恋“&&&&&&&&&&&”这一景致。(1分)
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一、7.1分(有错不得分)白居易&&绿杨阴里白沙堤8.2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
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9.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2011年安徽省
2011年安徽省合肥市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8.下列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描绘了早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B.张养浩的《山波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聚”是群峰汇聚之意,“怒”形容波涛汹涌,全句表现潼关地势的雄伟与险峻。
C.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说的是因战乱不断,诗人被困整整三个月,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只好写信表达对妻儿的思念。
D.温庭筠的《望江南》描述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痴情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细腻地写出她从希望到失望,再到“肠断”的情感历程。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8.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标题看,这是作者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回赠之作。
B.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D.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7.B(“闻笛赋”是引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而非作者在故乡所闻)&&8.D(“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一)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一)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6~7题。(共5分)6. C(2分) 7. A(3分)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5.古诗欣赏(4分)
(1)对下列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了九种事物,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B.《归园田居(其三)》“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通过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田园
的好收成,再做一个“造福一方”的好官。
C.《登岳阳楼(其一)》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风霜”既指自然事物,又喻社会现实;“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悲愁之情。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对下列诗歌写作技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望岳》诗句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暮至朝,由登岳想到望岳。
B.《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流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C.《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和“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把“愁”比喻成具有重量的、可承载的、可触摸的实体。意新语新,夸张奇特。
5.(4分)(1)(2分)B&&&&(2)&(2分)A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7.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无可奈何花落云,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意思是惋惜新花落去,庆幸旧燕归来,非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副手的热爱礼宾司,情调柔媚和婉。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明月地写出了诗人想昨到鱼却没有渔具,只好待在一旁羡慕别的垂钓者的心情。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常心理,不是不知累,不知热只不过是要趁着开长多干些活,由此深刻地表现了他们的痛苦、辛酸与无奈。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玉林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七题。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一)古诗鉴赏(4分)
9.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0.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叛军在长安城里放火烧城,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抵万金”比喻家书的珍贵。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浮云”只是指天空中漂浮的云彩。诗句告诉我们:站在高山上,双眼就不会被空中漂浮的云彩遮住。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巧用拟人手法,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古诗鉴赏(4分)9.A10.B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4题。(6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4.(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
(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2分)
表现手法:&&&&&&&&&&&&&&&&&&&&&&&&&&&&&&&&&&&&&&&&&&&&&&&&&&&&&&&(1分)
四、14.(1)①观(1分)&&②树木百草(1分)&&③秋风洪波(1分)(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二)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
18.叙事写景&&&&&思乡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
12.(6分)(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
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
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
意对即可。)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2分)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本文引用地址:&
     
&语文QQ群&&
欢迎您的加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年南通中考试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