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公安局有没有一个叫渔湖的地方?汕头话是这么…

潮州话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潮州话
潮语,又作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英文称为 Teochew 或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古时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为中原河南人和福建闽南人等,时与古汉语在潮州府融合交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系,往往一个相同的字,表现在地名、人名、字面上都有不同读法。“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命名。外文名Teochew Dialect分布地区、、、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6 MIN
潮州话为古代使用的母语方言,古代包括海阳(既)、、、、、、、等八个县,史称“”,现今称为。今潮州话仍为潮汕地区及海内外潮人沟通交流的主要话语。潮州话源自闽语莆田话,在唐 朝中后期,北 宋期间、南宋末期,香港广泰书局 1976 《潮汕新字典》元 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 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 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早中期莆田话属于,现代莆仙话则已因受影响而与闽南 语有不同。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 汕、海 南、湛 江、雷 州、电 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黄氏多为“”、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古代莆田合计2400多人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明朝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1],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 比如:莆田人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和族人等保卫莆田。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 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三十世孙。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2]。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莆田话,和有轻微区别,源自泉州 话,因此潮州话又与泉州话很相似。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 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 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 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莆田是闽 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 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故潮州话又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闽南话。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 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 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上述潮州八邑外,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后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汕 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18至20世纪期间,潮汕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 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州话。
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的母语,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本土人。潮州话在广东东部沿海的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一种知名度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属于系,与泉州话差异不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同漳音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可新的潮汕词汇也出现 在新“潮汕话”中,例如“汕”(Suan?)指“汕头”(Suan?tao?)的新名称。但大部分人反对以“潮汕话”命名,仍坚持使用“潮州话”命名。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话拼音方案》是基于汕头澄海口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却是基于潮州府城音——潮安口音。但事实上,潮州话最标准的语调当属潮州的潮安口音,因为潮安(古时候名为“海阳”)是潮州府时期的府城,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最重要的是其是的发祥地。但因时至今日因潮安人口较少,致潮安口音使用人数较少,以及因政治经济的重心向汕头转移,潮州话语调“标准”便逐渐被汕头市区口音所取代。因潮汕人对其自身文化的保留及传承相当重视全国汉语方言地图[3],所以在当地不论男女老少,除了在校念书、与外地朋友交流时才讲普通话,其它时候普遍都讲潮州话。而潮汕的小童,在上学念书前,潮州话也是主要的使用语言,进入校园之后才开始讲普通话。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ch[t??]、sh[?]和r[?]分别读成[ts]、[ts?]、[s]和[z]。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些人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州人与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客家话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大埔和丰顺同为潮州话和客家话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客家话仍是最主要语言。受到香港电视剧和对广东省的影响,很多年轻潮汕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听明白粤语。(现辖、、区、县);
(现辖、、区、、区、、);
(现辖、区、、县、市(代管县级市);
(留隍镇、汤南镇)[4]《潮语僻字集注》(作者:张泽惠)
潮州话在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
潮安小片包括:、、潮安区、饶平县、丰顺县、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东部及东北部
潮普小片包括: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惠来县、普宁市中东南部,该小片人口最多,几乎占三市人口一半
亦或可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流域语调
潮安区、枫溪区、饶平县、湘桥区、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丰顺县 2.流域语调
惠来县、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普宁市中东南部  3.流域语调
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北部及东北部、丰顺县另南澳县云澳镇、丰顺县黄金镇的语调属漳州腔在潮州腔大环境下与之有机结合的产物。中国大陆最新版《新潮汕字典》(张晓山)《十五音》,1913《》,揭阳江夏懋亭氏,1915
《潮语十五音》蒋儒林,汕头文明商务书馆,1931
《北京语音潮州方音注音新字典》,重,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
《增三潮声十五音》,谢显益,香港著者出版,1965
《潮语词典》,蔡俊明,发行.台北 三民书局代售,1976
《潮汕新字典》,(本局),香港广泰书局,1976
《潮语词典补编,国潮语汇》,蔡俊明,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79
《普通话常用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潮语僻字集注》,,海天出版社,2006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新潮汕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书影,蔡英豪,20111,潮汕话初级教程,Williams Dean 璘为仁,暹罗曼谷,1841
2,汕头话语法基础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colloquial]: Containing a 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 Prepared by S. B. Patridge),Ashmore 耶士谟,英华书局(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4
3,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 Josiah Goddard,Bangkok Mission Press,1847
4,English-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Swatow,Rudolf Lecheler,英华书局,1883
5,Handbook of the Swatow Dialect with Vocabulary Entry,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斯,上海1877
6,A 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Swatow Printing Office Company, A. M. Fielde,1878
7,A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A. M. Fielde 菲尔德,上海美华书局(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8,Manual of Swatow Vernacular with a Dictionary of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Words in the Swatow Dialect, 新加坡: Kohn Yen Hean Press, 1886
9,A Swatow Index to the Syllable Dictionary of Chinese by S. Wells Williams, of Amoy by Carstairs Douglas,John Campbell Gibson 汲,汕头英华书局, 1886
10,潮正两音字集(The Swatow Syllabary Mandarin Pronounciation),John Steele 施约翰,上海英华书局1909。鲁、吕(你)、 伊(他/她)、往(我们)、潮州话口语入门恁(你们)、伊人(他们)、安(丈夫)、老公(曾祖父)、老嫲(曾祖母)、阿公(爷爷)、阿嫲(奶奶)、外公(外公)、外嫲(外婆)、阿爸/老政府(爸爸)、阿妈/阿姨/阿niea、ái-(妈妈)、阿伯(伯伯)、阿姆(伯母)、阿叔(叔叔)、阿婶(婶婶)、阿舅(舅舅)、阿妗(舅妈)、阿兄、go-go(哥哥)、(姐姐)、弟(弟弟)、阿嫂(嫂嫂)、孙(孙子)、(儿子)、阿妹/走仔(女儿)、大官(家公)、大家(家婆)、丈人(岳父)、丈姆婆(岳母)、(媳妇)、新nen-(新郎)、同nen(连襟兄弟)、同婿(兄弟的老婆)、契父(干爹)、契仔(干儿子)、同年(契兄弟)、老姿娘(大妈)、打埠(男人)、姿娘(女人)、豪生仔(年轻人)、雅仔(帅气的男生)、雅姿娘(漂亮的女生)、孥仔(小孩)、马仔/脚数(打手,手下)、头家、头家(老板)、人客(客人)、单丁(独生男孩)、乞食(乞丐)啖(说)、诐三剁(摆龙门阵)、同暹罗诐到猪槽(扯得太远了)、哗扑(吹牛)、食诐唔落(道不同不相与谋)、扶浪pa(拍马屁)、散啖/散嚷(胡说)、人客(客人)、齐谢(谢谢)、对唔住(对不起)、无相干/无事(没关系)、啖唔北块去(说不清)、恭过只鸭/恭过水蚊(糊涂、不懂)、小礼(害羞)、热着伊(喜欢他/她)、硬(厉害)、萨怕/白仁(白痴)、拼搏/拼生死(拼命)、青盲()、半滕(傻子)、柴头(呆/木头)、紫撮话(这些话)、瓦噶鲁/吕(我和你)、烧互(帮忙)、猛(快)、着猛(要快)、有靓(有脸面)、四散啖/散哭父(胡说八道)、硬虎(肯定)、紫块(这里)、许块(那里)、地块(哪里)、咩呵/中莫(为什么/干什么)、咩该/秘该(什么)、照好(这么好)、做年(怎么)、番茨(番薯 )、番茄(西红柿) 、番来(菠萝 ) 、番仔(外国人)、 番bai(外国)食(吃)、糜(粥)、糜籴(盛粥汤匙)、汤匙(调羹)、箸(筷子)、鼎(锅)、床(床/桌子)、饭床(饭桌)、食do(赴宴)、喉干(口渴)、饼药(肥皂)、饼药粉(洗衣粉)、雨遮(雨伞)、目涩(困了)、洗浴(洗澡)、褛(外套)、衫(衣服)、鞋拖(拖鞋)、银(钱)、个银(一元钱)、电毛(烫发)、洗面(洗脸)、放屎(大便)、放尿(小便)、(厕所)、起厝(建房)、尼(车轮)、夜gua(晚上)、夜昏(黄昏)、下gua(中午)、下五(下午)、风琴(风琴/风筝)、拉/猪拉(猪油)、床墘(床边)、精肉(瘦肉)、肉凑(肉末儿)、莶椒(辣椒)、醪lo(液体混浊)、滒ko(又粘又稠)、gā刀(剪刀)、蛓毛虫/刺毛风虫(毛毛虫)、胡螓(苍蝇)、香橼(佛手)、檨(芒果)、碓tui(舂米工具)、卵(蛋)pi(鼻子)、目(眼睛)、目汁(眼泪)、头毛(头发)、脚村(屁股)、腰龙骨(脊椎骨)、浮火(上火)、青夜(盲人)、漏屎(拉肚子)、腰痀(驼背)、结疕p?i(痂子)、瘕痀抽(气喘病)、“肖”狗(疯狗)、垢圿(身上的污垢)、流鼻(流鼻水)ga臊(咳嗽)头公(头晕)窟(蹲)、徛/企(站)、行(走)、走(跑)、睇(看)、擿/捔ga/摵sek(扔)、泅(游)、沕(潜)、水涕(水满了)、拍(打)、税(租)、掠(捉)、晓/知(知)、惜(疼爱)、嚷(吼、喊)、惊(害怕)、剥赤脚(光着脚)、刣(杀)、衣(睡觉)、睒iam(迅速的看/观察)、倳sai(放置,如个锅倳在风炉顶)、揨(碰触,如我阿未揨着伊,伊哩呾我拍伊)、搵ung(蘸,如搵蒜泥醋)、沃ak(浇淋,如沃菜)、潠suang/输(喷水|液体形成条状,如潠尿)、摵sek(扔/掉落,如等摵跋死去)、囥keng(藏,如条金项链囥在箱底)、缒tui(一头绑重物使之垂直地面,如撮物件缚条索了缒落去)、坫tiam(躲藏,如伊坫在楼顶)、薅kao(拔草/扣,如薅草)、烊yang(融化)、幔mua(披上去,如出门领衫介伊幔落去)、沞tsap(湿,如通身沞沞)、灱da(干,领衫灱了)、奅pa(空心的大,如撮包炊到奅奅)、侕dzu(杂乱,如间内侕过狗窦)、鏖糟otso/纳虱(肮脏,如免洗浴?汝够鏖糟恶汁)、刜huk(拿棍子打,如汝等欠刜手底)、椓dok(切/砍,如用刀椓肉)、&卑刂&poi(削)、蠫loi(砍)、搑len(推,如弟啊,相辅搑下车)、掿nak(捉/握)、揙biang(掴耳光)、摝lok(拿在手里摇晃)、扱tsa(挽起裤子)、擎kia(举/扛)、擘be(掰开)、揞a(捂住掩盖)、戽hou(戽水上田)、蹃nek(用脚蹬)、蹘liao、(溜)敨tao、(解开)捼rue(搓)、捘(拧)、da卡车(骑自行车)汏t?ua?(淘洗,如汏米)、熻hip/炊(蒸)、烙(煎)、焯ts?ok(在开水里煮熟,如食火锅焯飞薐)、煠/餢bu(煮,如汝暝仔是煠糜抑是煮饭)、煏(烤,如煏鱿鱼)、秫米(糯米)、蕹菜(空心菜)、波薐/菠薐(菠菜)激血(生气)、激心(焦虑、烦躁)、愊性(暴躁)、心胸(胸怀)、欢喜(开心)落雨(下雨)、出日(出太阳)、 月娘(月亮)、敲雷(打雷)、浮风(起风了)、透风台(台风来了)透风落雨(刮风下雨)日pan雨恶(日晒雨淋)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今的闽南话大体相同。如今的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闽南方言的一种,闽南语潮州话,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潮汕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就是“胶己人”。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独特、义多等。如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拼读的语音系统,复杂,以前有十六音(实为十六声母)之说,如今是八音,而且掺杂太多,外人不易学到;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台风叫风台,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又不致生涩难懂。
潮州话具有八音(现代汉语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 ,近代又有潮语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著述。据考古发现,潮州地区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因此,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关于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民间谓之“孙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一是,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话很难学,因为他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繁多
1、卵——蛋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2、肥——胖
“环肥燕瘦”
3、跤(ka)——脚
4、寒(guá)——冷
5、刣(tai)——杀
6、惊——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目——眼
9、土(tóu)——泥土
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其文云: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
10、箬(hiêh8)——叶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1、脰——脖子,但“脖子”潮州话多念为am6,疑另有它字。 (L加注:应为颔)
《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12、学(哦)堂(dén)——学校
1、汝(lì)——你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伊——他/她/它
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箸——筷子
《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4、厝——房屋
起厝——盖房子
5、鼎——锅
6、彘——猪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7、炊——蒸
8、剁——砍
9、曝——晒
10、落雨——下雨
11、日头——太阳
12、月娘——月亮
13、走——跑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的意思
14、行——走
15、食——吃
16、拍——打
17、面——脸
18、乌——黑
19、索——绳子
20、翼——翅膀
21、裘——棉袄
22、hà——喜欢
23、雅、生好——漂亮
24、姿娘——女人
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小姐
25、新妇、新哺——儿媳妇
26、母——妈妈
27、连细、物件——东西
疑为软细,即细软的倒装,而文言文中细软即是东西的意思
28、勿——不要
29、戆——傻
30、散纸——零钱
31、冥——夜晚
32、物——东西,另外潮州话“物”还可以用作动词,实乃罕见!
《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州话的用法一样
33、曱甴——蟑螂
34、作四句——说诗句,祝福人。
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诗祝福别人有关。潮州风俗凡红白喜事都有专门的“四句”。
35、衫——衣服
36、跍——蹲
37、徛、企——站
38、睇——看
39、孥囝——小孩子
40、呾——说
41、大家——婆婆
42、畔——旁边
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43、曳(手)——招(手)
44、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
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45、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即“哪个”、“哪里”的意思
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46、zi个——用为指示代词
敦煌曲子词:“我是曲江临池柳,遮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47、东司——厕所
48、还有很多带番的词,意思即是番邦传入的,正是古代汉人对外国的称呼
番薯——地瓜
番茄——西红柿
番梨——菠萝
番碱、番枧——肥皂
番仔——外国人
红毛番——荷兰人
48、心悉——奇怪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鼻化就变成“沙”,“圆”不鼻化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用双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腰佝”、“书册”、“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同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因为潮语是古汉语,因此用潮语朗读唐诗、宋词,比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分明。反之以潮语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胡须)”,“天后”与“天后”等。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古老性的重要体现。潮州话音节包含声母、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除了韵腹和声调,其他音节的元素都并非必要。故此,韵腹只要配合声调,就可以自成音节。以下分析列出罗马拼音、国际音标([ ]中者)和例字。正如其他闽南语方言,潮州话是少数拥有(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汉语方言。然而,潮州话与吴语和不同,其浊和并非源自中古汉语的浊阻碍音,而是来自其。故此,浊塞音[b]和[g]其实分别是前鼻化辅音[b]和[g]。在早期的潮州话,[dz]原本是擦音[z],现时仍在一些方言出现。潮州话和其他闽南语分支,都是少数保留浊塞音的汉语方言。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
除了,所有下列图表列出的辅音都可以用作声母。喉塞音只作入声韵尾之一,以h表示。然而,有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也就是零声母。潮州话声母共十八个,包括零声母。
潮州话声母
  gh[g]鹅
  清音(不送气)
清音(送气)
  s[s]思
  h[h]何
  r[dz]而
    清音(不送气)
  z[ts]之
    清音(送气)
  c[ts?]徐
  l[l]罗
    四呼当中,潮州话有开口、齐齿和合口呼,故此韵头(介音)有[i]和[u],但并没有撮口呼。
韵腹是唯一必须存在的元素,故此也是音节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或成节。潮州话并没有[n],下列拼音中以n为的其实表示鼻化韵。元音韵腹有四个,分别是[a]、[o]、[e]和[?]。绝大部份音节以元音为韵腹,但有一些音节不含元音,而是成节辅音[m]和软腭鼻音[?]。
韵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实际上也可说是塞音,因为软颚降低,让空气通过鼻腔),但是并非必要。元音韵尾共三个,分别是[i]、[o]和[u]。辅音韵尾共五个,包括塞音[?]、[p]和[k],以及鼻音[m]和[?]。
根据潮州话拼音方案[2],潮州话韵母共五十九个,如下:
潮州话韵母
  i[i]衣
  ê[e]哑
    ai[ai]哀
  uai[uai]歪
  ui[ui]威
    ou[ou]乌
iou[iou]夭
    iu[iu]忧
  鼻化韵母
  in[?]丸
  an[?]嗳
  ion[??]羊
  ên[?]楹
(iên[??]羊)
uên[??][横]
    ain[??]爱
  uain[???][县]
  uin[??]畏
aon[??][好]
    oun[??][虎]
      iun[??]幼
  鼻韵母
  im[im]音
  am[am](庵)
iam[iam]淹
uam[uam]凡
  ing[i?]因
iang[ia?]央
uang[ua?]汪
iong[io?]雍
  êng[e?]英
iêng[ie?]焉
uêng[ue?]冤
(eng[??]恩)
    入声韵母
  ih[i?]裂
  ah[a?]鸭
iah[ia?]益
uah[ua?]活
ioh[io?]约
  êh[e?]厄
  (uêh[ue?]划)
oih[oi?]狭
    aoh[ao?][乐]
      ib[ip?]邑
  ab[ap?]盒
iab[iap?]压
uab[uap?]法
  ig[ik?]乙
ag[ak?](恶)
iag[iak?]跃
uag[uak?]莸(获)
iog[iok?]育
  êg[ek?]液
iêg[iek?]噎
uêg[uek?]越
eg[?ek?][乞]
    辅音音节
· ^因为语音转变,潮州话韵母有所增减,蓝色者是并未在方案韵母表出现的韵母;括号中之韵母和例字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方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
· 加上方案没有收录的韵母,潮州话韵母共七十五个。
· 辅音音节共三个,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潮州话跟其他汉语方言一样,是语言。它有八个声调,容易分辨,并有丰富的。
之数字是指声调轮廓,1为最低,5为最高,拼音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
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调值3 -5321325 -351 -5调型  中平高降降升低入高平高升低平高入例子分粉训  忽云混份佛拼音
(文读音)
hunghunghunghughunghunghunghug两个字(或字词)连读时,前面的字要变调,后面的字不变调,而此变调的规律是固定的。如果两个以上的字连读,则只有最后的字不变调,情况如下:
前字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前字声调数字12345678后字声调数字162或587774由此可见,变调的规律就是:
阴平(1)和阳去(7)不变调;
阴入(4)和阳入(8)互换;
阴去(3)变成阴上(2)或阳平(5);
阴上变成阳上(6);
而阳平和阳上都变成阳去。
潮州话有丰富的,几乎可以各成系统,如“非”、“敷”、“奉”,其辅音文读为[h],白读为[p]或[p?];“知”、“彻”、“澄”母字,文读为[ts]、[ts?],白读为[t]、[t?]等等。
文读音和中古的《》音有严整且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过,中古音的[n]/[t]韵尾只存在于饶平北部、潮安凤凰镇以及丰顺、揭阳、普宁等潮客交界处,在其他各地,大多数字转读为[?]/[k],少数字转读为[m]/[p](如按《潮州音字典》,“患”在潮安念[huam],而非[hua?],也非[hue?])。
白读音和中古的《》音的对应较为复杂,尤其是韵母部分。声母部分与对应较统一,只是上古时期缺乏的科学记录,韵母方面的变化难以考究。潮州话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和粤语。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有时配合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代词
潮州话的人称代词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没有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称,伊侬[i1 na?5]指第三人称“他们”等。正如,“我们”一词分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听话者都包括在内,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词“俺”[na?],否则就用“阮”[?]。其他南方方言如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并没有如此区别。
阮 ua?2、u?2 或?2
伊侬 i1 na?5 (i?1)
他们/她们/它们
补充:潮州话除了“伊侬”外,口语中还经常使用发音类似于“因”的字,来表示“他们”。
所有格代词
潮州话不区分所有格代词和所有格形容词。一般规则是人称代词加上“个”,便组成所有格代词或形容词,概说如下:
我个ua2 kai7
俺个na?2 kai7
阮个?2 kai7
汝个l?2 kai7
恁个ni?2 kai7
伊个i1 kai7
他的/她的/它的/它的
伊人个i1 na?5 kai7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它们的
例句:本书是我个[pu?2 ts?1 si6 ua2 kai7]:这本书是我的。
不过,有时“个”字也可以略去,例如当代词后面是,例如:
我条裙[ua2 tiou5 ku?5](我的裙)
补充:有时所有格的&个&字也可以省略,例如:恁奴=恁仔=你的儿子
潮州话的指示代词分为指近和指远,概说如下:
之个[tsi2 kai7]
许个[h?2 kai7]
之撮[tsi2 ts?o?4]
许撮[h?2 ts?o?4]
之块[tsi2 ko3]
许块[h?2 ko3]
之内[tsi2 lai6]
许内[h?2 lai6]
之口[tsi2 k?ao7]
许口[h?2 k?ao7]
之当[tsi2 t??3]
许阵/当/回[h?2 tsu?5 / t??3/hue5]
那时,那个时候
之阵/回[tsi2 tsu?5 / hue5]
之生[tsio2 s?1]阿
许生[hia2 s?1]
者个[tsia2 kai7]
夫个/喜个[hia2 kai7/hi7 gai7]
(底)珍[ti tie?]
底人[ti na?]
乜个[mi? kai]
底个[ti kai]
什么(种类的)+ 名词
乜 + 名词[mi?]
底 + 数词 + 量词 + (名词)[ti]
底块[ti ko]
珍时[tie? si]
做呢[tso ni]
在些(样)[tsai s? ??]
乜些样[mi? s? ??]
什乜样[si mi? ??]
多少(可数)
几 + 量词 + 名词[kui]
若多 + (量词) + (名词)[dzie? tsoi]
多少(不可数)
若多[dzie? tsoi]
做呢[tso ni]
序数词语跟的差不多。
发音大写小写数值备注le?50“〇”是俗写,“零”比较正式。“空”[k?ang3]表达相同意义。ik?4/tsek?8/?a?11也读为[tsek?8],“泽”、“一”在用法上有分工。弌为未被接受的另一种大写  幺[?a?1]表达相同意义。dzi6/no62也读为[no6](本字),“两”、“二”在用法上有分工。弍为未被接受的大写s?1/sam13弎为未被接受的大写  si34 ?ou65 lak?8/lok86 ts?ik?4/ts?ek?47 poi?48 kau2/kiu29 tsap?8/sip?810“什”为未被接受的大写,因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数字如作序数,其前面加上“第” [t??6]。习惯上,“一”用作序数词,读作[ik?4],“泽”用作基数词,读作[tsek?8];“二”用作序数词,读作[dzi6],“两”用作基数词,读作[no6]。大数不依此例。动词短语
潮州话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短语“给某人”必须讲明,并以“乞”[k?oi?4](一些人会读成[k???]或[k?i??],有地区读成[k?e?])或“分”[pu?1]作开端,即使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谁人。粤语也采用此句式,用“俾”表达。例如:
伊分人刣(治)掉。[i1pu?1na?5 t?ai5 tiau7]
相对粤语:佢俾人杀咗。
白话文:他/她被(人给)杀了。
按照白话文,我们可以单用施事者介绍词“被”或者“给”,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话,下面这句在文法上是错的:(在汕头地区这种用法实际上已成为日常口语的一部分)
个杯分敲掉。[kai5 pue1 pu?1 k?a1 tiau7]
白话文:杯子给打破了。
应该说成:
个杯分人敲掉。[kai5 pue1 pu?1 na?5 k?a1 tiau7]
相对粤语:个(只)杯俾人打烂咗。
白话文:杯子给人打破了。
虽然不知谁人打破了杯子。
施事者短语“分人”[pu?1 na?5]永远都紧随主语,并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语和的欧洲语言,在和之间。
一般疑问句多采用选择问的格式,原生语法没有是非问:
汝是唔是学生?[l?2 si6 m7 si6 hak8 se?1] / 汝是学生啊谜?[l?2 si6 hak8 se?1 a1 mi6]
白话文:你是不是学生/你是学生吗?
除非表达反诘语气:
汝是学生耶?[l?2 si6 hak8 se?1 e2](严格地说,潮州市区“耶”读低降调,与阴上调不同,可认为是语气助词读轻声)
白话文:你是学生啊?(表达难以置信的语气)
但受其他方言影响,在书面化的语境中,也可以出现是非问,即使用“主谓短语+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语气助词借自普通话或广州话。
两个或以上名词
潮州话的比较句结构是“X + 形容词 + 过[kue3] + Y”,被认为源自的“X + 形容词 + 于 + Y”结构:
伊雅过汝。[i1 ?ia2 kue3 l?2]
白话文:他/她比你漂亮。
粤语使用同样的结构:
佢靓过你。[k?oey5 le?3 k??3 nei5]
白话文: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于普通话影响力愈来愈大,其结构“X比Y + 形容词”影响潮州话。于是,以上的例句可以变成:
伊比汝雅。[i1 pi2 l?2 ?ia2]
白话文:他/她比你漂亮。
只有一个名词
包含“过”或“比”的结构,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以作比较。如果只提及一个名词,就会组成残缺的句子:
伊雅过(?)。
在此情况,需要使用“夭”,或者“愈”的结构:
伊夭雅。[i1 iou6 ?ia2]
伊愈雅。[i1 zu6 ?ia2]
普通话和粤语的情况都一样。只提及一个用来比较的名词时,需要转用另一种句式。潮州话和普通话都使用前修饰语(形容词前),而粤语则使用后修饰语(形容词后):
普通话:她比较漂亮
粤语:佢靓啲[k?oey5 le?3 ti1]
潮州话中,有两个字本身有比较的意思,就是“赢”[??5]和“输”[su1]。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或者加上“过”字:
这领裙输(过)许领。[tsi2 n??2 ku?5 su1 kue3 h?2 n??2]
白话文:这条裙子不够那条好。
我内个电脑赢伊个好多。[ua2 lai6 kai7 tie?6 nao2 ??5 i1 kai7 ho?2 tsoi7]
白话文:我(家里)那部电脑比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别,可以在句末使用状语“好多”[ho?2 tsoi7]。
潮州话中,“平”[p?5]或者“平样”[p?5 ??7]用来表达相等的概念:
只本书佮许本平(样)重。[tsi2 pu?2 ts?1 ka?4 h?2 pu?2 p?5 ta?6]
白话文:这本书和那本书一样重。
伊两人平平样。[i1 no6 na?1 p?5 p?5 ??7]
白话文:他们都一样(他们长相一样/他们一样那么好/坏)。
潮州话以副词“上”[sia?5]或“上顶”[sia?5 te?2]表示最级。而且,“上顶”通常带有褒义:
只间厝雅绝。[ jī1 gai1 chǔ3 ?ia2 zò4]
白话文:这间房子漂亮得不能再漂亮了。
伊人对我尚好。[i1 na?1 tui3 ua2 sia?5 ho2]
白话文:他们对我最好。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的词汇。潮州话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词汇,许多用词亦与其他闽南语方言(如)相同。例如“目”[mak](眼睛;台湾话:目/ba?k)、“灱”[ta](干;台湾话:焦/ta)、“囥”[k???](藏;台湾话:囥/kh?g)等。除了马来语,海外地区的潮州话也借用了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中有部分随华侨回国交流而传回潮汕地区,如今这些外语词汇大多已不用。
马打 [mata]mata-mata:警察
巴刹 [pasar]pasar:市场
咕哩 [kuli]kuli:苦力(实为音意兼译之源于英语cooley一字)
嘛哪[mana]manawu chia?:哪儿有车?
朱律 [tsu luk],雪茄,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
动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马来语tongkat.
五脚砌 [ngo ka ki],马来语叫kaki lima,lima是数词“5”,kaki(马来语本意是“脚”)在这里是指量词“英尺”(英语:feet,本意也是“脚”的复数)。新马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故马来语称之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镇出现西式街区,也和新马一样在临街骑楼下设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阳避雨,并借用了马来语的称呼,lima义译为“五”,kaki半音译半义译为“脚基”。
多隆 [to long],借用马来语tolong,有两种意思,一是请求帮忙、照顾,一是请求宽恕、开恩。
松芒 [song mong],骄傲、忘乎所以,借自马来语sombong,音稍变
角毕 [kak bik],皮箱,借自泰语,角是皮革的意思,毕是箱的意思。
康霜 [k'ang seng],冷冻。康是关禁的意思,借自泰语。潮汕人称冰为霜。这个词是泰国的潮人造出来的,又传入潮汕本土。关进冷冻房里冰过的鱼肉,在潮汕话里叫做康霜鱼、康霜肉。
目头 [mak t?au]mark:商标
基罗 [ki lo]kilogramme:公斤
巴仙 [pa sie?]percent:百分比
咯离 {lo1 li1}lorry:罗里/卡车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揭阳市公安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