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威海分校教务处正在修什么场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威海)创建于1984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山东大学在威海设立的一个校区,办学理念为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是我国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第一所大学,学校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俱特色、一体发展”的“大山东大学”发展架构下,面向全国一本线上招生,山东大学(威海)与山东大学本部同样级别,为“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录 特色学科威海校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秉承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按照“加强基础、发展内涵、提高质量、建设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实现学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三大提升,切实抓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三项重点,着力打造“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和“韩国教育与研究”三大特色,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 学校着力打造“天、海、韩”三大特色: ◎空间科学 ◎海洋科学 ◎韩国教育与研究 “天”是指空间科学,学校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在校内建有两座天文台,安装有国内高校口径最大、技术水平先进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与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合作建有PDS实验室,可存档、处理和发布国际行星计划、嫦娥探测等科学数据。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下设空间科学系、材料物理系、物理系及空间科学与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其中该校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地球物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是该校近几年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突出特色学科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水圈、岩石和日地空间)中的物理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日地空间物理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本学科点的主要特色集中在日地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学的研究方面,同时以数值模拟和观测数据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基于物理的空间天气学灾害性事件的预报和应用模式。在重点发展上述特色的基础上,开展比较行星学的研究,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做好准备,同时部署部分力量开展地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目的是探知地球物理现象多元化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以揭示地球物理过程中涉及的变化规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此外,还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聘任兼职博导7名。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83%。在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学,实测天体物理,行星科学和材料物理等专业方向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团队,可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专业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20名,其中约70%主修材料物理方向,30%主修空间科学方向。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立足于培养国内一流的本科生,在材料物理方向与总校物理学院合作;在天体物理方向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共建;在空间物理方向与中科院空间中心合作;在行星科学方向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 “海”就是指海洋科学,威海地处沿海,学校办学定位之一是服务地方、服务威海的,所以跟威海市合作,为威海市地方服务,学校建有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中心,包括专业设置有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药学等,其中药学主要是海洋生物与制药这个方向 。 海洋学院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学院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院士现任我院名誉院长。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 优秀敬业的教学科研队伍,宽敞明亮的实验空间,充实、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为海洋学院的学科发展和培养一流本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现有在职员工70名,51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名,副教授21名,许多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有49人,其中博士31人,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60%以上。实验技术人员12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院还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聘请了一批知名的学者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大大增强了学院师资队伍的实力。 学院拥有16000 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有化学、药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7个大型综合实验室,其中实验室88间,生物标本展示大厅800 M,仪器设备总值1400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22台(套)。 学院下设海洋生物工程系、药学系、海洋环境与渔业系和应用化学系,设有5个校内科研机构、5个校内外实习基地。良好的实验条件为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药学、应用化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共五个本科专业,可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专业招收博士生,在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应用化学、生药学等专业招收硕士生。 学院始终坚持“以生物学科为基础,以应用海洋学科为主体,以海洋食品药物为重点,以海洋保护生物学为特色”的方针,积极开展海洋生物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学校先后建立了山东大学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和山东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上述科研和开发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了海洋动物研究所、海洋食品与药品研究所、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海水增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所及应用化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共建的“威海市海洋研究院”设在海洋学院。学院承担有一批国家973,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积极为地方服务,承担多项横向课题。 “韩”就是指韩国特色,韩国特色也是学校这些年非常明显的一个特色,特别是学校朝鲜语专业的学生入校以后,四年之内基本上40%的学生有到韩国交流学习半年到两年的机会,通过半年到二年的学习对韩国及其文化进行了解,学生毕业后有好多学生到韩国的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另外在校韩国留学生有300多人,非常有利于学校的文化交流。 韩国学院成立于2003年7月,下设韩国语系及韩国研究院。韩国学院是根据山东大学提出的建设“对东北亚尤其是对韩国教育、研究与交流的基地”的号召成立的 “特色学院”,也是国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韩国语言教学及对韩综合研究的专业学院。韩国语系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5人,另有外籍教师13人。韩国文学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 韩国研究院下设韩国政治研究所、韩国经济研究所、韩国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对韩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学院在研项目有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其它科研项目10多项。近三年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0多部(册),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007年以来韩国学院组织撰写的年度 《韩国发展报告》(蓝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该校的韩国问题研究已步入国内的前沿领域。 韩国学院将在加强对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韩关系等各个方面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对韩国的全方位、综合性研究,力争将韩国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韩国语教育、韩国问题研究及对韩文化教育交流的基地。特色班威海校区与济南校区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所不同,开设具有分校特色的“数理经济学实验班”、“空间科学特色班”以及“国贸(法学、新闻学、美术学等)专业+韩国语”等特色班。 “数理经济学实验班” 是由威海校区与济南校区经济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三方根据国际一流大学经济学本科生课程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共同确定“数理经济学实验班”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联合培养,该班学生在新生入学后从全部理科生中选拔录取,数理实验班学生在校图书馆享受研究生待遇,学校给予该班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不少于50%等系列优惠政策。 “空间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培养实验班”是学校结合打造空间科学特色学科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学生将在物理学类及其它学院理科生中选拔30名左右优秀学生组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取特殊举措,实行学业导师制,大幅度提高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同时积极创造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的条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山东大学2010年起正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应用学科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威海分校录取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该类计划的选拔,选拔合格者将到济南总校“泰山学堂”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行一体培养。 其中,山东大学为国家教育部“珠峰计划”十六所名校之一,威海校区也参与该计划。2010年该校有11名同学被选入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英语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语教学部在英语分级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即把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教学班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基础好的学生较早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更多的参加TOEFL、IELTS、GRE、TOEIC、BEC等考试,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为丰富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园国际化建设,大学外语教学部立足长远,积极筹划,成立“英语高水平学生指导教师团队”,首批指导教师团队由9名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将采取“导师制”工作模式,遵循“重基础,高标准”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对位指导和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校内英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代表该校参加校外英语赛事的储备人才。2001年新山东大学成立后,威海校区进入了一个快速崭新的发展时期。在专业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了国际化特色,先在理念上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拓宽办学思路,理清自身的发展目标,并落实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按照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压缩课程学时,增加选课数量,提高选修比例,为学生自主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着力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善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校形成了特有的“四四三”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合教学、四种经历和三学期制”三大方面。 四合教学坚持的理念:内容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课程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手段上“教学与科研”的统合。我们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四个大类,优化了课程结构,压缩了课程学时,扩大了开课数量,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并根据专业不同规定了实践类课程的最低学分,加大实践课的开课力度,增加了实训项目、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实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经历教育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转折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山东大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并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在注重国际交流的同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开展了“四种经历”培养新模式,即增加学生的“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校内跨校区跨学院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分校积极贯彻山东大学倡导的“四种经历”教育,对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注重学生“四种经历”的培养: ◎第二校园经历 ◎海外学习经历 ◎校内跨校区跨学院学习经历 ◎社会实践经历 “第二校园经历”:在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有机会到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进行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学习、体会和感悟,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催生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成长。在“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方面,2004年,第一批赴第二校园学习的学生开始派出,2007年,威海校区和云南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是威海校区第一次单独与国内高校签订“第二校园经历”的协议,并在实践中制订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本科生国内“第二校园学习”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地解决了访学学生课程对接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及成绩管理等一系列制约学生交流访学的关键性问题。到2009年,学校已派往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访学学生566人。 “海外学习经历&:学校通过选拔派出优秀学生到海外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进行学习或实习等访学活动,以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竞争力,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外学习经历方面,2003年,学校派出了第一批海外交流学习的学生。2009年派出学生达145人,参加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总数达到500余人,访学国家涉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国家。在管理规定上,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如学籍保留、学分转换等难题;建立了“选拔—派出—学习—回国—交流”一整套管理程序;在学生派出方式上,有零散的派出,有整班的派出;在学生海外学习的时间上,有短期的(几周),有一学期的,有一年的;在学生培养方式上,有“1+2+1”模式、“2+2”模式、“3+1+1”模式等等;在学生海外学习的内容上,有实习项目,有夏令营项目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校内跨校区跨学院学习经历”:该校每年都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到济南校区进行实习、毕业设计或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等等,在分校各学院之间,我们计划自2010级开始在“金融+数学”、“国贸+英语”等不同专业间配备最优秀的师资实施跨学院联合培养实验班。截止到2011年,学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法学、行政管理、朝鲜语、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药学等10个专业开设了双学士学位教育,全日制本科生中有较强自学能力,学有余力,且主修专业课程达到相关专业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修读。 “社会实践经历”: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重点突出校、地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实现了组织指导体系的社会化;制定了多个配套文件,实现了“社会实践经历”教育的制度化;依托马列课教学改革,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经历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综合测评体系,实现了“社会实践经历”教育的课程化;建立了多个固定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社会实践经历”教育的基地化;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方式、深度、广度、层次、规模、时间、空间等方面呈现多种多样,实现了“社会实践经历”教育的多样化;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挂钩,与评选先进挂钩,与推优入党和推免研究生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奖惩挂钩。从而使社会实践经历教育形成了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动力机制。三学期制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目的是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解决长期以来我校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实行“三学期制”是我校学分制改革的现实需要。“三学期制”的推行不仅是学习时间安排上的改变,更是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为深入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创造良好条件。 (二)合理压缩课程学时,增加课程门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施“三学期制”后,要相应的减少课程总学时,精简教学内容,从而推进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为开出更多新课提供时间;同时,学生选课由一学年二次变为三次,增加了选课的次数和可选的课程数量,可有效解决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课程总量不足、选课次数少的难题,同时解决了课程学时难以压缩的矛盾,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充分利用我校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小学期吸引名家大师来校讲学。“三学期制”实施后,可以在小学期里邀请来校或顺访来校的专家学者为我校上课或作学术报告,同时还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到校开设短期课程,以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能更多接触学术前沿,感受多种教学风格。 (四)为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搞好科研等工作提供更大自由度。实行“三学期制”后,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腾出时间集中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工作,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研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因授课时间跨度过长而产生的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与矛盾。 (五)从宏观上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统筹规划,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成才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自主跨年级、跨专业修读课程。 (六)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三学期制”的实行势必要求广大教师自觉压缩课程学时,精炼教学内容,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教师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实施“三学期制”后,教学时间上能同国外许多大学接轨,便于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 从2008年开始,威海校区便正式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即在传统意义上每年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中间,增加一个夏季学期,也就是小学期。小学期一般安排在威海气温较为凉爽的7月份,为期一个月。相对于全国很多城市,7月的威海仍然比较凉爽,很多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选择来威海避暑度假。为此,学校选在7月份开设小学期,邀请已经来威的这些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课或作报告。教务处和校团委对小学期学术报告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每场报告都印制了精美的海报,及时向广大师生发布报告的有关信息。 以09年为例,在小学期短短31天时间里,共有100余位学者登上该校学术报告的讲坛,为该校师生奉献了32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和111场各类讲座。报告专家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有名师大家的专场学术报告会,也有形式多样的前沿系列讲座,报告内容广泛,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10年的小学期里,学校共邀请了近20位国外专家学者和30余位国内知名教授来校讲课或作报告。如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邀请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王阿莲教授、夏威夷大学Peter A.J.Englert教授和JeffreyJ.Gillis-Davis博士三位重量级国际知名科学家前来授课,其中王阿莲教授是美国Spirit (“勇气号”)火星车科学家团队成员;法学院邀请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系主任王骚教授,为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讲授了《公务员考录基础与技能》课程。 简介1997年,著名学者冯定亚博士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访问时说,他游历了许多高等院校,这里是海岸线最长的高校。据测量.从学校西海岸的“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环玛珈山北海岸线到东海岸的“冬瓜顶”,海岸线全长近6公里。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调节作用,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具有海洋气候特点。学校北依玛珈山,东临海潮河,西为茂密的松林,南面是开放式的人工湖,自然形成边界。玛珈观海山东大学文化被前校长展涛总结为“山之魂、海之韵”,然而山大校园中真正有山海的地方只有一处,这个地方就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玛珈山。玛珈山原名“麻子山”或“妈家山”,据说该山原为某大财主所有,后来财主把它当做女儿的嫁妆。由于是娘家的,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妈家山。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依山而建,山被改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玛珈山”。玛珈山是山大的天然屏障,位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北面,校园的最尽头。玛珈山北面紧邻的就是黄海。自从山大告别了青岛后,由于有了威海校区,山大终于又重新依偎到大海的怀抱中。 山大威海的师生喜欢在清晨爬上玛珈山,感受大海将醒未醒之时依稀朦胧的感觉。站在玛珈山上,蔚蓝的大海送来清徐之风。向西望去是海滩浴场金色的沙滩;而另一侧则是山石竦峙,洪波涌起。黄海的碧蓝深邃,把登山者的心情带到天际之间,让人感受到山大校训里“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意境。玛珈山以黄海为背景,春夏苍翠碧绿,深秋则漫山红遍,到了冬天变得银装素裹。玛珈山的山海胜景吸引了众多学者,使山大威海校区成了夏季学术活动基地和山大天文、海洋、韩国语等学科的大本营。玛珈山上建立起了国内高校最大的天文台,成为一个新的景观。图书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图书馆创建于1987 年,2003 年新馆建成使用。新馆大楼主体 12 层,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楼内装有中央空调、自动消防、楼宇监测和电子屏幕等现代化设备。 设有阅览座位近 3000 个,信息检索点近 1000 个。截至已拥有中外文藏书 110 余万册,报刊合订本 3万册,中外文期刊 2400 余种,报纸 100 余种。除印刷型书刊文献外,图书馆还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多达60 余个 , 其中正式数据库 34 个。 从方便读者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出发,图书馆采取了全开架服务方式,实行借阅一体化管理,每周开放时间达 98 小时,节假日照常开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书目查询等业务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学术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是按四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国际化高档酒店,她位于著名的威海国际海水浴场东陲,绵延数里的国际海水浴场凭窗尽览,青翠秀丽的玛珈山脉触手可及。“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商旅客人从事学术研究与开发、经商、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 酒店占地面积22亩,共拥有各类房间139间,每房宽带接入;主体建筑高27米,建筑面积12400平方米,中心内拥有各类型会议室、贵宾接待室及多功能厅、国际学术报告厅共计8个,海景中式、风味大餐厅各一个,可容纳300余人同时就餐。300余人的国际学术同声传译报告厅,配备的六声道同声传译系统--威海市区最强大的会议配套功能与支持,同时中心还配备各种特色娱乐休闲场所,如乒乓球、台球、观山茶艺、棋牌室等。 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凭借完备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管理模式,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准,每年都吸引众多大家学者、两院院士来学校讲学、交流,同时,还有许多重大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也在此举办。天文台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作为全国高校中最大的天文台,是继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之后,中国内地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并被评为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由国家天文台、威海市和山东大学联合共建,历时两年,于日正式落成。天文台位于山大(威海)玛珈山,分东西两个圆顶。 其中,西天文台为德国制造的口径一米的赤道式反射望远镜,是国内高校口径最大、技术水平先进的科研用光学天文望远镜,可用于小行星搜索,超新星搜索,空间碎片监测,观测太阳黑子活动,变源监测。东台为口径30公分的折射望远镜,并附有观测太阳黑子的Hа望远镜,除教学外,还承担着对外科普教育等服务地方工作。 玛珈山海拔约一百米,北邻黄海,水面空气温度变化相对稳定大气湍流较小,适于天文观测。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已发现了临时编号小行星30余颗,永久编号小行星3颗,并向国际小行星中心上报了大量观测数据,为小行星的精确定轨和认证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资料。根据该校的十二五规划,将加大投入,在学校玛珈山南麓建设空间科学大楼、天象馆和天文主题公园。先贤林2001年,为纪念山大先贤,弘扬传统,激励后人,振兴中华,学校在校园西侧松树林里,树立了30余块庭园石,石间以林荫小道相互连通,每块庭园石上刻上一位已故校长的名字和生平简介,使山东大学已故历任校长以碑刻的形式永久保留下来,供全校师生瞻仰和浏览。石刻书有《山东大学堂章程》:“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材,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先贤林历任已故校长及知名校友石碑:周学熙、王寿彭、杨振声、赵太侔、林济青、华岗、晁哲甫、成仿吾、吴富恒、邓从豪、潘承洞、唐绍仪、孔祥柯、老舍、闻一多、沈从文、童第周、梁实秋、罗荣桓、季羡林、李联璧、陈恩畲、陈恩焘、周学渊、方燕年、萧应椿、陈庆和、魏业锐、李豫同、范之杰、黄国恩、王统熙等。科技大厦科技大厦A座(已更名为知行楼)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多层框架结构,分三个单体项目——1#楼、2#楼与报告厅。项目位于校区南端,校园主轴线东侧,南接城市干道文化路,西临人工湖,北隔海潮河为商学院和海洋学院教学楼,要功能包括行政办公、会议、展厅、信息工程学院,主体5~6层。规划布局以景观庭院为中心,建筑周边布置。北侧为办公楼,相对安静,景色怡人,南侧为信息工程学院,西侧中间布置1000人大会议厅。办公楼、教学楼主体6层,东侧4-5层。会议厅主体一层。西侧沿湖设置休闲广场,成为师生交流、休闲、学习的积极场所,也成为建筑和人工湖之间的良好的空间过渡。建筑朝向顺应整体校园南北向网络,同时呼应文化路的走向,使新建筑从校园内、外看,均体现完整的形象。场地内景观设计遵循简洁、大气、适用的原则,绿化、铺地、小品相结合,使之成为校园整体景观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大楼2011年4月份学校已决定选址玛珈山南麓建设空间科学与物理教学楼。 该项目位于玛珈山南麓,学校西北部,地势较高,环境优美。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9996.91平方米,南楼计为五层、北楼五层,西侧设计为三层。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基础类型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该项目规划布局采用庭院式布局方式,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形成了环境宜人的内庭院空间,做到错落有致增强进入该大楼的视觉冲击力,加上灰色涂料点缀红色面砖和体块穿插的运用,增加了建筑的表现力,提升建筑的标识性。西侧建筑平行道路布置,且底层架空,这样方便从学生生活区进入大楼的便捷性。东侧敞开,便于与东侧绿地形成空间上的渗透,南侧主楼以雄厚有力富有雕塑感的形态矗立在南侧,通过大台阶及报告厅的有机穿插组合,形成高低错落,形态鲜明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形成了本教学楼的形象性及礼仪性入口。 建筑设计中,作为当代智能型实验办公大楼,落实“高科技、信息化、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前提下,创造生态、节能、智慧、以人为本的办公、教学实验场所。东南侧三层高开敞且通透的半开敞室外空间的大台阶,有机的连接内庭院、教学实验用房、研究办公用房及多功能报告厅;大台阶的空间不仅营造出了建筑与校园空间的渗透,同时也是整个大楼的交通枢纽空间。南楼一层主要为会议室、报告厅、咖啡休息区、学院成果展示区及库房;二至五层主要设计为办公室及教授工作室;北楼及西楼主要设计教学楼实验及部分办公用房,把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布置于首层。 该项目场地周围为环境优美的山地,山体绿化层次丰富,具有优越的景观资源。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礼仪性出入口设于东南侧,使得入口广场与用地南侧开敞空间融为一体。而南北通透的开敞的大台阶及通道也将南侧优美的景色引入庭院,与内庭院景色互相渗透,共同营造出优美的高品质庭院空间。东、西侧均设置底层架空,使得两侧空间互相渗透,开阔视野。屋顶可上人活动,立体绿化成为建筑的第五立面,丰富了建筑的活动范围,为师生提供生动活泼的交流空间。项目预计2011年底开工,2013年5月竣工。文化活动山大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山大文化:山之魂,海之韵 山大精神:刚毅厚重,朴实无华 山大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及充满青春气息的现代化校园,使得威海校区与百年山大老校相得益彰,每年都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来威海讲学、交流,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广大师生的积极组织和热情参与下,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专场学术品牌,为广大在校师生创造了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韩国学院——大使讲坛、韩国学前沿课题论坛。 法学院——玛珈山法律方法论坛、玛珈山判例论坛、“思沃”民 商法论坛 商学院——玛珈山经济管理学术论坛。 海洋学院——海洋论坛。 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名家论坛、教授双周论坛等。 研究生会——名师讲坛、半岛研究生合作与发展论坛。 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爱心传递·一元超市”(全国高校首创)、林海文化论坛、百场学术报告等。 国外学术交流项目——海岸线讲坛等。 其中,“海岸线讲坛”作为该校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启动于2008年3月。开展以来,主要邀请该校长短期外籍专家、来访国外高校校长及知名教授,共举办了三十余期讲座。同时,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的同学以采访、座谈等多种形式与讲座者进行了直面交流。在增进海外学术交流、加强该校国际学术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使讲坛”于2005年5月创办,迄今已举办20余届,通过“传承山大优良学风、展现分校青春风采、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扩大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激活思考能力,活跃学术气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07年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由校团委、韩国学院共同举办的“大使讲坛”活动荣获二等奖。奖助学(一)国家层面的: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由国家直接设立评定标准、比例、名额和金额,所需资金由国家拨付。 1、国家奖学金:面向二年级以上所有本、专科学生,名额由教育部确定,每人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二年级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额由教育部定。 3、国家助学金:人均2000元。名额由教育部确定。 (二)学校层面的: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的解释,各高校要把事业收入的4-6%作为助困资金。该校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确定了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评定标准、资助力度和金额。保证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资助,困难生不低于2000元的资助,一般困难不低于1000元。学校生活补贴:每年1000元,占全体学生的10%。 1、学费减免:用于没有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减免总额为学费收入的2%,分全免和部分减免两类。 2、社会资助:人均2000元,视资助金额确定人数。 3、勤工助学: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向所有学生开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人均工资水平在150至200元,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不限(校学生会将为同学无偿提供校外勤工岗位)。 4、奖学金:一等奖学金3000元/年(覆盖面5%)、二等奖学金2000元/年(覆盖面10%)、三等奖学金1000元/年(覆盖面10%)。 5、社会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设立,奖励标准和名额由学校与设奖单位及个人协商确定。 6、单项奖学金: 学习优秀奖学金:用于奖励当学年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2000元/人 研究与创新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研究与创新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2000元/人 社会实践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实践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1000元/人 社会工作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1000元/人,40人/年。 文体活动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文体活动方面有特殊才华,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 第二校园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第二校园交流学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1000元/人 7.优秀学生入学奖学金:用于奖励学校录取新生中的部分高考成绩优秀学生。5000元/人,名额根据当年高考录取情况确定。 (三)贷款:每年有23%左右的学生获得,贷款的最高限额为6000元。在校期间的利息由国家贴息,毕业后六年内还本付息。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下一年度的贷款不予发放。 另外,为进一步优化该校生源结构,经学校研究,决定设立优秀学生入学奖学金,对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优秀考生进行奖励,具体办法可打电话或登陆该校本科招生网查询。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山大威海分校,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浏览次数 : 4008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大威海分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