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的东南地区都乌龙茶包含哪些些城市?

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介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

、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共121个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1601个村委会、69个居民委员会,136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现有户籍总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

两省交界。南平是福建省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户籍总人口306万,常住人口288万人。


  历史悠久 南平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东汉时期,延平、建瓯、浦城就已建县,距今达1800多年。建阳、邵武、武夷山、政和等也有千年建县历史。

  人杰地灵: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

  农业大市:全市有8个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提供商品粮20多万吨,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南平是多类茶区,现有茶园面积50.6万亩,茶叶产量4.6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5强。 茶类有

等优势品牌。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政和白茶3个产品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位列中国十大名茶,其代表“大红袍”去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大红袍母树所产极品茶叶去年入藏国家博物馆。以肉鸡、牛奶、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奶牛存栏2.65万头,是全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


  南方林海:南平森林资源丰富,全市山地面积3259万亩,其中有林地2946万亩,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林木蓄积量 1.18亿立方米,约占福建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竹乡:林业部命名的“中国

之乡”有3个在南平(即建瓯、顺昌、武夷山),竹林面积597.9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福建的二分之一;

立竹量8.1亿株,每年可提供商品竹1亿根;笋资源丰富,年产鲜笋60万吨。

  矿产丰富:南平已发现的矿产有7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6种,储量丰富程度位居全省第三位。具有小型规模以上储量的矿产地108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38处。铌钽矿(花岗伟晶岩型)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铅、锌、锡、硫铁矿、

等28种矿产都是南平市优势矿种,储量位居全省前茅。

  旅游胜地:南平风景名胜众多,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0多处。最为著名的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之一,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于一身。著名导演

艺术团队倾力打造的“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节目已正式上演,大大提升了武夷山文化旅游品位。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地理上介于东经117。oo’至119。25’,北纬26。30’至28。20’之间。东北与浙江省江山、龙泉、庆元等县(市)相邻,西北与江西省资溪、铅山、广丰等县接壤,东南与省内

的古田、屏南县交界,西南与省内

的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县毗邻。东西最大间距约23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230.4千米。最北端为浦城县官路乡际洋,最南端为延平区漳湖镇马林坑,最东端为政和县镇前镇峰岔,最西端为光泽县李坊乡头坑隘。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63万平方千米,折3983万亩,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一个设区市政区域,又是福建省往北的咽喉要塞之一。

  境内地形地貌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强烈、构造地貌特征相当明显,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低山丘陵分布广,河谷地形呈峡谷或“V”、“U”状镶嵌该市各地,山间盆谷地沿河交替分布,山地切割明显,高差悬殊,以断裂为主的断块山,山峰陡峭,断层崖、断裂谷等断层地貌分布广。中山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部,由武夷山、

4大山脉构成地形走势。中部和南部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土地占总面积12.09%,海拔500-1000米的占44.03%,海拔300-500米的占21.38%,海拔300米以下的占22.50%。

  境内有武夷山、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组成福建省北部第一大山带。境内千米以上山峰绵亘不断,1300米以上山峰就有209座,其中浦城65座,武夷山41座,政和36座,建瓯22座,光泽17座,邵武16座,建阳7座,南平2座,顺昌2座,松溪1座。武夷山位于南平市的西北部,北接仙霞岭,向西南延伸,为闽赣边境。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不仅是全省最高峰,也是中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杉岭系武夷山脉的支脉,从武夷山北向的桐木关向西南展布,至背岗、诸母岗折向南延伸至延平。武夷山和杉岭组成南平市第一大山带。仙霞岭处于南平市的西北部,其山脉呈南北走向,沿闽、浙边界延伸。鹫峰山处于南平市东南部,山脉呈北走向,沿政和、建瓯与闽东交界处展布。

  境内河流都是外流河,河水来源于降水,受地形、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水量充足、季节性变化大、河道坡降陡、含沙量少,山绿水清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1040毫米,径流的分布一般随流域高度而增大。全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20毫米,水面蒸发量为1000毫米,蒸发的地理分布差异不大,大致与年降水、径流的趋势相反,即西北小、东南大。光泽、武夷山与江西资溪一带形成一个闭合区,所以武夷山脉主峰附近径流深可达1960毫米,为福建省之首。建溪多年平均径流深1080毫米,富屯溪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00毫米。

  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176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条,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广的自然水系。主要河流有“一江八溪”,即


  福建省第一大江--闽江,发源于海拔千米以上的武夷山,干支流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其中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境内河段是闽北水源,水力、水运的大动脉。


  建溪:发源于武夷山脉和仙霞岭,在建瓯以上又分为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三条溪,分别流经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建阳、建瓯、延平等七个县(市、区),起迄地点是浦城坑尾至延平园口,延平以上流域面积16396平方千米,干支流长1352千米,干流长294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58亿立方米,河道坡降为8万分率,流域形状系数为0.19。祟阳溪,自武夷山市东南流至建阳,全长135千米,建阳以上流域面积3278平方千米,在建阳汇麻沙溪后入建溪干流。南浦溪,自浦城城南流往建瓯徐墩与祟阳溪汇合后流至建瓯,汇入建溪干流,全长199千米,芝城以上流域面积4018平方千米。松溪,自浙江省庆元西流入松溪县,折向南流,左汇政和七星溪于西津,向西南流入建溪干流,全长196千米,建瓯以上流域面积4785平方千米。以上三支流在建瓯市境内汇合,流经南雅,于延平区汇人闽江。


  富屯溪:发源于杉岭山脉,集光泽西溪、北溪之水,自光泽南流,经邵武至顺昌,右汇金溪、复东流,至洋口折向南流至沙溪口,与沙溪汇合,沙溪口以上集水面积13733平方千米,干流长285千米,河道坡降为12万分率,流域形状系数为0.17。


  沙溪:源自宁化的枫树排,经清流、沙县蜿蜒东流,至延平沙溪口汇富屯溪,在南平市延福门码头再与建溪汇合人闽江。沙溪口以上集水面积11793平方千米,河道坡降为7万分率,南平市境内河长约9千米。


  闽江:南平市境内的闽江仅南平-樟湖板一段,长度为56千米,樟湖板以上集水面积4990平方千米。此段江面较宽,全年可以通航500吨级轮船。

  境内土地总面积3983万亩,占全省陆地面积的2l.7%。人均拥有土地13亩,高于全省人均7.2亩的水平。全市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9.9万亩,占全省耕地26.7%。按户籍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1亩。全市山地面积3168万亩,占全省山地的25%,居第一位,按户籍总人口计算人均l0.4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15.6亩。按使用权属分,国有253.4万亩,占8%。农户经营2664.23万亩,占84.1%。其它250.5万亩,占7.9%。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25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其中有林地面积2964万亩,占全省的24%。在有林地中,用材林1487万亩、生态林836万亩、毛竹林527万亩(立竹量8.4亿株)、锥栗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4.7%,活立木蓄积量1.18亿立方米,占全省的33%。建瓯、武夷山、顺昌是“中国竹子之乡”,建瓯、建阳、政和是“中国锥栗之乡”,顺昌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杉木之乡”。林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全市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108万亩;自然保护小区1283个,面积127万亩;已普查建档的古树名木共9391株。

  境内森林茂盛,雨量充沛,溪河纵横,水库棋布,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境内的闽江和建溪、富屯溪干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87.37万千瓦,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建溪流域干支流47条、200.9万千瓦;富屯溪干支流40条、130.1万千瓦;闽江(南平至尤溪口)36.6万千瓦。水力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前景广阔。

  境内天然草场面大土沃,为发展牛、羊等牲畜提供了广阔天地。据调查,全市现有天然草场面积387.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8%。其中可改造利用面积368.15万亩,理论载畜量26.36万头(标准黄牛单位)。其中面积在300亩以下的零星边地草场有283.61万亩;300-1000亩的有236片12.3l万亩;亩的有206片35.16万亩;亩的有36片20.85万亩;1万亩以上的有13片16.22万亩。全区草场植被分类明显,牧草品种较多。在可利用草场中,植被情况可分为草丛类,灌木草丛类、林间灌草丛类、疏林草丛类、灌丛类、草甸类、农林间隙地灌草丛类等七个类型,分布全市十个县(市、区)。草场牧草有55科200多种,其中以

等为多。全市已有延平、建阳、建瓯、顺昌、浦城等十个县(市、区)和种畜场开展了人工草场开发改良和综合利用,人工种植牧草11.85万亩。

  境内森林植被丰富多样,为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全市有各种高等动物兽类近百种,分属22科46属,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近400种,占全国三分之一多,两栖类33种;山溪鱼类33种;昆虫31个目,200多科,2000多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蛇的王国”之称,已知蛇类有63种,占全国160种的39%、全省77种的82%。主要蛇类有

等。在数量上,单是中国特产的五步蛇在保护区内约有50万条以上。


  全市探明大型矿产产地11处,如政和压电水晶、熔炼水晶、浦城硫铁矿,邵武、建阳、松溪、光泽萤石矿,建阳石墨矿,延平铌钽矿,顺昌石灰岩、水泥硅质原料等。中型矿产地15处,其中铅锌矿4处、萤石矿4处、石灰岩矿1处,蛇纹岩矿2处,硫铁矿2处,铌钽矿1处,水泥硅质原料1处。小型矿产产地80多处。已知矿点矿化点700多处,化探异常200多处,重砂异常200多处,  (其中黄金重砂异常14处,钨锡钼重砂异常112处),分流异常50多处,磁异常20多处,地面磁异常百余处。


  全市有三十多处矿点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开采。如邵武煤矿、萤石矿,浦城铜矿、硫铁矿,政和铅锌矿、磁铁矿,建瓯煤矿、萤金矿,顺昌石灰岩、硅质原料、蛇纹岩矿,延平石灰岩、磷矿、铌钽矿,松溪钨矿、磷矿、光泽萤石矿等。


  主要矿种储量:钽铌矿储量2336万吨(矿石,下同),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位。萤石矿储量254.8万吨、硫铁矿储量2459万吨、石墨矿储量634万吨,居福建省第一位。

  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构成了南平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北部武夷山、古汉城为龙头,向四市五县一区延伸的景点有茫荡山、天成岩、万木林、李纲祠、延平湖和归宗岩等150多个景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网络。武夷山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1982年被定为国家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与生态圈”保留地网组织;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景区内有九曲溪、天游等景点300多处。武夷山同时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商周架壑船棺,汉城遗址、宋遇林亭窑址、摩崖石刻等文化古迹比比皆是。自然保护区内山高林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95.3%,以“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而蜚声中外。周围两万多公顷的原始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昆虫世界”、“鸟类天堂”、“蛇的王国”、“世界动物之窗”,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宝库。2009年12月,政和佛子山风景名胜区、顺昌宝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茫荡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平市西北部,离市区约15公里。景区有仙人叠石、蛤蟆石、百丈飞瀑、天湖、瑞化龙桥、晴雨树等胜景几十处。茫荡山东部有一条用石块铺砌的闽赣古道、俗称“三千八百坎”。著名的溪源峡谷“十里游廊”横亘在茫荡山脉的西部。南平市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邵武天成岩,有“小三峡”之称;建瓯市万木林,是福建省最早划定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建瓯归宗岩,有“十景三洞一寺”诸景观。

  南平(闽北)是福建省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天下分九州。南平(闽北)属扬州。周时,属七闽地部分。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建立闽越国,南平(闽北)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南平(闽北)属闽中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南平(闽北)境地属闽越国。汉建元六年(前135年),馀善封为东越王,在闽北割踞,闽越改称东越。馀善分别在今浦城县、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建成六座城堡拒汉。汉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被汉王朝所灭,立冶县,南平(闽北)地属之。


  南平成为行政区域,始于东汉建安初年(约196年),福建境内最早设置5县,闽北地就有南平、建安(今建瓯) 汉兴(今浦城)3县,属会稽南部都尉,是闽北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区。汉建安八年(203年)移南部都尉于建安。建安十年(205年),析建安桐乡置建平县(建阳)。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地置建安郡,郡治建安(今建瓯)等10县(即今福建全境)。建安郡成为福建省最早的地区级建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区制。晋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今江西九江)。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属东扬州。陈永定初年(约557年),改属闽州(今福州)。光大二年(568年)属丰州(今江西抚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县,将原州、郡、县三级政区制改为州、县二级政区制,废郡后的建安属泉州(今福州)。大业初(约605年),属闽州(治福州)。大业三年(607年),闽州又改名建安郡。


  唐王朝实行道、州、县制度。武德四年(621年),州治从福州移至建安(今建瓯),并改郡为建州,属泉州都督府。景云二年(711年),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建州为建安郡,属江南东道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属福州节度使。大历六年(771年),属福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年),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建州属之。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建国,国号“殷”。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殷亡,改建州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同年,析建州地置剑州,治剑浦(今南平)。时境内二州并立。


  宋代,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政区制。开宝八年(975年)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建州、剑州同属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四川亦有剑州,改南平剑州为南剑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增置邵武军,治邵武,境内2州1军并立。雍熙二年(985年),建州、南剑州、邵武军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年),升建州为建宁军节度,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再升为建宁府。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邵武军为邵武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闽北3路同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建宁路为建宁府,邵武路为邵武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3府同属福建布政使司。


  清代,建制沿袭明制,境内设3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改道,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区制。福建省设东、西、南、北4道,闽北为北路道,道所在地南平。民国3年6月,改为建安道。民国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政区制,闽北各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在闽北设延建省。民国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2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由于福建省属“剿匪”省份,为便于督察,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闽北境内设第三(驻南平)、第九(驻邵武)、第十(驻浦城)3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0月,福建省改划为1市7个行政督察区,闽北境内设第二(驻南平)、第三(驻浦城)2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8月,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由浦城移驻建阳。此后,两区建制沿续至民国38年5月南平地区大部分县解放。


  民国38年5月,闽北大部分县解放,9月境内设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即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建瓯;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南平。


  1950年3月,为便于与民国建制的识别,省人民政府通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驻县名。4月1日,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7日,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迁至建阳,改称建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1月1日,建阳、南平两公署分别改称福建省建阳区专员公署、福建省南平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又分别改称建阳专员公署、南平专员公署。1956年3月26日,撤销建阳专员公署,所属各县划归南平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2月19日成立南平地区革命造反委员会。3月18日。南平地区革命造反委员会改称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5月15日,根据福建省军区的指示,改称为南平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9月,南平专区驻地迁驻建阳。1971年7月1日,正式挂牌称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3月,撤销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福建省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阳地区驻地迁回南平,1989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原县级南平市同时改为延平区,南平地区建制至次年1月18日终止。

  截至2009年末,南平市辖1区4市5县,共有44个乡、71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延平区辖2个乡、13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邵武市辖3个乡、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武夷山辖4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建瓯市辖4个乡、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建阳市辖3个乡、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顺昌县辖4个乡、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浦城县辖8个乡、9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光泽县辖5个乡、3个镇;松溪县辖6个乡、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政和县辖5个乡、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

  延平区前身是县级南平市,地处福建省中部,位于东经117°50’-118°40’,北纬26°15’- 26°51’,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地貌特征为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642.5ml,年平均19.4°C。区辖16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总数49。5万人,土地面积16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林业:延平区境内有森林面积263万亩,森林覆盖率68%,其中有毛竹面积34万亩,林木蓄积量1321万立方米,毛竹蕴藏量5000多万根,是中国南方主要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矿产: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铌、钽、铅、锌、白钨矿、黑钨矿、磷矿、


  水力:境内有一江三溪(闽江、建溪、沙溪、富屯溪),七十二支流纵横交织,水电理论蕴藏量居福建省首位。


  旅游:延平区“山围八面绿,水绕两江青”是座美丽的山城,境内有被誉为“福建庐山”、“避暑胜地”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九峰山、明翠阁、双石塔、溪源峡谷、茶洋宋窖遗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等名胜古迹,令游客流连忘返。名扬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区距市区仅180公里。水口电站建成后的今天,已形成延平至水口9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湖面宽阔,水平如镜,岛屿众多,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是不可多得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铁路:穿越境内的有鹰厦线、外福线、横南铁路、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客流量200万人次,仅次于省城福州。其中来舟站为福建省量大的列车编组站,也是华东地区的主要中转站。公路:境内公路四通八达,205国道、316国道、2005年将通车的京福高速公路纵横交汇,直通全国各地,特别是316国道南平至福州优行车时间仅需3个小时。水路:闽江及其支流水运航道畅通。水南货运码头是福建省吨位最大的内河港码头,500吨级轮船可沿闽江而下直抵福州马尾港。


  邮电通讯:全区开辟了国际函件快递,建立了程控电话交换中心,开辟了长途直拨电话,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村村通电话,移动通讯自动漫游,建成了区域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宽带网的现代化邮电通讯网络。


  供水供电:延平区水源充裕,可满足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市民用水价1.225元/吨,工商企业用水1.425元/吨,营业性用水 1.625元/吨。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沙溪口水电站。已建成的区级电厂、电站130佘座,总装机容量33.47万千瓦,年总发电量7.5亿千瓦时,并与福建省电网联网,电力供应十分充裕。电价全省统一。

  邵武素有“铁城”之称,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称南武夷。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全市总人口30万,其中,城区人口14万,全市土地面积2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15平方公里。

  邵武是历史文化名城。邵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 271位进士,邵武和平还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谒祖之地,后唐工部侍郎

均是邵武人,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设立过闽赣省委、闽中特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


  邵武是重要交通枢纽。鹰厦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在邵武,316国道纵贯全境,距武夷山机场仅70余公里,福银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南平市境内。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邵武至武夷山和泰宁金湖均只需半个小时。邵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已通过预可。


  邵武是绿色产业之乡。邵武是福建省规划建设的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均耕地面积1.21亩,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有林地面积325.6万亩,其中竹林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量15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2%。农业主导产业为优质米、烟叶和林业,同时积极培育茶叶、种苗园艺和药材种植新兴农业产业。


  邵武是闽北工业重镇。邵武工业基础较好,原是国家“小三线”工业建设基地,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强,劳动力资源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拥有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主导产业有精细化工、林产加工和纺织服装,拥有邵武化肥厂、华电邵武发电、中竹纸业、王斌装饰材料、正兴武夷轮胎、三嘉钢铁有限公司、双友金属、永飞 化工等一批产值超亿元企业。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邵武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接“双世遗”武夷山,南邻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境内山川秀美,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天成奇峡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重点组成部分,和平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属中亚热带地区。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

  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誉。全市土地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5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

,成为中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


  主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内一条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盘环山中,两岸丹崖林立,千姿百态,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奇峰、99岩,昂首向东,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浮光山色中又散落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存,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1990年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览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3%。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1992年被世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4月,国际保护联盟专家莱斯利.莫洛伊博士对武夷山遗产价值考察评估时题词:“武夷山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久象征”。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境内的“古闽族”“闽越族”文化遗存是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朱子理学在此发祥、传播,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至今武夷山悬崖绝壁上还遗留着体现古越人特有葬俗的架壑船馆和“虹桥板”等,距今3000多年。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外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悬棺,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占地48万平方米,是江南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古城址,证明着武夷山曾是闽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武夷山集儒、道、佛于一身,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升真元化洞天”。历史上仅有记载的书院、寺庙、宫观就达187处,亭台楼阁117座。北宋著名词家

等都诞生在这里。南宋著名理学家

曾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仍吸引着

等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学思想的研究。此外,

等历代名人都在此留下百家千篇赞美武夷山的词文诗赋。至今山中可辨认的历代摩崖石刻仍有400多处。  当代著名学者

寓论于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武夷山是老革命根据地。1 925年马列主义就在这里传播,l 92 7年7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崇安特别支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夷山是闽赣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闽赣省委、福建省委机关曾设在武夷山的坑口一带。1930年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还先后发生过著名的上梅暴动和赤石暴动。

等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迹。这里共有1.15万名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至今这里还留存有土地革命时期的闽北苏区首府--大安,上梅暴动地点--上梅;抗战时期的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坑口等一大批革命历史遗址以及“赤石暴动”烈士陵园、朱德和陈毅题词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武夷山物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江南著名的粮区、林区、茶叶产区。武夷山市是国家“七五”二期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全市现有耕地30万亩,粮食产量达15.2万吨,粮食商品率达35%,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9.2%,拥有林业用地318.2万亩,其中有林地296.96万亩,竹林面积55.3万亩,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武夷岩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独具岩韵而享誉中外,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美。名丛“肉桂”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6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世间极品。全市现有茶园9 .6万亩,年产茶8万多担,半数以上出口外销。全市拥有各类花卉资源近130种。已探明的矿产有钨、铁、钼、水晶、花岗岩、煤等30多种。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旅游系列工艺品,倍受中外游人的青睐。


  武夷山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发展旅游经济具有广阔前景。武夷山丰富的自然景观、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使武夷山日益成为中外旅游者的主要选择地之一。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宾馆(酒店)237家,其中星级饭店37家,其中4星级4家;共有床位 2.28万张,全市旅行社61家,年接待1万人以上的旅行社达23家。交通条件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网络。武夷山机场为4C级民用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洲、深圳、天津、武汉、厦门、福州以及香港、澳门旅游包机等25条航线。横贯武夷山的横南铁路是福建省第二条出省通道,为Ⅱ级铁路干线,武夷山区段站是目前闽北最大的车站。公路干线四通八达,101省道横贯南北,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宁德--武夷山高速公路列入国家规划,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列入省高速公路规划,预计2008年有三条高速公路通武夷山。全市现有餐饮、娱乐服务行业经营单位近千家,供水供电、通讯广电、旅游购物以及园林绿化、环保环卫、文化娱乐、“数字武夷”信息门户网站等旅游城市的功能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发展旅游经济具有广阔前景。


  200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29亿元,同比增长12.1%;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增长6.3%;工业总产值11.51亿元,增长27.08%;全年旅游人数374万人,增长11.89%,旅游总收入15.11亿元,增长13.02%;财政收入1.63亿元,比增1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比增12.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比增27.99%,是“十五”计划中投资量最大的一年。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635万亩),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1121个自然村、2054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19万,其中农业人口41.8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12亿元。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3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

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旅游资源  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海拔1822米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御焙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还有东岳庙、圆通寺、宋朝理学家朱熹主持开凿的艮泉井等名胜古迹,其中东岳庙和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3.66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

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

、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 万头,肉羊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完成产值4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7%,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77家,完成产值39.31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和94.9%。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17.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2.5%,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3.4%,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10.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6.5%,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甲醛、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有5家,上5000万元企业有20家。工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中国笋竹城建设强力推进,一期开发已完成,开发面积1045亩,入园企业30家,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征地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莲花坪和川石、东游、东峰、南雅、徐墩、吉阳6个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省道沿线工业长廊已逐步形成。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县(市)。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7.43亿元,餐饮业2.28亿元,其它业0.41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经营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5个,批发市场3个,乡级农贸市场18个,村级23个,其它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批发市场等4个。大型超市4家,药品超市3家,家具超市4家。全市已成立水煮笋、蔬菜、锥栗、柑桔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6个,拥有会员2.3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汽车、摩托车贸易和运输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兴业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闽芝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汽车销售公司。


  项目开发  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2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62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8个,完成投资3.47亿元。


  对外经贸  2007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75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0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38家,外贸出口总额5255万美元,拥有明良集团、柏物产食品、颖食物产、樟建木业、吉阳工艺品、弘光席业、绿剑食品等13家出口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49.5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21亿元。全市共培育信用镇4个、信用村82个、信用户22955户。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205与省道204、303贯穿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规划中通过建瓯的高速公路有4条,其中浦南高速公路2008年可建成通车,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将开工建设,建古、宁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随着这几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建瓯将成为闽北的交通枢纽,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2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142座,总装机容量19.1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9.8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为福建省民间根雕艺术之乡,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农民文化俱乐部1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拥有1座设施先进的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人口比率达42%。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和99%,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0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连续16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423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414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1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567人,列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285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4426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4人。

  朱熹故里建阳市位于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东邻松溪、政和,南接建瓯、顺昌,西连邵武、光泽,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远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繁衍、生息。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为建阳县。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为嘉禾县。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复名建阳县,历明、清及民国。民国时期,建阳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曾设于县城。革命老区分布于9个乡镇77个行政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阳两度为地区行署所在地,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下辖10个镇、3个乡、190个自治村、14个居委会及3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3.77万人,面积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占人口1.5%的畲、满、回、苗、壮、蒙、侗等21个少数民族,约5600多人。

等“七贤过化”之乡。与孔子齐名的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

等国推崇。宋代以来麻沙、书坊雕版印刷全国闻名,“建本”图书远销海内外,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图书之府”美称。建阳市人杰地灵,世界法医学鼻祖

是建阳童游人。13世纪,宋慈就撰写出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此外,北宋诗人、画家

等都是建阳人。建阳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元代建窑遗址、宋代朱熹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代将口窑址、宋代宋慈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建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时,适宜动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乡”美称。

  建阳丘陵山地面积30.58万公顷,占总面积90.4%;耕地面积3.1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7万公顷,草场面积2.26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2.19万公顷,年理论载畜量3.04万标准黄牛单位。土壤类型有


  建阳素有“林海竹乡”美称,境内满目青山,层林叠翠,森林资源居全省第四位,为全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面积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1%。林种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木林、混交林等,木材蓄积量1250万立方米,毛竹6312.99万根,各种林副产品如松脂、笋、香菇等十分丰富。


  建阳境内溪流纵横密布,以崇阳溪、南浦溪、麻阳溪为三大主要水系。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33万千瓦,可开发量9.84万千瓦(目前仅开发4.89万千瓦)。全市水域面积2.19万公顷,发展水面养殖前景广阔。


  建阳市境内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石墨矿1100万吨,萤石矿317万吨,银铅锌矿35万吨,硫铁矿90万吨,蛇纹岩3102万吨,储量均居全省之首。书坊太阳山到莒口大金山矿脉是我省黄金的重点矿脉,还有砂金、钨、透辉石、花岗石、高岭土等,共有35种矿藏,潜在的经济价值超过57亿元。


  境内黄坑大竹岚一带19平方公里范围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区内原始森林里有众多珍稀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奇兽,被誉为“昆虫世界”、“蛇类王国”、“鸟的乐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外还有白塔山、庵山、武夷蛇园、朱熹墓、宋慈墓、西山摩崖石刻、唐代龙窟、游酢祠堂、考亭书院遗址、书坊麻沙雕版印刷遗址和水吉将口古窑兔釉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建阳市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产业的潜在优势。


  建阳为闽北交通枢纽、通讯电讯以及电力辐射中心。南武旅游文明路、205国道、水杉线、横南铁路从市区横穿而过,离武夷山机场仅40余公里。福(杭)贵成、沪金南穗两条国家一级通讯干线经过该市。建阳和南平各县市以及所属乡镇均实行通讯光缆化,设在童游的省网22万伏变电站与该市11万伏输变电联网使建阳成为闽北电力辐射中心。

  建阳市是一个农业县级市,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5%,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外调粮总量和人均售粮均列全省之冠。目前农业结构仍以传统的种养为主,主要有粮食、笋竹营林、养殖、茶果、经作、食用菌等六大产业。建阳工业在“小三线”时期曾创造过辉煌,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工业结构不合理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仍以林产工业、食品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工建材工业、电力、矿产开发业、轻纺工业为主,其中以味精厂为龙头的食品工业比较发达。重点企业有味精厂、制药厂、中纤板厂、水泥厂、酒厂、造纸厂、压缩机厂、化工总厂、汽车半轴厂、皮革厂、胶合板厂等。主要特色产品有大米、木材、笋、竹、鸭蛋、茶果(尤以漳墩白茶、建阳桔柚著称)、淮山、莲子(建阳通心白莲粒大、圆润、汁甜,曾在清代为贡莲)、竹荪、香菇等各种农副产品以及

、皮鞋、机制纸、气体空压机、

、肥皂、磨床、石板材等工业产品。


  “九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建阳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顺昌地处福建西北,武夷山脉南麓,闽江上游金溪、富屯溪交汇处,辖7镇4乡1街道,130个建制村,13个居委会,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在籍人口24.2万人。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建县,“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


  境 内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2051毫米。气候土壤资源得天独厚,是杉木生长繁衍最佳地区,全县拥 有国家级、省级生态保护林44万亩,森林覆盖率82.8%,绿化程度95.1%,超发达国家水平,素有“林海粮仓果乡”之美誉。“竹、木、果、牧、菌”呈 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中国杉木中心产区核心区,全国商品粮、红肉系列柑桔生产基地,省毛竹、食用菌、水果、黄羊种羊生产重点基地县和 最大的杉木良种繁育中心,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杉木之乡”、“中国竹荪之乡”、“中国航天育种高科技应用农业示范基地”。


  灵秀山水造化神奇生态佳境。全县16处风景名胜,以华阳山、宝山为中心的景区,北靠武夷山,西邻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在闽西北绿色三角旅游带和南平大武 夷生态旅游圈中占有重要位置。素有“中华生态藤园”之称的华阳山,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宝山,方圆95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1305米,以“三宝”(宝山古刹、千年银杏、金斑喙凤蝶)、“五绝”(奇松、怪石、佛光、云海、日出)著称。“大圣文化”实物见证元末“齐天大 圣”、“通天大圣”双圣祭冢,以及南天门等历史古迹,形面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名声远扬海内外。元代全仿木砂岩石构建筑——宝山寺大殿,2001年被国务 院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岩山、七台山、演山、天台山、狮峰山、合掌岩等景观奇特,以及田园风光、畲族风情,让人留连忘返。

  顺昌人文景观丰富,乃宋代理学家

的祖居地,游酢、朱熹讲学地,

等爱国名臣故乡。南宋词人

等革命先辈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英华精神光耀百计专家学者,八位跻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如今,顺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是省实施义务教育先进县、省级卫生保健合格县,涌现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等典型。“四榜”之花芬芳馥郁、香飘万里。两位琴童捧来两座亚洲青少年钢琴决赛亚军奖杯。三名莘莘学子勇摘全省文、理科状元桂冠。奥运冠军

,全国沙滩排球冠军滕茂民,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


  “民气顺时天气顺,眼前景物尽繁昌。”顺昌交通便捷,316国道、204省道、鹰厦铁路贯穿全境,有6个接口与京福、衢南高速公路连通;境内水系发达,有 金溪、富屯溪两大干流和仁寿溪、蛟溪、麻溪、高阳溪等11条支流,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蕴藏量达20.7万千瓦,可开发量13.7万千瓦;矿产丰富,已探 明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种25个,127个矿点。是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全省萤石储量分布最广的地区,全省水泥和莹石精粉生产基地、保健品生产基地、最 大的螺旋藻干粉生产加工基地、药用胶囊生产基地。


  近年来,顺昌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工业强县”的目标,持续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按照“舞好产业龙头,推 动‘两冀’(中心村和“岸线”风格美丽山水县城)建设”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突出发展、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四个重点,强势推动产业龙头发 展,壮大提升精细化工、水泥建材、杉竹加工、食品保健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培育光电、旅游、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建材、化工、竹木、电力、食 品保健品五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培育了炼石、富宝、榕昌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和“炼石牌”水泥、“富宝牌”尿素、“武夷牌”聚氯乙烯等享誉全国 的名牌产品。竹木制品、食品保健品、精细化工、氟化工等产品畅销海内外。新屯园区、建西园区、郑坊闽台农林产品加工区,引来大批客商投资兴业,集聚产业发 展,为顺昌的经济发展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

  浦城县的基本情况可以集中概括为四句话:一是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五县之一。浦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古闽越文化发源地。评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猫耳弄山商代古窑群遗址,为中国早期陶器制造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浦城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县,至今已有1811年,历史上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4个状元、172个进士。县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浮盖山、匡山、九石渡等为著。历史名人

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谱写了大量广为流传的佳作。二是三省七县结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龙泉市、遂昌县和江西省的广丰县接壤,与本省的建阳市、武夷山市、松溪县毗邻。全县辖19个乡镇(街道)、296个村(居),现有人口40.79万人。三是“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为我省第三大县,其中山地面积437.4万亩,耕地面积55.47万亩,河流水域面积15万亩,是全国、全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林业用地面积40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1%,林木蓄积量981万立方米,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四是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县境西北为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则为仙霞山脉的延伸。浦城属三江源头之一,境内溪水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205国道纵贯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线横贯东西,小浦线、古二线连接东北、西北,建设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闽第一站,是海西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浦城县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一,其中山地面积437万亩,耕地面积53万亩,河流水域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辖17个乡镇、2个街道、296个村(社区),现有人口43万。


  区位特殊。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首站,曾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现今浦南高速、龙浦高速、205国道、302省道、入闽战备通道通连三省,浦建龙梅铁路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是海西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的绿色通道。


  底蕴深厚。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古闽越文化重要发源地,有一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四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县史。历史上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4个状元、172个进士。猫耳弄山商代古窑群、管九周代土墩墓群遗址分获得2005年、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浦城剪纸、闽派古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生态优美。“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县境西北、东北分别为武夷山脉、仙霞山脉的延伸,是

三江源头。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匡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浮盖山、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观前村和九石渡等为著。

  产业发展。工业有浦城工业园区、荣华山产业组两大平台,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工业有生物制药、林产食品、轻工轻纺、机械电子“四大产业”;农业有粮食、烤烟、菌粟、竹木、畜禽五大主导和

四大特色。是全国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和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素有“闽北粮仓”之誉,也是“中国丹桂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2011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43.35亿元,增长12.4%;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9.73亿元,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36亿元,增长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9亿元,增长4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亿元,增长16.1%;外贸出口2138万美元,增长312%;实际利用外资330万美元(验资口径),增长1275%;财政总收入30565万元,增长44.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9988万元,增长42.9%;农民人均纯收入6756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6元,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3.44%,人口自然增长率5.15‰;年末户籍人口16.02万人。


  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抓规模,促升级,增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围绕打造食品加工城,举全县之力支持圣农产业扩张,2011年圣农产业化扩建完成投资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5亿元,出口1860万美元,创税超1亿元。矿产品加工业深度开发下游产品,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011年实现产值2.6亿元,比增27.7%。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总投资5.2亿元的闽北物流商贸城已开工建设。机械制造业、生物产业取得突破,总投资2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开工建设,首期已确定5家企业入驻;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炜韵生物质提取项目已开工建设。


  农村发展。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特色经济“六个一”工程。“一只鸡”饲养加工达到1.2亿羽;“一根竹”实现产值2.01亿元;“一片烟”种植面积3.84万亩,居全市第三;“一把草”以厚朴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5万亩,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厚朴之乡;“一棵树”2011年完成18.16万亩,造林任务全市第一,人均造林全省第一,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一尾鱼”养殖面积2.79万亩、产量8200吨,被列为福建省第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内陆现代渔业县。农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通电自然村达100%,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建制村光缆通达率100%,20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实现移动通信覆盖85%以上;通过了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与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验收。采取小城镇建设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四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实施止马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住宅小区和一批产业建设加快推进;启动10个中心村建设,8个中心村已初具规模,累计新建农房1540栋。


  城市建设。集中力量实施城市建设战役,成立城南、城北、桔子洲三大片区开发指挥部,抽调百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集中力量推进征拆工作,2011年完成征地581亩,拆迁2.6万平方米。确定总投资20亿元的26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2011年投资1.55亿元,全面完成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和管线下地,开工建设桔子洲大桥、四星级酒店及广场、城南安置房等项目。房地产完成投资4.15亿元,开发商品房21.47万平方米,销售6.22万平方米。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成城北供水管网,新增城市绿地4.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2座,更新公交车16辆,城市主干道实行全天候保洁。


  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完成邵光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人招标,筹集资本金2.16亿元,相关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已具备开工条件;公路网络建设继续推进,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400万元的册下至杉关二级公路改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投资5590万元的司前至云际交通战备公路改造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投资6696万元,和顺110千伏、李坊35千伏变电站等96项农网改造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220千伏鼎盛输变电工程项目已动工建设。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平台,金岭工业园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各项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入驻企业17家,6个项目已正式投产。


  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2011年财政支出达1.73亿元,比增31.9%。教育“双高普九”和“两项督导”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省级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县综合性医院开工建设;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100%。计生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被评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民生保障。坚持将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2011年全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达2.51亿元,比增29.1%。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9项,一批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项目有效落实。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93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96人。扎实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建设,认真做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正式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合率98.7%。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2011年省市下达1711套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基本建成和竣工766套。

  松溪县是绿色生态宝地。松溪县地处闽北边陲,与浙江省庆元县交界,是我省通往浙江的重要门户,因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之秀美景色而得名。全县辖1街2镇6乡109个村(居),总人口 16.5万人,区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8.53万公顷,耕地1.09万公顷,水域0.68万公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良。全县有林地面积127.7万亩,其中天然林13.4万亩,木材蓄积量46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1%,绿化程度达89.8%,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素有“绿色金库”、“笋竹之乡”的美称,是全国清水笋罐头出口基地、福建省最大的蒸青绿茶出口基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珍稀野生动物7种。是省重点林业县、生态农业试点县、商品粮基地县和革命老区县。

  松溪县是文化历史之乡。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时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松溪繁衍生息,从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县,距今已有1750年的历史。松溪苏区是闽北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建立路下桥苏维埃政府,坚持革命斗争20年,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全省老区重点县之一。松溪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著名铸剑大师

于城南湛卢山上铸成名扬天下的“湛卢宝剑”(有“天下第一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五大名剑之首。城西的九龙窑,是宋代烧制贡瓷的遗址,其古瓷已被省博物馆收存。2000年松溪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相继复原生产的湛卢宝剑、九龙窑瓷品和民间版画被誉为“湛卢三宝”。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及元代学者

等都曾先后在湛卢山建造“吟室”讲学授徒。松溪历代名人众多,如宋代的

、明代的真宪时等皆以为官清正、刚直不阿而载入史册;明代的

著述达11部,被誉为“百粤文宗”,其研究易学的巨著《易义古象通》被收入《四库全书》。


  松溪县是环境宜居城市。松溪青山常绿,碧水长流,空气清鲜,松溪河从中部斜贯东西,形成南北两侧山峦起伏,中部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征,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激情创业,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立足县情特点,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加快建设承接浙沪地区的山水生态城市和对接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城市,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趋势和气势。一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乡宜居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松溪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特别是交通事业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省道302线、县道830线二级路改造全面完成,贯通了松溪连接浙东南和江西的主通道;国高网长深线松溪至建瓯高速公路于2009年全线动工,将于2012年竣工通车,这条高速公路与在建的宁武高速互通;衢宁铁路正进行规划论证,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届时,由松溪2小时内即可抵达温州和宁德港,南下北上和东出沿海极为便捷,松溪将成为海西前锋推进北联的重要平台。

  政和县地处闽浙两省三市结合部,与七个县(市)毗邻,县域面积17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23万亩,耕地面积22万亩,基本呈“八山一水一分田”分布。全县辖5乡4镇1街道,124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县情特点可概括为:一是二元地理独特。境内山地广布,因地势高低悬殊, 形成华东地区独特的东高西低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全县有9万人口生活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区。二是历史文化悠久。宋咸平三年置关隶县,宋徽宗政和五年因进贡白毫银针受赐年号,改名政和,至今建县已有千余年。大理学家朱熹之父

曾任政和县尉,创办书院,兴学教民。朱熹在此孕育生长,生前常来拜祖、讲学,自此文风昌盛,故政和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

四平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三是特色资源丰富。政和系福建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76.8%。先后获“中国白茶之乡”、“中国竹具工艺城”、“中国锥栗之乡”、 “中国楠木之乡”、“产茶明星县”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政和工夫”红茶、国家地理标志政和白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佛子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洞宫山。四是红旗不倒老区。全县10个乡(镇、街道),老区乡镇有8个,老区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5%。1934年,建(瓯)松(溪)政(和)苏维埃政府成立,隶属中央苏区闽赣省,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中央苏区县。


  近年来,我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创业竞赛为载体,以打好“五大战役”为重点,经过几届班子的持续努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73亿元,比增11.6%;财政总收入2.22亿元,比增34.8%,其中县级收入1.47亿元,比增29.2%;农民人均纯收入57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7元,分别比增13.1%和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亿元,比增16.5%。初步形成以竹、茶、矿、烟、菜为主的产业格局。竹产业,全县竹林面积达46万亩,竹具加工企业150多家,竹产业年产值约8亿元,获得“中国竹具工艺城”称号。茶产业,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145家,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设1100多家茶叶连锁店(专柜),茶业年产值达6亿元。矿业,已探明黄金储量15吨,银储量200多吨,现有金银矿开采企业6家,年纳税3000多万元,另外还探明有铜、铁、铅锌、水晶、稀土等矿产资源。烟业,已在镇前、杨源、澄源3个高山乡镇发展清香型烟叶6407亩,1.9万担,为全省最大的“红花大金元”种植基地,今年可达3万担,计划“十二五”末达到5万担目标。蔬菜,利用高山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发展高山蔬菜3万亩,产品远销韩国和日本,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旅游业开始起步,佛子山景区总体规划和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线路建设详规通过省上评审,4A级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旅游总局“十二五”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持续加强,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据南平市公安局统计,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为 911893户,总人口3101033人,年增长人口 19705人,增长0.639 %。其中女性人口1493431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 107.6  ;非农业人口1098861人,占总人口35.44 %。全年出生人口36662 人,人口出生率为11.82‰;死亡人口13692人,人口死亡率为 4.4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41‰。与上年相比,呈现两降一升态势,即人口出生率下降2‰,人口死亡率下降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0.81‰。户籍迁移情况,全年迁入人口39910人,迁出人口40276 人,净迁出 366人,净迁出人口规模比上年减少642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12‰。户籍迁入迁出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城镇化水平为48.5%。


  人口分布:按户籍人口计算,南平市310103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7.91人,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状况。各县(市、区)情况:中心城市(延平区)49265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5.18 人;邵武市30307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6.29人;武夷山市22836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1.49人;建瓯市53424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6.76人;建阳市 338699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0.26人;顺昌县24004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0.49 人;浦城县42118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4.82人;光泽县158326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70.93人;松溪县 162904 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6.61人;政和县 22153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127.67人。

  2009年南平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2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0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9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231.78亿元,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39元,比上年增长13.5%。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8:39.4:36.8调整为22.5:40.2:37.3,第一产业比重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在上年上升的基础上分别继续提升0.8和0.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上年下降2.6%。其中,城市下降2.3%,农村下降2.8%;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7%,消费品价格下降3.0%。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比上年下降5.1%。


  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66.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1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2%,控制在年度目标内;城镇新增就业2.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529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39万人。


  全市财政总收入5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地方级财政收入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财政支出6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全市国税税收收入(含进口税收)856亿元,增长22.6%;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44.29亿元,增长29.1%。


  初步测算,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227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20%,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两项指标持续双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1.12%和5.1%,全部完成减排的预计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二产比重偏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还不够协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外贸出口压力增大;社会保障标准较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等。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9.12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106.58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47.43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50.81亿元,增长8.2%;渔业产值14.22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08亿元,增长4.8%。


  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和产量“双增长”。粮食播种面积639.34万亩,比上年增加15.57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85.30万亩,比上年增加8.33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4.16万亩,比上年增加1.0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29.19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6.35万亩,比上年增加2.08万亩;茶叶年末实有面积50.65万亩,比上年增加0.47万亩;水果年末实有面积80.25万亩,比上年减少1.6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43.48万吨,同比增长4.0%;油料作物产量2.74万吨,增长6.8%;烟叶产量4.56万吨,增长5.1%;蔬菜产量170.02万吨,增长1.9%;茶叶产量4.59万吨,增长5.7%;水果产量69.68万吨,增长1.8%;食用菌产量5.46万吨,增长4.7%。


  全年造林更新总面积50.64万亩,比上年增加6.6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4.11万亩,比上年减少1.56万亩;迹地更新面积36.13万亩,比上年增加2.7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4.7%,居全省前列。商品材采伐量212.82万立方米,下降13.0%;商品材销售量216.70万立方米,下降3.5%;毛竹产量7560万根,增长8.1%;篙竹产量3222万根,增长10.1%。


  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向好,几大类畜牧产品全面增长。其中,生猪出栏214.91万头,比上年增加15.55万头;奶牛存栏2.74万头,比上年增加0.1万头;羊出栏17.06万头,比上年增加0.57万头;兔出栏114.99万只,比上年增加2.18万只;家禽出栏8103.94万只,比上年增加1282.45万只;禽蛋产量4.46万吨,比上年增加0.34万吨;牛奶产量8.83万吨,比上年增加0.76万吨;肉类总产量25.97万吨,比上年增加2.51万吨。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7.17万亩,比上年增加5670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6.91万亩,比上年增加3630亩;水库养殖面积8.24万亩,比上年减少105亩;网箱养殖1.79万个、42.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0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8.61万吨,增长8.0%。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9.9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9.0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3.35万台,比上年增加0.52万台;农用排灌机械11.43万千瓦,比上年减少329千瓦;农用运输车0.69万台,比上年减少95台。

  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0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65亿元,增长18.6%。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10.04亿元,下降0.2%;集体企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38.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3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24.57亿元,增长2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3.54亿元,增长11.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1.12亿元,增长35.9%。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增加值分别为151.31亿元和98.04亿元,分别增长22.9%和31.9%。


  规模以上工业的34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上年增长86.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1.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2.2%,饮料制造业增长40.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31.6%,食品制造业增长28.9%,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1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7.4%,纺织业增长17.1%,医药制造业增长15.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利润总额18.88亿元,增长6.0%;上交税金总额15.96亿元,下降0.6%。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68亿元,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4.84万平方米,增长7.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3.94万平方米,下降3.8%。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分地域看,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61.17亿元,增长16.7%;县级市场消费品零售额50.90亿元,增长16.2%;县级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2.90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8.61亿元,增长15.3%;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9.36亿元,增长15.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2.52亿元,增长20.5%;其他行业零售额4.49亿元,增长28.5%。分限上限下看,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50.29亿元,增长14.5%;限额以下贸易业零售额194.68亿元,增长16.9%。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6.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1%,中西药品类增长18.1%,家具类增长44.7%,汽车类增长223.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2.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4.9%,通讯器材类下降6.9%。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5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年末公路累计通车里程13521公里,比上年增长0.6%。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1公里,增长9.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0.8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0.5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万辆,增长24.3%。民用轿车保有量4.22万辆,增长34.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5亿元,增长16.2%;电信业务收入15.17亿元,增长10.9%。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1.65万户,减少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72.57万户,新增28.81万户。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36.72万门,减少107.83万门。互联网用户数18.23万户,新增4.12万户。


  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186.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6.07万人次,增长-32.4%;实现旅游总收入137.48亿元,增长13.3%,其中旅游创汇4800万美元,增长-22.6%。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城镇投资408.75亿元,增长31.7%,农村投资93.28亿元,增长8.6%。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额为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99.9%;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58.58亿元,增长32.9%(其中工业项目的投资额为198.60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投资额为192.78亿元,增长34.2%。


  房地产开发投资40.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商品房建筑 施工面积475.90万平方米,增长7.3%;商品房竣工面积113.31万平方米,增长5.7%;商品房销售面积158.22万平方米,增长44.2%。完成廉租住房建设1345套,配租91套,分别完成年计划的7.1倍和1.8倍。


  全市128项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3.38亿元,占年计划的 118.21%,其中有70项建成或部分建成;45项预备重点项目中有30项开工建设;12项前期重点项目中有6项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65项列入省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0.1亿元,占年计划12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8.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分行业投资情况看,在重点项目投资中占据主导的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类项目。其中,交通、能源投资项目30项,完成投资72.93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的47.4%;工业类投资项目85项,完成投资47.57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的33.17%。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

,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

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

,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2016年8月3日,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严重警告福建武夷山风景区。

2017年7月9日,江西铅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全力打造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
九曲溪、天游峰、一线天、水帘洞

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发生了强烈的

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

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

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告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也很明显,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坚硬的凝灰熔岩和

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较宽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武夷山四季分明地处中亚热带,武夷山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2℃~13℃,1月均温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7月均温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85%,雾日在100天以上。

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谱: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带(350-1400m,

)、针叶阔叶过渡带(500-1700m,山地

(m,山地黄壤)、中山

、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的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

2007年武夷山已知植物3728种。

种子植物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种属孑遗植物3728种。种子植物种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种属孑遗植物;截止至2007有28种珍稀濒危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银钟树、南方铁杉、观光木、紫茎等。武夷山兰科植物尤其丰富,已知有32属78种,

,多花宽距兰为中国新记录种,

为福建省公布新记录。而蕨类就有14个,如武夷山

、武夷蹄盖蕨、武夷耳蕨、武夷假瘤足、武夷粉背蕨、武夷凸轴蕨等以“武夷”作为种加词的就达6种之多。

具有古、大、珍、多的特点,如武夷宫880年树龄的古桂、坑上980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等,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存价值。

2007年武夷山已知的动物种类有5110种,其中:哺乳纲71种,鸟纲256种,鱼纲40种,两栖纲35种,爬行纲73种,昆虫已定名4635种(其中有700余个新种,20种中国新记录)。

在动物种类中尤以两栖、爬行类和昆类分布众多而著名于世,中外生物学家把武夷山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类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到2011年已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的动物有46种,黑麂、金铁豺、

等11种列入一级保护。属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种类有97种。中国特有野生动物49种,

(角怪)、崇安地蜥、崇安斜鳞蛇、

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早已成为中外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所关注,19世纪,英、法、美、

等国学者就进入武夷山采集标本。

武夷山现已发现或采集的野生动植树物模式标本近1000种,其中:植物模式产地57种;野生动物新种中的昆虫模式标本779种,脊椎动物模式标本产地种达56种。至今,仍有大量模式标本保存在伦敦、

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

第3、5标准。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架壑船棺,距今3750余年,是国内外发现的悬棺遗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平方米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悬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武夷山汉城遗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现代化”城市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全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汉代王城遗址。遗址面积占地48万平方米的汉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筑材料、文字瓦当、铁器青铜器等,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汉城遗址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

,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

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锦绣河山之胜境。

、冲佑观、万年宫,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

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

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

“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南宋词人

、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

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的武夷宫。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2006到2008年这几年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天游峰海拔408m,相对高度215m。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约120m泉。峰上名木古树众多,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峰顶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全长62.8公里。进入风景区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弯曲的作用之外,还受多组岩层断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长的河流,直线距离仅5公里,

曲率达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达国家地面水Ι类标准。

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向

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

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这里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它已有340余年的历史。

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

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

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

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武夷山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光泽三市(县),江西省铅山县处,总面积为56527.4公顷,主峰黄岗山位于江西省铅山县桐木村境内,其最高峰海拔2157.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是整个

地区的最高山峰,号称“

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距武夷山市区60公里,是世界同纬度带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建于1979年,是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重点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被联合国定为全球多样性保护区。全国已建

155处。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就建在保护区三港的溪岸旁。

保护区内群峰连绵,北部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素有“华东屋脊”之称

,度假区距黄岗山顶约90公里。这里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还是世界闻名的野生动物乐园。攀登黄岗山,沿途可观赏

断裂带、古涧飞瀑,并领略植被垂直带谱:垂直分布在海拔350-1400米之间的是甜槠、

等树种群;分布在海拔500-1700米的是针叶阔叶过渡林带;分布在海拔米处的为中山苔藓矮曲林带,分布在米的黄岗山顶部或缓坡低洼地段的为中山草甸带,由于环境极端特殊,生育着野青茅、沼原、野古草等形成山巅绿茵“草原”。中山草甸、日出和云海是黄岗山的一大旅游特色。

武夷山的野生动物到2012年已经知道的有5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

1999年l2月,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本区成为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2006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武夷山保护区在海峡西岸乃至全国生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福建林业的名片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遗产种类: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根据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N(III)(IV)、C(III)(VI)被列入《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

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1979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1982年武夷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1992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航空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

1999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0月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

授予全国第二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3年被国家评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城市。

2010年被权威旅游丛书《孤星旅游指南》评出“全球十大最幸福地方”之一。

2012年武夷山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2013年武夷山被美国著名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中国最美景点”。

2013年11月武夷山东溪水库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3年12月3日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汉城遗址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3年12月武夷山入选2013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位列第13位。

2014年2月被《英国电讯报》公布”新经济基金会”对全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评为“全球十大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之一。

2015年12月被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旅游景区大数据应用联盟授予“2015年度中国互联网+旅游年度先行者”称号。

武夷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悬崖绝壁上遗留的“架壑

船”和“虹桥板”,就是

人特有的葬俗。西汉时,

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

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记载。还明令保护山林,不准砍伐。唐末五代初,

》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之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宋

二年(1095年),祷雨获应,又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

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

喊山与开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园内举行的一种仪式,每年于惊蛰日由知县主持祭祀活动,在规定的程序中,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祈求神灵保佑武夷岩茶丰收、甘醇,是为“喊山”。“开山”一般定于

前三日之内,茶农们赶早在制茶祖师杨太白塑像前静默行祭。早餐后由专人带至休茶地,分散采茶,待太阳升起、露水初收之后,带山人向采茶工们分民烟卷,表示可相互对话,开山仪式才正式结束。喊山与开山是武夷山茶农特有的习俗。

有两个发源地:一是赣南九龙山茶区。二是赣东铅山县武夷山茶区。(而武夷山茶区实际上是包括武夷山南坡的崇安、光泽、建阳、

等古代著名产茶地)。江西省铅山县

是武夷茶北销的重要集散地,采茶歌舞十分活跃,所以说武夷山茶区孕育着采茶戏的雏形。

的“拔烛桥”是一个很独特的民间习俗

。这个习俗和禁赌有关。相传清咸丰八年(1858年),京官邱美金的“大大”(爹爹)见家乡赌博成风,土地荒芜,心中十分焦急。于是,他心生一计,从京城传话称:由于赌博的瘴气遮住了家乡,麒麟看不见家乡的田,保不住丰收与平安,村民务必在正月里赶制百盏花灯、百个可插蜡烛的木架,在14-16日三天绕村游行,然后把花灯堆放燃烧,将赌具投入火中焚毁,清除瘴气,以求麒麟保佑。乡民们遵此办法焚烧了赌具,安心生产,来年果然

、人畜兴旺。此后,这种习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拔烛桥”活动。

,一般有下列程序:说媒、相亲、换贴(交换生辰八字)送聘、过门、回门。其中“换帖”很微妙,互换庚贴后,庚贴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点燃香烛,不让停熄。如果烛尽香残或杯盘破损,出生年月又有些抵触,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凭媒以聘书、礼物送上女家,叫做“插记”。

“闰月饭”也叫“六亲饭”,那便是每逢闰年闰月,父母、兄弟必须把女儿、姐妹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把嫁出门的女儿请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把嫁出的姐妹请回来吃一顿“闰月饭”。

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

在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著书立说。一天夜里在天游峰下的小亭子里面一人对月饮酒,出现一个妙龄女子,于是对饮相伴。日久天长,两人过起了恩爱生活。其实丽娘是狐狸修炼千年才得以化身的,只是她怕失去朱熹,一直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世。后来有一对乌龟精,嫉妒丽娘的法力,于是就乘丽娘外出时候,跟朱熹说,你妻子是狐狸精,不相信的话,你晚上看她的鼻子,会有意外收获的。朱熹虽然不愿意相信,但心里记下了,夜里假寐,后来看见丽娘的鼻前挂着一双晶莹剔透的玉箸。

朱熹失声大叫。丽娘从梦中惊醒,水晶条掉在地上,化为粉末。丽娘掩面痛哭,说这是她千年修行的魂魄所在,如今没有了,不得不离开。

在外看热闹的老乌龟夫妇窃笑,朱熹闻声而至,急忙落荒而逃。朱熹愤然拿起桌上的毛笔,点过去。于是就有了在九曲溪畔的“

”。丽娘跑了。朱熹非常后悔,在后面一直追着。可是已经无法挽回了。在那座小庙里面,看见丽娘安详地躺在百花丛中,再也不会回来了。

里震天的喊山祭茶的声音,惊动了天庭

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金龟。这老龟原在

云虚洞里修炼千年,原想成了正果后,上天也可谋取一官半职。

没想到上了天庭,那无情的玉帝老儿却派它专门为仙茶园茶树浇水。开始他倒也觉得清闲自在,干久了,却也闷得慌。

这天它猛然间听到人间传来“茶发芽,茶发芽!”的喊声,不禁偷偷地跑到

往下偷看:只见武夷山九曲溪畔御茶园里,正在祭祀茶神。红烛高照,金鼓齐鸣,茶农们齐刷刷地跑在地上,

。金龟看到凡人对茶如此敬奉,不由得啧啧称赞。

一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事茶,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罢了,罢了,我这千年金龟还不如人间一株茶,我何不也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呢!”金龟的目光从九曲溪畔慢慢地移到山北牛栏坑。这里奇峰突兀,千岩竞秀。

公元849年,辗转于各藩镇做幕僚的李商隐,来到大竹岚,看到层层叠叠的毛竹,便借这个典故感怀自己的仕途坎坷。

公元1179年,年逾五旬的陆游,因一纸诏书停下了抗金的脚步,来到闽北建宁府(今建瓯市)担任通判。此后八年间,陆游都居住于此,以诗话武夷为乐趣。

真正让武夷山名闻天下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他在这里营建武夷精舍,也就是后来的紫阳书院。“朱子理学”也在这里萌芽、发展、传播天下。也因此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武夷山不愧为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和传播地。”1178年初秋,朱熹与友人沿九曲溪逆流而上,眼见溪水旋绕曲折,每曲各有特色,朱老夫子一时兴起,创作了《

》,并引得后世多位诗人以此奉和。

公元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短短三天时间,他的足迹遍及武夷山方圆百二十里。今天,许多丹霞的爱好者仍凭借着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做第一手资料,对天游峰、玉女峰等典型发育的丹霞山进行考察。

从2018年10月1日起,武夷山景区改变以往一、二、三日游门票价格为一种门票价格,并实行淡旺季价格,即旺季(3月至11月)门票价格从160元降为140元,淡季(12月至次年2月)门票价格从160元降为120元(3日内有效)。

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

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批

,2013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开始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骏眉首创于2005年,是在武夷山

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创新工艺研发的高端红茶,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市场无高端红茶的空白,其名寓意:希冀金贵之茶犹如骏马奔腾般发展。金骏眉原料产自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方圆565平方公里的原生态茶山,手工采摘后由茶师精心制作,每500克

、朱子孝母饼等。其中朱子孝母饼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创造的;光饼,与朱子孝母饼相同,以创作人的名字来取名,明朝时戚继光追缴倭寇至闽北地区时,为了令众士兵方便携带干粮而创作出了光饼。

  • 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用日期]
  • 3. 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游价值
  • 4. 《风景名胜》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复兴武夷山水文明
  • 5.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生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 6. .中华网[引用日期]
  • 7. .新华网[引用日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9. .武夷山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 10.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12. .国家旅游局[引用日期]
  • 13. .澎湃[引用日期]
  • 14. .武夷山政府网[引用日期]
  • 15. 武夷山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演化
  • 16. 《旅游纵览》武夷山:休闲养生的圣地
  •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引用日期]
  • 18. .武夷山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 19. 王邵军; 阮宏华; 汪家社; 徐自坤; 吴焰玉.《生态学报》武夷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0年19期
  • 20.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 21. 武夷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
  • 22. 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组成和物种分布格局
  • 2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天然林凋落物分解特征
  • 24. 福建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研究
  • 25.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及其分布
  • 26. 武夷山保护区野生槭属植物资源调查
  • 2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28.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
  • .中国武夷山[引用日期]
  • 30. 武夷山地区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 --以浦城县为例
  • 李燕燕.《生态学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能值分析: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9年11期
  • 王中华.《南平师专学报》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探析:武夷学院旅游系,2007年04期
  • 徐红罡.《生态经济(学术版)》武夷山旅游集群研究: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2008年02期
  • 34. .武夷山市政府[引用日期]
  • 35. 何东进; 洪伟; 胡海清; 陈先珍; 俞建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06期
  • .中国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网[引用日期]
  • 37. 武夷山:烟霞舒卷画图中
  • 38.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天然林物种多度分布
  • 39. .中国武夷山[引用日期]
  • 朱新屋.《地方文化研究》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06期
  • .腾讯财经[引用日期]
  • 42. 中国世界双重遗产地武夷山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43. 吴小霞.《攀枝花学院学报》武夷山发展休闲旅游初探: 武夷学院旅游系,2010年04期
  •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引用日期]
  • 45.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门户网站功能评价研究 --以武夷山遗产地旅游门户网站为例
  • 46.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 47. 自然与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以福建武夷山为例
  • 48. .武夷山政府网[引用日期]
  • .福建省旅游局官网[引用日期]
  • 50.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武夷山为例
  • 51. .武夷山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 支军.《城市问题》武夷山与国际旅游城市: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004年05期
  • 53. .中国武夷山[引用日期]
  • 54. .新浪网[引用日期]

乌龙茶的品种包括哪些?乌龙属于六大茶类中的一种,乌龙茶中又有着更多的分类,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色泽光润,叶背起蛙状。

颜色青翠、砂绿、密黄,叶底、叶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呈浅绿色。

品饮此茶,香气菠郁,滋叶浓醇,鲜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韵”,大红袍则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镇乌岽山茶区,茶形壮实而卷曲,叶色浅黄带微绿,汤色黄艳衬绿,香气清长,多次冲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

产于中国台湾,条形卷曲,呈铜褐色,茶汤橙红,滋味纯正,天赋浓烈的果香,冲泡后叶底边红腹绿,其中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知名度极高而且最为名贵。

福建闽南安溪产,“铁观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树品种名,此茶外形条索紧结,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状似蜻蜒头,由于咖啡碱随着水份蒸发,在表面形成一层白霜,称作“砂绿起霜”。

此茶冲泡后,异香扑鼻,乘热细啜,满口生香,喉底回甘,称得上三泡有余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龙茶包含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