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的人口有多少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9|
上传日期: 10:53: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
关注微信公众号泽州县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泽州县,隶属于,原为晋城市郊区,1996年改为现名。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最南部,晋豫两省交汇处,自古为三晋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1]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环绕于晋城市,北与晋城市毗邻,东与晋城市相连,西与晋城市、衔接,南与河南、交界。东西宽62.75公里,南北长58.85公里,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5万亩,约占山西总面积的1.2%。辖14镇3乡,633个行政村,14万户,52.6万人(2008年),其中农业人口45.4万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7.3亿元,同比增长9.1%。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和,泽州县是中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2015年11月,列为第二批。[2]
注:古泽州指的是今山西晋城市全境,详细请看词条。(泽州与泽州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泽州县历史沿革
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定居。是隋代著名高僧、天文学家、诸宫调发明者、陈氏太极拳创始人、明代大臣、中将、著名深海潜水员等著名人物的故里。相传大禹曾经治水于此(今晋城市郊东北有龙门峡,丹水从中流出,传为禹迹)。 [4]
陶唐时期,尧分天下为九州,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4]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左传》云:分冀东丹山为并,东北医无闾为营。  夏代,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禹贡锥指》曰:夏符合于冀州,与尧时同。
夏末,商汤讨伐夏桀,夏桀居住在天门,后迁于垂都(天门即本境著名关隘天井关,垂都即今本境高都镇,以产垂棘之壁而著称)。
殷商,祖乙定都于耿城(今河津),属畿内地。周武王三十三年,封庶弟于原,古史曰:文之昭有原。周襄王十三年,晋侯围原,原国降,迁原伯贯于翼,以赵衰为原大夫。[4]
春秋时期,为晋国高都邑,赵、魏、韩三家置晋静公于晋国端氏邑(今晋城市沁水端氏镇),后又迁晋静公于高都邑祭祀,而后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初属魏国,后属韩国、赵国,本境均为高都邑。周烈王二十年,楚国围困雍氏,韩国徵甲粟到东周,苏代说韩以高都城予东周。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36郡,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汉代,改设十三州部郡国制,分属并州上党郡、司隶河内郡,兼置阳阿侯国。[4]
曹魏时期,曹操复古九州,本境俱为曹魏所有,分属冀州上党郡、冀州河内郡。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五胡乱华,西燕称帝,割上党、平阳、河内三郡,置,郡治高都阳阿城,本境属。
北魏永安二年,改建兴郡为,属建州高都郡,治高都城,为州治及郡治。
北齐,属建州高都郡,治高都县,为建州州治及高都郡治
北周,属建州高平郡,为建州州治及高平郡郡治。
隋开皇三年(583年),省郡入州,建州改为,州治高都改称丹川县,仍为泽州州治。
隋大业三年,复州制为郡制,改泽州为长平郡,本境为长平郡丹川县,为郡治。
隋义宁二年,复郡制为州制,改长平郡为泽州,丹川为泽州州治。
唐武德元年,分置盖州、建州、泽州三州,本境分属建州、盖州,均为州治。
唐贞观元年,盖、建、泽三州复并为泽州,本境为泽州晋城。
唐天宝二年,泽州改称高平郡,属高平郡,乾元初年复称泽州,属泽州,均为郡治和州治。
唐天佑二年,属泽州,为州治丹川县,隶属河东道,后改隶昭仪节度使。会昌三年,爆发刘禛之叛,李德裕率军讨伐,割泽州隶于河阳节度等。
五代时期,属泽州,仍为州治,先后隶后梁、后晋、后唐、后周各朝。
后唐元年,复称泽州晋城,宋、金、元、明历代因之。
宋代,属泽州(或称高平郡),隶河东路。
金天会六年,泽州改南泽州,属南泽州,隶河东南路。
金天德元年,复属泽州,仍隶河东南路。
金元光二年,泽州升忠昌军节度,属忠昌军节度使。
元代至元年,属泽州司侯司,隶属中书省晋宁路,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为腹里。
明洪武二年,属泽州直隶州,州治晋城省入泽州,本境即为州治,直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属,设本境为所辖,为泽州府府治。
民国三年,撤销泽州府,府治凤台复称晋城,泽州府所辖五县均隶属于冀宁道,民国十七年,冀宁道撤销,直隶于山西省。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分别隶属于太岳四专、太行八专抗日革命根据地领导。日,全境解放,恢复建制。[4]
1948年10月,析晋城城关区兼置晋城市,属华北人民政府。
1985年5月,为晋城市郊区,由山西晋城市领导。
1996年8月,郊区改称泽州县,由山西晋城市领导,辖区不变。[1]
泽州县行政区划
截止至2014年初,泽州县下辖、、、、、、、、、、、、、14 个镇和、、 3 个乡,[1]
共辖639个行政村,633 个村民委员会,1204个自然村,2695个村民小组。
泽州县地理环境
泽州县位置境域
泽州县境东北与陵川县为邻
泽州县地图
;南和东南与河南省的、、、、等市、县交界;西与阳城县毗连;西北与沁水县相邻;北与高平市接壤;晋城市城区居县境之中央。地理坐标为北纬 35°12′一35°42′,东经112°31′,一113°14′,南北长约 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总面积为2023平方公里,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2%,占晋城市总面积的21.3%。泽州北依上党、南邻中原、东眺冀鲁,西望洛阳。[5]
泽州县地貌
泽州县东、西、南三面环山,山岭陡峻,倾向中央,北中部为丘陵地带。地貌呈黄土高原和褶皱山板相间分布,具有山地、丘陵、平川区等多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北高南低波浪式的地貌景观。[5]
山地地貌分布于本县东南部的高山地带,境内起伏大,相对高差一般为800米左右,面积197.1万亩,占泽州县总面积的60.8%。本区以急剧的升降结构作用为主,伴之以流水侵蚀及风化剥蚀作用,山体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及变质岩组成。多为直立陡峭的单面山及高度不等的突起山峰。尖棱的山脊,重迭的岗峦,陡缓不均的山面和狭窄的山谷。[5]
丘陵地貌分布于大阳、东沟、下村、川底、周村、北义城、水东、金村、高都等乡镇。相对高差一般为200米左右,面积100.2万亩,占泽州县总面积的30.9%。本区的石灰石、沙质岩、沙岩全为黄土、红土、红黄土覆盖,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及流水侵蚀作用下,下切强烈、沟底狭窄,多呈V形,由于侵刨基准面不断下降,加之覆盖深厚的黄土,抗蚀能力差,大部分被冲刷沟分割成狭长的梁地。山梁呈波浪式,山坡为阶梯状,自山梁和山坡继续覆盖厚薄不一的堆积物,有较规则的排列。登高斜望,黄土丘陵呈波浪起伏、沟谷纵横之状。[5]
平川区地貌分布于南村、巴公等乡镇。相对高差一般只有50米左右,面积27万亩,占泽州县总面积的8.3%。本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垄岗起伏的微域变化,为河流近代洪水淤积物,上细下粗呈二元结构。土层主要为较厚的更新统黄土堆积,其厚度为5-15米,下层为砾石层。境内山地、丘陵、平川面积之比为6︰3︰1。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吾圣山主峰,海拔1346.6米,最低点为丹河出口处的三姑泉,海拔296米,相对高差为 1050.6米。平均海拔在650--1000米之间。境内山岭纵横,北疏南密,均属太行山脉。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有吾圣山、香山、大圪垴山、伊侯山、大尖山、方山、岳城山、晋普山、圣王山等。[5]
泽州县气候
泽州县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泽州县年平均气温10℃-11℃,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盆地由平地向山区递减。泽州县多年无霜期192.6天,最多为226天。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大于北中部地区。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1]
泽州县水文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
泽州县境内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其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泽州县水资源总量为3.5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3.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54亿立方米,重复资源为2.3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1.11亿立方米。[1]
泽州县自然资源
泽州县矿产资源
泽州县以煤为主,依次有铁矿、硫铁矿、铝土矿、白云岩、石灰岩、水晶、及铅锌矿等。境内含煤面积52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13%。探明储量万吨,表外储量7845.8万吨,除国统区外,泽州县保有储量万吨;铁矿探明储量 2575.15万吨,其中上表储量879.4万吨,远景储量 2500万吨;硫铁矿探明储量1324.6万吨,其中上表储量963.9万吨;含锰铁矿探明储量615万吨,其中上表储量473万吨;水泥灰岩6805万吨;铝土探刃储量264.48万吨,远景储量315.05万吨。[1]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巴公、北义城、高都
及西部与南部的大阳、东沟、金村、南村一带。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共含煤8-17层,总厚宽9.18-14.23米,其中山西组3号、太原组9号及15号为主要可采煤层,为单一的无烟煤种,变质程度由北向南增高,晋普山一带变质程度最高。洗煤挥发分达4.47-6.2%。煤质及煤质特征为:山西组3号煤层,厚度最小5米,最大6.44米,平均5.97米,至太原组9号的层间距为53米,夹石层为5层,性能稳定。原煤灰分为14.26%,精懈发分为6.82%,原煤含硫0.4%,发热量为 8391大卡/公斤。属无烟煤。太原组9号,厚度最小0.5米,最大2.9米,平均1.55米,夹石层为3层,性能较稳定。原煤水分为19.01%,精煤挥发分为3.18%,原煤含硫为6.92%,发热量为8368大卡松斤。太原组15号煤,厚度为0.95--5.50米,平均2.16米,与3号煤层的层间距为35米。夹石层为3层,性能较稳定。原煤灰分为18.51%,精煤挥发分为6.60%,原煤灰分为3.38%,发热量为8335大卡/公斤。三种煤均为无烟煤。3个煤层比较,3号煤煤层厚,含硫量低,原煤灰分低;15号煤层厚度中等,为富硫及高硫煤,俗称臭煤;9号煤层较薄,含硫量略低于15号煤,原煤灰分最高。开采技术条件,奥陶系为主要含水层,以晋长断裂为界,向南向北运移,水位标高640米,向三姑泉与郭壁泉排泄。其它基岩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第四系冲击层含较丰富的潜水,开采3号煤层的生产矿井,含水系数0.46-0.63立方米/吨煤。现有生产矿井,大多开采3号煤层。顶板管理较易,但也有个别井因顶压大而出现片帮现象,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12--2.64立方米/吨煤·日。晋普山一带为 19.43立方米/吨煤·日,属高沼气井,境内很少发现煤自燃现象,属无爆炸性煤层。[1]
泽州县境内之铁矿,主要分布于高都、郝庄、李寨、关山一带。系沉积矿床。矿体大都产生于奥陶系侵蚀面上。少量夹于粘土页岩中。矿体形态受侵蚀面形态控制,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窝状及团块状。厚几十厘米到2-3米,长度几米至几十米不等。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局部为菱铁矿。含铁量20-60%,一般为30- 40%,硫磷、含量低。因矿体规模小而分散,不宜规模开采。已探明储量2575.15万吨,上表储量 879.477吨。境内山西式铁矿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小规模开采。[1]
含锰菱铁矿资源
境内含锰菱铁矿产于下石盒子组,属河湖相沉积矿床,主要分布于下村--湾里一带。矿床赋存于下石盒子组中上部。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亦有菱铁矿薄层,质量欠佳。探明储量615万吨,其中上表储量473万吨。[1]
有色金属资源
铝土矿是泽州有色金属的重要资源。分布于境内南部之追山、晋庙铺、南岭、李寨等地。矿 体赋存于本溪组铁铝岩系内。矿体呈透境状,似层状及窝状。A/S值为3-3.5,属中低品位。规模较小,泽州县D+E+F储量180.86万吨。[1]
化工原料矿产资源
分布于境内神南、大箕、南村、犁川等19个乡镇,主要产出层位多为浸染状,少数为致密块状。矿石属中低品位Ⅱ-Ⅲ级品。探明储量1324.6万吨,其中上表储量963.9万吨。[1]
泽州县土地资源
泽州县土地总面积305.8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1.64万亩,占总面积的29.96%,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在总耕地面积中,21.11%为平地,9.45%为沟坝地,56.65%为梯田。12.78%为山直坡地。园地有2.15万亩,占总面积的0.7%,其中3亩以上的成片果园面积为2.06万亩,占园地面积的 95.81%,主要有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桑园面积为826亩,占园地面积的3.85%。[1]
泽州县植物资源
境内野生果树分为7科16属25种。7科是蔷薇科、葡萄科、胡颓子科、榛科、楝科、鼠李科、亮斗科。16属为苹果属、梨属、枸子属、悬钩子属、桃属、杏属、樱桃属、山 楂属、葡萄属、蛇葡萄属、沙棘属、胡颓子属、榛属、楝属、枣属、栎属。25种是山荆子、杜梨、褐梨、水枸子、毛叶水枸子、灰枸子、西北枸子、茅莓、山桃、毛桃、山杏、毛叶欧李、毛樱桃、甘肃山楂、华北山楂、桑叶葡萄、华北葡萄、掌裂草葡萄、沙棘、木通、牛奶子、榛、楝树、酸枣、槲树。此外还有软枣、羊桃叶、山金针、山木瓜等。
这些资源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区。其中杜梨零星分
布有0.45万株,褐梨0.15万株,山荆子0.40万株,各种枸子有25万余株,茅莓2万株,山桃和毛桃约有1.2万株,山楂约0.4万株,毛叶欧李约8.5万株,野生葡萄约5万株,毛樱桃约 0.02万株,牛奶子约10万株。
作为饲料、料米、蜜源的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黄花、荆花、野苜蓿、野豌豆、马榴、无芒雀麦、灰菜、莲子菜、苦苦菜、牵牛花、刺角菜、野蘑菇等,数量较多,分布较广。[1]
泽州县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爬行类、水生类、鸟类和兽类等,约100余种。爬行类主要蛇、蟒、大壁虎等;两栖动物主要蛙、蟾;鸟类主要有山鸡、灰鸽、喜鹊、麻雀
、山雀、乌鸦、红嘴鸦、山鹰、黄莺、黄鹂、啄木鸟、大雁、小燕子、水鸟、杜鹃、斑鸠、猫头鹰、含唪鸟、布谷鸟、鹌等;兽类动物主要有狼、豹、獾、狐、猴、野猪、野兔、山羊、黄鼠狼、山猫、松鼠、刺猥、山鹿、麝等。按经济用途分类:珍贵稀有动物,主要有猕猴和麝,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分布于境内南部与河南省接界的深山里,麝也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数量很少。皮毛动物,主要有黄鼠狼、狐狸、豹、野兔、蛇,分布在山丘地区。其中豹数量很少。肉用动物,主要有獾、野兔、山羊、野鸽、野鸡等,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药用动物,主要有蟾蜍、山鹿、麝、豹、山羊、麻雀、蛇、大壁虎、含沔鸟等。其中大壁虎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豹属珍贵药用动物。羽用动物,主要有野鸡和野鸭类以及鹰雕类,广泛分布于山丘地区。有益于农业生产的动物,主要有青蛙、蟾蜍、蝙蝠、喜鹊、猫头鹰、小燕子、啄木鸟等。有害动物,主要有狼、田鼠、野猪、黄鼠狼、獾、野兔、狐狸等。[1]
泽州县水资源
泽州县境内天然水资源总量由本区水资源量、过境水资源量和过界客水资源量三部分组成,总量为17.58亿立方米。
本区水资源量是指在本区范围内由于降雨人渗补给所形成的天然地表、地下径流量。通过计算求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27亿立方米(保证率95%时为2.43亿立方米,75%时为1.86亿立方米,50%时为1.44亿产立方米)。其中地表洪水为0.7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1.943立方米。
入境水资源量是指区界外由于降水补给形成流经本区的天然、地表、地下径流量。境内多年平均由上游的高平、陵川入境的水量为 2.25亿立方米(保证率95%时为1.977亿立方米, 75%时为1.509亿立方米,50%时为1.16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洪水0.589亿立方米,地下水为 1.66亿立方米。
过界客水主要指沁河从本区的西南边境流过的水量,其天然河川径流量为12.61亿立方米。按水资源分类划分:境内天然水资源总量为4.974亿立方米(不包括过界客水)。其中地表水资源为为1.38亿立方米,地下水3.594亿立方米。
境内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由于漏水地层多,造成地表洪水少,地表洪水仅占泽州县水资源总量的 7.8%,而地下水却占到水资源总量的20.89%;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需求不协调。东南部山区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少,而年降雨一般比中北部地区多100毫米左右,许多地方又地处河流下游,泉水出露较多,流量大,水资源较为丰富;工农业比较集中的中北部和丹河上游地区需水量多,但年均降雨量和清水流量较少,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蓄水工程造价高,成本大;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又分布不均,丰水年和旱年往往连续发生(一般丰水年连续3-4年,干旱年连续2-4年);地下水资源的 60%是埋藏于地面400米以下的深水层,打井费用高,提水成本较大;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泉水大都分在东南山区,出露标高为300-500米,因远离工农业密集区,开发利用困难。由于水资源总量的70%分布于东南山区,泽州县水资源总量为17.584亿立方米,但经测量计算,泽州县天然水资源可利用总量P:75,时为1.37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洪水可利用为0.307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清水为0,30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76亿立方米,其中浅中层水为0.231亿立方米,深层水为0.439亿立方米。[1]
泽州县人口民族
泽州县人口
泽州县是山西省和晋城市人口大县之一。1949年泽州县总户数为77798户,总人口为303339人,市管县体制改革前的1984年,其总人口即达606652人。1985年,城区部分划出后,仍有467453人。1999年总人口达513428人,占晋城市总人口的24.5%。在总人口中,男性261081人,占50.85%,女性252347人,占49.15%;农业人口为462428人,占90.07%,非农业人口为51000人,占9.93%;乡村人口为474579人,占92.4%。泽州县的人口密度为253人/平方公里。县境北中部和西部为人口密集区。26个乡镇中,巴公镇人口密度最大,柳口乡人口密度最小。[5]
据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泽州县常住人口为486305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1038人,城镇化率41.34%,乡村常住人口285267人,占58.66%。[6]
撤并乡镇摸底统计资料撤并前乡镇名称总人口(人)面积(平方千米)撤乡后乡镇名称总人口(人)面积(平方千米)巴公镇
泽州县民族
泽州县境在古代曾经是多民族聚居区,后逐渐与汉族融合。现有人口中,汉族占99.5%,回、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5%,多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移居本地。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大多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总人口为437642人,其中,汉族为437419人,回族为218人,彝、壮、满、白、纳西族各有1人。[5]
泽州县经济
泽州县综述
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8.5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0.8%上升到2016年年底的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6亿元,增速由2016年上半年的4.6%上升到年底的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月的-3.8%上升到年底的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4亿元,增速由7月的-4.8%、10月的-12%上升到年底的7.8%;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9333元、13129元,同比增长7.1%、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亿元,同比增长7.5%;粮食总产量完成4.73亿斤,生猪出栏100.6万头;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位列全省A类县(市)第8名。[7]
泽州县第一产业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4亿元,农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
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0.88亿元,其中:种植业4.72亿元,畜牧业5.63亿元;粮食总产4.56亿斤,其中:小麦1.92亿斤。  畜牧业生产到2013年万头以上养猪场15个,各类养殖户达到了2400余家。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11.03亿元,同比增长4.2%,占到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4.05%。生猪存栏29.83万头,出栏52.13万头,羊存栏12.44万头,出栏10万头,鸡存栏199万只,出栏118万只。[8]
泽州县第二产业
2013年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219.4亿元,其中,煤炭行业实现总产值25.4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1.6%;非煤行业实现总产值194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为88.4%。其中,产值在1亿元以下的34家,产值在1亿元——5亿元的19家,产值在5亿元-10亿元的4家,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3家。[8]
煤炭业,建成 150 万吨矿井 1 座, 30 万吨矿井 3 座,煤炭产量稳定在 1000 万吨以上;冶炼业,建成 179 立方高炉 6 座,在建 318 立方高炉两座,优质生铁产量达到 150 万吨。泽州县已建成产值超亿元企业 13 个,2004 年规模以上工业达到 35 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7.8 亿元。到 2007 年,泽州县经济将实现“ 1511 ”产业目标,主要产品产量达到 1 个千万(1000 万吨煤炭)、五个百万( 150 万吨生铁、100 万吨中高档铸件、100 万吨钢材、100 万吨建材、日发电 150 万千瓦)生产规模,产值达到 120 亿,税收超 10 亿元。
泽州县第三产业
2013年,泽州县进出口总额486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出口1055万美元;进口47589万美元,进口大于出口46534万美元。[8]
2013年,泽州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8亿元,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7亿元,增长242.7%;第二产业完成75.2亿元,下降7.9%,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其中,采矿业投资25.3亿元,下降45%;制造业投资44.9亿元,增长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9亿元,增长70.4%。;第三产业完成43.9亿元,增长1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亿元,比上年下降16.3%。[8]
城乡居民收入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38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29元,同比增长12%。[8]
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753.3万人次,同比增长21.5%;实现旅游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15.6%。[7]
泽州县社会事业
泽州县综述
2012年泽州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7亿元,增长12.4%,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3.7%,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3.1%。[8]
泽州县教育科技
2012年末泽州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0所,比上年减少10所。在各类学校中,有高中学校2所,完中学校3所,高职中学2所,初级中学3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217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年末泽州县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57282人,比上年末减少4632人;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4864人,比上年减少3341人;毕业生数18155人,比上年增加3658人;年末泽州县教职工人数518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均达100%。[6]
泽州县科技研发经费支出2612万元。全年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申报省级科技项目5项,申报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96项,其中:3项国家级项目,53项市级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部门资金约663万元。全年共申请各类专利101件。[6]
泽州县文化
2012年末泽州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新创作首演剧目5个,本年上演剧目23个,演出场次3000场,收入150万元,其中:剧团1个,本年上演剧目13个,演出场次420场,收入105万元;曲艺队1个,本年上演剧目22个,演出场次2000场,收入5万元。泽州县共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17个,村级农家书屋632个,共藏书94余万册。 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泽州县有线电视用户达8万户,广播综合覆盖人口46.8万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4%;有线电视综合覆盖人口48.0万人,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0%,其中接受数字信号用户12000户。[6]
泽州县卫生
2012年末泽州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730个,其中县医院1个、县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6个,村级卫生所632个,个体诊所68个。泽州县共有床位数1511张,卫生技术人员204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66人,注册护士589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为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6]
2016年新建25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川底、大东沟、南岭3所乡镇敬老院;为14362名残疾人发放护理、生活补贴479.4万元。2016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4万平方米、煤层气用户7013户,城中村改造新开工1538套,危房改造完成210户,改建卫生厕所6000座,开工建设3个污水处理工程,建成3个垃圾填埋场。[7]
泽州县体育
2012年泽州县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18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60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泽州县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24万人。[6]
泽州县生活保障
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44元,增长13.9%。城镇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0344元,增长22.2%;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5423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3.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7.4%。[6]
2012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0451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14723 人、机关养老保险5728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8.1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43248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
917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4078人);参加失业保险22830人;参加工伤保险55393人(其中:农民工参保42013人);参加生育保险22687人。泽州县共有420131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6]
2012年末泽州县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8.9%,其中: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2%,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5%;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9.2%。[6]
2012年全年城镇低保人数2293人,保障户数1660户;农村低保人数18967人,保障户数11120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28.1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8.5%。[6]
泽州县基础设施
交通:2012年末泽州县公路线路里程22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公里。公路密度1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740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0%。[6]
2016年新建戍边道路11条75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保工程完成143.4公里;新开通公交线路4条,新增通公交村67个,累计通公交村达370个。[7]
邮电:2012年全年泽州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28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77万元;电信业务总量9151万元,农村固定电话用户75333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87639户。泽州县互联网用户数达65595户。[6]
泽州县就业
2016年泽州县城镇新增就业5940人,培训农民工9967人。[7]
泽州县风景名胜
2012年末泽州县共有旅游景区(点)9处,其中,有1个4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共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1家。共有农家乐56个。全年共接待游客350.2万人次,其中,直接接待游客127.3万人次,间接接待游客221.2万人次,海外旅游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5亿元,其中,直接接待游客收入10.2亿元,间接接待游客收入18.9亿元,海外旅游创汇741.2万美元。[6]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
珏山的景点颇多,有儒道佛共奉一殿的南顶、供奉玄天上帝和周公的正顶、文昌殿、过月亭、财神殿、文笔峰塔、丹河龙门口、建于宋代的关帝庙、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娲皇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宋二仙观、唐代的白马禅寺和孔子回车处等。[9]
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晋城市泽州县与阳城县、济源市三市的交汇处,距207国道18公里,距晋城市区50公里,距区51公里。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人称北方“”。[10]
东四义村宝贵的文化遗产非常珍贵,像“松棚庙”、“圣临庵”、“贞节古牌坊”、“史家大院”等保存完好,200多年的四义戏旧址,明末留下的古戏台“舞乐楼”,最有代表性“龙王庙”和相传凤凰曾落此处“金鸡台”遗址。[11]
青莲寺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
17公里处的郊区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为山西省境风著名的佛教寺庙[12]
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12]
府城玉皇庙
府城玉皇庙位于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处泽州县府城村北岗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 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 0 7 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内设大殿、廊庑、山门等建筑,并彩绘壁画,塑造神像,当时已初具规模。金泰和七年(1 2 0 7年), 因庙宇败陋椽栋毁坏,当地群众曾集资大修一次。但为时不久,又遭兵乱破坏。元至元元年(1 3 3 5年)再次复修。其后虽经元至正十五年(1 3 5 5年)以及明清两代屡次修葺。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则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时所形成的[13]
.中国泽州网.[引用日期]
.凤凰财经网[引用日期]
.新华[引用日期]
.中国泽州网 .[引用日期]
.团泽州县委 .[引用日期]
.泽州县统计局.[引用日期]
.泽州县政府信息中心.[引用日期]
.中国泽州网 . [引用日期]
.山西省旅游局[引用日期]
.山西旅游网[引用日期]
.山西旅游网[引用日期]
.山西新闻网.[引用日期]
.晋城旅游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