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专升本试题云南一本上线率

每晚名师在线答疑
面包校园APP
大学生必备APP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关注高考派公众号
(igaokaopai)关注志愿填报讲座
您现在的位置: >
& 2010年云南地区理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
所属资料仅支持在高考帮APP上查看
分数线详细信息
招生年份:2010
最 高 分:------
投 档 线:------
招生地区:云南
最 低 分:610
录取人数:------
文理分科:理科
平 均 分:------
录取批次:第一批
北京师范大学在云南地区理科录取分数线 (云南→理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
高考期间全程陪伴-备考、真题、估分、查院校、选专业、报志愿,尽在高考帮。扫我→
打开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聊高考云南省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综述)
时间: 00:30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小冯 点击:
云南省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综述) 2010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载体,积极推进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污染
&云南省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综述)
&&&&& 2010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载体,积极推进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污染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环保专项行动效果明显,环境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权益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和对外合作等顺利开展,环境管理基础性工作取得进展。
&&&&& &十一五&以来,全省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召开了全省第八次环保大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环保&格局正在形成。全省环保系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依法加强环境监管,着力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严格环评管理,加快审批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狠抓治理,以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着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新进展。
&&&&& 通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削减5.76%,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117.6%;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削减4.08%,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102.0%。五年来,全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全省受酸雨影响范围明显减少,酸雨控制区出现酸雨的城市、频率逐年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05年的58.0%提高到2010年的63.8%,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的比例由62.0%提高到70.4%;主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比率由2005年的60.4%上升到2010年的67.2%。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我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9%,由28.47万吨减少到27.1万吨;二氧化硫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0%,由52.2万吨减少到50.1万吨。
  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9年的27.31万吨下降1.75%,削减0.4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9年的49.93万吨上升0.29%,增加0.14万吨。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6.83万吨,比2005年下降5.76%;二氧化硫排放量50.07万吨,比2005年下降4.08%,完成&&十一五&削减目标。
  全省开展监测的主要湖库和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2010年,在开展水质监测的61个湖泊和水库中,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优良的占67.2%;水质符合Ⅳ类标准、轻度污染的占18.0%;水质符合Ⅴ类标准、中度污染的占3.3%;水质劣于Ⅴ类标准、重度污染的占11.5%。全省湖库总体水质仍为轻度污染。44.3%的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全省主要湖库水质优良率比上年增加3.8%,比2005年的60.4%增加6.8%。
2010年主要湖泊、水库类别统计
  2010年,九大高原湖泊中,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符合Ⅰ类标准,洱海、程海水质符合Ⅲ类标准,4个湖泊水质优良。阳宗海水质符合Ⅳ类标准,中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质劣于Ⅴ类标准,重度污染。抚仙湖、泸沽湖、程海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与上年相比,九大高原湖泊水质基本保持稳定。由于受我省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影响,滇池外海、异龙湖和星云湖中总氮、总磷年均值略有升高,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上升。阳宗海砷浓度值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9年12月的0.111毫克/升下降至2010年12月的0.065毫克/升,水质由劣Ⅴ类上升为Ⅳ类,水质明显好转;且2010年2月以来水体中砷浓度值一直低于0.1毫克/升,符合Ⅳ类水质标准,其中8、9、10三个月低于0.05毫克/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滇池草海水体中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的年均值比2009年分别下降31.0%、58.4%、33.9%;营养状态指数由2009年的82.4下降到71.0,有5个月的营养状态改善为中度富营养。
&&&&&&&&&&&&&&&&&&&&&&&&&& 九大高原湖泊总磷浓度对比&&&&&&&&&&& &&&&&&&&&&&&&&&&&&&& &&&&&&&&&&&&&& && &&& &&&&& &&&&&&&&& 九大高原湖泊总氮浓度对比
九大高原湖泊高锰酸盐浓度对比&
2010年九大高原湖泊主要污染指标值
&&&&&&&&&&&&&&&&&&
九大高原湖泊年水质类别变化状况表
  &十一五&期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优良的抚仙湖、泸沽湖、洱海、程海水质保持稳定。阳宗海由于受砷污染事件的影响,2008年水质由Ⅱ类下降为Ⅴ类,2009年劣于Ⅴ类;随着治理措施逐步见效,2010年水质好转为Ⅳ类。滇池、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污染严重的湖泊水质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滇池外海的主要污染指标总氮自2007年后逐步下降,2009年已接近Ⅴ类标准值2.0毫克/升(2.13毫克/升),2010年受干旱影响,有所回升。滇池草海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年均值有较大幅度下降,营养状态有所改善。
其它13个开展监测的湖泊中,北海和浴仙湖水质类别为Ⅱ类,普者黑、茈碧湖、西湖、海西海、青海、属都湖和碧塔海水质类别为Ⅲ类,个旧湖水质类别为Ⅳ类,大屯海、长桥海和南湖水质类别为劣Ⅴ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湖泊有5个,占38.5%。
  【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2010年,在77条主要河流的15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优良的断面占63.8%,水质符合Ⅳ类标准、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4.5%,水质符合Ⅴ类标准、中度污染的断面占4.6%,水质劣于Ⅴ类标准、重度污染的断面占17.1%。水环境功能达标的监测断面有107个,占70.4%。
  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比上年增加3.5%。与2005年比较,水质优良率由58.0%提高到63.8%,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的比例由62.0%提高到70.4%。
2010年度云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类别表
  2010年,伊洛瓦底江水系水质总体为优,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水质良好,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珠江水系水质中度污染。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总体干流水质较好,部分支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六大水系主要河流水质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污染严重的主要河流是金沙江水系的新河、螳螂川、秃尾河、普渡河和新宝象河,红河水系的三家河和红河干流,珠江水系的泸江,澜沧江水系的沘江等。
  2010年,我省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铅。
  【出境、跨界河流】
  2010年,19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16个断面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优良率84.2%,较2005年的58.8%,有较大的提高。有1个断面水质中度污染,2个断面水质重度污染。16个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84.2%,比2005年提高25.4%。
  与2005年比较,六大水系干流出境、跨界断面,金沙江三块石水质类别由Ⅳ类改善为Ⅱ类,南盘江设里桥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Ⅲ类,水质明显好转;澜沧江关累断面水质Ⅱ类,怒江红旗桥断面水质Ⅱ类,伊洛瓦底江水系大盈江汇流电站、瑞丽江姐告大桥断面水质均为Ⅲ类,红河河口医院断面水质劣于Ⅴ类,水质基本稳定。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2010年,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和5个不设区城市开展监测的3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满足要求的29个,占76.3%,达不到要求的9个占23.7%。与上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的17个,占44.7%,水质好转的5个,占13.2%;水质下降的16个,占42.1%,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总氮。
  &&十一五&期间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较2005年有所提高。
年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
  【城市水域】
  15个主要城市水域43个监测断面中,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优良的占44.1%,符合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占14.0%,符合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占7.0%,劣于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占34.9%。能达到水功能要求的断面21个,占48.8%。城市水域水质总体仍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耗氧有机污染严重。
  &十一五&期间,城市水域水质总体呈稳定状态。&
  【地下水】
  2010年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点控制面积1635平方千米。地下水动态监测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和泉水分类监测。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孔隙水的基本稳定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85.80%、强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4.20%;基岩水的强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2.85%、弱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25.30%、基本稳定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6.45%、弱下降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38.11%、强下降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7.29%。年的水位动态变化不大,总体呈稳定状态;受降雨影响,呈一定的相关变化,年属特枯年,地下水水位相对较低。
  地下水水质状况及达标情况:浅层孔隙地下水受污染较重的主要有昆明、曲靖、开远、蒙自、个旧等地,多为较差~极差级。而基岩水水质相对较好,以优良级为主,大部份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在无工矿企业分布区,水质以良好~较好(Ⅱ~Ⅲ类)为主,在工矿企业、人口集中分布区,水化学类型复杂,水质以较差-极差(Ⅳ~Ⅴ类)为主。2010年基岩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优良级占63.64%、良好级占9.09%、较差级占27.27%,优良级较2005年显著增加。主要污染指标为pH、氨氮、大肠菌群等。
 大气环境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3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1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059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与2005年相比,呈好转趋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因子年平均浓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首要污染因子仍为可吸入颗粒物。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10年,全省16州(市)政府所在地,昆明市、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市、文山市、景洪市、大理市、芒市、六库镇和香格里拉县城1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天数占全省比例为100%。其它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天数占全省比例分别为:玉溪市98.6%,蒙自市97.5%,曲靖市97.3%,昭通市92.2%.
  与2009年相比,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天数占全年比例为100%的城市增加了保山市和芒市。
  【降水和酸雨】
  2010年,19个城市开展了降水酸度监测,有8个城市监测到酸雨,占总数的42.1%。
  在监测到酸雨的城市中,昭通、个旧、楚雄的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降水pH最低值3.72,出现在个旧市;次低值3.77,出现在昭通市。
  开展监测的城市酸雨频率范围在0~63.2%之间,平均为8.2%。其中:酸雨频率为0的城市占57.9%,酸雨频率小于20%的占26.3%,酸雨频率在20~40%的占5.3%,酸雨频率大于40%的10.5%。酸雨频率最高的是楚雄市,为51.9%,其次是个旧市,为46.8%。
  &十一五&期间,全省受酸雨影响范围明显减少,酸雨控制区出现酸雨的城市、频率逐年下降,全省酸雨频率由2005年的12.8%下降为2010年的8.2%,降幅为36%。变化趋势见下图: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全省18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63.6~71.4分贝,最高是文山市,超过国家标准1.4分贝。
  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楚雄、景洪、大理、蒙自、香格里拉和开远13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为好,昆明、芒市和个旧3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为较好,文山和六库2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为轻度污染。
  &&十一五&期间,全省15个城市连续5年监测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2010年与2006年相比,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值下降了0.8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略有好转。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17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46.2~59.2分贝。曲靖、玉溪、昭通和香格里拉4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好,昆明、丽江、楚雄、个旧、开远、景洪和芒市7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较好,&保山、临沧、普洱、大理、文山和六库6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轻度污染。共有11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达标。
  &&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进行监测的城市有13个,期末与期初相比,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值面积加权平均值总体上下降了1分贝。&
  【城市功能区噪声】
  在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的15个城市中,曲靖、玉溪、保山、昭通、普洱、楚雄和开远7个城市的各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全部达标,占监测城市总数的46.7%;昆明、丽江、个旧、景洪、大理、蒙自、文山和六库8个城市,均有部分功能区昼间或夜间的平均等效声级值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自然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2010年,云南省林地面积2476.11万公顷,森林面积1817.73万公顷,森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3.41%。森林以乔木林为主,面积为1581.63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87.01%。&十一五&期间,我省林地面积保持增长,蓄积量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活立木总蓄积从15.47亿立方米增加到的17.1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从13.99亿立方米增加到15.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0.8%增加到47.5%。&
  【物种状况】
  我省12个森林类型蕴藏着高等植物13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46%以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416余种,占全国总数的52.8%。在我国公布的401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46种8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我省各有222种和114种8类,分别占总数的55.4%和46.3%。&
  【湿地】
  我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其中河流湿地1595平方千米,湖泊湿地1754平方千米,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90平方千米。全省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5处。大山包、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红河哈尼梯田和洱源西湖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
  【自然保护区】
  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62个,面积2.9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4个;州(市)级自然保护区5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3个。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使全省典型生态系统及85%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有效保护。
  &十一五&期间,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趋于稳定,保护区发展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辐射环境
&  2010年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覆盖我省昆明、玉溪、大理、丽江、临沧、西双版纳、怒江和迪庆8个州(市),监测的&辐射剂量率范围为38.6~108.2纳格瑞/小时,均值为61.1纳格瑞/小时(已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水平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全省重点辐射污染源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正常。
  2010年全省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2266家,其中放射源使用单位473家,在用放射源2006枚;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793家,射线装置3410台(套)。核技术应用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
  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9.21亿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增长5.1%和22.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10亿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降低4.2%和5.8%。生活污水排放量6.11亿吨,比2009年和2005年增长10.6%和44.4%。
上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C) 2004 - .cn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来源:云南日报
——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秦光荣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省人大代表予以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2009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准确判断、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我省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是困难较多的一年。我省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发展层次低,尤其是支撑全省经济增长的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其产品价格均与国际市场接轨,导致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实体经济冲击十分深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出现了多年来的新低,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1个百分点;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下降4.8%,财政增收遇到很大困难;进出口贸易遭受重创,外贸总额下降50.3%,降幅居全国之首;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8.5%,比全国多降21.1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接近一半,停产、半停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最高时达30%;民生保障压力剧增,150万农民工返乡,23万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全省就业矛盾异常尖锐。
    这是奋力拼搏的一年。在严重困难面前,全省人民不畏难、不退缩,坚定信心,勤奋工作。我们坚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全力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注重结合云南实际,大胆创新,切实破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先后研究出台了11个方面共350多条政策措施;注重把当年增长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这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全省保增长成效明显,保民生力度空前,保稳定措施扎实。经济运行逐季改善,经历了止跌、回暖、企稳到快速回升的明显变化。民生措施的密集出台和落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168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490.8亿元,增加130.6亿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49.8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7亿元,增加1000亿元,增长3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1亿元,增长19.3%;外贸进出口总额80.2亿美元,负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4元,实际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元,实际增长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6.3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以上。除外贸进出口总额外,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
    (一)扩内需取得突出成效
    我们始终把握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争取中央支持,想方设法筹措配套资金,实现了新增投资规模的重大突破。在中央四批扩大内需资金中共争取到158亿元,争取到中央代发地方债券84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跃上10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新增贷款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上年翻了一番;金融直接融资220亿元,保险业快速发展,投资公司投融资功能进一步显现,为支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财政尽力筹集60亿元基本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73亿元,大理至丽江、昆明绕城西北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启动52条二级干线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铁路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大丽铁路建成通车,新开工云桂、丽香等5个铁路建设项目,在建铁路项目达11个。机场建设完成投资76亿元,腾冲机场正式通航,大理、香格里拉机场完成改扩建并投入使用,昆明新机场建设进度加快。电力建设完成投资702亿元,景洪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小湾水电站实现三台机组发电,中国首座正负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水利建设投资突破100亿元,陇川麻栗坝、楚雄青山嘴两座大型水库和18件中型水库下闸蓄水,“润滇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5万件。昆明—大理成品油管道投入运行。
    扩大城乡消费取得实效。认真落实鼓励消费政策,组织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向农民兑付财政补贴资金7亿元,带动销售额70亿元。
    旅游“二次创业”和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局把云南确定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启动实施了腾冲、抚仙湖、洱海等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先行试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推进160个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一批旅游小镇和50个旅游特色村的改造,启动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和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建设。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524亿元,增长13.4%。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1.2亿人次,旅游行业总收入810亿元。
    (二)“三农”工作再创新佳绩
    我们始终重视打牢农业基础,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对农民的直接补贴126亿元,人均获得补贴348元。新增涉农贷款突破800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159万张。推动实施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等一大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30万亩。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新烟区建设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不断推进。突出抓好生物产业发展,优势生物种植面积达8500万亩,引进加拿大天辰集团、北京中信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到位资金20多亿元。山区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全省特色经济作物、经济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完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15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500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解决了2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5万口,节柴改灶18万户,农村电网改造使49万户农民受益。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建成了一大批公益事业项目。贫困乡整乡推进试点、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和巩固了6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64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量达到1634万吨,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肉、奶、蛋、蔬菜等农产品产销两旺,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业经济运行走出困境
    我们始终把稳工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确立了“稳运行、抓项目、调结构、扶中小、促合作、降能耗、保就业、强管理”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果断实施特殊电价扶持,有色等10个行业受惠企业超过160户。在全国率先实行重要商品收储,全年动态收储有色金属63万多吨、化肥50万吨。对1141种省产工业品发放促销补贴。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4条措施,全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突破700亿元。坚持“一厂一策”,扶持困难企业抓好生产组织,规模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已下降到6%左右。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制定并实施了12个工业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冶金、机电、轻工、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组织推广20项关键共性技术,新增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5家,4个部省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烟草对工业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实现利税785亿元。在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作用下,全省工业经济逐步好转,除电力外的工业完成投资820亿元。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580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088亿元,增长11.2%,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增长。
    (四)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我们始终把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结合扩大内需实施了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重点项目。 坚持“一湖一策”抓好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牛栏江——滇池补水和滇池截污两个关键性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积极推进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累计开工建设168个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对建设“森林云南”进行了部署,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启动实施4730万亩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0平方公里,实施保护面积5000平方公里。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组织实施100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淘汰一批小炼铁、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国家下达我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和1.99%的任务可望完成。
    (五)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我们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州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有序开展。实施了昆明市、红河州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了深化农垦改革方案,华侨农(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供销社改革和投融资、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改革继续深化。
    开放云南建设取得新成效。组织开展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初步规划方案研究。与“昆交会”同期举办了第二届南亚国家商品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周、第四届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第七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亚太华商论坛等系列重大活动,提升了办会层次和水平。加快了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外资9.1亿美元,省外企业在滇投资超过1000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我们始终重视社会建设,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扩内需、增投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工作支撑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抓好鲁甸、镇雄、澜沧3个县的“两基”攻坚工作,全省按规划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了640多万名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向208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筹措投入45亿元推进校舍安全工程,超额完成原定150万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新组建7个省级职教集团,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0.92:1。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增本科高校2所,呈贡新区已有6所高校新校区投入使用,累计入住学生约4万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3%。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多渠道筹集投入助困资金13.86亿元,资助范围覆盖了35%以上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和100%的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学生。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我省产品和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继续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组织实施49项重大科技项目、20项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发项目,突破了71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34项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共性技术,开发出6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组建了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进展顺利。科普工作全面推进。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制订了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和三年实施方案。坚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重点推进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重点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及设备能力建设,又有5个省级医院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3%,参合人数达3293.5万人,新增71.5万人,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积极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加大力度抓好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在全国首创并建成407所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完成2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启动了4万多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3.35%和94.66%。省博物馆新馆、云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一批州市县文化项目开工建设。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圆满承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16次大会。
    (七)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一大批力度空前的惠民利民措施,确保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大力促进就业。创新思路,实施促进就业20条措施和“贷免扶补”政策,省财政补贴困难企业2亿元,稳定25.7万个就业岗位;安排2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9.3万名失业人员就业;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鼓励创业,帮助2万人实现创业并带动12万人就业。新增23.5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因国际金融危机返乡的150万农民工有148万实现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55万人。
    着力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省财政投入城乡低保经费41亿元,比上年增长77.8%,全省429万城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省财政投入5.5亿元,资助516.3万名特殊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住院和门诊救助46.5万人次。22.1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44万名高龄老人和长寿老人享受到生活补贴。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投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省28.9万名优抚对象享受到抚恤补助政策。
    努力提高社保水平。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量达到1600万人次,新增125万人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省覆盖,城镇职工参加医保人数达到750万人。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标准提高10%。妥善解决了22.4万关闭破产和国有、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全省16个县市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筹资43.34亿元,全部兑现了129个县的中小学在职教师绩效工资,对退休人员也相应增加了生活补贴。对其他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自去年10月1日起,每人每月增发300元临时补贴。
    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下决心用3年时间建设150万套保障性住房,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去年整合补助资金1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套,其中城镇15万套、农村35万套。加大农村建房支持力度,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中拆除重建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户1万元。
    持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施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落实专项资金8亿元,整合资金40.3亿元,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出台了扶持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组织抗灾救灾。省财政投入救灾资金13.1亿元,救济灾民552.4万人,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保持了灾区社会稳定。筹集近45亿元资金,加快推进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
    (八)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
    我们始终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全省工作的重大任务,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重视互联网文化建设。统计调查、气象、文史、档案、测绘、地方史志等工作不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密切与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切实维护社会安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了全省宗教领域的和谐。成功维护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重大节庆期间的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系列专项活动。高度重视边境安全,及时有效处置了缅甸果敢事件对我省边境的影响。监狱、劳教工作继续加强,禁毒防艾工作取得新成绩。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尾矿库专项整治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取得实效,应急能力得到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九)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们始终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应对危机、推动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努力改进工作,提高各级政府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支持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5件,制定、修改和废止了一批政府规章。坚持推进基层民主,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深入开展。行政复议、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执法监督。审计、监察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发挥。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
    健全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开展了新一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工作,全省共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91项。积极稳妥地推进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重视抓好政府制度建设。在全省县以上政府机关全面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电话查询系统,开通了“96128”政务查询专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85万多条,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继续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建设,全年共问责1525人次。
    各位代表!在严峻挑战面前,我省出手快、措施实,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们经历了一场重大考验。在这场重大考验中,全省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进一步得到激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在这场重大考验中,云南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在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深化,调整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更加增强;在这场重大考验中,各级各部门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提高,抢机遇、谋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凝聚起全省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各位代表!去年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应对、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各项部署,全面分析、果断决策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艰苦细致工作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合力攻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驻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向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云南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财政增收、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压力很大,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收入还比较低,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完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政府职能转变也还需要不断推进。我们将认真重视这些困难和矛盾,不断破解难题,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上一页  1           
(责任编辑: 曹晓轩
【E-mail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0年专升本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