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关的小明和小强的故事有没有直接硬过的方法?

“节能减排,开关未来”的活动于日--世界水日的当天在沈阳正式启动;它倡导合理开关家用电器来节约能源.由此,小明想到父母经常为夜间是否要关闭饮水机而发生的争执:母亲认为应该关机,理由是饮水机在夜间无人饮水时仍在对热水包里的水间歇性加热,白白消耗电能.父亲则认为不该关机,因为第二天重新开机为凉水加热会消耗更多的电能.为了解决父母的争执,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只启用饮水机的加热功能)第二天晚上十点钟,他关掉家中的其他用电器,仅留下饮水机单独工作,记下电能表的示数为.第二天早晨,热水包里的水温达到预定温度89℃,他又读出电能表的示数为,此时是六点钟.由此他计算出饮水机整夜消耗的电能W开.第二天晚上十点钟,他将饮水机关闭,次日早晨六点钟启动饮水机将热水包中30℃的水加热到预定温度89℃,用时12min.他查看了饮水机上的铭牌,计算出了此过程中饮水机消耗的电能W关.请你依据小明的实测数据和下表中饮水机铭牌上的信息求解:
额定电压220V
热水包容积1.2L
额定频率50Hz
冷水包容积0.5L
制热功率500W
保鲜柜容积16L
制冷功率98W
防触电类型Ⅰ类(1)饮水机夜间开机、关机两种情况下消耗的电能W开和W关各是多少?哪种情况更省电?省了多少度电?(2)热水包内的水从30℃加热到89℃时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此过程中饮水机的加热效率是多少?[c水=4.2×103J/(kg℃),ρ水=1.0×103kg/m3].
(1)已知电能表晚上和第二天的示数,两次示数之差就是当晚消耗的电能,还只饮水机的功率和工作时间,根据公式W=Pt可求消耗的电能,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二者之差就是节省的电能.(2)已知热水包内水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可求水的质量,还知水的初温和末温,根据公式Q=cm△t可求热水包内的水从30℃加热到89℃时吸收的热量,吸收的热量与消耗的电能的比值就是此过程中饮水机的加热效率.
(1)W开=376.4kw?h-376.1kw?h=0.3kw?h,W关=Pt=0.5kw×$\frac{12}{60}$h=0.1kw?h=3.6×105J,由于W开>W关,所以关机状态省电,节省的电能:W开-W关=0.3kw?h-0.1kw?h=0.2kw?h.答:饮水机夜间开机、关机两种情况下消耗的电能W开和W关各是0.3kw?h和0.1kw?h,关机状态省电,节省的电能0.2kw?h.(2)水的质量m=ρV=1.0×103kg/m3×1.2×10-3m3=1.2kg,热水包内的水从30℃加热到89℃时吸收的热量Q=cm(t-t0)=4.2×103J/(kg℃)×1.2kg×(89℃-30℃)=297360J,此过程中饮水机的加热效率η=$\frac{Q}{{W}_{关}}$=$\frac{297360J}{3.6×{10}^{5}J}$=82.6%.答:热水包内的水从30℃加热到89℃时吸收的热量是297360J,此过程中饮水机的加热效率是82.6%.小强以木条为基本原料,进行了如下一系列探究实验:(1)对木条组成的探究:
点燃干燥的木条,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
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木条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测出实验结论.
继续把火焰靠近烧杯底部
一会儿烧杯底部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木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2)小强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木炭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所以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①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小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他认真分析后,得知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没有改变.②小强将集气瓶中的细沙改为水,并按右下图装置重复上述①实验,出现了倒吸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小强还发现倒吸的水量未达到集气瓶内原剩余容积的$\frac{1}{5}$,(倒吸后,液面与A处还有一小段距离),原因可能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被水吸收或装置漏气等(答一条).③小强继续将集气瓶中的水换成一种溶液,也按右下图装置重复上述①实验,不仅有倒吸现象,液面还可以达到A处,写出能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④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为4/5.我们能够得到以上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相关性质,其中两点是: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实验结论;(2)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氮气的性质.(1)对木条组成的探究: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木条燃烧生成水说明木条中含有氢元素,生成碳说明含有碳元素;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是学习化学很重要的方法;(2)用木碳代替红磷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由于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瓶内的气压没有发生改变,可以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用碱溶液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通过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不再变化可推断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的性质.故答案为:(1)
碳元素(2)①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没有改变.②CO2+H2O═H2CO3. 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被水吸收或装置漏气等.③CO2+2NaOH═Na2CO3+H2O.④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在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和同学们测得图中(a),(b)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1)实验后小明想: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是否不变呢?经过思考后他认为:即使像图(a)那样已绕好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也不是固定的,还应该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并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法是:分别测出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物重时的机械效率.
(2)小明将自己所做的上述实验告诉他的同学,大家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大家认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是没有用的,但又不得不做,所以,叫 额外功(选填“无用功”“有用功”或“额外功”).因此,动滑轮的重也应该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小明说,其实大家已测得的(a),(b)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就可以证明了这点.小明及同学们的探究精神值得学习,同时,我们应该知道,滑轮组机械效率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与 阻力等有关.
(3)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如果没有刻度尺,对于图(b)所示滑轮组,只要测出钩码重为G,然后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 匀速(选填“匀速”或“变速”)上升,从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值F,就可算出η=$\frac{G}{4F}$.
(1)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量不变只改变被提升的物重,然后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即可得出结论;
(2)所做的功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由提升的物体重、动滑轮的个数、阻力等因素有关;
(3)利用力的平衡,只有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才等于拉力的大小;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即可.
(1)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由提升的物体重、动滑轮的个数、阻力等因素,故变形采用控制变量法,所以,只改变被提升的物重;
(2)根据功的定义可知,所做的功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3)根据力的平衡,只有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才等于拉力的大小;
由图B知滑轮组机械效率η=$\frac{{W}_{有用}}{{W}_{总功}}=\frac{Gh}{FS}\;=\frac{G×h}{F×4h}=\frac{G}{4F}$
故答案为:(1)分别测出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物重时的机械效率,(2)额外功,阻力;(3)匀速,$\frac{G}{4F}$.(2006o南京)小明和小华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关系”的实验他们准备在图中的A、B两点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待用电阻丝的规格如下:(1)他们应选择序号为2和4的两根电阻丝来探究;(2)正确选择后,他们将所选电阻丝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两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但第二次的示数小于第一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人电路的电阻丝的阻值较大(选填“较大”或“较小”),同时小华发现第二次实验中灯泡不亮,你认为原因是灯泡的实际功率太小(3)以上(2)中判断电阻大小关系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描述中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C)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B、根据物质在常态下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可将物质分为三态C.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比较运动物体动能的大小D、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4)科学研究表明: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成正比.你认为他们用上述(2)中的方案能否得到这个结论?请用欧姆定律加以解释.(5)若电流表损坏,换用一只电压表,仍然利用上述器材来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是否成正比,请画出一个能反映该实验原理的电路图.(电阻丝用电阻符号表示,导线根数不限.)
答:(1)“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关系”时,应控制导体的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所以选择2和4;(2)第二次的示数小于第一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人电路的电阻丝的阻值较大;小华发现第二次实验中灯泡不亮,可能的原因是灯泡的实际功率太小;(3)该实验判断电阻大小关系的方法是转化法,其中选项C也是这种研究方法;(4)不能;根据欧姆定律,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此方案不能控制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一定,故不能.(5)如图所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当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在实验时可以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判断电阻的大小,是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转化法;该实验不能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所以不能得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成正比”的结论.小明学习了压强后,为了进一步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他设计了实验并进行探究,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小明进行此次探究学习,所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3)A.控制变量法B.类比法o.理想模型法D.等效法(2)小明的实验是根据橡皮泥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3)通过对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分析,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②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解:(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其他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要用控制变量法.故选A.(2)力作用在橡皮泥上,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可以用橡皮泥形变的大小来体现其作用效果的大小.(3)在5、2、3这几次实验中,其中,5、2两次实验的相同点是受力面积,不同点是压力大小.所以研究的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故结论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2与3比较,相同点是压力大小,不同点是受力面积.所以研究的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故结论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故答案为:(1)9;(2)橡皮泥的形变程度;(3)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要控制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研究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要控制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比较物体形状改变的大小即可知道其作用效果的大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明和小强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