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在天技能书谁有60级大刀技能书火焰轮斩、1锭的卖给我

当前位置: >>
汉字五千年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一集人类奇葩 (点击标题即可欣赏视频)公元 1793 年 9 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 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 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 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 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 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 明创造作为礼品, 计有 590 件之多, 包括天文地理仪器、 自鸣钟、 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 医生等 135 人, 以及 650 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 但更让他们 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 交流成了问题。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 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 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 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在公元 21 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 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1 了 4000 万。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 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 1793 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 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 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 1899 年 3 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 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 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 7 层,每边长 87.78 米,据说建塔时共用 去了 5800 万块砖。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 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 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 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沙歌蒂 巴比伦是一座非常富有的城市, 那些城市管理者们想为世界 留下一些永恒的建筑,他们决定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通到天上 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强大,甚至可以与上帝并驾齐驱。2 随之问题也就出来了。通天塔越建越高,很快就高耸入云, 这让上帝又惊又怒:凡人怎么能同自己比肩而立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 于是上帝想到应该变乱人的语言, 当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受 到限制的时候,人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力量也就受到了限制。于是 有一天,修建巴比塔的人发现自己不能够很好地交流、沟通了, 那么后来巴比塔也就停工,也就荒废了。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沙歌蒂 这就表明上帝在那个时候,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我们说奇迹 也好、 行为也好, 他做到了他比人类高明。 通天塔只造了半截儿, 从那以后,在西方,“巴比”就意味着混乱的意思。 巴比塔是我们今天可以找到的最早关于语言力量的故事。 那 么,人类从前讲的真是同一种语言吗? 时过境迁, 最早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已无可探寻, 西方 《圣经》 中的这个寓言, 只不过表达了人类天性中希望无障碍沟通的美好 愿望。 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天生是独立的,融合和 交往是它们诞生很久以后的景象。 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先天存在 于各自独立的文明环境之中。 上帝或许认为自己的目光已笼罩了3 整个世界,但遗憾的是,在《圣经》的世界里,并没有东方中国, 更没有汉语和汉字! 考古发现使人类有可能向自己的祖先无限靠近。 如果根据史 料记载制作出一张公元前 15 世纪的文字地图来,我们就可以看 到,在这张由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组成的地图上,由西到东,依次 分布着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人类已知最早的原 生古典文字虽然还不能完全记录语言, 但语言中的主要信息都已 经被凝聚在这些符号之中。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最早的创造文字的主要方法,就是用画图的方法,就是叫表 形的方法。 因为最早都是表形, 所以写出来的字当然是差不多的。 太阳都是圆,只不过有些圆的写法不一样。月亮都是写一个不完 备的月亮。可是“人”呢,就不一样了,“人”写出来,各人写法就 不完全一样了。 而事实上,几乎不约而同地,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这些大 江大河的孩子们,都萌发了记录与交流的愿望。于是,依靠环境 和经验的赐予,他们分别用美丽的图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欲记录下来。而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远古遗迹,正是当年人类生 存环境的留存或者生命形态的凝聚。4 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古中国甲骨文……它们就像是人类建起的一座座真实的通天塔, 它所储存的能量、标志的成就,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塑造 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凝结成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然而,以追求永恒为使命的文字,却与远古人类一样弱不禁 风。今天,四大文明孕育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已被深埋在岁月 的风尘中。而那悲壮的泯灭、沉重的掩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 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五千年前,两河流域是一片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各个种 族不间断地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砂砾,掩盖了两 河流域肥沃的土壤,也掩埋了苏美尔人灿烂的文明。 公元前 1 世纪,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压刻的楔形文字,被在莎 草纸上划写的字母文字所取代,从此,这种曾在两河流域广泛使 用的文字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 竟黯然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长达 一千五百年之久。 公元 1472 年,一个意大利人游览古波斯的首都时,在皇宫 的遗址里看到了这些刻在墙上的符号, 他把自己的满腹狐疑带回 故乡,但没有人在意他的发现。5 ■意大利圣心大学教授梅毕娜 在第一次发现(楔形文字)的一百四十年之后,又有一位名叫 西耶雷卡的意大利人,他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发现一种像 星星一样的文字,很可能是埃及文字,并且把它带到了欧洲。 这些原始的符号究竟代表着什么?首先在欧洲复苏的现代理 性,开始为人类祖先的踪迹激情澎湃,魂牵梦绕。 可是,这些像楔子一样,不规则排列的奇怪文字,让欧洲学 者焦虑了好几百年,如果不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场庄重的猜谜 竞赛,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 这块石头就是所谓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是勒刻在 贝希斯顿村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铭文,它是公元前 519 年,由大 流士平定了九个叛王之后命人勒刻的。目的是为他歌功颂德,记 载他的丰功伟绩。铭文是用三种语言刻成的,一种是埃兰语,一 种是巴比伦语,一种是古波斯语。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刘健 为了彰显波斯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所以这个铭文被刻在 非常高的悬崖上,路过的行人就很难看得仔细了。也就是因为这 个原因吧,两千三百多年来,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段铭文。6 公元 1835 年,这块岩石终于吸引了一位年轻英国军官的目 光,他的名字叫罗林森。 好奇的罗林森将这段楔形文字的铭文制成拓本,带回了欧 洲。经过十二年的苦心钻研,他首先读解了三种文字中距离当时 最近的古波斯语,然后以此为参照,最终解读了其中的古巴比伦 语和埃兰语。 失踪了一千五百年, 被发现后又困扰欧洲人长达三百多年的 楔形文字,终于借助贝希斯顿铭文这把钥匙,一点一点地大白于 天下。笼罩在面纱下的两河文明向世人展露出她勾魂摄魄的微 笑。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雄伟壮丽的金字塔,矗立在尼罗河畔 已经五千多年了,但在公元 19 世纪以前,没有人知道是谁修建 了它们,也没有人知道这绵延起伏的黄沙下面,湮没着怎样令人 叹为观止的辉煌。 公元 5 世纪,来自欧洲的征服者封闭了最后一批古埃及神 庙,并严禁使用法老的语言文字,于是,岁月的黄沙成为古埃及 文明无法摆脱的宿命。 一百年过去了, 一千年过去了, 没有人能听懂金字塔的叹息! 公元 1798 年 5 月,拿破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 5 万多人马远征埃 及, 150 多位科学家、 学者和艺术家加入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冒险。7 不幸与幸运并存。几乎所有东方世界的重大历史秘密,都是 被欧洲人的大手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解也不 例外。 第二年 7 月, 法国士兵在尼罗河河口附近一个叫罗塞达的小 镇上挖防御工事的时侯,后来被称作“会说话的罗塞达碑”破土而 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 当时拿破仑的这些士兵一下子就震惊, 然后手里的东西都掉 在地上了。他们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科学考察团的语言专家; 语言专家来了之后,仔细地察看,发现上面的碑文是用三种文字 书写的,其中一种文字他们认得,是希腊文。他们推测另外两种 文字,应该写的是同一个内容。这个石碑后来就变成了解读古埃 及文字的一把钥匙。 今天,“会说话的罗塞达碑”被放置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的入 口处,石碑的题签上却写着――“不列颠军队征服的战利品”。 当时,军事强人拿破仑的法国,并没有保住自己远征埃及的 硕果,仅仅保管了两个月,公元 1799 年 9 月,在与英国争霸的 金字塔战役中,“罗塞达碑”又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此后,英、 法两国的学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解读竞争。8 也许是因为可以时时面对“罗塞达石碑”,所以英国的物理学 家托马斯? 杨很快便读出了其中几个希腊人的名字,但读出几个 外国人的名字对于解读古埃及文字的意义并不太大。 转机出现在二十多年后的法国,公元 1822 年,一位精通十 多门古语的天才商博良,在这项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 他正确地判断出古埃及的文字当中,既有表音符号,也有表 意符号。还有一部分符号是起着像我们汉字的偏旁作用的,是那 种限定符号。所以商博良等于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解读方向。另 外,商博良最大的一个贡献还在于,他是第一个成功地解读出古 埃及法老名字的人。所以商博良在这两点上就打败了托马斯? 杨。 虽然失去了罗塞达石碑,但在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道路上, 法国最终还是超越了英国, 人们终于聆听到沉默了两千年之久的 声音: 我女儿的嘴唇是荷花的蓓蕾,她的乳房是曼德拉草的果实, 她的玉臂是葡萄的藤蔓,她的眼睛如果仁般宁静,她的眉毛如柳 条般缠绕。9 其实,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汉字的童年与这块土地上那些 久远的王朝一样,也被彻底掩埋在厚厚的黄土下。就在巴比塔被 发现的公元 1899 年,清代末年的北京已是风雨飘摇! 这一年的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便到北京宣武 门外的达仁堂去买中药,在煎药的过程中,突然,其中的一味药 材“龙骨”吸引了他的目光。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学勤 到清代时候的国子监,就是清代的太学。祭酒这个名称呢, 实际上是国子监的一个负责人。当时在北京最好的金石学家,就 是王懿荣,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各地发现的古 物,他有这个条件。 其实,不单单只有他一个。不久,山东一位名叫范维卿的古 董商,便从河南安阳搜求了一些“龙骨”,送到了王懿荣的家里, 请老乡帮忙看看。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民 范估(范维卿)呢,他好像也意识到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就把 这个卖给了王懿荣,王懿荣因为他有这方面的修养,他就觉得这 个好像是字,而不是一般的卖捣碾药的原料,所以他就很重视这 个,大量地出高价去收购。10 一连几天,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 春官》 和《史记? 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这一定是早在秦汉之前的上 古文字。 这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刊登在公元 1931 年 7 月出版的 《华 北日报》 副刊上, 但其真实性后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今天, 学术界也认定这只是小报记者的杜撰。真相究竟是什么,还有待 未来去逐步厘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 前一年,甲骨文告别了被当做中草药默默消亡的命运! 六文钱一斤的“龙骨”,骤然间身价百倍。王懿荣买下这批甲 骨后,找来自己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共同研究,很 快, 他们便从这些甲骨上读出了中国上古社会许多被湮没已久的 秘密。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 我认为解读古代文字,必须得有钥匙,所谓的钥匙就是必须 得具备条件。我认为必须得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有参照,所谓 的参照就像贝希斯顿铭文,或者是像罗塞达石刻,是用三种语言 或者两种语言。这都是三种语言写成的铭文,其中有一种是容易 解读的,是当时讲的语言,古希腊语或者是古波斯语,这一种语 言破解了之后, 那么其他两种语言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条件,11 那就是文化的延续性,就是文化必须是延续的,以后来的文字可 以印证前面的文字,就是以后证前。 因为没有解读的钥匙,人们只能把这些精美的印章文字,当 做图画来欣赏。因为缺乏文字材料的佐证,这就是古印度的哈拉 巴文化为什么只能给人们留下一些残缺印象的原因。 那么,破解甲骨文的钥匙又是从哪里找到的呢?为什么欧洲 人破解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是无数专家耗费了数百年 的光阴才真相大白, 而中国人破解甲骨文只有一两个人仅仅在几 天的时间内就初见成效呢?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一直是传下来的,没有断掉。所谓的断掉 也是短时间的,在甲骨文没有发现的时候,可以说是跟甲骨文断 掉了嘛,可是后来又找出来了。所以从文字来看,我们的文化是 一条线传下来,一直传到今天,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之前。 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 无论如何回溯, 往前, 再往前, 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 这些象形、 会意、 形声、 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 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到了今天,汉字已是世界上使 用人数最多的文字。12 今兮昨兮,那些在岁月的长河中应运而生的原生古文字,为 什么只有汉字能够一帆数千载? 《说文解字》:“合,合口也。” 东方不亮西方亮。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 国,其他的文明都黯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崛起于欧洲、与 汉帝国遥相对应的罗马帝国。 不管是罗马帝国,还是古希腊,都得从腓尼基说起。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郭方 腓尼基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主,名字叫欧罗巴。当时古希腊 的主神,也就是雷神,叫宙斯。看上了欧罗巴,但是他怎么得到 她呢?于是宙斯自己就化身成为一头长着金毛的公牛, 渡过海去, 劫走了欧罗巴。把欧罗巴驮在自己的背上,渡海回到古希腊。由 此,古希腊和它背后的这片大陆,就得到了“欧罗巴”的名称。后 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 认为它暗喻着古希腊的文字和文明是来源 于腓尼基。 “腓尼基”在希腊语中是“紫红色”的意思。公元前 13 至公元 前 11 世纪,在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一带,活跃着一个不知从 何处而来的民族,因为他们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即使穿 破了,颜色也跟新的时候一样,所以被人们称作是“腓尼基人”。13 正是这些穿着紫红色衣服的商人, 结合当时流行的象形文字 和楔形文字的特点,创造了省时而又简单的 22 个腓尼基字母, 这就是后来席卷世界的字母文字的源头。 ■意大利圣心大学教授梅毕娜 腓尼基人最主要的是经商, 他们都是一些特别聪明的经商者 和市场的争夺者,他们的船只经常活动在地中海海域和北非。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他要做生意,要知道买什么东西,多少钱,有多少个。所以 他就很简单地记账。他怎么记呢?他用圣书字,或者是楔形字来 记,不行。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文化,他们就简单地用圣书字里面 表音的符号来写,这样你写我写,起初是乱写的,后来慢慢地就 变成有规则的,这样呢,才产生字母。 此后,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希腊人创造了希腊字母,而 取代希腊的罗马帝国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从此, 所有独立的语言都有可能以极低的成本, 创造自己的文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决定了欧洲大陆未来民族国家林立的政治 格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14 字母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理论上能够表达任何一种语言。 字母文字有极大的适应性,它与任何一种语言相结合,都可能形 成新的文字,正是因为字母文字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字母与欧 洲各民族的语言相结合, 稍加变革就形成了今天欧洲这样许许多 多的文字。 我们从一张今人绘制的公元 5 世纪的欧洲地图上可以看到, 罗马帝国的疆域西达西班牙,北到不列颠群岛,南至非洲北部, 东面经中东抵黑海。 随着罗马帝国军队在各省的进驻, 拉丁语被传播到帝国的各 个角落,而各省当地人所说的语言,由于受到征服者的抑制而大 大地削弱,甚至被消灭。 公元 392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 教。在宗教势力的辅助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完全匍匐 在狄奥多西一世的权杖下,但这种大一统的局势并没有持续多 久。三年后,狄奥多西一世病危,看起来风光无限的罗马帝国刹 那间危机四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 在罗马帝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分分合合始终是 存在的。作为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其实始终试图解决这样的矛 盾和冲突,但是看来并不是很成功。后来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15 的国教,其实也是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不仅基督教并没有能 完全弥合罗马社会和政治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冲突,甚至基督 教教会内部也有很多教义和权力之争。这种教义和权力之争,如 果向前追溯的话,可能和某种语言的传统有关。 在当时的罗马帝国, 存在两种文字, 那就是拉丁文和希腊文。 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难以融合的根本原因, 正是由于两种语言文 字对《圣经》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如何才能保障自己去世之后 帝国的安定?怎样才能巩固家族的统治呢? 弥留之际,狄奥多西一世亲手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交给两 个儿子。说拉丁语的区域后来被称作西罗马帝国,而讲希腊语的 地方成为东罗马帝国。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马西尼 所以,各个国家,我们现在的各个地区,就利用拉丁文发展 他们自己的语言。虽然保留这个文字,虽然保留一个文化遗产, 不过每一个地区都慢慢地发展起来它自己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不同,加剧了欧洲由治到乱。虽然《圣经》依然 是这块大陆上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共同读物,但不一样的语言习 惯,已经在和那 20 多个字母相结合,酝酿着不同的文字。欧洲 大陆的分解,已经是注定的事了。16 就在东西罗马分庭抗礼的同时, 中国这块土地也正经历着南 北对峙的折磨。从公元 4 世纪初期开始,源源不断的游牧民族跨 越长城,以弯刀和铁骑横扫中原,汉族政权被迫逃到了淮河、秦 岭以南。 这样,中国自然而然地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在这两个 相对独立的区域内,豪杰并起,群雄逐鹿,不论是汉族皇帝, 还是游牧民族的皇帝,都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 公元 399 年,一支据说来自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鲜卑, 在中国北方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史称北魏。经过四十年的征战, 北魏将中国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逐一剿灭,于是,中国的疆域内出 现了两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南北对峙。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 这种情况看起来和欧洲东西罗马分治,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南方的汉族政权,自然是以汉语为官方语言。而北方的鲜卑族建 立的政权呢,没有文字,但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作为征服者, 鲜卑人自然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习惯,而以说鲜卑语为荣。所以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往那个庞大的、整体的中华帝国,已经 不复存在了。17 东西方的历史在这个节点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以后 欧洲大陆和中国大陆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分裂 的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呢? 公元 495 年 5 月 26 日,北魏孝文帝公布的一项政令让所有 的鲜卑贵族瞠目结舌。在这项政令中,孝文帝拓跋宏宣布:“停 止说鲜卑话,一律讲中原汉语的正音。30 岁以上的人或许一时 难改,30 岁以下的朝廷现职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 七个月后,孝文帝又将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汉族的姓氏 ――元,并将鲜卑族的姓氏全都改为汉姓。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 鲜卑族已经成为中原的主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像孝文帝 这样的,可以说先知先觉的人,他就认识到,如果不抛弃原来一 些不适应统治农耕民族的习俗,不进行改革的话,一方面他的统 治不能够长久,另一方面它这个民族可能要被淘汰。 然而,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皇宫深处。公元 496 年 8 月,乘 着父亲外出巡视的间隙, 不愿改姓学汉话的太子逃回北魏的旧都 平城密谋复辟,这让孝文帝元宏无比震怒。在出逃事件发生的八 个月后,复辟失败的太子喝下了父亲钦赐的毒酒,这一天,距离 他 15 岁的生日, 还差整整十天。 后来, 孝文帝元宏用“大义灭亲” 四个字总结了自己毒死儿子的原因。 这个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18 朝的君主, 却没有能力创造文化和文字,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只能牺牲亲情,这就是元宏的命运。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 孝文帝杀太子,实际上是为了推行他整个的汉化政策,他是 为了北魏的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了他的王朝的利益,才不得不这 样做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 一直到清朝,甚至连一些周边的国家,跟中国之间的联系, 很大程度上就是同样的文字,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改革 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采用了汉制,这样鲜卑族跟汉族 之间一种界线就打破了,特别是政治上就统一了。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是孝文帝定都洛 阳后,一次与群臣对饮时的即兴诗作,诗句可见他统一中国雄心 尚未实现的焦虑和急迫。 公元 499 年 4 月, 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孝文帝元宏病逝在南征 途中,壮志未酬,年仅 33 岁。北魏政权从此一蹶不振,再次走 向分裂。但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 陆是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19 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 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聚集 着结束内乱的能量。 有了方块字这个纽带,一统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在进入公元 8 世纪以后, 开始了它 的裂变过程,到公元 14 世纪到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 大陆上,拼音字母与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 40 多种文 字, 并最终导致了今天我们在欧洲版图上所看到的这些民族国家 的诞生。 而与此相对照,公元 8 世纪到 16 世纪的中国却非常稳定, 尽管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更迭,但在广大辽阔的中国 区域内, 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 把语言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 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打过一个比方:“一个生活在 公元前 1 世纪汉朝的中国人,若在公元 8 世纪复活,他一定会感 到非常舒服自在。他将发觉当时的唐朝与过去的汉朝大致相同, 他会注意到两朝民族相同、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祖先崇拜20 相同以及帝国行政管理相同等等。如果公元前 1 世纪的罗马人, 在公元 11 世纪、16 世纪或 19 世纪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 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日尔曼民族, 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 而大吃一惊:语言在变、衣服在变、信仰在变,连谋生手段都在 变!” 这个一而不变的历史, 就是汉字和它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的特 性所在。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什么叫优 秀?就看你的文字形式适合不适合本民族的思维和表达,适合的 就是好文字。应该说,对于中国话来说,对于汉语来说,汉字是 最好的表达形式。对于拼音文字,对于西方国家,那种拼音文字 对它是最好的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 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 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 源。 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的形体虽屡有变异,但却一脉相 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21 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不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 神大厦,汉字使我们成为我们,使汉族成为汉族,汉字使中华成 为中华!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始皇。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詹伯慧 秦始皇做了两件大事,后人永远都记得,一个万里长城,一 个统一汉字,统一文字。因为文字统一之后,我们就是表意系统 汉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语言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许 多方言,比如说南方广东、福建这些地方,方言很复杂,但是由 于有汉字在维系着, 我们共同的主流文化, 能够不断地绵延下来, 延续下来。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古代的中国人不用汉字,而是像古罗马 人那样,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方言,其后果将 会是什么? 公元 1848 年,美国汉学奠基之作《中国总论》出版。在这 本著作中,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用自己在中国四十年的生活经 历告诉世人:一旦废止汉字,而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方言,那么 中国将不复存在。22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 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执著地书写了几千年,从无间断。我们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 明史中不同寻常而又光彩夺目的奇葩!《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 高天长河(点击链接,欣赏视频)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都城之一。秦王朝、汉王朝、 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 历代产生的汉字,都以自信非凡的姿态,存留在一块块庄严、 巍峨的石碑上。这些石碑是依然站立着的岁月,是没有被岁月 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它们承载着华 夏祖先的永恒之心。《说文解字》:“源,水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呢?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相 信:汉字是圣人创造的。 造字的圣人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为了感念 他的功绩,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 人们已经开始立庙祭祀。 ■ 中 国文字学会会长 黄德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面,就明确地说,“黄帝之 史仓颉始作书契”。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说明23 他是黄帝时代的人;第二,他的身份是一个史官;第三,是从他 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称呼,另一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目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 大概是强调这位圣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 因为具备了这样 的观察力, 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 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鬼神都震动了,所谓“天雨粟, 鬼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任何一种文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 将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人身上,实际上, 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文化的代表者。既然“仓颉造字”是一种 神话, 那么汉字最早诞生在哪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国 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震中 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大 汶口文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在这些文化里面,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 的刻划符号,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 甲骨文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而在此之 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24 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陈列着几尊灰陶制成的、刻有神秘 符号的酒器。它们烧制于五千多年前,公元 1979 年在山东境 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其中一只陶尊的腹部,刻着这样一 个符号:上面是圆圆的太阳,下面是五座连在一起的山峰,中 间的部分,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火焰,有人认为是 一弯明月,还有人认为是一只大鸟。虽然对图案的看法不尽相 同,但大家都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 清华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现在我们知道,它不但在山东莒县、诸城这些地方出现, 它在南京也出现过,在安徽也出现过。而且同样的符号,在不 同的文化里面也会出现,因为在良渚文化,甚至浙江,它也会 出现。■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学中心教授 栾丰实 那么就是说,它刻画这个图像,它所代表的含义,它所代 表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里面,大家都是知 道的。所以我们认为,像它这种就可以叫文字。 历代学人的探索,艰难、曲折而扎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 努力,有关汉字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长江、黄河流域的推 论,在学术界逐渐成为共识。 然而,公元 1987 年,在淮河上游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 却让看似清晰的汉字源头,再次变得扑朔迷离!25 “这很像个眼睛。” 张居中第一眼看到这个符号就产生了这个念头。 那是公元 1987 年 5 月的一个下午,当时,张居中正担任 贾湖遗址考古工作队的队长。这片刻有符号的龟甲,就是在遗 址中的一处墓葬里被发现的。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 古系教授 张居中 这个眼睛的刻法,很像后来殷墟甲骨文里的“目”字的那个 刻法, 有一些像。 当然它更接近于写实, 但是这个符号的出现, 确实是使我非常高兴,因为它就是我亲手清洗出来的,可以说 这一个是确凿无疑的,是最早的在龟甲上发现的刻划符号。 如果这个符号果真被证明是原始文字的话, 那将是一项具 有世界意义的发现!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学术界公认人类 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伊拉克南部发现的楔形文字,距今大约五 千年左右。 而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在这个遗址中出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不仅意味着汉字 的起源需要重新审视,而且世界古文字的历史也需要重新修 订。 “还能找到更多的刻符么?”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员们怀 着兴奋、 多少也有些紧张的心情期待着。 随着新的墓葬被发掘、26 清理,更多的契刻符号出现了。■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 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我们一共在 17 个器物上发现有二十来个单体符号,其中 龟甲上的大概有 9 例,石器上有两例,陶器上有两三例,骨器 上还有几例,一共有 17 例,有二十来个符号。 刻有符号的龟甲分为背甲和腹甲,中间装有小石子,是当 时的一种占卜工具。以此推断,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很可能和贾 湖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但是这样的符号真与文字有关 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曹桂岑 在舞阳贾湖发现了 1000 多粒稻,碳化稻。这个碳化稻, 有由野生稻到栽培稻的一个演变过程, 所以可以说居住在淮河 流域――就是贾湖这一带的裴李岗人,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必须想办法掌握天文气候的变化。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贾湖遗址前后一共挖了 7 次,发现有 30 多只用丹顶鹤的 翅骨制作的骨笛,其中有二孔骨笛、五孔骨笛、六孔骨笛、七 孔骨笛和八孔骨笛,经过音乐家测音研究,证明已经具备了完 备的四声音阶、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管乐器。27 骨笛和刻有符号的龟甲往往相伴出现,据专家们推测,它 们可能是原始宗教仪式的用具。在悠远高亢的笛声中,通过占 卜祈求上天和祖先的庇护。 这说明贾湖人已经发展出相对复杂 的宗教仪式。 【美国华盛顿】公元 2003 年 3 月,经过十多年的论证, 中国科技大学古文字研究组和美国布鲁克? 海文国家实验室的 哈勃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最早的书写,中国河南贾湖遗 址,公元前七世纪的符号使用》终于发表在国际考古文物界的 权威刊物《古物》上。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争论直到今天仍在 继续。汉字的源头在哪里?那注定充满神秘感的汉字源头,将 以长久的未知支持我们对先人生活的无上敬仰, 那是具有一种 人类神性的敬仰,如同对未来无尽的思虑一样,成为我们生存 意义的重要来源。 这是来自八千年前的音韵, 悠扬的旋律似乎在昭示着汉字 婴儿期的踪迹,既飘渺又真切。 【汉 说文 远 辽也】安阳小屯村位于河南省的北端【小屯村河南安阳】,洹水从村子的东北部流过。从 1928 年开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 古组,在小屯先后进行过十五次考古发掘。 1936 年 3 月 12 日,考古组决定在这一天结束小屯的工作,下午三点,工作 人员王湘开始清理村北的一处灰坑。这个灰坑已经发掘过一次,只是例行检查一 下有什么遗漏,当他铲去坑底的一层黄土之后,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片片的 甲骨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由于岁月久远,龟甲和兽骨板结成了一根高两米,28 直径一米,重达六吨的甲骨柱。后来雇佣了六十四个杠夫,化了两天时间,才将 这些甲骨运到五公里外的安阳火车站。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当时编号叫做 127, 后来就简称为 127 坑, 在这里出土了一万七千多片甲骨。 这个数字是后来到了南京以后,把它剥离出来以后才知道的。当时很惊奇,从殷 墟发掘,1928 年就开始调查,1929 年春天正式发掘以来,十五次发掘,十三次 发现了甲骨文,这是唯一一次是数量最多的。 一代一代考古学家, 经过八十年的整理和辨识,那些消逝了三千多年的岁月 复活了。 在商代,生活在都城中的人们,明天迎着太阳出门,自然会联想到这个圆圆 的“日”字,低下头就可以瞅见“手”和“脚”,从水中的倒影或铜镜中可以看 到“面”和“目”。一只手握着毛笔站在大街旁,这就是甲骨文中的“建”字。 这只手很可能属于个正在规划大工程的建筑师,也许远处的那些“宫”殿,祭祀 祖先的庙堂“享”,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现在,建筑师不得不从路中间让开,一个赶着牛的'牧’人走了过来,牧人 的身后可能是一乘由四只手抬着的肩 “舆” , 拥挤的街道难免会发生冲撞和争执, 也许就在街边上,两个披头散发的人扭打在一起,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斗” 殴事件。夜晚,临街的两扇大门被轻轻地关上,每“户”的人都渐渐进入梦乡。 银色的“月”光均匀地铺在陶制的圆“窗”之上。几乎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都 是细腻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凝结而成的果实,每个字都值得用画框镶起来 存留观赏。这些美丽的文字是做丝绵用的呢?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教授 李民】 这个问题也是我长期考虑的,它为什么在民间的墓里头,在一般的遗址的墓 里头没有发现甲骨文。 因此, 现在有人就说了, 说这个甲骨文那是档案。 甲骨文, 具体说它在商代是用于什么, 我们现在别的问题我们都说不很清楚了。但是起码 说,它是一种重要的占卜的记录。 占卜的方式大约是这样的, 首先将龟甲或者牛骨修整好,然后在背面挖若干 椭圆形凹槽,接着将燃烧的木头紧紧抵住凹槽,由于急剧受热,龟甲好牛骨会产 生许多裂纹,占卜的结果就依靠这些裂纹来判断。汉字中的“卜”、“兆”,就 源于这种裂纹。殷人往往会把何时、何人,问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结果,全部用 文字刻写在占卜后的龟甲和牛骨上,所以这种文字也叫“甲骨文”。 这件甲骨上记录的是有关商王武丁的妻子, 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 伟大女人妇好,生育前后的卜辞。 【安阳师范学院 教授 郭青萍】 妇好要生孩子了,不吉祥吗?三十一天之后分娩了,曰“不嘉”,果然是不 吉祥,怎么样呢?“为女”,是生了个女孩。从这一片来看,占卜妇好分娩的事29 情可以看到,生男孩就是吉祥,就好,生女孩就“不嘉”,就不好。所以从这件 事情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 虽然问卜的内容和事后的结果,都清楚地刻录在甲骨上,但是今天我们还不 能确切地知道,当年占卜者根据什么裂纹判断是“嘉”还是“不嘉”,也无法确 知甲骨上裂纹的形态,如何指示人们的行为。 那么替商王支持占卜活动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 方辉】 商王室它有一套占卜系统,占卜体系,来专门负责占卜、祭祀,具体到文字 本身来说,它有“贞人”,现在还有说,还有“卜人”,先占卜了之后,“卜人” 和“贞人”还有说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如何,它就是说,它是有一套完整的机构 来控制它。 1936 年, 在出土六吨甲骨的灰坑中, 考古工作者在厚厚是甲骨层边上 【YH127 坑 殷墟】,还发现了一具蜷曲的人骨架。曾多次支持殷墟考古的董作宾先生认 为,这一具骨架生前,很可能就是一位“贞人” 。 如果董作宾先生的判断正确的话,那么“贞人”的尸骨和占卜的甲骨埋藏在 一起, 正是表明这些甲骨极其神圣, 需要精心收藏和守护。 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 这种想法并非无端推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宋镇豪】 从甲骨文上所反映的时间来说,它跨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一年多时间的 甲骨, 集中在一个坑里出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有的时候一坑里出土了几百片上 千片, 甚至上万片的甲骨,那就是因为已经经过了集中存放以后,一次性处理 掉的。 【瑞典汉学家 教授 林西莉】 当人们使用甲骨时, 人们把问祖先的问题写在上面,因为他们想要知道将来 是怎样的,问题可能是关于狩猎,或者战争之类的事情,它也很有可能是关于私 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将来的生活。 今天看起来占卜的内容并没有多少绝对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甲骨还要秘不示 人呢?实际上, 商王和贞人们所守护的并不完全是占卜的内容,而是与祖先沟通 的权力。尤其对商王来说,这种权力是统治王朝必须的手段。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王晖】 因为人们都相信鬼神,那么急祀鬼神的权力,占卜的权力,都在商王手中, 商王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统治人民。 就是说, 这不是我的意见, 这是鬼神的意见, 鬼神要这么做,用这个方式来统治臣民。30 踏着宗族的阶梯,商王走进了自己的宫殿。在这座宫殿中,庄重的祭祀和诚 惶诚恐的占卜是最神圣的礼仪, 也是将整个王朝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 程中,作为与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另一种商代文字是“金文”【鸟尊 春秋】,如果说甲骨 文是用来与祖先沟通的话,那么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则是为了垂诸后世。 1978 年,湖北随县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四十件青铜容器【曾 侯乙编钟 战国】,六十五件青铜编钟,以及四千五百多件青铜兵器。据粗略统 计,这些青铜器的总重量超过了十吨。 【上海博物馆 教授 谭德睿】 百姓的墓葬里头不会出青铜器,因为青铜在当时讲起来是一个很贵重的东 西。因为它要采矿,要采铜矿,采锡矿,经过冶炼才能得到铜和锡,然后再按照 一定的配比熔炼铸造出来。所以,即使在现在,它也是一般作为奢侈品。 一些学者推测,寻找铜、锡矿石,可能是导致厦商都城频繁迁徙的原因之一 【湖北大冶铜绿山谷铜矿遗址 商】,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还很原始的古代,世界 上恐怕没有第二个民族, 会消耗如此之多的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来铸造彰显身份 的青铜礼器。 命人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商王和贵族们一定相信,当自己也变成祖先 时,仍然可以通过文字,清晰地生活在儿孙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再是历史 长河中短暂的瞬间,而是无尽的血脉传递中的一个环节。 借助汉字, 自然的血缘关系被提升为神圣的仪式和信仰。中国最初的国家就 是在这种仪式和信仰上建立起来。这正是后来华夏民族文字崇拜的源头。 【汉 说文 流 水行也】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作为基本的文化常说,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 着。但在童年和青春期,汉字却不能给创造它的劳动者带来福祉。已有的考古学 事实告诉我们, 原始的汉字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 成熟的中国文字产生在宫廷中。 即使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的, 那些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商代文字,其使用成本也不 是普通劳动者所能承受的。 但是汉字一旦长大成人,就不会再蜷缩于宫廷中和祭坛上。 “二月辛已,“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家信木 牍 战国】,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家信,两版写满文字的木牍,距今 已有两千二百年,写信的名叫“黑夫”,他在信中提到的“惊”,很可能是亲兄 弟,他们是秦国的普通士兵,跟随大军远征楚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31 当时他们打仗的时候,打得非常惨烈,所以整个淮阳城攻下来以后,城里的 盗匪非常多,治安非常差,一再说,叫他的兄长不要到那里去,而且开头,中间 还说了,他们等着要衣服、布与钱。如果不寄去,他们就没法活了【湖北省博物 馆】 虽然在这封信出土之前, 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难以计数的先秦古文字,但是它 们全都是官书史册、圣贤典籍,像这封普通人所书,传递普通情感和需求的家书 还绝无仅有。正是因为这样,在汉字的历史上,这些文字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表 明汉字已经从祖先、王权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缓缓流淌。这种伟大的转变,是 从哪里开始的呢? 曲阜孔庙,传统中国最神圣的地方,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此都要顶礼膜拜【孔 庙 山东曲阜】。在大成殿中,悬挂着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万世师表”的匾额。 孔子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但他是第一位把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的“先 生”。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 教授 赵学清】 在孔子之前,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候,由于宫廷权力的失落, 所以教育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孔子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孔子是个遗腹子,父亲书梁纥是鲁国的一位低等级贵族,蒙父亲的余荫,孔 子在鲁国的庙堂中接受了最基础的教育。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以后,他也当过官员,他当过鲁国的司寇,他也到各处去,带着他的学生去 游说,实际上他也是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仕途不太顺利。 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 的先河。据说,杏坛是孔子授业的地方【杏坛 曲阜 孔庙】,也许这里就是汉字 流向民间的源头之一。 汉字以及汉字承载的知识在民间的传布,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也是 最辉煌的 “诸子百家” 的时代。 每一位开宗立派的学者, 都会一一座属于他的 “杏 坛”,汉字从这一座又一座的“杏坛”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是随着书写者的增 多和书写工具的演变,汉字本身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变化着。 1965 年 12 月,山东省侯马市东郊,出土了一批写满文字的石片和玉版,字 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和烟墨写成的,经过辨认和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是春秋晚 期晋国的官方文书。 这些文书是用来记录诸侯国间结盟誓词的【侯马盟书发掘现 场】,因此,考古界把这些文书称作“侯马盟书”。 【山西博物院 副院长 李勇】32 侯马出土的盟书,一共有五千多件,其中有可辨识文字的就有五百多件,总 字数在三千多个字,除去重复的,单字就有五百个,这批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东周 文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古文字学家 张颌】 各国有各国的特点,那么晋国都没有自己的特点吗?但是从“”侯马盟书” 来说,是一个字有十几种写法,就不要说是国家的关系,就是本国的写法都不一 样的,这是从“侯马盟书”的字体,字表里头都能看出来。 在“侯马盟书”中,“敢”字就有九十多种写法,而“嘉”字的写法超过了 一百种。 为了书写便利, 每个执笔者都在根据自己的喜好, 简化汉字。 而这一点, 也和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和兵器上。 中国文字学的鼻祖,东汉学者许慎对当时的描述是,七个诸侯国各自为政, 废弃礼乐,从而导致天下“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 将怎样度过这段混乱的历史呢? 函谷关,春秋战国时期入秦的必经之路,【函谷关 河南灵宝县】关内是一 马平川的中原,关外是雄踞黄土高原之上的秦国。由于地处周人的文化发祥地, 因此,秦国的文字更多的保留了周的传统。这个青铜器名叫“商鞅方升”,刻在 左壁上的铭文告诉我们,它铸造于公元前 344 年 12 月,是秦昭王的相国商鞅, 统一度量衡时规定的一升标准的容器。 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政借助“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里积攒的力量,并吞 六国,江山统一,为汉字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必须的政治环境。 公元前 223 年,廷尉李斯奉诏整理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规定 了统一的书写系统,小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赵平安】 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原来单字也好,合字体也好,对它们的写法进行规范,就 是把它们的写法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工作;第二方面,就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 的字式固定下来,就是一个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把它统一起来;第三 方面做的工作,就是改变某些字和词的配置关系。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小篆就 成了一种更加严密的文字系统。 公元前 223 年,在始皇帝昭告天下的文告中,将“书同文字”列为自己最显 赫的功绩之一【会稽山 浙江绍兴】。这是“文”与“字”合成一个词,第一次 出现在汉字的长河中。想、此后在汉字统治的疆域中,虽然仍并存着数以百计的 方言、 子方言, 但天南地北的人写一样的字, 读一样的书, 承接一样的历史经验。33 统一文字,将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随着岁月的变迁,朝代 会土崩瓦解,天下会分分合合,甚至汉字的形态仍然会发生变化。但是“书”必 同“文”,成为汉字顽强坚持的原则。 这是秦代留下的碑刻【泰山刻石 秦】,上面的小篆,据说是出自李斯的手 笔,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严寒酷署,日晒雨淋,岩石崩裂,碑面残缺,但 残石上的一笔一划,依然那样端庄,依然那样亲切! 【汉 说文 长 久远也】 在中国历史上,秦代只是一个奠定基础的短暂王朝。在中国文字史上,产生 于秦代的小篆也注定只能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字,几乎就是在诞生的那一刻起, 小篆就不得不面对被取而代之的命运。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 教授 赵学清】 因为从使用字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希望文字这种工具能够使用起来更加简 便,因为小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宁】 我写一个马字,我得画一个马,我写一个凤凰,我得连它上头的冠,它的翅 膀,它的羽毛,它的脚,都得画得明明白白,那一天能写几个字。所以汉字在发 展过程中间,它就出现两个系统。 小篆虽然是秦王朝规定的标准字体,但小篆曲线多,写起来好比作画,熟练 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碑林 湖南梧溪县】秦朝大多数的官吏都是凭军功获 得提升,缺乏文字知识的训练,再加上天下一统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 于是, 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 久而久之, 约定俗成, 一种新的字体, “隶 书”出现了。 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而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 水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黄天树】 就是古文字阶段,它从甲骨文开始算起,它还是保持着一种象形的原则,就 是它一般的字体还是比较接近,没有抛弃象形的原则。但是隶变以后,它就把这 个原则大概抛弃了。它一般是解散这个篆体,把原来“随体诘诎,画成其物”的 象形的这种手法抛弃了,就把汉字变成了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变成笔划化。另 外,变成方块的这种汉字。 公元前 203 年,昙花一现的秦帝国被汉王朝取代,新王朝使用汉字的人们, 将前人笔下略显粗糙的秦隶提升出了汉字应有的庄重和气度。34 到汉武帝时,隶书完全成熟,此时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熹平石 经 东汉】,也由最初几个孤孤单单的契刻符号,汇集成了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 家族【西安碑林博物馆】。但是随着数量的膨胀,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变得迫在 眉睫。汉字是靠补贴的字形来区别字义的,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出现,新字辈不断 的造出来,有限的记忆如何才能区别无限增长的汉字呢? 公元 100 年, 即东汉永元 12 年, 在河南漯河的这种小村里 【许庄村 河南 漯 河】,一位名叫许慎的学者,开始撰写一部关于汉字的书,书名叫《说文解字》。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黄天树】 《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它把原来一盘散沙的汉字,通过分 析它的字形结构, 把这么一万多个汉字归到五百四十个部首的下面,这个应该讲 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这样一来,整个中国汉字就可以检索了。 部首的整理使识别汉字变得简单, 因为所有的汉字几乎都是由这些基本的造 字部件组成的, 只要掌握了基础的造字部件,实际上就掌握了记忆所有汉字的钥 匙。一直到今天,汉字检索沿用的依然是许慎创造的方法。那么,许慎为什么会 产生将汉字系统化的意识呢? 公元前 191 年,西汉政府废除了秦始皇的禁书令,允许民间藏书。【银雀山 汉简 山东临沂出土】于是,一些消失已久的古籍逐渐浮出水面,并因此而形成 一个新的学派,叫“古文经学”。 四十七年后,曲阜孔子旧宅的一段围墙被意外毁坏,一卷用古文书写的《尚 书》及大批竹简重见天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鲁壁出书”。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教授 黄德宽】 当时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古文以后,觉得古文有很多和今文版本不一样,于 是就建议要重视古文,建议朝廷要重视古文。那今文经学家就表示反对,说这经 书是从前人口耳相传,一直传到今天,这个隶书也就是这个今文,就是仓颉时写 的字,是不能够改变的,你那个古文,都是一些人向壁虚造的东西,是假造的东 西,是不可靠的【铜罐 西汉】。 到许慎生活的时代, 今古文之争愈演愈烈, 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谁来终止这场毫无意义的争执呢?历史的重任落在了许慎的肩上【长信宫灯 西 汉】 【古文字学家 张颌】 许慎是叫“五经无双许叔重”,因为要读《五经》,要读古书,所以你不读 古书不识字怎么能读书呢,一般是叫读书识字是连在一起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宁】35 那么这一部书, 一方面从客观上它反映了汉字发展到东汉以后,它的总体的 构形面貌描绘了它的系统, 同时这本书有了五百四十部,就是把汉字又作了一番 整理,让它既能够查检,又能够讲解。然后,每一个字,它都通过本意去跟经典 挂上钩,这样就达到了经典还原的目的。 政治稳定和持续两百年的经济增长,使汉朝在文化上表现出空前的自信,读 书人处处表现出一种,总结前人开创未来的非凡气度【司马迁墓 陕西韩城】, 《说文解字》 实际上也是这种时代气质的表现。正是经过汉代儒生们的整理和修 订, 陪伴了中国人数千年的方块字终于成为一个稳定而规范的文字体系。从那以 后,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论朝代如何更替,汉字这个称谓再也没有改变。 一对又一对的中国人, 也始终能从这个响亮的称谓中, 重温华夏子民的荣光! 今天,许慎静静地长眠在故乡的这片绿荫中,距离许慎墓两百公里远,就是 著名的黄河龙门【许慎陵园 河南漯河】。 汉字五千年的历史,就像这条伟大的河流一样,在源头,生活在广阔地区的先民 们,艰难地将点点滴滴的刻符,汇集成数以百计的涓涓细流,伴随着汉字的逐渐 丰盈,中华民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从商代一直到汉代,长达一千多年,汉字进 入了逐渐历史的晋陕大峡谷。 但是就像黄河注定要汇入大海一样,汉字也注定要 向更广阔的人群奔涌!经过两千多年的创造和积累, 汉字终于飞跃壶口,来到龙门,在这里,它挣脱了自身生长的矛盾和冲突, 以一种稳定的形态傲然人间,就如同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一 样,面对无限的天下,面对无限的时间,既浩浩荡荡,又从容 不迫!《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三集 霞光万道(点击标题即可欣赏视频) 自从腓尼基人于公元前 1500 年前后,发明了字母文字,这二十多个简单易 学的符号像潮水一样,迅速向地中海四周蔓延,然后在欧洲辽阔的大陆上,造 就了民族文字百花纷呈的景象。 在东亚文明繁衍的广大地区,历史却呈现了另一种面貌,在这片被西方人 认为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天地,以中国为中心,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千古如 斯地使用着方块字,并且超越中华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影响着几乎东亚地区。36 一种文字只不过是一种生存方式的表象和符号,只有我们相信在这方广袤 的土地上,数千年运行着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生活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 辉煌的例外!【汉 说字 春 推也】这里曾经埋藏着一个王朝,透过这些 三千年前的祭祀坑,车马坑,宫殿基 址,以及大规模的王室墓葬群,一个淹没已久的王朝生动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殷墟 河南安阳】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以前,在世界上对于中国的古史都有一种怀疑的思潮,所谓“疑古”,那 么我们的古史怎么办呢?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后来说变成两千年了,有人就写中 国两千年史,他不敢写前面。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重要的一个手 段就的通过考古学,那么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首先就确定了商朝的存在。发 现甲骨文之后,发掘了殷墟之后,对于商代的存在,而且商代本身是一个有相 当高度文明的国家,这两点没有人再能怀疑。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甲骨上的文字是人们对汉字认知的源头,令人震惊的 事实被发现的同时,更多的未知也走向人们面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文明 无法找到关于商朝疆域的详细记载,只能借助甲骨文字中的只言片语和文化面 貌的类比,大致描摹出它的轮廓。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 栾丰实】 文明现在已经知道,商代所控制的区域是非常大的,西到关中地区,往北, 大概能到长城一线,往东没有到海边,差不太多。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刘雨】 它影响的范围是整个黄河,黄河流域的中心,一直到长江流域,淮河流域, 北边一直到寻找的内蒙,东北这一带。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几十年来甲骨文的出土却集中在小屯村周边,二十 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恒水 河南安阳】 这是个孤立的形象吗?如此成熟的文字,只在这弹丸之地独立生存吗?文 字在地域之间会传播,会沟通,会运行吗?没有答案,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 第一次殷墟考古开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辉煌成熟的甲骨文,一直孤 独地卷曲在殷墟里。【殷墟 祭祀坑】 陕西省扶风县和岐山县交界的二十几个村落,在史学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周原。【岐山脚下】 三千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叫做“周”的部族的聚集地,从清朝末年开始, 一百多年来,在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周原遗址,已经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青铜 器窖藏就有三十多个,【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青铜器一千多件,【盂鼎 西周】 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等,都是国宝级重器,因此,考古学界把这里称作青铜 器之乡,但是在 1976 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周原遗 址 陕西扶风县】 【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副馆长 曹玮】 发现了一大批西周甲骨文,总量达两万七千多片。经过我们研究之后,发 现其中有五十八片是非刻甲骨,有十六片是非字甲骨,有十九片缀合成九片,37 这样子下来就是二百多一点,有字甲骨,这一批甲骨的出土,打破了过去“言 甲骨必言商”的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的工具,占卜之后,所有刻有卜辞 的甲骨都秘不示人,作为王家档案保存起来,再堆埋在窖穴之中。长期以来, 考古学界认为,甲骨文是商王室独有的文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而王室 以外的人,甚至包括许多方国的首领,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甲骨文。 那么,距离商朝都城千里之外的周原,为什么会有甲骨文呢?这件珍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叫做“利簋”【利簋 西周】,在它腹内底部铸有三 十二字的铭文,就是这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却记录了三千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 历史命运的大决战。 公元前 1046 年 2 月 26 日,自认“受命于天”,不满商纣王暴政的周武王, 联合八个方国,集结五万人马,兵临商朝的政治中心,朝歌城下。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教授 李民】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的一个战例,可以说也是最早 的一个大的战例。“牧野之战”双方的兵力相当悬殊,按照历史记载说,周武 王只有四五万人,殷纣王这边,号称的几十万,所以兵力悬殊是非常大的。 《尚书》用“血流漂杵”来形容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牺牲战士的鲜血足 可以使木棒漂浮起来,有史学家推测,如果不是商军中的奴隶在阵前反戈一击, 战争的结局究竟如何,还很难评说。相传暴虐的商纣王就在这鹿台之上点火自 焚【鹿台 河南淇县】,商王朝六百年的历史,从此划上了句号。为了纪念这次 辉煌的胜利,告慰自己的祖先,在“牧野之战”结束后的第八天,周武王下令 铸造了这尊传世重器【利簋 西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中这看似平淡的八个字,却把周人对 殷商丰富的珍藏典籍的羡慕和尊崇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周因于殷礼”,在 取代了商的政治统治之后,周朝对于商朝文化的全方位继承,几乎是历史的必 然。【尚书 多士】 这样一来,周原甲骨文的谜团,似乎就很容易找带合理的答案。【周原甲 骨放大图片】 【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副馆长 曹玮】 周原甲骨和殷商甲骨文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殷墟甲骨,各期 的文字不太一样,但是没有像周原甲骨文这么小的,有的小到了用肉眼看不到 的程度,所以学者们有称它为中国最早的微雕。尽管如此,它整个的文字系统 来讲,还是承袭了商代甲骨文的系统。 事实上,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在周原出土 的大量青铜器上的铭文,同样能够说明成熟于商的汉字已经从黄河的中游,也 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掩饰延伸到了它的上游,也就是陕西的渭河平原。除 了殷墟和周原之外,在当时中国更广大的区域里,还能找到汉字的踪迹吗?回 答是肯定的。2003 年 3 月 17 日,山东大学考古队进驻大辛庄商代遗址,从第三 天开始,一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破土而出。这些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如出 一辙,看不出丝毫的地方特色。在殷墟发现,震惊世界一百零四年后,商代甲 骨文再次成为【甲骨文 山东大辛庄出土】世人瞩目的焦点。【大克鼎 西周】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 方辉】 在商代甲骨文当中,母性祖先都叫“母”,那么他祭祀四位母辈先人,他 用了四头猪,这个猪也不一样,第一头是野猪,第二头是小猪,第三四头是普38 通的猪。虽然我们当时发掘的只是残片,还不能像现在这样,对它一个完整的 解读,但这些残片已经足够说明,完整,它在商代的时候,它已经不仅仅限于 都城,在地方上这些比较高级的贵族,他们也使用文字。 显然,文字并不仅仅属于君王,被封闭在都城里,而是属于一个统治系统 【大辛庄出土文物 山东大学博物馆】。对于都城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任何一个 君王都必须伸展开它遥远的触须,才能建立必要的统治。一个新的王朝拉开了 帏幕,它吸收了前朝的文化精髓【周公庙 陕西岐山县】,却改变了中国的统治 方式。周朝用分封制来巩固和加强王权的控制力,每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和古代 帝王的直系后裔,都拥有或大或小的一块土地【周公像】,以及这块土地上的 百姓。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一尊尊象征权力的青铜器,运到了诸侯们 的领地。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史官们把一卷卷史册带到了每一个诸侯 国。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生长在青铜和竹简上的汉字开始在更广阔的 天地间伸展。【汉 说文 夏 中国之人也】这是一首两千五百年前的民歌。公元前 528 年,【舟楫图 东汉】楚国的重 臣令尹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百官缙伸,冠盖如云。在盛会上,一位越人 船夫对着子皙拥楫而歌,因为听不懂越人的语言,子皙专门请人给他翻译:今 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 动,他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船夫的双肩,然后,郑重地把一幅美丽的 绸缎披在他身上。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越人船夫放歌一曲,就得到了楚国贵族如此之高的 礼遇,而后来西汉的史官刘向,还要很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呢?春秋时的楚地, 指的是发迹于荆山,进而扩大到今天以汉水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地区。自古以来, 这里就是多民族,多部族杂居的地区,商代末年,一支中原部落向南迁徙到这 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并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楚”。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 陆锡兴】 照理说,这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可以把中原文字带到楚人中去,但实际上 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楚人的语言和中原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可以从后来的《楚 辞》中可以看出来,比如楚人把老虎不叫老虎,而叫“於兔”。所以,标志中 原语言的文字无法直接标志楚地的某些词语。 这样的情况并非特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仅长江三角洲以南,就 有“百越”之称,虽然不一定有上百那么多,但方言,子方言却多种多样,互 不相通。所以楚国的令尹子皙必须依靠翻译,才能明白“越人歌”的内容。 既然地区间存在着这么大的语言障碍,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又是靠什么来完 成文字统一呢?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 荣辱篇》中指出,“越人安越,楚 人安楚,君子安雅”,意思就是说,越人说越人的方言,楚人说楚人的方言, 而知荣辱的君子,就应该坚持说“雅言”。把语言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其目的 正是希望结束周朝末年文字混乱的状况,进而结束群雄割据,给中国百姓带来 的痛苦。 那么什么是“雅言”呢?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 郑张尚芳】 雅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标准语,相当于寻找的普通话。那么这个“雅”, 为什么叫“雅言”呢?“雅”实际上就是“夏”,这两个字古代是相通的。那39 么当时为什么以“雅言”,这个“夏言”为标准音,认为是正音呢?就是因为 当时它代表了汉字的那个语言,就是周朝人,他要学文字的话,只能够向“殷” 来学习,“殷”当时也是向“夏”来学的。所以,在“夏 商 周”三代,就是 通过汉字的学习,雅言的学习,把文化的传承就连在一片了。 那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后来成为楚国的贵族阶层,他们自然的熟悉中原语 言的,上行下效,能够说“雅言”逐渐成为楚国的丰收,所以楚人由上而下【漆 器 羽人 战国】开始学习“雅言”,但是“雅言”毕竟只是官方使用的语言, 而各个诸侯国,每个民族日常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当地方言,如果没有一种超越 语音的整合性工具出现的话,【安徽 寿县】人们沟通依然难以沟通和交流,这 一现成的整合性工具就是汉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乐宁】 表意系统的文字,它超越方言之上,它不妨碍任何方言的读音,而是直接 表意。这样,不论你怎么样读这个字,但是这个字意是大家都明白的。这样的 话,它就对于各地区的连接,对于各地区的凝聚向心的这种关系,有一个很大 的帮助,也许这样一种凝聚力,或者这样一种纽带的作用,很早就被我们的先 人所认识到,所以他们就一直在坚持地使用汉字这样一种系统。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 郑张尚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汉字的表意性,抑制了方言无限制地发展和文化共同体的瓦解。孔子整理 的《诗经》,虽然记录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但如果用上古音,也就是“雅 言”来朗读的话,它的韵脚是一致的。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难道他们那些地方都用一种语言吗?这是不可能的,一直到现在,中国有 那么多方言,那是《国风》啊,它们应该是他们独创的东西。但是从语法从文 字方面,在《国风》里面很难去找到一些在每一个国,不同的语言的特色,这 是没有吗? 文字是语言的反映,专家们推断,最初的汉字记录的是一种类似今天普通 话一样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应该就是“雅言”【伎乐俑 西汉】,正是以“雅言” 为中介,成熟的中原文字伴随着王权扩张的步伐,逐步成为古代中国各民族共 同使用的文字,把各自独立的政权一步步聚拢在这原王权的周围,然而就在中 原文字渐渐地在楚地生根之际,中原王权的核心,周天子却一天天威风扫地, 加上楚国原本在风俗信仰等方面,就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楚人开 始结合自己的习俗改造中原文字。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 陆锡兴】 到了春秋后期,楚国创造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鸟虫书”,就在文字上 特意附加了鸟虫的图形,使文字笔画变得非常复杂。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这 很可能与楚人的某些信仰有关,比如用鸟饰文字,是因为他们崇拜凤鸟,而楚 地是虫蛇横行,所以用虫蛇来装饰文字,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这柄珍藏在湖北博物馆的青铜剑,1965 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荆州望山发掘 出土,宝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依然闪烁着 炫目的青光,经专家测试,剑锋所过二十多层厚的纸竟然一划而破,这柄宝剑 也因此而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但更引人注目的却是剑身上的八字铭文: “越王勾践 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 春秋】40 既然“鸟虫书”是楚国创造的字体,那么越国的国王怎么会用楚国的文字 来装饰自己的佩剑呢? 【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 中国的古文化根据现代的研究,大概是多源,不是一个源头。但是,就是 黄河流域这一个源头发展得最好。文化是高文化流到低文化的地方去,所以源 头虽然是有好多个,旁的地方水平没有它高,所以高的文化就慢慢地流下来了。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要知道楚国成立以后,应该说在中国的南部是一个最大的诸侯国,而且它 到了春秋晚期以后,它向东扩展,几乎把当时的中国的主要部分一半都包括在 内了。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间,楚人成为中原文 化忠实的传播者【屈原祠 湖南汨罗县】。这是汉字传播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直到今天,楚人创造的诗歌集《楚辞》,还和《诗经》一起,被视作中国文学 的源头。 沿着汉字在楚地繁衍的足印,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其他独立的文化区域在 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沿着相似的文化轨迹,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西汉史 官刘向才在其著作《说苑》中,慎重其事地记下楚国令尹子皙与越人船夫的那 一段佳话,也正是因为转化成了汉字《越人歌》,才穿越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时 空【刘向著 《说苑》】,传唱至今。【汉 说字 秋 禾谷熟也】这是战国末期的中国地图,除了南方的霸主楚国外,还并列存在着秦、齐、 韩、燕、赵、魏六个诸侯国,除了韩、赵、魏三国分晋版图较小外,其他四国 从表面上看来都势均力敌,那么最终为什么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呢?秦国 的掘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个观点,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 角度揭示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淦铭】 王国维有这样一个观点,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秦国居住在西周的故地, 东方六国和秦国相比,距离西周的故东就比较远了。那么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说, 那么居住在故地,它可能得到它的血脉真传。那么东方就比较远了。王国维就 发现秦国的文字,从《史籀篇》的籀文到大篆到小篆,和西周的文字是一脉相 传的。【王国维像片】 当东方六国的文字在周王室的规范外自由发展彰显个性的时候,只有偏居 西部的秦国文字依然沿着西周以来的轨迹循序渐进。或许秦国的国君已经清醒 地意识到结束混乱是大势所趋,而要想君临天下,只有扎根在中原文明这块肥 沃的土壤上【美阳铜权 秦】,换句话讲,也许是文化上突出的继承性,反而成 就了秦国的霸业。 公元前 316 年,一支秦国的军队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突然出现在 四川盆地,很快“蜀国”变成了秦国的“蜀郡”。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 教授 段渝】 “蜀”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那么甲骨文的 “蜀”字,有的是对民族的说法,有的是对国家的说法,有的是对人群的说法。 在商代末年的时候,据历史文献记载,蜀国参加了周武王东伐商纣王的战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何峭】41 原来是认为蜀地没有文字,认为蜀民“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不知礼乐”, 那么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还有一些出土的文物,证明在蜀地原来是有文字 的。 1921 年,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近千件古铜器,令人惊异 的是在这些古铜器上,刻着大量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是不是古文字专家们期 待已久的远古文字,甚至是夏代文字呢! 【铜戈铭文 四川郫县出土】遗憾的是, 当这些铜器被发现之后,立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专 家们对这些神秘符号研究了半个世纪,但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 20 世纪七十年 代,另一种巴蜀方块字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川成都】人 们才确定这是一种与汉字迥然不同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又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 了,这些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块字,记录的究竟是怎么样的历史,至今还 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呢?【太阳神鸟金 箔】。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何峭】 后来,秦国把巴蜀地区征服以后,然后就让蜀地使用中原文字,巴蜀文字 就逐渐地消亡了。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一般说来, “蚕丛”和“鱼凫”,都是指古蜀国【青玉长琮】。【青铜人面具 古蜀国】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自己的故乡发出如此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被崇山峻岭包围的蜀国,封闭得太久了,存在了“四万八千年”,才与秦国建 立了联系。当然,秦国给蜀地带来的不仅仅的中原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周朝 继承而来的先进的农耕文明。 公元前 251 年,就在秦灭蜀国六十多年后,一位叫李冰的人,被任命为蜀 地郡守。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 教授 段渝】 岷江是一条不容易制服的江,根据文献记载,在上古的时候,每逢夏秋之 际,岷江洪水和山洪爆发,巴蜀归秦以后,秦的蜀守李冰带领蜀人,运用蜀国 原先的治水工具竹篓和篓石,成功地修建了都江堰。这样,就是“水旱从人”, 从此,成都就成为“天府”,直到今天,都江堰仍然是成都的经济命脉【都江 堰】。 李冰父子与小篆书写的汉字一起,扎根在古蜀国的土地上【李冰父子像】, 使蜀地的百姓共享精神和物质说话的富蔗。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统一的秦帝国,不仅统一 了度量衡,而且将脱胎于殷周古文字的“小篆”规定为秦帝国唯一通行的文字。 从此,汉字再次以统一的面貌,向更广大的区域发展【峰山石刻 宋 募刻】。 【铜车马 秦】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教授 何成轩】 秦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方向,当时是向南方,向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 广西地区,当地居住的民族属于“百越”民族,还是处在原始社会的阶段,生 产力水平很低下,生产非常落后,基本上是刀耕火种,或者打鱼打猎,各部族 语言不统一,很难相互交流沟通,跟汉族交流更需要翻译了。【灵渠 广西兴安 县】 这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水道,就是当年秦军为了运送军马粮草而开凿的, 强大的秦军用武力征服了岭南,并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行政机构【汉42 书 尉佗列传】,但是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 不返。饱读诗书的秦军统领赵佗【赵佗像】和他的五十万大军却留了下来,他 们在秦王朝崩溃以后,创建的南越国继续着他们以汉字为工具的文化传授过程, 从而使广阔的南越之地永久地成为汉字世界的一部分【南越王宫署遗址 广东广 州】。 公元前 196 年【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东广州】,赵佗接受了汉高祖刘邦钦赐 的南越王印绶,向北行三跪九叩之礼,归附称臣。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器物来看,南越国采用的完全是中原的制式,文化 的认同,使大汉王朝不需要动用武力就完成了疆土的统一,同时也使南越百姓 免遭战火的蹂躏,汉字和它所代表的汉文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第一次显示出 神奇的凝聚力。【文帝行玺 西汉】 汉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它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南至云贵 广西等地,北到大漠,更把西域也纳入了帝国的版图,彻底解决了游牧的匈奴 人对华夏文明的威胁。 这里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种文明【西汉烽燧 新疆库车】在 世界上唯一的交汇点,大量的石窟题记,见证了那条文明之路和商贸之路的繁 荣。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通 过丝绸之路,汉字又增添了大量的新词汇,葡萄,西瓜,苜蓿、佛、涅、觉 悟。【汉 说文 冬 四时尽也】公元 1443 年 12 月,朝鲜王朝的宫廷凝结在紧张的气氛中,世宗大王李掏 突然对外宣布,新文字已经创制完毕,这对毫无思想准备的朝廷大臣来说,无 疑的晴空霹雳【景福宫 韩国首尔】。所谓新文字,就是世宗大王所称的《训民 正音》。 在此之前,绝大部分朝廷大臣闻所未闻,他们甚至完全没有听到过世宗大 王要创新文字的风声,面对这些与他们习惯使用过的汉字截然不同,奇形怪状 的文字,大臣们在朝廷之上开始轮番攻击,“想在汉字之外另创文字,简直是 儿戏之至,可笑之极”。 【守门军交接仪式】 【原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校长 教授 是永骏】 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东亚地区,从古代到近代,日本、韩国、 越南,都用汉字,借来汉字,做出来自己民族的文字。 【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教授 李廷植】 创造《训民正音》之前,汉字是我们古代韩国唯一流通的文字,汉字什么 时候传到我们古代韩国,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查得出来,不过一般说来,在公元 一世纪左右,汉字已经经过长白山鸭绿江,成为我们古代韩国的一个官方文字。 能够成熟地应用汉字,一度成为朝鲜民族文化先进的标志,朝鲜也一直以 自己的文化而倍感荣耀,甚至汉文化的故乡也对此表示欣赏。那么这个时候, 世宗大王为什么甘愿冒着离经叛道的风险,舍弃一套完善成熟又丰富了本民族 语言的文字,去另外创制一种新文字呢?【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藏文物】? 【韩国忠南大学孔子学院教授 严贵德】 从朝鲜的历史来看,世宗大王的时期是最强盛的时期,政治也是平稳,经 济也是很发达,学问也是很有进步,所以,他就有了创制韩文来记录自己的文 化,自己的思想的想法。43 在历史上曾经以汉字为官方文字的民族中,朝鲜并不是第一个创制自己文 字的国家,几乎每一个曾经笼罩在汉文化光辉中的民族,在准备建立国家,或 者是走向强盛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创造新的文字,因为文字不仅是一 个民族国家有效行使权力的必要条件【西夏王陵遗址 宁夏宁川】,也是一个民 族国家获得持续凝聚力的文化基石。 10 世纪的时候,契丹建立了辽朝。 【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教授 史金波】 11 世纪的时候,党项族兴起就,建立了西夏,也是一个王朝,过后不久, 女真族兴起,建立了金朝,这些民族都很强大,它都能跟宋分庭抗礼,或者三 足鼎立。这样的王朝兴起以后,它有一种创造本民族文字的迫切需要。 在史料中,我们欣慰得发现,所有那些创造过新文字的地区,不论距离远 近,关系亲远,都不曾受到自认为是中央天朝的政治权利的干预。 【日本爱知大学教授 加加美光行】 为什么日本人发明“假名”呢?汉字的字数太多了,一般老百姓要学文字 的时候,如果只好学汉字的,那他们就学不到。可是,把汉字简体化,变成一 个“假名”,那“假名”只有五十六个字,一般老百姓也就容易学到了【日本 奈 良】。 当然,文化的历史是任何人的主观愿望都不能轻易斩断的,尽管新文字的 创作者们,作出种种努力,希望能摆脱母体强大的磁场,但无论怎么样变化【重 修护国寺通塔碑 西夏】,这些文字从外形上很容易都能看到汉字的影子。 【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教授 冯氏惠】 那时候他们知识也有限,所以创造自己的“字喃”,还要在汉字的基础上 来创造的,比如说这个“喃”,用越南的“南”这个字来写,然后在旁边加上 一个“口”字,所以还是用的是汉字。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 沈国威】 江户时期有一个国学家也是在说,日本本来的一锅豆浆,点了卤水以后变 成豆腐了,你能够把豆腐里的卤水去掉吗,那的去不掉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东大寺 日本奈良】,文化的版图 超越了政治版图,结构方正的汉字,克服辽阔的幅员,从海河流域辐射到整个 中国,并传播到东北的朝鲜,东方的日本,南方的越南,超越中华文明漫长悠 久的历史,沐浴着整个东亚。 优秀文化的魅力,要远远地高于强盛君主的统治力,君王的统治往往是刚 硬的冷酷的【平城京遗址 日本奈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瞬间消亡,而柔软温 情的文化渗透力,却是持久的永恒的【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不会在岁月流 逝中轻易泯灭。 汉字,跨朝越代,超越疆域界限,超越流逝时空,到今天,依然在广阔的东亚大 陆上闪耀着美丽的光芒!《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四集 华夏心灵(点击标题即可欣赏视频)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 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 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44 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 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 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 240 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 巨著, 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 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 书编成了, 名叫 《吕 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 “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 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 躬也 象人之形“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 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 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 那就是春季和秋季。 商代每年是以 11 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 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 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 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 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 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 夏季一样【持铲俑 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 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 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古文字学 家 张颌】 “时具四季,简称春秋”, 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 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 那夏天人们都知道夏热冬冷,对生活感觉到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所以说,一年就只 提春秋,不提冬夏。 “丙辰卜 宾贞 其告秋于上甲”,庄稼熟了,对以农耕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商代 人来讲,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汤王庙 山西晋城】,每年秋收结束的时 候,商王都要亲自支持隆重的“告秋”祭典,把喜悦和感激之情,转告先祖和上天。 这种丰收后的祭神活动,在中国一直持续了数千年。一种生存方式想要主导人们对 自然的认识,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到商代,中国农业已经走过了将 近五千年的岁月。1973 年,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八十八个用来储藏粮食的窖穴。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教授 王震中】 根据窖穴的高度,以及粮食的比重,考古专家经过计算以后,总的储存粮食的 量能达十三万多斤。这十三万多斤粮食都是我们北方常见的黍,粮食作物是黍。能 有十三万多斤的黍粮食作物的储存,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北方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 的一个发展程度。【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借助考古学,我们只能辨认出先民们农耕生活的大致轮廓,但是当汉字成群结 队地在甲骨文上显现, 当汉字呼朋引伴地在尊贵的青铜上现身时, 情景便完全不同。45 绘声绘形的汉字,使我们能够以真切的方式,面对远古先人的农业生存。 “力” 和“耒”是两种原始的木制农具,由于材质的关系,经历千年之后,实物荡然无存, 汉字的字形清楚地显示出,这两种农具曲柄的前头分叉,叉的上端有一块横木,大 概是踏板,用脚使劲踩着,可以增加破土的力度。【中国科学院 院士 安芷生】 因为黄土高原从上到下都是由黄土物质所堆积而成的,它非常均匀,很松软, 它多孔,它具有垂直节理,用这样一种木头的犁也罢,铁犁也罢,都能够进行耕作。 在希腊语中 许多与农业有关系的词汇,例如小麦、橄榄、葡萄树、无花果等 等,都是外来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恶劣的耕作条件,应该的其中重要 的一项。和古希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已经能看到, 稷、黍、粟、麦、稻,菽等粮食作物,和麻、桑、瓜、果等经济作物,厚厚的黄土 不仅养育了华夏儿女,也培育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北京 社稷坛】。农耕的技术是 很繁杂很高妙的。【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嘉璐】 同一块地你种就能结一百二十斤,我种只能是八十斤,这里面有巧门的,技术 要传,生产资料就是财产,生产工具,农耕技术,还有手工业纺纱都得传。所以农 耕社会讲继承,讲继承就得尊祖,慎终追远,讲和睦,讲团结。同时知道对大自然 不能过度索取。农牧的特点是天下为家,在他看来,大地上的一切任我享用。因此 《诗经》上说,除了上帝,他是创作者,我们都是被创作者,因此咱们是平等的, 入了教全是兄弟,爸爸跟儿子也是兄弟。这有一个好处,产生了平等思想。 大自然的赐予,使西方世界和中国在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 路。而当然欧洲大陆在人口增多和资源短缺的矛盾逼迫下,跨入工业文明的时候, 古老的中国大陆,还在继续着千古如斯的农耕生活。 农耕文明在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耐力?换句话说,在工业文明的曙光照耀 中国大陆之前,华夏儿女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生存压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和 先民们生于兹,长于兹,葬于兹的黄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院 院士 安 芷生】 黄土发源地区即使到今天为止,它每年还有沙尘暴,还不断地有矿物质和营养 物质的输入,是由风所带来的,所以还可以不断地把它加厚,即使你使用得比较厉 害以后,堆积得比较厉害,就是说你农业耕作比较厉害,或者说把土壤的肥料用尽 了,或者表面被流水所侵蚀了,它下面更老的黄土仍然暴露出来,还可以运作。 黄土地这种自我加肥的能力,使得早在五、六千年前累世定居,已经成为华夏 先民的生活常态【半坡遗址博物馆 陕西西安】,土地和家园,在一代又一代人之 间传递,仅关中地区勘查出的仰韶农业遗址就有四百多处,而整个渭河流域遗址分 布密度,不亚于现代的村落。对于这块养育了自己和儿孙,埋葬着祖先,最终页将 埋葬自己的土地,华夏先民倾注的绝不仅仅是汗水,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情感。 于是甲骨文中,艺术的“艺”字,恰恰就是一幅农人栽培苗木的图案。数千年 的农业栽培生存塑造了华夏先民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最“香”还是粮食,种 地才是“男”人的本分。成熟的庄稼是最“秀”美的景色,而将粮食收回家,就算 过了一“年”,甚至连“周”和“秦”这样伟大王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御龙在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