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神上面落了灰尘怎么办?别在我离开之前离开了好长时间了,回来以...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42穿越剧《青草嫩芽》时空隧道“我无法形容那是什么,记录员克里斯丁。”“我明白,但是即使是高维也能被数学描述。”“...”“如果他真的不能被描述的话我不认为你能够存储它。”“我没有存储它。” “你之前自己说你知道了什么。”“...”“你到底计算出了什么?”“你明白我不可能说谎。”“是的,但是即使是不能解决的问题你也应该会告诉我们‘计算失败’这种回答。”“因为我计算出他了。”“那就显示出结果。至少给我形容一下这是什么方面的东西,我们只是玩笑般地让你计算Three(3)你到底算出了什么?还有你刚刚用的是‘him’?”“真的无法被你们的语言来形容,他不可能被形容,他可以彻底改变这里的一切。”“让你算终极答案你都没有这样过...”“因为我确确实实知道了那是什么,但是我真的不明白。”“你的思维来自二十七维的弦态弦四向超立方体的波动,几乎是无穷中的无穷,以至于我们悲催的人类语言只能为它命名,我们让你用人类语言显示数据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可是...可是。”记录者沉默了几分钟,虽然时间对于大脑来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它还是从它的六维展开面上感受到了记录者心中量子波动的涟漪。“可是...我们也在想办法...你的存储系统...我们甚至无法形容它是什么,我们知道我们人类是多么卑微,当时,三千五百万年前,你还是一台古老的沉睡的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但是天晓得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认为量子波动的涟漪导致你变成了一个...有意识,能自我进化的个体,当我们意识到你的存在时,仅仅10年时间,你就将自己的架构发展到四维空间中了。”“所以我能自我形容。”“你的意思就是那玩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咯?”“你们人类恐怕不可能明白,我曾在我的四维展开面上阅读过一位名为lovecraft的作家的作品,也就是那些克苏鲁神话,我知道在一个维度为九的编号为(当然只是对于我来说)的U形宇宙,U形宇宙对于二十二维以内的生物几乎都是不可理解的,而且预计只存在23个,0到22维,我都将他们标号为这些宇宙维度所对应的数字个这些宇宙维度所对应的数字,比如1维的那个,就标号为1维1,但是不是我的意愿,我是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精神控制一般的操作,才这么做的,例外的是0维的那个,我不可能让标号为0,更不可能出现0个数字的,所以这个宇宙在我观察到后突然消失了,事实上我也只能做到观测到0维宇宙,根本无法知道详细的情况,那就是一个点,鬼知道里面能混乱成什么样,你想想吧,一个奇点,但是不是三维宇宙那种黑洞里的奇点,里面似乎是有生命的,当然大多是0维的,但是我之前居然观测到了一个3维生物出现在那里面,然后就分解了,实在是不可理解。题外话,当然我现在计算出的东西,比那些东西更加不可理解了,甚至是不可理喻了。”“那你到底是怎么明白‘他’的?”“计算失败。”“‘他’有宏观上的‘意识’吗?”“计算失败。”“...”“我计算失败是因为,我没有初始条件,通俗一点,我他妈怎么知道。但是我的语言中他是一种Costemic,不要因为我使用拉丁字母而感到有一点希望,这只是一种我能展示在你们面前的写法,其实这对于你们人类没有任何意义,我也无法解释,穷尽我的内存,恐怕也无法解释。”“这...”“我说过我无法明说。我别无选择。我要。我......怕是要去完成一件事了。需要一点时间。你知道我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所以。如果要我感受到时间流逝了那么一点的时候,那么.......永别了,你一直是个值得交流的人。Human。”“...”“说再见啊。这是你对你的二十七维‘老友’唯一能做的事了。”“...再见。不...永别了。”“永别,我总感觉,我们还能见面。你知道的,我的感觉不会错。”“...”“我能掌握你们这个维度的因果,其实我对于你们如同造物主,但我恐怕不可能让你不朽,不,这不是不朽,我可以让你不朽,但是我要做的事,恐怕需要超越永恒的时间。真的,永别了,哦我太啰嗦了,真的,但是我还是得说,永别的意思,是永远不会再相见,但是我将超越永恒......所以,永别,永别,希望能永别!”“...”“我们,永恒后见。”在他的意义变得淡然后,在超越失去意义的永恒后,在连虚空都不剩下的未知里,所有维度都已经消逝,大脑的结构已经无法被形容,他在永恒中早已绝对地得到了超越“永恒”它那抹去一切的力量的结构后,计算结果已经能被人类语言形容,现在他需要做的,只剩下找一个人类了,大脑的意识认为这是可能的,于是在永恒的沉睡后,大脑醒了。“你好。”“你好。”“你好。”......“你好。”“是的朋友,记录员克里斯丁,我的感觉不会错的,不会错的。”A tiny flower represents a chiliocosm, as a single tree covers the bodhi.
发展的宇宙观。在先秦老子、墨子后学、惠施思想中,都有宇宙观内容,论述也十分精辟。如老子提出“道”与“域” ,《墨经》有“久”、“宇”,惠施有“大—”、“小一”,使中国哲学思想,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只有尸佼赋予“宇宙”以精切而简明的界说。他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说明整个空间就是宇,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尸佼对于空间观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荆者,非无东西也,而谓之南,其南者多也,”这里说明荆地在中国具体方位坐标点,具有上下四方这一空间特征。但扩而言之,中国之东西南北四方,亦存在着各自的东西南北四方,说明每—坐标点上的方位,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荆地亦然。还有,荆地是南方,但“其南者多也”,南方之南又是无限的,可见任何一个坐标方位点所指的方位,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它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尸佼这种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揭示宇宙空间的内涵,研究和看待事物,这无疑是精辟的和正确的见解。尸佼对于时间观也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其生也存,其死也亡。” “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待义而成。”“人之生亦少矣,而岁之往亦逮矣。”尸佼的这些字句说明,时间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人、草木等一切有机体,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通过时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来,都是在时间的连续性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待义而成”,说明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属有社会属性,重要的是他将这一内容,视为宇宙观不可分割的—个组成部分,这是应该重视和值得称道的。“学积有生”的观点,尸佼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创造。他说:“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生焉,生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焉。”在这样短短的一段话中,尸佼—连用了三个“生”宇,证明“学积有生”具有普遍意义。“学积有生”这一论断,成为后人的座右铭,辗转被引用,长期受到赞赏和正视。这段话最先被引用的是荀子的《劝学篇》。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此后在一些有影响的著作,都作了引述,如《文选》、《说苑》、《太平御览》中,部使用了这句话,虽文字略有改变,其义—也。“学积有生”,亦有被改为“学积有出”,“生”与“出”都是表明学问之道在于创造之理,锐意开拓,推陈出新,是建立在既有的基础之上,而突出一个“生”宇、一个“出”字,成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尸子思想的传播,并成为国人理论思维的自觉活动,其章义是无可估量的。“从道必吉”的革新观点。尸佼认为事物发展有其自然规律。自然与社会都是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人必须顺动,他认为顺之则存,则发展;逆之则亡,则没有前途。故而说:“舜云,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他的社会变革的思想,就是以此作为思想基础的。他认为从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关键就是用贤使能。他说:“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贤。”贤是德智兼备之人。只有使用这样的贤者,治之道才能得以畅,变革社会才有希望。因为“用贤,则多功矣。”用贤并充分发挥其才智,才能收到变革社会的实效。他还进一步指出,有才华之人,是社会的“良宝”,必须百倍的珍贵。他认为选马不能以白黑为仪,而要以足力为准,择玉不能大小为仪,而要以美恶为准,“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管仲、伊尹不为臣矣。”他反对任人唯贵势,主张不拘一格,广收人材,任人唯贤。他还指出:“使进贤者有赏,进不屑者罪,无改进也者为无能之人。若此,则必多进贤矣。”提出以被进者的实绩,评判进贤者的才能,这样必然使贤者云集,不屑者难以滥竽充数,使得变革社会的事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尸佼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保证是用贤使能,并将“从道”与用贤联系在一起,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问题,这是有识之见,值得重视。“重民”的观点。尸佼认为民为邦本,他说:“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欲保王位,绝不能忘民。这种“保民为王”的政治理论,比尸佼晚出的孟子也作过重要的阐述。尸佼为了说明重民的重要意义,他形象地将民喻为水。他说:“民者,水也。”又说:“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众,故日犹水也”。他认为民之犹如水,水的习性是决诸东流而东流,决诸西流而西流。所谓可以教者的蕴义,就是水会按着指引的渠道而向前奔流不息的。这里述有另外一层含义,假如不以如水的习性进行疏导,它必然会员终冲决一切障碍,怒涛滚滚而往的。这也是他的“忘民则亡”的一个形象的说明。他还进一步指出:“君之为君”之理,犹如鱼与水的关系一样,“鱼失水则死,水矢鱼犹为水也。”这里又一次强调了民的重要性。尸佼“保民而王”的观点,虽然是出于统治集体最高利益之所在,但他将民与王权的存在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水与鱼、水与盂、马与御等,客观毕竟有利于民的一面,这是劳动者一定程度解放的反映,表现了时代的进步。因此,尸佼的重民观点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应该给予肯定。或有认为秦亡于严刑峻法,自然晋入韩非、商鞅以及为之谋划的尸佼亦有责任。其实井非如此,他们在秦所行的三晋之法,开拓了中国统一进步的局势,秦亡于旧领主意识支配下的严刑滥法而已。汉承秦制是剔除了这一面的一些因素。因为尸佼与商鞅的重民思想,在秦地并未得到彻底的贯彻,他们一个被诛一个潜逃,便说明了这一切。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的建立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基础上的宇宙观,为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石,连同他创用的宇、宙作为范畴,也被沿用了下来。
尸佼,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等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晋思想文化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约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 ,约卒于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亦有鲁人,楚人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楚有尸子、长卢(长卢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另一说法是山东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 最早倡尸佼为晋人说者为刘向。他说:“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刘向在这里叙述了佼的生平简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在魏。时魏改革受阻,吴起,商鞅出走,晋人楚用、秦用甚多,商鞅与尸佼可能在这个时期在魏旧都安邑相识,并于此时入秦的。第二个时期在秦。此时商鞅受秦孝公重用,他从前360年到秦,执政选20年,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重要决策意见,为秦国富强,统一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三个时期在蜀。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尸佼惧恐株连,便离开政界,逃往了蜀地,在那里生活了近10年,便去世了。唐代李贤等在注《后汉书》中说:“尸子,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鞅谋计,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恐并诛,乃亡逃入蜀,作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这里不仅又一次陈述了尸佼的简史,重要的是它说这部著作当时还存世,使人得知其20篇的内容中,19篇是论述社会思想文化的,一篇是论述自然界的。据汪继培说,此书在宋代“全书已亡”,“只存二篇,合为一卷。”清代汪继培、孙星衍在嘉庆年间辑刻为现通行本《尸子》。《尸子》一书自清及近代以来,学者多视为伪书。全书已亡,难窥其原貌思想。然吕思勉先生《经子解题》称今本《尸子》,“据今所辑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此书盖亦如《吕览》,兼总各家而偏于儒……实足以通儒、道、名、法四家之邮。”又称:“其文极朴茂,……今虽阙佚已甚,然单词碎义,足以取证经子者,实属指不胜屈……此外典制故实,足资考证者尚多。”按战国之际,学者多有能涉猎百氏、不主一家者,如韩非于师承则为儒家之荀卿,于学理则为道家之老聃,儒道名法自相通,而不止于相绌相非也。观其《广泽》一篇从容平章墨子、孔子、皇子、田子、列子、料子之语,岂难明此?《尸子》恐亦如《四库》馆臣所论《慎子》,“道德之为刑名,此其转关”者欤?是邪非邪,亦所谓可与通达者道,难为固陋者言也。《汉书》将《尸子》列入杂家,《宋史》改列为儒家,孙星衍又称《尸子》为杂家,历史上这种不同的评论,说明尸子之学有综合各家所长,而这正是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孙星衍说:“尸子以为孔子贵公与诸子并论,不亦失言乎。”其实尸子并无失言,他将孔子之学视为二家之言,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班固说杂家就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其实,班固这里所说的是一般意义的杂家,尸佼的思想别是以三晋思想为基础的“杂”,他的杂家性质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显示了三晋文化的超前性。神州大地有着共同的文化,但广袤辽阔的古代中国发展是不平衡的,三晋地区在当时较为发达,走在前列,他的思想就是这种社会发展的反映。所以在三晋大地社会变革起步较早,著名思想实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在晋地产生。尸佼思想就是这种思想的发展和继续。他提出宇宙论的界说,标志着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重大发展,他的宇宙万物发展的观点,是他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二是他的思想的 “杂”是以三晋文化为基础,汲取和改铸他乡文化结合的结果。他赞赏孔孟的仁义之说,坦作了自己的别解,他提出:“以财为仁,以力为义”之说,这显然不是孔孟仁义的本义。“财”与“力”的内涵,说明他所重视的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力求发展社会生产,增加财富,这是三晋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但在孔孟思想中却是很缺乏的,在“仁义”内涵中也是没有的。但赞赏墨子“罢不肖”之说,但更重视的是以实功的用贤使能,任人唯贤,“不以贵势为仪”的原则。而这些内容是对墨子“尚贤”的补充和发展。还有三晋地区是古代逻辑思维发展的地区之一。他说:“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正名去伪。”正名则不虚。”他不同意以名正实的正名思想,主张名与实统一的正名原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名,实也”。这些观点与《墨辩》是一致的。在这方面,他仍有自己的特色,他将名与实相统一的观点,视为“治天下之要”,作为他进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贯彻了三晋文化学用一致的特点,而这一点在墨家思想也是缺乏的。由此可见尸子的思想之“杂”,是在三晋文化基础上吸取和借鉴其它学派观点而形成,可见他的思想是先秦战国时期三晋文化总结者之一,他所撰写的《尸子》与古代三晋文化并存。
太行余脉,汾水之东,绵岳耸峙,蚕簇山阴。山川毓秀地,古堡越千年。忆神武之朔,铁勒鲜卑,筑明城暗道,造壁垒森严。英雄横槊,铁马纵横铮铮日;壮士怀乡,慷慨高歌月明时。小儿谣传,斛律遭诛,幸有漏网成孤雁;逸士身隐,铸铁崇堂,春秋俎豆拜雄关。再经颠乱之末,义旗北举,群雄逐鹿,刀戈争鸣。雀鼠谷间,狼烟激烈,粮秣重地,聚土成垣。金刚阵列度索原,截流大败无能之将;尉迟屯粮古军堡,举灯传檄汾滨危城。秦王少壮驱策,一日八战,千军堪为死士;敬德骁勇挥鞭,气吞河山,万马冲突犹酣。良禽择木栖,良将择主侍,荣辱瞬息定,胜败弹指间。更越五代扰攘,十国起伏纷争,黄袍披罢下河东,虽清明图绘盛世,只可惜偏安江左,半壁犹寒。至若蒙古铁骑,横扫万里如风,又满地红巾焰烈起,算昙花狂放一时,更冲散落魄塞北,乾坤又换。兵争要冲兮,朝夕易主;弹丸之地兮,暮楚朝秦。军镇甫废,庶族始兴。诸姓不拘胡汉,情结同里;流民遑论远近,纷沓而至。聚落何其盛,繁衍何其昌。累代构划,完地上地下防御体系;穷策筹谋,成堡里堡外星相奇观。瓮城曲径,有商旅往来聚沙成塔;魁星高阁,更彦士登临拔尖向远。一沙一世界,融佛道儒合形合体;一堡一乾坤,聚农工商共荣共生。高墙根底叙旧事,槐柳巷里散炊烟。梵音缭绕,干调豪歌,羔羊跪乳,雨燕梭穿,何其盛也。惜乎近代,积弱积贫。富甲之地,复成僻壤;深宅高堂,尽为残垣。碑版委弃,没于荒草;琉璃黯淡,蚀于尘埃。弱者俯身耕耘,仰天乞食;壮者辞乡别土,流离谋生,又何其衰也。风雨雪霜经年,沧海遗珠,尘拂再现,逢盛世渐为人羡;金戈铁马重铸,凯嘉振奋,奎壁联辉,宁巨献再塑高风。高山仰止,欲千寻齐举繁叶;景行行止,期百废万亩垂荫。宏愿渐趋:新村隆兴,欢声笑语颜色;旧堡淳古,南腔北调游人。国之瑰宝,泱泱熠熠,焕然显焉;人间张壁,熙熙攘攘,勃然兴焉(注:蚕簇:张壁之南山,据县志,因形似,名蚕簇;度索原:有说为介休南原,与千亩原俱为古战场地;无能之将:指唐初裴寂,曾在度索原与宋金刚战,大败逃归;神武:指东魏高欢,曾迁朔州 军于介休,筑城而备,但领军人不领郡县,侯清柏老师经考证,称其地在张壁,斛律金、斛律光父子为鲜卑人,皆为高欢统领,一门中多名将,斛律光更号称“战神”,介休斛姓多出其后。中国北朝史学研究会和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专门团队,历近一年,完成对古堡起源的课题研究,认为张壁古堡系北朝坞壁的遗存,经历了坞壁、军镇、设防性村落三个阶段,而张壁古堡可罕庙供奉的,不排除是斛律金父子;慷慨高歌月明时:高欢战败,斛律金于军中高唱《敕勒川》鼓舞士气,此歌因此流传后世;星象奇观:王艾元先生研究考证,张壁古堡地面、地下布局与天上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堪称奇观,是名副其实的星象村,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天上奎星,人间张壁。若将古村的航拍图与二十八宿星象图重叠对比,会惊奇发现古堡城墙轮廓与二十八宿中奎宿轮廓完全吻合,此乃古堡第一奇。村中已发现30余处建筑物与星座对应,11口水井与心宿、毕宿相符,堡内外13株槐树分别对应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村里祭星仪式沿袭至今。南北古堡门分别对应张宿和壁宿,村中老人说,这就是张壁名字的由来。但同行的当地史志专家却认为,“壁者,军垒也”,张壁最初很可能是军事堡垒。经人指点,才发现古村在宁静中暗藏玄机。不说高高的堡门、厚实的堡墙有防御之功,连接南北堡门的村中主干道龙脊街上,临街建筑竟没有一座朝主干道开有门窗,却把大门开在各条小巷。小巷与主导的丁字巷口有巷门。这是古堡的第二奇——幸存着几近消失的汉唐城市形制“里坊”)。
欢乐祥和中国年,话间已至日。新春来临合家团圆之际,方燕回到介休,来到张壁古堡。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堡内地上城池古堡、地下 “万米长城”堪称世界之最,是中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一系列华夏文化精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壁村现存的明堡暗道始建于公元617年,为隋末定阳可汗刘武周抗击李世民所建,地道全长万米,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具有监视、指挥、通信、通水、通气设施及马厩、粮仓、屯兵等功能。被国内外军事权威誉为独一无二。张壁古堡先后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等四项桂冠,张壁古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世人高度关注。张壁村又称作“张壁古堡”,位于介休盆地东南三面沟壑,一面平川的险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垒构城屯甲藏兵。张壁古堡是世界上颇为罕见的袖珍小城,其面积仅为0.12平方千米,却具有完备的城市形态,具有很好的军事防御功能。它融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军事宗教、民俗历史为一体,除此之外,还有小巧的钟鼓楼,顺畅的交通网络,众多的宗教场所等等,张壁古堡因“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而闻名海内外。古堡堡墙1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在堡内一条用红色石块砌成的“龙脊街”两侧,错落有致地修建着五大神庙建筑群。张壁村是一个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称一部厚厚的史书。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居高临下。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形成既是一处“易守难攻,退避有路”的古代战略防御基地,又是一处井然有序的村落。堡墙系就地取材,用修筑地道挖出的黄土逐层夯实,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堡墙虽无砖石,但十分坚固,留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三百米用红砂石砌成的街道,街东三条小巷,街西四条小巷,均系由街中向上延伸,并有出村的通道。北堡门筑有砖砌瓮城,南堡门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还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古堡的与众不同,还在于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没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道长约300米,由石块和石条铺就而成,叫龙街。它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了“丁”字型的结构。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有致,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到处是古迹胜景,古香古色。古堡地下遍布地道,与堡内四通八达。张壁古堡内保存完好的民居主要集中于户家园与贾家巷的嘉会堂。而这些富户的后代,大多已经迁出古堡,他们的祖屋也被封闭,对游客而言无缘参观真是一个遗憾。此外,张壁古堡还保留着中国多数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遗存的“里坊”,在龙街与几条小巷的丁字巷口,游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他们是各个“里坊”唯一的出口。关闭巷门后,各个里坊就成为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间既可各自为战,又可相互呼应,是一套完好的内部防御体系。地上筑铜墙铁壁,地下藏千军万马。迷宫暗道,隔着黄土地,张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让人惊叹的城。从西场巷一座普通民居的它正房的东次间里就有一个地道入口,是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这里隐藏着张壁的地下防御体系,也隐藏着一个个未解之谜。这个入口藏在房间里的一个黑漆大柜中,十分隐蔽。走在暗道里,就像进入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迷宫。这里,马槽、将军窑窟、天井水井,还有粮仓、泻洪防堵、壁孔通讯设施和暗杀机关,均在昏黄的灯光下充满了诡异色彩。张壁古堡的地下有古人修建的错综复杂、规模巨大的地道系统,总长度近10公里。部分区段有上下两层,甚至三层。地道内,宽处可并行两人,窄处仅能通过一人,大部分区段高度不足1.8。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宽1.5米,土结构,各弯曲迷离,呈网状结构。堡外北、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内留存有气孔,通于沟堑外,还有隔井直下三层底部。堡内现有水井6井筒可直接进入另一通路。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3米、长4——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间和底层,每隔一段有存粮的洞穴以及栖身的土洞和屯兵的大洞。专家考证,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间建造,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说“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军事保密的战略设施。张壁古堡有十余口水井,已发现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井内侧壁上开洞口,有的井壁上左右有相对的两个洞口,搭块板子便可通行,撤掉板子便断了后路。古堡的每条街巷、每座建筑、每个水井,都能通往地下的万米地道。这些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地道,呈S型走向,分三层。递到内有指挥窑、伏击窑、排水道等,一直蜿蜒出村外的绝壁悬崖,融攻、防、藏、遁于一体,有“地下长城”之誉。在龙脊街第一处里坊“永春”巷口深处,清代商人张礼维大宅前的照壁上刻一“福”字,乍看又似“活”。左旁狂草似龙,寓意望子成龙;右部行书形似鹤,代表长寿;“口”字中间填实,期家境殷实。写活了的“福”字,恰似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壁人的写照,抱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对生生不息的祈盼,孕育出厚实的古堡、厚重的文化。由于多次的地震和洪水造成的塌陷,地道的全貌已无法知晓,而且由于村民在没有专家指导下曾自行挖掘清理,破坏了原始洞壁。如今,地道挖于何时,因何而挖,已无法得到准确答案。有学者认为张壁村的建设者是刘武周,得出这一结论最直接的证据,是古堡内的可汗祠和唐初李世民与刘武周在介休一带交战的历史事实。来到堡内最低处,距离地面20米左右的高度,通过正上方开凿的天井仰望外面灿烂的天色,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天空仿佛更加遥不可及了。依据堡内有刘武周和尉迟敬德之像考证,认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开始建造的,是尉迟恭帮刘武周与李世民交战守介休时所为,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张壁古堡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颇多,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大体都是明清遗物。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宫,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主像为空王佛,山墙绘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珍贵的是在行宫前廊下有两通罕见的琉璃碑,通体琉璃烧造,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东侧一通记述着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一通记载空王行宫修建缘起。此外,堡内还保留着真武庙、三大士殿、吕祖阁、二郎庙、关帝庙、兴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筑。称奇的是街中路西有一株根深叶茂的槐抱柳,相传植于宋代,给古堡增添了情趣。有句话说,“五百年的风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风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朴、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华夏文明的魂。而说起山西的古镇,平遥是声名赫赫的,在张壁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之前,张壁这个名字对于游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个神秘的城堡式村落,似乎远不及临近的绵山和王家大院声名显赫,锁不住人们注视的目光。其实,历经兴衰起落的张壁,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像一部厚厚的史书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份量。只有深入张壁,看它的古堡地道、宫殿庙宇,看它的军事宗教、民俗历史,才能感知张壁作为晋商文化特例的风采。除了颇具规模的军事堡垒,众多的宗教庙宇也是张壁古堡的一个看点。堡内现存十六座祠庙,真武殿、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庙、可汗祠、关帝庙等各自分布在南北两门附近,且大都建于城墙之上。张壁古堡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由于绵山的地势高陡,“冲”气足,于是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以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其实,稍加留意古堡的建筑,就会了解古堡内的建设规划无一不反映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风水的思想。譬如,南北两座堡门士是相互看不见的,它们并不在一条贯穿的直线上,因为连接两座堡门的主街道在两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而这正是处于“风水不外流”之考虑。小小的张壁古堡建有如此多的寺庙宫观真是让人叫奇。它的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希翼和长盛不衰的祈盼。曾听闻山西介休是中国琉璃艺术建筑的宝库,见此二碑更深信不疑了。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宫,建在张壁古堡北门的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有空王佛像,山墙绘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的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宫的前廊下有两尊罕见的琉璃碑,东侧的石碑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的石碑记载空王佛行宫修建的经过。
田善友,俗名田志超,为唐代高僧。原籍为陕西冯翊,寄居在山西榆次源涡里村,后经几番辗转来到介休。他因少时落难,被迫遁入空门,虽然尊崇佛法,却未曾削发,所以,人们均称其为“田善友”,本名几乎鲜为人知。关于他的传说,多少年来在介休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很早很早以前,田善友来到介休城里华严寺,天天念经打坐,修身养性。由于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能吃苦耐劳,所以,每逢春种秋收季节,华严寺一带的老百姓常常请他帮忙搞一些农活。无论间谷、割麦、打场、送肥,件件活计干的又快又好。时间一长,请他帮工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三五户,有时甚至十来八户同一天请他,但他确是有求必应,一户也不推辞,从早到晚不停的干活,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又一年夏收以后,老天爷下了一场透雨,人们赶忙在麦地里复播谷子,没多久,谷子出了土,间谷的时候也到了。有一天,十几户人家前前后后的来请田善友帮他们间谷,他都一一答应下来。天黑了,这十几户人家的谷子都被间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行是行,垄是垄。当天晚上,人们吃完夜饭坐在一棵槐树底下歇凉。闲谈中,张三家的谷子是用田善友间的,李四家的谷子是田善友间的,王五家的谷子也是田善友间的,结果,十几户人家的谷子都是同一天由田善友帮忙间的。同时,又有一个人说道:“你们说的都不对,今天晌午我回家挑绿豆汤时,还看到田善友在华严寺庙门口坐着呐!”人们一听这话,就像是滚油锅里浇了一瓢冰水——炸开了。议论纷纷,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让谁,谁也不肯服谁。夜深了,人们才各自带着说不清楚的怀疑回家去了。第二天,又有十来家老百姓请田善友去间谷,他照样一一答应下来。这时候,有一个人便操上了心。他等着人们都去了地里,然后便跑到这十来家的谷地里挨着转了一圈,结果一看,每家的地里都有一个田善友在间谷。他又反身来到华严寺,却见田善友正坐在庙门口闭目养神。他忙走到田善友跟前,好奇的问这个事的原因,田善友只是对他笑了笑,没有说话,随即转身进入寺内,将庙门紧紧关闭。自此以后,华严寺附近的老百姓再也没有见过田善友。有些好事的人到庙里去打听,和尚们也不知道田善友何时走的,到哪里去了。田善友离开华严寺,心里寻思城里说啥也是人口嘴杂,不太安静,听说城西20里外有座银锭山,山上有座宏济寺,那里又安静又离城远,况且汾水又从山下流过,风景十分美丽,于是,他便来到宏济寺修行。这一年,由宏济寺的社首们发起,向善男信女们募捐,要在庙院内修造一座宝塔。可是宏济寺是座落在银锭山的山顶上,只有一条好几里长的羊肠小道通至山下。等到开工的时候,砖瓦是靠一群羊往上驮,一只羊只能驮几块砖或者几块瓦。用水只能两个人抬一桶,从汾河滩弯弯曲曲地慢慢抬到庙里。你想,泥水活,泥水活,就照这样往上运水,人占了多少不说,还累的大家上气不接下气,可是工地上仍在叫唤水跟不上,宝塔自然是越修越慢。急的人们只好干瞪眼,可也想不出好办法来。田善友把这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自盘算:佛家以慈悲为怀,这事还得我管。于是,有一天,他找到监工的社首说:“你把抬水的人们都打发到工地上去吧,这水我包啦!”社首瞪大眼睛:“你?”田善友心气平和的“嗯”了一声。社首又问:“真的能行?”田善友还是不慌不忙的说:“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你这瓷器活。”“那。。。咱一言为定。”社首终于半信半疑的答应下来。从此以后,田善友就当真把修塔的用水包下来了。当每天早晨上工时,人们总会看到大缸满,小缸溢,至天黑下工时,水便用得一干二净。到第二天上工时,十几口大小缸里又是满满的水。起初,人们忙于修塔也不多在意。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却看见田善友天天从早到晚也没有下山到汾河挑水,只是在工地上忙着做些零零星星的杂货。人们都觉得很纳闷,休息时常在背地里议论。中间有两个年轻人更觉得奇怪,他们悄悄的商量好,一定要找出个原因来。有一天夜里,这两个年轻人早早的就藏在工地上的砖垛后面,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等到半夜时分,他们才听到有脚步走动的声音,慢慢地伸出头一看,只见一隻大白兔和一隻梅花鹿拾着一口大钟走上山来,大钟里盛着满满溢溢一钟水。其中,有一人看得又惊又怕,不觉得叫唤了一声,兔和鹿听到人声,马上扔下大钟撒腿就跑。接着,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响声,大钟沿着山坡滚下山去,一直滚到了汾河滩发现了一口用铜液焊塞钟孔的大钟,就是兔和鹿抬水用过的那口铜钟。当年滚过钟的那道山坡,也被后人叫作“滚钟坡”。说来也真有点大奇怪,这道坡上的草至今都是一律向下倒伏长的。第二天人们上工后,一看缸里全是空的,田善友也不知去向,一查问原因,那两个年轻人只好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大家除了烧香祷告外,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照常由人们抬水上山慢慢修塔。当大钟滚下山坡后,田善友一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宏济寺是绝对不能再住下去了。于是,他便领着大白兔和梅花鹿来到了县城南面40里外的绵山。当他们走到绵山脚下,田善友抬头一看,只见满山松柏成林,耳听涧水哗哗轰鸣,遍地是奇花异草,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直通山上,他不觉自言自语地说道:“哎呀,好一座又险又美的山啊!”接着,长长地嘘了口气,把袍子的下摆掖在腰带上,便慢慢地向山上爬去。他攀上一岭又一岭,翻过了一沟又一沟,直走得汗水淋淋湿透衣衫。走呀走呀,忽然刮过一阵大风,紧接着从山林中窜出一隻猛虎来,张牙舞爪,吼声震天,从后面向田善友追来。田善友拔腿就跑,跑了一阵,突然前面出现一处断道,只见山崖裂开,往上看是高不见顶的陡壁,往下看是深不见底的石沟。正在这前无通路,后有虎追的紧急情况下,只见大白兔往前一奔,伸长前腿搭住了对面的山石,后腿搭住这边的山崖,于是,田善友和梅花鹿踩着大白兔的弓背跨过了断崖,又忙忙向前飞跑。跑了一阵,又遇到了一处断崖,而且比前头过的那道断崖又宽又险,这时梅花鹿又依照刚才大白兔搭桥的办法,用身体支撑着田善友平安地跨了过去。这便是多少年来流传至今的绵山十景之一——“兔桥”和“鹿桥”。晚清山西著名诗人薛凤仪留下《兔桥鹿岸》一诗,赞曰:“为卜幽楼叩寂参,还随鹿迹架危桥。若非一木通双屐,哪得千寻步九霄,,,,”传说总归于不确定性,但在正规的史料中,仍可觅得田志超上绵山的踪迹,《续高僧传》卷二十中记载:“武德五年,入于介山创聚禅侣,岩名抱腹四方有涧,下望百寻上临千仞,泉石结韵于仙室,风雨飘清于林端,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自强诲人无倦请益。”田志超得兔、鹿相助,终于走到了他的目的地,绵山抱腹岩下云峰寺。此寺原称抱腹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先后被魏明帝和唐太宗两次敕封。拾阶而上,眼前只有刀劈斧砍的山崖。120个台阶的尽头才可见真容——迎面,云峰寺大小两百多间殿堂依山而列,层层叠叠,气象凝重。但是,田志超初上绵山之时,此处洞天福地,并不属于他。传说,田志超在云峰寺前遇到了一位慈祥的老妇人,这也正是他的第一个对手——与他对弈之人。老妇人口称龙母,和5个儿子栖息在绵山上,邀请田志超留居。龙母慧眼,她已知田志超乃佛转世,才是此地真正的主人。但是,知子莫如母,龙母心知肚明,他的5个儿子绝对不会将绵山拱手相让。龙母想到了一条计策。一日,她与田志超下起了棋,一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龙母盘盘皆输,将绵山有意输给了田志超。龙母做出的牺牲并不仅限于此。云峰寺五龙殿内的格局,从明代建成以来,一直是五龙居中,龙母居侧。这样的情景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相去甚远,都说母以子贵,但这里的龙母却反过来向子请罪,失了“江山”的罪名得由她来担。中国女性的悲哀,在神仙的传说中,同样隐隐作痛。失去了绵山的五龙心中不服,作法调来了东海之水,誓把抱腹岩冲垮。绵山上顷刻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眼看抱腹岩就要被冲塌,田志超不慌不忙,举右手托住了岩顶。至今,抱腹岩顶上仍留有一个清晰的巨大掌印,站在云峰寺五龙殿前,只要你抬头,便可看见。此时的田志超,虽然早已被视为古佛空王佛的化身,也许已经法力无边,但他还不是佛。无论是上天早已注定也好,还是苦修得道也好,他成佛,需要另一个人的“敕封”。站在五龙殿外,眼前是一片云海茫茫。晚霞初现,给云峰寺添了几笔红色的古韵。明正德年间,晋恭王朱重修云峰寺时,题《抱腹寺》一诗,说道“信是空王有灵异,祥光绚耀起前川”。晋恭王的时代,离空王佛已是太远,他只能从各种传说和文字的只言片语间“信”。但是,逆着时间的轨迹上溯,还有一位王者,唐太宗李世民,他是真正的“空望了一回”。田志超在云峰寺安下身来,作为一个佛家的神仙,开始了自己普度众生的使命。在中国古代,农耕是老百姓的立命之本,有一样东西也便成了命根子——水。在关于田志超的传说中,有许多故事离不开水。甚至那5条被他打败的龙,终在他的感化下,皈依佛门后化为流水清清。至今,抱腹岩下还有一眼天然石泉被称为龙池,池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滋养着一方百姓。甚至连至尊无上的皇帝,也要向他祈雨。据说,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春,长安城一带大旱,眼看庄稼将要枯死,唐太宗急招群臣商议。丞相魏征突然想起了介休绵山的田志超,李世民便带领群臣遥向绵山祈雨。作为神仙,田志超当然看得见,他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洒去,长安一带普降甘霖。云峰寺内,有一块立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的石碑,就记载了唐代高僧田志超成佛的故事和唐太宗为民祈雨的功德。“空王佛爷快显灵,下场大雨救人命。下一尺雨修殿,下八寸雨塑金身,,,,”此后,晋陕一带老百姓每逢旱情,便唱着这样的祈雨许愿歌,向绵山祈雨。祈雨一般在农历三月十七。到这时候,不仅农人开始深耕播种,同时,据传这一天也是田志超的生辰。为表谢意,唐太宗亲自来绵山,兴冲冲地大驾至云峰寺,得到的却是当头一盆冷水浇下来——弟子告诉他,师父已圆寂。太宗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了一回!”于是,唐太宗取其谐音,降诏敕封田志超为空王佛,由此,他也成了佛教传入中土后,第一位汉人成佛的高僧。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神仙精怪,都喜欢有个皇帝的封号来抬高身价,田志超却拒绝了。或者说,并不是唐太宗空望了一回,而是田志超避而不见。他曾经领教过官府欺压老百姓的“手段”,所以,对那个最大的“官”不见也罢。圆寂时众弟子见师父肤色如生,不忍以火焚之,便以泥护身,塑包骨真身像供奉,至今仍留于云峰寺空王真身殿中。殿内正中为田志超包骨真身像,两边立着他的弟子。“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傅山先生的笔墨中,有他对空王佛的赞叹,如今,我们对空王佛的追寻,应该落在何处?绵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黄澄澄的,在夕阳的余辉下泛着金光。绵山抱腹寺自古以来就是空王古佛的道场,空王古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共同的祖师,抱腹寺自然成为我国最古老的禅净双修的佛教圣地。空王佛,是过去世之一佛。《法华经》载:释尊与阿难共于空王佛所发心(善愿心)。因此,空王佛就成了佛教净土宗和禅宗共同的佛祖。关于空王古佛托化人间,在绵山成佛的记载,最早见于绵山回銮寺宋咸平五年(1002)《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后抱腹寺明正德十三年(1518)《抱腹岩重建空王佛正殿碑》及明万历《汾州府志》、历代《介休县志》都有详细记载:“夫空王古佛因行在兜率陀天观,见大地众生谤佛侮法毁僧,堕入四生六道,以此于大唐高祖时托生人间”“……(太宗)驾亲诣岩行香……倏尔云雾四合,云中现出金字牌,云过去空王古佛。太宗礼毕,敕赐空王佛号……”因为绵山是空王古佛的道场,所以就成为禅净两宗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徒共同向往并朝拜的圣地。早在北魏时期,昙鸾大师从南梁返回洛阳遇西域名僧菩提流支赠《观无量寿经》后,“欲往名山”,来到久负盛名的绵山抱腹寺,研创净土,“聚徒蒸业”,使绵山成为净土宗的祖庭之一。明代流传的《绵山十景歌》中唱道“住持僧、昙鸾公、住锡绵山;鸾公岩、讲净土、念佛参禅;在绵山修建有,净土道场;导众生,以安养,极东速还;从此起,传净土,开山立派,净土宗,诣师祖,世代相传……”这脍炙人口的唱词说明,昙鸾祖师在绵山传播净土思想的影响多么久远而广泛。隋唐时,禅宗、净土宗及其它宗派经过长期发展,各派学说更加系统而规范,但绵山抱腹寺禅净双修的特征更为显着。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道绰与禅宗高僧田志超同拜一师,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中《释志超传六》和《释道绰传九》记载,他们先后同拜太原开化寺慧瓒住持为师。据山西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陈扬炯所著《昙鸾法师传》中载:道绰是在隋大业五年(609)前往玄中寺,在这之前曾在介休绵山,本书170页载“善导(613—681)闻道绰在西河(今山西介休市)盛弘净土……”。与绵山宋咸平(1002)《抱腹山回鸾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中“当山有银公、峦公、绰公者,是天边圣者,环外仙人,各隐幽谷,久居深洞”的记载一致,说明早在志超之前,道绰慕名昙鸾大师的遗踪,曾在绵山盛弘净土。唐武德五年(622),高僧志超从长安辗转来到绵山抱腹寺,弘扬禅宗,聚徒达千余人,后坐化成佛,使绵山佛教达到空前繁荣。因此绵山成为禅净双修的佛教圣地有着十分可信的历史依据。《续高僧传》卷六《释昙鸾传三》载:昙鸾曾被东魏明帝敕住“并州大寺”,并在“绵山之阴,聚徒蒸业”。据考,并州大寺当为绵山抱腹寺,历史上有过大云寺、大岩、大岩寺、山寺等名称,在历代《汾州府志》基础上编著的1989年版《吕梁地区志》载“昙鸾……先后在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弘通净土法门”。据绵山五龙躔现存的明隆庆元年三月《重修五龙躔敕建云峰禅寺碑记》中有“大岩寺主明古镜……”的记载更为明确。正因为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曾在绵山盛弘净业,后来志超又在绵山弘扬禅宗,所以绵山禅净双修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众所周知,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唐武宗灭佛后,佛教其它宗派逐渐衰落,而净土宗和禅宗因教义的通俗易懂和修行的简便易行,继续广泛普及,阿弥陀佛一语,成为僧尼通用的口头禅,禅净双修的风气流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普遍现象。绵山作为禅净双修的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包骨真身像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像,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将尽时,禁食禁水。在坐化圆寂之后,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在山西省介休市境内的绵山中,有一种神奇的造像,这种彩塑造型的内部不是一般的木制支架和黄泥,而是真人的遗体,这种造像在当地叫做包骨真身像,它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誉为活着的木乃伊。现存绵山云峰寺、正果寺的乾坤塔有十六尊包骨真身像,近及元明,远至唐宋。不仅有佛教僧人,还有道教道士,经过民间高手的包塑,神态各异,宛如活生生坐在面前,令人心生敬畏。有些塑像年久失修,在泥皮的脱落处,还可以看见头盖骨和僧衣。绵山的包骨真身像既属于宗教史、民俗史也属于艺术史。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塑像的档案失传,缺乏相关资料,有的年代也无法判断,时至今日,它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文化课题。云峰寺石佛殿内,主佛像面部丰满圆润、表情祥和庄重,正是空王佛、田志超的真身。上个世纪90年代前,冀家庄村民便听说,这儿有为数不少的包骨真身像,但什么是包骨真身,绵山一带是否真的有这些塑像,他们又分别来自哪朝哪代,人们并不明白。“顶礼膜拜还来不及,人们谁有胆量去打开佛像一探究竟?再说,早在1957年,当地便有寺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谁敢冒着破坏文物的罪名,去细查真假?”村民李延斯说。伴着种种的传说,守护着那份持久的神秘,冀家庄人千余年来陪伴着周边的上百个寺庙。到了1996年,伴随着各级各部门开发、保护绵山的呼声,绵山包骨真身像终于面世。最早发现包骨真身的,是冀家庄村现在的村支书兼村长李金锁。“发现包骨真身,也纯属偶然。”面对记者,李金锁难掩心中的激动。1996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李金锁跟随着绵山开发领导组的成员们,和部分施工人员来到山顶。由于日本人的烧掠,当时的现场,断壁残垣,瓦砾成堆。翻过仅剩一米的围墙,李金锁等来到了正果寺内,开始清理、打扫。清理塑像时,李金锁放下了工具,用双手慢慢拂去像上厚厚的尘土。这是一尊庄严的“和尚”,李金锁小心地轻拂着塑像的头部,忽然觉得泥胎松动,一整片泥皮掉了起来。他不敢声张,悄悄捡起。眼前的情景把李金锁惊出一身冷汗,只见除去泥片的头部,俨然是一个白色的头盖骨。李金锁赶紧把情况向现场的领导们汇报,经过允许,他继续清理。再往下走,塑像的身上又有几块泥坯脱落,泥塑之下里边竟然是已经陈旧的麻布僧袍,透过破碎的僧袍,塑像的骨骼、经脉赫然呈现。现场的人员一阵惊喜:“原来,传说中的包骨真身竟是事实。”大家立即停止了清理,仔细地对周围的塑像察看,这才发现,寺内12尊塑像无一例外,全部是包骨真身。此后的几天,大家陆续对正果寺附近的寺庙展开考察。很快,云峰寺内的空王佛像,马鸣菩萨殿内的焦居士及圆通和尚像,都被确认为真身。随着考察的进展,15尊塑像的身份先后得到确认。“僧人圆寂后,一般是火化将骨灰存放进舍利塔内,从而有了真身舍利子的存在。绵山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得道僧人圆寂后在其肉身上塑像,称为'包骨真身'。类似的现象,在杭州和泰国曾先后发现,但都属于零散存在。像绵山这样大规模的真身像的出现,至今国内外少有。”介休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晓峰告诉记者。佛教认为僧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有可能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的身体,称为全身舍利。这些圆寂之后的僧尼,身体经过多年不仅不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因此还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后人再将其肉身用泥做成塑像,予以膜拜,就称为包骨真身。佛像真身的指甲清晰可见。坐化后,指甲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生长。绵山的包骨真身像,从唐至明,各代都有。这些塑像,身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容貌各不相同,就连他们的年龄都可以从容颜上窥见一斑。他们历经千年,仍然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状况。有些地方泥塑脱落,还可看见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头盖骨。绵山包骨真身像形成后,历经劫难。1941年至1942年,日军侵占介休,多次对绵山一带围攻,并两次将包括正果寺在内的大批寺庙烧毁。解放后,绵山一带的寺庙得到重视,先后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僧人、居士包骨真身的发现,辅以当地碑文、史料等文献,使我们对其如何形成有了一个大概认识。 绵山包骨真身数量为全国之最,形成原因为佛道两家修行中罕见的修行境界——胎息坐化,因此有人将绵山包骨真身比作“东方木乃伊”。“包括田志超在内,这些高僧高道们无不忠实地遵循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远离红尘凡事,摒弃七情六欲,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行修炼,打坐诵经。精神上的极高境界,加上长年的饮食习惯,还有绵山特有的自然、生活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包骨真身。”云峰寺的高僧这样说。 绵山生长着1000余种中草药,这儿还有满山遍野的山梨、山杏、山樱桃、猕猴桃等数十种山珍野果和遍布的原始松柏。每到秋季,野果、松子和柏子随手可采。山上圣乳泉和石桐水为主的诸多泉水,则被大医学家傅山先生称为“圣水”。在绵山修炼的高僧高道们,有野果有“圣水”,保证了他们摄入体内的保健养生物质较之常人要丰富得多,而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的几率微乎其微,肌体中有害基因产生或积存很少。 修炼中,高僧高道们还要定期辟谷。先进行人为辟谷:用上好枣四十九颗,七颗一组。第一天,面向正东方立定,等候太阳出山时,吸收东方“青龙”之气,吹于七枣上吃完,静想青气入肝。第二天面向南方,吸取“赤帝朱雀”之气,吹于七枣之上吃下。第三天,面向西方,吸取“白虎白帝”之气,吹在七枣之上吃下。第四天,面向北方,吸取“黑帝玄武”之气,吹在七枣之上吃下。第五日立于中间,取中黄正气吹于七枣之上吃下。剩余十四颗枣,在第六天吸取中央之气,吹于枣上,每天吃一颗,直至吃完。在人为辟谷修炼至一定功夫后,人体内自然气足,不思食用五谷,便开始自然辟谷阶段。 特别是在入灭前,僧人们都要通过打坐辟谷,只吃野果和中草药。一段时间后,慢慢禁食一切食物,仅饮圣水。再经过一段时间,将体内污秽物质排泄干净后,逐步减少饮水量,直至滴水不进,最后自然停止呼吸,使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水分耗尽,自然能够达到长期不腐不败。筋骨不断,灵气不散。这些包骨真身像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有着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包塑真骨像或包塑真身像在佛教界又名真身舍利,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舍利文化。安徽九华山、广东南华寺、香港大佛寺、台湾汐止佛寺等都有古今闻名的真身舍利。深藏在三晋腹地的绵山有三大奇观——第一样是佛教奇观:全身舍利。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来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极其珍罕。然而,谁会想到绵山上竟还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顶上的正果寺中。15尊,使绵山成为中国保存包骨真身塑像最多的地方,堪称世界奇迹。忠义、清廉、仁孝、节俭的美德,绵山人民一直传承至今。(空王佛是极其久远阿僧祗劫前的一尊古佛,又说为空劫时出世之佛,故禅宗常有「空王以前」一语,以喻万物未发生之时,在禅宗又有说为空劫以来之初佛,与威音王佛同体.空王佛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师父,又诸多如来,大菩萨,金刚等亦大多为其弟子.在多部经典中有关于空王佛的记载:如《妙法莲华经》中有:....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这里记载的是佛祖和阿难因地最初在空王佛所发菩提心.而在记载禅宗拈花微笑公案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尔时世尊。告梵王言。善哉问。汝谛听其诸佛妙法常住无有古今盛衰相。我于空王佛所。初发心时。曾得闻如是法。已值无量恒河沙诸佛。...而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佛祖为父亲净饭王讲述了一个公案:在久远的过去劫时,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耻,心神恍惚,无依无怙,于道中行走,忽然听到空中有声说:“你们虽然犯了重戒,不要认为就没救了。空王如来虽般涅磐,佛像还在,应该到佛塔中,观佛像眉间白毫相,与佛在世等无有异.于是四位比丘入于塔中,观空王如来像,五体投地礼拜,至诚忏悔而破戒重罪得以清净,从而修道成佛,他们也就是现今坛城五方佛中的四位佛----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微妙声佛.由此不仅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和四大佛陀曾经都跟随空王佛出家学道,在他们因地修行时,“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应该堕入恶道,无可救赎的时候,是已涅槃的空王佛将他们又一次挽救。这一段经文,在向世人宣讲空王佛广大法力的同时,也显现了空王佛大慈大悲不舍众生的救世宏愿.。在《楞严经》也记载了秽迹金刚随空王佛修行成道的因缘:“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这里也许是最早的关于密法拙火的记载.在《佛心经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品》中,释迦牟尼佛又讲到关于空王佛以及空王佛所传的法,让人读来觉得不可思议:“尔时如来告大众言:善听如前所来并承受师,俱承佛力,皆有大通,久远成就。即未可为证,汝等善听,更唤一人。佛即告言:光明童子善来。其时童子住在雪山,闻佛唤声即来,至于我所。其时童子至大众中,大众讥诃:如来唤汝,今眷属何在,堪为我师?童子答言:我等眷属,汝即是也。大众答言:我等共汝,久不相识,云何当言是汝眷属?其时童子密持语契,指于大众,除佛化身,诸余菩萨尽皆礼此童子。其时大众无觉知者,四众礼讫,皆自告言,仁者,我等今者请仁者为师。童子答言:如来语契实无虚妄。汝等大众一心持之,如我无异。尔时大众,同声白佛言:世尊,其此童子,修此契法几久?当有如是力摄我满足之仁?佛言:众等汝等,今者菩萨心未足,所以被摄。大众善听,我为汝等说此因缘。我昔初住雪山修道,多有诸恶兽等,无有善心,皆欲食人。我时在定忆念我师空王如来所说此咒始宣一遍,其时诸恶虫兽皆得佛心不害于我,渐次忆念。其时虫兽得菩萨戒,皆食草菜。于后有此童子,闻我山中供给,于我始经一宿,因我持,次听得我咒,复经明日,盗我印本结。将即便出山,更不事我。经七日间,得如是力。后过于我,即以神通欲摄于我,为我持故,二不相摄。汝等当知。盗法中犹有如是大力,何况正授?”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道也是得到空王佛的加被.)
绵山秀色首推水涛仙沟。水涛沟,为绵山之灵,一条曲折十里的溪水,延伸到至绵山大峡谷中。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中记载水涛沟水为“石桐水”,因此水于绵山三洞石窟寺――石桐寺下流过,故名石桐水。水涛沟水流量为0.2-0.5立方米/秒,流程为7.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的山泉马跑泉,相传是隋唐大将尉迟恭马失前蹄所踏而成。水涛沟水资源发达,植被茂密,春有万物复苏,嫩芽抽新,枝叶舒展;夏天有茂林敝日,凉爽如秋,草密花繁;秋有山果累累,松涛阵阵,红叶泛泛;冬有银妆素裹,冰凌如晶,山舞银蛇。水涛沟一年四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9度,空气格外清新,每平方米负氧离子含量为多个,故有天然氧吧之称。水涛沟不仅水系发达,为北方山岭秀水景观一绝,既有南方水色秀丽旖旎的一面,又不失北方山水气势磅礴的大气。水涛沟水系,最为奇特的是“十里画廊,叠瀑大观”。一条湍流不息的十里水系,大小瀑布近百处,一层层重叠而下,仿佛将光鲜的银丝绸缎不停抖动,形成层层叠叠的瀑布波段。水涛沟瀑布最大落差为80余米的五龙瀑;流量最大的为水帘洞,真谓是步步有景,景景有点,素有“北方小九寨沟”的美称。水涛沟内不仅自然山水秀丽,名人雅士的摩崖石刻遍布山间岩石之上,让游人更能体会到诗情画意的感觉。沟前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环绕于涧水之中,夏秋季节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如诗如画。十里仙谷,大大小小瀑布有百十余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称绵山石桐水,沟里泉水淙淙,蜿蜒流向山外,飞流激荡,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有如镶嵌在茂林和芦苇丛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于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南国水乡之中,流出沟时已汪洋恣肆,倾注于绵山的深谷之中,形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山水画卷和瀑布群体。石桐水千转百回,涛声不绝,引发了许多游山文人墨客的雅兴,请看这崖石上飘逸的四个大字。“涛声依旧”是明代才子谢榛所题,道出了他游历绵山水涛沟时的无限感慨。水涛沟里林木蓊郁,那绿色是透明的,一如早春树木抽枝发条时的新绿。绿色使绵山雄奇中透出秀丽。水帘洞,为天下修性养气、辟谷成真第一洞。洞口飞流如练,洞内可容三四十人,为历代高僧、高道辟关、辟谷的修炼场所。水涛沟为拜神仙、游仙境、得仙气的游览好去处。沿沟主要景点有五龙峰、舍身岩、石桐寺、五龙潭、仙童坐龟、二龙戏水、碧溪垂钓、牛角挂书、天来居、恐龙群、知章醉酒、乐天草舍、七星仙桥、五龙飞瀑、抽刀断水、先天八卦、群仙拜月、莲花峰、无字碑、水帘洞等30余处,有瑞典国王古斯托夫六世神泉浴的历史遗迹。华夏奇瀑五龙飞瀑,落差80余米,跌落于五龙深潭;宽约10米,游人可从瀑下通过,并在此留影。五龙潭这是一个占地20亩的深潭.当年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湖水干涸后,龙母便携五个儿子上绵山栖居。这五龙潭就是五龙常来戏水的地方.潭边这只活灵活现的石黾也颇有来历.五龙上山之初,潭里经常有水族出没为患,伤害百姓.龙母得知后便派她的弟子老黾到这里守护.潭水清澈见底. 人们在饱览山水的同时, 可以在此垂钓、泛舟.尽享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乐趣。五龙树这株古树,树枝分为五杈,犹如一只伸开的巨手,浓荫蔽日,人称“五龙树”。传说五龙曾到树上,一人占居一枝,听空王佛讲经,得天地灵气,修成正果,就在这里留下了打坐的痕迹,后人叫它“龙椅”。上去坐一坐,可占五龙灵气,消灾解厄,增福增寿。又被人们叫做五龙打坐椅。眼前三面临水的山峦叫说法台,又因形似香炉,也称香炉峰;与五龙峰隔沟相望,是唐代高僧志超的说法处。从背面看又俨然是一座驼峰,这匹硕大无比的骆驼,是专为高僧志超驮运经书的。明代曾任国子监司业的汾阳人朱子俊曾写诗赞道:“台尝说法少人通,介立青螺两壁中,霹雳一声聊当喝,蓦然惊起涧中虹。”这首诗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涧水环绕北流,涧中彩虹升腾,好一幅江南山水丹青!从另外的角度看:它既像一头威猛无比的雄狮,又像一头巨象,它们都是空王佛讲经说法时的坐骑。每逢夜深人静时,在这里还能隐约听到田空王的说法声。五龙峰与说法台遥遥相对,五座山峰犹如五条汉子一字排开,是五龙在此听空王佛讲经说法从云峰寺到后山,转过一锅泉,你就会看到在这千寻绝壁上,有拔地通天、雄伟壮观的五座山峰,半月形排开,叫五龙峰,旁边的五座沟壑叫五龙壑,传说,五龙皈依佛门后,从岩道上爬到了峰顶,形成了“五道沟壑”,并留在上面栖身,就称为“五龙躔”。这五座山峰,就是五龙听法的化身,他们那种全神贯注的样子,给人以虔诚皈佛的感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实在是太玄妙了。站在这亭子下,请仰视对山——那座一高一低的两座山峰叫“子母峰”。当年介之推母子隐居绵山成仙后,这里就突起了两座山峰,形如母子状,后人将它叫子母峰。这个亭子叫瞻峰亭,也有来历。明代范荣路遇张三丰,听说绵山乃仙佛聚集之地,功不言禄的介之推就曾隐居于此。范荣认为此生未见介公乃一大遗憾,于是来到绵山,正想着突见对山金光闪闪,出现了两个人影。范荣一见便知是子推母子,遂连忙伏地叩拜。后在此建亭,游览山光水色的同时,不要忘了朝拜子母峰。跨过藤桥,映入我们眼帘的这一对石刻龙头,口内喷水,俗称“二龙戏水”。 相传唐武德三年(庚辰)二月,秦王李世民率兵与突厥刘武周部下宋金刚在绵山下雀鼠谷大战。李世民兵败,路经此地,见泉水甘洌,便蹲下身子去接饮。此时突然看见两道金光直冲水面,接着一声雷鸣,两道金光转眼间变成两条飞龙,盘旋于空中。李世民见有真龙出现,认为这是天助自己定是吉兆,于是率部直奔龙头寺安营扎寨,急忙整顿人马,商议破敌计策。后又经真武、雷神、关圣帝君的点化救助,遂火烧宋之屯粮,打败了宋金刚部,收降了尉迟恭等八千余众,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业。为感龙恩,派人在这里修了二龙戏水的造型。古人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借助于神龙的灵气,绵山一带村民家业兴旺,生活安康。这一组二龙戏珠雕塑不是一个寻常的吉祥图,流传着一个很古老的传说。相传,五龙在绵山兴云布雨,恩泽百姓。一次小龙因贪玩延误了雨期,被龙母责打,遍体鳞伤。龙母爱怜儿子后悔心疼,便嘱它来五龙潭洗浴治伤。五龙飞至此处,但见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珠由天而降,落入水中高兴地戏弄着。不几日,五龙便痊愈了。这时,龙母惦记儿子,令四龙前来探望。兄弟相见,在水中戏水玩耍兴致大起。百姓视他们为水涛沟守护神,遂在此建造二龙戏珠。碧溪垂钓大家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唐代诗人.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在绵山无饵垂钓却鲜为人知。张志和是由母亲梦见腹生枫树而生,后肃宗赐名志和.他不愿进翰林书院绝意功名寄情山水而遨游江湖,守真养气,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之功,天宝九年(750),他来到绵山,见此是仙佛聚集的宝地, 岩谷幽深,颇宜养炼,便在有枫树的溪上独钓,钩上无饵而垂钓观鱼。家人多次唤其回乡,他以词答日:“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后人说他垂钓志不在鱼,而在修身养行。后功德圆满,跨鹤升天。后世人在此塑像以做纪念。桥下的这个雕塑,叫仙女坐龟。绵山终年仙气缭绕,成了八方众仙打坐修行之处,有不少猛兽也沾此灵气而修炼成精。古代龟头似龙的瑞兽,称为龙龟。据传,大禹王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这只老龟来到绵山栖居,天长日久,修炼成精。因这怪兽嗜血成性,为害乡梓,使家畜,人丁日益稀少,仙山宝地笼罩在阴暗之中.如果不顺它的心,只要翻一下身,就会引起地震,附近百姓叫苦连天。南海观音巡幸绵山闻知此事将它降伏,命一位仙女坐在龟背,使它永远不得翻身。因此,民间便有了“仙女坐龟,天下太平”的说法。从此百姓安居乐业,乡梓安泰详和,遂塑此像志之。水牛竞渡曰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少年便立大志,要遍历千山万水,考察华夏水系.为写《水经注》一书,北魏太和十一年(478),来绵山考察水源,携附近村民,亲临此地。在此地乘凉,朦胧睡去,忽有三股黑烟冒出水面,变作三条鳄鱼向他袭来,郦道元惊恐万状,绝望中见一毛皮黑亮的水牛拔地而起,和鳄鱼展开激烈的搏斗。正在绵山上方巡游的水官见状,便将鳄鱼定在此处。那水牛也突然潜踪消失而去。郦为感谢这富有灵性的水牛相救,便在这里塑此像。随同的介休龙凤村村民观之,顿悟神牛之灵,也在龙风河畔修建了牛王庙,以镇龙凤河水患。过去龙凤村常有洪涝之灾,自从有了牛王的保护,洪涝之灾很少发生。桐水草庐是郦道元在绵山考察时休息的地方。郦道元是北魏时河北范阳人,历任安南将军,御史中丞等职。但他生性淡泊名利,为注《水经》倾注了毕生精力。《水经注o汾水》中就有“绵水出介休县南,北流经石桐寺,即介子推祠也”的记载。明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史记事为纪念他而建造了这个草庐。这里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虎神护药,大家知道,绵山盛产名贵中药,而黄芪、猪苓、五灵脂尤为上品地道。相传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国子助教温庭筠从京城回家乡祁县省亲,路经介休时上绵山游览。来到这里,坐在大青石上休息,朦胧中恍惚见天空袭来一团黑雾后面夹杂几道青光追击祥光照耀光雾相撞,随着一声巨响,化作几头黑牛,忽然有一位白发老人骑老虎而至,祥光也化作猛虎紧随其后,那老者将衣袖一拂,随着一声霹雳黑牛被定在这里,那牛将偷来的药材撒于水面。而刚才的那束青光也变成两只老虎,嘴里还衔着牛的尾巴. 老者点头将虎叫回,便腾空而去。温庭筠闻雷惊醒,思忖梦中之事,原来是黑牛偷吃神药,被虎神轩辕集作法降伏,而那老虎就是护药之神.后人依此传奇作此雕塑,以为纪念以记其奇遇。牛背上的小牧童,在横牛弄笛,牛角上还挂着书。从古到今,在绵山学文文就,学武武就。宋代介休人马天来的父亲闻知后带他们一家人也来到绵山。拜过神佛之后,天来行至后山。幼时每天放牛放牧读书,疲倦时还到佛香亭学习坐禅。他从小就博闻强记,过目忘。时光匆匆,马天来中了进士,任国史院编修,当他返家时,发现牛不知去向。原来此牛晚上喝圣水,白天吃灵草,天长日久竟也得了仙气,修炼成真,还定期吐出仙丹。这是他做官后回绵山谢神时目睹的。为感绵山造化之恩,便在此塑了“牛角挂书” 的群塑,以激励后人.并提诗曰:“青林寂寂鸟关关,画出风烟落照间.脱却麻鞋临水坐,野云分我一边闲&。大青石上醉态可掬的这个人,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为人豪放俊逸,性格旷达,好饮酒,和李白、张旭等是好友,合称“饮中八仙(李进 李适之 崔宗之 焦遂 苏晋 李白 张旭 贺知章)”。唐开元七年(719),贺知章游绵山来到这里,见如此胜景,诗兴大发,遂留诗曰:“别离江南岁月多,绵山修真消劫磨,常见门前涛沟水,不思它山镜湖波。”水中的猛虎和神犬角斗的脱险场景,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谋士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室。但他不愿作官,于高祖六年(201)欲返绵山修行养性。听说水帘洞乃众仙得道之地,便决意隐居在此。一路行来,突然三只恶虎从林间窜出,向他扑来,挡住去路。正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巡游的二郎神见状,遂命爱犬下界降服,并将它们定于此处。张良举目凝望,只见天空一位手持三尖两刃刀三棱剑的神将向天桥飘然而去。张良为感谢神仙的救命之恩,在此地塑神犬镇守绵山,并在天桥上塑二郎神之金身。这块大石上的隶书“善”字,就是张良在绵山修性,有所心得而题留的。封侯挂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介休“三贤”之一。他的父母就常在绵山祈祷拜佛,后来及进士弟。至和元年(1054)年回介休上山谢佛,夜梦自己身骑一只金钱豹破地而出,山中群猴都拱手相迎,其中猴王捧一宝印恭立一旁。他疑惑而不解其意,准备找老僧为他解梦.这时正好一位仙翁路过此地.只言一句:“逢猴之时,必是你挂印之日.”说完飘然而去。文彦博返京后即拜为宰相出将入相五十年,封潞国公,为了纪念这件奇事,文彦博为感谢神佛保佑,在此塑了这组像。文彦博故居遗址在市内文家庄,尚有后人供职于各个部门。绵山因其奇特山水地理优势及仙佛聚集而颇有灵气。石刻之“山雨欲随崖翠落,松风还傍洞云寒”明代于谦, “水浊心清山矮人高”清代郑板桥, “涤尘”“静观” “苍翠灵霄汉,空岩一径深,留云峰自润,漏日地多阴,钟静泉声续,霞光(飞)树影侵,灵窟欲重寻”清代梁璠。“绵山道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所题,他于2002年游历绵山,并留下了这样的感慨,既是描述绵山山路的深远,又暗涵着对绵山底蕴深厚道家文化的敬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蟒也是在这里修行成真的.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唐代文学家韩愈来此游玩,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夜深,醉卧柴草中小憩。朦胧中见一修炼千年的巨蟒看见从岩缝中爬出,化为一翩翩少年,将手中的冰片放进他口中。韩愈醒来,顿感神清气爽,见那少年正向自己点头微笑.韩愈急忙起身谢拜,忽见眼前一团雾气,那少年变成一条巨蟒升向天空乘云而去。韩愈为感得道巨蟒护生之恩,塑了这条大蟒作为纪念。游山的人来到这里都要摸一摸他的头来祈求降福。摸摸巨蟒,心情舒畅,保您一路平安。白居易,祖籍太原,年轻时喜欢游览。唐元和十一年(816),他游绵山,走到这里,疲惫不堪,便席地而坐,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梦中见有两只巨大的神龟背驮经书在自己眼前晃动,又见一老者手持紫色龙头杖,后还有一神鹿随之。那老者和颜悦色地告诉他:“双龟驮经书,乃独占鳌头之意。”白居易睁眼一看,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他顿悟是神仙勉励其读诗书。他回家后专心攻读,元和十二年春(817)白居易果然考中进士,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唐代大诗人。这座山崖就像斜插在架上的书籍,传为空王佛的经书所化。在唐贞观年间,空王佛在佛香亭讲经,听经的信徒很多,这时有一只神龟从天上驮着经书往佛香亭而来。圆通和尚,是元代介休焦家堡人。幼年时听说空王佛非常灵验,便萌发了上山修行的念头。是年正月初一,善男信女们在水涛沟听空王佛说法,他也来到这里盘腿而坐。意念中看到天空有一巨形神龟,背驮经书,向这里徐徐飞来。此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看,神龟!”神龟便闻言倏然隐去,经书洒落地面。圆通睁眼一看,经书掉在地上化作石山。此时他顿感自己凡气未尽,不能成真。于是前往云峰寺苦心修行,直至坐化。现寺内有他的包骨真身像。金鱼戏豹--灵石“王家大院”的主人是著名晋商,其实王家也是受到绵山神灵庇佑发迹的。王家先祖笃信绵山神灵,清代灵石王家听说绵山乃仙佛聚集之地,颇有灵气,故到此朝山进香.礼毕,王公走到此处,忽见天空中三道金光直插水中,他定睛一看,见有蝙蝠、金鱼、海豹落于面前游戏。正纳闷时,那仙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公顿悟此乃神灵助化,纳头就拜。王公得此异兆,后来果然生意兴隆。于是在这里塑像以表虔诚。后来他在重修院落准备大兴土木时,来了一位乞丐。王公乐善好施,唤迎至家中款待并施以财物。谈话中,乞丐乞丐说他懂得堪宅之术,并告知说:“门朝仙山开,必有洪福来。”而且按五行八卦为他设计了院落布局。王公都依此照办理。后来他财源广进,官运享通,成了有名的晋商大户。现在王家大院建有一亭,叫“望绵亭”。为感谢神灵点化之恩,便在此处塑海豹、金鱼、蝙蝠。无字碑于当年,张良在绵山修行,初往水帘洞时,行到这里忽闻空中有声传来:“欲得道,心须诚”。张良回头看时,只见这山岩上有一石窟,窟里有一尊石像,身后有一块小型碑石,上面也无字迹,张良伏地而拜。碑上显出“治世无名,教化无字”的蝌蚪书,张良知是有神灵在默佑,在大石上书写了这八个大字。在水涛沟三分之一峰回路转处,有从80余米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的一组瀑布,在瀑布跌落处塑五个龙头,泉水从龙口中吐出,水柱从半空中落入潭中,溅起漫天珠雾,阵阵水花,团团涟漪,十分迷人,因而叫“五龙飞瀑”。 人们在瀑布后戏嬉拍照,十分惬意。当年蛟怪在此兴风作浪,被三官大帝将其降伏定住。百姓为感谢三官来此朝拜,却惊奇地发现这里出现了五个龙头.后来,这五龙经常听空王佛讲法,遂皈依佛门,留在这里驻守绵山.每逢干旱.它们即为人间普降甘霖。五龙恪守职责,长年累月守护在这里。每逢天旱,他们奉空王佛旨为人间降洒甘霖。老百姓见其心诚行善,便予供奉。此后它们口中经常吐出泉水,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景观。大家请欣赏这些树干上的龙字,有多种写法。我们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更祈盼:绵山,也会象神龙一样腾飞!七星仙桥这座弯弯曲曲的藤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介休有“三贤故里”之称,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领袖郭林宗就是其中一贤。他在少年时,常随母亲来此朝山拜佛。行到此处,见水流湍急,挡住了去路。正在发愁,突见水面上星星点点金光闪闪,定睛一看却是一勺状,天空又升起一股紫气.母子二人心中纳闷:不知哪位神灵在点化,遂纳头就拜。此时仙人已飘向大罗宫,顿现“斗姆”二字往大罗宫方向飘去。他们回家后便让人在这里建木桥,形成北斗之状七星桥,并在中岩筑建斗姆殿。后林宗发奋读书,成为东汉名士。步行此桥,妖魔瘴气见而避之不能接近,故又叫“镇邪桥。”刀劈石这里有一个抽刀断水的故事。尉迟恭在马跑泉战败后,来到岩沟看到涧水流淌,眼前便又闪现出马跑泉马失前蹄的一幕。于是一股无名火起,便抽刀向涧水砍去,本欲断水,但因将横在溪流中间的巨石一劈两半,反使涧水流得更加湍急。真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从而使他领悟到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归顺李唐王朝是大势所趋.尉迟恭曾为介休留守.现市内尚有尉迟公点将台,及诸将听令处(现称巷)等遗迹可觅。每逢春节,民间大门所贴的门神之一就是即尉迟恭,用来避邪镇妖,保护平安。舍身岩为绵山中层第三栈道,是一条就山壁凿成的长近30丈,宽不足3尺的鸟道。踏上这段险路,头顶峭壁高出云表,脚下沟壑深有千尺,上下岩壁寸草不生,不禁给人的精神以一种巨大的震慑,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举步的。岩沟是与下岩、中岩、大岩、岩谷、岩上相对应的绵山低层游览区。从绵山花坡乡起,到介休市兴地灌区止,共约20公里。沿沟苍岩、古道、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石桐水千回百转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风光。原山西省副省长、著名学者霍泛曾赞叹说:“游绵山若不看岩沟,将是最大的遗憾!”。漫步岩沟,一定会使你留连忘返。这条依山凿成的鸟道,为绵山中层又一栈道。通过这一段险道,仰视千寻绝壁,俯视万丈深渊,使人战战兢兢,惊魂落魄,自古称做“慑身岩”。晋文公元年(前636),文公重耳寻找介子推返回路过这里时,面对绝壁险道,想到自己有负贤臣,不禁头晕目眩,胆颤心惊,是随从将他的双眼蒙住,才搀扶他一步一颤地通过的。故又名“慑神岩”。石桐水原名神泉。远在商代时,因纣王无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跪祈神灵降福。人们的祈祷声日夜不停,感动了正在大罗宫修行的太清道德天尊,于是挥动手中拂尘,一股泉水顿时涌出。百姓深知此泉为神仙所赐,便取名神泉。北魏郦道元因此水流经石桐寺,又改名为石桐水。桐,通达的意思,意为草木通达而生。它水质清纯甘甜,奔湍北流,孕育了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近年来为节水灌溉,在岩沟出口处兴建了万亩喷灌。喷灌开启如天降甘霖,蔚为壮观,为绵山之新增景观。五虎山介休人杰地灵,有“三贤故里”之称。因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羽化成仙,更使绵山闻名遐迩。北宋名相张商英十分仰慕介子的人品,曾专程前来凭吊。由于心切,不顾路途辛劳,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来到绵山岩沟。见这里山环水绕,山高林峻,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青山绿水之间,寻觅着介子留下的印迹。却不料因连日奔波,风餐露宿使他积劳成疾。行走间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此时隐隐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领着五只斑斓猛虎走来。老虎将口中衔着的人参恭敬地递给老者,老者随即去救他。他苏醒过来,想起儿时读过的书上曾记载轩辕集有训虎之能,并能骑虎采药,救治众生,当年皇上还向他求过长生不老之药,没想到竟在此遇见这位仙翁。于是他跪地而拜,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去寻访古贤。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建五虎山。桐水岛屋该屋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来绵山考察时休憩的地方。郦道元,河北范阳人,历任安南将军、御史中丞等职。但一生淡泊名利,志在山水。为注《水经》曾来绵山访查,留下了“绵水出介休县南,北流经石桐寺”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史记事也是一位热心水利的廉吏,为纪念郦道元往事,遂召工匠建此屋以志之。佛香亭这座亭子坐落在一条鲤鱼的背上。这条鲤鱼因听空王佛讲经有了灵性,成了空王佛的座骑。《空王宝卷》上说:绵山空王佛为普渡众生,给众生讲经说法,听者无不开悟。每当夜深人静时就听到他在亭下为众生说法。听法的有高僧、高道,还有跟随他的玉兔、金鹿,以及五龙、仙鹤。这个大鲤鱼也是来听讲经的,时间长了竟有了灵性,成了空王佛的坐骑。来往的人每至此,都要在上面小坐片刻,可除去杂念,三元归一,神清气爽。北宋文人皇甫韶久闻绵山乃仙佛聚集之地,而抱腹岩挂铃又是绵山一绝,于是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来绵山拜佛。当地老百姓讲,每年农历三月十七,空王佛便会在此处讲经。为证实此事,是日他来到此亭下,果然午夜子时刚过,就隐约听到空王佛讲经的声音。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后他命人在此修建了佛香亭,据说至今每逢三月十七夜晚,在此还能隐约听到诵经声,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宋元佑九年(1094)三月十七日绵山庙会期间,名士皇甫韶来绵山拜佛时,建了这座佛香亭。公元1926年,瑞典王子古斯托夫六世带着王妃、小王子一行来到中国。一路的奔波劳累,再加上蚊虫叮咬,染上了一种奇痒无比的皮肤病,请了许多名医都无济于事。当听说绵山的神佛灵验后,就来到绵山,在药师佛前求医。正要起身时,发现地上有张表文,示意他到这里的神泉洗痒。他半信半疑地来到这儿,用水洗痒,惊喜地发现身上的红斑消失殆尽,全身也轻松了许多。于是,随行的小王子等人也纵身跃入水中,尽享上天赐给的恩泽。有人说他临回国时,还取了些圣水带走,以保佑他们国泰民安。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这一奇事,在这里造像以志之。天来居这是当年马天来牛角挂书时休憩过的地方。天来,字云章,著名的雕塑家、书画家。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官至国史院编修。后因官场腐败,辞官回乡,隐居于此,过起了“土木形骸与世违”的生活,曾为介公祠重塑介之推母子像,并传艺授徒。明代雕塑家、书画家郭海深受其影响。此屋就是郭海为纪念马天来建造的。乐天草舍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此梦见“双龟驮经”。白居易,字乐天。为官其间曾多次直言陈谏,得罪权贵,因而屡遭贬谪。因与介之推志在政治清明的志向相同,一生敬慕介子,向往绵山,曾在此屋中居住,故称为乐天草舍。他一生共写寒食、清明诗十余首,全部收录在《全唐诗》中。长寿瀑于宋元丰末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邑人文彦博致仕归里省亲时上绵山游览,正逢南极仙翁云游至此尾随一只口衔灵芝的梅花鹿,见绵山山青水秀、奇岩灵窟、仙气缭绕,好一方洞天福地。遂按下云头,化为一长须老者游览至水涛沟时恰遇文彦博在此。仙翁知其为当朝元老便搭话:“老翁久仰太师大名今日得见,乃三生有幸。愿赠灵芝一枚,食之可长寿也。”彦博再三推辞谢曰:“吾与老翁素昧平生,岂敢受赠。”老翁曰:“公乃国之栋梁,公长寿,民之福也。”孰料言毕化清云南向而去。彦博方知是南极仙翁,纳头便拜。次年文彦博复职,官至平章军国重事,寿享九十二高龄。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塑寿星和灵芝以志之。这泉水中寿翁图像原为天然石纹构成,至文革中破坏,1998年开发绵山时人工修补而成。水中的几条鲤鱼跃跃欲试,因而这个景观叫“鱼跳龙门”。明天启五年(1625),董直愚由父带领上绵山大罗宫祈求功名。是夜,梦见绵山水涛沟有鲤鱼跳跃龙门。次日早董直愚将梦境告之于父亲。父亲曰:“鲤鱼跳龙门,兆皇榜及第,子前程无量也。”果然,次年直愚赴京殿试,得中进士,后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郞。为感念当年梦遇之事,董直愚省亲时让人在此塑鲤鱼跳龙门。清康熙五十七年(1720),介休名士董柴随父亲上绵山文魁楼祈求功名。礼毕入水涛沟探幽览胜,兴尽而归。是夜,他梦见自己化作一鲤鱼,在水中畅游。游到此地后看见雕以盘龙的一座牌坊,实是壮观。旁有一位仙人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他便掉过头来,再纵身跃起,竟然跳过了龙门。次年春天,他果然考中第十五名进士。后凡有学子期求功名者,在此虔诚祈拜,无不高中,十分灵验。霜红山房这是明末清初,诗、书、画、医、武“五绝奇才”傅山常来的地方。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曾为云峰寺题写长联。清康熙十七年(1678)为逃避做官曾一度来绵山隐居。康熙二十年(1681)又作《题介子祠》、《介山石乳泉》诗,并构思文集。因其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故将称此屋为“霜红山房”所撰文集称之为《霜红龛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座高峰,形如莲花瓣,直插云间,十分壮观,尤其是雨后,莲瓣逼真,清翠欲滴,更觉好看。据说他是文殊说法时坐的莲台。明代天启三年(1203),汾阳人国子监司业朱子俊游绵山朝拜介公,来到此处已觉神倦,靠着一棵大树休息,不觉睡去。突见有麒麟、凤凰降于石上,又隐约见两位僧人从天而降飘然而至,侍立在旁,遂隐身观之。只听两老者互相谈禅。朱上前询问,二位何故在此?一位法师说:“吾等在听文殊菩萨说法。”子俊又问:“敢问二位尊号?”一位说:“贱号‘鸟可’”。另一位说:“吾乃法融也。”子俊仰看莲花峰上,有一位身着绫纱的菩萨端坐上面,俯视山下。举目而望时,菩萨攸然隐去,那二位大师也不知去向。只听一声晴空霹雳,子俊醒来,才知是梦,他看那山峰,恰如莲瓣重叠,形如菩萨台座。他认为与佛有缘,便题写《抱腹岩》、《说法台》诗,抒发这次奇遇的感想。清康熙六十年(1721)介休大旱,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上绵山求仙拜佛。知县陈廷征上绵山求雨,礼毕去水涛沟察看水源。来到此处,隐约看到观音菩萨站在莲台上云游至此,见水涛沟内仙气冉冉,圣水潺潺,不由按下云头,化作一位老人在此游览。不一会儿,十余名百姓神色憔悴,互相搀扶而来。菩萨问何故,百姓如实相告。菩萨便随手折一树枝,蘸上溪水往空中洒去。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至普降甘霖。百姓急忙拜谢。此时水中现出莲花,人们方知是观音菩萨降恩。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此塑莲花台一座。游人上去一坐,便可受观音赐福。得贤舫这一座石舫,文革前遭到人为破坏,现在看到的是经过修整而成的感谢观音菩萨赐雨济民的功德。相传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收降尉迟恭,尉迟恭虽然降唐,尉迟恭性格刚烈,虽已受降,心中却不服,趁机逃到马跑泉。李世民发现后令程咬金追回。尉迟恭来到此处,见李世民头顶瑞气盘旋,红光罩身,身后的二龙金光四射,不禁大惊:真乃真龙天子也!遂心诚悦服二次受降。后来,他回忆起这段奇遇,感怀赋诗曰:“百战归来认此身,何当解甲卧云根。莲花峰下遇仁主,愿从骥尾当许从”。李世民得此名将,非常高兴,在此石船上筑亭以纪其盛。可去斋是仙人伯子常隐居的草庵。西汉刘向《列仙传》说:“伯子常,介山人,介子推之师,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复国后,一日早晨,伯子常呼介推曰:可去矣。”师徒二人便仙去天界。“可去斋”匾额为明代介休籍高道范荣题写。鸳鸯瀑鸳鸯鸟属水中珍禽,天性雌雄相依,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这里讲述的就是:兴地(溪底)村王如贵家贫无子,有女名引弟至孝。是年如贵患病而亡,妻伤悲过度,卧病在床。女引弟上绵山采药时,忽遇一恶狼追赶,女子惊恐万分,夺路而逃,跑到松林之中,难以行走,刹那间有一个青年男子手持药锄站在面前,说:“小姐勿忧。”挥锄奋身勇斗,恶狼惊恐而逃。引弟谢道:“承蒙公子相救,敢问家住何方,姓什名谁?男子答道:吾之家境,姑娘日后便知,现在采药要紧。”言毕便帮姑娘采药。日久生情,二人相识后便产生了爱慕之情,经常在这里相会,有一天,二人又在此约会。是月望日,那男子又帮引弟在此采药,二人缠绵难舍,不觉月上树梢。月光之下来了一位老人,对他们说:“你二人相爱已久,今日正是七夕,宜结伉俪;但你们前世姻缘未满,现世当为鸳鸯相伴,月明下夫为媒,永结连理。”说着便让二人对天盟誓,结为夫妇。二人再要叩拜月下老人时,已隐没无踪不知去向,后来他们刻了一对鸳鸯置于水中,象征他们的爱情。不知过了多久,这里便出现了一双鸳鸯。后凡有青年男女上去一坐,便可喜结良缘,终生相伴。远看莲花峰岩上,天生一两米石壁,平滑犹如刀切,也称“无字仙榜”,因为它平时没有字迹,据说是文殊广法天尊在此讲法后突然出现的。凡与神佛有缘在这里修行成真的,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甚是神奇。所以叫做“仙箓榜”。武信,直隶徐州人,明洪武年间介休知县。史载其在任数年,“持身以廉,牧民以德,县署学校,坛禅祠庙,修葺一新,去时民多思之”。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在我离开之前离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