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阵型把部队派下去用做防御的部队还可不可以只微笑用来掠夺

二战德军装甲兵战术的讨论系列全集
我的图书馆
二战德军装甲兵战术的讨论系列全集
德军的装甲部队作为二战中德国陆军的核心力量,无疑是战争中的佼佼者。它开创了现代立体式战争的先河,充分发挥了各兵种尤其是装甲部队和空军的战斗力。相对于一战时的,部队机动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由堡垒,壕沟,地雷和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阵线的威力大打折扣.坦克本身就是作为突破堑壕战而发明的新式武器,随着战争艺术的发展,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前一次德军苦战几年,伤亡数百万人,仍未达到其作战目标,并最后溃败。而20多年后,德军只以伤亡数万人的代价,绕过了马其诺防线,从阿登山地突破了联军战线,几十天内英军溃败,巴黎投降。
作为闪电战的主要突击力量,装甲部队的任务就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强大得空军配合下,装甲部队快速突击敌军防守的薄弱处,以迅猛的攻势打开敌军阵线缺口,而摩托化步兵快速跟上,巩固并扩大突破口,向敌军的防御纵深进行突击,并且向敌军侧翼延伸,对敌进行包围。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抢占战场制空权,攻击敌军坚固的堡垒,为装甲部队的进攻先初步扫清障碍,继而向战线的纵深强力突击,摧毁敌军的交通枢纽,指挥系统,阻击敌军增援部队,尽一切力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装甲部队再达成突破后,迅速机动,切断敌军退路或补给线,或快速穿插将敌军分割包围。总之,一句话就是,不停的快速突破,先发制人的打乱敌军的部署,不给敌军以喘息之机。
当时的世界,对坦克应用主要还停留在作为步兵突击的支援火力上,当德军装甲部队革M性的战术被世界所认知的时候,它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东线的后期失败就是最好的例证,后期德军的进攻不利,和苏军防线的巩固有很大的关系,那时的闪电进攻已不能达成其战役目标了!
装甲兵战斗队形是决定装甲兵作战中作战效益的关键。装甲兵部队在行军、开进、接敌和追击等战术行动时,根据敌情、地形和战术任务等不同,装甲部(分)队可采取不同的战斗队形,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整体的作战威力。因此,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其实就是一个战场上很会“排兵布阵”的能手。
最高统帅部最后的一份战报的最后一句话号召我们:“在这艰难的时刻,武装力量要怀念我们已经牺牲的战友,他们责成我们遵守纪律、服从指挥、无条件地忠于我们曾经浴血作战的祖国”。
实际的攻击正面应基于部队的任务。比如狭窄正面应用于主攻点(Schwerpunkt),而稍宽正面则用于进攻的其他地段。如果在攻击中前方出现了一个未曾预料到的主攻点,则所有的力量应立即增强在该进攻地段上的部队密度,从而减小其攻击正面。部署在主攻点的部队应得到最多的压制武器和最充足的彈藥补充,以满足其打击力度。
原则上,主攻点应当是在敌人防线上突破的最深处,其同样也具有“核心”(Anschluss)。在一个排的进攻地段中,一个班将成为核心,其它所有的班将根据这个核心班行动。同样在一个更大的进攻地段中,一个核心排将指引一个连的行动,一个核心连将指引一个营的行动,一个核心营将指引一个团的行动。而达成最深渗透的部队将自动成为“核心部队”,所有的邻近部队将由其指引行动---也既是德军著名的“自由换型战术”(Gestattendtaktik)。
“自由战术”或“核心准则”是德军进攻以及防御战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它通过“核心部队”和其临时侧翼部队之间的联系来避免战线上的缺口,保持其密度和完整性。理论上,核心部队应比邻近部队达成更深的渗透距离,它的侧翼将得到平行部署本部队进攻地段两翼的重机枪和反坦克炮的集中火力支援。对敌防线持续不断的重心打击将对其造成“渗透”(Einbruch)。
如果随即将渗透点作为主攻点的话,部队将得到更猛烈的火力支援,并且最终形成“突破”( Durchbruch)。一旦达成突破,所有的力量将立即投入战线,而机动部队将进行穿透。最终达成合围。
行动部署(Entfaltung):主要依赖于地形,能见度,敌军力量和己方指定的编队进攻地段等因素。一个掷弹兵连长将他的部队移动到进攻阵地后,随即将命令部队组成“连级楔子” 阵型(Kompanie-Keil),即1个排在前,2个排预备。或者“连级倒楔” 阵型(Kompanie-Breitkeil),既2个排在前,1个排预备。如果是“楔子”阵势,向前的那个排将自动成为“核心排”。而在“连级倒楔”阵势中,“核心排”将被特别指定。连部将部署在核心排后方。同样的,排长也将在本排阵地和下属班的阵地中相应使用“楔子”和“倒楔”阵型。
一般来说,“楔子”阵型适用于一场交战的开始阶段,因为连长可以比较灵活的派出任意一支未交火的排向前,攻击一个已被确定的敌军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排可以进入中枢预备阵地。然后再进行穿插攻击或者侧翼攻击,迅速转换成“倒楔”阵型,就这样轮流转换“核心排”。
战术部署(Entwicklung ):在与敌接触后,掷弹兵班将以一列纵队队型穿越他们的指定地段,这种阵型具有有利指挥和视野的优点。在每个排和连之前的侦察部队应当将敌情完全查明。然后每个组在进攻时将展开战斗队型:一个“核心班”指挥官将下令轻机枪组由一列纵队队型改为散兵队型,以获得良好的射击位置。而同班内的掷弹兵组将继续前进,直到抵达一个处在己方火力掩护下,与敌人阵地直面的突击位置为止。由于机枪组和掷弹兵组的指定任务不同,所以德军一般很少会将他们同时展开。根据敌人各个阵地的重要程度,排长可以将选择将全部3个班内的机枪组集中起来,打击一个目标。如果一个排内有重机枪班或者组,他也同样将被集中。  精确的战斗队形是德军装甲兵的优势之一  要想使坦克能机动作战,必须对其实施灵活而正确的指挥。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进,并能在规定时间以全力冲击敌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以便能根据地形条件和战斗情况迅速变换队形。死板地采用某种队形,不符合现代的坦克战斗运用原则。  德军是大战前精确研究战斗队形运用和队形功能的军队之一,而且在反复的训练和演习中,积累了远远高于对手的经验与教训。这就使德军能够在大战初期,以凌利的攻势,以灵活的队形,总能在对手防御体系中找出可以利用的缺陷,并迅速加以放大,从而经常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德军装甲兵编组战斗队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为便于指挥各分队及其火力,必须使每个分队作为一个整体行动,为此,就必须使分队指挥官自己确定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行军队形。”  2、“排的行军队形为一个纵队;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可成两个纵队。”  3、“战斗以前,连和营根据当前地形和战斗情况展开成临战队形。”  4、“战斗时,连成一线式战斗队形,各排展开成散兵线。”  5、“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个梯队。梯队的数量依以下条件确定:上级长官命令中规定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性质。”  6、“根据任务、战斗情况和地形条件,坦克集结时可采取各种保障安全的配置方法。”  7、“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这时的战斗队形可成一个梯队,也可成若干梯队(坦克营一线配置或前后配置)。”  8、“坦克部队(分队)指挥官根据情况应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所属部(分)队的地点。”  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的分类  德军装甲兵的战斗队形可根据加强兵力的大小,战场地形情况,当前敌情及上级任务可分为:装甲队形和混合队形。其中,装甲队形就是指由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摩托车、工程车等机动力和防御力大致相等的车辆组成的战斗队形;混合队形则是由上述车辆与徒步步兵组成的战斗队形。必须注意,在部队整个战斗队形上空,还应当包括航空兵战斗支援机群。战斗队形分类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灵活便于机动,优势便于发扬火力。“灵活便于机动”就是:战斗队形应当尽可能地使队形的整体简单易用,能够应付战场上的不同的意外情况。“优势便于发扬火力”就是: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同一个对手交战时,战斗队形所形成的整体火力占据优势,即火力的集中。  1、装甲队形。  可分为:梯次队形、线式队形、梯队队形、三角队形、楔形队形和棱形队形。梯次队形包括左梯次队形和右梯次队形。当战场左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队组成左梯次战斗队形;当战场右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队组成右梯次战斗队形。梯次队形主要是为了沿前进方向运动时,防备侧方威胁。线式队形,也称横队队形。线式队形一般是在敌情明确,地形开阔,便于装甲部队以高速冲击时采用。在所有队形中,线式队形是能够发扬坦克最大火力的队形。梯队队形是在冲击防御纵深大的阵地时采用的队形,目的是增大进攻的冲击力,保持进攻的连续性。梯队队形分为二个梯队队形,三个梯队队形,根据敌情和战场地形情况,可以编成为四个梯队或者更多的梯队队形。梯队队形最大的弱点是,不便于保持队形“转向攻击”的灵活性。三角队形实质上是由梯队队形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在梯队队形的基础上,将各梯队中的坦克前后位置调整一下。形成各梯队的三角形。它包括前三角和后三角两种。以一个连为例,德军坦克连共有17辆坦克,每排5辆,连部2辆。展开成三角队形(以前三角为例)时,1排5辆在最前方展开成三角形队形,2排在1排后的左侧展开成三角形,3排在1排右侧展开成三角形,连部则位于三个坦克排中间偏后位置。三角队形是德军装甲部(分)队最常用的进攻队形。楔形队形实际上又是三角队形变化出来的。三角队形虽然进攻凌利,冲击力强,但仍然不能有效地发挥连三角队形中2排和3排内侧共4辆坦克的火力,而且,在突入敌人阵地纵深中,如何在向内贯通时有效地打击突破口两侧敌人火力点,就成了诞生这种队形的根本原因。与三角队形不同之处就是,2排和3排的坦克同时沿进攻轴线成“竖形”向前运动,但火力的打击点则是队形两侧。坦克连以上的单位均可采取“楔形”队形。“棱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由“前楔形”和“后楔形”合并而成的综合战斗队形。当整个队形停止运动形成配置状态时,则被德军称之为“刺猬”队形,亦指这种队形可以使整个队形迅速地向任一方向前出,并便于在任一方向构成火力正面。那么,它在运动时,主要目的是防御对方侧后和翼侧攻击,并保持攻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混合队形。  混合队形基本采取与装甲队形一样的战斗队形。但也有不同,这就是步坦协同战斗队形。当采取坦克与步兵混编进攻时,尤其是坦克引导步兵攻击时,步兵只须编组在上述装甲队形中。当地形不利,步兵引导坦克攻击时,坦克最好采取的是宽正面的“线式队形”,也就是横队队形,以便以更多的坦克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德军装甲兵成功运用各种战斗队形的战例  1、进攻作战战例: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和近郊接近地突破苏军防御阵地时,根据森林多,道路泥泞,苏军防御纵深不大的特点,多采用“楔形”战斗队形。突破后,由随后的步兵部队对被围苏军实施攻坚作战,装甲部队则采用“楔形”的临战队形搜索前进,有时甚至成一路行军纵队直接开进。如,在向图拉的追击行动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则直接采取一路纵队开进。但随着苏军持续不断的顽强反冲击和反突击,德军装甲部队遭受翼侧和侧后的攻击越来越多,在莫斯科近郊地的战斗中,德军被迫采取“棱形”战斗队形,以保持进攻的稳定性。但在罗斯索科夫将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打击下,德军坦克因为密集的战斗队形,导致坦克大量损坏(注意:不是毁坏,榴弹炮打坦克的效能非常低,只能损坏坦克的外设装备,破坏坦克的战斗队形。)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德军坦克在连续的战斗中,已丧失初期的战斗威力,而且由于地形和气候也严重限制了德军坦克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苏军已具备了反攻的能力,德军则成了强驽之末。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堡垒战役中”,德军终于将传统的“楔形”战斗队形发展成为“钟”形战斗队形。这个“钟”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战役和战斗行动必然引起发展趋势。在“堡垒”战役行动中,进攻的坦克为了集中火力,为了便于控制指挥,采取超重型坦克在中央,中型坦克在左右侧后成“八字形”,轻型坦克在重坦克后边,随时准备实施追击的新型战斗队形,则称“钟”形战斗队形。战斗中,该战斗队形能够有效地压制苏军宽正面、大纵深的反坦克火力,并使坦克指挥官与重武器观察员能够一道,有效地进行陆空协同。德军坦克兵将军甚至认为,编组这个队形实施进攻,如能组织好各兵种的密切协同,一般在复杂地形上都能获得成功。  2、伏击战战例:在乌克兰的防御作战中,当苏军通常集中占绝对优势的坦克进攻时,德军的装甲兵通常处于下风,而且经常实施小范围的机动作战。德军这种相当范围内的机动作战所起到的“消防队”作用,仅仅是减缓了德军防线崩溃的压力。在长期的实战中,德军面对优势的苏军坦克部队,也采取了许多令人拍案惊奇的战斗队形。如在一次防御作战中,根据防御战线一侧是森林,防御前沿在森林东北侧的拐弯处的地形特点,在查明苏军可能进攻时间和路线后,根据苏军夜间进攻时,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距离以坦克尾部的红灯为准这一特点,决定在劣势情况下实施伏击作战。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是:德军不足百辆坦克,苏军一个坦克军,约三百多辆坦克。德军决心实施阵前伏击作战。他们利用夜间悄悄地将伏击坦克隐蔽在苏军坦克必经的路线上,战斗决定在第二天凌晨打响。第二天凌晨四点,苏军准时发起了进攻。第一梯队七十多辆坦克与第二梯队保持间隔不足十公里,机动时间差为二十多分钟。苏军坦克按预定时间和预定路线向德军前沿接近。当苏军第一梯队开出给五公里时,德军隐蔽的坦克也成相应的队形,悄悄地加速跟上去。这里,在苏军一二梯队之间实际上多出一支德军坦克部队。一梯队指挥员向后看了看,噢,第二梯队在跟进。二梯队指挥员向前看了看,噢,第一梯队在向前行进。殊不料,亏就吃在这里。快接近德军防御地带了,苏军一梯队指挥员正准备下令成疏开队形,苏军坦克也准备展开成连队形了,大家警惕地注意着前方。突然,背后传来一阵雷鸣般的开炮声,几分钟内,七十多辆坦克顿时被击毁六十多辆,仅有六辆逃脱。苏军第一梯队坦克基本报销,但第二梯队却浑然不知,以为前面已经打响了,也加速开进。却迎头撞上早已休息几分钟的德国坦克,双方一阵猛打,苏军第二梯队又基本报销。仅此一战,德军只损失为数不多的坦克,而苏军损失了十倍于此坦克。后来,德军经常借用这种打法,利用战场地形,多次伏击成功。苏军吃了几次亏后,也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线的推进。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核心是装甲团,德军在1935年以前一共只有6个装甲师,不包括轻装甲师。这一时期的德军装甲师大部分是2装甲团编制的,到了41年德军的装甲师数量已经达到了21个装甲师,此时的装甲时大部分也是1装甲团编制+3个机械化团/摩托化团,实际大部分的德军装甲师的步兵仍然乘坐卡车而不是装甲车,所以职只能称为摩托化步兵,此时1团制装甲师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因为此时41年的装甲师都是在38年装甲师的基础上砍掉一半组建起来的,所以1团制装甲师的冲击力已经下降了,鉴于此德军组建了一些装甲团制装甲师,这些师里下辖2个装甲团但实力并不是简单的是1团制装甲师的2倍,由于1团制的团下辖4个营而2团制的装甲团却只有3个营,所以实力大一些但有限,一般1团制装甲团拥有150-180辆坦克左右而2团制有200-250辆左右。德军的装甲师拥有16000名士兵,他们却只有不到200辆坦克,和这一时期的苏军的机械化军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苏军机械化军下辖5万名左右的士兵。而他们却用有800-1200辆坦克,而英军在欧洲的战斗旅级装甲部队就拥有100辆以上的坦克,无疑德军装甲兵违反了集中力量这一制胜的要素。其次绝大部分的装甲师里的步兵仍然乘坐卡车,而不是250/251系列的装甲战斗车,这大大削弱了德军步机协调能力,就是有了装甲车的部队也因为这些车辆太脆弱也无法开到400米以内的前线,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德军坦克加速前进来躲避敌人的射击而步兵则拼命追,等到了100米以内步兵冲锋枪的作战范围已经筋疲力尽无心再追,而坦克已经被敌人的步兵团团围住。再有突击火炮不编入装甲师,德军的主要火力来源是150MM炮,81MM炮,50MM反坦克炮,75炮还没装备,88MM高炮,主要是由几个高炮军和少量装甲师,88炮除了反坦克外基本不对地支援,37MM炮对轻型坦克和支援步兵巷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有威力小的缺点,但由于重量轻,射速快,供给方便,体积小而在巷战中大受欢迎。以及少量火箭炮,我们很容易看得出其中除了50MM炮没有一款适合直接支援坦克支援,而于是德军装甲师冲锋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有力直接火力支援而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装甲兵的冲击力。战争初期的苏军装甲部队的最高编制是军级的,一个机械化军拥有2个以上的坦克师+上一些摩托化部队,整体实力是很强大的,但是由于编制过大协调起来非常不容易补给可很困难可以说机械化军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到了基辅会战以后苏军统帅部取消了名存实亡的机械化军,同时也解散了很多坦克师把他们编为旅级部队.这样苏军的装甲力量变的很弱小,,这样的旅至多也超不过2000人和100辆坦克,除非集中使用否则至多也就是袭扰一下敌人,也就谈不上什么冲击力了。但战争的深入苏军元气的恢复到了42年苏军统帅部开始考虑运用自己的装甲力量冲击德国人了。但是要怎么样进行编制呢?苏军统帅部发明了一种新型编制--坦克集团军,这样的集团军比德国的装甲师要大的多,通常下辖5个师级部队,最多不超过6个师,但只有1-3个是坦克师,通常有5 、6万人,这样的集团军里面编有炮兵部队,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可以有效的协同坦克作战,而且较大的编制可以保证集团军拥有相对富裕的兵力对敌人展开冲击时保证了兵力充沛,而且各个兵种可以有效的进行协同,实现真正的多兵种合成化作战,对比德军比较单一的装甲师要有很大优势但有利也有弊,这样大的编制和这么多种兵种混合在一起势必给指挥带来难度,所以苏军开始对这种编制相当不适应.........
突破的理论
J·F·C·富勒 [英国]
[出自《装甲战》] 1932
突破的主要困难在于要不间断地前进。突破时通过敌翼侧威胁地带比遭敌正面抗击困难要小些。有趣的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突破所形成的突破口的侧角一般都是四十五度,没有大于四十五度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突破必须以对突破深度和敌防御性质等因素的严密计算为基础。这些计算(记住按四十五度角突入侧翼)使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兵力承担负定正面的进攻。如图二十三,假如敌防御纵深A-B为五英里,那么我们就知道要进攻的正面C-D为十英里。但是,只派少数兵力自A突破是不够的,因为突破的缺口必须有适当的宽度,足以使担负扩张战果任务的部队能迅速向前机动,也就是说能够不遭敌机枪火力的杀伤。这样的缺口至少得五英里宽,如E-F。这也会使一个两英里宽的前沿G-H完全免遭火力攻击,同时也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域GIJH能够配备部队。因此,我们必须给原来十英里宽的进攻正面每侧加两英里半,从CD扩大到KL,这样KL就有十五英里。
  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以后,就必须查看敌防御阵地,把它们分成具体目标,给每个目标指派一个攻击部队,并且确定扩张战果所需要的部队。最后,我们必须把这些数字综合起来,权衡一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兵力。如果没有,那么进攻就是招惹祸秧。在上次大战中,成千上万的人丧生,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突破要从侧翼按四十五度角突进去这一道理。
  部队数量不够怎么办?有两个办法——即两面突破和坦克突破。我将逐个谈谈这两种办法。
  假如在敌方翼侧某处可以找到一个突破部——如图二十四中的ABC。如果从DE和FG两面发起正面进攻,其目的并不是要从这两个正面突破敌防御,而是要使这个地区的敌人不得安宁而只好从这个地区撤退,敌人一撤退,我们即沿着JK线实施突破。
  这种进攻办法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的兵力,因为两个正面进攻需要大量的兵力,以便吸引大部敌人,使敌人无力抵抗沿JK线发动的攻势。
  这种进攻办法实际上仍是权宜之计,因为并没有克服突破翼侧向内倾斜的主要困难,如果我们不使翼侧向内倾斜,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正好就是坦克能够使我们做到的事情,因为坦克可以防子弹。
   ……坦克分三路机动,见图二十五。中路照直前进。……翼侧的两路冲进敌的凹部,再向外迂回,涌向各侧的敌后方。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随着突破的深入,最初的进攻正面就会扩大,而不会缩小。
在两面突破中,从翼侧扩大突破口的能力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为它可以使两路进攻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那么两路进攻之间对敌的威胁地区也扩大了,从而给敌防御造成较大的破坏,直至重创敌人而将其置于死地。
  现在谈谈对隘路的进攻。主要困难是什么?隘路是避不开的,因为贯串隘路的峡谷地是后勤补给线。敌人占领了两侧高地。正面攻敌意味着要遭受严重损失;从翼侧包围敌人往往是不可能的;如果敌人翼侧被包围,即敌人后方遭到威胁,十之八九它将放弃阵地。1926年我在印度西北前线视察了许多这类隘路,几乎全部隘路对轻型坦克的机动都不能或很少构成困难。轻型坦克在几分钟内就可通过谷道,凭借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就能夺占敌后方地区(见图二十六)。这种进攻的作用就在于把敌人堵在两侧火力之间,敌人的退路不是被切断就是遭受威胁。我可以肯定地说,一旦山地居民遭到这样的攻击,他们一看到坦克开来,就会一轰而逃。
先头分队或前哨遭到射击,就应立即停止前进,并用火力牵制敌人,同时侧卫应前出,并设法在先头分队火力掩护下绕过敌人翼侧,攻击敌后方。这是一种我们熟知的作战行动,即牵制、机动、攻击。
  在森林地作战中,最好的编队形式是菱形或弹性方队:一个先头分队、两个侧卫和一个后卫,每个队都准备担负下述三项任务中的任何一项。如图二十八所示,战斗纵队以B为先头分队。如果A遭到攻击,A即牵制敌人,B和C向敌之翼侧机动,D留作预备队。如果B遭到攻击,那么B立即牵制敌人,A和D则机动,依此类推。
   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金斯芒廷发生了一次这种战术的有趣的实例。帕特里克·弗格森少校领导的几名英国军人和当地民兵,同摩根领导的人数相当的美国森林地带的居民遭遇了。摩根把他的部队分编成三个队——A、B和C。见图二十九。当A与弗格森的纵队D接火时,A撤退。当D紧追着A前进时,突然D翼侧遭到B威胁。于是,D改变方向,转而对付B的威胁。这时A又转回来攻击D的左侧,而C攻击D的后方,很难设计出比这更漂亮的森林地战术的战例。再者,这种战法不仅在过去是适用的,在今天也同样是适用的。
沙漠地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因此,那些几乎总是骑马的沙漠部落,往往不是设法突击进攻者或把进攻者赶回去,而是把敌人一圈圈地围住,目的是将敌人的行动局限于两个有水地点之间,使敌人不是渴死,就是屈服,迫使敌人投降。
  这种战法是有战争就有的古老战法。塞西亚人、帕提亚人和阿拉伯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种战法消灭了强大的敌军,就象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卡雷被消灭那样。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不论面对有组织的军队、游击队、山地部落,还是自身已被包围,在战术上总是有相应的策略。他采取了迄今都难以与之相比的狡诈战术,挫败了塞西亚人的围攻。他首先把一支强有力的轻骑兵和骑射手队伍派出去,远离他的主力——见图三十中的A。塞西亚人一看见这些人,立即就散开,并开始把亚历山大的轻骑兵和骑射手围起来。然后亚历山大使步兵以半月形队形推进(B),并派重骑兵(C)跟在B后面。突然,一声信号,他的重骑兵飞奔向前,穿过或绕过步兵,填补了D和E的缺口,把塞西亚人堵在轻骑兵和步兵之间。这样,敌人很快就被消灭。
战略的目的是以武力而不是以文字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这通常以作战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摧毁物质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必须消灭敌人的这一观点,只是在它能导致有益的和平状态时才是合理的。这样如果敌人是不文明的野蛮人,它遭屠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如果它是有文化的民族,对世界有作用,那么它遭屠杀,即使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应看成是不幸之事,如果它遭屠杀是可以避免的,那么这就是一种罪恶。
  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敌人这一点已成为当今一个普通原则。在上次战争中,这种作战目标不仅使德国及其盟国遭到失败,而且也毁坏了战争目的本身,因为歼灭敌人的行动会严重扰乱民众的精神和思想,以致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种和平也受到了破坏。
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敌人这种有害的信条,在理论上否定了战争的真正目的,即建立更加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理论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人们不深入思考问题。当然,象动物那样简单反应,比象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要轻松得多。这种理论认为步兵的进攻力量弱,强调使用大量的步兵,因为在军事史上兵力多的军队,是战争中最有破坏力的手段。
要实现战争的真正目的,就必须终止使用破坏性手段,这就是说,战争必须逐步地由武力争斗发展到智谋与士气斗争的阶段,换言之,指挥艺术必须基本上代替BL,用瓦解士气或精神上的打击,代替武力争斗或肉体的攻击。
由于步兵部队运动速度慢,需不断休息和取得给养,因此要求改革作战方法,发挥指挥才能。事实上,步兵部队不能适应激烈紧张的运动(这是指挥艺术的核心),于是只好以一种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强调后勤补给,忽视了发挥指挥才能。
  为了重新强调发挥指挥才能,就需改变部队的编制装备,并基本上以打击士气(即实施出敌意外的突击)代替破坏性攻击,部队必须高度机动化,并须尽可能小型化。因为部队小型化,其后勤补给组织就可缩减;一般来说,后勤补给组织缩减了,其机动性就会加强,就易于防护,其安全保障的困难和弱点也可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具有一支编配均衡、机动灵活的小型军队,一支能适应激烈紧张运动且不经常在固定的交通线上活动的军队,指挥官的指挥才能就可得到高度发挥,就能运用智谋指挥作战,而不只是把作战当成一种流血的行动。在这一方面,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可使我们通过改变组织编制,重新发挥指挥才能。较重要的改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装甲:我曾指出,子弹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许多困难的基本原因。子弹阻挡步兵逼近敌人,迫使炮兵远离步兵阵地前沿,并使骑兵丧失突击力。装甲则可顶住子弹,进攻中,坦克能代替步兵,因为它能顶住步兵的防御火力。步兵难以攻击坦克,但如步兵没有充足的武器,缺乏坦克难以对付的防御工事,那么坦克能在任何适于机械化部队机动的地点攻击步兵。这就是说,当与坦克遭遇时,步兵就失去了机动性,就不再是野战部队,而应作为固守堡垒的部队。
  虽然装甲能抵抗子弹,但可被炮弹击毁。这不是说装甲失去作用,而是说,装甲的价值与射弹威力有关,它能抗住威力小的射弹,但不能抗住威力大的射弹,这就是说,炮兵将日益压倒步兵,但炮兵要防子弹攻击,就要配备装甲。因此对付坦克的手段是坦克,目前的步兵作战将被机动的装甲炮兵作战所代替。虽然在作战中,所使用的装甲也许不能顶住炮火攻击,但仍须使用装甲,以防子弹的攻击。
[注:在所有开阔地形上,这是完全正确的。]
   (2)机动力:在野战条件下,防护如不与机动力相结合就会明显削弱其作用,而机动力的任何改变,尤其是有防护机动力的改变将会引起战术的改变。当把有防护的机动力在没有道路的地区进行越野运动时,战术将会引起剧烈的变化,因此现在的线式战术将被地区战术所代替——这一点我已提到过。在地区战术中,部队正面不再能如现在那样有效地保卫其后方勤务部队和交通线。进攻不只是在前沿而是在地区纵深进行,而且会从各个方向实施进攻。因此突击的威力明显加强。瓦解士气将日益重要,其目的是通过瓦解斗志而不是破坏杀伤,引起敌方部队的混乱。
[注:1940年法国陷落,就是一个典型战例。《参谋军官的日记》的作者(无真实的姓名)写道:“盟国总参谋部被异乎寻常的运动战所瘫痪……1914年负责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法国将军们的头脑的已不能应付这种新的突如其来的情况”。]
  由于攻击后方的行动将日益盛行,威胁日趋增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不仅在驻地,而且在运动时均须组织环形防护。
[注:俄国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1942年德军多次进攻俄军后方均遭失败。]
后方仓库必须构筑防御工事,在后勤系统中机动的后方部队或警戒线,机降场以及防空设施,必须有对付敌人袭击的防护力量。部队在驻守时将越来越变成一个固定的堡垒,运动时将成为一个机动的堡垒。
(3)地形:我曾指出,装甲车辆的机动受地形的影响。地区作战日益重要。这就更有必要联系地形来考虑装甲车辆的使用。由于武器使用只有与地形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在作战中减少损耗,由于将来在很长时间内,坦克和步兵将成为两个主要的战斗兵种,因此战场可能会分成两个地区,即坦克地区和步兵(反坦克)地区或分为坦克易于运动的地区和地形有利于步兵防护的地区。前一种地区一般为开阔、平坦或起伏地,后一种地区一般为丛林、沼泽或山地。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总体上确定未来作战的特点:逐步用坦克——机动装甲炮代替步兵。
[注:虽然远在1925年,我们已拥有设计良好的发射十八磅重炮弹的自行火炮,但在1941年利比亚的秋季战役中,我们受到德军七十五毫米火炮(装在PzKw3型车底盘上)的攻击而大为吃惊。]
  其结果是:子弹降到次要地位,炮弹升到主要地位。为了保障越野机动力的安全,强调达成突然性,提高了组织环形防护和设置地面和坦克障碍物的重要性,这些因素是将来发挥指挥才能的基础。
  宣布战争之前,或与此同时,根据制定的作战计划,部队将从战略部署地区(将用以代替目前的集结地区)开进。如果交战国双方都有坚固的反坦克防御配系,那么双方也许不会突破这些防御配系,也就是说,在主力部队未开进之前,双方会坚守其边境。如果其边境防御较弱,则须立即出动大量配有反坦克武器的摩托化部队去占领和防守敌坦克接近路和对完成作战计划有重要作用的地区。这种摩托化部队应及时得到由坦克和装甲车辆组成的强大特遣队的加强,坦克担负掩护任务,装甲车辆协同飞机担负侦察任务。
  由于翼侧和后方受攻击的危险增大,纵队应采取梯次配置。应根据地形和道路的数量来确定开进队形,因为必须记住,坦克和装甲车辆虽具有强大的越野能力,但它们只有在避开江河、丛林、围墙和铁栏时,才能在道路上运动。如果在进攻部队的右翼存在不可通越的障碍物,那么可采取图1所示的队形,如果没有这种障碍物而道路很少,那么可采取图2所示的队形;如果道路多,则可采取图3所示的队形。不论采取哪种队形,后方勤务部队可在作战部队与障碍物之间行进,或位于作战部队之中行进。一般来说,部队开进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机动车辆,因为运动速度与部队规模是成反比的,各个小规模部队以互相能支援的距离在宽正面上行进,如不发生阻塞现象,就能加快运动速度,因为机动的兵力十之八九不如集聚在一起的兵力好集中。
  与普通行军不同,接敌运动是在先头摩托化部队的掩护下实施的。部队分别编成许多小的纵队,利用多条路线越野运动,行进中保持环形防护,而不采取由特种警戒和特遣队掩护的大的纵队队形。当部队到达国境并进入敌国领土时,可以不改变部队前进的正面宽度,但为了加强部队攻防作战能力,多半使各纵队向内靠近,在主要接敌路上形成强大的战斗群,每个战斗群由大群的摩托化游击分队掩护。
  我认为战斗群的正常队形应是箭头式(见图一3),或四角队形(见图一2,拿破仑采用的菱形队形),最接近敌人的战斗群应作为前卫。如果采取菱形队形(见图二),a首先与敌接触,它应力图牵制敌人,而b和c则机动到敌翼侧攻击敌人。
  重要的是部队部署的序列(区域式部署)就是战斗队形,也就是说,部队根据战斗需要来部署,而不局限于行军的序列
与敌首次接触
  航空兵或先遣摩托化部队将与敌首次接触。我认为在冲突开始后的某个时候,任何一方通常不会立即取得决定性胜利。我认为,此时双方将力图使对方惊慌失措,而不是击败对方。
[注:现在我考虑这一点是不正确的。相反,只要有可能,前卫的战斗行动应力争取得迅速的压倒一切的决定性胜利。这好比是装甲骑士开始冲锋那样。]
  因此,这种进攻也许是为了影响敌方士气,而不是歼灭敌人。
  在施放的烟幕掩护下,前卫部队,将尽快向前运动,与敌交战,不是消灭敌人而是牵制它,不是攻击它,而是迫使它陷入困难地域或面临障碍物。通常用火力阻止敌步兵前进,但火力往往不能阻止敌机械化部队,而是靠己方部队机动来阻止敌机械化部队。
[注:这就是在俄国的1941年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往往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战斗群的队形必须尽可能灵活。由于通常须靠部队机动来阻止敌前进,因此a战斗群必须在任何方向能迅速实施机动,b、c和d战斗群将随a战斗群机动的方向运动。这时,问题不在于跟随先遣梯队行进,而在于在一个地区保持正确的运动方向,因为地区的一边即a战斗群的运动方向是迅速变化的。如果地形象一个台球台,就如同在海洋上航行那样,保持一致是易于做到的,但实际上往往受丛林、高山和谷地的影响,开进的部队不能保持一致的运动方向。
[注:换言之,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在俄国战场采用的战术与在利比亚战场采用的战术有明显的不同。]
  兵力部署是计划的萌芽阶段,作战行动则是计划的充分发挥阶段。将来作战的速度会比现在的作战快四至九倍,因此将来我们制订计划、修改计划、下达命令和指令的时间将由现在的一小时下降到十二分钟至六分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思想来制订计划,而必须用灵活机动的思想来制定计划,也就是说,计划必须包括若干个预备方案。计划中也许没有正式的进攻或防御作战方案(虽然一般来说,能从各个方向威胁敌人的进攻作战方案,或能粉碎敌人一系列的防御作战方案是理想的作战方案)。其原因是,未来的作战可能更多的是地区防御而不只是阵地防御。
  除敌人的行动外,影响作战计划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条件——即给机械化部队运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其它影响的因素是风和阳光,风影响毒气和烟幕的散布,阳光影响视力和射击。
[注:据报道,隆美尔将军主张在傍晚发动进攻,使军队背向太阳。同时须在战场上增加尘埃和尘暴。]
  将来,作战计划必须主要以机动而不是以进攻行动为基础,这不是说,进攻的重要性降低了,而是说,其作用将更加取决于正确和快速的机动,一旦出现实施攻击的机会,必须用信号而不是用作战命令迅速通知部队实施机动。
[注:很明显,在利比亚,德军很重视这种做法。]
  对敌人发起决定性进攻之前,应将敌人包围在一个地区内,除了这个一般通用的进攻样式外,选用其他进攻样式是比较困难的。
[注:英国和法国在敦刻尔克三面被围。在俄国和北非的战役表明,要实施这种包围的机动样式是多么困难。]
  但下列的进攻样式值得重视:
   (1)突破:如果对敌人扼守的防御阵地己方部队不能迂回,那么须对其正面实施突破。实施突破时宜采取菱形队形。a战斗群打开突破口,b、c战斗群扩大突破口,d战斗群向前急速推进,进攻敌后方(见图三1)。
[注:在1940年5月,德军曾用这种战斗队形突破法军在色当的防线。]
   (2)一翼包围:如果把敌人调动到斜向难以通过的障碍地带,则可向其实施一翼包围。这样,如图三2所示。如果z是一片沼泽地,那么a战斗群可从正面进攻敌人,而b战斗群可机动至y处,这样,就可切断敌人的退路。
[注:直至1942年夏季,由于有盖塔拉洼地,南部翼侧没有广阔平坦的地形,这就为在利比亚战役中采用一翼包围机动样式创造了条件。]
  不难看出在这种进攻中,取胜的基础主要是机动,而不是进攻。
  实施这种进攻时,还可通过主动退却,诱敌进入障碍地区,或两面受围的地区,然后攻击之。
   (3)两翼包围:如果没有障碍物,机械化部队则必须在其所在地区实施机动,如图三3所示,当a战斗群向敌正面推进时,c战斗群向x处机动,当b战斗群向y运动时,a战斗群就猛冲敌人。
  还可采取主动退却来实施这种进攻样式。a战斗群后撤,诱敌人跟进,在敌人向前运动时,b战斗群和c战斗群分别向敌人运动,实施分进合击(见图三4)。这种进攻是向心夹击而不是翼侧攻击,因为使用的是不同方向的两支部队而不是一支部队。实施这种进攻,值得注意的是,要隐蔽己方进攻部队,以便给敌突然袭击。
[注:在埃及西部沙漠地的开阔地上,隐蔽大量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夜,韦维尔将军即将向格拉齐亚尼元帅的部队实施进攻之前,将部队进行了这种隐蔽部署。]
进行这种隐蔽部署需要做三件事:(1)必须取得制空权;(2)以当地丛林、山谷和洼地作为隐蔽地;(3)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去寻找这种隐蔽地。
  在接敌运动中,所采取的多路纵队队形将变为疏开的或密集战斗队形。部队以纵队队形行进,其主要困难是,部队疏开时由纵队展开投入战斗,或远距离行军时,部队不能快速行进。机械化部队基本上能克服此种困难。虽然机械化部队在前进或后退时,如有可能将利用道路,但部队不能只依靠道路运动。
后方补给组织
  从战术上来说,目前战场的补给问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军队的前方部队通常会保卫其后方。在地区作战中,由于侧翼和后方较易受敌人进攻,因此难以保障后方的安全。其结果很可能是,重新采取十七和十八世纪行之有效的补给系统,即用护卫队来保卫野战仓库。
[注:虽然对德军进攻俄国时的补给系统情况了解很少,但可以看出,由于苏联采用游击战,在某些地方德军采取了野战仓库和护卫队的补给体制。]
  部队的机动主要依赖油料,显然,护卫队对后勤补给的护卫将日益重要。因此,保卫后勤运输交通线的部队,必将成为野战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保卫系统的组成情况可能是:基地仓库配有强大的防空力量,通过设防的各个前方仓库,保持与野战集团军之间的联系。每个战斗群或军将从前方仓库得到后勤补给,并负责保卫补给纵队。如同过去的独立骑兵部队那样,军的补给纵队可能配有两套重复的组织:载有补给品的运输部队随军运动,不载补给品的运输部队则返回基地仓库装载补给品,以便轮换。设在补给运输线上的仓库应由其建制部队保卫。
  虽然补给物资通常通过道路或铁路输送到前方仓库,但往往需要越野运输,因此后勒补给线的组织可能需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越野运输工具——能在通常坡度向上拖运上百吨物资的马力大的拖拉机。
[注:我认为,如果德军补给纵队的运输车(配属给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是履带式而不是轮式,那么1941年冬季来临之前苏军很可能遭到惨败。]
  这些后勤运输工具好比是现已废除的运输马队,但在采用运输货车后的几年内,仍保留马队作为后备运输工具,以便在货车的补给被破坏或失效时,遂行补给任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可能重新采取掠夺敌国物资的手段。这种做法约在一个世纪以前是相当普遍的,但现时已废弃,因军队规模增大了,靠掠夺物资不能解决问题。鉴于未来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规模将缩小,而且油料已成为这种部队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资,因此将想方设法掠夺敌国领土上的储备物资。
[注:某些统计表明,1940年5月至6月,德军的坦克和车辆使用的完全是未摧毁的法国油料。]
实际上,西欧每个城市和村庄现在都有一个或几个加油站,毫无疑问,这些加油站战时可用于补充油料而且不需运输。
指挥官的位置
  指挥官应位于最重要的地点,但这种重要地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注:隆美尔将军多次获得成功也与此因素有关,坐在办公室的将军(除非其办公室就是坦克)在坦克战斗中是没有其位置的,他只能指挥固定的阵地战。]
  因此,当部队进行作战准备时,指挥官应处于最有利监察作战准备的地点,当部队向前开进时,他应尽量靠近先头部队,当部队发起进攻时,他应处于最适于组织陆、空部队协同作战的地点,当部队遭到突击时,他应在遭突击的部队的先头或后尾指挥部队。
  由于机械化部队规模较小,一般来说,在进攻中,其指挥官应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作战。事实上,对他来说,不远离部队而与部队在一起是最安全的。对舰队司令官来说,他在战舰上比在远离舰队的小艇上更为安全。同样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也必须坐在坦克里,而不是坐在远离其部队的办公室里。
情报的一般原则
  情报是战斗的基础,而战斗则是交战部队采取的战术行动。因此情报随着参战部队的特点、武器装备、机动和防护的手段,实际上是参战部队的编成与一般组织等因素而变化的。例如,步兵部队受道路和铁路等交通条件的影响,而机械化部队则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此种条件的限制。因此,机械化部队能越野运动,并能用越野车辆输送补给物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或其作战企图不易暴露,因为其运动速度快、不十分依赖交通条件,它能在较宽的正面和更大的纵深实施机动。它掩护一个地区而不是绵亘的战线,能以更快速度交互掩护行进,能在夜暗掩护下迅速改变其位置。
  在飞机发明以前,步兵作战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发现敌人。飞机发明后,发现敌人就不难做到。步兵部队规模大、运动速度慢,因而一旦被发现,不易疏散。机械化部队虽然规模小,运动速度快,但不难发现其坦克和其它部队,真正的困难在于与它们保持接触。除非能握有制空权,不然将展开一场隐蔽与侦察之间的斗争,而且在夜间变换阵地,往往不易被敌空中侦察所发现。
[注:这方面的战例是,韦维尔将军指挥的第一次利比亚战役,当时他的部队利用夜暗实施机动,终于彻底战胜了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的部队。]
  特别是在战役开始时,由于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广泛疏开,运动方向难以掌握,此外,还存在另一个困难:虽然在步兵作战中其战略、战术和军事原则一般是有明确规定的,并以交通条件为依据,但在我们现有的地图没有作大的修改以前,对机械化部队的战略、战术和军事原则往往不作明确的规定。
  目前的地图在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显示了道路、铁路,在战术上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显示了江河,山脉等,但机械化部队需要掌握更多的情况。它要了解哪些地区可实施机动,哪些地区不能实施机动。山坡、地面、河岸、丛林地等地形条件均影响其机动。一般来说,它要了解哪些地区坦克能顺利运动,哪些地区有困难,哪些地区坦克完全不能运动。
  机械化部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及时报告敌部队运动情况。更重要的问题是,能充分利用这种情报;因为随着机动力的增强,情报的有效时间将会缩短。还可设想,飞机和无线电通信的发明将消散“战云”。确实可消散某些地方的“战云”,但我认为,大部分“战云”仍然是稠密的,因为增强的机动力会使情况发生迅速变化,会使一个指挥官在不断从空中和地面获取的自相矛盾的情报当作完整一致的作战情报使他不知所措。最后,我认为,否定性的情报日益重要,因为了解到敌人不在某个地区,往往比矛盾重重的肯定性的情报更为重要。
侦察的一般原则
  虽然几年以前,侦察的方法限于骑兵和步兵巡逻,现在则必须增加:(1)飞机,(2)固定侦察气球,(3)汽车和摩托车,(4)装甲车,(5)坦克。由于侦察手段明显增多,就必须更精确地分工,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力量。过去侦察只包括两种范围,即外层战略侦察和内层战术侦察。第一种侦察由骑兵部队实施,第二种侦察由骑兵和步兵部队协同实施。今天侦察包括三种范围:一是纵深战略范围,二是前沿防护范围,三是这两者之间的广泛的战术范围。第一个范围的侦察由飞机实施,第二个范围的侦察由坦克、骑兵(在适用骑兵活动的地区)和步兵(徒步步兵、步兵乘汽车或摩托车)实施,第三个范围的侦察利用汽车和装甲车实施。第三个范围的侦察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鉴于摩托游击部队将在下次战争中起重要作用,战术侦察地区将由这种快速运动的战斗部队占领,它不仅搜索前进地区,设防的桥梁、战术据点和阻塞的道路,而且将击退敌部队,清除前进地区的障碍。
[注:这种情况发生在月,当时德国摩托化部队和侦察部队相当于上述那种摩托游击部队,但法军却没有与之对抗的部队。]
  如果敌人用坦克加强其摩托游击部队,那么其对方也会这样做。但一般来说,把坦克用于游击战未免代价太高。
  在各游击部队之间设有许多流动航空通信站,用以接收空中发回的情报,必要时,可通过这些通信站向前方派出装甲车巡逻队,进行侦察并击退敌摩托化游击部队。
  正规部队将在游击部队的掩护下进行运动和休息,当离敌人较近时,游击部队的正面兵力应逐步减少,其翼侧兵力应逐步增多,当与敌接触时,除少数巡逻队外,其正面兵力应全部撤完。
  虽然,如我所指出的,侦察手段增多了,但并不能认为实际的侦察工作就非常容易了。主力部队规模小以及游击部队广泛分散活动会使侦察产生困难,敌情判断不准。
[注:德军摩托化部队在法国作战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它们运动速度很快,以至对方报道他们在某一地点行动时,它们却又占领了另一个地点,对方还得再行报道。]
运动速度快将有利于改变运动方向——在丛林地、雾天或夜间运动可能会使判断不正确。
作战前的空中侦察
  在机械化战争中,空中侦察的第一个原则是,侦察应不间断地进行。从开战之时起,就必须掌握敌人的空中情况,在与敌接触情况下,须昼夜保持侦察。因此对飞机的侦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没有夺取制空权之前,除非在战争开始时己方力量明显超过敌方,不然飞机将不可能对敌城市和工业中心进行持续的攻击。
[注:可以参考下述情况,德国在与法国没有媾和之前,对英国不断空袭;德国在向俄国发动进攻之前,立即停止了对英国的轰炸。]
  在与敌保持接触时,摩托化游击部队与装甲车辆应作为先头部队。它们应控制飞机所发现的目标。一旦飞机侦察到敌部队位于某个地点,摩托化游击部队和装甲车辆就须转向该地并占领所有道路和出口,封锁敌人,不管它向哪个方向运动,必须发现或控制它。
[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月,德国摩托化部队在法国的行动。]
  如果敌人的飞机占优势,为了取得空中行动的自由,就有必要使用机械化程度更高的侦察部队,这种部队能独立地在主力部队先头行进,控制和占领一定的地域,并以高射炮和探照灯进行掩护,以建立保护空战用的基地。这样一种侦察部队实际上是一种流动堡垒。它包括由坦克和在外层的摩托化游击部队和装甲车辆快速反坦克防御保护的强大的高射炮部队系统。
  现在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飞机从己方部队后方越过前线向目标攻击。虽然这无疑将是一种正常方式,但在进攻敌人城市时,应将航空兵基地转向部队正面,更可能是转向部队的侧方,以便与部队分开,采取这种方式时,必须有独立补给和防护能力。
战前的地面侦察
  根据上述的飞机侦察情况,地面侦察和空中侦察一样,也必须不间断地实施,这两种侦察是相互依赖的。
  上面我论述了摩托化游击部队,对装甲车和坦克谈得很少,下面我扼要地谈谈地面侦察的任务。
  如果摩托化游击部队的运动被敌摩托化部队阻滞,这就必然导致处于摩托化游击部队中央位置的主力部队也将被阻滞。由于双方摩托化部队通常正面交战,为了减轻敌游击部队对中央主力部队的压力,最可靠的方法是用侦察坦克或装甲车(更可能是用装甲车)向敌游击部队后方或翼侧实施攻击。图四说明了此种方法:a表示主力部队,周围配有摩托化游击部队b,c和d表示两支装甲车部队,当a和b向前运动时,d和c也向前运动,但是向外层作两个大圈运动。d清扫了a和b将进入的地区,c围绕b的外层运动,向冲入或突破b的任何敌车辆的后方或翼侧实施攻击。当d到达e地时(此时a和b已到达f地区)又一次在外围进行包围,而c(现已处于d的位置)将再次遂行其绕圈任务,实际上,这种绕圈运动不会象图四所示那样正规,而会在b圈外层直接沿道路实施绕圈运动。
  另一种方法是对地形进行侦察。为了正确部署机械化部队,指挥官必须详细了解战斗车辆将通越的地区的地形状况。因此地面侦察不应一般说明地形情况就简单结束,而应分析有关地区的地形条件是否适合各兵种部队运动。应用侦察坦克来遂行此种任务。当d(装甲车)绕圈运动时,侦察坦克向前运动至f地区。装甲车能向侦察坦克提供情况,而侦察坦克在装甲车遭敌坦克攻击时可支援装甲车抗击敌坦克。
由于侦察必须持续进行,夜间也应保持侦察。我不是说应保持不停顿地运动,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人和机器必须要休息,但务必与白天发现的敌人保持接触。我已说过,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对敌监视。
作战过程中的侦察
  一旦与敌开战,主力部队投入战斗,摩托化游击部队应集中在主力部队翼侧,向敌翼侧和后方攻击。由于在接近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行动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应由侦察和搜索坦克来遂行主要的侦察任务。摩托车辆和装甲车逐步向外运动,在翼侧监视所有的敌接近路,并及时报告向己方进攻的车辆。
  虽然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大量汇集有关敌人的情况,但只有能预见到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并作好对付其行动的准备,这种情报汇集才有价值。这并不是说,如果敌人可能采取六种作战行动,己方也必须制定六种作战方案;己方可以制定一个包括六种有效对策的作战计划。
 [注:1941年11月,英国在利比亚的进攻计划的主要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当时有人曾设想,如果隆美尔将军受到突然袭击,他会后退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隆美尔并没有这样做,其结果是坎宁安将军的计划破产了,他的一系列行动就乱了套。正如《泰晤士报》驻开罗特约记者日所报道的,“他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大量遭攻击的坦克实施机动、进攻和反攻,总之一片混乱。]
  如果不采取上述做法,那么就应选择下述一种做法:或者将部队分编成各个支队,或者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以便对敌人实施决定性的打击。必须有计划地实施侦察,以便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采取对策,排除敌人不会采取的作战行动,从而使预计的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基本上与敌人实际的作战行动相一致。如果不能从地面上侦察敌人的预备队,那么必须对它进行不间断的空中观察。侦察飞机不仅要与指挥部经常保持联系,而且要与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保持联系,以使它们根据飞机报告的情报进行战斗。
  除了上述各种侦察手段外,不能忽视的是,每个部队都负有侦察、战斗和保卫自己的任务。在机械化战争中,更需要这样做,因为部队通常疏开配置和快速运动。今天,部队的侦察速度较慢,侦察工序繁琐。首先根据任务进行侦察,然后将全部情报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对情报进行摘要,再下达新的或修改的命令。现在我们必须记住,机械化部队每小时可以前进二十英里,每隔半小时作战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作战部队等待命令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但它们必须根据计划作战。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控制呢?我认为解决的方法是:将所有地图划分成许多方格,每个方格标有号码,如果是坦克用的地图,应标明哪些地方适于坦克运动,哪些地方坦克运动有困难,或不能运动等情况。
[注: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要保守秘密,而是要加快运动和作战行动的速度。]
  制定的计划应有几个选择方案,每个指挥官均应知道这些方案。作战一开始,飞机应立即飞入蓝天。此时,指挥官为了指挥作战要了解哪些主要情况呢?他要了解:其所属各部队的位置、敌部队的位置和实力,己方各部队的作战行动、敌人的作战行动以及己方各部队的状况。还有其它各种情况,但作为举例,上述这些情况也就足够了。然后,给这些情况编代号:地图上每个方格标上号码,每个部队标一个代号,如Ex、Zw等。作战行动的代号是,A表示进攻,B表示扼守,L表示后退,D表示运动等。实力则用文字表达。态势的代号是:E表示良好,F表示一般,G表示不佳。接着将电文从前线传到后方或指挥中心。电文是:“Ex100AEnl01fiftyD98F”或“在100地点的第1营进攻101地点的敌人,其兵力估计为50辆战斗车,正向98地点运动,其态势一般。”
  在指挥部,在野外,或在坦克内,指挥官将如摆棋盘那样,设置一个标有方格的地图。图上每个方格有几个小孔。在地图附近放一个盒子,盒内装有涂色的标有号码和字盘的塞子或小钉(如玩王牌游戏所用的那种塞子)。作战一开始,就设立地图板,当电文通过无线电陆续传来时,记录员将根据情报在方格之间来回移动塞子,并改变它们的号码或字母。随作战情况的发展,指挥官以同样的代码修改其计划,并将其代码命令发送到所属部队,或由战地指挥官机断行事。这样,他可通过无线电发出如下命令:“ExEyAEzFxBFyFzD213GxD209”,其内容是:“第一营和第二营进攻敌人,第3营和第4营牵制敌人,第5营和第6营向213地点推进,第7营向209地点开进。”
采用此种方法要掌握两个重要环节:(1)指挥官必须不断掌握情况;(2)其下属部队指挥官须参照总的指导思想机断行事,而不能按解释性命令行事。
从战俘和缴获的文件获取情报
  由于当前的情报具有军事价值,以及在机械化作战时代,情报往往可能分成五或六级,因此,从战俘和缴获文件所获取的情报将失去价值。同样,由于密码命令和口头命令优于书面和解释性命令,因此士兵可能对他参加的作战行动或整个作战意图了解甚少。参加战斗的士兵将日益成为机器的一个部分,而军官则成为上级指挥官头脑的一部分。
[注:这就是隆美尔将军指挥系统的基础。]
关于情报的保密问题
  情报的价值受战术机动速度的影响。在作战开始之前,显然须绝对保守秘密,如我所说,通过作战初期宽正面、大纵深的兵力配置可部分保守秘密。在徒步步兵作战中,由于运动速度较慢,作战部队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保守秘密;而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一旦双方接近而发生战斗,除了预备队、翼侧部队和司令部的调动及补给物资的运输以外,在其它方面,明智、大胆和有信心的指挥官会解除保密,而使用公开的代码通信,代替密码通信。
[注:在1941年利比亚战役中,英军司令部坚持用密码下达命令,但德、意军司令部却不这样做,结果丧失了时间,造成了混乱。]
  另一个可利用的有利因素是用内容不真实的代码通信迷惑敌人,使敌惊慌失措。应记住,在未来战争中,计谋和策略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部队运动速度越快,将军的头脑须更加灵敏。如同实力强大一样,足智多谋也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一般性防护
  重新采用装甲和广泛使用摩托车辆日益改变整个战术。装甲可直接防子弹,摩托车辆可使装甲防护机动化,因此进攻行动就有了新的防护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更强的防护手段,为使用更有效的战术创造条件。在使用子弹作战时,地形是防护因素。为了免遭子弹射击,步兵之间加大了间隔距离。在机械化战争中,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超过了静止的地形,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运动速度提高了疏开配置的作用。过去攻者必须由运动状态转入停止状态才能战斗,现在如同在海上的舰只那样,行进间就能战斗。
  摩托车辆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以配装甲,也可不配装甲;如我所说,它可把步兵分成两种,即机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前者是防护后者的箭,后者是防护前者的盾。
  由于机械化给突袭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在地区战争中就没有明确受威胁的前线,因此全面防护和局部防护将日益重要。今天部队不论在何处都是不安全的,它可能遭到远距离以外的飞机的攻击,也可能遭到相当距离以外的摩托车辆和装甲车辆的攻击。在离敌人二、三十英里以内,它还可能遭到敌坦克的攻击,因此,局部防护日益重要,在未来战争中,设置一些警戒哨和步哨是很不够的。
  兵营应设在离前线一百英里或更远的后方地区,彈藥库、铁路、运输终点站须有对空防护和对装甲车辆、摩托化车辆攻击的防护能力。
[注:在各次利比亚战役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战例。]
  保障司令部、运输线和炮兵阵地的对空和对地面防护日益重要。同时,在反坦克地区也需有这种防护能力,并需进行隐蔽,不被敌观察。
  在进攻作战中,第一个防护问题是,正确选择适合配置武器的地形;第二个问题是,适当配置火炮,使它能支援具有重要作用的任何一个兵种部队;第三个问题是,反坦克武器应配置在有利于击退敌人攻击的地点;第四个问题是,坦克应集中在利于发展进攻的地点。整个进攻作战的组织应包括制定防护计划和设置防护基地(由此基地发起进攻)。
  防御中的防护与进攻中的防护基本相同,由于主动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因此,尽力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是极其重要的。阻挡或迟滞敌人的防御配系应包括反坦克武器,并配有作为预备队的坦克部队,以能及时从敌翼侧或后方反击敌人。
[注:月的利比亚战役中,隆美尔将军巧妙地利用了反坦克武器。在作战中,他率领的坦克常有反坦克火炮的掩护,一旦这些坦克遭敌攻击,就在火炮的掩护下后撤;如果火炮遭到敌攻击,这些坦克就可冲向敌翼侧,袭击敌坦克,以支援己方火炮。因此,两者协同颇为密切。1942年10月,当蒙哥马利将军的部队实施进攻时,情况完全不同,因为隆美尔将军的反坦克武器不是实施机动,而是作固定配置,支援反坦克武器的坦克的机动受地雷场(设有反坦克据点)的限制。在此次战役中,隆美尔的错误在于把固定防护和机动防护混同起来。如果他保持反坦克武器的机动,那么这些反坦克武器会迂回地雷场,从而可保持与坦克的密切协同支援。由于没有这样做,结果其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被各个击破。]
如果防护配系能阻挡敌坦克,应记住,敌人几乎肯定会转向己方翼侧和后方实施攻击,因此,在这些方向也须作好对付敌进攻的准备。
运动中的防护
  由于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部队翼侧与后方是通常受敌攻击的部位,因此采取一路长径纵队行进会招致麻烦,因为部队翼侧会更加拉长,并会给敌空袭提供有利目标。显然,采用象旅群这样的小型纵队更为合适,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旅群应以梯次队形或成箭头队形,或成方角队形行进,使其战略翼侧后退,一旦旅群受大批敌人攻击,应组织防御,等待其他的旅群前来增援。
  当我们讲到防护性警戒时采用摩托化游击部队会明显地改变其原来的任务。它们不是独立活动的单位,而是警戒主力部队的核心。有时要突破敌防御地区和其它障碍物,以便保卫车辆防护圈的机动性和完整无损。
前卫的兵力和编成
  机械化部队的前卫将包括各种车辆,即侦察担克、搜索坦克、进攻坦克、战斗坦克、火炮坦克、架桥车和装甲车。机械化部队还会配属有侦察飞机、摩托化步兵(占领和扼守阵地)。在机械化部队先头行进的是飞机和装甲车,在翼侧行进的是与侧卫和后卫保持联系形成防护圈的摩托化游击部队。
  与现时的前卫不同,将来前卫的运动将不是从一个战术性重要目标向另一个战术性重要目标运动,而是在主力部队先头从一个作战地区向另一个作战地区运动。在作战地区中,战术性重要目标如同在一个海域或湖泊中的突出滩头和小岛一样。
前卫指挥官
  由于前卫不过是防护圈内的一个强大环节,虽然前卫必须有一名指挥官,但整个防护圈应由一个总指挥官指挥其所属的前卫部队,因为不这样做,分散的独立活动会导致混乱。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设一名防护圈总指挥官指挥四个前卫指挥官以及摩托化游击部队指挥官。总指挥官的位置,根据情况而定,但一般来说,他将跟随直接受敌威胁的警戒部队行进,有时跟前卫部队行进,有时跟其它一个警戒部队行进。
前卫的行动
  一旦前卫部队的计划下达,防护圈指挥官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按地区制订一系列实施机动的计划,并给各兵种部队下达有关任务的规定性指令。指令明确各兵种部队的具体任务。指令内容应包括:一般兵力部署,飞机和装甲车的侦察任务,摩托化游击部队的行动以及前卫的行动。
  至于前卫,主要问题将是保持防护圈按所要求的方向运动。可采取下述兵力部署方式:装甲车在先头,其后是侦察和搜索坦克部队的前卫以及战斗和侦察坦克的本队,其后是反坦克联队。如与敌人遭遇,敌人会立即被击退,如果不能击退敌人时,侦察和搜索坦克的前卫牵制敌人,本队的坦克向外运动,派出反坦克联队巩固前卫地区,并建立作战据点。依托此据点,可实行一翼或两翼包围,并由摩托化游击部队在其翼侧进行支援。
  如果在前卫翼侧的摩托化游击部队被敌阻挡,前卫应放慢运动速度,并派出部队攻击敌人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快速包围,避免正面攻击,更要避免实施突击。
后退运动中的前卫
在实施后退时,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后面会有敌方的机械化部队追击,真正的危险在于被迫转向。因此,当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前卫(配有反坦克联队,并得到坦克支援,应采取一种我起名的“漏斗状队形”。
[注:月的利比亚战役中,在卡耳特隆地区作战期间,隆美尔将军就是这样做的。他指挥部队摧毁了敌地雷场后,其坦克部队向前推进,坦克部队后面跟随的反坦克火炮部队分别在两翼对坦克进行掩护。]
这就是说,前卫部队应组成两个掩护部队(a和b),分别部署在机械化部队(c)的两侧,处于中央的机械化部队随时能迅速从漏斗队形的顶端跃出,向对其翼侧攻击的敌人,从敌翼侧和后方实施反击。
变换队形时的防护
一般来说,实施防护时,变换队形对机械化部队是不适用的。如我所说,机械化部队基本上不需要对其原来队形作扩大或收缩性的变动。扩大或收缩队形适用于防护圈,其目的是减轻主力部队在驻守或运动时的防护任务。离敌人远,防护圈的范围可扩大,接近敌人,防护圈的范围可缩小。警戒部队在主力部队外围的先头行进更有利于防护。
侧卫的编成与行动
  在地区作战中,侧卫的组成应与前卫相似,因为没有明确的前线界限,随时可指定它担负前卫任务,而且如前卫一样,它是防护圈中一个强大的核心。因此,它的行动与前卫相同,即抗击敌人坚决的进攻,或进攻敌人的翼侧,阻止敌人突入己方部队。
  如果在战斗中,机械化部队采取特种队形,并以梯次配置行进,那么其翼侧就会减少受敌攻击的可能性。例如,图六所示,b的正面由a掩护,b又掩护了a的后方,c掩护a和b的右翼,而c的左翼又由a和b掩护,c的正面和后方则可由那些能对敌实施侧击的部队来掩护。
当部队停止前进时,如果可能使其侧翼依托在天然障碍物上——反坦克地区。
后卫掩护撤退部队的行动
  部队撤退时,其后卫的掩护行动与部队前进时前卫的行动相同,它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但不能把后卫看做一种特遣部队,因为不论在运动或停止前进时,在前进或后退时,它是整个掩护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当敌人被迫以线形队形通过隘路时,后卫可作为特遣队使用。在此种情况下,不再存在防护圈,而应派出后卫特遣队。
  后卫也应采取“漏斗状队形”,其外层配置摩托化游击部队,并尽可能保持与敌接触,以便滞迟其行进。
[注:我们可以看出,月,正是因为隆美尔将军在加扎拉-比尔-哈坎姆地雷场东部的坦克部队后方配置了采取“漏斗形”队形的坦克部队;其坦克部队被迫后退时才免遭大的损失。采用“漏斗状队形”的反坦克部队象两个坚固的障碍物在坦克部队左右两侧掩护了坦克部队的后退。事实上,“漏斗状队形”只是一种特殊的车阵队形。]
图七显示了一种典型的后卫掩护行动。图1表示掩护行动的第一阶段;图2表示第二阶段。在图1中摩托化游击部队仍在外围活动,但逐渐被敌逼向后退;图2中,摩托化游击部队则以字母a1和a2来表示;b1和b2是后卫的反坦克联队,c1、c2和c3是机动部队。一旦敌人d突入b1和b2之间的地区,c2就能向前推进,抗击敌人,同时c1和c3从敌翼侧和后方实施攻击。如敌人攻击b1,c1就能攻击敌右翼,而c2或其部分兵力就能攻击其左翼。此种特殊队形的奥秘就在于:(1)它能建立一种防御基地,机动部队可依托这种基地对敌攻击;(2)它能诱使敌人暴露其翼侧,有利于己方部队实施反击
在与敌接触情况下后卫的行动
  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主要的一个危险是,由于出现与原计划完全相反的情况而导致溃败,因为对快速运动的战斗车比对慢速运动的徒步步兵更难控制。
[注:这方面的明显战例是,月的第六次利比亚战役中英国部队的运动情况和同年10月至11月第七次利比亚战役中德、意部队的运动情况。]
  在中古时代,骑兵的攻击结果通常是,双方必有一方被击毁;然而可利用的通畅的道路是很少的,因为每个骑兵部队一般在其后方直接跟随步兵控制的马车车队。
[注:骑兵比现代人更为聪明。现代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当组织反坦克联队或机械化车队是完全必要的,在战术上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车队实际上是机动堡垒,骑兵可依托它进行防御。我认为,它本身不是一种能用于摆脱敌追击的简易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机械化部队可借以发起攻击的反坦克基地——是一种利于对坦克防御的地区,或利于反坦克联队占领的地区。采用这种方法,战斗部队就能顺利摆脱战斗,在反坦克防御阵地的掩护下后退,重新补充装备和彈藥。
保持一支预备队也很重要,因为没有一支充足的预备队,就很难摆脱战斗。在此种情况下,预备队不应在后退部队(通常是步兵部队)的后方而应在其翼侧,掩护撤退,以便敌人进攻时,能从其翼侧威胁敌人。
迟滞敌人运动的爆破计划和方法
  如果对爆破没有预作准备,那么战时通常就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准备。
[注:月,在法国已基本作好了简易爆破的准备,而在月,据报道,俄国人准备炸毁他们撤退时所经过的地区。]
  炸毁桥梁无疑会迟滞敌人,但敌人装备有两栖坦克,因此这只能暂时迟滞敌人的运动。滞迟敌人更有效的办法是,设置反坦克警戒哨和在退却的部队后方组织对敌防御。其作用将在下一讲内论述。
[注:1940年6月魏刚将军的计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但此计划的制订为时已晚,因为法国军队已处于解体状态。]
部队前进时的后卫
  部队通过己方领土时,后卫部队可能不起作用,它将编在摩托化游击部队中,并得到其掩护。但进入敌占区时,后卫部队可能须实施攻击,因此,须随时作好立即投入战斗的准备。
当部队推进时,后卫部队规模可扩大,因为须建立有防护的交通区。后卫部队可配有用于保卫野战仓库和护送运输队的部队。此问题将在下一讲中论述。
警戒的一般情况
  显然对增强部队的机动力驻守时防护好坏是有影响的。目前警戒部队主要由步兵担任,其配置应有利于保卫驻守部队,免受敌骑兵和步兵的攻击。把警戒部队配置在足够远的距离上,以使驻守部队有时间准备对付来袭的敌人。在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的作战中,情况就不同了,警戒部队必须准备对付装甲部队的攻击,装甲部队进攻后,随时会由搭乘装甲车的步兵部队突入。由于这两种形式的进攻都是使用快速机动车辆,所以警戒线必须设在更远距离上,并准备击退敌坦克的攻击。
  在此次战争中,警戒线的设置是为了在选定的地区清除敌人。实际上用“警戒线”一词,是不恰当的,应改为“警戒圈”或“警戒外围”。很显然,适于担负警戒圈任务的部队应是摩托化游击部队,它由四种警戒部队掩护,即前卫、后卫和两个侧卫。警戒部队的一般部署见图八。图八中a表示驻守部队,b表示摩托化游击部队,c、d、e、和f分别表示前卫、后卫、左卫和右卫。在警卫部队向外约二十英里处应派出装甲车巡逻队,进行游动警戒(图八中g所示),再向外层,则由飞机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图八中h所示)。这样我们就有三个防护圈——飞机、装甲车和摩托化游击队防护圈,整个防护地区的纵深取决于距敌人的距离远近。如果离敌人近,掩护区则缩小,如果离敌人远,则掩护区可扩大。
  空中巡逻机应立即报告敌人的位置。应派出装甲车或摩托车辆巡逻队保持与敌人接触,以侦察敌阵地与警戒地区之间的通路。当敌人推进时,这些巡逻队应向后撤退,当敌人进入b圈时,它们不再后退,而是向敌翼侧运动。同时,如我在上一讲所说,警卫部队将准备向企图突入b圈的敌翼侧进攻。
  由此可看出,部队驻守时的防护,原则上与部队运动时的防护几乎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是,驻守部队更易防飞机攻击,因为其防空系统——防空火炮和探照灯——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49. 影响防护措施的因素
  影响防护措施的主要因素是:(1)敌人的机动;(2)地形条件;(3)制空权;(4)有效侦察敌人的能力。如果拥有空中优势,那么装甲车巡逻队将掌握其活动的主动权。当敌人运动能力低于己方时,装甲车巡逻队的活动范围就能相应扩大。
  就地形条件来说,驻守地区四周最好由江河、山地作屏障,因为处于这种地形条件,敌人的摩托化游击部队只能利用少数道路。敌游击部队将给驻守部队造成很大的麻烦,尤其在敌领土上活动时更是如此。
[注:我不知道俄国游击队是否已全部摩托化,但它们与南斯拉夫游击队曾给德军很大的麻烦。]
  机械化部队通常不宜在夜暗条件下攻击警戒部队,因为在夜暗条件下,对机械化部队的控制较困难,但不能忽视的是,敌坦克可能在夜间接近己方,停留在丛林中,到拂晓发起进攻。如果在警戒区附近有这种隐蔽地,则应派出警戒特遣队予以占领。
当敌主力部队处于攻击距离以外时部队的防护措施
  如果敌人处于攻击距离以外时,即它与己方的距离在一百英里以上,那么正如我所指出的,己方部队在驻守或运动时的防护圈范围应扩大。在此情况下,侦察应向前扩展,直至发现敌占区,并侦察到所有通路。此时,飞机将是唯一可用于攻击的手段。因此,驻守或运动部队的部署范围越大,它就越易隐蔽。
  除非敌人拥有制空权(这种情况不经常出现)通常敌人将会处于攻击距离以内,因为现在的轰炸机航程可达一千二百英里。
[注:当然,今天轰炸机的航程已明显增加。]
  由于部队实际上不会处于飞机攻击距离以外,往往也不会处于摩托车辆攻击距离以外,因此,防护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人们通常认为,徒步步兵作战的中心思想是加强进攻力量,但机械化战争却相反。防护的作用,不论在装甲部队作战中,还是在筑垒地区和防御部署中都将日益明显。
[注:这一点在俄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所谓“刺猬”筑垒地区具有并正在起着重要作用。]
当敌主力部队处于攻击距离以内时部队的防护措施
  这个问题我已部分作了论述。它与上述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敌人占领区的范围以及该地区是否是敌国领土。这一点我已谈过,下面我将作进一步的阐述,因为它提出了防护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摩托化游击部队在未来作战重将起重要作用,(我相信会如此),其最有利的活动范围是在其本国国土上,因为它们不仅处于己方民众支持的环境中,而且其补给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当突入敌国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很快会使入侵军的安全和机动受到威胁,入侵军除非对其对手有明显的优势力量,不然将会在边境附近地区进行决定性的作战。因此我们可以预科,在未来的边境地区,将要建立对付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进攻的防护系统,在没有取得明显优势以前,就需进行非决定性的持久作战。
[注:不仅要构筑象马其诺那样的工事,而且要设置大纵深的防御配系。]
  这也就是说,当一方取得优势并突入另一方的领土(在反坦克区域以外)时,入侵者必须在密集的步兵防护圈掩护下运动,驻防时还需构筑工事,就如朱利叶斯·恺撤在二千年前所做的那样,其理由是相同的。那么这将是什么性质的防御呢?
  这种防御不象我们在上次战争中所见的堑壕式防御,堑壕是用于掩护防御部队。堑壕这种掩护方式正在被装甲防护所代替。装甲不仅可用于掩护防者,也可掩护攻者,这种防御是使用铁丝网防御思想的一种发展。设置这些障碍物是为了阻碍攻者的机动;同样,在反坦克防御中,也是要阻碍攻者的机动——必须阻止战斗车辆开进。
  这些战斗车辆将向哪里开进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供战斗车辆使用的大比例尺地图清楚地标示了敌人可能利用的接近路和地区。
  为了阻止和击毁这些战斗车辆,将采取下述防御措施:用地雷场代替铁丝网,用坚固据点网代替堑壕。
[注:据报道(是否真实,我不能肯定),1942年6月,托布鲁克陷落主要是因为缺乏地雷掩护。]
  这些坚固据点可能采取两种形式:(1)小型方形堡或坚固碉堡;(2)小型可移动的防弹(也可防炮弹)圆形炮塔和盾形装甲碉堡(用履带车载运或用马力大的拖拉机牵引)。我将在下一讲中论述这种防御工具的特点。
52. 战斗中的掩护
  战斗期间的掩护要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地形特点也许适用于进攻,也许适用于防御。如果双方企图进行决战,那么将利用适于作为进攻地区的开阔地,但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力量较弱的一方将退入有天然障碍的地区或预设的反坦克区域。
  战斗中的掩护可按下列三个项目进行检查:
   (1)机械化部队(突击部队)的掩护;
   (2)非机械化部队和后方勤务部队的掩护;
   (3)对摩托化游击部队进攻的防护。
  根据这种防护范围,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概念:组成一种坚固据点或碉堡,在其外部设有一层防护圈,装甲突击队可由此迅速出动,与敌在开阔地战斗。与此相似的情况是,中古时代的作战,即一种坚固的车阵,其外围配置粮草运输队和穿盔甲的骑兵,他们互相挑战,在其堡垒以外的地区交战。
  中古时代的作战基地是车阵;在机械化系统中,作战基地则是经过改变的车阵;不是马车堡垒,而是反坦克堡垒,即根据地形条件选定的,由一系列反坦克炮塔和有防护的火炮掩护的地区。
[注:月使用的“骑士桥哨所”实际上是一种仓促改进的固定车阵。]
  这种可移动的堡垒的外围设有游击部队,这不是一种固定防护性的外围工事,而是一种可机动的外围工事,在不与敌接触和在强敌进攻时,向外移动,这种工事必要时撤入机动堡垒。至于机械化部队本身的防护,由于有装甲防护,因此其主要防护力量在于其进攻行动。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应考虑地形、日光、风向及机械化部队的有利部署(受敌进攻时能抗击敌向其翼侧进攻,并能攻击敌侧翼)均是防护手段,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注:据报道,隆美尔将军往往在太阳处于西方位置时命令其坦克发起进攻,以迫使敌人受阳光照射而刺眼。]
  如果机械化部队处于不利条件,它不应冒失败危险而应撤入机动堡垒,在其掩护下重新整顿或隐蔽地补充武器彈藥。也许有人认为,越出包围圈是会遭杀伤破坏的。但我认为通常不会有这种危险,因为敌人可能在其堡垒以外活动了几个小时或一两天之后,它就须返回加油和补充武器彈藥。更可能的是,它将用飞机对密集的护卫部队进行多次轰炸,同时使它自己处于堡垒与最近的前进仓库之间。
[注:1942年6月在比尔哈凯姆之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警戒部队的指挥官
  我谈过这个问题并指出,由于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部队必须以防护圈队形代替线式队形,因此,要求指挥官控制防护圈,而不是防护部队的人数。从理论上讲,总指挥官应负责整个部队及其勤务部队的安全。在现在作战中,派出一名指挥官对部队进行指挥,这是不难做到的,因为现在战斗行动之间的区别不象将来机械化部队作战那样明显。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圈指挥官、机动堡垒指挥官的任务与突击部队指挥官的任务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总指挥官需下辖三名指挥官(防护圈指挥官负责指挥警戒部队),如我所提出的,这三名指挥官又各下辖五名指挥官,即一名摩托化游击部队指挥官和四名警卫部队指挥官。
其它的防护方式
  其它的防护方式包括夜间运动,利用烟幕和佯攻的掩护等。
  夜间提供两种掩护。第一种是避免被敌直接观察,第二种是夜暗运动,不被敌发现。坦克部队在夜暗掩护下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运动数英里,因此使敌人不能掌握其情况。
  众所周知,使用烟幕可制.造一种伪装雾,当坦克交战时,它有极重要的作用;烟云不仅可以迷盲敌人,而且可以形成烟幕,掩护部队运动。
  由于机动力增强,运输佯攻的能力和完成佯动的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假集中、假撤退等手段可达到掩护的目的。这些手段可迷惑敌人,使它犯各种错误。正因如此,防御性的进攻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敌人先是判断不清,接着会失策,然后陷入错误境地而遭到致命攻击。伪装的纵队运动有时在战斗中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它防护任务
炮兵掩护部队
  今天炮兵是进攻和防御的骨干力量,它通常与进攻和防御部队保持相当的距离。在出现摩托车辆以前,部队的正面——展开的步兵部队——是由炮兵掩护,以防敌突袭。由于摩托车辆和坦克的出现,这种防护就逐渐发生变化。当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时,这种防护可以说是机动的,在此防护圈内,火炮也是机动的,随时可投入战斗,因此,没有必要配备其它防护部队。如果没有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则须配备防护部队,包括在炮兵阵地的四周配置反坦克武器。
护运队的防护
  在运动和驻防中,后方勤务部队应位于防护圈内,以便在防护圈和补给基地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交通线。这些交通线须有掩护,防敌游击队袭击。因此,部队距其补给基地越远,其防护任务就越繁重。
[注:德军在俄国的交通线就曾发生过此种情况。]
  交通线可能采取下述组织形式:基地仓库应设在某个主要交通中心或港口。这将是个非常坚固的筑垒地区,可防敌坦克或摩托车辆的攻击,并可防飞机袭击。当部队行进时,部队与基地仓库联系的范围将是地区性的,而不是交通线。当接近敌人时,这个地区可能是圆锥形的。在文明国家,这个地区根据部队补给需要,可包括一条或数条铁路以及多条道路。可选择其中一条或几条作为主要交通线,并每隔六十英里左右设一个前进仓库。如果选用道路(我认为对机械化部队的作战,道路比铁路的作用更大),交通线的一般布局如图九所示:a是基地仓库,f是野战部队,b、c、d和e是前进仓库。
[注:德军在进攻法军时,采用的就是这种补给线的形式。由于俄国的道路数量少、质量差,德军在俄国没有使用此种形式的补给线。]
  为了保障后勤补给的安全,可采取下述防护措施:每个仓库将是一个简易的防坦克和防空用的堡垒。每隔六十英里设置一个,每个堡垒负责其四周三十英里范围内的巡逻任务。此种巡逻将由飞机和摩托车辆实施。地面巡逻队可编有坦克(主要是侦察坦克和攻击坦克),负责在其责任地区范围内护送运输队。此种运输队从基地仓库出发后,从a至g,由g至b,再由b至h,依次逐段交替护送,直至最后护送到野战部队。这种护送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随伴运输队护送;另一种是在运输队翼侧护送,负责侦察交通线周围地区的敌情。
  如果不设置有防护的交通区,那么运输队和护送队的车辆在夜间的停车场应选在有利于反坦克的地点,如缺乏通路的江河和丛林的环形地区。在该地区必须设有对付敌人从后方或空中攻击的防御配系。
对铁路的防护
  我认为,铁路的防护仍将采取南非战争期间我们所采用的防护系统,但有下述不同之点;不是在靠近铁路的一边设置地堡,而是在离铁路一定距离的两边设置地堡。两边设置地堡的目的是,防止铁路四周地区遭摩托车辆的攻击和步兵射击。其防护地区的范围将根据地形条件而定,但两边地堡应与铁路相隔一定的距离,以使敌人在通常机枪射程的距离内不能进行观察。
飞机的防护
  由于机械化部队规模较小,其人员有装甲防护,其部署比今天步兵部队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其对空防护所需的武器将大大减少。但其基地仓库和前进仓库将如现在一样易遭攻击,因此,防空部队应主要用于防护这些地区,其优点是,此种防空部队将以防护圈方式随运输队行进,防护圈的部队能以机枪射击低空飞行的飞机。
  至于空中防护,最重要的显然是争取制空权(不是绝对的而是局部地区的制空权),然后发现敌人的位置,最后对敌实施攻击,以迫使它对自身进行防御。
  在没有夺取制空权以前,对空隐蔽是难以做到的,但在使用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较易做到,机械化部队在丛林地能隐蔽运动,在开阔地能在夜间运动。
  作战原则并不随着武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与武器威力有关的战争的条件。因此,不论使用什么武器,都应当发现敌人,抓住敌人并击中敌人,同时又要不被敌人发现,不被敌人抓住,并且不被敌人击中。可是,凡是武器不仅无不受到地形、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且还无不受到其它武器——包括敌我双方的武器——的影响。新式武器的投入使用不能不引起条件的变化,而条件的每次变化又都会要求军事原则应用的变更。
  一旦发现敌人,就应当把整个进攻理论放在精心研究有关攻势行动和警戒力量的地形,以及双方越过该地形所需的时间上。结果,正确地把握运动的时机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所以我已指出命令和运动必须简单,一旦机械化部队开动起来,要加以控制是困难的。
[注:-20日英军坦克在利比亚的各次进攻就是一例。]
  假如地形不利,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占领有利的地形,敌对的任何一方就有可能放弃战斗。我认为,这种情况将是经常发生的,除非一方在机动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或者在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使它敢冒较大的风险。有人认为,在战争爆发以后将即刻发生重大战斗,这并非我所持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在战争爆发以后会即刻发生许多小的冲突和机动,当一方犯了大错以后,如果对方又及时地认识到这一大错的话,才会发生大的战斗。
[注:这种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在法国是因为机械化程度不高,而在苏联则至少部分是因为突然性。]
  当出现这样一种机会时,就应在安全的基地上发动攻势。在今日的战争中,炮兵为步兵提供一个基地,因为火炮压制敌步兵,这样就便于我方步兵向前运动。在坦克之间的战斗中,主要基地是反坦克堡垒,当坦克部队距离甚远时,它是战略基地,而当坦克部队受其掩护时,或者在其邻近地区作战时,它又是战术基地。
[注:1941年,德军坦克在苏联的进攻,许多只是突袭,向基辅的第一次进攻尤为明显。假如这些进攻有坚强的基地,它们就完全可能发展为决战。]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几乎栩栩如生的图画,它显示了与城堡在战略和战术上的用途,唯一的区别是与城堡不能由一地向另一地移动。因为在战斗期间很少有可能移动这种基地,所以建立前进战术基地的任务就落在自行火炮的身上,用自行火炮掩护进攻的坦克。
[注:我们虽然在1925年就拥有大威力的发射十八磅炮弹的自行火炮,但当我们在1941年遇到德军的有装甲防护的七十五毫米自行火炮时,仍感到吃惊。]
  虽然主要基地能够自卫,但它却不能保证掩护通向敌人的接近路。这些接近路应由进攻坦克加以掩护,如果进攻坦克不可能担任掩护,那就应由为此目的而派遣的特种部队加以掩护。这就是说,凡有可能,进攻部队应在这样一个地区寻求战机,如不成功,它可由该地区退回其反坦克堡垒,或退入隘路——即翼侧设置有反坦克障碍物的地区。
[注:在月间,隆美尔在袭击“骑士桥哨所”失败以后退却时,他就退守到由其反坦克炮轰成的人工隘路和他开辟的通过盖扎拉-比尔哈凯姆地雷场的通道上。10月,他虽然占领了一条隘路——即地中海与盖塔拉洼地之间的阿莱曼位置——但其后方最近的隘路却是西边二百英里处的苏卢姆隘路。假如他仅使用实际数量一半的地雷来掩护正面,同时把另一半埋设在其后方四五十英里处,他的阵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不可以只微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