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休闲渔业的发展规划,要今年的,不知道...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_发展规划_范文大全
>> (总 1343 篇) >> 正文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公文易温馨提示:本文中含有“公文易文秘资源网-”防盗标识,请使用本范文时注意检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渔业应运而生。休闲渔业,概括起来就是利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人们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近日,我们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我市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消费范围扩大已不局限于人为环境,休闲娱乐进入寻常人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欲望,使得崇尚自然蔚然成风。近几年沿江开发,靖江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为主,消费型城市逐步显现,对渔业消费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养殖户和企业利用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渔业资源,开始从事养殖与垂钓兼有的渔业生产。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据调查统计,现有休闲渔业项目17个,经营规模1807亩,总投资逾1000万元,吸纳劳动力200多个,2004年接待消费者3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500万元。纯收入近400万元。经营地大多分布在沿江,以新桥镇最为集中;水域以长江潮间带围栏养殖、圩堤提水养公文易文秘资源网-殖、近江池塘为主;投资主体有村集体、个人合股、工商企业、城乡居民个人,以市内投资为主,也有市外资金注入。纵观全市的休闲渔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长江潮间带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放养鱼种均为斤两鱼种和部分成品鱼,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比较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市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成鱼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有。全市13个此类经营单位,2004年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其中经营业绩较好的团结李王两户垂钓,占地面积80亩,总投入约20万元,去年接待垂钓爱好者200人次,经营收入30万元。陈玉东场占地100亩,垂钓收入近10万元。
2.垂钓型。专事垂钓休闲,不进行养殖,垂钓鱼全是成品鱼,大多从外地调入。此类经营单位或由养殖单位转型而来,如新桥新合长江养殖场,改制后的靖江市水产良种场;或直接建设而成,如佳禾置业投资的100亩围栏养殖,滨江村郭兰春与上海合建的100亩围栏养殖。
3.垂钓、餐饮结合型。将垂钓与餐饮有机结合,一举多得。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一些专业垂钓单位同时兴办餐饮,如新合村在场内建设了“江之韵”饭店,节假日日接待超100人,日营业最高达到5000元。二是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如万源大酒店兴办的农业科技示范园200亩水域都开放垂钓,同时提供餐饮服务。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既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体来说,我市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现有的休闲渔业项目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我市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大规模综合性休闲项目还较缺乏,知名度不够,难以吸引顾客。另外,近几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
三是经营者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二、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休闲方式,休闲渔业给城镇居民节假日生活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使他们走出拥挤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尽享取鱼之乐、食鱼之美。从我市情况分析,发展城郊型休闲渔业潜力巨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受空闲时间的限制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一般居民家庭喜欢短期城郊休闲消费。与外出旅游相比,城郊休闲游具有距离短、花费少、有效休闲时间长的优势。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乡间交通发达,游客一般都能在半小时内到达目的地,十分适合发展“短、平、快”式的城郊休闲渔业。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我市濒临长江,水土气自然环境优越,可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及取得安全食品的要求。加之我市水产养殖比较发达,有成熟的生产管理技术为休闲渔业提供生产角度的技术支撑,这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市场需求旺盛。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郊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近年来,垂钓娱乐活动快速发展,垂钓休闲已成为一些城镇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有钓鱼爱好者逾万人,每年参加垂钓活动的达到20万余人次。在这样背景下,适时发展休闲渔业,必将成为我市居民的消费热点。
我市发展城郊休闲渔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对拓展渔业空间,开辟渔业新领域,满足城镇居民垂钓、娱乐、休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受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市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渔业经营者在继续搞好水产品养殖的同时,利用池塘、等场地建设休闲渔业开展休闲配套服务活动,能有效缓解目前我市渔业生产中资源短缺等各种矛盾,优化渔业结构,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发展休闲渔业,通过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渔业向其他行业延伸。同时,还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和容量,不但增加农民转岗转业的途径,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而且由于拉伸延长了渔业产业链,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增加渔民收入。第三,休闲渔业一般利用现有水域和渔业设施,同时利用渔民的专业技能,因此不但投资少,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项目,吸引人们在闲暇时进行度假娱乐和消费,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休闲渔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有利于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持特色、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打造我市休闲渔业特色品牌。
(一)完善发展规划,策划并实施高品位的休闲渔业项目
制定规划是避免建设散乱的有效办法。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完善靖江市休闲渔业发展布局规划,分期分批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配套型休闲渔业基地。根据我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情况,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大型项目。
1.江心洲垂钓娱乐基地。该项目能与我市发展长江经济相呼应,而且江心洲环境幽静,远离喧嚣城市,水质清鲜,空气清爽符合休闲的需要,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内容主要是购置游艇、内陆垂钓塘、停车场、水上饭店等。
2.新桥休闲渔业基地。该项目利用紧邻规划建设中工业园区的优势,建设以新合长江养殖场为基础的休闲渔业。主要建设内容是改造渔塘和钓鱼池,增加鱼类品种,改善餐饮和娱乐条件。
3.长江农场休闲渔业基地。该项目以陈玉东养殖场为基础,以新港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农场农业生产的优势,建设成为集赏花、观景、四季采摘、挥竿垂钓、自由农耕农作的综合性休闲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是扩大养鱼塘,建设停车场、饭店等。
(二)制订优惠政策,扶持休闲渔业发展壮大
休闲渔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休闲渔业不断发展壮大。
1.资金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开发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2.税收政策。休闲渔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发展之初,有关的税费要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扶持休闲渔业的发展。
3.土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只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应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4.价格收费。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1.规范休闲渔业的有关市场行为。如出台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其它在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应以规范。为全区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3.大力加强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客房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需求。同时,渔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也应本着和谐、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则,突出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
(四)加强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休闲渔业知名度不高是目前渔业休闲消费人群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在打造品牌、强化整体包装宣传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通过各种媒介,运用各种方式,面向广大城镇居民,广泛宣传渔文化,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二是要把休闲渔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增加水上旅游、水上捕鱼观赏及集钓、捕、品鲜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三是发展观赏渔业,扩大休闲渔业的内涵。
浅议城郊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追求经济增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
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卫生事业突破发展
卫生系统广大职工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担当解放思想的践行者,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学习,在更新观念上突出一个“新”字。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整天只忙于和患者打交道,忽视了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存在着思想观念封闭保守,缺少开拓进取意识,不敢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框架构想
摘要: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投入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究与开发,并已形成二十一世纪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急速发展,导致交通拥挤、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发展ITS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山区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等要求,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划要点。从提出“和谐社会”的新执政理念,到制定“和谐社会”的具体规划,实现了一个重大转变。近年来,
基金业发展与基金评级体系建立
一、基金业的发展从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看,证券投资基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结构健全、蓬勃发展的产业。同时,我国基金管理已形成了严谨、科学的资产托管与投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已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基金投资运
(佚名 2016年)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相关范文
赞助商链接
Copyright &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信息分类名称:
林业/其他公文/全社会
涪陵区政府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涪陵区林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通知
涪陵府办发
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区林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19日
涪陵区林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 林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涪陵林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发展,森林资源大幅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一、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一)林业用地面积增加13万亩。&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了坡耕地退耕还林补植改造,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与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种植业、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荒山造林与封山育林、绿色村镇造林、城周森林屏障、速丰林基地、公路绿化、湖库水系绿化、长江两岸绿化、苗圃基地工程、水土保持造林、岩溶地区石漠化林业工程治理和中幼龄森林抚育等各类营造林项目建设,累计超过90万亩,建设桉、杨等速丰林基地10万亩,经济林、竹林面积分别超过22万亩和21万亩。&十二五&末,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19.9万亩,占全区幅员面积的49.6%,5年增加了13万亩,增长6.2%。林业用地面积总量,列全市列第14位、城市发展新区第2位。
  (二)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17万立方米。2015年,全区活立木蓄积量超过814万立方米,比2010年增加117万立方米,增长17%,年均增加23.4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活立木蓄积6.98立方米。活立木蓄积总量列全市第12位、城市发展新区第1位。
  (三)林业产值增加近9亿元。2015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18.78亿元,比2010年增加8.78亿元,增长88%,农民林业收入人均达到1273元。
  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一)森林覆盖率增加7个百分点。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比&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末提高7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超过49%。
  (二)有林地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0%。全区有林地亩均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4立方米,比&十一五&期末增加0.5立方米,增长10%,有林地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6.4%;近、成熟乔木林的面积占比突破30%,蓄积占比突破40%。
  (三)植树造林和林业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林业项目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手段,业主负责、法人建设、招标实施、建设监理成为&十二五&期间林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形式,强制性和推荐性林业标准成为林业建设的重要依据。良种壮苗使用率、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比&十一五&末显著提高,造林设计率、按设计实施造林和验收、经济型造林和工程化管理的意识显著增强。林业建设的三大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得到显著体现。
  三、林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期间,涪陵成功创建为重庆市森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南沱镇睦和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大木乡被命名为重庆市&生态文化乡(镇)&,区政府办公室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太极大道入选重庆&最美街道&十强。成片荒山荒坡全面消灭。全区人均拥有林地1.87亩,比5年前增加了9.4%;人均拥有森林面积1.72亩;乔木林平均郁闭度超过0.5。初步形成了独具涪陵特色的乌江画廊、长江三峡库周沿江河谷森林景观;武陵山、大梁子山高山森林景观;涪陵城周森林景观;龙潭-蔺市坪上森林景观;梨香溪、蒲江河、土溪等溪河沟槽森林景观以及李渡杨梅、山仑油茶,江东杨梅、无花果,南沱龙眼、笋竹等乡村森林景观;以及天宝寺水库、水磨滩水库、梨香溪、龙潭河湿地景观等。
  四、林业经济加快发展
  2015年,全区注册林业经济组织273个,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2.9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有1家、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有3家、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有5家、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有1家、100万元&500万元的有7家,包括花卉苗木、野生动植物种养植(殖)业,门业、木竹材、家具、森林食品等林产加工业和森林旅游、林业咨询服务等三产服务业。确立了林产业笋竹、油茶两个发展重点和特色效益产业发展方向。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23家,3户企业成为重庆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林业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末,全区林业管理体系日瑧完善。区林业局机关新设行政审批科(法制科);成立江东桫椤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区林业局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有在职职工226人,有森林公安民警21名。除敦仁街道没有专门的林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外,涪陵新城区和马武镇在农服中心内配备了专职林业管理人员,其余24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林业工作站,全区乡镇、街道有林业管理人员453人。
  &十二五&期间,完成了重庆市第4次一类清查涪陵区调查、涪陵区第2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第二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制定了《涪陵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2&2020年)》,全面施行了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初步完成数字化林业的阶段性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森林资源管护网络体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成立了涪陵林权交易所和林权登记管理服务中心。推进依法治林,持续开展林业执法专项行动,侦破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林政案件590件,行政审批办理超过6千件。建立了防止(治、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乱砍滥伐林木和侵占林地的&四防&管理体系并不断深入治理。制定并修订了全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开展了阻隔带、消防水池、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等森林防火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了防火组织和防火队伍。全区实施了松材线虫病防控&集中攻坚战&和&巩固防控行动&两大战役,全面禁止松木的非除治性采伐,加强了松木及其制品的运输、加工管理,严格实行定点安全利用。建立天保工程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区&乡镇(林场)&村&护林员&四级网络,实行了森林资源台帐化管理、采伐许可证电子化办理。深入贯彻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和规范对使用林地的审核审批,及时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十二五&期间,全区森林防火取得较好成绩,区森林防火指挥部获得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国家林业局的表彰,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松线虫除治机制、模式、效果得到重庆市肯定,年林木采伐限额指标控制良好,使用林地审核率超过96%。
  第二节 发展经验
  一、组织保障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相继成立或调整了区绿化、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森林工程、长江两岸绿化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8个工作领导机构,相关区领导担任组长或指挥长,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二、投入保障
  &十二五&期间,全区林业建设完成投资22亿元:政府性资金投入17亿元,其中市级以上资金8亿元、区本级资金9亿元;社会资金投入5亿元。
  三、制度保障
  (一)工作考核制度。&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对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森林工程、长江两岸绿化等工作实行了专项考核或综合考核。
  (二)资金保障制度。区政府出台了森林工程建设优惠扶持政策,对造林土地、苗木、税收、资源利用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松材线虫病防控除治实行&区上定额补助,乡镇自筹补差&,确保防控需要。以国有资产抵押、由区财政兜底贷款融资4.5亿元保障森林工程建设。
  (三)工作管理制度。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森林工程&监督意见&、&建设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建设成果管护暂行办法&、&绿化长江企业定向捐资造林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管理文件。
  四、技术保障
  积极培训推广林业技术、引进培养林业人才。通过退耕还林、三峡后续植被恢复、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和工程建设,全区培训和锻炼了一大批林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麻竹、核桃栽培技术,林业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森林防火技术等得到较好的普及、提高,移动消防水袋、水泵、飞机防治、灯光诱杀、新型引诱剂诱捕等先进设备技术得到了比较多的运用。竹柳引种通过了重庆市级品种审定。&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引进林业硕士人才6名,新晋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2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15名,其中高级6名。
  五、创新保障
  深化改革林权制度,探索建设林业要素市场,开展森林保险。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实行了区林业局科室与乡镇街道林业站&科站同考&的工作管理办法。成立涪陵农建集团作为林业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平台。全面推行国家工程造林,实行政府性林业项目代建。创立了退耕还林直补资金申报制度,规范退耕还林直补资金申报程序和材料要求。建立林业生产项目管理办法,系统规范林业项目计划、方案、建设、验收、资金管理等活动。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林地生产率低,质量水平不高
  全区用材林年林木生长量只有13.1万立方米、亩均0.27立方米,年增加产值仅189元/亩。幼龄、中龄、近熟龄、成熟龄与过熟龄乔木林分的面积占比为17:39:32:11:1,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占比为77:11:12,森林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仍然不合理,纯林多,林相单一,景观单调,林分健康状况差,稳定性较低。
  二、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林业总量偏小
  全区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6%和69%,还不能满足特色林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要求,有7万余亩林地处于可变状态,林业总产值占全区国民经济总量和大农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
  三、自然和人为制约林业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
  天气变化和人为活动日益频繁;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防控难度增大;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一方面损害森林资源,另一方面又加大对良好生态环境的依赖;林产业投入周期长、比较效益低;林区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差;非生产性入林活动日趋活跃,森林资源保护的难度不断增大;林业资源体量与社会贡献率不相匹配;林产业发展和公共投入力度不够;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林业&十三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国家和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发展带来动力和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长江经济带森林和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战略,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二、全区战略定位为林业发展指明方向
  涪陵林业&三区&功能兼备(&三区&功能:除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外,以长江涪陵段为代表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以乌江涪陵段为代表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功能也同时承载),为转变全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式、探索涪陵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重庆市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全区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安全压力和林业生态恢复难度大
  全区生态环境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高,区内各大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不强,资源开发强度较大,城镇、交通、水利、能源、矿山等工程建设,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破坏。
  二、&幸福涪陵&建设给林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涪陵区做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幸福涪陵&总体框架、基本建成&幸福涪陵&的战略部署。这个部署给全区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五大功能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内各区之间的发展竞争,日益强烈,对涪陵区林业发展既生发强劲动力,也形成巨大压力。
  三、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全区70%的人口将在&十三五&期间集聚到城市和42%的规划发展空间,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环境承载力极限不断临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突出,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指标对林地规划和林地保有量形成了事实挤压;非林项目争林地,非林地造林落实困难,生态建设用地紧张,林业生态建设空间趋紧,迫切需要加快提升现有森林资源的经营水平和质量。村民居住分散,林内非林业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的保护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困难。
  四、基层力量和基础条件薄弱
  乡镇林业管理人员配备、管理水平较差,专业技术力量还比较弱,森林经营管理的观念陈旧、方式粗放、信息化程度低,国有林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林业发展的路、水、电、讯、机(械)等基础条件设施落后,制约着全区林业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
  五、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艰巨
  生态功能与民生功能的有机发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传统行业与快速发展、比较效益低下与社会预期高企的协调,改革林业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与治理方式、国有林场管理、林业项目扶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制度等都急待改革,&十三五&期间林业的改革任务艰巨而紧迫。
  第三章 林业&十三五&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市委、区委四届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和&幸福涪陵&建设目标,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规范发展秩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林地、湿地和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提高林业开放度和可进入性,增强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深化林业改革,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基本建成生态系统稳定、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宜居宜业的长乌江交汇生态屏障、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城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注重合理利用,形成保护和发展良性循环。
  二、兴林惠民,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统筹规划,分区施策。立足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和涪陵区四大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分区施策,优化各功能区生态空间和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区域特色。
  四、依法治林,有序发展。着力破解制约林业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完善林业体制机制,把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五、创新驱动,加快发展。增强林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驱动,构建高水平的林业建设、管理、服务、技术支撑、保障体系,促进森林和林产业提质、升级和又快又好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不低于2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7%,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90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20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保有面积25万亩,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湿地和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较好保护,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发展型林业,为全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涪陵区林业&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林地保有量(万亩)
森林面积(万亩)
森林覆盖率(%)
林木覆盖率(%)
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湿地保有量(万亩)
林业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森林火灾受害率(&)
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林业经济年增长率(%)
  第四节 区域布局
  一、空间布局
  城市功能区。布局在涪陵城市周围,包括崇义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不含梓里片区)、江北街道、江东街道(不含天台片区)、李渡街道(不含石龙片区)、龙桥街道(不含酒店片区)、义和镇(李渡工业园区拓展区)。幅员面积339平方公里、占比11.5,现有人口42.8万人、占比39。
  沿江集聚区。布局在长江、乌江两岸第一层山脊内,包括新妙镇、石沱镇、蔺市镇、清溪镇、南沱镇长江两岸第一层山脊以下;义和镇(不含李渡工业园区拓展区);白涛街道、百胜镇、珍溪镇(沿江部份)。幅员面积910平方公里、占比31,现有人口42.8万人、占比29。
  城郊农业区。布局在坪上地区和江北地区,包括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同乐乡、增福乡、大顺乡;荔枝街道(梓里片区)、龙桥街道(酒店片区)、李渡街道(石龙片区)、蔺市镇(堡子片区)、清溪镇(土地坡片区);白涛街道、新妙镇、石沱镇、百胜镇、珍溪镇(非沿江部份)。幅员面积1178平方公里、占比40,现有人口27.8万人、占比25。
  生态发展区。布局在后山地区,包括焦石镇、罗云乡、武陵山乡、大木乡、江东街道(天台片区)。幅员面积515平方公里、占比17.5,现有人口7.1万人、占比7。
  二、区域定位
  (一)总体定位
  发展城乡林业统筹发展区。统筹城乡绿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突出林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生态支撑作用。发展高效林业,使林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部分,林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位居城市发展新区和全市前列。
  (二)功能区定位
  城市功能区 为森林城市、城市林业、林产加工业、林业综合服务业发展区。
  沿江集聚区 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陆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区,特色林业和笋竹种植加工产业发展区。
  城郊农业区 为天然林资源和城市外环生态保护发展区,木本油料林和速丰林基地发展区,森林体验休闲旅游发展区。
  生态发展区 为森林和自然资源保护发展区,石漠化生态修复区,野生动植物与干果种养和林下经济发展区,森林旅游发展区。
  第四章 林业&十三五&主要任务
  第一节 林业生态修复系统建设
  以木鱼山、大梁子山、武陵山、黄草山的退化防护林修复、以国有林场的木材战略储备林建设、焦石&白涛&天台、丛林和荔枝区域的石漠化土地林业治理、长江防护林三期建设、竹林复壮和新一轮退耕还林为重点,实施林业生态修复建设。
  一、区域修复重点
  城市功能区以聚云山、望州关、雨台山、北山、黄草山城市可视绿地特别是山脊、三高(渝涪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南涪高速公路)三铁(渝怀铁路、渝利铁路、涪南铁路)绿地修复、关键节点和重要部位花化、香化、美化为重点,实现城周山体公园化,构筑城周森林屏障和绕城绿色走廊。沿江集聚区以长江、乌江干流滨江百米带四岸山脊绿地修复,渠溪河、梨香溪两岸绿地修复,&三高三铁&非城市功能区段、茶涪路、涪丰路绿化修复和国道319线乌江段可视范围森林改造提升为重点,构筑山水绿带。城郊农业区以大梁子山、木鱼山、黄草山生态修复和溪河水库林网、农田林网修复为重点,构筑坪上林海。生态发展区以武陵山、铜矿山生态修复和关键节点、部位的花化、美化为重点,构筑高山森林屏障。
  专栏1 功能区生态修复重点方向
生态修复重点方向
城市功能区
1.聚云山、望州关、雨台山(插旗山)、北山、黄草山城市可视绿地特别是山脊森林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
2.渝涪高速公路、江南高速公路、南涪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渝利铁路、南涪铁路两旁绿地修复与景观提升
沿江集聚区
1.长江、乌江干流滨江百米带四岸山脊绿地修复
2.渠溪河、梨香溪两岸绿地修复
3.&三高三铁&非城市功能区段绿化修复
4.茶涪路、涪丰路绿化断带修复
5.国道319线乌江段可视范围森林改造提升
城郊农业区
1.大梁子山、木鱼山、黄草山生态修复
2.溪河水库林网修复
3.农田林网修复
生态发展区
武陵山、铜矿山生态修复和关键节点、部位花化美化
  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竹林基地发展到26万亩,速丰林基地发展到10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0万亩(其中油茶7万亩、核桃1.5万亩、其他特色经济林1.5万亩)。
  (一)退耕还林。积极发挥第一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后续产业效益,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3万亩。
专栏2 退耕还林区域布局
规模(万亩)
投资(万元)
  (二)森林抚育。实施森林抚育130万亩。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中幼龄森林抚育10万亩。
专栏3 中幼龄森林抚育区域布局
规模(万亩)
投资(万元)
其中中央补助森林抚育
  (三)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石夹沟、白沙沱、悦来河、四平沟、狮子、土溪、大溪、吊水岩、双龙河、白洋沟、水洞口、小溪等12条小流域石漠化林业植被工程治理3.5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
  专栏4 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布局
规模(万亩)
投资(万元)
城市功能区
沿江集聚区
城郊农业区
生态发展区
武陵山乡、焦石镇、罗云乡、荔枝梓里
  (四)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封山育林7.5万亩。
  专栏5 天然林资源保护封山育林区域布局
规模(万亩)
投资(万元)
  (五)实施沿江笋用竹复壮改造4万亩。
  (六)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实施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7万亩。
  专栏6 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区域布局
规模(万亩)
投资(万元)
  (七)马尾松林纯林林分改造1万亩。
  (八)重要生态节点部位特色景观林新造0.25万亩。
  (九)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村落绿化0.5万亩。
  (十)战略储备林、退化防护林生态修复2万亩。
  三、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一)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修复
  实施消落带隔离带建设,恢复消落带植被。
  (二)其他湿地。以天宝寺水库、水磨滩-红星水库、龙潭河、渠溪河、梨香溪等为重点,开展湿地植被恢复。
  第二节 林业生态保护系统建设
  完善全区林业生态空间布局,明确各类生态用地保护界限和管控要求,提高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林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和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加强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
  一、区域生态保护重点
  构筑&两环两区三园六地&林业生态保护系统。城市功能区以&内环三山&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保护为重点,加强&三山&管控区域之外林业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沿江集聚区以国家、地方重点公益林林地、林木保护,三峡水库库周生态保护带(长江两岸百米景观林带)林木保护,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防控和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加强长江、乌江两江四岸第一层山脊以内的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城郊农业区以黄草山、木鱼山、大梁子山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防控和湿地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灾害管理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发展区以武陵山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保护好各功能区内城镇之间独立山体生态系统和城镇周边山脊、江河两岸山脊绿线资源。
  专栏7 区域生态保护重点
区域生态保护重点
城市功能区
1.&内环三山&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保护
2. &三山&管控区域之外林业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
沿江集聚区
1.国家、地方重点公益林林地、林木保护
2.长江两岸百米景观林带(三峡水库库周生态保护带)林木保护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4.森林火灾防控
5.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6.城镇之间的独立山体生态系统和城镇周边山脊、江河两岸山脊绿线保护
城郊农业区
1.黄草山、木鱼山、大梁子山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2.黄草山、木鱼山、大梁子山森林火灾防控
4.生物多样性保护
5.城镇之间的独立山体生态系统和城镇周边山脊、江河两岸山脊绿线保护
生态发展区
1.武陵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2.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林业资源保护
3.城镇之间的独立山体生态系统和城镇周边山脊、江河两岸山脊绿线保护
专栏7-1 两环两区三园六地
  &两环&。即内环和外环。内环三山-大梁山、雨台山和铁柜山;外环四山-东边武陵山、南边大梁子山、西边木鱼山和北边黄草山。
  &两区&。即大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江东桫椤(区级)自然保护区。
  &三园&。即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森林公园和望州关森林公园。
  &六地&。即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和天宝寺水库湿地、水磨滩-红星水库湿地、龙潭河湿地、梨香溪湿地和渠溪河湿地。
  二、确定重要林业生态空间和林地红线
  界定重要林业生态功能区域布局,确定重要林业生态区域空间,划定林地管控红线。建立林业生态红线管控系统和重点生态区空间管控系统,形成系统性、网格化的林业生态空间格局。到2020年,确保全区林地面积不少于204万亩,森林面积不少于200万亩,湿地面积不少于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专栏8 林业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格局
森林覆盖率
林业生态红线管理系统
重点林业生态空间管控系统
  三、林地资源管理与森林资源监测
  (一)林地资源管理
  认真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和《重庆市涪陵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坚守林地和森林两条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和推进林地差别化管理,坚持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严格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和林地&一张图&、定期核查管理,严格规范森林、林木、林地和木材采伐运输使用管理活动,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执行制度,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
  (二)森林资源监测
  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涪陵区森林资源监测站基础设施设备,形成森林资源区和定点两级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全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运用,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推进地方林业技术规程、规范、基础数表的制定和更新,组织开展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监测、涪陵区林地&一张图&修改完善及期内3次林地更新、西南岩溶地区第3次石漠化监测、全国第9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重庆市第3次复查)、第6次沙化监测、第3次湿地资源调查和全区第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等监测调查工作。
  专栏9 林地资源管理与监测
工 程 名 称
林地一张图完善
区森林资源监测站设施设备
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第三次石漠化监测
第三次湿地资源监测
  专栏10 森林资源非监督调查
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监测
十三五期间
涪陵区林地&一张图&修改完善
2016、2018和2020年
西南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
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重庆市第三次复查)
第六次沙化监测
第三次湿地资源调查
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
  四、林业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建设
  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建设管理,严格各功能分区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开展生态敏感区内的生态移民。
  (一)森林公园建设
  巩固现有的1个国家级、2个省级森林公园的建设。新建森林公园2个。强化森林公园机构能力建设,设立涪陵区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完善森林公园监测体系、评估机制,开展管理成效评估,建立森林公园基础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管理和监测数据库。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
  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将湿地、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作为新建自然保护区和划定保护小区的重点。
  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区自然保护区确标立界100块,新建巡护道路10公里、保护站点2个、检查站2个、宣教业务用房(管理站)150平方米、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20公里,并配套相应基础设施设备。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系统,实现主要生态板块的自然衔接,促进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区域内物种基因的有效交流,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以自然保护区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区域为重点,建设完善生态廊道5公里。
  专栏11 林业生态敏感区建设与保护区域布局
工 程 名 称
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
区级自然保护区
典型自然保护区小区
自然保护区基础能力建设
宣教业务用房(管理站)
防火隔离带
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确保95%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95%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
  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综合评估。对全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的植物资源进行本底编目,建立陆生维管植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种质资源数据库,构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
  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建设1个区级野生动植物监测站、1个野生动物监测点。
  (二)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
  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与救护。重点对榧树、楠木等珍稀野生植物实施拯救保护。
  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物种拯救与保护,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基础能力建设。完成全区濒危动植物普查工作。新建应急救护点1个,建设珍稀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建天宝寺水库区级湿地公园1个。
  (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湿地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和监测,建设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涪陵监测防控体系。新建区级野生动植物监测站1个、珍稀野生动植物监测点1个。
  六、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五化&(火灾防控现代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森林防火信息化、扑救工作科学化、管理机制规范化),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内。到2020年,涪陵区森林消防应急救援基地建成,重点区域火情了望监测覆盖率达到75%以上,重点区域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85%以上,有林乡镇街道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建设达标率达到75%以上。
  (一)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建设
  改善宣传教育设施设备,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传媒,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意识。
  (二)森林消防队伍及装备能力建设
  加强专业队伍及专业队伍的基础设施、培训设施、常规装备、以水灭火装备等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灭火技术、机具,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学习,实现以人工扑救为主向以机械化灭火为主的扑救方式转变,提升快速处置突发森林火灾的处置能力。
  (三)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
  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S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加强火场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业务软件、数字通信网络和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火信息化水平。
  (四)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构建集卫星林火监测、视频监控、了望塔监测、地面巡护等为一体的林火监测系统,积极预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建设可燃物因子采集站10个、瞭望塔10座、智能化森林防火监控视屏前端35个、森林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系统1套、配置移动监测装备700台。
  (五)森林防火减灾系统建设
  编制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规划。重点在森林资源保护价值高、重要保护目标等部位实施建设,构建以自然阻隔、道路阻隔为一体的林火阻隔网络。新建生物阻隔带200公里,构建与自然阻隔、道路阻隔为一体的林火阻隔网络。建设森林消防水池500口,完善重点林区水灭火保障设施。建设重庆市森林防火物资储备片区库(涪陵库)1500平方米,提升区域性森林灭火救援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七、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全面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以松材线虫病、常发性森林病虫害、森林鼠(兔)害、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等防控为重点,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松材线虫病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开展松材线虫病和松墨天牛等常发蛀干病虫害、马尾松毛虫等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工程治理。有计划地进行林分改造,增强林分御灾能力。&十三五&期间,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和松墨天牛综合防治20万亩,实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10万亩,及时治理突发林业有害生物。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监测预警体系。构建覆盖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测报网络和预警体系。实现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的网络化采集、传输、处理、分析、评价、发布与共享,及时监测、预报、预警全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十三五&期间,完善区级测报站1个、重要乡镇(林场)监测站5个,将涪陵纳入全市的区域性监测预警中心之一,升级涪陵区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更新补充监测专用车1辆。
  检疫御灾体系。建立检疫御灾系统,完善检疫基础设施和检疫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诊断、封锁和除害处理,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十三五&期间,加强全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建成检疫实验室1个,升级涪陵区检疫监管信息系统,将涪陵纳入全市的区域性检疫除害处理场,更新补充检疫执法车1辆。
  防治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防治指挥系统,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防控队伍。组建区级应急防治专业队1支、药剂药械储备库1个,升级涪陵区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更新补充防治作业车1辆。
  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扶持和发展多形式、多层次、跨行业的社会化防治组织,积极实施无公害防治。&十三五&期间扶持发展社会化防治组织5个以上,建成涪陵区森林病虫标本室。
  专栏1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区域布局
工 程 名 称
林业有害生物治理
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和松墨天牛综合防治
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治理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
区级测报站
乡镇林场基层测报站
区域性监测预警中心
区级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监测专用车
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
区级检疫执法队
区级检疫实验室
区级检疫监管信息系统
区域性处理场
检疫执法车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灾
市级应急指挥中心
区级药剂药械储备库
应急防治专业队
社会化防治组织
区级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防治作业车
  第三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
  坚持特色发展、集群发展、效益驱动、市场运作原则,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建立现代林业经济体系。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产品附加值为基础,大力发展林产业基地及配套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业综合服务、林产品交易等第三产业,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整合各种资本要素,推动林业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
  一、区域生态经济布局
  城市功能区主要依托成熟的市场主体,培育能够配置全区林业产业资源的综合要素市场和融资平台,依托区域内森林景观资源和林地资源发展都市林业观光、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建设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沿江集聚区主要突出笋竹等高效、集约林业产业发展,发展笋竹和木竹加工业,林业集约化水平较高;城郊农业区突出林业资源的多功能效益,以木本油料林为重点,发展有机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林下经济和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生态发展区以特色效益林业产业、森林旅游等为重点,发展森林观光和游憩产业。
  专栏13 林业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重点与方向
城市功能区
1.林业要素市场
2.林业融资业
3.都市林业观光休闲
4.花卉苗木
沿江集聚区
1.笋竹种植加工业
2木竹加工业
城郊农业区
1.木本油料基地
2.林下经济
3.生物质能源产业
4.森林湿地生态旅游
生态发展区
1.特色效益林业
2.森林观光休憩产业
  二、林业生态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笋竹、木本油料和特色经果林、花卉苗木、中药材、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产业及其配套基地。建设特色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绿色、循环、低碳型加工企业,扶持产品流通、知识产权等产后环节的增值增效。推进林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居建设,培育森林人家、林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林业知名品牌。发挥森林疗养功能,构建森林疗养、度假和养老胜地,创新生态产业。&十三五&末,木本油料林基地规模发展到10万亩(新发展5万亩),竹基地规模发展到26万亩(新建5万亩)、其中笋竹基地发展到10万亩(新建5万亩、改造5万亩),经济林规模发展到30万亩(新发展7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发展到1.8万亩(新发展0.2万亩),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发展到4个(新增1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到2个(新增1个),建成集体森林公园2个,发展森林人家50个,建成较大规模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2个。适时放开松科林木&禁伐&约束,年木竹材利用能力发展到15万立方米(吨);建设以麻竹笋为主的竹笋食品产业基地1个和林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1个;新栽植珍贵稀有林木100万株;加强木本蜜源植物栽培种植。
  专栏14 林业生态产业区域布局
木本油料产业
特色经果林产业
中药材产业
林产品 加工产业
花卉苗木产业
森林旅游产业
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产业
新建基地规模
1万亩(其中林下0.5万亩)
增加木材利用能力5万立方米(吨)
森林公园3个、 森林人家50个
2个较大规模养殖场
城市 功能区
沿江 集聚区
城郊 农业区
生态 发展区
  三、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发掘以巴枳传统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特色生态文化,扶持松竹文化等创意产业发展。建设竹园1个(南沱百竹园)、樱花园1个(江东插旗山)、油茶园2个(李渡山仑油茶园、荔枝梓里油茶园)。
  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新型林业市场主体。到&十三五&末,全区市级林业龙头企业达到5家,新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林业大户50户、民营林场2个、集体林场2个、家庭林场20个、林业经纪人20名、林业经营带头人10名、森林人家30个。
  五、林业要素市场建设
  加快推进林业市场化,建立和完善以林权流转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产权交易、森林碳汇交易、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产品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林业要素市场,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成集体林权数字化调查,建立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把涪陵林权交易所建设成为重庆市林业要素交易市场,将电子商务平台延伸至乡镇街道。
  专栏15 新型林业市场主体培育与林业要素市场建设
规模(个)
新型林业市场 主体培育
市级林业龙头企业
林业专业合作社
林业经纪人
林业经营带头人
林业要素市场建设
综合要素市场
区域性要素市场
林业资源流转平台
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含数字化调查)
  第四节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依托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发掘和保护原生态林业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艺术创作,弘扬和传播林业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一、区域生态文化发展重点
  城市功能区重点依托现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纪念林基地等生态文化载体,大力开展各类生态文化示范活动创建,加强生态文化创作、研究及传播、推广,积极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沿江集聚区重点依托三峡库区文化,挖掘和保护区域内原生生态文化资源,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体验基地建设,开展生态文化研究和传播,大力开发与生态旅游、生态科普相关的生态文化产品,积极培育具有三峡文化特色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城郊农业区重点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示范活动创建和生态文化传播。生态发展区重点依托民俗文化,开展生态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建立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科普体系,积极培育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
  二、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湿地、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丰富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区县&争创活动,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重庆市绿色新村&,开展&涪陵区绿色新村&创建评选活动,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生态文化教育、科普示范基地,完善森林、湿地科普网络。深入推进纪念林基地建设,开展绿地和名木古树保护及认建认养活动。
  (一)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到2020年,全区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4个、林业自然保护区2个、区级湿地公园1个,建设生态公园2个(江北生态公园、插旗山生态公园),植物园2个(白鹤森林公园专类植物园、天台植物园)、
  (二)加强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等生态文化展示、体验、教育平台建设
  到2020年,全区累计创建市级生态文化村2个、绿色新村2个,创建区级绿色新村10个、国家级生态文化村2个。
  三、生态文化研究和保护
  积极推进具有长江三峡地域特色和武陵山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大力开展林业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文化艺术创作。依托社科联、文化委、文艺社团组织、在涪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加强原生态文化保护。对国家级和市级生态文化村、古村落进行重点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其原生生物资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保护,推进生态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较好地保存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习俗、自然风貌、建筑和设施遗存、野生动植物资源。
  四、生态文化创建和传播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建设,不断普及和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一)开展生态文化创建和科普活动。发挥义务植树节、世界湿地日、国际森林日、荒漠化日、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的放大效应,积极开展适合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人员的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等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和生态科普宣传活动。
  (二)开展自然体验、生态教育和生态文艺作品创作、赏鉴等生态文化传播活动。
  (三)开展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和绿化模范城区(县)、绿色新村创建活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及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到2020年,建成市级绿化模范城区(县),创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重庆市绿色新村2个、区级绿色新村10个,建成区级纪念林基地2个、古树名木保护点500个
  (四)加强生态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区级林业系统刊物、网站建设,逐步建设区级林业系统微博、微信、微影等新媒体,在巴渝都市报、涪陵电视台和涪陵在线、巴渝传媒网等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专版、专栏传播与互动。
  (五)加强生态文化艺术创作。组织、动员文化艺术人士深入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一线采风创作,丰富具有涪陵地域特色的林业生态文化作品库。推出一批反映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文化艺术作品。
  专栏16 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城市功能区
沿江集聚区
城郊农业区
生态发展区
自然保护区
城郊生态公园
国家级生态文化村
市级生态文化村
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
市级绿化模范城区(县)
市级绿色新村
区级绿色新村
区级纪念林基地
区级古树名木保护点
  第五节 林业生态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林业对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民生的贡献率,提高林业生态资源的社会开放度,构建服务和民生的生态因子检测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林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建设,提供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支撑。
  一、区域林业生态服务重点
  城市功能区林业生态服务重点体现在对城市功能区城市发展的生态宜居支撑作用;沿江集聚区林业生态服务重点体现在对城市与工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生态隔离作用;城郊农业区和生态发展区林业生态服务重点体现在生态产品的供给作用。
  专栏17 林业生态服务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重点与方向
城市功能区
1.提高林业生态资源开放度,林业生态区域可进入度达到70%以上,为都市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
2.建立完善的都市区生态因子监测网络和评价体系,为城市功能区城市环境监测提供依据。
3.构建与城市绿地相衔接的绿道体系。
4.加强城市森林科技创新驱动,加强科技推广平台建设。
沿江集聚区
1.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防护功能,充分发挥生态隔离作用。
2.构建城镇周边林业生态系统与城市规划区、主要通道相衔接的绿道体系。
3.加强生态林业、效益林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平台和集成示范。
城郊农业区 生态发展区
1.开展生态服务产品供给评价指标体系。
2.探索将森林资源及生态服务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
3.推进碳汇林业发展。
4.建立生态因子检测网络和评价体系。
5.提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及国有林区开放度,生态区域可进入度明显提高。
6.加强效益林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平台和集成示范。
  二、林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开放度,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在确保林区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国有林区的可进入程度。依托绿道系统建设,构建连接主要公路、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区域的绿道网,建设城乡绿道20公里,打造功能完备、衔接有序、惠及民生的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大气负离子监测网络和林业生态因子信息平台。扶持调查、规划、监测等林业中介服务平台,为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专栏18 林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城市功能区
沿江集聚区
城郊农业区和
生态发展区
绿道建设(公里)
大气负离子监测点(个)
林业生态因子信息平台(个)
  三、林业价值评估与生态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对林地、石漠化、沙化、湿地资源和森林主导功能动态变化监测,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完善全区森林资源、湿地、石漠化监测体系,构建国家&市&区&定点的四级监测网络,建成1个国家和市级森林、湿地动态及生态定位观测站。构建林业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建立反映生态服务产品供给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森林产品实物量、价值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核算,建立林业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监测评价体系,开展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价,推进全区碳汇林业发展。
  专栏19 林业生态监测与价值评估建设
建 设 项 目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心(站)
石漠化监测中心(站)
林业标准化研究制订
  四、健全林木种子体系
  开展完成全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档案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林业、园林绿化育苗基地的建设和良种推广。&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达到60%以上。积极引导建立以服务广大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者为宗旨的苗木花卉协会等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建立涪陵花木交易市场,积极开展以花木供销交易信息网站为重点的花木信息商务平台。
  第五章 支撑体系
  第一节 改革林业管理体制
  一、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行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购买社会化服务形式。加强对国有林场资源监管,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国家所有、市级监管、区县管理、林场保护和经营管理。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科学合理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鼓励社会资本和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推进国有林区产业发展。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纳入全区基本建设、扶贫发展等规划建设。以&五通一改&(通畅林区道路、电力、饮水、电视和通讯,改造生产、生活危旧房)为重点,实施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国有林区基础条件,稳定国有林区基层队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国有林区保护站点。优化岗位结构,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国有林区管理水平。
专栏20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布局
建 设 项 目
国有林场护林队伍
林区巡护交通工具
林区管护站点(新建或改造)
危旧房改造
7000平方米
可持续林区产业试点项目
  二、深化乡镇林业站建设管理
  以充分发挥林业基层综合管理服务作用为重点,加强和深化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优化乡镇林业站职能和管理,改革乡镇林业站公共管理重点,提升乡镇林业站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鼓励林农以林权入股发展合作经营,增加经营收入。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林地与其它农村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开展集体林权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和林权基础信息化建设。完善林权抵押融资评估体系,优化林业担保办法、建立林地林木收储中心,健全林业金融支撑制度。建立完善林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担保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健全林权流转管理体系,规范流转行为,探索公益林流转机制,加快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市场建设,加强对林权交易的服务和监管。鼓励林权规模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推进森林景观、湿地景观资源流转。探索非林地上的林木&两权&分离管理制度。
  四、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
  对不同森林类别、不同起源、不同地类的林木实行不同的管理,建立差别化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林木采伐指标分配方式,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采伐指标分配机制;改革林木采伐申请审批办法,解决&办证难&和在特殊情况下&谁申请办证&;转变林业主管部门伐区采伐作业和迹地更新的职能职责;推进森林经营管理改革,科学划分森林经营类型,实施分类采伐管理;改革木材运输管理,推进木材运输规范化监管、林木采伐配套、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改革,建立森林培育补偿机制。
  五、建立健全林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区域空间内的森林资源明确产权主体。探索建立由区政府统一管理、区林业局具体管理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大部份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体制。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进一步落实林权,维护林权证法律凭证地位。建立区乡两级林权管理系统,对全区林权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
  (二)健全林地、湿地用途管制制度。开展林地、湿地占补平衡研究。建立涉及林业的重大建设项目的林业部门先期介入审批制度、对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安全的建设项目的生态风险评估制度。
  (三)健全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入中介机构,完善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市场评估评价制度,规范森林资源评估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
  (四)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增长机制。扩大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将退耕还林生态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探索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基金。探索古树名木保护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
  (五)健全生态资源考核和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乡镇政府林业目标考核,建立&一把手&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台账,严格约束性指标考核。编制区乡森林、林地、湿地等林业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对乡镇政府资源消耗、生态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责任考核。探索将林业资源破坏、林业生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脆弱、恶化预警工作机制。
  第二节 加强林业法治建设
  一、林业法制建设
  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抓好&七五&普法规划的落实。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法制工作培训力度,提高林业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落实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清理行政权力,简化和规范林业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改进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深化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完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二、执法能力建设
  林区治安综合治理。推进以森林公安为主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模式,林业案件综合查处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强化国有林区禁种铲毒,推进重点林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跨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有效防控涉林群体性事件,全面提升林区治安稳定能力和水平。
  林区治安基层基础建设。开展以&三情&、&四网&、&两管理&为重点的林区治安基础业务建设,建设森林公安业务技术用房1500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执法办案场所1个。
  林区治安信息化建设。实施林区治安信息化管理工程,加快建设森林公安基础信息、案件信息、情报信息三大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公安无线专网开展警用无线通信保障建设,建立&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电子警务新机制。
  警务保障建设。推进森林公安装备现代化建设,添置或更新配置指挥信通装备1套;拓展森林公安技侦手段,添置指掌纹采集仪1台、建设移动办案平台1个;更新配置执法勤务车辆2台,现场办案设备1套;配套完善执法勤务装备,单警装备配备率实现100%,一线执法民警执法记录仪配备率达100%,民警公安网计算机配备率达100%。
  林木种子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林木种子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规范林木种子生产、经营秩序,规范林木种子市场准入制度,加大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子、破坏林木种质资源等违法行为力度。强化林木种子执法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林木种苗执法队伍。&十三五&期间,完善区种子执法设备1套,加强区种苗管理站基础能力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加强林业综合执法和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配合协调,加大对林业植物检疫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林业植物检疫办证管理、执法程序。
  加强木材流通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第三节 加强&智慧林业&建设
  一、应用系统建设
  围绕生态建设主题,构建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综合门户网站群管理平台和林政管理办公平台,整合森林资源管理业务类、应急与灾害防治业务类、营造林业务类、产业与经济生态运行业务类等应用系统。
  二、应用支撑系统建设
  建设应用支撑系统,为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协同所需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业务访问、业务集成、流程控制、安全控制和系统管理等各种基础性、公共性的功能提供统一支撑,建设虚拟资源管理、基础支撑、应用支撑、多租户管理、信息服务资源运营管理等服务支撑和应用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林业数表模型基础组件、中间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等地理信息平台、林业云平台和决策支撑平台。
  三、林业大数据建设
  建设涪陵区地理空间大数据、林业生态大数据、林业产业大数据等3大类林业数据。区林业数据中心包括公共资源数据库(基础地理数据库、遥感数据库、水文数据库、气象数据库等)、林业基础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湿地数据库、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等)、林业业务数据库(各项工程造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经营、社会综合服务等)。&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林业基础数据库和林业业务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涪陵区与重庆市林业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实现各级业务应用的联动。
  四、信息化标准与规程规范建设
  在国家、重庆市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全区相关标准化建设要求,制订、修改和完善全区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优先制定林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的和关键性的标准。
  五、基础网络及安全体系建设
  按照等保三级要求建设安全体系,重点加强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
  第四节 创新林业科技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林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机制,加强科技考核、科技合作,加强涉林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基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队伍和林学会、林业协会建设,发挥学会、协会的积极作用,建立涪陵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到&十三五&末,初步建成与涪陵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标准质量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林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林业标准使用率达到60%以上,解决2项以上的现代林业发展技术难题,推广应用林木优良品种和林业先进实用技术各5个(项)以上,建成万亩规模的林业科技示范林基地3个、林业科技示范企业1家,
制订竹笋食品加工地方标准1项。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强化本规划对各个功能板块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导向地位,建立统一领导、责任明确、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强化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和责任。设立涪陵区林业建设领导机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明确职责,分解任务。
  二、完善办法,严格考核。结合全区按四类功能区推行差异化的区域林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利于推动涪陵林业四类功能区建设的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导向性、指导性,将不同功能区域发展实效作为衡量乡镇街道工作的重要标准,详细制定与4类功能区域相应的考核方案,定期与不定期监督、检查、通报。
  三、保障要素,加大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林业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银行机构发展委托贷款、承兑汇票、保函、保理等表外融资业务,多渠道为涪陵林业发展融通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推进PPP投融资模式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涉林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对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的具体实施政策,加强与重庆市林业等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市级层面在林产业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涪陵更多支持,提高涪陵在全市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中所占的比重。鼓励符合条件的林业企业申报国家或市级产业振兴和技改、民营企业专项发展、节能重点、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等资金、项目。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林业公共基础设施、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保护、林业保护队伍建设、服务设施和区重点林业产业、特色效益林业的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市场培育等。
  四、加强人才和项目保障。着力培养多层次人才,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依托院校和项目,大力培养涪陵林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和创新管理团队。采取多种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端人才扎根涪陵林业。力争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和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中争取到更大支持。动态储备20个具有带动性的重大项目,通过实施差异化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四类功能区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做好重大项目汇报对接工作。争取重庆市林业投资计划资金更多投入涪陵,推动一批区域性、功能性、枢纽性重大项目获得上级审批。按照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确定资金项目投向。
  附件:涪陵区林业发展&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涪陵区林业发展&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单位:万元
建设性质(新建/续建)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十三五&建设内容及规模(&十三五&不能建成的续建项目)
已累计完成投资(&十二五&续建项目)
&十三五&预计完成投资
&十四五&预计完成投资
产业发展类
笋竹产业综合建设
笋竹种植基地5万亩;竹笋加工基地年加工竹笋10万吨
完成初步规划
木本油料林产业
木本油料基地5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特色经果林产业
经果林基地7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基地1万亩(其中林下中药材基地0.5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集体森林公园2个,森林人家50个
木竹材加工产业
建设年产2万方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加工项目
完成初步规划
珍稀林木种植业
种植珍稀名贵林木100万株
完成初步规划
基础设施类
自然保护区基础能力建设
确标立界100块,建设巡护道路10公里、保护站点2个、检查站2个、宣教业务用房(管理站)150平方米、防火隔离带20公里
完成初步规划
林火阻隔网络建设
建设林内防火林带85公里、林缘防火林带30公里、其它阻隔带100公里
完成初步规划
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可燃物因子采集站10个、瞭望塔10座、智能化森林防火监控视屏前端35个、森林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系统1套、配置移动单兵装备700台
完成初步规划
森林消防水池建设
建设森林消防水池500口
完成初步规划
重庆市森林防火物资储备片区库(涪陵库)
1500平方米
完成可研编制
林业有害生物的测报网络和预警体系
完善区级测报站1个、重要乡镇(林场)监测站5个,升级涪陵区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更新补充监测专用车1辆
完成初步规划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灾体系建设
建设药剂药械储备库1个,升级涪陵区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更新补充防治作业车1辆
完成初步规划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林区巡护交通工具4台、林区管护站点(新建或改造)10个、危旧房改造7000平方米、林区公路79公里、输电线37公里、引水管线25公里、蓄水池8座、卫星电话27台
完成初步规划
生态建设类
完成初步规划
新一轮退耕还林
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3万亩
完成实施方案
中幼龄森林抚育
建设森林抚育10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石漠化治理林业措施
实施石夹沟、白沙沱、悦来河、四平沟、狮子、土溪、大溪、吊水岩、双龙河、白洋沟、水洞口、小溪12条小流域石漠化林业植被治理3.5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人工林造林2万亩
完成实施方案
天然林资源保护
封山育林7.5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特色景观林建设
建设重要生态节点部位特色景观林0.25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战略储备林、退化防护林生态修复
新建战略储备林、退化防护林生态修复2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马尾松纯林改造
完成初步规划
沿江笋用竹复壮改造
2万亩笋材两用竹、2万亩材用竹复壮、补植改造笋用竹; 修建蓄水池、排灌沟管; 管护公路
完成初步规划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
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和松墨天牛综合防治20万亩
完成初步规划
常发蛀干害虫和食叶害虫综合治理
完成初步规划
科技支撑类
完成初步规划
林业科技示范林基地
完成初步规划
竹笋食品加工地方标准
完成初步规划
涪陵林业数据中心
涪陵区地理空间大数据、林业生态大数据、林业产业大数据等3大类林业数据
完成初步规划
民生事业类
完成初步规划
建设连接主要公路、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区域的绿道20公里
完成初步规划
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村落绿化
完成初步规划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
检察院,区人武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19日印发
 |  |  |  |  |  |  |  |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ICP备案: 国际联网备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