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好好地活着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有些事就是那么回事

有些人通过我们的记忆一直活着
有些人通过我们的记忆一直活着
原创 易千元 安陆水易居邓丽君。图片选自网络。 我知道李小龙不在,也知道邓丽君不在,还知道徐志摩也不在。徐志摩。图片选自网络。
但他们分明还活着:邓丽君的歌声像风一样飘入耳际,李小龙的铁拳像闪电一样划过眼前,徐志摩的浪漫诗篇就像坝上的青草,把他的爱绿满原野,然后沁入我们的心脾。李小龙。图片选自网络。 我不想说这些我们曾经不认得的大人物,我只说我眼前的熟人,这种感觉常在我的心中翻腾。比如大家都认得的张昕先生,他的网名叫阿星。其实他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但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仍在。这种感觉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比如到了青龙潭,我会想起他坐船的样子;到了三陂港,我会想起他喝豆浆的样子;到了钱冲,我会想起他和我搂着走路的样子;到了飘雪的天气,我会想起他和我手牵手的样子;尤其是市里每次召开专家会议,我就会想到阿星怎么没来呢?要是阿星还在,他会怎么说呢?阿星又捡到了一个宝贝。摄影:水易居。 阿星走了,但他却通过我们的记忆仍然无处不在地活着。许多时候,我会在家里的电脑上翻看我的移动硬盘,搜寻我们曾经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时光虽已过去,但摄影记录却穿越了时空,他的笑声还在空气里回荡,他的话语还在耳畔呢喃,因为有人记得,他就一直活着。阿星说:看,这块砖上有字。摄影:水易居。 其实人的寿命真的说不好,许多的因素都左右着人脆弱的一生,没有谁知道自己的终止符在哪里。我想说的是,活着,就要认认真真性性情情地活着。李小龙做到了,邓丽君做到了,徐志摩做到了,阿星也做到了。这么浓烈地活过,何为短何为长呢?精彩的一秒抵平庸的十年。你觉得呢?阿星和王清冒雨发现了报思寺碑。摄影:水易居。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听听邓丽君的歌;有空的时候,我喜欢看看李小龙的电影;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找来徐志摩的诗读读;平淡的日子,我也会在电脑上翻看那些离开了我们却值得记忆的人的照片。老水牵着阿星趟过塘坎。摄影:魔鸟。 我忽然想到了臧克家的那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世界,真有不少活着却已死了的人,他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死去,即使不死也是一堆垃圾甚至是一团浓疱。 我前天和拳友们提出一个新理论:思想上的太极。思想上的太极可能比程氏、杨氏、武当和天下所有的太极更难打,这就像我们如何对待垃圾和脓疱,如果因为垃圾和脓疱我们就不能好好地活着,那我们思想上的太极就没有打好。有些时候我们突然会对生命有新的顿悟,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你能轻松善意包容慈悲友好地面对世界的时候,无论你在还是不在,你都处在一种活着的状态。阿星和玻璃心在寿山。摄影:水易居。阿星在帮老山修改他的第一本书稿。摄影:水易居。阿星和老水在古隆中。摄影:山高水长。阿星和王东明(中)、水易居在文化局。摄影:杨杉。阿星在孝感毛陈某村。摄影:水易居。阿星和我心中的安陆在三陂港。摄影:水易居。阿星和老水在钱冲。摄影:目录。阿星和程红艳在青龙潭。摄影:水易居。阿星和六可斋主夫妇在白兆山。摄影:水易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分享你想看的,分享我想说的!
作者最新文章【编者按】这是一篇赏析著名作家余华《活着》的赏析文。首先在文章的开篇,作者摘录作家在前言中的几段话,写出了作家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作家的写作初衷。又摘录了作家的一段话,写出了《活着》的主旨。接着,摘录文章的精彩部分,大概讲述了故事的梗概,主人公的命运坎坷,带来的心灵震撼,尤其是令人惊叹的余华是如何用这么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活着》虽然“没有哗众取宠,没有附庸风雅,也没有刻意余味,只是平铺直叙地说了一个听来的故事而已。”而却成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赞叹不已。指出这是一篇能精华灵魂的好作品。从作者的赏析中,相信读者也会受益匪浅,有了一睹为快的渴求,这篇赏析文也会成为读者的指南,可作为导读航标,吸引读者去一步步深入文中,汲取精华,净化灵魂。不错的赏析文,感谢作者的分享,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先登录才能评论
  问候棱镜老师,写作快乐,新年快乐!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网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欣赏老师佳作,为佳作点赞!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网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恭祝老师创作丰收,期待佳作再次点缀柳岸!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网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余华的《活着》是部很精彩的小说,我理解活着,我相信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对《活着》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之强和面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之重要;我越来越感受到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人的精神之伟大。在我能够活着的时间里,我希望自己能像福贵那样: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棱镜老师的这篇赏析写的也很精彩,写出自己对《活着》这篇著作的理解和认识,欣赏拜读!
  棱镜老师写的赏析文章真好,有理有据,旁引博证,真是大家的手笔。  
我也谈谈对《活着》的读后感:福贵 &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就这个意义而言,似乎福贵更有活着的理由。《活着》是一个从头至尾的悲剧故事,却不乏温情,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为了活着而活着。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就是&&生活。
  活着的意义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的,一个是精神层面,当然人活着应该有所理想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活着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这是说的精神层面。可是还有一个生理的层面就是人类所有的行为和生命的最终目标都是奔着死而去的,克服它的唯一动力就是&活着&。
  活着我看过电影,很悲惨,很有深度,我看过后就忘不了了,老师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入木三分,使人佩服!
  一篇佳作美文,非常欣赏,拜读学习了,问好!
共 8 条 1 页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自定义打赏:V币
打赏记录 共0.00V币
暂时还没有打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有些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