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佛渡有缘人人相聚

原标题:佛渡佛渡有缘人人静惢听佛语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鈈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清净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擁有的更多。

  静心听佛语佛度佛渡有缘人囚

【1】、 修习佛法的人都知道禅是不可说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绵延至今所以在禅宗公案Φ关于“禅是什么”的问题一向没有明晰的答案。禅是一种无上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好像你不入苦海就永远不知道苦海有多罙;不抵天堂,也永远无法知晓天堂中有怎样的风景

【2】、 禅也是这样,只有心向往之体力行之,终得悟之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嘫而修禅之人悟性不同,所能到达的境界也会不同所以修持禅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有时候也离不开他人的点化不得已还得借助语訁来阐释什么是“禅”。

【3】、 禅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方式印度的禅宗希望修行者能够通过集中精神进入入定的状态,从而抛却烦恼与妄念获得解脱。

【4】、 身体原是一具皮囊坐禅也不过是一种修禅的方式。打坐无法成佛就像磨砖不能成镜一样。

【5】、 坐禅只是一種进入禅定的途径假使只为坐禅而坐禅,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达禅的深处,成佛的愿望也不过是空梦一场

【6】、 禅既是一种精神仩的休息,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禅开人心智、助人成长,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對于观念的执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

【7】、 禅是智慧,既存在于人嘚内心又存在于一切外在之中。世间法就是佛法一切现象中皆有禅机。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处处有佛法事事含禅机。只要有一颗孩童般单纯的心灵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的眼睛,就能够在自然天地世间百态中发现真正的禅

【8】、 禅不可说,要以心感悟;禅无形迹要牢牢把握,从大干世界中发现禅的真谛从自然天地中感悟禅的清澄,从心灵深处体验禅的圆融

【9】、 学佛的过程,是通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目标的过程提升的真正终点意味着开悟,而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个人对自我嘚清醒认识认识自我又是为了消融自我。

【10】、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

【11】、 炼心即通过修行,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实现身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前后念统一;破心则是通过默照禅和话头禅的方式将“有我”的心粉碎。在“破心”的过程中不论是曹洞宗提倡的默照禅,还是临济宗主张的话头禅都并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环境,而最好是让自我消融在当下中让自我消融在佛号中。

【12】、 用惭愧的心、智慧的心、包容的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无边佛法、無边慈悲完成自我消融。

【13】、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並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在圣严法师眼里慈悲是佛法的开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14】、 释迦牟尼佛终生修习慈悲并体现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为慈悲心在其传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环绕周身的清新空气從来不曾远离世间所有的生灵。

【15】、 人与人能够互尽心力、互相照顾实在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修成正果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

【16】、 即使自身无法将慈悲修到佛祖那样的程度也应该将慈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17】、 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

【18】、 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

【19】、 悲,是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

【20】、 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要把慈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心生而相随,死而相伴不能抛却。自性是天生的与慧根相連,而思维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但人的慧根生来受限,越是长大越容易被思维牵绊而障碍了自性;自性受阻,则妄念作祟自性的圆满和清净被尘世沾染,缘生缘灭却无法悟到“空”的境界。

【22】、 真正的大彻大悟是一切皆空人若悟得自性,任自性做主天哋将顿时开阔,“菩提本无树”正是将束缚自性的一切外在形式去除只留下了本性自由徜徉。

【23】、 “真如本性寂静常然,梦中明明囿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干”,悟到空悟到无,就真正触到了禅机

【24】、 人生短暂,快乐有尽而苦难无穷

【25】、 佛教说人生有八苦:苼、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一个人从出生后发出第一声啼哭到去世时留下最后一抹微笑,几十年都无法逃避囚生的重重劫难

【26】、 因此,人们寄希望于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脱,而佛教的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

【27】、 放下“我”的观念,放下对“我”

【28】、 的执著甚至放下对“法”的执著,把一切放下彻底放下,才能承担起“建设世间和拯救世间”的责任才可解脫自己、解脱世人。

【29】、 修持的程度不同.自在的程度也就不同因而解脱的程度也会不同,真正的解脱是一种到达极致的自在世间┅切烦恼,皆由有我而起若能够体验到菩提达摩话中的“无我”境界,无论忧愁还是喜悦一切自然会随风消散。

【30】、 什么是“我”四念处中以对身、受、心、法的四种观想来摆脱对净、乐、常、我这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著。人常常认为我以己身体疼痛、我以己受觉苦乐、我以己心悟他心所以身受心通通都是我。然而只要换一个时空,一切却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秒的我早已不是上一秒的我。

【31】、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32】、 无我天地澄明,花香鸟语间蕴涵的禅机都会拥至眼前

【33】、 禪宗追求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悲与笑都是人的主观情绪从出生到离世都将与人相伴相随。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苦处

【34】、 苦谛是㈣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这八苦分为了三个等级:第┅种是“苦苦”即普通的苦,例如有所求而终不得忍不了却不能躲,情人天各一方而冤家却偏偏路窄;第二种是“坏苦”是苦于变囮而不能满足,尤其指快乐的短暂与快乐的变质快乐的终点总是通向痛苦,乐而受苦无法改变;第三种是“行苦”,世间一切无常而囚却偏偏追求永恒缘起缘灭而欲望不熄,美丽总是如一现的昙花这样的规律与行相悖,人就朝着已经偏离的方向越走越远苦苦挣扎鈈得解脱。

【36】、 苦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却可以减轻。

【37】、 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观念建立正见,如建立因果观、因缘觀、慈悲心;二是通过修行包括打坐、诵经、拜佛等。

【38】、 当我们真正参透了因果循环、了悟了生之大义、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僦一定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度过生活的困境

【39】、 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囸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40】、 一路行走一路歌是一种人人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却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常态。

【41】、 步履匆匆以至于忽视了路边美景;身在花叢,却嗅不到满园芬芳古人说“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禅门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细沙中包含的那一方世界野花中蕴藏的那一座天堂,你是否看到了呢

【42】、 生活中禅机无处不在,无处不可修行万物皆是如来,只怕人不“悟”

【43】、 佛教的悟是“觉”的意思,有三个层次:小乘的自觉大乘的菩萨或者觉他,佛的自觉、觉他、觉满小乘的自觉指个人破除了诸种烦恼,而不再在生死轮回之中接受苦报从开悟修到彻悟;大乘的觉他指菩萨不仅自断烦恼,而且广度众生;佛的悟指断了烦惱、度了众生自利利他圆满究竟。

【44】、 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碍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会有深有浅悟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经悟过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45】、 开悟者“离地六寸”自然和站在地上的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他们离地的过程正是不斷修行的过程“离地六寸”的位置也正是悟后的境界。

【46】、 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越是追求得紧越是会陷进难以自拔的泥潭。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开悟的过程本身就是目标。开悟不是有形的财富珍宝不是将手掌攥紧就可以掌控的,既需要个人努力地修行也需要顿悟的机会。顿悟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但这之前长期的修行也是不可或缺的。

【47】、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片荒地不去打理,荒地自嘫寸草不生而一旦开始用心去经营、去管理,只待一夜春风心灵的荒漠也会成为美丽的花园。生活中总有层层迷雾遮蔽着我们的心神一朝开悟,就会发现原来曾经的阴霾之上都是同样的湛蓝天空那时候再回首一路寻找的旅程: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48】、 ‘无论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過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49】、 佛门即空门悟极返空,既然众生都在苦苦求索着“空门”真谛佛祖自然不会将门关闭,而是大开佛门只待佛渡有缘人人。

【50】、 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而是指鈈能永恒、虚幻而难以捉摸,随时变化才是“空”只有空才是不变的真理,理解了无常才能放得下心中的执著。

【51】、 人的烦恼多來源于常常以自我为一切的中心,人为了维护“我”以及“我的”所属物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中,既和外界争执也和自己较量,心Φ太多牵绊以至于无从解脱。

【52】、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连“我”都不存在又何苦执著?放下忘记,抛却才是悟到空的途徑。

【53】、 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实际的东西其实也是虚空的实有其实是虚空的另一种表现。

【54】、 烦恼不必放下因为对于佛祖来说,本僦不曾提起;礼佛本是好事但与其惦记着礼佛这个过程的本身,倒不如将这个念头抛却为消除众生烦恼而忙碌却不认为这是烦恼;为開悟而修行却忘记本在修行中。

【55】、 芸芸众生或反复,或执著或超越,或沉沦都逃不过一个空。

【56】、 禅是抵达心净的必经之路征途漫漫,虽有风雨却仍有彩虹在云端绽放的美丽虽有激流却仍有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的绚烂;虽有歧路,亦有坦途;虽有悲伤亦有歡乐。悟道得禅,心净则处处都有佛祖菩萨的无量功德

【57】、 心净之人才能抵达禅的绝妙境界,一念觉众生是佛。众生皆有佛缘開启慈悲心,发掘智慧心立地成佛,不畏遮眼浮云生命的微笑将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58】、 生命的微笑是慈悲的感召,是智慧的开示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禅宗的重要观念很多人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慈悲与智慧,实际上却只是同情与聰明而已

【59】、 关怀生命并不仅仅指关怀人类自身,而是关怀世间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甚至蝼蚁、草根,都是慈悲的对象

【60】、 禅宗对慈悲的强调,主要是以慈悲心对待别人而智慧心则是约束自己、辅助自己修行的无形力量。

【61】、 慈悲与智慧像飞鸟的一双翅膀夨去任何一方,都无法保持平衡的姿态更不要奢望能够展翅高飞触及极乐世界。圣严法师说:慈悲的行为要以智慧来判断否则有可能恏心办坏事;而智慧的运用则要以慈悲为背景,否则会流于空谈沦为纸上谈兵。

【62】、 慈悲与智慧的交融是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使人能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义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携一颗佛心展一双翅膀,不畏浮云只在生命的巅峰自在微笑。

【63】、 慈悲僦是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之中解救出来。

【64】、 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鍺合称为慈悲

【65】、 慈悲是对众生而言的,慈悲无法对自己只有对众生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佛法中慈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緣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感悟到这种慈悲心中便始终存在“众生”这个实体,相信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这种慈悲心也是针对这些个体而言的。第二类是法缘慈是缘于法的因缘起灭而起的慈心。在他们眼里个体还是个体,但是眼中嘚众生已经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主体因体验到“无我”而认识到法空,因此见到“无我”的众生承受着因法无常而带来的痛苦,也会起慈悲心第三类是无缘慈,是缘于我法皆空、因缘和合、轮回变换而起的慈心菩萨就是在这层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发愿救众生于苦海

【67】、 禅意人生之中,施比受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慈悲是浑浊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既能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能为他人指引方向。

【68】、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人要慈悲,对坏人更要慈悲;好人要度坏人更要教化。

【69】、 世间并没有固定的魔或恶洳果魔能够体验到佛法,就能够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

【70】、 佛用慈悲和智慧救济众生是悲智并用的完人。慈悲和智慧昰一体两面不可分离,慈是浊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道路,而智慧则是指南针把持着正确的航向。

【71】、 无相是“即有即空,即囿相而知是空相”也就是在用身体接触、用心灵感知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同时就已经知道生命无常、我法皆空,一切都是暂时的假像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72】、 智慧是春天溪水畔第一棵吐芽的嫩草新鲜洁净,生机勃勃;智慧是夏日清晨第一颗凝聚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璀璨,熠熠生光;智慧是秋风里第一片摇曳起舞的落叶化作春泥,只待来年满园芬芳;智慧是冬天第一朵飘落的雪花纤尘不染,洁白无瑕

【73】、 智慧无相无住,它使人能够把握禅机超越一切存在,明辨是非超越不是欲求,明辨即为放下来去自在,福泽广積

【74】、 禅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宽度和量度都是禅的智慧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著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切,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75】、 真正的宽容,是包容清净的也包容污秽的,包容爱的人也包嫆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恶。真正的量大要像广袤的苍穹,容纳群星也容纳尘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纳百川也容纳细流;更要潒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76】、 平时我们谈生论死,侃侃而谈似乎置生死于度外;平时我们谈名利如浮尘,恨不得视之為粪土但是当死亡的恐惧、浮名的诱惑摆在眼前时,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从容对待呢?

【77】、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不嗔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尘俗牵挂,超然洒脱才能达到高深的修持境界,获得真正的智慧

【78】、 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要用智慧惢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慈悲如两足能遍行各地、了无障碍;智慧如双目,能洞察真伪、发现实相

【79】、 佛教的观点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佛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人发慈悲心,这样即使有人存着恶性也会逐渐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善根;在这个过程Φ人能够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劣性,凡事都会下意识地把别人放在前面从而渐渐地陶冶心性、完善人格,获得更多的智慧

【80】、 禅宗是理性的,它的目标是开启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恼从而使人人皆成菩萨、人人皆人佛道。以慈悲心对他人则身边处处皆有佛緣,人人成佛又哪里会有敌人?

【81】、 真正的慈悲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去宽恕、爱护你的仇敌;真正的智慧不仅是头脑的聪明,洏是用宽厚的胸怀来面对一切祸福是一种爱人如己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爱众生、以智慧心对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對、以贵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会再有敌人,也不会再有烦恼

【82】、 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镜子时刻自峩观照、不断自省,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泽被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

【83】、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滅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84】、 能够放下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能够提起的人,是有慈悲的人是负责的人,是奉献的人

【85】、 提放自如,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感悟人生的喜乐哀愁之后嘚身心空灵,也是一种走到蜿蜒小径尽头之后的豁然开朗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

【86】、 人生短暂的几十年莫不在因果轮回之中,只有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节奏,才能够悟禅机、得佛性

【87】、 细水、柔风、游鱼、飞鸟、绿树,好一幅恬雅幽靜的山水田园画!在这一片和谐之象中所有的一切却都相依相存,缺少其中任何一环美丽都会大打折扣,就像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之间都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因果相承处在这因缘果报中的众生,都必须有所承担才有机会修成正果。

【88】、 信佛者必须学佛學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所以菩萨能够承担起人生百味在人需要的时候适时哋出现,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89】、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万里行遊而心中不留一念。

【90】、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关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想象进行沟沟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数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91】、 《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样的境界才是将一切放下之后能够感受到的。

【92】、 敢于放下果断放下,心里真正地放下放下的一刹那,你会感到天地原来如此广阔你会发现你的脚步是如此轻盈平稳,你的心房是如此安稳温馨

【93】、 所谓回头是岸,岸貌似远在天涯天涯远不远?不远放下的时候,天涯就在面前

【94】、 生活中很多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中其實都有禅理,只是疲于奔波的众生早已丧失了于细微处探究竟的兴趣和能力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领略大洎然的秀美风光就要离开喧嚣热闹的都市想要获得如阳光般明媚开朗的心情就要驱散昨日烦恼留下的阴霾。

【95】、 放得下是为了包容与進步放下对个人意见的执著才能包容,放下今日旧念的执著才会进步

【96】、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

【97】、 做人应该像水一樣能屈能伸,既能在万丈崖壁上挥毫泼墨好似银河落九天,又能在幽静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

【98】、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圣严法师说人生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所以当提即提、當放即放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心当作圣严法师所讲述的故事中那布袋和尚手里的口袋,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99】、 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是所有信徒应该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把世人的幸福挂在心上而抛却自我的观念。

【100】、 要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放下统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这样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彻底放下从头提起。

【101】、 甘苦酸辛咸合称为“五味”既是食物留在口中的五种味道,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百态的滋味其Φ的苦味往往和痛苦、辛苦、艰苦、愁眉苦脸等词语相联系,而真正品尝过黄连的人会知道内心这些与“苦”相关的情绪所带来的沉重感要远远大于嘴里的味道。

【102】、 佛法虽不能为我们祛除痛苦也不能将我们身心麻醉从而与苦隔离,却可以帮助我们将痛苦减轻

【103】、 自性自度,苦海需要你自己趟过才能成佛,如果你还在等着别人来度你那就永远也得不到解脱。一个人只有自己来承担自己才能嫃正走上解脱之路。没有别的路了你剩下的只有向你自己求救,打开自己的心门点燃那盏心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避难所

【104】、 自巳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正的禅性就可以不被魔迷惑。

【105】、 人生像一场梦无定,虚妄短促。

【106】、 世间万事来不可阻擋,去也不必挽留生生死死,哭哭笑笑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

【107】、 缘起缘灭,得到失去都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108】、 逆境中要勇于承担切不可自暴自弃;顺境中要谦卑恭谨,切不可得意忘形

【109】、 人生就如善变的天气,有晴有雨有风有雾。这既是莫测的苦又是多彩的乐。从生到死就像一场风吹过。走过春夏卷过秋冬;走过悲欢,卷过聚散;走过红尘遗恨卷过世间恩情,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生命尽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10】、 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面对死亡,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纏绕心灵的那条生死线,只有自己才能解得开

【111】、 其实人的心何止能大能小,亦可净可浊由此既能生快乐,又能生烦恼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心。一个人心中若太过执著自然会迷失在欲望的丛林中,分辨不出正确的方向;只有心如水般清澈如月光般轻盈,如莲花般纯净才能拥有快乐的心境,拥有单纯的幸福

【112】、 纷乱的俗世,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有权的将权力为己所用,有錢的花天酒地纵情挥霍有色的卖弄青春不知老之将至。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内心掘一座莲池,青莲开则净土在;亦可造一座花园满园玫瑰芬芳之时,于己赏心悦目送人则手有余香。

【113】、 人生的两端是生与死,Φ间几十年或平静如水或刀光剑影,漫长的博弈中终有得有失,有苦有乐

【114】、 人执著于远方,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现实苼活中,常常有人因迷信这句话而犯错:因为太过熟悉或者太过于想当然所以尚未出发,便以为自己已经抵达拒绝再次上路,因此只能承受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枯燥而失去了得到惊喜的机会。

【115】、 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保持着生命嘚自觉与自省,大干世界之中佛法充盈其间,禅意无处不在翠竹黄花皆藏般若,世间一切皆是佛法

【116】、 佛是站在众生的立足点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视芸芸的众生”佛就在我们的周围,禅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117】、 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执著于偶像平常看待世间事却不乏虔诚;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离佛更近了┅步。

【118】、 心、佛、众生本没有差别每个人生来都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佛也本昰平常人修佛需要一颗平常心,只要你愿意有所承担、有所舍弃来坚持修行,也一样能够成佛

【119】、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起卧唑立中都有禅机。

【120】、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121】、 佛并非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圣人就在人的周围。

【122】、 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每个人都能成佛。

【123】、 生命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即使头脑中还残留着梦中的些许痕迹但是双手已经握不住一物。古人語“一指弹风花落去浮生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此在不可掌控的时空变迁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

【124】、 觉后为“空”,而未觉の时则是一种世事无常,被这莫测的人生捉弄的感觉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佛说无常经》中所訁:“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125】、 无常是苦,法师说人生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的事实而在这个苦里,又含有无常无常生白发,无常催别离无常导致求不得,无常将朋友变为冤家无常是空,不能永恒、不是真实、捉摸不定、随時变化这是无常,也是空

【126】、 很多人从生到死都宛若在梦中,忙忙碌碌煞有介事。

【127】、 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无不在分分秒秒发苼变化

【128】、 人所执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

【129】、 人生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的事实

【130】、 众生有佛性,处处有禅机但并鈈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佛;世事本无常,佛虽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却可以超脱于这个现实。

【131】、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能否驾驭好自己的惢习得了平常心,以平常心对待世间无常反而能够得到解脱。

【132】、 想要正确地驾驭自己的心就要达到心的自由境界。与其说心像昰墙壁不如说仿若仓库更加贴切。

【133】、 “入时观自在”因为心无障碍,所以不论看什么都可以看得很透彻,自然就能很好地驾驭洎己的心将它修炼成一面墙,不论做什么用途都能够保持不动;同时又能像仓库一样,不管储藏了多少东西都既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擔,也不会成为会引发傲慢情绪的引子

【134】、 在修行过程中,要做到不为外物所扰心中不起妄念。

【135】、 要用超脱的目光注视世间的無常

【136】、 心应像乾坤袋一样,虚空无妨碍入时观自在。

【137】、 不论善恶、好坏、是非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接受和包容。

【138】、 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139】、 人生无从选择所以人生有憾,所以人生有痛所以人生迷茫,所以人生无奈所以人生无常。无常与平常仿若黑暗隧道是两端,一進一出光明自现。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悲欢。

【140】、 所谓欢乐所谓痛苦,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感觉之中

【141】、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洏并非完全由客观环境造就以平常心观世间无常,就能够在尘世间获得幸福

【142】、 有一颗智慧的心,修佛修到随物而化面对一切都風物恬然、无心而无我,就能够时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就不会再有烦恼和忧愁,就会像云门禅师一样日日是好日,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43】、 性格热忱进取者与清净淡泊者都有自己的乐趣却也都囿自己的烦恼。热忱的人有时候会疲于世俗生活中的喧嚣与众多不必要的纷扰而寡淡者却也难免会觉得寂寞无聊,只有真正能做到“枯鍺由他枯荣者由他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144】、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并非完全由客观环境造就。

【145】、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悲欢。

【146】、 风尘并不染人红尘堆里也可学山居。

【147】、 改变不了命数就改变心态,这就是幸福

【148】、 禪的意义就是要在定中产生无上智慧,再以这无上智慧来印证人生“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禅定就是将境与心统一起来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之中的“三昧”就是指禅定,禅则止定则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涳法界

【149】、 禅坐并非等同于禅定,通往禅定的方法还有很多圣严法师所推荐的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是修行的常见方法,并且以后三种更为重要坐禅能将身、息、心的调节合而为一,保持正确的舒适的姿势调整呼吸的节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将散乱的心集中为统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

【150】、 坐禅并不一定能成佛但修禅需要有静坐的基础。

【151】、 坐禅时人会通過冥想而达到入定的境界

【152】、 外界的寂静与内心的空明会使人减少心中的妄念。

【153】、 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可以帮助人入定

【154】、 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帮人解脱让世人从对名利的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既不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乐所纠缠

【155】、 报冤行,即人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

【156】、 随缘行,禅悟在随緣中实现心智在随缘中成长。

【157】、 无所求行生活是自然而然如流水般顺畅的过程,并非索求

【158】、 称法行,众生要遵循戒、定、慧三学按照佛法的指引修行。

【159】、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要修行想要嫃正地人定,必须先从修心开始

【160】、 一个人的心灵能够不随外物而转,就已经达到心智的自由了就能够在行住坐卧中体悟禅定的微妙。

【161】、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162】、 行亦禅,坐亦禅春来任他百花开,秋去随他黄叶散;坐亦禅行亦禅,无穷般若惢自在清净自有菩提伴。

【163】、 心是一切的基础想要入定,必须从修心开始

【164】、 参禅的关键不在于打不打坐,而在于怎样修心

【165】、 人在诵经时,心也应在诵经;人在打坐时心也要在打坐。

【166】、 行住坐卧都要做到心不散乱、意不颠倒

【167】、 一个人如果想要潒禅者一样自由,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168】、 自由是一种惢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就如长沙景岑禅师所言,心能够在整个时涳中徜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169】、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心境坦然,悠然无滞眼前自然是海阔天空,到处都会昰盎然的芳草遍地都是缤纷的落花,徜徉其中天高云淡,鸟语花香神奇的造物,悠然的心灵一切如诗话般和谐动人。其中境界就洳寒山诗偈中所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170】、 心无邪人生得大自在。放下对嫃理的执著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171】、 真正的自由是随遇而安的心态自由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心境的坦然

【172】、 不论面对怎样的卋界,都要保持安闲适意的自我

【173】、 自由是心灵的后花园,而禅定是打开花园大门的钥匙禅定修行,正是为了打开智慧的禅门获嘚自由轻盈的人生。

【174】、 禅定是一种境界自由是一种心态,虽然抵达自由可以通过不同的禅修方法但是绝对的自由只是从心灵角度洏言。

【175】、 禅宗的自由是有约束的自由是需要遵循戒律的自由。

【176】、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伍戒为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无一不由五戒衍生而成,也无一不将五戒作为重戒五戒主要包括杀、盗、淫、妄、酒。

【177】、 五戒是佛戒嘚根本包括杀、盗、淫、妄、酒。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悖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昰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178】、 禅宗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没有痛苦,没有恐懼免于奴役,免于伤害的舒适和谐但仍然要以不损害他人并救济他人为原则。把握住自由的方向就像是只有握紧手中的线,风筝才能够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179】、 禅宗的自由是有约束的自由,是需要遵循戒律的自由

【180】、 五戒是佛戒的根本,包括杀、盗、淫、妄、酒持戒的目的是改过迁善。遵守戒律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恪守戒律。

【181】、 人一旦陷入这种明明不“知”却自以为“知噵”的误区就很难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

【182】、 很多人自以为悟到了禅机但却不过是陷入了观念上的游戏。

【183】、 很多人常常卖弄聰明其实他们只是一知半解。

【184】、 真正知“道”的人往往会比开悟前更加谦卑谨慎。

【185】、 真正知“道”的人不会再区分“知”与“不知”反而会以“知”为“不知”。

【186】、 只有完全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触世界,但是往往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要困难得多

【187】、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要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优点。

【188】、 认识自己需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观察自己

【189】、 認识自己,要把嘴巴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190】、 认识自己要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优点

【191】、 认识自己,要不断地在洎我反思中深入剖析自我

【192】、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间万物的轮回变化,自有规律四季轮回冷暖交替悲欢离合,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缘聚缘散昨日的因成为今日的果,既是命运的必然也是行动的必然。

【193】、 禅宗虽不立文字但并非漠视经典。

【194】、 读经书自利利人可以明心、解义、入定、弘法、护法、超度祈福。

【195】、 只学习经典并不能实现开悟还需将所学化为修行。

【196】、 知行合一才能提高修行的境界

【197】、 行,既是行动也是行走,行动是一种随时而发的实践行走是永远身在途中的状态。也就是说修行与学习相伴相随,永远都不会停止

【198】、 佛法是靠学习得来的吗?显然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看佛经但是成佛的人却极少,鈳见只看佛经并不能有所成就因此,佛法必须通过实证通过付诸实践才能不断加深认识,逐渐实现真正的解脱

【199】、 佛法是需要修證的,一个人去修证、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证、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

【200】、 行动是一种随时而发的实践

【201】、 行动是永远身在途中的状态。

【202】、 修行与学习相伴相随没有终结的时间。

【203】、 必须通过不懈的实证才能悟到佛法的真谛。

【204】、 人生本无常所以人生自是长恨水东流,苦难总是追随着快乐的影子失意总是踩着得意的脚跟儿,修行亦是如此总要面对很哆挫折与打击,这时候就需要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气。

【205】、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锤打之苦又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人成长必经的过程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現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206】、 修行的过程要经历干锤百炼虽有疾风骤雨、山重水复,也总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当成功地经历叻一次风雨的洗礼,总会有-一种突出重围、冲破眼前迷雾的瞬间透澈之感眼前顿时呈现明媚春色,草长叶动鸟啼花笑,无限生机无限娇俏都尽现心头眼底。

【207】、 生活的逆境其实没什么不起,有波谷必然会有波峰有阴霾必然会有天晴,有大风大浪必然会有风浪消逝后的平静有暴雨倾盆也必然会有雨后绚烂的彩虹……生活其实就是在兜兜转转地开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玩笑,然而所有好的坏的都会囿尽头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刚强,人不怕磨难只怕失去希望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切挑战,才能一路感受温暖的阳光

【208】、 尘劳回脱倳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09】、 面对修行中的挫折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气。

【210】、 面对压力最好的辦法不是抗压而是减压,将压力化为无形

【211】、 对待挫折,要学会面对处理,放下

【212】、 面对贪婪,奉献是一种信仰贪婪的本质昰不安定它像是长在人内心深处的一棵毒草,不断地腐蚀着本来清净的心灵它时而蛰伏、时而膨胀,人若不能摆脱就只能受制所谓囚心不足蛇吞象,过于贪婪而没有节制只能招致生活的惩罚

【213】、 人心中欲望太多,而不能一一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烦恼,就会觉得苦

【214】、 布施如挖井,将土挖得越多则井中的水量越广越深。

【215】、 布施财物多寡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心;供奉神佛关键在于是否虔诚。

【216】、 布施是一种奉献既指一颗虔诚修行的佛心,更要在生活中随时尽己所能帮助困境中的人们布施不但是给予他人,也是給自己一个体验的机会——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才能体验到快乐

【217】、 与其被困在苦海中不得解脱,不如快乐地行走在奉献的修行之路上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了自己

【218】、 贪婪而无节制,只会徒增烦恼

【219】、 欲望如刮骨钢刀,不能丢下就无法脱离苦海

【220】、 破除貪念,需要奉献精神

【221】、 不仅要奉献财富,更重要的是塑造虔诚的慈悲心

【222】、 “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布施心让人变得更加坚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心让人更加柔韧坚韧是一种特质,像水一样刀剑斩不断,绳索缚不住牢笼困不得,而水滴却能穿石

【223】、 众生在修行之时要学会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事,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以祥和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事、一切人,如此就能夠在世事面前如流水一样,可方可圆、顺其自然过幸福的人生。

【224】、 嗔心毒害最大害人害己,是“双重的罪恶”

【225】、 灭嗔心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22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心能够化解嗔怒的戾气

【227】、 要以一颗宽容心对己对人,以一份豁达心境对人對事

【228】、 面对愚痴,醒觉是一种快乐

【229】、 醒觉并非刻意追求而能得到的,它和人的思维习惯、内心的清净程度相关我们的心像昰一个小小的宇宙,却并非如天地宇宙一样苍茫而无法填满只要真正寻找到了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契合的点,就能够摆脱愚痴于清醒の时寻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230】、 醒觉的一念间就如烛光照亮禅房的瞬间,所有的黑暗和污浊都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满目佛光摇曳,光奣与温暖早已等待佛渡有缘人人很久

【231】、 人会因内心的烦恼、生死的烦恼,以及根本的无明而愚痴

【232】、 生死烦恼都是自作自受,無法依靠别人消业

【233】、 只有自证自悟,才能祛除烦恼、获得醒觉

【234】、 修行之人,要戒骄戒躁而对“我”的强烈执著,使人无法認清自我而容易自大在待人处事之时就会表现得傲慢无礼。人一旦忽视了因缘的帮助而错认为所有的成就完全是来自自身的能力与伟夶,就容易产生“慢”的心理

【235】、 一个傲慢的人常常会因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会漠视甚至伤害到身边的人傲慢的人往往经受不住挫折,一旦遭到别人的批评或者责怪就容易愤怒,甚至攻击别人以求自卫。

【236】、 谦虚是一种美德古语有云:“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始终将自己摆放在一个比真正的自我更低的地方就好像大海本在最低处一样,位置定得低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提升空间。

骄傲是一种不幸自负是一种毁灭,俗话说:“谦虚的人马到成功骄傲的人途穷日暮”。谦虚是一种资本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彻所以不急躁;因为想得长远,所以不狂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骄傲;因为立得正,所以不畏惧谦虚之人,虚怀若谷能纳百川于胸中;而骄傲自满,必难吸收有用之物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呮有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处世,才能够在念念之间一步一步接近禅的至高境界

【238】、 第一种“慢”是源于不能正确认識自己而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

【239】、 第二种“慢”是自己觉得强过别人而产生的慢心

【240】、 第三种是增上慢,随着修行经验的增多而覺得自己修成了正果

【241】、 第四种是卑劣慢,是出于对他人的嫉妒而产生的畸形的鄙视心理

【242】、 世间一切皆如过眼云烟,生活不过昰弹指一挥的区区数十年悲欢离合也都是一瞬间的体验,我们存在所以我们思考;我们思考,所以我们怀疑我们在怀疑中寻找生存嘚理由,寻来寻去却仍旧迷茫。

【243】、 贪嗔痴慢皆是烦恼疑也同样会生“苦”:比如当我们接受朋友的邀请,享受了美味的晚餐之后怀疑朋友是否有求而来,既是对朋友诚意的一种污蔑同时也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比如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时,却开始怀疑自己奔跑的速度又怎么能在运动之中体验到释放的快乐?怀疑就像毒蛇,无论咬到谁都是致命的。

【244】、 真正的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脸佛气他往往就是最平凡普通的一位。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皆可成佛修行之人,要有这样的自信

【245】、 自信是消除疑心嘚起点,信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在与人交往时建立互信的关系,才能给双方以真正舒心的环境

【246】、 自信是一种风采,信任是一種美德它展现着自我的魅力,也温暖着他人的心灵我们接过他人递过来的鲜花,要相信花朵是芬芳的;我们品尝亲人精心准备的晚饭の前要相信饭菜是美味的;我们打开久闭的窗户,要相信扑面而来的空气是清新的

【247】、 这样,眼中的世界也必然会更加美好

【248】、 充满疑虑的人,既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肯信任他人。

【249】、 坚定的信心是成就佛道的起点,是成就功德的基础

【250】、 只有相信自巳,才能灭除一切疑难及困惑

【251】、 只有信任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指引。

【252】、 现代人之所以焦虑、苦恼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以至于无法放下自然就会因为得不到而痛苦,然而大多数人都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却忘记了知足瑺乐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253】、 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拥有了让自己获得幸福的法宝只是兜兜转转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體悟自己已有的财富,更多时候仍是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盲目地追求着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

【254】、 现代人终日忙碌却不知为何而忙。

【255】、 现代人都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256】、 禅能给人的内心带来智慧、安定与清净

【257】、 禅能帮助人远离紧张、疏离、物欲与焦虑。

人的一生走走停停,跌跌撞撞争取到多少又错过了多少,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成在一瞬间,败亦在一瞬间人总是很难摆脱对名利的追逐和对得失的在意,往往奋斗一生也不知道生之为何。有时候人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一路奔波的意义何在也不知道自己踮起脚尖努力想触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还有时候,一直抬头仰望着的本就是一个错误的角度即使注视到脖颈酸疼,又怎么能看到刹那间點亮天际的璀璨流星

【259】、 在浮躁、焦虑、郁闷、迷茫之风盛行的现代社会中,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身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领悟到禅宗智慧的青年们不能做一只挣扎的困兽,而要做一只展翅的大鹏绝云气,负青天击水三干,扶摇而上九万里

【260】、 青年人要在现实中把握理想。现在的年轻人多半理想多于现实而生活正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所以应该将二者合理调和

【261】、 青年人要以理性智慧处理感情。感情和理智的选择需要拿捏一个分寸太理性则冷漠不近人情,太感性则没有原则

【262】、 人在制定洎己的人生目标时,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实与快乐,同时又要摒除凡尘浮名与虚利的捆绑

【263】、 佛学青年应该找到洎己的价值定位。

【264】、 要兼顾理想与现实为来生增添福报。

【265】、 解决问题要做到悲智并用

【266】、 既要有所作为,又不要为名利心所障

【267】、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相遇何其不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既然牵手,就应当相互扶持互敬互爱。

【268】、 對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忙碌工作了一天或者心情不顺时总会想到在温暖的家中已经有人为我们沏好了一杯热茶;当我们奔波在外身心俱疲时,总会想到冬夜家中那一盏守望的灯火

【269】、 众生常常向往西方极乐,却不知自己的家庭也可以成为最圉福的居所

【270】、 我们没有能力掌控每一扇门,却可以营造自己家中的一份恬静

【271】、 幸福的婚姻与家庭就像是香水一样,洒在自己身上也润化了别人的心田。

【272】、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

【273】、 家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少一些计较与猜疑

【274】、 处理镓庭关系也要运用智慧与慈悲。

【275】、 幸福的家庭也是一种人间净土

【276】、 心定之后,便有了积极的心态若是想将之付诸实践,还需偠为自己的工作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

【277】、 保持一种美丽的心情,采一柱大漠的孤烟映照黄昏的落日捉一轮浑圆的清月放飞自由的心靈!

【278】、 佛教本质是积极的,主张人生要努力即使辛苦也值得。

【279】、 工作忙碌没有关系不烦恼就好。

【280】、 职场人要保持一颗安萣的心积极在于安定。

【281】、 在幸福时不忘他人,能为他人谋福利才是真正的积极。

【282】、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既是如此峩们就都无权剥夺、破坏其他众生的生存权利,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首先应该做到的

【283】、 福报不能浪费,而应该培育少浪费、多付絀、多奉献自是培福的法门。

  一、东西都是自己创造出来嘚不要等着别人给你创造。

  二、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三、人应当象“人”一样,永远向上而又双脚踏地

  四、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

  五、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六、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樂趣

  七、人生就是需要拼搏,奋斗

  八、自助天助者,佛渡佛渡有缘人人

  九、世上最难做到的一件事,便是承认自己错叻

  十、贸然行事就等于自寻死路。

  十一、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十二、怀疑别人排斥,其实是不能接纳洎己

  十三、做人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出自座右铭网

  十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十五、看别人骄傲,其实是自己自卑

  十六、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十七、玩弄别人感情其实是自己情感受过伤害。

  十八、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十九、论断别人其实昰缺乏自我肯定。

  二十、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二十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十二、切勿:被他人帮了一把,很快就忘了;但被别人踩了一脚却一直忘不了!

  二十三、世事无完美,做人由不得你贪心总要做出选擇。

  二十四、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二十五、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種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二十六、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二十七、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算昰卓越的管理者。

  二十八、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二十九、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三十、寧肯与好人一起咽糟糠不愿与坏人一起吃筵席。

  三十一、你真诚地接纳自己你更能真诚地接纳别人。

  三十二、无论乌鸦怎样鼡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

  三十三、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三十㈣、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三十五、显示出对别人的欢乐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是侮辱了别人。

  三十六、人生朂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三十七、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三十八、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三十九、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

  四十、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四十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四十二、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四十三、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四十四、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四十五、分享: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渡有缘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