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问青岛有没有滑雪场那种建在船上的饭店啊,就是可以一边在海...

冬天来了,在青岛可以这么玩!_青岛市旅游攻略_游天下短租网
扫描二维码安装游天下客户端
微信扫描二维码使用游天下
微信号:游天下短租
手机浏览器访问游天下
扫描二维码安装游天下客户端
微信扫描二维码使用游天下
微信号:游天下短租
手机浏览器访问游天下
立冬之后青岛慢慢步入冬天,青岛属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夏季自然是海滨旅游城市的好时光,而冬季游青岛也别有一番味道。冬天来青岛不仅可以避开夏日里的人山人海,还可以换一种玩法,带上家人或朋友,泡个温泉,吃吃海鲜,看看冬季的大海,自有另一种畅快的悠然体验。去八大关看落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冬是八大关欣赏落叶的最佳时节,走在八大关的街道上,两旁是一棵棵挂满金黄叶子的树,当秋风吹过,黄叶飘落下来,铺满了树下的地面,踩上去“沙沙”响个不停。为给市民和游客最大限度保留绚丽秋色,八大关景区的居庸关路、山海关路、嘉峪关路已经暂停清扫落叶,使其成为 “落叶景观路”,供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去海底探秘 && && & 外面寒风呼啸,室内却温暖如春,这样的好地方怎能不来?青岛海底世界和极地海洋世界都是不错的选择!海底世界主要以深海动物为主,极地海洋世界主要以南北极的动物为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地址:青岛市莱阳路2号电话:7极地海洋世界地址:青岛市崂山区东海东路60号电话:9去即墨泡温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冬天,如果找一个有温泉的地方,把自己融在温暖纯净的水里,让温泉洗去旅途中的烦恼,把自己从外到里暖起来,该是多么惬意啊。即墨温泉镇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即墨温泉推荐】1.青岛即墨温泉(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温泉镇大田路2997号)148/元 起2.即墨金麒玉麟温泉(青岛即墨温泉镇大田路2777号)108/元 起3.城投温泉度假酒店(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大田路2997号) 120/元 起4.青岛海泉湾度假区海洋温泉(山东省青岛即墨市鹤山东路2号) 148/元 起去崂山看冰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冬天的崂山别有一番韵味,巨峰雄居东海,1133米的海拔高度让冬季的巨峰成为雪的世界。披上洁白冰装后的山石、树林、花草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让人仿佛步入水晶世界。北九水瀑布云集,冬日里瀑布没有了流水的喧哗,呈现出晶莹剔透的冰瀑景观。封冰后的十八潭,潭潭像美玉,畅游其中恍如误入童话世界。 &咨询电话:去海边看海& & 冬天的海,少了夏日的烦躁和喧嚣,更多了一份安详和静谧。午后的阳光带给海的是暖暖的感觉,消除了寒冷带来的冰凉,如果你喜欢海,就该记住:冬天,不要忘了到海边走走。推荐看海地点:栈桥 鲁迅公园 &第二海水浴场 石老人海水浴场去珠山滑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冬天最火的运动当然是滑雪了!灵珠山滑雪场坐落于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滑雪季雪场使用从美国引进高科技造雪设备,雪质优良,雪季最长,赢得了游客的口碑;雪期滑雪场内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仿佛置身于东三省的冰雪世界。雪场为游客配备了意大利进口滑雪双板,滑雪单板,雪服等滑雪必备品。场内除设有雪道外,还有雪地DIY游戏区,嬉雪区,让有客们体验从未见过的雪地嘉年华。地址:青岛市黄岛区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电话:8去劈柴院吃小吃& & 劈柴院是青岛最特色的小吃街,而且是小吃古街,到了现在已经一百一十年了。来青岛旅游可不能错过劈柴院的小吃。江宁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馆、饭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北街则是卖熟肉的,有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肝等。论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也最抢手。逛劈柴院,都是一边买着一边吃,一边吃着一边逛。不过小编建议大家吃点小吃就行了,想大餐还是看下边吧!地址: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去云霄路吃海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谁说冬天不能喝啤酒吃海鲜?而且冬天饮食不会像夏天那样,容易造成不良反应。说到青岛吃海鲜的地方,很多人想到的是啤酒街,但小编还是比较钟爱云霄路,这里不但能吃到便宜实惠的海鲜,而且鲁菜川菜等一应俱全,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啊有没有!推荐菜馆:海岛渔村大酒店地址:市南区云霄路40号电话: 7渔码头海鲜舫地址: 市南区 云霄路22-24号电话: 9小南国酒家地址: 市南区 云霄路102号(闽江路口)电话: 6丽江龙记斑鱼庄地址: 市南区 云霄路18号(近香港中路)电话: 9天府老妈地址: 市南区 云霄路8号(中国银行对面)电话: 6——图文来自:青岛市旅游局
已有回复共1条
四级(游士)
游天下房东
房源数量:套(北京市)
租客评价:条
房东星级:
(12)回复
青岛市推荐房源
手机游天下请扫描下载舌尖上的青岛--岛城特色海鲜大盘点
随着春季到来万物复苏,青岛也迎来了美味海鲜的丰收时节。四小海鲜齐聚,第一拨鲅鱼驾到,海虹、蛤蜊、虾虎、八带等岛城特色海鲜争奇斗艳,集中考验着青岛人民胃口的承受能力。小编本期特意盘点青岛各类海鲜美味,希望能让大家更深的了解“舌尖上的青岛”……【】
狐眼看青岛
你可以不问政治、不问实事,也可以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但不能不关心这座美丽的城。因为,这里有你的家园,有爱着你的人们……欢迎关注“狐眼看青岛”,了解你不知道的“青岛事”。
最热门:四小海鲜出尽风头
  在城阳上马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民谣中所说的泥蚂是一种生长在泥滩中的小海鲜,样子有几分像蜗牛,薄薄的外壳。以往,上马渔民很少将它看作海货,因为海货要拿去换钱的,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零食”。不是说泥蚂不够鲜,实在是因为太多了。如今,却成了稀罕物……[]
  末货其实是一种很小的虾仔,现在俗称“纳米虾”,多见于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一带,青岛的其他地方则少见,加上个头极小,在市面上销售时,多被人误认为虾酱。提起吃末货,自然少不了城阳棘洪滩的前海西人。“海西的末货,越小的越贵。”末货中最富盛名的是海西末货……[]
  与贻贝、蛤蜊、虾夷扇贝、牡蛎等其他贝类相比,海沙子的蛋白质含量仅低于虾夷扇贝,其粗脂肪的含量居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低,无机元素的含量最高。海沙子氨基酸组成非常全面,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牡蛎的,丙氨酸含量居于贝类之首, EPA和DHA含量之和明显高于其它贝类……[]
  蚝艮,一种生长在青岛胶州湾北海岸浅水域的鱼,一斤要卖到上百元,即便想买,市场上也未必能见,因为只有河套、上马一带浅海的泥滩中才有。正因为如此,它成了河套、红岛、上马一带的专属,河套当地人更是以此为豪。正如当地人所说,吃这道菜不是吃鱼肉,吃的就是一个“鲜”……[]
最特色:美味海鲜无奇不有
头尖顶宽长得像“簸箕”,味道鲜美的带子在薛家岛一带被当地人叫做“海簸箕”,在崂山沙子口一带则被叫做“簸箕蛤”,这种在青岛近岸沿海均有出产的海鲜却很少走上岛城市民的餐桌。然而运到南方,却摇身一变成为名贵海产品。这些贝类酷似海虹,但一只的重量就有小半斤……[]
“椿芽冒,黄鲫到;煎着吃,满嘴香;拌着吃,鲜倒人。”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是黄岛区琅琊湾出产的一种小鱼,名叫黄鲫子鱼,当地人又称其为“黄剪子鱼”,每年香椿吐芽时是最佳捕捞季节。曾经,这种小鱼是当地居民常吃的家常鱼,如今却因为数量很少,成了稀罕物……[]
一只奇特的螃蟹长相酷似老虎头,蟹壳上有两只圆圆的“大眼睛”,鼻子和嘴巴的纹路黑黄相间,像小老虎在瞪眼睛。这就是即墨丰城社区丁字湾里特有的稀罕物――虎头蟹。因为虎头蟹在春季捕捞最为肥嫩,其味道以甜、香、鲜为主,被当地人称为海鲜中的极品。因为数量稀少,每斤涨到了100多元……[]
  形似圆形布口袋的身体,头顶上镶着两只比米粒还小的眼睛,透着阳光看微微泛着绿光。加上完全伸展的触须,整个身体长度还不如拇指长。在沙子口当地,它有个形象的名字叫“墨鱼豆”。每年的2月初到4月底,这些小家伙们就完全长大了,这个时候从海里捞出来,配上鲜菠菜,味道那叫一个鲜……[]
  小港水产码头的赤贝大量上市,每斤10元出头的价格引来不少市民尝鲜。记者在摊位上看到,赤贝体格巨大,酷似大几号的毛蛤蜊。据了解,赤贝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生活在20至35米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赤贝是冷水性贝类,生活水温5至15℃,肉味鲜美,富含营养,宜鲜食……[]
  “仙胎鱼,有"青岛中华鲟"美誉。过去濒临灭绝,听说最近养殖挺成功,可咋就买不到呢……”近日,不少崂山居民向记者反映。这种当地特产,13年上市的只有3万尾,售价在80元一斤。有人想掏钱尝鲜,但养殖户无奈反映:“现在量太少,鱼还没出水就被高档会所给抢了”……[]
最划算:性价比高乃是首选
  俗话说“五一到,鲅鱼跳”,今年的气温较常年升得快,鲅鱼也早早地游进了渤海。昨天,沙子口第一船本地鲅鱼上岸,一船5000斤鲅鱼当天上午就卖了近4000斤。今年的鲜鲅鱼卖出了“平民价”,同去年50元一斤的价格相比,今年10斤以上的鲅鱼售价仅为24元,较去年便宜了一半……[]
   在小港码头,海鲜商贩马师傅展示刚上岸的本地虾虎。这是今年的第一船本地虾虎,数量不是很多,一船只收获了四五十斤,每斤售价仅15元。据介绍,再过一个月大量本地虾虎将全面上市,青岛将迎来吃虾虎的高峰时期,届时价格将在每斤30元左右,而这批性价比高的虾虎应该很快会被抢购一空……[]
  14日在大润发海鲜专柜区,更是看到鲍鱼卖出了白菜价,鲍鱼每个仅售0.99元,价格还不如一个肉火烧高。对于鲍鱼便宜的原因,可能是现在养殖的多了,供远大于求了。她说:我们以前鲍鱼大多卖给了酒店,今年受节俭风影响,,导致鲍鱼的市场需求逐渐萎靡,买的少了,价格自然就便宜了……[]
  记者在水产品市场上看到,贝类海鲜依然卖得挺火,由于价格与刚过完年那时候相比又有所便宜,所以很多市民都买来尝鲜。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吃贝类海鲜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正是吃香螺、海螺、毛蚬等小海鲜的最佳时节。随着天气变暖,新鲜海货也越来越多,爱吃海鲜的人们可算是有口福了……[]
  面条鱼又叫银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3月29日,南山海鲜市场内,卖海货的小伙正在叫卖刚上市的面条鱼,每斤价格4元。目前,本地面条鱼已经上市,但数量较少、价格稍贵,客户以饭店为主,预计4月份大量上市后,价格会慢慢便宜……[]
  说起八带蛸,人们并不陌生,可在城阳当地,它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坐蛸,是胶州湾里的特色小海鲜。记者了解到,每年清明节前后,也就是2月份到 4月底,都是吃坐蛸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的坐蛸有子,吃起来又脆又鲜,作为胶州湾特色小海鲜,受当地人喜爱 ,很多人家都会买来坐蛸尝鲜……[]
  海带“家族”又添新成员了!色泽金黄、口感清脆,个头也只有1米左右的 “黄金小海带”正式面市。这个新品种海带是前年从福建引入我市开始培育的。经过多次改良后,去年10月份开始小规模养殖。经过几个月的培育,黄金小海带正式投入市场。其清脆爽口的口感也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
过瘾之前要"过脑子"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3名成人中就有1人患病,很多人觉得血压高不像心梗、中风那么可怕,然而它正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目前岛城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7.7%,青岛人喜欢吃海鲜、喝啤酒,海鲜本身含有盐,山东人又爱吃咸,导致钠摄入过量,从而引发高血压……[]
  在青岛,每天吃掉的海鲜量也不是个小数目,城阳批发市场工作人员透露,即使在销售淡季,市场每天也能卖出近1600吨海鲜。为了满足岛城市民的胃口,辽宁、威海、日照、连云港、南通、舟山、福建等地的海鲜每天都源源不断运往批发市场,再批发到各海鲜农贸市场……[]
  炎炎夏日,岛城市民喝啤酒、吃海鲜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医院痛风患者接诊量翻番。医生提醒,痛风患者适量多喝茶水有利于排尿酸,酒最好要少喝。“进入夏季以后,接诊的痛风病人比之前多了一倍多。”多数痛风发作的市民近期都有吃海鲜、喝啤酒不注意节制的情况……[]
  26岁的小刘是黄岛区王台镇人,长时间没吃海鲜,休年假回青岛吃了个够 ,没想到身体却受不了了。老家在黄岛的小刘拎着行李准备返回北京上班,没想到7天年假的时间里吃了太多海鲜,身体虚脱晕倒在了公交车上。医生也提醒,随着天气变热,千万不要吃过夜或有可能变质的海鲜……[]
  在青岛大学就读的小王就感到害怕。“当时来青岛,想着以后大学期间能吃很多海鲜,觉得特别兴奋,可是没想到,一个螃蟹就把我放倒了。”小王说,她以前很少吃海鲜,第一次吃螃蟹,期间还喝了酒,当天晚上就感觉身上特别痒,胳膊上还起了许多小红疙瘩,胸口也有些闷,后来连喘气都很困难。“……[]
青岛与海鲜的那点事
  目前,岛城日上市海鲜1500余吨,根据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统计,黄渤海区域的捕捞鱼类量在1999年达到了330万余吨,而到了2009年,数据下降到了221万余吨,十年间下降了100多万吨,显示着大海不得不承认的“囊中羞涩”。目前,黄渤海的捕捞量已不足200万吨,渔汛越来越少……[]
  近年来,青岛一直在争创“世界海鲜美食之都”,在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日韩海鲜国际烹饪大赛后,今年,青岛市还将挖掘青岛海鲜美食文化 。新认定20个青岛特色菜品,开展3场以上专项及综合海鲜烹饪大赛、比武活动,提高餐饮文化品位和管理质量、服务水平……[]
  考古专家介绍说,北阡遗址一共有数万平米的面积,这四次发掘只是冰山一角,但发掘的位置是原始人类生活最为繁华的中心。还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包括多种海螺壳、蛤蜊壳以及大量的牡蛎壳、海蟹壳和乌贼骨等。当时人类居住数量少,海产品和野菜等丰富,人类食物以野菜野果和海产品为主……[]
点评:小海鲜?大城市 青岛海鲜大餐之变迁
在青岛,海鲜几乎贯穿了每个青岛人生活的记忆。从提着小筐跟随爷爷奶奶去海边赶海的孩提时代,到和同学好友吆五喝六“哈啤酒吃蛤蜊”的青年时代,再到事业有成时宴请宾客的推杯换盏……海鲜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存在,在每个年代的记忆深处闪烁。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岛人餐桌上的海鲜无论是品种还是档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不少青岛人宴请宾客时摆上用木头刻的“看鱼”,以示隆重,热情中透露出诸多无奈。如今,面对超市、农贸市场品种多样的海鲜,很多人早已“吃腻了”,开始青睐洋海鲜。
1970年招待客人摆上“看鱼”。老家是黄岛藏南镇的臧先生回忆起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过大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家里很穷,村里的亲戚邻居也都没有经济能力吃上鲜鱼,“那时候过年时吃上个白面馒头都觉得很幸福,更别说吃鱼了! ”于是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普遍用木头刻出个“鱼的模样”,“当时称为‘看鱼’,只能看不能吃”,他笑着解释。农村的人把“看鱼”摆在招待重要客人的饭桌上,既在客人面前显得“好看”,又符合农村辈辈相传下来,对过年要求“年年有鱼”的老传统。
1985年,怀孕时才能吃到大虾。在台东住了30多年的王女士是地道的老青岛,会过日子的她将一家老小的吃喝打理得有滋有味。今年58岁的她历数起餐桌上海鲜的变化头头是道,“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海鲜种类丰富了,老百姓选择的余地大了,价格也高了。 ”王女士说,自己小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多海鲜可以吃,最多就是吃个蛤蜊,海蛎子,多数情况还是赶海时捞上来的。王女士一直记得30年前自己怀孕的时候,为了补充营养,家人专门花了一元钱给她买了一只大虾吃,“那时候蛤蜊也就5分钱一斤,一元钱够一家人吃好几天饭了,买个大虾吃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在王女士这些老青岛的记忆中,1976年之前,基本都是靠粮票购买海鲜,而且能吃到的都是小海鲜,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海鲜的种类才稍微多一些,农贸市场也开始出现了,可以自己花钱到农贸市场买点海货打牙祭了。那时候,他们最常吃到的还是蛤蜊、小立虾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比较奢侈买一次鲅鱼。每到鲅鱼下来的时候,女婿带鲅鱼上丈母娘家甚至成了一种风俗。而如今,鲅鱼已经不再是稀罕物了,因为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有鱼类、虾类、螃蟹、海螺等等,实在太多了。。
2000年,以前不愿吃的现在很畅销。和很多老青岛一样,家住西镇的冯芝兰最爱吃的还是海鲜,“我们青岛人对肉啊什么的不是太感兴趣,就是淡水鱼虾也没兴趣,就爱吃海货。 ”冯芝兰说,每年休渔期之前,她都会买一些海鱼存放在冰箱里,供休渔期间一家人食用。冯芝兰说,很多海货以前是不知道吃的,如今却受到了市民的青睐,有些甚至成为大酒店的“特色菜”,比如海肠子,衍生出了很多种有关海肠子的做法。此外,像毛蛤蜊之类的海货,如今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她的感觉里,如今的物价确实高了,连蛤喇都卖到了几元钱一斤,其实还是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手头的钱多了。
到了2014年本地海货吃够青睐洋海鲜。作为80后,今年31岁的小刘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姑娘,从小就是吃着海鲜长大的,从她记事起,餐桌上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海货。吃了这么多年的海货,从大海鲜到小海鲜,小刘几乎吃遍了,但最青睐的还是鲅鱼、蛤蜊那几种,“现在还是每天都吃到海货,基本上都吃腻了,现在吃海货远没有小时候那么香了。 如今的年夜饭,会摆上满满一桌子海货,龙虾、鲅鱼、海参、鲍鱼应有尽有,这在小时候是不敢想象的。即使如此,小刘仍觉得不过瘾,如今过年,她都会到超市买一些进口海鲜吃,“虽然价格贵一些,但还是愿意尝尝。
作为“海鲜之城”,居民餐桌上海鲜的变化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变迁。正所谓,“小海鲜,大城市”。
崂山大火引发的民俗争议
  清明刚刚过去,前几天的崂山大火还让人心有余悸,原因无他,又是烧纸惹的祸。关于“文明祭祀、无烟清明”的口号还在耳边回响,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似乎成了凶险和污染的源头,更有“专家”扬言“烧纸”是封建迷信的做法……[]
对于青岛与海鲜的情缘,您有什么看法?
&青岛属于沿海城市,吃海鲜是一种习俗。更是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
&记得从小家里的餐桌上就已经是各式各样海鲜的天下了,每次吃都有不同的滋味。
&青岛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新鲜的海货是这座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志。
&喜欢青岛这座城市,喜欢吃这里的海鲜
搜狐青岛出品
内容合作及爆料:
电话:7-8038
邮箱:xiangkexiu@
市场推广合作:
电话:7-8038
邮箱:xiangkexiu@
联系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动漫产业园E座101室
邮编:266000近海捕捞如何再生?-青岛报纸电子版
&第03版 要闻
第01版 : 首版第02版 : 要闻第03版 : 要闻第04版 : 要闻第05版 : 要闻第06版 : 要闻第07版 : 国内新闻第08版 : 国内新闻第09版 : 国际新闻第10版 : 国际新闻第11版 : 体育第12版 : 文娱第13版 : 蓝海资讯第14版 : 福 彩第15版 : 随笔第16版 : 养 生
?近海捕捞如何再生?
近海捕捞如何再生?
&&&&黄渤海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青岛渔民捕捞作业的传统区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黄渤海渔场资源衰竭日益加剧,致使青岛渔船码头、海产品市场鲜见海捕鱼货的身影。
&&&&在传统渔场资源衰竭的大背景下,青岛近海捕捞业现状如何?弃船上岸的渔民如何转产转型?青岛就此实施的近海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收效怎样?远洋渔业是让捕捞海产品重新走上市民餐桌的重要途径,青岛远洋捕捞为何大起大落、风帆难张?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对海产品加工产业有何影响?走在全国前列的海产品养殖业如何补缺?
&&&&近期,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和加快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的蓝色经济区青岛新目标,本报记者带着系列问题,深入走访渔港码头、传统渔村、海洋捕捞企业,以及海洋渔业管理部门、业内专家学者,努力探求最新的答案。
&&&&自本期起,本报推出聚焦青岛海洋渔业“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近海捕捞海货几成“珍稀”
□本报记者&邹吉宏&梁&辰
海鲜市场:难寻“本地海捕”
&&&&虽说“靠海吃海”,但近年来在市场上买到青岛近海捕捞的海货,越来越难了。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台东南山市场遇到市民彭先生,他正像往常一样前来挑选海鲜。“10年前市场上个大的加吉(鱼)、偏口(鱼)还不少,现在想吃点正宗的‘本地海捕’太难喽。”
&&&&在市场的一个摊位前,彭先生稍一驻足,摊主就向他推销个头较大的黄花鱼,彭先生看了一眼就摇着头离开了,“一看就是养殖的,现在海里哪有这么大的?”
&&&&次日清晨6点,记者来到城阳蔬菜海货批发市场,市场外停靠着大量外地牌照的货车,有些车上还印有“××水产养殖公司”字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场内大部分商家口中极力承诺的“本地海捕”。
&&&&记者发现,本地的、天然海捕的海鲜远远胜于外地的、养殖的。以对虾为例,注明“养殖”的每只不到10元,而海捕对虾价格要贵三成左右,个头稍大的海捕螃蟹更是上百元,是养殖螃蟹价格的两倍。
&&&&“市民消费能力增强与近海资源衰竭的矛盾,是捕捞海货价格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海鲜从辽宁以及南方一些地方引进,不用说青岛,就是烟台、威海等地的货源也在逐年减少,所谓的‘本地货’有时就是摊主出售的噱头。”
&&&&一刚刚向外地游客推销完&“青岛海捕”鲅鱼的商贩,无奈地对记者说,“青岛这边货源太少了,能进到斤两足些的‘海捕’我就赶快囤到冷库,等到春节时再卖个好价钱。”
三大码头:难见“满载而归”
&&&&市场上难寻真“海捕”,很多市民就想到渔港码头上去买,到了后发现这也并非易事。
&&&&小港码头是青岛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渔业码头之一,如今的小港湾萧条寥落,很难让人联想到它曾是青岛海鲜市场供货量、价格的风向标。
&&&&“小时候跟父亲一起来时,小港还特别热闹,渔船还没靠岸,附近的居民就在岸上等着买海货。”到2010年前后,家住北京路的胡小姐明显地感觉到小港的繁荣已远去,“偶尔有几条渔船停靠‘歇脚’,我下楼买鱼时看到,鱼虾的个头小得惨不忍睹,一些还没有小拇指头大的小鱼挂在网上,连鱼苗都捕了,我们以后还能吃到本地海鲜么?”
&&&&记者近日来到小港发现,只有三条渔船寂寞地停靠在码头。附近居民反映,这些“渔船”基本不出海,船上出售的海货不少是盒装的。记者找到船主询问得知,这些所谓的海捕螃蟹和对虾都是从城阳等地的批发市场进的。一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船主多是外地人,他们有的是租条船当幌子,有点海捕的气息,生意好做些。“但话说回来,不出海捕鱼的船还能叫‘渔船’么?”
&&&&如果说小港的没落与莘县路立交桥修建造成的交通不便,以及港口本身卸货不便等因素有关,那么,沙子口码头的捕捞、收购量大幅衰减就显得更为典型。
&&&&沙子口码头一些收购船的“船老大”告诉记者,今年鲅鱼、鱿鱼、红头鱼等青岛近海常见鱼种的收购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是&“翻着番”地增长,“9月开海后,什么鱼都少,去年在海上收一两天就能完成任务,现在运气好都得三四天,油价和人工费也是打着滚涨。”
&&&&作为青岛渔港“重镇”的胶南积米崖码头,如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码头停靠着十几艘大船、七八十艘小船,工人们刚从渔船上卸完货,海货就被鱼贩子们收购一空。码头上一程姓工作人员说,附近海域常见的刀鱼较往年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二,海捕鲅鱼更是面临着绝迹的危险,而在捕获量上“硕果仅存”的黄花鱼也出现了“小型化”现象。
&&&&船主沈师傅刚刚捕鱼归来,面对这次的收获――几筐小黄花鱼和小鲅鱼,他也只有苦笑的份儿:“10月份出海一次倒是能捕上个七八十斤小黄花鱼,但是个头太小,价格根本卖不上去。”出海雇工都是按年来支付酬劳,所以不出海就会“坐吃山空”,出海虽然免不了亏本,但“好歹能捞回一些(成本)”,“靠捕鱼吃饭真是越来越难了。”沈师傅一脸惆怅。
恢复近海资源需全社会努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青岛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萎缩,这背后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市委党校陈玉光教授表示,历史因素主要是无节制的过度捕捞,社会原因则是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
&&&&“九十年代青岛近海资源就已响起‘红色警报’,海鲜捕捞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下降,而在2005年之前渔船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再加上渔船马力和捕捞技术提高,急速加剧了近海资源的枯竭。”陈玉光同时认为,在过度捕捞上,不能单一地苛责渔民,大部分渔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前些年,很多渔民将船转租给外地人,违规渔网的使用愈加泛滥,对此光靠渔政部门查处显然不行,如果违规捕捞到的海鲜仍备受市场追捧,那么这种现象只能屡禁不止。所以说,保护近海资源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大举措让渔业资源修复再生
□本报记者&乔文心&宋学智&本报通讯员&周健伟
&&&&减与转:一个渔村的转型“样本”
&&&&20年前,薛清海还是薛家岛北庄村的一名渔民,在其记忆中,祖祖辈辈都以这片海为生,“没有其他的营生”。
&&&&“那时候初中毕业参加工作,一个月工资39元,要是出海捕鱼,一天就能赚39元。”薛清海告诉记者,在80年代,尽管是只有20马力的小木船,没法出远海,但近海资源已让渔民取之不尽。
&&&&1995年到1997年是当地近海捕捞的“黄金期”,“每个村都有三四百条渔船,基本上出一次海就是满满一船鱼。”到了90年代末,铁壳船慢慢多起来,捕捞范围也逐渐扩大。
&&&&然而,随着渔船马力提升、渔具更新换代,近海资源也逐渐走向枯竭。2000年以后,“出一趟海,连油钱都不够,很多人转去做养殖和加工。”
&&&&资源渐少,转身从事其他行业成了渔民们的新选择。自市政府鼓励取消小马力渔船,并给予一定补贴后,“下小海”的渔民越来越少。“从高峰时几百户减到了现今的几户”,薛清海说。
&&&&如今,北庄村里的青壮年已少有继续从事近海捕捞作业的,“家门口企业多,随便找个厂子干点活就跟出海收入差不多喽,还轻松些。”现在,薛海清是鲁海丰集团人工鱼礁项目经理,从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变成了&“牧鱼人”。“放了鱼礁的地方,就没法下拖网,这样就把近海鱼类保护起来了。”
&&&&如今的北庄村看起来并不像一个传统渔村,整齐的厂房、规模宏大的造船厂、繁忙的码头让这里更具工业气息。当地民营企业正以这片海为依托,水产品加工、制冰、海上养殖、仓储物流、酒店餐饮等已成产业链条,仍然是“靠海吃海”,北庄村人的“吃法”与以前大不相同。
&&&&“减船、转产、转业”,这是我市恢复近海资源再生能力的一步妙棋。为此,我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北庄村的成功转型,就是这些政策发酵下的一个典型“样本”。
&&&&人工鱼礁:从“捕鱼”到“牧鱼”
&&&&“用石块、废旧渔船在海底搭建人工鱼礁,是一件子孙后代都受益的事。有附着的地方,微生物和贝类就能生长,有了食物,鱼就会过来产卵,即使有人捕捞,鱼也能有藏身之地。”龙盘参鲍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徐经理总结说。
&&&&在青岛,“龙盘”是人工鱼礁建设“首吃螃蟹者”,2005年,总经理王金霞在龙盘近海投放人工鱼礁时,当地人还很不解――不打鱼、不用拖网、不搞养殖,出一趟海费钱费力,却只为了往海里投石块?而现在,“龙盘”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基地,这里出产的海参和鲍鱼以全天然的养殖方式得到了市场认可。
&&&&投放鱼礁并非王金霞的心血来潮。此前,她就走访了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研究近海生态的保护型养殖。对她而言,海洋是广阔的牧场,她不是“饲养员”,而是“放牧人”,她要让这些海鲜在其建造起来的“海底森林”中天然地生长。
&&&&经过多方论证,人工鱼礁方案得到了海洋专家认可,人造礁后底栖饵料繁盛,适合开展盘鲍、海参等海珍品养殖。从2007年开始,我市投入大量资金试点人工鱼礁。截至2011年,仅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就在北起港东,经峰山、仰口,南至雕龙嘴海域,累计投放石料10万方,混凝土构件5万方。
&&&&碧清的海水中,海洋植物将人工礁石包围,海参、鲍鱼、黄花鱼等清晰可见……这是通过水下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在人工鱼礁作用下,尽管速度缓慢,但近海无鱼的状况确实正在逐渐改善。
&&&&据了解,我市今年还启动建设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利用马儿岛、女儿岛、狮子岛、兔子岛等岛礁区投资建设3个人工鱼礁区。除公益型海洋牧场,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也受到诸多企业青睐。从2010年起,我市确立了连续三年,每年给予年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的“海洋牧场”建设企业200万元资金的扶持。目前,已有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等5处人工鱼礁启动建设。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年间,青岛将在沿海适宜海域建设8处人工鱼礁区,每处鱼礁区规划面积300公顷,共2400公顷,投资2.8亿元。
&&&&增殖放流:近海资源“保卫战”
&&&&“要不是政府的增殖放流,会场早就没了蟹子。”日前,会场梭子蟹协会秘书长杜创功告诉记者,随着政府每年加大增殖放流投入,梭子蟹产量逐年攀升,不仅让会场蟹子重新回到市民餐桌,也为当地渔民带来了不菲收入。
&&&&会场村从明朝开始就拥有捕蟹的传统,村民们早就掌握了螃蟹的洄游规律和游走区域。杜创功1983年开始出海,他清晰地记得,一条小船出一趟海就能捕回上百斤蟹子。但仅仅10年,90年代中期,过度捕捞已让会场湾资源枯竭。
&&&&基于此,市科技局与崂山区科技局确定在会场湾增殖放流。2004年5月,在会场湾2万亩海域放流梭子蟹苗900万尾并获得成功。经黄海水产研究所跟踪回捕调查与上年同时期船对比、分析评估表明:当年梭子蟹成活率为20%-30%,回捕率为3%-6%。
&&&&2005年,政府首次安排资金进行放流,主要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牙鲆、魁蚶、鲢鳙鱼等,其中梭子蟹的放流点就选在了会场湾。连续多年的增殖放流和资源保护,终于让会场湾有蟹可捕,生机恢复。为避免毁灭性捕捞,会场湾也建起人工鱼礁,为梭子蟹提供恢复种群的场所。
&&&&对于增殖放流的苗种,市海洋与渔业局每年都通过政府采购网,向社会发布增殖站招标公告,凡是符合条件的水产苗种场都能参与竞标。青岛祥瑞水产品苗种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祥瑞自豪地说,自家培育的三疣梭子蟹苗种已连续三年入选,会场梭子蟹从育苗到生长,都是地地道道的&“青岛苗”。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办公室主任张永举告诉记者,“十一五”至今,青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各级财政投入超过5000万元,累计放流水产苗种24.5亿单位,今年,全市增殖放流资金累计达到2076.5万元,放流苗种9.5亿单位,比计划多放流1.4亿单位。
黄岛渔民冯克明:
捕只3两蟹子就够油费
&&&&一大早,黄岛灵山湾一片被圈起来的水域边,整齐地停靠着七八十艘渔船。石嘴子村渔民冯克明出海归来,正在船内仔细挑选“能卖得出价钱”的海货。
&&&&“出一次海两三个钟头,油费将近100块,而且柴油价一直涨,有时还不够油钱。”冯克明这天早上捕到的海货只能装满一个不大的铁桶。记者看到,除了一只3两左右的梭子蟹,桶内海货乏善可陈,可冯克明心情却不坏,“今天算是‘完成任务’了,光这只大蟹子就够油费了。”
&&&&冯克明说,现在海捕本地海货很受欢迎,稍微上点斤两的海货就能卖出不错的价钱。“附近海货市场少,像我们这些小渔船,鱼贩子一般都不会特地过来收,有了好货就直接送给饭店,价格给得不错。”而一些零散的小虾小蟹,他就拿到附近的小区门口兜售,“都是老主顾了,每天上午都有居民在小区门口等着,我就把海货分成几堆,各种海货搭着卖,一会儿就能卖完。”
&&&&冯克明表示,虽然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增殖放流”也给他们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放流效果很明显,今年海里的虾老多了,我这种小马力的渔船一次也能拉上来个100多斤,拉到市场上也好卖。”但这种“丰收的喜悦”在一年中能体会到的机会仍然不多,“今年9月开海以来收成一般,海里没有多少鱼了,能捕上多少海货,越来越看运气了。”
&&&&因此,当地渔民们大多搞起了水产养殖,尤以扇贝为主,“咱这边水好,养出的扇贝挺肥的。”冯克明说,许多渔民都是在去养殖地点的路上,顺便搞点捕捞。记者看到,在不远处的堤坝上,几位渔民正紧张地将扇贝清理、装入网笼,“那些人都是我们石嘴子村的,养扇贝的收入比较稳妥点。”
“麦岛家园”朱光祉老人:
见证渔村到社区的变迁
&&&&在崂山区麦岛家园小区,记者见到了原王家麦岛村的渔民朱光祉。三十余年的出海经历,68岁的朱光祉见证了青岛近海捕捞从繁盛到衰微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堪称青岛近海捕捞的黄金期,说起那些岁月,朱光祉记忆犹新,“当时胶州湾的鲆鲽类鱼种还很多,渔民积极性高,光咱麦岛这边就有200多艘渔船下海捕。”朱光祉当时和另外四个村民一起出海,“先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伙计当船长,另外几个人各有分工,打上来的鱼非常公道地分成五份,通过抓阄,每人将分到部分拉到市场上卖。”
&&&&“打鱼是个‘狼虎活’,不是谁都能吃得了那个苦的。”朱光祉说,首先是出海的危险性很大。出海就怕风浪,风稍微大点,在甲板上根本站不住,哪顾得上打鱼啊。其次是累,一天打鱼的工夫也就两三个钟头,但人被晒得黑得发亮,累得干瘦干瘦的,看看以前的照片,感觉当时比现在还显老。虽然累,但收入确实不错。到了八十年代末,王家麦岛村村民年收入能达到一两万元,“这可比种地强多了。”
&&&&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近海捕捞形势不再乐观,“主要是那几年捕得太狠了,有些人多密的网都上,光打不养,很多鱼种都渐渐没了。”朱光祉说。
&&&&年,麦岛的三个村子开始拆迁,政府以每艘2.5万至5万元的价格收购渔船,并逐步开始安置当地渔民。“我和老伴现在住上了楼房,而且我们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有3500元的退休金,去年村里每人还发了一万元的股金,生活的比以前舒服多了。”本报记者&梁&辰&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有没有滑雪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