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1929陕西大旱或甘肃的女孩 现实做。。。242在1929线857 可视...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甘肃的读音 - 甘肃的意思
甘肃的关联词
甘肃扩展阅读
兰州市鸟瞰 甘肃陇中的泾、渭上游诸河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与华夏文化摇篮。省境早属禹域雍、梁之地。春秋战国时,陇中为诸戎所据,河西分由匈奴、月氏、乌孙诸族占领。泾、渭河谷的秦国与羌戎杂居。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灭义渠、狄戎后,在陇中设置陇西郡与北地郡、秦代渭河上游今秦安一带和泾河流域今泾川、宁县等地农业有较大发展,其他地区仍多以经营畜牧业为主。汉武帝时,由陇西、北地二群分置天水、安定、武都三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于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走廊。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又分置金城郡,因而有河西五郡之称,俱属凉州部,后汉亦称凉州,治陇县。西汉时期在河西地区实行军屯和民屯,兴修水利,传入中原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农业和养马业均得到发展,河西遂成为“仓廪丰足,牛马布野”和“民庶殷富”的地区。这一时期,由于陇东地区大量移民,大片草原和森林逐步辟为耕地。总之,今省境于汉代分属凉州、朔方及益州,共计11郡92县(道),为省境有统一政区的开始和郡、县(道)最多的时期。至三国魏时,在陇右分置秦州,故称甘肃为秦凉之地。晋永嘉之乱以后,分为西秦五凉。隋唐以前,兰州曾是中国通向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交通要地。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自长安经省境东部到凉州武威进入河西走廊,其形成和畅通,促进了甘肃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隋统一全国以后,“丝绸之路”又出现商旅不绝的盛况。武威的经济、文化随之发达,并成为国际贸易城市,而敦煌则成为中西交通的门户,经济、文化更趋繁荣昌盛。 唐贞观元年(627)中国划分为十道,省境陇东的泾、宁、庆、陇四州属关内道;陇南的成、文二州属山南道;陇西、河西及甘南均属陇右道,即为甘肃简称“陇右”之始。整个隋唐时期,河西农田水利和屯垦再度兴盛,农业发达,积粮甚多。渭水上游和陇南继续得到开发,森林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历史上陇东曾为重要的牧区,唐以后陇东农业日趋发达。宋初省境属陕西路,后分置秦凤路(1072),兼属永兴军路;朔方、河西之地皆属西夏。北宋以后,陇东已成为稳定的农耕地区。 元初省境尚属陕西省,1281年分置甘肃行省,省会张掖,领有河西及河湟、宁夏等地,河东大部仍属陕西省。明废甘肃省,属陕西布政使司及陕西行都司(河西),领诸卫所。明代,于庆阳、平凉、巩昌、临洮等老农业区设府,在边陲新农业区设卫,以屯养军,执行安置流民和移民垦种政策。同时,在酒泉、张掖、临泽、山丹等地大兴水利和移民,继续重视河西的开发,促进了甘肃农业的发展。明代以后,随海上交通发展,“丝绸之路”逐步被取代,加之连年战乱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甘肃经济日渐衰落。清代,于甘肃又继续垦荒兴屯,农业人口随之大增。清康熙五年(1666)改名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甘肃领九府,六直隶州。此后,到19世纪70年代,甘肃近代工业开始萌芽,但其发展极其缓慢。清光绪十年(1884),由甘肃分出新疆省。1928年又分出青海、宁夏二省。1954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至1958年,甘、宁二次分省,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年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由内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辖,至1976年上述两旗复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以来,因省境内特有矿产的开采和冶炼而新兴的城市,有白银(铜)、金昌市(镍)、嘉峪关市(钢铁)、玉门市(石油)。
&祁连山甘肃地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草原向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草甸草原的过渡带,亦为华北、华中、西北与青藏的交错毗邻区,以及东部农业区与西部游牧畜牧区的过渡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地质与地貌:省境西南部的祁连山、阿尼玛卿山及西秦岭都是地质构造的活动带,属祁连褶皱系和秦岭褶皱系,由于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生成多种金属矿产。尤其是走廊南山—冷龙岭,与其南北两侧的乌兰达坂—拉脊山及河西走廊等构造带中矿藏最丰。在复背斜内形成巨型的铁、铜、锰、磷等矿带。在走廊以北龙首山断裂带,有铜镍及少量钒钛矿的生成。在走廊中诸盆地内,多有富集的煤层和石油构造。东北部陇山以东及祁连山以北广阔地面,地表较少起伏,多高原残丘和准平原,覆盖有第三纪及第四纪疏松层。甘肃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区。全省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6类地形区。地势西南部特高,海拔3000米以上;而东、北、西三面均低于千米。最高峰为甘、青两省的界山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08米;最低点则在陇南白龙江中游文县罐子沟,海拔仅550米。全省地势呈阶梯状下降,分为明显的三级地势区。 山原: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大部、甘南高原及岷迭山原,占全省面积20.2%,海拔高于3000米,中有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现代冰川。高山草甸草原为夏季天然牧场。 中山地段:除上述山原边缘的前山带外,还有分布在河西、陇中、陇南的中等山地,占全省面积20.6%。海拔米。大部是天然森林、草场与重要矿藏分布区。 高原、中低山& 包括陇中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及河西走廊与北山大部,占全省面积59.2%。海拔低于2000米。土地利用程度高,人口最多。尤以河西绿洲与东部各河谷川台地,为本省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精华之所在。其中东部外流区各河流的中下游谷地,由于纬度和海拔均低,气温高,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宜于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气候:甘肃深居内陆,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十分复杂,大致由陇南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渐向陇中暖温带半湿润与温带半干旱区,河西温带、暖温带干旱区及祁连山地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甘南高寒湿润区过渡。冬春干旱而少酷寒,夏季多暴雨而冷暖变化大,年降水变率大。 南部的文县、武都年均温在15℃左右,北部的景泰、金塔在 8℃左右,海拔3000米以上的乌鞘岭低于 0℃。10℃以上活动积温,陇南南端在4500℃以上,陇南北端各河谷及河西走廊西部多在3000℃以上,祁连山区及甘南高原则在2000℃以下,其余部分在℃。全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河西日较差达12~16℃。全省最低温-33.7℃与最高温 42.8℃均出现在河西西部。降水的年变化和地区变化更大,年降水量从东南的807.5毫米到西北减为 36.8毫米。 省境日最大降水量为25~190毫米。本省光照足,热量大。除陇中南部外,年日照时数达2400小时以上,河西大部逾3200小时。但不同地区每有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如河西的大风、沙暴及干热风,陇中的干旱、冰雹、霜冻等常给农业带来危害。 植被与土壤:甘肃植被、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陇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着黄褐土。其中,在徽成盆地以北的中心丘陵地带分布有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陇东黄土高原广大塬区及其边缘台地区,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和草原,但由于大都已被开发利用,天然植被保存无几,发育黑垆土;陇中地区植被则属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类型,兼有荒漠草原和草原,发育灰钙土,唯兴隆山、马衔山分布有云杉和山杨林等;河西走廊一带多属荒漠和半荒漠,土壤以灰棕荒漠土为主。河西走廊嘉峪关以西植被更为稀疏,土壤多属棕色荒漠土;甘南高原属温带森林草原垂直带向高寒草原过渡带,发育山地草原土和山地草甸土。此外,在省境各大河谷平原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还发育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在陇东南河谷地带尚有水稻土。北部和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带则有风沙土等。境内有秦岭、祁连山地、甘南高原以及兴隆山和马衔山等山体植被、土壤垂直变化则因山地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疏勒河水文:甘肃河流皆发源于西南山原,呈放射状向西北、东及东南分流,大致以冷龙岭、乌鞘岭至景泰长岭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属外流区。内流区主要有哈尔腾河、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四水系,均源山祁连山,除前者外,其余三水系均切穿河西走廊南山,流至走廊平地,形成广阔的冲积扇与洪积戈壁滩及其前缘绿洲与盐碱滩。外流区河流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横贯陇中的黄河,由积石峡至黑山峡(省境内长420公里)间,形成一束一放的十大峡谷与九个盆地。峡谷如刘家峡、盐锅峡均为优良坝址;盆地则为重要城镇之所在,如兰州、靖远等。华家岭以南的渭河及陇山以东的泾河两水系,均东流至陕西,汇入黄河。北秦岭为渭河和西汉水的分水岭,也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7.1亿立方米。 但地面水地区分布不均,省境黄河流域占全省径流总量62.4%,长江流域占20.3%,而占全省土地面积61.6%的内陆流域仅占17.3%。且季节变化较大,一般6~9月为洪水期,约占年总水量60%,冬春旱季为枯水期,小河多断流。本省河流年输沙总量达6.51亿吨,90%集中于陇中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 全省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共有30多条,为本省主要的水利资源,现已发展灌溉地达86.3万多公顷,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4.3%。地下水较丰富,仅主要农牧区即有静储量1.4万亿余立方米,动储量年有68亿多立方米。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省境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 省境陇东、陇中属此区。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5%。由新、老黄土层覆盖在甘肃群红层或更古老基岩之上,由河谷至山顶,一般分为河漫滩、川地、坪地(三、四级阶地)及塬、梁、峁(嘴)地与个别突起在黄土塬上的石质山岭层状地貌。包括4个亚区:陕北陇东丘陵沟壑亚区;陕北陇东切割塬亚区;陇中切割丘陵亚区和陇西北切割丘陵亚区。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位于省境东南部。属此区的秦岭山脉亚区,为省内唯一具有北亚热带气候及丰富生物资源地区,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8.3%。地形上具有山高、谷深、石多、土少、水急、路险等特点,白龙江干流各峡谷,相对高度多在千米以上,交通困难。全区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向夏绿林与亚高山针叶林的过渡带。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区约有乔木500多种,为甘肃树种最多地区。并多冰川时期的孑遗植物,森林面积约占全区面积29.8%,为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和中国中药材宝库之一。主要珍稀动物多见于白水江流域山地区(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 位于省境西南隅,甘南藏族自治州大部属之,通称甘南高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6.8%。 为青藏高原东缘伸入省境的部分。水系为黄河上游河曲干流与其支流洮河、大夏河上游区及长江水系的白龙江上游部分。植被为温带森林草原垂直带向高寒草甸草原的过渡带。土壤为山地草原土与山地草甸土。本区大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甘肃良好的天然牧场与畜产基地。高原东南边缘的山地阴坡有不少天然森林、珍贵动物及药材等。 阿拉善高原温带荒漠区& 包括省境冷龙岭、乌鞘岭、一条山一线以北属之,面积占全省面积59.8%,为省内最大自然区。区内河西走廊绿洲主要依靠山前潜水露头,发育成富庶的绿洲农业与重要城镇。可区分为马鬃山地亚区、阿拉善高原亚区和河西走廊中、东段等3亚区。
&& 甘肃省设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市:(五区三县)  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
甘肃行政图嘉峪关市:(三镇。)  酒泉市:(四区二市四县)
  肃州区、新城区、东风场区、甘肃矿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 嘉峪关市:(三镇)& & 峪泉镇、文殊镇、新城镇  &金昌市:(一区一县)  金川区、永昌县。  白银市:(二区三县)  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二区五县)  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  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  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  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  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  定西市:(一区六县)  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漳县、渭源县、岷县、临洮县。  陇南市:(一区八县)  武都区、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合作市、舟曲县、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
&& &伊斯兰教:穆斯林160万多人,宗教活动场所3731处。有“四大教派”(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来非耶)、“四大门宦”(哲赫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和尕德忍耶)的分别。其中伊赫瓦尼、西道堂、色来耶和哲赫忍耶等教派和门宦的传始人均在甘肃。  佛教:可统计信徒80万人,其中藏传佛教45万人,汉传佛教35万多人。宗教活动场所682处。甘南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六大宗主寺院之一。  道教:可统计信徒21万多人,宗教活动场所212处。平凉崆峒山较著名。  基督教:可统计信徒6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处。系由15个教派联合而成:中华基督教会、内地会、宣道会、神召会、福音会、协同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徒聚会处、浸信会、真耶稣教会等。  天主教:可统计信徒3万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3处。
历史名人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伏&羲:人文始祖,三皇之首。&  轩辕黄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嫘&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秦非子:秦国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襄公(?—前766年)嬴姓,名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大秦真正的开国之君。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秦始皇:甘肃陇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名将,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庆城县人。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  段会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肃夭水)人。西汉著名外交家。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隗嚣(?~公元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末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西凉军阀。  张绣(?—207),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东南)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金銮(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  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一生著述颇丰。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  刘尔炘(),近代著名学者。字又宽,号果斋、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 当代名人  慈国威:临夏市人,毕业于兰大外语系,前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武官  朱&军:播音员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春节联欢晚会&&  李修平:&&新闻联播&&  水均益:&&焦点访谈&&&&国际观察&&&&高端访问&&  裴新华:&&天气预报&&  张&丽:&&&军事天地&&  耿&萨:&&&新闻30分&&&&地方社会新闻&&  王进喜:铁人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王&石&:卫生部副部长  潘石屹&:&地产大亨&,地产业奇迹身价数亿元  赵季平&:著名电影作曲家,代表作95版《神雕》配乐《雨夜诀别》等  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兰州大学毕业。  颜&峻&:乐评人  雷&达&:作家&;  秦大河:首个横穿南极的中国人,现任国家气象总局局长&。  葛宝丰:院士,是新中国骨科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院士,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  施雅风:我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  杨子恒: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第一华人;  演员:马三立,陈逸恒,李琦,罗海琼&歌星:吕继宏&魏晨&李霄云&陈翔&。
人口与民族
&裕固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甘肃省人口密度为55.3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1982年的43.08人/平方公里多12.22人,比1990年的49.25人/平方公里多6.05人,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人口密度超过200人/平方公里的市(地、州)有临夏州(241.26)、兰州市(232.02)和天水市(223.91);超过100人/平方公里的有平凉市(181.79)和定西地区(138.69);酒泉市最低,为5.13人/平方公里。&2004年男性人口1354.43万人,占51.72%,女性人口1264.35万人,占48.28%,性别比为107.12:100。2000年人口普查时,甘肃省14个市(地、州)登记的人口中,0-4岁的人口为678.35万人,占27%,同1990年相比,比重下降了0.97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口为1708.19万人,占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5.56万人,占5%,与1990年相比,比重上升了0.94个百分点。甘肃省共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9.92万人,占总人口的8.75%。人口在千人以上的16个,主要少数民族为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撒拉和哈萨克族。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40万人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118.49万人,东乡、裕固和保安为甘肃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甘肃省14个地、市、州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93.69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91.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8.4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69%。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42.34万人,增长11.8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2.68万人,增长17.59%。少数民族人口之所以增长快,一是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方面享受着较宽松的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二是由于少数民族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后生育的子女在民族成份上多数认定为少数民族,而一部分汉族人口也将其民族成份改为少数民族。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种类多而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均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了无烟煤、一般用煤、焦煤、褐煤等几大类;黑色金属有铁、锰、钒、铬等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等14种,大部分已探明储量,铬铁矿、钒矿、菱镁矿及铸型用粘土等储量在中国居前5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了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共28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和碲等矿产是甘肃的优势矿产;此外尚有硫、磷、蛇纹岩、芒硝等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9种和石棉、白云母、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建材原料矿产14种均已探明了储量。
甘肃1949年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人民多从事较原始的农牧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境内石油、煤、铁和多种金属的开采利用,甘肃一跃而为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和中国西北工业较发达的省区。农、牧、副、渔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农业:甘肃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草场资源较丰,并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森林,但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农业以旱作为主,全省约有耕地35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耕地中约有75%为旱地,水浇地及水田约占25%。 ① 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小麦、玉米、马铃薯及糜、谷 5种高产抗旱粮食作物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的80%和82%。其中以小麦分布最广,东南部以冬小麦为主,西北部则以春小麦居多。秦岭以北多耐旱的糜子和谷子。陇南则以玉米和薯类为主,甘南高原多青稞。 ② 经济作物分布广,品质优。胡麻为重要而广布的油料作物,以兰州附近各县分布最为集中。本省土特产种类繁多,如“三红”苹果、白兰瓜、黑瓜籽、百合、当归、 兰州水烟、杏仁、 黄花菜等。当归、大黄、党参及黄(红)芪、甘草等为传统出口商品。野生栽培药材产量居中国第2位。玫瑰精油年产500千克左右,占全国产量80%以上,远销海外。 ③ 全省天然森林面积135.45万公顷,森林覆被率约为2.98%,林木总蓄积量为1.608亿立方米。天然森林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东部和南部山地,白龙江、洮河流域一带为省内木材生产基地。本省主要用材林树种有云杉、 冷杉、油松、 华山松、落叶松、泡桐、椴桦、青冈及各种杨树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核桃、油桐、杏、板栗、杜仲、漆树、白蜡、栓皮栎、乌桕、花椒等,大部分布于陇南河谷北亚热带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力营造用材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及经济林等。 ④ 甘肃草原面积居全国第 5位。全省约有草原面积13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1%。农区还有宜牧的草山和草坡466.7万公顷。草原类型丰富,主要产牦牛、黄牛、犏牛、马、羊等。甘南、河西及陇中北部为省内主要牧场,是中国重要牧区之一。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历来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甘南高原河曲马、欧拉羊为中国有名的优良牲畜品种。 ⑤ 渔业基础较为薄弱。 全省虽有淡水水面2.2万公顷,但利用极差,现仅利用部分塘库水面发展水产养殖。 农业区:全省大致可分为4大农业区: ① 陇南山地林农区。区内的白龙江、西秦岭、嘉陵江、小陇山等林区天然及次生林分布广,生物资源丰富,并有亚热带经济林、野生珍贵动物和药材等。农作有冬麦、水稻、秋杂粮、玉米,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② 甘南高寒牧农区。海拔3000米以下的谷地可种植耐寒农作物;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为纯牧区,是全省主要牧场。大夏河及白龙江中上游为重要林区,有较丰富的野生珍贵动物及药材。 ③ 陇中黄土旱农区。有太子山、马衔山、陇(关)山及子午岭等天然及次生林区。从南至北,由冬麦、玉米、高粱二年三熟逐渐向春麦、夏杂粮、马铃薯、糜谷一年一熟地带和半农半牧区变化。中南部河谷川塬为全省产粮中心;中北部梁峁沟壑,广种薄收,水土流失及旱灾严重。 ④ 河西绿洲灌溉农区。祁连山地东段阴坡有以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名贵药材。广大地区为天然牧场及荒漠牧区。绿洲农区为河西地区精华所在,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7%,水浇地面积则约占全省的56%,适宜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发展,每年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甘肃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区属春麦夏杂粮、玉米、糜谷一年一熟地带。盛产优质棉花、大麻、甜菜、油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工业:甘肃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仅玉门油矿初具规模,工业基础甚为薄弱。50年代以后,甘肃为中国内地重点建设省区之一,现已建为中国重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基地和中国西北工业较发达省区。工业主要分布于省内各大河谷、重要交通线及主要矿产地。其中,兰州市是甘肃重要的机械、石油、化工及纺织工业基地,天水市也为重要工业城市,为省内机械、电工器材和纺织工业基地。 ① 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其中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械工业等基础较好,在中国工业体系中地位重要。其次,有电力、煤炭、钢铁和建材等工业部门。甘肃石油开采较早,石油河中游的玉门(老君庙)油矿是中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陇东的庆阳城则为长庆石油产地的中心。炼油工业以兰州为重要,主要生产多品种、高档的石油产品。化学工业则生产化纤及化肥等产品,所产合成橡胶居全国首位。机械工业主要生产石油化工、矿山勘探及采掘、通用机器等多种工业机械和铁路车辆、汽车修造等交通运输机械以及农业机械等。电力工业以兰州及其附近地区规模为较大,兰州西固热电站与新建的刘家峡(见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八盘峡3座大型水电站组成了兰州电力网。 钢铁工业主要有酒泉钢铁联合企业,生产钢铁、焦炭等产品,采煤工业较大的有窑街、靖远、阿干镇和华亭等煤矿。省境有色金属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有色金属矿藏达60处,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有9处。 矿藏中的镍、钴等13种金属的储量居中国首位。1990年10种主要有色金属共生产25万多吨,居中国第3位。其中氯化稀土元素综合生产能力居世界第3位。 白银(铜、铅、锌、铝)、金川(镍、铜、钴及铂族元素)、靖远(稀土)、西成(矿产品)为本省四大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②轻工业以食品和纺织为主,其他有制革、医药、造纸等。其中,食品工业中以粮油加工分布最为普遍。纺织工业有毛纺、棉纺和化学纤维纺织等。所产毛毯、地毯等产品远销国外。传统手工艺品以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和甘肃洮砚等著名。
&兰新铁路交通甘肃近代交通落后,与东部各省联系甚为不便。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现代化陆、空交通网。①铁路运输主要有天兰、兰新、包兰、兰青等4条干线和甘(塘)武(威)、宝(鸡)成(都)线、兰 (州)长(征)线、兰州—小川线,以及兰州、金昌、嘉峪关、玉门等市郊支线,联系着省内重要城市及邻近省区,组成本省交通运输网的骨干。兰州已成为中国西北铁路交通的枢纽,1990年又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的伸长式铁路枢纽。②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万多公里,省境县市和98.5%的乡通汽车。主要公路有西(安)兰(州)、甘(肃)新(疆)、兰(州)青(海)、华(家岭)双(石铺)、兰(州)郎(木寺)等干线,分别与陕、新、宁、青、川等省区相联。③航空运输亦以兰州为中心,有通往北京、成都、上海、乌鲁木齐、西宁、广州等大城市的航线,还有通往省内的酒泉、敦煌、庆阳、天水等地的班机。&
&兰州大学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商学院 甘肃政法学院 河西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 张掖医专 平凉医专 甘肃联合大学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莫高窟石窟类:莫高窟、炳灵寺石窟、安西榆林窟、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泾川王母宫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拉稍寺石窟、大象山石窟、金塔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东晋)、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云崖寺石窟。文化遗址类:秦安大地湾遗址、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敦煌河仓城、锁阳城故址、阳关故址、甘南夏河八角城、马家窑遣址、沙州故城遗址、居延遗址、悬泉置遗址、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战国秦长城遗址、黑山岩画、罕古城、永昌骊怀古城、成县西峡颂。古建筑类:白塔、嘉峪关城楼、秦安泰山庙、夏河拉卜楞寺、天水伏羲庙、镇远楼、张掖大佛寺、张掖木塔寺、贡唐宝塔、海藏寺、武威罗什寺塔、米拉日巴佛楼阁、武威文庙、宝塔、崇信龙泉寺、兰州黄河铁桥、陇西威远楼、李家龙宫遗址·陇西堂、鲁土司衙门、渭源灞陵桥、保昌楼、白马塔、成县杜甫草堂、文峰塔、汉长城、天水仙人崖、东宫馆、玉泉观、崇信龙泉寺、礼县祁山堡、酒泉钟鼓楼、临夏红园、南郭寺、秦安兴国寺、雷音寺、三危圣境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时期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取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带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城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等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余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马家窑文化;有继承马家窑文化并加以发展,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己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20世纪80年代,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甘肃省情)
先秦时期 商代,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他们本以游牧、狩猎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善于养马,“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所以,他的首领非子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眉县)负责给周王室养马,使马有了很大的发展。周孝王后来封秦的祖先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筑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 春秋时期,省境属秦国和西戎。西戎中较大的几个是:绵诸(天水附近)、邽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县南)、义渠戎(六盘山左右,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翟(今临洮县)、豲(今陇西县北)。这些戎族,仍保持着“以国为氏”的习惯,虽号称为国,实际上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西戎各国与秦国相邻。公元前770 年刚刚立国的秦国为了扩充势力,把它的视野对准西戎。但秦襄公几次伐戎都失败了。到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邽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豲等戎族。为了对新开辟的地区进行控制,秦国开始在这些地区建县。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十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但曾被秦武公征伐过的绵诸、义渠、翟、豲等戎族部落乘秦忙于争霸的机会,又逐渐壮大起来,使秦国在与诸候国争雄的同时,不得不以相当的力量来对付诸戎。公元前320年秦派兵伐义渠,攻郁郅(今庆城县东),公元前314年再次伐义渠,得25城。至秦昭王时,义渠等戎终为秦所并,以其地设郡置县,加强统治。秦昭王27年(即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时过9年,于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全面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己出现的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当时,省境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制,共设陇西、北地2 郡。陇西郡郡治狄道(故治在今临洮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南部之地;北地郡治义渠(故治在今宁县西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之地。今甘南东南隅之一部属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为乡、里。 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同秦代一样,仍为郡县两级制。公元前205 年,汉高祖始占有陇西、北地两郡。随着汉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郡县数随之猛增。汉武帝凭借汉朝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公元前133 年到公元前119 年,集中兵力反击匈奴的经常骚扰,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此基础上遂先后于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置武威、酒泉2郡。过了10年,于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同时迁徙内地贫民到河西4 郡,在沿黄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永登县西),广泛实行军事屯田,军农结合,巩固边防。河西4郡的设置,对切断匈奴与西羌的交通,开辟我国通往西域的走廊,对于开发河西,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后于汉武帝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又增置天水、安定郡;元鼎6年(公元前111 年)设武都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 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这样,就使省境郡的数目由秦代的2个郡增为10个郡,共辖115县、10道(县一级,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10个道是:嘉陵道(故治在今成县西北)、循成道(故治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下辨道(故治在今成县西)、略畔道(故治在今合水县西南)、义渠道(故治在今宁县西北)、阴平道(故治在今文县)、平乐道(故治在今康县西北平洛镇)、戎邑道(故治在今秦安县东)、绵诸道(故治在今天水市麦积东区)、略阳道(故治在今秦安县东北)。除行政区以外,西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在地方设置监察区。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 年)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州),即13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刺史(汉成帝时更名为州牧),每年8月巡行所属郡国,按照西汉中央政府规定的六条,省察地方政务,黜陟能否,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纠察强宗豪右,断理冤狱。当时甘肃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汉灵帝中平5年(公元188年),为了加强地方官的实力,镇压农民起义,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扩大刺史权力,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确定州为郡上面的一级地方政权。这就使实行了400 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扩大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甘肃属凉州,治陇(故治即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区约当今甘肃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凉州共辖10个郡、2个属国、99县。10个郡与西汉时的建置相同,即:武都、陇西,金城、汉阳(原为天水郡,东汉明帝永平17年,即公元74年更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等郡,只是辖县有所调整,比西汉时减少了26个。但郡的设置却增加了2个,即张掖属国(在今张掖市的东北,长官为属国都尉)、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故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长官为都尉)。属国在政区上相当于郡,为少数民族管理区。另外,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分属益州。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 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国。属于魏的有凉州(治姑臧,即今武威市)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雍州(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陇西、天水、南安(今陇西、武山一带)、广魏(今秦安、通渭等县)、安定郡(今平凉、庆阳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等地)和新平郡鹑觚县(今灵台县东北)。属于蜀国益州(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的有武都郡、阴平郡的7个县。 西晋,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个郡、72个县。凉州,治姑臧(今武威市),辖6个郡、41个县,即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西郡(今山丹一带);秦州,治冀县(故治在今甘谷县东南,后迁至上邽,即今天水),统6个郡、24个县,即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略阳郡(原广魏郡,晋武帝时更名)、武都郡、阴平郡(今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属雍州(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为安定郡,治临泾(今镇原县),统7个县。 进入东晋,社会动乱,北方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前凉(公元314 -公元376 年),历时62年,治姑臧(今武威市),辖区东至秦陇,北及居延,南逾河湟,西至葱岭;西秦,都苑川(今榆中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西南部;后凉(公元386 年-公元403 年),都姑臧,建国18年,初有前凉旧地,后除姑臧外,仅有仓松(今古浪西)、番禾(今永昌西)2 郡;南凉(公元397 年-公元414 年)立国18年,都廉川堡(今青海省乐都县),辖地东至金城,西到青海,北据广武(今永登东南),南有河湟;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历时43年,初都张掖,后迁姑臧,据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金城、西海、西平、乐都等郡地;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国21年,都敦煌,后迁酒泉,辖区约有今肃州区、玉门、瓜州、敦煌(市、区)。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百户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情况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乱。 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秦州,治上邽(原名上邽,今天水西南),辖天水、略阳(今秦安、天水市区、清水、静宁县)、汉阳(今天水市一部分和成县西北部)3个郡、12个县;南秦州,治洛谷城(今武都区境),统水南(今西和、礼县和天水市一部分)、汉阳(今礼县东南)、武都(今武都区西北地)、脩城(今康县平洛镇、成县南部和陕西省略阳县西北地)、仇池(今成县西北和西和县部分地方)、武阶(今武都区东南地)6 郡、18县;泾州,治临泾(今镇原县),辖安定(今泾川县北部和平凉市西北部分)、陇东(今平凉、镇原等地)、平凉(今华亭、灵台西部)、新平(今泾川县东南、陕西彬县西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附近)、赵平(今灵台县东南、陕西省长武县部分地方)、平原(今平凉市东)6郡、17县;河州,治枹罕(今临夏市东北),辖金城(今临夏东南和榆中县部分地方)、武始(今临洮县境)、临洮(今岷县东北、渭源县西南部)、洪和(今临潭县境和临洮县西南部)4 郡、14县;渭州,治襄武(今陇西县西南),统陇西(今陇西县西南)、南安阳(今陇西县东北部)、广宁(今武山、漳县部分地方)3郡、6县;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领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长城(今平凉市西北部)2郡、4县;凉州,治武威(今武威市),统武安(今民勤县西南)、临松(今张掖市和民乐县一部分)、建昌(今榆中西北、临夏北部)、番禾(今永昌县境)、泉城(凉州府境内)、武兴(今武威市西北和北部)、武威(今武威市境)、昌松(今古浪县南部、北部和凉州区东南部)、东泾(故址不详)、梁宁(今酒泉市境)等郡;瓜州(今敦煌市境)。 北周,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22州是:泾州,治安定(今泾川县北),辖区约当今镇源、灵台、泾川县和崆峒区、平凉、华亭县之一部;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辖区约当今崆峒区、会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之一部;宁州,治赵兴郡城(今宁县),辖区约当今庆城、正宁、宁县、环县一部分;灵州,治薄骨律镇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辖区约当今宁夏平罗、灵武、银川市部分地区;秦州,治上封,辖区约相当于今天水市部分地方和静宁县西南部;交州,治安阳(今秦安县北),辖区约当今秦安县西北部;渭州,治襄武(今陇西县西南),辖区约当今武山、陇西、渭源、漳县之一部;武州,治将利(今武都区东南),辖区约当今武都区东南和文县东北部;成州,治洛谷城(今西和县南洛峪镇),辖区约当今西和、礼县南部;康州,治同谷(今康县嘴台子),辖区约当今康县、成县东南部;文州,治建昌(今文县西南),辖区约当今文县西南部;宕州,治阳宕(今宕昌县西),辖区约当今宕昌西部和舟曲县西北部;芳州,治封德(今迭部县东南),辖区约当今迭部县东南部;叠州,治叠川(今迭部县江洪滩附近之巴什旦卡),辖区约当今迭部县之一部;洮州,治美相(今临潭县),辖区约当今临潭和卓尼县之一部;岷州,治溢乐(今岷县),辖区约当今临洮西南、岷县北部、卓尼县东北部;旭州,治金城(今碌曲县东),辖区约当今碌曲县东部;弘州,治广川防(今碌曲县西南),辖区约当今碌曲县西南部;河州,治枹罕(今临夏市),辖区约当今临夏州大部、兰州西部和临洮县之一部;凉州,治姑臧(今武威市),辖区约当今民勤东北、凉州区、永登东南、永昌西部;甘州,治永平(今甘州区西北),辖区约当今甘州区、山丹、民乐、肃州区、高台之一部;瓜州,治鸣沙(今敦煌县东南),辖区约当今敦煌、瓜州、玉门市之一部。
隋唐五代时期到隋唐五代,又回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初,隋文帝为改变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开皇3年(公元583 年)裁并州郡,取消郡一级建制,实行以州统县,使东汉末年以来实行的三级地方政制,重新恢复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并分郡为上、中、下三等。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经裁并,省境共设16郡、76县。同北周时相比,裁撤了22个州、40个郡、28个县。当时设置的16个郡是:安定郡(今平凉市一部和镇原县)、北地郡(今庆阳市一部分和陕西省彬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弘化郡(今庆阳市东北部)、平凉郡(今平凉市西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一部分)、天水郡(今天水市部分地区)、陇西郡(今定西市一部分和秦安县东北部)、金城郡(今兰州市、临洮县)、枹罕郡(今临夏州大部、临洮县南部和青海省乐都县南部)、武威郡(今武威市一部分和永登县南部)、张掖郡(今张掖市一部分和肃州区)、敦煌郡(今敦煌市 、瓜州县和玉门市一部分)、汉阳郡(今礼县大部)、临洮郡(今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宕昌郡(今宕昌县和舟曲县部分地区)、武都郡(今陇南市部分地区)、河池郡(今陇南市部分地区和陕西省凤县)。 唐朝,初改郡为州,唐玄宗时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再改郡为州,终唐之世,仍为州、县两级制,郡只是地理区域的名称。按照唐的定制,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上、中、下三等。类似这样的划分,一直延续到清代。当时省境共设22州,辖67县。全省设置的州是:秦州(今天水市)、河州(今临夏市)、渭州陇西郡(今陇西、渭源、武山、漳县)、兰州(今兰州市、皋兰县)、阶州(今武都区)、洮州(今临潭县)、岷州(今岷县和临潭县南部)、叠州(今临潭县西南和白龙江上游)、宕州(今舟曲以西、宕昌东南)、凉州(今武威市、金昌市、古浪县)、沙州(今敦煌市)、瓜州(今瓜州县)、甘州(今甘州区、山丹县)、肃州(今肃州区、玉门市)、泾州(今泾川、灵台、崆峒区、镇原县)、原州(今崆峒区西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渭州(分原州平凉县置,今崆峒区)、宁州(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北地郡置,今宁县、正宁和镇原县东部)、庆州(今庆阳市大部分)、凤州(今两当、徽县和陕西省凤县)、文州(今文县)和狄道府(今临洮县西)。除了行政区,唐代还设有监察区。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唐玄宗开元21年,即公元733年增为15道),甘肃置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兼属关内道(治长安)、山南西道(治梁州)。主要是监察非法,道的长官为采访使,由中央委派,事毕即回。唐睿宗景云元年置河西节度使,景云2年从陇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开元年间,河西、陇西均置节度使,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无所不统。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后,改道的长官为观察使,兼理民政,行使部分行政职权,其后逐渐变成州上的一级政区。贞元以后,唐朝政府悉调西北戎军平定“安史之乱”,汉唐以来成为东西交通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空虚,吐蕃乘机占领河西,先后攻陷甘、凉、肃、瓜、沙和熙、河、洮、岷、宕等州,控制河陇地区前后约八九十年之久。五代时期,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后周有秦、阶、成州,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宋元明清时期 宋金辽时期,行政区划大体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 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至道3年(公元997年)改10道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但宋代的路与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财政区兼有监察的职能,后来才逐渐变成地方最高一级建制。路设转运使司掌财赋、民政(长官为转运使);安抚使司掌管军事(长官为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司掌市舶茶马(长官为提举常平使);提点刑狱司掌司法(长官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央。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4 路(前3 路在甘肃境)。宋神宗熙宁5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后几经变化,省境共置永兴军路、秦凤路2 路,辖21州(府、军)、51县(监、尉司)。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辖区有庆阳府、环州、银州、宁州。秦凤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镇),辖秦州、成州、凤州、阶州、渭州、泾州、原州、会州、熙州、河州、巩州(原为通远军)、岷州、兰州、洮州、西宁州、德顺军(今静宁县)、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军,在宋代设于军事要冲之地,系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划。 11世纪初叶,党项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国,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辖区有22州,其中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 州。西夏的统治约有190 年之久,后为蒙古所灭。 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金朝。属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时称秦凤路)的有文州、阶州、西和州(今西和、礼县)、凤州、同庆府(今成县)、天水军(绍兴初因秦州为金占领,遂置南天水县、北天水县;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县为军,今天水市)。 金朝,在甘肃境置4 路、16州(府)、50个县。凤翔路(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领德顺州(宋为德顺军,但辖区扩大,包括今静宁、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县西北部)、平凉府、镇戎州(原镇戎军)、秦州。庆原路(治庆阳府,今庆城县),领庆阳府、环州 、宁州、原州、泾州。临洮路(治临洮府,今临洮县),统辖临洮府、积石州(原为积石军溪哥城)、洮州、兰州、巩州(今安定区、陇西、通渭县)、会州(今靖远县)、河州。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元朝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除设中央直辖区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外,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管辖所属路、州、府的政务。在我国行政史上,首创行省制度。行省创建之初,系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其符合我国地广人多的实际,后来正式成为地方行政最高一级建制。元世祖至元18年(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市)。省辖7 路、5个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另外还置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主掌监察,隶属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属甘肃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宁夏府路、兀刺海路。2个直隶州是:山丹州(元初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22年升为州)、西宁州。5个属州是:西凉州(隶属永昌路)、瓜州(隶属沙州路)、灵州(隶属宁夏府路)、鸣沙州(隶属宁夏府路)、应理州(隶属宁夏府路)。省境东部隶属于陕西行省的有:泾州、开成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庄浪州、河州路(属吐番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洮州、岷州、铁州(今岷县东)、巩昌等处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秦、陇、宁、环、金、兰、会、徽、阶、成、静宁、定西、镇远、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2年(公元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甘肃)。明太祖洪武9年(公元1376年),鉴于行中书省职权太重,为防止唐末出现的方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司法、行政、军事分立,各不统属,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掌军事。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加上两京,即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共15个政区(简称司,俗称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原甘肃境内共设置5 府、9 州(隶属于府)、50县。5 府是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灵州(直隶州)。9 个属州是:宁州(隶属庆阳府)、泾州、静宁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属平凉府)、秦州、阶州、徽州(以上3 州属巩昌府)、兰州、河州(以上2 州属临洮府)。除府(直隶州)、属州、县外,还设有卫、所。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甘肃境共设21卫、9个千户所,即洮州卫(故治在今临潭县东)、岷州卫(今岷县)、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今宁夏宁朔县)、宁夏后卫(今宁夏灵武县东南)、宁夏中卫(今宁夏中卫县)、靖虏卫(今靖远县,以上属陕西都指挥使司)、甘州左卫(今张掖市)、甘州右卫(今张掖市)、甘州 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今酒泉市)、山丹卫(今山丹县)、永昌卫(元为永昌路)、凉州卫(今武威市)、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南)、西宁卫、沙州卫(今敦煌县西,以上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赤金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罕东卫(今肃州区西南)。9个千户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户所(岷州卫)、灵州守御千户所、兴武守御千户所(宁夏卫)、韦州守御千户所(宁夏卫)、平虏守御千户所、碾伯守御千户所、镇夷守御千户所、古浪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另外,属于明朝9个重镇的有: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甘肃(今张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清圣祖康熙3年(公元1664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康熙6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将治所从巩昌移至兰州。清代的省制虽因袭明制,但进一步完善,其特点是有了主持一省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巡抚(巡抚之制始于明朝,但无一定之辖区),巡抚之上设有总理一省或数省军政事务的总督,且省内设有管理各种事务的司道。雍正3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挥使司及诸卫、所。清高宗乾隆29年(公元1764年)裁甘肃巡抚(原驻宁夏,顺治5年,即公元1648年迁至兰州),以陕北总督行巡抚事,并迁陕甘总督署至兰州。当时甘肃辖区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宁夏一部分外,大体上和今甘肃的境域相同。可以说甘肃的行政区域,奠定于两汉,正式于元代,完成于清朝。清德宗光绪10年(公元1884年),从甘肃分出新疆单独建省。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隶州、1直隶厅、61县。8府是:兰州府、平凉府、巩昌府、庆阳府、宁夏府、西宁府、凉州府、甘州府。6直隶州(与府同级)是:泾州、固原州、阶州、秦州、肃州、安西州。1个直隶厅(与府同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不领县),即化平川直隶厅(平凉、华亭、固原、隆德4 州县地)。除了直隶厅,全省还设8个属厅(散厅,隶属于府,不领县):洮州厅(属巩昌府,今临潭县)、庄浪厅(属凉州府,今永登县南)、抚彝厅(属甘州府,今临泽县)、宁灵厅(宁夏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贵德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贵德县)、循化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丹噶尔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湟源县)、巴燕戎格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化隆县)。另外,青海北部的额鲁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个土司,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西宁办事大臣受甘肃省节制。清朝在地方也设有监察区。甘肃省的监察区是6 道:平庆泾固化道(治所平凉府)、甘凉道(治所甘州)、安肃道(治所安西州)、巩秦阶道(治所秦州)、宁夏道(治所宁夏府)、西宁道(治所西宁府)。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甘肃共设7 道,下辖77县,即兰山道(治皋兰县,清兰州府地)、宁夏道(治宁夏县,清宁夏府地)、西宁道(治西宁县,清西宁府地)、泾原道(治平凉县,清平凉、庆阳府、泾州、固州、化平川厅地)、渭川道(治天水县,清秦、阶二州地)、安肃道(治酒泉县,清肃州、安西二州地)、甘凉道(治武威县,清甘、凉二州地)。1914年,改省的长官民政长(民国初期称都督)为巡按使,道的长官道尹为观察使(后改称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为省长。 北伐战争以后,民国16年(1927年),废除道的建制,改县的行政长官县知事为县长。随着军阀混战局面的结束,国民党政府对行政制度作了一些调整。1928年,划甘肃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贵德、巴燕、湟源等7县,另建青海省;同时划甘肃宁夏道属之宁夏、宁朔、灵武、盐池、平罗、中卫、金积、豫旺(原镇戎县,今固原县)等8 县和宁夏护军使所辖的阿拉善额鲁特、额济纳土尔扈特2 部地,成立宁夏省。区划调整分置以后,甘肃省辖64县,1929年增置到68县,增设了永靖(1929年析临夏县地设置)、和政(1929年析临夏、临洮县地置)、康县(1928年析武都县地置永康县,后改康县)等县。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原设拉卜楞设治局(1926年析循化县地设置,1928年改为夏河县)、康乐设治局的基础上,又陆续增置洮西设置局(1932年置)、卓尼设治局(1937年置)、肃北设治局(1938年置)。从1934年开始,甘肃省在县的行政建制之上,又新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辅助机关。这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推行和强化法西斯统治,镇压各族人民的革命运动。1934年开始在皋兰、固原、临夏等地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后陆续增设。到1944年增加到9个,即:岷县(第一)、平凉(第二)、庆阳(第三)、天水(第四)、临夏(第五)、武威(第六)、酒泉(第七)、武都(第八)、临洮(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至解放前夕,甘肃省共设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71县、1 市(兰州市,1941年正式设市)、3局(卓尼、肃北设治局、湟惠管理局)。 大革命时期,甘肃就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2年3 月,正宁县四村塬周围72个村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我省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同年,成立了中共甘宁青特委。1933年3 月,建立中共陕甘边特委。不久,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11月在华池县荔原堡诞生。接着华池、庆北(1936年与华池县合并)两县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进军甘肃,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宕昌县境,通过渭河封锁线,召开哈达铺、榜罗会议,一、二、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县胜利会师,进一步促进了陕甘的革命活动。1935年11月,根据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陕甘边区根据地划为陕甘省。1936年7 月,改陕甘省为陕甘宁省,驻地迁往甘肃曲子,辖区在甘肃境内的有华池、环县、曲子、固北、赤庆、定环等县。1937年1 月,中共关中特委派代表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将正宁、宁县“一分为二”,国民党在其白区设两个县,共产党在红区设新宁、新正县,隶属关中分区。同年,陕甘宁省划分为三边分区和庆环分区。庆环专署辖华池、曲子、固北(后并入环县)、赤庆(后并入华池)、环县、定环(后分别并入环县和定边)6 县,另在原统战区设陕甘宁边区陇东办事处,领导庆阳、合水、镇原、宁县的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 月,庆阳、合水、镇原3 县正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4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建立陇东分区,在庆阳设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6 县。1949年6 月,宁县、正宁两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我国行政制度的新阶段。在摧毁旧政权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总结了革命根据地行政建设的经验,结合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省、专区(州、市)、县(市、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1949年8 月甘肃省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州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1950年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精神,将撤销的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195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更名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以后,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定,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员会更名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复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根据中央紧缩机构和关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指示精神,对部分区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先后成立了天祝、东乡、肃北、泾源、肃南、广通、卓尼、张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自治县)。1950年撤销张掖、岷县专区以后,全省专区数由11个减为9个,县由73个增加到86个,区公所达到503 个,乡3862个,街公所64个。县的建制比较大的变动是:撤销洮沙、曲子县,成立天水、平凉、临夏3 市(县级)和东乡、天祝自治区(县级)。夏河县和卓尼自治区(原卓尼设治局)改为省辖。1953年,增设甘南、西海固两个专区级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全省仍设置11个专区、86县、687个区公所、58个街公所。1954年,因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增加了银川专区、河东回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蒙古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3个专区、 16个县,又新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区、阿克塞哈族自治区、碌曲行政委员会、玛曲行政委员会、舟曲行政委员会,全省达到14个专区、107个县、775个区公所,5810个乡、179个街公所。1955年,庆阳、平凉专区合并为平凉专区,张掖、酒泉专区合并为酒泉专区;撤销临夏专署,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增设玉门市(县级);改蒙古自治区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东回族自治区为吴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时,改额济纳旗、泾源、东乡、肃南、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北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改卓尼自治区为卓尼县,舟曲、碌曲、玛曲3个行政委员会也分别改为县。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所属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张掖专区代管的额济纳旗自治旗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撤销鼎新县,以其原行政区划归金塔县。这样,到1957年,全省共设11个专区、103个县,306个区公所,2759个乡,76个镇,93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到1965年,特别是1958年,全面调整区划,大规模地并县,所有区、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同时,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将银川专区的银川市、贺兰、永宁、宁朔、平罗、惠农、中卫、中宁、陶乐县,吴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吴忠市、金积、灵武、同心、盐池县,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西吉、海原、固原县,平凉专区的泾源回族自治县和隆德县,共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自治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撤销武都专署,以其原辖的宕昌、文县、武都、康县、岷县划归天水专署;设立白银市(划皋兰、靖远部分区域归其所辖,委托定西专署代管);撤销临泽(并入张掖、高台县)、崇信(并入华亭县)、两当(并入徽县)、华池(并入庆阳县)、漳县(并入武山县)、景泰(并入皋兰县)、会川(并入渭源县)、玉门(并入玉门市)、庄浪(并入静宁县)、灵台(并入泾川县)、华亭(并入平凉市、泾川县)、平凉(并入平凉市)、正宁(并入宁县)、合水(并入庆阳、宁县)、渭源(并入陇西、临洮县)、永登(划归兰州市)、皋兰(划归兰州、白银市)、天水(并入天水市)、康县(并入武都、徽成县)、甘谷(并入武山县)、宕昌(并入武都、岷县)、古浪(并入天祝县)、民乐(划归山丹)、张掖(划归张掖市)、卓尼(并入龙迭县、临潭县),撤销西和、礼县,合并设立西礼县,撤销徽县、成县,设立徽成县,撤销酒泉、金塔县,设立酒泉市,撤销永靖、临夏县,以两县区划归临夏市,撤销广河、康乐县,以两县区划归和政县,撤销碌曲、玛曲县,设立洮江县,撤销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设立清水回族自治县,撤销临夏市,设德乌鲁市。经过调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设7个专区(州、市)、42个县(市、自治县、区)、574个人民公社、62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这种状况一直到1960年基本没有变化。 1961年到1965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对行政区划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同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干部的经营管水平相适应。 1961年适当划小了人民公社的规模,陆续恢复了1958年撤并的专区、县,恢复酒泉、武威、庆阳、武都4个专区,增设临洮专区(辖临洮、渭源、岷县、漳县4 县)。到1962年全省专区(省辖市、自治州)由1958年的7个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县(市、自治县)由42个增加到81个。区公所由1957年的306个减为6个,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574个增加到1935个,恢复了56个乡、10个镇,有街道办事处79个。1963年,又撤销临洮专区和白银市。这样,省辖专区数减为11个,县仍是81个。1964年,撤销了平凉、酒泉、临夏(暂缓执行)3 市,恢复平凉、酒泉、临夏3 县,缩小了兰州、天水市的郊区。专区和县的总数没有变。1965年,增设嘉峪关市(省辖市),以酒泉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嘉峪关市的行政区域。全省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 1966年到1976年,区划只是个别调整。从1968年1 月开始,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改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69年各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地区革命委员会。同年,根据中央《关于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规定》,将内蒙古自治区巴颜淖尔盟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后,全省设县(市、区、旗)83个。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嘉峪关市划归酒泉地区领导;将武威地区所辖的永登县、定西地区所辖的榆中县、皋兰县划归兰州市领导。1971年经中央、国务院批准,将嘉峪关地区指挥部、嘉峪关市、三九公司合并成地区一级的市。到1972年全省共有12个地、州、市,84个县(市、旗、自治县、区)。1973年撤销临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 1977年到1985年,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对行政区划作了适当的调整。1979年,改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地区行政公署”(州、市为人民政府)。同时,根据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调整后全省设12个专署、州、市,80个县。1981年,设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设立金昌市(当年成立了筹备委员会,1982年9 月1日正式成立金昌市),全省专署、州、市共为13个,辖81个县。1983年,为了使乡镇的领导体制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始进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试点工作。同时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以平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凉市的行政区域;恢复临夏市,以临夏县城关镇和城关、南龙、折桥、枹罕4个公社为临夏市的行政区域。经调整,全省设13个行政公署(州、市),82个县。1984年3 月,全省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乡镇以下普遍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到年底,全省设乡镇1532个,村民委员会17471个,村民小组100641个。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下设秦城区(以原天水市和撤销的天水县的中梁等17个乡的行政区域为秦城区的行政区域)、北道区(以原天水县的渭南等22个乡和北道镇的行政区域为北道区的行政区域),并将原天水地区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划归天水市管辖;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地区行政公署由武都迁驻成县),将原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划归陇南地区,陇南地区共辖成县、康县、文县、武都、宕昌、西和、礼县、徽县、两当等9 县;成立白银市(地级),将兰州市的白银区和皋兰县的强湾、武川、水川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白银区,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同时将定西地区的靖远县、会宁县和武威地区的景泰县划归白银市管辖。将原天水地区的漳县和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撤销张掖县,设立张掖市(县级),以原张掖县的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撤销酒泉县,设立酒泉市(县级),以原酒泉县的行政区域为酒泉市的行政区域;撤销庆阳县的西峰镇,设立西峰市(县级),以庆阳县的西峰镇和温泉、什社、后官寨、显胜、肖金、陈户、董志、彭原等8个乡为西峰市的行政区域。经过调整,1985年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 、区)。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地区设立武威市(地级),将原武威市(县级)改设凉州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张掖地区设立张掖市(地级),将原张掖市(县级)改设甘州区;撤销平凉地区设立平凉市(地级),将原平凉市(县级)改设崆峒区;撤销酒泉地区设立酒泉市(地级),将原酒泉市(县级)改设肃州区;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庆阳市(地级),将原西峰市(县级)改设西峰区,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定西市(地级),将原定西县改设安定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设立陇南市(地级),将原武都县改设武都区(2004年9月正式挂牌)。至此,我省完成撤地设市工作,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2004年9月,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2005年1月,天水市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2006年2月,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日,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连遭暴雨袭击,316国道沿线大山坝、麻沿乡、筛子坝等多处通讯光缆被山洪冲断,公路40余处出现滑坡、泥石流,通信、交通、电力中断。目前,工程抢险队正加紧抢修。日,甘肃省陇南市抢险救灾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黄泽元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连线采访时表示,到今天下午17时,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已造成陇南市25人遇难,19人失踪,86人受伤。全市8个县区、54个乡镇、358个村、148700多人受灾。[1]
最新房屋政策凡地价上涨过快的地区都要制定综合评标办法&将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资本最低由原100 万提高到1000 万
华亭发生山体滑坡7月24日电(记者宋常青)记者从甘肃省政府应急办和甘肃省委值班室了解到,24日凌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境内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导致15人被埋。后经紧急施救,2人生还,13人死亡。 24日1时40分许,华亭县东华镇前岭村因强降雨引发山体崩塌,发生山体滑坡,滑坡造成正在水渠清淤的15名工人被掩埋。 滑坡发生后,平凉市和华亭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施救。甘肃省委书记陆浩要求全力组织救援,尽量减少损失,防止次生地质灾害发生。 经紧急施救,截至24日6时06分,15名被埋人员全部找到,并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医院救治,截至8时30分,共有1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2人生命体征正常。 后经现场测算,滑坡体长约25米,高约15米,宽约8米,滑坡体积约3000立方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29陕西大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