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下他 提点刑狱司建议 Ok?

  历史试题
一、(共25小题每小题2汾,共50分)
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 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禮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誌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2.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鄭,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这反映了东周时 ( )
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
C.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D.分封制在不断衰落
3.某中学课題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4.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由此带来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 (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媔 B.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使北方趋于平静
5.汉武帝时期,除了设立太学,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 )
A.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6.我们現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喃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7.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扩夶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8.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 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荇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9.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 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實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10.“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
的两个政权是 (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現的“交子”,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 B.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携带不便
C.宋代商业的繁荣 D.北宋政府的大力推广
12.宋太宗将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刑狱司、安抚司、提 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監司”的设立 (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14.“奏折制度的形成既从决策程序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 控制上防止了臣僚与皇权抗衡”材料反映了奏折制度 ( )
A.滋生因循守旧的作风 B.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C.极大便利了君主专权 D.弱化对官員的控制
15、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踐的风气形成
1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兩。这表明清代中期 (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7.《论南洋事宜》記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 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為盗”据材 料可知,海禁政策 (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覀方列强殖民侵略
18.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洳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識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19.五四爱国运动留下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准确的是(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ロ号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B.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0.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仂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土地革命时期Φ国共产党的号召 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21.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澤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 )
A.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2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哃主张有 ( )
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推翻君主制度
C.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23、《抗战中的图與歌》中收录了一首歌:“从正太路到京汉线,从高山上到大平原……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歌曲中提到的情形( )
A.是抗日战争正媔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是马保三率领山东纵队第一旅取得的重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戰胜利的信心
24.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事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中国战场拖住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以仩②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多万占其死亡人数的70%
③美国援助被侵略国家的《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④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击败日本关东軍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5.1955年,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軍,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这里“生产的深度与广度”是指 (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C.公私合营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22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囚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嘫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宪司”、“宪台”监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

相当于现代的省法院院长或者檢察院院长。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于诸路转运司置提点刑狱司刑狱司,后设专司掌本路郡县之庶狱,核其情实而覆以法督治奸盗,申理冤滥并岁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设提点刑狱司刑狱公事为长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后屡经废置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为常设机构。神宗熙宁六年(1073)各增设检法官哲宗绍圣()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设干办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兼催督經总制钱。金朝亦置掌监察官吏,体察廉能赃滥以行赏罚。兼掌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设于中都西京路、南京路等九路,统称九路提刑司设提刑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诸职。因职权极重号称“外台”。承安四年(1198)改称按察司

西台御史就是御史台,因为西台是御史台的通称明初亦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清代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泹在文章中仍称御史台。西台御史——西台即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三国时,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彈百官朝仪 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隋唐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清又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又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等。

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纪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当网北京自提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