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说我们会宁如此的干旱就有没有人告诉你歌词过问吗?政府就没...

  革命圣地甘肃会宁,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尽管如此,这里却走出了大批人才,成就了拥有“,博士之乡”美称的西北教育名县。这就是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会宁现象”。
  国家级贫困县会宁是甘肃省的教育大县和高考“状元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经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学生。该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会宁县在教育上没有高招,经验就是十二个字:“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这十二个字造就了甘肃教育界独特的“会宁现象”。
  分数是衡量地区教育水平、学校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大标准,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会宁却与教育大县、高考“状元县”密切联系到了一起。目前,我国各地的城镇、农村均重视教育,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也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倾注大量精力,努力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可依然难改农村教育弱势。然而,“会宁现象”却告诉我们,“人力”可以有效弥补外界环境的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好——“即便是高科技的复读机,也无法取代辛勤的汗水投入”,“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也体现出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挥。
  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款客观条件固然很好,但是这些终究仅仅是教育的辅助,成果的背后是家长、教师、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当然,这不能作为吝啬教育投入的开脱之词。
  “会宁现象”与反贫困
  一、西部困惑
  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荣枯及其社会运行、经济发展时,不得不关注那些存在于我们可达视野范围内典型案例与代表事件,而这也便是巴泽尔所论及的代表性考核问题。正基于此,来西北后,有一个问题总在困惑着我,那就是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提升的问题。
  穷则思变,变则得进,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去年4月1日,曾见有学者提到为西部大开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考虑借鉴美国拉斯维加斯以及我国的澳门特区模式在兰州设立一个西北特区并允许开辟赌博业,然终鉴于种种约束条件的限制与所谓的理念顾虑,无法实现而搁置。再者,近些年,国际上兴起了一种新的运动项目——划沙,而这种运动项目在国内的宁夏也是有的,但是遗憾的是这里的河湟地带的戈壁黄“沙”与那些适于“划沙”运动里的“沙”又是有着非常严重的不同的,因此没办法在此拓展实施些“划沙”运动以图给当地带来些经济活力酌。
  作为一名理性有限的学者,最乐莫过于不经意间一下子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突地发现一个好的例子或问题。因为有时候,一方面,确如阿瑟?奥肯所言:“一个好的例子往往胜过1000个方程”(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另方面,正如周其仁所言:“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它的答案也就暗含在了其中的。”或许这也就是周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真实世界里的而非黑板上的经济学吧——“对于我而言,研究的最大快乐就是一边坐在农民的牛车上,一边跟农民聊聊天以从中了解些有关于农业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和要件”。我没有其仁先生那样的魄力和胸怀、坚毅和果敢,然而不想这次的搭校工会组织的5月13-14日“红五月,红会宁”纪念红军便车,赶赴长征会师之地的会宁之行却还是给了我不小的惊喜的。
  二、会宁现象
  会宁地名早已有之,因祖河、厉河交会于此而得名。古老的祖河、厉河不再水声滔滔,但会宁人以别人难以想象的力量改变着这块靠天吃饭的土地,毅然地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竖起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意识,真正把教育落到实处。这种精神力量源于崇文重教的传统,受感染于当年红军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这是他们不甘命运、战胜贫穷、成就未来的关键。历史上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要驿,人来人往,贸易昌盛。随着历史的变迁,今日会宁已失去了往昔的繁华面貌,岁月留给会宁人民的只有贫瘠的土地。但勤劳的会宁人并未因此而颓废,在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奇迹——极差的办学条件与硕果累累的教学成果很不相称的奇迹(杜党军)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杂粮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县,地处海拔平均2100米,自然条件严酷,10年10旱,年降水量300毫升,但蒸发达1800毫升,素有“陇中甲天下”之称。全县辖29个乡、4个镇,总人口接近60万,是甘肃省第一入口大县。农业人口约56万,占96%以上。会宁的孩子以苦读著称是有渊源的。作为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时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在清末政府向日本公费派遣的留学生中,会宁籍就有2人,而整个甘肃省才总共5人。据会宁教育局资料显示,该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22所,在校学生约17万人。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向全国各大院校输送学子4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200多名、硕士学位近2000名、学士20000名。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了约18万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会宁也成为了西北五省区教育第一大县,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美誉(段兆军)。这也即是一般所谓的“会宁现象”。
  三、现象背后
  恐怕很难有人会将贫困县和教育成就联系在一起,可是会宁人凭借他们自己不断总结摸索出来的“五苦精神”(领导。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却做到了。的办公楼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建筑,里面的采光也很差,办公室里的沙发也是破旧的弹簧沙发,凹凸不平。可是一到了,现代化的实验大楼和教学大楼便矗立在面前,看着那些以世界各大科学家命名的实验室及其里面的仪器,令人由衷地钦佩会宁人办教育的决心。会宁一中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一提起它,人们第一反应便是它那令人出奇的高考升学率。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1752人,高于全省本科上线5个百分点,在全省高考前200名里会宁学子达10人()。在现有的困难环境下,学校托起了这个穷山窝里令世人惊叹的一颗明珠。在会宁一中,人家的自习课上通常都会有两个以上的老师同时在那里负责答疑,班主任每天晚上10点半检查完学生宿舍才得回家。学生们在回答问卷时的那种认真投入的态度、良好的组织纪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照他们的纯朴、踏实和勤奋,让我感到了和他们的一种距离。
  在会宁,农民见面后不说“吃了没”,也不问对方今年“赚了多少”,而是问孩子考取了哪所学校。其它地方是比钱有多少,在会宁这里,哪个村里边说谁家出了博士,谁家有文凭最高的人,那谁就绝对是上座。该地有一幅较为盛行的对联,叫做“一等人忠诚孝顺,两件事读书耕田。”在会宁之地,随你走到哪里,都会不难发现很多为了就学读书的感人故事。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穷县会宁县强壮队伍推进教改,办教育出手大方,试图把经济穷县、人口大县变成人才大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使这个年财政收入仅有2000多万元的经济穷县,成为西北地区响当当的教育投入大县。通过县乡财政投入、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近4年投入学校建设经费近1.2亿元,仅2005年投入教育经费达1A4亿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56%。该县在2003年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3年9月“两基”达标通过甘肃省政府的评估验收。会宁各乡镇为达到国家的普九标准,基本靠举债修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等。很多学校和基层政府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小,但是有负担,会宁也愿意背。
  走进干旱而贫瘠的会宁县,无论县城或农村,最漂亮的建筑都在学校,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公共设施。2005-06年度增加投入,排危、改建、扩建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4年该县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补充1人,而全县补充教师达2342人。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实施各类教师培训工程,优化了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涌现出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邀请百余名全国特级教师来讲课讲学,派出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总结、推广了20余种独具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法,不断提高了教育水平。
  鉴于会宁教育的不俗表现,2002年4月,首次开始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惠及这片土地。会宁一中有幸被选中而成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据了解,由于在宏志班就读的都是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有一部分将继续享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每年由该工程资助5000元人民币,各大学也将视情况减免~大部分学费,以保证这些来自困难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会宁一中首届宏志班,全班有来自甘肃会宁、定西、陇南等地的家庭贫困学生50名。在2005年的高考中,在这个宏志班就读的学生中,考分超过甘肃省地方高考重点录取线的有44名,全班学生平均总分高达604分,超出该省重点录取线46分。这个班的高考成绩重点上线率达88%,本科上线率达到100%()。
  值得对照的是,也正如邹蓝所指出的,甘肃有两个县,最近都以教育出名。一是渭源县,新近有县委领导秉笔直书该县教育之窘迫而为天下所知。县委副书记李迎新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描述了民办教师的生存境遇。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其中每月拿40元的又占代课教师的70%,部分教师这样微薄的工资居然20年不变。而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即使收入算80元,也不过是10美元,每天收入为0.3美元。另一个是以红军长征会师而著称的会宁县。会宁政府和民众以尊师重教而著称,教师的待遇普遍比较高。一所多中心小学有25名教师,平均工资为900元每月,比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要高出9倍多。同在甘肃省,而且都与定西相邻,一在其西南方向,一在其东北方向,都是贫困县。而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却犹如,不免令人费解,可事实却就是如此无情。
  诚如田忌赛马所启示的那样,天下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功!借这次观摩和调研之机,我们了解到,在“会宁现象”形成的过程之中,除了以上所列出的由明清以来崇文重教历史传统的熏陶浸染、教师和学生们在直面恶劣的黄土高原环境足够的认识下的苦教苦学、当地政府采取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在经费支持上敢于财政拨款等一些内部主导因素之外,还发现了一项尤其重要的颇为有趣的外部催发因素,那就是在会宁一中校史展览馆里所看到的并由该校校长所给我们详细讲解的一串人物名单。原来,在解放后的一些运动中,有不少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科研机构里面的“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会宁,而当时的县政府领导竟对他们采取了独特而别致的一招。那就是,全部让他们上教学第一线!现在会宁一中校内所能看到的那些亭亭如盖的大槐树,就是当初那些“右派”老师们带着学生从远处的祖历河中取水浇灌栽培而成活的。也正如席校长所介绍给我们的,恰恰就是他们给会宁的教育补给了那个时代的最宝贵的最稀缺的难得养.份,而这一点也是他们的每一个会宁后人都不会忘记的。不难想象,那时节的会宁领导的那一决策是多么的英明超前,然却又是多么的风险奇高啊!
  四、反贫困效应
  中国有句古语“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鼠”,而今在这里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自然的崭露。在现定既有约束条件下,会宁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破解靠的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就为何如此重视教育的问题这一秘题,问了会宁籍的几个同事。他们所给的答案很是简单:上学是黄土高原农家子弟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才是他们真正的根本而有效出路啊!出去一个上学,在外面找到较好的工作,黄土高原的贫瘠土地上就少一份压力,一个家庭可能就此脱贫。这个幸运者收入的一部分,将转移回家。否则,返乡的考生将给黄土高原增加更多的人口压力,且没有专长技能的城镇毕业生没能入学,也给本地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发展教育输出人才,就是脱贫,就是减轻当地就业压力和对土地的压力。卓越的认识,导致了卓越的结果,可爱者,当属天下的这些会宁的人们。
  原先我们都会经常以为西部人的思维观念落后,然而这里的会宁当地人却让外人感到颇为汗颜乃至非常惊讶,没想到他们提出和倡导的教育办学培养理念是:“培养中国的会宁人、世界的会宁人、走出去的会宁人。”铮铮明言,正如在这次兰大与会宁方面的教育座谈会上,白发苍苍的会宁教育局高局长所介绍的:“我们的学子们出去得越多,则会宁也就会越加的有希望一些。事实证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整个县送出去了散布于全国各地的4万多学子,而今已经见到了效益。现在他们每年至少给他们的在会宁家乡的父母弟妹乡亲友邻邮寄回来了有1个多亿的直接资金,并捎带来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就业信息、服务项目等间接回报,这些毫无疑问的拉动,推助了会宁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由此可见,会宁人对于“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者学成直接回来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入很少”的这一议题上的认识和看法,是明智、开放、前瞻和深远的。
  我们知道,既然经济学是研究在既有约束条件下的利益福祉最大化问题,那么身为经济研究者,在西部发展研究中,不应也不能忽略非经济因素——甚至有时说不准这里的非经济因素会起到东部经济发展研究中所不能达到的某种至要作用呢,而教育无疑是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非经济因素。上述倒是真切给出了~个西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反贫困中的一个极好案例——以教育的发展最终破解改变当地的贫困,会宁经验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客观存在着的具体启示。
  然而,可否将其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进行一般化的拓展以及如何能够贴紧地面的拓展都是一个值得在下深入的审慎考虑,弄得不好一旦违背了哈耶克所言的“自生演化”以及“人类合作扩展秩序”的话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的。尽管如此,这里仍提供了不失为一个颇佳动态的问题—一如前文所对照揭示的,就像渭源那样的不注重教育的投入、积累和发展是没有办法走出积贫积弱的泥潭的。而毫无疑问的是,会宁则凭借教育的优先战略和系列举措走出了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中的一个久治不愈的“死结循环”。
  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尤其西北寒旱的黄土高原地带)的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中问题求解,作为置身于全球一体化下的中国整体进程中的一个微观考虑,会宁现象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实证的案例及其亮点的启示,使我们看到了绝境中的挣扎以及贫瘠地里的希望。同时,它也更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的洞悉观察、关注了解、剖析与探究。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15:1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科学抗旱保春耕:袁占亭、宋奋吉在会宁县调研旱情指导春耕生产侧记
科学抗旱保春耕:袁占亭、宋奋吉在会宁县调研旱情指导春耕生产侧记
“去年入冬以来,我市持续干旱,目前旱情仍在继续加重,春耕生产也即将开始,老百姓有没有缺水?土地能不能播种?冬小麦旱情严重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占亭高度关注,多次听取各县区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并决定抽时间到田间地头亲自看一看。& 2月14日是星期六,袁占亭放弃了休息,一大早就乘车赶往会宁县,问旱情、察墒情,了解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检查指导抗旱和春耕生产工作。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宋奋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高鹰一同前往。& “要千方百计保证老百姓的饮水安全”& 会宁南部是我市旱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经5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袁占亭首先来到翟所乡张城村,一下车,就急切地询问村里的干旱和吃水情况。& 张城村村支书张忠义告诉袁书记:“现在村里有十几户人家已经没有水了,有二十多户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如果到5月份还不下雨的话,全村70%的人就断水了。”袁占亭听后神情凝重。& 在村民张建林家门口,袁占亭看到一口水窖,径直走了过去。& “水还有多少?”袁占亭一边询问,一边拎起水桶,缓缓地伸进水窖,打了多半桶水上来。他不顾冰冷,用手捧起打上来的水,喝了一口。“还是有点咸”,他说。& “这水是从县城拉上的,拉了两方,共60元,政府还补贴了30元呢,真是对我们太关心了。”张建林感激地说。& “针对缺水的村子,我们现在已经组织拉水给他们,每一方水补助15元钱运费。”翟所乡的干部补充说。袁占亭听了点了点头,然后郑重地告诉县上的领导:“你们要准确了解每一个乡、每一个村、每一户的情况,要动员社会力量,协调会宁县消防中队向偏远山区送水,千方百计确保老百姓的人畜饮水安全,决不能让一户群众断水。”& 袁占亭还和张建林拉起了家常:“家里几口人?去年收入怎么样?过年有没有杀猪?”张建林一一作答。得知张建林去年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打了1500多公斤,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挣了1万多元,日子过得好,袁占亭十分高兴。他还来到张建林家的厨房,打开燃气灶,掀开锅盖,仔细看了看。袁占亭还告诉张建林:“今后你们的村子还要统一规划,水、电、路政府都会给你们解决好,相信旱情是暂时的,你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看了一家不放心,袁占亭还来到村民张国俊家,仔细察看了他家水窖的盛水情况。& “科学抗旱,确保春耕生产”& 严峻的旱情并没有影响会宁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有“高科技”抗旱措施――“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 车行至翟所乡观音村,袁占亭看到路边有一块全膜覆盖的田地,立即停车察看墒情。这块地去年是种了玉米的,看着薄膜已经有些破烂,袁占亭有些怀疑。他问县上的农技人员:“去年种了一茬,今年还能保住墒吗?”说着拿起铁锹就挖了起来,结果一锹下去,就看见了湿漉漉的泥土。农技人员说:“像这样的泥土,相对湿度在50%左右,适宜种植。”听到这样一个结果,袁占亭脸上露出了微笑。& 而在相邻的另一块没有进行全膜覆盖的地里,湿度就很差。“这块地的相对湿度不足30%,如果现在种就什么也长不出来。”一位农技人员说。& 当天上午,老君乡方坡村村民呼占强动员全家正在紧张顶凌覆膜。& 袁占亭来到他的地里,首先问到:“你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认同吗?”这一问就打开了呼占强的话匣子。他告诉袁书记:“这项技术在2006年我就有了初步的认识,2007年铺了近10亩,去年也一样,种的玉米每亩收成在600公斤左右。如果不铺的话,玉米亩产就是200公斤左右,有时还颗粒无收。这项技术对我们农民来说,那真是太实用了!这不,今年我要把这14亩地全部铺完。”呼占强还告诉袁占亭,他还养牛,农闲时也打工,去年全家5口人收入1万多元。像他这样的家庭,在方坡村还属于中间户。听完之后,袁占亭很是满意。& 往年这个时候,冬小麦该逐渐返青。但在方坡村冯生龙的地里,麦苗稀少的可怜,多半已经干死了。干透了的麦叶经手一搓,就成了碎末。可是他不想放弃,正在对自己的几亩冬小麦地进行全面镇压,以保住墒情。& 袁占亭来到小麦地,在地里刨了10多厘米深,才见到冬小麦逐渐变绿的根系。县农技人员说:“有了返青的迹象,但今年的苗情很差,现在看来,小麦会减产五至七成。”& 袁占亭说,现在看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确确实实是干旱山区发展旱作农业的一套成功经验。从冬小麦看,调整结构是根本途径。当前,还要适当压缩春小麦的播种面积,重点发展以节水型穴播秋季作物为主的避灾农业,扩大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面积,保证全年粮食稳定增产。去年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推广面积达28.44万亩,显示出了较强的抗旱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今年要确保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面积55万亩的任务,除去年秋季已完成21万亩覆膜外,剩余的34万亩全部要进行顶凌覆膜。& 袁占亭说,灾害之年,我们要尽量争取让农民减产不减收。他鼓励农民群众要通过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养殖业等各种方式,把多种经营搞好,千方百计增加其他收入,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他还叮嘱县里的领导干部,要为受灾群众搞好信息、技术和市场服务,落实好各项救灾措施,把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发放到位,广泛开辟增收渠道。2月14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占亭深入会宁县翟所乡和老君乡察水窖、看墒情,指导抗旱春耕生产工作。本报记者 朱勇刚 摄
其它省市辅助教学网站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
省辖市州辅助教学网站
本市相关网站
白银市人民政府网
农业信息网站
中国农业信息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信箱: e-mail: 陇ICP备号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回复15条网友留言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继续浏览相关话题:
图文编辑模式
08:10:59&)
14301字(362/3)
( 15:32:17)
( 09:05:01)
( 08:10:59)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干旱山区的新希望——记会宁县新庄乡杨赵村党支部书记赵风雷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干旱山区的新希望——记会宁县新庄乡杨赵村党支部书记赵风雷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5:57:4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干旱山区的新希望——记会宁县新庄乡杨赵村党支部书记赵风雷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人告诉你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