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注意事项者

11位患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心脏病发作时什么样?
心脏病发作时,虽然有些人会经历“典型的症状”,如极度痛苦地抓住胸膛后倒地,但很多时候患者的症状完全与前者不同或更微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不太严重的疾病。
为了让公众了解心脏病发作时各种可能的症状,多赢得抢救时间,美国《预防》杂志网站邀请11位心脏病发作幸存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当时的感受。生命君借此给大家提个醒,千万别忽视这些症状。
格罗利亚,49岁
“我感觉从后背开始有抽痛,然后向上蔓延到脖子;接着下巴也开始了抽痛,有点像穿过身体的锐痛。我不得不服用了些布洛芬,希望这些症状能自行消失。
然而,我的呼吸开始变得困难了,嗓子发紧。这种不适让我难以正常喘气,快要背过气去。后来医生告诉我这是心脏病发作,我仍难以相信,因为自始至终我的心脏没有疼痛。”
卡罗尔,55岁
“刚开始是胃疼,胃部痉挛抽搐,越来越厉害。然后我感到胸部有种刺痛,本以为是吃了变质的食物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因为胃部和胸部都疼。随后,我有点头晕目眩且恶心呕吐。当出现左臂麻木时,我才想到了这是心脏病发作。”
谢丽尔,63岁
“当时我正在刷碗,突然感到双臂疼痛;疼痛始自于右臂,然后移动到左臂,随后双臂开始感觉麻木。我想躺下来休息会儿,看看这些症状能不能自行消失;但丈夫坚持要把我送到医院,是他挽救了我的性命。”
斯坦尼,71岁
“我感到喘不过来气,这种感觉太糟糕了!随后开始大喘气,就像是肺功能完全关闭了,然后就倒地起不来了。”
多丽丝,57岁
“我本以为那是烧心,因为我经常犯这毛病,感觉这次与以往没什么差别,只是更剧烈而已。我尝试躺下来,但这些症状仍然没消失。然后,疼痛感愈发强烈,转移成了心脏部位的挤压痛。丈夫赶忙开车送我到医院,到了医院才得知这是心脏病发作。”
马蒂,67岁
“当我心脏病发作时,并没有心前区疼痛,这和我印象中的心脏病发作差距太大了。相反,我只是感到恶心,像是要把吃下去的食物都吐出来;然后就出冷汗了,脸上和后背不断冒汗。我开始感到头晕,要昏厥过去。儿子赶紧把我送到社区诊所,那里的工作人员给我叫了救护车。”
雷切尔,63岁
“我本以为是胃酸反流,想忍忍就挺过去了,没必要去医院;然而,随即就昏倒了,丈夫马上打了急救电话。”
乔安妮,67岁
“一个多星期里我一直感到筋疲力尽,虚弱得只想躺下来休息。刚开始以为是染上了什么传染病,我尝试想多睡会儿,但感觉还是不好。最后促使我去医院的原因是憋气,家里的楼梯我已经爬了40多年,但突然间我就爬不上去了。”
罗斯,55岁
“我在深夜里醒来,有要吐的感觉;起身后左臂就麻木了;然后,我感到左侧胸部下方有轻度疼痛。疼痛并不令我害怕,那种麻木感更痛苦。”
斯提芬妮,50岁
“我刚把孩子送到学校,突然感到肩胛骨之间的上背部疼痛,痛感很强烈;然后就是恶心,不得不坐在车里等待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消失。另一个孩子的母亲看到我在出汗,感觉我有些不对头,因为我无法对她的提问做出反应,她帮我叫了救护车。确诊是心脏病发作后,我很震惊,因为那时我才46岁,身体一直不错。”
莉莉,82岁
“我感觉有什么东西紧紧压在胸部,它并不是疼痛,而是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而且这种挤压感越来越强烈。”
小测试:突发心脏病你会应对吗?
当身边有人心脏病发作时,你最该做什么?正确做法相信很多人答不上来。平时生活中如能储备一些心脏病发作的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载文,刊出美国纽约医学专家伊丽莎白·阿格恩瓦尔总结出的6道选择题,帮大家了解心脏病发作的知识。
万一突发心脏病,你该怎么办?
A.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嚼片阿司匹林
B.嚼片阿司匹林,然后拨打急救电话
C.等待30分钟观察症状是否持续,如果是,就拨打急救电话
D.让配偶或家人开车送你去医院
答案:A。如果出现心脏病发作迹象或症状,一定要先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再嚼一片阿司匹林。
心脏病发作症状包括哪些?
A.感到好像有一只大象坐在胸口
C.头晕或头昏眼花
D.以上都是
答案:D。头晕、头昏眼花、出冷汗是心脏病发作的典型症状。气短通常发生于胸闷胸痛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患者中胸口疼痛并非剧烈,而是胸闷。
女性心脏病症状多不同于男性,主要包括?
A.左臂、后背或肩胛骨疼痛
B.下巴疼痛
C.恶心和呕吐
D.以上都是
答案:D。男性与女性心脏病患者的病症有很大区别。男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多半是所谓“好莱坞型心脏病”,症状包括:胸部感到有重压、胸痛等传统运动型心脏病。而女性心脏病发作症状则倾向于消化不良和呼吸短促等。重要提示:男性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这些心脏病发作非典型症状。
女性通常不注意发作症状,她们比男性更可能?
A.将心脏病发作症状归因于潮热、流感、某些食物或年龄等因素
B.要求家人开车送其上医院,而非拨打急救电话
C.先做完家务活,再寻求帮助
D.以上都是
答案:D。女性心脏病患者救治率低一直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她们的心脏病症状不典型、自己与家人的重视不够等关系密切,应该多加注意。
如何区分心脏病发作和烧心?
A.心脏病发作时,烧心感觉更严重
B.心脏病很少发生于饱餐之后
C.心脏病发作时,患者总感到头晕
D.很难区分。
答案:D。饱餐或吃得太辣之后,会发生典型的“烧心”症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心脏病专家帕米拉·欧阳博士建议,如果服用抗酸药之后,症状仍无改善,则应该立即就医。
何种情况下心脏病会发作?
A.血液中胆固醇堆积并阻塞血管
B.血栓形成并阻塞血管
C.好胆固醇(HDL)停止清理血管
D.坏胆固醇(LDL)水平太高
答案:B。虽然胆固醇聚集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但在实际心脏病发作病例中,多为血管中血栓形成并阻塞血管所致。当血栓足够大的时候,就会造成冠状动脉栓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或完全切断,导致心脏病发作。▲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商务合作:(010)
内容合作:(010)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中国将面临心脏病大流行危险?
日前,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心血管健康的研究报告,称四分之三的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这并非国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首次被警示。不过到底现状有多严峻?中国真的面临心脏病大流行危险吗?
中国面临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确实非常可怕
在中国近四分之三的人存在心血管问题,只有2‰达到完全健康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这份研究报告全名为《中国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Chinese Adults),基于9.6万多名年满20周岁的中国普通民众心血管健康数据。
该研究采用的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标准,将心血管的健康分为行为健康和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包括不吸烟、体重指数正常、体育锻炼达标及饮食健康,身体健康的指标则有不吸烟、血脂正常、血压正常和血糖正常。(编辑注:行为和身体两项指标中都包含吸烟)。最终数据显示,在中国,身体健康四个指标都占全的人占13.5%,四项行为健康占全的人仅为7‰,而上述七项健康指标全部满足的人更为跌至2‰。研究者还将七项健康指标均分为理想、中等和低等三个等级,其中心血管健康状态较差者达到了3/4,中等心血管健康者占不到1/4,至于理想的则更可忽略不计了。
国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非首次被警示,很多研究也说明了形势严峻
当然,此次并非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首次被敲警钟。
去年年底,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该研究评估了1990年~2013年间188个国家的死亡情况,由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 领导的国际研究人员联盟指导进行。报告显示,在中国,最致命的三种疾病是脑卒中、冠心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三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2013年全部死亡人数的46%。而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血管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心衰等。换言之,中国最致命三大健康杀手,心血管疾病占去两个。
年中国人群死因前十位
而中国的统计数据同样令人担忧。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高达2.9亿,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相当于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而另一个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显示,在中国,心血管病患者的住院人数在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增加了四倍多。2001年因心脏病住院的平均每十万人中有3.7人,到2010年就飙升至15.8人。
全世界都有“心不好”,但中国心血管病还有两个特色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全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疾患。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35%。到2014年第二份报告发布,死亡人数依然高至175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31.25%。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病风险明显下降时,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降反升
由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因此,心血管病一度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多发疾病,被戏称为“富贵病”。现在,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1990年~2013年间,在高收入地区,心血管病病死率是下降了22%。美国心脏协会(AHA)统计数据也显示,自1995年后心血管病死率明显下降。
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如前文所述,在中国,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分列死因的第一、二位,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的排名还是由1990年的第七位攀升至2013年的第二位。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则直接显示,中国心血管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虽然从2009年起,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趋缓,但仍呈上升趋势。
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死亡率变化
中国城乡心血管病患病率变化
相比欧美心血管病患者多为70岁以上者,中国人罹患心脏病者要年轻得多
心脏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是自然的。因此,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心血管问题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只有到老了的时候,才用为自己的血管健康操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心血管病发病高峰确实呈老龄化态势,发病风险最高的为60岁以上的老人。
而在中国,一项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联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等进行的、耗时十年涉及北京等17个省市的研究表明,中国处于职业颠峰期,即40岁到64岁的人群受到心血管病影响的比例比发达国家更大。在过去15年里,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2007年~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发病率上升28.1%,其中年轻人群的发病率上升较快,男性35~44岁增幅最大,达到30.3%
与心血管健康有关的公共政策,政府和公众都需要认真对待
导致心血管健康状况受到威胁的因素,已经有很多医疗研究指出来
美国心脏病学会衡量心血管健康的四项行为健康指标――不吸烟、体重指数正常、体育锻炼达标及饮食健康,所对应的也正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用烟草、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等。根据《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这些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当然,中国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压力、遗传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等。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副主任蒋立新教授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引起中国人心血管健康问题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越来越富足,同时也开始消费更多高胆固醇和高盐高油的食物。来自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是导致心脏疾患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在不久的将来,心血管疾病将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病
在“中国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的7个健康指标中,大多数中国人能达到3~5个指标,这说明中国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状态仍可以通过有效干预策略得以改善。
从公众层面,政府应该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却缺乏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宣传。这导致国人对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严重不足。《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血脂异常人数至占人口总数的18.6%,知晓率和检测率分别为3.2%、6.4%;而美国血脂异常人数占人口总数的13.8%,其血脂异常知晓率、检测率分别高达50.4%和48.1%。
美国有研究称,在禁烟实行1年后,心脏病发作的病例减少了17%,3年后减少了36%
当然,政府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如鼓励戒烟、推广健康饮食和提倡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拟定低成本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例如:针对不健康食物的税收和实施控制酒精、烟草政策。降低曝露在污染的环境中也能促进心血管的健康功能。
正如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像中国这样冉冉上升的经济体,如果不马上采取行动来减少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非传染性疾病负担,那么将面临着一种现实存在的风险――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生产力低下和劳动力不足,而这些风险将会抵消经济发展和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利好。
整体看,中国慢性病人数量世界“领先”
这个庞大的数字是真的吗?
在抗战中,桂系实力非但未曾受损,反而越打越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利用一切机会巩固其在东南
联系电话:010-85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请问哪些心脏病患者不能怀孕呢?
请问哪些心脏病患者不能怀孕呢?
我一直有心慌气短的毛病,曾经做过心电图显示为心脏早搏,听说有些心脏病不能怀孕,我很想自己生一个宝宝,所以我想问一下哪些心脏病患者不能怀孕呢?
妇女妊娠期间,母体各系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心血管系统也不例外。正常孕妇怀孕以后,由于要担负胎儿的生长发育,心脏负担增加,表现为心脏增大,心率加快,血容量及心脏排出量增多,这些负担在妊娠三十周达到最高峰,以后一直持续到分娩。这对正常的孕妇来说,是胜任的,但对患有心脏病的孕妇来说,心脏的功能原先已有减退,则往往在妊娠的晚期、分娩期或产后,因不胜胎儿负担而出现心跳、气急、唇色发紫等心力衰竭的症状。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就有生命危险,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心脏病还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某医院妇产科统计,近10年来产妇死亡的原因中,心脏病占第二位。所以,有心脏病的妇女必须慎重对待生育问题。
那么,是不是说所有患心脏病的妇女都不能怀孕了呢?不是的。有的心脏病人怀孕,有的则不怀孕,为了确保妇女的健康,患心脏病的妇女应根据医生的意见决定是否生育,千万不可冒生命危险生孩子。而医生对患心脏病妇女的生育问题是怎样考虑的呢?据统计,患心脏病的孕妇中以风湿性的最多,其次为先天性的、贫血性、高血压性的心脏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等。能不能怀孕,要不要人工流产,问题不在于患了什么样的心脏病,而在于心脏的功能状态。根据心脏病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将患者的心脏功能分为四级:Ⅰ级病人能胜任体力活动,如走路、洗衣、做饭等。Ⅱ级指能从事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如进行日常体力活动时有心跳、气短和疲劳感。Ⅲ级指从事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稍微活动即感心跳气短,但安静休息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Ⅳ级指在安静休息时也有心跳、气短症状,睡觉时躺不平,必须垫高枕头或半卧位,肝脏肿大和下肢浮肿等。
心功能属于Ⅰ级、Ⅱ级的妇女生孩子,怀孕以后只要适当注意,都能安全地度过妊娠和分娩。属于Ⅲ能和Ⅳ级的妇女,原则上不生孩子。妇女无论患哪一种心脏病,决定怀孕之前或发现已经怀孕,都应立即找产科医生或内科医生进行检查,以确定心脏功能情况,分析它能否经受住妊娠和分娩增加的负担。病情不允许,则不应怀孕,如病情许可继续妊娠,则应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定期找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可因求子心切,而不顾自己心脏情况,不去医院检查,不听医生劝告,自做主张怀孕、分娩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保护心脏病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患心脏病的孕妇要安排好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度劳累,
防止情绪紧张和激动,注意休息,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肝、新鲜蔬菜与水果等。应注意限制饮食中的盐量,从妊娠4个月起,所吃的一切汤和菜都应比淡一些。在衣着方面要注意冷暖,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如发生这类疾病应立即找医生诊治。
妊娠的头5个月应每周检查一次,5个月以后每周检查二次。应提早在临产前1—2周住院等待分娩,分娩时,有心跳、气急、脉搏加快等症状时,要及时告诉医生,根据情况采用洋地黄药物治疗。妊娠分娩时,未发生过心力衰竭者,在产后自己哺乳和照顾婴儿。
经医生检查允许生育的心脏病妇女,在孕产前期如注意保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和其他合并症,都能够顺利度过妊娠和分娩,达到母婴平安。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当患心脏病的女性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宜怀孕,需待疾病治愈后再怀孕。&&& ①有心衰病史或伴有慢性肾炎、肺结核者。&&& ②风湿性心脏病伴有房颤或心率快难于控制者。&&& ③心脏有明显扩大或曾有脑栓塞两恢复不全者。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人是可怜的,可悲的。因为患了此疾病,所以要失去很多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欢乐。生孩子是每个女人都应该做的,但是先心病患者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孩子。先心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那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如果生育会对下一代有多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以下的介绍。
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的代谢机能旺盛,血液循环总量增加30%以上。而妊娠期子宫增大,迫使膈肌上升,使心脏向左上方移位,影响血流回流,从而使心脏负担加重。生产时,子宫收缩,产妇用力,心跳加快,胎儿出生后,腹压突然下降,以及胎盘血流循环停止,使母体回心重量增加。心脏负担突然加重,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能不能怀孕,能不能生孩子,主要取决于心脏功能的强弱。如果是一、二级心脏功能不全病人,生孩子的危险性并不大;三、四级心脏功能不全病人,原则上不能怀孕,如果已经怀孕,对三级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来说,需要与医生的密切合作,经过适当地处理和严密地监护才能进行生育。如果是四级心脏功能不全病人,绝对不能生育,如果发现怀孕,应该立即终止妊娠。
如果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已怀孕,在妊娠期需特别注意:保障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在10-12个小时左右。
一级心脏功能不全的孕妇,每天可以从事一些体力活动,比如洗碗、扫地等。二级心脏功能不全孕妇适当限制一般体力活动,3-5天做一次。三级心脏功能不全孕妇,不能从事体力活动。
从怀孕第四个月开始,尽可能饮食清淡,以防止盐分过多,引起水肿和体重增加,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整个妊娠体重增加不宜超过10公斤。
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心衰等先天性心脏病症状症状,以防止发生妊娠中毒症状。
至少需在预产前2周住院待产。一方面,孕产妇乳出现异常情况可得到及时处理;另一方面,早日住院可使心脏病孕妇得到充分的休息。
为了保护心脏病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患心脏病的孕妇要安排好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度劳累,
防止情绪紧张和激动,注意休息,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肝、新鲜蔬菜与水果等。应注意限制饮食中的盐量,从妊娠4个月起,所吃的一切汤和菜都应比淡一些。在衣着方面要注意冷暖,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如发生这类疾病应立即找医生诊治。
妊娠的头5个月应每周检查一次,5个月以后每周检查二次。应提早在临产前1—2周住院等待分娩,分娩时,有心跳、气急、脉搏加快等症状时,要及时告诉医生,根据情况采用洋地黄药物治疗。妊娠分娩时,未发生过心力衰竭者,在产后自己哺乳和照顾婴儿。
经医生检查允许生育的心脏病妇女,在孕产前期如注意保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和其他合并症,都能够顺利度过妊娠和分娩,达到母婴平安。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当前位置:
心脏病的症状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体力活动劳累时或饱餐、寒冷、吸烟、紧张时,有心悸、疲劳、气急、呼吸困难感等不适,或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 ,需要高枕而睡。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心脏病的症状  在心功能代偿期,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逐渐出现心衰的症状,大多数患者基础病变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种疾病,使其症状不典型,常见有反复呼吸道感染,面色苍白,憋气,劳力性呼吸困难,咯血,经常性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显紫绀。部分有心绞痛、晕厥,排汗量异常。晚期病例则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端坐呼吸和肺水肿。  一、先天性心脏病:  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蹲踞体征、杵状指(趾)、肺动脉高压、出生后或婴儿期即已出现响亮的心脏杂音。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患儿自幼有反复呼吸道感染,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显紫绀。部分有胸痛、晕厥。部分排汗量异常。  二、心肺病变所致心脏病  1.冠心病: 冠心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发作性心绞痛。有时患者也会以急性心肌梗死为第一表现。少数患者可以表现为隐形的慢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扩大和慢性心衰。冠心病的另一临床表现可以是猝死。还有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心律失常。  2.风湿性心脏病: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3.肺性心脏病:  1.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程漫长,基础病变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种疾病,使其症状不典型,常被掩盖或与其他疾病混淆,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2.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突感呼吸困难、明显发绀、窒息、心悸、剧烈咳嗽和咯血。多有中等程度发热。严重者常致猝死,或因心力衰竭、休克、心脏停搏或心室纤颤而死亡。肺大块梗塞区域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伴有湿啰音。如病变累及胸膜可出现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的体征。  4.心肌病:发症状通常是活动后气促以及易于疲乏等,当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时,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热和类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体潴留以及肺中液体淤积。借助于听诊器常能闻及心脏杂音。  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在任何年龄呈现症状,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岁前后。有劳累后气急、昏厥、头晕和活动后心绞痛,与主动脉瓣狭窄相类似,约10%的病例因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引起心悸或体循环栓塞。晚期病例则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端坐呼吸和肺水肿。  三、全身疾病所致心脏病  1.肿瘤性心脏病: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心内分流、缩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可产生广泛的非心脏性全身表现:发热、恶液质、全身不适、关节痛、雷诺现象、皮疹、杵状指、发作性古怪行为、全身及肺栓塞。由于心脏表现常呈非特异性,并且可能很轻微、甚至缺乏,以致心脏肿瘤的全身表现有时可误诊为结缔组织血管病变、感染、或非心脏性恶性肿瘤。  2.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心功能代偿期,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逐渐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开始时仅在劳累、饱食或说话过多时感心悸、气喘、咳嗽,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多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并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3.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时心律失常最常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房纤颤,其中最常见者为房颤。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脏形状改变,包括心房或心室扩大、心脏重量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间隙增宽,这些改变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以改善或逆转。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大约6%,年龄大于60岁,病程长者更易发生。  4.甲减性心肌病:由于T4缺乏致使心肌细胞间质黏多糖和糖蛋白等沉积心肌,黏液性水肿可导致甲减性心脏病,包括心肌、心包及冠状动脉的损害。临床医生若不警惕,极易导致长期误诊。  5.糖尿性心脏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倾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可达24%~42%,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些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故易于漏诊与误诊。直立性低血压,常伴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甚至休克。  四、其他因素所致心脏病  1.中毒性心脏病:毒性心脏病中,约50%~70%的患者呈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样表现,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病死率高。部分患者(占19%)出现心包积液,它可以是患者的唯一症状。  2.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病率为1%~4%,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可使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心力衰竭。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为非直接产科死因的第一位。  3.放射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冠状动脉病变,心包炎多发生于放射治疗1年内发病,症状取决于心包积液量的多少,重者可有心脏压塞症状;晚期可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症状。患者可有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心绞痛等,还可有发热、心包摩擦音。  4.慢性高原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急、胸闷、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劳力性心前区疼痛,发绀、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力衰竭表现,患者血压偏高,二尖瓣及肺动脉瓣区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
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发绀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
肺动脉高压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发病率为1%~4...
肺动脉高压
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风湿性心脏病二尖...
手足肢端青紫
心电图异常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
用途:该产品适用于患者进行冠脉扩张术。
用途:该产品临床上用于瘤体局限于血管直管段的多种型式的主动脉瘤的治疗。
用途:该产品用于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用途:主要用于胸外科、妇科及腹部等组织的缝合。
用途:主要用于胸部小切口或深部手术中,分离组织、钳夹血管。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病患者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