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是哪个清理垃圾哪个好?

纵议---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新闻热线:028- 订报:028- 广告:028-四川日报网新闻热线:028-&&&&四川日报网商业合作:028-
06天府新论日
&&&&对北京市民来说,近期家里的垃圾成了“抢手货”,不知道到底该跟谁走了。原来,部分快递公司推出了新的贴心服务,快递员送快件上楼,可以顺带着把客户的垃圾带下楼。部分外卖送餐也有“带垃圾下楼”的服务。不过,“快递员代扔垃圾”也让有的市民产生遐想:快递员拎着垃圾袋,再去给下一家送快递,尤其是送餐员,万一左右手递错了怎么办? (11月20日《北京晨报》)“快递代扔垃圾”是增值服务□毛建国&&& 市民对于“快递员代扔垃圾”的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快递员已经够忙了,其收入与送件数挂钩,很难保证不会“忙中出错”。即使如此,我还是倾向认为,“快递员代扔垃圾”值得肯定,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增值服务理念。&&& 快递服务,人们更为看中的还是便捷、物美和价廉。如果一家快递企业做到了这三点,也就拥有了在市场“活下去”的基础。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三点竞争,可能存在一个天花板问题,到了一定程度,决出一个高下。这时就需要快递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快递员代扔垃圾”的意义正在于此,这其实是企业取悦消费者的一种表现。不妨设想一下,在市场上,如果几家快递企业提供的固有服务差不多,不能明显分出优劣,这时一家快递企业实行“快递员代扔垃圾”,显然更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快递员代扔垃圾”是快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身也是竞争的结果。只是,这样的服务具有低门槛性,也不具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一家企业从中尝到甜头时,其他企业很可能迅速跟进。快递员没有上楼谈何下楼□张贵峰&&& 快递员不仅上门送快件,而且“还可以顺带着把客户的垃圾带下楼”,这样的新服务,如果当真像这些快递公司描述或承诺的那样,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确实显得很“贴心”,也让人乐于去享受。但回到现实生活,这一“看上去很美”新服务,究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贴心服务,还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噱头,恐怕又是很让人怀疑担心。&&& 这不仅是因为在媒体调查中,并没有多少快递员当真把客户家门口的垃圾顺带带下楼,更在于,在时下现实中,“快递员上楼送快递”本身就是一个不常遇到的小概率事件,而更普遍和常见的情形往往是:或者“快递送到楼下,客户下楼签收”,或者干脆“送到小区门房,由门卫代收”,这诚如此前媒体报道:“‘快递不上楼’已成快递业的潜规则”。也就是说,许多快递公司连“快递员上楼”也普遍做不到,又谈何“带垃圾下楼”?&&& 为取悦客户,快递公司愿意提供并承诺像“带垃圾下楼”这样的快递新服务,这种“替消费者着想”的用心,当然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在推出这样的快递新服务之前,也要充分考虑它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否则,只凭一时冲动,便不切实际地轻率推出、承诺像“带垃圾下楼”这样实际上既做不到、也做不好的新服务,其结果不仅不可能“取悦客户”,反而可能因为“说得到做不到”而招来消费者的反感,有道是“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
在线投稿邮箱:16年不会分垃圾原因何在?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本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16年了,但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工人日报》)
没有形成自觉行动
喊了16年的垃圾分类为何有声音没有行动,有良好愿望没有可行性的操作?究其原因是因为垃圾分类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并没有形成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
说垃圾分类是一厢情愿也不尽然,作为普通百姓,也是愿意分这个类的,关键是千家万户难得步调一致,这种分类上的错乱很容易使认真分类的人失去热情,反正分与不分都一样,既没有垃圾分类车的运输也没有得到所有住户的协同,本来分类放置的垃圾被不愿意分类的人混在了一起,并且被没有分类意识的垃圾运输车辆混运走了,这种分类毫无作用,这也就是垃圾分类空喊了16年的根本原因。
找到了原因就得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首先,垃圾箱用了分类的设置,垃圾车同样也要用分类车辆运输;其次,老百姓的自觉分类有一个逐渐适应和习惯的过程,政府应该在宣传和实施两个方面予以落实。这两个方面重点在实施上,各单位各小区或通过物业或通过业主委员会组织环保志愿者守候在垃圾箱旁边,告诉扔垃圾的人必须分类放置,同时宣传分类的具体做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自然就形成了习惯。最后,对积极分类,组织有功者要给予奖励,对顽固不化者要给予惩罚,真正变一厢情愿为人人都情愿,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
说千道万,垃圾分类不能分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而这种行动应该从职能部门的转变开始,从切实可行的做法开始,从分类到运输的一条龙服务开始。作为老百姓,一要理解,二要配合,这种理解与配合都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没有自觉就没有真正的垃圾分类,没有自觉就没有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
分类还要几个16年
现在提到垃圾分类,几乎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但问起垃圾分类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加大宣传,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在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作为整体的垃圾分类口号,但对于“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具体分类,却很少看到灵活生动、深入人心的宣传。
更重要的是,即便一个人“与国际接轨”做到了垃圾分类,也会发现自己做的是无用功。其对应的,就是在垃圾的清运与处理中,根本就没有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分门别类。在现实中看到,大多数垃圾在处理时,还是笼统地打包在一块,而处理手段基本上都是运到填埋场。
从这里可以看到,不要说普通市民,就连有关方面也没有做好准备。在心理认识上,有关方面根本没有把垃圾分类当成一回事,只是嘴上说说、文件上提提罢了,即便几家试点的城市,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其指向的就是,还缺乏对垃圾分类的应有重视,对于有关方面来说,还存在以说代干、只说不干的一面。
垃圾处理水平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从现实出发,固有的垃圾处理手段,也不足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垃圾,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提到垃圾分类的概念,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垃圾分类在西方已经像一种植入的习惯,根深蒂固地驻留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面,而大家想知道的是,我们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要多少个16年?
跨越分类最后一米
垃圾分类回收,做好终端处置是关键。国内很多城市都未建成完善的处置终端,导致垃圾分类功败垂成。很多市民会发现,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被一起倒进了同一辆垃圾清运车,最终又合在一起了。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一些市民的垃圾分类热情不高。而垃圾分类回收的终端处置涉及技术和硬件,其投入相当大,有些地方政府在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推进垃圾分类,要舍得投入,该花的钱要花。垃圾分类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没有真金白银或不舍得投入,最终只能沦为口号。此外,该建的东西不但要建好,还要运营好,不能闲置,否则就会沦为“花架子”。
垃圾分类回收,软件建设也不能放松。做好垃圾分类回收,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等,都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强化,加以保障。
垃圾分类看起来简单,但“最后一米”很难跨越。跨越垃圾分类“最后一米”,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是让市民清楚知道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第二步是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完善的处置是跨越“最后一米”的第三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要科学配置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清运车等,杜绝出现市民找不到分类垃圾桶投放以及分类投放的垃圾被搅和在一起倒入垃圾清运车现象。跨越了垃圾分类“最后一米”后,在不可回收垃圾处理方式上,选择填埋、堆肥或焚烧,要以最大利用和最小污染为标准。
还需激励机制推进
多地垃圾分类试点已过去了16年,但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市民垃圾乱投乱放现象,各地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堵”:制止、收费、处罚、曝光等。如广州、深圳等地规定,个人未分类投放或者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将进行罚款。然而,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市民承担垃圾分类责任,存在转嫁责任之嫌。再者,动辄就对不分类垃圾的市民进行处罚,存在以罚代管之嫌,无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对不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怎么监管,由谁处罚等,缺乏可操作性,有损地方法规的执行力。
可见,对于垃圾乱投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堵不如疏。自去年12月开始,北京环卫集团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即“垃圾分类有奖”。这显然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一种引领,值得推广。
换言之,垃圾分类需要激励机制推进。市民在垃圾投放中文明还是不文明,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关键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市民文明还是不文明,实际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城市管理者如何去进行正确的引领。比如,实行“垃圾分类有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管理服务方式;而市民将自己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换回购物卡等,也是对城市文明管理的一种互动方式。相反,如果市民手中的垃圾找不到分类处理的“出口”,文明就会受阻,就会演变成了垃圾乱投乱放的不文明行为。
●三言两语
城市垃圾分类实施16年仍有很多市民“不知咋分”,无疑是一记警钟,说明要想真正实施城市垃圾分类,绝不是定一个制度、建一些硬件设施、一次教育一劳永逸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更多复杂的配套工作来保障。
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薄弱,缺乏践行垃圾分类的动力与积极性;有关部门缺失动真格和精细化的务实推动举措;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这些都让垃圾分类功亏一篑。
——郑桂灵
只有完善垃圾分类制度并强化执行力,实施16年后市民仍不知道如何分类的问题,恐怕才会大大减少乃至消失。——曾令
要走出困局,需要认真回眸16年来的试点历程,肯定既有,正视短板,查漏补缺、加大力度。
[责任编辑:]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第C07版: 晨思
&&&&标题目录
&&&&&&&&&&&&&北京晨报网
16年不会分垃圾原因何在?
  事件回放  本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16年了,但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工人日报》)  ●析因  没有形成自觉行动  喊了16年的垃圾分类为何有声音没有行动,有良好愿望没有可行性的操作?究其原因是因为垃圾分类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并没有形成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  说垃圾分类是一厢情愿也不尽然,作为普通百姓,也是愿意分这个类的,关键是千家万户难得步调一致,这种分类上的错乱很容易使认真分类的人失去热情,反正分与不分都一样,既没有垃圾分类车的运输也没有得到所有住户的协同,本来分类放置的垃圾被不愿意分类的人混在了一起,并且被没有分类意识的垃圾运输车辆混运走了,这种分类毫无作用,这也就是垃圾分类空喊了16年的根本原因。  找到了原因就得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首先,垃圾箱用了分类的设置,垃圾车同样也要用分类车辆运输;其次,老百姓的自觉分类有一个逐渐适应和习惯的过程,政府应该在宣传和实施两个方面予以落实。这两个方面重点在实施上,各单位各小区或通过物业或通过业主委员会组织环保志愿者守候在垃圾箱旁边,告诉扔垃圾的人必须分类放置,同时宣传分类的具体做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自然就形成了习惯。最后,对积极分类,组织有功者要给予奖励,对顽固不化者要给予惩罚,真正变一厢情愿为人人都情愿,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  说千道万,垃圾分类不能分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而这种行动应该从职能部门的转变开始,从切实可行的做法开始,从分类到运输的一条龙服务开始。作为老百姓,一要理解,二要配合,这种理解与配合都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没有自觉就没有真正的垃圾分类,没有自觉就没有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  胡子民  ●关切  分类还要几个16年  现在提到垃圾分类,几乎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但问起垃圾分类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加大宣传,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在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作为整体的垃圾分类口号,但对于“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具体分类,却很少看到灵活生动、深入人心的宣传。  更重要的是,即便一个人“与国际接轨”做到了垃圾分类,也会发现自己做的是无用功。其对应的,就是在垃圾的清运与处理中,根本就没有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分门别类。在现实中看到,大多数垃圾在处理时,还是笼统地打包在一块,而处理手段基本上都是运到填埋场。  从这里可以看到,不要说普通市民,就连有关方面也没有做好准备。在心理认识上,有关方面根本没有把垃圾分类当成一回事,只是嘴上说说、文件上提提罢了,即便几家试点的城市,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其指向的就是,还缺乏对垃圾分类的应有重视,对于有关方面来说,还存在以说代干、只说不干的一面。  垃圾处理水平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从现实出发,固有的垃圾处理手段,也不足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垃圾,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提到垃圾分类的概念,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垃圾分类在西方已经像一种植入的习惯,根深蒂固地驻留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面,而大家想知道的是,我们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要多少个16年?&&&&毛建国  ●支招  跨越分类最后一米  垃圾分类回收,做好终端处置是关键。国内很多城市都未建成完善的处置终端,导致垃圾分类功败垂成。很多市民会发现,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被一起倒进了同一辆垃圾清运车,最终又合在一起了。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一些市民的垃圾分类热情不高。而垃圾分类回收的终端处置涉及技术和硬件,其投入相当大,有些地方政府在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推进垃圾分类,要舍得投入,该花的钱要花。垃圾分类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没有真金白银或不舍得投入,最终只能沦为口号。此外,该建的东西不但要建好,还要运营好,不能闲置,否则就会沦为“花架子”。  垃圾分类回收,软件建设也不能放松。做好垃圾分类回收,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等,都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强化,加以保障。  垃圾分类看起来简单,但“最后一米”很难跨越。跨越垃圾分类“最后一米”,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是让市民清楚知道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第二步是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完善的处置是跨越“最后一米”的第三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要科学配置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清运车等,杜绝出现市民找不到分类垃圾桶投放以及分类投放的垃圾被搅和在一起倒入垃圾清运车现象。跨越了垃圾分类“最后一米”后,在不可回收垃圾处理方式上,选择填埋、堆肥或焚烧,要以最大利用和最小污染为标准。  谢庆富  ●延伸  还需激励机制推进  多地垃圾分类试点已过去了16年,但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市民垃圾乱投乱放现象,各地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堵”:制止、收费、处罚、曝光等。如广州、深圳等地规定,个人未分类投放或者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将进行罚款。然而,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市民承担垃圾分类责任,存在转嫁责任之嫌。再者,动辄就对不分类垃圾的市民进行处罚,存在以罚代管之嫌,无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对不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怎么监管,由谁处罚等,缺乏可操作性,有损地方法规的执行力。  可见,对于垃圾乱投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堵不如疏。自去年12月开始,北京环卫集团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即“垃圾分类有奖”。这显然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一种引领,值得推广。  换言之,垃圾分类需要激励机制推进。市民在垃圾投放中文明还是不文明,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关键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市民文明还是不文明,实际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城市管理者如何去进行正确的引领。比如,实行“垃圾分类有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管理服务方式;而市民将自己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换回购物卡等,也是对城市文明管理的一种互动方式。相反,如果市民手中的垃圾找不到分类处理的“出口”,文明就会受阻,就会演变成了垃圾乱投乱放的不文明行为。&&张西流  ●三言两语  城市垃圾分类实施16年仍有很多市民“不知咋分”,无疑是一记警钟,说明要想真正实施城市垃圾分类,绝不是定一个制度、建一些硬件设施、一次教育一劳永逸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更多复杂的配套工作来保障。  ——鞠实  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薄弱,缺乏践行垃圾分类的动力与积极性;有关部门缺失动真格和精细化的务实推动举措;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这些都让垃圾分类功亏一篑。  ——郑桂灵  只有完善垃圾分类制度并强化执行力,实施16年后市民仍不知道如何分类的问题,恐怕才会大大减少乃至消失。——曾令  要走出困局,需要认真回眸16年来的试点历程,肯定既有,正视短板,查漏补缺、加大力度。  ——展远
版权所有 北京晨报 1998 - 20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晨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1998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播放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理垃圾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