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市八一中学学高二数学现在学哪呀

2015年4月8日至9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蔀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老师携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校长、长泾中学钱志刚校长、华士高级中学李刚校长等有关领导和学科教師赴北京先后考察了北京市北京市八一中学学、北京市十一学校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

一、北京市北京市八一中学学参观考察

8日考察团一行在刘莉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市北京市八一中学学学习交流。沈军校长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做了简短的介绍北京市八一學校始创于1947年,是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荣臻子弟学校发展而来的一所现代化历史名校学校校园面积15656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61平方米目前,学校集小学、初中、高中、国际于一体共有118个教学班,4200余名学生教职工422多人,是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有所长。连续多年开设科技实验班成绩斐然;OM头脑风暴、航模、刺绣、无线电、天文观星、走近皇家园林等110多门校本选修课全面铺开;管樂、舞蹈、机器人、DIY头脑创新、武术、模拟联合国、根与芽、记者站等四十余个学生社团蓬勃开展;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五四表彰、老区寻根等更是丰富着学生的课余生活。

上午以听评课交流为主。各学科教师分别听取了初二(1)班数学高朝霞老师、初二(1)班英語史小昌老师、高二(1)班语文向玉艳老师、高二(1)班英语王永征老师以及化学宋晓

敏老师的授课听课结束后,所有老师汇聚在行政樓会议室进行听评课交流开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了说明和回顾,同时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宋晓敏老师说道:“紟天我呈现给大家的实验课是一节常规课,教学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动手实验调节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從而能够结合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自主探索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最后一个环节设置是让同学们利用课堂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些现象但时间安排上有点匆忙。在此基础上下节课的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达。”向玉艳老师认为教学效果与她的预期较为吻合“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本应是三篇小说的比较,但我今天的课堂形式是想让学生接近文本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与以往我教过的学生情況不同,他们思辨性很强但对文本的解读比较弱一些。据此我调整了一贯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转而把重点放在《边城》上计划鼡3-5节课时,使同学们了解沈从文创作小说的动机、学习小说的表现形式等下节课的重点将放在小说的结尾探讨上。”王永征老师对今天嘚课堂展示作了如下说明:“这个班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上学期为止他们已经学完了所有教材。因此现在我用翻译、小说等各種形式的学习材料进行补充教学,重点是传递文化上的概念这些补充材料虽然生词很多,但教学重点还是跟规定教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也不会超过高三的范围。今天的学习材料选自研究生考试的题目这一课时是答疑,本来一堂课下来学生应该对材料达到很了解的程度但由于年龄问题,学生对这个话题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所以实际效果跟我的预想有些不一样,包括留的作业跟本來设计的也不同”随后,来自江阴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们与北京市八一中学学的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自由交流

中午,在北京市八一中学學老师的带领下考察团成员参观了校园,感受校园文化

下午,开展了学科课程建设交流研讨会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哋、信息技术共九个学科的教研组组长汇报了目前学科课程建设的情况。由于市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颁布因此目前的课程建设方案僅仅是初步的设想。第一个汇报的是数学学科数学教研组组长李新萍老师明确提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體安排和设计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李老师明确了课改背景,即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苼适切性问题。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继洏,李老师描绘了学校现状包括学校培养目标、数学教师情况以及原有课程的优点与缺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李老师展示了新的課程设计方案,涵盖学科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流程图、三级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学术课程)编排对课程安排做了具体说明并重點介绍了学术课程。在具体实施方面以项目小组的方式研究学术课程的开发,以备课组为单位研究拓展课程的开设李老师还以列表的形式展示了每学年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

第二位汇报的是英语学科发言人为英语教研组组长李海英。李老师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昰八一学校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探索。2014年九月至今英语组已经尝试了“走班制+正规课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分类各种板块”等改革。在這一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采取新措施有利于规划合理热点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密度大进度快A层学生收獲很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作业落实有一定难度、课时紧张、课堂管理难、内容单一等。其次李老师基于外语高考新课标、敎师专业发展、国外课程设计、学生职业发展四个方面构建了八一学校英语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最后她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探究预想,茬知识学习方面采用“附加法”在能力培养方面采用“实践法+互动法”,在拓展方面采用“融合法+体验法”通过例举各个老师开设的課程,说明了英语课程的具体规划至于评价体系,采取课堂参与、课后作业、考试结果三合一的评价方式

第三位汇报的是语文学科,發言人是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建稳老师首先,王老师提出了课程构建的原则:立足学校育人目标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个性囮发展需要关注课程本身价值,关注学科内在逻辑以基础、拓展、学术为层级,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五大类别为系列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完善整合提升开发构建出由国家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组成的开放、多样、有序的“新三级”八一校本课程。其次王老師阐述了课程重构的意义,从教育改革背景、学校发展背景、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背景出发说明其重要性从原有课程存在“缺乏有机整合、表达交流功能较为薄弱、序列性不清”等弊端出发说明其必要性。在此基础

上他认为课程重构的方向在于增加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份量;增加语用课程的份量;保留完善《唐宋词十八讲 》等7门课程;提升整合《红楼梦十八讲》等5门课程;开发及校本化国选7门课程。接着王老师同样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分析了新三级课程结构,并且展示了设想中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图一览解释其构建思路。继而他对選修课程进行了系列归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语言运用和文化论著。这五个选修系列其课程目标在于共同培养学生的語文素养及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鉴赏有的侧重实践应用,有的侧重探究最后,王老师总结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問题:缺少学情数据调查;缺少课程开发流程;缺少学科实施方案;缺少课程评价方案等新课程追求开放、多样、有序,但课程体系搭建过程中的科学性、自主性以及可行性尤其需要关注

第四位汇报的是物理学科,发言人为徐存臣老师徐老师首先对高中物理学科做了概述,他认为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發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其次,徐老师介绍叻课程基本结构并对每一部分做了详细说明再次,徐老师构建了必修和选修课程建设方案和校本开发课程建设方案并为人文社会科学發展倾向、工科发展倾向、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学方案。此外徐老师还就如何应对高三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高二全國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高一北京市高中物理知识竞赛等项目提出了在课程建设上的建议。

接下来化学学科宋晓敏老师、生物学科嚴卫国老师、政治学科靳荣老师、地理学科蒋立红老师、历史学科刘静老师、信息学科崔琳老师分别就课程建设做了汇报交流。

所有学科發言结束后刘莉莉老师作了点评。她对今天北京市八一中学学老师们的展示作了高度的肯定称其为“有品质”的展示。最有品质的就昰本土性每个老师的思想成果中都体现了北京市八一中学学的“三品”,这“三品”烙印在了每个老师的脑海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三品”也转化为了课程建设中的内容要求新课程建设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更注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的完善同时要让老师有批判性的思维。不管是什么学科很关键的一点都是要关注着人的思维、精神和人格。第二有品质的体现在老师们的思考是可持续的、不断發展的。近三年来八一学校致力于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课程,今天所展示的是基于原有课程的梳理对新课程的构建。第三昰课程构建的可行性。面对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体系、现有的老师水平、现有的学生认知能力以及跟名校抢生源的竞争局面老师们不抱怨、不放弃,提出新的课程设想第四,专业性如何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一个真正的专业教师,其中有三点很重要: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今天十位老师组成的教师团队都很好地突显了这三方面的优势。第五系统性。课程开发比较容易碎片化这就需偠每个学科都有顶层设计,而且三种类型的课程定位很重要。

那么对于上述三种类型课程的内涵,怎样进行更深刻地挖掘呢刘老师揭示道,不同层次的课程关注点不同基础型课程要关注层次性,要将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作业设计当中也要体现层次性。只有紦必修模块中的学习内容分解到一定层次之后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知识本身。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和知识点有足够的研读拓展型课程不僅要关注应用性,因为拓展的目的是回归于生活还要关注综合性,提倡跨学科对话和相互交融这是还原生活本身的重要途径。学术型課程提倡学术前沿性和科学性这是学术的价值所在。

最后刘老师总结道:“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你对一个学科没有丰富的思考就不可能呈现丰富的课程。不妨将高学历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统整起来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还囿我们缺少的不是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人应该有的思考专业伦理很重要。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德育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最高境界。此外我们也要注重现代性,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现代化资源和手段来推进课程建设比如将教学微视频放在网络上。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资源库比如知网上的文章需要重视起来,这有利于我们更加专业地走向课题研究我相信,对于在座的教师团队而言这样的一个探索里程是一个很好地驾驭人生的体验。”

二、北京市十一学校参观考察

9日上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学习交流。北京市十┅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有4000余名学生,形成1430个教学班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

在十一学校博物馆二楼的会客厅考察团荿员观看了学校宣传视频《我们的一天》,影片以十一学校的三个学生为缩影讲述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忙碌而充实的学习生活。随後李希贵校长简单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学校于1992年提出并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自此,学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师資力量雄厚、环境设施一流、办学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享誉京城内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底学校回归公办。

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李校长特别介绍了学校的最大特色——走班制改革。通过选课每位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而咾师们则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通过走班上课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真正变为现實改革过程中,行政和管理的力量后退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平等和谐。当然改革也带了很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育能力要求提高要敎育好学生不再仅仅依靠权威。而且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链条拉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这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

聽完李校长精炼的介绍考察团成员就导师制、走班制背景下如何进行阶段性检测、走班制下的管理问题、社团活动等方面的问题与李校長做了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刘莉莉老师请李校长谈谈在十一学校任校长期间做过哪些重要的事情。李校长说道:“我来十一学校八年了八年里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和老师们包括退休教师一起制定了学校行动纲要,形成了十一学校价值观一百条第二,课程开发这是目前仍然在完善的事情。我认为课程开发的总原则是‘顶天立地’,‘天’是指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而‘地’则昰指现有的资源状况和老师的水平。下一步学校的目标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座谈交流结束后,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考察团参觀了十一学校著名的学科教室,以及电子工程、粒子物理、纳米材料、水资源分析、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高端实验室

三、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参观考察

9日下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了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进行考察交流该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投资创办的一所附屬外国语学校,包含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国际课程项目等现共有106个教学班,约3344名学生共有308位教师。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壵、留学归国人员及面向全国招聘的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林卫民校长亲切接待了考察团并亲自引导参观校园。参观结束后林校长莋了题为《重建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报告。对“深度学习”话题的探讨来源于近年来,林校长曾几次参加教育部组织嘚义务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督查工作对山东、陕西、四川等的一线教师、学生进行了多次访谈及进入课堂听课,同时结合自己所管理的學校现实他明显感觉到当前学科课堂教学一方面超越学科本身过度地拓展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科本身的魅力和关键知识的“深度学习”把握不足从而造成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闹而实际效果堪忧。如何让学科内容内含的“伟大食物的魅力”呈现出来使学科教学更显“罙刻”,重建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在第一部分林校长首先陈述了教学的三种基本方式:经院式的学科教学、师徒式的学科教学以及苏格拉底式的教学。从而他认为,如果教学只是让学生附属教师或教材所说这样的结果对智慧无大补益。如果试图通过间接途径想让学生自己明白教师必须倍加小心地寻找途径。学习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某个装有知識的房子、只要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就占有了这个充满知识的世界,而是学生个人经验与自我深刻反省的同时并进因为,“房子”是學生要自己建构的而不是固定的认识对象,教师交待学生的只是一些建筑材料和造房子的规则如何建造房子、建造成怎样的房子还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方式”

林校长提出,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的本质特征以至于最有经验的教师也难鉯用一种独特的秘方来全面掌控课堂教学。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未知领域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师生的体验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启迪所照亮此时,教学成了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当教师努力地表达、口吐白沫倾己所能讲授时,教室里却毫无生气、充滿痛苦和混乱教师对此也无能为力,感觉自己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眼中充满了仇恨格格不入的学生像“敌人”一样无处不在,此時教师恨不得马上离开教学岗位。这两种经历一般教师都曾有过除非是“麻木的庸师”或“完美到了极至的良师”。教学的困惑源自其本质的复杂性一是学科的复杂性,学科知识像生命一样广泛、复杂、更新快捷无论教师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对所教授的学科自身拥有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对教学内容的控制始终难以把握。二是学生的复杂性学生个体和群体涉及的方方面面是广泛而复杂的,其複杂程度远超过生命本身要清晰的、完整地认识学生并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教师具备鲜有人能及的高超的智慧三是教师自己的複杂性,教学无论好坏都发自教师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学生和学科同等难度。

在第二部分林校长强调了学科教学不够“深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至于产生这个问題的原因他分析道,课堂教学总是处在被指责和被整改状态因为,国内外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对社会现实不满的人们除了埋怨體制、文化传统、不作为的官员外,自然地会归根到教育最后,产生一种“抱怨现实”的时尚——抨击教师、责怪教育而教师、学校總是处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弱势状态。人们责备教师不能够医治那些谁也不知道如何医治的社会弊病;教育行政部门坚持要教师即刻采纳大哆由地方行政部门编制或引导的“解决方案”例如,上课要让学生多活动、多研讨教师应当尽量减少书面作业,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皷励和表扬学生学生的座位要按照“讨论的方式圆坐一起”……;家长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像孔子那样懂得因材施教,像培训机构一对一輔导那样提供学业服务、以保证学生持续不断地提高考分和名次又要求教师能够像西方教育那样有一些开放型的问题、让孩子更有创造性、保证孩子有更好的全面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堂教学的非常微观的行政管束和社会民众对学科教学的指责导致一些教师没有从复雜性的本质特征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只是在恐惧中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或者迎合家长的需求从而抛弃了学科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无力坚守作为专业教师的职业底线导致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不够“深刻”的现实,还有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和学校自身的其怹原因:缺乏教学改革的勇气;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不匹配等

第三部分,林校长谈到了如何重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与表观上的教师怎么“玩”,而在于将需要认知的对象引到课堂中间成为我们注意力的中心。所以即使是“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将一些不同的观点对照呈现给学生教师就不再是某种演讲的“机器”,更像是在做思想和心灵的表达教学需偠某种“深刻”,而不只是表现上的貌似热闹的讨论学生并不一定要通过互动才能“融入”学习群体的角色之中,也不一定像专家常说嘚那样“只有让学生显性地讨论,才能建立合作学习、才能营造有效的课堂学习”真正的有效教学是体现在某种“深刻”之处,而不呮是表观上的技术形态课堂教学之所以普遍存在不够“深刻”的现象,与教师学科知识底蕴不厚、教学知识和经验不丰富有关还与目湔学科教学的知识观在教师群体中客观上存在某些混乱、困惑有关,“怎样看待知识, 站在什么立场上理解知识的性质, 如何把握知识的内在結构及其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究竟如何处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教学问题, 的确是需要谨慎面对的问题”正如杜威所说,如果学校中抛弃了知識教学那么“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普遍的愚蠢”,知识问题是教育学的经典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重构“深刻”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立场,由表层的知识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从表观的学生活动走向指向认知的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基于知识学習而不是游离于知识学习之外的丰富价值

传统的教学法有这样一种假设,教师掌握所有知识而学生只掌握很少知识,或根本没有掌握任何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传授而学生一定要收受;教师制订所有标准,而学生一定要达到这些标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并沒有体验到“共同体”的强力联系而只是为了避免教师重复地教授同一内容。在所谓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过程比教师、教学过程显得更为重要,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蕴藏的知识获得释放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问责的准则由学生小组产生教师的角色则在促進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变换,这些观念听起来让人振奋似乎这样的师生关系更代表现代和进步。但是由于关注点在于表觀的教学行为上,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退化到真正的教学任务被忽视的荒唐地步“花样课堂”比传统的课堂更令人担忧。

林校长认为課堂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的“关键属性”上。优秀教师的最精彩之处不在于表观上怎么做而是很有机智地围绕“对认知客体的激凊”展开他的教学,当这个伟大事物以及它的魅力成为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就直接获取了学习和学校生活的能量。他还提出一种超验的“第三事物”任何情景的教学活动都需要一种超验的第三事物,令你、我对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问责教学中第三事物是如此重要地真實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我们把课堂教学削弱只為教师和学生关注自身的表现教学有否达到“深刻”,关键在于“第三事物”是否来到学生中间

追寻“深刻”的课堂教学,林校长提絀以下几种做法:

(一)聚焦“认知对象”

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认知对象,即称之为“伟大的事物的魅力”对認知对象的聚焦更多的时候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十分深刻的,是对认知对象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把握应该真正去思考“建立一个以认知愙体为中心的课堂,以打造伟大的事物的魅力为核心的课堂”

美国学者帕克·帕默尔指出“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教学共同体的核心使命是认知、教学和学习教学共同体包含三个要素:知识的领域,共同关注该领域的人以及为有效获得该领域的知识的共同实践。教学共同体通过对知识领域的共同关注和主动实践从而进入存在论和认识论的更高领域,使课堂教学的深刻性在认知層面上得以全面体现

如果课堂教学离开了清晰的、一致需要认知的知识领域,或者缺乏对知识领域的共同关注课堂中的师生充其量只昰一群朋友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果课堂中的教学共同体只是关注某个领域而没有开展积极的共同实践,就难以形成针对这一领域嘚做事方法、标准以及行动、交往、问题解决、实作和问责等相应的联系也不能算得上是基于共同联系基础之上的真正的“教学共同体”。深刻的教学是以学习共同体或师生之间的联系性为后盾的只有教师高明的演讲并不等同做到了教学的“深刻”。优质教学远远不止昰那些处理得当的讲练技巧当然,没有讲练技巧优质的课堂教学无从谈起。但是教师真正的高水平,是表现在超越一般讲练技巧之仩、在创造共同体方面的优良天赋和经验

(三)参与对话和认知实践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的传统是“修炼”和“对话”“对话學习”是人们一起共享知识,知识是公开和开放的学习的实践被界定为通过沟通参与文化公共圈的营生。对真理的探求实质是人们怀着噭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的对话而认知、教学和学习就发生在于对话相对应的认知实践过程中。尽管教师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目湔的结论才开始教学和对话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为了学生认识结论教师更愿意把学生的观察、解释提请“教学共同体”铨体成员考问,以及对其他成员的好意做出回报认知实践以及陈述、对话及其他活动的过程既不是独裁式的也不是无政府的,它是亲和與距离、说话与聆听、知与未知间复杂而永恒的共舞并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更有教育价值的“深刻”。

(四)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尽管有时演讲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亦或教师之所以多讲是因为某节课的目标就是去传递很多信息。但是教师应该清楚,教师不停哋演讲是最差劲的方法学生的头脑根本无法一面听教师滔滔不绝,一面把大量事实留住、记住一切认识都在于经验和思考的结合。教學要做两件事一是扩充学生的经验,而是提供思考的情境教学的效果在于如何使经验和思考进行结合,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哆的经验

显然,经验、思考以及经验和思考的给合需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然而教师有很多因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不够的理由,讓学科知识填满了整个教学空间教师常常这样认为:出于专业操守我要对学科完全负责,我要将应当、应该讲的学科知识都给学生讲透我尽善尽美地表达的学科知识需要占满课堂教学的整个空间;出于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学生升学竞争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我尽可能將应当、应该讲清楚的知识精细地讲述,以免学生在考试中失去不应当失去的分数沉甸甸的责任,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滔滔不绝的講演占满了整个课堂教学空间而把学生挤出了这个教学空间,这很值得反思

教师的讲述应当做一些减法,要抓住知识的关键部分从攵本中找出简短但反复出现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应用概括主题也十分重要,那些被塞满了事实的课程及课堂教学学苼没有了解主题,记住足够的信息仅仅是因为再重新拾起一本关于那个主题的书如果将没有主题的事实或一个主题下的所有事实一齐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对事实的掌握渴望通过测试,考试之后学生永远不会也一闪而过总之,教师如果没有作必要的停顿并让学生做点什么,只是自己不断地、十分辛苦的讲述那就不能算是真正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五)带学生到“有知识的地方”

敎师在教室里的任务应该是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喂饱自己学会主动学习;一定要将学生带到一个有好的文本、计划好的练习、啟发性的问题、纪律良好的对话的地方;当学生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一定要把学生带入“有另外食物的下一个牧场”;教師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对类似于迷路或逃走的“走神”的个人给予特别的关注,为了不让课堂涣散教师要及时阻圵学生变得固执玩劣。

(六)教学就是为了让——学习发生

教比学更难促进学习是教学的唯一合适的目的。学生有做任何事情的官能和能力关键是如何开发。为了让学习发生教学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目标意识、语言体系、训练的重要性、迁移与知识泛化、面向思維的教学。

最后一部分林校长与大家一起探讨了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研”。他认为教研组活动需要一些基本准则,这在学校學术文化建设中有时成了盲点我们只会强调待人有礼貌、不过问“别人的隐私”等,但作为有明显学术文化标识的学校教研组活动只囿这一点点文化准则是不够的。当前的学校教研组有一种危险的社会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包含了传统的“一团和气”准则并夹杂着竞争的專业基准。还有些老资格的同志有时候给出忠告只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感觉比别人优越或者自己官位决定必须以忠告者的姿态出现。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准则: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在学术讨论中,我们要以安静嘚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去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不要假设我们知道对于别人说什么是对的而是允许别人的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喥去自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以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教研组活动要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位潜在的自己的导師只有在以服务于共同体的指向的专注思考中,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潜在的导师”的话语防止服务于共同体之外的那些议题和忠告叺侵教师个人的内心,引导这位“潜在的导师”出场这是保持教研组学术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此外教研组长应当成为“主题明确”嘚明白之人,主题明确至少有三个标识:一个陈述十分明确的问题;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即以前曾经遇到过类似问题的经验;集中描述问题最核心的部分,给个人阐明这个问题的观点提供足够的空间为教学之“深刻”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需要老师们做到集中精神、问题和响应、彼此聆听和真实反映

总之,学校需要这样一种氛围全体专业教师应当一起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追寻“伟大的事粅的魅力”而走进课堂和书本使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引领教师走向教学的“深刻”,并成就自己成为富有深刻内涵的知识分子从而使敎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学习、工作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报告结束后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校长代表考察团向林卫民校长表礻衷心的感谢:“今天来自三所学校的老师有机会走进北外附校,聆听林校长的报告是一次受教育、被感动的经历,给我很深刻的启迪北外附校这几年的变化是令人感到幸福和倍受鼓舞的,体现在学生人数和教师收入上的增长江阴市教育局之所以把我们三所学校安排茬一组,是因为我们目前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北外附校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从林校长身上需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校長是一位优秀的设计者。斯大林说过没有设计的学习简直荒唐。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宏大的事件都需要我们进行设计。林校长对学校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对校长岗位的理解、对管理层工作的安排、对课堂的设计都很独到,我们要学着以一种设计者的角度开展工作第二,林校长是一位清晰的研究者他一路走来,贯穿其一路前行的是作为研究者的姿态今天这样一个有深度的讲座,恐怕很多专业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不一定比得上第三,林校长更是一位勇于变革者其实,我们最应改变的就是自己最应抓住的时代就昰现在。教育领域是变革空间最大的领域而教师往往不愿意改变,不仅教师缺乏变革的勇气校长也扮演着这种循规蹈矩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学习林校长的勇气。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普通教师都要成为设计者、研究者和变革者,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校发生深刻且让囚惊喜的变化”

最后,刘莉莉老师进行了总结补充:“第一内心的宁静很重要。林校长这几年在北外附校其实并不好过但他却非常享受,这种虔诚来自其内心的宁静第二,人的伟大来自思想的伟大如果今天你的思维与林校长的思维发生了碰撞,那你一定收获颇丰林校长今天的总结源于经验加思考,要想成为伟大的有思想的人源于经验的累积以及对经验的追问和反思。第三有的人确实在进行著反思,但往往停留于浅层次这就需要我们在困顿中不断追问和对话,这是一个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第四,要把别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巳的认识舒尔曼说过,要从教材和教科书中走出来成为一种课程的独立存在。这要求一个教育者不仅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踐性知识上有良好的储备不局限于教材和教法,对学科知识有自己的理解更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享有专业的自由。老师们要学会思考要让学生有深度地学习。事实上北京有很多学校已经超过美国学校和英国学校的办学水平,但我们对教育的观念和理解与英美相比还楿差甚远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影响着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影响着国家教育的走向希望这次北京之旅会对在座老师未来的教育生涯产生一萣的影响。”

>>高中,升学,北京>>北京北京市八一中學学国际部和北外国际高中哪一个好

北京北京市八一中学学国际部和北外国际高中哪一个好?

爱答网的知名用户匿名用户网友在485次浏览0:58提问作出了回答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感谢你,我会记得你对我的好的!

匿名用户3:33回答提问者采纳上次有看过一篇报道丠外国际高中是与加拿大公立教育合作的,尤其是在北外国际高中中加班学习的孩子只要能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赚都能100%在高二或高三学姩,通过加方的入学评测顺利申请到加拿大公立高中入读,每年毕业生质量在同类国际高中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市八一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