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刘一杨三司令烈士

三烈士塑像游客分不清彭刘杨 武昌文体局称将标注
图为:三烈士像从左至右依次为:杨洪胜、彭楚藩、刘复基
  武昌阅马场拜将台西侧,矗立着一尊一丈多高的红砂石塑像——彭刘杨三烈士塑像,有外地游客向本报记者反映,因塑像没有将三人身份分别标明,塑像中的长辫、平头和大分头,分别是彭刘杨中的哪一位?武昌区文体局表示,将尽快标出塑像中三烈士的姓名。
  昨日中午,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李春阳一行,来首义广场瞻仰彭刘杨烈士塑像,缅怀革命先烈。李春阳围着塑像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三烈士的姓名,只在地上一块石碑上有简介,且三人的名字放在一起,塑像中三烈士与姓名未对应起来。
  记者通过多个部门打听到,阅马场彭刘杨烈士塑像由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制作。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于小平教授,他回忆了设计制作过程,并称当时有些疏忽,他赞成塑像标上三烈士的姓名。
  于小平回忆,1991年,他应邀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塑像,大约花了半年时间。塑像中的三个人物原型很容易区分,彭楚藩在塑像中间靠前的位置,刘复基是知识分子带有书生气,留辫子的是杨洪胜。“当初想着人们都能辨识,现在想来还是要标出姓名!”
  昨日,记者在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三楼武昌起义展厅,见到了三烈士的另一组塑像,虽然三烈士都戴着镣铐,但发型和服饰与首义广场的雕像一致。
  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文化科刘心敏科长表示,位于阅马场首义广场的彭刘杨三烈士塑像,标上姓名很有必要,将马上安排首义广场管理处落实;此外,对于游客反映三烈士介绍过于简单,文体局将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
  对此,于小平教授认为,在塑像上直接雕刻文字恐会破坏塑像,建议在塑像外的地面上设置一个斜卧式大理石碑;或将钢板做旧,用激光雕刻上文字,嵌在落地的红砂石上。(记者饶纯武 刘大家)
(责任编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分享至手机三烈士塑像游客分不清彭刘杨 武昌文体局称将标注三烈士塑像游客分不清彭刘杨 武昌文体局称将标注人物传头百家号图为:三烈士像从左至右依次为:杨洪胜、彭楚藩、刘复基武昌阅马场拜将台西侧,矗立着一尊一丈多高的红砂石塑像——彭刘杨三烈士塑像,有外地游客向本报记者反映,因塑像没有将三人身份分别标明,塑像中的长辫、平头和大分头,分别是彭刘杨中的哪一位?武昌区文体局表示,将尽快标出塑像中三烈士的姓名。昨日中午,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李春阳一行,来首义广场瞻仰彭刘杨烈士塑像,缅怀革命先烈。李春阳围着塑像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三烈士的姓名,只在地上一块石碑上有简介,且三人的名字放在一起,塑像中三烈士与姓名未对应起来。记者通过多个部门打听到,阅马场彭刘杨烈士塑像由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制作。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于小平教授,他回忆了设计制作过程,并称当时有些疏忽,他赞成塑像标上三烈士的姓名。于小平回忆,1991年,他应邀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塑像,大约花了半年时间。塑像中的三个人物原型很容易区分,彭楚藩在塑像中间靠前的位置,刘复基是知识分子带有书生气,留辫子的是杨洪胜。“当初想着人们都能辨识,现在想来还是要标出姓名!”昨日,记者在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三楼武昌起义展厅,见到了三烈士的另一组塑像,虽然三烈士都戴着镣铐,但发型和服饰与首义广场的雕像一致。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文化科刘心敏科长表示,位于阅马场首义广场的彭刘杨三烈士塑像,标上姓名很有必要,将马上安排首义广场管理处落实;此外,对于游客反映三烈士介绍过于简单,文体局将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对此,于小平教授认为,在塑像上直接雕刻文字恐会破坏塑像,建议在塑像外的地面上设置一个斜卧式大理石碑;或将钢板做旧,用激光雕刻上文字,嵌在落地的红砂石上。(记者饶纯武 刘大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人物传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玩文字书山读历史学海迈大步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彭刘杨三烈士
&&& &日晚,辛亥武昌起义爆发。能够参加这场起义,并看到革命成功、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很荣幸很欣慰的事。但是,也有些革命者,就在起义的前一刻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十分惋惜,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便是其中三人。
&&&&&&&&&&&&&&&&&&&&&&&&&&&&&&&
彭楚藩,湖北武昌(今鄂城)人。1883年生。早年投身新军,1910年考入宪兵营。1911年初先后参加文学社和共进会。9月,湖北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被推为军事筹备员之一。刘复基,湖南常德人。1884年生。1905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
,从事革命活动。曾任群众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领导人。1911年武昌起义前,任总指挥部参议。杨宏胜,湖北襄阳人。1884生。1903年入湖北新军。后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加入文学社。武昌起义前夕,任军务筹备员。
&&& 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机关检验炸药失慎爆炸,事泄,革命党人刘公胞弟刘同等多人当场被铺,党人的名册、旗帜、印信等也均为清方所获。清湖广总督瑞帽ǎ⒓聪铝钊墙溲希疵渡薄6偈保敲沤舯眨朗炙某觯橙送颈焕Ц鞔Γ薹ネㄒ粞叮T诘┫ΑE沓锤现廖洳〕85号军事指挥部商议。蒋翊武主张延迟举事日期。刘复基霍地拔出手枪,愤然道:“不可!现在形势如此危急,你作为总指挥却犹豫不决,难道真个贪生怕死吗?”邓玉麟也焦虑道:“刘同年轻,恐怕一经刑讯,就会尽情吐实,我们就都活不成了。”楚藩轻轻抚拍着蒋翊武的头,戏谑地说:“如不立即下手,我看你这头,怎么保得住?”
蒋翊武勃然大怒,说:“你们真以为我怕死吗?大好头颅,同拼一掷!”遂下令于夜半发动起义。
然而,尚未到夜半,清军警破门而入,彭楚藩从楼窗跳下后,被围在一个巷子里,他身着宪兵服,本可昌充前来拿获党人的清方军警,但他决计与其他同志共存亡,自称革命党人,与刘复基一起被捕。武昌起义前夕,杨宏胜正往工程营运送军火,途中被捕。
深夜,清督署开庭会审,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人均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主审官铁忠知三人均不屈服,经禀明瑞诖稳绽杳髑埃沓⒘醺椿脱詈晔ぱ旱蕉绞鸲拍谡妒资局凇
&&&&&&&&&&&&&&&&&&&&&&&&&&&&&&&&&&&&
&&& 烈士的鲜血,浇剧了革命烈火,革命党人矢志报仇,决心拼死一战。当晚7时许,工程营打响第一枪,党人同志踏着先烈的血迹,高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烈,覆清必楚;三烈在前,我们在后”的口号,猛攻督署。经过一夜浴血奋战,11日首义成功,全城汉帜飞扬。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中急剧解体。
&&&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找到三烈士遗体,将尸、首缝合,装棺入殓。因时值阳夏之战激烈,遂停放于武昌紫阳路皇殿,供革命党人祭吊。南北议和告成,武昌军政府下令开吊3日,随之移棺各自的家乡。其中,又以彭楚藩移棺鄂城为最隆重。
&&& 移棺当天,棺前扎龙头,棺后扎龙尾,32人摇龙抬棺,200名士兵列队护从,鼓乐军号开道,旗幡联幛蔽日,绵延数里。武昌全城闭市,所经沿街摆设香案,各界人士挥泪拜送。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及武昌军政府全体要员,均亲自送灵柩至码头上船,再派20艘炮舰护航出武汉港。棺至鄂城,军民皆烧香化纸,燃鞭放炮,设案祭奠,把酒酹江,鼓乐喧天,迎送上西山,安葬于灵泉寺大雄宝殿后。
&&& 至于三烈士曾停尸之武昌紫阳路皇殿,鄂军政府将其改为“三烈士祠”,街道命名为“三烈士街”。从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往北,有一条从平湖门至阅马场的东西行马路,也被命名为彭刘杨路。1931年在他们献身的湖广总署东辕门旧址处建立了&三烈士亭&,亭中立石碑一块,上书&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9个大字。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湖北工作期间,曾徜徉于彭刘杨路,并到三烈士亭瞻仰。1991年,正值武昌首义80周年之际,武昌区人民政府举办首义文化节,在武昌阅马场树立了彭刘杨三位烈士的塑像,让后人瞻仰和缅怀烈士的英雄勋业。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也是彭刘杨三烈士牺牲百年纪念。2018彭刘杨三烈士塑像旅游攻略,彭刘杨三烈士塑像自助游攻略,彭刘杨三烈士塑像出游攻略游记 –百度旅游
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塑像建于1991年10月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塑像地处武昌阅马场拜将台西边,彭刘杨路、武...
武汉301个景点中排名第181
其实,说实在的,只是三个人的塑像,要看也没有很大的看点,当然,还是可以瞻仰一下革命英烈的。不过,这个地方胜在处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公园里,周边还是很不错的,人也很少。如果只是闲着想要散散心,可以和几个好友一起去转转。
位于武汉市彭刘杨路的湖北剧院南边一点,毗邻辛亥革命博物馆、红楼,属于免费景点(露天雕像),建议游览时间为10分钟。交通:在武昌站搭乘10路公交车在武珞路阅马场下车,然后向西走,是一个广场,这尊雕像就在广场的西南角。彭刘杨并不是一个人的人名,而是指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烈士,三名烈士死于辛亥革命之前,而这个雕像表面是由红砂石雕刻的雕像就是纪念他们的。PS 这个附近景点密集,但是除了黄鹤楼,大都是和辛亥革命有关联的。
彭刘杨指的是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是辛亥革命首义三烈士,1911年被捕被杀,三烈士的塑像是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立起来的,在首义公园南边拜将台西边。
比较有纪念意义的雕像,“三位”面对的正是“彭刘杨路”。位于阅马场,位置不太显眼,夏天傍晚的时候会有很多老年人在这里跳舞。
彭刘杨三烈士塑像在彭刘杨路的起点,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塑像是辛亥革命80周年由湖北美术学院喻小平设计并制作的。
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场拜将台西边,是彭刘杨三位烈士的雕塑像,喜欢这三位革命烈士的可以去看看。
留下你的点评,帮助千千万万驴友~
一键排行程大数据完美匹配,3秒出行程彭刘杨三烈士-刘水生烈士生平
彭刘杨三烈士-刘水生烈士生平
一 : 刘水生烈士生平刘强敏  刘水生同志,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大庾县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青少年时期,迫于生计,曾做过一段泥瓦工。1930年工农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年仅十七岁的刘水生毅然参加了工农红军,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1930——1934年,刘水生同志先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在战斗中,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于1932年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做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刘水生同志跟随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他历任红军总部防空排排长、连长等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刘水生同志在华北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他率部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0月刘水生任五台游击队队长,后调晋冀分区任营长、大队长等职。1943年2月刘水生同志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党校学习了两年,经过系统的学习,他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了实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决定派遣大批干部进入东北。刘水生同志受党的委派,与雍文涛、范略等同志一起,从延安出发,几经周折,于1946年到达东北。刘水生同志到东北后,被派到新组建的延边军分区一团任团长。 月间,又调他到十纵队八十八团任副团长,同年秋季攻势前,代理团长。代理团长后,刘水生率部攻打双河镇。在战斗中,他亲自带领炮兵绕过敌人火力封锁线,运动到对面山上,用炮火猛烈轰击敌阵地,在炮兵的掩护下,全团战士一鼓作气攻下了双河镇。歼敌一八二师一个连,保安队两个连,俘敌三百余人。取得了该团历史上第一次攻坚战的胜利,提高了部队打攻坚战的信心。接着,刘水生又率部在五家子同敌二十一师三十一团打了一次遭遇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刘水生同志不愧是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员,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双方刚一交火,他就迅速登上附近的一个山岗,纵观整个战场,然后根据敌我形势,命令二营从侧翼猛攻敌军。经过几小时的激烈战斗,将敌击溃,取得了五家子遭遇战的胜利。1948年1月,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冬季攻势”打击下,国民党精锐部队新五军的两个师被我军包围在辽西新民县公主屯。敌军为了挽救其覆灭的命运,特从铁岭一线派出四个师进行增援。为了全歼被围之敌,十纵队三十师受命打援。刘水生所在的88团接受了从正面阻击敌军的重任。1月4日拂晓,刘水生率部经过一昼夜急行军,进至新民黑花村。在前卫营刚刚进村时,就发现敌军已抢先占领了九·七高地。为了不误战机,一营不顾行军疲劳,立即向敌发起猛烈冲击。经过五次较量,终于攻占了九·七高地及附近阵地,为部队抢占了制高点。二、三营在新民沉檀木东山和黄花村内,担任侧翼反击。敌人为了打开通路,不惜血本地向我阵地发射了几千枚炮弹。随后,以一个团加两个营的兵力,分别向我一营、二营、三营阵地发起了猛攻。1月3日晚10点多,三营教导员金星龙(朝鲜族人),指挥八连突击排向敌人还击,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要害,他英勇牺牲了。阵地上硝烟弥漫,村庄一片火海,战友们奋勇冲杀,高喊着为教导员报仇!在这最紧要关头,刘水生团长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来往于各阵地之间,哪个阵地最吃紧,他就出现在哪里。刘水生及其他团首长亲临前线,极大激励了部队战斗情绪,战士们愈战愈勇。一连是突击连,他们坚守在最前沿阵地上,战至最后,只剩下四个人。三连坚守黄花村,以要压倒敌人,而决不被敌人屈服的英雄气概,顽强奋战。战至黄昏,三连阵地前留下了敌人一片尸体,阵地依然在我们手里。1月6日傍晚,刘水生带领警卫员来到三营阵地察看敌情,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了他的身边,刘水生被炮弹炸伤,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五岁。(潘 杰 编辑)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二 : 杨开慧烈士杨开慧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杨开慧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与毛泽东生有三个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在毛泽东率领中共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于日被杀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中文名: 杨开慧别名: 小霞,霞姑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县出生日期: 日逝世日期: 日职业: 革命家信仰: 共产主义丈夫: 毛泽东子女: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父母: 杨昌济,向振熙政党: 中国共产党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锦,出身于书香门第,1901年出生  杨开慧烈士像于长沙县板仓。她不满3岁时,父亲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7岁时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气。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一师,全家从乡下迁来长沙,住在大鹅塘。杨开慧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到长沙居住,正是在这段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她生命中至关重要、后来与她生死相依的毛泽东,那时毛泽东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先生的学生,而且是杨昌济最赞赏的学生,杨昌济当时就已经意识到毛泽东将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成就大业的栋梁之才,对他欣赏和教授得格外用心,而按当时的师生之礼,毛泽东常去杨昌济家,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后来成为他妻子,成为他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杨开慧,那时,她还是一个13岁的少女。能看见自己爱的人从少女长成亭亭玉立的美人,然后在她生命的春天,用心去追寻、然后获得那份少女纯情,不是每一个男人一生中都能得到的幸福,而毛泽东就是一个有这份幸福的男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从迁居长沙到1920年1月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当毛泽东等来家向父亲请教时,她总是搬一条小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毛泽东像兄长一样照顾比自己小8岁的师妹。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1918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毛泽东9月间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每月工资8块大洋。毛泽东虽是暂住杨家,小师妹和他接触的机会却多了,他的言谈、举止,特别是他那忧国忧民、雄心救国的宏图壮志,使杨开慧深感他是个不平凡的男子,有着非凡的才干和令人着迷的魅力。她已经暗暗地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触,听他讲话,几天不见就有点心烦意乱,甚至坐卧不安了。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17岁的杨开慧,不仅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而且有了自己的爱情观。她认为:对爱,不能一厢情愿刻意去追求,那样很容易而且最终会失去真挚的、神圣的、高尚纯洁的爱情。她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态度:“不完全则宁无。”杨开慧的父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有意识地给他们更多的接触机会。两情相悦,两性相吸,爱情之神同时打开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扉,两颗还没有品尝过真正爱恋之果的心,开始惴惴不安起来,而且是越来越移近了,贴紧了。在故宫、北海、香山,常看到他们的游踪,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在这一对年轻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他们的爱情像红叶那样艳丽,像白雪那样纯洁……他们越走越近,互相之间连称谓也渐渐由“开慧”、“泽东”改成“霞”、“润”了。日,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当然住在开慧家里。一年多来,鱼雁传书,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毛泽东正是在北京遇见了他人生的挚爱,而爱盈于他的胸怀和脑海,流溢在北京的湖畔、高墙和青砖胡同间,这一次在北京,他爱的是一别经年、已经出落成花季少女,而意志和内心情感都另有新天地的恩师的女儿杨开慧。而杨开慧在北京重逢毛泽东那年是18岁,在少女灿烂如花的岁月里,她遇到了一位有大情大爱、胸怀天下、中国历史上后来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如此绚丽的爱情,将因为汇入了中国历史的巨澜、命中注定将会是惊天动地,而这一切在11年后当杨开慧因为挚爱毛泽东而舍身抛子走上刑场时,最终成为沉重的现实。不久,杨昌济染病,杨开慧日夜侍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书,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在京病逝,临终前,他给老友章士钊写信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杨开慧随母亲、哥哥回湖南。这一年冬天,在长沙市望麓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仅花了6元大洋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聚少离多,这对革命伴侣为了执着的信念经常天南海北。开慧的性格自有她刚毅、坚强的一面,但在情感世界里,她又是那样多愁善感。这便注定了杨开慧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承受的情感磨难,而这又是和毛泽东身份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的。而毛泽东的内心又埋藏了多少对开慧的依依不舍!1927年夏,八七会议后秘密潜回湖南的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话别,竟成夫妻之间的永诀!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同时,开慧的处境却是那样地险恶。敌人到处在搜捕她,她仍无畏地奔走于板仓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地下工作。杨开慧自小显示出一种女性的温柔,内向而又沉静的心理特征,童年的杨开慧身体蠃弱,性情内向,并不爱动,因此与一般的孩子将大量时间投放在玩耍上不同,童年幼齿的杨开慧,已经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开慧都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在杨开慧后来被人发现的自传体回忆录《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一文中,杨开慧涉及到最多的内心世界之一就是她短暂一生中始终感觉到死亡的影子,而她已经千百遍的思考过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了。在杨开慧生命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内心始终有自己将死亡的念头,而帮助它对抗这个始终萦绕着她幼小心灵的黑色阴影的、是她对母亲和家人爱:“我总舍不得我的母亲去受那样的痛苦——看见我死的痛苦——不是有这一个人有力的牵伴,那我简直没法生活下来的可能了!”这是后来她自传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是在认识毛泽东之前的想法。杨开慧从一开头就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敏锐的内心世界从一开始就在替自己规划未来人生最重大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抓捕。面对爱人,她是那样地温柔,但面对敌人,她又是那样的刚强,这就是杨开慧。出身书香门弟、“举止温婉”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带着儿子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同年11月14日,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牺牲前她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杨开慧牺牲的当晚,尸体被远方舅舅偷运回家。7岁的岸青和仅3岁的弟弟毛岸龙抱着  油画:杨开慧与毛泽东妈妈的尸体大哭不止。过了十几天,毛岸英被营救出狱后,才准备掩埋开慧的遗体,三兄弟与妈妈难舍难分,痛哭不已,毛岸龙还非要和妈妈“睡”在一起。在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毛岸英是第一个止住眼泪的,他擦了一把眼泪对两个弟弟说:“我们要懂事,要为妈妈报仇!”那时毛岸英8岁。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杨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时至27年后,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更是寄托了毛泽东对亡妻的绵绵哀思之情。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杨开慧,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杨昌济(后被聘为北大伦理学教授)思想先进,杨开慧虽为女儿身从小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号,杨开慧的童年时代是在乡下渡过的,开慧丛小就热爱劳动,纯洁无私,关心他人,小时候她常常不声不响地帮妈妈扫地 、烧火 、洗衣,1908年也就是在她7岁时,父亲就丛国外来信,属咐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转到离板仓5里多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她又转到衡粹女校。这个学校办了实业科,可以学编织、缝纫、绣花等。校长是留学日本回来的,思想进步,有时给学生讲日本的明治维新、广州起义黄花岗72烈士、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给学生们灌输了初步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小,一直读到毕业。但由于杨开慧聪明好学,极为用功,因而成绩在班里最好,每当别人问她将来打算做什么事时,她总是回答说:“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后来,杨开慧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她还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开慧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1913年,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归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翌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常在杨昌济家里聚会。对毛泽东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就这样,杨开慧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这时,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同年9月,25岁的毛泽东也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在毛泽东帮助下,杨开慧大量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由于和毛泽东接触较多,志同道合,两人相爱了。但是在最开始的杨开慧性格比较内向,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感情,她经过与毛择泽东的多次接触后,虽然悄悄爱上了毛泽东,但又不敢向他表白,对于这点,她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虽然爱他,但决不表示,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认为爱的权柄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大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埋没尽了吗?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没有希望过同他结婚,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杨开慧深深地陷入爱情的忧愁之中,在杨开慧心目中,毛泽东是一个不寻常的男子,因此,她不相信毛择东也会爱上自己,与其表白后被毛泽东拒绝了,还不如干脆把自己的这份爱埋在心底,而当时的她不晓得毛泽东也会爱上自己. 毛泽东和杨开慧相爱,其历程同样是曲折蜿蜒,但最终两个骄傲但又互相深爱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后来杨开慧在她的自传中深情地回忆说:“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达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我想像着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敌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杨开慧把这些话写下来,藏在长沙板仓老家住所的墙缝里,直到1983年才被发现。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在京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哥哥扶柩回湖南长沙,杨开慧回到长沙,得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得到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湘福女中读书,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要读《圣经》,做祷告,唱赞美诗。校长是洋牧师的夫人,思想守旧。她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学生,头发太短,思想太新,在校期间不读《圣经》不祷告亵渎耶稣,又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说她是“过激派”,杨开慧则认为剪短发那是自己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在她的影响下,学校的一些学生也学她的样子剪起短发来,并毫不示弱,以“耶稣也讲自由,你们不能干预学生,”书可不读学生运动非搞不可,之后被湘福女中开除,杨开慧离开了教会学校,那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成立,“过激派”往往是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贬称。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是这所教会学校的国文教员,是杨昌济的生前好友。他出面保护杨开慧:“她父亲是湖南教育界的名流,和我是挚友,杨先生过世了,对她的后代,望教育界诸同仁多加照顾。”李肖聃在长沙教育界有名望,他出来说话,教会学校无可奈何。之后1920年的9月杨开慧进入岳云男子中学读书,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风气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这在封建顽固势力统治的湖南,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胆识。杨开慧和毛泽东商量,毛泽东自然非常支持。于是,杨开慧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也就是成为了第一个男女同校的学校.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缺经费,杨开慧得知后,她还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同时她还参加了书社的工作。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与毛泽东结婚,他们的恋爱是浪漫的,结婚也表现出对世俗、传统的反叛。他们一不置嫁妆,二不坐花轿,三不布新房,四不办酒席,也没有送亲客,杨开慧独自一人提着一个装着衣服的小箱子,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第一师范教员宿舍,以同居来表示结婚,用他们的话来讲叫“不做俗人之举”。过了一段时间,才请来一些挚友吃饭,这顿饭总共用了6块大洋,吃到最后他俩向各位客人宣布:我们结婚了!``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1921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1921年夏,毛泽东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后,成立党的湘区委员会,委任毛泽东为书记。毛泽东当时公开的社会身份是长沙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他便以这个名义在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租了几间房子,作为区委的秘密机关.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同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外清水塘22号,就是区委所在地,杨开慧成了毛泽东的助手。她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精心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杨开慧当时把她母亲也接来跟着住在一起。1922年,毛泽东又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这年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一年后,她又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 .1923年冬至1927年8月,杨开慧随毛泽东在上海、长沙、武汉、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她协助毛泽东办农民讲习所,起草整理各种文件,做了大量无人知晓的有益工作,成为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在这期间,她又生了两个男孩,取名岸青和岸龙。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秋,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去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上了井冈山,他的这一走,就此与杨开慧断了联系,从此音讯完无,失去了对方的音讯,像是失踪了一样,杨开慧只能靠在国民日报上寻找毛泽东的任何消息,既受鼓舞又受牵挂。自1927年8月毛泽东离开刚刚为他生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的杨开慧,前往湘东组织发动共产农民暴动,到1930年11月杨开慧因为拒绝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而被国民党逮捕枪杀,三年时间里面,毛泽东只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说他患了脚疾病,此后,他再也没有给杨开慧写过第二封信,从那以后杨开慧再也没有收到过毛泽东的第二封来信了。因为此时的毛泽东正在井岗山上于1928年5月与贺子珍喜结良缘接为夫妇,此时距离毛泽东离开杨家大门不足9个月,但这一切杨开慧并不知情,而她还在家痴情地挂念着毛泽东,等待着自己深爱的毛泽东的归来,问题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又有了一个家,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她,一个叫贺子珍的女人成为了这个家的女主人,杨开慧已经由家里的她降为了家外那个她了!他们之间也不可能再有书信往来了.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杨开慧在面临着与三个幼小的儿子生离死别时,早就想过未来孩子们万一失掉母亲后的命运,而年幼的儿女离开母亲后之命运凄凉,也使她肝肠寸断,而难以割舍的儿女情却被更大的情愫所覆盖,所以她很早就已经为孩子们寻找当她死后能够托附自己三个儿子的亲人,她当时找的托附儿子的亲人就是她的表兄杨开明。杨开明于杨天慧同年壮烈牺牲,他未能照顾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三个儿子,他们后来流落上海街头,曾沦入社会低层,后被党组织营救。杨开慧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帮忙照顾3个孩子和母亲,并把党的文件密封在一个蓝花瓷缸中,埋在菜园里直到解放后才被人挖出来,板仓的这一别,杨开慧和毛泽东断了联系,她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爱恋,都寄予这无处投送的诗稿中。开慧在生命中的最后这三年里,写下了很多思念自己丈夫催人泪下的手稿,藏于她家卧室的墙缝里,直到1982年杨开慧故居进行一次翻修,人们在墙壁的泥砖缝里发现了这批珍贵的文物,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才丛见光明,1990年房屋再度修缮时,又在其卧室外屋檐下发现了第八篇。八篇文稿用蜡纸仔细包好,是女主人在离开丈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极度痛苦的自我倾诉,文稿中有对丈夫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有被丈夫遗弃的极度痛楚,有对孤苦伶仃的儿子无比忧伤,字字含泪,句句滴血,让人不忍卒读,这位女主人就是杨开慧.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何健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杨开慧身上。他出了1000银元的赏格捉拿杨开慧。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几次都逢凶化吉躲过了敌人的追捕。1930年10月,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国民党密探发现,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当晚凌晨敌人80余人团团包围了杨开慧的家,她被敌人逮捕时,连同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孙嫂也一同被抓去。她先被关在国民党的“清乡司令部”,怕有人劫狱,又转移到长沙陆军监狱。转移时,押签上注明:“最严重的政治犯,女共党杨开慧一名,附小孩一名,女工一名。”她带着长子毛岸英坐牢,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我地下党和开慧的亲属们又四处营救,许多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释。何健迫于压力,对下属交代: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交保释放,其他问题都可不再追问。杨开慧则回答:“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日,为了爱人,为了信仰,她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毅然割舍下老母和3个幼子,在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从容的走向刑场。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如今,在杨开慧烈士家乡建有杨开慧纪念馆,供人们凭吊和纪念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20年后的1950年,当毛泽东、毛岸英父子俩聚首,毛岸英说起当年在大狱中妈妈杨开慧常让他记住牢狱中的一切,将来见到爸爸时告诉他,可见她当年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牺牲的,伟人毛泽东热泪盈眶,他对毛岸英说你妈妈是抛下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孩子走向刑场,这是常人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啊!生活在21世纪初年,已经行过万里路和开卷无数,每当想到杨开慧之死,我总是难以自持;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有过无数被旌表和昭忠祠烈的义女贞妇,各种正史野志中更有无数的历代烈女传奇,但求生的情由之强烈,舍生取义之坚决,死亡之壮烈,牺牲的意义之深远,杨开慧都是第一人!杨开慧的牺牲,是中国革命历程中最壮烈的一幕之一,因为杨开慧是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牺牲和痛苦,这其中有她骨肉相连的、命运未卜的三个儿子,毅然决然走向刑场的,几十年过去后,我们仍被烈士的刚毅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震撼。在灿烂如花的当代中国社会,我愿意永远铭记杨开慧,铭记她生活的年代和她的牺牲,铭记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铭记她和所有的革命先辈.对他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中国的梦想以及对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期望,我只能满怀感恩和后来人的敬意和决心,在他们开创的宏伟事业中,尽心尽力的生活和奋斗。我坚信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人间正道,投身于此的有限生命将因此而永恒,而在奋斗的过程中,生活又是如此美好和充实,人生当如是!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杨开慧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编辑本段爱情故事杨开慧选择爱人是非常认真的。据她说,看到毛泽东的许多信“表示他的爱意”,才表示同意。1920年两人返湘后,毛泽东对杨开慧仍一往情深。不过,“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也是长沙城内别的才女追求的对象,杨开慧非常不安。她当时的嫂子、杨开智的妻子李一纯(后又嫁过李立三、蔡和森),直接去向毛泽东挑明杨开慧的心思。毛泽东则说明心爱的人只有“霞妹”。据李淑一回忆,杨开慧随即收到毛泽东一首抒情的《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1920年冬,二人结婚。1922年10月,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翌年,毛泽东离湘到上海工作,把已经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妻子留在家中。在婚后的又一次离别时,毛泽东离开长沙去上海时,杨开慧又怀孕在身。在毛泽东离开长沙后,杨开慧和母亲带着儿子岸英回了东乡板仓。在板仓,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毛岸青。过了月余,杨开慧和母亲带着2个孩子又回到了长沙清水塘居住。杨开慧生性要强,本想独立工作,  杨开慧与毛泽东但家中又有幼子,毛泽东又忙于革命事业,一时不大好受,夫妻间也产生了毛泽东所讲的“误会”。毛泽东要到上海、广州等地去搞革命工作,他因杨开慧带着孩子又有身孕,然而,此时毛泽东忙于纷繁的工作,很少写信回家。杨开慧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清苦。加上毛泽东不在身边,以前她的革命工作都是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进行,并且主要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现在毛泽东一走,她也很少参加以前火热的组织活动。离开了毛泽东,又离开了革命的集体生活,她的心境孤独而又寂寞,因此她更加希望毛泽东记挂着她。但作为丈夫的毛泽东,却并不十分理解妻子的心。杨开慧几次写信,要求和毛泽东一起到上海、广州去。他却回信说:“大都会生活缴用大,我经常东奔西走,并不能照顾你们母子,倒不如在长沙亲戚朋友多,熟人熟地方便,不想让她同去。并写了元缜的诗《菟丝》相赠,杨开慧读了两句:“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拆开一看,肺都气炸了,立即气恼地将书一扔, 说:“噢。我是菟丝.我只能靠着你的依傍活着.是吗?你在做事。我做的不是事呀?抄文稿、编杂志、办书社,我不是样样尽力去做吗?还要做主妇、做母亲!到头来成了菟丝啦!”你毛泽东欲为江海客,不恋儿女情,难道我杨开慧真是那种只是守着丈夫卿卿我我守日子的旧式女子吗?我之要求和你毛泽东同住本来为的是不脱离革命工作,同时助你一臂之力,你这还不懂吗?只有你革命,我就落后了吗?你要我当家庭妇女,那么,我这个解放了的女性不又是倒退回去做“娜拉式”的女人了么?……杨开慧满心委屈,赌气不给毛泽东回信,一向视自己为知己的毛泽东,怎么变得这么太不理解她的心情了呢? 短短几句话,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杨开慧的性格和追求。不久,毛泽东从上海去广州出席党中央的会议,特地回长沙看望杨开慧母子。夫妻见面后,杨开慧没有往日的热情,对丈夫没说几句话,毛泽东不知出了什么事。后来,当杨开慧含着泪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委屈时,毛泽东震惊了。原来,这几年卷入政治漩涡以后,他很少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女,毛泽东深感内疚。这些年杨开慧为他承担了繁重的家庭担子,他不曾为她分过忧,连她的革命要求,他也没有予以重视,难怪妻子要埋怨自己了。毛泽东心中涌起阵阵歉意。但是,此时他革命任务在身,不能在家中久呆,歇了一夜,第二天天不明又动身去赶火车。在婚后的再次离别,他出门时半天残月照横塘,杨开慧破例没有为他送行。此时,他心情复杂极了。上了车以后,他的心一直不能平静。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致杨开慧的词《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并说明你我“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并期待“重比翼,和云翥”。此时的杨开慧读了此诗算是理解了丈夫的心情, 4月,毛泽东回到上海后,马上写信去长沙,要求杨开慧带着2个孩子全家,到上海来团聚并一起生活。此时的杨开慧已经把清水塘和板仓的事情全部处理好了。端阳节即将来临了,她带着2个孩子岸英、岸青和母亲,还有李立三的妻子(原嫂子李一纯),及哥哥杨开智的女儿杨展从长沙坐轮船去上海,毛泽东并亲自在马头来接开慧母子,这是杨开慧自从1920年从北京回长沙后,第一次乘轮船出远门。在上海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人团聚了,杨开慧对毛泽东以前的幽怨一扫而光, 随后1923年6月至1927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去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时,先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毛泽东赶回板仓和杨开慧话别,对于这样的别离杨开慧有很多话要说,但她又忍了忍没说革命嘛只能这样。8月16日,他又在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就成为这对夫妇的永别!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想到.1930年夏,军阀何键到处搜杀共产党人及其家属,杨开慧于10月间不幸被捕。她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回到牢房,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诉他父亲一定回来打“坏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任卓宣想了许久,最后说:“对杨开慧没有更好的办法,惟一的办法还是逼着她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把离婚声明登在报纸上,这对毛泽东、对共产党地下组织,都是一颗重磅炸弹!政治上就是一大胜利。这对社会名流,也好应付过去。” 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后就可以得到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时,杨开慧的母亲找到蔡元培,章士钊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同时在外造谣说毛泽东的堂客不杀,别的政治犯也可以不杀。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以所生的三个儿子的名字立碑:"毛母杨开慧之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刊、民国十九年冬立”。”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编辑本段主要作品有革命老人曾道是:杨开慧亦愿赋诗作词绘画,惜岁月动荡,难以留存。隐蔽于板仓老家时,1928年10月曾写《偶感》诗一首,五十多年后修缮故居时才得发现。诗中虽有别字漏字(特用括号标出),对丈夫的思念却凝聚纸上: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杨开慧15岁作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良朋尽如此, 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 复及教良朋。心怀长郁郁, 何日重相逢。编辑本段就义实录日,秋风肃杀。这天早饭以后,特务四连的值刑官、也是监斩官之一的晏国务不断地吹哨子,边发号施令:“今天办人  杨开慧,办的是共犯要人,大家要特别注意警戒。”士兵荷枪实弹分两列面对面站立在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形成了两三尺宽的一条人巷。尽头的大堂中央摆了一张长方条桌,上面有一箭形的“标子”,白色的纸上已写好了“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10个粗黑的大字。“标子”旁边有一个大砚台,里面有一汪血红的墨水……不久,罗国林、姚楚忠、黄正榜等四五人押来了杨开慧。此时,杨开慧仍旧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面不改色地穿过“人巷”,走到执法处长李琼的面前。李琼板着面孔,向扶绑的罗国林、姚楚忠做了个手势,二人给杨开慧松绑,然后,脱下杨开慧的青色毛衣和旗袍,只留下一件也是青色的单薄内衣。李琼拿着一张状子向杨开慧宣读,接着,从桌上提起一支粗大的毛笔,在血红的砚台里蘸饱,对着“标子”上白纸黑字的“杨开慧”三字从上至下一笔勾下,随后朝上一带,丢掉笔,把滴着红墨汁的“标子”扔到地上,旁若无人地掉头走进了里屋。罗国林、姚楚忠又用麻绳重将杨开慧绑紧,站在一旁的黄正榜将“标子”从地上捡起,狠心地插到杨开慧的后颈衣服里。所谓的宣判过程,不到5分钟。行刑的队伍从位于教育坪的清乡司令部出来,由北正街到南正街,然后在学院街口的马路上停留了片刻。此时,特务兵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部黄包车,他们将杨开慧架到车上坐下,爬到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向识字岭刑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号兵谭青云和唐冬初,后面是晏国务和清乡司令部的监斩官钟吕潜,他们骑着大黄马,杀气腾腾。马后,便是坐在黄包车上的杨开慧,在她的身后,是两列全副武装的士兵。经过近一小时的示众,行刑队伍出了浏阳门。打眼一望,马路那边便是丘陵山地识字岭了。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用她那特有的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她从容地步下黄包车,径直走向一较高的坟堆。此刻,秋野一片荒凉。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刽子手帅保云抬起了罪恶的驳壳枪,朝杨开慧的背心砰砰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倒在地,转脸瞪了帅保云一眼,帅低着头也看了一眼杨开慧的尸身,便将驳壳枪插到腰里,转身离开。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绳索,紧随大队人马而去。午时过后,行刑的人大打牙祭。刚刚吃了饭,卫兵向晏国务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下午1点钟打的那个女的没死!”晏国务当即命令道:“副目姚楚忠,你去补枪!”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直奔识字岭。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血还在流,还有一丝气息。披肝沥胆的痛苦,她的嘴里已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坑!但冷血的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驳壳枪……这一年,杨开慧29岁。解放后,姚楚忠一直隐藏了下来。1970年初,姚楚忠在岳阳市华容县建新农场劳动改造时,将他杀害杨开慧的情形坦白了出来。1974年7月,姚楚忠被当时的醴陵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杀人罪判处了死刑并被立即执行。(摘自《长沙晚报》)编辑本段同辈评价据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文静、贤惠,却是一位思想非 常解放的女性,在湘福女中,她是唯一剪短发的学生。据当年到过毛泽东家的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是位很文静、贤惠的女子,见到外人言语也不多。但从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现看,其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意志也异常坚强。  开慧烈士塑像在20世纪20年代,杨开慧堪称社会上少有的蔑视封建习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这不仅体现为自由恋爱、不举行婚礼便组成家庭,更重要的在于她跟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在共产党正式建立的几个月后便加入。她不惜牺牲,也不仅是忠于爱情,更主要体现为信仰坚定。在社会传统观念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大户人家不让女孩抛头露面的环境中,杨开慧所走的道路,与其家庭和外来新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她父亲杨昌济在国外留学时,就来信嘱咐一定要送开慧上学,使她成为“新政”后长沙创办的初级小学中的第一批女生。杨开慧到北京时,又遇到“五四”运动的开展,父亲的教诲和环境影响,使杨开慧有了许多新思想。她到长沙上教会办的湘福女中时,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校方认为这是“过激派”的象征,限令其三月内蓄起发来,杨开慧则坚持剪发是自己的自由。思想如此解放的女子,同毛泽东交往才有许多共同语言。从政治角度上讲,这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确实无愧于“骄杨”之称!编辑本段大事年表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1908年在她7岁时,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1913年 随父亲迁居长沙,初识毛泽东1918年6月: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北京,毛泽东追随北京,两人开始相恋1920年回长沙读书,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冬春节前夕与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单的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沙区委员会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杨开慧1922年10月长子毛岸英在湘雅医院出生1923年11月 次子毛岸青在板仓家中出生1924年6月到1927年8月 随毛泽东辗转上海、韶山,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开展工农运动1924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后,马上写信去长沙,要求全家到上海来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并一起工作生活,开慧带着2个孩子和母亲一起到了上海.1925年2月 同毛泽东回到韶山,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1925年12月 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担任联络工作1926年毛泽东一家到广州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4月 三子毛岸龙在武昌出生(后来下落不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身在长沙的杨开慧与在井冈山上的毛泽东从此失去了联系日:在井岗山上的毛泽东与贺子珍喜结良缘结为夫妻日:被湖南军阀何键逮捕,那一天正好是长子岸英8岁的生日日: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编辑本段纪念建筑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板仓坐落在长沙县板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之际,朱镕基总理亲笔写下了“骄杨丽质,英烈忠魂”的题词。杨开慧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毛泽东夫人,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故居为一座古老的平房,屋前有土坪、池塘和田垅。前门上悬有红匾,上书“杨开慧烈士故居”。故居黄泥饰墙,质朴大方,松竹掩荫,别具风 格。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县清泰乡(今杨开慧的故乡)板仓。距长沙约70余公里。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的小房子,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距故居右侧300米处的棉花坡山头上,建有杨开慧陵园一处。1930年 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就义后,归葬棉花坡北向山坡。毛泽东寄30块银元,以与杨开慧所生三个儿子的名义立碑  杨开慧墓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重修墓地并建陵园,1969年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照与之合穴,新建合葬墓于今地,占地约1.3公顷。从山脚至墓区约150米,由三层梯形平台相连,每层有石阶,近百余级。墓冢在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之中,平台边长18米,石砌墓,为混凝土结构,大理石贴面,墓长6.6米,宽5.8米,高0.4米。墓碑横置斜放,横长2.7米,宽2.3米,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碑后墓石上刻有建墓年月铭文。与墓平行,墓后另建大型词碑一方,镌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墓地四周苍松环绕,以慰英灵。杨开慧祖父书樵与父亲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兄开明烈士墓亦在陵园的松柏樟梓之间。杨开慧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镇,于日起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杨开慧纪念馆景区由杨公庙、杨开慧烈士陵园、板仓故居和杨开慧纪念馆四部分组成,目前故居、陵园、杨公庙三处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占地面积6.4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是湖南省妇女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统一战线教学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省内外40多所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杨开慧纪念馆2007年开建,总投资约3000万元,工程包括陈列馆新建和陈列布展工程,景区环境治理工程,景区标识标牌、视频监控、背景音乐系统、游客接待中心、影视放映厅等配套工程。该馆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它以“骄杨颂”为布展主题,以比较详实的史料和比较先进的手段,全面展示了杨开慧烈士、毛岸英烈士、杨昌济先生、毛岸青和邵华同志光辉的一生。编辑本段相关电视剧《井冈山》— 程愫饰演 杨开慧《建党伟业》——李沁饰杨开慧《风华正茂》——江铠同饰杨开慧  江铠同版杨开慧《大地铭记》——吕薇饰杨开慧《开天辟地》——张萌饰杨开慧《恰同学少年》——钱芳饰杨开慧《毛岸英》——张舒羽饰杨开慧《中国1921》—李沁饰杨开慧《毛泽东去安源》—阮丹宁饰演杨开慧《毛泽东在一九二五》—涓子饰演杨开慧《毛泽东与杨开慧》—舒锦霞饰演杨开慧《铸剑·1927》—宁静饰演杨开慧《湘江北去》—周冬雨饰演杨开慧《青春作伴》—李霄云饰演杨开慧编辑本段相关图书基本信息书名:毛泽东与杨开慧作者:王华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书号: 55出版日期:2007 年1月开本:16开内容简介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生活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说平凡,是因为他们有着恋人情、夫妻情、儿女情。说伟大,是因为为了革命理想他们付出了艰辛甚至付出了生命泽东与杨开慧在一起的生活既是短暂的又是永远的。说的短暂,是因为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几年,而且因工作需要两人经常分离。说永远,是因为毛泽东并没有忘记爱妻,而是把她藏在心中。提起杨开慧,毛泽东总是“泪飞顿作倾盆雨”。但是,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情感并没有停留在些,而是不断深化,他对有这样的妻子而感到自豪、骄傲。编辑本段相关信息日,在政协社科组驻地,毛新宇称,他带来了“治理淮河”、“在家乡韶山成立党员干部学院”这两个提案。同时,他还表示,结合建党90周年,他计划为奶奶杨开慧拍摄一部电视剧。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14张)参考资料 1.杨开慧简介.2.杨开慧生平.扩展阅读: 1 杨开慧拜祭点http://www.loach.net.cnmem/914/main.ahtml2 新华网:3 纪念杨开慧烈士 http://yangkaihui.memsky.com开放分类:女性,历史人物,豪杰
下页更精彩: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杨三司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