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蚌埠舟桥73066部队92分队联系...

帖子主题:[原创]蚌埠是军事重镇吗?[版主已阅]
共&3707&个阅读者&
军号:340983 头衔:铁血陆军一师师长 工分:14002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蚌埠是军事重镇吗?[版主已阅]
文章提交者:xy_007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
第一次到安徽蚌埠,发现蚌埠是安徽省一个二线城市,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蚌埠士官学校,中国人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第十三飞行学院,解放军第123医院,兵器工业部214所(华东微电子研究中心)这么多和军事科研机构。请教各位军迷,他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吗?本文内容于
15:27:37 被番禺编辑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蚌埠是军事重镇吗?[版主已阅]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58407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23082 工分:76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蚌埠地区军事力量蚌埠地跨淮河南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蚌埠陷落,淮河屏障则失,攻方可直薄长江,沪宁旦日可下,故有“两淮重镇,沪宁咽喉”之说。同时蚌埠也是淮河流域最大的工业城市,淮河南为市区,淮河北为小蚌埠,处于淮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之间,丘陵纵横,平原辽阔,适合大兵团作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霸王项羽被困于此(垓下);民国时淮上军阻张勋北窜于此;中原大战时,陈诚为冯军击败,蒋介石曾三次飞抵蚌埠指挥作战;抗战时期,为确保台儿庄战役部署完成,于学忠、张自忠部曾与日寇鏖战淮河,重创敌军,“日寇在小蚌埠触了霉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淮河抗战以高度评价;解放战争中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发生于此。蚌埠地区军事院校及军事机构众多,陆海空军齐备,分属总参、总后、南京军区、济南军区。1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教导团)最高军阶:少将;隶属单位:总参谋部
全军坦克兵最高学府蚌埠地区地形最适宜坦克部队大兵团作战,教导团设于此,具有明显战略意义。如敌由海来攻,沪宁失陷,则利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展开坦克会战,如敌由北而来,则利用淮北平原遏制敌军,坦克部队易于展开;2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教练团)最高军阶:大校;隶属单位:总后勤部
全军汽车兵最高学府学员遍布各军区兵站及青藏高原兵站;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原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最高军阶:大校;隶属单位:济南军区是国内仅存的六所老航校之一,为全军专门培养歼击机驾驶员,停靠歼—8系列战机、SU27;所属机场为空三师转场机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二线机场、陆基补给基地,也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机场。4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 最高军阶:少将; 隶属:不详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是我军创办最早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是一所集海勤、陆勤士官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士官学校。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3医院 隶属:南京军区(直属)6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雷达基地 隶属:济南军区7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蚌舟桥部队(预备役团)隶属:南京军区8军事研究机构:40s,41s,贝的斯,还有一些保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0983 头衔:铁血陆军一师师长 工分:140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再来点更详细介绍蚌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因盛产河蚌而得名 。辖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4 区及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3县。面积 5832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296.21万(市区68.13万),主要为汉族 。明、清称蚌步集,1911年津浦铁路蚌埠站建成,蚌埠市成立。民国时期蚌埠是安徽省的省会,之后的淮海战役(徐蚌会战),蚌埠解放,1947年蚌埠成为新中国在安徽的第一个设市城市。蚌埠为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矿产有金、铁、钛、花岗岩、大理石、石英石等;工业以食品、轻纺为主,食品工业与医药工业产值居全省第一位,拥有中国最大的果糖厂(年产万吨);农产品有小麦、豆类、薯类、棉花、烟草等;蚌埠港为淮河第一大港。土特产有石榴、五河螃蟹、午餐肉罐头等。民间艺术主要有泗州戏(拉魂腔)和民间歌舞花鼓灯,微雕、玉雕、通草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名胜古迹有东部的曹山,相传为三国曹操屯军之地 ; 山南麓的明朝东瓯王汤和之墓 , 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怀远境内的荆、涂二山隔河相对,为第四纪冰川遗物;涂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建置沿革】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2003年蚌埠区划调整:安徽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调整蚌埠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请示》(皖政〔2003〕6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同意蚌埠市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郊区更名为淮上区;调整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的行政区划。市人民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二、龙子湖区辖原东市区的东风、治淮、东升、解放和曹山5个街道;原中市区的延安街道;原郊区的李楼乡、长淮卫镇,雪华乡的曹彭、仇岗、孙郢、山南4个村。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三、蚌山区辖原中市区的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和黄庄5个街道;原东市区的宏业村、龙湖新村2个街道及烟墩村;原西市区朝阳街道的新建、东方红2个居委会,钓鱼台街道的友谊、雅郢2个居委会和施徐村;原郊区的燕山乡,雪华乡的邱桥、纪郭、沈圩3个村,长青乡的陶店、金圩2个村,秦集镇的仲集村。区人民政府驻南山路。四、禹会区辖原西市区的大庆、张公山、纬四3个街道,朝阳街道的红旗里、平安里、新风、创新、新村5个居委会,钓鱼台街道的继红、钓鱼台、安平、燕山路、迎河桥5个居委会;原郊区长青乡的许庄、九龙、山香、黄山、王岗、石巷6个村,秦集镇的秦集、九塘、河北、东周、姜顾、花郢、西朱、禹会、大徐、高埂、前郢、冯东、冯西、宗洼、草寺、大孔、老贯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枣林、周蔡、杭刘、广德24个村。区人民政府驻红旗一路。五、淮上区辖原郊区的小蚌埠镇、吴小街镇;原中市区的淮滨街道;原属怀远县的梅桥乡;原属固镇县的曹老集镇。区人民政府驻小蚌埠镇。上述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你省自行解决。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勘定。【现在蚌埠】蚌埠又称珠城.因为原来盛产珍珠而得名.蚌埠是仅次于合肥的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区号0552,牌照皖C,与芜湖大体相当),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解放军坦克学院与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四所重要军校均驻蚌埠,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是我军创办最早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战略地位可见一斑。蚌埠拥有科研院所众多,原电子工业部40、41所,兵器工业部214所(华东微电子研究中心)等重要军工部门附设于此。解放军第123医院设于蚌埠。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一级站,原铁路分局,现上海局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管辖安徽全省及江苏铜山段铁路。所有列车除直达车Z字头外均经停此站。蚌埠是京沪、皖赣、淮北线枢纽,南下列车在此变次换头,很多列车越行徐州、南京,但必停蚌埠,如T105;现京沪线每日直发特快T字头,全线仅停济南、蚌埠两站;蚌埠站也是上海至拉萨铁路唯一非省会站(工程要求一省一站)。蚌埠东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蚌埠新站(在建)是京沪高铁首设站、华东地区中心站。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蚌埠是纵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一等客站,并经淮南线与京九铁路相连。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拥有中国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并拓展了铁海联运业务。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20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国家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在蚌埠设站。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合肥——徐州高速公路已建成,界首——阜阳——蚌埠、蚌埠——南京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4C级标准新机场已建成投入使用。现代交通区位优势,营造了蚌埠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其中固镇花生产量居全国前列,怀远石榴在国内享有盛誉,五河螃蟹蜚声海内外。蚌埠市风景秀丽,名胜荟萃。市东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近有汤和墓、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东邻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白石山森林公园;西郊荆涂二山隔河相对,相传大禹曾会诸侯于涂山,还在此娶涂山氏为妻。现存有禹王宫、启母石以及型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等诸多名胜散落在青山绿水间。蚌埠交通便捷,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蚌埠港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新港年吞吐量达百余万吨,拥有数个千吨级泊位。蚌埠机场为4C级标准设置,有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历史上蚌埠以工业闻名,建国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城市,有着良好的轻、重工业基础。“一五”期间的100个重点项目,蚌埠一地即占3项,后屡受合肥打压及“皖江开发”影响,经济日渐式微,衰退厉害,已逐渐蜕变为二流城市,特产以黄山烟、皖酒、仿古玉器闻名,现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丰原集团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现有上市公司五家。蚌埠仿古玉器市场是国内三大古玩玉器生产加工地。蚌埠是花鼓灯、泗洲戏的发源地,以上项目均已申报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左传》中“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即在蚌埠境内,有大禹庙、白乳泉等名胜,楚汉战争的垓下古战场、淮海战役(徐蚌会战)遗址也都为蚌埠主要的旅游资源。此外,蚌埠闸、龙子湖风景区是皖北地区仅有的两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蚌埠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蚌埠作为非省会城市拥有独立的省级气象中心—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环境也为省内最好,蚌埠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是国内唯一入选2005年度公安部先进基层单位的110指挥台。【地理位置】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位于北纬33°01′至32°49′,东经117°31′至117°11′,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凤阳县毗邻,南部与凤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2004年末,蚌埠市一市三县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 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市区总面积601.5平方公里, 其中,淮河以北面积240.66平方公里,淮河以南面积360.84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气候】2004年,全市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日照时数较历年平均偏多317.2小时,属于气候偏好年份。【降水】 年降水量663.3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920.2毫米)。冬季降水量5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78.1毫米);春季降水量162.7毫米接近常年(历年平均值187.9毫米);夏季降水量327.1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3成(历年平均值470.8毫米),7月降水量110.3毫米偏少近5成;秋季降水量106.0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4成(历年平均值174.0毫米),其中10月份偏少9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秋旱,给秋种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年内的降水情况看,全年各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气温】 年平均气温16.8℃,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4℃)。冬季(04年2月)平均气温4.6℃,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3℃(历年平均值3.3℃),是2002年之后的又一个暖冬,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为8.0℃,比历年同期偏高4.1℃,是自建站以来的最高值。春季(3-5月)平均气温16.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2℃),3月份偏高1.7℃,4月份偏高2.2℃。夏季(6-8月)平均气温27.4℃,比历年平均偏高0.6℃(历年平均值26.8℃),除7月份偏高1.5℃外,6月和8月均接近常年。6-8月极端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日数有20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2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月25日,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为40天。年平均最高气温21.9℃,比历年平均偏高1.6℃。年平均最低气温12.8℃,比历年偏高1.4℃。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7.9℃,比历年偏高1.4℃(历年平均值16.5℃),其中11月份偏高2.4℃。【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2340.9,比历年平均偏多304.4小时。冬季(4.2)日照时数474.8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63.9小时;春季日照时数631.1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97.1小时;夏季日照时数644.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55.0小时;秋季日照时数603.5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101.2小时。从下表可以看到,2004年各月日照时数除5月、8月和12月份偏少外,其余各月均偏多。【气候与农业】 各季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配比较均匀,无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涝发生,对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比较有利。但在春季和秋季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从3月下旬到4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沿淮淮北农田土壤失墒严重,大部分地区10~20厘米土壤湿度在60%以下,怀远、固镇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干土层出现范围有所扩大,4月下旬降水偏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10月份秋播秋种处于关键时期,秋收已近尾声。10月份的气温、日照基本正常,但降水显著偏少,持续晴好天气虽对双晚收获晾晒、甘薯切片晾晒、棉花采摘有利,但长时期的少雨再加上中下旬气温偏高,旱象明显显露,且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和秋种进展,进入11月份气温仍持续偏高,日照也偏多,旱情发展。中旬有明显降水,严重的旱情基本得到解除,到月末,土壤墒情大部适宜,对全市的小麦和油菜冬前生长比较有利。【气象灾害】 为气象灾害偏少的年份,是近几年少有的好年景。但大风、冰雹、雷雨等突发性灾害及短时间的干旱还时有发生。大风
3月17日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极大风速达到20米/秒,大风间断出现时间长达5小时25分钟,过程日最高气温下降了20℃,使全区的大棚蔬菜、油菜等一些经济作物受灾666.67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300万元。秋旱
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市多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偏高,日照充足,降水量持续偏少,土壤墒情明显变差,旱情发展迅速。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生长,并造成全区共有6.37万公顷小麦不能正常播种,近万人饮水困难。【行政区划】蚌埠市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4个区和怀远、五河、固镇3个县,共设镇36个,乡19个(其中民族乡1个),街道办事处19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4个。龙子湖区设镇1个:长淮卫;设乡1个:李楼。共有村民委员会32个;设街道办事处6个:东风、治淮、东升、解放、曹山、延安,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蚌山区设乡2个:雪华、燕山。共有村民委员会22个;设街道办事处7个: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黄庄、宏业村、龙湖新村,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禹会区设镇1个:秦集;设乡1个:长青。共有村民委员会33个;设街道办事处5个:大庆、张公山、纬四、朝阳、钓鱼台,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43个。淮上区设镇3个:小蚌埠、吴小街、曹老集;设乡1个:梅桥。共有村民委员会82个;设街道办事处1个:淮滨,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怀远县设镇10个:城关、双桥集、魏庄、万福、鲍集、龙亢、河溜、唐集、常坟、马城;设乡9个:褚城、古城、徐圩、兰桥、陈集、淝河、淝南、找郢、荆芡。共有村民委员会6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个。五河县设镇13个:城关、新集、沫河口、小溪、双忠庙、小圩、东刘集、大新、头铺、武桥、浍南、申集、朱顶;设乡2个:沱湖、临北(回族乡)。共有村民委员会2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固镇县设镇8个:城关、王庄、连城、濠城、新马桥、刘集、湖沟、任桥;设乡3个:石湖、杨庙、仲兴。共有村民委员会19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4个。新城综合开发区共有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蚌埠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蚌埠市
面积5945平方千米,人口343万人(2003年)。蚌山区
面积 83平方千米,人口 22万。邮政编码233000。区人民政府驻南山路。龙子湖区
面积 162平方千米,人口 23万。邮政编码233000。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禹会区
面积 125平方千米,人口 22万。邮政编码233010。区人民政府驻红旗一路。淮上区
面积 232平方千米,人口 20万。邮政编码233002。区人民政府驻淮上大道。怀远县
面积2400平方千米,人口126万。邮政编码233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五河县
面积1580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33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固镇县
面积1363平方千米,人口 60万。邮政编码2337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文化艺术】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花鼓灯自明清以后,流行区域逐步扩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亳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出现了《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等节目,至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像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陈敬之(艺名“一条线”)、田振起(艺名“小银子”)、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石金礼(艺名“石猴子”)、杨再先(艺名“小红鞋”)、詹乐亭(艺名“盖九江”)、李兆业(艺名“猫春”)、万方启(艺名“万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灯的兴盛。特别是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凤台县,阜阳颖上县,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乡乡村村都有灯班。当时在淮河中游每个乡镇至少都有2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有的达3、4个之多,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盛况。但是,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目前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市所辖的凤台县等,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1、花鼓灯的历史传说产生于大禹时期的夏王朝(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娶妻、治水会诸候的地方。当地涂山有建于汉代的禹王宫,两千年来香火不断。至今,当地仍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禹王庙会上跳花鼓灯祭祀大禹的风俗。西汉时期淮南乐舞的风格是奔放,激越而又轻盈曼妙,舞蹈表演有击鼓、击节的完整乐队,舞蹈比较规范,在表演时常常使用一些特殊舞技,充分显示舞蹈抒情、传情、动情的风貌。这些风格和特征在今天的花鼓灯双人舞中仍清晰可见。唐代的“合生”,又名“合笙”,开始只在宫廷内部演出,表演者1-2人,载歌载舞,即兴演唱一些祈祝奉承、歌功颂德的内容,歌词通俗,以逗乐为目的。唐朝中朝,“合生”流入民间。“合生”的表演,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由观众随意点出题目,表演者即兴演唱。今天花鼓灯仍保留这一明显特征,“踩街”、“谢场子”、“打门灯”与其基本相似。宋代上元灯节中关于“舞队”的记载(《京华梦梁录》),其表演程式与今天花鼓灯的“大花场”一样,先由“竹竿子”(花鼓灯称“伞把子”)出场后,“竹竿子”唱一段歌,领着群舞演员在音乐中跳舞出场。队舞女主角“腊花”的称谓,对确定花鼓灯产生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今在安徽阜阳的颖上、淮南的凤台、河南的信阳等地区一直称花鼓灯的女主角为“腊花”,意为腊花里开的花,是个十分美丽的名字。而花鼓灯之“灯”,实为灯节(正月十五,上元灯节)上表演的民间艺术。此现象还有许多如大头娃娃灯、莲花灯等等,这些叫法都是自宋代而来。在“舞队”演员分工上,“杖子头”是歌舞的领头人,站在舞队的前面,由演员中技术最高者担任。“竹竿子”类似指挥、导演,后行是担任独舞、双从舞,或与“竹竿子”问答,是演出的主体。这些与花鼓灯演员分工基本相同,“杖子头”相当于花鼓灯“伞把子”,“竹竿子”相当于“鼓架子”,“后行”相当于锣鼓班子。在服装道具设计上,宋代舞队中的女主角普遍在头顶戴花冠,现在花鼓灯的“腊花”依然保留着这种装饰,这在我国汉族传统民间歌舞中是绝无仅有的。“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缠结,下端蜡漆铁桩,雕木头冒于上端,又用细竹一百个插于木头上,并朱漆以红丝束之,每竹端一寸许,裹以金箔纸、贯以水晶珠。”(宋《乐学规范》)。这与花鼓灯“伞把子”手中伞的形状、做法相似。在队形变化和舞蹈技巧上,宋代的民间集体舞,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舞蹈队形的变化有“勾队”、“放队”、“海眼”,一字形、方阵形(姿态有坐有立,变化多端,交叉进行,围成圆圈旋转着进退而舞),相当于今天花鼓灯中的“里罗城,外罗城”、“四马奔槽”、“二龙戏珠”、“鸳鸯阵”宋代的一些舞蹈动作是对武术、杂技的借鉴和揉和,如类似今天的“打虎式”、“骑马蹲裆式”等武术动作,类似“叠罗汉”、“虎跳”等杂技动作,都在花鼓灯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在宋代,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淮南舞”、“民间舞队”在各种场合无数次演出、交流中,形成了花鼓灯。据成书于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三)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代表了宋代以来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潮流。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花鼓灯已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毫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2、花鼓灯的功能花鼓灯是家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逢花鼓灯年过节农民们在麦场田头用竹杆挑起红灯笼,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歌咏、舞蹈,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其情景十分迷人。之后,它逐步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节庆、春会、庙会、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一种人们玩乐的形式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灯歌中唱道“玩灯的共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可见当时花鼓灯演出的热闹景象。花鼓灯铿锵的节律和健美的美韵已经融进了淮河人的血液,成为这里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3、花鼓灯角色的技术特点“腊花”上身穿大襟村姑服,下身穿笼裤或裙子,梳独头辫,载一绸球两边缀以约2尺长的飘带至脸侧部,额前系“勒子”。“腊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和巾,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执扇,以各种各样的扇花和步伐表达感情,长于 舞蹈表演。“鼓架子”上身着对襟中装,头扎帕巾,腰系彩带,脚穿布鞋。按分工不同,又分:“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俗称“底座”。“小鼓架子”专演“大花场”和“小花场”,长于舞蹈表演、跟头、技巧,有的还能兼唱,为男角中的主要演员。“丑鼓”长于唱工,即兴演唱本领强,兼跳舞蹈,演出时身背花鼓,表演滑稽诙谐。“伞把子”又称“领伞的”。专工“大花场”中领唱,兼跳舞蹈,表演时手持岔伞,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分为:“文伞把子”长于唱工,主要担负领唱和对唱。每当花鼓灯队伍沿街行进时,均由“文伞把子”领头,称为“涮街伞”。“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擅长跟头,在“大花场”的演出中以伞为指挥,调度全场演员队形的变化和掌握节奏。4、花鼓灯演出特点“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人数一般为单数,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腊花”各占一半。表演量,“武伞把子”舞罢,奔至上场门,高喝一声“唉”,引出群舞演员。“腊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狂欢般的锣鼓声中鱼贯而出。演出中,“伞把子”一把岔伞指挥全局,“鼓架子”和“腊花”联接转换各种图形,表演热烈、奔放的集体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长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演到激烈处,众“鼓架子”伴着锣鼓点节奏,常常吹起高亢悦耳的口哨。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走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下跳出场。“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腊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员招手,煞住锣鼓,二人站在场中唱,结束后再起舞。在怀远县还流传一种双花场,为两个“腊花”和一个“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争夫”的情节,有戏剧矛盾,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盘鼓”是舞蹈结合杂技、武术等技巧表演。“地盘鼓”为地面上的双人技巧表演。“中盘鼓”,一种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种造型姿态;另一种是双人配合的跟头技巧,如“过山”等。“上盘鼓”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种造型姿态,如“坐肩”“鸭子凫水”等,还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鹰叼小鸡”“双挎篮”等等。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铺陈、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演出现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进行修饰,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过门,然后再接着唱。较流行的曲子有《伞把子调》《小鼓架子调》、孟姜女等。花鼓灯锣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组成,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花鼓灯锣鼓音乐的节奏型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它的基本节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条鼓2/4∣匡匡次次∣,长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凤凰三点头”等等。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击、轻打,忽而用“压锤”“捣锤”,突然又打响鼓边,充分调动音响、音色效果,造成声音效果上的差别,有效地发挥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后场小戏有《小圆房》、《小货郎》等。一般是两人或三人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有的是有情节的对唱,演完小戏,演出告结束。5、花鼓灯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花鼓灯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兼有悲剧和喜剧因素,突出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集中展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上的主要特点,充分显示了中国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格调。花鼓灯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它以锣鼓为乐,运用折扇、手绢和花伞,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花鼓灯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东中的精华之一。它节奏鲜明,边打边舞,极富表现力。花鼓灯舞蹈的节奏、步伐、动律产生于锣鼓音乐,二者关系极为密切。花鼓灯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教育】蚌埠高等院校列表: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海军蚌埠士官学院蚌埠教育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经济】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蚌埠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既具有承东启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纵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和千里淮河在蚌埠交汇。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且拥有中国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日编组能力3000辆,年货物吞吐量达400万吨。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16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国家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在蚌埠设站。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联结,市区交通形成了畅通的网络,合肥—徐州高速公路合肥至蚌埠段业已开工建设。民航已开通了蚌埠至北京的航班。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营造了蚌埠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命名】中国市名。在安徽省北部,相传因盛产河蚌而得名【其他】电话区号:0552 。邮政编码:233000。机动车牌照:皖C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14207 工分:28708
左箭头-小图标
你看看南京\济南\上海\的各类部门还要多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0983 头衔:铁血陆军一师师长 工分:140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蚌埠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珠城蚌埠.因为原来盛产珍珠而得名.蚌埠是仅次于合肥的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区号0552,牌照皖C,与芜湖大体相当),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解放军坦克学院与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两所重要军校均驻蚌埠,战略地位可见一斑。蚌埠拥有科研院所众多,原电子工业部40、41所,兵器工业部214所(华东微电子研究中心)等重要军工部门附设于此。解放军第123医院设于蚌埠。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一级站,原铁路分局,现上海局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管辖安徽全省及江苏铜山段铁路。所有列车除直达车Z字头外均经停此站。蚌埠是京沪、皖赣、淮北线枢纽,南下列车在此变次换头,很多列车越行徐州、南京,但必停蚌埠,如T105;现京沪线每日直发特快T字头,全线仅停济南、蚌埠两站;蚌埠站也是上海至拉萨铁路唯一非省会站(工程要求一省一站)。蚌埠东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蚌埠新站(在建)是京沪高铁首设站、华东地区中心站。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蚌埠是纵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一等客站,并经淮南线与京九铁路相连。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拥有中国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并拓展了铁海联运业务。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20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国家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在蚌埠设站。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合肥——徐州高速公路已建成,界首——阜阳——蚌埠、蚌埠——南京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4C级标准新机场已建成投入使用。现代交通区位优势,营造了蚌埠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其中固镇花生产量居全国前列,怀远石榴在国内享有盛誉,五河螃蟹蜚声海内外。蚌埠市风景秀丽,名胜荟萃。市东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近有汤和墓、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东邻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白石山森林公园;西郊荆涂二山隔河相对,相传大禹曾会诸侯于涂山,还在此娶涂山氏为妻。现存有禹王宫、启母石以及型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等诸多名胜散落在青山绿水间。蚌埠交通便捷,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蚌埠港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新港年吞吐量达百余万吨,拥有数个千吨级泊位。蚌埠机场为4C级标准设置,有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历史上蚌埠以工业闻名,建国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城市,有着良好的轻、重工业基础。“一五”期间的100个重点项目,蚌埠一地即占3项,后屡受合肥打压及“皖江开发”影响,经济日渐式微,衰退厉害,已逐渐蜕变为二流城市,特产以黄山烟、皖酒、仿古玉器闻名,现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丰原集团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现有上市公司五家。蚌埠仿古玉器市场是国内三大古玩玉器生产加工地。蚌埠是花鼓灯、泗洲戏的发源地,以上项目均已申报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左传》中“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即在蚌埠境内,有大禹庙、白乳泉等名胜,楚汉战争的垓下古战场、淮海战役(徐蚌会战)遗址也都为蚌埠主要的旅游资源。此外,蚌埠闸、龙子湖风景区是皖北地区仅有的两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蚌埠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蚌埠作为非省会城市拥有独立的省级气象中心—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环境也为省内最好,蚌埠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是国内唯一入选2005年度公安部先进基层单位的110指挥台。地理位置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位于北纬33°01′至32°49′,东经117°31′至117°11′,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凤阳县毗邻,南部与凤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2004年末,蚌埠市一市三县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 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市区总面积601.5平方公里, 其中,淮河以北面积240.66平方公里,淮河以南面积360.84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气候2004年,全市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日照时数较历年平均偏多317.2小时,属于气候偏好年份。【降水】 年降水量663.3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920.2毫米)。冬季降水量5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78.1毫米);春季降水量162.7毫米接近常年(历年平均值187.9毫米);夏季降水量327.1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3成(历年平均值470.8毫米),7月降水量110.3毫米偏少近5成;秋季降水量106.0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4成(历年平均值174.0毫米),其中10月份偏少9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秋旱,给秋种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年内的降水情况看,全年各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气温】 年平均气温16.8℃,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4℃)。冬季(04年2月)平均气温4.6℃,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3℃(历年平均值3.3℃),是2002年之后的又一个暖冬,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为8.0℃,比历年同期偏高4.1℃,是自建站以来的最高值。春季(3-5月)平均气温16.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2℃),3月份偏高1.7℃,4月份偏高2.2℃。夏季(6-8月)平均气温27.4℃,比历年平均偏高0.6℃(历年平均值26.8℃),除7月份偏高1.5℃外,6月和8月均接近常年。6-8月极端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日数有20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2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月25日,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为40天。年平均最高气温21.9℃,比历年平均偏高1.6℃。年平均最低气温12.8℃,比历年偏高1.4℃。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7.9℃,比历年偏高1.4℃(历年平均值16.5℃),其中11月份偏高2.4℃。【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2340.9,比历年平均偏多304.4小时。冬季(4.2)日照时数474.8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63.9小时;春季日照时数631.1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97.1小时;夏季日照时数644.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55.0小时;秋季日照时数603.5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101.2小时。从下表可以看到,2004年各月日照时数除5月、8月和12月份偏少外,其余各月均偏多。【气候与农业】 各季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配比较均匀,无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涝发生,对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比较有利。但在春季和秋季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从3月下旬到4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沿淮淮北农田土壤失墒严重,大部分地区10~20厘米土壤湿度在60%以下,怀远、固镇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干土层出现范围有所扩大,4月下旬降水偏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10月份秋播秋种处于关键时期,秋收已近尾声。10月份的气温、日照基本正常,但降水显著偏少,持续晴好天气虽对双晚收获晾晒、甘薯切片晾晒、棉花采摘有利,但长时期的少雨再加上中下旬气温偏高,旱象明显显露,且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和秋种进展,进入11月份气温仍持续偏高,日照也偏多,旱情发展。中旬有明显降水,严重的旱情基本得到解除,到月末,土壤墒情大部适宜,对全市的小麦和油菜冬前生长比较有利。【气象灾害】 为气象灾害偏少的年份,是近几年少有的好年景。但大风、冰雹、雷雨等突发性灾害及短时间的干旱还时有发生。大风
3月17日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极大风速达到20米/秒,大风间断出现时间长达5小时25分钟,过程日最高气温下降了20℃,使全区的大棚蔬菜、油菜等一些经济作物受灾666.67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300万元。秋旱
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市多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偏高,日照充足,降水量持续偏少,土壤墒情明显变差,旱情发展迅速。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生长,并造成全区共有6.37万公顷小麦不能正常播种,近万人饮水困难。行政区划蚌埠市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4个区和怀远、五河、固镇3个县,共设镇36个,乡19个(其中民族乡1个),街道办事处19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4个。龙子湖区设镇1个:长淮卫;设乡1个:李楼。共有村民委员会32个;设街道办事处6个:东风、治淮、东升、解放、曹山、延安,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蚌山区设乡2个:雪华、燕山。共有村民委员会22个;设街道办事处7个: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黄庄、宏业村、龙湖新村,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禹会区设镇1个:秦集;设乡1个:长青。共有村民委员会33个;设街道办事处5个:大庆、张公山、纬四、朝阳、钓鱼台,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43个。淮上区设镇3个:小蚌埠、吴小街、曹老集;设乡1个:梅桥。共有村民委员会82个;设街道办事处1个:淮滨,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怀远县设镇10个:城关、双桥集、魏庄、万福、鲍集、龙亢、河溜、唐集、常坟、马城;设乡9个:褚城、古城、徐圩、兰桥、陈集、淝河、淝南、找郢、荆芡。共有村民委员会6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个。五河县设镇13个:城关、新集、沫河口、小溪、双忠庙、小圩、东刘集、大新、头铺、武桥、浍南、申集、朱顶;设乡2个:沱湖、临北(回族乡)。共有村民委员会2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固镇县设镇8个:城关、王庄、连城、濠城、新马桥、刘集、湖沟、任桥;设乡3个:石湖、杨庙、仲兴。共有村民委员会19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4个。新城综合开发区共有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行政区划蚌埠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蚌埠市
面积5945平方千米,人口343万人(2003年)。蚌山区
面积 83平方千米,人口 22万。邮政编码233000。区人民政府驻南山路。龙子湖区
面积 162平方千米,人口 23万。邮政编码233000。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禹会区
面积 125平方千米,人口 22万。邮政编码233010。区人民政府驻红旗一路。淮上区
面积 232平方千米,人口 20万。邮政编码233002。区人民政府驻滨淮大道。怀远县
面积2400平方千米,人口126万。邮政编码233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五河县
面积1580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33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固镇县
面积1363平方千米,人口 60万。邮政编码2337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6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蚌埠是军事重镇吗?[版主已阅]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蚌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