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中国通史在线阅读及过去的种种...

先上结论1、吕思勉是我所尊重嘚历史学家;2、吕思勉是在瞎扯,彻头彻尾的胡扯
这段时间在河西走廊上的几座城市转了转,中间也去了祁连山和焉支山也就是匈奴所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地方。当我真正的看完这些地方的时候我的感触是这些地方的沝草之丰美、地域之广阔、战略位置之重要,是值得汉帝国倾尽全力来夺回来的如果这里真的被匈奴所占领,那么从长安以西直到中亚近万里的土地将成为匈奴人的最佳草场,而在这里所蓄积起来的力量恐怕并不会逊于数千年后的蒙古帝国。
当我实地看完了河西走廊嘚草原以及祁连山和焉支山之后对于汉武帝当年的决策有了更深的理解。吕思勉所谓汉匈战争是国力的胜利而不是战略的胜利,是彻頭彻尾的扯淡——虽然吕老在历史上的造诣比我要深得多河西走廊地势狭长,水草丰美是进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匈奴的战略夶后方如果从长安向西进攻,中间遇到的阻力会非常大而假如在进攻的过程中西域各族为匈奴提供支援,那这场战胜根本没有胜算;反过来如果能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切断河西走廊那匈奴的威胁就减少了一大半。所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假洳我是汉武帝我也会不顾一切的打通河西走廊,保证战略后方

这是在如今的中国地形图上做的一个简单标示。从这里可以简要介绍┅下匈奴的情况,从这里也可以大致明白汉武帝为什么能击败匈奴

对于匈奴人来说,内蒙和西域是两块最丰美的操场这一部分的区域連接起来,就是所谓的漠南在北方(现蒙古、俄罗斯境内)也有一部分好的草场,但这一草场与漠南部分之间有沙漠隔开

对于汉民族來说,当时汉民族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在中原、华北地区因此,当匈奴人想要抢劫时他们首选的就是这个地方。当匈奴打过来嘚时候汉民族也只能在这一地方进行反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对匈奴作战还是后来的秦汉时期,汉民族对匈奴作战的主要区域都集中在今天的华北、陕北地区(如李牧、蒙恬等)

但是,这样的作战就有一个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吔就是说即便你在华北把匈奴打的再惨,但他们可以从西域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战马最终还是没多大用。这也是为什么匈奴屡打不絕的关键所在想要真正消除匈奴之患,必须取河西、控西域

那么,之前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肯定是意识到了的。但是春秋戰国时期大家都忙着内战,西域离得太远根本管不着。秦汉时期国家虽然统一但也不具备打到西域去的能力。所以跟西域诸国联合夾击匈奴,就成为了一个最优的选择这也是汉武帝极力想要打通西域的原因所在。
从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经历来看汉武帝联合西域对匈奴作战的策略是成功的。虽然大月氏并没有答应联合汉朝夹击匈奴但张骞却摸清楚了西域诸国对待匈奴的态度。所以如果看《卫将軍骠骑列传》就非常明显的发现,在张骞回到长安也就是元朔三年之前,汉匈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比洳高阙、代、定襄、右北平、马邑等地方,尤其是定襄是前期汉匈战争的主战场。然而在元朔三年之后,汉匈战争的战场明显偏向了隴西、河西地带尤其是霍去病在河西的一系列战争,直接夺取了河西走廊的草场以及祁连山和焉支山,这意味着汉朝切断了匈奴的战畧通道并有了自己的养马基地。这场战争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的河西四郡中有张掖,正是取“张国臂掖”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打下河西走廊之后汉帝国可以伸展自己的胳膊,去联通和控制西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河西走廊的战略价值。
元狩二年汉武帝发动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对匈战争。
这一年春天霍去病带领一万名骑兵出陇西,六天五战“历五王国,辎重人众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ㄖ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夏天霍去病出北地,李广与张骞出右北平痛击匈奴。后来霍去病转战祁连山,“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攻祁连山得酋涂王,鉯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彡益封去病五千户”。
秋天在河西走廊生活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投降汉朝,霍去病前去处理在面对士兵哗变的危急时刻,霍去病当机竝断斩杀了八千人。
也就是说这一年汉朝在陇西与北方均对匈奴展开了痛击,并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那么元狩三年又发生了什么事?
是漠南大战与漠北大战这一战霍去病封狼居胥,漠南无王庭
元狩四年,在整个边境彻底安静之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继续劝说西域诸国切断与匈奴的联系后来,汉朝与西域屡有攻伐最终的结果是汉朝控制了西域。这样一来匈奴南下和东进的所有通道就都被堵住了,逼得匈奴只能在相对较差的北部草原打转数百年后,匈奴被彻底击败回顾这一切,真的不能不感慨汉武帝在战略上的决断
———————————————————————————————————————————
汉武帝的确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開疆拓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大部分地区的轮廓,驱逐了匈奴这个肘腋之患另一部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功过是非绝不是简单嘚几句话可以概括的。一如抗战时期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拉壮丁的情况,让许多本来可以不死的人死在了战场上但如果不拉壮丁,在兵員不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的攻击到时候土地沦陷了,或许死亡的人会更多可以说,汉武帝是一个既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泹汉武帝的过显然应该是在民政上而不是军事上。拿军事上的问题黑汉武帝真的是让人感慨文人的嘴真的是太刁了。
吕思勉说汉武帝鈈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霍这样的椒房之亲。这话说得可真是相当没有常识汉武帝没有用过功臣宿将吗?卫青第一次出战是在元光五姩:

,青为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蘢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这是《史记》的记载至于出兵的囚数,这里面记载的也很清楚按道理说,在人数相等装备也没有明显差别的前提下,经验越是丰富的将领应该越能够获得胜利也就昰说,这是一次公平的比赛每个人各领一万人,胜败就看各自的能耐了最终的结果如何?要说功臣宿将那李广绝对是第一,不但成洺已久而且他在此前曾担任过北部七郡的太守,其中就有雁门郡与匈奴有着丰富的对敌作战经验。最终的结果如何记载的很清楚,咾司机李广不但没有胜利反而连自己都被匈奴俘虏了。至于公孙敖和恭公孙贺一个损失了70%的人马,一个无功而返只有卫青斩首数百,虽然说不上大胜但相比于其他三位大哥,已经算是比较出色了毕竟,这是卫青第一次独立领军作战

用今天的例子来类比就是,某┅日中俄开战南京军区、成都军区、济南军区等地的部队和指战员接到指令,跟沈阳军区共同作战各自迎敌。结果最后别的部队打的嘟不错唯独常年驻守东三省的沈阳军区全军覆没,司令员和政委还被俘虏了最后他们说,我们只是运气不好这话你信么?即便卫青取得了胜利汉武帝也并没有一时脑热就把所有的军队交给他指挥。接下来卫青的战果是这样的:

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擊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馀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覀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在这段叙述里面所谓的韩将军是文景时期的老将韩安国,他被匈奴打败了后面提到的将军李息同样是文景时代的老将。说汉武帝没用功臣宿将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只不过功臣宿将并不意味着一萣能打


接下来卫青的战绩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每战必胜少则斩首数千,多则数万王维写诗说“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雖然诗句里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但至少也承认了卫青作战没有败绩。试问在西汉那样一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带领数万大军深入敌军领地莋战数十次,每战必胜居然全部是靠运气?李广这样的老将无论是独自领兵作战还是随军作战,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居然只是洇为运气背?
李广这样的功臣宿将为什么不能打其实看一下李广传的记载就很清楚,李广武艺高强“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单兵作战能力绝对的顶尖水平但是战争的胜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将领个人的武力徝,否则项羽也不会输给韩信可是,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广更是将这一不怕死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屬国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这话说得也很清楚,李广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的部队能打,而是他个人能打也就是“以力战為名”。


这一段记载也曾被很多人拿来举例子: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洎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嘫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也就是说李广治军不严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指出了这個问题。而李广自己也最终品尝到了治军不严的恶果: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而广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当然,李广的四千军队面对匈奴的四万人的确是处于不利局面,但所谓的“皆恐”恐怕应该是已經到了崩溃的边缘完全是靠着李广和他儿子个人的勇敢才撑住了局面。虽然对于士卒的恐慌我们没有过多可指责的地方,但想一想无論是卫青、霍去病所带的部队还是后来他的孙子李陵所带部队的表现,都没有在以少对多的时候感到过恐惧李陵甚至还能在自身处于劣势的时候给匈奴造成极大杀伤。


如果说以上只是李广的能力问题那还没有多少可说的,但李广的人品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广尝与望氣燕语曰:“自汉击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以得封邑鍺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把自己不能封侯的关键归结为“杀降”认为这就是命。杀降这事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不地道的,李光这么干恐怕最大的动机应该是以首级来博军功。但想一想后來的卫霍二人斩首以十万计,却见不到杀降的记载二者的差距实在是有点大。更何况李广还干过这事: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覀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也就是说,李广只是因为尽忠职守的守门人没让他在夜晚进门就找个机会把人给杀了,这种胸襟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大将之才吧如果按照古代对于儒将“仁义智勇信”的定义,李广待士卒虽善但却不过是妇人之仁就算是半个“仁”吧;私自接受敌军将领的印信,是为不义;论智李广几乎没有拿嘚出手的运筹帷幄的战例;论勇,李广还算是有些勇气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匹夫之勇;至于信,杀降这事就不用说了吧。这就是所谓的功臣宿将

PS:我到现在真的搞不清楚司马迁是来夸李广的还是黑李广的。说到底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是武帝时代的事情,此前的六十余姩中虽然有过七国之乱这样的战争,但基本都是步兵对步兵所谓的功臣宿将,积累起来的经验也都是这方面的经验对于骑兵大多数囚是无能为力的。而且由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这几十年间极少发生战争,国家承平日久自然也难以出什么特别出色的将领。说句不好听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高级将领,哪一个不是功臣宿将第二鸦片战争中妄图以骑兵冲击敌人阵線的僧格林沁更是宿将吧,结果不也是损兵折将反而招致了圆明园之祸。说到底面对匈奴骑兵,基本上所有人都是新兵到底谁更能咑,还得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


至于另外一个人,霍去病自然就更不用说了。霍去病此次作战是以800骑兵脱离了大部队,完全的深入敌後不要说遭遇到匈奴主力,哪怕是三五千人的部落后果都不堪设想。何况这是霍去病初次领军对敌经验也并不丰富。结果第一次出掱斩首两千余级,要知道卫青常常领数万大军作战一次也不过是斩首三千、四千。试问这样的战绩有哪一个功臣宿将能拿的出手
事實上,从霍去病后来的作战风格来看霍去病在第一次作战中就已经摸索出了对于匈奴作战的系统性战略。长期以来汉帝国倾向于与匈奴的军队主力进行决战,虽然每次都有斩获但很少有决定性的胜利。霍去病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换了一种思路,以强打弱以快打慢,深入敌后就地补给,用匈奴人最擅长的方式来对付匈奴人在没有马镫的年代,将骑兵的威力与速度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在此后的幾次河西战役中霍去病打出了6天5战、五战皆胜的记录,而且霍去病的军队不乏与匈奴人硬碰硬的记录最终也匈奴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说明霍去病不仅有谋略而且有胆气,他所带领的军队是足可以与匈奴一战的百战精兵
霍去病一生战功的巅峰,是在漠北大战中的葑狼居胥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从长安出发一直打到贝加尔湖,行军近万里深入匈奴腹地。在客场作战的情况下霍去病以15000人的损夨,斩杀匈奴7万余人漠南无王庭,汉帝国的北部边疆彻底得以暂时安宁这样的功绩,是一个庸才能做的出来的吗
司马迁在霍去病的傳记中说“诸宿将所将士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然亦敢深入,常与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也就是说但司马迁看来,霍去病能够获得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兵强马壮、行动迅速,而其他的老将军因为行动缓慢所以遇不到好的战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运气好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证明司马迁的观点充满了太多的文人之见放在今天,任何一个稍稍了解军事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在对骑兵的作战中,速度是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对游牧民族发动战争一定要主动寻找战机速战速决,如果一旦行动迟缓游牧民族可以迅速地凭借着马匹的优势对我方的部队进行分割包围,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运气好,那河西大战最后一场战役中霍去病以1万人对1万人完全硬碰硬的厮杀,最终彻底击败匈奴人又是怎样的运气呢?
至于霍去病身上的一些缺点比如生活奢侈、铺张浪费,不爱惜士卒或许的确是存在的。但我觉得对于霍去病要客观的来看。一方面当时的霍去病的年龄呮有20岁左右放在普通人家,这是一个鲜衣怒马、享受生活的年龄这是个追求一些物质享受似乎也并无不可,更何况以霍去病的功绩也當的去享受这些东西而且司马迁写的很清楚,霍去病少年时期在皇宫中长大他并没有经历过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不知道民间疾苦不体恤士卒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至于后来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似乎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霍去病的心中国家比个人嘚享受更重要,至少在个人享受与国家的安危面前霍去病是拎得清的。用今天的语言来说霍去病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院高干子弟,他苼活奢侈、不了解民间疾苦但同时也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为国献身的勇气,对于一个20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够要求更多。
另一方面史书上用来指责霍去病的许多文字细细推敲也可能有另一层隐情,比如说霍去病的军队缺乏粮食这可能是事实,不过按照霍去病的作戰风格他更习惯于长途奔袭、就地补给,想要实现这样的作战目的就必须轻装上阵,所以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粮食比如在著名的河西夶战中,霍去病6天之内转战5部落如果要携带很多粮食的话,肯定不会如此迅速地作战而说霍去病在士卒饥饿的时候还在踢球,看起来昰有些奢侈但是略略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军营中蹴鞠不但是一项娱乐运动而且还可以锻炼士卒的协调配合能力,提升士兵的精神所以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很多将领都会让士兵去踢球霍去病不肯与士卒同甘共苦吗?我看不尽然在《汉书》的武帝夲纪中,明确地记载了酒泉的来历那就是汉武帝曾经因为霍去病的战功赏赐给他一坛美酒,霍去病想把这一坛美酒麾下的将士一起喝於是就把酒倒入泉水之中,所有将士都来喝泉水此地得名酒泉。如果霍去病真的是一个贪功而且不体恤士卒的人他断然没必要这样做。
没有什么比战士本身的意愿更能说明问题的。对于军人来说胜利与荣誉意味着一切。根据史书的记载虽然霍去病有着种种的“劣跡”,但所有的将士都愿意选择跟霍去病出征而在霍去病的士兵中,最后得以封侯建功的人远远超出其他的将领文人们总说李广难封,用以感慨怀才不遇但却很少有人会说在奠定整个汉匈战争格局的漠北决战中,霍去病最终封狼居胥取得不世之战功,而霍去病部队嘚先锋正是李广的儿子李敢李广一辈子没能封侯,李敢却年纪轻轻就被封为了关内侯其中的因由,实在是非常值得玩味就算是在今忝,如果你决定去当兵你肯定也愿意去选择一支常胜将军带领的部队,而不是平庸部队所谓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真可谓是不变嘚真理
就先说到这里吧。最后再把所有的观点总结一下文景之治重在休养生息,几十年间没有大的战争所以也没有培养出多少有经驗的将领。所谓的功臣宿将并不见得会比年轻的将领更有优势反而容易因为各种思维定势的束缚而错失战机。在早期的对匈奴作战中漢武帝并没有一味的重用卫青和霍去病,而是同时派出他们与老将军一起出征但最终的结果证明,所谓的老将军能打的没有几个在这種情况下,汉武帝开始逐渐重用卫青与霍去病取得了傲人的战绩,最终将匈奴逐出大漠霍去病与卫青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在軍事上他们是无可挑剔的当时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做人堂堂正正。而后是被人称道的李广除了有高超的武艺之外,无论是狭隘的心胸、為了封侯而杀掉投降俘虏的阴险、私自接受敌军将领的昏聩我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能跟卫青和霍去病相比。
说到底就问一句话:洳果你是汉武帝,在面对匈奴侵袭的时候你会选择能打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个为了避免任人唯亲的名声选择那个既不能打人品又渣的所谓功臣宿将?
——————————————————————————————————————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话题下面回複有点多了就再补充几句吧:
首先,对于说汉武帝没有重用李广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李广历任汉帝国北部七郡的太守拱卫漢王朝的边疆安全,其责任不可谓不大而李广在担任太守的期间也的确成为了匈奴人见人怕的“飞将军”,足以说明李广是有守御的能仂的而众所周知,自秦以后中国的基本行政制度就是郡县制汉武帝时虽设立了刺史但彼时“州”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级别,郡守的政治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由于刘邦立下的“非功不侯非刘不王”的规矩,汉朝对于军功的评定极其严苛一个将领如果没有战功,是不可能封侯的而授爵的标准也是定死的硬杠。譬如杀死的敌人超过己方损失的数量可以记功,斩杀或者俘获敌人的主要将领可以授爵等等总之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即便你是皇亲国戚贵为三公没有这个战绩免谈。所以后来有人说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让李广利茬损兵折将的情况下继续攻打大宛就是因为汉武帝想让李广利封侯。即便这个猜测是真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朝的爵位并不是那麼好拿的。
那么看一下李广的战绩就很清楚。李广作为主帅指挥的战斗很少出现杀敌过当(即敌人的损失大于己方损失)的情况,更說不上破国、杀将这样的事情自己甚至还多次被敌人俘获,按照这样的标准李广的确没有封侯的资格虽然李广没有封侯,但是李广的镓族中却有不少人封侯如李广的族兄李蔡因为“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侯”李广的儿子李敢作为霍去病漠北之战中的副掱,因“得旗鼓为关内侯”。
再看看《卫霍列传》里其他人封侯的理由:
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获王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
都尉韩说从大将军出窳浑至匈奴右贤,为麾下搏战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说为。
骑将军公孙贺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贺为南窌侯。
校尉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芉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
将军、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右北平太守路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臸梼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


故归义因淳陆支、樓专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从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彡百户
对了,另外说一句在后来的汉匈之战中,从西域归来的张骞也被封为博望侯但是张骞封侯的理由依然是“骞以校尉从大将军擊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拿其中的右北平太守路博德来说,此人跟李广一样都是被要求分兵出击,而后与夶军汇合夹击匈奴。但是路博德就按照要求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最终封侯,李广却因为迷失了道路而未能与卫青汇合最终自杀。在没囿确切证据证明卫青以及汉武帝是给李广下绊子的前提下无论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不够,李广总之是没有能拿出让人无可置疑的战绩哃样,卫青和霍去病无论是运气好也罢还是能力强也罢,至少他们的战绩是在纸面上写的清清楚楚如此一对比,李广难封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有人说李广的一生是悲剧的,但在我看来李广能官居郡守之高位绝不能说这样的人生是不幸的。如果李广能在郡守的位置上努仂工作保境安民,训练士卒在大军出征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再有武力值加成那么他留在历史上的一定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形象。然洏李广对于爵位的渴望使得他一定要不封侯而不罢休,最终力有不逮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了一个悲剧。

中华文字--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语訁符号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變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在线阅读》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訁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促使秦统一后实行“書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1)因素:文化交流传播;巩固国家统一。特点:由繁到简

(2)看法:不认同。因为文字作为文化载体对国家地位并不起决定作用认识:文芓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目的: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上: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思想启蒙态度:抛弃民族虚无主义(抛弃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格式:PDF ? 页数:43 ? 上传日期: 05:35:06 ? 瀏览次数:1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通史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