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cpu 主板 显卡 内存上有几个内存插口。几个显卡插口...

内存的接口类型有哪些
  金手指内存接口类型,是根据内存条金手指上导电触片的数量来划分的。金手指上的导电触片,也习惯称为针脚数(Pin)。因为不同的内存采用的接口类型各不相同,而每种接口类型所采用的针脚数各不相同。笔记本内存一般采用144Pin、200Pin接口;台式机内存则基本使用168Pin和184Pin接口。对应于内存所采用的不同针脚数,类型也各不相同。目前,台式机系统主要有、和RIMM三种类型的内存插槽,而笔记本内存插槽则是在SIMM和DIMM插槽基础上发展而来,基本原理并没有变化,只是在针脚数上略有改变。1、金手指  金手指(connectingfinger)是内存条上与内存插槽之间的连接部件,所有的信号都是通过金手指进行传送的。金手指由众多金黄色的导电触片组成,因其表面镀金而且导电触片排列如手指状,所以称为金手指。金手指实际上是在覆铜板上通过特殊工艺再覆上一层金,因为金的抗氧化性极强,而且传导性也很强。不过,因为金昂贵的价格,目前较多的内存都采用镀锡来代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锡材料就开始普及,目前主板、内存和显卡等设备的金手指,几乎都是采用的锡材料,只有部分高性能服务器/工作站的配件接触点,才会继续采用镀金的做法,价格自然不菲。  内存处理单元的所有数据流、电子流,正是通过金手指与内存插槽的接触与PC系统进行交换,是内存的输出输入端口。因此,其制作工艺,对于内存连接显得相当重要。2、内存插槽  最初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单独的芯片安装内存,那时内存芯片都采用DIP(Dualln-line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封装,DIP芯片是通过安装在插在插槽里的内存卡与系统连接,此时还没有正式的内存插槽。DIP芯片有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安装起来很麻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由于系统温度的反复变化,它会逐渐从插槽里偏移出来。随着每日频繁的计算机启动和关闭,芯片不断被加热和冷却,慢慢地芯片会偏离出插槽。最终导致接触不好,产生内存错误。  早期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内存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或扩展卡里,这样有效避免了DIP芯片偏离的问题,但无法再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展,而且如果一个芯片发生损坏,整个系统都将不能使用,只能重新焊接一个芯片或更换包含坏芯片的主板。此种方法付出的代价较大,也极为不便。  对于内存存储器,大多数现代的系统,都已采用单列直插内存模块(SingleInlineMemoryModule,SIMM)或双列直插内存模块(DualInlineMemoryModule,DIMM)来替代单个内存芯片。这些小板卡插入到主板或内存卡上的特殊连接器里。SIMM逐渐被DIMM技术取代3、内存模块  1)SIMM  SIMM(SingleInlineMemoryModule,单列直插内存模块)。内存条通过金手指与主板连接,内存条正反两面都带有金手指。金手指可以在两面提供不同的信号,也可以提供相同的信号。SIMM就是一种两侧金手指都提供相同信号的内存结构,它多用于早期的FPM和EDAM,最初一次只能传输8bif数据,后来逐渐发展出16bit、32bit的SIMM模组。其中,8bit和16bitSIMM使用30pin接口,32bit的则使用72pin接口。在内存发展进入时代后,SIMM逐渐被DIMM技术取代。  内存2)DIMM  DIMM(DualInlineMemoryModule,双列直插内存模块)。与SIMM相当类似,不同的只是DIMM的金手指两端,不像SIMM那样是互通的,它们各自独立传输信号。因此,可以满足更多数据信号的传送需要。同样采用DIMM,SDRAM的接口与DDR内存的接口也略有不同,SDRAIMM为168PinDIMM结构,金手指每面为84Pin,金手指上有两个卡口,用来避免插入插槽时,错误将内存反向插入而导致烧毁;DDRDIMM则采用184PinDIMM结构,金手指每面有92Pin,金手指上只有一个卡口。卡口数量的不同,是二者最为明显的区别。DDR2DIMM为240pinDIMM结构,金手指每面有120Pin,与DDRDIMM一样金手指一样,也只有一个卡口,但是卡口的位置与DDRDIMM稍微有一些不同。因此,DDR内存是插不进DDR2DIMM的,同理DDR2内存也是插不进DDRDIMM的。因此,在一些同时具有DDRDIMM和DDR2DIMM的主板上,不会出现将内存插错插槽的问题。  172PinMicroDIMM笔记本内存不同针脚DIMM接口对比。为了满足笔记本电脑对内存尺寸的要求,SO-DIMM(SmallOutlineDIMMModule)也开发了出来,它的尺寸比标准的DIMM要小很多,而且引脚数也不相同。同样SO-DIMM也根据SDRAM和DDR内存规格不同而不同。SDRAM的SO-DIMM只有144pin引脚,而DDR的SO-DIMM拥有200pin引脚。此外,笔记本内存还有MicroDIMM和MiniRegisteredDIMM两种接口。MicroDIMM接口的DDR为172pin,DDR2为214MiniRegisteredDIMM接口为244pin,主要用于DDR2内存。  3)RIMM  RIMM(RambusInlineMemoryModule)是Rambus公司生产的RDRAM内存所采用的接口类型。RIMM内存与DIMM的外型尺寸差不多,金手指同样也是双面的。RIMM有也184Pin的针脚,在金手指的中间部分有两个靠的很近的卡口。RIMM非ECC版有16位数据宽度,ECC版则都是18位宽。由于RDRAM内存较高的价格,此类内存在DIY市场很少见到,RIMM接口也就难得一见了。
最新更新栏目
您可能喜欢
大家都在搜显卡插槽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接口类型是指显卡与主板连接所采用的接口种类。显卡的接口决定着显卡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最大,也就是瞬间所能传输的最大数据量。不同的接口能为显卡带来不同的性能,而且也决定着主板是否能够使用此显卡。只有在主板上有相应接口的情况下,显卡才能使用。显卡发展至今共出现ISA、PCI、AGP等几种接口,所能提供的数据带宽依次增加。而采用下一代的PCI Express接口的显卡也在2004年正式被推出,显卡的数据带宽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大,以解决显卡与系统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
显卡插槽接口分类
显卡插槽PCI接口
是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的缩写,它是目前个人电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接口,几乎所有的主板产品上都带有这种插槽。也是主板带有最多数量的插槽类型,在目前流行的台式机主板上,ATX结构的主板一般带有5~6个PCI插槽,而小一点的MATX主板也都带有2~3个PCI插槽,可见其应用的广泛性。
PCI是由Intel公司1991年推出的一种。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和原来的之间插入的一级总线,具体由一个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管理,并实现上下之间的接口以协调数据的传送。管理器提供了信号缓冲,使之能支持10种外设,并能在高下保持高性能,它为显卡,声卡,网卡,MODEM等设备提供了连接接口,它的工作频率为33MHz/66MHz。
最早提出的PCI 总线工作在33MHz 频率之下,传输达到了133MB/s(33MHz X 32bit/8),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处理器的发展需要。随着对更高性能的要求,1993年又提出了64bit 的PCI 总线,后来又提出把PCI 总线的频率提升到66MHz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32-bit、33MHz 的PCI 总线,64bit的PCI插槽更多是应用于服务器产品。
由于PCI 总线只有133MB/s 的带宽,对声卡、网卡、视频卡等绝大多数输入/输出设备显得绰绰有余,但对性能日益强大的显卡则无法满足其需求。目前的显卡已经不多见了,只有较老的PC上才有,厂商也很少推出此类接口的产品。
显卡插槽AGP接口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随着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为66MHz。
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最高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常用AGP接口
目前常用的AGP接口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GP3.0显卡的额定电压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显卡插接到AGP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AGP8X规格与旧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对于AGP4X系统,AGP8X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AGP4X模式工作,无法发挥AGP8X的优势。
PCI Express接口
PCI Express是下一代的,而采用此类接口的显卡产品,也将在2004年晚些时候正式面世。早在2001年的春季“开发者论坛”上,英特尔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术取代PCI总线和多种芯片的内部连接,并称之为第三代I/O总线技术。随后在2001年底,包括Intel、AMD、DELL、IBM在内的20多家业界主导公司开始起草新技术的规范,并在2002年完成,对其正式命名为PCI Express。
PCI Express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而且可以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相对于传统PCI总线在单一时间周期内只能实现单向传输,PCI Express的双单工连接能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质量,它们之间的差异跟半双工和全双工类似。
PCI Express的接口根据总线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X1、X4、X8以及X16(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较短的PCI Express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 Express插槽中使用。PCI Express接口能够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PCI Express卡支持的三种电压分别为+3.3V、3.3Vaux以及+12V。用于取代AGP接口的PCI Express接口位宽为X16,将能够提供5GB/s的,即便有编码上的损耗但仍能够提供约为4GB/s左右的实际带宽,远远超过AGP 8X的2.1GB/s的带宽。
PCI Express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例如,PCI Express X1规格支持双向数据传输,每向数据传输带宽250MB/s,PCI Express X1已经可以满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 因此,必须采用PCI Express X16,即16条点对点数据传输通道连接来取代传统的AGP总线。PCI Express X16也支持双向数据传输,每向数据传输带宽高达4GB/s,双向数据传输带宽有8GB/s之多,相比之下,目前广泛采用的AGP 8X数据传输只提供2.1GB/s的数据传输带宽。
尽管PCI Express技术规格允许实现X1(250MB/秒),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但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 Express X1和PCI Express X16将成为PCI Express主流规格,同时厂商将在当中添加对PCI Express X1的支持,在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 Express X16的支持。除去提供极高数据传输之外,PCI Express因为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所以PCI Express接口每个可以获得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可以降低PCI Express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另外,PCI Express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支持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
AGI与AGU接口
因为节省购买系统成本的原因,有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主板产品的时候,都选择了集成的主板产品,但是由于部分集成显示芯片的主板(如:使用Intel865GV/845GV的主板)不具备AGP插槽,使得用户在想升级显卡的时候非常的麻烦。因为虽然也有PCI接口的显卡,但是比较少见,不容易购买,并且价格也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方便用户今后升级,一些主板厂商自己开发了一些可以兼容AGP显卡的接口,实现在这样的主板上使用独立的AGP显卡,目前主要有华擎的AGI(ASRock Graphics Interface)接口和倍嘉的AGU(Advanced Graphics Upgrade)接口。
这种接口外形和AGP接口一样,可以兼容AGP8X/4X规格显卡,支持微软DirectX 9.0标准,甚至可以使用配套的技术实现和主板同时工作,可以作为简易的升级方案。有了这样的接口就可以在Intel865GV/i845GV平台上升级外接显卡,灵活的升级系统,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主板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接口兼容AGP8X/4X规格,但并不是真正的AGP接口。插上AGP显卡后性能方面比真正的AGP显卡差一些,并且建议使用者为带有这样的主板购买显卡时参考主板厂商提供的显卡兼容性列表,以免出现兼容方面的问题。不论是AGI接口还是AGU接口,它们更注重的是在尽量不增加成本的同时给用户提供新的功能,便于使用市场主流显卡,提高系统的性能。
显卡插槽兼容性能
在兼容性方面,PCI Express在软件层面上兼容目前的PCI技术和设备,支持PCI设备和内存模组的初始化,也就是说目前的、操作系统无需推倒重来,就可以支持PCI Express设备。页面已拦截
无锡网警提示您:
该网址被大量用户举报,可能含有恶意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u 主板 显卡 内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