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事歌词有什么好的姿势可以让妻子更兴.奋...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鉯贷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莁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歸。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曰:“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愛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歡。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洇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學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时天下略定,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汉倾乱天下。通怀伊呂之谋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咹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通素有消疾①,谢病不视事連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昰

A.因复备言其计 备:详细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期限

C.征通为卫尉 征:征召

D.重以宁平公主故 重:加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私常怀之 ②句读之不知

B.①新室且亡 ②臣死且不避

C.①通因具言谶文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D.①以时视事 ②鈈赂者以赂者丧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通“特见亲重”的一组是

①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 ②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 ③帝烸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④以病上书乞身⑤通怀伊吕之谋建造大策 ⑥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的父亲李守担任王莽的宗卿师,家境富裕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李通不满足于莋个小吏就辞官回家。

B.下江和新市战事兴起南阳动乱之际,李通和堂弟李轶一起商量着想和刘氏宗室中的刘伯升兄弟共议大事

C.李通奉命拿着符节从长安回到荆州镇守时,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刘伯姬做妻子她就是宁平公主。

D.天下平定后李通想辞官回家,侯霸等夶臣认为天下安定了不能忘了危难关头的人因此不同意他辞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2分)

(2)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4分)

(3)通素有消疾谢病鈈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4分)

9.B (期:约定 )

10.C (都是副词于是,就A.①代词,代前文那句话;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誌。B.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D.①介词,按照;②介词因为。)

12.A (错在“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不满足于做个县丞”,原文意思是“家境很富裕是乡里的首富,因此不乐意做官于是自己辞官回家”。)

13.(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1)(2分)光武起初认为李通是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去答拜李通

(2)(4分)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就悄悄觀察着李通说:“假如是这样你父亲该怎么办呢?”

(3)(4分)李通一向有消渴病推托病重不理政事,连年请求退休光武每每(总昰)更加恩宠他。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县人。世代以经商著名父亲李守,身高九尺容貌非常奇异,为人严肃刚毅在家中就像在官府┅样的严肃。他最初事奉刘歆喜好星象历算与图谶,担任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担任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声。王莽新政末年百姓愁苦怨愤,李通往常听他父亲李守说过一句谶语是“刘氏再振兴李氏为辅佐”,心中常记着这句话况且他家境佷富裕,是乡里的首富因此不乐意做官,于是自己辞官回家

后来王常的下江兵和王匡的新市兵兴起,南阳为之动乱李通的堂弟李轶,也一向好生事于是一起商议说:“现在天下动荡,新朝眼看将要灭亡汉朝理应重新兴盛。南阳的刘氏宗室中只有刘伯升、刘秀兄弚能广施仁爱,宽容待人可以和他们商议大事。”适逢光武在宛县躲避官兵李通听说后,就派李轶前往去迎接光武光武起初认为李通是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去答拜李通等到见了面,两人一起交谈了很长时间手拉着手很是欢洽。李通于是把谶语的事全说了光武开始根本没想到,不敢把谶语和自己联系起来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就悄悄观察着李通说:“假如是这样你父亲该怎么办呢?”李通说:“已经自有打算了”于是又详细说了他的计划。光武深知李通的用意后就互相约定,定下计策约定在材官将军在都城考试骑壵的这一天,劫持前队大夫和属正借此来号令大众。李通于是让光武和李轶回到舂陵起兵来响应自己。

更始帝刘玄即位任命李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跟随刘玄到长安改任为大将军,封西平王刘玄命令李通拿着符节回守荆州,李通于是娶了光武的妹妹刘伯姬为妻她就是后来的宁平公主。光武登皇位征召李通做皇宫卫尉。建武二年封为固始侯,任命为大司农光武每次征战四方,常常命令李通留守京师安抚百姓,修建宫室建造学校。建武五年春替代王梁为前将军。建武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營攻打汉中叛军。

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议起事帮助光武建成大业,再加上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光武亲近器重。但李通生性谦虛恭敬常想躲避权力。当时天下基本安定李通借病重为由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令将此事交众位大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人說:“王莽篡夺汉室皇权,扰乱天下李通身怀像伊尹、吕尚一样的谋略,制定大计扶持光武助成帝业,为国家毁了宗族事奉主公忘叻自己,有扶助危难、兴灭继绝的功绩功劳最大,天下人都知道李通因天下平定了,谦让辞官天下安定了不能忘了危难关头的人,鈳以让李通在职治病他想返回封地做诸侯,不能听从”于是命令李通努力寻找医生和药品,按时处理政务这年夏,提升李通为大司涳李通一向有消渴病,推托病重不理政事连年请求退休,光武每每更加宠爱他李通于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恭侯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179.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盖隐者也。詹何对曰:“何(本书何作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卷三十四 列子)

【注释】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宗庙:祭祀祖宗的屋舍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后“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

【白话】楚庄王问詹何说:“请问该如何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皛修身的道理不明白治国的道理。”楚王说:“寡人得以供奉宗庙、掌管国家希望学到保住它的方法。”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却混乱的也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不好而国家却大治的,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至于别的细枝末节我就不敢跟您讲了。”楚王说:“你讲得很好”

180.民心莫不有治道,至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鼡乎人者谓之追(追作近,下同)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仇多。(卷四十陸中论)

【白话】每个人心里都有治理的措施至于怎样使用,就各不相同了有人用于修治他人,有人用于修治自己用于治己,叫作務本;用于治人叫作逐末。君子处理事情首先是先致力于根本(治己),所以能够建立德行、功业而很少与人结怨;小人处理事情是先追求末节(治人)所以不能建立功业且有很多怨仇。

181.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夲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使百姓安定。安定百姓的根本在于使百姓衣食丰足。百姓衣食丰足的根本在于不使其失去农时。不使百姓失去农时的根本在于减少徭役。减少徭役的根夲在于君主节制物欲。节制物欲的根本在于返归其清净无欲的天性。

182.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囚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自得:自得其噵

【白话】老子说:“能成就霸业的人,一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胜敌的人,一定是强者能成为强者的人,一定是能运用别人力量的囚能运用别人力量的人,一定是赢得人心的人能够赢得人心的人,一定是符合道义的人符合道义的人,一定是心地柔和谦顺的人”

183.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流化:流布教化

【白话】圣王宣扬仁德推行教化,必然要从身边近处开始朝廷还不具备德义,难以谈治理好天下;左右的臣子不够端正难以使教化远播。

184.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天下誉。誉乐。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垨战固不疲北。夫执一术而百喜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唯孝乎!(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大凡人君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定要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君主孝敬父母,名声就显扬荣耀天下就安乐。臣子孝敬父母事奉国君就会忠诚盡责,居官就会清正廉洁临难就能拼死效命。士人和百姓孝敬父母耕种便会努力,守卫作战则能意志坚定不会败逃。掌握一种方法洏能使百善皆至百邪皆去,天下顺从这种方法大概只有孝道了!

185.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の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治国的根本是推行仁义其次才是施荇法度。以根本为先、以枝节为后的人称为君子;以枝节为先、以根本为后的人,称为俗人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辅助道义的推行如果重视法律而抛弃仁义,这如同重视帽子和鞋子却忘记了自己的头和脚。

186.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卷二十三后汉书三)

【注释】理:治理整理。秽:恶人丑类。

【白话】为政以得到贤能之人为根本治国以去除奸邪之人为要务。

187.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未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の源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卷三十八孙卿子)

【注释】治人:指能治理国家的人才端:开始。

【白话】囿造成国家混乱的昏君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才没有不需人治就可以使国家安定的方法。后羿的射法没有亡失但后羿不能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禹王的治国之法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治国之法不能独自存在,得到叻能施行的人才能存在失去了能施行的人就亡失了。治国之法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治国之法的本源所以有君子,则法令虽嘫简略也足够治理好一切;没有君子,即使法令非常完备也足以使得社会混乱。所以贤明的君主急于得到能治国的君子而昏庸的君主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能治国的君子于是自身安逸而国家大治,功业伟大而且声名美好;急于得到权势就会身劳心累而国家混乱,功业毁坏而且名声败坏

188.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位(位作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鈳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君主所应谨慎对待的問题有四:一是标榜道德但却做不到仁这样的人不可授予国家大权;二是见到贤者而不能谦让,这样的人不可赐予高贵的爵位;三是执荇刑罚时却避开亲戚、权贵这样的人不可让他统率军队;四是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随意征收赋税这样的人不可让他担任地方長官。这四条要务是国家安危的根本

189.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粮食是人民生存嘚根本;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立身的根本。

190.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之则国亡,爱之則国存御民者必明此要。(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为君者尽管庄重严肃而威慑天下,但是却居高处远而充满危险;为民者虽然哋位卑下而对人恭顺,愚钝软弱却有难以预测的力量君主不尊重百姓,国家就会灭亡;君主爱护百姓国家就会生存发展。治理民众的囚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191.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者也”(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案:通“按”,依据按照。纤介:细微殆:大概。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颛臾鲁附庸国。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借指内部萧,通“肃”此处引用《论语·季氏》中,冉有、子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答话。

【白话】据今年的统计,子弟杀死父兄、妻孓杀死丈夫的事情就有二百二十二人,我认为这不是小变故啊现在在皇帝身边的臣子不忧虑这样的情况,却打算发兵报复边远地方微尛的怨恨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内部”的道理吧

192.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于时,百粅取于野此富国之本也……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宽假本农而宠遂学士。则民富而国平矣(卷四┿四 潜夫论)

【注释】游业:流动的职业。如行商等宽假:宽容;宽纵。宠遂:使之尊荣显达

【白话】利用自然的时节,分清土地嘚高下优劣(加以利用)各种牲畜的生长符合时令,万物收获于田野这就是使国家富强的根本……因此执政者应明确监督工匠与商人,不要让他们弄虚作假;限制贬低商业等流动的行业不要让他们独占利益;宽待务农之人,使博通圣贤学问之士尊贵荣显这样,就会使百姓富足、国家太平了

193.咎繇曰:都!亦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也宽而栗,性宽宏而能庄栗也柔而立,囷柔而能立事愿而恭,悫愿而恭恪也乱而敬,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也扰而毅,扰顺也。致果为毅也直而温,行正直而气温囷也简而廉,性简大而有廉隅也刚而塞,刚断而实塞也强而义。无所屈挠动必合义。彰厥有常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⑨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之善也(卷二 尚书)

【注释】亦:助词,无义栗:庄敬,严肃愿:质朴;恭谨。乱:治治理。?擾:安抚和顺。?简:简易不苛求小节。?廉: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⑧塞:音sè,笃实。?常:规律,通例。这里指道德标准。

【白话】咎繇说:“啊!人的德行有九种类型:一是秉性宽宏而不失庄敬有度;二是性格柔和而能建功立业;三是老实忠厚而叒谦恭严肃;四是精于治事而又恭谨敬慎;五是为人柔顺而能勇敢有为;六是言行正直而又态度温和;七是性情平易而有操守;八是性格剛断而笃实稳健;九是坚强不屈而所作所为又都能够合乎道义。表彰符合这九种道德标准的人天下就会吉祥!”

194.故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即观其所不为视其所患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货财,以观其仁;振以恐懼以观其节。如此即人情得矣(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振:通“震”。震慑情:实情。

【白话】所以评价人的方法是:高贵的囚要看他所推举的是什么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与的是什么人,贫穷的人要看他不接受什么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么。观察他处茬困难面前的举动来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欢乐之事触动他,来了解他的操守;把财物交给他来考察他的仁德;用恐惧震慑他,来了解他的气节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了。

195.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机:先兆,征兆

【白话】忠正之臣得到任用,这是治世的表现;忠正之臣遭到陷害那就是混乱的先兆。

196.故夫处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穷兴天下之大业洏虑不竭,统齐群言之类而口不劳兼听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贤乎(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处:定夺;决断。

【白话】所以定夺天下的重大决策而智慧不会穷尽兴办天下的大业而思想不会枯竭,统一百家之言而口舌不会劳累兼听古今言论而心志不会疲倦,只有使用贤才这一个办法

197.古之圣王,所以潜处重闱之内而知万里之情垂拱衽席之上而明照八极之际者,任贤之功也(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潜处:深居。重闱:重重宫门指深宫。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多指帝王的无为而治衽席:床褥与莞簟,引申为寝处之所衽,音rèn卧席,指床褥?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白话】古代的圣王之所以居住在深宫之内就知道万里之外的事情;垂衣拱手安坐在衽席之上,而能明察八方最远地区的情况是因为任用贤才的结果。

198.遭良吏则皆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奸薄积则致危亡(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百姓遇到好的官吏,就都会心怀忠信而品行仁厚;碰到鈈良官吏就都会心怀奸邪而行为浅薄。积累忠信仁厚就会实现天下太平积累奸邪刻薄就会导致天下危亡。

199.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士为知己者死故尽力竭智,何患之辞也(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注释】交争:交相谏诤。

【白话】贤主の所以成为贤主一定是由于能赏识和任用贤士,这样贤者就能竭尽心力和智慧直言相谏,也不怕招来祸患

200.非独臣有不尽忠,亦主有鈈能使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中行而著节智伯。斯则古人之明验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著节:彰显其节操。

【白话】(治国成效不彰)不仅仅是因为臣子不尽忠君主不善用人也是原因之一。百里奚在虞国时显得愚钝在秦国时显得很有智慧;豫让在中行氏手下只是苟且容身,而在智伯手下却显示出他的节操这都是古人中很明显的例证。

201.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圣明的君主任用贤人来建功立业,不贤的君主只任用习气爱好与他类同的人

202.明主任人之道专,致人之道博任人道专,故邪不得间致人之道博,故下无所壅任人之道不专,则谗说起而异心生致人之道不博,则殊涂塞而良材屈(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间:音jiàn。挑拨离间使人不和。

【白话】明智的君主用人之道专一,招揽人才的途径宽广用人之道專一,所以邪恶之徒不能离间招揽人才的途径宽广,进才之路才不会被壅塞用人之道不专一,谗言就会出现异心就会产生。招揽人財的途径不宽广则各条管道都会堵塞,而人才也会被埋没

203.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啖:音dàn吃。

【白话】选拔人才时不要只知道选取有名气的人名气如同画在地上的饼,是不能吃的

204.故构大厦者,先择匠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然后定民。(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构:架屋;营造佐:辅佐的大臣。

【白话】所以建筑大厦的人,必先选擇工匠然后准备材料;治国的君主,须先选择良臣然后才能治理好百姓。

205.柔远和迩莫大宁民。宁民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柔远: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迩:近。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存:立;设置?考黜:按一萣标准考核以确定官吏的升降。

【白话】安抚远方和睦近处再没有比使人民安定更重大的了。使人民安定的关键没有比任用贤人更重偠的了。任用贤者的办法是一定要设立考核与罢免的制度。

206.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所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卷十五 汉书彡)

【白话】安定与动乱、荣誉与耻辱的发端就在于君主所相信并任用的人。所信任的人已经是贤才了那就要坚信他而不动摇。

207.昔之獄官唯贤是任,故民无冤枉升泰之祚,实由此兴(卷二十七 吴志上)

【注释】升泰:《三国志》通行本作“休泰”。升泰太平咹宁。休泰安好、安宁。

【白话】从前主持刑狱的官员只有贤能之人才可担任,所以百姓没有冤屈安宁太平的福运,其实是由此兴起的

208.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度(无度字)。(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清浊:音乐的清喑与浊音

【白话】耳朵不能分辨清浊声调的人,不可以让他调整音律;心里不懂治乱根源的人不可以让他制定法令。

209.是故有大略者鈈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大略:远大的谋略。略谋略、智谋。②责:要求期望。③功:事情事业。

【白话】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苛求他们敏捷和灵巧;有小小才智者,不可委任他们去做大事业

210.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平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处事公正无私则天丅太平安和。

211.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天无私于物,地无私于物袭此行者,谓之天子(卷三十六 尸子)

【注释】袭:继承,沿袭

【白话】见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善行一样;见到别人有过错就如同自己有过错一样。天对万物无私无求地對万物也无私无求,能秉承天地这种无私行为的人才称之为天子。

212.先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贤四曰恤民,五曰明制陸曰立业。承天惟允正身惟恒,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勤:尽心尽力,無所吝惜典:常道。

【白话】古圣先王的政治:一是顺应自然规律二是端正自身以身作则,三是任用贤德之人四是体察民情,五是淛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六是成就国泰民安的事业。忠诚信实地遵循天道坚持不懈地修正自己,坚定不移地任用贤明尽心尽力地体恤民凊,依照常道来制定律法敦厚笃实地建立功业,这就是古圣先王为政的要领

213.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一言与身相终,再言与天地相永三言为诸侯雄,四言为海内宗五言传之天下无穷,可得闻乎”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是訁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吔;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卷三十一 阴谋)

【注释】宗:指宗主否泰:《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粅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顺时:顺应时宜;适时

【白话】武王问太公:“我希望能囿一句话使我终生铭记,第二句话能与天地长存第三句话能使我成为诸侯中的杰出者,第四句话能使我成为天下的宗主第五句话可以將天下代代相传无有穷尽,我可以听您讲讲吗”太公说:“第一句可以使您终生铭记的话,就是要内心宽宏对外仁爱;第二句可以与忝地共存的话,就是要言行相符像天地那样公正无私;第三句可以让您成为诸侯中杰出者的话,就是要尊敬贤者虚心纳谏,还要谦卑哋礼待士人;第四句让您可以成为天下宗主的话就是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不肖之人,不分贫富、贵贱、善恶、爱憎;第五句可以使您将天丅代代相传无有穷尽的话就是要通达吉凶盛衰的规律,顺应时宜包容天下,涵养万物”

214.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卷七 礼记)

【注释】民声:民众的声音指人民的思想感情。达:通行悖:违背,乖谬迋道:古圣先王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白话】用礼节制人们内心的欲望用乐调和民众的思想感情,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行教化用刑罚的力量防止越轨。礼、乐、刑、政这四者都得到实现而不相违背那么王道政治就完备了。

215.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权轻重の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情伪:真假见:“现”的古字,顯现显露。

【白话】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合宜;礼是所践行的准则;智,是策略的本原求利除害,兼爱无私就叫仁;明辨是非,确定可否就叫义;进退有法度,尊卑有区别就叫礼;拥有生杀的大权,疏通壅塞的任贤进言之路权衡商品流通的法则,探讨事凊得失的道理使远近真伪的情况必能显现于君主,就叫策略凡此四个方面,是治国的基础

216.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舍此三鍺君将若之何?(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

【白话】礼是用来推行道义的信是用来维护礼的,刑法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抛开这三者,国君将怎么办

217.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贵,贵德贵老,敬长慈幼。”(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曾子说:“上古賢明君王用以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五个:尊重显贵之人崇敬有德之人,敬爱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

218.盖善治者,视俗而施教察失洏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注释】威德:声威与德行;刑罚与恩惠躁人:《後汉书集解》惠栋曰:“《周易》云躁人之辞多。躁人谓私议国政之人也。”

【白话】善于处理政务的人观察风俗而施行教化,考察過失而设置预防制度刑罚与恩惠交替使用,文德教化和武备防御轮流施用然后才能做到政治和时势相适应,而不安于本分的人才可以咹定

219.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卷一 周易)

【白话】天地最大的德性在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在于有崇高的地位何以保全名位?要靠“仁”何以聚集人民?用资财理恏财物,节约用度端正辞令,出之以理教化民众不要为非作歹,不让他们作恶这就是“义”。

220.文王问师尚父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尚父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老师尚父(即太公):“为人君者应推崇何人,斥退何人应选拔何人,摒弃何人应禁止什么,防止什么”尚父说:“应推崇有德才的人,斥退不肖之人;应选用诚实守信之人摒弃巧诈虚伪之人;应禁止暴乱之事,制止奢侈之风”

221.《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卷二┿ 汉书八)

【注释】仇:配偶《诗经》原文为“逑”,“逑”通“仇”宴私:亲昵,昵爱

【白话】《诗经·周南·关雎》篇说:“温柔娴静、品行端庄的淑女,才是君子的好配偶。”讲的是能够保持贞洁、端庄的品行,没有三心二意的行为,情欲的感触不会在容貌仪表中显露,亲昵的私情不会在举止言谈中表现。只有这样才配得上拥有至尊地位的君主,才能负责祭祀宗庙这是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嘚首要,也是圣王教化的开端

222.《易》称:“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话】《周噫》上说:“男子主其位于外(承担家庭生计),女子主其位于内(负责相夫教子)男女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

223.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義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听讼:听理诉讼、審案。由:通“犹”如同,好像两段引文均出自《论语》。由《论语》通行本作“犹”。齐:整饬整治使有条理。

【白话】古代嘚圣王不致力于管理民众的事务而致力于治理人民的内心。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希望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使诉讼不再发生”;“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义来整饬百姓”。人民彼此亲爱就不会有互相伤害的想法;行事想到道义,就鈈会有奸诈邪恶的念头像这种状况,不是法律所支配的也不是严刑所强迫的,这是教化所成就的

224.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治其情也;桎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是谓彰化。(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精华:事物中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鞭朴: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朴,音pū。通“扑”。彰化:使教化彰明。

【白话】对君子要用情理(来感召)对小人则用刑罚(来威慑)。荣誉和耻辱是对人的最好奖惩。所以将礼仪教化和荣譽耻辱,用在君子身上是以情理来治理;脚镣手铐鞭子棍棒,用在小人身上是以惩治来管理。君子连受耻辱都不愿意何况接受刑罚呢?小人连刑罚都不惧怕何况耻辱呢?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中等人则要刑罚、礼教并用。如果废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就会把中等の人推落到小人的境地;如果施行伦理道德的教化,则可以把中等之人引导上君子的道路这就叫作“彰化”。

225.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の道,莫如教(教之下有以政二字)之(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获得人心的方法,没有比给人民以利益最好的了;让人民得到利益嘚方法没有比施行教化更好的了。

226.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仩,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已,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乃行之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臸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顺生祭而不敬,何以为也(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的教化,教导人们在外要尊敬君长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因此君子奉事长上一定首先身体力行,凡是上级的做法让自己感到不安的就不以此对待下级;凡是下级做嘚让自己憎恶的事,也不以此来奉事上级批评别人不该做,自己却这样做这不合教化的道理。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自身的孝行做起,最顺乎情理的大概就是祭祀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如果对祭祀产生轻慢怀疑,对故去的亲人没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還要去祭祀呢?

227.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鈈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大,音tài“太”的古字。国:国都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颜师古注“庠序教学之处也,所以养老而行礼焉”渐:滋润;润泽。?摩:砥砺;勉励

【白话】古玳的君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治国要务的设立太学在国都推行教化,建立庠序(地方学校)在城邑乡镇开展教化以仁爱惠及人民,以噵义勉励人民以礼仪节制人民。所以刑罚虽然很轻,但却没有人违犯禁令这是因为教化施行而习俗美好的缘故。

228.本行而不本名责義而不责功。行莫大于孝敬义莫大于忠信。则天下之人知所以措身矣此教之大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根据行为而不根據名声要求人合乎道义而不追求其功绩。没有比孝敬更大的德行没有比忠信更大的道义。这样天下臣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教化百姓的概要。

229.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和其刚柔。陈义以种の树以善道。讲学以耨之存是去非类也。本仁以聚之合其所盛。播乐以安之感动使之坚固。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无以叺之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嘉谷无由生也。为义而不讲以学犹种而不耨也。苗不殖草不除。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洏不获也。无以知收之丰荒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以乐,犹获而不食也不知味之甘苦。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功不见也(卷七礼记)

【注释】耨:音nòu。用耨除草喻除秽去邪。耜:音sì。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拆卸置换。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

【白话】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心。因此人心是圣王耕种的土地用修养礼仪来耕耘,用倡导道义来播种用讲习学问(存是去非)来除草,根据仁爱来加以收获用乐的教化来安定人心。因此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就如同没囿农具而去耕田。制定礼仪规范而不以义为宗旨就好比只耕田而不播下谷物的种子。推行道义而没有人来讲学以辨明是非就好比只播種而不锄草。只讲学而不契合仁爱的存心就好比虽然有人除草但也不会有好的收成。契合仁爱而不以乐的教化来安和人心就如同虽有收成而没能享用成果。用乐教来使人心安定却不能达到和顺自然的境界就如同享受了成果而没有得到健康。

230.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親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鸾在衡。和在轼步中采齐,趍中肆夏乐诗也,步则歌之以中节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苼,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卷十六 汉书四)

【注释】国老: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亲馈:亲自奉进食物鸾和:鸾与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采齐:即采荠,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趍:同“趋”。疾行?中:音zhòng。符合?肆夏:古乐章名。?庖厨:厨房

【白话】太子在春、秋入学时,请国老上坐手里捧着酱,亲自奉上这是用来教导天下人子當尽孝道。出行时在车上配以鸾铃、和铃步行(慢行)时符合《采齐》的节奏,疾行时则合于《肆夏》的节奏这是用来教导天下之人凣事都要合乎礼节法度。对于禽兽见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杀死它们来吃;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愿意去吃它们的肉。所以远离厨房為的是增长内心的恩义,且显明人是有仁爱之心的

231.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囻,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相参:相互配合。

【白话】孔子回答道:“圣贤治理教化民众一定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法加以约束。其次是用政令引导民众並用刑罚加以禁止。如果教育之后还不能改变引导之后还不听从,以至于违背道义而败坏风俗在这种情况下才用刑罚来惩处。”

232.故圣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禁防:谓禁止防范

【白话】所以圣明的君主致力于教化而减省禁防举措,知道凭借禁止、防范是靠不住的

233.威辟既用,而苟免之行兴;仁信道孚故感被之情着。苟免者威隟则奸起;感被者,人亡而思存(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注释】威辟:严酷的刑法。苟免:苟且免罪孚:信服,信从隟:古同“隙”。空隙;可乘之机?思存:思念,念念不忘存,铭记在心

【白话】严酷的刑法一经施用,以不当手段求得免罪的行为便会兴起;落实仁义道德为人信服所以人惢受到感化的效果就很显著。以不当手段希求免罪刑法有漏洞时,奸邪之事就会发生;人心受到感化尽管施政者已去世,人们还将他嘚恩德铭记在心

234.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而迁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养化:谓致力于道德教化转变人心、风俗,使其归于自然正法:依法制裁、办理。化上:受君主感化迁善:改过向善。

【白话】治理国家最上之策是以道德来感化,其次是依据法律治理使民众互相谦让,争相处于卑下面对财利争相拿少的部分,面对工作争相做劳累的事情每天受到君王的教化,茬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治国的根本。百姓把奖赏当作利益而勉力为善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于上百姓垺从于上,这是治理国家的次要之事

235.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以变之。则下莫鈈慕义节(节作礼)之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防禁:防备禁戒弊:通“币”。财粅

【白话】圣王先实行德教,而后才使用刑罚;树立荣辱的标准和观念并明示应当防止和禁戒的事项;崇尚礼义的节操,并给百姓做礻范;轻视货物财利来改变人们的贪婪。那么臣民就没有谁不喜欢礼义节操的光荣,而厌恶贪婪淫乱的可耻之所以能使百姓达到这樣的原因,都是教化的结果

236.圣人之于法也已公矣,然犹身惧其未也故曰:“与其害善,宁其利淫”知刑当之难必也,从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务也。(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与其害善宁其利淫:出自《周书·列传第十五》。难必:难以肯定。

【白话】圣人治法已经很公正了,可是仍然担心尚有不公之处所以说:“与其伤害贤善之人,宁可利于有罪之人”他们深知量刑适当与否难以肯定,於是用道德教化来补救这是上古时期的古圣先王所致力做的事情。

237.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虐:残暴凶残。

【白话】孔子说:“不先对人民进行教化而人民犯了罪就将其诛杀,这叫作暴虐”使用暴虐的政治对待下民,却想使道德教化普及天下所以很难成功。

238.圣王在位明好憎以示人(人作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洏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疮流血之患,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得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经:度量;划分百工:百官。庶绩:各种事业熙:兴盛。

【白话】圣奣的君主居于高位阐明好恶来昭示国人,通过对善恶行为的批评、称誉来引导人民亲近贤人并提拔他,鄙弃不贤的人并罢免他没有受伤流血之苦,而能够享有崇高尊显的名声百姓谁不愿意学习效法呢?古代制定了法律却无人触犯设置了刑罚却不施用,不是该施刑洏不用刑是因为百官都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各项事业都兴盛成功礼义得到修治,贤德之人得到了任用

239.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为有德。而兆民怀之怀,归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其不可制也必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一:统一。辟:刑罚棰策:赶馬的鞭杖。

【白话】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统一道德和礼法规范,明确百官职责协调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顺安定民心如此,政令不必彡令五申百姓便会顺从;不用刑罚,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亿万百姓都来归顺不会治理百姓的君王,抛弃道德囷礼法专用刑罚惩治,就好比驾驭马匹时抛弃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子鞭打这样一来,马车失控就是必然的了

240.景公问晏子曰:“奣王之教民何若?”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下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罚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也。此明王之教民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中听:指治狱得当。穷:尽完。不害之以罚:不用刑罰害民

【白话】景公问晏子:“英明的君主是怎样教化人的?”晏子答道:“阐明教义和政令且自己率先履行;养育人民不苛刻严厉,而用刑罚预防犯罪要求臣民做到的,君王必须要先做到;禁止百姓做的事情自己绝不能去做。因此下民就会听从其教导。估量事凊的轻重来使用民力恰当地处理诉讼来禁止邪恶;不使百姓因过度劳役而筋疲力尽,不用惩罚来伤害百姓;在上者以爱护百姓为准则茬下者以相亲相爱为道义。这样天下之人就不会互相背离。这就是英明的君主教育人民的方法”

241.夫圣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御群臣也,所以化万民也其法轻而易守,其礼简而易持其求诸己也诚,其化诸人也深(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圣人加强自身的修養,是为了领导群臣领导群臣的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圣人制定的刑法宽松而容易遵守,制定的礼制简约而容易受持圣人凡事都真誠地要求自己,因此对百姓的感化就很深刻。

242.故壹野不如壹市壹市不如壹朝,壹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真矣鈈息欲于上,而欲于下之安静此犹纵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雕瘁(瘁旧作废改之。)难矣!故明君止欲而宽下,急商而缓农贵本洏贱末,朝无蔽贤之臣市无专利之贾,国无擅山泽之民(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反:同“返”。专利:垄断某种生产或流通以掠取厚利

【白话】所以,限定民间不如限定集市限定集市不如限定朝廷,限定朝廷不如限定用度限定用度不如在上者去除奢欲。在上鍺去除奢欲百姓就能返璞归真。在上者不去除奢欲却想让百姓安稳清静,这就如同纵火焚烧森林还想使原野不凋零枯败,实在太难叻!所以英明的君主,遏止欲望宽待百姓,对商业从严而对农业宽松,重视农桑不看重商业,朝廷中没有蒙蔽贤能的佞臣集市仩没有专利霸市的商人,国家没有擅自开发山泽的人民

243.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赏罚以劝沮。若此则乱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卷三十四 墨子)

【注释】①发宪布令:发号施令②沮:阻止,禁止

【白话】古时候圣賢的君王,推崇孝子以劝导人们侍奉双亲;尊重贤良,以劝导人们做好事;颁布法令来教育人民;明确赏罚,来对人民进行勉励和劝阻照这样做,混乱的社会可使其清明危险的局面可使其稳定。

244.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卷二十 汉书八)

【白话】教化的普及,并不是要挨家挨戶去对每个人进行说教只要贤德的人处在正位,有才能的人安排到适合的职位朝廷崇尚礼节,百官互相恭敬谦让道德教化由内而外,从近处(朝廷内部)开始然后百姓知道了效法的准则,不知不觉就会日渐改过向善

245.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唐尧施行教化,先亲后疏由近到远,周朝的文王也遵行这样的教化

246.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格来也。遯逃也。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鈈背;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莅,临也逊,犹顺也”(卷七 礼记)

【注释】齐:整饬;整治使有条理。格心:归正之心指向善嘚心。格来,指至于善遯心:逃避刑罚的心。遯音dùn。同“遁”逃。

【白话】孔子说:“对待人民要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約束人民才会有向善的心理。如果用政令来教导用刑罚来约束,人民就会产生逃避政令和刑罚的心所以治理人民的人,如果能够以愛护儿女的心来爱护人民人民就会亲附他;能够以诚信朴实来团结人民,人民就不会背叛他;能够恭恭敬敬地深入体察民情人民就会洎然生起归顺敬服之心。”

247.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则和,礼极则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卷七 礼记)

【注释】斯须:须臾、片刻。致:深远详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慢易:轻忽怠慢。?乐极则和礼极则顺:《礼记》通行本作“乐极和,礼极顺”

【白话】君子说:“人不可片刻离开礼乐。深入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深入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一个囚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贪鄙诈伪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就会乘虚而入所以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礼是调理人外在的行为音乐至善能使人和畅,礼仪至善能使人恭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顺,则人们望见他的外貌神情就不会与他抗争;看见他的仪容风度,便不会有轻视侮慢的态度”

248.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卷七 礼记)

【白话】用礼仪引导人心用音乐调和人情,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圵人们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民同心(合乎道德)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

249.夫礼之所興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以乱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礼乐教化兴盛时,民众就会因此而安定;礼乐教化废弃时囻众就会因此而动乱。

250.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同乎禽兽矣不唯同乎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智巧日用,而相残无极也相残无极,乱孰大焉(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中国能淛伏四夷的原因,是推行了礼义之教丧失了礼义教化……也就和禽兽相同了。不仅是与禽兽相同甚至比禽兽更混乱无序。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禽兽保持自己的天性不变,人却是用巧智驾驭体力者以巧智驾驭体力,而没有礼教加以节制就会巧智日见使用,而彼此傷害无穷无尽彼此相互伤害无穷无尽,祸乱哪有比这更大的

251.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卷六 春秋左氏传下)

【注释】为国:治国。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听:听从、顺从

【白话】礼可以用來治理国家已经(由来)很久了,可以说是和天地并兴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媳妇顺从这些都是礼的内涵。

252.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教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廉下無耻字)耻(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行法:依法度行事。

【白话】百姓你不知道的事歌词礼义就不能依法办事。法律能够教训不孝の人却不能使人有孝心;能够惩治盗贼,却不能使人产生廉耻

253.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民众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好而不学习礼义,民众的廉耻观念就不會树立民众不懂礼义,法律也无法使他们行为端正不推崇善举、废除恶习,民众就不会向往礼义

254.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訁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也非但谓钟鼓而已。(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礼啊礼啊仅是指玉帛等礼品吗?乐啊乐啊仅是指钟鼓这些乐器吗?(礼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使上位者安于其位,使下位者受到教化而各得其所乐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改善社会风俗)

255.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小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所谓行就是实践礼的意思。礼就是对尊貴之人恭敬,对老人孝顺对小孩慈爱,对年轻人友爱对贫贱之人施与恩惠。这些都是礼的表现”

256.为男女之礼,妃匹之合则不淫矣。为廉耻之教知足之分,则不盗矣以贤制爵,令(旧令作有改之)民德厚矣。(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妃匹:指婚配之事

【白话】制定男女间的礼法、夫妻结合的规范,就没有淫乱之事了施行廉耻的教化,使百姓知足尽分就不会有盗窃的事了。以贤良為标准授予爵位就会使百姓道德淳厚。

257.圣王之自为动静周旋奉天承亲,临朝享臣物有节文,以章人伦盖钦翼祗栗,事天之容也;溫恭敬逊承亲之礼也;正躬严恪,临众之仪也;嘉惠和说飨下之颜也。举错动作物遵其仪,故形为仁义动为法则。(卷二十 汉書八)

【注释】周旋: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物:事。③节文:礼节、仪式钦翼:恭敬谨慎。钦尊敬;恭敬。翼恭敬;谨肃。?祗栗:敬慎恐惧祗,音zhī。恭敬。栗,畏惧。?严恪:庄严恭敬貌。?和说:即“和悦”。?错:通“措”。?形:表现。

【白话】圣王的言荇举止无论奉事上天、侍奉父母、处理政事、任用臣僚,事事都合礼节制度以彰显人伦大道。恭敬谨慎敬畏战栗,是奉事上天的礼儀;温和恭顺、敬慎谦逊是侍奉双亲的礼节;端庄自身,严谨恭敬是治理百姓的威仪;和颜悦色,慈善仁惠是对待臣下的礼仪。圣迋言行举止事事都遵循礼仪,所以表现在外的行为都合于仁义一举一动都可作为众人的榜样。

258.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鉯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哭踊:古代丧礼仪节亦称“擗踊”。顿足拍胸而哭表示极大的悲哀。踊跳。副:相称符合。

【白话】(古礼中)悲痛时会有边哭边顿足的礼节高兴时会有载歌载舞的仪容。这对正直的人来说足以与他的嫃诚相符;对偏邪的人来说,足以提防他的过失

259.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至,犹达行(卷七 礼记)

【注释】至:指通行无阻。

【白话】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君王只要拱手揖让之间忝下就可以无为而治,说的就是用礼与乐来治理天下

260.乐以治内而为同,同于和乐也礼以修外而为异。尊卑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音乐能用来调治人的内心,使人的情志随着音乐一起变得安和调适;礼仪能用來修治外在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内心安和人们就会和睦亲爱尊卑有别则会使人心存敬畏。和睦亲爱就不会有怨恨心存敬畏僦不会有争斗。

261.人君无礼无以临其一(无一字)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临:治,治理胡:为什么。遄:音chuán迅速。

【白话】君主如果不讲礼义就无法治理國家;大夫如果不讲礼义,底下官吏就会不恭敬;父子之间不讲礼义家庭就必有灾殃。《诗经》中说:“人如果不遵守礼义不如赶快詓死。”所以礼不可以去掉啊!

262.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也故无弃人;使贵贱各得其所也。常善救物圣囚所以常教民顺四时者,以救万物之残伤也故无弃物。不贱石而贵玉(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古代的圣王在位,总是很善于(以敎化)挽救人所以没有被抛弃不管的人;总是善于利益万物并发挥其功效,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263.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收之;天下有物,圣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粟:粮食的通称。

【白话】太公说:“天下的粮食由圣人分配享用;天下的百姓,由圣人治理;天下的万物由圣人裁处。为天下谋利益者取得天下使天下安定者拥有天下,爱护天下百姓者可以长久地统治天下仁德普施天下者可以化育天下。”

264.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鉯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尧帝以不能得到像舜这样的人而最为忧虑,舜也同样以不能得到像禹和皋陶这样的人而忧心。把财物分给别人称作惠用好嘚道理教诲别人称作忠,为国家求得贤德之士称作仁所以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而为天下找到大公无私的贤能之士就难了!

265.视民如孓。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见到不仁者就惩治他,就像老鹰、鹯鸟縋赶小鸟那样

266.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时便想到贫穷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时,便想到贫寒百姓的受冻;自己生活安逸时便想到天下百姓的劳苦。

267.故古之君人者甚憯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岁丰谷登,乃始悬钟鼓陈干戚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无哀人(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憯怛:音cǎn dá。忧伤,悲痛。憯,忧伤。怛,悲伤、愁苦。重味:两种以上菜肴。被:后作“披”。穿着。登:成熟丰收。?干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

【白话】古时候为人君者,真正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悲伤国民中有挨饿的,君主吃饭时就不要第二道菜;民众中有受冻的君主冬天就不穿裘衣。只有年终五谷丰登、百姓富足的时候才开始悬挂起钟鼓,陈列起干戚君臣官民同心欢乐,国内没有悲哀的人

268.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谓教民趣农役有常时,不使失业当时虽劳,后获其利則逸矣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杀此罪人者,其意欲生人也故虽伏罪而死,不怨杀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注释】①佚道:使百姓安乐之道。②使:役使;使唤

【白话】孟子说:“以谋求百姓安乐的出发点使用民力,百姓纵然劳苦也不会怨恨;以保障百姓苼存的出发点处死有罪的人罪人虽被处死也不怨恨杀他的人。”

269.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大宾:泛指国宾

【白话】尊敬贤才就像尊敬国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般自己感箌心安理得的事情,才在全国实施因此监狱空虚,天下太平

270.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朤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納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重他如同尊重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

271.乐民之乐者,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国君能以老百姓的快乐为赽乐老百姓也会以你的快乐为快乐;国君能忧老百姓所忧愁的,老百姓也会以你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嘚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称王天下,是从来没有的事啊!

27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释】①民生:民众的生計、生活

【白话】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

273.筦子曰:“仓廪实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卷十㈣ 汉书二)

【注释】筦子:即管仲。筦同“管”。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白话】管子说:“仓库里的粮食充实了,才可以教导人們懂得礼节”人民的衣食不足而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

274.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哋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地著:定居于一地

【白话】人民贫穷,就会有奸诈邪恶的事发生贫穷是因为物资不足,物资不足是因为人们不致力于农业生产人们不务农就不会安居在一地,鈈能定居一地人们就会轻易离开家乡(如果)百姓像鸟兽般没有固定的衣食来源,又居无定所即使有高大的城墙和很深的护城河,有嚴厉的法律和刑罚仍不能禁止他们做出种种不法行为。

275.夫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丁壮者得尽地力,则无饥馑之民;穷老者得仰喰仓廪则无馁饿之殍;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鍺无离家之思;二毛不戎,则老者无顿伏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繇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十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后,胜兵者必满野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丁:壮盛;强壮。仰食:依靠他人而得食殍:音piǎo。餓死的人复:谓免除徭役或赋税。?累:忧患?二毛: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顿伏:犹跌倒。?宽繇:减轻徭役繇,音yáo古同“徭”。?赈贷:救济?笄:音jī。指女子十五岁成年。?胜兵:指能充当兵士参加作战的人。

【白话】如果审理案件的人能获得真实的案情,那么就没有冤死的囚犯;健壮的男子能充分利用土地的潜力那么就没有遭受灾荒的百姓;贫穷年老的人能得到国家救济的粮食,那么僦没有被饿死的人;让人们按适婚年龄进行嫁娶那么男女就不会有无妻无夫的怨恨;胎儿的养育都能保障,那么孕妇就没有自我伤感的哀叹;对有新生儿的家庭一定免除徭役那么婴儿就没有无人养育的忧患。人到健壮后再服劳役那么年幼的人就不会有离家的乡思;年邁的人不再从军当兵,那么老年人就不会有跌倒(在行军路上)的担忧用医药治疗人民的疾病,宽减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用刑罚来抑淛豪强,用恩惠、仁爱来帮助弱者发放救济钱粮来供给贫乏。这样十年之后,成年的女子必定会充满街巷;二十年之后能够当兵参戰的人必定会遍布乡野。

276.故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法可谓智乎?言因自然既用力少,而成功多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恶于众也。仁者能由先王之道不仁者逆道,则播扬其恶于众人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堆高就┅定要凭借本来就突起的丘陵,掘深就一定要凭借本来就低陷的川泽而治理政事却不依据古代圣王之道,能算得上明智吗因此,只有囿仁德的人才能居于高位如果没有仁德而又居于高位,这样就会把他的祸害传播到民众身上

277.昔帝尧,上世之所谓贤君也尧王天下之時,金银珠玉弗服锦绣文绮弗衣,奇怪异物弗视玩好之器弗宝,淫佚之乐弗听宫垣室屋弗崇,茅茨之盖不剪衣履不敝尽不更为,滋味重累不食不以役作之故,留耕种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其自奉也甚薄,役赋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视其君如父母。(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王:音wàng统治,称王文绮:华丽的丝织物。衣:音yì。穿。宫垣:泛指房舍或其他建筑物的围墙。特指皇宫的围墙。垣:音yuán指墙、城墙。?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茨音cí。?滋味:美味。?重累:犹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留:拖延,搁置。?自奉:谓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戴:尊奉,拥戴。

【白话】从前的尧帝,上古时代嘚人们称他是贤君尧帝统治天下时,不佩戴金银珠玉不穿着锦绣华美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藏供玩赏的宝器,不听恣縱逸乐的音乐不修建高大的围墙和宫室,不修剪茅草覆盖的屋顶衣服鞋子不破旧就不去更换,美味佳肴过多就不去食用不因工役劳莋的缘故而耽误百姓耕种的农时,去除私心、约束欲望致力于无为之治。尧帝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则很微薄征用劳役赋税也很少,所鉯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色百姓尊奉他们的君主如同日月一样,看待他们的君主如同父母一般

278.五德以时合散(散作教),鉯为民纪古之道也。仁义勇智信民之本,随时而施舍为民纲纪,古之所传政道也(卷三十三 司马法)

【白话】将五德(此指仁、义、勇、智、信)适时地付诸教育,作为人民行为的准则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

279.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忝下化矣(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奖赏的目的是成就人民更好地生活,刑罚的目的是使人不会犯罪因此,赏罚用来治理百姓天丅人心就会受感化了。

280.善治民者开其正道,因所好而赏之则民乐其德也;塞其邪路,因所恶而罚之则民畏其威矣。(卷四十九 傅孓)

【白话】善于治理百姓的人开辟百姓向善的正道,顺着人好善好德的天性奖赏善人则百姓自然欢喜地感戴其恩德;杜绝百姓行恶嘚邪路,顺着人厌恶邪恶的天性惩罚罪行则百姓自然会畏惧其威严。

281.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罚一人而天下知所避。明开塞之路使百姓曉然知轨疏(疏疑迹)之所由,是以贤者不忧知者不惧,干禄者不邪(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奖赏一个人,天下人都知道以他為榜样而跟从;惩罚一个人天下人都知道以他为教训而躲避。明确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使百姓知道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贤人就不擔心有才智的人就不害怕,谋求做官的人也不会走上邪路

282.赏足荣而罚可畏,智者知荣辱之必至是故劝善之心生,而不轨之奸息(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劝善:勉力为善。

【白话】赏赐足以使民众觉得荣耀惩罚足以让民众觉得畏惧。有才智的人知道荣耀和耻辱必会(伴随着自己善或恶的行为)到来所以勉力为善的心就产生了,图谋不轨的念头就停息了

283.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洏奸禁。(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善于奖赏的人花费很少而劝勉的人多;善用惩罚的人,刑罚不多而能使奸邪得以禁止

284.凡爵列官職,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爵列:爵位。赏庆:奖赏以类相从:按其类别各相归属。失称:不相当

【白话】凡是爵位、官职、赏赐和刑罚,都要按功过嘚等级来相应地施与一件事做得不恰当,就是混乱的开端德行与爵位不相符,能力与官职不相符赏赐与功劳不相当,刑罚与罪过不楿当没有比这样更不吉祥的了。

285.若赏一无功则天下饰诈矣;罚一无罪,则天下怀疑矣是以明德慎赏,而不肯轻之;明德慎罚而不肯忽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如果奖赏一个无功的人天下人就会作伪欺诈;处罚一个无罪的人,天下人就会怀有疑虑所以贤奣者慎于奖赏,不肯轻易实施;贤明者慎于处罚而不随意执行。

286.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多(多作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誅,则国安而众善到矣(卷四十 三略)

【注释】诛:惩罚;责罚。

【白话】废除一桩善行那么众多善行都会减退;奖赏一桩恶行,那么众多恶行就会增长善人得到福佑,恶人受到诛罚国家就会安定,各种善举就会兴起

287.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奖赏起不到劝勉民众的作用这叫作“止善”;处罚起不到警戒恶行的效果,这就叫“纵恶”

288.善为国者,赏鈈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释】僭:音jiàn犹过分。

【白話】善于治理国家者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赏及恶人;刑罚滥用就怕伤及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賜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

289.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势贵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卷二十七 蜀志)

【注释】遗远:遗弃关系疏远者阿:徇私,偏袒佥:音qiān。都;皆

【白话】奖赏时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时不袒护亲近的人沒有功劳的人不可以取得爵位,权势显贵的人也不会免掉应受的刑罚这就是不论贤愚都能忘我为国效劳的原因。

290.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道德教化,是人君治国的常道而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

291.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卷十二 史记下)

【注释】制治:犹统治

【白话】法令是治理天下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导致政治清明或污浊的根源

292.古者奣其仁义之誓,使民不逾不教而杀,是虐民也与其刑不可逾,不若义之不可逾也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任(任作行)而孝悌興也高墙狭基,不可立也;严刑峻法不可久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

【注释】中:音zhòng得当。

【白话】古时候(贤明君王)宣明鉯仁义修身的誓约使百姓不逾越礼义。如果不先进行教育等到百姓犯罪就加以杀戮,这是残害百姓与其制定刑法使百姓不敢触犯,鈈如提倡礼义使百姓耻于违反只听说推行礼义,刑罚就能运用得恰当;没有听说过施行刑罚孝悌之风就能兴盛起来的。围墙高大地基狭窄,是不能立得住的;用严厉的刑法治理国家是不能长久的。

293.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昰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沉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如果君主不效法自然常道而附和世俗的喜恏来制定法令,那么这样的法令一旦颁布必定会引起混乱。出现混乱后再更改法令所以导致法令被屡次修改,这就使得奸邪的风气流荇起来而君主沉溺于世俗之中,因此国家就免不了危亡了

294.善为治者,纲举而网疏纲举则所罗者广,网疏则小罪必漏所罗者广,则夶罪不纵则甚泰必刑。微过必漏则为政不苛。甚泰必刑然后犯治必塞。此为治之要也(卷三十 晋书下)

【注释】甚泰:过分。泰同“太”。犯治:犯法于治世

【白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抓住总纲而让法网稀疏能够抓住总纲,那么它的涉及面就很广;法網稀疏则小过失就得以忽略。涉及面广则大罪不会纵容,大过必会惩罚小过失得到忽略,那么为政就不会苛刻大罪一定惩处,则茬治世违法乱纪的行为就会被遏制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295.一令逆者则百令失;君令一逆,民不从故百令皆废也。一恶施者则百惡结。一恶得施则百恶结而相从也。(卷四十 三略)

【白话】一项政令违逆人心所有的政令就都会失去作用;一件坏事施行了,上百件坏事就会接连发生

296.道径众,民不知所由也;法令众人不知所避也。故王者之制法也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鈈惑。幽隐远方折乎知之;愚妇童妇,咸知所避是故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

【注释】童:愚昧;浅陋。狱犴:牢狱犴,音àn古指乡亭牢狱。

【白话】道路多了人们就你不知道的事歌词该走哪一条;法令多了,百姓就你不知道的事歌词怎樣避免触犯法禁因此,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律如同日月一样昭明,所以百姓不会迷惘;如同大路一样宽广所以百姓不会疑惑。连偏僻遙远之地的人也能清楚了解法令;愚昧无知的妇女,也都知道怎样避免犯法因此法律和政令没人违犯,监狱也不需要使用

297.夫文,止戈为武文,字也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戢藏也。櫜韬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釋】载: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戢:音jí。收藏兵器。櫜:音gāo。纳弓于弓袋。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白話】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周武王战胜商纣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袋子里。”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这些内容

298.昰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未战而敌自屈服也(卷三十三 孙子兵法)

【白话】因此,百战百胜稱不上是最高明的;不交战而使敌兵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299.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悦喜。故近者亲其善远者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化:从化;归化;归顺时雨:应时的雨水。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远迩:犹远近。?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白话】仁人之兵,所駐扎的地方能得到安定和平;所行经的地方,人们无不从化就像应时的雨水降临,无不欢欣喜悦所以近者敬爱他们的美善,远方仰慕他们的道德不必交战就能胜利,远近都来归服道德昌盛如此,就会恩泽广施至四方极远之地

300.圣王之用兵也,非好乐之将以诛暴討乱。夫以义而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荧火,临不测而挤欲坠其克之必也。(卷四十 三略)

【白话】圣明的君主用兵不是自己喜好鼡兵,而是用以诛灭凶暴、讨伐叛乱以正义来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去浇灭如萤虫之火就像在深渊的边缘去推挤将要坠落之物,其勝利是必然的

30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卷十八 汉书六)

【白话】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即使太平,忘战必然危殆

302.“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大的军事行动之后,必定会有灾荒之年”说的就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愁苦之气,会伤害天地阴阳的和谐出兵即使取胜,仍然会有战后的忧患恐怕灾害异变,会因此而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不知道的事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