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解决重庆江北区邮编一区的问题

[重庆新闻联播]“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开县:开出问题单 促进基层矛盾尽快解决
24小时排行榜
编辑:刘一 重庆高速ETC这些问题你可能会遇到 快来看看怎么处理?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8月14日20时05分讯(记者刘艳 实习生 陈维)车道LED屏显示“无OBU”怎么办?渝籍卡ETC老用户可以通行省界ETC车道吗?今(14)日,重庆高速集团对重庆ETC用户所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答疑,快来看看吧。
  问题一 车道LED屏幕显示“余额不足”
  答:车道LED屏幕如果显示“余额不足”的时候,储值卡用户需进行圈存(将ETC账户金额写入储值卡内电子钱包的过程),记账卡用户需要到就近的ETC服务网点进行处理。
  问题二 车道LED屏显示“无OBU”
  答:用户通行ETC车道失败,车道LED屏显示“无OBU”,现场将通渝卡或渝籍卡重新插入OBU,OBU屏幕无显示,则需行驶人工车道,随后请前往ETC网点处理。如插卡后OBU屏幕正常显示,则退出车道再次驶入。
  问题三 车道LED屏幕显示“OBU已拆卸”
  答:用户通行ETC车道失败,车道LED屏显示“OBU已拆卸”,则需行驶人工车道,随后请前往ETC服务网点处理。
  问题四 ETC黑名单
  答:ETC黑名单是因用户账户状态异常,导致被列入禁止通过收费车道的列表。用户通行ETC车道失败,车道LED屏幕显示“OBU已拆卸”,或者用户收到黑名单的短信通知,则用户状态已成为黑名单。如果因为欠费导致黑名单的话,在补齐费用后24小时自动解除,如果是其他原因的黑名单,可以拨打12122转3联系ETC呼叫中心处理,或者前往任一自营ETC服务网点查明原因处理。
  问题五 渝籍卡ETC老用户能不能通过省界ETC车道
  答:不能。因ETC已全国联网,渝籍卡是地方卡种,使用渝籍卡的ETC用户不能通过省界ETC车道,可到重庆市内ETC服务网点免费升级为可以全国通行的通渝卡。
& & & & & &
重庆高速ETC这些问题你可能会遇到 快来看看怎么处理?
今(14)日,重庆高速集团对重庆ETC用户所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答疑,快来看看吧。
  华龙网8月14日20时05分讯(记者刘艳 实习生 陈维)车道LED屏显示“无OBU”怎么办?渝籍卡ETC老用户可以通行省界ETC车道吗?今(14)日,重庆高速集团对重庆ETC用户所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答疑,快来看看吧。
  问题一 车道LED屏幕显示“余额不足”
  答:车道LED屏幕如果显示“余额不足”的时候,储值卡用户需进行圈存(将ETC账户金额写入储值卡内电子钱包的过程),记账卡用户需要到就近的ETC服务网点进行处理。
  问题二 车道LED屏显示“无OBU”
  答:用户通行ETC车道失败,车道LED屏显示“无OBU”,现场将通渝卡或渝籍卡重新插入OBU,OBU屏幕无显示,则需行驶人工车道,随后请前往ETC网点处理。如插卡后OBU屏幕正常显示,则退出车道再次驶入。
  问题三 车道LED屏幕显示“OBU已拆卸”
  答:用户通行ETC车道失败,车道LED屏显示“OBU已拆卸”,则需行驶人工车道,随后请前往ETC服务网点处理。
  问题四 ETC黑名单
  答:ETC黑名单是因用户账户状态异常,导致被列入禁止通过收费车道的列表。用户通行ETC车道失败,车道LED屏幕显示“OBU已拆卸”,或者用户收到黑名单的短信通知,则用户状态已成为黑名单。如果因为欠费导致黑名单的话,在补齐费用后24小时自动解除,如果是其他原因的黑名单,可以拨打12122转3联系ETC呼叫中心处理,或者前往任一自营ETC服务网点查明原因处理。
  问题五 渝籍卡ETC老用户能不能通过省界ETC车道
  答:不能。因ETC已全国联网,渝籍卡是地方卡种,使用渝籍卡的ETC用户不能通过省界ETC车道,可到重庆市内ETC服务网点免费升级为可以全国通行的通渝卡。
[责任编辑:
热线:023-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李晓鹏-再谈“重庆模式”:从战略角度看过去七八年重庆的快速崛起之谜
李晓鹏-再谈“重庆模式”:从战略角度看过去七八年重庆的快速崛起之谜
作者:李晓鹏
@李晓鹏1982
过去几年,重庆发展的争议特别大,全国瞩目。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又多次为重庆的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对此可谓感触良多。有很多争议,现在还说不好,可以留给历史去评价。我们《城市战略家》这本书,只从城市战略的角度,来说一些现在能够说得清楚的部分。毕竟,重庆过去七八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主政者的战略思路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值得细说。
一、重庆的过去与现在
一说到重庆,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座山城。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江水回绕。重庆这个地方几乎没有平原,全是大山,原本应该是人迹罕至之地,但是竟然发展出一座大型中心城市,核心就在于它拥有优良的长江港口。万里长江从下游往上游运输,到了三峡必须分散成小船运输,然后在重庆港卸货或者重新装船。四川盆地往外运送物资,也要在这里转运。所以这里成为长江河运的最后的一个主要港口,整个四川盆地的与外界物资运输的咽喉之地。这个城市,就是这么发展出来的。
历史上的重庆,曾断断续续经历过一些辉煌时期。19世纪末开埠,揭开了重庆发展的新时期,优越的水运条件促使工商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获得了发展的良机。随着国民政府的迁入,大量行政机构、企业和学校涌入,重庆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奠定了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
但是随着抗战的结束与新中国的成立,重庆开始逐渐被边缘化。建国后,重庆划归四川省管辖,而一些重要的地区性机构也相继转移到了成都。由于四川将发展重心放在成都,重庆能分配到的资源很少,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随后在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时期,重庆进行了兵器、船舶工业建设,适度建设了配套的机械工业。这也是重庆较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西部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和资源向沿海地区倾斜的趋势,重庆进一步走向没落,丧失了曾经作为中国西南乃至中南亚地区增长极的区域中心地位。虽然1997年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但城市发展依旧没有太大起色。虽然是直辖市,但重庆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在全国的地位都远远不如另外三座直辖市。而从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来看,重庆也不如西部的另一座中心城市成都。
重庆多年以来处于落后的状态,主要是“西部问题”与“东北问题”叠加在一起。所谓西部问题,就是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大城市、大农村”的现象突出,农业和农村人口比重较高;所谓“东北问题”,就是传统老工业基地的衰落现象,重工业和国有企业结合起来成为改革的难点。加上山地条件的限制,使这个城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矛盾多元化。重庆的发展也面临更多的阻碍,困难重重。
就在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时刻,重庆却迎来了历史的机遇。从2007年前后开始,重庆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重新确立了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
2008年前后,全国各地普遍遭遇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一片颓势。而这一年重庆GDP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009年,重庆制定了12%的GDP增速目标,在国内一枝独秀。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上半年,重庆更是以10.9%的速度位居榜首。
实际上,重庆正是在2007年开始制定了一套适宜的城市发展战略,并在随后的七八年时间里,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摆脱了自身的困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重庆的城市发展战略
战略是什么呢?战略就是“聚焦”。就是把资源集中到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上面去。重庆这段时期的城市发展战略,支撑了它的快速崛起。这个战略怎么才能说清楚?核心就是要搞清楚在此之前,它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个东西,可以称之为“问题导向型战略”。
1. 重庆城市发展的四大难题
要分析重庆的城市战略,我们必须先回到原点,来看看重庆当时必须要解决面临的四大难题:
第一,受资源贫瘠和码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官场腐败和黑恶势力横行的局面,成为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难题。
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历经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及水码头建设,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成为大西南水运重镇,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促进了重庆的不断繁荣,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的急剧发展。
同时,也因其水运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码头工人搬运货物。这些码头工人是社会的底层,收入微薄,而工作辛苦,在他们之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由于重庆的江道比较险要,这些码头工人在搬运和拉纤时通常需要多则二三十乃至四十人同时划水或用力。这些码头工人必须按照他们自己的团队规则去行动,这样才能使几十个人保持高度的一致。这些码头工人文化程度很低,仅仅靠讲规则是行不通的,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去培养出船夫们的团队意识。
在长期的暴力意识管理下,如果遇上战乱或者工作难以维持生计时,这些码头工人们就会自发形成一个个小团伙。个别团伙组织甚至逐渐成为当地的恶霸、黑社会组织,打家劫舍,或者霸占某个赚钱的生意行当,以此来获得生活来源。
这种暴力和黑社会文化与重庆的发展密不可分,经过了上百年,不断传承下去。
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重庆是抗战的大后方,当时陪都国民党党政军各方面人员大多腐化堕落,精神萎靡不振。当腐败堕落的官员、家属与袍哥组织勾结起来后,各种乌七八糟的社会勾当便在重庆各阶层社会中滋生,最普遍的生意就是黄赌毒。
虽然这些黑社会组织在建国后基本被清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人口管控的放松,社会秩序被打乱,根植于一代代重庆人血液中的这种黑社会文化又卷土重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庆黑社会组织的经济形态开始升级,并逐步向建筑、运输、民间金融、基建和娱乐等领域渗透。黑老大们通过暴力来获得金钱,通过金钱来继续着暴力行为。并逐步脱离了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在积聚财富的同时,黑社会寻求“政治庇护”,渗入政界,披上了代表、委员等政治光环,成功控制主要经济命脉;二是在金融业中,黑金牵扯越来越深,乃至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重庆黑社会发展的线路图上,“放水”(放高利贷)一直是其赖以生存的方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各种发展经济的措施都必然会被与黑恶势力勾结的腐败集团所吞噬。因此,要真正实现重庆经济的大发展,以狂风暴雨的形式来扫除这样的黑恶官僚集团,必然成为改革的关键一步。
第二,人民生活穷苦,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巨大,农村人口比重极高,城乡差距很大。
重庆自古被便被形容为“巴山楚水凄凉地”,意指该地的人民较为贫穷。1990年重庆的人均收入仅为71.6元。虽然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但本质却是小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三峡)的融合,城乡差别不啻天壤。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例,重庆早期的收入水平很低,远低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甚至与成都相比,也有不少差距。
1997年重庆市直辖时,其下属的40个区县,贫困县占一半,其中17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连温饱都谈不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占总人口一成以上。重庆农村的面积和人口所占比重很大,农村、山区发展落后,属于欠发达地区,而城市内的区域以及城乡发展的最大差距很大。2007年的时候,重庆市有1500万农村人口,贫困人口三百多万,绝对贫困人口五十万,这些数据都毫无争议的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一名;同时城镇化比例不到50%,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重庆区域发展不均衡,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为主的“渝东南翼”17个区县有15个是贫困县,集中了全市80%的贫困人口,城乡收入差距很大。这些东西,对一个新兴的直辖市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包袱。
第三,山水环绕,交通条件恶劣,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阻碍了重庆各方面的发展。
重庆是山城,制约重庆发展的瓶颈,首当其冲,就是交通。正是交通的不顺畅、不快捷、不灵通,对重庆的经济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益,严重制约了重庆的进一步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重庆考察的企业以及领导坐车盘旋在一个个堵塞的路口,以至于会议不断延误。而从重庆市区到周边的区县,可能需要4-5个小时的车程,有的较远的山区甚至要10个小时。
可以想见的是,这样的交通状况立即就浇灭了企业来重庆投资的热情。“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几句话足以形容重庆的道路状况。总体来说,重庆的道路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造价高,加上城市呈组团形态,间隔距离大,使得重庆的道路难以满足日常交通需求。
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2002年建成通车的仅有400公里,总量很少。2002年重庆全市人口为3100万人,平均每1万人拥有0.03公里的高速公路。就全中国来看,13亿人对应2万5千公里高速公路,平均每1万人有0.2公里的高速公路。可见,在当时重庆的高速公路人均拥有量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十分不理想。重庆本来是山城,交通就要比平原困难,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连接,实际却是重庆的高速公路比全国平均值更低,还低了很多。没有便利的道路,就没有企业愿意来投资,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没有便利的道路,人们生活不便,发展机会少,视野也十分封闭,对于重庆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农业和传统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结构难以持续。传统国有企业包袱很重,成为改革的一大难点。
重庆市的工业在“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行政因素移植了大批工业,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国家工业基地的基础,机械、化工、冶金、食品和纺织工业实力较强,交通机械、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常规兵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重庆市地缘辽阔,广大的丘陵山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后,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典型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特征日显突出。
从经济结构上看,重庆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其中,资源匮乏制约了产业原生发展,使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外来资本。另一方面,重庆又继承了传统工业弊端,即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能乏力。
成立直辖市以来,虽然重庆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钢铁等行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趋缓。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如中介服务业、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发育不足。
从资源环境约束方面来看,重庆的产业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各种皮鞋厂、造纸厂、电镀厂的污染投诉逐年上升,企业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成为矛盾尖锐的社会诟病。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很小,政府治理污染的成本却很大。钢铁、汽摩等7大高耗能行业耗费了重庆市工业电量的70%,却只贡献了工业总产出30%,城市加快发展收到能源和资源的严重制约。我们可以说,这种传统的“三高”产业发展模式,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从吸引外来产业投资上看,重庆受制于交通,其吸引外资能力很差,甚至不如贵阳,缺少产业发展所需的原始资本。这也对重庆的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在承接沿海地区和海外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重庆却被软环境拖累,无法获得发展的资本,这对于城市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重庆的核心发展战略
前面我们已经系统地剖析了困扰重庆发展的四大难题,那么重庆的领导班子到底应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来制定战略呢?
其实,四大难题的核心就是在反映重庆历史上的封闭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这种封闭的本源是重庆的山地形态,道路通达度低,对外联络不便。封闭的城市进一步导致了经济发展落后、黑社会势力强大等等问题。因此,重庆市政府制定战略的总目标是要实现“扫除积弊,除旧迎新”。
这八个字的含义是十分深刻的,包括了三个层次。
第一是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彻底的扫黑除恶,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大改革,盘活国有资产,从根本上打破制约重庆发展的这三大痼疾。这就是“扫除积弊”,也是最根本的战略。
第二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全面的对外开放,主动出击,把全球的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装备、地下的各种各样矿产资源等都为其所用,用开放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大发展。用重庆是政府工作报告的话来说,就是“打造西部开放高地”。
第三个层次就是围绕民生推进改革,启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共同富裕。
这样一看,重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都十分明确了。
具体来说,重庆市在2007年开始,推出了组合拳似的“3
1”战略,以彻底根除积弊已久的各种问题,营造全新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3”是指三项“扫除积弊”的基础工作,即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和宜居重庆。
畅通重庆: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平安重庆:解决黑社会和腐败官僚勾结的问题;
宜居重庆:大幅度改善重庆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自然方面要治理污染,淘汰落后高污染产业,人文方面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百姓生活质量。解决贫困人口过多、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为激发内需打下基础;
“1”是指要建设内陆的开放高地,在前面三项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尽一切力量吸引投资,积累发展所需的原始资本。借用外力来推动重庆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激发新的活力。
所以说,这个“3
1战略”,思路是很清楚的。招招都是冲着重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主要的积弊去的,可谓刀刀见血。重庆的管理者,是一群有战略思维的人。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能够从整体上分析城市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见招拆招,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是通过充分的研究和思考,从整体上提出解决方案。方向明确以后,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就围绕这个战略自己就知道怎么开展工作了。所以说,战略,就是要集中政府所能调动的各种资源和力量,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问题找准了,战略自然就出来了。
3. 行动策略
(1)“畅通重庆”
第一条战略是“畅通重庆”。这条战略的目的和手段都很简单。目的是要改善重庆恶劣的交通条件,使其拥有便捷和通达的道路网。实施这条战略的手段就是修路,修路,再修路。
重庆的道路到底有多差?有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一位名叫陈永忠的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随妻子第一次去了岳父家。从重庆到郁山,由于山水阻隔,陈永忠共花了三十个小时。而听父辈说,30年前,到重庆要更长时间,彭水县城到郁山镇上根本没有路,从彭水到重庆很多时候都只有窄窄的尘土飞扬的土路、砂石路。那时去重庆要花上好几天。没有便捷的交通,就注定了贫穷与落后!重庆要发展,必须先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要在区域内建成便捷的交通网络,这是一切的基础。
重庆市政府对于交通的改造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第一次变革要追溯到1999年,国家决定西部大开发,中央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使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干部配备对于基础设施发展的促进作用。2001年黄奇帆任重庆市副市长、2002年交通部长黄镇东转任重庆市委书记后,重庆的基础设施迎来了发展的良机。黄奇帆上台后利用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开始运作“八大投”融资平台,以解决交通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问题。而黄振东则利用自己的“交通”背景,主导制定了到2010年的交通规划,提出要力争实现“二环八射”和“8小时重庆”的目标。其中,“二环”是指围绕主城的两条环线高速公路;“八射”则是从主城区向四周发散出去的8条高速公路,即重庆至成都、重庆至遂宁、重庆至武胜、重庆至邻水、重庆至宜昌、重庆至长沙、重庆至贵阳、重庆至泸州八条射线。
随后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畅通重庆”的发展战略,目的是要改善交通条件,实现主城不塞车和乡村有油路两大目标。具体来说,坚持陆运、水运、空运并举,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加快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交通格局,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最畅通的城市之一。加快外环、万云、水武、彭武、彭黔、石忠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到2012年,基本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100公里,实现除城口县以外的39个区县(自治县)通高速公路。加快“三环两射四出口”前期工作,在2012年前新开工1000公里高速公路。
2008年,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进一步提出了“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等交通发展目标。根据“8小时周边”目标,到2012年,重庆到周边6个省会城市,开车可在8小时内直达。
2010年,渝宜高速、渝湘高速、渝泸高速、绕城高速等项目全线贯通,使我市提前10年建成了“二环八射”近2000公里高速公路,除巫溪和城口外已基本实现了“4小时重庆”。日,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市“4小时重庆”目标全面实现。
该项目建成后,巫溪至主城缩短至398公里,行车时间从原来的6小时以上缩短为4小时,使得重庆市所有区县实现了4小时抵达主城的目标。加上之前通车的城万快速通道、沿江高速公路(主城至涪陵、涪陵至丰都至石柱)、成渝复线、万南高速和南涪高速等项目,包括城口县和丰都县在内,重庆市所有区县均实现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连接。
重庆要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修路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如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八大投”融资平台。
在重庆市长黄奇帆的主导之下,重庆市整合了下属的国有资本,逐步形成了“八大投”融资平台,以承担交通设施投资的投融资。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修建和运营桥梁和高速公路。
这几家投资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将土地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起来,运作出资金供修路修桥使用。它们在制定交通项目的建设计划后,会利用政府的授权,将对项目周边的尚未开发的“生地”或者闲置土地进行整治开发,将其变为熟地办好储备手续后,将土地纳入储备的存量中,同时可以用这块土地进行抵押融资,待项目融资开发较为成熟时,整片区域土地升值地价上涨时,再将土地出让。出让金一开始直接纳入财政局统筹管理,之后再由财政局将土地整治开发的成本全额返还给融资平台,而获取相应的收益,则按协议进行分配,融资平台获得的收益部分将用于补充项目开发的资金。
例如高投公司投资2亿元的嘉陵江碚东大桥的所有权,与重庆市北碚区政府换回了大桥附近的4000亩土地储备权。当时单价每亩10万元,待大桥动工后,周边土地逐渐升值,当升至15万元后高投公司卖出土地,最终高投公司由此获得了近4个亿的利润,大大的补充了项目的资金,提升了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风险。
除了通过土地储备置换或抵押外,这几家投资公司通过承担半公益性质的高速公路或者桥梁建设而获得各个政府部门的补贴。城市建设投资集团负责重庆市内的公路和桥梁建设,因此它可以获得财政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专项拨款;2010年重庆市开始推行内环外移工程,由建设投资集团承担,它也可以获得专门的财政补贴。高速公路方面,高投公司主要依靠交通部与重庆市的专项财政补贴。首先是交通部拨付的专门款项,其在所有财政拨款中占据的比例最大。重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尽量让修建的高速公路进入国家路网,这样每公里可获得补助1000万元,占总成本的15%-18%。而其次就是重庆市的财政补贴,重庆市财政每年至少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亿元作为交通建设资本金。
(2)“平安重庆”
第二条要讲的战略,是“平安重庆”。这条战略依旧简洁明了,目的是要清理重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打击干预正常社会和经济秩序的黑社会组织以及他们的“保护伞”,实现城市的清明治理。
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交通不便,历史上重庆的发展主要依靠码头和船运。在管理码头和船工时,江湖义气成为了最重要的手段。而这种以义气为基础所形成的“码头袍哥”文化在重庆地区已经传承了将近百年。改革开放后,区域内的黑帮势力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同共产党内部人员出现勾结。这些黑恶势力在重庆市主城区及周边区县长期霸占一方,串通投标,非法采砂,组织容留卖淫嫖娼、吸毒、发放高利贷等。一些企业家被黑恶势力长期骚扰、敲诈,有的数额高达亿元;黑恶势力还采取非法手段,栽赃诬陷,企图敲诈勒索重庆一些著名企业;极个别企业家已直接加入黑恶势力。据警方统计的信息显示,黑恶势力一年“放水”(放高利贷)高达300多亿元,相当于重庆市2008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黑社会组织与重庆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官员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黑社会及贪官成为了重庆经济发展的枷锁,如果不被破除,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将受到深重的制约。例如在2009年,曾经发生的出租车罢运时间,就是由重庆本地的黑恶势力主导的。
重庆市于日起所展开的一系列以针对当地黑帮势力为名的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先后逮捕1544名涉黑嫌疑人,多名涉嫌腐败的警方人员、政府官员落网。
首先,在这次专项行动中,重庆坚持按照法治原则,所有案件的侦办、起诉、审判,公安、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案,坚持按程序办案、凭证据说话、依法律裁判,还建立了专门的“侦查人员区域回避制度”、“三超前、一延后制度”和“打黑审判工作机制”,这些规范性的工作机制,对今后的打黑斗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打黑除恶”中坚持群众路线也是十分必要的。公安机关先后接到群众举报线索4万余条,其中80%以上均为实名举报,群众参与度非常高。司法机关还遵循法律关于公开审理的规定,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案件旁听,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通报案件处理情况,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
除此之外,重庆也做好了打黑后的安置工作。黑恶势力离不开经济支撑,背后往往经营着一个甚至多个经济实体。以往打黑,往往打掉一个黑恶势力团伙,就会垮掉一个企业,给当地经济造成影响。而重庆打黑,涉及的企业也不少,涉及的员工多达20万人,幕后操控的黑恶势力团伙被打掉后,政府采取托管的方式,帮助企业继续维持合法经营活动,没有造成员工下岗失业,创造了涉黑企业托管“今普模式”和“鲨吞模式”。去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国第三、西部第一,今年一季度增速持续加快。经济非但没有因打黑而受到影响,反而社会秩序明显改善,吸引外资和内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打黑反腐”行动对重庆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彻底根除了积累已久的社会问题,清理了重庆未来发展中的障碍,是促使重庆飞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其区域性的“水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腐败官员和黑恶势力得到清理,基本实现了政治清明。
(3)“宜居重庆”
第三条战略是宜居重庆。这项战略所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前面也经讲到过了,重庆历史上一直是贫苦之地,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使重庆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民生问题国家层面在提,各个地区也都在提,但是究竟要怎么去解决呢?
宜居重庆战略瞄准了重庆农村发展特别落后这一问题,做出了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面貌。同时,民生问题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住房问题,重庆开创了独特的保障房建设和运营模式,使保障房深入到普通民众中去,完成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大大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个契机下,重庆的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一开始的时候,重庆按照“一圈两翼”对整个城市区域进行功能划分,以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一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是重庆的城市经济区;而“两翼”是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包括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共17个区县),集聚了全市80%的贫困人口、50%以上的农村人口。重庆把“一小时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平台;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和重要生态屏障;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以促进“一圈两翼”的协调发展。
当然“一圈两翼”只是统筹城乡的第一步。随后重庆市政府又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上开始了破冰之旅。以日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为基础,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该交易所以“地票”作为主要交易标的,中国的地票交易制度就此诞生,它是在国家城乡统筹战略下,成为率先探索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工具。通过“地票”交易,农民可直接获得指标交易后的货币化收入。挂钩区域的级差收益越大,农民可直接获得的货币性财产收入越多。农民享有土地增值收益的初次分配权,财富能在很大程度上落到土地拥有者的手中。这样完全针对普通农民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分难得的,它开始从根源上撼动传统的城市富有而农村贫穷的局面。农民逐渐富裕后,有更多的热情参与到城乡统筹中。
解决了土地问题后,农民进城还剩下另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住房。普通生商品房价格很高,对于农民来说难以承受。那么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重庆政府的办法是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使公租房能真正发挥作用,解决“夹心层”的居住问题,为农民提供过渡。建设公租房最大的难题是资金。而重庆则通过融资平台以及住房出租、商业租售、住房流转等手段解决信贷偿还的难题,其核心创新在于允许公租房在恰当条件下在特定市场中出售。
2010年,重庆提出未来3年建设4000万平米的计划,其中2010年开工1350万平米,2011年开工1592万平米,2012年开工1204万平方米。2010年重庆公租房开工在全国占比高达2成甚至更多,在公租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重庆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重庆市政府手中握有大量的土地储备。从2002年开始重庆大规模实施土地储备,到2010年政府手中储有30万亩土地。2010年重庆市财政收入1990多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达到970亿元,使重庆有财力拿出5%的土地出让金投入公租房,而为公租房建设划拨出3万亩土地。土地直接划拨马上就可以动工,而其他地方征地就得一年半载。免除了土地出让金和税费的3万亩土地,为重庆公租房建设节省了约一半的成本。
公租房的建设资金来源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30%,剩下约70%的建设资金由重庆几大土地储备集团以土地作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目前,主要由“八大投”旗下的重庆地产集团和重庆城投公司两家融资平台对公租房进行运作。
重庆公租房建设如此之快,也在于其“公”家身份。公租房承建单位是地产集团、城投集团等国有企业,在公租房项目上“不得盈利”,而且必须在资金、人力、物力上统筹,无条件支持公租房建设。
在“金融专家”黄奇帆市长的带领下,重庆的公租房建设的资金来源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具体的一些数据和政策就不用多说了。总之,“宜居重庆”,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居住是关系到民生命脉问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是压在他们心中的一座大山。住房价格高,对很多中低层百姓来说,可能倾其所有,也不足以支付,那么他们要怎么才能宜居?“宜居重庆”战略正是通过城乡统筹建设和保障房建设,重点关注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需求,让广大老百姓都有房子住,而且质量较好,能买得起。这样房价也得到了调控,中低层的基本居住刚性需求解决了,房价自然也就合理了。
(4)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前面的“三个重庆”战略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产业的问题了。产业跟“三个重庆”战略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三个重庆”战略目标旨在清理重庆历史上的各种遗留问题,打破长期封闭的环境,为重庆的发展扫出障碍。再完成“清理场地”后,就需要重庆开始“筑巢引凤”,吸引外来资本入驻。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才有了真正的支柱。
重庆的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劣势和瓶颈,那就是交通条件恶劣和传统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恶劣,区内交通不便,与区外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使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大大增加,对于投资的吸引力很弱。而传统的工业企业在现今这个时代,普遍遇到发展问题,盈利能力低,经营困难。重庆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想要吸引来自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产业转移由沿海向内陆拓展,重庆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在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后,物流成本和配套设施状况得到很大改变。重庆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行政地位高,名气大,能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力度很大,对于投资的吸引力大大加强。
重庆市政府对于整个城市的定位是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把全球的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装备、地下的各种各样矿产资源等都为其所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重庆市对于产业也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内”主要是改造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老工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则是吸引各类投资,不论是外资还是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内资,只要有益于重庆的发展,都要争取引进。同时,重庆利用自身优势,由市长和书记等高层领导亲自出马,与世界知名企业洽谈,争取拉入大投资、大项目、大基地。
根据重庆市传统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形势,重庆市把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医、材料、能源和轻纺这七个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其中,汽车摩托车是重庆市在一直在全国就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则是新兴产业,是当今产业发展的大势。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制定了招商引资的5年计划,即年要进行2万亿的大规模投资,不论是自己的和外来的。
2007年,重庆引进外资是10亿美元,这一年,整个中国大陆引进外资在1100亿美元左右,西部12个省区市仅占100亿美元。但接下来3年时间,重庆引进外资2008年涨到28亿美元,2009年涨到40亿美元,2010年达63亿美元。也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3年里,国际资本投资萎缩的情况下,全国外资增长都在下降,重庆逆势而上,3年增长到6倍。2011年为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的1/12,列中西部第一。笔记本巨头惠普、宏碁、华硕这3个世界级电脑品牌商在重庆下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仁宝、和硕等制造巨头负责生产,年产1亿台。
在拯救老国企方面,重庆市政府通过自己的“汇金公司”——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大力化解大国企的不良贷款,解除了国企的重大负担,重新激发了活力。
2004年渝富成立之后,从国开行贷款,以22.5%的平均受偿率,打包收购工行重庆分行1160户国企157亿元的不良资产,再由各企业回购销账,成功解救国企,同时为银行降低了不良率。渝富公司还通过土地置换,让老国企搬迁升级产品,获得了发展的资金。
2007年,渝富通过国开行贷款,75亿收购重庆钢铁集团7500亩土地,为重点解决整体环保搬迁资金。“渝富收购重钢的土地现在已能卖到几百万一亩,最高的时候卖到六七百万,渝富不仅赚钱,也可以以此为抵押继续融资,而重钢则另外筹集95亿资金后,实现搬迁改造,放弃建筑用钢等低端产品,开始升级为船用、车用等钢材生产商,产量也将翻番。
重庆的产业战略继续秉承了简单实用的风格,概括来说就是动用一切力量吸引外来投资,包括沿海地区、港台、日韩、欧美等等。其次,重庆市制定了产业规划,与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汽车摩托车是传统产业,要继续优化和加强;电子信息是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发展。第三是要联动发展。产业发展不是独立的,只要做好了各项基础性工作,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以“三个重庆”战略为基础,重庆市改善交通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打黑反贪,扫出产业发展障碍;统筹城乡,留住人才和投资,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要力争实现国进民进。既对国有资本进行改造,提升效率,也吸引外资鼓励民间资本,多管齐下。
三、重庆发展战略总结
重庆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城市发展战略还是抓住了城市发展中主要矛盾,制定了适宜的战略,并将其付诸实践。
制约重庆关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如交通、官员与黑恶势力勾结、人民生活艰苦……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重庆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重庆的战略制定立足于这些问题,目标就是要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打造一个开放的城市环境。
重庆的战略是简单而务实的。它的战略针对性很强,可操作性很高,并且被真正落到实处。所以说战略这个东西,不是一定要你有多么的高瞻远瞩、创新出奇,核心是你能否抓住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然后下定决心集中资源区解决它、破解它。这就是重庆发展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当然,它肯定还有更多的内涵,这就留给更多的同仁们慢慢的去挖掘吧。
===========
作者简介:李晓鹏,经济学博士,著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和《城市战略家》。本文来自《城市战略家》,中国城市发展出版社,2014
爱国者zhiqm:
黄奇帆才是真正的懂得搞经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江北区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