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中测试你的另一半长相 来临了....

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七夕来了,心理学告你如何找到最好的另一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彭凯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博士。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2009年入选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千人计划),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联合主席。中国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彭凯平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彭凯平)今年5月,“团中央帮大龄青年脱单”成为了网上热门话题。这是因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的两位书记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谈到,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年人的婚恋年龄、特别是初婚的年龄和初育的年龄与过去比有所推迟;同时,由于青年在工作、生活方式方面跟以往比起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大龄青年的交往面相对较窄,迟迟找不到对象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提出,“关于青年的婚恋是青年发展中的大问题,共青团、青联、学联这一类青年组织需要下功夫去帮助青年人正确地解决好婚恋方面遇到的问题”。
  我们究竟该找什么样的人结婚呢?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婚姻的最佳匹配?
  什么样的另一半才能确保我们后半生的慰藉与依靠、稳定与幸福?
  今年6月初,重庆日报记者向全市各区县的青年随机发放了一份网络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当被问到“选择恋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有2.8%的人认为是“良好的经济基础”,3.8%的人认为是“靓丽的外表”,而78.3%的人认为是“情投意合”。前两项均有相对的标准,而情投意合又如何把握呢?
  当前还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离婚率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婚姻也开始遭受各种诱惑和干扰,各国各地的婚姻质量不尽如人意(除了宗教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以美国为例,只有30%的婚姻是健康的、快乐的、积极的,有50%婚姻以离婚结束。据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离婚率达到27%;而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的离婚率已经超过欧洲,直逼美国。这不由得让很多人对婚姻产生恐惧,同时也引发深入思考,到底该娶/嫁什么样的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爱情、婚姻、人际关系等心理学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我们不得不承认,爱情和婚姻是人类复杂和微妙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有很多不可琢磨、不可预料、不可深究的影响因素。但有三个因素可能会提供相对稳定的影响,因而可成为择偶的参照指标。
  性格:选一个脾气好的人
  每一个年轻未婚的人都会思考: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我的终生伴侣。有趣的是,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和我们妈妈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娶/嫁一个好人”。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好人?有没有一些可以评估的指标帮我们确定呢?心理学家认为,有——那就是人格心理学著名的 “大五人格”中“亲和性(Agreeableness)”指标——很多其他人格特质有可能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人们通常所关注的智商、情商以及奋斗精神,都可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亲和品质很少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对于长期的婚姻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大五人格”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雷(McCrae)等人提出来,用来描述人类个体差异的一种被广为接受的理论。研究者发现了可用来概括人类所有个性差异的5种人格特质,其中与婚姻关系、幸福感有密切联系的特质是“亲和性”。亲和性得分高的人通常是善解人意、热情周到、友好大方、乐于助人的人;他们对人性往往有较为乐观的看法,并且相信人是诚实、正直、值得信赖的。“亲和性”得分高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持有积极心态的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具有“亲和性”的人往往喜欢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也比较敏感于别人的需求和看法。因此,这样的人通常比较讨人喜欢,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在夫妻关系中,这样的人“在性生活和性行为方面”更容易让对方感到舒服和快乐;也更敏感于使对方的满足和愉悦。所以说他们是理想的爱人,研究也支持“这样的婚姻质量可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看来中国母亲们的直觉还是正确的,找个性格好的男人。他们更愿意关心、照顾自己的太太,他们也更愿意做出自我的牺牲,更敏感并且更体贴。而这与我们的少女们所追求的相貌、成功、财富、彪悍、勇敢等所谓的男性魅力,没有太大的关系。性格好的男人,他可能不性感、不令人心动,但他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体贴照顾的好伴侣,他通常有一种能穿透心灵的魅力。同样的道理,亲和力高的妻子,更是男人一辈子的福气。
  沟通:选一个会沟通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o古德曼(John Gottman)和罗伯特o莱文森(Robert Levenson)在1986年成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Love Lab)”,邀请了一些新婚夫妇到他们的实验室参加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对于婚姻稳定和幸福有很大的影响:沟通较好的夫妻在婚姻生活中会通过对话等交流刻意制造一种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亲密感,而一些不懂得沟通的夫妻,往往会缺乏在一些小事上的回应和情感交流。例如:女性在男性下班后并未考虑到饥肠辘辘的丈夫,沉醉追剧;丈夫只顾看球,而忽视妻子的交流意图。尽管这样的场景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是否在意建设健康积极的婚姻关系。
  另外,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中沟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丈夫说:“这一次,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去你们家过年了。”如果是消极的反应,那妻子肯定火冒三丈:你是不是就是不喜欢我父母亲?而积极的反映,对于类似问题的反应,虽也可能生气,但可能会希望对方解释一下,也许对方要表达的意思是:终于我们可以单独两个人一起过一个新年,而不是对于去对方家过新年有什么特别负面的想法。
  当然,夫妻或者情侣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借助一些非言语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说:小小的礼物、生日的鲜花、浪漫的诗篇,轻松幽默的段子,偶尔为对方按摩,以及对对方衣着的欣赏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也是沟通的高手之道。选择一个用心与你沟通的伴侣是我们婚姻幸福的一个重要保障。
  价值观:选一个“三观一致”的人
  “三观一致”,通俗地讲是指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一致。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面临很多“共同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人如何看待时间,人如何对待其他人,以及人类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本质等等。择偶时需要考虑双方的“三观”是否一致。所谓的“三观一致”,主要是指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我们的选择、判断、分析和行动是相同的。而“三观”中的“价值一致”肯定是其核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价值观是我们对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这种看法它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价值体系”。一个人的行为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它有超越具体情境的功能,给我们的生活指出明确的方向;也有判断的功能,能够让我们对事物做出选择、评价、分辨,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做出“什么是重要,什么是准确,什么是该做”的判断和选择。关键是它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是最早测量人类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学者,他发现:一些人看问题比较愿意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最核心的任务是要为自己创造财富,为大家创造福利(他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叫做:经济取向);一些人看问题喜欢从权利、规则、法律、政治价值的角度出发,把地位、权力看作是人类生活中间最重要的事物(他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叫做:政治取向);也有一些人对待世界的态度更多的是偏重于把社会关系、社会互动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核心(他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叫做:社会取向);另有一些人侧重于理论的价值,把对事物的理性分析、逻辑判断、内在规律的发现当作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他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叫做:理论取向);还有一些人更愿意从美的角度、对称的角度、平衡的角度来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他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叫做:审美取向);而宗教观念强的人更偏向于从宗教的纯洁、宗教的救赎、宗教的奉献角度思考问题,当作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他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叫做:宗教取向)。我们在这些方面重要性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在重要的价值理论上的排序和对他生活的一些影响。三观一致,其实谈得更多的是我们对生活中问题的选择和判断在不同取向上是较为匹配的。
  社会心理学家弥尔顿o罗克奇(Milton Rokeach)更加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物,因此,他发明了系统的价值观测量,来分析、了解、预测人类的价值及其它对人的影响。他把我们的价值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终极型价值,代表的是我们对世界本质的判断,是人类生活的远大理想的一种追求(终极存在目标);这些终极型的价值包括(舒适自在的生活、有成就感、平等、智慧、家庭幸福、内心的和谐、自我尊重、社会认可、真正的友谊、国家安全)。第二类是工具型价值,也就是为了实现终极目标,我们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些工具型价值包括(有抱负、心胸开阔、有勇气、宽容的、乐于助人、诚实的、富于想象、有独立精神)。
  当然,还有很多更复杂的价值观的测试,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选择的配偶是否在这些价值取舍方面有相同的倾向性。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价值观念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选择配偶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外在的、经济的、物质的等指标,而忽视了价值指标的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即便是错误的行为,也有其自以为是的价值体系的支撑。因此,选择配偶时还需要选一个“三观一致”的人会更好些。
  尽管如此,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调查发现,先前的一些择偶标准正在发生变化。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统计模型,每100万人中,至少有6000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最佳配偶,但单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显然难以找到最佳的另一半,我们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关系,包括父母、亲人、朋友和同事等,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帮手。但在尝试接触的过程中,判断彼此是否合适,也许性格、沟通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参考指标。
  爱情诚可贵,性格也重要。
  若想婚姻美,沟通有高招。
  三观宜一致,匹配不可少。
  但愿人长久,月圆花又好。
  作者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理事,个人微信公众号“彭凯平”。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频道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试你的另一半长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