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械制造厂网址,有谁知道。

531兵工厂有知道的没【济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0,680贴子:
531兵工厂有知道的没收藏
小时候 我们家在湖凌区长征机械厂,现在想回去看看,有人知道这地方吗?
智联招聘,郑州高端人才招聘网站,每天更新350万高薪职位济源人才信息网信息,年薪30万起!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在大山里边,很多厂房都已经报废了
说吧,想知道啥?我就在这上班,你问的我肯定不会给你这样的间谍说的。
老人年龄大了!想回去看看!
布吉岛,听说在西边的沟里。
回来看看就心凉了
五十几路了
不记得了 我舅买了531上面的高中 在那养鸡 。。去过几次 下面就是兵工厂
虎岭区,五三一改制多年了,去了也没啥看了,变化太大了
都知道,可是有好多分部,具体是哪个你需要知道
私人教练,全民健身先驱者,引领健康新潮流的行业
不知道的都别瞎逼逼
我家531一分部的,1路车直达
1路到一分部,52路到四分部
我父亲当年转业到兵工厂,后来调动到西安,现在生活在胜利油田,老人回忆过去想过去看看。大家不要无聊乱讲好不。
我家531的,明天帮你问问
在承留镇,在公交站坐一路车可以直达
531大部分厂房依然保存完好,只是经过岁月的变迁,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有的只是人去楼空,一片萧杀的破败景象!不过要是在这工作过的人,回来缅怀一下从前军队般的生活,肯定意义非凡的!
531是总厂,下边还有若干个分厂,长征厂在哪个位置我还真说不清,不过好在距离济源市区都很近,自己开车更方便的!
济源531是副统帅林彪首长批示建立的军工厂,前身是包头二机厂,成员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但是骨干力量是包头二机厂的,主要做坦克,好多个分部,每个分部做一部分部件,然后到总部组装,后来出于历史原因,被裁撤,从而军转民,军转民后总部叫兴华机械厂,另外的分部都冠以**机械厂的名字,现在保留的是一分部,总部,四分部和其他的都荒废了,531有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精轧机,镗深最深的车床 (中国仅进口三台)
过年时候一定过去看下
那里是曾经的家
俺也算半个济源人
五三一(531),这神秘的代号,曾经响彻祖国大地,甚至震惊苏修美帝。随着冷战的结束、霸权的解体、中国的和平崛起,五三一这个全国最大的、人员最多的、占地面积最广的、装备最强的国防工业、军工企业之一(河南省郑州531工程)终于走完了它的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的转型企业:河南中原特殊钢厂,现在仍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属大型骨干企业,地处河南省济源市。现有资产总额6.4亿元,职工3500余人,主要工艺设备2000余台套,工厂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条精密锻造生产线,该生产线集炼钢、锻造、机加、热处理于一体,生产手段完善,质保能力强,可年产电炉钢10万吨,优质特殊钢锻件6万吨。然而就目前这样一个大型企业,与其它的前身(河南省郑州531工程)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的军工企业基地主要分部在东北地区,在内地,仅有重庆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河南孝义兵工厂(解放时已经倒闭)等不多的几处兵工企业。兵工企业的极度薄弱与国防力量的庞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此忧心重重。毛主席决定访问苏联,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出国也是唯一一次出国,足以证明毛主席对此行程的重视。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老大哥也给予了毛丰厚的大礼单。不管后人如何评说,当时苏联的援建帮助刚刚建国的、千疮百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摆脱了小米加步枪的时代。50年代建设的国防企业除了沿海各省以外,内地各省均有分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内蒙古包头市的两个兵工企业堪称兵工之最。包头市地处祖国腹地,紧靠苏联老大哥的边界,在当时可以说是最为安全的地带。包头市最初只有三个区,东河区、昆都仑区和青山区。东河区是包头老城,昆区就是包钢所在地,而青山区就是两个大型国防厂的地盘,这两个大型兵工厂到底有多大,出于保密不在累述。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大批军工人员从东北重工业基地向内蒙古包头市聚集,援建大后方军工厂。我的老岳父就是当年从东北调到北京,又从北京调入包头。最终在祖国的北方大草原建设成了两大兵工企业:包头第一机械制造厂和包头第二机械制造厂,简称包头一机厂和包头二机厂,代号(617厂)和(447厂),也就是我国的第一座坦克厂和火炮厂。我国第一代国防战士就是这样携家带口来到大漠深处,开始了艰苦的兵工之路。直到现在,你来到包头青山区,仍然能听到耳熟能详、亲切的东北话。(447)、(617)就是后来矗立在太行山两侧的、震惊中外的两大国防基地(531)、(541)工程的前身!当然还有人提到林.彪的(571)工程,这是林的“武装起义”的代号,与(531)、(541)两大兵工企业完全不相干。二、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正当我国的国防工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候,国际形势发生了突然逆转: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其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背叛列宁背叛斯大林,不但不归还沙俄侵占我国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反而向毛提出了新的无理要求:要求在中国的领土上建立苏联的长波电台。这直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毛主席当机立断,拒绝了赫鲁晓夫的无理要求。赫鲁晓夫老羞成怒,撤走了在华的所有专家,撕毁了所有的援建合同,逼迫中国人民立即偿还所有的债务,中国人民有志气!有骨气!勒紧裤带、忍饥挨饿、缺衣少穿,硬是在最艰难困苦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清了所欠苏联的一切债务。两国关系越来越恶化、越来越紧张,直至发展到断绝外交关系,断绝一切国家关系和民间关系,最终导致中苏两国关系全面恶化。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100万,苏联修正主义接替美帝国主义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头号敌人。内蒙古包头市这座国防基地直接暴露在苏联的威胁之下。中国的国防事业又一次来到了充满危机的十字路口,为了和美帝苏修抢时间、争速度,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60年代末做出重大决策:以包头(447厂)(617厂)为主要援建单位,倾其全国军工实力,在我国的三线腹地:河南山西境内,在南太行山脉的南北两侧,重新再建两座重型国防企业:(531工程)和(541工程)。足以证明毛主席党中央的的英明伟大!三、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1、 太行山脉兵工之花531工程和541工程分别坐落在太行山脉南北两侧,像两朵兵工兵之花交相辉映、耀眼夺目。这两朵兵工奇葩从此使得南太行山辉煌灿烂,照亮了我国的兵工之路,震惊了世界兵工界,震慑了当时苏修美帝及其走狗!541工程是当时我国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坦克厂。位于太行山北侧的中条山脉,在此仅作简要介绍:541工程建设规模非常之大。工程的初期计划有1个总装厂、1个车
这是无三一总部
541工程是当时我国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坦克厂。位于太行山北侧的中条山脉,在此仅作简要介绍:541工程建设规模非常之大。工程的初期计划有1个总装厂、1个车体炮塔铸造厂、3个坦克机械零件加工厂若干、2个坦克炮厂、3个580马力坦克发动机厂、3个炮弹厂、3个光学仪表厂、1个橡胶厂、发电厂、大型职工医院、铁路专线运输指挥部等。工程计划所建设的十八个分厂,依次称为第一分指挥部,第二分指挥部,第三分指挥部等。最北面的三分指位于临汾地区的翼城县境内,其余十几个分指全部位于运城地区,其中四分指、十七分指、一分指、二分指、五分指、十八分指、九分指位于绛县境内;六分指、七分指、八分指、十分指位于闻喜县境内;十一分指、十二分指、十三分指、十四分指、十五分指、十六分指位于夏县境内;541总部设在闻喜县的东镇。531工程是当时我国建设的最大的火炮厂。是本文的重点,我将依次展开:太行山脉从燕山向南,到了河南新乡折转向西,形成了反L形走向,太行山在此形成非常险要的地质构造,从新乡市到济源市的不到两百公里的南太行山,分布着国家著名景区有:卫辉市石豹头晋豫大峡谷、辉县市八里沟大峡谷、焦作市国家5A级云台山大峡谷、沁阳市青天河大峡谷。太行山来到济源市山势更加险要,这里是愚公的故乡,王屋山的主峰,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山高水长,水资源丰富 。济源是河南省辖市,北部是巍峨太行山脉,东南部就是华北大平原,西南部就是著名的小浪底黄河大峡谷。这里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入大别山的进军路线,抗日前线、革命老区,老百姓革命觉悟极高。2、五三一工程选址当时的林派遣邱会作乘坐直升飞机来此视察后决定:五三一工程就选址在南太行山的南侧,黄河以北,王屋山下的万山之中。具体的地域,东起孟州市的北部丘陵。中部是济源市的西南部山区,几乎占据济源市一半的行政区,也是五三一工程的主体所在区域。西部是洛阳市吉利区的部分地区,也就是黄河小浪底北侧地区。东西跨度近100公里,南北宽度近50公里,横跨孟州、洛阳、济源三市,整个地域近5000平方公里。70年代初,据说,为了对五三一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国家决定在五三一工程的范围之内成立一个地级市,名字叫:河滨市,其意义是“黄河之滨”。后因为林的倒台,五三一工程迅速解体、工程缓建,河滨市也成了一纸空文,不了了之。后来,河南省决定在五三一工程范围之内再成立济源工区,和地市平级,下设各级管理机构,我所知道的有:工区办公大院已经建成,工区文工团也已成立。这足以证明河南省对五三一工程重视,也证明了五三一工程重要地位!当听说有大型国防保密厂要在济源建设时,当地老百姓欢声雀跃、鸣放鞭炮、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建设大军。1970年,在那个火红的充满激情的难忘岁月,五三一工程会战打响了!四、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千军万马云集济源 全国各地支援三线1、五三一工程下辖各个单位名称简介:五三一工程初设共有:一个大修厂、一个水泥厂、一个印刷厂、一个拥有500个床位的大型医院:五三一工程总医院、一个总储备库。五三一工程下辖十三个分指挥部,分别为:五三一工程第一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一分部,代号:(5147厂) 厂名:长征机械厂;五三一工程第二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二分部;五三一工程第三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三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四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四分部,代号:(5127厂) 厂名: 新华机械厂;五三一工程第五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五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六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六分部;五三一工程第七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七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八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八分部;五三一工程第九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九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十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十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十一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二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十二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三分指挥部简称五三一工程十三分部;五三一工程总指挥部简称五三一总部设在济源市西郊李八庄。2、五三一工程下辖各个单位地理位置简介:作者本人在五三一工程期间,有机会跟随五三一工程第一分指挥部文艺宣传队,走遍了五三一工程的十三个分部,现简述如下:(1)、五三一工程第一分指挥部位于济源市虎岭河谷地带。是五三一工程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分部。也是五三一工程的龙头老大哥。五三一工程第一分指挥部东起济源市承留镇张庄村,西至王屋山下虎岭村,厂区长度15公里,宽度(最宽处)2公里,占地面积约15-20平方公里。(2)、五三一工程第二分指挥部位于济源九里沟峡谷前段。五三一工程第三分指挥部位于济源九里沟峡谷后段。二、三分部同处一个九里沟大峡谷,属于姊妹花、并蒂莲分部。这两个分部,基建部分已经全部建设完成,人造排洪河道已经建成使用、铁路专用线已经通车、公路、电源、通讯全
(2)、五三一工程第二分指挥部位于济源九里沟峡谷前段。五三一工程第三分指挥部位于济源九里沟峡谷后段。二、三分部同处一个九里沟大峡谷,属于姊妹花、并蒂莲分部。这两个分部,基建部分已经全部建设完成,人造排洪河道已经建成使用、铁路专用线已经通车、公路、电源、通讯全部贯通。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已经全部建成。可惜的是这两个分部也已被迫下马。全部人马搬迁到郑州,成立了河南省政法学院。五三一工程二、三分部下马之后,中共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搬到此处,该地区处于九里沟风景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中央的老干部们来此学习休养,应该是很不错的。后来因为地域偏僻、文化落后、生活贫乏,中共中央第二政法干校终于搬迁离开此地。后来河南省在此成立河南省第四监狱,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地理偏僻、远离人间。二、三分部九里沟大峡谷的背后就是巍巍太行,两侧是悬崖绝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罪犯关押到此地,可谓固若金汤、万无一失。可由于太偏僻了,一旦罪犯逃跑进入巍巍太行,事态严重、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河南省第四监狱也离开了这块充满心酸的土地。现在,你来到原五三一工程二、三分部的地界,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片荒芜,一片凄凉。铁路专用线没有钢轨,只有路基。人造排洪河道两侧,比足球场还要大的厂房成了老百姓的牛圈,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牛圈。大量的生活区设施和生产区、办公区成了鬼城,当地老百姓不住,害怕闹鬼。还是济源市政府有办法,将二、三分部所在的九里沟大峡谷,开发成了济源市九里沟风景区。整个二、三分部好像战后的平壤,一片废墟!五三一工程二、三分部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五三一工程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分部简介:五三一工程第四分指挥部位于济源蟒河上游峡谷。从济源市沿着豫晋高速向西前进,过了五三一工程总指挥部所在地李八庄,有一醒目的地标:新愚公渡槽。过了渡槽就是五三一工程第四分指挥部的辖区了。从这里到最北端的南庄岭,就是五三一工程第四分指挥部的生活区、服务区、商业区、生产区、办公区所在地。五三一工程第四分指挥部像一条巨蟒,蜿蜒曲折盘踞在近15公里的深山峡谷里。近万名职工家属及其附属人员至今还在这里为祖国的军工事业战斗、工作、繁衍、生息。五三一工程第五分指挥部位于济源南部丘陵地区,五三一工程第六分指挥部、五三一工程第七分指挥部这两个分部均坐落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之下,著名的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天坛砚就产于此地,愚公庙也在坐落此地,属于济源市王屋乡的辖区,六、七分部沿着下冶河大峡谷依次而建。现在还能看到它的当年建筑。五三一工程第八分指挥部位于济源市南部丘陵地区,五、八分部和六、七分部一样,属于姊妹花分部,紧密相连。到了80年代,五、六、七、八四个分部合为一体,在济源市南部丘陵地区成立了五三一工程冶金专科学校,校长就是当年五三一工程第一分指挥部总政委:苗政委。在河南中专界排行老大,后该校整体搬迁至南阳市。这一搬,给可给济源南部丘陵地区造成了永久性的经济打击,该地区从此失去了电力、没有了道路,经济一蹶不振,老百姓叫苦连天。这一搬,给五三一工程冶金专科学校带来转机,五三一工程五、六、七、八分部的留守人员从此走出了山沟,来到了大城市南阳市。现在该校已升级为大学本科,成为南阳重点院校。五三一工程第九分指挥部、五三一工程第十分指挥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二分指挥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三分指挥部五个分部从河南省孟州市北端的丘陵地区向西延伸至洛阳吉利区黄河小浪底北侧,依次而建。东西长约100公里。其中五三一工程第十三分指挥部也叫靶场,是五三一工程中唯一没有山的分部,它建设在黄河滩上,面积很大,一眼望不到边。五三一工程的最终产品-各种火炮,将在这里做各种破坏性试射,以保证质量,合格走出五三一工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此,简介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是五三一工程的炮弹引信厂,援建单位是:西安东方机械厂。西安东方机械厂是当时兵器工业部的顶梁柱。西安东方机械厂和西安黄河机械厂、西安昆仑机械厂、西安秦川机械厂号称西安四杰,兵工之最,盘踞着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广大城区。当年出了西安市和平门向东过了西安交通大学,就是东方、黄河、昆仑、秦川的地盘,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得益于西安东方机械厂的大力援助,如虎添翼、迅猛发展起来,是后几个分部中建设最快的分部。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位于当时的焦作-枝江铁路黄河铁路大桥的西侧第一条山沟里,现在距离小浪底水库大坝仅仅1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隐蔽。由于紧靠黄河,山沟宽阔,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物资便宜,便于建厂。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已经建成了几十栋生产、生活大楼。后来由于林的垮台、工程的下马,五三一工程第十一分指挥部也迅速解体,全体人
全体人马撤回西安,几十栋建筑散落在黄河北岸的沟沟壑壑,这座五三一工程最大的,也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引信厂从此销声匿迹。(内容来源网络)
我家老人确实是去了西安,后来去了山东
现在是造拖拉机零件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 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由黄河机电有限公司及其多个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参股公司组成。其前身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是&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家军工电子骨干企业。
&&&&&&& 目前的黄河集团拥有职工4000余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600多人。主要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仪表4800余台,拥有大型高、精、尖电子技术武器装备及民用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能力,具有铸造、精密机械加工、工模具设计制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电子装配、调试、CAD/CAM等多种工艺加工手段。
黄河厂自建厂以来,一直致力于电子军事装备的开发、研制和生产,成为我国电子军事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黄河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刘少奇、朱德、李先念、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厂视察。
&&&&&&& 进入八十年代后,黄河厂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保军转民之路。&黄河&的声誉再度鹊起。然而,企业&过顺&滋生的各种问题,加之内外部众多因素的影响,使&黄河&在其后的几年中迅速从颠峰向下跌落。到了1995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境地。
&&&&&&& 1996年新春伊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黄河厂实行军品民品彻底分离。以代志军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危难之时,撑起了二次创业,重振军工雄风的大旗。新班子认真总结了工厂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了工厂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工厂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为此,厂领导班子大胆而果断地对军品的科研、生产、管理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对军品研制、加工、检测等手段进行了系统化改造。几次改造先后投资1亿多元,引进美国HP工作站等高、精、尖设备、仪器、仪表,使该厂的综合科研生产能力提高到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为新一轮的崛起,积蓄了雄厚的实力。
&&&&&&& 从此,黄河人在&红旗不倒,成在96&的铮铮誓言的鼓舞下,多年压抑的工作热情迸发出来了,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涌现出了省级劳模代志军、李福康、白光业;市级劳模孟文峰、杨文斌、韩淑琴和十几名厂级劳模。他们工厂科研、生产大军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和鼓舞着周围的同志,使全体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以劳模为榜样,发扬黄河精神,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厂的科技进步及新品开发终于&一发而不可收&,从1996年至今,共有127项科研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产品的研制周期也大为缩短,过去需要十年研制的产品,现在只须两三年就可研制成功。
&&&&&&& 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黄河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近几年企业快速发展,生产连年上台阶,记录不断被刷新,军品产值与收入由1997年的1.2亿元递增到2005年的5亿多元。与此同时。在民品及其他行业的经营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目前,工模具产品、房地产开发、医疗器械产品、石油机械产品、体育器械产品、仿古文物系列产品和宾馆服务业,都具有了一定规模,黄河小学成为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和教学实验学校,黄河中学进入了陕西省重点中学行列。
&&&&&&& 为了实现企业跨度的飞跃,黄河集团正朝着&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第三步目标迈进。
陕西省西安市
电&&&&&&&话
029-9-8252176
传&&&&&&&真
网&&&&&&&址在西安黄河机器厂的“劳动实习”(西军电4652班&吴学恩)
在西安黄河机器厂的“劳动实习”
西军电4652班 吴学恩
1969年下半年,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学院和系里有关部门同黄河机器厂商定,我们四系652班由专业教员叶尚辉和我们班的指导员张诚带队到西安东郊黄河机器厂进行劳动实习。黄河机器厂又叫786厂,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后更名为电子工业部、工信部等),是专业生产军用雷达的国防工厂。我们四系二专业是“无线电结构设计与工艺”专业,我们班实际学习的就是“雷达结构设计与工艺”,到黄河机器厂实习绝对专业对口。我们边劳动边学习的两门课程:陶望平编著的《雷达结构与原理》和叶尚辉编著的《精密机械零件制造》。后来西电的“机电工程学院”就是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虽说黄河机器厂和我们西军电同在西安市,但我们西军电在西南郊,黄河厂在东郊,两个单位之间横跨西安城区,我们不可能每天跑来跑去。我们必须吃住在工厂,同工人们一起上下班。所以我们除要自带行李被褥以外,还得从学校拉床过去。工厂安排我们住在黄河厂的幼儿园里,幼儿园给我们腾出了三个大房间,男生住两个大房间,女生住一个稍小点的房间。我们把从学校拉来的上下床抬进房间,安顿好住下。西安东郊是五十年代由苏联帮助建成的国防工业城,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东方厂、秦川厂、华山厂、黄河厂和西北机器厂。在此2年之前,我在西军电文革临委会第二办公室(也叫外事办)办公,曾跟着办公室的领导到这一带调查工运情况,就多少了解了这一带的工厂。这些工厂的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有两条平行的南北方向的马路隔开,西边的一条路叫万寿路,这条路较宽大。东边的一条路叫幸福路,较窄一些。生产区在幸福路的东边,厂区大门都是面向西边。两条平行马路之间相隔近二百米左右,属于缓冲地带,在这缓冲地带中间有这几个厂的俱乐部、灯光看台球场、生活服务之类的辅助单位和设施。生活区都在万寿路的西边。唯有西北光学仪器厂(也是军工厂)的生产区,在万寿路西侧的北段与黄河厂东西对应。这几个工厂的家属区都在马路的西侧连成一片,通称为“韩森寨地区”,家属区南北方向的中间部位还有一座商业中心,也是有名的“韩森寨商场”。我们住宿的黄河厂幼儿园就在马路西侧韩森寨商场北边的14街坊。
三、劳动实习
我们实习学员主要分配在四连和五连两个车间,那时生产车间都叫做连队,车间主任叫连长,车间支部书记叫指导员,也算是军事化管理吧。我们三组的学员都在四连劳动实习,这个车间主要是机械加工,也就是机械零件制作,工种涉及车、铣、刨、磨、钳、板金等,还有齿轮加工机床:滚齿机、插齿机、刨齿机等。大部分同学都是从车工开始干起,较为熟练后再转换其它工种,其实这些工种我们并不陌生,在刚进入西军电的时候,就已经在实习工厂操作过一遍,只是熟练程度和加工精度还远远不如师傅们干的好。车间里的高级工匠师傅对我们要求还是很严的,比如我跟的六级工的车工师傅,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让我在旁边看,不让我上车床操作,我只好拿起铁屑钩子一边看一边勾铁屑。他本来就带有一个徒弟,这个徒弟是工厂的管理人员下放劳动的,车床上大部分的活他都拿得下来。后来师傅就让他的徒弟教我如何磨车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车工的各种刀具磨得好坏,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速度和精度,还有光洁度(粗糙度),所以磨刀是干好车工的基本功,什么前角啊,后角啊,刀刃的长度宽度等等,但我始终没有掌握好车床刀具的磨刀技术。工厂上午八点上班,我们每天最少提前十分钟到达岗位,先把卫生打扫好,把机床擦拭干净后再往导轨和注油孔加注好润滑油,并将车床启动低速运转一会。准备好一切前期工作,以便师傅开始干活。车床周围的地面卫生是每天下班时必须打扫干净的,下班前车床也要擦拭干净后关掉电源,同时将工、卡、量具也都要擦拭干净,整齐地摆放到工具柜里的相应位置。这些辅助工作,我们作为劳动实习学员必须积极主动多干一些。所谓劳动实习,其实叫劳动实践更确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班劳动,在机床上加工零件,基本没有和技术部门的人员一起探讨过雷达产品的设计、工艺和组装调试等问题。当时,黄河机器厂主要生产军用警戒雷达和炮描雷达。每隔一段时间,在叶尚辉教员的带领下,到组装车间浏览一下,或到雷达实验场参观一下,再结合参观的实物,讲两节理论课程。偶尔,也请工厂技术人员讲解雷达零件加工精度与组装、调试的难易程度的关系。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雷达产品还比较落后,在实战应用中还要充分发挥人的决定因素。我军向来有机智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即使武器落后,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作用,有力的打击来犯之敌记得在抗美援越的战争中,当时从越南前线换防回来的部队曾在我们学院作报告,还让我们参观撤换下来的被美国飞机炸坏的雷达,上面还有我们战士留下的血迹。报告中介绍,我们的雷达还是比较落后,功率小,扫描距离有限。往往我们还没有侦察到敌机信号,而敌人就先扑捉到我们的信号,从而受到敌机的扫射和轰炸。但我们凭着人的机智勇敢,将阵地布置成雷达群,平时只开动一部雷达运转,引诱敌机深入,一旦敌机接近阵地,值班雷达发现敌机信号,通知其他雷达群大部或全部同时开机运转,共同扑捉敌机信号,同时引导高炮群向敌机开炮,一打一个准。但是,起引诱作用的值班雷达往往容易受到攻击。因为我们是学雷达的,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更应该把雷达的课程学好,以便为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也倍加珍惜在雷达厂的劳动实习。车间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雷达上的零部件,主要是雷达的随动系统,传动机构。我们同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虚心向工人师傅们学习,上班先到,下班后走。我们干活积极主动,师傅们也关心我们,特别是在安全方面经常提醒我们。比如,在车床上干活,绝对不能戴手套,有不少因戴手套手指被切断的例子。还有对于不断屑的铁屑,只能用铁钩子钩,绝对不能用手拽或用脚踢。师傅还说:有人曾经用脚踢不断屑的钢屑,竟将脚后跟的一根筋割断,几乎成了残疾。在车工班的车床上干了有一个多月,我就调换到钳工班,学习划线、钻孔、打毛刺,见习齿轮加工等。好在钳工可以坐在凳子上干,车、铣、刨、磨是不允许坐的,机床跟前不允许放凳子。一站就是半天,腿都是僵硬的。那时工厂都有开水房,用锅炉烧开水,每个车间都由后勤人员轮流值班拉开水,深绿色的大圆搪瓷保温桶放在架子车上去拉,拉回来放在车间的一头职工们拿着自己的水杯到保温桶处去接开水。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热,工厂有降温措施,每天都有冰棒和冰凉的酸梅汤供应,味道不错,是免费的。去拉冰棒或酸梅汤也是用大圆保温桶,因为它不仅对热的开水保温,对冰冷的食品也能保温在冰冷状态。当然,车间里还有电风扇,边摇头边吹风,也挺凉快。
四、工厂的年轻人在黄河厂,除了岁数大点的师傅以外,年龄和我们相仿的年轻人,还有三拨。一拨:是从陕北招来的学工,女的较多,而且长的漂亮,面部红白,端庄秀丽。那时我才听师傅们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说法,原来那批女娃都是从榆林地区米脂县招工来的。你说,陕北榆林那块儿又穷,风沙又大,气候干燥,姑娘怎么长得那么漂亮?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二拨:是从长安县农村招来的亦工亦农,这大半也是刘少奇提出的和半工半读如出一辙。名义上是农忙时回生产队劳动,抢收抢种等,农闲时就在工厂当生产工人。其实他们自打到工厂以后,从来就没有回农村干过农活。但他(她)们的合同是三年,三年学徒出师了,能顶班干活了,却合同到期了,工厂硬是让他(她)们卷铺盖回家,这不是极大的人才浪费、工厂的损失吗?他(她)们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和师傅们难舍难分地将行李装上卡车回家了。他们一走,积累了很多零件都赶不出来了。我到钳工班跟的师傅是一位40多岁的女班长,她带的两个女徒弟就是长安县来的亦工亦农的学徒工,她们对各种零件的各个工序都干的非常熟练,平时已担负起主要工作任务,我跟她们学了不少钳工技能。但她们也不能例外的离开了生活、工作三年的工厂。三拨:是从沈阳航空技术学校分来的男女学生,有二百多人吧,都是东北人。
这帮人在黄河厂横冲直撞,特别是男生,一般无人敢惹。我们来工厂劳动实习,与他们无厉害冲突,应该各自相安无事。但一度曾两次在职工食堂排队买饭,他们起哄、排挤我们的女生,甚至将女生自己的或别人的刚从窗口打出来的稀饭,拥挤得撒在衣服上。于是我们本来在别的各个窗口排队买饭的同学一起围了过去,我们严厉警告、斥责他们说:“你们想干什么?有胆量冲我们男生来!有本事我们到食堂外边去比试!”因为我们班干什么事都是人心很齐的,人心齐泰山移嘛!我们觉得,工厂的工人们怕他们,我们可不怕他们。估计他们也知道西军电“黄恐队”的厉害,看到我们这阵势也不是好对付的,自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寻找我们的麻烦了。当然,这些害群之马,也是沈阳航空技术学校学生中的少数,他(她)们中的大多数在车间和我们相处的都还不错。说来有趣,我们几十个男生竟没有一个在黄河厂找到对象的,而我们的女生却在黄河机器厂找到了一个男生。那个男生也是沈阳航空技术学校分来学生,名字叫金鹤,当时大家都称他为“金丝鸟”,被金丝鸟叼走的是我们班的一位班干部,叫朱安琪,在班上大家都称她为“猪头”,是“朱头”的谐音,因为她不仅是我们班上的学员干部之一,还是四系革委会的委员。朱安琪毕业分到了临潼的一个研究所,后来解决两地分居调到黄河厂,在黄河厂科研技术部门工作到退休。金鹤这个人很实在,在我们班每次聚会时,他都陪同朱安琪一起来,和同学们都很亲热,很随和,说得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金工。
五、职工食堂
黄河厂有两个较大的职工食堂,位置都在生产区大门口的一侧,食堂伙食还是相当的不错,中午米饭、馒头,都有肉菜,早晚都有高粱米稀饭和馒头。每天早上从幼儿园住处带上饭盒到厂区方向的食堂排队买饭,吃完早饭就进厂上班,中午下班后在食堂吃完饭,回到幼儿园休息。下午下班后在食堂吃完晚饭,然后回幼儿园住处。在黄河厂三个来月从没有上过夜班。
六、幼儿园
黄河厂是个大厂,幼儿园有很多班,我们和幼儿园的老师、阿姨都混熟了,有些孩子也混熟了,特别是那个看大门的黑龙江东北老头,岁数大了,有点驼背,眼睫毛都是白的。他有个闺女在厂里上班,他的女婿是在西藏工作,每次回来探亲都是乘坐飞机。我们下班后常和老头在一起唠嗑,他很像电影《暴风骤雨》里的一个角色,也有点像老电影演员赵子岳。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工厂办社会,幼儿园是工厂办的,基本是免费。小朋友一日三餐都是在幼儿园吃饭,每天伙食都改变花样,每到周六晚饭后,还另外发放一些面包、蛋糕、或麻花之类的点心,家长来接孩子都是高高兴兴的。
七、爬华山
在黄河厂劳动期间,利用礼拜天,我们班分批去爬华山。我们那一批有16个人,3个女生,13个男生,(其中外单位1人)。深秋时节,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在食堂把要带的馒头买好,在街上买一些榨菜疙瘩,用饭盒装好(那时没有塑料袋之类的污染物),再将军用水壶装满开水。下午提前离开工厂,在西安东站爬上一列货车,蹲在车厢里,一路向东哐哐咚咚,走走停停,不多时就到了华山车站。我们下车后,还得沿着铁路往回走,因为上山的路在西边的那个山沟里。自古华山一条路,要上华山,就只能走这一条路。到了山口,就遇到前前后后一群群的人往山上移动。因为有很多校友都描写过爬华山的回忆文章,在此,我就不啰嗦爬华山的详细过程了,只简单晒晒我们照的几张照片给校友们看看。第一天晚上我们爬到半山腰的一座破旧寺庙住下,深秋的夜里气温较低,加上山上有风,觉得格外寒冷。我们在四周检了很多干树枝,堆到院子里,院墙已经倒塌,三面透风。我们用干草引火,点燃树枝,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休息、睡觉。男生轮流值班,手持树枝棍棒,注视周围动静。一夜篝火通明,天不亮就叫醒大家,扑灭篝火,带好东西赶紧爬山,要赶上到北峰看日出。
下面这一张就是星期日早晨刚爬上北峰,面向东北方向看日出的时候拍摄的
前排自左至右:黄依、韩玉兰、华桂芳
中排自左至右:罗文祥、杜尚飞、外单位的人、王涛后排自左至右:朱大燧、谈关华、刘庆龙、姜志明、孔庆河、王凯占、卢啟梅、刘全胜、吴学恩
下面这一张是在向南峰转移的过程中拍摄的
左起:卢啟梅、孔庆河、杜尚飞、朱大燧、吴学恩
下面这一张是在西峰顶上拍摄的,后面的房子是当时的华山气象预报观测站
自左至右:前排:黄依、韩玉兰、华桂芳(三位女生)中排:卢啟梅、王涛、外单位、吴学恩、刘庆龙、孔庆河后排:朱大燧、罗文祥、谈关华、刘全胜、姜志明、杜尚飞、王凯占
下面这一张是在攀爬苍龙岭中休息时坐在台阶上拍摄的
按实际座次排:前面两位:左起:吴学恩、孔庆河 中间四位:左起:王涛、罗文祥、杜尚飞、卢啟梅
后面二位:左起:外单位、谈关华
总之,华山的五个山峰(北、东、中、南、西)都爬上了;几个险峻的通道都穿过了,比如:千尺幢、苍龙岭等;几个破烂的寺庙都进去看了;特别是鹞子翻身的地方,要翻下的那个陡壁,是小于90度倒角,而翻下去能站人的那个平台,不到两米宽,平台的边沿没有栏杆,往下看是无底深渊,石头、杂草、枝枝叉叉的大小树木都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站在鹞子翻身的上面往下看,腿都发软,胆量小的人是不敢往下翻的。只有部分同学翻下去了,我是其中之一。爬过鹞子翻身这危险一关,就可以沿着一个山脊小路,走到一个很小的房子跟前,这个小房子是用金属整体铸造而成。据说叫什么下棋亭,但它的形状根本不是亭子,很像土地爷之类的山神小庙。在整个上山、下山的过程中,只有头一天晚上在接近休息的半山腰,遇到一个农民熬了一大铁锅玉米糝糊汤卖给过往行人,我们每人都买一碗吃,此外,在山上的一天,都是吃自带的馒头和榨菜,喝自带的凉开水。有的不够吃,有的吃不完,就互相均衡一下。那时,整个山上没有任何售卖食品和其它物品的。当然,上华山旅游,也是免费的。下午下山,在山脚下的寺庙转悠一会儿,又爬上一列货车返回西安东站,再步行回到黄河厂幼儿园的住地。
八. 转移到西北国棉五厂劳动
我们班到黄河厂劳动实习,算是有先见之明。在我们到黄河厂之后不久,根据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的通知要求,各大专院校的学生都要下厂劳动,支援棉纺织企业。这时,各大学里只剩下64、65两届学生,都全部下到棉纺织企业,陕西是棉纺织大省,纺织企业最多,棉纺织生产任务也最重。当时我们听说,要求大学生下去支援棉纺织企业,是国务院安排的,周总理指示的,因为我国要在1969年的棉纺织总产量上超过美国,要完成这个指标有一定困难,所以,要大学生下去顶班劳动,人员轮流上下班,机器不停,增加产量。我们西军电的所有学员班都下去了,四系64级的两个班可能都在西郊三桥一带的国棉厂劳动,4651班是在火车站北边的陕棉十一厂劳动。学院里空空荡荡没有了学员,也就没有了生机。我写的“我所经历的西电最萧条时段”就是这一时期。偶尔礼拜天回学校看看,那个冷清,那个荒芜,让人感到另一番滋味。我们还一直庆幸我们班提前到黄河厂劳动实习走对了路,既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又是常白班,还有礼拜天休息。可哪里想到,快到年底时,我们还是没有躲过下到棉纺织厂的命运。我们接到系里通知,让我们就近转移到东郊纺织城的西北国棉五厂劳动。说到东郊纺织城,回过头来,讲一下在黄河厂劳动时听说的两件事:
(一)开头在“进厂”一节里我介绍了东郊一拉溜五、六个大的国防企业,国防企业是重工业,相对女工较少,男同胞找对象就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陕西省向国务院打报告,在更东边一点的灞桥附近筹建纺织城,纺织企业当然女工多。国防城与纺织城的距离有三站公交车程那么近,这样就让两个城的男女互补,解决男
女之间找对象难的问题,纺织城就是这样建起来的。纺织城有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和印染厂。但总的说来,还是纺织城的女工多,我们在西北国棉五厂还是见到少数大龄女工没有找到对象。
(二)从黄河厂的十字路口沿着东西方向的长乐路向东,过去半坡村遗址,就是纺织城。在清理阶级队伍期间,黄河厂后勤部的一位领导,由于经济问题被隔离审查,一隔离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隔离期间都是他在黄河厂的老婆送饭。一天,突然一位年轻点儿的妇女抱着小孩来到黄河厂后勤部,询问孩子他爸怎么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也没有消息。这一问可好,暴露了那位后勤部领导不但有经济问题,还有重婚问题。这个抱小孩的妇女就是纺织城的女工,平时每个礼拜天这位后勤领导回纺织城的“家”,对黄河厂的老婆谎称周日值班或出差,周一至周六就在黄河厂的家吃饭、睡觉。所以一直掩盖的很严实,没想到突然被隔离,那年月家庭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有人看管着不可能有机会写信发信,纺织城那边不见人回家,自然会来寻找,重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话归正传,我们拿着系里的介绍信,先到国棉五厂联系并安排住处,接着与黄河厂接待部门接洽结束实习,随即从黄河厂幼儿园将床铺和行李由学院派来的卡车转运到纺织城的西北国棉五厂。我们全部被安排在国棉五厂的织布车间劳动,这个车间大的很,有多少台织布机我已记不准确了,好像是500台吧。但记得是当时亚洲最大织布车间。车间是个巨大的长方形布局,在车间的任何一边墙壁处,都看不到对面的墙壁,可见车间对边的距离有多远。车间虽大,但密闭较好,再加上锅炉房的管道一直送着蒸汽,所以车间里温度和湿度都比较稳定,也就说车间里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因为空气干燥容易造成断线,既影响织布的质量也影响进度。但温热、潮湿的空气对人的感受很不舒服。我们干的都是装梭工,那时还没有无梭织布机,每台布机的右手边都有一个一尺多高的装梭盒,要7、8个梭子才能把梭盒装满。装梭工必须保证装梭盒里始终有数个梭子,最好是满的。梭子里的线是纬线,经线是已经排好装在布机上的,开机以后,装梭盒里最下面的那个梭子就进入上下经线交叉的空挡里,左右自动穿来穿去,并将拖出的一根纬线留在整排经线之间,被经线交叉锁紧,这样随着纬线反过来复过去的被经线锁紧,经纬线交织就成了布匹。纺织工都是女工,但确实辛苦。当时有一句流行语:纺织女工是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意思是说纺织女工干的活,比轻工业的工作重,比重工业的工作轻。我的体会是她们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比重工业的军工企业干的活轻。织布车间的主要工种有两个,都是女工:挡车工和装梭工。其它运纱工、收布工、维修机工和维修电工等都是辅助工种,轻松的多。先说挡车工,一个人要看管30台织布机,马不停蹄的来回穿梭于30台布机之间。任何一台机器的任何一根经线或纬线断线,布机就自动停机了,挡车工就要保证这30台布机不能有停机现象。任何一台机器停机,她必须第一时间立马赶到这台机器跟前,找到断线头迅即将断线接好,使机器立刻运转起来。她们接线的技巧太熟练了,只看到她的手指一绕瞬间就接好了。她们在保证不能停机的同时,还要随时检查每台机器织出来的布面质量,手里拿着一把有弹性的专用小剪刀,对布面上任何一个小疵点都不能放过,有线头、小绒球、细毛毛等随时将其清理干净。她们根本没有停下脚步的间隙,一班下来要走多少路程?那时候还没有带轨道的小车可坐,全凭着两条腿跑来跑去,真是腿快、眼快、手快。再说装梭工,一个熟练的装梭工也得看管近30台的织布机,一般人员也得看管20台。装梭工比挡车工更辛苦,挡车工的级别好像比装梭工的级别高,因为挡车工一般都是从装梭工升上来的。装梭工的工作就是用小车推着装满棉纱的线管,到自己所分管的每一台机器跟前,将线管装进机器退出来的空梭子里,并将线头弹进梭子一端的小圆孔(直径2mm)里,使线头露出在梭子外面一截,再放进装梭盒里。其难度就是如何把线管的线头弹进小圆孔,开始我们怎么也弹不进去,线头出不来,急得直用嘴巴对着小圆孔吸出线头来,可这样太耽误时间。因为装梭工必须保证每台机器的装梭盒里始终有几个梭子存在,否则,纬线一完,装梭盒里没有后续梭子进入机器经线之间,机器便会停顿下来,这个责任可不是挡车工的,而是装梭工的。我们所有来劳动的学员都分配到织布车间做装梭工,先跟着师傅学习。那么大的织布车间,进去只听哗哗哗的一片响声,其它任何声音都听不到,感到难受就用纸或棉花塞着耳孔。带我们的师傅大都是年轻的女工,她们教我们干活,除用手比划或手把手的教外,还得对着我们的耳朵说话,甚至嘴巴都贴到耳朵上,可我们问她们问题就不好意思对着她们耳朵太近,她们都习惯了,很大方。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逐渐熟练了,每人也分管十几台机器,负责装梭子,那个线头也不用嘴巴吸了,弹的满顺利。纺织厂的三班倒我们真的很不适应,今天白班,明天前夜班,后天后夜班,倒的晕头转向,根本休息不好,没有多长时间,人都消瘦多了。工厂食堂里,每天夜晚都有两次夜班饭供应,伙食大都是肉面条或宽面片。澡堂子每天都可以洗澡,是免费的。要说,纺织厂里男人反倒舒服,稀稀拉拉的几个维修钳工和维修电工,偶尔在车间里转悠转悠,只有哪台机器零件损坏、故障停机,他们才忙活一阵进行修理,平时可真是吊儿郎当,优哉游哉!直到元旦过后,大概完成了全国棉纺织总产量超过美国的指标,我们才从西北国棉五厂撤回学校,其它各班也都陆续回到了学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