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的兴衰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近代史简述论述题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8:44: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中国近代史简述论述题.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材料五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上海研究资料》材料六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乐乐题库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知识点 &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习题详情
25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1.6%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材料五&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上海研究资料》材料六&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Array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山大附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第28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第一问考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民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第二问考察学生阅读归纳信息的能力;第三问材料提供思考范围,主要依据教材分析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主要考察你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相似的题目:
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依旧具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婚礼形式删繁就简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恋爱自由成为时尚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说明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材料五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上海研究资料》材料六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材料五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上海研究资料》材料六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相似的习题。被忽视的《南京条约》第一条:隐藏国运兴衰规律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洪振快
  在172年前的今天,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探求强国御侮之道、重塑民族尊严的历史。为此,中国人遭受许多挫折,走过不少弯路,付出了极其高昂的学费。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国运兴衰、民族荣辱的规律,其实就隐藏在《南京条约》的第一条(或称第一款)中。
  一、《南京条约》第一条:被忽视的重要条款
  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双方在泊于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Cornwallis)上签署停战协议,史称《江宁条约》,也叫《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一共13条。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南京条约》是一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见证。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南京条约》也有其复杂性。比如其第一条,中文本是这样表述的:“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这就是一条一直被忽视的重要条款。一般人未必看过《南京条约》原文,自然不可能引起重视,而专业的研究,如一部以65万字的宏大篇幅“对《南京条约》及附约的每一款项的来龙去脉进行逐次的考辨”的专著――《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郭卫东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对这一条也仅有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南京条约》第一款是礼节性的和好关照,停战宣布。”然而,这一条难道真的仅仅是“礼节性的和好关照,停战宣布”吗?
  以笔者愚见,事实远非如此简单,这一条款实际上隐藏着国运兴衰的规律,深刻领悟了这一条的内容,也就破解了国运兴衰的大秘密。历史曾经给了我们提示,却因为我们缺乏悟性而错失了机遇。
  从表面上看,这一条款的前面部分――所谓的“永存和平”、“彼此友睦”只是套话,它看起来确实像是“礼节性的和好关照,停战宣布”。但是,它的后半部分“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却不简单。何谓“身家全安”?《南京条约》中文本的表述是模糊的。英文本《南京条约》第一条全文如下:
  ARTICLE I. There shall henceforward be Peace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Britain and Ireland,and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nd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who shall enjoy ful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ersons and propertywithin the Dominions of the other.
  中文本的“身家全安”,在英文本中是“shall enjoy ful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ersons and property”,这句英文的意思,是说人身(persons)和财产(property)要得到完全(full)的安全(security)和保护(protection)。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原来,它的意思是人身权(本文中所说的人身权主要是指人身安全的权利)和财产权要受到保护,而且这一点要由政府承诺并提供保障。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必须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这一条的要义是,英国公民在中国,其人身权和财产权要由中方提供保障;同样,中国公民在英国,英国政府也承诺保障人身权和财产权。应该说,这是合理的要求,也是平等的要求。
  英国人将这样的内容列入《南京条约》第一条,是因为他们极其看重这一点,而这在英国方面早在1840年2月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明确并确定下来了。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给侵华英军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与义律的训令的第3号附件――《对华条约草案》中是这样表述的:“第一条自今以往大不列颠?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第一编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0年8月版,第135页)除去中文翻译的表述差异,《对华条约草案》这一条与《南京条约》第一条实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由此可见,英国方面对这一条是如何看重,是一定要在条约的第一条加以强调的。但是,对于中方来说,却对这一条的深刻内涵完全没有领会。以钦差大臣耆英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理解英国人为什么要将之写在《南京条约》的第一条的原因,而负责翻译的人也根本不可能领会那几个看似简单的英文单词后面隐藏的重大历史奥秘。中英双方对这一条文的不同态度,刚好折射了两国的历史命运。英国人如此重视的内容,在中国人却几乎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甚至一直持续到169年后的今天,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条对于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重大意义。
  二、人身权和财产权:现代文明的根基
  英国人将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南京条约》第一条,典型地反映了英国人的思维,这个思维源自悠久的历史传统――一个英国人极其引以为豪的历史传统。
  英国对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甚至更早一些时候。日,一群英格兰贵族在泰晤士河边的一块牧草地上迫使国王约翰在一份包含63个条款的文件上盖上王玺(历史学家认为约翰未在《大宪章》上签字,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会写字,但肯定盖过王玺)。这份被称为《大宪章》的文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甚至可以看作是英国宪政乃至世界各国宪政的母体。当然,仔细追究起来,《大宪章》虽是1215年签署的,但它不过是对旧时英格兰国王与贵族权利、义务的重申,因此《大宪章》的思想早已存在。《大宪章》的意义,是以条文的形式将这些权利、义务明确下来,将习惯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而这开启了制度化约束王权的新篇章。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在1936年写道:“这是超乎君王之上,甚至连君王也不可抗拒的一条法律。”学界早有定论,宪政的真谛乃是“限政”――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最关键的是限制最高权力,《大宪章》开启了制度化限制最高权力之门,所以它受到持久而热烈的尊崇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英国作家梅尔文?布莱格(MelvynBragg)将《大宪章》列为“改变世界的12本书”之一,并写有这样一段评论:“《大宪章》所受到的尊崇已经维持了近800年的光阴,且不但在英国,也在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以及想要甩掉暴政、在法律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立国的其他各国中,奠定了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宪法基础。如果说有一件文书,通过长时间的法律试用和它如神话般强而有力的影响,塑造出一个凡是自由男女尽皆向往的世界,那就是《大宪章》。它所得到的共鸣是超乎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梅尔文?布莱格著:《改变世界的12本书》,中华书局2010年8月版,第46页)1989年,法国在巴黎举行《人权宣言》颁布200周年纪念大会。在大会上,法国总统密特朗自豪地说,世界的人权产生在法国。当时有几十个国家的政要在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顾外交礼节,马上站起来说,不对,人权产生在英国。撒切尔夫人说人权产生在英国,理由是充分的,就是因为英国早在1215年就签订了《大宪章》,确立了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为两项最重要的人权的地位。而撒切尔夫人此举,更是传神地表现了英国人以《大宪章》为荣的情怀。法国人以《人权宣言》为荣,英国人以《大宪章》为荣,则更凸显世界文明主流的价值观乃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大宪章》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是第三十九条和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大宪章》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等地位之人依据这块土地上的法律做出合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形式的损害。”该条确立了非经合法审判,不得被逮捕、监禁及其他形式的伤害等人身保护权,由此,英国国民的人身权利逐渐被确立起来。
  《大宪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余等之巡察吏或管家吏,除立即支付价款外,不得自任何人之处擅取谷物或其他动产,但依出售者之意志允予延期付款者不在此限。”该条规定对国王及其下属侵夺民财进行了约束,是对财产权的确认。
(责任编辑:UC001)
主演: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张庭/周海媚/张钧甯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唐嫣/李易峰/舒畅/陈伟霆/黄明
主演:瑞恩?高斯林/凯瑞?穆里甘/布莱恩?科兰斯顿
主演:周迅/黄晓明/谢依霖/隋棠
金星批陈赫离婚矫情
韩星涉性交易下车歌手3
盘点导师“抢人”手法
女友陪同学相亲被告白
杨阳洋立志做体操冠军
郭晓东自曝平凡出身
女星潜规则男演员
匆匆那年大结局
郑凯曝新片床戏
乔杉遭粉丝骚扰
社区热帖推荐
演绎别样性感……[]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