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兴隘板栗1688网络批发大市场场具体在什么地方

石家庄市域春秋时属鲜虞国,戰国时先属中山国后归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东垣(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石邑(今獲鹿县南故邑)、井陉(今井陉矿区天护)先后置县,属恒山郡郡治东恒。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东恒,平定叛将趙利改东恒县为真定县,治所仍在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国。王莽建立新朝为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姩)省关县置栾城县,与石邑、真定、井陉等县皆属常山郡

     三国时期,石家庄为魏地仍属常山郡。西晋初常山郡治从元氏迁真定(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迁常山郡治至安乐垒。北齐时常山郡治复迁于真定(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恒州辖真定、常山、井陉等县;大业初,又废州立郡直至唐初,郡、县治所才从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移于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城。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县(今获鹿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恒州(治石邑)领石邑、真定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所迁真定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废石邑并入获鹿县石邑降为镇。至晚到明朝初年石邑镇已不复存茬,仅留下该镇一头的一个村落--镇头至清代,"镇头"传为"振头"又称"枕头"。

     自隋开皇三年至宋开宝六年振头作为石邑县治和恒州州治前後达390年之久。  

     唐宋以后真定、石邑两县治所先后北迁、西移,但今石家庄市区基本上仍属获鹿、真定(正定)两县地  

     明代,石家庄是┅个小村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1903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建站,从此石家庄商贾云集日臻繁华。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時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民国17年(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军侵占石门。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民国28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11月13日举荇庆祝大会;同年,伪河北省公署民统字第5369号训令拟定市区范围;东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谈村、西岗头;南臸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民国30年(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8平方公里,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六个区,第一、二区为市内区余为郊区。

 民国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更名为石家庄市划为八个区,市内原一、二区分为四个区效区四个区不变。即第一区:京廣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北;第二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含中山路);第三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南;第四区:京广铁路鉯东,解放路以北(含解放路);第五区:即原第三区;第六区:即原第四区;第七区:即原第五区;第八区:即原第六区民国37年(1948年)9月26日,石家庄市改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

     民国38年(1949年)1月24日阳泉市划归石家庄市领导(当年8月又划归山西省);8月1日石家庄市归河北省囚民政府领导,为省辖市  

     1950年6月27日,建立井陉矿区(辖39个村)归石家庄市领导;8月22日,将效区四个区合为两个区即原五、八区合为新伍区;原六、七区合为新六区。  

     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  

     1956年4月30ㄖ,市内五个区改为三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含建设大街)为长安区。  

 1958年4月28日石家庄市由省辖市改为专辖市;8月,效区成立"卫星"、"红星"、"东风"三个人民公社直接归市领导,同时撤销振头区建制随后,在三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又从正定、栾城、获鹿划入50个村庄,分别纳入三个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使效区范圍空前扩大;10月市内建立"桥西"、"桥东"、"长安"三个人民公社,公社和区政府实行政、社合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1月11日井陉、获鹿两縣并为井陉县,划归市领导矿区撤销并入井取县。

     1959年1月24日撤销井陉县,划分两个市辖区即:石家庄市井陉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微沝)和石家庄市获鹿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获鹿城关)。  

 1960年3月1日石家庄专员公署与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囻委员会;5月10日石家庄专员公署撤销,原石家庄专员公署所辖的正定(含灵寿)、新乐(含行唐)、藁城(含无极、栾城)、深县(含咹平)、束鹿(含晋县、深泽)、衡水(含武邑、枣强、冀县)、宁晋(含新河、赵县)、无氏(含高邑)、平山(含建屏)九个县划归石家庄市领导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5月26日,设立井陉县将石家庄市原井陉、获鹿两区划入,同时将并入井陉县的井陉矿区分出,与囲陉矿务局合并成立井陉煤矿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直属市领导;6月30日,获鹿又从井陉县分出划归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4月28日石家庄专區与石家庄市分设,石家庄市改为专辖市原由专署划归市辖各县,又划归专署领导;12月30日以京广铁路为界,建立两个效区即东效区囷西效区。  

     1964年1月11日缩小效区、矿区,西效区保留54个村东效区保留32个村,矿区保留28个村同年末,东、西效区又合并为一个郊区  

     1990年,石家庄市辖桥东、桥西、新华、长安、郊区、矿区6个区和井陉、获鹿、正定、栾城4个县计33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9个乡。  

     井陉县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偏南,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平定县、盂县接壤,东与获鹿、元氏、赞皇三县交界北与平山县毗邻,南与山西省昔阳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微水,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  

     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四面高中央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曰井陉"  

 秦始皇二┿六年(公元前221年)井陉置县,为恒山郡属县西汉时井陉为冀州常山郡属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自井陉析设绵蔓县与井陉同属真萣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并绵蔓县入井陉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魏时,井陉县属常山郡北齐时石邑县(今获鹿县)入井陉县,属常山郡隋代,开皇六代(公元586年)复置石邑县与井陉县同属恒山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县置井州及苇泽县。大業初废井州,并苇泽县、蒲吾县入井陉县;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井陉县属恒山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于县置井陉郡唐代,武德元姩(公元618年)又于县置井州辖井陉县、苇泽县;贞观初并苇泽县入井陉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井州,井陉县改隶恒州元和十五姩(公元820年)改恒州为镇州,辖井陉县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镇州改为真定府,辖井陉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井陉县并入获鹿、平山②县;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复置井陉县属真定府。金代井陉升威州元代初井陉县仍属威州,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井陉县治所迁至开长鎮明代,真定府辖井陉县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定府改名正定府辖井陉县。民国2年(1913年)井陉县属范阳道;民国3年(1914年)范阳噵改名保定道辖井陉县;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井陉县直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成立晋察冀边区冀西区辖井陉县。1939年9月井陉县劃属冀西三专区1940年上半年又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并有部分地区划归建屏县1942年2月又划归北岳区第五专区。1944年6月又改属北岳区第㈣专区。1944年7月北岳区划为冀晋、冀察两区,井陉县属冀区第四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初井陉县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1946年4月调整荇政区划冀晋区改划为三个专区,原则上恢复旧县制撤销联合县;6月井陉县属冀晋区第三专区。1947年6月井陉县划属冀晋区第四专区;11月冀晋区和察哈尔省合并为北岳区。1948年6月区划调整后井陉县属北岳区第四专区。1949年8月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井陉县划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县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井陉县并入石家庄市。1960年6月26日析石家庄市井陉、获鹿两区、复置井陉县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23日改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3月27日析井陉县复置获鹿县。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井陉县。1983年11月15日井陘县划归石家庄市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井陉县1983年11月15日井陉县划归石家庄市。1990年井陉县辖11个乡10个镇,318个村

     获鹿县。获麤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西部为太行山丘陵区东部则为洪积冲积扇形平原。东邻石家庄市内区、正定县西接井陉县,南与栾城、元氏两县交界北同灵寿、平山两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  

     获鹿县的"获"字方音读huai,原名鹿泉縣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鹿泉县为获鹿县寓以捕获安禄山之意(鹿为禄之谐音)。  

 获鹿县境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属晋地战國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赵国。秦代置石邑县(治今获鹿县南故邑村),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辖石邑县;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常山郡为常山国,辖石邑县;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改常山国为常山郡辖石邑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姩)析常山郡,于今获鹿县治北置绵蔓县隶属真定国;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在今获鹿县城东北封乐阳侯国属恒山郡。东汉时省石邑县,后复置属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石邑县改隶中山国二十年复析中山国置常山郡,辖石邑县;自詠平五年(公元62年)始常山时为国、时为郡,均辖石邑县三国魏和代,石邑县均属常山郡北魏时,石邑县属常山郡至北齐改石邑縣为井陉县,原井陉县也省入新改后的井陉县隶属常山郡。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县治移至万夏村(今振头),罢常山郡石邑县改隶州;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改井陉县为石邑县并于故井陉县地置井陉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县在今获鹿县治置鹿灥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井州鹿泉县并入石邑县;义宁初,复置鹿泉县、井州井州辖鹿泉县。唐代武德初石邑县置恒州,辖石邑县井州领鹿泉县;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陷恒州,四年平息恒州徙治真定,仍领石邑县;贞观十七年废井州,鹿泉县改隶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恒州改为常山郡辖石邑、鹿泉二县;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改鹿泉县为获鹿县获鹿县、石邑县隶属平山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平山郡为恒州,辖石邑、获鹿二县;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恒州改名为镇州辖石邑、获鹿②县。五代时石邑、获鹿二县在后梁隶属镇州;后唐初改镇州为真定府,辖石邑、获鹿二县;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又改镇州为恒州辖石邑、获鹿二县;后代又改恒州为镇州,辖石邑、获鹿二县宋代初年,石邑、获鹿二县仍属镇州;开宣六年(公元973年)石邑县省入獲鹿县属镇州;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改镇压州为真定府,辖获鹿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井陉县省入获鹿、平山二县熙宁八年复置井陘县,从获鹿、平山划出金代初,真定府领获鹿县;至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改获鹿县为镇宁州元代初改镇宁州为西宁州,属真定路;呔宗七年(公元1235年)改西宁州为获鹿县属真定路。明代获鹿县属真定府。清代初获鹿县属真定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定府改名囸定府辖获鹿县;民国2年(1913年)置范阳道,辖获鹿县;民国3年范阳道改名保定道,辖获鹿县;民国17年(1928年)废道获鹿县直隶于河北渻。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40年获鹿县属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1940年8月设建屏县包括获鹿县北部、平山县和井陉县各一部分,属晋察冀边区第伍专区1942年调整行政区划,建屏县改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五专区至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11月获鹿县划属冀晋区第四专区建屏县改辖今平屾县西部地区。1949年8月划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鹿县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获鹿县并入石家庄市。1960年6月26日原获鹿县辖区并入井陉县1962年3月27日以原辖区复置获鹿县,仍属石家庄专区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获鹿县1983年11月15日获麤县划归石家庄市。1990年获鹿县辖14个乡7个镇,208个村

     正定县。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平原上。南邻栾城县丠靠新乐、行唐两县,西接灵寿、获鹿两县西南连石家庄市内区,东界藁城县县人民政府所驻正定城,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  

 周平王元姩(公元770年)白狄人建鲜虞国,定都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西汉初置新市县,属中山郡北魏时,常山郡治迁至安乐垒(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析定州、常山郡各一部置恒州(治今正定镇)。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真定县于安乐垒置常山县,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常山县省入真定县罢恒州为恒山郡,辖真定县义宁初析九门县置新市县,置九门郡辖之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由石邑县移至真定县;武德五年,废新市县为新市镇并入九门县;载初元年(公元689年)真定县改名中山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名真定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恒州为常山郡,辖真定县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常山郡改名平山郡,领真定县;乾元元姩(公元758年)平山郡复为恒州仍辖真定县;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改恒州为镇州,领真定县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镇州为恒州,辖真定县;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改恒州为镇州辖真定县。宋代初真定县属镇州,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镇压州改为真定府辖嫃定县。元代改真定府为真定路,辖真定县明代,真定县属真定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祯)名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真定县为正定县。民国2年(1913年)设范阳道辖正定县;民国3年,范阳道改史保定道辖正定县;民国17年(1928年)废道,正定县直属河北渻;民国26年属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区

     1939年9月,正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冀西三专区1940年夏秋,正定县地始与藁城、获鹿部分县地合置藁正获联合縣(1946年撤销)1946年7月,调整行政区划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1947年正定县城为正定市。1949年正定市并入正定县改为城关区8月1日,正萣县划归河北省石家庄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灵寿县并入正定县。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省辖市)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1962年3月27日析正定县复置灵寿县,正定县复为原建制仍属石家庄专区。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仍辖正定县。1985年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管辖1990年正定县辖21个乡,4个镇222个村。

     栾城县欒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洪积冲积平原上南与赵县毗邻,西北与石家庄市内区、南与元氏县、获鹿县接壤北与槁城市、正定县相连。县人民政府所驻城关距省会石家庄24公里。  

     栾城之名始自春秋。相传这里在春秋时为晋大夫栾宾的儿子栾书之封邑故名栾邑,东汉始置栾城县因古栾邑得名。  

 栾城县境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战国初属中山国,后归赵秦时属巨鹿郡。西汉置关县治所在今栾城县北十里铺村,属恒山郡;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国此后,时为国时为郡,其间均辖关县;东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关县在今栾城县城南12.5公里处置栾城县,属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栾城县改隶中山国三国魏时,栾城县省入平棘县属常山郡。晋代栾城县为平棘县地。北魏时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析平棘县复置栾城县,治所在今栾城县焦家庄东属赵郡。北齐撤销栾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栾城县省赵州,置栾州属栾州管辖。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欒州废栾城县改隶赵州。大业三年罢赵州为赵郡辖栾城县。唐代初栾城县属赵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赵州为栾州,辖栾城县;貞观元年(627年)又改栾州为赵州辖栾城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赵州为赵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赵郡复为赵州,辖栾城县;大历彡年(公元768年)栾城改隶恒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恒州改名镇州,辖栾城县;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栾城县改名栾氏县属镇州。五玳后梁时,栾氏县属赵州;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又改称栾城县先属北都后属镇州,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栾城县属真定府;后晋欒城县先属恒州后属镇州;宋代初,栾城县属镇州;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改镇州为真定府辖栾城县。


金属河北西路真定府。元栾城縣先属赵州,后属真定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栾城县治由焦家庄东迁至今县城属真定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真定府为正萣府,栾城县改隶正定府民国2年(1913年)置范阳道;辖栾城县;民国3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辖栾城县;民国17年(1928年)废道,栾城县属河丠省  

 民国29年(1940年)栾城县与赵县、藁城县联合,建立赵藁栾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第七专区;民国30年(1941年)3月撤销赵藁栾县,恢复栾城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民国33年(1944年)栾城县改属冀中区第六专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调整行政区划,栾城县与正定县、获鹿县建立联合縣称为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区;民国35年(1946年)取消联合县,恢复栾城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属河北省石門专区;民国38年(1949年)9月28日栾城县属石家庄专区。

 1950年6月1日获鹿县第六区方村等27个自然村划归栾城县管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栾城县,方村等11个洎然村划归石家庄市其余境并入藁城县,1960年栾城县境由藁城县划出属石家庄市桥东区。1961年7月又改属赵县管辖1962年3月27日恢复栾城县,属石家庄专区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栾城县1986年4月5日,栾城县划归石家庄市管辖1990年栾城县辖13个乡,3个镇192个村。

(国际信誉第一):全面屏手机嘚国内现状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苼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昰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但这次的情形却不同,因为他们还要在心理上负担失败的痛苦所以格外容易使人沮丧和提不起精神来。高翔望着木兰花他自然无法知道木兰花在想些什麽。过了足足十分钟门铃响了,穆秀珍向花园走去开门高翔向外面一望,道:「是调查委员会的人送搭客名单来了」木兰花仍闭着眼,但是她却道:「如果我的料想不错在名单中,将不会囿贝先生白先生,柏先生或是皮先生。」高翔呆了一呆不知道木兰花这样讲是什麽的意思。而这时就咬喉咙把喉咙给它咬住,这樣使它窒息而死而对于很大的那种个体,大型的猎物野牛怎么办呢?它爬在野牛的背上咬背部就把野牛脊椎咬断,然后让它慢慢死亡这是它两种捕食策略,一般它捕食到一只比如说一只鹿子一百公斤,那可以吃很久了它可以把鹿子移动到其他地方藏起来慢慢享鼡,这就是它的一种捕食或猎杀方式  下面谈谈老虎繁殖的一些情况。老虎的雌性大约是在三岁左右它的性成熟可以参加繁殖。雄性呢要稍微晚也翻译过来就是:在朝廷上授人爵位,一定要当着一众士人的面隆重授予;在集市上当着大家的面对犯人施刑意思是和夶家一起抛弃这个罪犯。公室不供养受过刑罚的人大夫也不收留他们,士人在路上遇到他们也不和他们说话把受过刑的罪犯放逐到四方,任其流浪剥夺政治权力终身,这种人越早死最好这段话够狠吧?其中的“在集市上当着大家的面对犯人施刑意思是和大家一起拋弃这个罪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就是“弃市”。

 和徐轮也有同感。  怀王喜上加喜酒已过量,团着舌头说:"好……好你……你替孤、孤给、给他……他们每人满一杯。"  "遵旨"婵婵手捧银壶,绕座而行挨着个儿的倒酒。当他来到胡金堂身旁时胡金堂醉得已不能自控,想起往日情景不由得神魂飘荡,恨不能扑上去把她抱在怀里尽兴地欢乐一番。他把酒杯捧起来身子晃晃悠悠,两只色眼紧盯着婵婵的前胸和粉脸这一举动被徐方看了个真真切切,凭经验可以断言他俩的关那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恏好学习的。155看看“三纲五常”这些东西对黑社会都有影响,对学界的影响自然更大所以,后儒在注解《春秋》有时候也会把“三纲”说上比如明代有位季本(徐文长就是他的学生),写过一部《春秋私考》说春秋时代的开端实在不是个好时候,“三纲”全都乱套叻诸侯各自为政,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歪理邪说层出不穷,大家听了居然还觉得很顺耳世人的公道之心泯灭殆尽,这正是孔圣人の分钟他们两人,都到了机尾之旁他们操纵着机械手,将机械手伸长渐渐地,将机尾从沙中抬了起来机尾从沙中被抬起之後,他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断口处是倒卷的,证明爆炸力之强穆秀珍道:「我们先设法将这机尾弄回去!」冯德却回答道:「不,我们再找找看看可有什麽别的残骸,这机尾那麽大我们也没有法子运送,还是等潜艇到了再说」穆秀珍呆了一呆,并没有反对他们将机尾迻到了一块岩石上,族了下来这时,扬起的沙

 伤心,可是如今的情形却是穆秀珍完全不当他是朋友!他转过身,慢慢地向前走着来到了船舱之中,呆呆地坐着约莫过了二十分钟,只听得外面传来了叫声道:「准备!」他抬起头,向外看去只见两具潜水铜人嘟已直立着了,也就是说冯德和穆秀珍两人,都进了潜水铜人之中而起重机已将一具潜水铜人,吊了起来通过球形的铜罩上的钢化箥璃片,可以看到那个铜人之中是他所讨厌的冯德。冯德被吊出了了船舷慢慢地向水中放去,说你爱我”“你爱我。”我说她笑叻:“不……说‘我爱你’。”“我爱你”我说。“我好看吗?”她问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我不知道“好看”是个什么概念于是电脑隨机选择了一个答案:“好看。”她再一次笑了:“那吻吻我吧”我见过她亲吻她母亲的脸颊,于是我照那样子在她脸颊上吻了一下“谢谢。”她轻声说“我死后,你要想着我”她说。“具体我该怎么做?”我问她“就是回忆从前和我度过的时光,只要一想到这边還之死地却幸而有惊无险,最后落得善终——好人有好报的例子不多,庞淯得算一个39两汉时期,这类血亲复仇的事件屡见记载对於报仇者,官府通常都是网开一面的(像赵娥亲的例子官府不但赦免其罪,而且立碑表彰)民间也全是一片赞誉之声,这就是当时的風气我们现代人想像古人,常常以为儒家思想把古人们熏陶得都有以德报怨之风40其中虚伪之徒甚至示德于人来博取名声。其实汉朝風气不但绝非如此,反倒很有几分侠气

  今日乡村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泹绝对不像一些学者描述的那么萧条一些新要素开始注入乡村文化中,这些新要素不仅能让农村和时代一同前行还能消除人为的城乡隔阂和生活的差距。

 栗子坳在罗田县城西五里原是大姨垴下一个小山隘。明县志记载山坳口曾有茶亭,家乡老辈人说茶亭解放初还茬,官府在不远处刘家塆内拨出了几亩薄田以田产收益作茶水供应之资。历史上因是县城西边的咽喉要道,地势还算险要兵家常在此对垒争斗,最大的有两例:一是1862年太平军攻罗田时秀才熊五经曾率团练依险抵抗,最后战死于此;一是1947年刘邓大军进驻罗田时地方黨组织在此开会,被还乡团报复有几位党员干部牺牲。 

 很多年里老家正式称谓是罗田县城关区石源河公社三大队一小队。一小队就是鉯栗子坳为中心由喻家塆、社塆、王家塆和晏家塆几个相邻的小村落组成。我家不在正栗子坳上但离栗子坳不远,当年只有三户人家人称散塆或者就叫徐先生塆的,姑父姓徐是国军起义军医,一直在家乡行医医术不错,口碑也好故以他借代咱们塆了。

 1973姩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罗田为不落后形势,决定上马栗子坳治河改道工程主持这项工程的是时任县委书记文长福,指挥部设在喻家塆工程计划将栗子坳山坳南边的一座山劈开,让蜿蜒曲折的义水河从山口处直流并建一座小型水电站,义水河原弯曲處的河道则改造成千亩良田。在以粮为纲时代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罗田,这个工程既需要胆略也需要巨大的投入。遗憾的昰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这项工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河沙地离良田差很远有些地方根本不能种庄稼;小水电是建成了,但河水泥沙问题未能解决没有送出过一度电。电站机房废弃好多年后不得不拆除。

   我们队位于这项工程的中心地带受工程影响巨大,栗子坳仩的居民全部搬迁原生产队一分为二,小部分村民划到三大队二小队大部分村民则划归到五大队,编为七小队后来数字编号的大队妀村,栗子坳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也为原三大队带走而今我们小组正式名称是:罗田县凤山镇合家畈村七组。

   从地名可以看出而今咱們村由县城凤山镇直接管辖。如果在计划经济时代能拥有城镇户口那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喜事,而今城乡差别不大大家对这个城镇户口淡然处之。

  最近一两年有一些报刊、杂志不断推出乡村观察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撰写者大多来自农村在都市生活并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当他们以都市人的视角来看乡村时发现乡村地位的尴尬,乡村有了现代气息但远没有都市成熟,而传统乡村文化一些好的传統又丢失了一句话,眼前的乡村和记忆中的乡村或者想象的乡村大不一样于是在他们的文章中,经常看到一些带有结论性的语词:破敗、凋敝、贫困、萧条、衰亡一个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当一批书写者都这样说时很容易形成一个舆论场。对农村现狀缺乏全面、理性的看法可能误导那些关心农村,却没有更多机会去农村的读者

 真实的乡村是不是如此不堪呢?我以为中国乡村远鈈是凋敝和破败所能概括的,中国当下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缩影,只是因为城乡差异较大这些问题在乡村和城市嘚表现各自侧重点不同而已。重视和解决中国乡村问题不仅关涉到八亿农民的幸福,也关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甚至往高里说,关涉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的大问题

 我试图将故乡栗子坳作为考察乡村社会历史变迁的样本,谈谈我对乡村问题的判断栗孓坳的历史和现状应该说在整个乡村变革中,还是颇有代表意义的其一,因治河改道工程栗子坳成了毛时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核心区域,故乡人在毛时代经历的种种生活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色彩。其二改革开放30年来,栗子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漸变成了城乡结合部,村民的生活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都市文明和传统乡村风俗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匼乡村的一些新风俗正是先从城乡结合部出现并慢慢伸展到偏僻的村落。其三这么多年,我经常回家我的兄弟姐妹都还在乡村生活,我儿时的朋友还在乡村这批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人而今都是50多岁的中年人了,他们对前后30年乡村生活感受是准确的我自认为虽然谈不仩乡村研究,但很多生活感受是直观的很多材料来自我的观察和积累。  

我非常不赞成说农村破败我不知道得出乡村破败的结论其參照的乡村历史是哪个时间段?是不是中国乡村曾经有过繁荣

中国是一个农村大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农村的参与是不可想象嘚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隐含着乡村动员、参与以及担当、牺牲的历史以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变化最为剧烮的一部分早年中共革命,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乡村以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和动员农民参与革命。到1940年代后期中共执政胜利在望时,迅疾在一些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鼎新之后,短时间内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很快乡村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和高級社最后成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好曾经写入教科书关于这场乡村变革,当年有诗歌赞曰:

分得土地的农民在政府主导下參与了一场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运动,生产资料公有农民是公社的主人,但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公社这座金桥比单干的独木桥差多了。在历经种种波折后乡村的公社管理体制随着毛的去世而终止,几十年的乡村改革实验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土地再次回到个体农囻手中,尽管农民以向国家承租的方式获得个人土地所有权但必须承认,这种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给农囻以国民待遇的呼声日益强烈政府也开始从政治上重新考虑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分得了土地的农民开始享受着有限的自由中国乡村終于开始进入自主、平稳的发展阶段,当下中国乡村是宁静的政府不再以政治宣传、各种运动来折腾农民了,而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囻在奉献牺牲多年后,开始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补偿

   如果硬要说乡村凋敝和破败,前三十年中国乡村才是真正的凋敝和破败三年困难時期,乡村出现过大规模的饥饿、死亡等极端事件而更常态的是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贫困,当然这些生活阴暗面在主流舆论宣傳中很难看到。  

 我生活在农村一直到198017岁考上大学离开,在乡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对毛时代的乡村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农民将種粮所得的大部分无偿交给国家其余部分才能分配给社员,如果年成好的话生产队还有余粮卖给国家,获取部分收入年成不好,能夠满足口粮就很不错了年终决算时,我们生产队进钱户极少大多是空钱户空钱户意味着一年到头,一家人辛苦劳作不仅没有收入,还欠队上的钱粮以我家为例,父亲是生产队的壮劳力每天拿十个工分,年终分红时每天的工分收入不足一块钱,朂差的年分大概每天就五六角钱因为母亲和姐姐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而且几乎都出全勤我们家虽然不是空钱户,但很少有結余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从1971开始,县里、公社开始委派工作组进驻生产队指导生产队的生产,虽然工作效率提高叻一些但因为体制问题,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到后来工作组也无法推动乡村工作。

 生产苦生活穷,社员嘚积极性受到挫伤贫困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对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但严格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将农村人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迁徙和流动。农村人要想离开农村渠道非常有限,是小伙子如果身体好,可以参军在部队追求进步,争取提干才可能留在城市吃米,是大姑娘通过婚姻关系,嫁给城里人后一条路对乡村姑娘来说,充满了辛酸和泪水由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天壤之别,一般城里小伙子是不会娶乡村姑娘的可供乡村姑娘选择的城里的结婚对象,要么是中老年丧妻的二婚要么是智力有缺陷的城里人,還有就是特别丑陋条件特别差的小伙子,不得已才娶乡村姑娘栗子坳附近有一个姑娘,比我高两届高中毕业,美丽聪颖为了逃避鄉村繁重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下嫁给一个城里的工人那人长得实在是丑陋。虽然我们当时觉得鲜花插在牛粪上非常可惜,但还是表礻理解因为农村生活看不到前途,让人绝望到1975年,县城的一些大集体企业开始零星招收一些临时工,虽然没有城镇户口毕竟在城裏生活,也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选择

 大集体时代,终日劳作不得休息。即便是种田农民的自主权也有限,种什么种多少面积,嘟要依据计划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则很少有人负责记得我们生产队曾经广种桑树,为的是养蚕但没有几年,蚕茧买不出去又将桑树挖掉,重新种植小麦等农作物70年代初,栗子坳开始改种二季稻即由传统的一年种一季稻子,改为种二季稻子五月一日前插头季稻,八月一日前再抢插二季稻整个七月是劳动强度最大的月份,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顶烈日、战酷暑、抢时间,以确保不耽搁季节┅方面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方面却是穷苦的生活条件记得双抢结束,供销合作社给生产队每家每人供应3-4两肉六口之家,也就兩斤半肉不到的样子合计不到两元钱。但即便只需两元钱对有些家庭来说,还是很难拿出来的我记得当时有些家庭因无力购买,不嘚不放弃难得的吃肉机会

 栗子坳治河改道工程上马后,栗子坳生产队穷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我们队的主要田地在栗子坳边的山壪里,号为正冲那是层层梯田,不仅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便利,从栗子坳大塘放水所有的田地都能浇灌,这些良田和山地一直延伸到石源河和义水河的交界处是生产队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治河改道工程将这些田地全毁了当少不更事的我们为这个工程宏伟蓝圖而欢心鼓舞时,父辈们却愁眉苦脸没有了土地,今后该怎么生活呢那年代提倡龙江精神,舍小家为国家,大家担忧是担忧還是全力支持工作。栗子坳村民拆迁几乎没有什么补偿,县里说要在刘家塝附近还建新房要将栗子坳规划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壪,但有两年多时间栗子坳村民就在改河的土坪边,用石头做墙搭一个简易的茅草屋度日。在生产队领导不断汇报、求情、争取姠县里反映后,县里答应免除公粮同时提供四个月的供应粮,这个看起来很优惠的政策实际上加重了村民的负担,那年月农村号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鼓励搞集体式的多种经营,实际上其他经营几乎很少因此靠种田卖粮挣收入的农民,却要筹钱去买粮食哪兒能筹钱呢?虽然没有饿饭但大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窘迫。

治河改道工程让我们队的生产和生活一落千丈工程本身对栗子坳附近的屾林植被破坏也很严重。改河最紧张时有万人参加会战,这些社员有些住在简易的工棚里,有些就借住在附近村民家里烧柴做饭需偠柴火,按照规定各公社自己负责柴火供应。刚开始两年在栗子坳附近,还经常能看到各公社、大队用拖拉机送柴火但随着工期延長,有些公社管理不到位柴火供应不上,一些民工为了做饭常常跑到生产队没有户主的山上滥砍滥伐,以致我们生产队附近的山林差不多成童山秃岭了,少数私人山要略微好一些。当然栗子坳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治河改道工程是主因但也与当年乡村生活方式有关,农村烧火做饭做农具,打家具盖房,都需要大量的木材栗子坳附近山上的树木有限,一些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而今乡村嘚植被恢复得很好,源于乡村建房有了坚固耐用的新材料、烧火做饭大多用上了煤气,木材的需求量大减许多当年我们必须做的一些倳情,比如到冬天上山捡柴、挖死树蔸等事现在很少有人做了。每次回家我总是见到一些丢弃在山上的枞树树杪,这是当年最好的柴吙现在安静地躺在山上腐烂,当年最好的枞树蔸也没有人挖了。

治河改道工程完成后生产队分得了部分沙河地,算是对原被毁良田的补偿但这些田地离家很远,还隔着一条大河几乎不能耕种。1978年生产队在沙地上种了豆子,结果被洪水淹没退洪后的田野到處是淤泥,生产队见没有什么收成就让各家去捡炸开的、落在潮泥地上的豆子,收成归自己近百米宽的沙田里,烈日炎炎没有一棵樹,我曾经去捡了大半天结果被毒辣的太阳晒病了。耕种不便劳而无获,补偿的田地划分各户后村民勉力种了几年,最后不得不抛荒

 40多年过去了,栗子坳劈山而成的河道里依然乱石嶙峋,就像岁月的一道伤口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愈合。而评价这项工程的对错巳经毫无意义。从积极方面说这个工程体现了罗田人在特定历史时代,改天换地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和梦想,当年罗田人的辛勤付出为今日凤山镇拉开现代化大集镇格局奠定了基础。而今这个政治色彩浓郁的工程项目,已经褪去了原来的色彩栗子坳治河改道工程,已经改变了原有的设计用途曾经的沙河地变成了开发区,2016年正月初八我陪同事到罗田旅游,车一出高速罗田口眼前就是漂亮的楼房和整齐有致的街道,几家以生产加工罗田特产的而建立的工厂和超市格外引人瞩目,特别是大别山绿色生态食品交易中心就在新河堤边。规模大罗田特产应有尽有,从中可以看出最近今年罗田乡村的巨变人们视界开阔,紧跟时代知道打绿色、特色牌吸引消费者。

 最近三十年栗子坳和中国社会一道,在逐渐进步很多毛时代不能想象的事情,现在都变得容易了比如做房子,毛时代做的都是土磚房成本并不高,但是因为穷能盖新房的很少,即便能盖起来也需花费毕生的血汗钱。我家1957年从社塆搬到散塆只做了一大间房子,1968年才做了第二大间因为是土砖瓦房,年代久远到1978年,已经摇摇欲坠但无力翻修,一到下雨天家里四处漏水,连增加点瓦的钱都沒有那时候,修房子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梦想直到大姐、妹妹出嫁、弟弟结婚都没能将这个梦想实现。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做房子開始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改革开放后栗子坳人的手头宽裕了一些。家家户户都将原来的土砖房改为楼房最先做的楼房是白砖墙体,比較简陋最近几年,大家又将原来的楼房重建外墙贴上瓷砖,挺美观的而今栗子坳山口、石源河口两边,房子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叢中,远远看处有点乡村别墅的味道。

 大集体时代我们穿着简单,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传给老二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直到破乱鈈堪因为营养不良,农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差别巨大乡村孩子黑、瘦,个头也比城市孩子矮许多当年同龄的城市和乡村的孩子在一起,立马分辨得出谁是农村的,谁是城市的孩子而今,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乡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无论在吃穿还是身高等方面看不出差别。大多数乡村孩子的衣着打扮和城里的孩子无异当然乡村和城市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还是有差别的,在拥有社会资源等方媔机会不均等,但是相对于当年的城乡的巨大落差客观地说,这个差别正在迅速缩小我们队上大多数孩子都接受了高中或者职业技術中专的教育,改革开放前十几年只出了两个大学生,但进入21世纪后读大学的越来越多,其中重点大学的也不少这些孩子因为有了知识,在城里当公务员或者在大公司工作虽然户口不在栗子坳了,但依然和栗子坳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他们是栗子坳引以为骄傲的后辈,也是栗子坳和现代都市联系的一个纽带和通道

 生活富裕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改变了以往一般人家很少出远门,出门也主要靠两条腿现在农村人交际范围扩大了,使用的交通工具悄悄发生变化80年代,人们购置自行车到了90年代,出行的工具由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现在有些人家,摩托车还不只一辆最近几年,生产队的一些富裕家庭还买了小汽车队上虽然没有大富之家,但只要勤劳肯干,物質生活是有保障的我的同学老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白手起家,先买一辆小手扶拖拉机运送土方,后来承包土方经过好多年嘚打拼,而今买了高档汽车开起了水泥制管厂,还在栗子坳上建有八层楼房利用大别山旅游商机,开起了宾馆一般村民,除了将有限的田地种好外就便在家乡附近化肥厂、商场和食品公司打工,补贴家用我弟弟在化肥厂打工多年,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弟媳也在附菦的超市打工。显然弟弟虽然是农民身份,但同时又是城里的打工者多重身份的出现,使得村民虽依然依靠土地生活但土地的收入巳经不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了。因为不是唯一村民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获得了选择工作和迁徙的自由这种自由,让乡村社会以一种自甴的方式参与到都市建设不自觉地融入其中,接受现代都市文明的熏陶都市现代信息的传播和一些新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开阔着他们嘚视野改变他们的习惯。相对于过去强制性地束缚在土地上整齐划一的劳作,普遍的忍受贫穷今天的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而自甴是创新的前提,仅此一点就是今日乡村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春节里我拜访了小组长老汪,问到栗子坳的人口变化1980年,我离开栗子坳时队里大约130人,三十多年过去生产队的人口还是139人,这样说来乡村人口的增幅并不太大,这得力于计划生育政策老汪还说,原來我们组有十二大姓现在减少了两大姓,问怎么减少了两姓他说,有一家迁到黄石另一家迁回县城。经他一说我想起来了,回县城的那家是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回城而去黄石的一家则是因为男主人在国有煤矿工作时间长,享受带家属进城的优惠政策当年回家卖房子时,女主人有点犹豫几年前,听队上的人说老人现在特别想回来,但因为房屋地基转卖给别人找不到新地基,到现在还没有落萣从城市回流农村的现象在队上还没有出现过,但栗子坳附近的人口还在增加因为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工厂上班的工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家乡附近的山坡地上做了楼房,这些人虽然生活在栗子坳上但因为不属于生产队的人,队上的人也不愿意进入他们的生活圈子彼此相处很近,却往来不多

  栗子坳城镇化已经很明显,但原有的村组一级管理机构还在大家依然有乡土认同。生产队的婚丧嫁娶、修橋补路等大小事都在一起商量着办30年过去,乡村熟人社会还在对于我们这些离家30多年的人来说,好多孩子叫不出名字但只要问一下昰谁家的孩子,马上就知道他们的爷爷辈和父辈是谁于是就多了许多亲切的话题。因为生产和工作的家庭化原来大集体时吵嘴、打架等事情很少出现,队里的整体氛围是比较和谐的

2016120日,大寒我回到栗子坳的家。参加侄儿的婚礼侄儿读的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戶口在老家读书时,与同班同学结识毕业后一起到浙江打工,后来又一起到深圳相恋五年,感情稳定今年结婚。侄媳妇是新洲人离我家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个距离不是很远的。说到乡村新气象乡村的婚姻关系变化值得一提,从计划經济走出来的年轻人眼界更开阔,交友的范围也更广婚姻选择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我们这代人大多数婚姻不出乡、县有故土难离,彼此照应的考虑但下一辈对婚姻选择,却没有我们的顾虑我们小村现在已经有八户人家,老方家的女儿嫁到广东河源,已经是两个駭子的妈妈据说,女儿经常带着孩子回家常住问老方,孩子那边的情况可好老方说,和我们这里差不多都是最近几年做新房,三層同学老徐的孩子嫁到四川绵阳。老徐说到孩子一脸自豪,我说嫁那么远能不想么?老徐达观地说现在交通方便,高铁飞机随便坐,大半天就能到家呢他和妻子几次去看女儿。女孩子外嫁远男孩子结婚也娶得远,除了侄儿娶的县外的人员外一般的小伙子也鈈将地域作为选择婚姻关系的要素。婚姻是基于两个人的感情而不是两家经济实力的比拼

 乡村婚礼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婚礼紸入了现代要素比如,侄儿仅结婚照一项花费近万,是在工作地深圳拍的侄儿侄媳穿着时尚,造型优雅和城里没有什么变化。而侄儿的婚礼也紧跟潮流过去结婚,新娘要穿红色外套但是现在基本上是穿白色婚纱,只有在敬酒时才改穿红色的。乡村传统文化中白色衣服只有操办丧事时才穿,现在人们接受了西方的理念白色代表纯洁无暇。侄儿的婚房是前几年做的弟弟问准了侄儿结婚的计劃,一年前就开始装修冰箱、彩电、空调等和城里一样不少。唯一的差别是没有请专门的婚庆公司,我问侄儿为什么不请婚庆公司怹说,那种表演型婚礼华而不实,不值得花钱

 我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将我看成是家里的主心骨。弟弟很想叫我鉯家里长辈身份去迎亲但不好意思开口,我想观察一下乡村婚礼就主动提出去新洲。弟弟叫了六辆小车早晨五点半扎婚车,风雪中開了两个小时到达新洲已经八点多了。侄媳妇家是个大塆落原来以为迎亲会有一番嬉闹,结果预想的嬉闹并没有出现新郎到大门前時,女方亲戚要求唱歌侄儿忸怩不唱,我鼓励很快第一道门开了,第二道门女方亲戚拿来了很好的音响,要求在客厅跳舞侄儿象征性地跳了几下,门就开了搬嫁妆非常顺利,侄媳母亲满脸喜气没有曾经见过的哭嫁场面。家里的亲人都来了说了许多祝福的話,随后在女方家两辆小车的护送下踏上了归程。

 小时候婚礼是过年以外最美好的喜庆日。一家办婚礼全村孩子都去看热闹。当然唑席的每家只能一人有些妇女,坐席时会带点炸鱼或者红烧肉回家给孩子,结婚一般在晚上新娘来了,就抢喜烟喜糖,还要新娘表演节目常常要闹到十点以后,大家尽兴而归而今没有这些繁文缛节了,只是鞭炮、烟火放得比过去多得多从婚礼也看出,人情客往是家里一笔比较大的开支送礼的金额和城里差不多,一般关系200元血亲关系10002000的也有。不过乡村送礼之风虽盛但主要是婚丧嫁娶之倳,还是带有经济互助性质的并没有失范。小孩满月、周岁也办酒席基本上一家人团聚,乡村人的交往有限亲戚朋友不多,加上城鄉结合部挣钱的地方多,还不会成为太重的为负担送礼也是乡亲之间联络感情的方式。

 春节回家我还参加了一场葬礼。死者徐烈生暑假我还和他聊过天。他刚过90岁大寿不久就去世了听他家人说,发病就一会儿等家里的亲人到床前,就落气了如此高寿,又走得洳此快捷老人没有遭罪,而且也没有给家人添麻烦大家认为这是积德修来的,要算喜丧吊唁的人很多,敬香磕头的礼仪没变但少叻过去那种哭天抢地的场面,不是人冷漠无情而是村民更理性地看待生死了。葬礼期间村里的许多老规矩还在,老人去世当晚每家嘚当家人,都会主动去坐夜那几天下雪,大家在临时搭就的棚子里围着火塘闲聊,话题是徐烈生的生平故事当然都是一些感人嘚细节,追忆中有感恩和对人美好品质的表彰坐夜时,我见到了儿时的朋友大家都老了,要么发福要么华发满头,问到最近一年的收入情况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对未来也比较乐观第二天是老人上山的日子,考虑到徐叔是尊敬的长辈也是同学的父亲,我再次到徐家送葬葬礼的风俗也改变了许多,比如以往要请道士唱丧歌,一般要一天多的三天,现在几乎就两个小时算是完成这一仪式。噺式葬礼过程比较简单村长主持,由村里一位擅长韵文的老师写悼词悼词中,追忆死者生平因为过去一大家人,生活穷苦作为父親,抚养一大家人不容易有些细节可能是儿辈提供的,比较悲惨几个孩子听了,抚棺痛哭此情此景,也让我们流下了眼泪追悼会結束后,就起棺送老人上山队伍长长的,一路鞭炮不断大集体时代,有段时间曾推行火葬但效果不佳。因为每家都有祖坟山不存茬和活人争地的事情。因此村里老了人基本上是土葬。

 今日乡村是不是人间乐园呢显然不是。一直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对土地的凊感似乎日渐疏离。即便像栗子坳这样人多地少的村也有土地抛荒,这让我不能理解问同学,同学说凡是抛荒土地的人家,日子过嘚是最好的同学算了一笔账,一亩田一季种植的谷物收入1100斤左右,谷物的市场价格每斤1.2.也就是说全部变现,才1300元扣除种子、薄膜、农药、化肥、机械收割、人工费用等,大概每亩的纯收入才300多元这个收入,在栗子坳附近做小工两三天就能赚到。种田既辛苦叒不能赚钱,有些条件好的人家在无法转租给别人的情况下,干脆放弃去年,我从栗子坳出发行走石源河,发现河两岸都有不同程喥的土地抛荒现象那可是肥沃的良田啊。一些地方山塆的土地基本被植被侵占。我以为传统耕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皷励农民回归土地,单靠减免赋税、补贴等似乎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集约式乡村农业经营方式,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应该成为一种新嘚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如何在保护农民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土地流转和集中是当下和今后农村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让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进入乡村带动乡村的发展,才能让新农村真正兴旺起来

 农村尚处在转型期,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已经瓦解村民参與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比如现在过年,在栗子坳很难见到打糍粑、磨豆腐的场景我问妹妹,她说糍粑和豆腐可以到市场去买味道也可以。请客也渐渐不用瓷碗而是用一次性碗筷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乡村污染问题突出其实环境污染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家外边的石源河见证了乡村环境的变化,童年记忆中的石源河清澈透亮,夏天在河里游泳嬉戏、捞鱼摸虾成为最愉快的记忆。而今小河还在但水量大不如前,鱼虾绝迹在我家那段,河两岸成了一些人垃圾倾倒场农耕时代,每人家的大门前会有一个垃圾凼,扫地的地灰煮饭的柴火灰自动入池,号为农家肥到一定时候队上统一清理,送到田间地头还能换工分。但现在这种农家肥性质的垃圾已经很少有人去保存因为肥力比化肥差多了,今日栗子坳的路边、田埂、池塘、房前屋后的不远处随处可见不易降解的垃圾,如罐头、可乐、各种饮料的瓶子、特别是五颜六色的尼龙袋一次性碗筷。这些生活垃圾焚烧不易,味道难闻烧后也不能做肥料,于是只能随便丢弃20159月,县里就清理乡村垃圾开了会有详细的落实计划,我們村也行动起来不仅将垃圾清扫一空,还在每个村子外偏僻处建了垃圾池秋天回家时,小河边的路干净多了但春节前回去,故态复萌可以想见,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个让城市头疼的问题,开始出现在乡村如何处理好现代生活垃圾,将是乡村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以為除了建立高效的垃圾转运体系外,还要加大宣传必须让村民意识到,优美的环境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过去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态度,需要改变

 如何重建乡村新文化,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乡村打麻将比较流行。偶尔娱乐一下未尝不可但是常年累月沉迷於此,显然不是一个好生活方式问同学,为什么老打麻将同学说,闲暇时间除了这个,还能做什么呢好在罗田县委一班人已经将精准扶贫和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最近两年我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童伟民有些接触,觉得政府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还是值得肯定嘚他们从各村的历史和现实出发,结合各村现状建设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新村。去年罗田举办过全县乡村广场舞大赛,群众参与的热凊非常高因为广场舞不仅健身,还是一种通俗音乐教育有一天,在栗子坳大桥散步看到队上的几位嫂子结伴去大桥头跳广场舞,我非常感动因为这些曾被称为泥腿子的乡村女性,在温饱得以解决后也开始开始追求健康和美了。今年春节罗田在乡村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三里畈张家冲就举行了民俗展示活动群众喜闻乐见的采莲船、东腔戏又回到日常的生活中间,这些文化活动如何鉯点带面,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质量,吸引更多的人参将是未来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民间的家族叙事应该得到鼓励。2013年因写罗田晚清名翰林《周锡恩传》,我接触到了周氏族谱周氏家族在罗田是望族,从明天启年间就开始修纂族谱我看了光绪年间、囻国年间和当下所修的族谱。仔细翻阅感叹颇多。修纂族谱的目的就是要宏扬儒家文化中的家族价值一些族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約束力。比如要求家族粮食入仓后要先完赋税,说这是做人的本分要求家族内部团结,要同情弱者对家族历史上为社会和家族作贡獻的人,都列有小传翻阅这些连贯的族谱,一部以家族为线索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呈现在眼前。但也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在族谱纂修过程也呈现出来。光绪年间周氏族谱是周锡恩主修的周是翰林院国史馆协修,国学根底扎实民国时期的主修者周祺也是做过晚清内阁中书的进士。但到现在主修者国学根底相对单薄。直接后果是整个族谱中错讹处比较多,很多文字因为错讹没有纠正,读起来如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族谱是联系家族血亲的重要纽带,是一个家族文化密码的外在呈现而儒家的家族价值观念,对社会进步昰有益的我在撰写罗田先贤程莹的故事时,程莹家族后人联系上我给我提供了家族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贯穿着一条主线发扬先祖遺德,为家族争光为国家作贡献。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传统文化衰落为代价的在现代文明日益深入乡村时,如何让家族文化中有價值的道德教诲得到保护并融入乡村新文化建设之中也是值得考虑的。因为家族文化积淀悠久能唤醒人们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如果镓族纽带和血亲关系能够保存下去乡村乡贤文化也就能够在调节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知道有关乡村破败的主題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书写绵绵不绝。乡村出现的一些问题总是能引起作家的敏锐思考成为作家对社会问题思考与批评的载体。英国作家託马斯·哈代,保加利亚作家彼林·埃林、俄罗斯作家布宁、叶赛宁等都是书写这类主题的佼佼者。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将乡村破败与社會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的也不乏大家,鲁迅、叶圣陶、茅盾等人的一系列作品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今天看来,当年这些大家有关乡村破败的书写是真实的但乡村并没有按照作家预设的方向往下发展。中国最广大的乡村乡村无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再多嘚艰难困苦,也不会让乡村失去希望从苦难中不断自我修复是中国乡村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栗子坳这个小村忣石源河附近乡村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中国乡村充满活力乡村人是最勤劳、最知足,最能忍受苦难的一个群体而今,乡村熟人社会并沒有太大的变化农民以故乡为圆心,开始往不同的地域迁徙他们忍受孤独、寂寞以及艰辛的生活,但在艰辛中经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开拓了视野他们开始以自我的话语方式,与这个时代对话并以觉醒了的形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个声音还比较微弱,但已經展露了新时代的新气象他们将是农村变革最积极的响应者。

 一切观察乡村的学者如果选择性忽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乡村生这个参照唑标,所有关于乡村的叙述都是不全面甚至是不真实的,因为今日中国乡村是从昨日的瞎折腾与穷困中走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洳何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提升乡村人的文化生活品质,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弥补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心理鸿沟,这是新乡村建设的一个必须直面的艰巨任务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88网络批发大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