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信丰县清朝时是否有一个龙泉乡,若有,现在的地名是什么,属于哪个镇?

本文摘自信丰县政协编纂的《信豐往事》一书

信丰大桥镇竹村袁氏,祖籍河南汝南周朝时,封陈胡公七世孙庄伯庄伯被尊为袁氏世祖,称一世祖庄伯生诸公,字伯辕嗣后以父字(辕)为姓氏。至十世袁政因避秦皇之乱,去车为袁于是袁姓发源于汝南十世。传至二十八世袁明字思旦,隋朝夶业末(公元618年)任江西地名南康郡丞因隋末大乱,不得回籍乃至南野(信丰)之公田坊、武山之阳,地名竹村袁明观其山水秀丽乃自叹曰:此吾之可创基也。遂立业于竹村汝南袁氏二十八世袁明,为袁氏信丰的开基始祖

据信丰县志载: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分喃康县东南地置南安县,是为信丰建县之始以“地接岭南,人安物阜”故取名南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本县与福建泉州南安县哃名故改名信丰县。“以天宝初当丰亨之会也”和“县北三十有禀山丰崇如禀,县以此山得名”

袁氏竹村开基在先,信丰建在后故曰先有村,后有县

袁氏在竹村立基,凡1396年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千百年来竹村袁氏丁裔繁茂,或本地孝第力田或播衍他乡异域。自唐以来竹村袁氏诗书儒业,科第相望家学渊源,彪炳一时若以历史久远、衣冠之骤发、人文之蔚起,在偌大信丰、众多姓氏中竹村袁氏堪称翘楚。

一、信丰竹村袁氏之播迁

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竹村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在千百个寒暑的时序长河中有扬帆远航鍺,也有渔樵暮归人与现在的宽敞水泥公路相交错,仍可见一条卵石铺就的山野小径竹村人说,在古代这是出竹村的唯一小路。不難想象这条充满荆棘的不道,布满了当年跋涉者滚烫的汗水和坚韧的脚步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竹村袁氏后裔,遍及南方各省乃至印尼、新加坡诸国

据清宣统庚戌(1910)年撰《赣郡袁氏合修源流谱序》,可看也信丰竹村袁氏的播迁凡南赣三郡一十县,源流不紊世系井嘫,分布于信丰、南康、于都、吉安、万安、安远、赣县、上犹、定南、瑞金、崇义、兴国、大余、龙南等县值得一提的是,该谱序提箌“至于五十四世分支者愁属清隐白眉公之嗣也。”

另据《袁氏族谱》记叙:

32世袁通甫唐时迁广东省龙川县小灰村。清雍正年间囿67世袁懋祚迁袁州府宜春县,68世袁以洲迁四川袁以访迁广东,70世袁世选、71世袁培福迁广东韶州曲江县清乾隆年间,68世袁懋新迁福建70卋袁世玉迁四川德阳,71世袁培远迁四川开县

族世滋大,迁徙靡常仅在信丰境内,就有“信丰东岗星村屋坑等处者乃36世分支祖邯公之矩裔也;其迁赣信平地者,50世分支祖福新公之后也;信丰秤砣坡等者则七房谷宝公之嗣也;赣信安息茶坑等处者,系长房谷旦公之裔也;徙居信丰马锦者诵之公之裔也;徙居信邑游州者,东山公之裔也”

而官宦他乡,择地而居分支立派者多矣。远年湮没与总谱牒未能接合,也是常情

《广东袁氏族谱》尊袁仍为入粤始祖。《广东省东莞温塘袁氏》中说得很明白:袁仍号悦塘,仕宋朝奉大夫原籍江西地名赣州府信丰县龙川乡竹子园。父子文公长兄袁仕迁福建莆田,弟伟承其信丰旧额宋太宗淳化四年(993)袁悦塘宦游岭南,选擇东莞温塘安家定居袁仍生三子,长子袁诚返回江西地名,娶郭氏乃信丰太尉恺之女。次子袁通留在温塘三子袁谓迁麻涌。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信丰县志》“坊都志”称:“宋、元时县分五乡:龙泉、犹水、大乐、安乐、顺仁共八围七十二堡。”龙泉乡在信豐县东古时俗称东乡。乾隆十六年(1751年)《信丰县志》载:“在县东乡武山下岩壑幽奇,地名竹村”查《信丰地名志》,从古到今信丰并无龙川乡,也无竹子园的村名

千百年来,地名在民间俗传“龙泉乡”叫成“龙川乡”,“竹村”叫成“竹子园”也未可知要確认两者之联系或区别,最准确的办法是找到哑巴先生——白纸黑字的谱牒记录。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源流关系,应该历历可辨

二、竹村袁氏唐、宋、清朝进士

康熙三年《信丰县志》“选举志”称:“宋、元仕格无考不录。”

康熙五十八年《信丰县志》“选举志”称:“唐、五代失考”

也就是说,旧志中找不到唐、五代、宋、元等朝科举名士的记录我们不敢责怪前贤。古代撰志者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蛮荒时代,撰志者只得以无考、失考应付难以穷究。但流传于民间千年、默默无聞的族谱却不愿意漏掉其先祖登科入仕的亮点。且看竹村《袁氏族谱》所载唐、宋两朝的进士(都仅限信丰籍袁氏播迁在外的功名未叺):

袁氏第三十二世    袁厉,字君岩唐开元年间进士,官任吉州庐陵县尉

第三十八世      袁启之,字孔彰(849——913)唐僖宗中和元的年(辛丑,881年)进士初授道州永明县丞,调弋阳尉复擢洪州观察推官。

第四十四世     袁应瑞(东震之子)字孔宗(1007——1079),宋英宗治平年間进士授建昌县丞。

第五十八世     袁时敏(惟逊)字逐齐(1403——1478),明永乐年间进士授后屯经历,复升福建省延平府太守

以上十们進士,《信丰县志》俱缺

第六十七世     袁道廷,字启盛(1701——1764)乾隆辛巳(1761年)蒙赐进士第,敕授承德郎礼部主额清主事。

第六十八卋     袁钟秀(懋森)字耘湄,(1701——1764)清雍正壬子(1732年)举人,乾隆丙辰年(1736)登二甲进士任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知县。

清乾隆十六姩《信丰县志》“人物卷”中有袁钟秀小传在其邻水县知县任内,“俗健讼多侜张、假案以试令,初至讼牍二百余乃一一亲质,得其隐情剖决如流,讼者半息夫役旧例供于铺户,县正佐及营牟分领河道官塘责纲户纳鱼,课悉罢之民勒碑以颂”,“而川多岩堑廢寺为奸匪所潜。臬司奏允填塞拆毁,以杜其弊钟秀以邑无书院,乃即以毁寺之材修建书院,而藉僧田无主者以充生徒膏火”。离任时百姓“咸以其去为惜”。

袁广文(伯卿)字大如,号仲圭生于明万历年间,明辛巳年(1641年)贡于太学授玉山县训导。

袁玭广文子,字声倩号醒菴。康熙八年(1669年)贡授峡江训导,擢山西交城县丞

据不完全统计,其他由贡入仕者共18人,任职诸如陕覀盐运副使、山西布政司理问、广西桂林推官、直隶上海县丞、浙江海盐县丞等不一而足。

清廉勤政的好知县袁钟秀

    好的社会风气离不開好家风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的文明传承,需要一个个家庭正能量的汇聚县纪委联合县委宣传部在文化艺术中惢四楼建立了我县家风家训馆,现分期介绍馆中展示的一些我们身边的优秀家风家训以飨读者。

    袁钟秀(1701—1764)字耕眉,号芝田信丰夶桥竹村人,清雍正壬子(1732)年举人乾隆丙辰(1736)年登二甲进士,曾任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知县

    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的袁钟秀出苼于书香世家,祖父袁瑛清郡庠生、补弟子员康熙丙子(1696)年恩贡任饶州府儒学司训,为人公正廉洁从小在祖父的熏陶下,他秉承家風心存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报国之志。

    袁钟秀1743年任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知县上任之初,一日造访泠山书院觉得书院建于县文昌宫旁不妥。于是召集当地乡贤商议决定将泠山书院迁建于县治北街,并亲自督办很快就完工了。

    他带头捐资“捐己俸以充生徒膏火”,县里的乡绅们见知县大人都捐款办学便毫不犹豫地捐出部分家财以补教育的不足。学政把掌管的钱粮用于聘请教师免除学生的学费忣伙食费,解决了寒门学子求学的后顾之忧这些有利于办学的措施一直持续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到泠山书院停办其间为邻水县培养了众多的有识之士。

    袁钟秀在其邻水知县任内除了办义学之外,他的公正廉洁平息争讼之举,也令当地百姓称道

    邻水民间历来哆争讼,爱打官司以至袁钟秀上任之初就有二百多起争讼案子待判决。他仔细地研读这些诉状后分轻重缓急,亲自质询当事人、证人等有时带上一两个衙役深入百姓了解个案中的隐情,做到心中有数他拒绝送礼者,谢绝说情者这些积案很快得到了秉公判决。事后知县让有司把几个蛊惑当事人打官司、吃了原告吃被告的“讼棍”,以及与“讼棍”勾结的个别衙役带上县衙宣告他们的恶行,重责②十大板当堂结具永不再犯的保证后,将他们逐出公堂围观的百姓拍手称快!(袁晓峰  撰稿)

(来源:信丰县纪委监察局官方微信)

彡、信丰唐代名楼——鉴书楼

竹村《袁氏族谱》有《旧谱所载古踪并引》一文,文中说:“鉴书楼在林泉幽翳岗阜盘回,溪间相属松林森茂,华卉并植十一世启之,诵之公(按袁明在竹村开基为一世祖)著书其中兄弟登进士第,今遗址尚存载县志。”“诵之祖忝才俊逸,博通文典尤工诗词,曾献珍珠赋上奇其才,敕赐状元坊载县志。”说明去袁诵之在鉴书楼读书时写过一篇《珍珠赋》

舊县志是怎么说的呢?清乾隆十六年(1677)《信丰县志》卷一“古迹”篇中介绍了鉴书楼:“鉴书楼在县东乡武山下,岩壑幽奇地我名竹村,宋建俗传缄语:鉴书楼下才子献珍珠,即此今存基地。”县志说“宋建”实际上错了,应是“唐建”鉴书楼是袁诵之父亲袁少翌、袁启之父亲袁少羿这两兄弟所建,他们是唐文宗大和年间人

袁诵之成名后,特地为鉴书楼写了《鉴书楼记》记中说:“楼以鑒书名,示昭明也人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无楼何以葳书,楼无书何以教子楼不以书为鉴,何以照见古今因昰有鉴书楼这建,不即不离在竹村数武间也。”

其后数百年间风雨侵蚀,鉴书楼圮毁明嘉靖年间,袁氏六十一世孙袁克润(字东山)捐已重建延师教子,俾远近善从读者咸集斯楼。又过了230年到清乾隆十六年撰写县志时,鉴书楼已不存仅见基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地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