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哈尔滨市 哈市三铺二道街延安论坛7号 在哪

我的图书馆
—— 献 给 哈 尔 滨 解 放 6 0 周 年刘 德 基重发自序《老道外史话》写于月份,最初在4-5月《生活报》连载,紧接着又在“和讯”、“新浪”、东北网连载。时隔三年后的今天重新发表,有三个原因。一是老道外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以“老道外”命名的各种餐饮服务店铺在哈尔滨各市区随处可见,为了让更多关注老道外历史的人了解、研究和准确地宣传老道外的历史,朋友们建议重发一下《老道外史话》,因为毕竟首发已经过去三年了,没有看过的读者会有不少。二是近来一段时间热忱宣传老道外的文章不少,多是介绍老道外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事物,都很珍贵,但是缺乏全景,《老道外史话》力求的就是全面和系统。三是最重要的是目前对老道外的历史定位仍有争议,我重新发表《老道外史话》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究竟什么是老道外的特色?保护和恢复老道外的建筑特色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点,而且如果不把它与老道外的历史韵味圆润在一起,也不过是一个孤立的建筑。前些年道外区政府在南三道街建了个横街牌坊叫南三食品街,希望恢复老道外风味,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了了之。最近又对南三南二老建筑修旧复旧,这本身当然是件很好的事,但是企图仅此就能恢复老道外的特色,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只有懂得老道外的历史,才能领悟老道外的内涵,才能不至于是是而非地而是真的懂得什么是老道外的特色了。哈尔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而其道外区的历史更为独特。19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同时也开始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屈辱的百年历史,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腐败的请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共签署了数十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署的“马关条约”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清廷企图“联俄制日”与沙皇俄国签署“中俄密约”,容许俄国在东北境内修筑中东铁路,企不知是“前门拘虎后门引狼”,中东铁路建成后,将沿线大片中国领土化为自己的“附属地”,拥有行政管理权、司法权、驻军权,实际是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中东铁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沙俄从1898年开始筑路到1903全线通车仅仅5年的时间,哈尔滨就魔幻似的变成了一座近代城市。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沙皇被迫同意将哈尔滨变成向所有帝国列强开放的国际商阜,这时请政府才想起在哈尔滨设治管理,此时不仅战胜国日本不同意,连战败国俄国和其他列强也是决然不会同意的,只能在中国人积聚的道外区设立一个道台府,从此老道外成了哈尔滨唯一由中国政府管辖的市区,这里成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老道外的民族工商业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大量收购俄国资本家和溃逃白匪的资本,获得三次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在1932年哈尔滨沦陷日寇进来之前,曾经达到发展的顶峰。与此相对应的各种市场、金融、投资、餐饮、服务、文化、教育、娱乐、媒体都有辉煌的发展。老道外是哈尔滨乃至松花江全流域航运中心,是码头工人最集中的地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罗章龙来这里码头后立即报告,认为这里的工人运动很成熟,建议中共北方局立即在这里发展党的组织,1923年这里成立了东北第一个党的基层支部。除此之外,老道外的八站(八区)是沙俄中东铁路沿线最重要的军需和民用物资仓库,这里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铁路和仓储工人、制粉制油制革制材工人。老道外还有英国人办的鸡鸭公司(即后来的肉联厂)等一批外资企业,这里的工人运动也十分活跃。周恩来、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罗登贤等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曾经在这里领导革命活动。杨靖宇是老道外的区委书记,赵尚志、赵一曼都曾在老道外领导抗日队伍。老道外发达的民族工商业享誉全东北,成为南北的购物中心。这里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工商业者,老字号、老品牌,流传至今,久盛不衰。老道外的民族文化也独具特色,全国大牌京剧名角没有没来过老道外演出的,老道外京剧院的名角现在是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文化名人萧红、萧军、罗烽、塞克、舒群、杨朔、金人、白朗、陈堤、金剑秋等,都曾在老道外活动过。老道外曾先后有近三十家报馆,其中有很多与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顽强斗争的爱国报人。由于历史的渊源,老道外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先进的工商业和先进的文化相互交融,是一个国际开放型的民族工商业和中西合璧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老道外的历史痕迹已经不多了,可是,一些中西合壁的巴洛克建筑还在,它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老道外的独特的历史。如果这些老建筑也都拆掉了,拆光了,老道外的历史就全死掉了,就只能去档案馆看老道外了。老道外当然要改造,但是要尊重老道外的历史,要保持老道外的内涵,不能改的使人们不认识了,与老道外没有任何关联了。道外的价值在于老道外历史的延续和发展。这不是题外话,我写老道外为的就是新道外。(一)名区名甸道外区是哈尔滨市一个著名的老城区。凡是知道哈尔滨的人,几乎就没有不知道道外区的。就象知道北京不知道天桥,知道天津不知道三条石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其实,道外区的历史不过百年而已,为什么会如此知名?这固然是因为老道外商业发达人口稠密,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遍布全省和全国各地;也固然是因为老道外是中国东北近代崛起的国际商阜,曾经来这里做生意的国内外商人遍布海内外.我伪满时期出生在老道外,依我看,道外的闻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道外有开放发达的民族工商业、反帝爱国的民主政治、中西合璧的民众文化。这样说难免有些抽象,我还是从构成老道外这个名区名甸的若干个具体的名街名巷、名港名站、名商名号、名摊名市、名银名报、名师名校、名医名药、名会名教、名餐名娱、名俗名宇、名行名畔、名史名典、名人名事、名英名烈等等,一个一个地说,说完了大家也就知道了老道外为什么闻名于世。先说这名区名甸。早在十二世纪初,道外区的江北万宝镇后城村就是金代首都上京会宁府(今阿城)西北边缘屯粮聚草的军粮城。江南岸道外的城区,当时还是放牧的草场和扑鱼的滩头,人称“马草甸子”。清朝统一中国之初,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不允许汉族人到这里居住。以后不久,为了戍边北疆,清政府逐步取消了“封禁政策”,山东、河北和山西的汉族人开始移民东北地区,最初在道外区落户的也就是这些人。传说乾隆十一年(1746年),山西太原人傅振基在“马草甸子”落户开荒扑鱼,由于他是最早在此落户的,而且后来又开了个大车店,来往行人在此吃饭住店很有影响,所以人们就把傅家店做了这里的地名。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山东傅连山、傅海山兄弟二人1893年在现在的南十道街开店兼行医卖药颇有名气,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傅家店”。另一种是说山东省德平县人傅宝善1890年先到呼兰县后到道外南头道街落户开药铺,行医卖药,给牲口治病,接着其兄傅宝山也来此开客店,兼卖杂货,修车补套挂马掌,所以此地取名“傅家店”。在这三种说法当中,傅振基在此落户的时间,距离道外最早的街道延爽街和平原巷形成的年代比较久远(相差近150年),而且据史料记载傅家店到了同治年间(1793年始)早已倒闭,傅振基的傅家店其影响不大可能影响到100年以后。而傅连山兄弟的傅家店地址在南十道街,不在南头道街,与傅家店的诞生地不符。所以我认为最后一种说法可能性较大,因为傅家店的地理位置确实是在南头道街,道外最早形成的街道延爽街和平原巷也都在南头道街,而且傅宝善兄弟在此落户的时间与这两条街道形成的年代(1870年)也比较接近。不管怎么说,傅家店就是道外区的前身,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傅家店产生之后,又有杨、韩、刘、辛四户在道外十四道街的位置落户,史称“四家子”。光绪末年1905年,清政府以傅家店为中心,合并四家子,正式组成道外区。所以说,道外区的前身不只是傅家店,她是由傅家店和四家子合并而成。1908年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认为傅家店的“店”字义狭窄,而把“店”改为“甸”,从此傅家甸成为道外区最初的名称。纵观傅家店和四家子的历史,截至1898年,其规模也不过是有几条土道、百十间草房而已,过的是十分封闭落后的封建田园生活。可是从1898年开始,仅仅3年的时间于1901年,铁路大桥在这里的松花江飞架而起,从桥上疾驶而过的隆隆的火车,打破了几千年的寂静;此后人们感觉几乎是“一夜间”这里就变成了繁华的近代城市。街道交通、楼房教堂、商店洋行、工厂作坊、银行钱庄、报馆报刊、电灯电话、邮政电报、车站码头、餐饮服务、医院学校、文化娱乐等等,在十分短暂的十几年间就魔幻般的出现在人们眼前。为什么道外区会发展的如此之快?为什么道外区在哈尔滨几大市区当中如此闻名?此话必须从修筑中东铁路说起。早在19世纪80年代,沙俄向欧洲中亚扩张失利,便把侵略目标转向远东,企图占领中国东北,于是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帝国主义分子、俄国财政大臣维持向沙皇建议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中国东北穿过,既可缩短路程,又可密切中国同俄国的经济联系。此后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赔款白银2亿两。于是,朝廷内外力主“联俄制日”。俄国利用这个机会,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俄国借机向满清政府软硬兼施,说将来日本难保不再生事,俄国借地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实为一旦有事调兵迅速、出力援助。否则俄国不能再助中国矣,并拒绝与中国签订军事同盟。清廷为了与沙皇俄国签订军事同盟,达到以俄制日的目的,允许俄国横穿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并于1896年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密约规定俄国不得籍端侵占中国领土,中国以500万两库平银入股与俄合建中东铁路,中国政府不仅可于80年限后无偿收回中东铁路一切财产,而且可在36年后给价收回中东铁路的所有权。从这些条款看,中国没有丧失主权,而是在中国的领土上与俄国合资建铁路,这对中国是有利的。可是,弱国无外交,强盗得手之后肯定要凭借实力撕毁协定的。果然,沙皇俄国在中东铁路建成之后,将铁路沿线的大片中国领土强行划为铁路的“附属地”,大批地向这里移居俄罗斯人,并摄取了“附属地”的一切行政管理权、司法权、驻军权等等,同时将中东铁路作为俄国掠夺中国资源、压榨中国人民的侵略工具。但是,中东铁路的建成,毕竟给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进步。老道外之所以发展的如此之快,主要因为哈尔滨是中东铁路向东至绥芬河(连接远东地区)、向西至满洲里(连接西西伯利亚和欧洲)、向南至大连(连接南满和关内)的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中心枢纽,而道外区则是哈尔滨市唯一在沙俄附属地之外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地区,因而这里就成为了哈尔滨乃至北满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具体地说,中东铁路的建设给老道外的发展带来三次大的历史机遇。第一次是1898年-1903年沙皇俄国修建中东铁路。修筑中东铁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筑路,筑路工人多达17万人,绝大多数是从关内招募来的。这些工人在铁路修完之后,有不少人留在铁路沿线谋生,留在傅家店的就多达10000余人;此外,1900年沙俄中东铁路局将香坊、南岗、道里区变成俄人居住和行政、商业区划之后,这些地方的中国商人和平民,多数也移居到傅家店,使这里成为中国人的聚集地,人口从中东铁路修筑之前的几百人骤然增至25000余人。这种人口的增长,不是原居人口的自然增殖,而是外来人口的迁移,说明了老道外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由于傅家店人口的急剧膨胀,1906年四家子和1909年圈河相继被划入傅家店。人口的增加和中国商人向傅家店的集聚,加上沙俄在哈尔滨唯独把傅家店一地划在中东铁路附属地之外,这就使傅家店摆脱了沙俄对这里的商品倾销和经济管制。这也就是民族工商业为什么只能在道外这个地方才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而道外区也确实由此获得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飞跃。为什么唯独道外区被划在俄国附属地之外?是俄国人不想要道外区吗?不是的。中东铁路兴建之初,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处于中枢地位的哈尔滨,将会在这条铁路的拉动下很快变成一座近代化城市。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使俄国不但丢失了在南满的势力范围,而且被迫同意将哈尔滨正式辟为国际商阜对各国开放。这时清政府才想起对哈尔滨实行设治的问题,而此时的秦家岗(南岗)和阜头(道里),已经变成以俄商俄民为主体的沙俄附属地,唯独以中国商民为主体的傅家店(道外)尚未来得及变成俄国的附属地,所以1905年经清政府批准很快在傅家店设立了滨江关道,由中国政府直接管辖。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本来可以根据中俄签定的条约,据理力争在哈尔滨全市设治由中国政府管理,却坐失良机,放弃了主权,只是在道外区这个狭小的空间设治管辖,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只有道外区成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特别是1920年东省特别区设立后,在中东铁路属地的民族工商业者,要同时向东省特区和沙俄把持下的市自治会交纳两份税,而道外不存在向沙俄势力交税的问题。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者纷纷来道外投资做买卖。第二次是年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陆战是在中国的领土南满进行的,战争切断了南满和山海关的交通,以往从京、津、沪等关里进货的东三省商家只能转而向北从哈尔滨进货,因为哈尔滨是中东铁路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交汇处,是西伯利亚与海叁崴之间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哈尔滨的特别是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在这段时间确实发了大财,同记商场的大资本家武百祥先生曾经说过:这次机会“虽然不准说是绝后的,但也差不多。”第三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俄军的后方基地。在战争的刺激下,俄国私人资本在面粉、油脂、制酒、肉类、皮革、肥皂等军用物资领域大量投资拼命生产,经过短期的疯狂发展之后战争结束,加上俄国战败俄人在南满的市场被日本人占领,俄国私人企业生产萎缩,其资本开始向中国资本家手里转移,到后来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道外区的面粉、制油、酿造、皮革等企业已经基本上由中国民族资本家接办,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迅速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批白俄分子逃入哈尔滨,其投资方向主要是房地产,我们的民族工商业没有受到大的威胁,而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行业众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民族工商业体系。1931年道外区的工业达到31个行业,369家工厂;商业86个行业,1250个大小商号(理发和成衣除外)。1932年日寇占领哈尔滨以后,老道外的民族工商业遭受严重的扼杀和破坏,不少工厂商场店铺瘫痪、废业、倒闭、转让。1946年我党解放哈尔滨以后,实施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道外区的私人工商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大大超过解放前的最高规模。1948年仅东傅家区,新开业的工商厂点就有984家;1952年东傅家区工商企业登记户数达到3805家,是解放前全道外区发展最高峰时的1250户的3倍。到1955年仅西傅家区私人企业登记户数高达4696户,是解放前全道外区发展最高峰时的4倍。老道外的闻名,还因为它有着光荣的反帝爱国革命传统。道外区的商民在清末和老中华民国时期同沙皇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在哈尔滨沦陷后又主要是同日寇进行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斗争意志。老道外早期的工人运动在1916年就开始了。1923年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筹建活动就是在道外以《哈尔滨晨光报》为掩护进行的。由于中东铁路的开通,1919年第三国际在哈尔滨建立支部,哈尔滨成为进步人士和后来中共成立之后共产党人来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必经之地。来过道外区和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的著名共产党员有李大钊、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罗章龙、罗登贤、李富春、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陈为人、李震瀛、车向忱、金剑啸等人。老道外虽然不是帝俄的租界地,但是受西方的影响仍然很深。从经济到文化、从城市建设到建筑特色、从宗教信仰到民间习俗,甚至语言也无不渗透着欧洲特别是俄国色彩。这也是老道外区别于其它民族工商业集聚地区,而闻名于世的又一个原因。(二) 名街名巷道外区最早形成的街道是延爽街和平原巷,一街一巷相互平行,东西走向,修建于1870年清朝同治年间。十年后,1880年光绪年间,紧挨在延爽街北边又形成一条与之平行的一条街叫桃花巷,在延爽街和桃花巷东侧街口建了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走向的头道街和头道街东侧南北走向的二道街,在延爽街和平原巷东侧街口建了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走向的天一街,与头道街相连。次年,1881年在延爽街、头道街、天一街三条街的街口,向东又修了一条街,与延爽街相连,这就是著名的太古街。早期形成的这六条街巷,绝非后来那样繁华,只是几条土道而已。1898年沙皇俄国开始建设中东铁路以后,道外区的城市形成的步子自然加快。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从现在的景阳街到二十道街的街巷雏形基本形成。到三十年代,道外区已形成六横(东西走向)、八纵(南北走向)十四条大街.六横是大新街、靖宇街、太古街、承德街、南马路、南极街,八纵是景阳街、头道街、五道街、七道街、十二道街、十四道街、十六道街、二十道街。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横:靖宇街,一纵:景阳街。靖宇街,百年老街,原名正阳街,是道外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中心街道。从正阳头道街到二十道街,在全长2公里多的大街及两侧街道,商家林立,名场纷纭。挑最有名的说,从最西头的纯化街往东数:靖宇街与景阳街交叉口的水都影院、温泉浴池、狗不理包子铺、皮袄庄、陈氏接骨院、竹林商场(现向阳商店)、大罗新百货、纯化医院,二道街的益发合百货商店,三道街的老鼎丰、正阳楼(现第四百货商店)、贸易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集中了一批道外最早的民族工商业者。四道街的三友照相馆、宝昌源鞋铺、交通银行,五道街的同记商场、世一堂药店、益发合百货商店、东合利百货商店,小六道街的泰华西药店、中央大舞台,大六道街的厚德福大酒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社协影院、滨江浴池,七道街的国际协报、新兴浴池,八道街的区政府、光复饭店,九道街的文化馆、孙锡泰中医诊所,十道街的中华书局(滨江支局),十一道街的大同影院,十二道街的长途电话局,十四道街的哈尔滨晨光报、韩百灵诊所,十五道街的保险公司、国泰影院、新江泉浴池,十六道街的新世界大酒店、哈尔滨新报、东兴旅馆、圈里,十七道街的海军吉黑江防司令部,十八道街的滨江晚报,十九道街的东华中学,二十道街的滨江公园、东北民主联军哈尔滨卫戍司令部。靖宇街也是交通最便利的一条街,是道外区解放前唯一的一条跑出租车和公交汽车的大街,头道街、五道街、十二道街、十六道街、二十道街都有站点,出租车招手即停。靖宇街在1931年以前,头道街至十三道街叫正阳街,十四道街至二十道街称新市街,1931年将头道街至二十道街统一起来叫正阳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将正阳街改称靖宇街。景阳街,是靖宇街西端与其垂直的南北向大街:北起松花江边,南至南岗区坡底滨绥铁路道线。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这条街原是一条壕沟,俄国人企图把它加宽加深变成一条连接松花江和火车站的人工运河,因遭到中国人的坚决反对而被迫停止后,填平夯实修成一条连接傅家甸(道外)和秦家岗(南岗)、阜头(道里)的主要通道,这就是景阳街。解放前,景阳街分为两段:从北江沿至承德街段,叫“西门脸”;从承德街至南岗坡底段,叫“许公路”,后来统一起来称为景阳街。靖宇街与景阳街的交叉口则是这个大通道的枢纽,站名就叫“景阳街”。从景阳街站始发的有轨电车,有分别到达道里尚志大街、“偏脸子”(新阳路),到达老站(哈尔滨火车站),到达沙曼屯(西大桥),到达马家沟,到达新站(滨江火车站),到达北十六道街,共七条公交线路。开往道里、顾乡、南岗、香坊的汽车分别在靖宇街和承德街始发在景阳街通过,而无轨电车则是从景阳街始发。景阳街南马路以北段的西侧是铁路专用线,煤炭、粮油、百货等各种仓库都集中在这里,所以景阳街也是各种物资集散的运输线。道外区有六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而其中有五条东西大街与景阳街交接,它们是大新街、靖宇街、承德街、南马路、南极街,也就是说,景阳街起到了与道外区各主要街道相连接的“环路”的作用。这条“环路”,“内环”通过大新街与江边各街道相连,通过靖宇街与两侧各商业街连接;“外环”通过承德街连接南岗区老巴夺,通过南马路和南极街连接道里区。与靖宇街平行的其他五条东西大街:南面有太古街、承德街、南马路、南极街,北面有大新街。太古街,如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正阳街和景阳街出现之前,太古街是道外最繁华的街道了,既有商家又有企业。著名的三盛炉铁匠铺在太古十五道街。正阳街出现以后,百货商场集中到正阳街,太古街主要经营农杂、农具、农副产品和粮食,进城买卖的农民和城市市民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粮栈、客栈、酒馆、饭店、大车店,比比皆是。这条街从南头道街一直延伸到二十道街,在其它街道还是土道的时候,它已经被修成石头道,是道外最先用长条石铺路的大街,在解放前也是通行公交汽车的五条大街之一(其他四条大街是正阳街、景阳街、南马路、承德街)。承德街是道外通往道里、南岗的重要通道。道外区有两条连接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通道。一条是景阳街,从它的南段许公桥上坡到达南岗,从它与南马路交叉口向西通往道里:另一条是承德街,从它的东端滨江站铁路跨线桥上坡到达南岗,从它与景阳街交叉口向西通过中马路到达道里。承德街既是连接三区的通道,又在滨江火车站旁,所以它的两侧货栈多、客栈多、工厂多、饮食服务娱乐场所多。南马路西从道里道外分界线的铁路跨线桥起东至承德街,是两区的公交汽车通道。全长只有1公里,街道两侧多是企业。解放前西端道北是制粉厂,紧邻是全国著名的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对面是标准铅笔厂和哈尔滨工人夜校。南极街也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西从道里道外分界线的铁路跨线桥起东至滨江火车站,是两区的有轨电车通道。在这条大街上,有著名的八区广场、人民体育场和抗日英雄纪念塔,对面是哈尔滨市少年宫(后来改为第三工具厂)和哈尔滨电线厂。在南极街和许公路的交叉口的南侧是著名的哈尔滨第二中学(后改为第十三中学),向东依次是第二十中学和英国商人开办的鸡鸭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哈尔滨肉类联合食品加工厂),再向东则是滨江火车站。大新街是道外区北面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从北十六道街始发的有轨电车从东到西穿过大新街,然后进入景阳街通往道里和南岗各地。当年乘坐有轨电车的要比乘坐汽车的乘客要多。有轨电车从北十六道街始发,在大新十六道街、大新十二道街、大新七道街、大新三道街都有站点。大新街1911年时是由滨江商会担保大清银行借贷,开始修筑的道外区的老江堤.1918年新江堤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之后,老江堤改成了大新街。大新街以北的富锦街、长春街、钱塘街,都是东西向的大街,西从景阳街起东至北十五道街,原来都是江坝外滩地,新江堤北移之后这几条街因为紧靠松花江边而变成十分繁华的地带,著名的北市场就在长春、钱塘五道街和七道街之间。与景阳街平行的其它七条南北大街从西向东依次是:头道街、五道街、七道街、十四道街、十二道街、十六道街、二十道街。这些街道都是北起江边南至太古街。头道街是道外区最早的商业街,南头道街有老天利刀剪、竹林商场,北头道街有大罗新百货商场。五道街北面江边有北市场、鱼市、王麻子膏药铺,中段有茂成永食杂、邮局、中华书局,南端是小五金日杂市场。七道街北从船站起,有海员商店、菜市,中段是粮店、医院、浴池,南面是旧物市场。十二道街大新街以北段是著名的古旧物地摊市场,各色古玩旧物应有尽有,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十二道街中段主要是蔬菜、食品、肉类商店。十四道街从北江沿到太古街,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街道相对比较宽一些,从江边码头卸下的零担货物,主要从这条街道运出,汽车马车手推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十六道街是仅次于景阳街的一条南北大街,它的北段是通往道里、南岗的有轨电车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它的南段是道外区最繁华的商业、服务、娱乐、文化区。在十六道街路西从靖宇街街口往南数:先是豪华的新世界大酒店,商界政界会商聚餐的重要场所,富家婚嫁喜庆的必去之处。紧邻大酒店的是华乐大舞台,再往南是安乐剧院。路东从靖宇街街口往南数:先是&哈尔滨新报&报馆,报馆南边是当年文化名人肖红、肖军住过的东兴旅馆,再往南是著名的圈里(即荟芳里),在直径七八十米的圈楼,解放前布满了店铺、烟馆、赌场、妓院。二十道街也是一条交通要道,北面港务局吞吐的煤炭木材粮食油料机械等大宗货物不少是通过这条大街运出去拉进来。这条大街还是连接港口码头和滨江火车站货场的水陆联运交通纽带,也是通向太平区的必经之路。二十道街中段路东是滨江公园,解放后改称靖宇公园。二十道街是道外区东侧最后一条街,在它的大东侧有马家沟河蜿蜒流经并汇入松花江,所以这里也叫圈河。道外区的巷道以桃花巷最为有名,西巷口是景阳街、承德街、中马路三街交汇处,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东巷口与南头道街、南勋街、太古街、延爽街、天一街五街汇合,商家林立,人流熙攘。延爽街以卖山海杂货为主,蘑菇木耳核桃榛子山鸡山兔鹿肉熊掌水獭貂皮海珍海物,都是纯天然的,按等论价公平交易。卖山海杂货的最大商号天丰涌就在这里。平原巷和天一街开饭馆和食杂店的多,其中范记独一处的三鲜水饺最有名,后来在北三道街出名的范记永水饺馆当初也是范记独一处厨子开办的。桃花巷本身就是著名的餐饮服务一条街,客栈多、旅馆多,解放前自然也有烟馆和妓院。巷中与之垂直的纯化街也是一条小吃街。总而言之,桃花巷及其周围是道外最繁华之处,是老道外的一个标志性地区。桃花巷往南数:有染布的染坊胡同、有小饭馆小客栈积聚的新市巷、有估衣铺为主的仁义巷,北头道街的张包胡同有著名的张包子铺和范记仁义馆,北二道街有卖鱼的鱼市胡同。还有从北十八道街通往北二十道街的景兴胡同。解放前道外区大小街巷共有116条。1932年道外分设为东、西傅家区。靖宇九道街以东为东傅家区,以西为西傅家区.东傅家区下辖南市街、南新街、尚扑街、仁里街、大同街、大新街、北新街、太古街、东原街、北十五道街、大兴街11个分区。西傅家区下辖承德街、永安街、纯化街、景阳街、升平街、吴兴街、定兴街、南勋街、水晶街、北七道街、许公路、滨江街、保障街、保定街、沟沿街、太平街16个分区。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一度将东西傅家区分为东、西、北傅家区,将东傅家区的大兴、大同、大新3个街区,西傅家区的光明、正阳、解放、靖宇4个街区和永安、升平两个街区的大部,划出组成北傅家区。不久北傅家区被撤销,其辖区回归东西两个傅家区.1956年10月,东、西傅家区合并为统一的道外区。区委地址在南四道街,区政府地址在靖宇八道街321号。因为道外区没有发展新区的空间,所以解放后的街巷基本上没有增加,但是对全部街路进行了彻底改造,变得更加开阔平坦美观。(三) 名港名站道外区就在美丽的松花江边。古代松花江比现在要宽的多,现在的道里和道外区当年都是河道的一部分,它的岸边是南岗区与道外区之间的陡坡。随着河流的常年冲刷,中间河道越来越深,江面也越来越窄,道里道外渐渐地变成了陆地。1916年修筑的老江堤是在现在的大新街,后来修筑的新江堤才是现在江堤的位置.道外区位于行驶滨洲铁路的西江桥和行驶滨绥铁路的东江桥之间的松花江边。松花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道外区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南为城区,西宽东窄,呈宝葫芦型,地里面积仅有8.3平方公里。北面沿松花江与江北草原隔江相望,西面以滨洲铁路为界与道里区紧密相连,南部滨绥铁路在地处高地的南岗区与平原地势的道外区中间穿过,东面有马家沟划清了道外区与太平区的界限。道外区两面环水两面环路,水运和铁路运输十分发达。松花江是黑龙江水系右侧最大的支流(左侧最大的支流是俄国境内的结雅河),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天池,全长1840公里。从源头到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处的三岔河为第二松花江,以下为第一松花江是松花江的干流,在同江县汇入黑龙江。松花江干流为平原河流,江面宽阔,坡降平稳,流速和缓,含沙量少,河床稳定,适合航运,可行千吨船只,是我国除长江以外第二大运输内河,也是汇入黑龙江后进入鄂霍茨克海的可以实施江海联运的内河。沙俄早就对松花江垂涎三尺,在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爱辉条约》时就故意混淆黑龙江(界江)与松花江(内河)的界限,并于当年派俄兵100多人乘船闯入松花江,不顾当地官员的阻止,强行勘测水路和两岸地形。1898年帝俄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以后,主要是通过松花江运输筑路材料,并乘机开辟了俄国伯力至哈尔滨的定期航线。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和全线通车后,沙俄无视中国政府向其提出“铁路造成,俄船即应退出(松花江航行)”的要求,而且在哈尔滨公然成立船舶部,继续侵犯我松花江的航运权。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爆发后,日本舰队封锁了黄海和旅顺港,帝俄由中俄界江黑龙江经我国内河松花江将物资运抵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运往前线。此时的清政府抱着所谓“不介入”日俄战争的态度,放任帝俄使用我国松花江运输军用物资,使其逐步摄取了松花江的航运权。最多时有80余艘俄船在松花江上往来穿梭。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被迫同意将哈尔滨作为国际商阜对各国开放,随即松花江成为国际贸易通道,哈尔滨港成为东北地区水陆换装的中枢港口。哈尔滨港设在道外江畔,共有6个客货码头。江南有5个:八区码头即头道街船坞,主要是水运粮食、木材、建材在此卸船,通过铁路专用线运往中东铁路沿线。五道街码头,是江南江北之间的轮渡码头。七道街码头,是黑龙江水系最大的客运码头。十二道街码头,是原戍通航运公司因道里沿江淤泥堆积无法停靠船只,于1916年迁至道外在这里修筑的客货两用码头,货运主要是零担货物。十八道街码头,包括二十道街船坞,是哈尔滨港的最大货运码头,80%的木材在此卸船。江北有1个:马家船口码头,包括江北船坞,主要是哈尔滨的工业品和农杂物品通过该码头运往江北各县。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为了与俄国人抗衡,在道外设立松黑邮船总署,购买了五艘轮船、四艘驳船开办江运,从此结束了松花江上几千年来我们只有独木船行驶的历史,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机械船队。1908年中国收回了航道管理权,1909年又设立了中国税关,帝俄因航行受到限制而提出“抗议”,软弱无能的中国政府又被迫允许帝俄船只在松花江上航行。但是由于日俄战争结束,松花江运输量锐减,帝俄资本家开始将船只卖给中国人。1914年哈尔滨三江轮船公司在道外十道街开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商人趁俄国人无暇东顾的机会,收买了帝俄几十艘船只成立了戍通轮船公司。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帝俄资本家惊恐万分将船只全部卖给中国资本家,使得中国人在松花江上的航运事业得到了迅猛发长。1918年戍通轮船公司也在道外开业。1920年海军吉黑江防司令部在道外建立,有“江亨”、“江通”、“江平”等8艘军舰航行在松花江上。1924年东三省政府和交通银行收购了戍通轮船公司,在道外成立了东北航运局。1927年东北军伐张作霖属下的东北海军司令部在道外圈河建立东北商船学校.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日寇完全控制了松花江的航运权,停止修造一切船只,对已有船只进行掠夺式使用,使松花江的航运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松花江的航运事业获得了新生。中国船员打捞沉船,维修旧轮,在江北马家船口建立了造船厂,开始建造我们自己的航船。日,松花江上第一艘最大客轮“北京号”下水,船体长82米,宽19米,可容纳700余名乘客,航行于哈尔滨—佳木斯之间。解放初,道外七道街码头是松花江上最大的客运港口,从哈尔滨至下游宾县、通河、木兰、方正、依兰、佳木斯、富锦、同江航线,以及从哈尔滨至上游肇东、肇源、吉林的航线,每日川流不息,每年运输的乘客上百万人。道外二十道街码头是松花江上最大的综合性货运港口,十多个泊位、几百万平米仓库堆积面积,每年吞吐粮食、木材、煤炭、钢材、机械、水泥、沙石等大宗货物几百万吨,另有道外九道街码头吞吐零担货物。松花江每年四月份解冻,大约在4月16日正式开航,开航这天巨轮鸣起几声长长的、粗壮的笛声,整个道外区都能听得到,记不起来的人也会立即想到今天开航了。而且会有许多人来到七道街江边,观看首航的客轮满载旅客,慢慢地驶离岸边,缓缓地调转船头向下游驶去。站在船舷上的旅客不断的向岸上送行的人招手,岸上的亲朋好友也包括观看的人群也一齐向离去的轮船招手致意,祝愿他们一路平安,庆祝新一年航行的开始。运送旅客的客轮有大有小,最大的是两艘乘坐五百多旅客的大型客轮,客舱上下三层,其中一艘是腰轮,桨轮的直径能有四、五米,绞动江水发出巨大的轰鸣。另一艘是尾轮,桨轮的直径同样有四、五米,绞动起来的浪花足有三、四米高。除了长途客运以外,在五道街和三道街江边还有来往于道里道外和去江北马家船口及太阳岛的舢板船,老艄公黑黑的粗壮有力的双手为你掌舵划桨,风浪再大心里也不会慌张,很少听到有翻船的,而且船价也不高,还能体验江水的魅力,所以乘坐这种舢板船的人很多,小船的生意十分红火。货运也很繁忙。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货船不断,载货的驳船几十米长,载重量多数在几百吨,上千吨载重量的驳船也不少见,上面装满了煤炭或粮食或沙石,有的是被拖轮拉着走的,也有的是被拖轮推着走的叫顶推。二十道街船坞是停泊货船的,解放初货物全凭人力装卸,装卸工人或四人、或六人、或八人一组,弯着腰,哼着哨子,用“蘑菇头”抬着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货物,在跳板上缓缓的一步一步的抬上抬下。用肩扛的货物也不少,一、二百斤重的大麻袋一个人扛上扛下,劳动强度实在是太大了。因为这里的装卸工人个个都是大力士,所以论起干力气活一般的人都不敢和他们比试,平日里好打架斗殴的人在他们面前也不敢动手动脚。后来有了吊车装卸,工人就省事多了,但是需要人工装卸的时候仍然不少。在道外区,航运局和港务局的工人、干部和家属上万人,他们都是海员世家,几代人多数集中生活和居住在从五道街到二十道街的沿江地带。这里有海员大院(北九道街)、海员居民楼、海员商店(北七道街)、海员医院(北十四道街)、海员俱乐部(浴海街)、海军司令部(正阳十七道街)等等。道外区是松花江航运的中枢,是松花江航运的骄傲。位于道外区南端的滨江站,亦称新站(哈尔滨站称老站),是哈尔滨三大铁路客运和货运火车站之一。从这里乘车可以南去长春、沈阳、济南、北京、上海、广州,北去绥化、北安、佳木斯、鹤岗、伊春,西去大庆、齐齐哈尔、满洲里、大兴安岭,东去牡丹江、鸡西、绥芬河。因为从外面来道外的旅客也比较多,所以各次列车的终点站也都从哈尔滨火车站延长到滨江站。滨江站建于1934年,站内有四道三站台,由空中垮线天桥输送上下车旅客。车站规模在当时是比较大的。六十年代以前,道外区的老百姓大都从新站(滨江站)上火车,也有从老站(哈尔滨火车站)上车的但是很少。外地旅客来道外的也直接在滨江站下车。那时的滨江站非常热闹,不论白天或夜里,候车室都挤满了等候各次列车的旅客,人多的时候,等待检票的人群排成的长队一直排到车站的广场上,加上接客的人群,车站内外全是人。道外区有从北十六道街始发到滨江站终点的有轨电车,专门接送从滨江站上下火车的旅客。也有到达滨江站的公交汽车。在火车站广场上等候拉客或拉货的三轮车、手推车到处都是。站前的饭馆、旅店、食杂店24小时营业。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也是昼夜不停。从滨江站经过的货运列车来自滨州、滨北、滨绥各线,从木材产地伊春、煤炭产地鹤岗、粮食产地三江平原等地方向全国各地运输木材、煤炭和粮食。滨江站辖八区粮库、五粉厂、造纸厂等单位38条铁辂专用线。位于道外西部新马路的八站货场,是哈尔滨最大的集装箱货场。滨江站货场承担着哈尔滨以北沿线集装箱发运工作。滨江站与道外二十道街的港务局共同担负着水陆联运的任务:有的货物需要陆水联运,将铁路运达滨江站的货物转运到港务局码头,通过水运到达松花江沿岸不通火车的地方。有的货物需要水陆联运,将水路运达港务局码头的货物转运到滨江站,通过铁路运达铁路沿线所需要的地方。滨江火车站和松花江航运站,一南一北,南铁北江,南车北船,遥相呼应,使道外区成为水陆运输的枢纽,远近驰名的商品交易场和集散地。(四)名商名号在中东铁路的推动下和国内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加上道外区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环境优势,使得这里的民族工商业发展异常迅速。从上个世纪初一直到解放后,这里始终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区。可以说,老道外的历史,就是道外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先说商业。1903 年道外民族商业的领军人物武百祥,与同乡合伙在南头道街开了一个三间房的小杂货店,后来称之“小同记”,意思是说这是道外民族商业发展的起点。后来武百祥先后在保障街、南通道街、滨江街开办工厂,在江北开办养猪场,在太古街开钱庄,在北头道街开”大罗新”商店,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之后,在正阳街四道街开始建设同记商场大楼。1901年天丰涌杂货店在延爽街口开业,一些客栈、皮袄庄随之也出现。1910年,正阳楼肉制品店在正阳三道街开业。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近代经济文明的推动下,道外的工商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李士良、石方、高凌合著的《哈尔滨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一书,详细记载了从1911年至1925年道外的工业、商业、金融、服务、报业诸家开业的情况,其中商业有:1912年,世一堂药店、东和利百货商店在正阳五道街开业。元吉号杂粮店在维新街开业。1913年,义增福百货商店、大德堂药店开业。1914年,同源永杂货店开业。1916年,永来盛百货商店、源庆升百货商店、兴顺隆棉布批发商店开业。1917年,滨江大药房、天义德金店开业。1918年,益发合百货商店在正阳四道街开业,益发合粮谷有限公司在正阳五道街开业。同年,劝业商场开业。1919年,天丰东粮栈开业。1920年,德元祥福记粮栈、同茂昶商号粮栈开业。1921年,大罗新商场在北头道街开业。同年,滨安市场、宝兴长茶庄、麟星祥布匹店、东发合百货商店开业。1922年,滨江粮食交易所开业。1923年,老鼎丰南货茶食店在正阳三道街开业。同年,大兴泰杂货店、大昌隆绸缎庄、东兴蔚粮栈开业。1924年,中华旅馆开业。1942年亨得利表眼镜店在正阳六道街开业。这些商家都是老字号,其中最著名的是同记商场、老鼎丰糕点铺、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正阳楼肉制品店。《道外区志》(以下简称《区志》)专有一章介绍道外的名店铺。同记商场于日正式典礼开业,从业人员(含分支机构)2000余人,资本175万两上海规银,年利润32万两。从1928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甚至于到文革之前,同记商场始终保持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传统和特色。哈尔滨有两个最具特色的大商场,一个是以卖洋货和高档商品为主的南岗秋林商场,一个是以卖国货和中低档商品为主的道外同记商场。同记商场是大众商场,卖大众商品,却品种全、质量好、无假货、信誉高,所以,它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来哈尔滨的顾客到这里买货.许多从外地专程来的顾客从哈尔滨站下了火车就换乘6线有轨电车直奔道外同记商场购物.在五十年代,同记商场的客流量和卖钱额在哈尔滨市是首屈一指的。优良的经营环境,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使得每一个顾客都终身难忘、还想再来。同记商场外观高大雄伟,楼顶的塔式霓虹灯闪亮耸立,楼体层次鲜明雕刻雅致,落地橱窗宽大透明。商场内厅典雅温馨,四面柜台环绕拥抱,两层回廊新颖别致,中庭通透宽敞明亮。在楼梯的两侧各有一面哈哈镜,一个是肥镜,把人照得又肥又胖又短,一个是瘦镜,把人照得又高又瘦又长, 逗得你哈哈大笑。别的不说,仅就这两面哈哈镜在当时就不知把多少人吸引到同记商场。在四周柜台与中间收款处之间有个空中“通道”,售货员将货款和货单夹在空中的铁夹里然后用弹簧弹出,铁夹沿空中丝线传递到收款处,收完款取货单连同余款又从空中返回到柜台,这种交款方式也是同记商场唯独仅有的,十分有趣,同样引发了不少顾客来场观赏。这说明同记商场在坚持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经营策略的同时,为了招揽顾客在一些小的方面也绞尽脑汁,独具匠心。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同记商场改名人民商场,特别是1981年停业扩建之后,随着同记商场的老字号逐渐地被彻底丢掉,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鼎丰糕点铺始建于1923年,由浙江绍兴人王阿达、徐宗宣、侯长生合股创办,最初是茶食店,后来专制糕点,前店后厂。老鼎丰的糕点花样多,口感好,柔软脆酥,香甜可口。特别是蛋糕、长白糕,远近驰名。中秋月饼更是驰名全国。无论是平日或是年节,老百姓串亲访友几乎都要买上两包老鼎丰糕点送礼才够面子。从我记事时就看见买老鼎丰的糕点,纸包的上面一定有一张印有“老鼎丰”字样的精美商标,足见老鼎丰颇具品牌意识。到别处买糕点就没有品牌帖。老鼎丰的地址一直在正阳三道街(今靖宇三道街)。大家都知道靖宇大街不是笔直的,在三道街街口出现一个拐弯,传说是当年建房时商家为了竞争有意前移或者后退以便突出自己造成的。而老鼎丰恰恰在街口的拐弯处,是道外最繁华的地段。每当正月十五,老鼎丰门前都要挂上四个大红色的宫灯,宫灯里面有十分好看的”才子佳人”在缓缓地转,其实这都是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所施的“小伎俩”,可是在当时这种宫灯在别处是看不见的,所以前来观看的人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说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挤进去出不来的,挤丢了鞋的,甚至挤丢了孩子的,有的是,当然最后都能找到。年年如此,直到文革之前。文革开始以后,老鼎丰一度改为大众食品店,不过还好,不久又恢复了老鼎丰的字号,保留了传统风味,又有新的创新。1983年老鼎丰的老技师徐玉铎到北京传艺,被誉为”月饼大王”。1984年老鼎丰的蛋糕获商业部优质食品奖。1986年老鼎丰的一口酥获商业部优质食品奖。如今,老鼎丰糕点连锁店遍布哈尔滨市各大商店和超市,其它市地也有分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位于道外靖宇六道街街口,开业于1942年,是上海亨得利的一个分号,以经销名优钟表眼镜著称,大部分是日本、英国、瑞士产的名表和高档眼镜。国内的也有,但是少。钟表眼镜属于高档精细商品,对质量的要求很高,所以,凡是能戴得起手表的买表时是必须光顾亨得利的,价格虽高,但是名表名牌,可信可靠。买眼镜也是不可以糊弄的,到亨得利验目验光绝对准确无误,多花点钱买个好眼镜也值。所以,亨得利的买卖久盛不衰。现在的亨得利已经不是以经营国外商品为主了,以国内商品为主,高中低档全有,与其他同类钟表眼镜店差别不大,凭着老字号卖钱额还是要比别的店要高一些。正阳楼肉制品厂,最初是1910年从北京来的王孝庭、王文治二人在道外靖宇三道街(现第四百货商店东侧)仿北京风味开的一个酱肉铺,颇有名声。1915年迁址到北三道街,规模扩大,产品有五香酱肉、五香熏肉、酱鸡、熏鸡、烧鸡、粉肠、小肚、火腿、烤鸭等等,以销定产,不卖陈货,保质量,守信誉,生意兴隆。1956年公私合营后,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欧式风味红肠、松江肠、茶肠,日产量高打3000公斤.1969年厂房迁到大新街,三道街保留门市部。三道街是道外乃至全市知名的食品一条街,正阳楼座落在正中央,食客盈门。一楼是酒吧,散装生啤酒,俄罗斯高听啤酒杯,一杯啤酒,一根粉肠,五六分钟最多十几分钟喝完走人。二楼有单间雅座,可以舒舒服服坐下来,正阳楼的熏酱烧烤细细品,烧酒黄酒慢慢喝。进入90年代,正阳楼的虾籽粉肠、叉烧肉、松仁小肚、三鲜小肚、风干香肠、参芪香肠,获得国家部级金银奖。老道外的工业,最早是从制粉业(俗称“火磨”)开始的。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俄国人买中国人的小麦就地加工,销往东北和俄国内地以及其他国家。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刺激了制粉业的快速发展。道外区的“八站”是沙俄从绥芬河向西排第八个仓储区,备有铁路专用线,俄军1904年就在八站建立了粮库。所以,道外区的制粉厂大部分建立在这一带。到1924年,道外的民族资本家自建和收购白俄资本家的制粉厂已经发展到2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在中马路的义昌泰火磨,生产的“马牌”面粉远近驰名。还有东兴火磨、万福广火磨、裕昌元火磨、天兴福火磨、庆泰祥火磨,广信火磨和十四道街的成泰益火磨。与制粉业一起发展起来的是榨油业。1913年在八站开业的顺和裕是早期比较大的油坊。以后又有新泰、佐大、巨盛泰、恒隆德、德义成、同义隆、双兴、元孚、协昌永、同泰、永来号、东华油坊开业。到1925年,道外中国人开办的油坊已有30多家。其中有名的是成发祥、义昌信、源成东和位于南马路的东济、丰泰义、东兴昌,北马路的同聚祥、恒顺和,中马路的义生昌等。道外的酱油工场也很出名.最大的酱园是正阳十二道街的老鼎兴,十八道街的惠同源、十五道街的同兴南、小水晶街的鼎丰南,这些酱园子也不小。道外到1936年已有20多家纺织厂,其中最著名的是裕庆德,创办于1922年,是北满唯一的毛织厂,解放后变成国营企业,生产的“卧虎”牌毛毯全国闻名。与纺织厂配套的是染坊,在南头道街有个染坊胡同,仅此一地就集中了10来家染坊,到1936年道外有染坊20多家,从业人员500余人。1913年武百祥在滨江街建立了制做衣帽的同记工厂。1916年滨江兴亚女子工厂和滨江殖滨公司开业。此外还有电灯、电话、制糖、酿酒、皮革、烟草、木材、玻璃、汽车、铁器、屠宰等多达31个行业、369家工厂。1907年1月,哈尔滨商阜公司在圈河(今二十道街以西)成立,滨江厅江防同知杜学瀛任总办,并资助(同时加入官股)耀滨电灯公司于7月在道外北十二道街成立。耀滨电灯公司是哈尔滨市唯一的一家由中国资本家开办的小型电厂。1910年10月,滨江电话公司在南勋九道街开业。同年,元吉玻璃厂在承德街开业。1913年,通原林业有限公司在北十二道街开业;1921年阜民林业公司开业。1914年,东北制糖厂在江北开业。同年,东北啤酒厂开业;1919年,裕济茂烧锅开业;1920年东升魁制酒厂开业;1922年,亚洲洋酒厂开业。1918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南三道街开业。同年,傅巨川创办的安泰汽车公司开业。1920年,张廷阁创办的双合盛皮革厂在圈河开业。1913年,鸡鸭公司在南极街开业,当时是英国人开办,叫“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公司”,屠宰鸡、鸭、牛、羊、猪,加工肉食。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肉类联合加工厂(肉联)的前身。1925年,聚兴成铁工厂开业;在铁工厂中最出名的是1922年在太古十五道街开业的三盛炉。主要生产各种刀具,闻名全国。刀剪选材严格,做工精良,具有高超的烘炉锻打技艺。创始人是康业福、康业修、王纯道三位老艺人,故称三盛炉。位于南头道街与桃花巷的道口处的老字号:老天利刀剪店,专门经营三盛炉的刀剪。此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是解放前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顶峰。从1932年哈尔滨沦陷到1945年日寇投降,这里的民族工商业与全国一样,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在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政策指引下,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迅速恢复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形势下,辽宁一些大厂北迁到我省,南极街的电线厂和南马路的第一工具厂,就是那时迁入道外区的大型国有企业。此后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道外区的国营、集体和私营经济都有很好的发展。(五)名摊名市道外区的小摊、小铺、小店、小馆、小床子、小作坊太多了,遍地都是,把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这些小业主,算不得资本家是肯定的了,甚至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连小业主也算不上,只能说是城市贫民。用现今的说法,就是在道外的那个环境里,他们都有一些市场经济意识,都会做点买卖,有本钱做大买卖,没本钱就做小买卖,怎么都能混饭吃,活人不能让尿憋死。道外区的老百姓至今仍有这个传统,生活困难不会去找市长,都能从市场上找到出路。先从日常生活看,方方面面、各色人等,都有人为您服务。吃的有:浆汁馆(浆汁果子豆腐脑)、牛奶馆、饺子馆、混沌馆、包子铺、烧饼铺(烧饼麻花)、馒头铺(馒头花卷)、切面铺、煎饼铺、大饼子铺(苞米面黄饼子高粱面红饼子)、点心铺(糕点)、列巴店(面包)、杂货铺、水馆(烧白开水)、茶馆、酒馆(烧酒黄酒啤酒)、冷饮店(冰糕冰棍)、茶庄。走街串巷的有卖菜的、卖鱼的、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崩爆米花的。街上摆小摊的有卖水果的、卖瓜子的、卖糖球的、卖冰棍的、卖烟卷的。穿的有:服装店、成衣铺(裁剪制做)、估衣铺(裁剪制作中式便服)、帽子铺、便鞋店、皮鞋店、布匹店、袜子店、绸缎庄、针织店。用的有:洋铁铺(制做水桶、水壶、水舀子、围的罗)、木匠铺(制做桌子、椅子、板凳、木璇、兼卖方子板子胶合板)、镜子店、玻璃铺、小百货店、小五金电料店、麻袋铺(卖麻袋缝补麻袋)、棺材铺(解放前只有土葬)、租书铺、小人书(连环画)铺、文具店、剃头棚(理发馆)、画像馆、照相馆。站街的有木工、瓦工、油工、卖老搏地的(力工)、刷石灰水的(刷墙)、修理自行车的、修理钢笔手表的、配眼镜的、擦皮鞋的、代写书信的(多数在邮局外边摆个小桌)。走街串巷的有卖荞麦皮的(吆呼声是“乔---麦皮!)、弹棉花的(吆呼声是“弹---棉花!”)、磨刀磨剪子的(吆呼声是:“磨剪子喽---炝菜刀!”)、卖针头线脑掏耳勺的、推车送煤送绊子送黄土(做煤球)的、蹬三轮拉脚的、收破烂(收废品)的(吆呼声是:“破烂换钱!”)。道外区的综合和专业市场形成的很早,这是市场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延爽农贸市场,位于延爽街,这里是道外最早形成的街道。刚一形成的时候就是农贸市场,后来渐渐地成为以干果和山产品为主的交易市场。这条街的西端街口是承德街,是外县进城大车的大车店和进城汽车的终点站,农村老客(商人)下了车背着山货来到延爽街进场交易。朴实的农民带来的全是上等好货,价格又便宜,所以来这个市场买货的人山人海,买和卖都十分兴隆。北十四道街旧物市场,主要经营旧家具、旧服装、旧鞋帽、旧五金、旧轮胎、旧书刊、旧皮货、旧麻袋、旧首饰、旧瓷器、就金属、旧古董等。进场交易的可以是固定业户,也可以是居民为了互通有无或者等着用钱,把家里的旧物拿到这里摆地摊。也有不少是来寻购文物古迹旧书旧字旧画之类旧物的,也确能发现一些稀世珍宝。圈里,这是位于南十六道街的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市场,实际是以圈里为中心横跨仁里街、兴业街、孝纯街三趟街的大市场。市场中心圈里是直径80余米的圈楼,解放前多是妓院取名“荟芳里”,解放后取缔妓院圈楼变成几十家商业店铺,加上周围三趟街,这里成为日杂、副食、百货、蔬菜、水果、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业综合大市场。北三道街副食品市场,经营鱼、肉、蛋、禽、烟、酒、糖、茶、山珍、海味、蔬菜、水果、食杂、糕点、酱菜、调味等高中低档副食和保健品,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北市场,位于江边五道街和七道街中间、富锦街以北钱塘街以南的方块区,建立于1913年,是道外区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最繁华的综合大市场,特别是靠近江边的长春街以北地段是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晚饭以后到这里遛弯看热闹的是人挤人,必须手拉手或者盯紧一点,不然一转眼就走散了找不着人,特别是领着孩子去北市场的就怕走丢了、挤伤了。都有什么热闹这么吸引人?先说这摆地摊的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拉洋片的、变戏法(魔术)的、打把势(武打卖艺)的、耍猴的、演杂技的、演皮影戏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说评书的、拉京胡的、唱京戏的、吊嗓子的、摔跤的、舞棒的、打拳的、下象棋的、摆棋式的、支色子(赌博)的、押宝(赌博)的、相面的、算卦的、抽签的(也是占命的一种,有人抽的也有鸟抽的,算卦先生吆喝“抽灵签算灵卦!)、看手相的、批八字的、点痦子的、照快像的、画像的、卖大力丸的、卖狗皮膏药的、卖假药的、卖西瓜的、卖冰棍的、卖茶鸡蛋的、卖大碗茶的、卖烟卷的、卖花的、卖鸟的、卖金鱼的、卖旧书的、卖字画的、卖古玩的、扎堆的(仨人一伙十人一圈说天道地谈古论今)等等。拉洋片的老人小孩看得多,一个一平米建方的长箱子,底下有四个腿支着,箱子外侧有四个小眼,观众就从这小眼往里面看拉洋片,拉洋片的一面敲锣鼓,一面唱戏文讲解片中内容,一张片大约戏说一两分钟,然后再拉出第二张洋片 ……看完一场总共五张洋片大约十多分钟。看变戏法的人最多,里三层外三层,有个”快手于”名叫于世文,变戏法手疾眼快,空手变碗、变鱼、变扑克牌,把一个球从这个扣碗里变到另一个扣碗里,把手绢打成结再吹口气又把结重新打开,百看不漏。变个十分二十分钟算一个小场,然后开始收钱。他先把话撂给观众:白看不要紧,但是不能扭头走人,留下的都是捧我的场,走的是看不起我。经他这么一说,多数观众不交钱就不好意思走人了。不过他不收小孩的钱。每场演出结束前,他都要鼓动观众去他的驻地学习变戏法,学一招多少钱,学两招多少钱,都有价码。听相声的观众也非常之多,最有名的是冯瞎子冯振生和他的儿子冯大全,俩人说起相声来就不是爷俩了,互相取笑和打闹, 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有的段子还是很健康的。打把式的就有人愿看有人不愿看了,因为有些打把式的把长钉子插到鼻孔里,或者把铁球吞到肚子里,然后拿着铜锣向观众收钱,让人不忍心看下去。演二人转的颇有观众,男女二人身着红绿彩装,手摇彩扇,无论唱腔还是舞蹈都十分夸张火爆,这是纯东北的地方特色。王二姐思夫和蓝桥会、大西厢片断,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传统剧目。观众最多的还有说评书的和唱大鼓的。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和孙阔英都曾在北市场说过评书。唱大鼓的有东北大鼓和西河大鼓,这两种大鼓,说唱各半,通俗易懂。街头京剧清唱的和听唱的人都不少,而且每一伙唱和听的人都比较固定,相互都已经很熟悉。唱的一字一板,听得津津有味。文武小生、花旦武旦、老生老旦,角色齐全,京胡演奏水平也相当之高。这些票友如果化妆登台演出也一点不差。除了摆地摊的以外,北市场的饭馆、酒馆一家挨一家,说书馆、小戏场也比比皆是。旧社会这里的烟馆、赌场和妓院也不少。在书馆里说书是成本的,如三国、西游、水浒、聊斋、济公、七侠五义。小戏院里京剧评剧地方戏,规模并不大,少则三、四十个座位,多也不超过五、六十个座位.观众一边听书一边喝茶,夏天还有递手巾板的,自在逍遥。说书的是章回,唱戏的是全本,所以来这里听书看戏的阔卓人一坐就是一天。晌午在旁边小饭馆吃饭饮酒十分方便。走在北市场会不停的闻到酒肉的飘香,听到书馆和戏院传出的拍“惊堂木”的声、唱戏的锣鼓声、唱大鼓的弦子声。在五道街和钱塘街口,有个马戏大棚,白天和晚上演好几场马戏,场内传出阵阵的叫好声和鼓乐的伴奏声,撩得场外人心急火燎的,没钱买票的自然进不去,有钱的也得等刹场之后方可入场。五十年代初,北市场建立了木偶剧场,又在江边建立了百花园.北市场之所以繁华似锦,也是因为它在松花江边。七道街码头来往的旅客和到江边散步的市民,人流密集,车水马龙。(六)名银名报上个世纪初,道外区刚刚形成不久,金融业就在这里出现了。开始是私人钱庄,主要是从事小额存放款和货币兑换,大一些的钱庄除此而外还进行商阜之间的商业汇兑业务。随着这里的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近代金融业也很快发展起来。1906年上海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在傅家店设立东三省分公司。之后的一、二十年代,是道外民族工商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道外银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纪凤辉、段光达编著的《东方珍珠哈尔滨》(以下简称《东方》)一书介绍:1912年3月,哈尔滨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商业银行,滨江储蓄银行在北三道街开业。同时,滨江商会又创办了傅家店货币交易市场---银市,那时世面上流通的货币种类有美元、卢布、现大洋、奉票、吉贴、哈大洋、银元券等等,由此产生了货币交易市场,既方便了商民,银市也通过正常的市场兑换比价获得一定的利润。据《史略》记载:1913年5月,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在北四道街开业。1914年7月,中国银行傅家店办事处开业。1915年12月,滨江农产银行开业。1916年1月,上海联保水火保险公司傅家店分公司在正阳十五道街开业。1916年12月,北京蔚丰商业银行傅家店分行开业。1917年4月,滨江借款公司和烟台商业滨江分号开业。1917年8月,浙江兴业银行滨江分号开业。1917年11月,天义德金店开业。1917年11月,滨江农商银行开业。这期间还有一些私人开办的金店、银号、典当行等金融保险单位也陆续在傅家店开业。1917年滨江县署奉省财政部令,调查私立银行和钱庄两行状况,此时傅家店私利银钱两行共计60余家。1918年以后开业的银行证券等金融单位有:1918年6月开业的滨江水火保险公司、1919年1月开业的益通商业银行滨江分行、1919年2月开业的滨江裕商银行、1919年4月开业的滨江证券交易所、1919年7月开业的哈尔滨裕东银行、1919年7月开业的聚兴城银行、1920年10月开业的东三省银行总行哈尔滨分行、1920年11月开业的信孚银行、1921年12月开业的牛庄银行滨江分行、1922年4月开业的滨江货币交易所、1929年4月开业的大同银行。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同年,伪中央银行滨江支行在南四道街开设,成为日寇掠夺道外经济和扼杀道外民族工商业的工具。从此道外的民族资本银行、钱庄、保险、证券等金融单位迅速萧条、瓦解、倒闭。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随着民族工商业的重新振兴,道外的金融业迅速复苏。1949年5月,东北银行道外办事处在靖宇十四道街设立。同年,位于南四道街的哈尔滨银行被接收为国家银行,同为东北银行。1951年4月,东北银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道外区从成立到解放初五十年,民族工商业经历了从发展到跌落又重新振兴的历史过程,与其相对应的金融业也走过了从鼎盛到衰落又重新崛起的不平凡的历程。五十年,总共有70余家银行、钱庄、保险、证券等金融单位先后在道外区落户,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三十年代以前创办的,反映了那个时期道外民族工商业曾经走过的辉煌年代。还有一个历史现象,足以说明当年老道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这就是从上个世纪初道外区形成到三十年代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这里曾经先后有近30余家报馆、创办了近30余张报纸。对此,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著的《东北新闻史》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史实。1906年3月,沙俄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在哈尔滨创办了第一张中文报纸《远东报》。紧接着1907年7月,国人在傅家店南勋街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张拒俄报纸《东方晓报》,总经理兼总主笔人奚廷黻申明该报“专为抵制《远东报》而设”,所以两报针锋相对,时有笔战。对《远东报》的虚假宣传,《东方晓报》都及时予以揭露和抨击。因为傅家店在沙俄属地之外,所以《东方晓报》能够在这里生存。但是,终因资金不足、发行和广告艰难而于1908年1月停办。1908年12月,在地方官署的资助下奚廷黻以《东方晓报》的原班人马新出版了一张《滨江日报》,继续抵制《远东报》。后来,《远东报》豢养的走狗姚岫云利用《滨江日报》的内部矛盾,诬陷并取代了奚廷黻接任报馆经理,扼杀了拒俄报纸《滨江日报》,于1910年10月创办了《东陲公报》。《东陲公报》主笔周浩原任《滨江日报》副主笔,虽然对奚廷黻也有不满,但是拒俄立场不变,创刊后与《远东报》的笔战有增无减,致使沙俄驻北京公使要挟清廷外交部“惩办”《东陲公报》,接着哈尔滨中俄当局相勾结于日查封了《东陲公报》,受到全国报业俱进会的通电谴责和哈尔滨商会的强烈反对。之后,1911年9月,道外商会创办了《白话醒民报》和《哈哈画报》,拒俄立场不变。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道外区的报业发展非常之快。日,在道外和道里两区商会的资助下《新东陲报》创刊。主笔尹捷卿曾任滨江禁烟所主事、王目空原是《东陲公报》编辑,虽然新报以提倡实业为宗旨,但是面对沙俄瓜分中国的侵略行径难以缄默,对沙俄逼迫袁世凯和北洋政府承认外蒙独立予以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反对。随即《远东报》以《某报旧病复发》为题无理指责《新东陲报》。在沙俄和哈尔滨当局的排挤破坏下,《新东陲报》被迫停刊。1916年袁世凯死后,尹捷卿和王目空重返哈尔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日在道外升平街创刊了《东陲商报》。该报仍然坚持拒俄传统,是《远东报》的死对头,同帝俄和十月革命后逃亡于哈尔滨的白匪一直斗争到1921年《远东报》终刊为止。从《东方晓报》到《滨江日报》、《东陲公报》、《新东陲报》、《东陲商报》,几经曲折跌宕,生动地反映了道外区的报界报人与沙皇帝国主义进行不屈斗争的英勇气概和反帝爱国的伟大精神。1919年10月从长春迁至道外区正阳七道街的《国际协报》,二十年代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影响的两家报纸之一。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苏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国际协报》积极宣传三大政策。中共党员张德昭参加国民党一大回哈后成为知名人士,应邀兼职《国际协报》。中共党员李震瀛应聘专职给《国际协报》撰写评论。《哈尔滨晨光》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党员马俊指导下,由韩铁生等八名青年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哈尔滨救国唤醒团,于日在北十四道街创办的。唤醒团是为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和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而成立的。该报得到了滨江道的支持和滨江商会的资助。二七大罢工失败后被通缉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长李震瀛和在正太铁路从事工人运动的陈为人,由李大钊派到东北以《哈尔滨晨光报》记者的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并在该报加强联合苏俄的宣传、纠正反对苏俄的倾向,在哈尔滨报界颇有影响。日,孙中山先生为道外&滨江时报&创刊三周年题写了贺词:“鼓荡文明”。日在道外升平二道街神州大舞台楼上出版的《哈尔滨日报》,是中共北满地委以国民党市党部的名义创办的,实际上是国共合作的市党部的机关报。该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积极策应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甚至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宣传第三国际,是同期东北各报当中革命呼声最高的一张报纸。《哈尔滨日报》公开出面的是国民党左派人士穆景周,而真正办报的是以中共满洲地委书记吴丽石为首的中共党员。10月24日该报被奉系军伐滨江警察厅查封,李大钊指示吴丽石:“注意隐蔽,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日,中共北满特委以民办报纸的形式创刊了《哈尔滨新报》,地址在正阳十六道街东南角小楼。一个月之后发生九一八事变,该报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成为动员道外区和全哈尔滨市人民奋起抗日、一致对外的一面旗帜。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道外区创办的报纸还有:傅家甸信托公司1916年8月创刊的《星期报》;1916年9月在正阳街中国银行隔壁楼上创刊的《东亚日报》;1917年6月创刊的《滨江通俗报》;1918年底北京《晨钟报》滨江分社;1920年年底创刊的《中东日报》;1921年3月创刊的《滨江时报》;4月在十一道街创刊的《滨江华业画报》;5月创刊的《方言学社》和王趾舒创刊的《滨江午报》;6月王子益创刊的《极东商报》;12月在正阳十六道街路南创刊的《东三省商报》;1922年1月创刊的《滨江晨报》;10月创刊的《滨江晓报》;11月王玉麟在正阳十九道街创刊的《滨江晚报》和李润清创刊的《滨江东明报》;1923年9月郭松龄之弟郭大鸣在北四道街创刊的《松江日报》;1928年1月孙竹亭创刊的《松浦日报》;7月创刊的《滨江辰报》;9月滨江市政公所创刊的《滨江市政周刊》等等。1937年9月,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新闻专制,通过收买手段将国人创办的《国际协报》与,《滨江时报》和《哈尔滨公报》合并为一张报纸:《滨江日报》,由日本关东军派来的汉奸王维周任社长。同时收买《滨江午报》作为日寇报纸《大北新报》的子报,仍称《午报》,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小午报”,专登黄色新闻,道外区的国人报纸被摧残殆尽。此前的1933年5月,《大北新报》创刊《大北新报画刊》,共产党员金剑啸乘机打入任主编,巧妙地利用该画刊宣传爱国抗日和革命斗争。这说明道外的报界人士始终代表着这里的人民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呼声,是爱国、进步、革命的不屈的代言人。(七)名师名校道外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教育。这种教育既区别于中国老式的传统教育,也区别于哈尔滨其他市区的“西学为体”的殖民式的教育体系。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以后,来自俄国的官员、士绅、商人、职员、技工、教士等形形色色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子女就学和不断地为殖民统治培养人才,中东铁路局迅速建立了各种学校,据《史略》记载从1898年至1925年俄国人在哈尔滨除道外区以外的各市区开办了25所初、中、高等学校及职业学校,形成了一整套西方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道外的教育也在向西方靠拢,其原因一是受俄国在哈尔滨兴办西学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二是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从俄国修建中东铁路看到,中国工业落后主要是科学和教育落后,为此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所以道外的教育既有传统的教育内容国文、算术,也有史地、外语、理化,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到了声、光、电、化、天、地、生、医,在学习孔孟之道的同时也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1905年在正阳十一道街建立了道外第一所公办小学---道外第一小学堂。同年,道外第一所企业开办中东铁路船坞小学在江北船坞开办。1908年在南六道街创办了公立初、高两级小学堂。1909年又在北八道街创办了1所公办小学堂,次年又有2所小学堂在傅家店成立,加上1所企办俄侨小学,到1910年道外共有6所小学堂。到1932年哈尔滨沦陷前,道外的公立、私立和私塾小学堂合计达33所。小学学制6年,1—4年为初小,5-6年为高小。在33所小学当中有1913年由清真寺在南十二道街创办的回民小学---哈尔滨私立光裕学校,开设国文、算术、阿拉伯文3科,加上每周五做礼拜。也包括1926年在南二十道街创办的一所公立哈尔滨盲聋哑学校。1932年日寇侵占哈尔滨以后,道外区的小学堂只剩下16所,并全部被日寇接管,将日语作为“国语”,加速实行奴化教育。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教育遗毒,改造学校教育。记得那个时期,教育局经常到私立和私塾学堂明察暗访,一查教书先生的讲课内容,二查是否体罚学生。教书先生讲课内容有错或体罚学生,不担心学生和家长告状,因为学生和家长不可能也不懂得告状,唯一担心的就是怕让教育局知道,所以教书匠在胡说八道和打学生手板时必先开门看看室外是否有人偷听。不仅如此,私立学校特别是私塾,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混班上课,给高年级的学生讲课时,低年级听不懂就在下面说话,给低年级讲课时,高年级不愿听就在下面打闹,课堂记律严重混混乱。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立小学校迅速增加,私塾和私立学校很快解散,老百姓的孩子都去公立学校念书,再也没有体罚学生的事了,年级分得严格,统一教材,老师公派,家长放心,而且学费低,大多数学生上得起学。以前上不起学的超龄学生也都来上学了,所以那时班级里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小学毕业生当中竟然有十七、八岁的学生!1956年以后的小学毕业生就完全适龄了。道外区适应人口密学生多的特点,新建立了大批小学校,是全市学校最密集的地方。在仅仅8平方公里的地方小学校多达31所,它们是:正阳北(小学,下同)、正阳南、南马路、北马路、育民、新育、新兴、回民、太古、靖宇、大同、保障、钱塘、纯化、长春、水晶、南和、滨江、景阳、南新、崇俭、惠黎、惠民、向贤、大新、新文、南安、大方里、红旗、向上、南市。除此而外,还有电线厂、第一工具厂、毛织厂、造纸厂等企业办的子弟小学校。道外的第一所中学建立于日,叫东华中学,是爱国人士邓洁民先生在正阳二十道街创办的,从1919年开始附设小学部。校长邓洁民和大部分老师,都是天津南开学校的学生,他们以南开为楷模,对学生坚持德智体三育教育,养成爱国精神,陶冶济世能力。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来专程到哈尔滨道外看望邓洁民和其它一些南开的老同学。在逗留期间帮助东华中学办了一些事情,老同学们一致说周恩来有才气,稍稍帮助我们整理一下,学校就有起色。周恩来还向全校学生做过一次讲演,受到热烈欢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周恩来立即返回天津。当时东华学校在哈尔滨声望很高,一些商界、政界人士纷纷出资并做董事,同记商场老板武百祥就是该校的董事。1923年8月迁到许公路即后来的南极街与许公路交叉口,1928年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该校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二中学,多称老二中,此时小学部与之脱离单设。日在南马路又创建了第四中学,校长史文生。当年,著名作家丁玲、肖军都曾在二中和四中任过课。日,道外北十八道街北新小学改为第八中学。老二中、四中、八中,后来都成为全市的重点中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五十年代,道外区又在正阳十七道街创办了第十中学、在南极街创办了第二十中学、在保障街创办了第二十二中学,老二中改为第十三中学。1926年9月,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在保障街成立,伍连德任校长。这是道外第一所专科学校。1928年,滨江医学专科学校迁往南岗现红军街,改称“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1927年,由东北航务局建立的东北航务学校,先是在道外圈河,后又迁至江北船坞开办。这是道外又一所专科学校。学员从哈尔滨、奉天(沈阳)、北京招考,分驾驶和轮机两个班。驾驶班开航海学、河道学、测量学、气象学等学科,轮机班开主机学、辅机学、汽罐学、电机学、造船学等学科。著名抗日将领冯仲云曾任该校数学教授,并在学生当中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这所学校迁往青岛,学生大部分参加了海军,抗战爆发后他们奔赴前线,许多人阵亡在战场。1943年,哈尔滨特别市行政公署在北八道街创办了“哈尔滨市立商学院”。这是道外区第一所高等学校,1945年光复后撤销。道外区解放前的幼儿教育,主要是基督教堂办学。1926年私立基督教幼稚园在道外许公路建立。1949年基督教会在北大六道街开办1所“爱生幼稚园”。建国后,幼儿教育统由政府教育部门开办。道外区的职业和业余教育也是比较早的。1920年3月,粮业工会在北二十道街创办了“哈尔滨粮业工会私立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1922年9月,武百祥在同记商场创办商业夜校,利用业余时间向职工传授文化和商业知识。1937年1月在北十二道街又创办了“哈尔滨市立职业中学”。解放后,1952年在东、西傅家区各创建了一所干部业余文化补习班。同时还建立一所职业学校,招收国营和私营企业的工人、职员,学习文化和技术。从1952年至1958年,道外区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在全体职工和居民当中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成效卓著。1958年哈尔滨市总工会在南马路创建了“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1959年将原东、西傅家区的两所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合并为“道外区综合大学”,地址在景阳街,1962年并入“哈尔滨直属干部进修学院”。(八)名医名药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以后,来道外落户和经商的百姓商家日渐增多,卫生事业也很快发展起来。1904年最早的中药铺“永德堂”和“春和堂”开业,随之在药铺里坐堂看病的“坐堂先生”出现了,这就是当初的医生。1910年正值暴发鼠疫的时候,道外区第一个公立医院---“滨江医院”在保障街西端路南成立,院长是奉命来这里控制疫情的著名医学博士伍连德,因此它也是东北地区的防疫中心。1914年在南大六道街豫南勋街交叉处成立了方济格诊所,也就是后来扩建了的善牧医院。1918年在正阳十六道街成立“宏仁医院”。1920年在二十道街滨江公园附近成立了“北洋医院”。1921年在七道街成立了“慈善医院”。1922年在六道街成立了“仁寿医院”。1927年在景阳街成立了“大陆医院”。1930年在许公路成立了“大成祥医院”。1933年在南勋街成立了傅家店诊疗所,专为妓女检查和治疗性病。1935年在正阳头道街成立了“陈氏接骨院”。1944年在十六道街成立了大型公立医院“傅家店医院”。解放后,十六道街的新世界大酒店改为工人医院,在正阳七道街和八道街之间又建立了道外人民医院。除了上述较大的正规医院而外,还有上百家小型私人中医和西医诊所。道外区名医多。据《区志》介绍:1910年哈尔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鼠疫,疫情迅速蔓延,道外区一日病死上百人,滨江厅立即组成防疫局,虽然采取措施,但是未能控制疫情发展。此时,伍连德作为全权总医官奉命来到哈尔滨,不足三个月,就控制了疫情,挽救了数十万人免于死亡。伍连德,医学博士,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生于马来群岛。1899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1907年回国任职于北洋陆军医学院。1910年鼠疫肆虐之际,伍连德深入到道外区探察疫源,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终于控制了疫情蔓延,被清政府授予医学进士。1913年伍连德在哈尔滨主持东北防疫总处的工作,同时兼任道外滨江医院院长。1924年伍连德留学美国,获公共卫生博士学位;1926年又被日本医科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伍连德离开哈尔滨去北京任全国海港检疫总监,1937年辞职返回马来西亚定居,1969年逝世,享年81岁。道外大成祥诊所创始人冯金封,河北昌黎县人,清朝七品官,在吉林任职。在官期间就喜好中医,尤其擅长中医外科。1905年弃官从医,先是在道里,1932年迁址道外南极街称“大成祥诊所”。“冯金封膏药”是冯氏研制多年的独具一格、疗效极佳、远近驰名的治毒膏药。冯金封信奉佛教、儒教、道教,主张三教合一,乐善好施,给穷人看病不要钱,声誉极佳。1948年10月,冯金封病逝,终年79岁。著名的王麻子膏药创始人王树森,其父有熬制膏药的好手艺,所买地“王大膏药”在北京牛街颇负盛名。王树森继承父业,熬制的拔毒膏和虎骨熊油膏专治毒痈,疗效甚好,远近驰名。先是在呼兰,后又传到哈尔滨,1936年王树森最后落脚在五道街有轨电车路北和富锦街道口,取名“福庆堂王麻子膏药店”。此处是北市场入口,人流密集,是商家必争之地,生意十分红火。王树森医德医风好,不骗人不熊人,有钱的不多要,没钱的也看病,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特别是劳苦百姓的赞扬。对外地来函购药,不管寄钱没寄钱,见函就寄药,诚信第一。在全盛时期王树森也亲自选料、配方、监制,保证膏药质量。所以王麻子膏药信销东北三省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远销日本俄国南洋。1946年王树森病逝,其子王殿元继承父业,王麻子膏药一直畅销,直到解放后。除此而外,中医内科名医高仲山、妇科名医韩百灵、骨科名医陈占魁(即陈氏接骨院的创始人)、儿科名医孙锡泰,内科名医马骥、外科名医冯庆文(冯金封之子),还有西医内科名医钟预衡等,都是老道外人非常熟悉的。老道外最有名的药店当属老字号世一堂了。世一堂药店开办于1912年,地点一直在道外五道街。药店有中成药、中草药,以中草药为主。草药以全、真、廉著称。到世一堂没有抓不全的药,没有假冒伪劣的药,也没有虚谎高价的药。世一堂的药材来自全国各地,货源充足,种类齐全,真材真质,价格合理。药店有老中医坐堂,号脉开方之后就地抓药,方便得很.拉药匣的业务娴熟精湛,上百个药匣不带拉错的,上小秤的药秤重一次成,十几味或二十几味一付的药,十几分钟之内抓完,一味不少,一味不错。看他们抓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他们不忙,你问他们每味药的药性,他们会对答如流。我有位高中的同学,他没有考大学,在世一堂拉了20多年的药匣子,对中草药精通得很,后来到了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教书,现在是中药学教授。除了经营中草药以外,还兼营人参、鹿茸、虎骨、药酒和山海杂货,品质精良。(九)名会名教道外区的商会、会馆成立的早,组织程度高,反映了这里的民族工商业的成熟与发展。1901年道外区刚刚形成,在商家并不很多的情况下,傅家店滨江公益会就自发组成,自行管理。1908年,公益会改称商会。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之后,来道外的商家骤然增多,1905年有商家代表组成的傅家店办事公所委员会成立。1910年滨江自治筹办公所召开议员选举大会,选举正、副议长,筹备成立滨江议事会。商会成立以后,为保护商民利益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为维护主权同沙皇殖民侵略者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滨江绅商鉴于傅家店连年遭受水灾,由滨江商会担保向大清银行借贷10万吊,在现在大新街的位置修建道外江堤,也就是老江堤。同年,滨江商会创办了《白话醒民报》和《哈哈画报》,为道外的发展造势。道外区虽然是哈尔滨唯独仅有的在中国政府管辖之下而非沙俄的附属地,但是沙俄也仍然不甘心,一直在伺机侵扰,其中有两件事尤为引起道外人民的义愤:一是沙俄企图霸占道外堤坝外的江滩地重新设立港口和码头,这就等于剥夺中国人在道外的航行权;另一个是企图把江边通向南岗坡下的壕沟,拓宽开凿成松花江通往火车站的人工河,损人利己,使道外每年都面临洪水的威胁。对此,道外商会多次组织商民请愿,强烈要求政府当局维护国家主权和商民利益,与沙俄进行坚决斗争,使敌人的企图终未得逞。1916年4月,道外商会组织商绅各界集股成立殖滨有限公司,将老江堤前移到现在的江边修筑石砌的新江堤,把江滩地变成新的街道,这就是后来的钱塘、长春、富锦、大新四条大街。1920年,又将江边通向南岗坡下的壕沟填平,修筑了道外通向道里和南岗的主干道,这就是后来的著名的景阳街。1916年10月,为了保护商家安全,滨江商会组织商团武装———团丁40人,巡行街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傅家店商会成立国货维持会,动员全体商家坚决抵制日货。日,由傅家店商会参加发起组织的救国集金赎路会,在二十道街滨江公园召开市民大会,号召集金赎回中东铁路,撤销设立在哈尔滨的“国际监管中东铁路技术委员会,撤退中东铁路沿线的一切外国军队。”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21日道外商会不仅资助救国唤醒团创办的《哈尔滨晨光报》宣传反帝爱国主张,而且提供办报用房,还把救国唤醒团总部的牌子挂在商会的门前。1923年3月哈尔滨总商会发起成立“收回旅大国民外交后援会”,并把会址设在傅家店商会。1924年1月,中东铁路局局长、沙俄残余分子沃斯特劳乌莫夫,利用演戏侮辱中国人,激起道外人民的强烈抗议。1月31日,道外商会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商定“驱沃”办法。2月19日,哈市各界在道外同乐舞台召开市民大会,强烈要求中国当局罢黜沃氏局长职务,会后从道外头道街出发,经道里、南岗至铁路局并举行了3万余人的示威游行,并向东省特区行政长官朱庆澜面交了“驱沃”请愿书,声明不达目的,市民将自行解决。同年5月,中东铁路进入中苏共管的时期,9月苏联新任中东铁路局局长上任,随即沃氏等沙俄残余分子被撤职看押。日,傅家店商会致电奉天外交后援会,对日本侵略东北、强设领事、残杀华工的种种罪行表示强烈愤慨,并愿做外交后盾。除了傅家店商会而外,山东会馆也是很有名的。在傅家店商家当中人数最多的是山东人。山东是沿海省份,特别是胶东地区素有经商习惯,这里的商民从烟台、龙口、青岛口岸登船飘洋过海至大连,又从大连走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其中从龙口出发的黄县商人为最多。有句话大家都知道:“黄县的嘴,掖县的腿”,是说黄县做买卖的人多,会说。在傅家店的商人当中山东人多于河北人,在山东商人当中黄县人最多。1911年,他们在北四道街成立了山东同乡会,设立了山东同乡会事务所,亦称山东会馆,地址在道外万寿宫。1915年,山东同乡会迁至太古街(后来的惠民小学校旧址)。山东会馆“以联络旅哈同乡感情、保护同乡权益、提倡公益、解决急难危”为宗旨的联谊组织。会内设书记部、评议部、庶务部、教育部、编辑部等。编辑部办白话小报和杂志,启迪民智、交流情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5月11日山东会馆联合哈尔滨全市山东籍商民,联名致电北京政府,要求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万勿签字,要力挽主权”。23日又联名致电山东省议会,强烈要求“同期例证,保我主权”,并且表示“如获不得,即率旅哈十数万父老兄弟同汇宗,枝干个,以御外侮”。会馆在维护山东籍商民的利益和组织社会慈善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平常的日子里,会馆每周末举行联欢会,说书、演戏,后来又有唱歌、跳舞,不仅是商人,普通山东人或者不是山东人,都可以参加会馆的文艺活动。所以,山东会馆在山东商家当中威信很高,在普通老百姓中也很有影响。山东会馆一直存在到解放后,大约公私合营后私营工商业不存在了,会馆也就自然解体。随着总东铁路的建设和通车,外国教会也就纷纷传到哈尔滨。阜头(道里区)和秦家岗(南岗区)比较多,中国人集聚的傅家店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比较早。上个世纪初,傅家店形成不久,就先后成立了侵信会、福音堂等六、七处基督教会.其中比较大的是1902年在北六道街路西建立的基督教侵信会。1936年该教会重新修建,二层举架很高的楼房,正面楼体顶端是红色十字架,下面樯体雕有“基督教堂”的字样。楼的上下两层都是传教和祈祷的大厅,连接的是室外回廊。后院一趟平房是神职人员的住宅。院内植有树木,幽静素雅。主持教会的是美国人马兰丁牧师。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这所基督教堂继续存在,而教徒减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堂的二楼改为幼稚园,一楼仍然是祈祷大厅,每个星期天还有不少信徒来这里做礼拜,直到1958年这所教会停办,一层和二层都被派出所全部占用.后院平房仍住着原教会神职人员,他们也都脱离了教职成了普通劳动者。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在”扫四IN"时把教堂楼顶上的钢筋红十字架砸掉中间的一横,只剩下当中的一竖直挺挺的立了二十多年,直到1987年派出所迁走,教堂重新开放,一副完整的十字架又重新出现在教堂的楼顶上。1988年该教堂牧师杨幼山牵头成立哈尔滨基督教会三自爱国委员会,坚持宗教活动的正确方向。1910年,法国神父哈茨在南勋六道街和南勋七道街之间的南北两侧建立天主教堂。南侧是钟楼和神职人员宿舍。北侧的东边是教堂,西边是教堂附设的善牧医院。这所天主教堂规模较大,自建立以后曾先后有法国神父希达、德国神父赫林、中国神父曹洪文等十几人任教会主教。1951年该教堂外国神职人员陆续回国,天主教活动一度停止。1953年教堂恢复活动,直至文化大革命为止。道外区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地址在南十三道街,是省内比较大的一座清真寺,可同时容纳五、六百人做礼拜。由于这座清真寺的兴建,吸引了很多伊斯兰宋道外定居。随着伊斯兰教徒的增多,1908年又在北头道街建了一座清真寺,称为西清真寺。原来十三道街的老清真寺称为东清真寺。西清真寺后来迁到景阳街1958年西清真寺合并到东清真寺。道外区也有佛教和道教。佛教:1930年在仁里街成立了“净土念佛堂”,主持人是周海山。1934年在正阳十六道街成立了“中华普及佛教会”,主持人是刘福清。在大方里还有一座吉祥庵,主持人是恒性。道教:1918年在太古十五道街成立了城隍庙,主持人是仁诚普。1919年在太古十八道街成立了武圣庙,主持人是叶从端。在五柳街还有一座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道街延安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