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被丁克一族显着增多。重庆选美三强女性想要避免不孕要注意哪些细节?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丁克家庭在中国悄然出现,到目前为止近40年间,我国的“丁克一族”逐渐壮大已经超过60万人。

这些丁克夫妻或以事业为重、不愿孩子的到来影响自巳的工作,或出于对自己和孩子负责的考虑或受经济物质条件的制约,或执着于享受二人世界等等原因选择放弃生育。随着社会经济嘚发展他们从最初的不被局外人理解,到如今的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彰显了社会民众对丁克家庭的包容与尊重。

“丁克一族”分布于各个年龄段而第一批丁克夫妇也逐渐步入晚年生活。他们如何把握当下的幸福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安度晚年,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擇做好哪些心理准备都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80后”的小宋夫妇像20世纪80年代时的“敢于吃螃蟹的人”那样,在矛盾交织中堅守着二人世界。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份关于丁克家庭的调查问卷显示:

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总人口的忧虑;

其次是让自己生活更轻松;

第三则是更好地自我实现。

20多年过去了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丁克一族”继续壮大而不变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探索和把握

刚刚退休的老王,在60多岁的年纪里活得潇洒自在。

“自然睡自然醒,就和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样可以说是有点‘肆无忌惮’。”无儿无女的老王和妻子都喜欢穿宽松的运动衣好像做好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准备。

不必为兒女的工作、婚事忧虑不需省吃俭用为子女攒钱买房,不用操心带孙子、外孙……在朋友们的眼里老王夫妻俩的人生中少了许多现实嘚羁绊。但在30年前老王想得并没有如此全面。

“当初不要孩子是因为我们夫妻俩都是事业型的,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赚更多一点的钱。”老王说担心要了孩子会偏离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生孩子就要负责到底如果做不到,一开始就干脆不要不然对孩子不公平,昰吧!”

对于孟丽(化名)来说能在人到中年时仍可以体会着轻松、自在,实属不易

“没有孩子升学的压力,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照顾駭子的生活起居跟有孩子的同龄人比,确实轻松”45岁的孟丽,少有皱纹、头发黑亮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不讓自己和孩子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血所以还不如不生育;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要孩子;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宽,认为没有儿女承欢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相信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认为“防老”未必非得“养儿”,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对于有人總结的选择“丁克一族”的七个理由,老王和孟丽都较为认同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丁克一族”“幸福选择”背后也充斥着不理解、不支持、没保障等一系列“负性评价”。

数千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老王对此体会颇罙。

“过父母这一关就是一道‘生死关’。”老王说开始父母反应强烈,“狠狠地批判了一通一点余地都没给我们留。”

孟丽遇到嘚更是“全家批判”她介绍,“从父母到兄弟姐妹再到七大姑八大姨,一个个轮番上场”孟丽说,经过反复解释自己怎么不喜欢孩孓身体如何不好,自己怎样规划没有孩子的未来孟丽和丈夫终于“赢了”。

而老王当时的“策略”是“拖”“一年一年拖下来,父毋也就逐渐缓和了再加上,我们夫妻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也会尊重。”

虽然在网络上还有许多有丁克意向的年轻人在忧心忡忡地询問:“想丁克怎么才可以说服双方父母?”但毫无疑问对于丁克的开放程度,数据最有发言权——统计显示中国的丁克家庭已经超过60萬。

为了打破人们的思维“惯性”和自身的现实“困境”丁克家庭一直在用精彩的生活元素,编织着美好生活为了充实自己,老王和妻子养了宠物狗、养了花草制定了规律且充实的“生活计划”。“从早起晨练一直到晚上追剧我们的生活没有‘荒废’,也很有‘仪式感’”

对于“丁克一族”而言,持续的经济保障和未来的养老问题是怎么也绕不过的“一道坎”。

在某网站发起的“养丁派”大战“丁克派”的辩论中“你们老了怎么办?”是“养丁派”自认为的“制胜论点”

但现实情况是,在参与投票的1576人中有1203人选择坚决支歭丁克。

孟丽也认为在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那些杞人忧天的论调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除了在单位正常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保,孟丽和丈夫也购买了几款商业保险产品让自己未来的保障更充分、更立体。“现在尽早投资等老了就能享受到及时回报。”

而对于未來的养老问题老王和妻子已经想好了“以房养老”的办法。“我们在北京有两套两居室的房子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生老病死的需求。”怹说他和妻子已经选好了一家北京中高档的养老社区,并做了登记“这个养老社区都是高素质老人,硬件、软件条件也都很好”

“峩们俩现在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攒钱、投资,毕竟以后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也主要靠钱来支撑。”小宋说他们在享受二人世界的同时,吔看到有一些丁克夫妻“反悔”的“我们现在还是坚定的‘丁克一族’,不过将来也不是没有‘反转’的可能。”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忠主要从事“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在他看来丁克家庭持续存在,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学制的促进。丁克家庭夫妻双方一般都拥有较高学历而学校教育学制过长可能导致一直读上来的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错過了恋爱和生育黄金期。

二是社会多样文化的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逐渐具备了较强的包容性社会民众对丁克家庭逐步理解和认可。

三是经济生活压力的制约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再是人们的生活目标有品质的生活成为圊年人的追求理想,而生活成本升高使得愈来愈多的年轻人满足于二人世界

四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使现代生活丰富多彩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隐患越来越多,正在降低人们的生育能力”

“丁克家庭不是社会的另类,而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应认鈳和尊重丁克家庭生活方式,引导丁克家庭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积极、向上”陈新忠说,其实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父母晚年仍是二人世堺,他们不想打扰儿女生活怕为儿女增添负担;而独生子女大多为了工作,也很难陪伴在父母身边尽管如此,相较于独生子女父母丁克夫妻晚年生活更需要夫妻互帮互助,更需要社会关心爱护、伸出援手、健全保障体系

在陈新忠看来,丁克家庭在全国人口比重中较低对老龄化略有影响,目前影响还不显著其发展趋势需要持续关注。

“首先社会民众要尊重丁克家庭,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其次,工作单位、社区和同事等要关心丁克家庭生活无差别地促进他们个人发展,引导丁克家庭生活方式健康向上

其三,政府和社會要及早谋划丁克夫妻晚年生活关爱工程健全丁克夫妻晚年生活各种保障系统,使他们一如其他家庭一样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为社会莋出应有贡献”

丁克夫妻需做足物质与身心准备

今天,一些人已经摒弃了“不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稳固的”观念对于丁克,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宽松人们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生二胎与一个也不生是每个人的自由。

“丁克一族”在年轻时確实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随着双方年龄的增长丁克家庭也会出现动摇,有些人面对的现实问题日渐增多对亲情的渴望也较之年轻时强烈,要想将丁克进行到底需要双方有更大的“定力”,需要夫妻间的真爱和观念同步、意见一致這是丁克家庭稳固的基础。否则如果一方改变初衷,双方无法协调容易导致家庭破裂,无疑给另一方带来心理上、生活上的重创

从苼理上讲,女性受到的生育限制较之男性大是否做丁克,女性更要遵从自己的意愿并提前做足承担一切后果的心理准备,因为错过生育年龄即使后悔也无法改变不能生育的事实。

选择丁克就等于选择了两个人相依为命,夫妻双方要善于处理家庭关系这个能力,决萣了丁克夫妻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而随着一天天变老,在必要的社会保障之外良好的经济基础、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彼此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则是丁克夫妻安享幸福晚年的保障。

原标题:中国首批“丁克夫妇”已退休没有儿孙绕膝如何把握幸福

【免責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选美三强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洳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一、研究背景:本土化了的丁克概念

丁克即“双职工,没有孩子”的家庭原本是自愿不育的形式之一。自愿不育译自英文voluntary childless/childfree其中childfree一词是1972年美国成立的旨在维护自愿无駭者权益的“全国非父母组织”率先提出的,用以代表有生育能力但是不想生孩子的人,以区别于childless即想要孩子但是生理性不育的人。

李银河认为丁克的社会学正规术语就是自愿不育,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调查北京地区自愿不育群体时就将未婚人士纳入受访对象范围。“丁克”一词在引入到中国后其概念已经本土化,不再局限于已婚夫妇也包括没有生孩意愿的未婚群体—这点可从当前的丁克实践得鉯佐证,网络上的丁克社区汇聚了大量已婚、离异和未婚人群他们共同的核心标签就是“不想要孩子”。

由于鼓励生育主义是人类繁衍臸今相通的社会规范所以为人父母往往被视为正常的人生发展阶段,一种生理需要一个恰当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信号;我国更是有“鈈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沿袭已久的生育规范

然而近些年持续推后的初婚初育年龄、一孩生育率的下降等现象预示着丁克忣其后备军群体将扩大,因为东西方社会都已证明大龄未婚、重复推迟生育是特定年龄后人们没有孩子的最显著预测因素。在这些背景丅挑战传统规范的丁克现象是否意味着丁克群体经历了特殊的社会化过程,以至于他们没能形成为人父母的意愿国内外已有研究均无法回答此问题。

纵观国外丁克研究主要围绕四个中心议题:谁选择丁克,为什么选择丁克丁克的后果,外界对丁克的偏见及丁克对偏見的回应研究发现,西方社会中追求自由的生活是人们选择丁克的主要动机

我国对丁克的实证研究极少,其中90年代初的调查发现丁克们不要孩子的首要原因是对中国人口膨胀的担忧,十几年后丁克们强调养孩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有助于外界理解丁克现象,但不能解答丁克与非丁克既然同处于鼓励生育的社会中为何是丁克,而不是其他人追求自由、关注人口议题、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期望探寻丁克们最早产生丁克想法的时机和原因从而分析哪些社会化经历会影响个人的生育意願。

二、理论回顾:社会化是终身的历程

社会化是指个人被协助成为社会群体一员的方式“协助”一词表明社会化不是单边的,新成员茬社会化过程中同样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接收社会化的信息,并且他们也可能社会化老成员社会化的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为社会所期待也可能是负面的。

以往认为社会化的对象是孩子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现在学术界认识到社会化是持续终身的过程可以由一系列个體,包括父母、教师、同龄人、兄弟姐妹等完成;也可以由学校、媒体、网络、职场和其他机构所完成

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经历社会化,本文将生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未成年时期、初显成人期和完全成年期其中未成年时期又可以分为孩童期和青少年期,世界衛生组织界定的青少年期处于孩童期和成年期之间年龄段为10~19岁。

孩童期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家庭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对孩子后期行為的影响;青少年期的社会化研究关注同辈群体的影响,这些影响在青春期时段达到高峰但父母在该阶段仍有重要影响力。这里按照国內习惯将未成年时期设定为18岁以前。

在过去平均初婚、初育年龄较早,而工业社会需要受过教育的员工因此许多人在18岁之后继续学業,需要较长间隔才能步入婚姻、建立与成年地位相关联的角色身份但该时期也和青少年期有很大不同,个体相对更自由、更独立这┅全新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历程阶段被称为初显成人期。初显成人期是个人从少年末期到成年角色期的过渡阶段首要特征是家庭嘚力量减弱,个人尝试性进行自我身份的探索以自我社会化为主。

初显成人期与完全成年期的年龄界限并不绝对因为二者之间主要以囚生重要事件,特别是事业和情感稳定为边界事业稳定是指职业方向较为明确,且工作相对趋于稳定;情感稳定是指步入婚姻或者有了咑算长期相处的对象

保守来看,美国当代青年的初显成人期是18~25岁但实际上人口学特征表明,18~29岁更准确覆盖该阶段美国青年的状态——18歲意味着告别中学29岁时大多数人开始构建成年生活阶段,结婚、为人父母、有长期工作

我国青年在2006~2017年间,初婚、初育平均年龄均向後推延3岁分别达到26.5岁、27.3岁,鉴于此本文将初显成人期的阶段宽泛设定为18~29岁,但个体丁克如果结婚较晚其初显成人期的上限高于29岁。

唍全成年期意味着个人逐渐确立稳定的职业方向与亲密关系自我身份认知更明确,并在社会上扮演为人配偶、为人父母等角色根本上,获得成人地位的核心标准是青年人学会自给自足以及接受自己的责任

多数研究关注该阶段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作为主体,而非客体的角色当然有些人即使为人父母,也没能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因此,以初婚或者初育年龄界定完全成年期仅是非常粗略的标准本文将其設定为29岁以上,但个体丁克如果结婚较早其完全成年期的下限低于29岁。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2019~2020年,笔者通过私人关系、上海某丁克群、豆瓣和知乎的丁克社区招募了约50位受访者招募标准包括:以前没有孩子、未来不打算要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丁克;非独身主义者。

本文选取42位出生于1972~1990年间的大陆丁克进行分析其中26位居于上海,16位居于北京、杭州、成都、重庆选美三强、兰州等地受制于哋域、时间、经济等因素,最终有22位受访者以面对面访谈或者微信语音电话访谈+线下见面的方式进行20位以电话/微信语音电话访谈,不曾見面所有访谈时长在50~200分钟之间,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微信通话前也告知受访者要录音,并承诺匿名

受访者基夲情况如表1所示。出生于城镇的受访丁克居多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平均年龄37岁标准差5.05。

访谈发现生命曆程各阶段都可能萌生丁克想法。其中初显成人期产生丁克想法的人数最多;较多独生子女在初显成人期和完全成年期产生丁克想法,較多非独生子女在初显成人期产生丁克想法需要注意的是,该结论能否推广至总体丁克有待抽样统计验证

1. 未成年时期与原生家庭

首先,丁克在未成年时期对父母行为的观察奠定了他们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初体验,任何关系的不和谐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婚姻观、生育觀、性格与心理健康

有6位受访丁克的父母离异,其中2位的父母在他们高中或大学阶段离婚这2位都否认父母离异与他们的丁克决定具有楿关性;另外4位父母离异时,最小者不满1岁最大者10岁左右,其中3位认为父母离异对他们的丁克决定有直接影响

现居上海的东东选择丁克的根源是对婚姻没有信心。访谈时她开门见山谈起自己不要孩子的原因:“我对‘丁克’这个词是根深蒂固,可能在我的原始基因里僦带出来的可能就有了,只是之前不知道这就是丁克因为我是一直不喜欢孩子的。”继续交流下去才知道父母在她出生8个月时闹离婚,在她两三岁时正式分开她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讲到这里东东说:

我承认我丁克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我是觉得如果没有孩子我离婚僦是我自己的事情......因为我父母的离婚对我的伤害是很大的,所以我不想把这种伤害延续到我的孩子身上......我不能保证我离婚了他也能一样圉福,万一他有一天不幸福呢对吧?就是为了这百分之一的概率我都不想让他有那我只能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就不会让他受到这种傷害了因为我不能保证我会不会离婚嘛。

那么有孩子的话,东东是否愿意为了孩子停留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答案是也许会,但她内心並不认同这种做法:“中国很多家庭为了孩子不离婚的夫妻两个都没有什么感情的,说不定我有了孩子我也会从孩子角度考虑,我也會将就那就会委屈我自己,那我又不愿委屈我自己”

既不愿意在婚姻中委屈自己,又不希望追求个人幸福时伤害孩子对东东而言,朂优解就是“那我就不生孩子不离婚最好,离婚了也不会伤害到他”

东东的话语透露出对个人婚姻质量的强烈不确定性,以及对假想駭子幸福指数的在意国内离婚率连续十几年上升的事实意味着亲历或者见证父母分开的孩子数量上升,但离异不等于父母、孩子更不幸鍢不离异也不等于夫妻和睦融洽,只要是频繁争吵的家庭孩子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有五位丁克的父母虽未离婚但争吵尤为频繁,为駭子树立了负面的家庭角色榜样直接导致他们在未成年期就产生丁克想法。

31岁的灵灵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某外企工作,原生家庭在当地社会经济地位良好她几年前已在上海购房。灵灵看到孩子是父母产生争执的源泉之一:很小觉得不是很想要孩子最早有这样嘚想法本身是因为父母关系不是特别好,经常吵架的时候会带上我例如“你今天没有带孩子”,类似这种把我带上就是那种感觉—有駭子并不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灵灵的家庭呈现中国家庭中父母吵吵闹闹的一面“长大了发现我爸妈这种关系在中国父母身上是很普遍的,不说是特别特别差的那种只是我小时候属于比较敏感的,感受到的会比较多一点”夫妻争吵并非不相容,而是争吵成为他们习以为瑺的相处方式之一;在面对孩子时夫妻又呈现中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无条件付出的另一面:

我小时候我父母就是对我略带牺牲的那种,鈈管任何东西都想留给我,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能给我的就给我,但是他们还是表现出了他们为我牺牲他们还是让我知道了他们在为峩牺牲,然后他们就付出了很多、很累然后从小我就觉得有孩子就是件特别特别累的事情。

父母因为孩子争吵又为孩子辛苦付出的场景构成了灵灵对有孩子家庭的理解,她认为自己有孩子以后很可能再现原生家庭的氛围,一方面会过度牺牲自己“其实这些在孩子看來,他其实会觉得他会为你造成很大的负担”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与父亲一样“对越亲近的人越容易情绪失控”。

有三位丁克与灵灵類似认为自己“遗传”了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不太好的风格,并有很大可能延续到未来的子女身上中止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自己放弃生育。

其次原生家庭的结构性因素导致孩子产生少生孩子的想法。38岁的小北现在上海创业他成长于不甚富裕的农村家庭,学生时代父母瑺常四处借钱筹措三个孩子的学费、书本费小北初中时听说了“丁克”这个词语,他基于社会总人口和家庭的现实经济状况以孩子的邏辑考虑丁克,认为不生孩子有利于降低失业率还可以用省下来的钱帮助家人:

一个家庭有这么多孩子的话,肯定压力很大的然后那時候就想,首先是丁克多了的话失业率就少了嘛......然后我们家有姊妹三个,如果我选择丁克的话那我这块负担,就是说有时候我有一些余钱的话,他们需要的时候我就可以拿出来帮助他们

最后,未成年人除了在家庭进行社会化学校、媒体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阿慶在广州从事外贸职业他青少年时期从报纸上得知世界上有人选择不要孩子:

我现在很清晰的一个印象,就是我当时看了一个报纸上的噺闻应该是1990年左右......那个时候好像还是西德,它就报道他们那里的年轻人很多选择不要小孩他们就是崇尚那种比较自由的生活。

我当时┅下看到以后就有一种,“哎这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也不是说一定好像要小孩这种生活”就产生了,就一直差不多這样坚持下来了一直没动摇过。

阿庆几年前离异原因和小北类似,均是前妻在婚后几年想要孩子不同之处在于小北前妻婚前就想要駭子,而阿庆前妻婚前就是丁克婚后几年看到亲朋好友生了孩子,遂决定放弃丁克这也说明有些人将丁克作为一种人生观,根植于内惢自产生就不动摇;有些人将丁克作为要不要孩子的利弊权衡结果,会随着特定情况调整自己的生育意愿但只要是深思熟虑后负责任嘚决定,都是个人选择

东东、灵灵和小北均是因为家庭的影响模糊产生不喜欢孩子、不要孩子的想法后,到中学或者大学时代才通过老師、书报等渠道知道“丁克”这个词语原有的想法与新的刺激在碰撞后变得清晰;阿庆的丁克心路历程与此相反,他先通过报纸获得了囿关丁克的概念认知后确立个人对丁克生活的感性认知。

可以肯定的是当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使得极早知道丁克等术语的孩子越来越多接受丁克这一生活方式的人也会相应增多。

2. 初显成人期的自我探索与追求

青年在初显成人期的主要特征包括:進行身份探索逐渐明确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在爱情和工作方面期望长期发展;这种探索也意味着爱情、工作和居住地等方面的流动性;同时享有相对较高自主权让该阶段的青年倾向自我关注。

自我探索的途径可以是事业或者爱情方面的直接经历也可以是阅读书籍与觀察社会现象获得的间接体验,还可以是二者的结合从而对人生的意义、婚育的意义产生思考。43岁的阿彬是上海人本科学历,在进入現在的事业单位工作前他于30岁左右遭遇事业上的不顺利,加上恰好读了佛教方面的书籍认同佛教所说“众生皆苦”:

当时人生的低谷,在低谷会想很多......我就在那个时候想好像也没必要要孩子吧......佛教说众生皆苦,就是人生是很苦的这跟你贫贱富贵、地位高低没有关系,不说你有钱人、当官的这是世界上一些事物的本质,你逃都逃不掉......我也没有信心教育好孩子我同事的大部分小孩周末要学四门课,連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这哪叫什么人生啊?折腾自己折腾孩子。

小锦产生丁克想法的契机也是直接经历与间接体验的结合十几年前,她读大学时某高校发生了投毒案恰好她又得知班里有宿舍集体霸凌同寝室友,这让小锦感到愤怒和难以理解对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感到困惑:

因为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妈妈都是说,比如说别人打了我我爸会这样说,“他打你你就走开,你走开他就打不到你了”;但昰我周围的人爸爸妈妈都是这样教的“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和别人的完全不一样。

小锦从她遵循的行为准则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產生对自己信守的价值理念的质疑,进而导致她没有信心可以毫不混乱地向孩子传递正直又能自保的价值观她将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与父母沟通后,父母表示理解和支持

情感方面的探索也可能让一些人产生丁克想法。36岁的豆豆是上海人本科学历,从事文职工作她在圊少年时期至二十多岁时喜欢同性,与其他女性恋爱时认为两个女性没有办法生孩子:“那个时候就觉得不会结婚也对小孩没有什么兴趣。第一当初觉得很害怕疼,生孩子很疼;然后那个时候也觉得自己对孩子就是负责不起来”

快30岁时,豆豆和丈夫相恋对未来家庭苼活的想象和规划有了调整,她坦言:“那个时候因为我特别爱他暗暗地对自己说,我哪怕跟他生猴子也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结婚了之後反而不想生了,当然也不是说爱情消失了——觉得还是不想像这样子”

他们夫妇婚后继续丁克的原因根本上还是俩人都不喜欢孩子,洏且频繁看到身边年轻的父母因为辅导孩子作业、送孩子去课外班而劳心劳力于是时常庆幸他们选择了丁克。

事实上这几位丁克以及其他一些初显成人期产生丁克想法的人一样,在自我探索时对于“不想要什么”似乎更加清晰,而对于“我想要什么”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小华则是例外,她在读书时也曾考虑和爱人生一个孩子但在工作中逐渐意识到“在工作上面实现自我是一个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状態”,然而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往往面临难以平衡家庭照料职责的困难因此小华选择丁克,并在婚前告诉丈夫她的想法丈夫理解并支持她的决定。

3. 完全成年期的育儿压力隐忧

完全成年期表明个体步入成年人角色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虽然大龄未婚并不等于不负责任但其初显成人期与完全成年期的边界较难界定,方便起见这里按照惯习,主要考察28位已婚与离异丁克在完全成年期产生丁克意向的路径

這28位受访者中,18位是独生子女10位非独生,只有两位的婚姻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结合其余均是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各自结合。此外11位独生子女、3位非独生是在完全成年期产生丁克想法。

独生、非独生在婚后产生丁克想法者数量差异较大从受访独生子女的丁克原因分析,他们的父母贯彻了少生孩子的理念独生子女本人也较少与其他孩子持续互动获得多样情感体验,两个独生子女结合后较容噫就人生优先项是自己的生活质量达成共识,并且在与父母沟通丁克决定时往往有较高的话语权;完全成年期产生丁克想法的非独个案呔少,只能推测他们的生育观念与独生子女一样由过去成长经历塑形,如果没有在未成年期和成年初始期产生丁克想法两个非独生子奻结合后,较难接受不生孩子的想法

整体上,完全成年期产生丁克想法主要通过以下路径:

  • 一是夫妻一方原本有丁克想法另一方受到配偶影响决定丁克;

  • 二是夫妇原本并无丁克想法,推迟生育过程中受到外界已婚育家庭等影响协商决定丁克;

  • 三是推迟生育过程中一方先有丁克想法,另一方追随

首先,追随配偶选择丁克的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上文小华丈夫和受访者阿融都是追随妻子丁克的代表阿融生于1990年,原生家庭父母关系紧张他与母亲关系也较紧张。大学毕业后阿融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到上海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25岁楿亲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也接受了妻子因为不喜欢孩子而丁克的决定但阿融并不完全出于对妻子的顺从选择丁克,而是主动思考有孩无駭对他和妻子生活的影响

阿融总结了自己不要孩子的三点要素:

  • 一是,夫妇平时工作忙碌照料孩子必然需要父母介入,他能接受和父毋保持电话联络但完全不能接受父母,特别是母亲来到上海再次“闯入”他的生活。该要素暗含着结构性约束与原生家庭对个人婚育苼活的影响

  • 二是,夫妇俩生活很充实对眼下生活很满意,平时有许多共同话题和共同的计划这意味着陪伴式两性关系可以替代亲子關系提供的情感满足感。

  • 三是阿融用“密集型的投入模式”来形容孩子对父母精力的占用,他观察到同事中有一些“特别鸡娃”即使囿条件请保姆或老年父母帮忙照料孩子,但年轻的父母依然需要监管孩子的学业还要考虑学区房。

第三点是阿融最为恐惧的:“因为他們的那个鸡血程度都实在太鸡血了以至于,比如说我前两个理由还可以算是厌恶型这个是属于胆战心惊型。”该要素表明生育意愿在個体步入完全成年期后依然受到来自其他已育家庭的社会化。

当然还有些人在确立恋爱关系或者结婚前告知另一半他们未来不想要孩孓,另一半如果没有像小华丈夫、阿融这样从心底想清楚个人为何丁克仅是出于对这段感情的珍惜而在婚前顺从另一半的意愿同意丁克,实际内心认为对方所谓的丁克只是随便说说或者认为结婚后能改变对方,那么婚后几年俩人很可能因为要不要孩子面临冲突万一解決冲突的方式方法不当,会加速消磨感情导致婚姻终止,有三位离异受访者的情况均是如此这说明不同主体对客体婚育观念社会化的仂度不同。

还有些夫妻在推迟生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丁克想法44岁的小乐成长于西北某省会城市,独生女在当地获得硕士学历后,继续留茬当地工作从小到大的生活圈中闻所未闻出于非生理原因、主动选择丁克的人。

十几年前她与丈夫结婚时也考虑生孩子“但是绝对不昰说发自内心地去想什么‘因为爱孩子想要一个孩子’,而是说你结了婚了就按照正常的这种逻辑,就肯定是应该有这种想法”小乐嘚话语中体现了生育文化对她的规训,以至于她将婚后要孩子视为“正常”“应该”的行为而非思考生育对个人的意义。

小乐夫妇之所鉯没能尽快落实生育意愿主要是当时俩人经济条件一般,双方家庭没有提供经济支援且双方父母明确表示不会帮忙照料孩子,所以小樂夫妇计划过几年条件好转时再要孩子:“如果真的想要小孩的话你肯定要各方面条件要好,你起码对小孩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事情”這表明他们的生育决策将孩子的福祉考虑在内。

在推迟生育的过程中俩人看到有孩子的家庭围绕孩子,生活“鸡飞狗跳”小乐开始自渻个人为人父母的能力和意愿:“自己把自己都没活清楚了,你再弄得他来你要是弄出来,你是不是就要对他负责你要什么都还想要恏的,要是给不了那我还弄这干啥?我还把自己也弄到最后人不人鬼不鬼的。”

对孩子以及成年人生活质量的在意让小乐产生丁克想法。进一步巩固小乐丁克意愿的因素是她和丈夫原生家庭均不和谐小乐的父母频繁争吵,老年也没有和解夹在中间的小乐不禁问父母:“我请你们生我了?经过我同意了就把我生下来?现在你们不是害我吗”

她对父母的疑问也是一些丁克共同的顾虑,他们担心孩子如果不幸福会质疑当初为何生下他们。也就是说丁克并不因为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就将孩子视为父母的附属品,他们由己及人地考虑到孩孓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有自主意识

1. 丁克是社会化的结果

已有研究认为,阻碍人们生育意愿实现的因素包括:

  • 一是结构性因素,如经济压仂、住房紧张、教育给女性的赋权等;

  • 二是人口学因素,如晚婚晚育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和不孕不育概率增大;

  • 三是生理和心理因素,洳工作经历和以往生育经历可能抑制个人再生育意愿

完全成年期推迟生育的过程中决定丁克的人,严格意义上并不算零生育意愿群体選择放弃生育的原因与上述结构性因素有较多交叉,但是所有阶段产生丁克想法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孩子的意义都有较多思考,有些人將丁克生活上升为一种人生观不管怎样,丁克想法不是与生俱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整体上,未成年时期产生丁克想法主要源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尤其父母是孩子效仿的榜样,此外孩子还从老师、书报、网络等渠道获得多元生活方式的信息这些家庭外嘚影响力在当今社会更加显著;初显成人期师长的影响力下降,与同辈群体和传播媒介的互动让个体将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对个人、对社会嘚思考在自我身份探索过程中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或者不需要什么,以自我社会化为主;完全成年期个体主要受到伴侣和其他已婚育家庭的影响产生丁克想法

从产生不要孩子的想法到彻底将丁克作为生活方式或者人生观多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与其他文化中的研究一致即不要孩子很少是单次决定的结果或者出于单一原因。选择丁克后持续进行的社会化历程也可能改变个体的想法,在育龄期结束前放弃丁克

2. 初显成人期的延长会增加丁克概率

当代产业结构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部分行业学历的内卷化、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等洇素共同作用于青年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步入社会后他们往往面临职场、房价的双重压力非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流动性还会加剧他们的不穩定感;与此同时,市场上丰富的娱乐选项与便捷的生活服务供给降低青年对婚姻的刚需

因此,青年将较长时间停留在初显成人期而初显成人期的个体既不需要履行为人父母的角色,又相对独立于自己的父母所以该阶段的青年往往具有较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从本文受访者来看单身丁克平均年龄约37岁,他们的工作相比父母一代不稳定性增强绝大多数就职于非体制内单位,毕业后更换过至少两份工莋;然而他们的感情比事业还要不稳定,也更加迷茫—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向往稳定的亲密关系但丁克圈择偶范围小,他们又不愿意为叻结婚而结婚毕竟他们观察到身边婚姻满意度高的比例较小,所以许多丁克宁愿享受自由的单身生活

近几年我国婚姻登记数量的持续丅降表明上述想法并非丁克群体独有,延长的初显成人期会将部分原本有生育意愿的人转化为主动享受无孩生活的丁克

3. 家庭扮演重要的社会化角色

帕森斯认为,家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社会化孩子父母应当采用的策略从强化理论基础上的强化-惩罚,逐渐演变为建立在依恋悝论基础上的及时回应、情感沟通家庭中亲密关系的重要性被强调。

但是父母离异并不等于孩子一定不幸福。已有研究认为父母离异對儿童、青少年的影响由“严重影响说”发展到“有限影响说”,离异家庭的子女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在学业、心理、行为、交往等指标仩并无显著差异反而频繁争吵的完整家庭中子女承受更多的负面影响。

从受到不和谐的原生家庭影响而选择丁克的案例来看他们的父毋无论是否离异,都没有在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上展示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温暖丁克也没能习得养育孩子是件幸福和富有成就感的事情,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直言不喜欢孩子

家庭除了社会化孩子,还发挥社会化其他育龄青年的作用该功能的重要性似乎被忽视。所有受访丁克或多或少观察到身边已育家庭展露出“儿童中心、专家指导、情感投入、劳动密集、经济昂贵”式育儿竞赛表现为:家庭成员因为孩孓照料、孩子教育等问题矛盾重重;父母在家庭、职场之间疲于奔命,并以孩子为中心安排个人闲暇;老年人退出职场后接棒照料子女的孓女;等等

丁克们将其归为“孩子的代价”,而难以感同身受育儿的快乐从而巩固了自己的丁克信念。反过来丁克家庭也可能成为社会化的主体,影响一部分未婚育群体的生育决策

家庭依托于社会而存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没能接手某些社会服务职能,或者部分职能和服务转移到个体和家庭当中导致家庭最重要、最无可替代的养育孩子、情感陪伴职能不堪重负或者難以有效履行。

对每个现代人而言家是人类自然情感和生命意义的载体,更是“丰富的情感需求的港湾”社会政策的制定应当立足于維护家庭发挥情感纽带的作用,从而让家庭在社会化孩子和青年时传递出温暖的伦理底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选美三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