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邮编上饶2012年7月份的降水量是多少

江西上饶市气候_百度知道
江西上饶市气候
想问一下当地的朋友们,最冷多少度,江西上饶市气候怎么样,一年四季温度如何,最高多少度我即将去上饶市工作
最冷是几月份,能到多少度?
提问者采纳
无霜期较长的特点,一件棉袄就足够应付了,有空调的不会难受上饶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0~35,最冷在过年前后一两个月,春秋衣外套来我们上饶这边需要带短袖,呵呵。具有四季分明,,棉袄,不然也不会被评为2010全国十大最幸福城市之一了。全市全年平均气温为16,一般0℃左右.3℃;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32,一年四季的划分还是比较明显的、雨量充沛、日照充足.7~18.0℃年日照时数为小时之间,年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2。一句话.6~4,属降水较多地区.9℃,占可照时数的40~47%。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这边适宜生活和工作,不会太冷,加一件毛衣,夏天热到38℃左右,大多数人一般冬天穿一件内衣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3~18,地跨东经118°15′~117°42′、中部低呈马鞍状.3 ℃,年降水量为 mm,月平均气温为28.9℃,平原只占20%.5 ℃,年日照时数为 h,4~10月和11~次年3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2.9~24,湿度为76%~83%.4 ℃和8。
(2)上饶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0~9、山地为主、北纬27°48′~28°50′,地形南北高。全县土地以丘陵,而丘陵占51%,山地占29%。每年的7-9月天气炎热,最热月为7月(1)上饶市年平均气温为16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上饶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地区天气:
展开更多收起
上饶天气预报
上饶生活指数
&今天可能要下雨,出门记得带伞
上饶今天天气
东北风 微风
上饶当前温度
15.1&相对湿度:64%
微风西北风
微信扫描关注 天天播报天气
PM2.5:92良
晨练指数:不宜风力较大,较不宜晨练,建议年老体弱人群适当减少晨练时间,若坚持室外锻炼,请选择避风的地点。
洗车指数:不宜不宜洗车,未来24小时内有雨,如果在此期间洗车,雨水和路上的泥水可能会再次弄脏您的爱车。
旅游指数:适宜有阵雨,温度适宜,在细雨中游玩别有一番情调,可不要错过机会呦!但记得出门要携带雨具。
建议穿棉衣加羊毛衫等冬装。…
江西上饶天气预报一周
    
上饶今日天气星期二17℃~11℃阴~阵雨东北风 微风
上饶明日天气星期三15℃~13℃中雨~小雨东北风 微风
上饶后天天气星期四21℃~12℃阴~多云东北风 微风
上饶01日天气星期五28℃~18℃多云东北风 微风
上饶02日天气星期六28℃~13℃阵雨~中到大雨东北风 微风
上饶03日天气星期日20℃~9℃中到大雨~小到中雨东北风 微风
紫外线指数:很弱
紫外线强度很弱,建议出门前涂擦SPF在6-7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穿衣指数:较冷
建议着大衣、呢外套加毛衣、卫衣等服装;体弱者宜着厚外套、厚毛衣。
旅游指数:适宜
有阵雨,温度适宜,在细雨中游玩别有一番情调,可不要错过机会呦!但记得出门要携带雨具。
舒适度指数:较冷
建议着大衣、呢外套加毛衣、卫衣等服装;体弱者宜着厚外套、厚毛衣。
晨练指数:不宜
风力较大,较不宜晨练,建议年老体弱人群适当减少晨练时间,若坚持室外锻炼,请选择避风的地点。
洗车指数:不宜
不宜洗车,未来24小时内有雨,如果在此期间洗车,雨水和路上的泥水可能会再次弄脏您的爱车。
晾晒指数:较不宜
大降雨会淋湿晾晒的衣物,较不适宜晾晒。请随时注意天气变化。
息斯敏过敏气象指数:易
天气条件易诱发过敏,易过敏人群应减少外出,外出宜穿长衣长裤并佩戴好眼镜和口罩,外出归来时及时清洁手和口鼻。
上饶2015年03月历史天气
气温走势图:
<li month="16年02月
<li month="15年03月
<li month="15年04月
今日推荐显示
今天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上饶未来一周天气气温走势图
上饶地区相关天气预报
上饶气候类型
上饶市气候温湿,属中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6.7℃至 18.3℃之间,年均降水量毫米,年均日照时数小时,年均无霜期25l-274天。由于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作物生长十分繁茂。
  自有记载以来,上饶市全年平均气温为16.7~18.3℃,年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4.6~5.9℃,极端最低气温为-14.3℃(余干县日);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0~30.0℃,极端最高气温为43.3℃(玉山县日)。
  2003年夏是上饶市境内最热的一年,7、8月份上饶市有4个县(铅山、上饶、广丰、弋阳)出现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42.1℃、42.0℃、41.4℃、41.4℃,突破历史极端记录。还有3个县极端最高气温和历史极值持平。上饶市无霜期为251~274天。年日照时数为小时之间,占可照时数的40~47%。上饶市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降水较多地区。1998年达2619毫米。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以怀玉山区各县降水量为最大,年降水量都在1800毫米左右;湖滨地区的余干为最少。
上饶政府网简介
行政区号代码:
上饶市政府官网:
上饶市政府地址:信州区
上饶市政府邮编:
上饶市政府电话:
上饶周边地区今日天气预报
今日上饶天气概述
上饶今天天气:阴~阵雨,东北风 微风 ,全天气温17℃~11℃,当前温度15.1℃;温馨提示: 今天可能要下雨,出门记得带伞。上饶明天天气:中雨~小雨,东北风 微风,全天气温15℃~13℃。
上饶天气分享给好友:点此复制
上饶生活网站
全国各省天气上饶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上饶县,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位于东北部,隶属,境内林面积达76.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位居全市第一,名列全省前茅。2008年,上饶县被授予“中国之乡”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六个油茶重点示范县之一。上饶县辖3街道办事处、11镇、10乡,2012年上饶县常住人口总数为79.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3万。人口密度355人/平方公里。有、土家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全县南北长为132千米,东西宽45千米,总面积224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6万公顷,林地9.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7%。县人民政府驻地旭日街道吉阳西路1号旭日大厦。与信州区隔溪连市,距上饶新火车站5公里,距南昌249公里。方言属吴语系,剧种广信腔。民俗有、桥灯、、、等。特产、、、早梨、杨梅、等。[1-3]
上饶县辖区历史
(前494一222),县地原属越;吴灭越,属吴;越灭吴,复属越,楚灭越,属楚。
秦赢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县地属秦。二十五年,秦置会稽郡,县地属之。二十六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地属余汗县。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
淮南国,割九江郡南境置庐陵、豫章二郡,余汗县属,县地隶之。
东汉建安年间,魏、蜀、吴三国分立,县地属吴。建安初(196—204),吴析余汗县东境置上饶县,一说因傍上饶江(今信江)得名,一说因“山郁珍奇”得名,属豫章郡。十年(205),析上饶县地立建平县。十五年,分豫章郡立,领九县,上饶县隶之。
西晋元康元年(291),划上饶、建平入,属鄱阳郡。
南朝宋年间(420—479),析葛阳县复置上饶县,属鄱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鄱阳郡改称,县地再次并入葛阳。十二年,葛阳移治弋江之北,改名。大业初,废饶州复鄱阳郡,县地随弋阳隶鄱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鄱阳郡,复饶州,析弋阳东境复置上饶县。七年,并入弋阳。乾元元年(758),析饶州,置。析弋阳复置上饶县,为州治。
宋开宝八年(975),县属信州。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县属信州管辖。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为江南路和江西路,县随信州隶属江西路。绍兴元年(1131)复置江南东、西二路,县属信州仍隶江南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县属江浙行中书省,为路治。
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称,上饶隶之,为府治。四年,广信府因隶江浙行中书省漕运不便,改属江西行中书省。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分巡道,广信府属江西省分巡广南九道,县隶之。
民国元年(1912)冬,废府制。3年,江西省划为四道,县隶豫章道。15年,废道,直属于省。21年,江西分为十三个行政区;24年为八个行政区;31年为九个行政区,上饶县均属第六行政区,治上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境大片地区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置上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38年(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饶。14日成立上饶县人民政府,属赣东北行政区。同日析县治广平镇立上饶市。9月,赣东北行政区撤销,属上饶专区。1960年3月,县撤销建置,并入上饶市。1964年3月,恢复建置。1980年,地区改名为行政公署,属上饶行政公署。日,撤地建市,县隶上饶市。[4-5]
附:上饶县始建年代
上饶县始建年代,有“乾元”、“武德”、“建安”、“元嘉”诸说。
“乾元”说。《文献通考·舆地考》载:“上饶本隶饶州,后省入弋阳,乾元元年(758)置。有灵山、上饶江。”《太平寰宇记》载:“上饶者,以其旁下饶州之故也,乾元元年置县。”
“武德”说。《新唐书·地理志》载:“上饶武德四年(621)置,隶饶州,七年省入弋阳。”《广信府志》载:“唐武德四年,设洪州总管府,林士宏降。改鄱阳为饶州,复葛阳置上饶县。县得名始此。”上饶县历次修志,都以唐武德四年为始建年代,认为上饶县“肇于唐”。同治版《上饶县志》沿革卷载:“上饶古荒服,汉属鄱阳,唐武德年间建县。”
“建安”说。亦谓“吴”说。《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建安十年(205)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三国志·吴志·贺齐传》又载:“......十年转讨上饶分为建平县。”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载:“鄱阳郡,汉建安十五年吴分豫章置。领九县,曰鄱阳、广昌、乐安、余汗、都阳、庐陵、葛阳、上饶、建平。”《舆地广记》载:“上饶县,吴置,晋省......唐武德四年复置。”《元和郡县志》载:“上饶县,本吴所置,隋陈平省,乾元元年重立。”《十道志》也持此说,并云:“上饶县以其山郁珍奇故名。”近代方志学家吴宗慈、辛际周合编的《江西古今政治地理沿革总略》载:“鄱阳郡建安十五年分豫章立,领九县,治鄱阳。....上饶,析余汗县立。”
“元嘉”说。雷次宗《豫章古今记》载:“ 桓帝元嘉中复立上饶县后改弋阳县属饶州。”[5]
上饶县行政区划
上饶县历史发展
立县时幅员:东至沙溪与古太末(今玉山县)为界;东南至永丰镇与古(今)接壤;南至岑阳关与福建省崇安县相连;西南的布政、清流、崇义(今铅山县之蚌螺、河口、英将)及西北的安辑、葛源(今属)与古葛阳毗邻;北至灵山、华坛山与古乐安县连接。
上饶县地图
五代开元四年(940),割清流、布政、崇义三地益铅山。北宋熙宁七年(1074),析永丰镇置。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划乾元、永乐2乡益。明洪武二年(1369),划回乾元、永乐2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割安辑乡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四、二十七都及石桥乡三十一都置兴安(今横峰)县。
民国25年(1936),县十五都划回上饶县管辖。1939年年割五区港边乡益。1942年将纸坊乡宋村、通都铺列入横峰县文成乡。1月11日,将新裴乡石溪街等7个自然村划入铅山县石溪乡。
日,析县治广平镇置上饶市。1964年月,割沽塘、车头、周田、塔水等村益上饶市。1993年,、、、“三乡一镇”划入上饶市(今信州区)。日,撤销上饶地区五府山综合垦殖场,组建五府山镇和高洲乡,并划归上饶县管辖。至此,县境总面积与1993年前的2490平方公里相比,减少250平方公里。[7]
上饶县现辖乡镇
40平方公里
44.48平方公里
50平方公里
64平方公里
92平方公里
20平方公里
30平方公里
179.1平方公里
93平方公里
61平方公里
28平方公里
119平方公里
58平方公里
54平方公里
88平方公里
84平方公里
(数据暂缺)
209平方公里
60平方公里
67平方公里
120平方公里
70平方公里
47平方公里
47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于上饶县信息统计网和中华地名网[8]
数据截止至2010年。
上饶县地理环境
上饶县位置
上饶县位于东北部,上游灵山地区。地处赣、浙、闽、皖要冲,史称“八省通玉衢”、“ 豫章第一门
户”。东邻、、,南连福建省、,西接、,北界。 北纬27°58′-28°50′、东经117°41′-118°14′。[9]
上饶县地形
上饶县境中山、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从南北两端向中部呈阶梯状递降,大致平行于信江对称分布,明显构成南北高、中部低的马鞍状地形。中山分布在县境南部和北部,包括五府山、灵山、华坛山等,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6.2%, 海拔米,南部最高点五府岗海拔1891.4米。北部最高点灵山天梯峰海拔1496米。灵山山峰切割强烈,瀑布较多。低山主要分布在上泸、四十八、郑坊一带,占全县总面积13.1%,海拔500—1000米。地形兼有中山与丘陵的特征,地表溶沟、溶槽、石芽多见,有地下溶孔、溶洞和地下河。丘陵低丘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信江两侧,占全县总面积48.8%,海拔100—500米,多为丹霞地貌,有、南岩、七峰岩等洞穴奇观。县内河谷平原呈长条状分布于信江两岸,宽处达米,海拔50—70米,占全县总面积1.9%,主要由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组成,属侵蚀堆积地貌。县境著名山川是灵山,著名河流是信江。[9]
上饶县气候
上饶县1986年至2000年的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8℃,平均最高气温是1998年,为18.6℃;最低气温是1989年,为17.5℃。历年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2℃。年平均降水量2066.1毫米,年最大降水量出现于1998年,为2589毫米;年最少降水量出现于1996年,为1288.6毫米。月最大降水量出现于1998年6月,为966.9毫米;月最少降水量出现于1987年12月,为0.6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南北山区多于中部丘陵、平原月平均日照142.6小时,1988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长,达166.7小时;1997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为117.1小时。7月平均日照时数最长,为228.3小时;3月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仅80.2小时。年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大风速年度是1987年,平均风速1.9米/秒;最小风速年度是1996年、1997年和1999年,平均风速1.0米/秒。月平均风速3月、4月最大,为1.5米/秒,10月、11月、12月最小,为1.2米/秒历年有霜,霜期最长的是1986年冬至1987年春,有霜期达32天;霜期最短的是1990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有霜日仅9天。年平均气压1001.8百帕。最高气压年份是1987年,为1002.4百帕;最低气压年份是2000年,为1000.7百帕。[9]
上饶县自然资源
上饶县矿产资源
截止2012年,上饶县境内已发现27个矿种,100多处产地。
黑色金属矿藏有、、、、等。铁矿有四十八、煌固、大地等9个矿点。钒分布在石狮、煌固、清水等地,储量约(V205)47.3万吨。叶腊石产于甘溪。有色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铝、锌、钼、铌、钽、铍、铀、等矿。铜矿矿点多,其中船坑铜矿储量为D级金属2万吨。铌钽矿产地灵山,较大矿点有南山、苏桥前汪等。金有茶亭、金钟山2个矿点。银伴生于其它矿床。铍有东山坞、黄泥山等矿点。钼产地金竹桃,铀产于稠川。
非金属矿藏,磷矿岩产地八都、清水、象山。分布广、产地多,其中石狮矿体储量为17877万吨,属大型碳岩矿床。船坑、八都、清水产硫。灵山产和。南部乡镇多(石),其中高洲瓷石矿产量上乘,储量47.7万吨。铝有四十八、花厅等矿点。郑坊、桐西产毒砂。灵山蕴藏丰富,属一级优质材。华坛山产大理石。信江沿岸产。
固体可燃矿藏有、、3种。烟煤有黄市、尊桥、枫岭头等产地。其中吕江煤矿储量3485900吨,龙井湾发热量8110卡/克。无烟媒分布在南部乡镇,储量丰富,发热量高。石煤产于八都、清水、郑坊等地,地质总储量C+D共6987万吨,有、等伴生。[9]
上饶县水资源
上饶县县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2.5毫米。地形地貌有利雨水汇集,地表水资源丰富。境内南北多山,河道天然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11.6万千瓦。
县境内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为4亿多立方米。主要赋存于第四层松散堆积层孔隙及碳酸岩溶洞中。信江支流两侧,松散岩类隙水呈带状分布,水量丰富,地下水主要为降水及地表水通过上复的亚砂土直接渗入补给,也受基岩裂缝补给,水质良好。浙赣铁路两侧,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赋存于红色砂岩、砂砾孔隙裂隙中,靠降水补给,以泉水的形式排泄,为重碳酸钙水。分布在罗桥、上泸、四十八等地下、中、上统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受岩溶发育程度控制。水质良好,为重碳酸钙水。西北两侧基炭山区的基炭裂隙水,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在地形坡度影响下向低处运动,在沙谷中以泉水形式泄出,构成山间水系的源头,或潜流入江河之中。水位和水量季节变化明显。[9]
上饶县生物资源
树种:上饶县地表有280万亩杉、松、竹等林木,且有、、等珍稀名贵树种分布。森林覆盖率达68%,是江西省油茶、茶叶的重点产区,活立竹达1600万株,是全国的“”。
中草药:1983年11月至1985年10月,县政府组织人员,对全县中草药资源进行普查:有上了药典的中药材221种,常用中草药材105种,道地中药材17种,大宗中药材24种。全省普查的180种中药材,县境内有100种。
其他:天然牧草100余种,分禾本科、豆科、菊科3大科。冬茅,山区、丘陵地区均有,是造纸的重要原料,龙须草长在高山石壁,常有山民割取,卖给沿海渔民养殖海带。可作生猪青饲料的草类有近百种。水生植物有水浮莲、水葫芦、水芹菜、水竹叶、水花生、红萍、小球藻、大球藻等。[9]
鸟类:上饶县县内鸟类种类较多。画眉、黄莺、白头翁、
杜鹃、八哥等南北山区居多,中部丘陵地区亦有,可饲养观赏。雉鸡、竹鸡、斑鸠、鹪鸪各地都有,常被捕杀,数量渐少。猫头鹰丘陵地区较多。啄木鸟都栖于山林之中。乌鸦、喜鹊50年代到处可见,现乌鸦少见,喜鹊尚多。老鹰50年代各地可见,60年代逐渐减少,今平原、丘陵地区已绝迹,南北山区偶尔可见。白鹭,50年代信江两岸常见,今已少见。麻雀、燕各地都有。
兽类:上饶县县境内有走兽20余种。
两栖类:境内蛙类动物主要有青蛙、金钱蛙、黑斑蛙(田鸡)、虎纹蛙(水鸡)、棘胸蛙(石鸡)、蟾蜍(癞哈蟆)、青皮蛙等。
蛇虫:蛇类有腹蛇、五步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乌梢蛇、鸡公蛇、水蛇等;爬行类有蜥蜴、蜈蚣、壁虎;昆虫类有蝴蝶、蝉、蚂蚁、蜻蜓、蜘蛛、草鞋虫、千脚虫、天牛、铁甲子、金龟子、蚯蚓、地鳖虫、蜗牛、蜜蜂等。[13]
上饶县特产资源
上饶县38万亩耕地、清澈见底的溪流,为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古盛产芝麻、雪梨、板栗、洋葱、大蒜、生姜、笋等“绿色”农副土特产品。以果大皮薄、内质细嫩、著称的“上饶早梨”,曾被列为清宫贡品;“”、“信州龙翠”、“雪菇”系列绿茶珍品,多次荣获部优、省优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金、银奖。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淡水鱼虾、珍珠、泥鳅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9]
上饶县人口
人口总数 
清康熙《广信府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19667户,128860人;嘉靖元年(1522)有12245户,79882人。清顺治六年(1649),全县人口为30957人,男21053人,女9904人。康熙十二年(1673),男24558人,女11959人,共36517人。十三年,耿精忠率部反清,广信府副将柯升响应,十四年,清军征讨耿精忠部,杀戮县人26006人,其中男17435人,女8571人,加上大量人口外逃,仅存10701人。此后,社会稳定,人口逐渐增加,据清同治《上饶县志》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人口30922人,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67年中人口增加到181629人。嘉庆三年(1798),有56698户,187712人。道光三年(1823),有56961户,198278人。同治五年(1866),有74079户,364308人。
《江西年鉴》载:民国5年(1916),上饶县有72634户、370875人,17年,户数降到71212户、人口降到340290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对境内苏区实行围剿,被杀害的革命烈士就有3957人。民国22年,人口降到290783人。24年,人口有所回升,有65666户、339870人。据《前线日报》载:民国33年,有321798人。34年有71000户,316000人。36年,县政府第四科统计,全县有69091户,322128人。
日零时,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84442户,326695人。日零时,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91580户,426763人。日零时,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27713户,671971人。日零时,上饶县常住人口总数为700267人。共有家庭户169513户,家庭户人口为679571人,占总人口的97.04%。根据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4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277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347人。[14-15]
上饶县人口历来男性多于女性。清顺治六年(1649),男21053人,女9904人,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下同),性比例为212.57。康熙十二年(1673),男性24558人,女性11959人,性比例为205.35。民国5年(1916),男性223033人,女性147842人,性比例为150.85。民国36年,男性177986人,女性144142人,性比例为123.47人。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人口不断增大,性比例逐渐趋于平衡。1949年,男性人口167102人,女性人口140822人,性比例为118.67。1953年,男性人口174848人,女性人口151847人,性比例为115.15。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男性226δ19人,女性200244人,性比例为113.12。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男性351087人,女性320884人,性比例为109·41。1986年男性371654人,女性339162人,性比例为109.5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男性为360520人,女性为339747人,性别比为106.11。[15]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査,上饶县人口0—14岁的有182581人,占总人口42.78%;15—64岁的有227032人,占总人口53.20%;65-89岁的有17109人,占总人口4%;90岁以上的有13人;年龄不详的有2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0—14岁的有275647人,占总人口41.02%;15—64岁的有365993人,占人口的54.47%;65-89岁的有30257人,占总人口4.5%;90岁以上的有74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0—14岁的人口为178314人,占总人口的25.46%;15—64岁的人口为474219人,占总人口的67.72%;65岁及以上人口为47734人,占总人口的6.82%。[15]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7438人,占总人口29.86%。其中大学510人;髙中3094人;初中11358人;小学112476人。12及12周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38.5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有小学文化程度254987人,占总人口37.95%,有初中文化程度63482人,占总人口9.45%,有高中文化程度23017人,占总人口3.43%,有大学文化程度810人,占总人口0.121%,小学以上各种文化程度共有342296人,占总人口50.94%,占6岁以上人口59.88%。12及1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178362人,占总人口26.54%,比1964年占总人口38.5%下降了11.96%。
2010年,上饶县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2330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53809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22299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29393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上饶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0931人,文盲率为4.42%。[15]
上饶县人口主要分布在信江两岸和各个冲积平原上,以农业人口居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50年91%,1958年94%,1965年88%,%,%。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59018人,占总人口的36.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441249人,占总人口63.01%。[15]
上饶县居民以汉族为主。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0个民族,汉族426687人,占总人口99·98%;少数民族76人,其中,回族25人,满族23人,畲族2人,侗族3人,壮族15人,苗族1人,瑶族4人,傣族1人,土家族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1个民族,汉族人口671874人,占总人口99.98%,比1964年增加了245284人,增长57.49%。少数民族人口97人,比1964年增加了21人,其中回族36人,壮族26人,苗族14人,满族9人,土家族4人,彝族3人,黎族2人,蒙古族、藏族、侗族各1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饶县除汉族外有、、、、、、、、、、、、、、、、、、、、、、、、、、、、、、、等民族分布。其中汉族人口为697515人,占总人口的99.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52人,占总人口的0.39%。其中畲族人口2277人,占总人口的0.33% 。[15]
上饶县经济
秦汉时期,信江流域和其它河谷地区,就有农业和简单的制陶业。唐代开始植茶、制茶。宋代农业生产的种稻、种茶、种麻,工业生产的制陶、冶炼、纺织逐步发展。明代,商业逐渐发展,上饶县城成为赣东、闽北的重要货物集散地之一,通过舟楫,运进布匹、药材、南北货,输出茶叶、夏布、土纸、木材等土特产品。沙溪形成集市,毗邻地区三县农民商贾赶集逾千。上泸乡土纸业尤为兴盛,收购县南和闽北山区的原料加工成土纸,远销印度。清代,茶叶、土纸发展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有专门商号经营,仅土纸一宗年产值便达白银11万两。
民国时期,经济有新的发展。民国19年(1930)开办的坑口煤矿采用立井机械采煤。27年,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迁驻上饶,东南沿海沦陷地区部分工商界人士流亡上饶,办厂经商。24年,浙赣铁路全线通车,上玉、上广、上横等公路相继建成,并有电话、电报等通讯设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机械纺织、机械采煤、火力发电、机械制造等工业,商业也趋繁荣。但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束缚,国民政府集中财力物力打内战,重税苛捐,横征暴敛,抓兵抢粮,兵匪为患,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上饶解放前,冷水铺、坑口等煤矿停办,县城的工厂倒闭,农村的手工业者歇业,商业萧条;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连年下降,粮食不能自给。“半年糠菜半年粮”,鼠疫、霍乱连年流行,“走徽州”、“走淳安”、“走福建”外出谋生的人各地都有。
解放初期,上饶县开展减租、减息、剿匪、反霸斗争,积极筹粮筹草,支援解放军南下西进作战。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56年,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组织全县人民兴修水利,先后建成了茗洋、上潭、马眼等一大批中、小型水库,改善了灌溉条件。同时,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开办了一批厂矿,逐步增加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在“大跃进”中提出脱离实际的“髙指标”,出现了“瞎指挥”,强迫命令和无偿平调生产队的劳动力、物资等“左”的错误,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0年后,上饶县、市合并,集中力量发展市区工业,原县辖农村地区,工业毫无进展。1964年,市、县分开建置,原上饶县的水动力机械厂等一些工业企业划归市管,上饶县的工业必须重新起步。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上饶县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十年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缓慢,被列为全国100个贫困县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7.72%。
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仅2851.25万元,1986年达到19606.2万元,增长6.87倍。财政收入万元,1986年达到1182.2万元,增长5.21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1986年上升到10198万元,增长23倍。1952年财政收入226.8万元,万元,平均每年递增7.08%。1979年以后,年均递增10.44%。1986年达1182.2万元,为1952年的8.46倍。
“十五”期间,上饶县GDP增长126%,年均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增长158.7%,年均增长2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2%,年均增长53.1%;共引进县外资金76.66亿元,引进项目945个;工业增加值增长202.3%,年均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0%,年均增长43.75%;工业主导地位更趋明显,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机械制造、服装鞋业、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四大工业支柱产业。[10]
2011年上饶县全县生产总值87.1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7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41亿元,工业总产值22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的13.8:62.4:23.8调整为2010年的10.6:70.1:19.3;工业增加值51.06亿元,总量位居上饶市第一;实现工业税收4.42亿元,比2010年增加4821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50.6%。[16]
2014年,上饶县年生产总值为165.2925亿元,总量突破160亿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69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6836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6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2:76.7:1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3268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19.919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72.55%[14]
上饶县第一产业
上饶是农业县,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950年占83.37%,1986年占67%。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水利设施差,农业技术落后,广种薄收,产量不高,粮食不能自给。解放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革耕作制度,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年的三个大发展时期。尤其是1984年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粮食总产达4.74亿斤,改变了历史上缺粮面貌。1978年以后,农业生产由单一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商品经济转化。1986年,粮食总产3·8亿斤,棉花2472担,麻4575担,油料136927担,茶叶14118担,水果8774担,生猪上调31903头,淡水鱼39967担。林业生产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76万立方米。年累计造林165·19万亩。
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163729吨,农作物油料产量5845吨,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为85922吨和3454吨。实现林业产值30285万元,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6800亩,油茶籽11700吨。2014年,上饶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25408万元,粮食产量155978吨,农作物油料产量7274吨,蔬菜产量106823吨;肉类总产11239吨,其中,猪肉产量9606吨[14]
上饶县第二产业
上饶县县内明、清时期较为发达的民间手工业和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军侵扰上饶和解放前夕的社会动荡中摧毁殆尽。解放后,上饶县工业在仅存几家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起步,至1986年形成了以建材、煤炭、电力、造纸、化工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52年工业产值474.05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63%。1986年,工业产值达到6489.20万元,相当于1952年的13.69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有32家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7万元,有6化家乡办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918万元。有彩色电视机、稀土、水泥等20个主要工业产品,其中,草编工艺产品获1983年国家外贸部荣誉证书,无线沿条皮鞋列为1985年度江西省优秀新产品,电视机外壳、时装、皂素、夏布、白酒、水泥添加剂等,畅销全国各地,有的打入国际市场。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5369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41362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02673万元;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3789万元,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56806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5044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79241平方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169亿元。2014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20654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01300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1868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548400万元;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7710万元,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232834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8647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85716平方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9150万元,[14]
上饶县第三产业
上饶县县地“牙闽、控越、襟淮、面浙”,历来“货贿流衍,商贾络绎”,市场繁荣。民国初,县内私营商业有绸缎、棉布、夏布、纸张、文具、五金、颜料、烟酒、屠宰、旅社、理发、漂染、粮油、建筑材料等行业。25年,上饶火车站建成后,沪、杭商人来饶经商的日渐增多。28年,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由安徽屯溪迁驻上饶,沿海沦陷区商界人士纷至沓来,广平镇成为江南较大的商品集散地。31年6月,日本军入侵上饶,粮食、南货、百货、药材等商店被抢劫一空,县城市场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私营商业恢复较快。37年后,县内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加上苛捐杂税,导致大批商户收支倒挂,关门停业,或被大商户兼并。
解放初期,县内商业以私营为主。1954年,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实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成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对私改造工作。年底,全县23个行业、878户私商,分别组成公私合营商店71家,全面完成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起,私营商业户加入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中,公私合营商店的私方人员被揪斗,牌照被砸烂,连走村窜户、方便群众的小商小贩也销声匿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业户逐年增加。1986年,城乡储蓄总额6800.6万元;累计建房15981幢,人均住房16.42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98万元,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58·57辆,钟表192只,大型家俱251.43件,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1年,上饶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621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0145万元。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43万人,货物运输量3190万吨;旅客运输周转量24758万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252825万吨公里。邮政业务总量2287万元,移动电话用户26.2万户,电信业务总量3330万元,本地住宅固定电话用户50120户。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2311万元。其中单位存款26150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64657万元。贷款增加过14.23亿元,强力支撑上饶县经济发展。201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3395万元。其中短期贷款250816万元,中长期消费贷款489549万元。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7353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353万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585万元。全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实际进资19.23亿元;亿元以上项目8个,实际进资10.0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60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16]
2014年,上饶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792万元。进出口总额1703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33%,其中,出口16919万美元,进口112万美元。利用外资5795万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1003万元。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507万人,公路货运量4278万吨,公路客运周转量21435万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479720万吨公里。邮政业务总量2684万元,移动电话用户32万户,增加4万户。电信业务总量5167万元,本地住宅固定电话用户33187户[14]
上饶县文化
上饶县文化场馆
民国21年(1932),县设通俗讲演所,除组织时事、科学等通俗讲演外,还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29年3月,筹建上饶民众教育馆,在中山公园建有馆房1幢,民众体育场1个,当年开展活动。上饶民众教育馆延办至38年5月,由上饶市文化馆接管。1950年,县文化馆在沙溪镇成立。1960年,市、县文化馆合并,群众文化工作以城市为主。1964年,市、县文化馆分开后,县文化馆在政府大楼办公,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干部经常被抽去搞中心工作。1968年8月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4年,复称文化馆。1979年,在上泸、清水恢复了2个文化站。1982年在旭日路建成建筑面积为135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一幢,始有开展展览、演唱、游艺、图书阅览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民国21年,上饶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馆1所。图书馆有大量藏书,供县城读者借阅。1950年,县文化馆在沙溪设图书室,购买图书,开展借阅业务。1960年,市、县文化馆合并,为抢救民间藏书,文化馆组织人员,在全县各地收购了大量的古版书籍,县、市分设后未拨回,今仍留在上饶市图书馆内。1979年,县图书馆成立,开始购买图书和开展图书借阅业务。
1950年后,由文化馆指定1名人员负责管理文物。1984年11月,成立县博物馆,文博干部3名,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1986年底,上报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6处。
清光绪年间,上饶县举人杨荫华在《江西官报》刊登启事,集资筹办书局,随后有数十人响应,“股出百金”,于县城门外紫竹林开办石印书局1所,将“人人能购之价,人人必读之书”,印刷应市。民国28年7月30日,“上饶时代书局”在中山街开张,经营中、小学教科书和文教用具。33年,先后开办了“协丰文”、“文光”两家书店和“文化服务社”。嗣后,又开办了“灵溪”、“汇文”、“大达”和“益和”等家私人书店。
解放以后,各家私营书店分别组成“人民有限公司”、“利民有限公司”和“民锋公司”,为上饶地区新华书店代销各类图书。日,县新华书店在沙溪镇成立,工作人员2名,店面35平方米。限于库房和店面太小,以发行销售中、小学课本,《毛泽东选集》和一些政治读物为主。少量文学、艺术、历史和自然科学书籍,靠分散在农村各地的代销店出售。1985年4月,国家投资在旭日镇建造的营业大楼落成以后。
1951年1月,县人民政府委托沙溪区政府,协助“和合舞台”和“新兴舞台”两个班社,串联分散在各地的艺人100余人,组成上饶县私营赣剧团。剧团按艺术水平高低打分分红。因行头破烂欠缺,人员过多,难以维持。1953年,沙溪区政府帮助剧团进行整顿,人员减少到70余人,并贷款500元,更新了少量服装道具,招收了年轻学员,排练了武打戏,演出深受欢迎。
1956年,剧团改为地方国营。1962年,剧团培养和送省赣剧团进修的学员人长艺成,又进行了灯光布景的改革,提高了演出水平。同年,剧团赴福建省的浦城、建瓯、南平、崇安等地巡回演出半年之久,除正常开支外,纯收入达4万余元,用来添置服装、道具和建设沙溪赣剧院。1963年,剧团对传统戏进行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节目被禁,价值10余万元的服装、道具付之一炬,剧团被撤销,除4人留守外,其他演职员全部下放农村劳动。1969年,为了跳“忠”字舞,唱“忠”字歌,招收了30名学员,成立文艺宣传队。“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主持工作的焦克明等人,为振兴赣剧,在湖村创办文艺学习班。湖村文艺学习班学员毕业后,全部被遣回农村,以致县内赣剧后继乏人。1978年,按照剧种性质、定名上饶县赣剧团,并恢复赣剧传统戏演出。[19]
上饶县文化活动
清末和民国期间,有“太子班”和“串堂班”在农村里演出。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各地以太子班、串堂班为基础,组织农村业余剧团,在本地巡回演出。县文化局、馆配备专职文艺干部,对业余剧团进行辅导,多次组织业余剧团会演、调演和观摩演出。“文革”期间,举行过2次民兵文艺会演和5次农村业余剧团会演。1976年,文化馆在全县业佘剧团挑选演员,组成上饶县代表队,参加全省业余创作调演。
1977年举办纪念《两个五十周年》文艺会演;1981年以后,每年都举行一次农村业余剧团文艺调演,推出了《秤砣经理》等反映改革、开放的好剧目;1985年,除了活跃在各地的乡办业余剧团外,出现了个体户剧团,停歇多年的串堂班也开始恢复;大地乡农民吴登海剧团演出的小赣剧《借妻》,上了江西电视台的电视屏幕;清水乡业余剧团,不仅利用农闲时在县内农村演出,还跨省到崇安等地演出;1986年底,全县有串堂班210个,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次串堂班会演,整理了《十番》傻鼓音乐予以保存。
民国期间,上饶县10余个赣剧专业班社,长期在赣东、闽北、浙西广大农村演出。县城则经常接待外地专业剧团作商业性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县城的演剧活动极为活跃。民国31年2月25日起,在饶的各演出团体,举行了一周的戏剧公演。《前线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这次联合春季大公演,为国家总动员宣传周戏剧日,在我国东南可以说是盛况空前”。34年6月20日,东南戏剧工作者在上饶中心小学堂成立“东南戏剧协会”,选举邓文仪等20名戏剧工作者为理事,并联合公演了许多国内著名剧目。34至38年,赣剧各班社遭到摧残,只留下2个班社在偏远山区演出,县城和郊区只有外地京剧团、越剧团演出。上饶解放以后,析广平镇设上饶市,至1980年新县城建成前,这30年间上饶县长期没有县城、也无剧院,无法接待外地剧团演出,县赣剧团和外来剧团只能在农村巡回演出。
明清期间,农民唱《长工歌》、《躲债歌》、《打长年》、《唆歌》和《上饶山歌》,妇女唱《十想郎》、《孟姜女》、《摇篮曲》,儿童唱《月光光》,这些民间歌谣,代代相传,至今农村还有人哼唱。
民国初期,城镇和学校中流行《苏武牧羊》、《满江红》、《桃李迎春》等歌曲。民国19年以后,《革命歌》、《红军歌》、《打旁罗》、《打上饶》、《红军打到上泸畈》等十几首革命歌谣,县苏维埃政府管辖区内老少会唱,国民政府统治区也广泛流传。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无锡等地流亡团体,江西青年服务团,抗战宣传二队、五队、七队,民众教育馆及各机关学校派出人员,在城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大路歌》、《卖报歌》、《热血歌》等抗战歌曲。
解放以后,各区、乡政府和县文化馆,组织歌咏教唱队,教唱《东方红》、《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挖穷根》、《土改好》、《志愿军战歌》、《团结就是力量》、《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唱祖国》等歌曲。1958年以后,《社会主义好》、《社员都是向阳花》、《戴花要戴大红花》、《李双双小唱》等歌曲,城乡老少都唱。“文革”期间,只准唱“语录歌”和“样板戏”选段。1977年以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的中国心》、《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许多歌曲,在青年中广泛流行。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画家张乐平、徐甫堡等人士,在县城举办“抗日战争漫画展览”。民国33年4月8日,中韩文化协会东南分会筹备处举办“盟国新闻照片扩大展览”,分12组展出珍贵照片600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内先后举办过20次展览会。
自唐以来,上饶县灯彩历有“街市张灯、喧阗达曙”盛况,龙灯、桥灯、高跷灯、马灯、船灯、蚌壳灯、虾子灯、花鼓灯、莲灯、鲤鱼灯、稻草灯,灯种繁多,各有特色。龙灯流传最广,大部分村庄都有。一姓村庄的龙灯,称为子孙灯。杂姓村庄的龙灯,则称太平灯。大地乡仑圩村黄鹤楼弄何家的龙灯,有500余年的历史。何家灯能玩龙放花、龙相配、龙打滚、龙搭架、龙产子、龙盘柱、龙脱壳、龙排字等40余个花样。
桥灯在石人、郑坊、花厅、尊桥等地盛行。高跷灯只有集镇和大的村庄才有。船灯、蚌壳灯,少数地方爱玩。虾子灯、花鼓灯、莲花灯、鲤鱼灯,一般是各家自己制作自己玩,尤其是青年妇女和老人,提着花灯看花灯。不管元宵花灯如何兴盛,孩子们则有自己的情趣和寄托,他们用稻草扎成稻草灯,点上蜡烛,唱着灯歌,挨家挨户去玩。
“文化大革命”期间,灯彩被封禁。1980年以后,农村恢复灯彩活动。1984年,县文化馆组织全县灯彩比赛,嗣后每年正月,大放花灯,各呈异彩。北乡各地的桥灯,都要去石人殿“团灯”,常常有数十班桥灯相会,灯山灯海,极为壮观。福建前线电台曾向台湾同胞报导过石人灯会的盛况。1986年3月,省文化厅民舞录像队,为大地乡何家龙灯录像,作为重要民舞资料保存。
上饶县农村,农民历来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故事主要选自《杨家将》、《包公案》、《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说唐》等话本,也有县内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奇闻轶事。1950年,县文化馆成立以后,重视故事会这一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人员收集民间传说,创作现代题材的故事百余篇,其中有7篇在省、地组织的故事会上参讲,《灵山传说》、《挂榜岩》等4篇故事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西分卷》。[20]
上饶县文学艺术
唐王贞白《灵溪集》、宋韩虎《洞泉日记》、徐元杰《梅野集》、陈文蔚《克斋文集》、娄性《明政要》等县人著作,均收入《四库全书》。明余桂萼有校正《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郑以伟著有《灵山藏》等书传世。朱熹、辛弃疾、夏言等历代名家客居上饶时,留下大量吟咏上饶风光的诗文。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囚室里创作的《灵山歌》、著名爱国将领叶挺在县内李村铁窗里写的《囚歌》。上饶师范学校、上饶中学许多青年学生在《前线日报》、《民锋日报》和县内出版的《东线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艺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创作逐渐繁荣,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雕刻、剪纸,各有一支队伍。全县有文艺创作骨干159人。1974年,县文化馆编印了纪念建国15周年短篇小说集。1979年,县文化馆创办文艺小报《灵峰》,出版21期,最大发行量3000余份。林予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胡润芝的国画《田园风味》参加西德中国画展,书法《草玉唐诗》参加中日牡丹樱花笔答书法联展,篆刻《江山多娇》等20方在日本展览。胡志颖的10方篆刻获中国篆刻双项奖,《樱花红日上》等篆刻参加中日牡丹樱花书法联展。其他杨学贵、郭佐民、沈良意、纪辉剑、王国强、杨军、佘剑波等均获得过省级以上文学奖项。
上饶县悬丝木偶,俗称傀儡戏,董团、大地、清水、沙溪等地盛行。木偶班行头简单,演职人员8至10人即可,用布一围,即可演出。唱腔以信河派乱弹调为主,也有高腔。剧目有《郭子仪上寿》、《薛刚反唐》、《西游记》、《白蛇传》、《奶娘戏》、《目莲戏》等。[21]
上饶县文物古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铁山、望仙、茗洋、清水、应家、郑坊、茶亭、煌固等地发现古文化遗址十余处,包括铁山胡家挢遗址、望仙桥头遗址、茗洋庙背山遗址、郑坊遗址等。
上饶历为州、府首邑,县城历为州、府治所在。城内外古建筑栉比鳞次,县城唐乾元初始建,宋以后历代州、县官重修的府治公署、县治公署、上谕亭、承恩阁、学政试院等建筑,今废。城乡有广信府儒学院、文昌阁、县儒学院、、尊经阁、、灵山书院、带湖书院、、碧溪书院等教育设施29处,今尚存(信州区辖)和铁山乡碧溪书院部分建筑。有寺庙50余座,今尚存石人殿、东岳庙,余皆湮没。有周瑜、陆游、辛弃疾、徐元杰等名人故居,惟徐元杰故居遗址尚存。
据清同治十一年《上饶县志》载,上饶县有钟灵桥、三港桥、灵溪桥、通济桥、罗桥等宋、元、明、清建筑的古桥83座;有城南渡、白鹤渡、龙潭渡、黄石渡、沙溪渡等古渡32处。清末、民国期间,战乱频起,地主官吏和豪绅乘机鲸吞桥、渡田产,致使渡口无船,隔河千里;古桥年久失修,或毁于兵乱,或圮于洪水,十存一、二。明清期间,县内有奎文塔、黄岩寺塔、文峰塔等5座古塔;上饶亭、苍莨亭,灵山亭、状元亭等72个古亭。奎文塔归信州区辖,古亭巳废十之八、九。
其他还有安坑戏曲石刻《浣纱记》、纸坊花大门石刻、南岩题刻、西岩题刻、朱子祠碑刻、杨氏墓志铭石刻等石刻题刻;老鸦尖战场遗址、中共上饶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红军放哨亭、上饶集中营七峰岩高干禁闭室、上饶集中营李村叶挺囚室等革命纪念地;明大学士夏言墓、马鞍山西周墓等墓葬;石器、陶器、铜器、古籍书画、革命文物各数十件;瓷器两百余件。[22]
上饶县方言
上饶县方言,主要是一种方言,属于吴语
上丽片。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方言岛使用、、等方言。[23]
上饶县教育
上饶县县内的文化教育渊远流长。唐代,“茶圣”(733—804)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制茶,开上饶茶叶文化之源。二年(895),首中进士,开崇尚教育之风。宋代,在南岩开馆讲学,培养了、陈文蔚等一批著名文化人士。九年(1182),县人在府城北创办带湖书院;同一时期,县衙创办了儒学,大兴讲
京都国际酒店
学之风。至清末,先后创办过县学、儒学各1所,带湖、道一、叠山、白石、闻讲、忠礼、桂山、双桂、灵山、信江等书院及御书院10余所。[7]
自宋至清,上饶有进士158名。清二十八年(1902),创办广信中学堂,读书求学者逐渐增加。民国24年,全县小学生人数达11707名,初中毕业生691人,高中毕业生457人,高等院校毕业生34人。清末和民国期间,有郭同、、、、王绍庚、汪长禄等人出国留学;国内大学毕业成为专家教授的有陈约翰、方铭竹、郑长聚、等人。
1986年,有幼儿园72所,小学782所,初中26所,完全中学10所,农业中学4所,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所,工农业余初等学校183所,开办了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教学班。已普及了初等教育。年共为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新生2263人。2011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9所,在校生7413人;普通中学42所,在校生52741人;小学251所,在校生855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2014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4所,在校生1695人;普通中学45所,在校生44850人;小学337所,在校生71966人,幼儿园270所,在校学生26086人[14]
上饶县社会事业
解放前,县城屋宇栉枇鳞次,街市繁荣,有“江以东望城”之称。解放后,县城析出成立上饶市,县直机关长期寓驻市内,只能对沙溪、上泸等集镇进行改造。197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董团公社旭日大队建新县城。上泸、郑坊、四十八、皂头、田墩等集镇,拓宽了街道,相继建成固定商业网点,增设农贸市场,并建有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广大农村,新房林立,村道大部分被改成机耕道或简易公路,有商店、煤矿、石灰厂、砖瓦窑、水泥厂等村办工商企业,有电影放映队、文化室、阅览室、俱乐部等文化设施。[16]
上饶县科体文卫
1986年,上饶县有县级科研机构2个,各种科学技术协会10个。科技人员1307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职称的206人。有8项科研成果,其中“白眉”茶的制作获农牧渔业部“金牛奖”。县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电影院、赣剧团等文化部门设备齐全。各乡、镇普遍有文化站、文化中心、电影队、业余剧团。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54个,乡村医疗网点594个,厂、矿、学校医务室19个,共有医务人员1952人,病床672张。上饶县人民医院科室齐全,设备完善,能做脾肾静脉吻合、肝部分切除、输卵管复合等难度大的手术。历史上遗留的血吸虫病、地甲病已基本控制。有田径场1个,篮球场127个,排球场15个,体育活动遍及城乡,竞技水平逐年提髙。1986年,县体育代表队参加省第七届运动会获金牌1枚,参加地区第六届运动会,获金牌11枚。
2011年末,全县拥有图书发行网点1个,发行人员41人,销售图书1106万册,文体建设行动继续推进,电视覆盖22个乡镇和221个行政村,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3.54%,覆盖人口达71.03万人。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7个(不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疗卫生部门共有病床1684张,卫生技术人员1665人。[16]
2014年年末,全县拥有图书发行网点3个,发行人员46人,销售图书476万册,文体建设行动继续推进,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7%,覆盖人口达75万人。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1个(不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疗卫生部门共有病床2299张,卫生技术人员1950人[14]
上饶县基础设施
2011年,上饶县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重点工程完成
投资11.5亿元,三清山大道改造工程、茶亭工业园发展大道、凤凰桥游园项目全面竣工,基本完成创业大道建设,香港名城、上饶国际家居城(二期)项目已建成营业,县二中扩建、县五小等项目全面完成,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旭日大市场、罗桥安置小区等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东、西出口综合改造等市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上潭水库和5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通过验收,2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全面施工。全年完成8个“村村通”、2个“县通乡”公路,开工建设左溪至尖石旅游公路。城乡电力输变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左溪变电站,新建10KV线路55条、10KV配电台区49台、11个配电台区低压线路10.1KM,城市实现双回路供电。[16]
上饶县人民生活
上饶县职工人均年工资元,元,.97元,为1951年的8.15倍。197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42元,元,增长109.8%。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四十八、田墩、朝阳等乡,农民收入略高于其它地区。茗洋、枫岭头、高南峰等7个特困乡,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20元。2011年,上饶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0元,比2010年增加320元。
2011年居民生活用电1.7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1.4%;完成112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搬迁移民扶贫人口1372人,发放城乡困难居民低保资金4829.3万元,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1万人;征缴各类保障资金18238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927人;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98户中低收入家庭住进了经济适用房,全年发放租赁补贴14万元,惠及住房困难家庭116多户;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8万人,网络宽带用户达到1.3万户;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17]
上饶县旅游
上饶县景区景点
上饶县境内山清水秀,有七峰岩、石人殿、枫泽湖、月岩洞、南岩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境北灵山,72峰,峰峰皆秀,唐宋时期被列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境南五府山,景观别致,站在五府山峰可一览浙江的,江西的、,福建的建阳府、南平府,五府山由此而得名。九十分钟车程内有国家级旅游胜地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龟峰等景区。[25]
信江江左有震惊中外的上饶集中营遗址等,江右有旭日广场、赣东北乐园、四星级京都国际酒店等。[9]
上饶县地方特产
据《广信府志》物产篇和《上饶县志》记载,上饶县有、上饶乌猪、小个子白耳鸡、白番鸭、桥下麻鸭、柘村畈、上饶青丝豆、上饶、前程生姜、花厅烟叶、仙台、石人大蒜、上饶白眉茶等13个具有上饶县地方特色和人文历史的名优特色农产品,截止到2012年,上饶县已有4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除此之外还有上饶夏布、沙溪苎麻、土纸、上饶白眉、一级茉莉花茶、全粮液、葡萄糖酸-s-内脂、NF高山效减水剂、上饶草编、铁山、折扇、 G-A糖用活性炭、皂素、精制茶油、稀土、花岗石板材、大理石等名优特产。[26]
(图册资料来源[27]
红叶系列食品
“红叶系列产品”是上饶特产,采用赣东北民间古老配方和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精制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风味,不加防腐剂,品质纯正,口味独特,是休闲旅游馈赠佳品,多次荣获江西省“优秀产品”称号。[28]
很早以前,上饶人就把梨当作吉利的象征(梨与利谐音),故家家种梨(利),人人得梨(利)。因此上饶县素有喜爱种梨的传统习俗。特别是田墩、黄市、花厅等所产的梨比其他乡镇更胜。他们所种的梨不仅比一般梨成熟早,而且还具有表皮细薄、肉质脆嫩、核少汁多、味道香甜等特点,曾被列为“”。如今上饶早梨种植已有很大发展,2010年年产量达36万多斤,然而却供不应求。
据《信州府志》记载花厅生产的上饶早梨早在清朝就以地方特产而上贡皇宫,栽培历史已有四百余年。1959年庐山会议上为列用果品,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1999年在“”上展出,被组委会授予“长期展出”优质农产品称号,2001年在全国早熟梨评比中被评为“优质早熟梨称号,2002年在江西省早熟梨评比中获“铜获”。[29]
烫米粉、猪肝粉、排骨粉、、肥肠粉:上饶人早餐的主食,用上饶特有的粗湿米粉,经水捞后依不同口味,加入不同佐料烫、煮、炒而成。
:用豆沙、、白糖等入馅做成的各式精致小点心。
:有甜、咸两种。用清明时节的清明草和适量糯米、大米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馅,压成圆模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特点:碧绿可爱,美味可口。
其他还有油条包麻糍果、、荞麦夹子、、等。[30]
有、斩虾丸、清炒龙凤、、鳙鱼头烧豆腐、、咖哩猪排、鸡丝锅巴、雪中得宝、以及广丰酱香鹅、波阳黎蒿炒腊肉、波阳全鱼宴等。[31]
上饶县油茶面积3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0个,油茶林面积83.36万亩,位居上饶市第一,年加工精制油1000吨,毛茶油2000吨,产值1.8亿元,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称号。[1]
上饶县著名人物
上饶县古代有高士胡昭,唐有文学家,宋有状元,明有大学士、吏部左侍郎、理学家,现代有著名昆虫学家。历代名流李德胜、、、、、都曾客(隐)居上饶县。出现了、等革命先烈。王文京、童小燕等一大批上饶籍的公司总裁等。[4]
.上饶县政府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政府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政府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志·第一章:建置沿革·第一节:置县》
.欣欣旅游&#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中华地名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上饶旅游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志·第七章:自然资源·第二节:水资源》
《上饶县志·第七章:自然资源·第三节:植物资源》
《上饶县县志·第七章:自然资源·第四节:动物资源》
.上饶统计信息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志·第九章:人口》
《上饶县志·概述》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县志·第十八章:商业》
《上饶县志·第三十四章:文化·第一节:专业单位》
《上饶县志·第三十四章:文化·第二节:文化活动》
《上饶县县志·第三十四章:文化·第三节:文化艺术》
《上饶县地方志·第三十四章:文化·第五节:遗迹
傅国通等.《吴语的分区(稿)》.1986年.
.中国网络电视台&#91;引用日期&#93;
.闲游网&#91;引用日期&#93;
.上饶灵山网.&#91;引用日期&#93;
.灵山旅游网. &#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上饶县人民政府&#91;引用日期&#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上饶市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