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德清到长兴多少公里里

(二十二)曾 姓
曾姓始社———鄫 侯
据《百姓祖宗图典》和《小学生必读百家姓》等记载:曾姓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一说为次子)曲烈封于“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即“鄫侯”。鄫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祖先的业绩,遂将鄫国的“鄫”,去掉“邑”旁,称曾氏,世世代代尊鄫侯为始祖。
曾姓起源与演变&
据《世本》、《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等典籍所载,曾姓起源主要有两支:姒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其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一说为次子)曲烈于鄫,子爵,鄫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潧水。商朝末,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鄫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到山东苍山西北。到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并,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曾氏。姒姓曾氏的历史有4000多年。国亡之后,普遍使用曾姓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苍南曾姓源出于此。
  第二支系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南征江淮时,移封诸姬姓诸侯国于汉阳地区,穆王之裔封在缯邱,今河南方城北的姒姓鄫国的故地。曾国因扶立周平王有功,封为侯爵,国势一度强盛。春秋初,楚国逐渐强大,向北推进到淮汉地区,灭了申、吕、应、霍等小国,曾国沦为楚的附庸,被迫东迁于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战国初楚灭随国,迁曾国于随地,今湖北随州,曾国不久也为楚国所并。姬姓曾氏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西晋以鲁国改置,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县东古城)。北齐废。隋大业三年(607)改鲁州置,治所在瑕丘县(今山东兖州县)。唐天宝,至德时又改鲁州为鲁郡,苍南曾姓源于此郡。
  天水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曾姓堂号主要有鲁国堂、三省堂、武城堂、庐陵堂、宗圣堂、追远堂、敦本堂、守约堂等。
&语出宗圣曾子(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也可以解释为“每天从三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见《论语·学而篇》)后来曾姓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以“三省”为堂号,纪念宗圣曾参。苍南曾姓以三省堂作为堂号。
苍南曾姓迁徙
曾姓迁徙与演变&
据考证,苍南曾姓大多由福建南部泉州、安溪、永春、南安和福鼎等地入迁。部分由浙南的瑞安、平阳等县移入。最早者为明代的有腾垟、望里溪头埠、藻溪桥头湾、西厅、渡龙屿兜、繁枝盛陶、桥墩云仙、凤池龙转头、浦亭丽湾、信智园屿等地。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清兵入闽镇压,战事惨烈,适值金乡迁海令撤销,接着蒲门(今马站)展界,本县沿海人口空虚,曾姓族人先后入迁苍南境内的有埔坪岗头、昌禅枫脚、南堡圆盘、望里北岙、港边、昌禅王家垟、渎浦相助宫、藻溪草鞋亭、大观溪心、马站后岘、白沙方良、大渔岭门、浦亭罗溪、龙沙石塘、凤阳顶堡、江山上河头等地。
  腾垟曾姓(1)&
始迁祖曾妈隆,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案山(今安溪县龙门镇龙山村)。于明末由安溪县依仁里案山入迁来此定居。元配花氏,继配林氏,生子三:长参我,字余高,居腾垟湾底大田;次参宇,迁安徽广德县;三怀宇,居腾垟北田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乡玉腾、东山、苍北、腾中、兴庆,以及县内外各地。
  腾垟曾姓(2)&
始迁祖曾玄祖,字尧述,号宪章,曾妈隆之侄。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案山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四:道汉、道旺、道轼、道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腾垟垟边墩头、腾中、传星,以及县内外各地。
  埔坪龙岗头曾姓&
始迁祖曾维祈,由福鼎县一都军营后垅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繁衍成族。
  望里溪头埠曾姓&
始迁祖曾忠明,字尧明,于明末由闽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万载、万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云亭木林尖、牛乾、繁枝东垟,以及福鼎县嵛山芦竹港等地。
  藻溪桥头湾内曾姓&
始迁祖曾奕贵,字尧重,于明末由闽入迁来此定居。配洪氏,生子一:道三,繁衍成族。
  莒溪西厅曾姓
&始迁祖曾道祁,字启爵。其父曾晚亮于明末由闽入迁腾垟东湖内水碓尾定居。曾道祁约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徙居于此。配卓氏,繁衍成族。
  凤池垟岙曾姓&
始迁祖曾鼎复,字承亨,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泉州府龙头山入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六:维节、维琇、维创、维漾、维传、维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长兴县等地。
  渡龙市兜(屿兜)曾姓&
始迁祖曾瞻,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县。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入迁灵溪宕顶,旋迁市兜定居。配卓氏,生子四:长斌豪(天房)、次斌江(地房)、三章潭(宜房)、四斌吴(人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苍南县各地,以及瑞安、平阳、瓯海、文成、福鼎、霞浦、宁德、台湾等地。
  昌禅枫脚曾姓&
始迁祖曾文悬,字明贤,系曾瞻四世孙。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配詹氏,生子二:德显、德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埔坪岗头曾姓&
始迁祖曾朝助,字国榜,乡耆。系曾瞻六世孙。约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世族、世对、世谟、世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相助宫曾姓&
始迁祖曾世儒,字清林,官八品。系曾瞻七世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君宰、君华、君爱、君亲、君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南堡圆盘曾姓&
始迁祖曾君陟,字志积,系曾瞻八世孙。约于清嘉庆年间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元配谢氏,次配吴氏,生子二:仁套、仁坵。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望里北岙曾姓&
始迁祖曾仁考,字子孙,系曾瞻九世孙。约于清光绪年间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配朱氏,生子三:和升、和员、和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藻溪草鞋亭曾姓&
始迁祖曾和局,系曾瞻十世孙,昌禅枫脚曾德和派下。约于清光绪年间由枫脚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昌禅王家垟曾姓&
始迁祖曾和有,系曾瞻十世孙,约于清同治六年(1867)丁卯,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一子曾奎定,繁衍成族。
  石砰内湖曾姓&
始迁祖曾奎寻,系曾瞻十一世孙。昌禅枫脚曾德和派下。由枫脚入迁来此定居(入迁时间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名璧年,繁衍成族。
  藻溪后岱曾姓&
始迁祖曾文彬,系曾瞻四世孙。约于明末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配赖氏,生子二:德盛、德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藻溪盛陶曾姓&
始迁祖曾文质,系曾瞻四世孙。约于明末由藻溪后岱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德卿、德扬。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矾山南堡曾姓&
始迁祖曾德秀,系曾瞻五世孙。约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由藻溪后岱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五:朝贵、朝爵、朝美、朝彬、朝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深垟、鸡笼尖、詹家坑,霞浦云罗山等地。
  矾山深垟曾姓&
始迁祖曾朝光,字国扬,号晦斋,系曾瞻六世孙,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南堡转迁来此定居。元配胡氏,次配梁氏,生子三:世益、世琳、世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阳顶堡曾姓&
始迁祖曾世茂、字亦思,系曾瞻七世孙。约于清乾隆初期由藻溪后岱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三:君长、君仁、君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观溪心十八贡曾姓&
始迁祖曾世高,字伯思,系曾瞻七世孙。配蔡氏,生子四:君汉、君楚、君辉、君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矾山尖(詹)家坑曾姓&
始迁祖曾君铭,字仲盘,系曾瞻八世孙。约于清嘉庆年间由深垟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六:仁里、仁山、仁寿、仁淮、仁洽、仁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望里港边曾姓&
始迁祖曾和许,系曾瞻十世孙。约于清光绪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廖氏,生子一:奎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观溪心曾姓&
始迁祖曾荣宾,系曾瞻十世孙。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文贤、文卿、文元、文玉、文士。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挺南田龙(笼)小岭曾姓&
始迁祖曾仁探,系曾瞻九世孙。配余氏,生子四:和建、和富、和痕、和合。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观美三跳岭曾姓&
始迁祖曾和孧,系曾瞻十世孙。配氏不详,生子三:奎彪、奎领、奎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后岘曾姓&
始迁祖曾满凤,约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寅,由平阳县山门入迁来此定居。配高氏,生子二:绍临、翼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小沿曾姓&
始迁祖曾国祥,系平阳县高墩支派曾孟谦四世孙。由平阳县董家潭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配吴氏,生子五:
子龙、元龙、士龙、銮龙、凤龙。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及舟山嵊泗、福建建瓯、福鼎白琳、台湾等地。
  南坪和尚垟曾姓&
始迁祖曾化龙,名淑云,何时由平阳县山门高墩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名汉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云亭牌界曾姓&
始迁祖曾升贵,由瑞安县曹村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配氏不详,生子四:秉涛、秉坤、秉仪、秉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江山上河头曾姓&
始迁祖曾文彪,约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县曹村岙垅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兆印、兆星、兆迁、兆佐、兆玙。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白沙方良曾姓&
始迁祖曾志炎,约于清嘉庆年间由江山上河头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一,名邦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龙转头曾姓&
始迁祖曾近泉,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长埔。系迁居平阳县北港范岙始迁祖曾滨泉之弟。约于明万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衷华、衷恒。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云仙曾姓&
始迁祖曾通,字得达;另一支始迁祖曾德洪,同时于明洪武年间相传由北京应州府入迁来此定居。曾通配奚氏,生子二:曾创、曾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以及福建、台湾等地。曾德洪配杨氏,生子一,名曾华,又名国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仙堂曾姓&
始迁祖曾淳山,系曾德洪五世孙。由云仙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一,名炳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龙方竹曾姓&
始迁祖曾光韦(号次云)、曾光显(号次珊)兄弟,曾德洪十一世孙。曾光韦配氏不详,生子二:御寿、御历;曾光显配胡氏,生子二:御唐、御镜。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藻溪焦浦岭曾姓&
始迁祖曾青泉,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鲂洋山仔尾,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有成、有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平阳、玉环等地。
  舥艚东明里三墩堡塘古下曾姓&
始迁祖曾叶祥,何时由何处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三:德元、德佑、德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霞峰古梅(文)山曾姓&
始迁祖曾廷献,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北港水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天凤、世麟、世龙,繁族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云亭牛乾曾姓&
始迁祖曾天影,讳辉形,系曾华山之孙。曾华山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十八都大坵田入迁渔寮王孙定居。配蔡氏,生子三:我立、我钦、我传。曾天影系曾我传之子,何时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夏氏,生子三:允作(子豪)、允寿(子禄)、允兴(子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浦亭丽湾曾姓&
始迁祖曾新铭,号仰山,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棋盘山入迁平阳县十八都曹堡徐田头,旋迁来此定居。配许氏,生子一:仕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信智圆屿曾姓&
始迁祖曾斌甫,名珍甫,字亦礼,约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由福建永春县入迁平阳县十五都江南都口,旋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逸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渔岭门曾姓&
始迁祖曾国扬,原籍福建永春县。于清康熙年间入迁渡龙屿兜,旋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世元、世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石砰内湖曾姓&
始迁祖曾文祥,字肇祥,由江西广信府上饶县安辑乡上资里入迁温州平阳路口。其分派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三:德茂、德华、德英。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浦亭罗溪曾姓
&始迁祖曾应德,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半岭。约于清顺治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伍氏,生子一:永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沙石塘曾姓&
始迁祖曾德声,字关卿,原籍福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五:国超、国珍、国选、国望、国典。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阳坑边曾姓&
始迁祖曾英格,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县。其先祖由永春县迁居福鼎县桐山。曾英格由桐山入迁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君明、君白。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南宋矾坑曾姓
&始迁祖曾克群,妣陈氏。与其子国来、国顶,约于清道光十年(1830)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五凤凤村青寮曾姓&
始迁祖曾友乔,讳国木,偕北扶母由闽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五:登元、登俊、登芳、登周、登礼。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金乡洪岭脚曾姓&
始迁祖曾世林,曾国奇之子。其太祖由福建泉州府永春县入迁温州府平阳县际水朝。传至六世孙曾国奇(曾士进之子)转迁括山乡西括。曾世林由西括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赤溪街曾姓&
始迁祖曾逢杜,由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街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五:森乔、明秀、立秀、山秀、庄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霞关烟墩曾姓&
始迁祖曾戊寿,由福建汀州府永清县入迁沿浦,旋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岱岭云蔗曾姓&
始迁祖曾仁助,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和松、和铜。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南宋北山街曾姓&
始迁祖曾文保,约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由福建泉州府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五:石养、石柱、石好、石岩、石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沿浦三卯曾姓&
始迁祖曾公,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林汝、林基。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街曾姓&
始迁祖曾奎舒,由福建(何地不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疋真、疋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县曾姓人口
  苍南曾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曾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0842人,占全县总人口1.04%,分布全县70个乡镇,列表示下:
苍南县曾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2000年苍南县曾姓人口分布表
苍南县(2005年)曾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曾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2952人,占全县总人口1.05%,名列全县第22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有灵溪镇,千人以上有矾山、腾垟、马站3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曾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大观溪心、渎浦郭家车相助宫、对务灵峰、屿峰、市兜、山脚李张家山、大观北山
圆盘、南堡、石壁头龙岗头、埔坪岗头曾、深垟、尖家坑
后车、垟半岭、渔山头、郑坑、塆底、北田寮、山墩、大石坪、石井、圆井
后岘、中岙、霞峰古梅山
过溪、东溪、蕉浦岭、后岱、街路、欧山、田龙、草鞋亭、桥头湾内、盛陶、建光过桥、青山内隔头、岭后
大龙、罗垟、街路、小沿、云仙、仙堂垟心
北行街、南行街、岭门、小岙
平等陈家宅、都口、上河头、白沙方良、方竹
云亭界牌、云亭牛乾、三茆、沿浦街
石塘曾厝、岭头坪角杯厂
北岙、港边、溪头埠
信智园屿、圆林大厝基、后垵大坑 内
高垟山、王家垟
垟岙、龙转头
丽湾、罗溪、仙头庄
西厅、上村
南坪和尚垟、烟墩
矾坑、北山街、牛溷
顶堡、坑边
苍南曾姓人物
曾辉纲,白沙(今龙港镇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武进士,官泰兴县令。
一、曾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曾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氏之一,在川湘赣粤地区最有影响。曾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曾的人至少有50个,总人口大约在600万。
  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姒姓鄫子国并后,太子曾巫逃奔鲁国,其子为鲁国季氏宰。五代孙曾参,为孔子的学生,即大名鼎鼎的曾子。因此,山东地区是曾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秦汉时期,曾姓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尤其在江西地区繁衍昌盛。到了晋朝,曾氏从江西出发向浙江、江苏等地区扩展,向西的湖南、湖北、四川移民,南方的广东也出现曾姓的足迹。唐朝末期,曾姓由江西南下迁往福建,随后向广东再移民,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曾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6%,排在第三十一位。曾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曾姓总人口的57%,占江西总人口的3.6%、是当时江西的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安徽,这三省曾姓大约占全国曾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河南、陕西,这三省的曾姓又集中了l4%。全国形成了赣皖闽为中心的曾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l368—1644年),曾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曾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其人口纯减了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5l%)、广东(14%),这两省曾姓大约占曾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湖南(9.2%)、福建(8%)、湖北(5.8%)。这三省的曾姓又集中了23%,江西为曾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1.8%。宋、元、明期间,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部地区迁移,北方地区曾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江西和广东为中心的两块曾姓人口聚集区、曾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南漂移。
  当代曾姓的人口已达600万,为全国第三十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曾姓人口由46万增到600万,增长了13倍。全国人口也增长了l3倍。曾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相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来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大约占曾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福建、湖北、贵州、江苏,这四省又集中了18%。四川为当代曾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曾姓总人口的21.3%,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在最近的600年期间,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江西和广东向西部的湖南和四川移民,一部分向东部的江苏移民,全国形成了川湘赣粤镰刀型的曾姓密集分布区。
  根据新华社北京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曾姓从第三十八位升为二十二位。
二、当代曾姓分布与密度
曾姓人口单位面积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东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曾姓人口达到2.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4.8人以上。曾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8.2%,曾姓人口大约24l万;0.8—2.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4%,曾姓人口大约224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75.4%,曾姓人口大约135万。
  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曾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四川大部、湖南、贵州大部、云南西北、江西大部、福建、台湾、广东东部地区,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5%以上,像江西南端、广东东部、福建西南、台湾南部的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7%;在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湖北大部、青海东南、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浙江东部、江苏中部地区,这一区域的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7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5%;在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2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8%,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60%。
三、中国历代曾姓著名人物选录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曾姓历史人物159名,占名人总数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
  历史上曾姓的重要人物有:鄫国太子曾巫。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即曾子,传孔子之学,为人尊称“宗圣”。西汉寒陵泉陵人曾谭,举孝廉,拜尚书郎,文韬文武略之才,官至太常;率兵征南部边境,开拓南康郡的境界镇右将军曾万;治事有功封关内侯曾据。唐代江西赣州人,兵部尚书,封太师沂国公曾仁旺,掌兵百万,志拒奸臣;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可徒,刑部尚书曾可从,车骑将军,开国侯曾泳;礼部尚书曾哲,河南常州刺史曾延世。五代有精通天文地理曾文迪,太子洗马曾崇。宋代有户部尚书曾孝矿,工部尚书曾易良,监察御史曾晞颜,宰相曾公亮、曾布、曾从龙(状元)、曾渊子等,湖北知州曾植、天文学家曾民瞻、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元代有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散曲家曾瑞,杭州金溪人,官福建提刑司佥事曾冲子,勘乱治国,屡建战功;佥都元师府事兼江浙行省镇抚曾华,江西泰和人曾鼎,元末奉母避乱、母被俘,鼎以身代母致死,后世称为“孝子楷模”。明代有状元曾棨、曾鹤龄、曾彦;为人信服户部尚书曾泰;疏通河道加固堤坝,深受百姓爱戴的工部侍郎曾如春,刚正廉洁刑部尚书曾钧,博通古今的礼部尚书曾楚卿、曾鲁、曾朝节;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樱,工部尚书曾省吾,三边总制曾铣,画家曾鲸,宰相曾道唯。清代有湘军首领曾国藩,名将曾国荃,外交官曾纪泽,太平国名将曾天养、曾立昌,福建布政使曾望颜,两淮盐运使曾燠,湖南武岗农民起义首领曾如炷,小说家曾朴,音韵学家曾运,早期活剧(新剧)活动家曾孝谷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平湖到长兴地图导航玉环到长兴 [站点 1 个]
下列客运站已开通:
玉环客运中心发车 [至长兴]
车次-1017-玉环池州-池州杰达,途径长兴
高一座-高速 457.0公里 约5.7小时
车次-1012-玉环合肥-安徽汽运,途径长兴
高一卧-高速 457.0公里 约5.7小时
车次-1018-玉环南京-台州恒通,途径长兴
高一卧-高速 457.0公里 约5.7小时
玉环发车线路 [线路 171 条]
已开通线路:
相关汽车站 [台州]
地址:黄海公路588
地址:海游镇光明中路
地址:复元西路
地址:二环西路
地址:西路桥大道299号
地址:路桥大道299号
玉环汽车时刻表
玉环客运中心,地址:玉环县珠港镇城关泰安路15号,电话:(
主要城市时刻表
全国各省时刻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清到长兴多少公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