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威县邵古王一朝

千年古县――威县
威县的地形属冀南的冲积低平原区,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河北省东南部,属邢台市辖。东面与清河县接壤,西与广宗县交界,南与临西、邱县毗邻,北与南宫市相连。县西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150公里,北距北京市380 公里,西至邢台市70公里,南距邯郸市100公里,东至山东省会济南市180公里,东北距天津港、黄骅港各300多公里。出行交通便利,京深高速、京广铁路、高铁及京九铁路均在一小交通圈内。国道106线纵穿南北,邢临高速、青银高速和邢临公路(326省道)、邢清公路(325省道)横贯东西,大广高速纵贯南北,计划在建的邯黄铁路也在此经过,县域内有450公里的乡村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现县域总面积994平方公里。辖5镇11乡,522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 威县的历史2009年河北省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当年四月在对威县进行调查时,新发现了文物点180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碑等类型。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在威县南常屯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有1600多平方米,呈方形,边长40多米,文化层距地表约8.5米。在遗址的文化层中,调查人员发现了夹砂绳纹黑陶、夹砂绳纹灰陶、泥质绳纹灰陶、泥质旋纹灰陶、夹砂划纹和夹砂格纹瓦片等。从这些陶片中可以分辨出为陶鬲、陶罐、陶盆及陶瓦等器型。专家根据器型学,与邢台区域商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里是一处商代文化遗存。这次发现不仅为邢台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更重要的是把威县的可信可写历史推至到了3000年前。先秦之前,威县境内处于古黄河道,后来黄河改道,形成了多条支流,特别是在宋代元祐年间,由于黄河向南的滚徙形成了支流二十多条,据民国《威县志》记载:威县居三河之间,相距无百里远。有河岔股、郑河、上河、鱼堤、河洼等。到明清时期,境内河流有老沙河、清凉江、溹泸河、赵王河、古漳河。在威县自古流传鲧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在威县境内有鲧堤,据记载是大禹父亲堵水时所筑。这个传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说较为遥远,但威县商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在3000年前的商代时,这里已经有了人类的居住。威县属冀州之域,商属井方,西周时为邢国境。春秋邢国灭亡后先属卫国,后属齐国,之后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代属钜鹿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始于此地封广宗国,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里。到新莽时被废。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又封广宗国,不久罢为广宗县,属钜鹿郡。三国开曹魏时期改属安平郡。晋初属安平国,太康五年(284)改国名长乐国,广宗县仍属之。北魏初年广宗县属长乐郡,太和十年(486)析广宗县北部与南宫县南部地置经县,故城在今威县城北约五十里的经镇,今威县此时为广宗、经县两县地,十一年两县改属广宗郡,郡治经县,不久废郡。两县复属长乐郡。孝昌中(525—527年)复置广宗郡,两县仍属之。北齐广宗、经县复隶长乐郡,天保七年(556)改经县名武强县。北周建德七年、宣政元年(578)广宗、武强县复属广宗郡,郡治武强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广宗、武强两县改属贝州,六年武强县改名经城县,十六年析经城县置府城县,故城在今威县东北,仁寿元年(601)因避皇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大业初年(605)省府城县复入经城县,三年罢贝州,宗城、经城两县更隶清河郡。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又析经城县置府城县,同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经城、府城三县均属之,九年复省府城县入经城县,宗城、经城两县更隶贝州,天宝元年(742)罢州改为清河郡,两县仍属之。至德二年(757)复为贝川,两县依旧属,至天祐三年(906年)以避朱温父名诚之讳,复改宗城名为广宗县并更隶魏州,经城仍属贝州。五代初两县依旧属,后唐又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并与经城县同属贝州,后周宗城、经城两县改隶大名府。宋熙宁四年(1071)宗城县因避河患,徙治邵固镇(即今威县城东邵固),六年经城县省入宗城县为经镇,宗城县仍属大名府。威县的来历,是沿用威州之名。1126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为了入主中原,井径口又一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真定一带到宋军遭遇,金兵几次攻打真定,都受到宋军名将韩世忠的顽强抵抗。井径口与真定滹沱河一带成为“靖康之役”成为抗拒金军侵入主战场。这次战役给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在入主中原后,在进行政区管理时,为了提高井径的政治军事地位,于天会七年(1129)升井陉县置井陉郡,不久又改井陉郡为威州(州治所今河北井陉威州),将洺水县划归威州管辖。元代,井径仍设威州,元太宗六年(1234),威州辖井陉、洺水两县。元宪宗二年(1252),州治自井径迁于洺水(今河北威县洺州镇),仍领洺水,井陉两县。至正(年)中,洺水县省入威州,州属广平路。明代洪武二年(1369)四月,降威州为威县,属广平府。此即威县地名的来历。清代因之。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冀南道,次年更名大名道,县仍属之,十七年(1928)威县始直隶于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遂于次年八月建立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四专区。后因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在威县北部、东南部、南部还分别设有清江、宏毅、企之县,到1941年11月四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三专区,其后便撤销新设三县,仍并入威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威县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区四专区。直到日,威县始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威县仍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4月撤销邢台专区,将威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月撤销威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7月析南宫县复置威县。属复置邢台专区辖。1993年7月,地市合并,威县改为邢台市管辖。□ 威县的城池在地方文献中记述威县地理形势时说:“远道东开,鲧堤北障,地势坦夷,环顾平旷,壤连八邑,衢通四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威县志》地理志说,威县,“禹贡冀州之域”。“汉初置广平国,为斥漳县地,寻改广宗县,武帝改为平干国,宣帝复为广平国。东汉省,入巨鹿郡。魏晋因之,北周置洺州。隋改武安郡,属贝州。后避炀帝讳改为宗城县。”大唐帝国建立之后,在此建立洺州大总管府,天宝初年改属广平郡,乾元时复为洺州,“五季因之”。宋代复宗城县。金属河北西路洺州,泰和年间因避睿宗讳改为洺水县。后置威州,辖井径、洺水二县。威县,在历史上为斥漳、宗城、洺州、洺水、威州的县(州)治所。数千年文化发展脉络绵延不断。威县古城也是在这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洪武二年(1369),降威州为威县,始为威县县城。县城曾进行多次的修缮,明清时城区总面积四平方公里有余。城池为方形。县志说城周匝六里六十四步,城墙高一丈三尺,厚九尺。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刘镒再次增修。正德九年(1514),知县崔节奉兵备副使刘文宠檄修,使威县城墙在原高基础上增高到三丈二尺,厚下阔三丈,上阔一丈五尺,垛口1411个。并建城楼、角楼、瓮城各四座,料敌台二十四所,每台上盖腰铺三间,使其威县古城更具规模。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钱术又增修外郭,高一丈,厚一丈五尺有奇。同时又挖深护城河,绕栽树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胡容修城浚池,并为四门题额,东曰“迎和”、西曰“迎成”、南曰“迎薰”、北曰“迎恩”,后改为东“迎和”、西“岳秀”、南“向志”、北“迎恩”。隆庆三年(1569),知县焦冕将垛口用砖修补,垛口增至1662个。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史学迁改门额为“东襟沧海”、“西控邯山”、“南达天雄”、“北拱寰居”。迎和、迎成、迎薰、迎恩为四门外之桥名。清顺治、康熙、咸丰、同治年间各有修葺。宣统三年(1911),西墙、北墙坍塌,知县居贤补修。民国九年(1920),知县蔡济襄因防匪乱,修补垛口。威县城内四条大街东西南北相对。环城小街15道,南北向8道,东北向7道。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文庙、城隍庙、关王庙、八腊庙、文殊寺、儒学、洺阳书院、文昌祠、名宦祠、社稷坛、魁星楼、北极阁等。县署在城西北隅,为元至正十四年(1354)知州王伯大重修,明嘉靖知县钱术、胡容增修。清康熙间知县陈永升、李之栋相继增修。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张联恩又于大堂后建起二堂,二堂旧址改建上房,东侧筑起土台。民国时期,也各有修葺。至民国十四年(1925),城墙之上角楼、敌台、腰铺及外郭均已倾圮无存,城垣门楼亦多坍塌。民国二十七 年(1938),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将城墙拆除。威县城与邢台城一样,同称为“牛城”。不同的是,威县以牛城为别名,是以牛“镇水”,取牛在五行中属土,土能克水之寓意。关于威县牛城,至今还有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如城门称为“牛头门”,十字街“牛心”等。威县是一座水城,古代时城内外坑塘密布,终年不涸,景色别致。清末诗人王以锷曾写下《王家濠即景》诗:“秋濠数亩水平铺,四面人家人画图。何必六朝三竺景?老夫将尔当西湖。”□ 丰富的文化古城千年,文化灿烂。无论是威县历史上的斥漳、宗城,还是后来的洺州、威州,都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威县城东方家营以东,大葛寨村南,有一个界桥遗址,这是当年袁绍与公孙瓒在此大战时发生一个故事,位于威距县城约11.5公里。汉献帝初平三年(192),两军相遇于界桥之南 。瓒军败绩北退,袁绍乘胜追击,至界桥大破瓒军。这次战役使袁绍在河北获得立足之地,改变了公孙强袁弱的军事格局,是袁绍称雄河北的关键战役,同时也是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弩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在威县城北有一个经镇村,是古经县、经城县旧址。汉高祖时,分堂阳县置经县,属安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并入南宫。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复置经县,初属长乐郡,后属广宗郡。隋开皇六年(586),在经县旧址处设经城县。宋熙宁六年(1073),经城县入宗城县,经城县降为镇,即经镇。旧时,经镇东街有关帝庙,北门外有周武庙,南门外有大寺院,名清云寺。抗日战争前,清云寺还残留有2个大石佛像、1个铜像。1990年,经镇还保留着县城样式,保存面积约2500平方米。《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说:后赵建兴故城在威县城东北的章华堡村。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十二年(347),在此设置建兴郡并筑建建兴城。宋朝时,村周围有土城墙,四门有吊桥,村周围有72眼井。洺水古城旧在今县城北35公里处的古城村,《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宋代初年在此置北洺水镇,金置洺水县,元定宗二年(1247),洺水县划归威州辖。元宪宗二年(1252),威州移至洺水。1985年8月,威县城关星光村三位村民在县城东南河渠起土时发现一块石刻,经研究是为陀罗尼经幢。经幢青石质,八棱形。共为10节,通高3.28米。幢身通高116厘米,最大直径29厘米,每面宽10.5厘米, 刻《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一部,行70字。经首有“朝散大夫前殿中承前知滑州路,为自身年七十七省老耄预修生藏一所,于幢子上镌上生经一卷,伏愿天地神祗诸佛菩萨鉴照,堇启”五十三字。经文由乡贡赵永图书,李荣刻字。伞盖以上的莲台上坐小经幢。小幢身亦为一八棱碑,每面刻字16行,行45字,楷书阴刻《陀罗尼》(亦称《大随求真言》)一部,1990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威县还有一个上白城遗址,位于县城南偏东的第什营乡古城村。今天虽然仅存一个大土丘,而地面上到处都散布古砖筒瓦,文物专家说为汉代遗物。在威县的村庄发展史上,还有一个引起众人注意的村子,这就是沈阳卫十八营地。十八营又分南七营,北十营。南七营为:渭上营、夏官营、第十营、头百户营、第四营、六马庄营、第九营。北十营为曹家营、贺家营、两王营、香花营、许家营、沙家营、陶官营、钟官营、项家营、余官营、方家营;南七营和北十营合称为十八营。相传这里是明代沈简王的食采群牧地。并设加群牧所进行管理,治在方家营。沈简王即朱模()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一子,母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沈王。其藩地在山西潞州,其卫军号沈阳卫,食采群牧于威县,即所谓沈阳卫十八营屯地。在《威县志》财政项内“十八营”地亩记载。民国二年,即1913年,在威县出土一块石刻,碑名为《新宗城县三清殿记》,是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南都李公泽撰文,大名张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全文四百六十九字,二十一行,文后又小字两行为附记。该碑书法艺术甚高,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后的又一精品,此碑在后河北省政府成立,移至保定。《重修张家庄保善寨碑》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历史虽短但在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研究价值,碑文详细记载了景廷宾起义、战斗以及景廷宾被捕、牺牲的全过程,对近代中国教案史上的重要事件罗教士被杀一事及义和团的活动也有叙述。碑阳后半部分着重记述了义和团被镇压后,清政府与教会协商,赔补教民损失,重修张家庄寨墙一事。另一块与义和团相关的碑刻是《刘含锷功德碑》碑文是清宣统己酉(1909)科拔贡候补直隶州判董廷灜撰文。记述了自年义和拳和景廷宾起义军在威县一带的活动,详细记述了义和拳和景廷宾起义军在威县“围攻教堂”、“惨杀教士”等历史事件,特别是年间,寺庄武进士刘含锷和寺庄乡团团总宋谦光(字梗楠)带领寺庄“永胜团”,与义和拳和景廷宾抗击事实。梁立柱()河北南宫人,字巨擎。东北陆军军官教导团、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四期毕业。1932年春,,坚决抵制日本军舰要在其防地蓬莱、龙口登陆的无理要求,迫使日舰撤离。在绥远前线率部与日军作战六年,屡立战功。曾任少将师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中将副军长等职,获忠勤勋章、胜利勋章;1946年9月病逝在南京。1934年梁母死后梁立柱为母立碑,碑阴刻有林森、蒋中正、何应钦、熊斌、戴传贤所题挽词。字系阴刻楷书。林森题词为“教忠有训”。蒋中正题词为“矩长存”。何应钦题词为“慈惠褆福”。戴传贤题词为“母仪足式”。碑下端有熊斌的铭文。不仅书法艺术高且对历史研究有一定佐证意义。□ 不朽的名人威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志士人物。如北魏时期骠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潘永基,元代兵部侍郎秦起宗,威州知州王伯大,明代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王浚,体玄先生潘师正等等。而在这时特别值得浓笔重写的有两个人,都是金元时期的人杰,即万安大师和邢州宣抚使刘肃。万安大师是金末元初高僧,名广恩,俗姓贾氏,洺水(今威县)章华里人,元世祖忽必烈封他为“弘慈博化大士”,世称“万安菩萨”。中原佛教有“临天下,曹一角,贾菩萨到处跑”的说法。意思就是临济宗风覆盖面广,曹洞宗影响深远有半天下一说,而贾菩萨宗遍及全国各地。万安大师生活于金末时期,在威县经镇法云禅寺祝发为僧,后游历四方,参访名师,曾在临城山枣强霍氏结庵修行。元初时在临清下堡寺修建了净土寺。建净土道场做白莲花会,声闻朝廷,被封赠“护国兴理大师”。蒙古国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主持邢州开元寺,修建毁于战火的十三级圆照塔,受万松行秀的邀请赴京“登坛说戒”,在燕京大万寿寺举行资戒大会。乃马真皇后执政二年(1243),万安大师圆寂。忽必烈追赠万安为“弘慈博化大士”,赐邢州开元寺为大开元寺,并在寺内为万安大师兴建“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塔”一座。刘肃亦为威县人,金兴定二年(1218)词赋进士。曾任尚书省令史。在任期间发生了国库中珍珠和罗缎被子盗案,金主震怒,下令严查。但一时未能抓到案犯,官府便把管理国库的官员扣押,经过严刑拷问,包括藏吏在内共11人被迫招供,均被刑部定为死罪。刘肃对中书省和皇上据理力争终于免去了11人的死罪。此后调任新蔡令。在此此前,新蔡把养牛多少作为农业税捐的一个依据,每到耕作时调查农户养成牛情况。农民常常把牛藏起来,因而影响耕作,违误了农时。刘肃到任后,立即废除了耕牛税,促进了新蔡的农业生产。因政绩显著刘肃升任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蒙古蒙哥汗二年(1252),忽必烈以刘肃为邢州安抚使,此之前邢州因战争原因民生凋敝,户不满七百“公私阙乏,日不能给”。刘肃到任后,“以肃为肃兴铁冶及行楮币”,与李惟简、张耕等对邢州治理,使邢州“不期月,流亡者复,益户十倍。”取得了治理邢州的效果,刘肃以铁冶为主业,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将邢州治理得丰衣足食,安定祥和。1260年,即元世祖中统元年,刘肃升任真定宣抚使,当时元政府刚刚发行新钞,“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为此刘肃提出解决问题的“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省对此三策十分赞同,从而解决了新旧币交发行的问题。第二年刘肃“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兼商议中书省事。”中统三年辞官致仕,朝廷以“半俸”养老,1263年刘肃卒,终年七十又六。在刘肃传中评价他说:“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刘肃有两个儿子,刘宪,官至礼部侍郎;刘愻,官至大名路总管。其孙刘赓也是元代的一个名人,他勤奋好学,拜翰林学士王磐为师,至元十三年(1276)被推荐为国史院编修官。1279年升任应奉翰林文字。后任德州知州,期满升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1298年加太中大夫,奉使宣抚陕西。1309年迁礼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不久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兼国子祭酒。1312年升集贤大学士,仍兼原职,1324年加授光禄大夫。□ 撼动历史的事件威县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此发生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事件,即义和团运动。在威县县城东15公里的沙柳寨村有一座冀南传统的农家小院,原为沙柳寨村赵氏家族的一处宅院。因是当年义和拳议事的地方,后来称之为义和拳议事厅,院子南北长21,东西宽15.5米,占地面积315平米。议事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两耳房大门东西相对,门上部为几何形窗棂,天窗上部为半圆形。中部三间前有抱厦。明格上端两侧各有雕花雀替,明格上部三分之二处有一变形提额出头,木桩直插墙内。厅中三间明间前为两阶砖砌踏道,两个明柱下部各有一青石质复盆式柱基。在距义和拳议事厅60米,是义和团领袖赵三多及其家人世代居住的地方。院内有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北屋内陈列着赵三多一家常用的家具和练武的兵器,西屋内陈列着旧式织布机、纺车、炊具、农具等。院内还有练武用的梅花桩。在威县东南部有一个梨园屯,这里就是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发源地,事情的起因是这样。清康熙年间,当地士坤李成龙等公捐坡地一块,建立一所义学,后来在义学后面建了一座玉皇庙。咸丰年玉皇庙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村中民教双方经三街会首等人公议,将土地、义学、庙宇均分,教民将分得的地基献于外国传教士梁宗明。同治十二年,天主教在原玉皇庙地上修建教堂,民教双方互控到山东冠县,冠县令以同治八年原分单为依据,准许在原庙地上建堂。光绪七年(1881)因梨园屯庙会群众与教堂发生矛盾,法国公使强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文山东巡抚处理庙堂问题。山东巡抚任道熔议定先将原宅基归教民借用,等教民另买地基建堂后再议归还。光绪十三年(1887)春,教民王某率教民建教堂房屋,梨园屯村长左建勋、刘长安等人率众拆堂建庙。民教双方又有互控到县,后经梁庄著名绅士潘光美从中调停,教会一方同意另购地基新建教堂。民教相安达两年之久。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由于法使和山东主教的插手。村中有阎书勤、高元祥等号称“十八魁”的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武力护庙。到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议事,并请赵三多梅花拳支援。为了震慑教会势力,1897年3月,赵三多趁梨园屯逢集之日,摆会亮拳。“到会者三千多人”。 继“亮拳”赵三多改梅花拳为义和拳,并再赴梨园屯杀死教民两名,将教堂拆毁。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0月3日),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在山东冠县北“十八村”的蒋家庄(今威县固献乡蒋家庄)祭旗起义,旗书“助清灭洋,揭开义和拳(团)运动的帷幕。此后义和拳焚毁红桃园、第三口等教堂,并准备攻打赵家庄教堂。后来因义和拳遭直隶、山东两省军队的镇压而失败。1899年5月,即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八日,赵三多等人在正定大佛寺召开各路义和团首领的秘密会议。赵三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并发出了著名的《神助拳o义和团》揭帖。推动了山东、直隶、山西和京、津一带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现如今在威县城内建立了义和团纪念馆,该馆占地40亩,建筑面积5547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义和团运动的规模性专题纪念馆。展览以“民族魂”为题,分为“列强侵略国门洞开”、“民教冲突教案迭起”、“直东交界首举义旗”、“星星之火势成燎原”、“八国铁蹄蹂躏津沽”、“京都血泪华夏狼烟”、“丧权辱国中华蒙难”和“扫清灭洋血沃中华”等部分。表现了义和团大义凛然、浴血奋战斗争过程。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说“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多彩的非遗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2010年威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包含有十项,即威县乱弹、梨花大鼓、威县梅花拳、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威县火烧、威县八面鼓、竹马、十字八方拳、传统书画装裱工艺、三白西瓜种植技艺。这其中有威县乱弹和冀南梨花大鼓二项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到威县非遗,不能不说威县火烧,这是威县的一种特色面食,起源于明代。火烧用白面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而成。因状如牛舌,俗称“牛舌火烧”。特点是: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工艺程序克概括为:和面、抻条、成型、烘烤。威县火烧采用吊炉烤制,烘烤时,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人不腻,口感极好。威县三白西瓜是因皮、瓤、子皆白而得名,以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和耐存放见长。瓜皮是制“西瓜翠衣”的主要成分,可治疗湿热尿赤、黄疸水肿。三白西瓜析出的西瓜霜可治喉症、肿痛。而三白瓜的种植需要特殊的技术,要求很高。在威县种植过程中,当地的瓜农总结出一整套种植经验,三白瓜种植技艺也成为传承有序的非遗文化。梨衣大鼓流行于威县一带,原称“犁铧大鼓”,因流传于冀南地区,又称为冀南梨花大鼓。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既是一种说唱表演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形成于明代中期。威县的梨花大鼓还称梨花调,流行于鲁西北和冀南,曲调婉转,唱腔自然,俗称“倒扒口”。主要作品:《广场思亲》、《西厢记》、《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100多部。在威县非遗产中还有一件万宝符衣,是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民佩带的八卦兜肚。为一缺角棱形布质彩色刺绣饰品,缺角处(上端)以双层黑布为边,两层之间可穿绳带,黑边宽约3公分,上绣“金顶山”三字。兜肚正中绣一完整八卦图形。中间为太极图,阳鱼头为兰色,身为红色,阴鱼头为黑色,身为浅红色。太极图外圈是双条线框。八卦图为“后天八卦”,从左上(西北)顺时针方向卦象按八个方位排列为:乾、坎、艮 、震 、巽 、离、坤 、兑。卦符在内圈,卦名在外圈。乾、艮、巽、坤四卦的卦符为兰色,卦名为红色;坎、震、离、兑四卦的卦符为红色,卦名为蓝色。在震、兑二卦上下各有两字,为“万宝符衣”四字。威县土布纺织是2009年被河北省列为非遗的项目,是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手工纺织品,经过数道工艺而成,织成的土布有平纹布和斜纹布,图案又分为文格布、汉字布和花鸟虫鱼布等。在威县非遗中还有多项武术类项目。其中有已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还有红拳、八卦掌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很好的保护,还确定了有序的传承,同时也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威县历史之谜》之——威县鲧堤
苗庭宽新作《威县历史之谜》之——威县鲧堤
鲧堤,南起河南省的滑县,北终邢台市的新河县一带,全长1000华里,它是夏朝之祖大禹的父亲鲧建造的黄河防洪之堤,故称鲧堤。
时至今日,鲧堤有4500年历史,其时间长度,可以承载华夏民族的整个文明史。
威县鲧堤,是古老鲧堤的一部分,它在威县县境的东部,南由临西县进入,经威县邵固村向北,中间出境入清河县大堤村,后又入境威县常庄、常屯、桑园一带蜿蜒北上,出境入南宫、新河县境,全长40华里。
经过4500年风蚀雨啄天施地化,以及人类的挖掘、开拓,千里鲧堤已是面目全非了,绝大部分的地段悄无声息的湮灭于大地之中,曾经有过的恢弘、壮观在不辞而别中远离了人们的视界。
笔者写《邢台历史之谜》时,为寻找远古时期尧舜禹在邢台古地的足迹,曾注意到清河志书中和临西志书中鲧堤的记载。清河鲧堤在清河县的大堤村,大堤村之名因鲧堤而得,但鲧堤遗存比较少,不成规模,难以窥视鲧堤的整体面貌。临西鲧堤在临西县中部,曾纵贯县域南北,将全县分为堤上、堤下两个部分,西部为堤上,海拔在36米至33米之间;东部为堤下,海拔在33米至28米之间,上下相差3米,本记载,只是反映了鲧堤对地理地貌产生的影响。
最近写《威县历史之谜》,注意到威县志书中威县境内40里鲧堤的记述,为寻其究竟,亲临实地察看,结果收获甚丰。
威县40里鲧堤,是指鲧堤在威县境内的总长度,但保存较为完好的是邵固村至孙庄村的一段。明清时期有人评论这段鲧堤“大致规模十存五六”,经过4500年的风风雨雨,威县鲧堤能保持住五、六成的原貌,非常难得,在明清人“结论”之后,威县鲧堤又能经历华夏民族近代史上百年间最为惨烈的社会动荡,身无大损保持至今,愈加显得它弥足珍贵了。
邵固村处于威县与临西县两县地的交界点上,鲧堤从临西县境进入邵固地之后,保存着堤上和堤下的地貌区分,但不同的是,堤上的部分置于北部,堤下的部分置于南部,堤上与堤下的落差更加明显,大于3米接近史料记录的7米高度。这样的高度,应当是最接近鲧堤原貌的一个高度了。&&&
鲧堤由邵固村南西行,巍巍壮观3里之长,一直伸向全礼村西。这时的鲧堤已不再是隆起的堤上、堤下两大板块,而是独立的堤身突出在地平线之上,一路蛇行北去。鲧堤原有的面貌变得清晰起来,仿佛它正引导着我们步入远古世界。
全礼村又叫圈里村。圈里村因被鲧堤环抱而得名。明清时期,因村里纠纷多,村民经常到县衙打官司告状,为使村民安分守己,和平共处,县官特意改圈里村为全礼村。其村名沿用至今。
置身于野草丛生的鲧堤之上,深一步浅一步的漫步前行,心情和脚步沉重的非同往常,当鞋子与堤面接触的时候,依稀听得见堤体深处传来的昂奋的号子声,一阵紧似一阵,悲壮而又凄婉,那是河工们劳动的声音,4500年了,依旧在时光的遂道里播送、回响;翘首北望,又依稀看见了滚滚北去的黄河水,万马奋起,浊浪滔天,从鲧堤建成的那一刻起,一直奔腾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威县古地上3600年的鲧堤水文大观在南宋守军阻止金兵南下人为黄河决水的胆怯中,浪消水逝,涛声不再。仰首天空,蔚蓝的天宇,伸手可触,鲧堤像一条绿色的天路,从广阔无垠的乡野上漫漫地腾起,延伸到远方的云际之间。
从堤上下来,着实要费一番力气,7米高的落差,直上直下,像从2层楼的上面跃到地面一样,需要勇气、力气还有借堤体上丛生的灌木下攀的技巧。到了堤下,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站在田野之上,仰视鲧堤,天地间又变得遥远起来。整个堤身像一堵高大的城墙蜿蜒着从眼前掠过,依堤而生的树们,拱卫着鲧堤,郁郁葱葱的把驻足者的心带到远方。
于是,我们又回到来时的原点,回到邵固村南的鲧堤。
靠山吃山,靠堤用堤。农村人口增加,村庄规模扩大,闲置多年的鲧堤开始承担起为新农居提供宅基的功能,鲧堤上有了人家,有了烟火;村民们建房取土也要光顾鲧堤,想让闲置多年的鲧堤再付出一把,于是这段相对完整的鲧堤,被开肠挖肚是经常的事儿。我们去的那一天,正好有一处新撕裂的口子,这也让我们有机会探囊取物,从鲧堤内部结构,了解鲧堤建造时最初的情景。
堤土层次分明,层层叠加,经过夯实,形成整体,整个堤身截面俨然像一株古老树木的年轮线,一层一层的,如此完美。每个轮线储存的不是现在而是4500年前天地人大宇宙的信息,不可思议的是,信息的存点可以精确到4500年前的某一天,如有可能,我们把威县40里鲧堤切面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就能得到一张的4500年前的气象日志图。除此之外,还有生物日志图,人文日志图等等,全息还原那个世界、那个时代的情景,极其珍贵!
土层之中不时出现树木炭化后留下的窝洞现象,据当地的同志讲,有的地段的窝洞分布均匀、有序,好象是建造鲧堤时为加固堤体刻意而为的技术手段,果真是这样,我们又可以得到一张科技日志图了。由此,我们对建造堤坝的鲧愈加敬重了。
鲧,古帝王禹的父亲,传说他与尧都是黄帝的曾孙或玄孙。受水患威胁,尧帝将都城(保定望都)迁至尧山(隆尧县)一带,为根治河患,尧帝召集四岳首领,商量治水大计,推荐治水大臣。四岳首领一致推举鲧,认为鲧是黄帝之后,名门望族,果敢有为,适合担当治水官员。尧认为鲧脾气暴烈,独断专行,不适合担当大任,建议另选贤能。但四岳首领坚持认为鲧可胜任,应当让鲧拭一拭。尧帝同意了四岳的意见,任命鲧专司治水之责。
当时的水患,主要来自大河,大河就是黄河。
鲧受命后,带着随从,对黄河进行考察,当他到达古邢地威县、清河一带后,发现黄河之水到此变得温顺起来,少了浑浊和狂野,由此汇集北上,在西北方向的低洼处,形成一个庞大的湖泊,后由北向东流入大海。那个庞大的湖泊,就是古大陆泽,后来演变成大陆泽、宁晋泊和衡水湖。
鲧坐在清水河岸边,望着清水河陷入了深思,奔腾喧嚣泥沙俱下的黄河水,为何到这里变得清澈了呢?鲧沿清水河溯流而上,走了近一个月时间,终于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一带发现了原因。原来,宿胥口以北的黄河水,受黎阳一带山泉水流的汇注,浊流开始变成清流,又受洹水后折的影响,水流变缓,流经馆陶、威县古地时彻底变成了清水河。清水河又叫清凉江,发源于馆陶县境内,经邱县流入威县古地,威县牛家寨上源称老沙河,下源称清凉江。
鲧由此做出决定;仿黎阳山堵滞的功能,建造黄河防洪堤。鲧回到威县古地,调兵遣将,开始建造鲧堤。鲧历时8年,建造了长千里宽三丈,高二丈有余,婉延起伏,如丘似山,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宏伟壮观的防洪大堤。如按高7米,上宽7米,下宽15米,全长500公里计算,鲧堤的总体积3850万立方米。它比同时期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的体积(250万立方米)多出15.4倍。
鲧堤建成后,避免了小患,但大的水患依然发生。古代气象资料证实,尧舜禹时期,是世界古代气象异常时期,天气多变、多雨,海水倒灌问题突出,黄河成为泥河。鲧堤阻隔水泄,在上游地区形成悬河、悬湖,遇有暴雨时,鲧堤溃堤,遭成更大范围的水患和人员伤亡。舜帝辅佐尧帝治理天下后,多次督办治水事情,鲧出身贵族为人孤傲,根本不把平民出身的舜帝放在眼里,俩人为治水事多次发生矛盾。不久,舜借尧帝之命在羽山(江苏东海县)召开诸侯大会,历述鲧治水不利诸多罪状,将鲧殊杀,任命鲧的儿子禹接任鲧的职务,继续治水,后来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舜帝杀鲧有政治因素,是一起冤案。史书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后变成鸡头凤尾的大鸟飞走了,古人讲不腐,寓意冤情,所以成了神鸟。
邵固鲧堤之南4里处,有一个太阳庙村。《威县志》记载,太阳庙村为宋朝元丰五年(1082年)由一刘姓人家所建。他建村时,村西头有一庙,庙名叫太阳庙,便借名叫太阳庙村。
太阳庙因崇拜太阳神而建庙。太阳庙建造的时间都比较远古,建造的地方都特别的讲究。如古埃及的太阳神庙,墨西哥玛雅人的太阳神庙等。我国虽然是一个庙宇遍地的国家,但建造太阳庙的地方并不多,现在已知的有十几处,如湖南辰溪太阳庙、辽宁省铁岭龙首山太阳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太阳庙、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太阳庙以及黑龙江扶余县太阳庙等,这些地方都与远古人类重大活动事件有关。
一般来讲,建造太阳庙的地方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从地域上讲,多建在水泽之地上,水泽丰富,阴气最盛,需要太阳神给予光明和热量,润化大地,滋生万物;从日照条件上讲,多建在日照丰富的地方,古威县地,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574小时,日照丰富,来源于太阳,是太阳给予的光明,在古人眼中,说明这些地方距离太阳神最近,是与太阳神接吻之地;从农耕条件上,多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土地肥沃的地方,最需要太阳神的关照,有了太阳神,就有了收获,就有了天下的祥和;从居住的人群上讲,要建在部落中最高首领居住的地方,以此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
太阳庙村与邵固鲧堤能在如此近的距离出现在一起,不会是一种巧合。太阳庙村到邵固鲧堤2000米,2000米的距离符合古代大型工程指挥营地到施工营地的施工布局,鲧建造邵固鲧堤时,在太阳庙村一带建造指挥营地并建造了用以宗教仪式的太阳神庙。由于工程量大,工期长,动用人力众多,鲧筑城为邑,太阳庙村一带就成了威县古地最早建造的一座城邑,太阳庙村的太阳庙成为古中原地区最老的一座因崇拜太阳神而建造的庙宇。
太阳庙村因威县鲧堤的存在而存在,威县鲧堤因太阳庙村的存在而价值重大。笔者在总结威县历史的时候,有一段《鲧帝造威邑》的文字,抄录如下:威县之地,沧海桑田,曾黄河肆虐,浊浪滔天;三祖定中华,黎民迁居,铸青铜、挽长弓,造城邑遍植桑麻。鲧帝治水,扎营清凉江畔,与邑民结兄弟,祭天地,建太阳神庙,撼天动地,人鼎沸腾,千里鲧堤始于邵固。缚黄龙,平安众生,日月生辉,威县邑固丁盛,八面威风。天地转,五千年风蚀,四十里巍峨身姿今犹存。风云变,鲧帝羽山殒命。子承父业,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泽,定九州,拓展井方疆土,威县再展华容。鲧闻喜,变大鸟鸡冠凤尾,展翅千里,庇护威县古邑。
<font COLOR="#里威县鲧堤,是不能不说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