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今年南京南京影评南京那地方

&片名:《》
of Life And
&导演、编剧:
&影片主演:
&&& &&&&饰 陆剑雄
&&& &&&&饰 唐先生
&&& 饰 角川
&&& &&饰 姜淑云
&&& &&&&饰 唐夫人
&&& &&饰 小江
&&&木幡龙 &&饰 伊田
&&& &&&&饰 唐小妹
&&&赵一穗 &&饰 顺子
&&摄影指导: 曹郁
&&美术:郝艺 林潮翔
·这部电影反应的不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是中国人的抵抗的精神。
·让我没有那么愤怒的主要是原因是这片子的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日本兵角川……
·这不是一部电影,更像是真实的片段录像。
·先是平静,紧接着紧张,然后抓狂,再是郁闷,后来犯困,最后长叹。看完影片整个人都麻木了。
·给中国人来一次集体的历史普及,集体的给中国人当头一棒。
·《南京南京》被赞也好,被贬也好,主要出发点,还是在于观众是否认同了角川这个角色的设置。
·让这种片子到日本去公映,才是下一步中国人应该去做的事。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日本人去了解一下和感受一下我们曾经因为他们而受到的苦难!
·我们需要记住历史,为了不再受伤。。
·日本人也是人,也是有他们正常的一面,只是我们被仇恨蒙蔽了 不想去试着理解罢了。拍电影要考虑两面性不能只顾一方感受,那样就不真实了。
·我真心的希望:别再拍南京大屠杀了!
·应该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看,然后带着同样一颗平常心回来。
 质疑之一: 
 陆川回应: 
 质疑之二: 
 陆川回应: 
 质疑之三: 
 陆川回应: 
藤井树-《南京南京》足够彪悍的民族史诗: 
陆川-观众的一句话令日本演员痛哭: 
何东-《南京南京》如实再现当年大屠杀史实:
秦岚-《南京南京》小人物折射的人性光辉:
江一燕-《南京南京》和我的生命相连:
木雕-《南京南京》让人震撼海量高清剧照(图):
李星文-《南京南京》偷学了哪些名片: 《南京南京》最牛评论,超长!
导读:昨天终于看了《南京南京》,看完之后(或者在看到一半的时
候)感觉比较郁闷,这种郁闷,并不是影片的主题造成的,更
直接的原因是影片本身。
说起《南京南京》,不能不提《辛德勒的名单》,前者130分
钟,后者200多分钟,然而相比之下,后者却不让人觉得闷。
等这部影片也有几年了,首映的时候恰好在上海车展,没来得
及看,回来后就立即进了电影院。
为什么这么急迫呢,我想是来自于对陆川(主要是他的《可可
西里》)的信心,还有对中国电影的急切。
《可可西里》是真实纯粹的,干净
昨天终于看了《南京南京》,看完之后(或者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比较郁闷,这种郁闷,并不是影片的主题造成的,更直接的原因是影片本身。说起《南京南京》,不能不提《辛德勒的名单》,前者130分钟,后者200多分钟,然而相比之下,后者却不让人觉得闷。等这部影片也有几年了,首映的时候恰好在上海车展,没来得及看,回来后就立即进了电影院。为什么这么急迫呢,我想是来自于对陆川(主要是他的《可可西里》)的信心,还有对中国电影的急切。《可可西里》是真实纯粹的,干净利落,直截了当,没有妥协,没有煽情,没有装模作样,粗砺而残酷,让人震撼不已。我想,这样的一个导演,把这样一种风格带到历史片中间,带到一部战争片中间,带到如此具有爆炸性主题的电影中,带到只要能写实就会成为不朽的作品中间,尤其是带到当下的中国电影中间,该是怎样的一种讨巧,一种幸运!后来得知了选择黑白,看到了的布景和道具,尤其在片花中看到了20年来大陆最为真实的中国战争场景(不是《集结号》里的美国场景),心中的期待已经无可附加。但是看完之后,失望了,不能说非常失望,起码也是比较失望。浪费了一个好机会,浪费了优秀的演员,浪费了一流的美工,浪费了一流的影像,还是那句话,不是非常浪费,起码也是比较浪费。但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浪费呢?就像很多观众出了电影院时说的那样,感觉不舒服,却说不出来什么滋味!130分钟,他们看到很认真,很投入。趁着感觉尚在,我就没有逻辑的发表点意见,说得比较散,想到哪里说道哪里。首先说说大的方面(有点不自量力哈),南京这样的题材,官方叫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样的影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有很多经验的。这部影片中,刻意放弃了全知全能的表达角度,没有从整体上给与这一事件一个清晰的表述。没有出现双方的高级将领,甚至没有高级官员,没有关于事件背景和国际环境的描述,没有关于屠杀的前因后果的整体说明,而是把视角直接放到了一个一个普通的人,导演想用这种角度,把观众直接带入南京难民的心理环境,和他们一起感受不可知的恐惧。这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叙述方法,国际国内都很流行,也许大家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真实,也就是说,只有从个人视角,才能表达真实的感受,才能表达人性。这样作品,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一部?当然是《拯救大兵瑞恩》,开场的战斗之后,角色们就被置于了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与《南京南京》里面的角色所面临的很相似,角色所面临的环境,就是我们观众所面临的环境。大事件的态势和发展,已经与这些角色抽离,他们只是在一个局部的环境里面感受到自己的恐惧与喜悦。《拯救》里面,小分队为了搜救任务而行军,他们关于整个战争的信息已经缺失,只能从碰到的友军部队或者百姓那里得到一点传言,这一点和登陆时惨烈的战斗不同,那时,他们是在直接参与战争的进程,并且对于这个进程有清楚的认识。在《南京》中间,难民们也不知道外部的情况,听到的只是传言,电影开始时的一段战斗,陆建雄对于南京的整体态势是有一定掌握的,这个掌握到了他被俘后,就消失了。这样的后果是,观众也是以这样的状态来解读影片,整个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都在一种信息极其缺失的状态下目睹了一场场杀戮,看不到明天。罗嗦了这么多,想说什么呢?不是说首先从大的方面么,怎么又说细节了呢?不要急,其实,我想说的是:同样是诺曼底,《拯救大兵瑞恩》的前面,有举世闻名的史诗巨片《最长的一天》;同样是大屠杀,《南京南京》前面,啥也没有!说清楚一点,西方历史电影(主要是美国电影),在流行个人视角,局部展示,细节震撼,人性流露的手法之前,已经有了煌煌正史,已经有了全景式的百科全书,已经有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已经提前给了所有的观众一个清晰的交代!关键是,这样的电影还很成功,一点也不亚于后来者们,也许正是因为后来者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这些经典,这才另辟蹊径,暗渡陈仓的。但是,《南京南京》之前,有过这样的电影么?这样说,是不是《南京南京》非要用《大决战》一样的格局呢?也不是,这取决于导演的意图。这个暂且不说,一说就又落到细节上去了。我是一个很传统的观众,我想看到一个全景的大屠杀的影片,注意,这里决不是说展示屠杀的所有花样,而是严肃描述的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再现日本暴行的产生和发展,挖掘国人惨烈灾难的根源,这个,我想,绝对不是个人视角所能承担的任务,也远远不是角川的个人救赎,国人的怯懦或勇敢这样肤浅的所能解释所能表达的。没有朝香宫,没有谷寿夫,没有蒋总统,没有唐生智,没有南京大战前的一些列战事作铺垫,这些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表达清楚地。我很悲哀,我为什么就看不到这样的电影呢?在这个层面上,我很想看党的《大决战》,苏联的《解放》,美国的《最长的一天》,想看《拿破仑在奥兹特里兹》《战争与和平》《天国王朝》〈台儿庄〉等等等等。这个只是我个人的观影愿望,并不是评价标准,以上的说法也和这部电影本身没有关系,那么,说到这部电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130分钟后,观众觉得比较闷,除了这个题材给人的压抑之外,电影本身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就是说,导演的技巧是不可忽视的。好多同事看了,觉得摸不着头脑,就好像开车,一顿一顿的,不流畅,我觉得,这大概是说电影比较“散”。为什么散?是因为人物众多么?不是,《辛德勒的名单》不见得比这个少。是因为事件多?不是,《拯救》里的比这个多的多。是因为一些人说得剪辑的碎?更不是了,《疯狂的石头》早已经做好了准备。最后,表达的主题太多?这个更是扯淡了,看看《蝙蝠侠:黑暗骑士》这几个原因,显然都不是原因,再仔细想想,这几点似乎又都有问题,下面一个一个的说。第一,人物多的问题。其实,这个电影里面的人物一点都不多,但是看起来却显得多,这种化简为繁的效果,是怎么造成的?有两个事实可以注意一下,电影里面的人物,彼此之间都是没有过硬的关系的,除了亲属,别的不讲,只讲一个对剧情有重大影响的,唐先生和小队长的关系。角川和小豆子的关系这么长的篇幅,电影好像也没有对这关系的产生、发展与高潮,给一点有说服力的,自然的,顺理成章的发展的解释,所以,在影片最后,小队长在处死唐先生之后的一段个人表演,角川为什么放走小豆子(难道角川是因为看见姜老师想救小豆子???)观众才一点也摸不着头脑。这部影片的人物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水到渠成的,而是剧作强加给人物的,表面看上去,错综复杂,仔细品味,却是杂乱无章。在一头雾水之下看人物在彼此发生着联系,当然造成很多的感觉。第二,事情比较多。这个应该结合第一点来看。只有没有线索串联的的事情才会显得多。更进一步——没有线索,强加一条线索,事情会显得更多。如果只是说事儿,比如纪录片,可以用毫无关系的片段来串联,我们观众也没有“零碎”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就是零碎的片段。但是如果是一个故事,那么它就有自己的起承转合结了,这个电影无疑是要有这些过程的。但是却很不高明,我们看到了在同一个人物身上的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彼此却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观众无法形成自己对于故事发展的期待和推测,无法在心理上形成意识流,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电影给我们的情节。通篇下来,只有在开始的巷战,我们才有这样的体验,无疑这也是影片最流畅的段落。比如,日本兵先说坦克留给后面的人,坦克的镜头,观众开始期待;然后坦克突袭,巷战开始,期待释放;一只手去摸警报,观众的心理开始紧张;然后日本兵拉警报,观众料到大队人马马上要过来,开始担心;陆健雄他们准备迎接大战,我们被感动;日本大队人马过来,战败被俘。这里面的每一次转折,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契合我们的观看心态的,所以看着很舒服。然后,影片就开始自说自话了。在大部分的时间,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或者说期待)后面会发什么事情,全局性的事情不知道,细节性的也不知道,发生的事情都是片段的,没有关联的。不是完全没有关联,起码关联的很硬,很硬。比如姜老师,她的几件事情的内在联系是最少的,有一种往她身上凑的感觉,就像书上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样,观众在看到第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想到这件事情以后会怎样发展,但是没有了下文。人物在零碎地事件中辗转,最终耗尽了观众的耐心。要说哪一串事情好一点,只有唐老师,具体的不讲了。第三,剪辑有什么。这一点基本没什么问题,大部分很好,少部分有点自以为是的装摸作样,不多,但是有。第四,主题有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观众们对于抵抗之城的设置,我想是没有任何异议,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亮色。另一个稍微让人有点费解,陆川导演再访谈中一再提起,要让国人认识一个真正的日本,认识一个不再是地道战里面小丑的日本人,要重视自己的敌人的强大,不能侮辱自己的智商等等,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没有看到日军严密的组织,狂热的激情,过硬的军事技巧。他所展现的日本人的强大,并没有超越他的两部前作。有重大疑义的,全部集中在日本兵的自我救赎这一表达上。这仍然延续着“敌我双方都是战争受害者”这一被人反复表现的陈旧的话题上。我个人认为,影片在这个方面犯了极为重大的错误,甚至有篡改历史的嫌疑。敌我双方都是战争受害者么?是的!(某种程度上)日本兵有过自我忏悔么?有过!日本兵有过崩溃最后自杀的么?有过!甚至有过集体自杀的!但是,再问一句:1937年低的南京,日本兵有过痛苦的自我忏悔么?有过崩溃最后自杀的么?回答是:绝不可能!谁这样说,谁就难逃汉奸的嫌疑!1937年的中日战场,是什么样的?1937年的日本兵,是什么精神状态?1937年底,正是日军势如破竹的占领中国大片领土的时刻1937年底,日军正是百战雄狮,无所不胜,气势如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的不知所措,要横扫天下,为天皇效死。在这个时刻,是不可能出现忏悔的,是不可能出现崩溃的,更不可能去自杀!他们中的某些人,或许会觉得杀这么多人不太对劲儿,可能给中国人一点友善,给小孩一些糖果,偷偷给一两个他们看着顺眼的大姑娘小妹妹一点好处。但是,他们仍然是侵略者!胜利只会刺激他们的欲望,把他们变得更加残暴!古往今来,历史上所有的残暴的侵略者:只有深陷泥沼时才会冷静;只有遭到迎头痛击时才会感觉到痛苦;只有末日来临时才会惶惶不可终日;只有正义的审判才会让他们发抖;只有在监狱中才能学会思考;只有用一生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让他们的人性渐渐苏醒!悲悯,忏悔,苏醒,在南京,在1937年,扯淡去吧,你呐!杀光每一个人,烧光每一栋建筑,抢光所有的财物,强奸所有的女人,为所欲为到不知干什么好,兽性膨胀到无以复加!1937年的南京,是日本人的天堂,是日本人最甜美的梦,是多少日本人一生最感到快乐的时光!午夜梦回,有多少日本人想再回南京!!!!东史郎,对的,看看他多大岁数了?问问他什么时候开始的忏悔?看看它的1937年的日记,可有一点角川的影子?如果我们记住了《南京南京》里面的角川。你就记住了侵略者的温情和善良。那么,今后,我们会遇到100个南京,1000个南京,10000个南京!这就是影片的问题。我赞成放大主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主题。假如真的有角川这号人物,也是整个日本军团的绝对异类,那么,影片花了这么多的篇幅,去表现去放大甚至去虚构一个绝对不是典型的主题,岂不是荒唐之极!(有一个细节,当角川开枪杀死藏在柜子里面的中国人时,是非常慌乱的,还说对不起不是故意的之类的话,这明显是美国电影看多了培养出来的,但是学习的却不对,美国电影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般是新兵蛋子,第一次开枪杀平民,一个打到敌人首都,灭掉敌人国家的百战老兵,是不可能这样熊包的,想说话的看看对越自卫反击战去)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及〈鬼子来了〉,在这部影片中,对于日本人的认识到最后也没有妥协,最后的大屠杀让欧洲观众惊讶了,抱着人性至上的信仰,没有经历过日本统治的西方朋友们,当然无法理解。非要有忏悔才能表现人性么?非要出现亮色才预示着希望么?深作欣二的〈大逃杀〉,没有妥协,没有装羊,但是仍然难以掩盖整个影片悲天悯人的情怀。好了,我想说的最大问题说完了,下面还有一些技术问题,也一并说了吧。还是回到开头,观众觉得闷。我在电影院里,听到不少人说了一句话,“怎么还是这个地方”场景单一了,在长春搭建的南京城断壁残垣,是我见过的国产电影里面最震撼的布景了,但是影片把这样的场景用“老”了,失去了纵深感和层次感。场景的单调使观众视觉疲劳。这样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多大家在纪录片或者找照片上的看到的画面,就没有办法去表现了。在这个层面上,该片不如〈屠城血证〉和〈南京大屠杀〉。影片莫名奇妙的地方多,观众能看得懂的地方,不是因为讲故事的本领高,而是因为观众早已知道影片的情节甚至意图。影片的张力不够,我看的时候,没有惊心动魄的紧张感,没有随时毙命的恐怖感,我知道这是恐怖地狱,但是这是因为我知道,不是我如影随行的感觉到。角川自我救赎的场景太单调,太频繁,画面跟着他的面容和目光,穿过战场,穿过屠场,穿过所有他出现的情节,表达着他的震撼,觉悟,苏醒,他像一个游魂一样在日军中游荡,时刻抽离出影片本身的情境。这像什么电影,是的,这是〈细细的红线〉,只是角川没有自言自语,没有在画外音中质问“这是为什么?”但是,〈细细的红线〉已经明确告诉所有人,它是一部哲学电影,是一部寓言甚至诗歌,所以他的这种方法也就可以大行其道。〈南京南京〉是一部写实的电影,用这样的方法,还是很显稚嫩,甚至有点不合整体气氛,说得严重点,是装B!〈拯救大兵〉中也有类似的段落,但是很短,注意,很短!看完〈南京南京〉,我找出〈辛德勒的名单〉,又看了一遍,无语,感觉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是,写了以上这么多,我还是要向这个影片致敬,像陆川导演致敬!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是一部诚意之作!但是,正像人们说的,影片上映了,就和导演没有关系了,以后的事情,就是四个字:看片说话影片没有了〈可可西里〉的纯粹,留下的只是一部分影像上的模仿,这是最另我痛惜的,但是我相信,这个影片的所有不足,也是来源于陆川导演的诚意。它本来应该成为一部好电影的,应该成为一部经典电影的,应该能毕其功于一役,结束南京对于中国人的煎熬,但是它没有,这是最大的遗憾!我们只有等待,等待另一部南京!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 点滴日记 [我要发帖]
  春溢南京  到南京已经四个年头,一直都想写一篇关于南京的文章,看完陆川的“南京南京”,我知道时候到了。    先说说电影吧。客观的讲,没觉得他拍的很好。也许是之前洪晃对它天花乱坠的描述让我有了过高的期望,也许是作为80后对新一代先锋导演的偏爱,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远离那个年代的人,对历史真相的期待。   洪晃说电影有三个视角,拉贝秘书唐先生(中国人),没有泯灭良心的日本兵角川,还有国际卫生员姜淑云。看完了觉得有点乱,刘烨演的守城兵,另一个日本人,妓女小蒋,包括小豆子都是蛮有力量的角色,可是整部电影却让人感到处处发力,以至于缺少固定的着力点。  个人认为最出彩的角色是唐先生,作为拉贝的秘书他有良心也相对理智,但人性中逃不掉的懦弱让他在生存面前选择了苟且与日军同谋,安全区里的伤兵们因此被杀。可是手无缚鸡之力,唐先生眼见心爱的女儿被日本兵戕害,小妹被日本兵凌辱却毫无抵抗之力。可他终究是个中国男人,始终懂得在危难的时候把妻子搂在怀里说“不怕”,更在抉择生死的时候一身凌然,虽然说出的却是“下个月的薪水我一定按时交给你”。唐先生是个太典型的中国南方男人了,谦逊到有点懦弱,表面上永远和气,骨子里却始终有一种争强好胜、宁死不屈的精气神。  很喜欢唐先生小妹的角色,这么说似乎不太合适,但客观的讲这个角色给我的冲击最大。给日本人做了慰安妇之后她站在门前咿咿呀呀地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到让人心疼。日本人说:“她太漂亮了,她不该这样活着。”于是她死了,像一枝水仙,花被摘去了,叶子也凌乱了,可是那如同白玉一般的根茎却永远不会被弄脏。    看完了电影我一直觉得它缺点什么。仔细一想才知,是缺了个日本坏人。  当然,电影里处处是日本人的罪行,可是着重描写的人物里却没有一个真正犯下这些罪行的日本人。其实七十年来中国从不缺少对侵略者的仇恨,更不缺少在这种仇恨中滋生出的狭隘民族主义。可是如果我们冷静一点,抛开南京大屠杀那三十万的庞大数字,抛开这个数字背后无数张令人心碎的面孔,我们不能不承认,中日战争的受害者,绝不仅仅是中国。  电影中人性尚存的角川最终自杀以宽慰自己的心灵,但更多的日本兵呢?更多的日本人呢?同样是人,也许他们曾经同样是老师,是小商贩,是父亲或爱人,他们如何就变成了魔鬼的模样,如何就会对着婴儿举起屠刀?中国人丢了性命,日本人丢了善良,哪一个更可怕,我不知道。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我几乎窒息。作为女人,自然会对女性的苦难更为怜悯和深刻。在电影院里恨不得一看到有女人出场就想哭,妓女小蒋死后赤裸着身体被扔在平板车上的时候我简直泣不成声。  一直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女人心中那一点点骄傲是最美丽而脆弱的,可是日本人用牲口的方式将她摧毁,可是陆川用真实的借口将她推上荧幕,同样是对女性的不理解,同样让人无法原谅。    虽然电影不是那么理想,但拍电影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拍过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因为遗忘,更是因为这样的题材不能亵渎。屠杀让南京变成了人性的焚毁场,即使亲身经历过的人,又有谁能够真正体会这其中的各种欲望和压抑。如果不理解,拍出来的电影必定偏颇,给后人带来的是福是祸自难评断。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电影,七十年过去了我们记忆模糊,七百年过去了我们还会记得么?“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有些沉重我们不能不面对,不能不提醒,不能不铭记。    走出电影院,突然的强光让我一阵眩晕。南京新街口新开的万达影城人头攒动,走下扶梯沃尔玛门口更是人声鼎沸。回头望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南京城,听着身边的女人大着嗓门讲南京话,忽然之间我难以将眼前的一切看做真实。南京不是已经死了么?不,她还活着。  重新开放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好不气派,尤其是在出口处的胜利墙和胜利女神。可是每每走到那里,看到作为南京标志的麒麟威风凛凛的模样,我都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酸楚:还谈什么胜利啊,在经受了那样的苦难之后。曾看过一本书里写道:屠杀结束了,南京恢复了往常的生活,南京的人们依旧奉公守法,只是奉的是日本人的公,守的是日本人的法。  曾经,我看到的南京是一个对那段历史缺少深刻认识的南京,一个缺少骨气的南京。这里的许多人不愿意到纪念馆去因为那里太过压抑,谈到日本人虽然憎恨却也没有深恶痛绝的意思。可是直到看了“南京南京”,我才明白,城市不说话,所有的苦难都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南京人出了名的不上进,不喜担当,任凭你天大的诱惑地大的责任,他都是一句轻飘飘的“多大事哎”。看来轻描淡写,其实却是一种生活的大意境:只有经历过不能承受的苦难,才能有这样举重若轻的姿态去闲看浮生。刀光剑影、兵来将往、前朝后世、江山美人在这里从不缺少。看惯了贵如皇亲却一败涂地,看惯了贱若市井又揭竿而起,看惯了荣华富贵,看惯了满目疮痍,还有什么能让这座城当回事呢。久而久之,这份曾经沧海的无奈与宽容就留在了乌衣巷道,留在了十里秦淮,留在了南京人的心里。    南京人不如北京人的政治头脑,张口闭口就是政府中央;南京人不像深圳人爱挣钱,甚至不像苏南人,日子小康就不愿再奋力打拼;南京人没有上海人精明,三毛钱的青菜和五毛钱韭菜都厘的清清楚楚;南京人更不如武汉人气势大,闹得出武昌起义那样的大动静,时时刻刻记得“人若犯我”的训条。叶兆言的书里写:南京人极少挣大钱,极少做大官,但也不多眼气那些挣大钱做大官的。那南京人是什么样的?那个外号实在贴切,南京人是“大萝卜”。  他们当然艳羡大官大款的气派,却也未必就真的想做那大官大款。南京当然也要漂亮,和城中的女人一样,可浓妆淡抹却总不合适,透出的是一种弄巧成拙的朴实。南京人自然有些引以为傲的资本,可是又不会拿这资本去小瞧别人。他们不太负责,不太规矩,因为怀着一颗闲淡的童心自然很少把什么当做一回事的。  南京人少有歧视,见到小地方来的外地游客大多会热情地跟你大谈一番自己六朝古都的气派。但若是上海来的骄傲客人,他们也只是挑挑眉毛,呶呶嘴,极少多言。如若遇上了真正的厉害人物,这古都的气量和派头又着实令那厉害人物也不得不诚服。  总之南京还是可爱的,玄武湖虽没有西湖秀丽,却自有一番大气磅礴;紫金山虽不奇不险甚至不高,但因紫气东来气势十足。  我还太年轻,与南京的相识也还太短暂,这样口无遮拦的评述不免会有失偏颇的地方。可是终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不枉我这个过客来南京走一回。            
  风声很大,但一直没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对这个电影有了期待,有空去看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看完他的寻枪后 对他一直没什么期待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文章太长!短小好!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还没看电影,据说让人很感动,所以我不敢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没敢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余聪,淡雅悠然,芭比528 :  说实话但从电影来说没那么好,可这样的题材本就值得去看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今天试验回来,室友在看抢先版的,就一起看了,效果不好,哪天再重新看一遍。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找不到~~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没看,听说,部分人物无历史原型,历史片的还是喜欢严谨点的,要不然就成煽情剧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还没看呢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下午去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呵呵,你说的&值得看&,倒不一定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你的评论恰到好处,昨天刚看完,写的很好!顶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爱是错呢:感觉陆川还是有谨慎的不煽情的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余聪:怎么说呢?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等哪天爱国情绪高涨的时候去看,目前是没有意愿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南京! 南京! 真是部好片子!让中国部分人对历史迷惑!让日本狗更歪曲历史!让投资者去赚钱!票房等于水平吗?他们在负责任吗?30多万冤魂中有多少人的祖辈曾经是和大家同是一个祖辈?也许论辈份其中的一个还管陆川叫爷爷!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这部电影充分暴露了导演的平庸,首部电影实为姜文实际导演,剧本也是抄袭,可可西里套拍一部纪录片,这些都是很好的捷径,可惜导演竟然就此得意忘形,大言不惭自诩黑泽明,若不是有个有点背景的老爸,只怕工作都寻不着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没看过,有机会可以看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在思想和深度上比鬼子来了不知道差了多少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南京影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