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面三个实验中词的活用 格式: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 1.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
&&2.为了论证文章的观点,作者从四个方面阐明理由,分别用五字以内的短语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章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为了_________。
&&& 4.解释划线的词。
&&&& (1)倘能身入其中:&&&&&&&&&&&&&&&&&&&&&&&&&&&&&&&&&&&&&&&&&&&&&&&&&&&&
&&&& (2)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
2.欣赏之趣味,奋斗之趣味,竞胜之趣味,专心之趣味&&&&
3.证明乐业的重要性&
4.⑴如果&& ⑵较量&&&词类活用学习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在古汉语知识教学中,注重词类的活用,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更新观念,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意义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不能强行学生机械地记忆概念,而应该灵活地理解又规律性的东西。不能送给学生一条“鱼”,而要教会学生怎样捕“鱼”。如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不能单独教给学生某一个句子该怎样理解,而应该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规律:即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只要学生掌握了规律,那么,每个词类活用的意义就能够理解。
二、改变旧方法,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的用法
古汉语知识对我们现在的初中、高中学生来说,都是难理解。因此,我们就不能强制他们记这个词活用那个词,而应该站在现代汉语的用法这个角度上来理解。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古汉语里,如果名词作谓语(名词带宾语或在介宾短语前)两个名词连用,且有动作关系,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鸿门宴》一文中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原义,军队;活用义,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王:原义,君王;活用义,称王。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原义,语言;活用义,告诉。
范增数目项王,目:原义,眼睛;活用义,以目示意。
籍吏民封底库,籍:原义,户籍;活用义,登记造册。
道芷阴间行,道:原义,道路;活用义,取道。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能理解现代汉语的用法,掌握了各类词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就能辨别词类活用的用法。
三、打破旧做法,让学生揣摩本词类活用的用法
古汉语知识较为抽象,有关词类活用学生也难以掌握,不能墨守成规,开门见山地交代学生什么叫什么,而要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思考理解的时间还给学生。如讲解“名词活用作状语”时,教师提问:“在现代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是句子的什么成分?”学生答:“状语”。教师再问:“在文言文中,如果名词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并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它会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呢?”学生答:“状语”。因此,教师归纳:“这就叫名词活用作状语,”然后列举课本中事例。
这样以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我们应该打破旧做法,让学生多思考,多揣摩词类的“活”法,让学生自己真正感受到学习古汉语知识的快乐。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树,种。衣,穿。
15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1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衣,穿。
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效法。
五.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
6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状语。天天。)《归去来兮词》
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
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1.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六.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7.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
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七.形容词作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
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
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
7.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8.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兵甲。锐,锐利的兵器。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老,长辈。
1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明,明智。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④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②“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③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下列加粗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仁者 乐 山B.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C.知者 乐 水D. 饭 疏食、饮水
_百度作业帮
下列加粗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仁者 乐 山B.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C.知者 乐 水D. 饭 疏食、饮水
下列加粗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仁者 乐 山B.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C.知者 乐 水D. 饭 疏食、饮水内容丰富,讲解透彻,分析具体清晰,深入浅出,非常实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语选读)《乐在其中》ppt课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的词类活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