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有什么论证方法法是什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要运用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1、整体感知: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2、学法引导: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3、审美鉴赏:生动透彻的修辞美:本文在论说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4、重点难点突破: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⑵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⑶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参考答案:①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⑷《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二、自学阶梯评估1、达标训练:⑴请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⑤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⑵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⑶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⑸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2、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⑴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诗句。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①二者不可得兼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④得之则生⑤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翻译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简要回答:①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②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③《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⑤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3、开放探究: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⑴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⑵“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三、资料下载1、关于“嗟来之食”: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2、关于美味“鱼”: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3、关于文章中的“钟”: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自学阶梯评估参考答案】1、达标训练:⑴请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①wéi,动词,做,干。②wù,动词,厌恶③wèi,介词,为了④dān名词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⑤cù动词用脚踢⑥xìe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⑵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⑶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辟”通“避”,躲避②“辩”通“辨”,辨别③“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④“与”通“欤”,语气词“吗”⑷C⑸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②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③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④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2、能力提高:⑴略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①同时拥有②比③祸患、灾难④生存、活⑤侍奉⑥通“辨,辨别”⑶翻译句子:①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②万钟这样的丰厚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⑷简要回答:①舍生取义②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③富贵不能淫。⑸略3、开放探究: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⑵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要求: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点明出处,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叶孝锦 马勇钦 彭林虹 华晓隽 徐成文
江帆 廖劲光 丁剑平 黄卫东 李泽文
本站各版本语文资料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2008年、2009年《鱼我所欲也》中考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页3下载券2页免费28页2下载券2页1下载券24页2下载券11页免费8页4下载券6页1下载券7页免费24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1下载券8页1下载券3页1下载券46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
2008年、2009年《鱼我所欲也》中考题|《​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发布时间: 浏览:-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汇编:黄庆峰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答案:6.C&7.B&8.B (2012年衡阳)文言文阅读:源:学科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了 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10.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成王封伯禽于鲁
B.告之于帝 C.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D.今诸生学于太学 11.翻译文中画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2分) 1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2012·兰州市)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复前行,欲穷其林 &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14.(3分)D 1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北京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011年广西柳州)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 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 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2011年广安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3)何故(&)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 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答案29.患:祸患,灾难&是:这、这样&谓:对……说&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贺州2011) 文言文阅读(12分)&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答案: 11.C(加:益处,好处) &12.B(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2009年&安徽省)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答案:15.(4分)(1)茍且&(2)假如,假使&(3)厌恶&(4)史册
(各占1分)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18.(5分)&(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滨州市2009山东省)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赤峰市2009&内蒙古) (四)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贵阳市20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蹴&辩&已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答案:20、加.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已,停止,放弃(4分)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义&生&(3分)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泸州市2009四川省)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9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2)蹴尔而与之&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蹴—用脚踢&乡—通“向”,从前&已—停止(一词1分) 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庆阳市2009甘肃省)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案:17、B&D 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2008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008年莆田市) 阅读下文,完成57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答案: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008山东青岛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08益阳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案:9.&D&&&&&10.&C&&&&&&&11.&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上一篇:下一篇: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12/2312/1610/0809/1008/2207/1707/1707/0707/0407/0106/3006/2612/1210/3110/2109/1209/1512/2004/1906/3009/0209/2605/1112/2503/1309/1807/0310/1612/0602/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的论证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