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网站建设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校10届10数模班毕业照

谁知道近10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奖情况,特别是02,05,08的_百度知道
谁知道近10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奖情况,特别是02,05,08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I don't know
理学院有一个大本子专门介绍这个的,你去找人借一本好了么
其他类似问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浅谈数学建模--《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浅谈数学建模
【摘要】:对数学建模的概念及如何进行数学建模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O242.1【正文快照】: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了热门话题。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是保证其在学校中健康成长的相辅相成的三个重要的方面,非此则不能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他们今后一生中的持续发展。因此,学校中的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雄;庞志;;[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徐茂良;邓启良;刘睿;郑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敬枫蓉;[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张红玉;陈建;马艳慧;;[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李友瑛;;[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许平则;[J];电工教学;1991年03期
许平则;[J];电工教学;1995年04期
艾武,杨泽富,李承;[J];电工教学;1996年02期
马玉龙;肖湘宁;姜旭;徐明荣;;[J];电网技术;2006年03期
彭沛夫;[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玉龙;[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封小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高国章;[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徐沪萍;[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昊;[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杨利容;[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李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尹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刘李锋;[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树建,刘剑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刘素娟,张雪;[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08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远华;刘恒;;[J];大学数学;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荣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魏波;马耀兰;;[J];成功(教育);2007年09期
范国兵;;[J];经济师;2008年10期
赵秀兰;初元红;马红娟;;[J];河南农业;2010年12期
唐红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冯明勇;;[J];职业;2010年20期
叶其孝;[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1992年02期
张永凤,付夕联;[J];工科数学;1997年04期
扈生彪;[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李天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硕;石俊娟;;[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树清;;[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安骥;王海清;;[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刘睿琼;;[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廉海荣;赵俊芳;褚宝增;;[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刘丽华;;[A];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万萍;;[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徐斌艳;Matthias L;[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邓扬晨;章怡宁;郦正能;;[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田劲松;吴林;戴明;;[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安徽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
陈华友;[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王春;[N];科技日报;2011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天津赛区组委会;[N];天津教育报;2008年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轶名;[N];学知报;2011年
潘学俊;[N];解放军报;2003年
钟文;[N];国际商报;2003年
本报记者 王翌;[N];计算机世界;2004年
彭勃;[N];解放军报;2002年
阜宁县陈集中学
王军;[N];学知报;2010年
马炜;[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方华;[D];浙江大学;2005年
胡良梅;[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颜兵兵;[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朱婕;[D];吉林大学;2007年
陆再林;[D];浙江大学;2002年
王运龙;[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宋记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张宇;[D];浙江大学;2009年
朱立达;[D];东北大学 ;2010年
马静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彬;[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沈小青;[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白建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刘连广;[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王文娟;[D];苏州大学;2008年
徐东旭;[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黄诚;[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范忠良;[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张付喜;[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程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重庆大学-数理学院-数学实验
 您的位置: && 课程描述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83年,我校任善强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肖树铁教授主办的数学建模师资培训班,1984年起先后在我校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工科学生和研究生中开出了不同层次数学模型课程,是全国开此课最早的几位教师。1997年在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数学模型》教材。是全国第一本数学模型教材。1996年出了第二本《数学模型》教材,98年再版,该教材经过多次再版一直沿用至今,发行量至少5万册以上,全国有几百所高等院校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98年还在台湾中央图书出版社出版《数学模型》教材,在台湾和东南亚都有一定的影响,该教材1997年获重庆市优秀图书奖。现在我校仍然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不同层次数学模型课程,它实际上是数学建模的入门课程。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目前的分层次分阶段的系列数学建模课程:《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值计算与数学软件》、《图论及网络最优化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数学建模案例分析讲座》以及上机实践等等。
  1992年以来,在全国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科技活动得到了教育部及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1994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发出了“关于组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建筑设计竞赛”的通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我校十分重视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自1992年以来,就组建了数学建模教研组,坚持每年在学校开展数学建模系列培训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我校是全国最早参赛的学校之一,参赛获奖居全国高校的前列。我们以数学建模教学为突破口,进行的一系列工科数学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97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能得到象数学建模竞赛那样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呢?我校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步于1997年开出了以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为主体的“数学实验”,于1998年出版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实践》讲义,它是全国最早的几本之一,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数学教改专家组副组长萧树铁先生的首肯。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修改后于2000年8月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数学实验》教材。现该教材已经发行2万册以上,第6次印刷,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规模的逐步扩大,我校除继续开设全校选修课以外,还陆续为应用数学专业、全校理工综合班、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其形式多样,主要有选修、必修、限选三种形式。现在每年受益面已达1500人左右。2002年我校《数学实验》被列入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2004年该教材《数学实验》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它是继2000年出版的《数学实验》教材的又一杰作,凝聚了作者们长期从事数学建模的教学和改革的经验。
  2000年起,我们还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级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先后承担了重庆市“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三个教改项目;我们不仅编写了纸质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辅导用书,参考书,还研制了数学实验课程多媒体电子教案(2002年获重庆市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数学实验》综合案例电子课件库”和“《数学实验》实践题库”,研究开发了与本课程配套的“重庆大学数学实验教学网站”,“数学建模竞赛网站”,形成了由纸质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电子教案、课程网站和建模竞赛网站组成的立体化教材和课程体系。2001年我们的教改项目“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重庆市一等奖;2003年
“数学实验”被评为重庆市重点课程;2004年
“数学实验”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任善强教授从1992年以来就注意培养了中青年教师,如龚劬、刘琼荪、何中市和傅鹂这四位老师,如今他们已经是重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获得了多项教改项目和各种奖励。不仅如此,我校还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他们出国深造学习,如何中市、傅鹂、杨晓帆、李志良、李传东等五位教师。如今这只队伍已经逐步壮大,已经拥有从事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多个专业和方向研究工作的各类专业教师。此外,课程组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教师通过科研了解到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拓展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并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正是在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中,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教学与科研骨干。
  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开展需要具备基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自2000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竞赛活动的开展,专门建立了数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已经拥有两个机房和170台联想微机,并配套组建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局域网、投影仪、多媒体教学仪器和各种数学软件等,为数学实验教学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教学环境和有利条件。
  《数学实验》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问题出发,应用所学的知识,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课外,大范围地组织开展了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培养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等集体主义精神,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无疑对学生毕业后适应当今社会需求有极大好处。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数学实验课程是以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为主体的新课程,它把数学建模,数学和计算机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从问题出发,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方法,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数学实验》理论课程(含实践)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
MATLAB 软件及数学建模初步(12 学时)
数值计算:迭代、方程求解、插值与拟合等(26 学时)
随机、统计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8 学时)
线性与非线性规划和最优控制模型(10 学时)
离散、图论与网络优化模型及算法初步(8 学时)
  各个模块相对独立,自成一体,教师可以任从一个模块出发,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内容。
  适当引入了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每个实验以引例→知识→软件→范例→实验(实践)为线索来组织内容。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从问题到方法再到问题的思想。学生感觉教学内容新颖,吸引力强。
  我们采用了2:3的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时比,即
2/5 的课时用于课堂教学, 3/5 的课时用于学生实践。课堂教学采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多媒体形式,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实践的内容丰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高。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由实际问题如何提炼成数学模型,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问题介绍所需的数学知识点、建模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模型所涉及到的算法,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并介绍如何利用软件求解;
学生通过学习,模拟教师的做法,需要掌握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要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生需要掌握撰写符合一定要求的实验报告。
  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不囿于固定的模式或秩序,灵活调整思路,突破思维的呆板性,找到打破常规的解法。并在文献检索、动手和动脑等方面得到锻炼,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促使学生提炼思想,按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并以他人能领会的方式表达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由。提高写作、文字处理、排版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多人合作完成一个问题,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数学实验是一门强调实践、强调应用的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因此我们设计了丰富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包括3个层次:
一个人便可完成的小题目,要求学生完成 5 至 10 个,写出实验报告;
适合几个人合作完成的综合性大作业,要求完成 1 个,包括从分析实际问题,查阅有关资料,建立数学模型,算法设计,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求解模型,到撰写论文,排版全过程;
自己提出问题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写出论文。这只要求选作,但每学期都有学生做。
  我们从最初每学期开设一个教学班的“数学实验”全校选修课,逐步发展推广,近两年来除继续开设“数学实验”全校选修课之外,还为理工综合班(来自不同专业的尖子生)和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必修课“数学实验”;为计算机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开设了限选课“数学实验”;为网络学院的专科生和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生开设了“数学实验”这门课程;这学期还为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数学实验”,每年有 1000 多学生选修 “ 数学实验 ” 课程。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适当调整,组织教学内容。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校掀起了一股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热潮,选修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的学生非常踊跃,年年爆满。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完成的实验相当出色,显示出较强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自我开拓能力和主动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主动了解实验的相关知识、对实验问题理解深入;
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别具一格;
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有较强的编程能力。
  从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的情况也可以充分反映出“数学实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获奖的等级和数量逐年增高,近五年来,有143个队(429人)参加全国及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美国竞赛一等奖6个,二等奖16个,全国一等奖9个,二等奖14个,重庆市级奖67个,获奖面达到80%,而且获奖数量和等级逐年提高。获奖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1%,这些数值都充分显示我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显著成效。
  (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但是教学内容改革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人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遵循了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主导性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示范性”的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自身提出、分析和解决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在对示例的挖掘和思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快速地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特别是教师精心编排一些生动、有兴趣的教学案例,通过计算机调用预先编排好的教学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用文字、提问、思考、图形、图像、动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线索和研究的方向,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信息,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思想火花,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探索者。
  第二,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需要重视数学实践的环节。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一批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系统的出现,使数学的作用和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使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成为可能,也使数学建模成为一种实验的手段,进一步也推进了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数学思想与计算机的结合,已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数学实验”是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运用计算机和数学解决问题的新课程,它很好地解决了数学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一般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的学时比是2:3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摸索,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课程结束要求学生上交 5―10 个实验报告和一篇综合题的论文,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作为测评标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滴发现和思考给予热情鼓励和尽心的指导。
  我们以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利用当代学生心理学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教师在讲解数值计算过程或讲解计算机模拟的过程时,讲解的知识点的流程:数学模型→编程的程序→计算结果→分析,通过屏幕展现其流程,大大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课程学时。
  我们研制的与本课程配套的“重庆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网站”已初具规模,拥有丰富的自行研制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指导、教学辅导、课外科技活动等栏目,为学生预习、复习、扩展型学习实践、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方便。如“教学指导”针对每一章都给出了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源等,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考。“参考资料”也是精选的国内和国外的优秀教材和参考书,并给出了简介。“综合案例”是讲稿形式的,大多数案例都包括概述、涉及的知识、主要内容目录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可作为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也可供学生自学以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还可利用网站的作业发布、作业提交批改、论坛、新闻,竞赛报名等功能,使学生可直接在网上交作业(每个学生有自己的password),在网上向主讲教师和助教提问、讨论,在网上报名参加数学建模的培训和竞赛。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可在网上发布消息、答疑、与学生讨论。
  (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两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本课程队伍经常获得学校记特等功、一等功等奖励和表彰,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教学效果受到校内、系内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教材及电子版教学课件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誉。交互式、启发式和反馈式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的时数比2:3掌握恰当,学生实践的内容深浅适中,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考试方式是让学生提交5-10个实验报告和1个综合性的论文,并且是电子版的,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并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为学生进一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年来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优良为100%。
●校内同行专家评价
  ===重庆大学教学督导专家组杨万年教授对该课程的评价===
  “重庆大学数学实验课程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研究及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而逐渐成熟日臻完善的。至今,它已成为重庆大学涉及面最广且影响深远的新兴课程。在课程的酝酿与形成过程中,我作为曾经是四川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组委会副主任及重庆直辖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对该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是非常熟悉的。长期以来,该课程有一个稳定的研究与教学队伍,其成员都具有相当的研究能力与数学建模的指导能力及数学实验的开发与教学能力;责任心强,水平高而团结奋进,取得了数学实验的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该课程所编著的教材,因其内容先进、特色鲜明,易教易学,是国内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已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及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多校的采用与好评。该课程还编写了多媒体的丰富的教学课件,它们不仅内容丰富、体裁规范,而且形式生动活泼,达到了师生互动的交互式动态教学之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数学实验课程已在重庆大学普遍开设,相信将为重庆大学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作出巨大贡献。
  数学实验课程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标志着工科数学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及纯连续数学体系”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传统的“连续数学”教学模式向着现代化的“连续加可计算的”教学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将极大地推动重庆大学、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其影响与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切不可等闲视之。重庆大学数学实验课程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校外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萧树铁教授对重庆大学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教改工作评价较高,认为工作抓得扎实,坚持不懈,师资队伍已形成梯队,结构合理,队伍稳定,人员众多,势力是全国第一的。认为重庆大学编著的数学实验教材取材较广,写法颇具启发性,使用中受学生欢迎,是目前国内同类教材中较好的一本,适合于各重点高校非数学专业使用。上海交通大学 乐经良 教授(教育部数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说:“重庆大学的数学实验教改有自己的特色,面向工科,推广面较广,在西南片区是领头的”。
  全国首届教学名师、教育部非数学类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教授对该课程的评价:
  重庆大学的“数学实验”课程课题组,紧跟我国高等教育教改步伐,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开拓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使该课程处于国内先进行列。课程特色如下:
有一支富有奉献精神、团结合作、勤奋踏实、知识面较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保证了课程改革持续不断的发展。
面向广大工科学生,对以“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软件求解→思考分析→实际操练→参考资源”为线索,使数学知识、数学软件与数学建模三者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思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问题出发,应用所学的知识,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课外,大范围地组织开展了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出版了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数学实验”。内容先进、取材广泛,编排方面很有特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
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了系统规范的电子教案和课件,研制开发了网上辅助教学系统,综合案例库,实验指导,教学指导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立体化平台。
  重庆大学“数学实验”课程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了国家级教改项目“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并顺利通过验收。课程特色鲜明,在工科学校同类课程中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同意推荐为全国精品课程。
===重庆大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辐射作用===
  重庆大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开课早,学校重视,课题组成员将教学改革的推广作为己任,先后在重庆市高校,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渝西学院、涪陵师范学院、重庆工业高等转科学校、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教育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交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讲课作推广,并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介绍经验。重庆大学还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举办的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教改经验交流。
●学生评议
1.(摘自学生实验报告)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使所学的建模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而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 后感谢 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希望 能达到 老师教导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各种实际范例的学习,老师介绍了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增加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熟悉了某些数学软件。真是非常难忘!”
  “我最大的感受是学到了其它课上无法学到的很多知识和能力。通过‘发现、探索、验证、交流'这一过程,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差距,并尽力去克服和提高。”
  “传统的数学教学仅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这种知识与应用是相脱节的,这种脱节限制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而数学实验课既具有现代系统科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又比其它传统课程更能激励和训练我们的思维激情和创造能力,我想这也许就是数学实验的最主要的目标吧。它连接起实际课题、数学知识与计算机技能,鼓励和训练我们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大家将科技问题原形提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它不但培养了我们探索、开拓和创新的精神,还增强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进入 21 世纪以来,对数学的学习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但一般的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而数学实验课程正好弥补了大学数学教育的这个漏洞,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我们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的能力。”  
  “实验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数学模型不仅是数字的计算,还应包括对模型的通俗易懂的描述,运用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对实际问题的实现。如设计美观的页面,对数据分析找出规律,画图描绘,建立模型的逻辑等方面既有数学与模型的统一,又有许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补充,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数学实验中,我从大量资料中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培养起对问题的综合性的思考方式。由于实验中知识的趣味性和模型的迷人特征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潜力,启发我们对更深层次问题的分析研究。这样,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就会不断积累起来。”
  “我觉得通过实验能培养我们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方式,启发思维,发崛自己潜力和创造力。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层出不穷。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以及知识极其重要。所以说这节生动的数学实验课给我带来了很大收益。”
  “当然,数学实验中老师的耐心指导,启发我们的思维,对我们的帮助也是相当大的。起初我被反复的实验现象弄得焦投烂额,想要中途而废,但想到老师不厌其烦的帮助我和启发我,还有实验本身对我的益处,我最终还是下决心努力完成了这个实验。老师和同学的指导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我的想法作补充,在实验中我也感受到了相互合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的来说,通过实践我们既体会到了多方面看问题的重要性,也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学会了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这个学期真是幸运,能够选到《数学实验》作为选修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和改进了自己的思维方法,使我这个学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这完全得益于龚老师、刘老师、傅老师的精彩教学和悉心指导。  
听龚老师、刘老师和傅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他们讲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抑扬顿挫、充满情趣、发人深省。  
数学实验要实验,怎样去实验呢?我有两点体会:①做你想要做的。我的第五个实验是《E.W.Dijkstra算法求最短路径及编程》,E.W.Dijikstra算法在我们的《离散数学》有介绍,我当时就有把它编出来的想法。后来我们在《数学实验》里学了图论,所以也就一鼓作气把程序用MATLAB写出来了。②自己去构造一些实验。我的第二个实验《关于光的折射率》中的结论是我在高中时从一本课外书上看的,当时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证明,但是印象是很深的。这回学了数学实验课程中的求解方程和图形放大法,可以去证明那个结论,所以我就构造了第二个实验。  
课程即将结束,但是学习还要继续,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怎样去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本课程的最终目的。
  “ 任善强老师是我校数学建模的带头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生动有趣,常常使同学们在欢笑中学到不少知识; 龚劬老师精通数学算法,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摘自学生毕业后的感想)
  “我现在正在读研究生,在刚刚接触到的科研项目中,与我一同参加的一些同学觉得束手无策,而我运用在数学实验课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和在数学建模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感觉到胸有成竹。”
  “我现在即将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uppsala
大学建立于1477年,有8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能够申请到这样的欧洲名校,我想和我的数学实验学习与数学建模竞赛经历是分不开的。我0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在北京和记奥普泰通讯公司从事协议软件的开发工作,后来到华为北京研究所从事高端路由器的研发工作。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培养了我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敏感性,学会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有效的分析,解决,验证,优化问题,由于建模接触的领域比较多,开阔了思路,使得自己不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阅读论文时,更加容易观察到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精华之处,同时也为自己的写作论文和搞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是重庆大学97级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以前认为学数学就是会做题,掌握推导,记住公式,熟练计算即可,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培训和竞赛,我发现学数学还要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现在是美国Florida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筹与控制。我发觉在科研研究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非常重要。我能很好地胜任研究工作,完全得益于数学建模培训和两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中初步培养起来的思维模式所致。”
  “我是重庆大学90级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于1992年秋季参加了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特等奖。我现在已经是国家电力公司规划设计总院(北京)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在规划处任副处长,虽然数学建模竞赛题是比较纯粹的理想化的设计,实际的研究工作中要考虑的因素复杂得多,研究过程也漫长得多,但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不变的,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自己各方面的提高,对科研工作的助益也必然是长远的。”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与数字信息传输,一个课题往往需要许多人通力合作,大家的成功也就是自己的成功。我的数学功底比较强,凡涉及到数学要求的工作主要由我完成。如果没有当时数学建模的训练,我想我不会这样快胜任工作。正确理解别人的思想,能与他人默契合作等能力,是在参赛过程中初步训练起来的。”
  “我目前所在的研究小组承担着95国防重点项目,同时包括应用开发和理论分析的课题,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学到的应用数学知识在学术工作中经常使用,其中很多知识一般学生没能掌握。”“在应用开发中,分工协作、组织协调方面得宜于竞赛的也很多,只有充分、准确的交流才能保障项目的正确计划和按时按质实现。我在目前的项目中处于核心位置,经常进行技术协调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当参赛队长的经历。”
===学生能力的提高===
  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使我们感到课程最成功的地方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少同学对老师布置的每一个实验报告都认真对待,并写出了水平较高的数学实验报告。还有一些同学大学的学习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参与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显示出了很强的建模和计算的综合能力,受到了专业教师的赞誉。有些同学和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一直保持着联系,特别是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或已是研究生的学生遇到科研上的难题还回到母校 向 老师请教。
  凡参加了《数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经过校内竞赛的选拔,选出的优秀学生都积极踊跃参加全国及美国竞赛,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 5 年以来,我校获美国竞赛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16 项,获全国竞赛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14 项,市级奖项共 67 项。 2002 年重庆大学一个参赛队(教练:刘琼荪)参赛论文发表在《工程数学学报》上,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
===教学录像要点===
  该课程在网上提供了 4 位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
任善强老师讲授“微分方程模型”;(主要以传染病的传播模型为例介绍了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思路和方法,讲解了传染病的传播模型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改进过程;
龚劬老师讲授“图的模型”(主要以三个颇具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为背景,介绍如何建立图论模型,展现图模型及其求解的形象直观之特点);
刘琼荪老师讲授“回归分析”(主要介绍如何建立一元及多元回归模型,以及如何用 MATLAB 软件求解回归模型)。
何中市老师讲授“一维插值”(主要介绍一维插值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如何用 MATLAB 软件解插值问题,还介绍一维插值的一个应用范例――地图绘制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编写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学实验》教材特色鲜明,适合广大的非数学专业学生。按内容划分有五个版块――基础实验、数值计算、统计初步、最优化计算、图论及网络最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新颖,以 “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软件求解→思考分析→实际操练→参考资源” 为线索,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电子版教学课件( 2002 年获重庆市电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全方位地展现了较新的现代数学知识和数学软件知识,也是现代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并且可操作性强,适合教师分层次教学,同时也适合于学生学习参考。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图、文、声并茂,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灵感,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该课程的教学注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增设了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自1984年以来,任善强教授就在我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数学模型》课程,并编写了教材,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数学模型课程之一,1985年在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会议,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有较大影响。
1992年全国首次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我校成功地组织了大学生参加这项活动,是全国最早参赛学校之一。自1993年以来,我校杨万年教授担任了四川省教委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副主任,任善强担任了四川省教委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秘书长,我校每年组织了全国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等级及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全国很有影响。重庆市直辖以来,任善强担任重庆赛区组委会秘书长,使重庆赛区的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致使重庆直辖7年就有5次获全国优秀组织奖,为全国之冠。另外我校任善强教授,杨万年教授获全国优秀组织工作者称号,龚劬、刘琼荪获全国优秀教练员称号,傅鹂教授的命题(节能洗衣机)被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采用。
自1998年以来,我校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大和电子科大同步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并编写了讲义。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数学实验》教材,成为全国最早出版的《数学实验》教材之一。2004年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十五规划教材《数学实验》。关于数学建模竞赛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项目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组还承担了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
&&& 我校部分教师曾多次在全国性及省级会议上介绍经验,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我校每年举办数学实验课程和数学建模竞赛的教学经验交流会议,吸纳了云贵川部分高校的教师和重庆地区的各高校及中等学校的教师,在西部地区起到了龙头和示范作用。任善强教授每年投稿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信杂志上,介绍我校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同类课程中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尽管网络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但还需不断扩充,改进和完善,使之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并让更多的高校师生通过访问本课程网站受益,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梧州市人民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